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04:36: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中級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會計政策;會計方法;會計職業判斷;會計職業責任
近年來由于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越來越大,表現較為突出的一點是對一些交易或事項不再規定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而是給出判斷的標準。因而在實務中,會計人員常常要針對綜合情況做出職業判斷。然而在判斷過程中,由于受所處環境、職業道德水準、專業素養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職業判斷的結果會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較好地體現會計的“客觀中立”維護“公眾利益”,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責任提出了嚴格要求。
1會計政策、會計方法選擇的必然性,加大了會計職業判斷空間
1.1會計準則。制度和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由于各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具體業務存在個性,準則的制定不可能包羅各種現象,只能對企業工作提出基本原則和規范,并留有一定選擇余地,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它們成為會計政策選擇的對象。而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范圍的擴大和外在環境的日趨復雜,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化異常明顯,法定會計政策也趨向于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會計準則選擇范圍,為會計職業判斷帶來空間。此外,會計準則較會計實踐發展存在一定的時滯,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一時很難找到匹配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這就使會計實踐出現暫時的政策斷層,也為會計處理選擇會計政策和方法提供了空間。但問題的關鍵是哪種方法才能做到“如實反映”,我們不能說對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個不同卻都是真實的反映,所以不同會計職業判斷結果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1.2會計法規之間的錯位,增大會計職業判斷空間。對比發現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之間,會計準則與財務通則之間,會計準則,制度與稅收制度之間都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這些錯位使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帶有了很大的彈性,增大會計職業判斷空間。
1.3會計事項的模糊性會引發會計政策的選擇及變更。會計事項的模糊性主要表現在不確定的計量結果,需要根據經驗判斷做出估計:不確定的計量方法,使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的方法。
1.4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使我國會計規范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逐步提高。長期以來,國際會計準則留給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余地一直較大。原因是國際會計準則將處理重要項目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對于非重要項目,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一般不夠細致;同時,國際會計準則的宗旨是協調各國會計準則和實務,而各國的會計準則和實務又大相徑庭,為了盡量做到準則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就會對同一交易或事項的處理確定多個備選方案。近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制定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越來越大,面對日益復雜和個性化的交易或事項,準則和制度不可能也無必要事無巨細,所以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2會計職業判斷水平和出發點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所謂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按照會計準則、制度等現有的財務會計法規要求,根據企業理財環境與生產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日常會計事項的處理和財務報表的編制應采用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的選擇、認定和判斷的過程。
2.1會計職業判斷的專業性決定會計職業判斷水平的差距,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職業判斷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對于事物的判斷是基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基礎之上的。
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通過自己對企業日常事項的了解,同時又結合自己對準則、制度要求的掌握,做出的一種合規性的判斷,所以其專業素養直接決定會計職業判斷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
2.2會計職業判斷的主觀性決定政策選擇的出發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在會計準則、制度賦予了單位較大的選擇會計方法的空間情況下,允許企業會計人員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方法,會計職業判斷主觀性表現明顯。而在會計事項的處理過程中,這種主觀性表現得更為明顯。
2.3會計職業判斷的權衡性決定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只要存在著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會計選擇,企業管理層選擇其一,以操縱會計信息使自己的效用滿意化。會計人員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多個方案的比較、選優,面臨著可靠性與相關性、利益驅動和公允公正等觀念和立場的矛盾與權衡選擇。
2.4會計職業判斷的決定風險性決定會計職業判斷的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職業判斷不單純是一種技術手段,不同的判斷結果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些信息將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換言之,會計職業判斷是有經濟后果,有風險的。這種風險的大小從主觀上看,會受到會計人員的知識結、從業經驗、判斷、工作責任感以及會計人員對客觀情況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從客觀上看,會受到判斷對象的復雜程度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廣泛性等因素的影響。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賦予企業以會計選擇的自由空間,并不意味著會計人員可以沒有約束,肆意捏造、提供虛假信息。會計職業判斷也只能看在準則、制度提供的空間范圍內進行判斷才是合法的。一旦超越這個空間,就會走向極端,蛻變成會計操縱,最終也必將受到制裁。
3忠實履行會計職業責任是會計人員的使命
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過程中,自始至終融入了判斷者個人的理論知識水平、經驗和業務技能等。不能純粹的從技術會計角度出發,還應從更廣泛和更開放的角度出發,較好地處理它的“客觀中立性”與“經濟影響性”之間的平衡,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
3.1會計人員要具備充分履行職業職責能力,提高職業判斷水平,應從理論水平、實務經驗、職業道德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基礎理論應扎實,并隨著會計改革的逐漸深入不斷提高自己的的理論水平。第二,忠實職業責任、準確職業判斷還需要經驗支持,而經驗則來自于處理會計業務或事項的歷練和積累,掌握一定的判斷技巧,在會計理論、會計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經驗選擇切實可行的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這個要在廣泛參與會計實踐中多學、多思、多問、多悟并做出總結。第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真實、公允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準則。會計準則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3.2只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不夠的,關鍵是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2)應變實際交流用語中產生問題。護生習慣于教師平時演練的用語,思維方式單一,不能對不同情況作出反應,無法用有差異變換的語言方式進行解釋。
2.護理學基礎教學中護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途徑
2.1老師課堂訓練與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受教師的影響很大,尤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崇拜老師,對老師講課時的一言一行和著裝情況都進行模仿和學習。因此,教師的語言等行為要從自身做起,具備較高的語言行為,用語不僅要通俗易懂,而且要用實際肢體、神態輔助語言表述,在平時課堂中感染學生和影響學生,把課堂語言有效融入學生實際學習中。
2.1.1要注重基本語言的能力培養關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利用課堂進行演講、日常環境用語等語言練習,并從中探討與病員溝通進行回答的實際情況,在培訓過程中注重發言過程中的音調、語速及措辭等表達情況,最后使表達的語言能力達到需要的效果。對護生交流用語的要求如下:
(1)用語要溫和,語調要帶有感情,使病人感覺到其愛心、真誠。
(2)通俗易懂且準確,表述用語要盡量與病人相同。
(3)表述不宜太快或太慢,要恰當合適。
(4)措辭要得當、表達意思明白。
2.1.2注重護理方面常用語的練習
2.1.2.1用語要禮貌。語言表述要有禮貌,這樣使醫護和病人之間氣氛和諧,體現醫護的良好素質,在訓練過程別重視禮貌用語。如工作前要微笑,您好、請稍等這樣的禮貌性用語要經常使用,要求病人支持工作多使用“請”,對做出配合后要說“感謝您的配合”。在此基礎教學上醫護人員要對不同性質的病人選擇合適的稱謂,杜絕“喂”、“床號”等直呼病人的情況,訓練以后可培養文明禮貌、溫和微笑的護生。
2.1.2.2對病人用安慰性語言。病人因為經過疾病的折磨,十分脆弱,特別希望護士和其他人的同情、安慰。所以要訓練醫護在和病人交流時多用一些語言進行安慰。如早晨見面可以很體貼地說“您今天氣色比昨天更好了”,通過這樣的語言進行安慰,病人愉快且增強信心。如遇到排斥治療的病人,護生要有耐心,用支持鼓勵的方式引導治療。
2.1.3注重護理方面解釋語的加強與訓練護理操作訓練過程中的解釋用語可分為:操作前的解釋用語、操作中的指導用語和操作后的囑咐用語。這部分內容在基礎教學學中是為了提高護生在交流過程中的用語能力。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模擬角色的訓練過程,把相關用語都用在實際訓練當中,根據幾個不同病例進行訓練,要求病人、護生輪流互換來反復訓練。把所學禮貌用語、指導用語、安慰用語和各種肢體語言相結合,并應用到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的語言練習中,在實際練習中有不恰當的地方再進行共同討論和修改。經過這樣的反復練習,護生不僅用語表述流暢,而且能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不同用語,防止用語教條化,使解釋語在使用過程中不僵硬。
2.2學生主動進行交流討論有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或者鼓勵學生在課外主動交流。例如:對重癥病人的相關護理內容,在講課之后可以讓學生提出一個重癥病人的具體例子,讓學生了解病例情況,在課堂上或課后進行分組討論,充分利用學生主動思考與討論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小組為單位,最后把發言和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寫出自己的護理感想,實現學生自學為主的目標。
1.2調查方法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按照各醫院護士總數的20%~40%的比例抽取樣本。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答題采用無記名方式,調查對象單獨完成,規定時間內回收。共發放問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負責問卷回收,回收的問卷經課題組成員逐項核查,有效問卷814份,有效回收率為96.7%。
1.3統計學方法應用EpiData3.02進行數據錄入,然后導入SPSS12.0軟件進行處理,行統計描述。
2結果
2.1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意愿及效果參加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意愿:愿意710人(87.2%),無所謂93人(11.4%),不愿意11人(1.4%)。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效果:很好313人(38.5%),較好239人(29.4%),一般167人(20.5%),不好5人(0.6%),未選擇90人(11.1%)。
2.2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途徑、形式、存在問題及對策
3討論
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的《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試行)》中明確規定“畢業于中醫藥院校或中醫護理專業;或畢業于西醫藥院校,3年內接受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崗位培訓時間≥100h”。在《三級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年版)》中,明確將中醫護理人員接受教育與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審核指標。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中醫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并未達到理想效果,教育培訓的效果提升有很大空間。
3.1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現狀表1結果顯示,87.2%護理人員愿意接受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說明護理人員學習中醫護理知識的求知欲較強,與唐秀琴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院內培訓(83.8%)是主要途徑,67.9%的護士認為培訓效果較好和很好。業務講座(92.9%)、規范化培訓(82.6%)、西學中學習班(71.7%)是主要培訓形式。普遍認為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師資不足(56.6%)、教材缺乏(52.6%)和護士積極性低(42.4%)。
3.2不同醫院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情況表2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和級別醫院中醫護理繼續教育培訓狀況中,中醫院的培訓途徑主要是院內培訓,三級西醫院主要是自學為主。中醫院開展業務講座、規范化培訓、西學中學習班、護理查房、業務技能比武、崗前培訓中醫護理知識的比例均高于三級西醫院;其原因可能是中醫護理是中醫院護理人員培訓計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三級中醫院護理查房、業務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級中醫院,體現出三級中醫院的中醫理論和技術水平方面的優勢。三級中醫院認為培訓內容單一和內容脫離臨床的比例高于三級西醫院和二級中醫院。提高中醫護理培訓效果的措施,中醫院認為豐富培訓內容和提高積極性的比例高于三級西醫院。
3.3提高中醫護理教育培訓效果的對策
3.3.1加強中醫護理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人員不足是影響中醫護理教育培訓效能的重要問題,與沈勤等研究結果一致。加強中醫護理師資隊伍建設,是中醫護理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7]。建立中醫護理師資準入制度,從教學能力、業務能力、個人修養三方面選拔中醫護理老師[8]。醫院應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機制,構建中醫護理師資隊伍的準入、選拔、培訓、考核、監督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指標體系[9]。
3.3.2提供高質量培訓教材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中醫護理教育培訓的系統性、規范性、實效性,是實施有效培訓的關鍵[10]。目前,多家醫院培訓藍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11],應該及時更新。編寫規范、統一的中醫護理培訓教材,要體現中醫護理的特色,適用于不同等級和類別的醫院。
隨著目前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護理教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調整,覆蓋面也變得廣泛。護理專業不僅需要專業的護理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更需要體現護理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因此,在護理教育中應當充分予以重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一、人文護理的相關概念
人文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以人文關懷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讓患者充分地感受到溫暖。在患者進行醫學治療與康復過程中,患者的精神狀態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文護理要求護士具有人文精神,是護理教育長期培養的結果,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醫學倫理學指的是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遵照善良、公平、正義與尊重的原則,充分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態,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感覺到溫暖,提升患者康復的信心。
二、現階段人文護理教育現狀
目前,在護理教學過程中,相關領導過于重視護理技術的更新,對于護理中的人文素養重視度不高。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基礎有限,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在人文護理的教學理念上比較缺乏,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比較注重于對疾病的診治與康復環節。人文課程在課程教學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0%。
在教學方式上也不夠完善,多采用傳統模式下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難以體會到人文護理工作的具體含義。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教師往往對專業的護理知識比較了解,但是在人文護理素養方面往往比較有限,因此對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上往往比較注重對護理專業技能的考核,缺乏對學生實際護理工作中體現的人文關懷的考核,因而使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護理教育中加強人文護理價值與倫理的具體策略
1.建立健全人文護理課程體系
在加強人文護理過程中,探討護理價值與倫理也是對人文護理課程體系的建設,學校應對醫學課程倫理的知識進行整理,在教師的努力下,成立科學的人文課程體系,從而保證人文護理的培養,加強人文素養的提升,提升護士的專業技能,提升其職業道德,在為患者提供服務的時候體現人文化的關懷。
2.強化師資培訓,提高人文護理專業水平
師資水平決定了人文教育水平和質量的高低。強化教師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增加知識儲備量是提高人文教師師資水平的重要手段。對此,學校應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定期派遣教師到其他優秀院校進行學習參觀,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身人文教育水平,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討論會,讓教師總結現狀,找出原因,糾正錯誤。學校也可聘請優秀的、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到我校進行演講或培訓,促進人文教育教師快速吸收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體系,拓展專業知識的同時,補充護理學基礎知識,不斷豐富知識結構;還可將培養具備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雙學位的師資力量作為人文學科發展的方向和途徑,鼓勵教師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良好的人文修養、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學生的楷模。
3.促進人文護理教學方式的改進
教學方式對增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人文護理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校園環境、社會護理實踐與藝術活動等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加強護理教學的效果。在完成護理課程教學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護理方面的實習,使學生在護理實踐活動中真實體驗到人文護理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升其人文精神品質;也可以利用互換角色的方式,提升學生對于患者內心需求的感受,進而在自己的護理工作中改進工作方式。
4.加強關于人文課程評價體系的實施
課程評價體系對于課程教學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人文護理教育中,應加強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施,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筆試與具體的實踐操作,對案例資料進行分析,加強實地調查的分析。在進行課程評價時充分考查W生在實踐環節中體現的人文關懷,把人文關懷納入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中,以提升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
四、結語
總之,人文關懷是護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護理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護理價值與護理倫理,建立健全人文護理課程體系,提高人文教育的師資隊伍力量,促進人文護理教學方式的改進,同時加強關于人文課程評價體系的實施,以樹立護理工作的良好形象,讓患者在治療與康復的過程中體會到溫暖,進而促進護理行業的發展。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手術患者538例及手術護理人員100名,將其作為考核組。考核組選取患者中包括男304例,女234例,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41.3±9.5)歲,患者手術時間30~260min,平均手術時間(120.1±19.5)min。選取患者手術后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狀況,患者術后恢復狀況良好。手術護理組包括護士28例、護師56例、職稱主管16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4.2±2.5)歲。選取同時期本院手術患者436例及手術護理人員60名,將其作為對照組。兩組人員在患者及護理人員性別、年齡、狀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考核標準
本次績效考核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主要依照《護理人員崗位責任制》標準,依照手術室護理要求及護理原則,對護理工作性質進行明確。考核標準選取的過程中要求嚴格依照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保證績效標準與手術室內容完全符合,對內容進行細化,層層深入、層層遞進。
1.2.2量化考核辦法
①將出勤量化:該內容量化的過程中可以依照分數制進行處理,出勤一次記為1分,每個月底對出勤狀況進行記錄、統計。滿勤分數為100分,包含法定節假日;②將業績量化:該內容量化的過程中從四個方面對工作內容進行考核,其中道德共20分,包括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護理態度、工作責任心、工作行為等;能力40分,包括護理人員基本理論知識、護理能力水平等;出勤基準分25分,包括護理加班次數、夜班次數、手術次數等;業績基準分15分,包括護理人員自學考試、、學術交流等;③將工作量量化:該內容量化的過程中主要依照護理過程中的各項護理內容進行劃分。本次績效考核的考核項目主要包括42項,依照護理狀況對分數進行扣除。
1.3評級標準
本次評價的過程中主要對1年后患者的護理狀況和護理滿意度進行確定。本次護理滿意度調查采取本院自制調查表格完成,滿分100分,護理滿意度越高分數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護理的過程中考核組患者滿意度達到(95.7±4.5)分,護理人員滿意度達到(97.2±3.4)分,護理糾紛率為2.60%,護理狀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績效考核是以目標為導向,對員工的工作表現和工作進行分析、評價并給予對應獎懲的一項策略。績效考核可以有效改善員工在組織工作中的行為,充分發揮員工的潛能和積極性,更好地實現企業的各項目標,對體系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手術室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工作量不同、工作難度不一樣,但卻獲得相同的報酬,這種狀況嚴重限制了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益和護理質量。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進步,人們對手術室護理效果的要求逐漸提升,通過績效考核提升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在當前的手術室工作中已經勢在必行。績效考核在手術室護理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可以從護理指標出發,依照護理內容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可以對人員進行激勵,有效改善了各項護理指標控制效益。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績效考核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要依照自身結構狀況,在原有護理工作基礎上構建。護理人員要通過績效考核分數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采取對應策略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升自身工作效益。績效管理的過程中,護士長要嚴格依照績效考核體系標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確保績效考核能夠順利進行。考核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依照手術室護理工作開展狀況不斷調整,依照各科室工作制度不斷完善,確保績效考核能夠得到長足發展。與此同時,在考核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要考核過程中的各項流程進行分析,觀察考核工作是否存在重疊、交叉,要及時對不必要的考核工作進行調整,防止影響工作效益。績效考核管理要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對護理人員工作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依照上述四項指標對護理人員工作效益進行明確,從而將工作內容及工作效益量化,對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這種量化指標可以從根本上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效益評價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加速了手術室護理質量。本次績效考核工作實施的過程中主要依照本院科室內容為基礎,以科室為單位建立了量化績效考核體系。績效考核依照手術室工作指標、工作原則、工作任務量等進行分數制考核,由專業護理工作質量控制小組對護理人員的各項績效分數進行確定。本次績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由專人定期對各項數據進行收集,在此期間護理人員可以隨時對自身的各項數據記錄進行查詢。每月定期由績效考核組織對考核內容進行公布,依照考核結果分數對護理人員的工資、獎金進行調整,并由上述數據的累計確定年終獎金。在本次績效考核的過程中,考核組患者滿意度達到(95.7±4.5)分,護理人員滿意度達到(97.2±3.4)分,護理差錯率為1.86%,護理糾紛率為2.60%;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僅為(77.2±5.6)分,護理人員滿意度僅為(88.4±4.5)分,護理差錯率為6.42%,護理糾紛率達到9.63%。考核組護理狀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證實:績效考核可以從根本上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益,改善患者護理質量。在上述護理操作下,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大幅提升,對護理工作的開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內科急診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為33歲~71歲,平均年齡(50.22±5.24)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為32歲~70歲,平均年齡(50.07±5.13)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觀察組實施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2.1急診護理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作為風險管理的關鍵步驟,具有分析、識別急診護理風險的作用,并綜合評價可能會產生的后果。比如:吸痰護理操作意外、藥物不良刺激、壓瘡等。因此,在風險管理中必須嚴格識別護理風險,再針對性處理各項護理風險。
1.2.2制訂風險管理制度
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為積極預防與處理各項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采取合適的處理方案。比如:各項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約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學習風險管理制度
首先必須加強全體護士思想動員工作,使護理工作人員可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自學和早提問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組織學習各項風險管理制度內容,從而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具體的工作環節中。
1.2.4落實各項風險管理制度
由于內科急診工作搶救頻繁,護理工作具有隨機性強、時間性強等特征,因此,護理工作人員在督導檢查中必須確保落實各項管理機制,尤其是在雙休日、節假日、夜間及就診高峰時段必須加強風險防范,及時整改執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會上講評并與獎懲掛鉤。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聯系溝通,積極解決以下問題:加強設備及儀器管理、加強病房巡查管理、做好滅菌消毒工作等。
1.3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風險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醫療糾紛事件1例(2.17%),風險事件1例(2.17%);對照組出現醫療糾紛事件7例(15.22%),風險事件9例(19.57%),觀察組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1,χ2=7.18,P<0.05)。
2.22組患者各項護理管理評分比較
觀察組基礎護理評分、病房管理評分、消毒隔離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洗胃護理在胃管不同長度處做相應標記,采用石蠟油對胃管進行清洗。運用常規方式插入胃管,采用一次性灌洗器抽吸胃中有毒物質,患者取頭低臥位(左側或右側),接入洗胃機,進出胃1次為1個循環,每次洗胃使用洗胃液350~500ml,3個循環后停止運行洗胃機,再將胃管與洗胃機分離,逆時針按揉患者上腹部,從胃管的標記長度范圍出發對胃管做上下移動,在此過程中應注意隨時補充石蠟油,并對患者的上腹部體征進行科學評估。按照上述流程重復洗胃,直至洗出澄清無味液體為止。洗胃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電圖和生命體征,同時注意觀察洗胃機的工作情況。
1.2導瀉護理洗胃結束后,遵醫囑給予患者解胃靈(20%甘露醇250ml+活性碳100g+氯解磷定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經胃管注入患者胃內進行導瀉、解毒,促使患者腸道內的毒物排出,并阻止毒物繼續吸收。護理人員應注意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毒性休克等患者禁忌使用甘露醇導瀉。導瀉結束后,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導瀉效果,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
1.3血液灌流護理洗胃后,要對患者進行血液灌流治療,在血液灌流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尤其是有無出血征象。灌流結束后,若出現造瘺口,則需加壓包扎,觀察局部有無血腫形成,觀察血管穿刺點及皮膚黏膜有無出血。
1.4解毒藥物的護理護理人員要嚴格遵醫囑使用解毒藥物治療,臨床多使用阿托品。采用微量泵定量使用阿托品,這樣可縮短阿托品化的時間,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阿托品使用原則為早期使用、足量、重復、癥狀明顯改善后維持治療。使用阿托品患者癥狀得到緩解后,護理人員要按照醫囑調整給藥劑量和給藥時間,不得立即停用,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1.5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要備好搶救儀器、藥品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使用呼吸機時,應保持患者呼吸道濕化,避免發生感染。詳細記錄24h出入量,安排專人護理,做好保護性約束,防止煩躁引起拔管和墜件的發生。同時應加強基礎護理,及時脫去患者被農藥污染的衣物;用溫水沖洗患者頭發;定時擦洗患者皮膚,避免農藥經皮膚繼續吸收;定時做口腔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
1.6飲食指導患者洗胃后,需禁食24h,然后給予流質飲食直至普食,應多給予患者進食高維生素、低脂肪、高蛋白食物,補充患者缺失營養,保護肝臟的解毒功能。
1.7心理護理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多因家庭、工作或其他原因而服毒自殺,患者情緒低落、輕生,其神志清醒后會產生強烈的抗拒治療行為,嚴重影響搶救治療。因此,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服毒原因,并結合不同患者制訂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指導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患者樹立開始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在此基礎上,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使其幫助患者配合治療,以改善生活質量及預后[3]。
1.8阿托品中毒的觀察及護理詳細了解患者病史,仔細觀察其體征變化,以明確診斷分度;在綜合分析基礎上注重個體及用藥差異;掌握患者服用阿托品藥物的中毒表現,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在給予阿托品治療后,患者會出現有機磷農藥中毒反跳情況,主要是藥物正在吸收、不徹底洗胃抑、未及時洗凈被污染的皮膚和(或)更換被污染的衣物所造成的;過早停用或大幅度減量阿托品;輸入的葡萄糖液過量,導致稀釋血液中的阿托品濃度;應用復能劑的選擇取決于有機磷農藥的種類,比如若樂果和敵敵畏選用的復能劑起不到良好效果,患者在中毒后會出現反跳情況;腦水腫、酸堿失衡以及嚴重心律失常等身體功能障礙會造成中毒反跳情況。基于此,在護理患者時要對其病情進行嚴密觀察,若患者出現各種不適,如瞳孔縮小、聞及肺部啰音、面色變白、胸悶以及血壓升高等,均可能出現復發,護理人員要迅速向臨床醫師報告,通過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
1.9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洗胃液量、洗胃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洗胃液量及洗胃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僅出現1例胃黏膜損傷,發生率為3.1%;對照組出現11例胃黏膜損傷,發生率為3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均為出現誤吸及胃穿孔現象。
商業倫理是指人們在商業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道理、規則、規范或準則。
商業倫理對于指導商業活動有序而穩定地進行,促進商業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商業倫理應該是國際貿易倫理的基礎,也是國際貿易倫理的指導方針。
二、國際貿易保護中幾種倫理表現形式
(一)產權的倫理
市場必須首先承認經濟主體對合理財產的占有,市場中的交換必須是自由的財產和自由的勞動在自愿基礎上的交換,因此市場經濟實現等價交換的前提就是產權的認可和保護,產權的明晰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二)交換的倫理
產權關系明確后,經濟主體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擁有的資源和財產,它就可以到市場中去實現交換。交換的外在表現為商品和貨幣,實現的卻是內在的人格、意志等不可能轉讓的東西。馬克思認為: “……主體只有通過等價物才在交換中彼此作為價值相等的人,而且他們只有通過彼此借以為對方而存在的那種對象性的交換,才證明自己是價值相等的人。”因此,交換是以平等自由為基礎的人的價值的交換。
(三)競爭的倫理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必然出現競爭,這是市場公開性和民主性決定的,因此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競爭可以促使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使用。競爭既要受法律保護,又要受法律制約,不受制約的完全自由競爭也會帶來壟斷,帶來資源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費。
三、國際貿易保護中的倫理應遵循的價值取向
(一)交易公平原則
公平是市場秩序中的最重要的原則。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通過自由參與市場競爭追求個體利益和效益的同時,還要尊重其他經濟主體自由參與市場競爭和獲得利益、效益的權利。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它承認個人收益的多少與其經濟活動的努力程度相一致,與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創新水平相一致。市場機制的作用,就在于它讓每個經濟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獲得公平的報償。所以,公平原則作為市場秩序的重要倫理原則,就具體體現為反對壟斷和反對暴利。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在市場各主體平等的前提下實現公平的交易。反對政府直接參與的經濟活動和變相的政府經濟活動,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因為在進人市場之前,政府的特殊角色就決定政府不可能以平等主體身份來參與經濟活動。此外,市場經濟原則還反對大型經濟組織的壟斷包括自然壟斷。
(二)平等主體的互利原則
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構成了人們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如果沒有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認識和追求,就不會有經濟的迅速進步。經濟學把人的“利己心”作為分析基礎,并把它視作經濟發展的動因。這是人類沖破封建傳統和宗教意識束縛的一次觀念革命。但是,“自利”絕不是市場經濟的惟一原則。如果市場的各個主體完全考慮個人利益而不顧其他市場主體的利益,甚至以犧牲其他主體利益來實現“自利”,那么,市場經濟絕不可能存在下去。試想,在一個欺詐盛行的社會里,人們在互相交往中沒有起碼的信任感,就會用許多時日、精力、財力去防范別人,這種對社會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又將由全社會每個人去承擔。這就是說,從整個社會來看,如果損人利己的機會主義行為普遍化,那么市場交易的成本必然大大提高,從而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只有在利己的同時,將個人的行為與利他結合起來,即這種利己行為不僅不會損害他人利益,反而要以利他為前提,就是說,只有能夠利他的行為,才能最終產生利己的結果。這就是市場經濟秩序的互利原則。
(三)交易過程中的誠信原則
在市場行為中,由于每個市場主體都是利益主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目標,每個主體都存在機會主義動機,這就必然產生市場的機會主義行為。市場的這種機會主義行為,會導致交易成本的擴大。市場經濟在允許人們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設計了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制度。但是,這種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制度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成本,這種成本可能很高,甚至高到無法實施的程度。所以,市場在做各種制度設計的同時,還通過建立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原則來達到相互信任,以減少這種成本。這就是市場秩序的誠信原則。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必定是一個信用良好的市場;一個缺少誠信的市場,肯定是一個低效率的市場。誠信的缺失,會導致交易費用的提高,嚴重時還會導致交易鏈的中斷,導致經濟的衰退。
市場經濟的誠信原則,體現為尊重交易對象的知情權,遵守合同、遵守信用制度。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嚴重的“誠信”危機。導致這種誠信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條件下的“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市場主體不可能擁有完全的市場信息。事實上,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正是市場行為主體謀取最大利潤的條件。利用這種條件獲利,正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市場經濟規則不可能保證每個市場交易主體在交易活動中都獲得充足信息。那些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條件牟利,使交易的對方受損,就會導致市場的道德風險。所以,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這種風險,特別需要市場經濟秩序的道德原則即誠信原則的建立。
【關鍵詞】勘察設計人力資本薪酬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是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力(健康狀況)等質量因素之和。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本已成為企業成功的主要競爭武器之一。勘察設計企業作為智力服務型企業,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是其最大財富和最重要的資產。留住人才是勘察設計企業人力資本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勘察設計企業的人力資本及行業現狀
勘察設計單位是一個知識密集,科技型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優勢是由設計師的創造力和工作熱情決定的。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了勘察設計行業的發展,建筑設計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近兩年,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趨冷,勘察設計企業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才是決定性的因素。由于大型工程項目都要通過投標來選擇設計單位,能否中標取得項目就完全取決于設計方案的優劣。而設計方案的優劣衡量了一個設計單位的實力。設計任務由原來的靠水平、靠服務、靠口碑等轉變為由方案設計投標來決定。投標標底費的苛刻使投標沒有第二名生存的空間,現狀是只有第一名獲得設計任務,而第二名只能獲得數量微薄的補償金。假設,10家設計單位投標一項建筑面積8萬平方,投資總額1個億的工程,一般每家投入的工作量,至少需要500個工作小時,人工成本和各種費用至少要4-5萬元。但是只有一家中標獲得設計權,二、三名一般只有10000元-3000元的補償,而一般工程設計費總額不過100萬-150萬左右。
從設計單位經營來說,選定項目,提高中標率就成了極其重要的工作,而這關鍵就是主持投標工作的核心建筑師。以前,衡量某個設計單位的標準是擁有多少高級中級人才、有什么資質、有多少資金能力,獲得過什么獎項等。現在已變成以爭取項目設計的能力為衡量標準了。提升投標中標能力,取決于主持建筑師的技能和公關能力。客觀上,投標主持建筑師的培養不容易,須有多年的工作經營、敏銳把握設計發展趨勢的資源人才才能擔當。留住主持建筑師,發揮自身最大能力為企業爭取盡量多的設計任務是設計單位人力資本投資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但往往項目投標主持建筑師人數有限,精力也有限。一個設計單位方案能力的強與弱,是由建筑設計師的創作水平決定的。當前,設計單位的優秀人才在各專業中占的比重較低,特別是建筑專業中有較高方案設計水平的人才缺乏,這樣會很容易造成一個關鍵人才的流失,給企業帶來嚴重危機。
二、加大勘察設計企業人力資本投資
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企業領導層的重視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企業領導應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發展觀,創造條件激發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學歷教育。(2)繼續教育。(3)健康投資。(4)人才遷移投資。
首先,在勘察設計企業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的部分,通過教育投資來提高員工的素質。(1)學歷進修。通過學習,取得高一級的學歷,提高設計師的專業理論水平。(2)鼓勵設計師參加全國建筑師(主要是一級注冊師)執業資格考試。一級注冊師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一個勘察設計企業的實力,也是企業取得資質的重要條件,一級注冊師達到規定的人數是勘察設計企業取得甲級資質的條件。只有取得甲級設計的資質,才有資格承接各種規模的勘察設計項目,才能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3)組織設計人員參加學術研討。通過不定期的組織專業講座,學術研討,給設計師充電,了解市場行情,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不斷提高設計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組織參觀考察活動。讓設計師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開拓設計師的視野,豐富設計師的創作理念,激發創作靈感。
其次,健康投資。健康投資就是指為獲得醫療保健知識、預防疾病、保持健康體魄而付出的金錢和時間上的投資。建筑設計是一項腦力勞動的職業,設計師為了出方案,趕進度,經常連續工作好幾個小時,甚至是連續幾個月加班工作。這樣勢必對設計師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員工的健康,為了保護人才,企業應該加強健康投資,主要包括:參加醫療保險;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組織各種文體活動;購置健身設備等。
再次,遷移投資。勘察設計企業的遷移投資,是指企業為了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而投入的成本,包括交通費,住房補貼,信息費等。
三、薪酬管理是勘察設計企業人力資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隨著全球化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本對獲取企業競爭優勢的作用日益突顯。薪酬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如何發揮它對人力資本的有效激勵意義深遠。
勘察設計單位作為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競爭不激烈,人才流動性不強,薪酬管理也就比較簡單。員工的工資收入是固定的,薪酬分配主要是對獎金進行分配。獎金分配的對象分為兩大部分:生產一線的設計人員和后勤管理人員。對于設計人員,是根據項目的總產值提取一定的比例(20%-30%)作為項目獎金總額,再依據個人的出圖量,設計工時以及后續服務工作量等進行分配。后勤管理人員的獎金總額根據生產人員的獎金數的一定比例確定。這種分配方式必然導致設計人員只關心產值,大家都只愿意做與產值掛鉤的工作,不關心產品質量、服務、技術提升、品牌建設、人才培養等關系企業發展的長期指標,甚至對與產值無關的工作不愿承擔。而這些方面恰恰是企業未來發展,在市場中能否取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國有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勘察設計企業的薪酬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勘察設計企業生存環境的風險性大大增加。新形勢下,勘察設計企業需要的是一種基于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來設計的,以滿足企業發展戰略需要為目標的薪酬管理模式。薪酬分配十分復雜,沒有一個所謂的完美固定模式。判斷薪酬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要看這一方案是否有利于吸引人才,是否有利于激勵人才,是否有利于留住人才,同時還應看該方案是否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的薪酬分配不是簡單地“分蛋糕”,而是通過分蛋糕使得企業今后的蛋糕做得更大,在分配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團隊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將個人薪酬與團隊績效聯系起來,但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員工的個體發展。
勘察設計企業要做大做強,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立激勵機制,培養新的項目主持建筑師和核心助手,以提高中標率,增加企業整體的任務量,進而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這是企業人才資本投資的目的,也是薪酬分配制度的核心目標。許多設計單位在項目主持建筑師職業發展環境塑造、薪酬分配模式、個人品牌塑造上出現了問題,留不住人,或者無法讓有水平的建筑師發揮出最大的能力,這很值得我們思索。
建筑專業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其工作量及分配模式的特殊性,表現在建筑專業的工作量有其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方案投標,中標后院里可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但這只是“預期效益”。不中標,有時連補償都沒有。這時,巨大的投標消耗如何計算?預期效益如何落實?有時,一張總圖修改一次即可通過,但有時,一張總圖要歷經三、五年之久,幾十次的修改最后落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時,對于主持建筑師及具體負責人,單純的產值就無法準確地表達其工作量和付出了!
考察各建筑設計部門,筆者認為,現階段最突出矛盾還是招投標問題。如在中標率10%的情況下,按每個方案投入成本5萬元計,則需50萬元的成本才能獲得一項工程的設計權。而這50萬元成本如何在“預期效益”中表達,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如何計算?在專業設計所模式下,如果沒有較好的設計費分配方式、薪酬分配模式,則不僅打擊了方案投標的積極性。而且,最終對企業獲得工程設計項目的能力、對建筑師隊伍的穩定,都會帶來影響。
筆者認為,建筑專業合理的薪酬分配方式宜粗不宜細,宜松不宜緊。當前,最能調動設計人員工作積極性的分配方式是實行由技術骨干牽頭部門承包,收入分成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改變了過去只是按產值提取小部分作為獎金,而是產值的大頭作為承包部門的收入,20%-30%上繳企業。為了鼓勵設計人員參加方案投標,減少未中標造成的損失,對沒有中標項目的補償金收入,全額劃歸承包部門,企業不參與分配。實行收入分成的分配方式,能夠大大調動廣大設計人員的工作熱情,人人都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由過去管理部門找項目為主改變為由承包部門或者是個人找項目為主。這樣不但提高了企業的總產值,增加企業的效益,承包者個人和其團隊的成員收入都能大幅提高。
薪酬分配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任何一個時期,合理的薪酬制度都是留住人才的關鍵,也是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總之,人力資本是勘察設計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只有通過優秀人才的不懈努力,才能為企業多出精品,樹立品牌;才能不斷進行人脈的積累,建立起忠誠的客戶群;才能提升企業的美譽度。這樣企業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需接受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9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42.7±5.3)歲;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最大年齡79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43.1±5.7)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給予手術治療;且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史、凝血障礙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環境管理、儀器設備管理、手術配合及體征監測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手術室綜合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術前巡視及心理干預。
術前1天,護理人員需積極進行巡視工作,掌握手術患者基本情況,并深入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情況及發展等;需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其病情進行全面評估。主動與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尤其是對存在害怕、焦慮、恐懼等心理的患者,需加強健康知識教育,為其講解手術方法、手術優勢及預后,用成功病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疾病觀。
(2)術中配合護理。
首先,護理人員應保證手術室溫濕度適宜(溫度保持在22-23℃,濕度保持在50%-60%)、光線適宜。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需用熱情的服務態度取得患者信任。麻醉期間,根據患者自述及面部表情、眼神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準確評估,幫助患者保持穩定的心理情緒。術后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控制輸液速度,做好護理文書記錄;術中幫助患者遮擋隱私部位,緩解其心中不適感,提高護理舒適度。
(3)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清理患者皮膚上的血跡等殘留物,加強保暖;在轉送患者回病房途中及進入病房后,仍需繼續觀察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防止引流管脫落、扭曲,幫助患者取舒適臥位,保證引流管暢通。
1.3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5分鐘時的心率及血壓情況。患者圍手術期生理及心理方面均較為正常,無明顯異常情況,可視為正常;患者情緒有輕度波動,但無焦慮癥狀,可視為擔心;患者有明顯的不安、心跳加速、頭痛等表現,且缺乏自信,出現哭泣、無助、孤獨等表現,可視為焦慮;患者有心悸、肌張力增加、易激動等生理表現,且有警惕、哭泣等情感表現,可視為恐懼。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研究數據均選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正常20例(41.7%),擔心11例(22.9%),焦慮16例(33.3%),恐懼1例(2.1%);對照組正常2例(4.2%),擔心14例(29.2%),焦慮24例(50.0%),恐懼8例(16.7%)。觀察組心理正常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擔心、焦慮及恐懼心理情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比較
觀察組收縮壓為(120±9)mmH,舒張壓為(76±2)mmHg,心率為(90±6)次/min;對照組收縮壓為(148±11)mmH,舒張壓為(88±3)mmHg,心率為(115±9)次/min。觀察組血壓水平及心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