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性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31 03:18: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黨性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黨性教育論文

篇(1)

傳統的語文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應試能力的培養上,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的培養,使語文教學成為一種低效率的教學活動,學生無法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陶行知在教學中總結了生活教育理論對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當代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討論。

一、構建生活化語文教學環境

陶行知在生活化教學理論中曾提到,一切教育應以日常生活為中心,脫離了生活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沒有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學內容。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活中的每個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要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的前提是要構建生活化語文教學環境,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結構,使原有封閉的語文教學內容轉化為開放的、和生活緊密相連的課堂內容,使教學環境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生活和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從而將課堂移動到生活中的每個情境,也讓生活中的每個環境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素材來源。

二、將生活資源運用到日常語文教學課堂上

語文的教學內容多以貼近生活具有感染力的文章為主,這些文章在給學生提供語言素材的基礎上也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進一步形成。陶行知在日常語文教學方法上主張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入日常語文教學中,將生活資源在日常教學中活學活用,解放學生的思想,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和思維定式對學生的束縛,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想象空間,讓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當中思想得到無限延伸。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手段為課堂提供技術支持,利用信息技術將和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資源影像資料搬到課堂上,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和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進行語文教學,讓教學“活”起來,讓日常教學的內容和生活充分結合在一起,讓生活走進課堂,在生活和教學內容的交融中提升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

篇(2)

新聞傳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和重要,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為新聞傳媒業的健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直接與明顯。新聞傳播事業在中國,已成為聯接新聞信息產業和以高科技為特征的傳播技術產業的橋梁,不僅有其經濟效益,而且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給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研究帶來了重大的契機。

一、新聞傳播學的發展特點

1.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但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已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報,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公共關系、媒體經營的研究等等。

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經濟學等等,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新傳媒的研究發展迅速。

2.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各媒體不再僅僅是黨的機關報或國家的廣播電視臺,也是經濟實體和利益單元,報業和廣電業的集團化,傳媒之間的競爭內地傳媒與境外傳媒的競爭,都要求各媒體的負責人懂得傳媒經營。把受眾接受傳媒作為消費行為的研究,將傳媒娛樂視為經營策略考察也納入了傳播經營的理念之中。

隨著中國傳播業近幾年的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近幾年,該研究扎實而有成效,涉及新聞官司的各個方面,從各種新聞侵權現象到著作權問題,從隱性采訪到隱匿權、更正與答辯,就論證的范圍而言已經相當全面而完善。

3.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變遷。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包括衛星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有的學者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指出中國電視產業的三人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目前,輿論監督成為與新聞理論、新聞法治和職業道德相關的一個重要學術課題,并涉及到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公民權利的研究等等。中國的新聞學從傳統的黨報理論轉向一般新聞學理論,其背景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環境變化,“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了變遷。

二、現階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特色的研究

篇(3)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006-01

孝道作為道德的一種形式,其產生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而重視孝道教育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孝道的起源,孝道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孝道缺失的現狀以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這五個方面來論述孝道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復歸的必要性及其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孝道的起源

文化學家認為,人類社會的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其他各種文化現象共同影響和作用的結果,因此它的成因、功能以及規律還得從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去加以尋找。孝道的發生發展最早起源于先秦,這與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結構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先秦家庭組織為父系制家庭類型,而且規模龐大,在社會及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這是孝道發生發展的基礎。而宗教、法律在史前時期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相反禮儀風俗卻得到了充分發展,這決定了龐大的家庭組織只有依賴于道德的力量才能得以維持和鞏固,正是在當時社會家庭組織類型、結構、地位,以及社會組織力等方面共同影響下,以父親為一家之主,后輩無條件盡孝的孝道文化便得以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

二 孝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20世紀早期的許多學者都將孝道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這正是比較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后得出的正確結論。國學大師錢穆曾指出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古典童蒙讀物中孝道的內容占據了重要組成部分。孝道哲學之父謝幼偉也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梁漱溟則將“孝”列為中國文化的第十三項特征,并指出中國人的孝道不僅聞名于世,色彩最顯,而且堪稱為中國文化的“根荄所在”,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

三 孝道缺失的現狀

然而,當今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十分豐富的今天,青少年秉承孝道現狀卻不容樂觀,孝道的缺失,說到底是文化底蘊的缺失。當下的父母對孩子可謂是疼愛有加,竭盡所能,把一切最好的事物都給孩子。伴隨著房奴,卡奴的出現,網絡新詞孩奴也應運而生。孩奴是對當今許多獨生子女父母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生活狀態的一種形象的概括。很多時候父母的付出卻并未換來子女的孝順。在我國城鄉不同的家庭結構中,青少年存在著不同情況的孝道缺失。在城市里“421”家庭結構較為普遍。6個大人愛著一個“小皇帝”,可謂是“愛幼有加”,有的已屬溺愛。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對孝道文化的灌輸。青少年因此很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對人冷漠,缺少社會責任感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孝道的缺失就成為了必然。現在許多年輕人關心父母,尊敬老人的意識相對較差,究其根源,則是由于童蒙時期孝道教育的缺失。這也是為什么,社會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僅在城市,農村也普遍存在著孝道缺失的現狀。我國的農村地區,存在著家庭子女多的現狀,父母對子女的孝道教育相對滯后,家庭中子女多因家產之爭出現矛盾,導致老人得不到很好贍養的情況舉不勝數。

四 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今我國出現城鄉孝道缺失的現狀,問題的關鍵在于每個孩子兒童啟蒙時期的孝道教育。童蒙時期是每個孩子孝道觀念的萌芽和養成時期,是孝道教育的關鍵時期。童蒙孝道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重視。當今社會孝道缺失的現狀正是由于這三方面的忽視所導致的結果。

1.家庭孝道教育的忽視

21世紀這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時代導致了當今社會的父母把關注的絕大多數注意力投入到孩子的升學和就業問題上,只要考試過關,只要能拿高分,只要課業成績優秀,并不太重視孩子的孝道教育問題。當今社會的現狀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孩子愿意學習,愿意去上培訓班,愿意完成作業,絕大多數家長會遷就孩子的一切也許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家長們,為了迎合所謂的高分教育,大多數給孩子買一些教輔書籍或是培優書籍,以期孩子的成績能有一個快速提升,而忽視了對孩子傳統孝道文化的熏陶,樹立孩子的重孝意識。

2.校孝道教育的邊緣化

在中小學校當中,雖然也提倡尊師重道,但人文道德教育之師和其所傳之道,在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占統治地位的大環境下和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邊緣化,使學生難以樹立道德養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兒童學校教育中孝道這一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內容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學校教育中以書本教育為主,而當今最普遍的兒童教育人教版書籍中則主要是以識字認字為主。對于孝道知識的傳授只有寥寥可數的幾篇文章談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小學一二年級孩子的課本中有關孝道的知識幾乎沒有。這就給兒童最關鍵的孝道文化習得時期造成了巨大的教育空洞,不利于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揚。

3.來文化的沖擊

穿“耐克”鞋、吃肯德基、看日本動漫……時下,從眾多孩子的言談舉止、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中,可以窺察到外來文化的熏染力度。而在兒童的課外閱讀方面,卡通片、口袋書、漫畫書……眾多舶來品涌進孩子們的生活,而在中小學生課外閱讀中中華經典的比重幾乎很少。據一項不完全調查統計,在各地的書店里,孩子們扎堆的多是日韓、歐美以及國內的快餐化圖書,中華經典乏人問津,更別提受到古代經典文化孝道方面的培養和熏陶了。文化的開放是件好事,它讓我們在一個更加開闊的環境中交流思想,但一個民族脫離自己的文化基因而丟失主導性格,怎能從容應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呢?不僅如此,當代童蒙讀物中大部分灌輸給孩子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只是,忽視了對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播,這也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

五 結語

孝道是中化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足以證明孝道對于人類道德品行培養的重要性,在兒童啟蒙教育中孝道灌輸的重要性。

然而不幸的是孝道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并沒有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而不斷深華擴展,發揚光大,而是在社會演變的潮流中,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漸漸變得黯淡無光,失了曾經的風采。現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輸、功利和考試,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訊息的沖擊下,新生代漸漸遠離了獨立思考能力、評價能力和深度思想,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孝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經典是我國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啟蒙時期是兒童道德養成最關鍵的時期,在當今兒童啟蒙教育中復歸中華孝道文化,重讀中華經典童蒙讀物,加強孝道方面的熏陶,使孩子從小就樹立重孝意識,并在成長中一步步實踐孝的德行顯得意義深遠而迫在眉睫。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

參考文獻

[1] 孔子.孝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楊伯峻,吳樹平今譯.論語今譯[M].齊魯書社,2009

[3] 張云風.二十四孝[M]. 三秦出版社,2000

[4] 夏初,惠玲校釋. 蒙學十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篇(4)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在大學生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并通過知識內化,使他們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心理品質。[1]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有獨特的時代背景,它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以專業劃分的知識傳授格局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問題越來越突出,并日益影響到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以往大學教育存在的專業口徑狹窄、教學內容陳舊、教育模式單一、評價體系偏頗、文化陶冶淡化等問題。它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以尊重學生個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它著眼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同時強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共同提高。

通過實施素質教育,將對教育思想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從而重組、整合、優化教育資源與育人過程,在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等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效地加強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文化素質。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高等學校從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層面上注重自身完善與發展的過程,是高校不斷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的過程,是一個從整體上提高學校的精神層次與辦學格調的過程。

二、進一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高速增長,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極大重視和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追求結合在一起,科學教育備受青睞,人文教育開始受到冷落,并隨之帶來一系列世界性的社會問題。綜合分析這些問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經濟社會發展客觀上要求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要求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

2. 文化素質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實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單科性院校較多、文理工分家、專業設置過窄、單一的專業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突出、功利導向過重、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等問題。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是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使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切入點,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以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推進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將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3. 文化素質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前提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為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沒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是不可能有較高的道德修養的。文化素質有助于大學生打好文化基礎,理解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從深層次上推動專業教育,提高專業教育的質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構成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讓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懂得生命的價值,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提高精神境界。同時,文化素質教育與其他素質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實現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目的。

4. 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進一步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隱形的文化現象。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文化素質教育解決人的精神世界問題,促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協調發展,營造、重建人文精神的氛圍。智慧是知識與判斷的綜合。科學的對象是客觀世界,它的任務是求真。人文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它的任務是求善、求美。求善、求美也必須以科學為基礎沒有這樣一種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的養成就難以塑造一個健全的人。

三、我國當前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與不足

1. 人文素質教育主體性、人文性的缺失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的規定和各學校的經驗,目前的文化素質教育方式主要有: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規定學生“應知應會”;鼓勵學生自學名著名篇;組織第二課堂的講座、導讀、社團等活動,將文化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中;建設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改善學校文化氛圍等。

許多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指導、統一部署、統一組織,這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全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熱潮,但是這種熱潮的背后卻隱藏著各學校領導完成任務式的應付心理。有的學校好大喜功,大作“表面文章”,而不顧學生的自身現狀、需求、偏好等實際情況。結果使得老師學生都疲憊不堪,產生厭倦心理。只關注文化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卻沒有深入考慮文化素質教育如何通過活動形式對學生的精神產生影響的問題。文化素質教育的人本性、主體性變成了一句口號,文化品位和藝術品性的漸進性、人文性和科學精神的沉淀性也根本無從談起。

2. 學生對素養的渴求與教師能夠提供的素養水平之間存在矛盾

目前的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存在著教師的“源”與學生的“流”銜接不暢的問題,一味地強調“流”有活水,卻并沒有將“源”的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其結果必然導致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間歇性斷奶”。教師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知識能力水平跟不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就不能保證整個循環系統的良性運轉;其次是教育開展的外部不連續性,在某些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變成了“搞形式”的代名詞,領導興致來了或者上級派任務了就大張旗鼓地組織一下,其他時候則形同虛設,缺乏制度保障其開展的連續性,對其實效性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四、改進當前我國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對策

1. 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1)要給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權,讓學生學會選擇,讓學生有選擇自己接受文化素質教育的權利

在舊的教學體制中學生是沒有多少選擇自由的。學生一入學,專業、課程、教師、學時、順序、期限等等都被統一規定好,好像生產線上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根本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批量生產的標準是嚴格一致的,而人卻是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的。因此,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是教育的根本原則,但卻長期受到忽視。

文化素質教育當然不能重走老路,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權利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內容。允許學生根據個性特長進行選擇是充分保證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揚人的潛在能力和優勢的最重要的途徑。當然,這種選擇也是有限度的,這是因為學校的辦學還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但學校應盡可能創造條件,保證學生有多次多種選擇的權利和條件。一個人在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得當與否,對他的事業成敗和終身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除了要了解備選專業的各個方面,包括專業領域的各種學習要求、優缺點和發展趨勢,還需要對自己個體的優勢和不足有透徹的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年輕學生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此學校的教師還要進行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在學校有充足的選擇和鍛煉機會,到社會上就能比較得心應手地面對各種機遇,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2)逐步使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不斷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保證人的生存、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小孩子的學習要求和欲望是非常強烈的,好奇和模仿都是這種本能的表現。可惜由于教育(包括家庭、社會和學校)的種種缺陷,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孩子的求知欲下降了,學習的積極性衰減了,有的甚至視學習為畏途,不愿學習,害怕學習。即使上了大學,也依然難以改變傳統的被動受教的習慣。因此,如何培養一個大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思考,并對問題有自己的解決思路,是我們貫徹和提倡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目標。如果一個大學生對基本的社會問題也無法回答,更缺少對問題的思考,可見這樣的教育發展模式是何等畸形的。我們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允許學生提問題、想問題,只有在這樣一種氣氛下,才能把人的主體性、積極性大膽地發揮出來。這樣的環境才能有利于文化素質教育環境的養成。

2. 在專業學習中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不是一個空泛的字眼,它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養成中具有相當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也是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重視的關鍵一環。

首先,要把人文精神滲透于專業教學當中。人文精神表現在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上,反映在人的認識、感情和行為上。科學技術的任務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是處理人和物之間的關系,如果少了人文精神的滲透,文化素質教育也就猶如空中樓閣。人文精神應該滲透到各種專業課中,包括理工科、農林牧醫、甚至社會政治、經濟等等。

其次,必須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精品課程建設,以文、史、哲、藝等學科的教師為主要力量,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提高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不斷豐富專業教學內容,改革專業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專業教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引導專業教師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將歷史的深刻、藝術的審美、倫理的體驗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開啟學生的智慧心靈,實現專業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從源頭上解決專業教師文化素質缺乏的困境。

3. 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應當體現出一種精神、風尚、氛圍,總體上說,它是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2]具體說來,整個學校的管理水平、校風、學風、教風、校史、傳統、儀式等等都是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力量構成一個整體,共同作用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校園文化不僅僅指單純的課外活動,它基本的內容可概括為“三育人”,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最直接、最容易接觸到的文化內容,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和為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做準備的心理需要。它以很強的滲透性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給學生補充了在專業教育中無法得到的營養,促進其獲得合理的知識結構,并為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真正把知識內化為素質,從而能夠真正實現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校園文化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為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實施的平臺,是保障文化素質教育開展的豐富載體和有效途徑。

大學校園文化不是文娛活動的代名詞,它應該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大學之為大學,有其不同于其他社會組織的獨特氣質,主要在于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為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弘揚大學精神,重塑大學理想。正如德國社會學家克尼斯指出:“理想的本質就在于時刻召喚人們脫離盲目、平淡的日常現實,上升到圓滿的觀念世界。”[3]大學必然是和理想相聯系的,因此就應在內容和形式上提升校園文化的水準,體現出高、雅、活的特點,目的在于求知、求美、求樂。因此,我們在設計校園文化活動時,必須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針對大學生的內在需要,在充分考慮大學生文化素質的現狀及成因的前提下,突出校園文化的人文內涵及綜合性和多元性,真正實現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結合起來,再通過科學的方法才能使校園文化起到切實有效的作用。

總而言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要我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就能逐步把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我們的在校大學生創造優良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徐劍波.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 中國高等教育,1999(23):25.

[2]侯長林. 校園文化略論[M].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112.

[3]陳秋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 [J]教育評論,2004(4):25.

聯合國啟動全球圖書館計劃

于今年四月正式成立的全球數字圖書館(省略)位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總部。盡管初始規模尚小,僅包括約1200份檔案和專家學者用阿拉伯語、中文、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六種語言所作的注釋,然而它將規劃容納不計其數的文本、圖表和解說,任何國家和圖書館只要愿意都可以盡一份力。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員詹姆士?比靈頓四年前參與啟動了這一項目。他在采訪中說,該項目旨在建立一個收集來自全球頂尖圖書館的第一手資料和權威解讀、易于導航的網站,并對讀者免費。該網站由國會圖書館的一個工作組開發,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提供技術支持。這座數字圖書館的主服務器設在華盛頓,但是官員們表示正計劃在全世界架設區域服務器。

這個計劃目前投入的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開發經費來自民間的捐贈,其中包括谷歌、微軟、卡塔爾基金會、沙特的阿卜杜拉國王大學和紐約的卡內基公司。如果要擴容的話,還需要籌措更多的資金。

上一篇: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下一篇: 實習思想匯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电影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欧美人高清精品a∨qwo | 在线看黄a∨无毒网站免费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内综合网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