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8:50: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媒介融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產業整合:規制下的有限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媒體和媒體之間進行合作是一個大趨勢。新技術使大眾信息和載體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信息與信息載體之間的一些常規聯系模式被改變,信息對載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小,選擇性越來越大,信息和載體的這種關系變化也使業務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則新聞信息在一個媒介集團內部可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漫畫等不同形式呈現出來。報紙可以做視頻和音頻業務,電視臺也可以創辦有特色的報紙雜志。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各有針對性的功能被連接到各種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擴展媒體傳播能力的同時,也延伸了其價值。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媒介產業的變革步伐變得越來越快。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著不同的戰略選擇,要么成功轉型,在新產業中發展壯大;要么與相關行業和企業合作,在新的產業中升華自己;要么徘徊在新產業之外。新媒體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還有促進共同發展的契機。在現有政策環境下,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紛紛“觸網”,期望通過新媒體的應用擴大其傳播影響力。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對新媒介的借助和運用已成習慣,如用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通過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機短信等獲取新聞線索、利用手機和網站搭建受眾參與直播節目的平臺等。更進一步,傳統媒介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傳播途徑,直接衍生出了新媒體,如電子報紙、手機報紙、電子雜志、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同時,新產業常常扮演與傳統產業競爭的角色,如IPTV與廣播電視、電子報紙與紙質報紙等等,從而導致傳統產業在新產業面前猶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較明顯的例證是,幾乎所有國內報紙的網絡版內容的出版時間都晚于紙質報紙,究其緣由,無非是報社怕網絡版報紙搶了主營紙質報紙的市場,這也使得報紙網絡版快速迅捷的特點無法發揮出來。另外,我國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之間的兼并融合遭遇了體制,這使得同一新聞信息從文字符號向聲音、視頻符號的擴展性傳播遭遇壁壘。在發達國家,多數媒介集團擁有的媒體類型較為齊全,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網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應俱全,這也使得某一信息內容在集團內部以不同符號進行多重傳播、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的傳播效益成為可能,也使得內容數據庫的建立變得更有價值。
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
各界對于澎湃新聞關注焦點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實現突破。這也是報刊、廣電媒體在向新媒體進軍中遇到的一個現實難題,新項目上馬“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并不鮮見,項目成功與否,市場是最好的檢驗者。畢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驅動力首先是來自于一種利益組織不斷追求經濟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聞可以觀察到的收入來源就是廣告,但廣告收入在互聯網上屬于不穩定收益,尤其是對于新聞類網站,因其變動性大、轉移性強而遭人詬病。盡管澎湃創辦初期的商業壓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戰略投資者的介入,其采編隊伍和網絡建設可以按部就班地順利開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從國外的成功案例來看,與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樣化。以美國論壇公司的《芝加哥論壇報》為例,其在1996年創辦的“MetroMix”娛樂性網站依靠其獨特的定位及內容吸引了大批用戶。經調查發現,該網站的用戶中竟然有60萬人從來不讀《芝加哥論壇報》,于是報社想方設法讓這個龐大的人群成為報紙的讀者,為他們專門創辦了新生代小報“紅眼”報(RedEye),使得網站的品牌效應和盈利在傳統媒體上延續,成功實現了新媒體反哺母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模式。《芝加哥論壇報》網站的內容與紙質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網站上會重新經過處理和編輯,有時會做成音頻、視頻、表格、漫畫等更有利于傳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網站采用無底部設計,力求使用戶停留在網站上的時間更長一些。網站設置了專門的收費墻,對內容進行區別性分類收費,突發性新聞全部是免費的,其他類新聞如調查性報道、數據分析報道在提供5條試閱讀后會彈出收費墻進行收費。對于母報的訂戶,網站進行最優捆綁特惠銷售。網站的視頻點擊帶來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圖書增刊、年度文學盛會、戲劇圈、技術創新網上中心及活動策劃也為母報和網站帶來新的收益,論壇公司內容數據庫的建設和內容互換也使得新聞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時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廣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聞畢竟是誕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來如何發展、能否成為新媒體反哺母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標桿還有待觀察。無論成敗,澎湃新聞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會在我國新聞業發展中寫下重要的一筆。
作者:羅永雄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首先,消費主義的沖擊。女性天生就喜歡購物,并且其消費欲望很大,而許多電視臺充分意識到了女性這一特點,于是在創辦女性電視節目時主要將女性消費的增長作為出發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臺的女性節目類型,既體現了家庭、情感、時尚等,又顯現出強烈的商業性質,尤其是時尚類的女性電視節目,其商業性更加明顯,節目從播出到結束,無不充斥著強烈的廣告色彩,并且刺激著女性消費的欲望。電視臺通過播放時尚類女性電視節目,不僅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而且也得到了廣告商所提供的巨額廣告費用,可謂是一舉兩得。但是,女性電視節目在消費主義的沖擊下,失去了節目創辦的本質,這不利于女性電視節目的更好發展。
其次,電視傳媒的環境壓力巨大。電視傳媒需要具有較高的收視率,也需要在多樣化節目競爭中脫穎而出。第一,收視率的影響。收視率的多少能夠直接影響一個節目能否長期持續下去。在媒介融合趨勢下,電視傳媒競爭日益激烈,而收視率作為判定一個節目未來命運的重要標準,這一評價標準雖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電視傳媒就是以此為依據的。第二,節目類型多樣化間的競爭因素影響。伴隨我國傳媒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電視節目的類型也越來越多樣,而女性電視節目也相對較多。媒體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以經濟為導向的,所以媒體節目類型多以娛樂性、趣味性為主,這代替了電視節目應具有的教育性、受益性本質。節目競爭壓力過大,電視節目只有獲得更高的收視率才能在競爭中更好的發展。因此,電視節目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而發展的,并不是為了受眾接受電視節目而發展節目。
最后,現代女性失去自我。在消費社會來臨的時代,更多女性容易滿足,從而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而,媒介融合趨勢下,幾乎所有的電視臺創辦的女性電視節目都會樹立一個成功女人的形象,可以兼顧家庭和事業,這也給眾多的受眾女性帶去過重的思想負擔。現代社會中,女性既要像男人一樣工作,獲取社會的身份和地位,也要在家庭中掙扎,所以想要使兩者權衡是有難度的。眾多女性不知如何協調家庭和事業。因此,致使女性在新時代迷失自我。
二、媒介融合趨勢下女性電視節目突破桎梏的對策
第一,將女性電視節目創建成公共頻道。面對眾多的女性電視節目都趨于利益化和商業化,我國為了促進女性電視節目更好的發展,需要積極的創建真正意義上服務女性的公共女性頻道。在媒介融合趨勢下,更多的媒體媒介手段會給女性帶去福音,為女,所以電視媒體也應試圖做到真正服務女性。首先,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女性電視節目,在其運營過程中總結合理的因素,做到電視節目和公益事業的完美結合。其次,避免單純地追求利潤過程中,對女性人權的忽視,使節目中存在損貶女性的內容與環節。[5]
第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電視臺更好的創辦女性電視節目,需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使輿論環境更有利于女性節目的發展。首先,完善女性電視節目的網絡監測系統,建立社會監控體系。通過對女性電視節目的監測,可以更及時地了解女性節目的播放情況和受眾的喜好程度。其次,貫徹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政策。性別的觀念一直貫穿我國社會的發展歷史,所以,許多人的心中仍存性別的觀念,這不利于女性電視節目的更好發展。因此,我國需要更努力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促進女性電視節目的更好發展。
第三,增強女性節目傳播的影響力。媒介融合趨勢下,媒體釋放出了更強大的能量,從而更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女性電視節目的創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能夠給女性受眾提供一定的選擇空間,也有利于女性的發展。然而,在我國,雖然許多電視臺能夠創辦女性電視節目,但是節目更加利益化,失去了節目播放的本質。因此,我國應采取積極的手段,使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女性電視節目進行公益性的傳播,使其更具影響力。
第四,積極宣揚女性意識。目前,我國的女性電視節目都過于商業化、庸俗化,這些不良影響因素在女性電視節目中的蔓延,不利于電視節目的更好發展。開展女性電視節目,應該積極宣揚女性意識,使受眾女性提高自主意識,引導女性們做一個不崇洋媚俗,面對生活有主見、有追求、有素質、有文化的新時代女性。
二、媒介融合下新聞采訪技巧探討
利用媒介技術融合深入研究采訪對象技術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傳播技術等直接推動了媒介融合的進程,在新聞采訪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媒介融合條件及信息技術能提高采訪的效率和質量。任何一個被采訪者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性別、年齡、職業等各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新聞記者應采取不一樣的采訪方式。記者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對采訪對象進行細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術將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結果,選用適宜的采訪方式。新聞記者在運用其采訪技巧時,其前提應為新聞的客觀和真實性,要恪守記者的職業道德,熟悉采訪對象的特性,正確予以引導。
新聞采訪中加強信息提取和時效性對于新聞來說,新聞的信息量和時效性是新聞的關鍵。尤其是突發事件,更要保證其時效性和真實性,否則其就缺乏了新聞價值。當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取新聞信息,其要利用這一優勢對新聞現場的過程進行細致的了解,并獲取事件發生的背景,以此來提取新聞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就能有效保障新聞的信息量和時效性。
新聞采訪內容需契合媒介融合新聞的基本特征包含:真實、準確、時效等,并且新聞對受眾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文字、圖像、語言、視頻等等,在現代媒介融合的大形勢下,手機電視、手機視頻、移動電視、互聯網視頻、數字廣播等新媒體越來越普及,新聞采訪要配合新聞新媒介,否則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夠綜合運用公眾互動的工具、新媒體與信息技能完成對新聞事實的表達,以便更好的發揮新聞的作用,服務受眾對新聞的需求。
1.2深入融合階段在數字技術發展的帶動下,當前的媒介合作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和主流傳播形式。但隨著這種合作不斷走向深入,不同媒體之間依然涇渭分明,并未達到一種形態上的真正融合。在未來的發展中,由于數字技術對傳媒領域的引領作用不斷加強,因此極有可能出現以數字技術為根本依托,整合眾多其他傳媒方式的嶄新媒體平臺,甚至會形成網絡、傳媒、通信三者的最終合流,并延續以往的服務和功能,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媒介融合的不同類型
2.1內容載體融合隨著數字技術的應用領域逐漸拓寬,使信息傳播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一變化使媒體受眾對信息內容的需求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對規模化信息的巨大需求,同時這一需求又反過來刺激各類媒體對內容的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分為專業型和個體型兩類[2]。專業型的規模化生產有著較強的權威性,而個體型大多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要擁有終端設備就可以實現內容的自由上傳。這一類型雖然內容制作能力有限,但在技術的支持下,個人信息傳播正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和好評。
2.2傳播渠道融合在媒體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傳播渠道的獨立化及邏輯化是其最為明顯的發展趨勢。獨立化指的是信息內容的傳播渠道將從目前存在的傳播機構中獨立出來,使傳播渠道與信息采集、生產及制作等其他方面走向合作,衍生出獨立存在的媒體產業[3]。邏輯化指的是在整個信息傳播的所有流程中,其中涉及到的眾多合作者不必為其他環節的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擔心,整個信息產業鏈會為用戶提供類似于專用通路一樣的無障礙終端,因此技術問題完全沒有必要考慮。
2.3接收終端融合接收終端的融合主要表現在技術融合與應用融合兩個層面。首先來看技術融合,臺式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在目前所有電子設備當中處于頂端,但同時不具有便攜性而難以普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雖然體積較小,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4]。因此可以大膽設想,未來硬件設備的發展在保證處理能力得以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同時會將外觀的微型化作為其基本追求。
數字技術的出現對于媒介生態的改變是明顯且巨大的;而且這項傳播革命仍然在迅速地推進與演化之中。面對數字技術的重大沖擊與快速擴展,既有媒介的經營勢必遭受重大的挑戰。如何力挽狂瀾,自然是媒介經營者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媒介融合就是這種時空背景下的產物;強調的是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跨媒體的資源整合,以強化現有媒介的生存與競爭能力。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近年來成為媒介經營的研究重點。
然而,不論以哪種方式進行融合,其主要訴求仍然在于資源效率的提升;(AndrewNachison,2001)而沒有對市場結構的變化,作出太多的探索與因應。這樣的取向是危險的,因為當市場結構與市場邊界都已經改變或重劃的時候,不根據現況進行策略調整,就直觀地將解決方案設定為資源效益的提升與費用的節省之上,就很可能會因為策略的偏差而陷入資源虛擲的窘境。因此,對于市場結構的探索,及進行經營策略的修訂,應該是比資源整合更為優先的議題。據此,媒介經營的探索應該以市場的改變為觀察基礎,以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為策略修改的方向,然后透過媒介融合作為績效提升的手段,才能真正為媒介經營效益的提升作出實質的貢獻。
從這個角度思索,在思索如何進行媒介融合之前,針對未來媒介經營的探索至少應該包含下列層面:(一)數字技術帶來的變化,(二)競爭層面與競爭對手的變化,(三)媒介經營戰略的思考,(四)主要策略行動的建議。
一、數字技術帶來的變化
回顧媒介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媒介產業的結構變化,多與傳播科技的重大發明關系密切。具體言之,沒有印刷術(Printing)的成熟,紙質媒介就無從產生;沒有菲林(Film)的問世,電影工業就無從發軔;沒有模擬(Analog)技術的發明,廣播與電視就無法成為現實。當然沒有數字技術(Digital)的誕生,互聯網也就無從著床與成長。(讓•諾埃爾,2007)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發明之前,每次傳播科技的變革雖然都會改變媒介生態,并且重新劃分媒介市場,但是這些傳播技術各有其局限性,因此新生媒介無法完全取代既有媒介。正因為這樣,互聯網出現之前,媒介產業的競爭基本上是同類媒介之間的捉對廝殺;即報紙與報紙競爭,廣播與廣播互比苗頭,電視與電視相互比拼。
這種因為技術壁壘而形成的市場區隔與競爭態勢,在數字技術發明之后,至少在理論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原因是:
1、數字技術能夠將各種類型的傳播信息轉化成為統一的數字格式加以儲存與傳送(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并且可以在同一接口上,還原為原本的信息格式,同時呈現給信息受眾;并且這種數字格式的信息可以長久保存于互聯網和數據庫之中,供全球網民隨時主動取閱、復制、收藏與轉發。
2、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個人計算機系統,讓長期以來處于被動的信息受眾,具備了主動發送信息的能力。這種轉變讓長久以來,以專業人士為范圍的媒介競爭發生了改變。更具體說,在茫茫網海中的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因為散發了吸引受眾的信息,而迅速地成為廣受歡迎的信息來源,并且可能因此名利雙收。
3、數字技術帶來的設備變革,讓信息傳遞幾乎不用成本。盡管互聯網的建設與維持費用十分驚人,但是這筆費用卻是由網絡平臺的經營者與全球網民共同分擔,因此任何信息的產制者都能夠以幾乎不花成本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特別是互聯網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功能,更是讓任何類型的信息產制者(包含:專業與業余,持續性與間歇性)都可以隨時主動出擊。(戴維•史陶,2004)這種改變打破了進入媒介產業的財務門坎,讓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建構自己的媒介組織和受眾社群,因而對現有的各種專業性媒介造成了巨大的營運威脅。
4、數字技術帶來的信息爆炸,讓專業性媒介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專業性媒介是透過信息產制與遞送來賺取利潤的事業單位。為了創造信息的價值,專業媒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來搜集、撰寫與編制各種信息成為商品。但是,不論組織規模再大,資源再豐沛,都無法與廣大、匿名且充滿各種不同專業技能的網民相比,尤其網民并不是固定的職業,而是各種社會專業人士的另一種身份。(翟本端,2001)尤有甚者,網民并不依靠產制與散播信息為生,且沒有必須產制信息的義務,因此往往是在信息與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極度相關的狀況下,才會主動出擊。盡管這種信息產制與發送方式在組織性與時效性上,仍難與專業媒業媲美,但是在信息的專業性上,有時比專業媒介所涵蓋的層面更廣,更深入,也更精確。
透過上述對于數字技術的研析,可以發現數字技術的發明是對傳播設備,信息產制技術、信息發送方式及媒介經營環境等層面,所同時發動的一場根本性的傳播革命;而這場革命牽動的層面不只是媒介組織的內部變革,而是對媒介組織的存在方式所展開的一場嚴峻挑戰。
二、競爭層面與競爭對手的變化
雖然媒介在社會體系中,被賦予了許多不同的角色,但是純就經營層面而言,媒介與其他產業相同,無法規避財務壓力的制約,因此開發與維持資金流的順暢自然是研究媒介經營的首要議題。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任何產品如果可以為組織帶來金流,就表示這項產品的質量、功能與價值被市場所接受。相對于此,則表示不具備市場價值。(查爾斯史,2003)再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商品帶入的交易金額大于投入的資本,就表示有效投資。相對于此,則代表無效投資。在有效投資的狀況下,即使資源的使用較為浪費,充其量也只是收益的衰減而已。但是,在無效投資的狀況下,則無論資源被多么有效的整合與運用,也會因為沒有市場,而產生不了任何收益。(劉鳳鳴,2005)
現實的狀況當然比這個簡單的陳述復雜的多,因為同類商品的供貨商有許多,因此只有具備競爭力的廠商,才能因為獲得市場的支持而存續與發展;至于不具備價格、功能、品牌或質量優勢的供貨商,即便市場存在,也難免被淘汰的命運。這樣的邏輯固然更為周延,但是卻沒有將環境的變化納入考慮。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市場不斷地被消滅與重生;市場的邊界也不斷地被爭奪與重劃,因此以既有產業邊界內的對手為競爭對象的思維已經不敷使用。事實上,現代科技的發展結果常常是創造一些新興產業的同時,也造成一些產業的衰敗。對于新興產業而言,規模再小也是生機無窮;但是就衰敗產業而言,則常常是大鯨魚跟小蝦米一起滅亡。(金偉燦,莫伯尼,2005)
為了提升競爭力的分析高度,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建構了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麥可•波特,1998)他認為企業不但需要注意既有的競爭對手(existingcompetitors),更不可以忽略潛在進入者(potentialentrants)、替代者(substitutes)、供貨商(suppliers)和買主(buyers)的影響力。從麥可.波特的理論,可以很容易理解錄音機、八厘米攝影機、錄放機為何迅速消失。用相同的理論架構來分析媒介產業,也可以清楚地理解為何當互聯網用戶急遽上升的時候,各種既有媒介的經營會壓力日重。
在五力分析模型的架構之上,波特進一步為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三種通用策略,分別是:全面成本領導策略(overallcostleadership)、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與焦點集中策略(focus)。全面成本領導策略的重點就是追求最低成本的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與媒介融合的要義基本相同,都是透過資源整合與效益擴張的方式,來降低成本與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不過,全面成本領導策略往往是企業在遭遇市場滑落或是激烈的價格競爭時,才會實行的策略。差異化策略的重點在于利用各種方式,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與眾不同,因為無法接受替代品而對企業產生忠誠度,進而使得競爭力能夠提升。對于注重品牌策略的企業來說,差異化策略是他們的策略核心;其要意是透過展現各種層面(質量、功能、質感、知名度)的不同與卓越,來規避價格競爭的壓力。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個策略就是透過強化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強化企業競爭力的策略思維。(菲立普•科特勒,1993)焦點集中策略則是針對中小企業或者是遭逢重大市場變革的大型企業所設計的策略,其核心概念是透過鎖定特定目標或自己的核心專長來提供服務或產品,以降低風險及增加效益。例如:當全球爭相進入龐大的計算器市場時,英特爾選擇焦點集中策略,集中資源成為全球中央處理器的龍頭。(提姆,1998)
根據波特提供的三種策略來分析媒介經營,可以發現媒介融合的取向,其實就是全面成本領導策略的延伸。這種策略取向固然表面上對于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媒介產業十分合適,但是卻沒有對產品的差異化與市場結構的變化做出太多的思考。事實上,從產品差異化的角度來看,媒介經營如果能夠創造出差異化,是可以掌握市場,產生經濟效益的。例如:在互聯網已經大行其道的時候,蘋果日報于2003年在臺灣開始發行。透過獨特的編輯政策與版面設計,立即獲得廣大的市場占有率。雖然對于蘋果日報的批評始終不斷,但是豐沛的收入卻不得不讓其他媒介眼紅。同樣地,當各家有線電視流血廝殺,競逐日漸萎縮的廣告收入時,HBO大膽放棄廣告市場,首創“全天候,無廣告”的電影滾動播映模式;結果大受歡迎,成為最成功且收費最貴的電影有線頻道。(彭吉象,2006)
相對于此,許多歷史悠久的媒介,卻因為抱殘守缺,一成不變,而必須面對江河日下的營收與負債累累的壓力。例如:號稱歷史最悠久的瑞典報紙——《郵政與國內新聞報》(PostochInrikesTidiningar)(北方網,2006),具有九十年歷史的美國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的晚報——《首都時報》(CapitalTimes)(北方網,2008),具有七十幾年歷史的中國黨報——《中央日報》(南方周末,2006)都紛紛停止印刷版的發行,只保留了網絡版的持續發行。與甫上報架、即被橫掃一空的Vogue時尚雜志和壹周刊相比,這些報業老兵必定為自己的無力回天而潸然淚下。更可悲的是當這些老牌媒體的香消玉殞根本無法引起關注與同情。例如:《紐約時報》的發行人沙茲伯格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訪問時說:“《紐約時報》正處轉型期,轉型之旅的終點就是停止印刷紙張形式的《紐約時報》。”他說:“我真的不知道(印刷版的)《紐約時報》會不會在5年內停掉,但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
再就焦點集中策略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發現過去媒介以匿名大眾為目標顧客的“大市場理論”已經逐漸失效。反而是那些針對某些族群的特殊需求,或是以滿足社會大眾某方面興趣為目標的媒介能夠屹立不搖。例如:英國的太陽報就是以追逐名人的私生活為主要訴求的報紙。盡管該報強調的“狗仔文化”飽受各方抨擊,但是營收的不斷扶搖直上也是不爭的事實。(鄭保國,2004)此外,在加拿大率先推出新聞播報之后,英國、美國、日本都認為市場潛力廣大,而紛紛起而效尤。(北方網,2006)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媒介都必須放棄立場,走回“黃色新聞”的老路,但是卻點出了未來媒介的經營不能只專注于信息的產制與發送而已,而是必須同時與社會大眾的某種需求相結合。
三、媒介經營戰略的思考
這是個快速變動的世界,幾乎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永遠屹立不搖。除了奇異和國際事務機器等極少數的企業之外,過去許多名聞遐邇的國際級企業,例如:迪吉多計算機(彼得•圣吉,1994)、王安計算機(陳中興,2007)等,現在都已經積弱不振了。造成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不是資金、技術和品牌,而是忽略市場的策略失誤。媒介經營也是一樣。根據市場所進行的策略思考往往是決定興衰的關鍵。如果迪吉多計算機的創辦人兼總裁歐森(KenOlson)不要武斷地認為全世界只需要五臺超級計算機;如果王安計算機不要乎視隨機存取內存的市場前景,今天全球計算機市場的狀況不會如此。同樣地,如果媒介經營者忽略互聯網的優勢,或者是找不出因應的對策,那么就很可能被市場淘汰。
藍海戰略就是在這種思維下被建構出來的。金偉燦和莫尼伯(Kim,W.Chan&MauborgneRenee)認為,在既有疆界里的競爭,勢必因為同構型過高,而讓產品與服務失去特殊性,于是造成價格競爭,利潤降低,最后廠商彼此廝殺,血流成河,讓整個市場成為“紅海”一片。敗者固然退出市場,勝者也元氣大傷。因此,他們建議跳脫既有思維,藉由重劃市場邊界的作法,找出新的需求,才能讓自己擺脫競爭,悠游在清涼的“藍海”之中。他們并舉出太陽馬戲團、星巴克咖啡、西南航空、黃尾袋鼠葡萄酒、四季飯店等快速竄升的企業為例子,來印證他們的理論。質言之,藍海戰略的核心概念就是主動重新劃分市場邊界;而不是等待市場的改變。同時,由于市場邊界的改變,競爭對手與競爭方式也都會連帶的改變。因此,藍海策略可以說是藉由改變游戲規則,來贏得市場優勢的策略。
這個道理對于媒介產業來說也是一樣的。現在,既有媒介的主要競爭者絕對不是同業,而是互聯網的經營者與骨干線路的提供者。先以報紙來說,當報業拼命降低售價與廣告費的同時,互聯網卻是免費提供各種信息,而且速度更快,取得更方便,也可以復制與儲存。再以電視來說,當電視臺仍在拼命拉廣告的時候,有線電視與互聯網則是以抽成分紅的方式,對觀眾進行直接銷售,向廠商展現具體效益。廣播電臺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去,在網絡廣播提供的頻道中,聽眾可以收聽到幾乎全球各個電臺的播音。電影的情形更是讓人擔憂,除了網上免費下載之外,骨干線路的提供者也已經積極朝向隨選電視(VideoonDemand,VOD)的方向邁進,觀眾可以透過以個別節目付費的方式,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觀賞電影與電視節目。(彭群弼,2008)與此同時,手機也不甘寂寞,除了可以接收手機報,收聽廣播,下載歌曲,玩電動游戲之外,3G技術的逐漸成熟勢必會與隨選電視結合,對電視臺的營運造成影響。(布蘭登博格,2004)
根據墨爾(Moore)的創意擴散曲線圖,可以知道任何新的創意與技術,在開展初期都只有少數的“創新者”會接受與使用;隨著技術的成熟,“早期接受者”將成為市場擴張的基礎,其后“早期主力消費者”及“后期主力消費者”會帶動市場的移動,讓新的創意與技術成為市場主流。不過,墨爾的研究也指出不管市場是否已經移轉,總是還有部分的“后知后覺者”,很少使用或拒絕使用新的創意與技術。(SethGodin,2003)從這個角度來看,既有媒體仍然能夠持續存在的原因,應該是新創意與新科技的發展與擴散過程仍然沒有完成。但是,隨著創意與技術的日漸成熟,既有媒介的市場雖然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勢必大幅度萎縮。因此,執著于既有疆域的競爭策略,應該是無法振衰起敝的。
四、主要策略行動的建議
美國有句名言:“如果打不過他,就加入他。”(Ifyoucannotbeatthem,jointhem.)今天,雖然以互聯網與手機為主角的新媒體仍然在蛻變與成長之中,但是對于既有媒體的市場瓜分已經開始。媒介經營者應該積極思考的是如何因勢利導,而不是奮力抵抗。根據藍海策略的理念,創新的概念不是將現有的產品與服務完全揚棄,而是根據未來市場的環境,找出自己的核心優勢,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市場邊界的移轉。從這個理論來看,根據既有媒介的主要優勢與劣勢,可以歸納下列幾個主要的策略行動如下:
1、信息搜集:既有媒介多是專業型的組織,信息采集的方式是系統化與組織化的。不過,再大的組織都無法將信息搜集的觸角伸到每個角落,因此在信息的搜集能力上,是很難與廣大如海的網民相抗衡的。但是,作為專業性的組織,既有媒介的工作者的確比缺乏專業素養的網民,在專業性及接近重大事件的方面享有優勢。因此,既有媒介應該集中資源在網民無法接近的信息來源,挖掘有價值的信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質量與社會公信力。至于,菲重要性的信息,可以參考西南航空的方式,(凱文•傅萊伯,賈姬•傅萊伯,1999)以“特約記者”或“義工”的方式,來降低運作成本及擴展信息的搜集面。
2、內容產制:既有媒介的工作者具有專業素養;而網民則具備巨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將二者善加結合就是改變現有模式的作法。換言之,將網民提供的信息,加以查證后,再以專業手法改寫與編輯,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產制大量的信息。促使這種策略變革成功的關鍵在于采訪力量與編輯力量的調整。
3、信息傳遞:固然“后知后覺者”仍然會堅守既有的傳播管道,但是以互聯網與手機為骨干的新媒體正在迅速擴張。由于新媒體的“平臺”特性,各種傳播管道(文字、圖像、影像、聲音)都會被整合,既有媒介在傳播管道上,可謂疲態漸露。面對這種頹勢,既有媒介如果仍然苦思待變,似乎不是明智之舉。相對于此,從“競爭”思維轉化為“競合”思維,(布蘭登博格,2004)應該才是較為可行的方式。借用麥可波特的產業鏈理論,既有媒介可以思考縮減過去從信息采集、信息產制、信息配送的一條龍作法,將自己定位為專業的信息產制者,與新媒體的平臺共榮共利,而不是壁壘分明,一決勝負。
4、信息縱深:長久以來,既有媒介傳播的信息都有消逝性的缺憾。通常的狀況下,報紙的信息存活只有一天;廣播與電視當播送完畢,就難以回溯;電影只要下片,就只能等待下次上映。數字技術發明之后,這些障礙迅速消除,也為既有媒介創造出另一片天空。從長尾理論的角度來看,在廣大的閱聽人中,其實有許多對過去資料的需求被忽略。以Rhapsody網絡唱片行為例,經過調查,他們在網絡上專門銷售那些銷量很少的音樂。因為所有的音樂銷售場所,都把注意力放在暢銷歌曲的銷售上,Rhapsody反而可以獨占那些只有少數欣賞者的音樂市場。雖然每首音樂的銷售量很少,但是這也正是他們能夠以極低的價格取得音樂授權的籌碼。透過龐大的音樂數據庫,即便每首歌的購買者不多,但是加總起來,也可以創造極大的利潤。(克里斯•安,2006)同樣的道理,既有媒介長期以來累積的信息內容,可能正是一個未被發掘的寶庫。透過與互聯網結合,加上電子郵件、付費下載、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訂閱及大量客制化等功能,原本儲藏在媒介數據室里的信息,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產生價值的產品。
2、媒介融合對制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形勢下,手機電視、手機視頻、移動電視、互聯網視頻、數字廣播等新媒體越來越普及。這就要求記者掌握跨媒體寫作、編輯、攝影、音頻及視頻編輯能力,既要成為新聞報道專家,也要成為媒體多面手。當然,要求每位記者掌握所有媒體的制作技巧也是不現實的,但記者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力求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優勢。在新聞制作中,文字類的新聞多以倒金字塔為主,廣播電視新聞多采取單線結構。文字類新聞偏重深度、展現過程;廣播電視新聞強調語言的通俗化、口語化。這就意味著,記者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媒介的新聞語言風格和結構特點,才能創作出適合不同受眾閱讀、收聽或收看的新聞內容。
3、媒介融合對口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記者需要為各類媒介采集不同的新聞素材,就得筆上和嘴上功夫都要過硬。在文字新聞采訪中,如果記者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提問、與受訪者進行良好溝通、挖掘到充足的素材,后期的成稿工作也就基本無憂。而廣播電視記者的采訪,還要求掌握鏡頭語言、現場采訪等技巧,對口才能力的要求自然更高。因此,記者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合理安排問題的順序。記者還要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做到口齒清晰,發音標準。記者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單的句型結構,說出被訪者和受眾都能一次性聽懂或看懂的問題。這樣,受訪者無論是面對錄音筆還是攝像機,都能立即做出針對性的、有效的回答。除了做到提問的口語化,針對不同媒介所需的采訪對象,記者還應采取不一樣的采訪方式。記者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對采訪對象進行細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術將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結果,選用適宜的采訪方式。
二、多技能型記者的培養
近幾年來,我國開辦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迅速增多,但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結果就是,高校每年輸出大量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而業界人士卻總是感嘆新聞傳播人才匱乏。媒介融合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搖籃,必須要應時而變。
2融合時代媒體經營管理方法的轉變
媒介融合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的形式、觀念上,還體現在新聞的經營、管理上。在媒介融合時代下,媒體的新聞經營方式發生著轉變,由傳統的新聞報道,轉變為媒介融合時代下的信息資源的開發。在新聞經營中,信息資源的開發主要是對信息的產生、搜索、整理、儲存、轉化、傳播等進行信息的重新開發。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經營分為不同的形態:
第一,品牌下新聞信息資源的開發經營。隨著網絡技術、新聞傳播技術、媒介的發展,傳統媒體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新媒體技術,進行品牌下的新聞信息資源開發經營,增強品牌新聞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如,紐約時報公司針對《紐約時報》的新聞信息進行開發,形成數據庫,結合新媒體技術向網絡上延伸。
第二,人力資源下的新聞資源開發經營。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通過網絡掌握新聞信息的深度和定向研究,在新聞資源的開發經營中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人力資源和網絡終端,針對新聞經濟運行的數據信息進行監控,并構建數據庫、管理系統、交易系統等,為新聞信息資源的開發經營提供幫助。
第三,提供個性化新聞信息服務。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對生活中的各種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之一,新聞媒體需要從個性化服務上入手,為人們提供個性化新聞信息服務。媒介融合是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中,新聞媒體進行新聞信息資源的開發經營,需要開發服務市場,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服務,促進新聞媒體經營實力的提升。
第四,在用戶信息的基礎上開發數據庫。在用戶信息的基礎上,開發受眾數據庫并將數據庫作為一種營銷、盈利的手段,對用戶自身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在用戶信息的基礎上開發數據庫的經營模式,有四種類型分別為為廣告客戶制定精準的廣告投放方案和策略、為廣告客戶以及潛在客戶提供營銷服務、構筑用戶體驗式網絡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智力服務等。新聞媒體技術性能的提升以及市場競爭力的增加,促進了新聞媒體經營模式的轉變和發展。媒介融合可以取長補短,實現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可以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對新聞信息進行多方式的傳播等等,在媒介融合時代下新聞媒體只有轉變經營模式、管理方法,才可以取得顯著的發展成績,進行創新發展。
3融合時代媒體經營管理方法的轉變
媒介融合發展,對傳統媒體的管理和發展,是一種挑戰。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的管理將從編輯中心發展為集成管理,新聞媒體也將實現跨平臺、媒介的合作,進行多媒體新聞交流,實現新聞信息的重組和整合等。從新聞媒體管理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其轉變創新主要體現在:
第一,制定新聞信息資源整合策略。從新聞媒體管理的角度,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媒體管理,采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多種,對新聞信息實施資源整合,需要將傳統新聞媒體管理中的局限性打破,以媒體為中心,對新聞信息進行報道、傳播,這個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媒體的特點和優劣勢,對新聞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全方位的進行梳理,制定新聞信息資源整合策略,促進新聞信息的提取、傳輸。使用新媒體等,對新聞信息資源管理戰略、管理技術、資源整合、影響因素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第二,制定新聞信息管理標準。為了在媒介融合時代可以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根據新聞信息的特點、新聞信息的質量等,制定新聞信息管理標準,為新聞信息資源的整合管理提供一個制度保障。在新聞信息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按照新聞信息的特點,從數據標準、信息分類標準、用戶視圖標準等,將日常新聞信息管理的規范、準則等完善,在這些制度、準則的基礎上,對信息資源進行準確的控制、劃分,實現新聞信息資源的整合管理。
第三,對新聞信息進行組織集成管理。基于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管理,可以實施組織集成管理,按照新聞信息資源的不同目標,進行媒體組織間的信息資源溝通。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新聞信息的采集、整理等過程中,進行新聞信息資源開發,進行新聞信息的深度挖掘。媒介融合時代,各種信息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策略,所以傳統的新聞管理需要發展為多元化的管理,組織集成管理,按照新聞信息資源的不同目標進行管理,為新聞媒體行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單詞Convergence,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有兩個意思[1]:(1)線條、運動物體會于一點,向一點會合、聚集;(2)(用于比喻義)兩種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會聚”“結合”,是將不同的媒介結合為一個共同體,是低層次的“融合”;第二層意思才是融合,是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為一種,是突破媒介形態的內在的統一,是融合發展的最高階段。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那么媒介融合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從低層次融合到高層次融合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各個媒介之間包括內容、技術、所有權、組織結構、文化等要素的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統一的過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義中所強調的:“融合媒介”最值得關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種媒介的操作平臺,而是媒介之間的合作模式[2]。筆者認為,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當前媒介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的產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聯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產生,是技術進步、受眾需求、傳媒行業競爭和政府政策等這四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數字、網絡技術的推動
媒介發展的歷史表明,技術的力量是媒介變革的根本動力。
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媒介形態的革命,使得傳統的媒介邊界走向消解,為媒介內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網絡技術的發展,則是在實施這種共享,使得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態的信息內容。如在手機上看報紙、看電視、上網。可以說,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媒介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礎和前提。
二、受眾需求的召喚
在媒介發展的進程中,受眾的需求是支撐每一個創新和進步的最重要的內驅力量。
融合能滿足受眾對綜合性的媒體內容的需求。網絡媒體一出現就帶有傳播內容多媒體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鏈接無限性的特質,這些特質使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帶來了人類信息消費方式的改變——由傳統媒介的對信息分割式消費向綜合性消費模式轉變。可以說,受眾對于不同的媒體內容的綜合性需求是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而被逐步激發的。
融合能滿足受眾對主體性地位的需求。在以傳統媒介為主導的傳播活動中,種種的不便使得受眾迫切地需要改變這種不利處境,變被動地位為主體地位。受眾對主體性地位的需求,要求傳播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更豐富,接收更自由、無地域性,具有互動功能,這些需求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難滿足。網絡具有多媒體性、傳播范圍無限性和互動性,而傳統媒介擁有巨大的采編隊伍和大量的信息資源,只有傳統媒介與網絡相結合,才能實現雙贏。
融合能滿足受眾對個性化信息的需求。個性化、多樣化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現代受眾已不滿足于信息同質化的大眾傳播,而傾向于適合小眾口味的內容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網絡媒介具有易檢索的功能,這樣,只需要將傳統媒介豐富的信息內容進行整合和分類加工,受眾就能在網上輕松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優勢,相互融合,對媒介內容加以整合和分類加工,再通過不同渠道傳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層次、不同興趣愛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眾都能夠獲得適合自己的傳播內容和訊息,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受眾對個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傳媒行業競爭的驅動
網絡媒介和傳統媒介作為兩種不同的傳媒,必然存在競爭。兩者通過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調整組合,最終將形成新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經營模式。
1、傳媒行業的競爭態勢
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作為兩大傳媒,他們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實力的競爭,通過對媒介受眾覆蓋率、受眾媒介接觸時間和媒介經營收入等幾個方面的比較,可以了解這兩大媒介的競爭態勢:
(1)傳統媒介的受眾覆蓋率高于網絡媒介。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傳統媒介中,電視的受眾覆蓋率最高,占96.23%;廣播居其次,達到95.04%[3];報紙沒有專門的受眾覆蓋率統計數據,但按照一份報紙的實際閱讀人數為3人統計,報紙媒介的覆蓋率大約在24%上下。網絡媒介的受眾覆蓋率相對較低,目前我國網絡媒介的覆蓋率為16%[4]。
但網絡媒介是技術上最領先的媒介,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新媒介的逐漸熟悉,其受眾覆蓋率將會達到較高的水平。
(2)網絡媒介正在擠占傳統媒介的受眾接觸時間。
根據統計數據,報紙的受眾日平均接觸時間為39分鐘[5],電視為176分鐘[6],且呈下降趨勢。而網民的周平均上網時間為16.2小時[7],日平均為2.3小時,即139分鐘,已經趨近于電視的日平均收視時間,而且呈飛速上升形勢。
——網絡媒介正在擠占受眾原先接觸傳統媒介的時間,而且呈不斷上升趨勢,而傳統媒介正在流失受眾接觸的時間。
(3)網絡媒介的經營收入趕超傳統媒介。從2001年開始,雖然報紙、廣播的廣告經營額總量在不斷增長,但是其廣告經營額占全國廣告總經營額的比重卻變化不大。電視的廣告經營額占全國廣告經營額的比重雖然在不斷增長,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1.87%和21.6%[8],可見電視媒介的廣告經營額增長放緩。
而網絡媒介雖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經濟增長點多,且正處于新興階段,發展潛力巨大,總體呈上升趨勢。傳統媒介不想繼續走下坡路,網絡媒介也想更加快速發展,那么他們只有合作,才能使雙方受益。
2、傳媒行業的合作趨勢
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各有優劣勢,在競爭中合作是他們進行優勢互補、戰略重組,占據新世紀主導地位的現實需要。
(1)傳統媒介渴望與網絡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國舉行的“新聞業與互聯網”專題研討會上,美國在線董事長凱茨說:“如果你們觀察一下美國在線,你們會發現,我們沒有記者和消息來源。但是,每天從美國在線獲得他們感興趣新聞的人,比全美國11家頂尖報紙的讀者總數還要多;在黃金時間,我們的讀者和CNN或MTV的觀眾一樣多。”[9]
有學者提出,在網絡傳播時代,要發展壯大,傳統媒介必須具備:一流的新聞信息產品;一個影響面廣、可靠的內容系統;一個迅猛增長的市場;與合適的網絡媒體整合[10]。許多傳統媒介已有品牌、資金和人力優勢,但缺失因特網技術。網絡傳播時代的最大挑戰是高成本的傳統媒介產品的營銷,因此,與網絡媒介整合則是其致勝之道。從現實層面看,傳統媒介利用自身資源與電信、ISP等有網絡資源的單位整合,能快速實現優勢互補和戰略重組,降低成本,聚集足夠的能量抗衡更強的競爭對手。
(2)網絡媒介只有與傳統媒介在競爭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才能實現雙贏。網絡媒介雖然具有很多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壯成長的網絡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聞的情況下,需要汲取傳統媒介的內容、人力資源等養分。原創內容在任何時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網絡事業飛速發展,卻并不擁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內容。網絡媒介從誕生起,就從傳統媒介獲得新聞源。其次,傳統媒介長期形成的政治屬性和政策優勢、機構組織等方面的固有優勢都是令網絡媒介望塵莫及的,而這些因素對一個新聞媒介來說,是占主導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網絡媒介看到傳統媒介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與傳統媒介的整合成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四、政策法規的支持
很多國家逐漸意識到分割管理對傳媒發展的阻礙,便紛紛調整政策思路,開始為媒體松綁。
1、國際政策環境的變化
自上世紀80年代后,美國政府與聯邦通信委員會先后制定了許多解除電信媒體管制的政策和法規。如1996年頒布的《電信法》,它放寬了對廣播電臺、電視臺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對媒介種類的限制和隔絕,允許電話公司參與有線電視市場的節目競爭。1998年1月1日,在新的電信傳播法案獲得通過后,引發出一場電訊、電子、媒體和文化企業的跨國、跨行業交叉兼并和產業重組浪潮,電訊拍電影、芯片放衛星、微機打電話、軟件播新聞,業務的不斷交叉,使美國的電訊、電視、微機、軟件、互聯網、衛星服務和媒體企業廝殺混戰成一團。2003年9月,美國又制訂了新的有關放寬廣播電臺經營的法令,如放寬一個企業經營的電臺戶數規模從占全國戶數的35%放寬到45%等等[11]。
歐盟于1997年《邁向信息社會之路》,規定不同的網絡平臺都能一同傳送電話信息、電視信息和電腦信息和數據,認為網絡融合不僅是不同技術的融合,而且是不同業務(包括電信、電視、廣播和電腦圖像及文本數據業務,以及交互型多媒體業務)的融合,這種融合可以讓用戶通過地面廣播網、衛星網、電纜網和寬帶電話線(如ADSL)享用各種寬帶數字業務。
2004年4月,韓國國會通過了新修訂的《廣播法》,允許進行衛星數字多媒體廣播,電信公司韓國SK電訊通過開展衛星DMB業務進入廣播領域。
2、國內政策的松動
受到國際政策環境的影響,媒介領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國,對中國廣電媒介、電信及互聯網業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國在1998年曾提出過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合為一體的設想,但后來因中國電信拆分,導致該設想無疾而終。不過,三網融合始終是人們熱議的話題,并被認為是行業不可阻擋的趨勢。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這在宏觀政策層面點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來,三網融合從技術上來講不存在障礙,從現實必要性上來講也不存在爭議,在以IPTV和手機電視為代表的融合類業務的推動下,我國的三網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行業之間建立了適當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從上世紀90年代的報刊雜志與網絡的融合,到如今的電視、網絡和電話三個產業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從理論向實踐跨越,并成為當今媒介發展的主流趨勢和重要表現。雖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目前都還處于初始階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趨勢,其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從長遠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無法阻擋的,不止于內容的融合,更應是從媒介形態、結構、技術、功能、乃至傳播方式的融合。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后也許會出現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們始終是由媒介融合發展而來,傳承著各種媒介的優勢,同時又會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參考文獻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第四版
[2]陳浩文.再論“媒介融合”。
[3]數據來源:《2007廣播電視年鑒》,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7年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1月,第12頁
[5]數據來源:CTR市場研究
[6]根據CSM媒介研究全國127城市收視率調查2006年的數據
[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1月
[8]數據來源:《2007廣播電視年鑒》,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7年
二、大學生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現狀
隨著大眾傳播的快速發展,媒介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器”,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學生認知社會與世界最重要的憑借。首先對大學生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現狀進行簡要分析。通過對90后大學生媒介使用情況的調查走訪,對他們的媒介使用現狀可以做出如下簡單的歸納:
1.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是大學生接觸時間、接觸頻率最高的媒體
90后大學生都是新媒體的積極使用者,他們一方面通過網絡媒體獲得一定的休閑娛樂與學習資料;另一方面又通過手機媒體進行簡單的社交活動,尤其是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他們而言,這些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媒介方式,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2.在融合媒體的語境下,大學生張揚個性,善于創造性使用媒體
由于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大學生對融合信息產品興趣頗濃,包括電子雜志、播客、網絡小說等形式,都是他們喜歡探索和嘗試的新媒介形態。但這種創造性使用仍然只是簡單創造,甚至是基于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一旦發現更有意思的信息產品,便會轉移興趣。
3.對于媒介以及媒介訊息,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較弱
面對媒介形態的日益豐富,大學生對不同的媒介有著不同的信任度,總體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但更信賴傳統媒體。同時,他們對于網絡流行文化基本沒有抵抗力,甚至會不加批判地全盤吸收。對媒介與媒介內容盲目跟風,缺乏理性思辨,這是當前大學生媒介素養不足最重要的體現。根據以上簡要分析可以得出,當前90后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在選擇媒介的問題上,大都無法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媒介,而是集體對網絡等新媒體缺乏免疫力;在理解和質疑媒體的問題上,有盲目跟風的現象,缺乏理性的批判思考;在創造和生產的問題上,媒體更多地被大學生當成了休閑娛樂的工具,而非提高自身素養、豐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徑。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幾種發展路徑
傳播學大師威爾伯施拉姆提出:“大眾的基本責任,是運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為機警而又有能力的閱聽大眾。”但要提高媒介素養,僅僅依靠大眾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對于當前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媒介素養教育的普遍缺失,要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就要探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幾種發展路徑。
(一)高校教師要加強自身媒介素養
面對紛繁復雜的媒介所建構的擬態環境,以及融合媒體的發展浪潮,要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高校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以應對飛速發展、魚龍混雜的媒介信息,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科研對自身媒介素養的需求。首先高校教師要培養媒介意識,要能夠根據需要選擇、使用恰當的媒介;其次要具備媒介認知與媒介運用的能力,了解傳播環境,利用媒介來進行制作和創作;最后要培養對錯誤或者不健康信息的批判與反思能力。高校教師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構建,不管對于高校學生還是教師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媒介素養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師要成為大學生學習時的指導員及學習伙伴,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較高的媒介素養。
(二)構建全方位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受商業動機的驅使,一些消費型媒介所推銷的“低水平”的滿足,讓大學生獲得娛樂消遣,卻無法讓他們精神升華、能力提升。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需要在高校構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如今,媒介素養教育也已陸續成為各國學生的必修課程。面對我國高校媒介素養課程種類和數量單一的現狀,要在國內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就要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提出層級式培養模式、梯度教學目標和多樣化課程設置策略。即對傳媒專業和非傳媒專業進行分層培養,對媒介素養教育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梯度教學,同時將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三)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
以數字媒體為主導的融合媒體,浸染著高校校園文化。在大眾媒介文化的影響力無所不在的今天,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手段,通過提升大學生解讀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一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傳媒使用習慣,進而促進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二是提高大學生解讀、欣賞傳媒信息和傳媒文化的能力,幫助他們正確辨別、選擇、理解傳媒信息并判斷其復雜的內涵和性質;三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傳播觀念,主動抵制不良內容的流傳,凈化校園文化空氣;四是增強大學生創制信息、回應傳媒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如何利用傳播為自我和發展社會服務。作為一種新教育主張和問題疏導解決手段,媒介素養教育對建設和管理高校校園文化有其獨特的作用。
2影視廣告跨媒體生產的幾種形式
(1)網絡視頻植入廣告與“廣告連續劇”并存。
顯性廣告投放價格的上漲以及“廣告限播令”的出臺,使植入營銷越發受到廣告主的肯定和青睞,其發展空間也逐漸廣闊。無論電視劇還是網絡視頻,植入式廣告已經開始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來,我們從電視節目、影視劇中很容易發現植入式廣告的身影。網絡視頻植入式廣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高效傳播性以及植入式廣告的隱蔽性,來實現廣告信息潛移默化的傳達。其主要通過各類門戶網站或視頻網站發起活動、自制網絡劇等來實現廣告的植入。例如,酷6網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視頻網站這個平臺建立起廣告主與用戶之間的聯系,通過用戶制作帶有廣告主產品的視頻進行傳播,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從而實現用戶、廣告主、視頻網站三方的共贏。在電視劇中植入廣告也是如今比較常態的做法。當然,巧妙而合適的植入既能夠達到商業廣告傳達的目的,也不至于讓觀眾特別的反感。作為“廣告連續劇”的開山鼻祖,《丑女無敵》是2008年湖南衛視節目和廣告互動的典范。這部當年特制的新形態電視劇,除了內容外,觀眾反應的熱點竟然是劇中被反復植入的廣告,以至于本劇導演發出了“觀眾的爭議聲越大,廣告商越能達到目的”這樣的聲音。而2013年熱播電視劇《咱們結婚吧》有網友統計發現全劇共有49個植入廣告,片尾的鳴謝單位有近80個。再如《杜拉拉升職記》中的智聯招聘、屈臣氏、興業銀行、卡地亞手表、益達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幫》中的匯源、特侖蘇、360殺毒、中天通訊、肯德基、京東商城等等在電視劇中隱性或強制置入的廣告比比皆是。《新閨蜜時代》中也到處是三星手機、凱迪拉克、平安銀行的身影。無論是網絡視頻植入廣告還是電視劇中植入廣告,現如今已經是不可逆的一種趨勢,也是傳統顯性廣告的另外一種出路。利用好網絡視頻、網絡電視臺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一系列的廣告營銷活動也是如今廣告主比較合理的一種選擇。
(2)電影與廣告并存。
這里的電影與廣告并存是指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微電影廣告這種形式,它完全是為企業和產品特制的一種影視營銷方式。這點與影視劇植入廣告在本質上是相同,只不過它沒有采用顯性廣告生硬的宣傳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種更加柔和的電影表現手法。其增加了廣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夠更深入地實現品牌形象、理念的滲透和推廣,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品牌。它的本質依舊是廣告,具有商業性和目的性。從最早的《老男孩》到《父親和我》,每部微電影背后都有既定的產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電影廣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由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組織籌劃,尋求企業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創作人員拍攝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譚》;另一類則是由廣告主直接發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凱迪拉克的《一觸即發》《66號公路》,佳能的《看球記》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微電影展現在網民眼前,各種微電影欄目、微電影頻道也開始運作,“微電影整合營銷”這種模式已經逐漸普及并不斷被廣告主接受。其憑借強大的互聯網傳播平臺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優越的表現形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成為備受業界關注的廣告營銷新陣地。
(3)移動、戶外媒體等延展影視廣告的生產領域。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興媒體集移動性、交互性、娛樂性、即時反饋等特點,進入3G時代,手機更是發展為集通信、視頻娛樂、互聯網應用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掌上終端,且手機用戶數量不斷上升,是不容忽視的一種新的廣告媒體。無論圖文廣告、音視頻廣告還是互動廣告都可以在3G時代的手機廣告中得到實現。而且,可以通過掌握手機用戶的年齡、職業、愛好等特征,創作出不同的適合各類人群的廣告表現形式,這種“精準投放、精細渠道、即時傳達、互動傳播等”新媒體廣告,有著傳統“粗放式廣撒網、強制覆蓋”的影視廣告無法比擬的優勢。此外,各種戶外、公交媒體不斷介入人們生活、工作的過程中,其強烈的可視性和碎片化的海量傳達塑造了其獨特而時尚的媒介價值。戶外媒體廣告充分利用人們生活休閑等間歇,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對于特定的區域、時間、場所的定制化廣告傳播,從而能夠大大增強其影響力和接觸率。因此,拓展影視廣告在手機、戶外等新興媒體領域的廣告也是其未來發展最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