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15:42: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銀行從業公共基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他表示,銀行業協會在2007年建立了銀行業從業資格認證工作組織體系和認證制度基本框架,制定了《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發展綱要》,并完成試點考試工作。
銀行業協會于今年7月在全國36個城市組織了公共基礎試點考試,共有209131人報名參加。隨后,又在10月舉行了個人理財和風險管理兩個專業科目的考試,共有22萬人次銀行業從業人員報名參加此次考試。蔣超良說,在2008年,銀行業協會將修訂、完善公共基礎、個人理財和風險管理教材,將“個人理財”證書納入監管體系。
(王冬梅)
長盛同德基金:明年投資關注兩類股票
長盛基金近日公告稱,長盛同德基金定于12月14日起開始辦理日常贖回業務。長盛同德基金“封轉開”集中申購于11月16日結束,新募基金份額共計108.2億份,為近期發行規模最大的基金。
長盛同德基金經理認為,偏緊的政策環境、生產要素價格改革使得先前擁有諸多先天優勢的大市值上市公司很難維持連續的高速增長,整體來看,未來3-4個月的時間內市場風格將會逐漸由大盤成長股向中小市值成長股轉移。2008仍有賺錢的機會,但整體波動加大。投資更需要重視行業估值的安全性;平衡大市值股票的流動性優勢和中小市值成長股的持續成長優勢;切實轉變思路,尋找受調控影響小的行業一是內需和穩定成長類個股,二是能轉移要素價格上升的企業。(王冬梅)
九鼎新材價值低估投資者超額申購
根據《江蘇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網上資金申購發行公告》,主承銷商光大證券2007年12月13日上午在深圳主持了九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網上資金申購發行中簽搖號儀式。據公告,本次網下有效申購獲得配售的比例為0.254408%,認購倍數為393.07倍。本次網上定價發行中簽率為0.0268710517%,超額認購倍數為3721 倍。
國泰君安分析師張英明表示:九鼎新材之所以出現這么高的申購,主要在于九鼎新材的市場價值與發行價格之間巨大的差距。根據預計,九鼎新材07到09年公司實現EPS分別為0.45 元、0.79 元和1.14 元;按照行業的市盈率計算,九鼎新材的實際價值應該在20元左右,而九鼎新材的發行價格只有10.19元,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預計九鼎新材上市首日將有100%以上的漲幅。(王冬梅)
美國調查公司老四并購殺入中國
12月6日,拓索市場調查(美國)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了與北京智誠友邦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重組計劃,成立拓索(中國)市場調查公司,將借原有北京智誠友邦的市場渠道,針對在金融服務、汽車、電信、B2B服務及耐用消費品行業中的中國跨國企業,擴展中國業務。
(閆蓓)
尚諾集團戰略合并安家世行
2007年12月12日,中國,北京,尚諾集團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會,正式宣布與“安家世行”戰略合并。此次強強聯手,尚諾集團將致力于打造中國領先的個人信貸服務平臺,同時為客戶提供信用卡產品服務和房屋按揭服務。
(郭麗娜)
交友網站投資走勢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通過分析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專業學生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不高的原因,圍繞提高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從課程考核、教師、學生等方面提出金融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與設想。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the low pass rate of 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specialty in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ance specialty from the course examination, teachers, students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ass rate of bank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關鍵詞 : 金融專業;教學改革;銀行從業資格考試
Key words: finance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bank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77-02
0 引言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服務需求,就業導向,推動五個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高職院校應主動構建符合國家職業標準、以能力為本位的考核評價體系,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適應新形式、新要求。
近年來,廣西經濟迅速發展,到2020年將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南寧市大力實施“引金入邕”戰略,銀行機構入駐南寧的數量快速增加。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的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銀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才能增加從事銀行業的就業砝碼。而誘人的薪資及良好的發展前景,使銀行業近年來成為炙手可熱的黃金職業,也帶動了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熱潮”。因此,有必要針對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特點和要求,采取各種措施,幫助金融專業學生提高銀行從業資格證的獲證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1 現狀分析
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是銀行從業人員入門的初級基礎考核,由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辦公室負責組織和實施的,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分公共基礎科目和專業科目(個人理財、風險管理、個人貸款和公司信貸),公共基礎科目為必考科目,專業科目可自行選擇任意科目報考。考試形式采取全國統一考試、閉卷、計算機考試方式進行,有題庫,隨機抽的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全部為客觀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題量145題左右。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現有投資與理財、金融保險、證券投資與管理三個金融高職專業,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目前,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約為15%,通過率總體偏低。
2 通過率低的原因分析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參加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2.1 課程考核方面
2.1.1 該校現行的金融課程考核偏重期末考試,學生對平時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課程的期末總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筆試成績組成,平時成績(考勤,平時作業完成情況等)占30%,期末筆試成績占70%。在實際的課程考核中,平時測驗次數偏少、難度偏低,平時成績占比較低,平時成績對總成績影響不大,學生的平時學習相對放松,形成了考前臨時突擊的習慣。由于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題型均為客觀題,部分學生心存僥幸,不認真備考,考試答題靠猜,導致通過率偏低。
2.1.2 現行的金融課程考核主要采取紙質化筆試,學生不適應資格證考試的現代化考試手段。學生的平時測練和期末考試都是紙質試卷筆試,而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為無紙化機試,由于平常沒有得到充分訓練,學生對考試手段陌生,計算機操作不熟練,容易造成情緒緊張。對操作手段的不適應影響了學生的考試成績。
2.1.3 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內容的覆蓋面廣,學生備考難。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題量大、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要求識記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準備考試有一定難度。
2.2 授課教師方面 該校金融課程教學的授課教師隊伍由專任教師、校外兼職教師組成,擁有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和一定的銀行從業經歷。不過,在針對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的教學與指導方面,有些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2.2.1 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不夠。對課程的開發和對課程的把握能力欠缺,參照職業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的能力有待提高,課程教學大綱與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大綱不一致,不善于總結分析考試規律。
2.2.2 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調整不夠優化。在教學過程中,未能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創造性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有待加強。
2.3 學生學習方面
2.3.1 基礎水平因素 從歷年招生情況來看,該校金融專業學生錄取分數線較省內同類高職院校偏高,但與本科生相比,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基礎知識,存在一定困難。
2.3.2 學習態度和能力因素 該校金融專業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少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并且考證通過的自信心不足,考證備考積極性不夠,備考的主動性偏低。再加上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有待加強,導致考證成績不夠理想。
3 改進建議
3.1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3.1.1 實行多元化考核 課程考核上,將職業資格考試貫穿課堂練習、平時作業、模擬考試、期末測試等課程考核的全過程,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評價類型有機結合,將側重點放在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上,反映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水平。課程考核的最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盡可能讓學生平常多練習。老師教和學生自學有機結合,如果平常測試不合格,學生可以反復自我訓練,熟悉考試題型,把握考試難度,多次鑒定,不懂的教師給予指導,在平常測試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以練促學,從而提高考試通過率。
3.1.2 逐漸實行網上測試 通過在網上建立試題數據庫,自動生成電子試卷,學生可通過在線進行自我練習或測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試題庫管理系統,具備題庫管理、自動組卷、在線考試、自動閱卷、指導答疑等功能,滿足課程訓練與考核的要求。讓學生熟悉這種考試形式,以訓練促考證。
3.1.3 構建課程考核試題數據庫 針對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大綱和考試要求,收集和編制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和模擬題資源,并且完善試題答案、試題難度和區分度、重要程度等信息,平常測試中模擬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出題難度,讓學生在平常反復的訓練中較全面掌握知識點。
3.2 對教師的要求 建設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是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和吸引力的關鍵之一。對教師進行培養培訓,充分發揮來自企業的教師的作用,使專兼教師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加強與銀行證券、金融培訓機構合作,與企業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實訓協作關系;專門配備實踐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專兼職實訓指導教師。同時改革教學評價模式,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與能動性,提高教學效能。
3.2.1 做到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將銀行從業資格考試科目整合到課程體系中,把《銀行從業基礎與個人理財》、《職業從業資格考證》科目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培養學生從事相關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職業素養,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并且在一些專業課程中將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用書選定為教材。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校企合作,到企業鍛煉,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應認真學習研究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大綱,平時注意搜集歷年考試真題,總結考試規律,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讓學生多學多練,從而以訓練促考證。
3.2.2 加強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 對金融專業的學生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從新生一入校第一至第四個學期都有《金融操作技能》的實踐與技能訓練課程,《金融操作技能》第一個學期為教師教學;第二、三、四學期是在期末進行測試,教師教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多運用實踐教學、互動模式、案例教學等方法,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學活動,設計出富有彈性的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和課堂表現靈活調整,創造性設計課堂教學,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工具,提高教學活動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考取銀行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
3.3 對學生的管理
3.3.1 提升學生自信 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延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參與課堂,在課堂討論中發掘自身潛能和發現自身的不足,不足的加以彌補,不斷積累金融基礎知識。課外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大學生銀行技能競賽,自全國大學生銀行技能競賽首次舉辦以來該校已連續2屆奪得一等獎,學生的金融操作技能在全國遙遙領先,激發學生練習技能的熱情,營造學生練習技能的良好環境,增強學生的基本業務技能。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給個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氛圍,不斷提升學生自信。
3.3.2 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做好職業規劃,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明白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激發學生自我提升的效能感。
3.3.3 實行“雙證制” 將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對接,高職院校學生畢業時必須取得畢業證和相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這兩類證書才能順利畢業。給學生適當壓力,強化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機結合,共同起作用,讓學生逐步增強自學能力,不斷獲取知識和技能,提高考證通過率。
參考文獻:
[1]李娟,范保興.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與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9(1):89-90.
[2]王水江.如何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J].改革與開放,2010(9):158.
本次大綱的內容包括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操守和相關法律法規等三個部分,涵蓋了銀行個人理財從業人員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活動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個人理財業務基礎理論知識,理財產品,理財顧問服務,理財產品銷售,與個人理財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
此次考試大綱的修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業知識部分
一是強化了“金融市場”部分的內容。根據調研的情況,各行新入職員工尤其是非金融專業背景的,對該部分內容缺乏系統的、全面的認識,不利于對各個金融工具以及理財產品的理解,從而無法正確從事理財產品中對客戶的必要性風險揭示和風險收益分析,故強化了這部分內容。
二是修正了“理財產品”部分的內容。根據調研過程中各行的反映,目前各行金融創新不斷推陳出新,各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市場側重點和差異化比較突出,故對“理財產品”部分的內容作了修正,著重突出了理財產品的理財特性分析,弱化了理財產品描述和分類。
三是增加了“財務分析”部分的內容。從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方向看,無論是理財產品的銷售,還是理財顧問業務,都需要對客戶的財務狀況以及財務風險進行必要的分析,新增的這部分內容,正是針對個人理財從業人員進行客戶分析的過程中出現的應知應會的內容。
專業技能部分
增加了“個人理財銷售”這部分的內容。由于目前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尚處在初期階段,銀行大多還停留在理財產品銷售階段,特別是針對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不當銷售和錯誤銷售問題,增加該部分考核內容,目的是強化理財銷售過程中的規范化問題。
刪除“理財業務營銷”部分的內容
試點考試后的廣泛調研反映該部分考試題目缺乏客觀性,同時考慮到目前各行營銷手段和市場定位多元化的情況,此次考試大綱刪除了“理財業務營銷”部分的內容,只在第一部分“專業知識”理論部分對營銷理論簡要地進行了補充。
法律法規部分
一是著重加強了“職業道德操守”部分的內容。我國銀行業職業道德操守已經出臺并作為公共基礎科目考核的內容之一,我們認為,雖然個人理財考試大綱的“職業道德操守”與公共基礎科目存在部分重復,但是作為個人理財業務的從業人員應該強化該部分內容的掌握,尤其是對該部分的認知和熟識。
二是加強了“反洗錢”相關法律法規部分的內容。根據我國銀行業目前重點強調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對理財從業人員強化該部分內容的考核。
不過,國際評級業三大評級機構的主導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金融市場對評級的依賴度依然較強。2010年希臘評級被下調至“垃圾級”,2011年8月5日,美國長期信用評級史無前例的下調,由“AAA”被降至“AA+”,一度引發金融市場動蕩。
在很大程度上,信用評級更像是實體經濟的一面鏡子,危機發生近六年,至今全球經濟依然尚未完全擺脫衰退,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市場依然脆弱。
3月底,彼得森參加中國高層發展論壇期間,在北京金融街接受《財經》記者專訪。近兩小時訪談過程中,他從自己在標準普爾和花旗銀行從業經驗出發,透過信用評級行業,結合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討論公共部門債務及融資、影子銀行、金融監管等熱點話題。
標準普爾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一家華爾街的百年老店。
2011年9月,在標普下調美國長期信用評級后不久,彼得森出任公司總裁。面對外界對評級機構的多重質疑、趨緊的監管和評級業改革等種種挑戰,他著重重新修復與政府和金融市場的信任關系。
56歲的彼得森,還被認為是“老練的銀行家”、“出色的危機管理者”,他曾在美國花旗銀行供職近25年,2010年出任花旗銀行首席運營官。2013年11月,出任標普母公司麥格希財訊集團總裁、首席執行官。
身為銀行業從業者,彼得森親歷了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危機后,全球金融市場創新一度低迷,但影子銀行再度快速擴張,尤其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他認為,對銀行體系加強監管固然重要,但還應該建立覆蓋各類監管之上的共同聯席合作的機制,實現對影子銀行的全面監管。
他還認為,中國公共部門債務規模可控,但是面臨兩大擔憂:債務增速過快和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主導地位抑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發展債券市場,構建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改變目前銀行主導的模式,是公共部門融資改革的出路。 影子銀行隱憂
《財經》:根據你的觀察,中國的影子銀行與美國的有哪些不同?
彼得森:中美影子銀行在定義層面,并沒有太大區別。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國的影子銀行更加正式、規范,不管是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私募基金都有著大家所了解的結構,有著正規的文件,也有著正式的規則和相關監管制度。
另外,它們要接受審計還要跟投資者簽署正規的法律合同。從理論上來講,美國影子銀行不應該為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風險。
而在中國就不同了,我認為有兩點:在定價、信息披露、流動性管理方面,比較缺乏透明度;中國影子銀行與大量的散戶投資者,也就是個人投資者,發生關系,這些投資者并非成熟、專業的投資機構。
如果對影子銀行整體的規模還不十分清楚,法律框架也不清晰,信息披露和定價也不到位的話,又跟大量的散戶發生關系,確實讓人擔憂。
《財經》:那么,你如何看待可能的風險暴露?市場監管者應對違約事件持何種態度?
彼得森:中國的一些散戶投資者,正在購買一些和政府相關的地方融資平臺項目和房地產項目融資相關的金融產品,他們卻不清楚資金最終流向何方,這樣的融資確實有風險。
目前,中國監管當局又擔心風險的暴露和違約的發生。像中誠信托兌付危機,對于投資者個人是壞事,但是對于金融系統可能是好事,違約能夠培養投資者金融風險意識,也能檢驗文檔記錄系統和法律框架是否到位、是否有效。
違約能夠讓投資者學會自律,更好地理解信用風險,了解風險定價,并有助于建立起與風險相匹配的定價體系,政府部門的融資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融資利差可能會擴大,這對金融市場長遠發展有利。
根據標準普爾最新的違約研究,1981年-2013年間全球企業違約率(包括投資級和投機級)介于0.14%-4.14%之間。可見,違約是金融市場正常的現象。
《財經》:既然存在風險,中國金融監管當局應當如何規范影子銀行?
彼得森:中國影子銀行快速發展,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密切相關的。
快速增長的經濟,需要金融市場不斷提供融資,以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從儲戶和投資者的角度講,他們需要更高的利率,或者得到與他們所承擔風險匹配的補償,這也促使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越來越快。
金融創新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影子銀行大量出現。另外,中國影子銀行的不斷發展,一個特殊的原因是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有關。
基于此,金融監管框架不應該只是跟著傳統銀行體系走,應該從整個金融體系出發,包含影子銀行體系,建立更為廣泛的金融相關監管框架和規章制度,確保信息披露透明化,并實行更嚴格的審計。隨著監管框架不斷完善,將讓影子銀行的運作變得更加透明和規范。
《財經》:中國現實的障礙是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監管溝通協調渠道并不是很順暢,怎么破解這一難題?
彼得森:美國和歐洲也出現過中國這樣的情況。金融危機后,歐洲和美國成立了在各類金融監管部門之上的監管協調機構,以確保相關監管部門之間相互協作,并識別整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例如,歐洲成立了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英文簡稱ESRB);國際上,G20框架下,也成立了金融穩定理事會,來加強各國金融監管協調。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存在不同的監管機構,不同類型的影子銀行和其他金融活動,核心銀行體系的有效運作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銀行提供了信貸、存款和支付等基本的金融服務。所以對核心銀行體系的監管不能放松。另外隨著中國政府逐步引入銀行業競爭機制,銀行的競爭力會進一步加強,從而為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再補充一點,我個人比較支持加強監管,好的監管能夠加強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監管的核心是構建完善的法律框架、規章制度體系。 探路公共融資改革
《財經》: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居民和企業部門紛紛進入去桿杠周期,但是政府公共部門的杠桿水平卻顯著提升,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彼得森:2008年危機發生后,整個經濟在衰退的過程中,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刺激經濟的方式是很常見的,也是很正常的。比方說,歐洲、美國都采取了刺激政策,這些刺激是以低利率為代表的。不過,這確實帶來了公共部門債務有所上升,但是債務的負擔或成本并不高。
相比之下,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比較微妙的細節。比如說公共融資的來源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流還款。另外,政府是不是利用這些資金來投資長期的項目,比方說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老齡化是影響很多國家公共部門負債的一個長期因素,政府能不能滿足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金和健康保險方面的需求。
《財經》:中國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你如何認識中國公共部門的債務風險?
彼得森:從中國審計署公布的數據看,中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與GDP的比例是37%,相比標普全球評級體系中評級為AAA、AA、A和BBB的其他政府,仍不算高。不過,與國際上其他國家不同,中國面臨兩方面的擔憂:債務增速太快和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主導地位抑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若公共部門債務快速增長的勢頭再持續數年,則可能不僅會削弱公共財政,也會影響金融穩定。國有企業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主導地位抑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這使得收入對家庭的再分配更難實現,而收入分配是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因素,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政府降低經濟增速對地方政府投資依賴的能力。
《財經》:面對這種債務結構性的隱患,如何化解這種潛在的擔憂?
彼得森:除了顯性的債務以外,政府可能還面臨老齡化需要承擔很多任務和使命,包括提供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中國可以學習其他市場的經驗,來慎重地審視長期債務和或有債務。
當前,中國的債務水平是可控的,應該利用這樣的時機,開發新的融資工具,發展債券市場融資,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
構建一個更有效的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多的流動性、靈活性,資金來源和透明度都能提高,但這需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框架,從而能夠衡量不同資產和債務的風險和定價。
《財經》:相比影子銀行融資、銀行貸款融資,發展債券市場融資有哪些優勢?
彼得森:首先,更優的財政紀律和透明度。債券發行人需披露信息,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融資用途,以及政府的償債計劃都會公開,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
例如,市政府需要融資,以前是和銀行私底下形成了融資交易,現在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就需要披露項目信息,這意味著信息更公開透明,更有效的市場約束、信用評級。
其次,降低政府的財政風險。如果負債形式是銀行貸款,可能需要在所投資項目產生收入之前就償還貸款,這可能構成短期流動性挑戰,而以固定利率長期債券融資可降低這一擔憂。
再次,提高民營資本對基礎設施項目的參與。對于民營基礎設施企業而言,通常需面對規模比自己大很多且與政府有關聯的競爭對手,創新債券融資能夠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題,可能會有更多民營企業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上取得成功。
《財經》:從國際經驗看,PPP是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公共設施的有效渠道,中國政府已經啟動大范圍推廣PPP模式,這一模式成敗的關鍵是什么?
彼得森:國際上PPP模式的最佳實踐,的確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鑒。
[關鍵詞]網絡系統整體性動態性協同發展
開展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諸多公共行業合作,是中國銀聯廈門分公司(簡稱廈門銀聯,以下同)提高市場拓展能力和產業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進一步拓展了銀行卡應用領域,實現通用好用,還讓廈門市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安全、便利、快捷的銀行卡優質服務,體現銀聯的社會責任和品牌形象。
一、業務介紹
廈門的銀行卡公共支付業務系統已經成為一個跨銀行的以代收代付業務為主的綜合處理系統,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基本業務的實現方式、流程,其他終端繳費渠道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批量代收。是指公共支付業務處理中心采用標準化文件的方式,定期在收費單位和銀行間傳遞委托人委托和繳費信息,并實現資金從委托人銀行賬戶向收費單位結算賬戶流動的結算方式。
2.實時代收。實時代收是指公共支付業務處理中心實時在收費單位和銀行之間傳遞委托人信息和繳費信息,確認委托是否成功、繳費是否成功,并實現資金從委托人銀行賬戶實時扣取,并通過銀行同城清算系統向收費單位對公賬戶入賬的一種結算方式。
3.代付業務。工資業務是一項典型的代付業務,采用的是批量傳送文件的方式,實現資金由單個賬戶向多個賬戶的轉賬過程,對銀行卡而言,是反向資金流的應用。工資業務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實現由職工自主選擇銀行卡,并在工資的同時,同步實現代扣個人所得稅、住房公積金等。另外還有社保資金的社會化發放,信托公司理財資金的退本分紅等。
二、公共支付類增值業務產生背景
1.主要外因。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銀行獨立開展代收代付業務不僅承擔很多免費工作,還需要面向多家收費單位,增大了銀行成本,銀行充當了客戶與收費單位的聯系人,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影響銀行的主營業務。銀行為了拓展繳費業務,不得不自行研發相應系統,增加了銀行的負擔。
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普及,銀聯跨行網絡的成熟應用,為公共支付中心的成立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更大限度、更大范圍地發揮網絡功能優勢,服務社會大眾,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已成為一種社會需要,而這些功能的實現由銀行卡網絡中心作為第三方機來承擔也更為合適的。
2.主要內因。拓展公共支付業務的內因是適應公司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為充分體現銀行卡聯網聯合、通用好用的專業優勢,利用已經構建的相對完善的銀行卡網絡轉接平臺,積極開拓公共支付業務,豐富業務品種,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達到業務量的整體發展,徹底改觀銀行卡的受理環境。
三、發展公共支付業務的意義
1.對廈門銀聯的意義。廈門銀聯的代收付業務系統保持了多項的國內首創,其中許多應用案例直到今天仍保持國內惟一的典型應用。(1)發展公共支付業務是傳統POS業務的重要補充,能夠進一步擴大銀行卡應用范圍,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對主營業務產生積極有力的影響。(2)發展公共支付業務充分體現銀行卡聯網通用、聯合發展的宗旨,響應國家“通用好用”的銀行卡發展政策,符合國家利益、群眾利益。(3)發展公共支付業務為提高公司效益找到新的增長點,保障公司的可持續發展。(4)解決當地市民繳費需求,替群眾辦事為政府分憂,加強了與當地政府、各企事業單位、市民的互動。
201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陸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金融IC卡電子現金應用推廣工作,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金融IC卡發卡并呈現加速發展趨勢,股份制銀行及地方性商業銀行按照金融IC卡發卡工作要求,亦紛紛加入到金融IC卡發卡和應用推廣大潮之中,金融IC卡電子現金行業應用逐步進入各地如公交、醫療、出租車、社保等多個公共服務領域。
一、金融IC卡電子現金推廣的意義
金融IC卡依托其自身信息儲量大、信息技術安全性等先天優勢順理成章的承擔起這一重要使命,成為金融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支付載體。作為以芯片為介質的銀行卡,金融IC卡采用集成電路技術,遵循國家金融行業標準,具有消費信用、轉賬結算現金存取等金融功能,還可以加載其他商業服務和社會管理功能,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高度融合,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支付需求。此外,金融IC卡利用自身非接支付和脫機交易等特點,可在快速小額支付領域有效替代現金,對減少現金攜帶、降低管理成本、節省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費用,提升城市公共設施的智慧化水平都有著重要的深遠意義。
二、電子現金推廣制約因素分析
(一)公眾對電子現金認知能力、接受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電子現金應用正處在起步階段,公眾對金融IC卡及電子現金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輔之以電子現金的總體應用面相對比較窄,各地應用行業較為單一,公眾使用量少之甚少。
(二)電子現金支付受理環境亟待改善
作為新興的電子支付方式,各地電子現金受理的軟硬件環境亟待改善,包括受理設備市場投放、支付環境便捷體驗度和受理操作人員的培訓工作等。
(三)電子現金社會公共領域應用推廣市場發展環境不容樂觀
按照人民銀行金融IC卡電子現金應用推廣要求,各地商業銀行開展了不同模式的社會公共領域應用合作探索。但由于公共服務資源的壟斷特性,在各商業銀行參與合作競爭后,明顯的是“僧多粥少”,每個應用都要面臨著多家乃至數十家商業銀行的合作競爭,商業銀行在與行業方的談判過程中面臨著合作深度、技術開發、競爭報價、受眾人群等諸多業務及費用困境,市場發展環境不容樂觀。金融IC卡電子現金目前主要應用于小額支付,真正在其他行業特別是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并不多,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等深層次的業務合作未能開展。
(四)電子現金應用與其他行業應用的兼容性不足
按照金融IC卡應用推廣的要求,應以電子現金實現應用合作,從理論上講,金融IC卡電子現金是可以支持各行業應用的兼容,PBOC3.0標準已經與社會保障卡標準、居民健康卡標準實現了兼容,但實際上很多行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IC卡應用管理體系,比如住建部主導的城市密鑰管理體系,交通部也建立了自己的行業規范,與金融IC卡的電子現金并不兼容。并且在這些領域,全部是持卡人預付費,具有相當可觀的資金沉淀,由其自行預先支配,如通過電子現金應用,將會影響到其資金沉淀量,造成金融IC卡與社會各行業融合的難度較大,而行業合作少,又反過來影響了發卡進度,制約了金融IC卡的應用。
(五)各種新應用、新需求不斷涌現,需要技術標準規范及時跟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應用、新需求不斷涌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在互聯網和移動支付創新型應用發展迅速,不少銀行機構與移動運營商基于手機SD卡、SIM卡、NFC功能手機進行了電子現金移動支付的探索推廣,但總體來看,從客戶體驗度、支付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三、解決對策
(一)加大金融IC卡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用卡意識
發揮人民銀行金融IC卡工作推進小組領導作用,統一組織各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各類金融IC卡主題宣傳活動,積極圍繞POS、圈存機、ATM機等設備周邊,開展發放IC卡應用指南、使用手冊等多種形式的基礎知識宣傳活動,引導公眾了解、熟悉金融IC卡,從內心接受并積極使用金融IC卡。
(二)加強金融IC卡受理知識培訓,提供良好的受理環境
一是加強銀行從業人員的金融IC卡知識培訓。邀請中國銀聯等方面的業務、技術專家加強對金融IC卡標準、產品、業務知識的介紹,提升從業人員素質,開拓金融IC卡推廣應用發展思路。二是要提高特約商戶收銀員的金融IC卡操作水平和積極性。各銀行機構應自行或聯合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強特約商戶收銀員的IC卡受理培訓,達到收銀員既能了解金融IC卡相關知識,更能掌握金融IC卡受理操作流程,能夠快速、準確地辦理金融IC卡應用業務。三是要加快存量POS、ATM等設備的非接支付和跨行圈存改造工作,提供更為便捷的受理渠道。四是要擴大受理終端設備的投放范圍。加大各地商業區、集中社區的投放力度,而縣市郊區、鄉鎮及農村還有更為廣闊的開發空間。
(三)充分發揮各地金融IC卡應用工作小組的主導作用,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電子現金行業應用推進模式
從各地應用推廣情況看來,各地因地制宜,產生了眾多的市場業務合作模式,就目前的業務適合性及長遠發展來看,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地方領導小組的領導作用,依托人民銀行和銀聯的現有技術力量,商業銀行共同參與的推廣模式較為理想。目前,從各地的推廣情況看,電子現金應用的營銷推廣費用主要由商業銀行負擔,其他參與方多為業務性參與,長此以往,不利于應用項目的持續推廣。而電子現金應用推廣的主要民生行業,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質,能夠有效降低人民幣發行和流通費用,更是一項信息惠民工程,建議主管部門以及政府財政等相關部門能夠撥出專項資金,對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子現金應用項目予以扶植,推動金融IC卡電子現金應用的長期持續推廣。
隨著經濟一體化與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金融改革從2007年以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步伐不斷加快。目前,現有的金融學科教材一定程度地存在著金融理論知識滯后于金融改革現實的問題。
一、高校金融類課程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課程教材種類繁多且內容冗長
1.教材整體質量較好,但教材版本、系列、種類繁多
翻閱金融學科類課程中繁多的教材,不難發現存在許多問題。高校教材種類繁多,如在《貨幣銀行學》課本中體現得較為突出。目前《貨幣銀行學》教材大約有幾百個版本,名牌院校出版社出版的也至少有近百個版本,因為每所大學都有各自的教材,而同一大學的不同學院又有自己的教材。同一學院的不同系的教師又編寫各自的教材。國內《貨幣銀行學》教材中不僅有各類高等院校,而且還有大中專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及各類夜大的教師出版的教材。不同系列教材中編寫的《貨幣銀行學》書,又有幾十種,如現代經濟學教科書系列、現代管理學教科書系列、高等學校經濟管理學科系列、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系列、商管理優秀教材經濟學、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系列、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教材系列、21世紀高等學校金融學教材系列、工商管理優秀教材經濟學系列等等,在諸多的系列中,由于《貨幣銀行學》是專業基礎課程,故而都有編寫《貨幣銀行學》的教材。因而造成教材泛濫,各類教材滿天飛。
2.理論高度與金融實務兼而有之的高質量教材難成高校課本
真正銀行從業人員編寫的《貨幣銀行學》教材極少,有部分從業人員編寫《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學》等書籍,這類書比較實用,但是理論高度略有欠缺,其更注重銀行業務的流程與操作,所以很難成為高校教材,只能作為銀行內部人員培訓的資料,供內部人員閱讀。
從事銀行業的人員編寫的書,一般會由該人員所在的銀行購入此書,給員工人手一冊,如央行人員編寫的關于銀行管理方面的書,要求各家商業銀行出錢購買或給商行下達購買的軟指標。這種現象在商業銀行也同樣存在。因而,這類書的特點:一是不重視理論基礎知識的闡述,而側重實務業務的特性;二是注重銀行業務的操作;三是一定程度上的購買指令。
當然,由金融從業人員編寫的書并不完全是理論高度不夠,或者成為操作流程式書籍,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際經驗,屬于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比較好且質量高的書,有易剛、海聞編寫的———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系列叢書中的《貨幣銀行學》,該書卻沒有成為高校教材的主流。目前書店中可以看到的該書,仍然是1999年9月的版本的再版,但是關于我國金融改革最新內容添加的卻很少。
3.教材內容龐雜致使教學內容較大程度的重復
目前《貨幣銀行學》教材中不僅包括貨幣、信用、銀行三大塊內容,而且《國際金融》、《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工程學》、《財政金融學》、《金融市場學》等諸多課程中的部分內容放在《貨幣銀行學》一本教科書中,使內容龐雜、冗長,這必然帶來兩大后果:一是由于高校《貨幣銀行學》課程最多只有72學時,少的只有32學時,教材涉及的內容太多,一般的《貨幣銀行學》教材都在十五章以上,在有限的學時內,無法將全部內容講完,致使必須要講解的中心內容不突出,主體內容分配的學時減少;二是由于教材體系涉及的內容過于龐大,如通貨膨脹、匯率及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等宏觀經濟學、國際金融、發展經濟學等方面的部分內容皆出現在一本教材中,故而造成授課教師沒有時間講授,而在《貨幣銀行學》之后開設的課程,如《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金融工程學》、《金融市場學》也不再講這部分的內容,因為后面開課的老師認為這部分內容應是貨幣銀行學講的內容,不再重復,從而造成學生這部分知識的盲點和空白。而有些內容在《貨幣銀行學》中講過,在之后的課程中再次講解,致使內容重復,學生聽起課來乏味,感覺沒有新意,造成時間和課時上的浪費。
(二)教材落后于經濟生活現實,尤其滯后于金融改革的實踐
《貨幣銀行學》教材落后于現實經濟生活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第一,金融改革日新月異,《貨幣銀行學》所講授的理論落后于金融改革的實踐;第二,金融業務的相關內容已經發生改變,但是教材中仍然是陳舊的內容,并沒有發生變動。如銀行的名稱、組織結構、業務類型、監管機構等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是教材卻沒有改變。比較典型的是我國銀行業的監管已經不在央行,但大部分書還是將監管的任務放在人行中進行講述。
由于教材缺乏實際案例,相對比較空泛,學生讀起來索然無味。而缺少案例分析和金融改革具體問題的分析,導致學生運用實際理論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弱。當然,相信許多教師,即使教材中沒有以上金融業改革和實踐的內容,他們也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添加這部分內容進行講授,但是若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述出來,對于那些喜歡讀書或考研的學生會有較大幫助。比如各高等學校金融專業考研必考課程《貨幣銀行學》,如“人民銀行總行研究所”、“中國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名牌院校,考研題目中有較多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如果由于教材中沒有相關內容,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問題的訓練,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對該類題目的解答和分析能力較差。
二、優化高校金融類課程教材體系的相關建議
(一)篩選與自編精品教材
精品教材亦應與時俱進,突顯國內外金融業改革的特色。首先,應更加關注金融理論、金融改革實踐的新進展。其次,借鑒國外同類教科書、精版教材的編寫方法,及時補充、更新、調整教學內容。最后,精品教材應能夠反映世界金融領域的最新發展。對于已被選為精品和權威教材并在高教廣泛使用的課本,同樣應該在金融改革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條件下,每年更新和添加新內容至少一次。另外,應建立品牌教材的動態管理,如再版時添補改革實踐的內容、更新陳舊章節,與出版社建立動態聯系,根據金融改革變動實際情況,隨時更新教材相關部分內容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財投系金融教學團隊經過三年的打磨和研究自編了《金融學》、《商業銀行經營學》、《國際金融》、《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財政與金融學》、《金融工程學》等八本金融學科核心課程系列教材。幾乎涵蓋了金融學課程體系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其中《金融學》被評為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改善教材結構與體系,添加必要的實務和金融實踐的內容
1.完善教材結構與體系,較少重復
合理安排課時,突出三大塊,貨幣、信用、銀行。將教材中的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金融危機等內容刪除;刪除教材中關于投資銀行業務、衍生金融產品、金融創新、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等內容;將本應該放在《發展經濟學》、《投資銀行學》、《國際金融學》教材中的內容從《貨幣銀行學》教材的各章節中刪去,騰出時間或相應課時講授中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改革具體實踐的內容,進一步完善《貨幣銀行學》教材體系和結構。在教材結構完善后,合理安排課時,從而凸現《貨幣銀行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
打破傳統教材涉獵內容巨多的束縛,一本教材涵蓋許多門課程內容的現狀,減少教材內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復。如在《金融學》教材中一是不再涉及國際金融中的匯率和國際收支方面內容,二是不再撰寫證券投資學中的資產定價等內容,三是不再涉獵金融工程學中金融創新等內容,四是不再介紹發展經濟學中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等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使教學內容更加突出和明確,從而優化了課程結構,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使教材更加具有實用性。
由于《貨幣銀行學》課程是金融學科前期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一般學生在大二開始學習,并且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專業課程。故而,絕大多數教材都在十五章以上,涵蓋了隨后需要學習的七八門課程的內容。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突出授課內容,優化教材結構,避免了重復,突出了重點。
2.添加金融改革實踐的內容,進一步提升教材的實用性
首先,在突出三大塊后,一是應該在第一部分貨幣與貨幣制度的相關章節后,添加我國的具體情況,如我國電子化貨幣,網絡貨幣的發展狀況及合規合法性的探討。在第二部分信用與利息章節,添加計息原則(若已有該部分內容的,需要更新相關計息原則)。同時應添加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率計算的方法。在第三部分銀行業務單元中,一方面在存款種類這一部分,添加CDS(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協定存款、協議存款、通知存款;添加創新產品,如銀行之間的對存(互存)、銀證通產品、銀基通產品、銀保通產品。同時若教材中沒有提及核心資本及資本充足率內容的應添加,若有講述該部分內容的,應加大筆墨;另一方面,應添加中國金融改革的具體情況,并進行必要的分析和論證,使所學的理論與金融實踐和改革相聯系。二是應添加資金清算體系的相關內容,如介紹美國的FIRDWIRE、CHIPS、SWIFT清算系統后,接著介紹我國人民幣清算體系。三是應在貨幣政策目標中,法定準備金內容的章節后,撰寫我國法定準備金比率調控的歷史演變,如添加2010與2011年間,央行對法定準備金比率的調控及其意義;四是添加97年央行行長帶隊去美聯儲學習之后,98年我國人民銀行進行了大區行改革、清算資金劃撥體系改革及法定準備金賬戶與超額準備金賬戶,合而為一等改革。五是在央行監管的相關章節中應添加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監管已由央行轉向銀監會,并介紹我國“三架馬車式”的分業監管模式。
其次,在教材的相關章節添加金融改革熱點問題與金融案例分析。一是金融學科課程的教材應該做到把金融改革實踐經驗與相關理論基礎知識進行有機地結合,提升知識的趣味性、實用性。如添加了理論界尚處于探討和研究的一些沒有完全定性的東西,目的是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金融熱點問題和學習金融知識的積極性。二是金融類教材應該在保證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把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五門課程:《公共基礎》、《個人理財》、《風險管理》、《個人貸款》、《公司信貸》的部分內容與知識點融入教材的相關章節,提升了教材的實用性,加強了學生對銀行業務的操作能力。三是添加國際銀行業改革的最新內容和案例。如國際銀行業監督管理協會———巴塞爾委員會出臺巴塞爾III,提高資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風險,增加銀行抗風險能力。添加新管理規定的內容,同時用具體案例說明在提高資本充足率前,世界各國銀行,為了達到《巴塞爾協議III》新標準而做的前期準備工作。
第三,金融學科教材應在保證高質量傳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向金融實務與應用方向傾斜。如為了配合上《貨幣銀行學學》、《商業銀行經營學》等課程學生在剛開始上課就可以參加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需要,本書相關章節編排按照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銀行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輔導教材的《公共基礎》編寫,目的是為了使參加考試的學生,在沒有上完該課程時就有一定金融基礎知識和金融機構實際操作經驗,通過考試并獲得證書。
由于《商業銀行經營學》本身屬于一門偏向實務的課程,因此本教材更應該注重銀行業務具體操作和實務。如可以考慮添加貸款合同填寫、各項業務辦理的流程和操作規則、表內表外業務監控的風險點。
由于金融理論是抽象的,又大多從宏觀角度進行論述,同時理論研究是有許多前提假設和條件的,而實際工作中銀行并不完全按照基礎理論知識來辦理業務,現實卻是銀行的各項業務操作與抽象化的理論有較大的差距,也就是說把理論學好后,學生到銀行還是不會具體業務的操作,對于銀行的各項業務不能馬上上手。因而,金融學科教材應嘗試將抽象、籠統、宏觀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如對于商業銀行經營發展趨勢中,不是籠統地介紹混業經營、并購、集約化、網絡化等趨勢,而應該用具體的案例和發展路徑來闡述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夏德仁.貨幣銀行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黃達.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二、農村金融發展稟賦缺陷的原因探析
綜上看來,靖遠縣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眾多缺陷,處于弱勢發展狀況,究其原因,除了“三農”先天弱質性、農村金融制度設計、金融價值取向等因素外,還存在一個共性的根源性因素,那就是農村金融具有一定的“準公共性”,而這種“準公共性”一直以來未有效得到公共財政政策相應的補貼或彌補,從而導致了其弱勢狀況的形成。(一)“準公共性”的分析。公共經濟學中的公共產品理論根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將所有物品進行分類:一類是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競爭性;第二類是純公共產品,既具有非排他性也具有非競爭性;第三類是準公共產品,包括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競爭性的產品、消費上有競爭性但無法有效排他的公共資源類產品、以及具有較大正外部效應的公共產品。現實生活中包括農業經濟在內的不少產品和服務由于具有公共產品的部分特性,都可認為是準公共產品或服務,承認這一“準公共性”,有利于深入解釋農村金融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三)農村經濟具有“準公共性”。從我國現階段實情來看,農村經濟和農產品體現了上述公共產品的部分特征,可稱之為準公共產品,這可以從其三個特性來論證:(1)外部性。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所以農產品及農業生產就帶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即個人從其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該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利益。(2)貢獻性。在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國家通過人為地提高工業產品價格與農產品價格的差距(“剪刀差”政策),使農業為第二、三產業長期提供廉價的食品和原材料,為工業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即使是當前的市場經濟中,由于農業的天然劣勢和工業生產的效率優勢,“剪刀差”現象仍然存在。(3)弱質性,農業經濟的先天弱質性需要政府支持和保護。如農業生產所需資金大、回收慢,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巨大,私人投資難以承擔、也不愿意承擔,同時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但其高風險并未帶來高收益,相反,由于農業生產成本趨高導致農業比較收益較低。(四)農村金融事實上承擔了一定的“農業補貼”。作為準公共產品,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并把農業當作全社會的公共事務予以實施、當作準公共部門予以足夠的支持和保護,以此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這種支持和保護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中,最普遍的是采取“農業補貼”的形式,農業補貼的實質是國家為了補償農業因為“剪刀差”、外部性等導致的損失而對農業進行的應有“賠償”。而我國對農業的財政投入特別是農業補貼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而農業經濟依靠自身投入難以完成原始積累,在農業經濟發展巨大的資金需求中,農村金融事實上承擔了部分應由國家負擔的“農業補貼”,由于這種隱性補貼(即暗補)的存在,為“三農”發展提供服務的“農村金融供給”可定位為“準公共服務”,也即農村金融具有一定的“準公共性”。這種“準公共產品”所承擔的暗補至少包括三個方面:(1)低收益率。受農業經濟比較效益低的影響,農村金融的收益率也較低,加上農業貸款點多、面廣、金額小,其管理成本遠高于城區及大額的貸款。(2)高風險性。由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農業經濟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容易轉嫁到農村金融上,農村金融風險要高于其他產業貸款。(3)正外部性。由于農村經濟總量小,農村區域的金融機構網點往往微利經營,據測算,靖遠縣金融機構網點的存款保本點在2000萬元至3500萬元之間,而在靖遠縣農村區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網點存款額低于這一標準。由此可見,農村機構網點在提供金融服務中,更多的是滿足“三農”的基本金融需求,在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社會效益明顯高于經濟效益,從這種角度來說也存在一定的正外部性。
(一)金融監管難度加大
目前,銀行監管部門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采取的是“低門檻、嚴監管”的管理模式,適當降低了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門檻和開展業務的條件,增加農村地區正規金融機構的覆蓋面。與此同時,采取監督措施,實行剛性的市場退出約束。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真正實現“嚴監管”的目標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一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以后,新增加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多,使銀監機構的監管責任大大增加,很多監管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可能造成監管不到位。二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范圍主要集中在鄉鎮和農村地區,開展現場監管和實地調查困難重重。三是由于金融監管政策和銀行經營業務不斷變化,監管人員的知識更新滯后,監管工作到位難。
(二)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客戶主要是分散的農戶和農村微小企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貸款較多,利潤率本身就很低。同時,農民居住往往具有偏、散、遠的特點,導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成本較高。作為正規化的金融機構,無論是村鎮銀行、貸款公司還是農村資金互助社,都要求有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支持,經營成本都很高。通過對我國第一家資金互助社的調查發現,資金互助社沒有“正規化”之前,在農戶的家里就可以直接辦理存貸款手續,簡單方便,安全有效。“正規化”之后,資金互助社租用了正規的營業場所,聘請了專業的會計人員,購置了保險柜、防盜門等硬件設施。這些軟硬件設施使資金互助社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每年高額的房屋租賃費、人員經費和水電費等成本都要靠資金互助社自身內部去消化,外部沒有任何的化解渠道。
(三)信用風險問題突出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的主要投向是種養業的簡單再生產和小規模擴大再生產。傳統的種養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歉收,農民收入減少,就很難還貸款。同時,由于其貸款的迫切性,貸款人在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申請時,有可能對自己的資產作假和偽造,致使其在之后的還款過程中無法拿出足夠的資金償還貸款,對金融機構造成很大的信用風險。
(四)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是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現實問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多設在經濟相對落后、貧困的農村地區,由于工作環境差、薪酬低,很難聘到學歷高、工作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從業人員,再加上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艱苦等因素,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是在當地聘任的。盡管按照《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大多數村鎮銀行的高管素質尚可,但客戶經理等從業人員往往是在當地聘任的,他們大多學歷偏低,工作經驗不足,規范操作能力較差,風險管理意識淡薄。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專業知識缺乏,業務經驗不足,從而導致較高的操作風險。
(五)資金來源渠道狹窄
受經營環境、制度安排及自身信譽等因素的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著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從經營環境上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設在經濟比較落后的鄉鎮和農村地區,農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手頭閑置資金不多是造成資金來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從制度安排上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受到了種種限制。比如,村鎮銀行不得跨縣(市)吸收存款,農村資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員吸收存款,貸款公司不得吸收存款等規定,直接導致其后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從自身信譽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自成立以來雖然也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由于成立時間不長,社會認知度不高,客戶認同感較低。農民存款還是偏好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
(六)金融服務質量提升乏力
中國農村金融不缺“大血管”,缺的是“毛細血管”,即能夠有效在村一級、在基層提供金融服務的多元化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一個很好的“毛細血管系統”。但是,就已經設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看,除農村資金互助社設在村一級外,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大多設在城區或郊區。由于目前設立數量少、規模比較小、輻射范圍有限,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縣城內,邊遠地區的農民難以獲得金融服務,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務十分有限。同時,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目前僅開辦了儲蓄存款、質押貸款、小額信用貸款和票據轉貼現等業務,幾乎沒有什么中間業務,其資金流向主要是農業生產資金貸款,對需求量較大的養殖業貸款、勞務輸出、婚喪嫁娶、住房等消費類貸款業務,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促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增強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銀行監管部門要針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特點,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有效監管的力度,完善監管制度、操作流程與方法,積極給予服務、指導及幫助,促使其健康規范發展。一是要引導并督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組織機構和風險管理框架,建立規范主要業務的內部控制制度。二是銀監部門要按照審慎監管要求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持續、動態管理。監管內容包括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風險管理、內部控制、交易關聯等方面。三是要實行分類監管。對村鎮銀行要比照其他商業銀行全面實施審慎監管。對貸款公司要著重發揮投資人的監督制約作用,同時要強化對投資人的并表監管。對資金互助社則主要實行社員自律管理,要積極探索建立以自律管理為基礎、銀監機構管理為主體、地方政府風險處置為保障、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的監督管理體系。
(二)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
健康的金融機構的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的維持,需要有外部環境的大力支持。目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由試點進入快速發展期,很多方面亟待政府的扶持。一是制定并完善我國的金融法律法規。針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成本高、渠道不暢等問題,國家應出臺支持性政策,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后的2~3年內給予一定的補貼,使之盡快實現盈虧平衡進入盈利創收的發展期。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要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發揮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支農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在鼓勵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作用,落實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定向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三是各級政府要集中部分財力優先投入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加強金融風險規避機制建設
建立并完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體系和規避機制,保證農村金融的運營按照制度辦事,避免工作的隨意性,有利于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提高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一是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督制衡機制。不設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可由利益相關者委派監督人員,也可聘請外部機構行使監督檢查職能。二是要加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協調合作,建立健全農戶及農村個體工商戶的信用和經濟檔案,建立農村企業及農戶的信用信息庫,為農村信貸風險控制提供依據。三是要科學確定客戶的授信額度,根據客戶的收入狀況與信譽度,結合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確定合理的授信額度。
(四)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針對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普遍存在的學歷偏低、缺乏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等現實問題,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實行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建立系統、完整的培訓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與目標。培訓的內容可根據農業的特點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管理要求來安排,包括有關金融行業的基礎知識、與金融機構尤其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對“三農”問題的宏觀調控政策及銀行監管部門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優惠政策規定等。二是要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遵循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原則,不惜重金高薪聘請熟悉農村金融業務、工作經驗豐富、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善于管理的金融專業人才。
(五)拓展資金來源渠道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必須按照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創新機構,從多種途徑引導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農村,實現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銀行資本,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特別是大中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作用。要鼓勵他們到農村設立新型機構,以更好地豐富農村資金來源渠道。二是要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適當增加民間資本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激發他們的投資熱情,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大力培育由農村其他居民、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等發起的貸款公司,引導農村地方企業、自然人與農村資金互助社建立資本聯結關系,擴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三是要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注重與當地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機構的橫向合作,通過短期拆借等方式,補充臨時資金的不足。四是積極開展業務創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村鎮銀行,要針對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開發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存款的吸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09)09-0032-04
一、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障礙
中國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五少一多”現象。
(一)金融資金供給少
1、農村資金外流。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出現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從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從農村地區向城市流動。農村信用社、農村郵政儲蓄機構、中國農業銀行等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則是資金外流的主要通道。郵政儲蓄存款余額至2006年達到1.6萬億元,每年匯款流向農村的近1540億元,但由于郵政儲蓄的資金運用主要是銀行同業拆借、債券市場運作和商業銀行大額協議存款,因此郵政儲蓄成為農村資金外流的最大“抽水機”。農村信用社是農村最大的金融機構,但由于將吸納的農村存款存放商業銀行或上繳中國人民銀行,也形成農村資金外流。
2、資金供給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農村資金需求不斷增加,但金融支持力度則有所弱化,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據李光建立的農業經濟宏觀模型顯示,到2010年,為滿足農業經濟增長目標,資金需求總量為6613億元。但從實際資金供給上看,2006年全國縣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占GDP比例為43.6%,分別比2004年和2005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對縣域經濟的貸款支持力度有所減弱,農村資金的供給與滿足農業經濟增長目標的資金需求相比,難以起到有效支農作用。
3、資金“目標客戶到達率”低。
國際經驗表明,農村金融中的“低息貸款”往往不能被真正需要貸款的弱勢群體得到;相反,這些優惠貸款常常被低收入地區的“有權階層”獲得。我國也存在這種現象。
(二)金融服務網點少
1、總體數量減少。
近年來,由于商業化經營的需要,四大商業銀行在縣域的網點不斷撤并,從業人員也精簡減少,縣域金融供給未隨金融需求的增加而相應增長,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乏力。2006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為12.4萬個,比2004年減少9811個。其中,商業銀行機構網點數比2004年減少6743個,金融從業人員43.8萬人。比2004年減少3.8萬人。
2、服務方向轉移。
在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縣域經濟的同時,一些縣域涉農金融機構也將業務轉向城市。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縣域網點數為5.2萬個,分別比2004、2005和2006年減少9087、4351和487個。2004-2006年,除四家大型商業銀行以外的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年均下降3.7%,其中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金融機構網點數年均下降9.29%。
3、區域結構失衡。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城鄉布局失衡,區域布局也嚴重失衡。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機構布局相對較完善,商業金融較發達。金融產品的供給較為充分。而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務主要來自于處壟斷地位的農村信用社,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全國農村信用社機構撤并后。農村信用社數量逐年遞減。中西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分布密度進一步減小。2007年末,全國有2868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大部分處于中西部地區,約占全國鄉鎮總數的7%。
(三)金融產品和服務少
1、一般貸款產品多,其他產品少。
農村信用社的主體業務停留在傳統的存、放、匯三種基本業務上,全國大部分農信社沒有開展外匯業務、基金業務和現金管理等理財業務。結算業務也只有匯兌業務,沒有開展支票、本票業務。貸款業務很少開展項目貸款業務、房地產開發貸款業務、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和多品種個人消費貸款等。中間業務基本未開展。
2、貸款產品短期多、長期少。
許多新農業產業如水產養殖業、林果業、畜禽業的生產周期較傳統農業種植業長。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投放的貸款期限仍然依照傳統農業種植生產周期確定,大多在半年以下,難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弱化了金融支農的效果。貸款產品短期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先進農業技術的采用和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的實施,進一步減弱了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
3、生產經營性貸款多,消費性貸款少。
2006年,全國縣域生產經營性貸款為12643億元,占農業貸款的比重為67A5%,其中,個人生產性經營貸款占農業貸款的比重為32.29%,全國縣域個人消費貸款為3167億元,只占農業貸款比重的16.9%。
(四)金融人才少
2006年,全國縣域金融從業人員為152.4萬人,分別比2004年、2005年減少6.3萬人和3.5萬人。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總體素質偏低,難以適應目前改革發展和農村金融服務的需要。
(五)金融有效監管少
我國農村金融立法滯后。對于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各種民間金融機構以及小額信貸組織等,都缺乏明確立法。導致各類機構之間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確,不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成長和規范發展。例如。民間金融機構則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往往會采取短期行為,或者是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從而累積大量風險。同時,農村金融長期處于法律真空狀態,也不利于監管部門進行風險控制和有效的監管。此外,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中,采用監管權力高度集中的城市金融監管方式,對民營中小銀行和農村草根金融等小型或微型的金融機構實施全面監管成本也過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村金融有效監管的缺失。
(六)金融機構壞帳多
盡管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信用社背上了巨額不良貸款的包袱,許多不良貸款至今未能消化。2007年末,全部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率為13.4%,遠高于同期全國四家商業銀行8.4%的不良貸款率。金融機構壞賬多的原因主要是農村金融外部環境差。逃廢債務較嚴重:部分企業借改革之機,以破產、改制、承包經營為名,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國家公職人員對農村信用社債務久拖不還,久清不退;部分借款單位、個人對所欠債務不負責任,存在“新官不理舊帳”的現象;還有一些貸款承貸主體不明確。以集體、個人名義貸款用于鄉村公益事業建設,債務懸空,或雖然認帳但無能力償還。以上種種現象導致農村信用社收貸難、抵債資產執行難、變現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積累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二、中國農村金融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位
這種缺位主要體現為,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支農、促農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手段落后、效益低下等
問題,極大限制了農村金融公共服務的發展。
1、政府財政支農支出徘徊不前,農村公共產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
農業屬于弱勢產業,比較利益低,特別需要國家扶持。但我國政府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長期徘徊在10%左右。其中,政府財政農業支出中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部分又占了60%以上,而實際用于建設方面的支出比重偏低,只維持在30%左右。20世紀90年代以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趨緩,農村基礎設施水平與城市的差距迅速拉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
此外,農村公共產品還存在供需結構失調。在財政農業建設性資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設的比重較大,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較小;在政府農業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一些關系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如農業品質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執法體系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或者沒有財政立項支持,或者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特別是用于農業科研開發及推廣的資金較少,僅占財政支出總量的0.7%左右,遠遠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科技進步的需求。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滯后,導致農村交易成本進一步上升,加速資本逃離農村,流向城市。
2、財政投融資存在許多問題,政策性金融支農的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目前我國的財政投融資體系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過分倚重財政資金的無償投入,沒有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各有所長,二者并用可以實現功能互補,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速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我國在實踐中,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定位不清、作用混淆,使得政策性金融業務和商業性金融業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近年來,我國最主要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業務日漸萎縮,行使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己經微乎其微。三是政策性投融資機構還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范,資金的管理、使用不系統,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總量不足,投資方向欠妥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我國政策性投融資在支持農業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充分發揮撬動金融資金的杠桿作用。
國際經驗證明,政府靈活運用財政支農、金融促農兩種手段,可以使兩種方式優勢互補,發揮倍增效應。例如,政府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中借鑒商業運作模式,設計可行可控的財政資金撥付標準和撥付方式,建立良好可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既可充分發揮財政支農的效益,還可引導社會其他資金投向農村地區。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的資金運用和投資分散在多個部門,使用效率較低,運作機制不完善,基本上沒有發揮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金流入農村地區的作用。
(二)市場缺陷
1、農村金融市場高度壟斷、缺乏競爭,在發揮市場調節功能、有效配置資源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長期以來,政府對金融機構和分支機構的市場準入管制非常嚴格,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實質上是由政府壟斷的。在金融進入壁壘較高的情況下,正規金融機構可獲得壟斷收益。因此,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維持壟斷權利與壟斷租金。在關于農村新的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問題上,對外來競爭力量持排斥態度。
除市場準入外,政府還對利率進行嚴格管制。雖然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可以在官方利率的基礎上浮動,但這種浮動也只是在服務“三農”前提下的向下優惠“浮動”,存款利率仍然維持官方利率。利率管制使得資金使用價格扭曲,導致資金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正規金融資源的信貸配給。在政府正規的融資安排中,其中大部分都分配給了國有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導致各種中小規模的鄉鎮企業和農業企業很難獲得金融支持。此外,在利率管制下,還出現了各種金融機構趨同的市場定位和競爭不足的市場格局。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生存能力。
2、農村財產權利體系不完善。也嚴重制約了金融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
土地、房屋既是農民最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是農民最為主要、也最有價值的財產。這些財產在競爭性市場中是最容易資本化的財產。然而目前卻因為產權不明晰、市場發育程度過低而使其難以成為農村居民獲得基本金融服務的有效保障。近年來,隨著農村金融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農地產權問題也日益成為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重建中最為根本、也是最難調整的一個制度障礙。
3、思想缺乏正確認識。
農村金融需求具有不同于城市和工商金融需求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借款額度小、收益低、風險高,季節性和時間性強,借貸交易成本較高等特點;在其他金融需求方面,對保險、匯兌、結算的需求較大;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生產性資金需求和農村公共產品方面的金融需求進一步加大。
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現有農村金融體系的指導思想、金融機構的管理模式和開展業務的方式仍然在較大程度上因襲了城市金融的做法,對于建立滿足農村經濟層次性資金需求的農村金融體系缺乏足夠認識,影響了農村經濟、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途徑
(一)重構思想認識體系
一方面,要正確界定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放開農村金融市場管制,改變農村金融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市場準入機制。要創建一個開放型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激勵和促進更多的商業銀行、專業銀行、外資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開展農村信貸活動,逐步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樣化,最大限度地釋放農村金融的活力和積極性。
另一方面,深化農村金融發展,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農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點。立足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實際,盡量制定和推出貼近農村地區資金需求者和資金供給者的需求,適應農村金融市場特點的舉措,加快構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二)重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要根據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建立與農村經濟的多層次發展相適應的。既體現政策對農業的支持,又體現商業化運作機制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具體表現為:政策金融機構體現國家政策支持重點,主要為農業開發、技術進步和農副產品收購服務:商業金融機構主要為一般工商企業服務;合作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戶服務。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農村金融機構協同運作。共同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在此格局中,進一步明確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村鎮銀行的功能和市場定位,形成多元化、競爭性的鄉村金融體系:(1)農村信用社要鞏固已有的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2)中國農業銀行要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服務。(3)重新定位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作用,把支持國家糧棉等農產品儲備體系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農業經濟開發、農業技術進步、扶貧等納入其業務范圍,將其辦成綜合性的執行國家政策意圖的支農金融機構。(4)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5)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允許農民設立主要為人股社員服務、實行社員民主管理的社區性信用合作組織和村鎮銀行,把民間信用組織的運作置于監管部門的監管框架之下,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民間信用組織的經營行為,改善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缺乏、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性不足的狀況。
(三)重構農村金融市場體系
政府要進一步放松管制,為各市場主體提供一個公平競爭、良性和諧的市場環境。
一是要放松市場準入限制,培育競爭性市場。農村金融市場中的資金需求主體多為農村中小企業和一般農戶,資金需求量較低。降低農村金融市場中各種行為主體的市場準入門檻,有利于民間信用組織的規范化發展,使民間信用組織得以在現有的融資水平上進入正規金融市場。在2006年試點的基礎上,2008年中國銀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下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以“低門檻、嚴監管”為特點,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放開了小額信貸公司的設置條件,有效促進和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
二是要推進利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市場化。由于農村業務經營以及客戶對象的特殊性,農村金融機構按照市場資金供求的情況,自主決定利率高低有利于形成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小額信貸組織相互競爭的局面。通過競爭,形成較為合理的資金價格和利率水平,從而進一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經濟,有助于農村地區信貸供給的增加和農村金融市場的優化。
三是要放松金融管制。允許發達地區的農村商業銀行跨地區經營,通過組建鄉鎮銀行、參股經濟落后地區農村信用社等方式走出去為其他農村地區服務,增加經濟落后農村地區的資金流入。
(四)重構農村金融經營環境體系
一是要推進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成熟健全的金融經營環境。要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建設,建立一套統一的農村市場征信系統,盡早實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對違約客戶信息的共享,降低農村地區貸款客戶的道德風險。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市場。通過更加靈活的價格信號,消除市場波動給農民收入造成的巨大不利影響;通過保險市場的商業化運營,使其成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穩定收入的基礎保障,分散和化解農業產業固有的高風險。
三是建立優質的中介服務環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行政審批手段逐漸被以規范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為基礎的市場約束替代。因此,要大力加強農村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提升支付清算、信用評估、會計、法律等中介服務水平,特別是中介服務的誠信水平,為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提供較為完善的基礎服務體系。
(五)重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
重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一是要根據農村金融需求多樣性的特點,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的基礎上,鼓勵金融組織創新;二是要加大農村金融信貸服務創新力度。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進行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創新,開發切合于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投資需求的金融產品;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