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5 06:19: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本科小學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改進已有課程設置
1.充實通識課內容因為幼兒學習的內容包含語言、科學、社會等領域,再加上幼兒想象力豐富,對諸多現象充滿好奇,所以通識課應加入有關人文、科學、自然等課程,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擴充其知識面,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為個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幼兒教師要具備與幼兒溝通的能力,了解幼兒身心特點,能深入淺出地講授知識,因此,還應在通識課中加入相關教育課程,但內容要淺顯而廣泛。
2.調整專業課程通過增加課時,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學科專業課程和技能課程的學習。針對學科專業課程,可將一些基礎課改為選修課,合并較為相近的理論課,從而減少學時、學分;就技能課程而言,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與藝術系學生不同,在掌握相關技能的基礎上應以實用性、工具性為主,加強對兒童歌曲伴奏、兒童操的編排等藝術類課程及幼兒園環境設計、玩具制作、簡筆畫等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有關的實用美術課。此外,為體現辦學特色,提高學生就業率,結合地域資源,學校還可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如蒙臺梭利課程、剪紙、泥塑等。
3.加大實踐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少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未來就職崗位,對于如何與他人交往多半來自于已有經驗,如何與幼兒做到有效溝通更是紙上談兵。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社會能力及工作能力,需要不斷增加實踐課種類,逐漸豐富實踐課內容,適當延長實踐課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協作。
三、增開其他課程門類
1.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無論從事哪項職業,從業人員都應獲得相關從業資格認證,幼兒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也不例外。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于2015年正式拉開序幕,師范類大學畢業生領取教師資格證的慣例將被打破。教師資格證考試實行國考后,考試內容和難度都會有所變化,師范生與非師范生也不再被區別對待。只有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取得從事教師工作的職業資格。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關注這一變化,適時調整。
2.專業方向課程幼兒園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與目前高校采取籠統而又全面的專業培養體系不同步,高校希望把學生培養成既能勝任幼兒園教學、保育、科研等工作的教師,又能承擔學前教育行政管理任務的人才,培養內容大而全,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學校可倚重藝術特長生、營養師、雙語教師、幼兒園管理、高級家教等不同專業方向對學生進行特長培養,以突出學生優勢,增強就業競爭力。
3.幼兒教師職業道德類課程新教師招聘時,在諸多標準中道德修養被排在前三位。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的出發點因人而異,對幼兒及幼教職業的態度千差萬別。開設師德方面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對幼兒教育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并深深喜歡上幼兒教師這份職業。這樣,未來才會安于本職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業。
4.0~3歲早教類課程我國社會發展迅猛,人們的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年輕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紛紛選擇早教機構幫助孩子開發智力,因而我國早教事業發展如火如荼。與此同時,托幼一體化促使幼兒園招收低齡幼兒入園或開辦周末親子班以滿足社會需求。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安排幼兒與父母共同活動,又要善于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育兒行為,所以學前教育專業有必要開始0~3歲早教類課程。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在保留了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小學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教學內容呈綜合化的趨勢,而目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仍然是以學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實踐課程明顯不足。由于課程結構單一,尤其是實踐性課程不足,教學實習時間短,導致師范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難以勝任小學教學工作;學科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小學實際,尤其是教育理論的有關課程在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學習方面的建構亟待完善。
2.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形式封閉
目前的教學技能培養觀念落后,強制性的要求(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不達標則不發畢業證等)、一刀切、整齊劃一的做法,與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個性化的培養要求相沖突,難以真正調動師范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技能培養難以收到實際的效果。教學技能培養以課堂教學、單一技能培養為主,情景性、實踐性、綜合性不足,是導致師范生教學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內容定位低,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對本科水平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及相應的培養內容沒有一個基本設定。我國職前本科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培養應達到怎樣的專業水準,在實施中缺少可依據的文本參照。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目前的教學技能目標的不足也日漸顯露出來。培養目標定位水準偏低(目前的教學技能訓練仍然以教學基本功為主),教學技能培養內容單一,專業教學技能訓練不足,這些已明顯不適應學生及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學有效的培養目標是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4.學生素質不高,學習動力不足
目前小學教育專業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學學習成績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構成,而且進入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有些對專業選擇并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出于無奈。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發展,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師的實際收入還是較低,尤其是小學教師的工作繁重而又復雜,教師的付出和他們的實際待遇很不相稱。筆者近幾年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作了未來職業選擇調查,結果發現,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真正愿做小學教師。因此,大部分學生進人大學后,學習動力不足,對專業技能培養不感興趣;雖然是高中畢業生源,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文化素質及能力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受就業選擇市場化、選擇多元化等(一些學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務員等其他想法)的影響,學生一入學,就為就業做準備,忙于各種過級考試,對教學技能訓練熱情不高,對教學技能訓練時間投入不足,這些不利因素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帶來一定的困難。
5.高師教學重學術、輕培養,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目前在高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主要還是講授式。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缺少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與交流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由于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因此教師的教學一方面難以為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對策。高校教師缺乏對基礎教育的感性認識及經歷,課堂教學脫離基礎教育實際,脫離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建議
1.改革課程結構,加強教育實習
第一,建議進行課程調整,實施3+1模式。一年級,開設通識課程,在設置學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和小學相對應的綜合課程,為師范生擁有廣博的而深厚的知識打下基礎。二年級開設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和教育類選修課程。具體做法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設置教育選修課程。例如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小學課程改革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校本課程研究”等。三年級,開設技能訓練類課程。例如設“小學基本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教學模擬訓練”等。四年級,進行一個學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的工作。
第二,加強教育實習。新近的研究顯示:教師的專業化是憑借“實踐性知識”加以保障的,而教學實習是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關鍵要素。為解決實習時間短、實習效果差的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實習時間增加到16-18周,但時間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見習(每學期一周的見習)和集中實習(八周的實習)相結合的模式;有的學校采用兩次實習,稱之為小實習(集中見習)和大實習(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等。見習是近年來小學教育專業比較重視的一個實踐環節,有逐漸增加見習時間的趨勢。但從目前實際效果來看,由于見習本身的特點及受其他因素影響,見習的收效不大。易導致走馬觀花;由于見習時間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實習時間,而實習時間短,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取消見習,集中時間實習一個學年。為解決見習問題,建議實施“拜師制”,即有目的地選擇小學和小學指導教師,從學生一入學,即安排他們到小學和指導教師見面,確立“師徒關系”。師徒關系明確以后,學生要和指導教師保持一定的聯系,隨時可以在課余時間定期到小學觀摩、助教。
2.采取多元、開放的培養理念,優化培養途徑
第一,教學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應該多元、開放。遵循的原則應是,統一要求和自主選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本技能培養與專業方向技能培養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練相結合、單項技能訓練與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應建立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技能主題活動相結合、校內訓練和校外實際教學相結合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將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將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結合起來。還應使實踐與反思相結合、訓練與環境陶冶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與多條途徑,構建全方位、全員、全程的培養體系。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為保證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應制訂系統有效的培養計劃,并將其納入課程計劃中統一安排實施。在計劃中應規定培訓的時間、學時、培訓內容及達標要求,使教學技能培訓落到實處;應加強對教學技能培訓的領導和管理,成立由相關負責人、任課教師、學生參加的領導小組;應制訂《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培訓規程》,保證技能培訓工作有序地進行。
3.明確教學技能培養目標,完善教學技能培養內容
第一,應依據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師范生的發展需要及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采取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協調統一的辦法確定培養目標。長遠目標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適應小學教學需要的合格小學教師。具體目標分三個層次:首先,培養學生具備作為現代人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次,培養具有基本教學技能的小學教師;再次,培養具有綜合教學能力的小學教師。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目標的落實,建議采用和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教學技能等級證書”制度。
第二,完善教學技能培養的內容體系。依據教學技能培養目標,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發展順序構建教學技能內容體系。教學技能培養包括一般技能、教學專業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三個層次。基本技能指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的素質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語技能(包括口語表達、體語表達)、書寫技能、運算技能和藝體技能等;教學專業技能主要是指作為適應小學教學要求必備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技能(掌握運用小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技能、了解學生的技能、編寫教案的技能、選擇課程資源的技能)、上課技能(導入技能、設計教學過程技能、選擇教學方法技能、板書設計技能、結課技能、多媒體使用技能、作業布置與批改技能、課外輔導技能、教學評價技能);綜合教學技能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基本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強調訓練的情景性和實踐性,具體包括說課技能、選擇運用教學模式技能、組織教學技能(溝通與交往技能、調控教學技能)、教學應變技能、教學反思技能、評課技能等。
4.創造有刺條件,提高師范生素質
第一,從根本上解決師范生的生源問題。“兩會”剛剛結束,免收“六所”部屬師范院校學生學費的提案令人振奮,這將是提高師范生生源素質和切實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有效措施。建議國家也能夠選擇一所市屬師范院校實施免費教育,尤其是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實施免費,這將是提高基礎教育師資質量的根本保證。同時,還應該切實提高小學教師的經濟收入,提高小學教師的地位,從根本上解決小學教育的人才質量問題。
第二,制訂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培訓計劃,建立培訓組織機構。
第三,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具體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學的最佳時機開展專業思想教育。通過請優秀小學教師講座、觀摩基本功表演、參觀展覽、畢業生匯報等形式對學生滲透專業理想教育,逐步明確教師的素質要求。(2)學習有關教學技能的文件,使學生明確各階段教學技能的培訓目標要求及措施,在知曉的前提下,導之以行。
民辦高校在我國的生存環境受到公辦高校的積擠壓,競爭十分激烈。民辦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出現了很多的的誤區。學校的定位不準,民辦高校以公辦高校本科教學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用這樣的標準來建設學校,沒有根據學校的現狀、學生的水平來進行繼續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產”方式進行人才培養,教材、教學內容、考核標準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辦高校的教育與公辦高校的教育是有區別的,民辦高校之間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問題,學歷教育定位與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使高校間的繼續教育趨于相同,相互之間只對劣勢進行比較,沒有特色和優勢可比。另外,不同區域的民辦高校也沒有顯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一樣,對人才規格的需求結構是各異的,繼續教育沒有體現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之不相適應。
(三)人才培養的時效滯后
社會是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是變化的。民辦高校繼續教育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的制定,學生對知識的接收都不是實時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這就導致學生接受的繼續教育的內容可能是一個月或者兩個月之前的市場需求,出現了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學校在設置專業之前,往往只會跟隨社會當前的需要,沒有細致的分析專業的未來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學生接受繼續教育完畢后,社會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改變。
二、民辦高校本科繼續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對策
(一)找準自身定位
要找準繼續教育的定位,民辦高校首先要找到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潮流中自身的發展空間,明確繼續教育在學校教學活動處于什么位置,對繼續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規劃,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處理與社會的關系時,必須堅持自身的定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
(二)構建繼續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民辦高校必須正視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摒棄落后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一個能夠實現社會與教育之間的交流互動的體系,以培養社會所需求的綜合性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原則性的指導。在繼續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深化體系改革,完善體系內容。
(三)積極創新,發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學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須打破民辦高校繼續教育的“趨同性”,發展自身的辦學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民辦學校在對繼續教育進行規劃時需要考慮到學校所處的環境、地域因素、學校周邊地區的人口、科學技術水平、文化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在西部的學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襲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的辦學特色,必須結合西部的狀況,對教學計劃進行制定與調整。民辦高校應對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才能培養出有專業好、適應性強的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實踐與創新的復合發展。
(四)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繼續教育的基礎,教師綜合水平的提高對學校的綜合實力以及繼續教育的成果都有積極作用。學校應當定期組織教師的專業培訓,更新他們的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學習完畢后,進行相應的考核。構建一支“雙師型”的教學隊伍對民辦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教學經驗之外,還應對教師的工程技能和實踐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辦大學本科教育中,許多教師既在大學中任課,又是相關企業的工程師,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
二、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改革教學內容
大部分應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內容都是對高中知識的延續,即多以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缺乏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語言技能訓練。英語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所需能力不適應,這也是我國當前應用性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的一大問題,在應用性本科教育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應當圍繞專業技術需求進行教學才是根本。教學內容體系必須以工作項目為導向進行設計,以提高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為基礎,建立起全面化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專業選用不同的英語教材來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課程內容體系大致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強調學生英語基礎交際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對社會人才需求的把握,從而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為出發點,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開設不同的英語課程,如計算機英語、汽修英語、旅游英語和酒店英語等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與專業技能水平。
(二)以提高職業能力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
現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依舊處于應付考試的為目的的階段,英語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一般是使用的詞匯、語法、翻譯教學方法。此外,教師和教學設施短缺、合班授課等導致英語教師難以全方面的兼顧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個人或小組討論式課堂教學以目前形勢來看很難實現。這是不利于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改革教學方法迫在眉睫。改革英語教學首先可從教學形式的改革入手,強化英語與網絡多媒體教學形式相結合,注重課堂內容的拓展,支持學科間的交流和資源共享,以推進英語教學更全面的實施。此外,高校還可利用網絡將教師、企業、學生聯系在一起,全方位實現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其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理念,圍繞一個特定的語言交流在教學項目,設計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英語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多于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生活動中來,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中產生成績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引導學生在課后積極、主動的尋找英語資料,共同完成小型項目,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學生獨立思考、與人交往、應變能力等,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最后,組織豐富的課外英語學習活動,如:模擬商務合同建立合作關系、產品目錄、口頭自我介紹等等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論文摘要】近年來,新升格本科院校呈蓬勃發展之勢,但教學質量問題卻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問卷統計分析,旨在了解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學質量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一些專科學校抓住機遇,順勢而上,通過“合、并、共、轉”等方式,調整了高校的管理層次和布局結構,升格為本科院校,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專科背景,發展的基礎參差不齊,改造、提升和發展的任務異常艱巨,致使許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教學質量問題尤為突出。吳啟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將工作重心由前一階段高度重視“升本”轉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上來”。因此,本研究對黑龍江省某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現狀調查,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結合文獻和自編問卷“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在2008年1月—2008年5月期間,選取黑龍江省某新升格本科院校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3個專業,1442人,按分層抽樣的方法,人選學生800名。問卷逐個發放,當場回收,回收有效問卷717份,有效率為89.63%。本次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a-0.867。收集的所有資料全部量化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表示。
一、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現狀
本次調查分教師、學生、管理三個維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質量較高的是管理維度,得分為81.2O分,而較差的為學生維度,得分為6o.25分,教師維度居中,得分為65.445>-。具體情況如下。
(一)多數教師工作態度認真,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互動不足
教師維度條目得分情況顯示:多數教師工作態度認真,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滿意度高,但互動不足。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多數教師注重課堂禮儀”,排在第二位的是“多數教師備課準備充分”,排在第三位的是“多數教師能夠耐心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多數教師能夠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排在了第三十位,“課后多數教師與學生有充分的接觸”排在了第三十一位。
(二)學生學習態度令人堪憂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令人堪憂:不能保證出勤率,遲到、早退時有發生,課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在睡覺、吃東西、看課外書、發短信、聽音樂、閑聊、繡十字繡等。在調查中,針對問題項“多數學生有過逃課行為”,認為“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57.4%,而認為“完全不符合”和“比較不符合”的僅占23.1%,并且花錢找人代替其上課的學生還占29.7%。可見,上課能夠保證出滿勤的學生只是一小部分,其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就可想而知了。針對問題項“課堂上,我從未有過睡覺、吃東西、看課外書、發短信、聽音樂、閑聊等行為”,認為“比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57%,而認為“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僅占28.1%,由此反映出五成以上的學生課上聽課狀態不佳。針對問題項“多數學生課下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認為“比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僅占25.8%,這一點在走訪中得到大部分教師的證實,他們在課堂提問中,經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清楚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和課程進度,可見他們課下很少及時復習鞏固,學習態度令人堪憂。
(三)專業技能訓練不足
絕大多數的新升格本科院校都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人才培養規格,無疑建立專業技能訓練基地,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經常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機會,使其達到學以致用,應該成為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計劃的重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多數新升格本科院校都存在專業技能訓練不足的問題,應引起重視。在調查中,針對問題項“我對學校組織的專業技能訓練感興趣并積極參加”,認為“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39.1%,認為“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43.4%,其余為不能確定,而且,還有部分同學在問卷的空白處標出“我們從未參加過專業技ll~Jil練”。由此可見,加強專業技練應引起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視。
(四)院(系)領導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課堂教學的重視
調查結果顯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領導者對教學管理工作比較重視,學生滿意度高。在管理維度部分條目得分排序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我所在的院(系)考試紀律嚴格”;“我所在的院系教學管理工作規范、高效”;“院(系)的教學管理工作人員整體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然而,部分院校的管理者對“深入班級聽課”重視不夠,學生滿意度低,如針對問題“院(系)領導能夠經常深入班級聽課”,認為“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占34.2%,認為“比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占49.7%。在走訪調查中還發現,相當一部分院(系)的領導一學期都不能深入課堂聽一節課,對教師的授課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知之甚少,由于缺少領導的重視、關心、監督和指導,部分教幣和學生自然就會松懈下來,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下滑。
二、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近幾年來,新升格本科院校呈蓬勃發展之勢,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只是在形式上升本,把主要精力投在“大樓”等硬件設施建設上,對專科學校與本科院校的實質差距認知不足踴。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保證新升格本科院校高質量的教學是其穩定發展的基礎,重視教學質量是其立學之本。本研究結果表明,此次調查的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本科教學質量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得分占滿分的66.90%,其中教學質量較好的是管理維度,而較差的為學生維度。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本科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影響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內部因素中,師資問題是最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高校的擴招,合格師資的數量與結構是制約高校擴招的真正瓶頸。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師資短缺問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日益凸顯,為了緩解這種情況,許多高校采取提高師生比的做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但是,師生比的提高和保證教學質量之間是有限度的。國際上慣用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一般認為生師比在14:1對效益和質量最為適宜。如果超過這一標準,效益可能tSAN,.提高,但對質量就難以保證。目前,黑龍江省的新升格本科院校的生師比都在18:1以上,達不到國際上慣用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在有限的教師資源的前提下,對教師進行各項培訓,端正其本科教育理念、教學態度,提高其教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可以看出,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師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職業技能缺失,教育教學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調節課堂氣氛,課堂互動不足,學生被動學習,不利于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盡管新升格本科院校近年引進的教師都是研究生學歷,但是,往往缺乏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研究,缺少教學方法的實踐,不懂得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因此,應加強對新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推進高校教師的專業化,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水平。另一方面,部分老教師教育理念有待“升本”。在新升格本科院校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還仍然沿用專科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對待本科學生,科研意識不強,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同時制約了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因此,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師的教育理念“升本”勢在必行。
(二)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多數學生能夠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但是,仍有部分學生找人替其上課、考試時指望老師劃題過關,很少參與科學研究。這一方面與生源質量有關。許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升本”前后生源質量情況雖有所改善,但情況并不樂觀,有時為完成招生計劃,不得不降段錄取,從而導致生源質量下滑,生源之間綜合素質差距較大,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很多問題,給教學和管理都帶來了很多不便。另一方面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關。姚利民的調查表明:大學生上大學的首要動機是適應社會、找個好工作,而學習知識、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僅居第三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新升格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比之下更為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成績優異與否都面臨相同的處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努力學習的動力,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質量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新升格本科院校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高效的管理機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升格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重視對學校運行機制的監控,考試紀律嚴格,管理工作規范、高效,教學管理工作人員整體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但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范圍較狹窄,對教師教學活動監控嚴格,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控較松弛;對學生知識的考核比較重視,而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考核缺少辦法。領導對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的薄弱環節重視不夠,很少走進學生并深入了解學生,對監控系統反饋的信息缺乏決斷。
另外,教育教學設施及實驗條件的投入與更新不足。通常而言,教育設施同教育質量的變化關聯不是很大,但“在教育物資低于基準線的情況下教育的物資要素就成為教育活動的決定因素”嘟。高校擴招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更趨緊張,校舍、儀器、圖書等主要辦學條件不達標的學校占大部分,而且隨著擴招會有增加的趨勢。此種情況如不妥善解決,教學質量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三、提高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教學質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尤其是對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著重圍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其次,加強師資隊伍的結構調整。
~要采取激勵政策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加強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在職務評聘和科研資金資助方面向優秀中青年教師傾斜,為他們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二要花大力氣強化培訓一些師資異常緊缺的應用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合格教幣。三要制定確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對部分學科專業的富余師資進行改造,促使他們成為新學科的合格師資。最后,實踐性、應用性強的專業要聘請部分有經驗的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實驗實訓指導師,完善師資隊伍結構。
(二)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經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等學校辦學條件的水準和檔次,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新升格本科院校普遍面臨著辦學經費短缺的問題,它已經成為制約新升格本科院校發展的瓶頸。解決此瓶頸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發揮“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的優勢,積極主動爭取省政府和地市一級政府財政的更多投入,特別要注意調動地市政府舉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保證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主渠道地位阿。其次,要實行多渠道籌資。在政府投資之外,廣泛采取社會集資、民間集資、家庭集資、個人捐資等各種方式,擴大教育投資,促進教育的發展。再次,增加教學經費投入的比重,確保四項教學經費穩步增長,確保學校學費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學的經費不低于25%;合理配置現有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三)規范教學管理,加強教學質量監控
教育部[2007]2號文件強調指出:“進一步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樹立全員育人思想,規范教師與管理人員教書育人活動和崗位職責,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強化對課堂、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的管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尤其是新升格本科院校,更要通過科學規范管理來促進教學建設,在進一步強化規范化意識,把各項制度落到實處的同時,要狠抓落實,把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統一起來。
一、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屬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沒有悠久歷史、雄厚實力和優越感,但卻具有很強適應性。與社會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區性高校發展的重點。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它有別于傳統本科院校培養的學術性人才和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技能性人才。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應用知識而非科學的發現和創造新知。社會對這種人才有著廣泛的需求,在社會工業化乃至信息化的過程中,社會對這種人才的需求占有較大比重,應該是大眾化高等教育必須重視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正是這種巨大的人才需求,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種人才同樣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培養過程,同樣也能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應用型教育相對于理論型教育而言,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上,應用性是特色,是優勢。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時,應緊密結合生源的實際。大多數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疇多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數特色和優勢專業實現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的到來,招生規模的擴大,一些文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的學生也能進入大學學習,如果直接向這些學生講授高深難懂的專業知識,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壓抑感、厭學、自信心不強等心理障礙。只有掌握學生基本特征,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對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來說有著特定的意義。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制訂培養計劃,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得應用型大學畢業生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在生產或創造出社會需要的產品上比學科型、理論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當然這對相關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二、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專業課程國際化
教學方式的選擇有關對大學專業課程采用雙語或全英語教學,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意見。贊成者認為,我國目前推行英語教學是明智之舉,是推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強大推動力,其成功推行,必將大幅度地提高我國高校,尤其是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或認為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外語文獻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同學們接受到本學科最新的前沿進展。而不贊同的則認為,目前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英語水平還不高,而且同一班級同學的英語水平之間也參差不齊,這就給英語教學增加了難度;其次,學生長期只有公共英語的教學,而缺乏在科學方面的基礎英語的教學,因此采用英語教學,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難免有點如空中樓閣般缺乏基礎,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這些觀點應該說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學教學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語教學呢?若需要,是選擇雙語教學好,還是全英語教學好呢?筆者認為,為了保證學生的聽課質量,推行全英語教學模式的專業課程,必須保證聽課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在各高校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求參與該課程全英語教學的學生已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對于其他沒有通過國家英語四級的學生,其專業課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語的模式,而采用雙語模式,這樣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語教學模式在“英語非母語”國家和地區應用的情況看,的確大大推動了國民的英語溝通能力和全球化競爭力。專業課程采取全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在我們身邊不乏生動的例子。許多在華大型跨國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語交流溝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層(一般是外籍人員)交流時,一般是全英語溝通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大陸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層,而香港、新加坡的華人卻能很快適應這樣的環境,迅速在中層,甚至在高層占有一席之地。這主要歸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區或國家的居民從小就接受英語語境的熏陶,能夠很好的適應外企的文化氛圍。相對而言,大陸人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這使得他們在國際化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將中國大學生的畢業狀況分為9類:有工作,與專業有關;有工作,與專業無關;自主創業;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正在讀研究生;無工作,準備考研;正在國外讀研;無工作,準備出國讀研;無工作,其他。這9類畢業狀況統稱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從地方農林類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來看,根據麥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發的“麥可思中國高等教育供需追蹤系統”(CHEFS)顯示,應用性強優勢學科的人才輸出規模已遠小于人才市場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單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質的學生才能達到其聘用標準。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往往是薪酬待遇較高的用人單位,這類單位往往對員工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實施全英語教學可全面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國際化程度,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面向社會就業,而且對其將來在學業方面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胡夢紅劉其根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世代相襲的傳統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的習俗觀念,也規范著中國人的舉止言行。然而,當代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個性、能力很強,但卻在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以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許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來,學校德育內容更多的是說教,而中華傳統美德等方面的行為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又是小學德育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學校教育的改革更應該積極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把懂禮貌、有禮儀、講文明作為當代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和精神追求。據此,青島德縣路小學以“培養與世界同步的現代中國人”為辦學宗旨,開發禮儀校本課程,從禮儀行為養成出發實施禮儀教育,形成“禮儀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禮儀課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青島德縣路小學將禮儀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實施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立足學生成長特點,以小學生生活中的禮儀規范和成長中的禮儀需要為基礎,以培養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和形成優質的禮儀生活環境為宗旨,整合社會約定俗成的中華傳統禮儀準則和當代兒童成長中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進行“禮儀素質”的專項生活培養。它開啟了禮儀專題生活教育,并與其他課程中的禮儀教育資源相融合,積淀了學校禮儀管理及禮儀活動的人文基礎。
(一)禮儀課程的結構框架
禮儀校本課程內容結構框架是該課程的支架,是實現禮儀教育宗旨的途徑和教材編寫的依據。學校禮儀校本課程內容的結構框架包括:一個基點,即禮儀育人,文明生活;三個構架,包括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六個內容,包括一般禮儀(禮儀本質特征、禮儀的起源與歷史演變、禮儀的功能原則等),個人禮儀(言行、服飾等方面的禮儀禮節要求),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的禮節禮儀),公務禮儀(在承擔一定社會角色所應遵守的禮儀規范及禮儀技能),文書禮儀(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用書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達情感的禮儀方式),習俗禮儀(不同民族、國家的日常生活禮俗)。
(二)禮儀課程的管理系統
禮儀校本課程內容結構框架的建立為學校實施該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落實該課程必須有一個管理系統,這樣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運行。在實踐中,學校探索出禮儀校本課程的管理系統。
學校依托“紅領巾禮儀學校”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全面深化小學德育。“紅領巾禮儀學校”有自己的《禮儀學校章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實施禮儀教育:一是禮儀文化建設(包括禮儀知識文化廊、傳統美德文化廊、節日禮儀文化廊……從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對學生進行直觀生動的宣傳教育);二是禮儀課程開發(主要從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三個方面開發禮儀校本課程并進行課堂教學,同時在各學科滲透禮儀教育,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禮儀素養和道德習慣,能夠健康、文明生活的禮儀小公民);三是禮儀常規管理(主要通過禮儀護照手冊簽證,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禮儀行為;通過禮儀先鋒班級的評選,在全校營造文明禮儀氛圍;通過人人爭創禮儀小使者,培養懂文明、講禮儀的小模范);四是禮儀實踐活動(通過校園禮儀我先行、家庭禮儀我示范、社會禮儀我實踐、教師禮儀我監督、節日禮儀我傳承等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尊自愛、健康向上,認識到知禮、學禮、懂禮、守禮、用禮的重要性,并能自覺以禮儀文明的態度面對人生)。這種管理系統的建立和運行使學校禮儀校本課程得以有序、深入開展。
二、禮儀教材,挖掘生活
學校禮儀校本課實施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禮儀素養和道德習慣,能藝術、健康、文明生活的禮儀公民”。學校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技能”和“行為與習慣”三個維度著手編制禮儀校本課程教材,進行生活化禮儀教育。學校編制開發的禮儀校本課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第一,內涵豐富——融匯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基本規范。教材包蘊著禮儀之邦深遠的民族文化內容,體現了文明社會豐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大方面的內容,并結合“2008迎奧運活動”加入了“文明奧運”等禮儀知識,以培育具有文化傳承感、禮儀責任感的禮儀小公民。
第二,聯系生活——確立養成教育和實踐感悟的行動準則教材的編寫,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校以學生平日的養成教育為基點,結合學生生活中應具備的各種禮儀常識,確定禮儀知識點,如“與同學相處的禮儀”“接待客人的禮儀”“網絡禮儀”等。這些內容都是針對學生日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設計的,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圖文并茂——符合兒童情趣和認知規律。每一條禮儀常識都配有一幅相應內容的卡通畫面,生動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樣:古今禮儀小故事、師生自編的禮儀童謠、瑯瑯上口的禮儀三字歌……任課教師也可以創新使用教材,以課本劇、情景劇、論壇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學習禮儀知識。
目前,學校自主開發的禮儀校本課程教材《文明禮儀手冊》分為兩冊,即低年級讀本和中高年級讀本,已經由青島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島市小學生中使用、學習。
三、禮儀課堂,融入生活
禮儀課上,教師以課本劇、情景劇、論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知識。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我的小手畫一畫”,用五彩的筆描繪文明禮儀場景;通過“我的小嘴說一說”,用充滿童真的語言書寫對禮儀知識的認識。中高年級學生通過“我寫我知道”“我寫我感受”“我談我收獲”等形式真實生動地寫出了對禮儀知識的了解、感悟和收獲。生活化的研發方式,使師生雙主,互動研發,使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體會文明禮儀的真正含義,使校本課程來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學科任課教師還結合本學科特點,把禮儀教育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與禮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禮儀特色教育滲透在各學科的方方面面。學校還定期向家長開設“我與父母學禮儀”大課堂,邀請學生的父母到學校共同參與禮儀情景劇的表演、參與禮儀實踐大討論、參與到禮儀評價中去,使家長們充分感受到學校禮儀教育的新穎形式和顯著效果。
四、禮儀簽證,文明生活
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通過《禮儀護照簽證手冊》在學生中開展自主管理活動,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種禮儀教育的評價環節。該手冊分“禮儀學苑”“禮儀家園”“禮儀特色活動”三大板塊,分別對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禮儀行為提出了具體要求。“禮儀學苑”主題鮮明,目標明晰,如語言文明禮儀月、舉止文明禮儀月、儀表端莊禮儀月、誠信做人禮儀月。學校又對每月當中的各周制訂了明確的禮儀目標。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標為“坦誠面對自己,有錯誤及時承認,人人寫誠信日記”;第15周為“信守約定,借他人物品及時歸還,完成‘誠信在我心’禮儀創意作業”;第16周為“學習講誠信,自覺完成作業;學會復習,進行學習誠信自查互查活動”;等等。同時,各中隊還開設“禮儀銀行”進行儲蓄文明活動;學生自覺聘請父母為“禮儀輔導員”,督察自己在家、在社會的遵禮情況;各班還自主推選出“禮儀護照簽證管理委員會”,作為學生禮儀活動的自主管理組織,調動各分級負責人即班級小組長、班級管理委員會成員、級部禮儀級長、禮儀學校校長等實施層層管理,督促反饋學生禮儀行為情況。
學校每周在禮儀校本課堂、中隊會上召開“禮儀護照隊會”,讓學生自我總結本周禮儀收獲,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開“禮儀護照評審會”,由班級禮儀護照管理委員會對學生個體的本月禮儀收獲進行評定。隊員先自主申報等級,并就自己的禮儀實踐情況說明申報理由,然后班級管理委員和中隊輔導員共同對學生的“禮儀存款”進行清點,再由中隊輔導員、家長輔導員、禮校小干部對本月禮儀目標的落實進行聯合評定,評出星級隊員。評定結果以禮儀星級的形式體現在禮儀護照上,由委員會成員簽字認證,學生獲得三星級禮儀護照后可獲得三好學生評選資格。在此基礎上,各中隊民主推選出一名當月“禮儀之星”,學校把他們的照片和事跡公布在“群星閃爍風云榜”專欄中,讓全校學生學習,并利用晨會時間請童星介紹自己的事跡,以帶動更多的學生傳播、實踐文明禮儀。學校會在每學期末評選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學年末評選“文明禮儀使者”,使“創星評優”活動貫穿始終,讓它成為學生心中的向往、校園的盛事。
五、禮儀行為,踐行生活
在規范學生禮儀行為的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各種以學生為主的禮儀特色活動,從各個層面培養學生的禮儀行為。
(一)校園禮儀我先行
學校開展“我當校園文明禮儀使者”志愿者活動,各中隊成立一個“文明禮儀宣講團”,在校園內大力宣傳師生之禮、同學之禮。通過評選“校園文明禮儀使者”,學校開展了“我做一天禮儀示范員”“校園中美的尋訪”“校園禮儀現狀”等小課題活動,以“禮在行為、禮在語言、禮在學校”三方面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使他們由“他律”到“自律”,自覺地把友善待人、禮貌用語、遵守規范等道德禮儀目標付諸實踐。
(二)家庭禮儀我示范
學校結合創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區活動開展家庭禮儀教育活動,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節日,圍繞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宣傳“講究衛生”“體態端莊”“穿著得體”“相互禮讓”“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等禮儀知識。學校在社區宣講古代尊老孝親的故事(如黃香溫席、為親負米、親嘗湯藥、親滌溺器的故事等),并設立禮儀宣講活動記錄卡,評選“文明禮儀標兵家庭”,從而使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養成尊敬父母、關心親人、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三)社會禮儀我實踐
學校結合開展學雷鋒活動,宣傳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并圍繞社會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禮儀常識和社會行為準則,在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方面開展活動,宣傳文明交通、文明乘車、文明游覽、文明就餐、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其中,學校重點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問題,讓學生走進離家最近的各個公交車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禮儀播撒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課本劇指以語文課本中的優秀范文為基礎,經過師生編排的簡單劇本,學生參與表演,欣賞和評價。是具有濃郁的趣味性,藝術性,創造性的活動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學做合一”陶先生認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學生排演課本劇就是“做”的具體表現。天津特級教師靳家彥說:“造就人才的工作是從人生的頭幾年開始的,我們的教育必須從影響兒童發展的基礎階段抓起。編寫、演出、觀賞小學課本劇是對兒童進行多方面培養教育的綜合性手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在課內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演課本劇等活動”課本劇的編演就符合這一教育原則和大綱要求。
課堂上,教師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給學生教什么,另一個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課本劇教學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學生的潛能。特別是我所在的農村小學,學校基礎設施薄弱,條件落后,獲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條件買電腦上網的也只有兩個。學生視野窄,見識少。那么,作為教師,我想:我要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很多教師不愿意花費時間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認為那只是圖熱鬧,沒有實效性。但是通過這一學期我班學生編排,表演課本劇的經歷,我認為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我認為,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表演課本劇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本劇創作的過程,是將敘述性文字轉換成人物語言的過程。學生需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的感悟文本。與課文作者,人物進行心靈交流,體會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既要梳理課文故事情節,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還要揣摩角色心里。顯而易見,學生只有在讀通、讀熟、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上,才能將其表演出來。而通過表演,又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學生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了寫作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相應提高。
二、學生在編、練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是對想象力和創作性思維的培養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通過三個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辯,不畏的鮮明形象。學完課文后,學生基本上都能將課文內容講出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因為我班已經有了固定的學習小組,因此,我還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設計。同學們準備的時間大約半個小時,小組抽簽決定表演的先后順序,等到真正進行表演的時候,讓我很驚喜。同學們不僅僅是對內容得重現,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設計。有一個小組進行表演時,加上了齊王這個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齊王對晏子說的話:“你去楚國,一定要沉住氣,不能讓楚王小瞧我們。”這個情節設計的合情合理。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演員”們在自編自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情感體驗,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感染了觀眾,還帶動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教學相長,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價值觀和魅力。
三、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劇本需要制作出簡單的道具,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農村教育設施雖說近幾年得到了改善,但畢竟比不上城區學校。有些教學用具,道具不是說有就有的。但這可難不倒我班學生,他們可以制作出簡單的小道具來。表演《半截蠟燭》時,里面需要一個燭臺,有一個小組成員利用玩具小噴壺制作了一個精致的小噴壺,獲得了大家的好評。還有的同學用紙疊盤子,將木板釘成馬等。這說明我們農村的學生也很會動腦動手。
四、小組合作表演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榮譽
分小組表演,每個同學都有演出的機會。對自己的角色會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句話,生怕影響的小組表演。平時內向的同學,雖然在臺上表現得沒有其他同學那么自如,但他們至少敢張口說話了。我班有一個小女生,下課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上課也從不見她舉手回答問題,老師一叫到她,她就緊張臉紅。沒想到,輪到她們小組表演時,她竟然讓我們清晰地聽到了她的聲音。雖然只有兩句,但對她來說,可謂是一大進步。事后她說:“如果我不張口說我的臺詞,我們小組的表演就銜接不上,沒法進行了。”可見,在學生心中,團隊的榮譽感是很強的。而課本劇表演不僅讓學生學會怎樣分工合作還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
五、學生在欣賞和評價的過程中培養了較好的審美能力
每一小組表演完后,同學們都會進行點評,取長補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蠟燭》時,有一個小組的表演讓同學們產生了歧義。他們小組成員中有一個人,在表演過程中一直站在伯諾德夫人家門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點評時有一個同學發問:“那個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諾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們家并不富裕,而且因為躲避德國人的搜查經常搬家,怎么會雇傭人?”同學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他們小組同學給我們釋疑:他們安排的那個人是德國兵,當其他德國人進去搜捕時,那個人專門守門,以防屋內有什么突發狀況。可見,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評價能力,他們有自己看問題的視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他們在欣賞,評價過程中知道了善,惡,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
每一次當我宣布要表演課本劇時,我班同學都是歡呼雀躍,同學們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課堂上不時有歡樂的笑聲。這樣,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能不濃厚嗎?我班同學是這樣評價課本劇的:平時學習成績排后的王某――我喜歡演課本劇,因為表演可以讓我們讀課文不出聲的同學大膽的說出了聲。提高了我們讀課文的興趣,激發了我們豐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們對語文的喜愛。思維敏捷的柴某:表演課本劇可以讓我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深的體會課文中的人物特點,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團隊合作更默契。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方某――我特別喜歡表演課本劇,因為那樣就好像與作者交談,進行心靈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個好的角色,心里特別自豪,開心,感覺自己已經和這篇課文融為一體了。如果演得好,還可以聽的同學們那真心稱贊的掌聲。我如果演了一個特別厲害的角色,感覺自己很威武,很霸氣。只要一有演課本劇的機會,我就趕緊展開想象,讓我們小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感學生所感,想學生所想,讓語文教學大放異彩。
《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出語文實踐活動。這是形成語文教學的新舉措。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重任,我們應該看到并凸顯課本劇在各個學段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其長效性,豐富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課本劇真正成為語文教學中最富魅力的場景。
生本教育課堂,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強調將學生調動起來,讓學生自愿參與,在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下自覺學習、超越學習,在課堂中,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的過程,感悟學習的真諦,抓住學習的本質,探索并拓展其思維。在當前課程背景下,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與應試教育如何接軌?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有效課堂教學質量如何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得以體現?我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從以下方面來論述:
一、探究生本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方法
我們深入課堂,研究梳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如下:
問題一,教師考慮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學生應該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如何學的多。
問題二,教學面面俱到,預設的淺層次問題多,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少,不能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規律,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及習慣得不到培養。
問題三,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學習需求、認知規律等學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學目標不符合學生實際,對于教學活動學生興趣低,學習收獲少。
問題四,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泛泛的預習活動多,研究學生預習,有針對性的、精心設計的預習活動少,課內教學活動與預習緊密聯系的更少。
問題五,教師教學走教案、關心自己預設的多,關注學情,積極利用生成性資源的少。
問題六,單調枯燥、以教師為主而沒有效益的教學活動多,豐富、有興趣的、以學生為主的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少。當今課堂是以教師為本的課堂,這樣的設計忽視了學生的生命存在,關注的是課本局部的資源,考慮的是教師如何好教,學生得不到發展。
二、尋找生本課堂教學實施中主要教學行為研究
將突出探索“以生為本”理念與課堂有效教學如何有機融合,把理念落實到課堂,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為了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行為達到有效,我們把教師課堂教學最常見的顯性教學行為進行列舉,并對每一個行為采取行動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學小研究”的設計是基礎
設計先學小研究本著“生本教育”的教學原則,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就要求教師把第二天的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問題,通過“先學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從而讓每個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進行有思考的討論,有效的交流。
1. 先學小研究的設計策略
(1)目標定位要準確。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師一定要花大量時間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地備好課,如果設計研究時脫離了目標定位的背景,課堂學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淺層次上,教師也就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內容一定要適中,考慮學生才接觸小研究,顧及不同水平學生的能力和家庭情況,同時有難度也要適中,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體味發現的快樂。
(3)小研究的素材要靈活。該活動要求我們靈活地選取教材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課后的習題提到預習階段,充作課前小研究;根據文章的題材,推薦閱讀書籍,補充閱讀文章等。
學生在這樣的小研究的引領下,自己閱讀文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拓展,對知識的探究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2. 先學小研究的布置檢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盡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展示作業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有所用,學生完成小研究的興致才能得以保持,學生才樂于去做,才能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質量要及時評價。對認真完成的小組或個人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級內交流展示,讓它起到示范作用。對不能認真完成的小組要耐心引導,積極扶持。安排前置作業完成得較好的同學幫扶這些同學,逐漸達到人人養成認真完成前置作業的習慣。
(3)小研究的結果要予以指導,在進行課堂交流之前,對學生的小研究結果作個檢查,學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結論還有待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對于錯誤的知識點和自學答案,教師要給予訂正,確保學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實效。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組長檢查或小組交換檢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完成小研究的情況。學習交流后,教師給予評分并累計到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中。
(二)細致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指導是關鍵
我認為,在小組合作的初級階段,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學生今后已經養成了習慣,形成了能力,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因而,小組活動應該是教師指導參與下的活動,不然,學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經過親自嘗試,初步總結出教師在小組活動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任務和學習角色;2. 指導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3. 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發言;4. 指導小組成員如何輔導同伴;5.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6.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歸納小組成員的觀點;7. 指導學習小組怎樣開展評價。
(三)多向互動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臺
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匯報交流,是生本課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得到展示,學習收獲得到驗證,學習信心得到加強,學習興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們根據學習需要營造不同層次、多種資源的“多向互動”課堂交流氛圍,使小組匯報成為全班的學習經歷,一定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交流質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觀潮》時,有學生在讀完課文后馬上就不滿意了,“課文里介紹的潮水類型就是一線潮”;而有的孩子經過上網查閱后,又有自己的見解:“潮的類型有交叉潮。一線潮還有回頭潮,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在生生互動中,我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維碰撞”。
三、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反思行為的研究
我們研究范圍限定在“有效課堂”行為,評價主要是關注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實現程度。如語文課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推進大閱讀,數學課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自己會不會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書本中的例子。小組交流中學生是否在輕松、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所有的學生是否都在參與、思考、分享、收獲、創新……這不正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嗎?
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模式,生本教育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思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嘗試的可能性。就像過去的“情境教學”“讀寫結合”等很多教育實驗一樣,我們在今天的課堂上仍然能經常看到老師們在自如地運用它們,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這樣,我們的課才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才是符合師生發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必須堅持多樣化的原則。這種多樣性要求分別體現在內容資源的多元化和課程組織的多樣化。
一、內容資源的多元化
目前,我國比較有影響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上基本都遵循“注意體現時代精神、重視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的指導思想。開發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同樣必須重視這一點,并需要進一步地開闊視野,注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廣泛性、多元性。
1.自然風光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贊美自然風光,描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譴責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但因其數量甚少,批判力度有限。加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沒能將其置于生態學的高度加以講解。在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也應將自然放在與人平等共生的地位。需要注重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環境破壞行為的譴責,充分發掘社區環境乃至校園環境中的自然風光,將它們有效地利用起來,成為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和學生語文生活化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2.文化風俗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并發揮校本課程資源所具有的傳播優秀文化的功能。傳承歷史積淀下來的經典文化精神,比如“仁者,人也”“人無信而不立”等等。注重發現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比如,精湛獨特的民間手工藝絕活、健康向上的民族傳統習俗等。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要密切關注本土的文化風俗,這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最鮮活、最貼身的文化資源。
3.個性體驗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是由許多個體參與形成的整體互動的教育活動,學生的個性體驗是這一教育活動的深層體現。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注重對學生個性的重視與研究。應該善于發現和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并且尊重他們個性的發展。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該注重激發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體驗,獲得獨特的知識體驗。
二、課程組織的多樣化
綜合分析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小學語文課本的編寫體系大致分三類:“以閱讀為基礎的”“以作文為中心的”“讀寫結合,嚴格設‘法’布‘點’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這點與生態教育者所強調的“教育必須具有愛和親密的精神特質”也是相一致的。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應當有意識地將活動、比賽、特長等適合學生學習天性的內容整合到課程組織中來。
1.活動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可以組織的活動也是多樣的。比如,圍繞某一話題的小組討論。中國古代書院和歐洲的學術沙龍都有互相討論的傳統,這種討論有助于師生交流思想,利用群體的力量共同探究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之間增加彼此的了解,改善和發展人際關系,此外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大的視野、更多的交流和更深入的思考。
2.比賽
生態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中的比賽已不再是傳統理解的那種非得爭出個你輸我贏的比賽,而是你我共存、共生的比賽。此時,比賽的目的不是獲得名次,而是注重大家的參與感,注重比賽中群體的協同和群體能力的提升,培養大家共生的生命意識。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中,可以嘗試開展的比賽有:聽寫我能行、古詩詞背誦比賽、現場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
3.特長展示
當然,有很多教學模式也都注重學生的需要與個性差異,“如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個人生長,特別是情感的發展。”然而,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更側重把學生的特長引入到課程的組織中來。比如,擅長書法的學生寫下一首古詩詞,擅長繪畫的學生為其配上一副精致的插圖等。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只有在內容和組織方面充分發揮其多樣性特點,才能充分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實際狀況、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有效地發揮校本課程的補充,從而促進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和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