經營與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05 12:05: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營與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營與管理論文

篇(1)

一、我國政企關系的新變化

1.政企關系類型日趨多樣化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關系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是"警察與司機關系",政府與企業沒有隸屬關系,政府只需要告訴企業什麼是不該做,企業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過問不干涉。這種政企業關系在歐美發達國家比較普遍。第二種是"手足關系",即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依賴,官商一體。日本的政企關系屬于該種類型。第三種是"父子關系",企業隸屬于政府,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對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擁有決定權。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政企關系大致屬于這種類型。

我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政企關系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純粹的"父子關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種類型的混合型政企關系過渡:政府與部分國有企業之間、一些鄉鎮政府與其所轄的鄉鎮企業之間依然保持著"父子關系";政府與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交通警與司機"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與其所辦的企業、部分鄉鎮政府與鄉鎮企業之間則形成了利害相關、生死與共的"手足關系",政府與企業一體,政府企具有了業化傾向。

2.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日趨突出

以前,每當談起政府與企業關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專業經濟管理部門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但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業迅速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局限于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于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政府職能部門與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整體之間的關系日益引起關注。這是因為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涵蓋所有專業領域;其次是職能部門僅僅在某些特定職能上與企業發生關系;第三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是隨機的,非緊密性的;第四是職能部門視企業為均質的,不論企業性質如何,規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對待;第五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系多為由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很難由行政手段調整。因此,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現階段政企關系中的基本關系,在國有企業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后,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將是政府與企業關系的全部內涵。

3.企業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的關系重要性增強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與上級主管政府之間的關系逐步理順,而越來越多的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發生關系,如就業、稅收、企業社會負擔的轉移、企業支援地方建設等關系。同時,大型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也面臨如何與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關系的問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的日常經濟活動都發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約束與管轄。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企業對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會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4.政企雙方在職責上越位與缺位行為同時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為表現在與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干涉企業經營、亂收費等方面。其缺位行為表現在國有資產出資者缺位、公共服務提供者缺位、市場競爭監督者缺位等行為。企業的越位行為表現是一些國有企業私自處置企業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強迫企業職工購買企業股份等行為。其缺位行為表現有國有企業沒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企業不能按國家政策規定保障下崗職工權益、不履行保護環境職責產生嚴重污染以及偷稅漏稅等行為。

5.政企關系的當事主體呈現多元化狀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關系不再僅限于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政府與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只是企業與專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與政府職能部門的關系,不僅要與主管政府打交道,還要處理好與企業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機構所在地政府的關系。政企關系主體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所呈現出的上述變化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對于我國的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來說,這些變化是新生事物,在處理雙方關系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良好政企關系的建立,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

二、政企關系新變化產生的原因

1.市場經濟體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體制對政府與企業關系的變化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為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成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企業法人,從而與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體資格,兩者之間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法律上保證的這一平等關系,對政企關系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為建立新型的政企關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職能進行轉變以提高效率,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傳統體制是下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明顯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經濟職能與其他職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獨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能,用經濟計劃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制;其三是強調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當然同時也使用其他職能)同時解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問題,政府的經濟計劃和宏觀管理直接"侵入"到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內部。這種狀況直接阻礙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轉換政府職能以越來越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對政府職能進行了轉變,經過其主要表現是:(1)部分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改組為經濟實體或行業協會,不再承擔政府職能。(2)暫時保留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亦將生產經營權大幅度下放給企業,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3)政府管理方式發生了初步轉變,如減少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強化宏觀調控職能等;(4)積極探索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實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離的新路。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企關系的變化消除了一個直接障礙。

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引進了外資,也產生了同時產生了幾種新新性質的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獨資企業。這些企業與我國各級政府在一開始就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因而為我國原來單一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我國2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沿著兩條線進行的,一是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確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的,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穩定運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構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所有制基礎。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到1997年迅速發展到占經濟總量的1/4,涌現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非國有制經濟的壯大與發展,為政企關系的轉變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出現,也是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出現了紛紜復雜的局面,導致了政企關系新變化的出現。

三、合理的企業與政府關系模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對政企關系的轉變前景十分關心,并紛紛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關系模式。綜合起來看,合理的企也與政府關系應該具備以下原則:

1.主體平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同樣,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維護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體,是能夠承擔行政行為責任的行政法人。企業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間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因而從主體資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2.法治原則。行政機關和企業是不同的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利益關系,調整這種關系的準則職能是法律。行政機關的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必然會影響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動職能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本機關的職責和權限行事,所實行的行政行為必須有充分確鑿的證據并且符合法定程序。當行政權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業權益時,企業有權要其行政機關補救或賠償。企業也必須依法進行經營活動。

3.權利、義務對等。政府的權利是征收稅賦,義務是為納稅人提公共服務;企業的權利是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是向政府交納稅賦。

4.平等保護原則。在職能部門面前,不論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是企業法人,因此,任何企業依法經營都要受到平的保護,任何企業違反法律都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5.高效原則。辦事效率是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的表現,是政企關系是否協調的重要標志。政府辦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推動企業效率的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高效、廉潔的政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起飛與發展的關鍵。因此政府的辦事效率不僅是政府內部問題而且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6.經濟原則。經濟原則適用三種情況:

(1)政府機構設置應遵循經濟原則。一般來說,要實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行政機構過小和公務員太少是不夠的,但機構龐大人員冗腫也是不行的,因為會導致人浮于事、職責不清的問題,形成政府內部自我服務的惡性膨脹。因此,機構設置應考慮經費問題,盡可能的降低納稅人的負擔或把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應用于科學、教育、衛生等事業上去,造福于民。

篇(2)

一、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途徑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剛剛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行各業的市場空白都

特別多,無論什么生意,誰先做誰就賺錢。加上政府部門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監督機制的滯后,許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護、或善于鉆法律的空子"打球",創造了一個個一夜暴富的神話,獲取了在規范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需要較長時間的原始積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為名噪一時的風云人物。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入了規范化管理階段,商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加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那種一夜暴富的神話是一去不復返了。尤其中國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各成員國必須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實際上,也只有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處揮舞,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國內企業要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參與競爭,必須遵循國際規則,也就是說,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護了。同時,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將來也沒多少法律空子可鉆,企業只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參與正常的市場競爭,并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二、建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團隊是企業競爭的最大優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競爭的直接表現是質量之爭、價格之爭、服務之爭,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品牌之爭;而實質上支撐這些競爭的卻是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拓展手段和組織管理水平;而體現這些特征的最終載體是人,因此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而人的競爭又體現在智力創新能力的競爭,因為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和服務手段的創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業在同行業中持久地處于技術進步領先、管理機制領先、市場營銷領先和服務水平領先,也才能具備價格優勢,才能提高產品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終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誠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質資源如資金、設備、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才會發生作用。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企業之所以高度重視人才、積極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們說,建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團隊是企業競爭的最大優勢,誰擁有這樣的人才團隊,誰就具備了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優勢,誰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遙遙領先,成為贏家,永立于不敗之地。

三、加強教育培訓是提高人才團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那么創新能力從哪里來呢?靠教育培訓,這是提高人才團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為抓好教育培訓是提高員工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員工的知識技能是激發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產品科技含量高的行業企業,這一點體現的更為明顯。

有人說,企業通過挖掘優秀人才,同樣可以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從某種意義

上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樣離不開教育培訓,因為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進一、兩個尖子人才就能解決問題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創新能力,或是技術人才、或是營銷高手,而這些人才如果不能適應環境、融入公司的企業文化,未必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曾經有某電腦軟件公司,通過人才獵頭高?挖"到一位頂尖水平的軟件開發工程師,老板開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優厚的條件。但此人與公司內各部門關系較差,工作中發生了許多矛盾,結果未滿三個月,該尖子人才就辭職走了。

企業創新能力體現在企業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也只有綜合性的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競爭優勢的創新能力。尤其人才培養不只是重視知識技能方面,還要考慮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層面的東西,考慮企業文化、考慮人才隊伍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這是只有企業綜合性的教育培訓才能做到的。誰在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誰就能在競爭當中保持長久的整體創新優勢,最終在競爭中打敗對手,獲得勝利。

四、現代企業怎樣進行教育化經營

我們提出的"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其實并不是新的發明創造,無論是國外成

功的知名企業,還是國內大大小小的各類企業,其領導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員工教育培訓工作的意義,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訓中心,甚至開辦了自己的管理學院。但問題在于,成功的企業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后,能夠從上到下真正重視起來,并持之以恒落到實處,而我們國內有些企業特別是經營效益較差的國營企業,其教育培訓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課、考試等都不過是走個過場。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環境,再也不能繼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了,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把此項工作抓到實處。那么,作為現代企業究竟該怎樣進行教育化經營呢?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從領導開始真正重視起來

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行動自然就會發生變化。作為現代企業,面對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形勢,我們必須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到,?quot;與狼共舞",就必須具備既不會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敗"狼"的本領。抓好員工的綜合教育培訓,是提高人才團隊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企業"與狼共舞"本領的重要途徑。從企業領導層開始,對此要真正重視起來,提高思想認識,徹底更新觀念,牢固樹立企業教育化經營的思想,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訓工作看成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

企業要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必須有一定的人的基礎和物質基礎為前提,這要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入手來考慮。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應的教育培訓機構,配備必要的教學場地和儀器設備,如電腦、投影儀、音響器材等。軟件方面,一是配備一定的師資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圖書資料,三是建立長設的信息收集處理部門,有專人負責。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質的基礎,還要結合企業經營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設想,針對本企業員工的特質,制定出較為詳細的教育培訓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業特色的教育培訓體系。一般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提高員工思想素質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員工愛祖國愛企業的思想境界和正義感,追求事業成功的強烈的事業心和成就感,嚴格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服從服務意識,對工作極端負責的態度、忠誠敬業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積極的心態、遠大的抱負、開闊的胸懷、優秀的品格等。

二是關于員工文化素質方面的內容。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員工社會知識,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哲學的、歷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會風俗的等多學科知識,開闊員工視野,提高員工融會貫通、知識創新的能力。

三是培養員工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主要指員工所在崗位的職責要求、技術專業知識、相關的企業規章制度,以及企業文化方面的內容。所在崗位部門一般包括技術研發類、生產制造類、人力資源類、行政管理類、市場營銷類等。

四是培養員工社會交往能力的內容?,F代社會是一個講求合作的時代,必須培養員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禮儀,待人接物的常識,口語表達和溝通能力等。

五是訓練員工綜合管理能力的內容。主要針對中層以上管理干部,重點培養其宏觀把握能力、戰略策劃能力、組織指揮能力,以及個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課程設計包括初級管理、中級管理和高級干部領導力訓練等。

3、把日常工作納入企業教育培訓的范疇。

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業一切日常工作都列為員工培訓的內容,組織會議就是在上課,落實工作完成任務就是實習;企業最高領導就是培訓機構的負責人,部門經理就是講師,有關的文件、職責、制度就是教材,員工擬定的報告就是作業。按這種思路開展工作,就可以隨時檢查問題,糾正錯誤,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完成結果的最佳水平。

4、把員工績效考核與教育培訓考核統一起來。

員工績效考核是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環節,其根本目的是檢驗員工工作的最終效果,評價其貢獻程度作為個人獲取報酬的主要依據。在教育化經營的企業中,則是把日常工作績效考核與教育培訓的考核統一起來,績效考核的結果就是教育培訓的結果,績效考核不合格則意味著培訓成績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規范的考評監督機制和嚴格的獎懲制度,考核結果對員工必將產生巨大的壓力,有了壓力就會產生拚搏的動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動"員工學習化生存"

我們提出"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其目的是為了強化員工培訓,全面提升員工個人素質,其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員工個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業教育化經營"的同時,又提出了"員工學習化生存"的理念,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是表述對象的主體不同罷了。那么,怎樣理解"員工學習化生存"概念和推動員工的積極參與呢?

1、闡明企業"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業往往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即內部人才機制的"三公"原則。所謂"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開",在企業內部營造平等的用人環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價值評價體系,職務調整方面堅決做到任人唯賢,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這種"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競爭機制,最容易激發員工的正義性和積極性,對于個人來講,能夠達到潛能激發最大化;而對于企業來講,由于產生了良性的循環,因而能夠實現綜合效果最大化。同時,建立了這樣的人才競爭機制,也就給員工指明了奮斗的方向。要想在企業出人頭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體現個人能量和價值,必須積極參與公平競爭,不要指望其它門路,如找人情關系、請客送禮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騮騮,你是千里馬就不用擔心沒有伯樂,是金子就一定會閃光的。

2、人才在競爭中獲勝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業在提拔使用人才的過程中,會有嚴格的考核、選拔過程,依據的條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質、知識技能、實際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會過多地參雜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關系、個人情感、主觀好惡等,從而保證落實人才激勵機制的"三公"原則。在這種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只有真正具備條件的人,才能夠戰勝對手,脫穎而出。換句話說,參與競爭的人才個人所具備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根本原因。

3、提高個人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的創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為人才競爭中的常勝將軍,就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東西,這是提高個人素質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項修練》中所說的,"任何一個企業、一個個人要想保持持久的優勢,唯一的辦法那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的能力。"我們必須讓員工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形成員工自發學習的內在動力,牢固樹立個?quot;學習化生存"的意識,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4、營造學習化生存環境,組建優秀的人才團隊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的變化對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必然會帶來

很大影響,古時候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企業不僅要大力倡導"學習化生存"的理念,還要善于在內部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篇(3)

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它們就會采取盈余管理的行為,以此向社會投資者展現企業的良好經營數據信息。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目前會計準則仍然允許企業進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業資產減值跡象的認定存在主觀性。我國相關會計準則等明確規定了企業資產減值的跡象說明,但是畢竟對企業資產減值的描述與認定是依靠會計人員的判斷,因此當企業出現資產減值跡象時,企業管理者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對出現的資產減值跡象不做處理,以此保持企業理想的盈余情況;其次信息不對等給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在資產市場中,由于社會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因此導致企業往往會利用信息不對等因素對某些會計信息進行隱藏和掩蓋,以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動了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我國資產減值理論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從1992年資產減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我國資產減值的理論與制度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尤其是新的會計準則對理論上遏制企業運營資產減值準備操作利潤的行為,使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越來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與資產減值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業管理者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在會計核算以及其它會計事項的評估上,進行利潤調節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夠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而惡性的盈余管理則會給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對企業的利潤進行調整,以此達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惡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對企業的利潤進行操縱。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主 

要是: 

1.融資動機 

隨著企業之間的不斷競爭,如何獲得更多的融資是企業在市場生存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外界對企業進行融資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企業為了獲得外界投資者的關注,并且取得他們的融資支持,企業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提虛高企業的利潤,讓外界認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比較高。比如企業針對債務性融資,企業就會采取比較謹慎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防止資產規??s水和經營利益出現較大的波動。 

2.績效業績粉飾 

績效動機主要是企業為了美化自己的經營數據而采取虛假采取信息的動機。績效動機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進行利潤操縱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為了得到配股增資的目的,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公司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會采取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手段調節企業的利潤。另外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之后,其就會面臨被取消上市資格的風險,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留上市資格,它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準備實現虧損轉換。 

3.夸大損失的動機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經營虧損的現象出現,而一旦出現經營虧損,尤其是當出現因為經營管理者的錯誤行為而導致企業虧損之后,企業管理者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實現對企業虧損的說明,以此將自己的行為脫離出來。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營企業為了少繳稅,他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盈利,鼓勵夸大企業的損失,實現企業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規范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對策 

1.完善資產市場機制 

篇(4)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剛剛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各行各業的市場空白都

特別多,無論什么生意,誰先做誰就賺錢。加上政府部門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監督機制的滯后,許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護、或善于鉆法律的空子"打球",創造了一個個一夜暴富的神話,獲取了在規范的市場經濟環境中需要較長時間的原始積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為名噪一時的風云人物。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進入了規范化管理階段,商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加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那種一夜暴富的神話是一去不復返了。尤其中國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各成員國必須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實際上,也只有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處揮舞,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國內企業要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參與競爭,必須遵循國際規則,也就是說,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護了。同時,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將來也沒多少法律空子可鉆,企業只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參與正常的市場競爭,并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二、建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團隊是企業競爭的最大優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競爭的直接表現是質量之爭、價格之爭、服務之爭,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品牌之爭;而實質上支撐這些競爭的卻是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拓展手段和組織管理水平;而體現這些特征的最終載體是人,因此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而人的競爭又體現在智力創新能力的競爭,因為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和服務手段的創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業在同行業中持久地處于技術進步領先、管理機制領先、市場營銷領先和服務水平領先,也才能具備價格優勢,才能提高產品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終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誠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質資源如資金、設備、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才會發生作用。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企業之所以高度重視人才、積極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們說,建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團隊是企業競爭的最大優勢,誰擁有這樣的人才團隊,誰就具備了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優勢,誰就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遙遙領先,成為贏家,永立于不敗之地。

三、加強教育培訓是提高人才團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那么創新能力從哪里來呢?靠教育培訓,這是提高人才團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為抓好教育培訓是提高員工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員工的知識技能是激發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產品科技含量高的行業企業,這一點體現的更為明顯。

有人說,企業通過挖掘優秀人才,同樣可以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從某種意義

上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樣離不開教育培訓,因為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進一、兩個尖子人才就能解決問題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創新能力,或是技術人才、或是營銷高手,而這些人才如果不能適應環境、融入公司的企業文化,未必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曾經有某電腦軟件公司,通過人才獵頭高?挖"到一位頂尖水平的軟件開發工程師,老板開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優厚的條件。但此人與公司內各部門關系較差,工作中發生了許多矛盾,結果未滿三個月,該尖子人才就辭職走了。

企業創新能力體現在企業的各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也只有綜合性的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競爭優勢的創新能力。尤其人才培養不只是重視知識技能方面,還要考慮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層面的東西,考慮企業文化、考慮人才隊伍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這是只有企業綜合性的教育培訓才能做到的。誰在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誰就能在競爭當中保持長久的整體創新優勢,最終在競爭中打敗對手,獲得勝利。

四、現代企業怎樣進行教育化經營

我們提出的"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其實并不是新的發明創造,無論是國外成

功的知名企業,還是國內大大小小的各類企業,其領導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員工教育培訓工作的意義,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訓中心,甚至開辦了自己的管理學院。但問題在于,成功的企業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后,能夠從上到下真正重視起來,并持之以恒落到實處,而我們國內有些企業特別是經營效益較差的國營企業,其教育培訓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課、考試等都不過是走個過場。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環境,再也不能繼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了,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把此項工作抓到實處。那么,作為現代企業究竟該怎樣進行教育化經營呢?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從領導開始真正重視起來

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行動自然就會發生變化。作為現代企業,面對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形勢,我們必須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到,?quot;與狼共舞",就必須具備既不會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敗"狼"的本領。抓好員工的綜合教育培訓,是提高人才團隊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企業"與狼共舞"本領的重要途徑。從企業領導層開始,對此要真正重視起來,提高思想認識,徹底更新觀念,牢固樹立企業教育化經營的思想,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訓工作看成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

企業要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必須有一定的人的基礎和物質基礎為前提,這要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入手來考慮。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應的教育培訓機構,配備必要的教學場地和儀器設備,如電腦、投影儀、音響器材等。軟件方面,一是配備一定的師資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圖書資料,三是建立長設的信息收集處理部門,有專人負責。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質的基礎,還要結合企業經營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設想,針對本企業員工的特質,制定出較為詳細的教育培訓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業特色的教育培訓體系。一般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提高員工思想素質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員工愛祖國愛企業的思想境界和正義感,追求事業成功的強烈的事業心和成就感,嚴格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服從服務意識,對工作極端負責的態度、忠誠

敬業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積極的心態、遠大的抱負、開闊的胸懷、優秀的品格等。

二是關于員工文化素質方面的內容。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員工社會知識,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哲學的、歷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會風俗的等多學科知識,開闊員工視野,提高員工融會貫通、知識創新的能力。

三是培養員工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主要指員工所在崗位的職責要求、技術專業知識、相關的企業規章制度,以及企業文化方面的內容。所在崗位部門一般包括技術研發類、生產制造類、人力資源類、行政管理類、市場營銷類等。

四是培養員工社會交往能力的內容?,F代社會是一個講求合作的時代,必須培養員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禮儀,待人接物的常識,口語表達和溝通能力等。

五是訓練員工綜合管理能力的內容。主要針對中層以上管理干部,重點培養其宏觀把握能力、戰略策劃能力、組織指揮能力,以及個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課程設計包括初級管理、中級管理和高級干部領導力訓練等。

3、把日常工作納入企業教育培訓的范疇。

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業一切日常工作都列為員工培訓的內容,組織會議就是在上課,落實工作完成任務就是實習;企業最高領導就是培訓機構的負責人,部門經理就是講師,有關的文件、職責、制度就是教材,員工擬定的報告就是作業。按這種思路開展工作,就可以隨時檢查問題,糾正錯誤,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完成結果的最佳水平。

4、把員工績效考核與教育培訓考核統一起來。

員工績效考核是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環節,其根本目的是檢驗員工工作的最終效果,評價其貢獻程度作為個人獲取報酬的主要依據。在教育化經營的企業中,則是把日常工作績效考核與教育培訓的考核統一起來,績效考核的結果就是教育培訓的結果,績效考核不合格則意味著培訓成績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規范的考評監督機制和嚴格的獎懲制度,考核結果對員工必將產生巨大的壓力,有了壓力就會產生拚搏的動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動"員工學習化生存"

我們提出"企業教育化經營"的理念,其目的是為了強化員工培訓,全面提升員工個人素質,其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員工個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業教育化經營"的同時,又提出了"員工學習化生存"的理念,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是表述對象的主體不同罷了。那么,怎樣理解"員工學習化生存"概念和推動員工的積極參與呢?

1、闡明企業"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業往往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即內部人才機制的"三公"原則。所謂"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開",在企業內部營造平等的用人環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價值評價體系,職務調整方面堅決做到任人唯賢,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這種"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競爭機制,最容易激發員工的正義性和積極性,對于個人來講,能夠達到潛能激發最大化;而對于企業來講,由于產生了良性的循環,因而能夠實現綜合效果最大化。同時,建立了這樣的人才競爭機制,也就給員工指明了奮斗的方向。要想在企業出人頭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體現個人能量和價值,必須積極參與公平競爭,不要指望其它門路,如找人情關系、請客送禮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騮騮,你是千里馬就不用擔心沒有伯樂,是金子就一定會閃光的。

2、人才在競爭中獲勝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業在提拔使用人才的過程中,會有嚴格的考核、選拔過程,依據的條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質、知識技能、實際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會過多地參雜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關系、個人情感、主觀好惡等,從而保證落實人才激勵機制的"三公"原則。在這種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只有真正具備條件的人,才能夠戰勝對手,脫穎而出。換句話說,參與競爭的人才個人所具備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根本原因。

3、提高個人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的創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為人才競爭中的常勝將軍,就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東西,這是提高個人素質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項修練》中所說的,"任何一個企業、一個個人要想保持持久的優勢,唯一的辦法那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的能力。"我們必須讓員工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形成員工自發學習的內在動力,牢固樹立個?quot;學習化生存"的意識,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4、營造學習化生存環境,組建優秀的人才團隊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的變化對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必然會帶來

很大影響,古時候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企業不僅要大力倡導"學習化生存"的理念,還要善于在內部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篇(5)

2利率變動對房地產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房地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不同時期,而現在起正在處于重要的變革時期,我國房地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變革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采取必要的解決措施,是房地產產業發展首要解決問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變動會給房地產業帶來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對開發商的影響

利率變動對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主要影響的就是資金成本問題,利率的變動會導致開發商在銀行貸款方面出現按揭利率的增加,承受的資金成本也會逐漸的加大。在利率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開發商面臨的資金成本也會出現不斷增加的情況,開發商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市場風險會出現加大的情況。利率上調對于市場中存在的買方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很多的買方會出現持幣待購的情況,對開放商而言資金周轉周期會受到影響。

2.2對房地產投資方的影響

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不斷下降的問題,會導致投資方的投資收益受到很大的影響,利率的變化對投資收益率有直接的影響。消費者在購買以后會出現每月的還款壓力不斷增大的問題,在這個時期市場預期的利率會出現進一步上調的情況,消費者對下個預期的市場價格會出現下跌期望,這樣會使得很多的購房者出現持幣觀望的現象。房地產消費者在消費方面會受到很多結構性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土地市場變化也會導致房地產成本增加的情況,因此,在利率不斷上調的情況下,土地的價格也會出現逐漸上升的情況。房地產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房地產泡沫,主要是從金融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房地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銀行的參與程度非常高,銀行在資金方面出現了放貸審批過于松散,導致整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國寬松的金融環境導致了低利率的問題出現,同時,房地產泡沫的出現也是由這個因素導致。政府在控制力方面也非常的薄弱,導致很多的政策無法實施。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也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影響,對國際資本流動情況進行影響也存在很大的影響,在情況比較大的時候會導致世界性的房地產泡沫,對多種管理措施進行應用非常必要。

篇(6)

二、金融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1.合理設置金融管理部門,注重金融管理工作的專業性

在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中,金融管理工作必須設置專門的部門來開展各種管理工作,并由專人來負責企業貨款的回收,才能真正發揮金融管理的作用,從而在專職科室對資金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對各部門的的職責進行有效明確,才能讓每個工作人員清楚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義務等。與此同時,對欠債單位的資金周轉速度、資產負債比率等進行全面分析,以對其信用風險進行合理評估,以制定出合適的分析表,從而找出其欠債超期的相關原因,最終制定合適的回收欠款的方法。

2.不斷提高企業預算編制工作的規范性

在企業金融管理中,預算管理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資金進行數量化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進行統一化管理和控制。而全面預算管理是合理利用預算,對財務和非財務資源進行考核、分配和控制等,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管理方法之一。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必須對預算管理給以高度重視,不斷提高預算編制工作的規范性,加大預算編制前期調查力度,才能充分展示預算編制的公平、公正原則。與此同時,注重預算項目的精細化,及時、準確的進行績效核對,才能充分發揮預算編制的指導作用,從而不斷加強預算約束力。

3.注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金融管理水平

企業經營管理中,金融管理的合理利用,必須注重信息技術的吸收和引進,才能有效推動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設。根據企業金融管理的整體情況來看,其管理手段比較落后,必須不斷加強企業財務的信息化建設,有效實施集中財務管理,并注重企業金融管理信息系統構建,才能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從而真正提高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科學性。與此同時,企業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有效推進,可以使企業資金得到優化配置,并大大降低企業金融風險,促進企業金融管理的管理手段不斷創新,最終在精細化管理模式下,使財務數據得到更全面的分析,最終降低企業經營管理成本,促進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4.注重企業信用評定,不斷拓展融資渠道

在交易開始之前,企業應對合作對象的經營情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在確定產品質量合格、資本運行正常等情況后,對企業信用進行合理評定,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的資金風險,從而確保企業資金安全,避免貨款流失情況出現。與此同時,注重融資渠道的不斷拓展,通過上市融資的方式,可以讓企業將投資集中到高科技項目上,從而促進促進快速轉型。另外,還可以通過間接融資、引入金融配套服務等方式等拓展融資渠道,最終促進企業金融管理不斷創新。

篇(7)

二、可行性分析

(一)經濟可行性

本系統開發基本上采用成熟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不僅有免費的編譯程序軟件可供使用,而且互聯網有大量開源的程序模塊,不需要引進昂貴的外來資源。另外滿足系統運行需要的服務器和客戶端可以利用學校本身已經存在的設備,軟件的運行和維護有專業專職的實驗員管理,所以系統的開發、安裝、部署、運行和維護投入的資金較少,但帶來的效益確是巨大的,故在經濟可行性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二)技術可行性

本系統將采用成熟的技術進行開發,這種面向對象語言可以調用多種方法實現系統邏輯性較強的要求;為降低系統開發、維護和升級難度采用B/S模式,不僅開放性強而且易于擴張,使用方便;應用SQLServer數據庫管理系統作為后臺數據庫,實現手段先進、簡單、高效。

(三)運行可行性

本系統僅用于院校連鎖經營管理模擬教學,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系統使用的對象是大中專院校學員,這些學員基本上具有較好的計算機基礎,使用或接觸過類似的軟件,加上友好的系統界面,很好的人機交互能力,學員可以快速地掌握操作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功能需求分析

系統需求分析在系統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于系統成敗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經過調研分析,連鎖經營管理教學系統模擬一個連鎖零售企業,提供初始啟動資金、經營環境等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員可以根據模擬企業的基本情況,以及其他各種數據資料,按照企業經營一般流程,完成企業規劃、物流配送、補貨配貨、資金核算等經營管理活動。

(一)系統模擬主要功能

(1)模擬公司組建:模擬公司成員為4-8人,有公司總裁、門店經理、財務主管、信息主管、采購主管、市場主管、銷售主管等崗位角色可供選擇,學員在開始模擬公司的經營活動前應該先進行分工,明確角色及職責。當然,崗位角色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經營過程中,可以定期輪換和兼任。

(2)公司經營規劃:在熟悉模擬企業運營規則后,各模擬公司從基本情況描述中獲得企業運營的基本信息,運用SWOT等管理方法、方式、理論等分析企業,發現內部和外部環境中的有利機會和主要威脅,找出對企業生存、發展前景具有較大影響的潛在因素。根據未來市場預測和市場調研,本著長期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規劃或調整企業戰略,召開經營工作會議,制定公司各項經營計劃,提出經營管理目標。

(3)門店設置:當模擬企業參與經營后,首先需獲得門店,然后由總經理直接發起,對目標門店、商品種類、數量等進行設置。其次,門店經理可選擇對不同的門店進行信息化和管理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出讓時必須清空門店貨物,出讓后門店被系統收回。

(4)物流配送管理:這里指將貨物從供應商采購一直到配送中心及某一門店,其申請可以是配貨,也可以是補貨。包含采購管理,倉儲管理和銷售管理。即模擬企業對每季度商品需求進行采購,需提前做好采購計劃,并及時給供應商送達采購訂單,系統按時自動產生送貨單反饋給企業,并收取貨款。在供應商送貨到達后,系統自動支付貨款并更新配送中心庫存;商品出售后,自動更新門店庫存。

(5)資金核算與總結:年度經營完結后,模擬企業在總裁帶領下對年內經營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先由財務主管編制財務報表,然后各成員分析所擔任角色的工作對企業整體實際運營情況的影響,最后根據分析結果反思在經營過程中各環節的工作是否存在問題,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從而改進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教師控制端主要功能

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要從錄入數據的瑣碎事物中解脫出來,一方面監控企業模擬經營進展情況,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解答學員遇到的問題、引導學員理性思考。主要功能如下:

(1)系統管理:包括①數據準備,如企業規模設置、參與組數調整、門店信息修改、客戶訂單修改等;②監控查詢,如各模擬企業經營進度監控、業務發生情況查詢、資質及等級查詢等。③輸出功能,包括報表、學員花名單等的輸出。

(2)系統控制:包括①開關控制,如強制破產、追加投資避免破產、緊急采購等,該功能設置開關功能,可選擇關閉或開啟。②進度控制,在門店獲取、客戶訂單獲取等操作時控制所有模擬企業經營進度統一。

(3)訂單管理:主要實現模擬市場的商品需求訂單的維護,包括增加、修改、刪除訂單的功能。

(4)競價管理:主要實現多個模擬企業爭取同一個門店時競價費用的投入及排名。

(5)市場競爭管理:包括每個市場的訂貨會召開與結束的控制,根據商品定價排名進行訂單自動分配,以及訂貨會結果查詢等。

(6)根據每年度學員的報表分析評判學員經營業績。

(三)學生操作端主要功能

學員作為實踐的參與者,要從大量、重復的數據計算中解脫出來,根據模擬經營流程模擬操作,主動思考做出決策,反思總結經驗。

(1)登陸/注冊:學員需要注冊成為模擬企業之一才可以參加經營,用戶可以選擇使用代碼或企業名稱進行登錄。如果用戶沒有填寫完整的登錄信息就進行登錄,則系統將提醒用戶輸入完整的登錄信息,待輸入完畢,該模塊在用戶登錄時進行用戶名和密碼的有效性檢驗。如果用戶沒有注冊,可以在這里注冊,并進行角色分配。

(2)門店獲得/出讓:學員參與經營后,根據需求和經營決策選擇購買或租賃當前可選門店,當不同用戶選擇同一家門店時,通過競價的方式出價高者得。出讓時必須清空門店貨物,點擊出讓門店被系統收回。

(3)門店鋪貨:通過采購操作獲得商品后,通過配送中心在門店進行鋪貨,即在不同的門店分配不同商品進行出售??梢噪S時查詢顯示擁有門店的容積,商品種類、數量、價值、當前售價等。還可以對門店商品數量進行更改,完成或撤銷鋪貨。

(4)門店建設:模擬經營過程中,可選擇對不同的門店進行信息化和管理建設,通過投資,提高經營效率和水平,從而吸引顧客提高銷售業績。

(5)采購管理:根據門店配貨或補貨訂單,統一由配送中心集中采購,因商品存在采購提前期,需提前做好采購計劃,并及時給供應商送達采購訂單。

篇(8)

利用中國知網檢索平臺,搜集有關公共體育場館方面的論文100余篇,仔細研讀,對公共體育場館資產性質、管理體制以及公益性體育服務等方面有了初步認識,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鑒和理論支持。

1.2專家訪談法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先后走訪了常州市奧體中心、常州市中天鋼鐵體育館、蘇州體育中心、無錫新體育中心等蘇南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體育場館,并對體育場館經營者、管理者進行訪談,聽取了有關領導、管理者、經營者對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的看法和意見。

1.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針對蘇南公共體育場館運作管理模式與公共體育服務等問題設計了“蘇南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現狀”的調查問卷,調查過程中選取常州市奧體中心、常州武進體育館、常州市中天鋼鐵體育館、蘇州體育中心、獨墅湖體育館、三香路體育中心、吳中現代文體中心、無錫新體育中心、錫山區體育館、錫山東亭體育場等20家公共體育場館為調查對象。通過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0%,其中有效問卷189份,問卷有效率94.5%。

1.4邏輯分析法

以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為依據,以現有公共體育場館提供體育服務的現狀為起點,通過整理、歸納、演繹和推理等邏輯分析方法,對所研究的現象和統計數據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

2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狀況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群眾體育的不斷發展,公共體育場館的數量在蘇南地區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蘇、錫、常三市綜合性大型公共體育場多達上百個,這些場館通過舉辦大型文藝演出、體育賽事、體育運動技能培訓,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以及各類會展和其他大型活動等方式,為市民提供體育健身、運動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2]

2.1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狀況

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總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體育類經營收入,包括承辦運動競賽、體育表演、運動隊訓練場地服務、各種體育運動技能培訓等。另一部分是非體育類經營收入,主要包括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以及各類會展和其他大型活動等。[3]2012年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收入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被調查的20家公共體育場館在2012年經營總收入平均在600萬元左右,其中,經營總收入在100萬元以下的有1家,占被調查總數的5%;經營總收入在100萬元~300萬元的有2家,占被調查總數的10%;經營總收入在300萬元~500萬元之間的有5家,占被調查總數的25%。多數場館的收入集中在500萬元~800萬元,經營總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只有3家,占被調查總數的15%。說明目前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總收入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這可能與目前多數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有關,現階段江蘇省根據經濟和體育發展實際情況,將公共體育場館分為全額預算管理單位、差額預算管理單位和自收自支預算管理單位。但是一些場館的管理體制仍然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模式,無法脫離計劃經濟的模式,場館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對外開放利用率低,經濟效益較差,影響了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與創收。

2.2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開展體育類經營活動的情況

公共體育場館是指由國家財政部門投資興建,其目的在于開展大眾體育活動,培養國家體育后備力量,為運動競賽、運動訓練和群眾健身娛樂的需要而設立的專門場所。因此,開展體育類經營活動是公共體育場館的重要職能。公共體育場館開展的體育類經營項目如表2。從表2可以看出,被調查的20家公共體育場館在開展體育類經營項目方面,占第一位的是承辦運動競賽和體育表演,20家體育館都提供這一體育服務,其原因可能是承辦運動競賽與體育表演不僅可以獲得相應的經營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比賽和表演可以很好地宣傳體育館,有效提高體育館的聲譽。排在第二位的是提供運動隊訓練場地服務,只有2家體育館沒有涉及該項目。居于第三位的是舉辦各種體育運動技能培訓班??傮w而言,在提供體育類公共服務方面,蘇南地區的公共體育場館已經走向市場,場館從原來只向專業隊訓練、比賽提供場地服務為主,轉變成為社會大眾的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服務和承辦運動競賽、體育表演的場所,表明公共體育場館的職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過去只注重訓練與競賽,發展到以提供服務為主,充分體現了國家建設公共體育場館的目的和宗旨。

2.3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開展非體育類經營活動的情況

開展非體育類經營活動是公共體育場館創收的一大來源,據了解,目前絕大多數公共體育場館在提供體育類經營服務的基礎上,正逐步擴大非體育類經營項目收入,通過商標冠名、房屋出租以及開辦餐飲等非體育類服務增加收入(如表3。從表3可以看出,公共體育場館開展最多的非體育類經營項目是主辦或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有16家場館涉及此類經營,其原因在于承辦展銷會和博覽會不僅可以創收,而且可以很好地宣傳體育場館的形象,提高場館的社會知名度。自辦賓館、招待所和自辦餐飲等方面涉及的體育館最少,這與一些場館規模較小,沒有充足的可利用空間有關??梢姡壳疤K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在多種非體育類經營中仍然是以低層次的出租房屋和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為主,而充分利用自身資源,主動開發市場的并不多。這也反映了目前蘇南地區一些公共體育場館的選址與布局不合理,場館設計功能單一,存在建設空間與資源浪費的現象,使一些場館的經營管理存在困難,限制了非體育類經營項目的開展,影響了場館的后期利用。

2.4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方式

開發體育場館的公益性體育服務是目前發展我國群眾體育的大勢所趨,公共體育場館是國有資產性質,該性質決定了其公益性。所以,公共體育場館應該以滿足社會需要為主要目標,而不應單純追求經濟利益。通過調查可知,市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應無償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占被調查者總數的43%,認為可以象征性收費的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1%,認為應該優惠收費的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4%,其他為2%。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雖然部分市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應無償提供體育服務,但多數市民并沒有一味強調公共體育場館應無償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適當的或優惠的收費方式市民還是能夠接受。筆者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是場館的一個基本特征,但是公益性的實現要根據情況具體分析,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措施、多種實施手段。場館經營要從實際出發,對于基本不用消耗物質資產和專門服務的場館設施,可以免費向社會開放;但對于需要消耗水、電、氣,或對器材有損耗,并付出人力的體育設施,大眾應付出部分場館維護費用。

2.5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應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健身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體育鍛煉不再單純出于強身健體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而傾向于在運動中愉悅身心,這使他們對體育場館的公益性體育需求越來越高。他們渴望體育場館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體育服務,從而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要。圖1是市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應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從圖1可以看出,市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應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詢、健身輔導和健身培訓,而對運動處方、陪練陪打等方面的服務要求較低,這表明,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廣大市民對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需求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提供場地服務。隨著健身理念的發展與更新,越來越多的市民渴望能夠科學健身,這必然會增加對健身咨詢、輔導、培訓等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需求。

2.6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部分體育場館均嘗試從行政管理方式轉為企業經營方式。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部分省區大型體育場館中,盈利的只占1/2,場館功能不夠多元、體育項目單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大型體育場館利用率低。[5]從表4可以看出,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作模式一般有差額預算管理、全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模式。其中采用差額預算管理的場館最多,有10家,占50%,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場館最少,只有3家。這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已開始走向市場,政府職能在體育場館管理中進行了重新定位,由直接管理改為宏觀調控,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體制開始從行政型管理向經營型管理過渡。這種管理體制就是要求公共體育場館在走向市場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規則發展,實際就是承認公共體育場館是一個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應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生存,自我發展。所以場館只有通過向社會提供體育服務商品,通過體育市場的交換活動獲得的價值補償,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目前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總收入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公共體育場館在開展體育類經營項目方面,主要是承辦運動競賽、體育表演和提供運動隊訓練場地服務,公共體育場館開展最多的非體育類經營項目是主辦或承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2對于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方式,多數市民沒有一味強調公共體育場館應無償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適當的或優惠的收費是多數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3市民認為公共體育場館應該提供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項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身咨詢、健身輔導和健身培訓,而對運動處方、陪練陪打等方面的服務要求較低。4蘇南地區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作模式一般有差額預算管理、全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等模式。其中采用差額預算管理的場館最多,采用自收自支管理模式的場館最少。

篇(9)

企業文化是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一個組織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領導和員工來共同打造。在企業的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生產管理的過程中以及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中,企業文化發揮著靈魂的作用,也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業要樹立“誠信立本,質量優先,務實為基,創新為輔”的理念,將企業文化真正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調動企業內部的積極性,既能夠帶動企業的發展,并且還可以關注到個人的價值,推動員工的個人發展,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存共贏,同時可以升華企業文化,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為員工的自覺,真正將企業是為自己的家。

1 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

作為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論和方法,企業文化已經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很多企業并沒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表現如下:(1)企業文化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只有少數人注意到,并且理論與實踐上嚴重又是偏頗,重理論輕視實踐;(2)企業文化還沒有被真正納入管理的行列,它應有的作用無法發揮;(3)很多人缺乏長遠的目光,不能從企業的長期目標來著眼,因此認識不到文化發展建設的長久性和艱難性;(4)企業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并沒有制定詳細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措施,因此,企業文化與管理思想沒有融為一體,這也導致企業管理過程中弱化了企業文化的作用。而正是這些現狀的存在,導致人們對企業文化產生了許多誤解。

誤解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企業文化的建設就像一面旗幟,只是有用處的時候才拉出來抓一下,平時只是束之高閣或者流水般掃過,相比于其他對企業,對職工很重要的才會抓緊,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只是聽起來的重要,做起來就可以忽略。

誤解二:個別員工過分注重企業的外部形象,他們所理解的企業文化就是組織員工開展各種活動,實際上,許多企業只是在單純的制作形象,脫離這層面紗,企業的經營管理并沒有多少改善,只是換了衣服和面孔。

企業文化是一種觀念中的東西,是我們所看不見的,很難進行操作。即使有企業文化也只是很膚淺的活動或者簡單的放松性游戲,不能關注個人的發展。導致這些不足與誤解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并沒有對企業文化形成一個明確的認識,確切說不知道企業文化所謂何指,也就不能明確企業文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關系。 2 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建構起合理的對企業文化的管理機構,這是實現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步驟只有將企業文化深入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才會讓文化服務于企業管理發展,在員工之間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他們能夠互敬互愛,并且有競爭上進的趨勢,只有真正將每個人的優勢發揮出來,讓每個人成為企業的主人,這樣才會讓企業更有發展前途,才會有更強勢的企業。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激活企業文化的生命力。

知識經濟時代下,人的價值和力量得到彰顯,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科技的競爭,更重要的核心人才的競爭。當然,企業也并不能走出這一范疇,能夠在企業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人才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關系到企業的成敗。因此,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勞動和人的價值,滿足員工的正當的基本要求,把人的價值的實現放在首位,這樣便于激發員工的活力和競爭力、創造力,也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從而突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現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凸顯人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重視群體智慧和個體能力的發揮,在現代科技武裝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手段中真正貫穿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突出精神和文化的作用,讓企業的文化更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不斷發展完善企業的制度,使得企業文化的管理有明確的制度保障。企業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的制度文化,企業內部的法律法規和經營制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狀況,同時,也有可能派生出不同的企業文化,還引導著企業文化向不同方向發展。因此,制約企業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制度的差異。企業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各級領導和各類員工不斷地奉獻,按照企業文化的指導方針,不斷建立健全企業文化的管理制度,讓文化在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切合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協調統一,使得員工既有個人的價值,又可以有企業的集體價值。

第三,彰顯個性,不斷增強企業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將企業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經營理念和經營環境、策略等各種因素集合而生成一種特殊的文化發展管理模式。各個企業它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經營目標和員工成員組成,因此,他們的個性就互有異同。因此,企業文化管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強調個性,將企業的文化個性突出出來,并且讓這種充分個性色彩的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的發展管理過程中,讓其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從而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樣一個企業才會在個性明顯的文化管理的推動下,在中國乃至在世界上立足腳跟,贏得自己應有的實力。

篇(10)

引言

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高達10663億元,雄踞世界第一。它不僅反映了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反映了我國在國際經濟、國際支付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但是,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積累太多,一定程度上將加劇國際經濟的失衡,不利于國際經濟穩定持續地發展,也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國際經濟秩序。如果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水平不能及時提高和完善,也將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造成通貨膨脹壓力。大量外匯資金以不同形式的金融資產存放在國外生息,意味著這筆龐大的資金脫離了國內現實擴大再生產的軌道,不能用來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目前也不能用于海外直接投資、促進我國國際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從戰略高度來看,實際上是對外匯資金的浪費。

針對上述情況,在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總理指出:“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的使用渠道和方式,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溫總理的講話,公開表明了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戰略意圖,明確了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的改革方向。

當前,經濟理論界和有關部門的學者對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構建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提出了不少積極的建議和構想。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構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必須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形成、性質、特點再做深入的認識和分析。只有在充分、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建設符合我國實際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制度。

一、對我國外匯儲備形成的分析

(一)外匯儲備是一國擁有的特殊債權。在反映國家對外債權、債務的國際收支表中,外匯儲備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凈流入,另一個是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凈流入。這兩者之和構成外匯儲備(在此沒有考慮錯誤與遺漏項目,該項目金額時大時小,變化較大時對儲備的增減有很大影響)。如果外匯儲備主要是由經常項目凈流入形成,即主要由貿易和非貿易盈余形成,則這種來源的儲備相對穩定,因為它所形成的儲備是靠我國商品和勞務的出口換來的。這部分可稱作債權型的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主要是由資本和金融項目的凈流入形成,也就是說,外匯儲備主要由國外資本流入形成,即外國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國際借貸等項目所形成的盈余。從根本上講,這部分盈余屬于最終必須歸還的資金,只不過付息方式和還款期限有所不同。嚴格來說,它不是真正具有債權性質的儲備。因為當國際、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時,很可能引起外資流出和儲備的流失。

(二)外匯儲備是國家用人民幣置換來的特殊外匯債權。由于我國基本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可以說,國家外匯儲備,無論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的凈流入,都是中央銀行用人民幣從擁有外匯的企業和個人(包括外企和外國人)手中購買的,對央行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人民幣負債。如果誰要用外匯,比如企業要用外匯進口,個人需要外匯出國旅游,必須用人民幣購買外匯。

二、外匯儲備的增減變化受經濟政治形勢的影響和制約

(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外匯儲備的變動與國際、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當我國經濟、世界經濟處于良好的發展態勢時,我國國際收支無論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都是順差,外匯儲備也相應地增加。如從2002年底至2006年底的五年中,外匯儲備從2684億美元增加到10663億美元,增長了7799億美元,平均增幅約40%。如此巨額的增長在世界各國外匯增長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每年的增幅也是極為罕見的。然而,當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出現動蕩、危機時,必將波及和影響外匯儲備的增減。比如,1980年底,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實施了錯誤的“洋冒進”政策,外匯儲備急劇下降,減少到-12.96億美元;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各國貨幣紛紛出現大幅度貶值,導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我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雖然我國政府堅持了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承諾,外匯儲備沒有減少,但增長速度大大放緩。因此,不僅要關注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問題,而且還要高瞻遠矚,看到外匯儲備未來會下降的可能性o

(二)密切關注外商投資企業所實現的貿易順差和利潤的使用和投向。如前所述,貿易盈余所形成的外匯儲備具有穩定性,屬于債權型是外匯儲備。但是,我們在分析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和人民幣資金運動時,絕大多數外企在經營外貿出口時,先從商業銀行獲得人民幣貸款用于購買原材料,進行加工,完成產品生產直至出口,待收到外匯后向銀行結匯換取人民幣,歸還貸款及支付生產經營費用,余下的即為獲取的利潤。對此。應認真分析外企利潤的形成、外貿順差和外企利潤的關系,并關注結匯后人民幣資金使用和投向。因為從理論上說,外企是隨時可以把利潤匯出的,這樣勢必對外匯儲備的規模和結構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三)關注和分析資本與金融項目中,外資流出入的狀況和規律。我們知道,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凈流入是形成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重要因素。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都在500億美元以上,我國是FDI流入最多的國家,FDI在資本與金融項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有的學者把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歸咎于外商直接投資。但是,我們都知道,利用外資的最好形式是直接投資。一般來說,直接投資(FDI)一般不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急劇增加。因為FDI百分之七八十都表現為商品形態的實物資產,而不是外匯資產。也就是說,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設備、半成品、原材料等實物,以及技術、專利等折算成金額,統計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而企業把直接投資的外匯資金直接換成人民幣的做法,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為什么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從表面上看FDI的凈流入增加了外匯儲備,這是因為國際收支核算是采取復式記帳的方法,即以實物商品形態的直接投資記錄在經常項目的貿易進口項下,即在全部進口中,包含了商品形式的直接投資進口,雖然在統計中,這筆外匯已經支出,但卻沒有實際支付外匯,因此,從統計角度上看,仍然增加了一筆外匯儲備。要改變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應加快我國對外投資的步伐,而要減少貿易順差必須相應增加進口。

從去年以來,據相關數據顯示,由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我國的直接投資中,直接結匯換成人民幣的比重大幅增加,造成外匯儲備的增長。這種現象有悖于直接投資的性質,對此,需特別關注。

(四)關注并加強監管證券投資和國際借貸等資金的流入動向。由證券投資渠道進入的外匯,絕大多數兌換成人民幣,購買國內的股票、債券或進入房地產;而通過國際借貸進入的資金,多數是國內外資企業或中資企業的海外融資,這部分外資也要換成人民幣投資于國內金融資產或房地產。它反映在我國對外短期外債的增加。截至2006年底,我國外債余額約為3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其中短期外債增長16%,短期外債占全部外債余額的比例達到57%左右,處于歷史最高水平,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外債的85%以上為長期債務,短期債務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這種現象表明,以短期外債形式的資金流入增長迅猛,同時潛在風險也在增加。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部分外資的流入,一方面造成外匯儲備的增加,加大了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另一方面推動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境外資本投資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金額達到82.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57.9%。同時,大量資金進入股市,造成股市的波動加劇。由于上述資金都屬于短期資金,具有極大的流動性、投機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具有破壞性,對此必須警惕它可能帶來的危害和負面影響。

三、把握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真正原因,積極探索改善的途徑

(一)外貿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對此,必須徹底改變鼓勵外貿企業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實現“出口創匯”的經營理念。在一切為了創匯的政策指導下,出口部門盡量壓低企業員工、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尤其是一些來料加工企業。它們出口的附加值本來就不高,其利潤和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壓低工人工資上。據英國《金融時報》今年2月27日的報導,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約6.5%,在大多數原材料價格也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產品的利潤和數量仍有所增長。該報指出,即便是紡織業這樣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在承受升值壓力的條件下,利潤仍然增長了3.5%.這更加表明,在一切為了“出口創匯”的經營理念下,不是用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是拼命壓低工人工資來實現利潤。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居民工資收入占我國GDP的比重,已從1998年的53%降到了2005年的41%。因此,如何保障企業工人應得的報酬和福利,改變靠壓低工資成本增加競爭力、提高利潤的做法,是出口部門應該認真對待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二)積極引導外資投向,調整外商投資企業的結構,改變對外資的過度優惠政策。2006年底,我國累計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高達57.4萬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6919億美元。2005年外資企業銷售收入達27024億元,占全國銷售收入總量的37.5%,2006年,外資企業共繳納各類稅收款7950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量的21.12%。據有關資料分析,這50多萬戶企業,80%以上屬于加工制造類的中小企業。全部外企的出口占我國全部出口的2/3,上述資料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并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肯定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資的政策和外企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沒有它們,我國外貿不可能出現持續巨額的順差。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長時期以來,外企享受了過度的優惠政策,特gU是與國內企業在稅收上的差異極大。近幾年,地方政府處于對政績的追求,實現GDP的快速增長,又采取其它優惠手段加大對外資的招商引資力度,這也是造成外企出口產品成本較低的原因。雖然國務院2002年2月21日頒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該規定詳細地說明了鼓勵類項目、限制類項目和禁止類項目,問題是如何認真切實地執行這個政策。2007年3月召開的全國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明確規定內資外資企業適用于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新稅率確定為25%。這改變了對外資的過度優惠政策,體現了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原則。

當前,外商投資由過去投資設廠為主擴大到股權投資和并購等方式,由加工制造業等傳統領域逐步向通訊設備、計算機等高新技術領域以及金融、保險和證券等金融服務業領域,這是外商投資的新動向。如果外國機構投資參股的企業、商業銀行、保險或證券公司,他們把外匯換成人民幣,必然會增加外匯儲備,這一動向應密切關注。需要指出的是,外資企業的產品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里,因此我國制造業必須提高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產品競爭力。

]

(三)辨證地看待匯率因素造成儲備的高增長。人民幣匯率低估是造成我國外貿巨額順差的原因之一,但絕不能把它當成主要原因,更不能把國際經濟失衡、特別是中美貿易之間的失衡歸結于人民幣匯率。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重估人民幣匯率對全球貿易不平衡及美國貿易逆差所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假設人民幣匯率升值10%,只能使美國的貿易逆差減少36億美元。對美國貿易平衡來講,從中國進口減少的部分很可能會被亞洲其它國家增加的部分所抵消。升值無法解決全球貿易失衡問題”。匯率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問題。由于人們對人民幣匯率有較強的預期,因此,雖然從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升值6.9%,但仍未能減少外資的進一步流入,同時也沒有緩和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仍未放松。對此,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必須堅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筆者認為,為了進一步實現匯率反映市場供求的原則,從參照一籃子貨幣到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機制改革需要有一個相當的過程。即便實現了釘住一籃子貨幣,美元、港幣在籃子中的比重應該在3/4以上。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對籃子貨幣和貨幣的權重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應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高外匯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完善做市商制度,為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完善奠定基礎。

(四)從戰略上改變外貿依存度偏高、儲蓄率偏高、內需不足的狀態,這也是造成外匯儲備增長的重要因素。據海關總署統計,2006年我國外貿總額為1.76萬億美元,占GDP約為68%,出口總額為9690億美元,占GDP約為36%。兩組數據都說明對外貿易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過高。1775億美元創紀錄的巨額順差,表明在進出口收支相抵后,我們把1775億美元的商品和勞務提供給其它國家消費,其中美國成了由我國提供消費晶的大戶。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增長主要應該由國內的消費支撐,發展內需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根本所在。然而,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社會轉軌的特殊階段,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9%,處于歷年來的最低水平。雖然居民儲蓄高達16萬億元,但是分配極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儲蓄,這種儲蓄結構決定了居民消費傾向偏低,造成儲蓄過度、消費不足。當國內經濟無法吸收大量儲蓄時,必然有一部分儲蓄以外匯(外貿順差)的形式表現出來;與此同時,或由于某些制度(如對民營企業的歧視),國內投資一定程度上被具有優惠條件的外資所擠占。因此,為了減少國民經濟的波動,必須降低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刺激內需,加快和完善包括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為擴大內需創造條件;進一步促進和完善資本市場的發展,增加金融產品的種類,使儲蓄從單純的銀行存款轉變為多元化的金融資產,實現儲蓄、投資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四、外匯儲備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外匯儲備的使用方向

(一)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的原則是: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于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范,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范。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二)外匯儲備最主要的需求是滿足進口支付。外匯儲備的使用,主要是為進口企業提供外匯支付。2006年,我國全國進口用匯超過7916億美元,這是主要的需求。進口企業用人民幣購得外匯,同時中央銀行從市場回籠了基礎貨幣。當然在出口結匯的同時,出口企業又用外匯換取了人民幣,使得外匯儲備增加和基礎貨幣投放的減少。因此,要合理安排進口付匯的時間以及出口結匯的時間,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外匯資金的使用效率。為此,應在外匯市場上開展遠期、期貨等衍生產品的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者提出,我國外匯儲備過多,可以用來購買石油等戰略物資,進而化解儲備水平居高不下的狀態。這些學者誤把外匯儲備當作央行的免費資源,有權用做各種用途。他們沒有認識到,如果企業要進口石油,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民幣,向央行購買外匯。如果央行直接用外匯儲備進口石油,就等同于央行用發行貨幣的方法進口石油,采取這種手段來降低儲備水平是不正確的。

(三)外匯儲備做好為企業“走出去”服務。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內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過去由于資本項目嚴格管制,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步伐緩慢。目前我國對外投資的管制已有很大程度的放開,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在國外進行收購兼并、參股投資,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有助于改善國際經濟失衡,促進國際關系和諧、協調地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國際資本的流入上面,同時也要關注我國資本流出的規模和方向。鑒于我國資本流出規模的不斷增長,有的學者建議,加快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個別學者更期望能在2008年完全放開,甚至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雖然目前資本項目下的多數管制都已放開,但是對于完全放開,尤其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必須慎之又慎。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幣幣值堅挺,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國際資本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看好中國概念股,預期人民幣升值。但是,我們并不能保證,在我國今后十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出現經濟低迷或危機。如果過早開放資本項目,過早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一旦經濟滑坡或出現危機,不僅外資會迅速撤走,老百姓也會用人民幣購買外匯,使資產流向國外。到時候,你就是有多少外匯儲備也不能抵御兌換的壓力。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已經十分深刻。據媒體報導,近年來大陸居民在香港的銀行的開戶數量猛增,香港特區政府已批準允許內地企業可以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在香港實際上可以流通和自由兌換港幣,加之內地企業可以在香港發行H股上市,也吸引了內地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投資香港股市。筆者認為,這無形地為我國資本流出開了口子,一旦人民幣匯率升值到預期水平,或者出現下跌預期,都可能造成大量資本流向香港或者海外。

五、對外匯儲備管理構架體系的認識和分析

當前,有的學者主張把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組織架構分成兩個部分,即中央持有官方外匯儲備,滿足支付和穩定貨幣政策的需要,這部分占大的比重,可稱為流動性部分。另一部分由其它經濟部門設立的外匯投資公司管理和運作,可用于國內外投資參股,追求盡可能高的收益,這部分在外匯儲備中占較小的比重,可稱為投資性部分。無論是哪部分在管理上都遵循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即“安全、靈活、保值、增值”,只不過投資性部分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傾向,這樣做的好處是:1,可以減少外匯儲備過多的存量;2,可以減輕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壓力,即劃出去的投資性部分外匯資金,必須用人民幣予以置換,這樣就減輕了央行貨幣的發行;3,外匯投資公司可以按公司治理原則來組建,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提高外匯儲備的投資運作水平,特別是從事國際性的投資,從而為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發揮積極的作用。

筆者同意和贊賞上述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的構想,但是如何認真落實和實現新架構的優點則需深入細致地探討和研究。

(一)如何減少外匯儲備的存量。減少儲備存量的方法很多,而且也較容易實現。比如成立一家專業化的外匯投資公司,由該公司發行人民幣特種債券,并用人民幣把外匯儲備從央行買出來;由財政部發行人民幣特種國債,由該債券直接從央行把夕,、匯置換出來,財政部可把這部分置換出來的外匯儲備交由一家專業投資公司運作;由財政部發行特種國債,所得人民幣交給專業投資公司,由該公司把外匯儲備買出來等等??傊疁p少儲備的方法很多,但原則是必須用人民幣或人民幣資產加以置換。

(二)對外匯投資公司發行債券購得外匯儲備的分析。我們知道,央行擁有的外匯儲備是用人民幣置換而來。外匯儲備增減的同時,也勢必導致人民幣相應地增減,從而實現二者的平衡。有的學者認為,只要成立專業化的外匯投資公司,由它發行人民幣債券獲得資金,用于購買外匯進行投資,這就可以阻斷外匯儲備和央行基礎貨幣的聯系,減少目前過剩的流動性。表面看來似乎可行,但實際上問題很多。我們姑且撇開外匯投資公司發行如此數量龐大的債券如何銷售等具體問題。假設外匯投資公司為了購買1000億美元的外匯,即它要發行7740億人民幣的債券,如果發行成功,用人民幣購買了外匯。這就意味著央行回籠了7740億人民幣。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筆龐大的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不僅涉及利率、期限結構等諸多問題,而且這筆債券由誰購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一般來說,真正的購買者還是商業銀行或其他機構投資者,雖然也會有居民,但不可能成為購買的主體。問題是,絕大部分債券的持有者商業銀行與機構投資者,不可能保證其長期持有,商業銀行隨時可以向央行貼現,也可以在同業市場參與回購,居民也可以在二級市場出售。這種方法雖然一定時期內回籠了部分人民幣,但從整個資金市場來看,實質上并沒有減少基礎貨幣的投放,也實現不了阻斷的目的。而且,也會從資本市場的層面對市場產生沖擊和影響。當然我們可以分批發行,每次的金額會小一些,對金融市場的沖擊也會小些,但從長期來看,其后果是一樣的。

(三)對財政部發行債券置換外匯儲備的分析。我們再進一步分析,由財政部發行人民幣特種國債,用于購買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財政部應負擔發行特種國債的利息,這是購買外匯的主要成本。這種做法是利用財政部的特殊地位,實現人民幣和外匯特殊形式的置換,置換的風險由財政部承擔下來。如果財政部把這部分外匯儲備交給專業投資公司運作,只能是減少了央行的外匯儲備,并沒有減少基礎貨幣的投放和過剩的流動性資產。只不過改變或增加了央行儲備的投向。如同央行持有美國國庫券一樣,又增加了持有我國財政部人民幣特種債券。

(四)如何同時實現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雙減少。筆者認為,可采用的辦法有:1、無論是專業的外匯投資公司還是財政部發行特種債券,期限都應該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長,利率應該更優惠,購買者應長期持有,不允許進入二級市場交易或向央行貼現。只有嚴格限制人民幣特種債券持有者的交易,才能真正減少貨幣投放;2、外匯投資公司持有的外匯,原則上只能用于海外的投資參股、收購或購買戰略物資。如果投資國內企業,國內企業原則上不能將外匯換成人民幣使用。

上一篇: 歌頌祖國詩歌 下一篇: 畢業典禮發言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费观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