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1:16: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兒觀察記錄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觀察記錄
活動一開始老師創設選擇各種材料自由表現,大膽想象、創作秋天豐收的景象、田野的美景,感受秋天的氛圍,引起幼兒興趣。讓幼兒自由觀察三個區域的環境,并說一說、議一議。把幼兒召集到老師身邊,老師親切的說:“你們喜歡秋天嗎?為什么?”xg王俊翔大膽的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喜歡秋天!因為有五
顏六色的果實、各種各樣的秋葉。”老師說:‘黎老師也喜歡美麗的秋天,因為秋姑娘給我們送來了許多的禮物!老師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選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動作,來表現對秋天的認識。我們用水果做拼盤、秋葉和果實做拼貼畫,老師用照相機拍下來去送給秋姑娘好嗎”?王俊翔自由選擇來到操作區:水果拼盤----我引導他觀察秋葉、果實的形狀顏色,并進行合理想象。
他把黃色的橘子、紅萍果放在砧板上用小刀切成片、在一片一片的擺在圓盤里看了看、有放三顆紫色的葡萄在盤子中間。
幼兒園幼兒個案觀察記錄表
觀察分析
1、孩子在秋天里是快樂的,有數不清的發現:形狀各異的秋葉、五顏六色的果實。經過孩子們的一系列觀察、種植及制作,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從此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利用秋天的自然物標本進行剪剪、切切、拼拼、帖帖等各種操作技能,選擇各種材料自由表現,大膽想象、創作秋天豐收的景象、田野的美景,感受秋天的豐富性。在活動中充分地體現了綜合性、主動性、創造性。體驗與同伴合作活動的樂趣。
關鍵詞
輪流飼養 幼兒教育 觀察記錄與分析
幼兒園飼養活動是一個比較老的課程,它在我們平日的教學中始終存在,今天我們重新把它提出來,作為一個新的課題研究,是基于它對促進幼兒生命、生存觀形成的教育價值。幼兒園飼養活動本是幼兒園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幼兒參與飼養活動能增進對動物的了解,豐富有關動物的名稱、類型、習性等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參與飼養活動,幼兒能更真切地感受動物的發展變化,感受動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為與動物生命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此外,飼養活動還是一個綜合活動,除了能幫助幼兒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外,也能豐富幼兒關于動物與植物的關系、人與動物的關系、動物與天氣等條件的關系等方面的經驗,當然也能增進幼兒的責任意識、任務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幼兒的服務能力。然而,幼兒園的飼養角開展以來,都比較形式主義,飼養的小動物只是讓孩子偶爾去看看,很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愛心,以及孩子的觀察能力。而孩子們是十分喜歡小動物的,每次去的時候都很想去抱抱小動物,可是幼兒園的飼養條件卻無法滿足孩子的飼養需要。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班進行了一次集體輪流飼養小兔活動。什么叫集體輪流飼養呢?就是讓孩子把小兔帶回家每人飼養一天,并把孩子飼養中出現的問題帶回到班上,共同交流。在飼養過程中,要求家長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共同記錄孩子是怎么樣觀察飼養兔子的。觀察記錄跟著流轉兔子一起輪流轉下去,讓家長們相互學習,同時也能讓老師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引導。集體輪流飼養,是一種能激發孩子責任感及飼養興趣較好方式。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是愉悅的。同時,透過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孩子通過這一活動,在幼兒園獲得的有效知識經驗。
在集體輪流飼養小兔子的活動中,我們的目的是讓老師、家長能有針對性的去指導孩子飼養小動物,提高孩子的飼養興趣,學會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更好的了解動物,從而養成從小愛護動物的觀念,讓孩子知道人與動物應合諧相處。下面就是幾個輪流飼養活動的觀察記錄,通過這樣的跟蹤分析,讓家長、老師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
觀察記錄一:
背景:
今天是小兔到班上的第一天,孩子見到小兔的時候別提有多高興了,在班上,老師組織孩子為小兔取了名字,叫“小白”。放學時,“小白”跟著然然小朋友回家了,下面是然然家出現的飼養情況。
今天是飼養“小白”的第一天,剛從幼兒園把它拿回來,然然別提有多興奮了。在然然的媽媽忙于引導兒子觀察“小白”的外形特征時,然然卻全然不聽媽媽的,急切地說:媽媽,讓小白出來走走嘛!我們老師說要經常讓它出來走走,多鍛煉身體才不會死掉,是這樣嗎?噢!應該對吧!媽媽查一查資料。”
資料查閱情況:
1.經常弄一些新鮮的綠色葉莖肥厚的食物給兔子,所有留在籠中超過三十分鐘的食物都要拿走,若不然便會枯萎、發霉或腐爛。壞了的植物會增加兔子患病的機會,經常放置干草去減少寵物盤污染。
2.定時去喂飼你的兔子,兔子的腸胃才能很快適應常規時間。
3.確定你的兔子能有適量的運動,那么便會更健康和充滿活力。籠養的兔子每天要保持1小時以上的籠外活動時間。
4.如果它太肥,要進行節食齋戒一星期,短時期節食不會影響到它健康。
觀察中遇到的問題:
然然說小兔在幼兒園里已經關了一天了,要讓“小白”出來活動活動,得到媽媽的同意后,然然激動地打開籠子的門,可是“小白”怎么都不愿出來,于是寶寶想了幾個辦法:
方法一:把萵苣葉拿到籠子外,引它出來。
方法二:拿心愛的奧特曼玩具給他看。
方法三:輕聲叫“小白”的名字。
方法四:跺腳、吼叫。
方法五:打開籠子翻來翻去。
這些方法都沒有奏效!這時孩子開始讓媽媽把小兔叫出來,然然的媽媽也沒有什么辦法能讓小兔立刻出來,這時媽媽把問題帶到了班上,問老師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去觀察呢?
解讀:
透過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在這一活動中,家長在積極地引導孩子去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寶寶嘗試讓初到家里的“小白”出來,他采用的方法雖然看似“無知”,但可以看到孩子思維活躍。孩子眼中的兔子,就是他的好伙伴。但這時作為父母還可以再拓寬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知道小兔子的性情就是膽小,兔子是因為膽小才不敢出來的。只要我們離開它遠一點,把籠子的門打開,它一會就能出來。同時告訴孩子人與動物應該怎么才能合諧相處,有時我們不必太過于關注它們,而應該給它們一個空間,讓小動物寬松地自由地生活在我們身邊,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他能想到這么多的辦法,已經很不錯了,雖然不成功但這不是他的問題。
觀察記錄二:
背景:今天是朗朗把小兔子帶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朗朗怎么也不讓“小白”在籠子里了,他要抱著小兔回家,怎么抱小兔呢?媽媽說是提著耳朵,可是朗朗怎么也不讓,說是太可憐了,到底該怎么抱兔子回家?很多小朋友和家長就討論起來了,我就說回家查一查來告訴班上的小朋友吧!
資料查閱情況:
兔子溫柔可愛,許多人都喜歡抱抱。特別是小孩子,經常動不動就抓兔子。你可知道,抱兔子也是有學問的。有些人抱兔子時,會直接拎著兔子耳朵把它抱起來,這樣做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兔子的耳朵是兔子身體比較脆弱的地方,上面布滿了血管,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兔子受傷。
正確的抱兔子的方法是,用右手抓住兔子的后頸部拎起來,同時及時用左手托住兔子的屁股,順勢將兔子抱在懷里。也可以像抱小孩子一樣,一只手從兔子的前腳下插入向上,另一只手及時托住兔子的屁股。這樣抱兔子不會造成兔子難受,經常抱抱可以培養和兔子之間的感情喔!
觀察中遇到的問題
觀察“寶寶,你知道小白是怎么睡覺的嗎?”朗朗振振有詞地回答:“是趴在地上睡。”“像我們一樣閉著眼睛嗎?”“不,是睜著眼睛睡。”
為了想證實朗朗自己的想法,朗朗打算晚上在小白睡覺前觀察,可是小白特別的警覺,只要人一走過去,它就立刻站起,朗朗始終沒有觀察到。
其實兔子張開眼睛也可以睡覺,也有半開眼睡的,會完全閉著睡,是對這個環境非常放心,甚至會像人類一樣側睡喔!
解讀:
寶寶的觀察有時是零散的,無序的,家長可以適時的引導,給他們一個觀察的題目,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觀察的方法。孩子們在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急著得出一個答案,我們在引導孩子觀察的時候應該給孩子一個題目,讓孩子有目的有意識地去觀察它,當孩子失敗的時候,我們應盡因力去幫助他成功,而不要急于給他們答案,讓他們想想還可以用什么辦法去知道他們想知道的答案,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了只讓孩子觀察一天是不行的,在飼養的過程中應該跟據孩子的問題靈活處理,當孩子研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應讓孩子繼續飼養,一人一天的飼養并不能讓孩子很好的觀察和動腦,所以我們在飼養的過程中跟據家長和孩子的需要進行調整孩子飼養的天數。
觀察記錄三:
背景:
今天是西西飼養“小白”了,一大早,西西就說“媽媽,我們帶小白出去曬太陽好不好?”,得到媽媽同意后,便帶“小白”下樓來到草地上,西西想放它出來玩,又擔心兔子沖出籠子跑掉,還正在猶豫,誰知無論你千呼萬喚,它就不肯出來,西西爸爸把小門打開,西西喊它,抱它,就不合作,像在陌生環境里很膽怯。好一陣子西西爸爸手拿一把青草才把它哄出來,沒有想象中兔子見到草地的那種迫不急待的心情,慢慢悠悠沒有速度感,我們說:“現在的家兔已經沒有野性了。”正在這時,西西想彎腰抱它,沒等碰到,它嗖地住前一躍,正所謂的“動若脫兔”。接下來,小白愛上了一棵小樹,繞樹走來走去,西西說:“它在吃草呢”,一看樹根周圍圓圓的一圈已經被它刨開了,像在打洞做窩呢。“狡兔三窟”的淵源在此。小白辛勤勞作一番后,聽見西西說:“媽媽,小白在抖呢”。鼻子急促地呼吸,小耳朵和身體都在輕微的顫抖,西西爸爸說它太熱了,我們回了。
資料查閱情況:
家兔是種晝夜伏出的動物,晚間覓食及行動很活躍。
家兔怕熱不怕冷,它缺乏汗腺,只有嘴邊,尾部有少數汗腺,皮毛濃密,無法透過皮膚散熱,主要通過耳朵與排泄調節體溫,有咀嚼,挖掘的習性。
家兔膽小易驚且善跑,有突然響動就會馬上戒備或迅速逃跑。
觀察中遇到的問題
孩子舍不得離開兔子,很喜歡這個大胃小姐――“小白”,同時也是位懶惰公主。
小白非常注意儀表形象,同時也是位“享受型人才”。因為它菜飽飯足的時候,兩只前爪做成一只小枕頭,頭枕在上面,身體拉伸,開始愜意地小憩。太享受了。
以下是節選的具有代表性的記錄資料。
2004年9月1日
記錄者:赫晨
今天是麗麗上幼兒園小班的第一天。
語言及社會性:爸爸媽媽一起送她,我從媽媽的懷里接過麗麗,她沒有哭鬧,也不認生,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我問:“你叫什么名字?”她低著頭玩玩具,無論我怎么問她,她總是不理睬我。在接下來的活動里,麗麗總是一人,無論是言語還是眼神,她不和身邊的任何人交流,我試圖和她說話,她總是眼神游離;我把她摟在懷里,她就拼命掙扎想要逃離。
生活習慣:快到中午吃飯的時間了,孩子們都在去洗手間的路上。這時,我發現麗麗不見了,于是我四處尋找,最終在幼兒園后面的大型玩具上找到了麗麗。我焦急地說:“你沒有給老師說就跑出來,老師會很擔心的。”一連說了好幾次。但她完全不理睬我,繼續玩她的大型玩具。我很生氣把她領回了教室。吃飯的時候,我坐麗麗的身邊,發現她不吃蔬菜,把所有的蔬菜都扔在桌子上,“吃蔬菜身體好,能張高個子”我制止了她,她便把蔬菜扔到地上。我們僵持了很久,最終她用聲嘶力竭的哭聲將我打敗――為了不影響別的孩子就餐,也害怕麗麗噎到自己,我妥協了。她只吃了白米飯和許多雞翅。
睡午覺了,趁午睡老師在水房洗毛巾,麗麗將自己所有的衣服全部脫掉,在休息室到處跑。午睡老師叫麗麗上床,她很不樂意的大聲喊叫,把周圍的小朋友全部吵醒。下午起床了,老師幫麗麗穿好衣服褲子,我在教室等待整理好儀表的孩子們,只看見麗麗沒有穿鞋,惦著腳悄悄地拿點心盆里的點心,我大聲喝止:“麗麗!”,她又一次以大叫回應我。
學習能力:下午,孩子們要畫小魚吐泡泡。我正在發放紙筆,只看見麗麗早早拿著黑筆,在桌子上畫了一幅畫,能看出她畫的是人臉。我問,“麗麗,你畫的是什么呀?”“美女!”麗麗終于說話了。我十分高興,但再次追問,麗麗卻不作回答。雖然“美女”的臉有些歪歪扭扭,比例也不是很協調。
小結:從今天一天的接觸中可以看到麗麗在語言發育、交流交往、生活習慣等方面有明顯的障礙,但在繪畫方面似乎比同年齡孩子(編者注:此年齡段的孩子繪畫水平還處在涂鴉階段,即畫圓、畫短線條)的水平要高。――注意發掘麗麗美術方面的天賦,也學會成為孩子融合教育訓練的突破口!
2004年9月1日
記錄者:王曉平
今天是寧寧上幼兒園小班的第一天。
語言及社會性:第一次看他上課,我一出現他又哭又鬧,還伴隨著尖叫,我傻眼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聽特教老師說是因為我的出現打亂了他日常保持不變的周圍環境。我從書上看到:自閉癥兒童的刻板重復性,常常要求事物保持老樣子甚至拒絕變動,當環境變動時,他們難得接受,甚至大哭、大鬧,長時間尖叫大喊。寧寧給我了一個“下馬威”。
聽說寧寧上小小班時能唱《康定情歌》,可現在幾乎忘完了。因為歌曲里面的詞匯、語句以及吸引孩子的節奏對刺激孩子的早期語言發展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周老師和寧寧一起唱歌時,唱一句,留最后一個詞不唱出來,通常寧寧都能接上。
生活習慣:在我們對自閉兒的了解中常有摳眼、撞頭等嚴重的自傷行為發生。而寧寧的自傷行為僅局限于摳鼻子、揉眼睛,而且他的這種摳鼻子自傷行為老師可以用語言阻止其繼續。另外,寧寧的自理能力差,大小便不能自理。
學習能力情況:下午上感統課,課程主要內容是吊網訓練。最初寧寧不愿上去,在周圍轉來轉去看別的小朋友游戲,最后在老師的勸說誘導下他終于愿意上去一試。吊網在轉動時速度時快時慢,當快的時候寧寧會把雙腳從吊網上放下點在地上,增加摩擦來減速。在這個游戲中其他小朋友就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上課時我們讓小孩爬在滑極車上從滑梯上滑下來。而寧寧沒有直接從上面沖下來,而是用手在滑梯上減速一點一點試著蹭下來的。
小結:寧寧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差,用哭鬧、叫喊、發脾氣及擊打自己(他人)或極度煩躁等方式來宣泄不滿:沒有交流的意愿,沒有同伴意識,拒絕和同伴交往,很難參與集體游戲活動;在語言、記憶、思維、社會性等方面都表現出與同齡人明顯的差異。但該幼兒對音樂極為感興趣,經常哼唱流行歌曲而且曲調準確;在游戲時,能夠保護自己。
2005年6月20日 記錄者:赫晨
語言及社會交往情況:麗麗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與外界交流,更不會與外界交流,所以她的語言發展能力就相對落后。我常常一對一的主動和她講話,引導孩子注意和我進行目光交流,但她總是很煩躁,注意力很難集中。剛開始我從打招呼教起,我教她學說“麗麗,叫老師好!”但孩子總是復述;“叫老師好!”反復了很多遍,最終我發現麗麗搞不清楚“你、我、他”。我堅持每天都一對一的和她說話,經過了和長時間,我發現孩子可以聽懂別人說話。
前天午飯時間,我突然聽到她說:“玉蘭油美白防曬霜,用了都說好。”――我清清楚楚地聽到她說的每一個字。在學話的初期,孩子在愛模仿廣告語,因為那既有視覺刺激又有聽覺刺激,而且反復出現,雖然孩子不一定理解話語的內容,但卻能清楚的復述一句完整的話。她的庖瘓浠埃夢腋咝肆撕芫謾?今天午睡前,我蹲在麗麗的床邊,聽見她小聲地自言自語,我很費勁的仔細一聽:“我不喜歡黃色的T恤。”清清楚楚地說出這幾個字。我便問:“你喜歡什么顏色的T恤?”“我喜歡紫色的T恤。”我高興的把孩子摟到懷里,親了她幾口。
小結:一對一的語言訓練開始慢慢顯示出效果了,比如,每次添飯時,我問麗麗“你還要添飯嗎?”,她已經能清晰地回答:“好的!”快要從小班升到中班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漸漸增強,一定要抓住這段時間在語言方面給麗麗更多的關愛。
2005年11月2日
記錄者:赫晨
社會性發展:最近,麗麗學會了開門,總是趁老師不注意,悄悄地把門打開,偷偷的溜出去玩,一會兒在操場上,一會兒在陽臺上,總喜歡讓別人追著她跑,邊跑邊說:“妖怪來了,妖怪來了!”讓找她的老師哭笑不得。
從小班升到中班,我們班的教室外面多了個陽臺,這里是麗麗最愛來的地方,只要陽臺門一打開,她就趁你不注意,像坐了火箭一樣躥到陽臺。有幾次我偷偷看她在陽臺做什么事情,我很奇怪,陽臺上什么都沒有,但麗
麗像回歸大自然的小鳥一樣,一臉的喜悅――我真的很好奇,不知道她為什么喜歡在陽臺上玩。今天早上,麗麗又去陽臺了,上午班老師的很生氣,便把麗麗叫了回來,這下,麗麗不愿意了,在教室里大發脾氣,還在地上打滾,影響了全班孩子上課。我把麗麗抱到了休息室,一邊摸著孩子的頭一邊問:“麗麗為什么哭?”孩子跺腳哭著說:“老師生氣啦!”我又問:“老師為什么生氣?” 她說:“麗麗去陽臺玩了。”“陽臺有什么呢?”我接著問。“陽臺上有許多顏色的汽車,數汽車。”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是對車的聲音敏感。后來幾次,我偷偷地觀察到麗麗只要聽到汽車開過的聲音,她就躥到陽臺上去看汽車。
小結: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汽車的聲音,這說明麗麗對外界變化的反應力能力在增強,對外界事物的興趣點在擴大,應該對麗麗的進步予以表揚。――差點忽視了麗麗喜愛車的這個隱藏的興趣,如果不深入了解情況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那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要汲取教訓。
2006年9月1日
記錄者:陳曉慶
今天,我接了一個新的班,這里有一名特殊的孩子。
社會性發展和生活習慣:如果不是他毫無節制的大叫和奔跑,初次見到寧寧的人都不會想到他是個特殊兒童――他長的很可愛,也很漂亮。聽帶過他的老師介紹說,寧寧的進步還是很大的,從大小便不能自理到現在的自己入廁;從無所謂吃飯喝水,到現在自己知道要吃飯喝水等等。當然他目前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不愿和別人交流,做起事情動作緩慢,有時還喜歡在教室里大喊大叫……通過和特教老師交流我還了解了寧寧在特教班的一些學習內容,同時也知道了如何配合,比如多叫他的名字,讓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多和同伴在一起,而不是讓他總孤獨的坐在一邊等等。
小結:我準備安排幾個能力較強的小朋友帶寧寧一起參加活動,一起做游戲,逐步改變他不愿意和別人交流的問題;在生活起居方面用每次規定時間來約束動作緩慢的現象。
2006年12月8日 記錄者:楊臘梅
社會性發展:對每天早晨做早操,麗麗做得比較認真,動作基本到位,但就是不愿意主動往隊伍里邊站,更不愿意和小朋友拉手。
生活習慣:今天像往常一樣,麗麗吃完飯后,妙老師就帶她去午休。在我巡回指導孩子脫衣服睡覺時,無意間聽到:“我怎樣做你才喜歡我?”。順著膽怯的聲音望去,發現是麗麗在很不情愿脫衣服的情況下說出的一句話。我趕緊走到麗麗的床邊說:“老師喜歡麗麗,麗麗的衣服脫得好,疊得好!”――她高興啦,用雙手抱著頭,瞇著眼,身體蜷在一起,笑啦。過了一會,等小朋友們都脫好衣服睡下了,我又走到她的床邊悄悄地說:“麗麗你今天睡覺衣服脫的好,疊得好,你可能干啦!老師表揚你,老師喜歡麗麗”。隨后我又說:“今天下午起床時,麗麗和小朋友一樣自己穿衣服,不哭好嗎?”回答的聲音很響亮。
今天總算不錯,起床沒有哭鬧。午睡睡眠情況也較好,沒有發現平常的異常表現。
小結:我怎樣做你才會喜歡我?”這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渴望得到周圍人更多關愛的心聲。而且,應該加以重視的是――麗麗需要在情感上給更多的關愛。
2007年6月7日
記錄者:陳曉慶
社會性發展:忙碌的“六一”過完了,一切又回到正常化。這次寧寧也參加了演出,從服裝到道具都準備的不錯。遺憾的是表演當天他媽媽沒來。由于演出時涂抹了油彩,表演結束后其他孩子都接走了,他沒人接,于是我們三個老師就幫他用溫水清洗卸裝。
回顧這次六一活動,我們都深有感觸,因為我們在排練中發現,其實寧寧也是很興奮的。雖然他不會表演,不懂指示,很多時候只是站在一邊發呆或亂跑亂叫,但這都沒關系,只要他是我們班的一員,就應該給他機會,只要他參與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小結:在班級的大型活動中,我們沒有把寧寧排斥在外,盡管寧寧參加演出會影響我們班的效果,但我們幾位老師一致同意讓寧寧參與――比起演出效果,讓孩子獲得集體的接納更重要。
跟蹤資料: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對于小班年齡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小二班開展了關于“冰糖不見了”的科學小實驗活動,讓幼兒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前,幼兒聽見紙杯里“咚咚咚”的聲音,猜想杯子里裝的是什么?可可說:“里面是石頭。”垠垠說:“里面是豆子。”熙熙說:“你面是玩具。”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老師打開杯子,小朋友說:“原來杯子里面裝的是冰糖。”
活動中,思考要讓“冰糖”變沒了有什么辦法?——“將它放到水里”。小手動起來,一起來做實驗。問:“這里有三杯水,那杯水可以把冰糖融化掉呢?”有的說放冷水,有的說放溫水,有的說放熱水,大家的想法不一。那用行動來證明,每個幼兒拿著一顆冰糖,投到能讓它融化的杯子里。接下來,我們靜靜等待著變化......幼:“咦,熱水杯里的冰糖已經沒有了。”隨著時間的延長,溫水里的冰糖也不見了。最后,冷水里的冰糖也不見了。幼:“哈哈哈,原來冰糖在水里就會不見了。”問:“冰糖跑到哪里去了?”幼:“冰糖在水里。”
幼兒在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中做科學實驗,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的手、眼、腦、口積極有效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科學小實驗探索活動,培養了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了幼兒的創新火花,孩子們在動手動腦中活躍了思想、能力得到了鍛煉。
觀察目的:幼兒自主閱讀能力和讀圖能力
一、觀察過程
在活動區,李思語看到別的小朋友將一本講述蜘蛛的圖書放在桌上,表現出很害怕的樣子。
教師走過去問:“你為什么害怕?”
李思語:“因為這本書上有很多蜘蛛網,我爺爺說一動蜘蛛網,蜘蛛就出來了。”
教師:“你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語:“因為蜘蛛網黏手,還會起泡。我2歲時不怕蜘蛛,捏蜘蛛,后來手上起泡。我爸爸給我抹了風油精才好。從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語一邊說一邊用手指尖隨便翻開一頁,看一眼,馬上合上。
教師:“你覺得這本書講了關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語:“我認識字,所以我知道它講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為教師聽另一個小朋友在閱讀這本書時說,第3頁是李思語給她講的,所以就翻開第3頁問李思語:“你猜這頁講了什么故事?”
李思語指著書上的圖畫說:“他們兩個是演員,從舞臺上跑了下來,他們兩個應該挺害怕的,表情都變了。因為舞臺上面有一個蜘蛛。”她接著又說:“有2頁我挺害怕的。”說著,她翻開了第21頁和第23頁。
教師:“為什么?”
李思語:“因為網太多了,我就有點害怕。”
教師:“為什么害怕蜘蛛網?”
李思語:“因為都是線。”
說完,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觀察分析
李思語認識字,在看書的時候關注字比較多,有時候會忽略圖片。但是由于只能認識很少的字,所以這些字對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這本關于蜘蛛的書由于尺寸很大,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很強,所以她才關注了圖畫,而且很害怕這本書,害怕書中的蜘蛛網。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經被蜘蛛咬過有關,讓她現在對蜘蛛產生了恐懼心理。但正是她的這種強烈表現,激發了其他幼兒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74-01
幼兒學習性區域的觀察記錄,是指教師在學習性區域中,通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和表現,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過程。本文根據實踐經驗,從多個角度闡述教師如何有效開展觀察記錄活動,如何有效利用觀察記錄增強教師對幼兒的理解,從而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一、有效開展學習性區域觀察與記錄的意義
開展學習性區域觀察與記錄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所記錄的觀察記錄是幼兒展示自己的想象、情緒、情感和思維的檔案,是家長與教師揣摩幼兒心理成長的有效途徑。其二,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觀察記錄是幼兒園教育的一種手段,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可以及時調整在區域內投放的材料和投放方式,從而激發幼兒新的活動興趣,讓幼兒喜歡活動。其三,教師角色的轉變需要。教師應將觀察當作一種樂趣和責任,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尊重幼兒的活動與選擇。這樣的觀察才能洞察幼兒的內心世界,才能看到幼兒真實的表現。
二、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學習性區域的觀察與記錄
(1)明確觀察的目的。1)從區域中的問題出發。觀察1:今天的科學區,只有莘莘和涵涵,他們每人拿了一塊條形磁鐵。莘莘還拿了一個裝有鐵釘、紙片、回形針、積木的小筐,她把磁鐵往筐里一放,磁鐵就吸住了帶鐵的東西。涵涵覺得很好玩,就把自己手里的磁鐵靠近莘莘手里的磁鐵,卻發現磁鐵不能吸住,他奇怪地說:“明明磁鐵可以吸很多東西,為什么兩塊磁鐵卻不能吸住呢?”分析:當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然后請幼兒說說對磁鐵的認識或疑惑。然后,教師對他們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再請幼兒拿著磁鐵自由探索,看看磁鐵與哪些物體能互相吸引,與哪些物體相互排斥。2)建立觀察依據。觀察2:在美工區,教師提供剪刀和印有直線、曲線、折線的圖紙,請幼兒用剪刀沿著線條剪紙。璐璐一開始剪得很仔細,剪出的線與紙面上的線非常吻合,但過了一會兒,她開始失去耐心,剪得歪歪扭扭。分析:教師在觀察中以沿線剪紙、邊線基本吻合作為觀察目的,分析不同幼兒對該活動的表現情況,分析不同幼兒的動手能力,并以此制定合理的活動目標。 3)靈活把握隨機生成的目標。觀察3:在美工區,很多幼兒在進行水果寫生,瑤瑤一會兒歪著頭,一會兒站起身,似乎無從下手。教師問道:“瑤瑤,你是遇到什么問題了嗎?”“我覺得后面的蘋果被前面的葡萄擋住了,看不到。”瑤瑤小聲地說。“對呀,寫生就是嘗試用遮擋的方法表現水果看不見的部分,你再試試。”瑤瑤聽了,解除了疑惑,開始動筆畫起來。分析:教師在觀察中,有目的性地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觀察和記錄,從而尋求解決辦法。
(2)形成觀察的主線。在觀察過程中形成觀察主線,就是明確自己采用哪種方法來觀察幼旱那域活動狀況,根據不同的主題選用不同的觀察方法,從而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觀察4:在益智區,不少幼兒在玩拼圖游戲,剛開始時都安靜地拼圖,但遇到有些復雜的拼圖時,有的幼兒開始沒有耐心,要么向別人尋求幫助,要么干脆把拼圖放到一邊,去別的區域玩。分析:可以看出,有的幼兒做事缺乏自信和耐心,對拼圖的專注性不強。對此,教師應給予鼓勵和一定的指導,使幼兒能夠完成任務,獲得成功感。
(3)掌握記錄的要領。教師在記錄過程中,一定要真實客觀,不要添加教師的主觀判斷和個人色彩。文字記錄要客觀,因為主觀的描述會使幼兒被老師定性,又因記錄文字隱去了幼兒動作、表情、語言等具體的信息,使得后期分析的客觀性大打折扣。只有客觀地進行描述,才具有價值。例如,幼兒在閱讀區看書時,有的幼兒會與同伴交流,這給幼兒提供了語言交流的環境。有些書是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其他幼兒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與帶書來的小朋友進行交流,從而加深了幼兒之間的交往。
(4)分析與反思相結合。觀察記錄會幫助教師進行分析與反思,這能夠讓教師增強對幼兒的理解,抓住教育的核心,從而在本質上對出現的現象進行判斷。例如,在幼兒剪紙的過程中,有些幼兒出現剪不好、剪不齊的現象,這是因為使用剪刀的姿勢不正確。這時,就要對幼兒的姿勢進行糾正。
三、結束語
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做好觀察和記錄,才能不斷根據幼兒發展的情況充實與更新學習性區域的內容。教師觀察記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能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以尊重幼兒的視角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記錄和有效分析,教師的感官就會越來越敏銳,教師的教育行為就會越來越符合幼兒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沁艷,丁邦平.學習性評價的核心內涵[J].早期教育,2010(03).
肺炎是小兒常見感染性疾病,嬰幼兒多見,而嬰幼兒肺炎的病程中常繼發腹瀉,在臨床上重者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對嬰幼兒健康危害較大,也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重視。本文筆者通過使用小兒葫蘆散佐治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住院患兒76例,均符合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診斷標準:臨床上有典型的呼吸困難表現,肺部有細濕啰音或肺部啰音不明顯,但胸部X線檢查有炎癥性改變,住院72 h后出現排便次數增多至每日3次以上和(或)糞便性狀改變,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脹、納差、嘔吐[1]。將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6例,觀察組40例,兩組患兒年齡特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療效評價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擬定的《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納差、腹脹、嘔吐)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無好轉,甚至加重[2]。
1.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χ2=6.70,P
2.2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嬰幼兒肺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此病繼發腹瀉也是比較常見的,除肺炎表現外,還有腹脹、腹瀉、乏力、納差、惡心、嘔吐等,年齡越小越容易病發生上述表現,嚴重威脅小兒的生命。嬰幼兒肺炎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該病則可繼發引起腹瀉,亦多由細菌毒素或病毒直接侵襲所致,它引起的腹瀉特點如下:(1)本病常年都有發生,但以秋冬季多見,多累及3歲以下兒童。(2)其中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多為其產生的腸毒素作用于腸壁,促進前列腺素在腸道上的合成,使前列腺素(PGE2、PGF2α)在腸壁含量增多,前列腺素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引起環磷酸腺苷(cAMP)增加,cAMP促使腸黏膜細胞分泌功能亢進,向腸腔分泌大量的液體和電解質,引起稀水便;而病毒感染則直接侵犯小腸上皮細胞,破壞其微絨毛,影響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由于微絨毛受損,引起雙糖酶缺乏,導致腸內高滲液體集聚,引起腹瀉。(3)診斷依據: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3]
小兒葫蘆散主要成分有:橘紅、茯苓、朱砂、雞內金(炒)、天竺黃、僵蠶(麩炒)、半夏曲、琥珀、全蝎、天麻、川貝母、冰片、葫蘆娥。其中小兒葫蘆散中橘紅、半夏、茯苓可以祛痰降逆,茯苓中茯苓多糖、橘紅中的檸檬烯、川貝母中的川貝醇,可以通過抑制病毒蛋白外殼及細菌細胞膜的生物合成,抑制病毒及細菌的增殖,因而具有明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另外本方中有效成分檸檬烯(橘紅)、全蝎毒素(全蝎)、甾體生物堿、葫蘆糖苷、揮發油等,可明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如巨噬細胞、NK細胞的吞噬),對腸黏膜也有免疫刺激作用,增強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使消化道IgG增加;增強呼吸道粘液-纖毛系統清除異物的功能,增加呼吸道保護性抗體SIgA、IgG的生物合成。
嬰幼兒肺炎易繼發腹瀉除與小兒胃腸生理解剖屏障功能不完善有關,還與小兒消化酶的相對不足,消化運動功能不協調,腸道菌群失調有關[4]。本方中含有角蛋白(雞內金)、蛋白酶、淀粉酶、茯苓聚糖(茯苓)、麥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可以有效刺激胃液及消化酶分泌,增加其含量,還可以增強食道下段括約肌(LES)功能,并刺激胃腸壁叢肌間神經叢,清潔腸道,促進調整小兒腸道的菌群失調,使腸道微生態保持平衡,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
通過上述分析小兒葫蘆散在治療發熱、咳嗽的同時,從根本上調理小兒的臟腑,和胃健脾、消滯化食,根除致病之因,增強機體各組織的抗病能力,避免西藥的單一作用。通過它的使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增強抗菌效力、加速本病的康復,不良反應少,臨床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紅英.思連康聯合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效果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8):2724-2725.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238-01
我們知道區域活動是教師了解幼兒情況的第一手材料的場所,而這第一手資料就是教師對幼兒活動有效的觀察和記錄。蒙氏教育的理念也對觀察和記錄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給予充分的肯定。蒙氏教育認為“觀察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態度,是一條雙行道。要在和孩子不斷相處關系中,變成一種方式,而且要一直的學習,直到使這種態度變成我們自身的第二特征。而記錄不但為孩子的成長做見證,更能幫助教師協助兒童適應性的發展。”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要求教育者建立一個有效的觀察和記錄系統,去發現幼兒在區域活動出現問題,探討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興趣點。讓教育者通過對幼兒區域活動的觀察和記錄來了解幼兒現在所處的水平和個體之間的差異。本對對如何能夠做到在區域活動中實現有效的觀察和記錄進行了探討。
1 要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觀察和記錄辦法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了解幼兒的活動需要對其進行觀察,但是觀察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師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觀察和記錄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國現階段對幼兒的區域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面性觀察和記錄。全面性的觀察和記錄在于對整個活動區進行大致和主要的觀察。觀察和記錄的主要是幼兒在活動區的活動情況,有無出現問題以及在活動區的器材使用的情況,這種觀察和記錄方法比較全面,但是缺乏必要的細節。
定點觀察。就是教師到活動區域的具體的某一個地點,或者對活動區域的某一個組的幼兒進行觀察和記錄。該觀察和記錄方式主要在于對幼兒在某一個具體的區域具體的行為和表現(包括幼兒的情緒、行為和對區域活動材料的使用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這種觀察和記錄方式可以具體了解幼兒的在某一區域的具體行為表現,方便教師在其后對教學策略和教學材料進行改進。
區域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可以使用的表格。教師在觀察和記錄過程中因為教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對每一個幼兒進行面面俱到的觀察和記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區域的具體情況自行設計一些表格,最大限度做到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和記錄一目了然,材料詳實。也可教中大班幼兒一些自我記錄的方法:如科學區一些小試驗的記錄表,在“沉浮”實驗操作中讓孩子一邊試驗一邊記錄哪些是可以的沉的物體,哪些是可以浮的物體,教師就可以了解孩子對沉浮的掌握情況適時地進行指導。
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采取多種觀察和記錄方式。教師在完成對幼兒區域活動觀察之后,要及時進行記錄。記錄過程中要注重對細節的觀察,因為對于幼兒的教育來說很多的教育版契機可能會一閃而過,造成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所以教師保證區域活動記錄的細節和詳實。做到這一點可以采用多種記錄形式相結合的方式。
首先,最基本的記錄方式就是文字形式。文字是區域活動記錄中最初和最基本的記錄方式。教師通過文字可以清晰的記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情緒等多方面。其次,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兒園學生人數較多,無法完全使用文字來記錄每一個教師,這個時候可以使用表格來幫助記錄。例如教師可以制作表格來看幼兒在某一個區域活動的頻率。最后,教師還可以使用照片和攝像的形式。這兩種記錄方式要比前兩種方式更加具體和生動,可以全面地記錄幼兒在區域中的活動。教師在其后對幼兒的評價也可以有完整的材料。同時還可以為其后分析幼兒的區域活動提供材料,其他老師也可以直觀的進行了解本班的材料,幫助老師進行評價。
2 教師要明確觀察記錄的內容
有的教師很注重對區域活動的觀察和記錄。但是有的老師往往對區域活動所要觀察和記錄的內容不是很明確,更加不清楚為什么要觀察和記錄這些,目的是什么。為了記錄而記錄。所以教師要明確觀察記錄的內容。
第一步,教師需要明確我這次對這個區域活動觀察和記錄需要達到什么目的。對那一區域的活動要進行重點的觀察和記錄。這一區域投入了什么樣材料,這些材料的投入是為了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等這些方面。
第二步,教師要注重記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的情況。幼兒有沒有完成教師預期的教學期望,記錄的時候教師要注重記錄的側重,不要什么都記錄。
第三步,要對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談話進行觀察和記錄。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與每一個幼兒之間的談話和指導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對談話的真實記錄有利于反映幼兒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教師去了解學生。同時教師還可以對談話內容進行分析,來為其后不同的幼兒的引導準備材料。
最后,要做好對記錄材料的觀察和分析工作,教師在記錄的本子或者表格中設置一個分析和反思的欄目,這個是區域活動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通過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探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興趣變化的原因,幫助教師更好應對學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特殊情況,為其后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手段的調整創造條件,準備資料,讓區域活動更加完善。例如:在區域中投放剪過的吸管時,筆者讓幼兒學穿項鏈。很多幼兒在穿項鏈時,都是自由無序的穿,很快就穿得沒有興趣啦。由于先前投放的小吸管隨意投放。所以幼兒們每次都是無序地穿來穿去。因此,這個基礎上筆者在投放珠子的盤子里增添了難度及趣味性的圖片。如(按1到10數量的擺放不同顏色的小吸管)。有序又符合近期本班的教學目的。
終上所述,保證區域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離不開教師有效的觀察和記錄。觀察和記錄幫助教師去獲得關于幼兒的第一手資料,讓教師能夠準確的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為我們教師其后對幼兒發展的評價提供真實的依據,所以教師要保證在區域活動觀察和記錄的有效性,讓區域活動成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輔助。
很大程度上,觀察記錄的有效性取決于觀察記錄的方法。從實際情況來看,幼兒觀察記錄的方法還存在不少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1.觀察目標模糊。
觀察記錄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活動,除了一些非正式的觀察記錄以外,正式的觀察記錄一般不是隨機或偶然的。如果觀察記錄事先沒有明確的目標,往往會造成“為了觀察記錄而進行觀察記錄”。
2.結構欠完整。
觀察記錄方法結構化也就意味著,觀察者要明確觀察記錄所應具備的必要因素,如觀察記錄什么、到哪里觀察記錄、怎樣觀察記錄等,把這些因素整合為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并轉化為觀察記錄表格。即便是做了觀察表格,它也基本只包含了一些次要內容,其結果只能是,觀察記錄只關注了部分幼兒的表現信息。
3.形式單一。
部分幼兒教師往往只會粗略運用敘述性描述方法,形式過于單一。而且,對于敘述性描述方法的局限――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無法高效、快速地收集典型的行為樣本,而且要記錄非常多的細節等,大多數幼兒教師均不清楚。這種單一化容易造成觀察記錄的片面性,不能為評價、幫助幼兒服務。
二、開展幼兒觀察記錄的基本設想及框架
(一)基本設想
1.明確的目標。
觀察記錄總是有所指向的,因此,目標必須事先明確,否則將會是無目的的觀察。在進入觀察記錄現場前,教師應該明確被觀察幼兒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學習特征,并依據自己的需要確定觀察的內容。同時,教師還需以幼兒指導綱要為依據,明確觀察內容隸屬于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下的哪一個具體內容。
2.合適的方法。
有了明確的目標后,我們就必須考慮采取何種觀察記錄方法。我們提供三種方法,即敘述性描述、時間抽樣與事件抽樣。
第一,這三種方法基本符合觀察記錄的要求――指向五大領域,吻合幼兒的發展心理與學習水平,而且三種方法之間可以相互彌補;
第二,為不同的教師提供不同的選擇。教師專業水平的差異,往往導致方法選擇的差異。從教1~3年的教師適合選擇敘述性描述方法,而從教10~20年的教師更趨向于選擇時間抽樣或事件抽樣方法;
第三,從試驗情況來看,部分教師還混合運用了三種方法,而且觀察記錄效果幼兒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數據。
3.環境的描述。
觀察記錄反映的是幼兒在“此時此刻”與環境、同伴的互動。因此,環境的描述是觀察記錄必不可少的要素一般說來,環境的描述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物理環境描述和社會環境描述。物理環境描述指的是幼兒活動的空間及特點,社會環境描述指的是幼兒所在群體的氛圍,如觀察群體或個體當時的神情面貌等。這兩項描述是觀察記錄發生的大背景,它有助于觀察記錄后的全面解釋。
4.及時、合理的解釋。
雖然很多文獻都將解釋和觀察記錄分為兩個獨立的環節,但我們認為,觀察記錄和解釋是一個整體。不妨做這樣的假設,有了一般意義上的觀察記錄,而不做及時的分析或解釋,那么用上錄音或攝像工具就夠了,根本就不需要教師進入現場。更重要的是,即使借助一些觀察記錄工具,很多事后性的解釋往往脫離了觀察者在當時情境下直接的所思所想。因此,觀察記錄要及時捕捉幼兒當下的行為,并在當時的情境下做出及時、合理的解釋。
5.時間和人物。
確定時間和人物是觀察記錄的必要內容。研究者要記錄被觀察者的基本資料、觀察者每次開始觀察的時刻和持續觀察的時間。這些資料可以事先在觀察表格上呈現出來,以便于減少觀察記錄的負擔。
人物則包括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基本信息。被觀察者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觀察記錄都必須包含基本的信息,即觀察者的年齡、性別等。從統計意義上來講,這些信息有助于為觀察者作解釋時提供一些必要的視角。
(二)框架呈現
不同的教師有不一樣的觀察記錄方法,為了便于操作,對于觀察記錄方法,教師可以依據自身需要選擇其中一種或組合使用。我園自2010年開始實施觀察記錄,幾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幾年的觀察記錄對我園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我們的思考
我們認識到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手段,但是有效的觀察并不僅限于會看(按照什么樣的結構、角度和方式去看),還要求有客觀、有效、規范的記錄和記錄工具。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幼兒獲得知識最好的因素。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條件,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了自然角這個陣地,通過創設環境,讓幼兒自己親自實踐,幼兒的興趣度就會更高,更持久地能根據自己的想法認真地照顧。
如我班讓幼兒自己動手種植大蒜的實踐活動。為了讓孩子更細致持久的觀察,就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形式做好大蒜發芽的記錄,幼兒很開心,特別是董云昊。第一天:董云昊最早來幼兒園,觀察大蒜寶寶,發現它已經冒出了一點點白色的根,像老爺爺的胡子一樣,趕緊把長胡子的大蒜寶寶畫下來。第二天:董云昊一到幼兒園就往自然角跑,他高興第叫起來,原來是大蒜寶寶的外衣脫出來了!他把蒜寶寶的外衣拿掉發現白白的蒜瓣里頭有一個小小的黃芽。第三天:董云昊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蒜寶寶變成什么樣子了,原來小小的黃牙已經變成了綠色的,他對著小朋友大喊:“我的蒜寶寶發芽了”,小朋友們都很高興,他們常常在自然角邊進行激烈的談論,討論的內容就是比賽誰的種子最先發芽,誰的秧苗長的最快等等。
教師及時為幼兒的動手實踐創造了環境和條件,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親自種植,觀察種子發芽點滴變化,與同伴之間交流自己的種植和管理的經驗,分享自己的發現。在這段時間內,幼兒對蒜寶寶保持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思維和言行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只有幼兒感興趣了觀察學習活動才能持久,正如杜威說:“興趣是生長中能力的信號和象征”。因此創設環境,激發幼兒觀察興趣,是培養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前提。
二、給幼兒留下充足的時間是觀察的保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執行教育計劃的過程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要給幼兒充分探索的時間和機會,讓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應關注幼兒生成的活動,把握介入的時機,選用適當的教育策略和指導方式,引導幼兒在自主的活動中積極的發展。幼兒們的探索欲望真是太可貴了,他們正是在這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決了一個問題。要相信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要鼓勵幼兒通過參與者種植實踐的親身體驗,以培養其觀察能力,從而解決自身的疑問。
如我們班級就允許幼兒每天有一定的自己支配的時間,一般是放在早晨來園的區角活動的時間,還有每一次中餐點心后的10分鐘,集中教學后的10分鐘,以及下午游戲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自從自然角成為幼兒喜歡的區角后,幼兒關注的最多的就是我種的植物比你的好,我養的小白兔愛吃青菜等等。幼兒就是在這些自由支配的時間里觀察自己種植和喂養的植物和動物。而老師在這些時間將成為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和支持者,適時地進行指導,引導幼兒不斷的觀察和學習。
三、通過討論對比,培養幼兒細致地進行觀察
在觀察過程中,運用思維方法,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分析、綜合、對比,這樣才能使觀察的對象更細致,更持久地引起幼兒的注意。
幼兒一旦碰到感興趣的事物就會聚在一起談論,甚至會發生爭論。但是幼兒的知識面很狹窄,生活經驗少,他們的話在幼兒之間沒有一定說服力,這時教師應該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抓住他們交流中的困惑來引導他們的自己探索。而通過生姜種在黃沙里、泥土里、水里發芽不同的情況對比,讓幼兒更直觀、形象的了解生姜如何發芽,發芽生長與水、陽光存在的關系。這樣,不僅能讓幼兒對生姜發芽生長狀況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再次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提高觀察的持久性。
如為了讓幼兒更細致地進行觀察,我們開展了“如何讓你的記錄能夠看出種子發芽的具體時間”活動。如何記錄種子發芽的時間在班級里有時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在一晨區活動的,老師組織幼兒討論這個問題。有的孩子想用畫鴨子的形式來記錄,一天畫一只鴨子,這樣畫了幾只就可以知道種子幾天發呀的。有的孩子想用日期來記錄,開始記號記下來,發芽時在記下來,然后兩個日期對減就是種子發芽的天數。有的孩子想用畫天氣來表示,天晴畫太陽,雨天畫下雨,陰天畫白云,這樣把這些標準加起來就是種子發芽的天數。
只有讓幼兒明白自己要觀察的目的,這樣才會更有效地開展觀察活動,通過討論對比活動,讓幼兒共同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學習借鑒,從而提高觀察的細致性和持久性。
四、通過記錄,培養幼兒持久地進行觀察
記錄可以引導幼兒更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活動,同時還可以更好地總結觀察的結果,幼兒在記錄中進行觀察,在觀察中進行記錄,這樣可以使幼兒持久地進行觀察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仔細觀察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表現,并給予啟發性的語言指導,引導幼兒想一想,種子經過了幾天才發芽?你用什么方法來記錄測量秧苗的?教師要指導幼兒進行記錄,如記錄時間、記錄秧苗的變化、長度、顏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