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科學教學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14 06:00: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科學教學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科學教學管理論文

篇(1)

一、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

主體性、客體性是認知的兩極,是互動的、對立統一的。在認知活動中缺一不可。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我們平常說的“主體”“主導”是主體性的兩個方面。教學中的客體是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實物、圖片、音像資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學具等等。

為什么說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呢?

教學中的認知,是主體(學生)獲取關于客體(學習材料)的知識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知活動中的主體因素,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下獲得數學知識技能,形成相應的能力,發展智力,這是主體認知活動中的“合目的性”。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能動的。這種主動性、能動性使其在認知活動中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思維過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擴展思維空間,積極深入到學習材料的意義、結構及本質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斷獲取認知成果,進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展開”“探索”的過程,正是認知“張力”的過程。因此,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因素。

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對10以內數的認識過程,能很好地說明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條件。從認識1開始,孩子們經過認、數、擺個數是1的物體,抽象出“1”這個數概念,然后進行讀、寫、認。這時,孩子們絕不會滿足于幼兒園里對“1”的具體操作,否則就會表現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認知過程中所開展的六七種活動(數一數、擺一擺、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用一用等),正是認知的不斷“張力”(延伸、遞進、擴展)。接下來認識2—10,他們仍不會滿足于上面的六七種方式,他們盼望有進一步“張力”的認知,發現和獲取更新奇的東西,由此而帶動出更具數學性的認知張力:(1)數的大小比較;(2)數的分解、組成(含不同的形式);(3)數的連續;(4)序數、基數的出現;(5)加減法的產生;(6)運算的進行等。可謂豐富多彩。學習者和學習材料同步互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認知客體——學習材料,則是認知張力的必要條件,它以“合規律性”的原則呈現。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教材的改革與進步。人教版的義務教材在實驗本的基礎上作了新的改進,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便教便學的知識體系、結構體系。比如小學數學教材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又考慮到知識的呈現過程與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有機統一,改變了過去那種單純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傳遞輕學生參與的單一滯后的模式。尤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擺一擺”多了,例題中要求學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較課”多了,“整理與復習課”多了,從而使學生進入到認知結構的深層次中。何為認知結構的深層次呢?“經驗—知識結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要素:(1)經驗知識要素;(2)邏輯數理要素。前者不難理解,后者指主體認知客體所獲得的經驗知識并非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而是以一定的方式構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小學數學“比較課”、“整理也復習課”實質上是一種深層次的認知結構課。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正是為了把一組數量關系納入一個有序的高級結構中去。學生一旦獲得這種高級結構的認知,他們“同化”“順應”的能力將大大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有結構”的材料也就大大張開了認知的空間。例如“分數乘除法應用題”,不管是一般的還是稍復雜的,都將納入到“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上來認知,也就是說“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張開后,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刺激情境,讓學生強化意義的理解。而由分數的意義張開的諸如“求甲數是乙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求甲數比乙數多(少)幾分之幾”、“甲數與乙數的比”等等,都成為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推動主體建立有序的整體的認知結構。

主客互動是一種積極活動,既有學習者一系列的外顯的認知活動,又有學生以“觀念形態”進行著的內在思維活動。作為客體的積極性,在于它的科學有序的整體構造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對主體具有吸納作用。同時它能帶動主體以積極的情感、意志,主動地探索,科學地認知。認知的張力是主客互動形成的。認識這一點,對于我們糾正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過分強調主體而忽視客體的偏態,具有一定作用。

二、師生互動是認知張力的動力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主體或教師主導的作用不可替代。維果茨基說過,“最近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自行完成任務,需要教師的幫助。有了教師的幫助,學生就可能不斷地從“最近發展水平”向“現有發展水平”轉化,推動兒童向深層次發展。

我們來看“十幾減8”的教學。在師生互動作用下,學生掌握算理,順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發展為“想一想:14-8=()”。按照學生已有的認知,教師一般這樣引導:想8加()得14,因為8加6后得14,所以14減8得6。但高明的教師并不到此為止,他想帶動學生調動自10以內數的認識以來所積累的知識經驗,產生認知張力;而聰明的學生也并不滿足于用那個算理去想。師生的默契使這種互動關系協調運動。教師一個“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學生就活躍起來了,各種不同的想法隨之呈現出來:(1)想14拿去8,還剩6(低級思維,但也屬一種不同的想法,因為認知的張力并不限定學生的認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還有6……從這里可以看出,師生互動能保持認知的積極狀態,有助于張開認知的空間,而且它驅動學生打開認知的各種通道,獲得豐富的認知成果。

奧蘇貝爾解決問題的“四階段”(第一階段,呈現問題情境命題;第二階段,明確問題目標與已知條件;第三階段,填補空隙;第四階段,解答后的檢驗)中,第三階段“填補空隙”的說法很形象、準確。填補“空隙”正是因為認知張開后有了空間空隙。學生看清了“已知條件”(他當時的狀況)和目標之間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須占領這個空間,填補這個“空隙”,實現師生互動。

三、探索與表達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

有了探索活動,才有認知的存在:探索的進行,使認知張力的方式變得直觀。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展開。它既張開這種時空范圍又占領這種時空范圍,學生的認知活動一旦進入探索階段,主體的認知(當然也離不開情感、意志的積極參與)逐步深入、拓展,不斷進步。這樣,認知張力成為容納探索活動的載體,探索則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

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勤于作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發現”這樣的語言,其目的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數學的概念、法則、公式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材料。隨著探索活動的展開,使得認知得以張力。反過來,認知的張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探索所致。沒有學生的探索,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表達(這里重在口頭表達)也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之一,亦稱表現形式。為什么把表達作為認知張力的表現形式來說呢?道理很簡單。主客互動,師生互動,已使學生產生大量的思維語言。只有充分地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思維語言,說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現認知張力的全貌,使“認知張力”成為可視可聽的東西,而不至于產生“認知張力”是一種玄談的誤解。而學生的口頭表達,也是使認知活動成為一個完整過程的終極環節。口頭表達,能使教師掌握學生在張開的認知中的全部活動情況。這些活動情況便于我們分析認知的質量和水平。義務教材五年制第九冊(實驗本)第8頁例3有一組分數乘除法的對比題:

(1)池塘里有12只鴨和4只鵝,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

(2)池塘里有12只鴨,鵝的只數是鴨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鵝?

(3)池塘里有4只鵝,正好是鴨的只數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鴨?

篇(2)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要體現三個特質:科學、適用、有效。化學有效教學應遵循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既有機靈活地貫徹新課程理念,遵循學生主體性、全面性、差異性原則,又適應地理學科教學特征,符合學科生活型、趣味性、開放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能結合教學實際,實踐、操作,促使教學目標積極有效達成。

(二)從“學”的角度上看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要體現三個特質:自主、自由、積極。化學有效教學要求學生感覺不壓抑、不疲憊、不厭倦。學生在課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有思維呼吸的機會和舒展的空間,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夠自由展示,學生的學習體驗能得到尊重,學習個性得以體現和張揚。有效化學教學能切準學生的學習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感受到課堂生活的溫暖,體驗到課堂交往的樂趣,收獲到課堂學習的愉悅,使學生在學習和交往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二、制定適時的三維目標

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更具有激勵功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根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加之觀“三位目標,不同類型的學生應建立適合學生已有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班級目標及學生個體目標。特別是班級和學生個體目的的建立,必須讓班級代表或學生個體參與與咪表建立,使之有認同感。例外,目標既不能定得過高,也不能太低,總之是使學生經過努力就能達到。過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得到激發。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應讓班級或學生個體及時通過作業、測試或ishiyan、活動與研究等渠道了解達標情況,以利于目標的修正和動機的激發,創造一種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合作互動,雙贏的教學文化。

三、構筑化學課堂的高效、高質

(一)優化教學內容

以新課程新教材和教學目標為依據,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做到重點突出,深廣適度,難點適中,周密合理,松弛有度。課堂教學的序、量、度安排科學。把“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放在課內,盡量避免向兩頭延伸的費事低效現象。教師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接受新知識的可能性,既要把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智力發展水平腿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又不能盲目增加教學的量,不造成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變機械學習為自主學習,達到高效教學、高質吸收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優化應包括教師教法的優化和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教學語言要準確、簡明、生活、有趣、富于幽默感;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導,思維為抽象、訓練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從“滿堂灌”和“滿堂問”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課堂中好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不憤不啟,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勤于質疑思考,善于動腦動手,提高學習效率;多形式地評價鼓勵學生,捕捉和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使每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三)優化教學氛圍

要建立和創設和諧、愉快、活潑、奮進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習熱情,開發學生智力潛能,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發揮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方法決定著課堂教學的心理氣氛,教學中能夠面向全體,尊重每位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能消除或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課堂氣氛輕松愉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當堂教學課任務的高效完成。

四、以多種手段提升化學課堂的高效性

(一)教師主導,貼近生活

在中學階段,學生得到的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的機會有限,因此將課堂化學教學生活化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化學教師要善于從熟悉的環境和事例中發掘實驗素材,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視野,養成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加深對周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因此,從身邊的事物中開發出“身邊的化學實驗”,尋找生活化的實驗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之一。化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的實驗也離不開生活。利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用品,就可以完成許多實驗。如:利用可樂中的氣體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利用堿面和醋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使燃燒的蠟燭火焰熄滅;自己帶來洗衣粉檢驗學校用水是否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實驗。如“生活化學實驗”(香煙煙霧中的毒物的測定、溫室效應模擬實驗、印象實驗、酒精燃燒塊制作實驗)、“家庭小實驗”(硬水和軟水的區分、測定廚房物質的PH、溶液酸堿性對頭發的影響)等,以此學生認識和理解化學科學對個人和社會的貢獻和價值,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學”教育。

(二)強調探究,立足教材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如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內容教學,由于沒有明顯的現象,而這個反應又很重要,如何讓學生加深印象,不是隨便帶過而是特地強化設計實驗,方案如下:一是將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導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后蓋緊震蕩,看是否會變扁;二是將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插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看試管內液面如何變化;三是往充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塞好雙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裝盛有氫氧化鈉容易的滴管,一孔裝內套有氣球的玻璃管,當擠壓橡膠,讓溶液滴入瓶內,觀察氣球變化。通過富有創新的探究實驗,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加深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點。

(三)激發思考、啟發提問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是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的信號。課堂上要避免那種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多用疑問性提問、發散性提問、開拓型提問等有效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提問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受到啟迪,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維品質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學生如果在教師的有效提問啟發下,運用學過的化學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筋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如“一氧化碳有毒嗎?”這是教師提問的一半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教師可以改成這樣的問題:“家里用煤爐取暖時,應注意那些問題?為什么?”。對照生活實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四)情感激勵,巧引妙導

篇(3)

一、調整教材。一、二年級取消勞動課。該段只保留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小部分篇目,調到三、四年級學習。

刪減合并重復或簡單的教學內容。對同學科教材簡單的內容,按照大小課時間進行合并。對教材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學會的內容及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的知識,進行了較大程度的刪減,并將這部分知識列入學生自學范疇和考察內容。

篇(4)

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獲取外界的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和聽覺信息量是增加信息獲取量的最佳選擇。迅猛發達的科學技術讓當今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讓我們為學生增加視覺和聽覺信息量成為可能。多媒體輔助教學——CAI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載于一體,因而,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CAI課件遠比一支白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教學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當它款款步入教室,其聲、其色、其光對學生造成強烈刺激并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勿庸質疑,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優化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和途徑,當它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數學不再枯燥乏味神秘,而是變小課堂成大世界,且是如此美麗。

CAI設計電腦游戲世界,讓學生體驗數學游戲的輕松美及前呼后應的回環美。

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成為老師時刻思考的問題。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而電腦游戲就是他們最可口的“晚餐”了。教師抓住學生的這一特征,根據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資源的游戲性,適時把電腦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他們喜愛的游戲中輕松地學數學。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蘇教版國標本實驗教材)學習“可能性”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在上課伊始設計了一個電腦游戲——氣球爆破:讓學生分男女組,老師組來點擊氣球,擊中一個氣球,氣球后面就有一個獎品——蘋果或梨,得到的蘋果最多的一組為贏者。比賽結果是男生組得的獎品全是蘋果共8個,女生組得了5個蘋果,2個梨,而老師組得的獎品沒有一個蘋果,全是梨。游戲好玩,老師和學生一起做游戲就更好玩啦!在游戲帶來的興奮中,老師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你們想知道原因嗎?我們這節課就來探索這個問題。問題緊緊牽住學生的求知心,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玩中思索。在課尾時,又用多媒體課件驗證謎底:原來男生組所點擊氣球后面的獎品全是蘋果,所以得到的全是蘋果;女生組所點擊氣球后面的獎品有蘋果也有梨,所以得到了蘋果和梨,而老師組所點擊氣球后面的獎品只有梨而沒有一個蘋果,所以只得到了梨。這樣利用CAI課件設謎、揭謎,不僅讓學生樂學、愿學、輕松地學,而且整堂課給人以一種前呼后應的回環美。

應用CAI虛擬現實世界,在虛擬實踐中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

新一輪課改,強調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然而四十分鐘的教室,它的空間和時間畢競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一些教學活動難免受其制約,而CAI課件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個矛盾。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蘇教版國標本實驗教材)“認識噸”一課時,老師先讓學生掂一掂一千克的鹽,感受一千克的重量,然后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感受幾十千克的重量,可是怎樣用感性的材料讓學生去理解體會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呢?讓學生去抬1000千克的物體嗎?當然可以讓他們到某個化肥廠或是某個大米店去體驗一番,但這需要時間,且全班一起去,實際操作起來是不大可行的,再說也談不上什么學習效率。于是,老師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小熊扛大米:多媒體出示一袋大米50千克,小熊要扛多少袋大米就扛了1噸呢?然后課件演示:小熊氣喘吁吁地扛了20袋大米放在電子稱上面,隨后電子稱顯示這20袋大米的重量——1噸。在這個有趣的動畫中,借助問題情境的虛擬,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親身體驗感受了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了噸是一個比較大的計量單位。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較之那概述公式化的由老師直接口述或是生硬板書呈現“1000千克=1噸”的知識更為深刻的。

這是平常教學方法無法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體驗。虛擬現實背后的構想是通過眼睛獲得在真實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學習者身心融于其中,從而使學習活動具有實踐的特征,在虛擬實踐中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

在此,CAI課件不僅給我們的課堂間接地增添了時間,也把教室外五彩繽紛的世界濃縮進小小課堂,成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教學資源,平添了一個無限廣大的教學空間。

篇(5)

1.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

科學知識在構成科學素質五要素中起著基礎作用,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它是今后學生從事科學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學階段通過化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活動,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化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化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化學計量系統,化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包括溶液理論、氣體定律、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④典型金屬、典型非金屬、過渡元素、稀有氣體以及有關的化合物知識。⑤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化學分析、化學合成。⑥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化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2.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一個屬于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象、實際操作和創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

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進行堿金屬族元素教學時,利用該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特點,在已知鈉元素的性質后,可以演繹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質,培養學生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它們具有不同的電子層數,又可以進行各元素性質的對比,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的科學能力,是建立在觀察、理解、思維、記憶等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學生具有自學能力,能獨立地獲得和探求新知識,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②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訓練。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化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化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化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作出正確的推斷。

(5)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于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3.教給學生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及手段的總稱。掌握科學方法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或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是有一定難度,但教給學生普通的自然科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下列程序來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1)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觀察,實驗,條件控制,測定,記錄。

(2)分析、研究和處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資料和數據的處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圖線化),分類。

(3)得出規律性結論

科學抽象,發現規律,模型化,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4.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意識

筆者認為,科學意識包括兩重意義,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自然科學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要有科學意識的進行對待、處理或解決。

辯證唯物主義的內涵豐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但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很多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化學科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具有的特點。例如,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樹立起尊重事實的觀點,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樹立為科學而不斷探索、不斷奮斗的觀點等。

促使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這也是化學素質教學的一個應重點加強的方面。我們的教育最起碼應做到:一個受過中學化學教育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時,不要求他們能說出問題的原因,但應具有知道這是化學現象的化學科學意識。就好比說,一個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車后面排出尾氣,他應該意識到這些氣體會污染空氣。

篇(6)

中學化學教學如何體現素質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轉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它們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不同,即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否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如下幾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從培養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從對待學生上看,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只面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從教學內容上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從教學過程上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只是聽講。

從教學方法上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變講授為訓練,優選最佳的教學方法;應試教育則為“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習。

從學生負擔上看,素質教育目標是當堂理解,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應試教育是大搞題海戰術,學生不堪重負。

從教學效果上看,素質教育的任務為大面積培養合格學生,應試教育側重個別尖子學生而且多為高分低能,大面積學生不合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應試教育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根本目的的陳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它關系到我國兩個文明建設的水平,關系到我國21世紀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因此轉變觀念是當前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作為化學教師應當毫無例外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

首先,要認真領會大綱。新大綱是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制訂的,化學義務教材又是根據我國國情、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而編寫的。大綱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了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傳統知識和現代知識,本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等各個方面的聯系。因此教師正確執行大綱,就能保證化學教學從單純的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公民的素質教育,從只重知識傳授轉變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從只重書本轉變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只重智育轉變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

其次,要把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中。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制定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生學習情感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使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強學法指導,注重能力培養,這是教學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使學生的素質得以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

二、化學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突出觀點的教育及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初中化學教材是按義務教育大綱編寫的,它的體系是必學與選學相結合、課堂教學為主與閱讀和家庭小實驗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比較科學的體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會和家庭,使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生產勞動相聯系,是一本進行化學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綱,鉆研教材并且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化學課的講授主要目的是在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制法和用途;通過一些定性的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通過化學計算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定量地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雙基知識的同時初步形成用化學觀點和化學方法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方法,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上,而不能放在單純為解題而解題的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化學課的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可以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中的化學現象出發,深入到化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等基礎的化學知識,再經過解釋、練習,使學生對新知識學得實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特別是新大綱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比原大綱和教材在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方面適當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方面適當拓寬;化學計算難度和數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學實驗略有加強。這種變動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符合義務教育培養目標。

例如初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除以碳、氫、氧、鐵等金屬和非金屬及化合物知識為主,介紹了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外,還介紹了空氣、水、煤、石油、環境保護、能源、人體健康與化學的關系等與公民素質教育有關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比較零碎,龐雜難記,在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注意歸納和總結。如在學過H2,O2,CO2三種氣體之后,可組織學生利用教材P.115的儀器,讓學生選擇儀器進行操作制取三種氣體,這樣從H2,O2,CO2三種氣體的實驗室制法開始,對實驗藥品、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收集方法及實驗中注意事項進行總結、歸納,然后再通過實驗復習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現象及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設計一組C,H2,CO三種還原劑實驗對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系統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這樣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促使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綱》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化學實驗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堅決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模式,要把教材中選的82個演示實驗認真做好。做到課前進行周密的準備,使現象明顯,效果良好,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實驗時要做到操作規范化,并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對10個分組實驗應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聯想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對于8個選做實驗和10個家庭小實驗,在課外活動中老師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做,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善于自學和勇于創新的意識。

為保證實驗成功,還應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首先,應克服依賴心理,獨立完成實驗,必須自己擁有第一手資料,親手做,親眼看,用腦想,只有親自參與,才能從成功中得到喜悅,從失敗中通過總結得以提高;其次,應教育學生克服膽怯,怕失敗、危險的心理,用科學家不畏艱險探求科學真諦的動人事跡教育學生,啟發他們大膽實驗;再次,還應注意向學生介紹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偶然現象,使他們心中有數,實驗時踏實。

教學中應注意化學實驗的教學,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使化學實驗能力得以提高。

篇(7)

隨著與河北醫科大學非隸屬附屬關系的建立,我院臨床醫生教學意識和技能也在逐年提高,雖然每學年開學前各教研室都進行了集體備課和師資培訓,但無論是理論授課,還是見習帶教,仍然存在對教學大綱理解程度和教材內容取舍不一,實踐教學時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遴選和指導比較隨意,見習帶教教師每學年都由低年資主治醫師輪流擔任,造成教學效果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以再提高的問題。因此基于精細化管理理念,細分教學管理單元,加強臨床教學管理,規范教學過程,以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我院的教學工作重點。我院2011年以內科教研室為主開始研究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塊的建立,逐漸形成教師易于掌握使用的教學素材型模塊,2012年開始采用并鼓勵教師使用,并在使用中進一步完善。

2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塊的設計管理

2.1運用臨床案例教學法(TBL),根據內科學教材和課程、見(實)綱中要求掌握的內容,搜集、篩選、整理內科學各三級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典型病例,并按系統歸類形成“案例模塊”。

2.2運用問題教學法(PBL),對臨床診治過程分階段編排并提出臨床問題,編寫“問題模塊”。

2.3編寫教師在撰寫教案過程中,引導、補充、評價和總結應遵循的標準,形成“指導模塊”。

2.4編寫實踐考核方案、教學評價體系。

2.5利用網頁制作軟件逐個生成上述模塊的網頁課件,其內容包括:典型病例分析、理論課教學講義、問題解答、考試考核等單元。

2.6將網頁課件按照疾病系統分類組合成內科學臨床教學資料庫,生成本地網站。

2.7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塊與醫院電子病歷信息系統有效對接;充分利用醫院信息化系統,在臨床教學中動態實時調用病歷資料,提高教學質量。

2.8在臨床教學實踐中采用網頁課件教授,由教師和學生采用問卷調查評估教學效果。在設計過程中,探尋精細化管理模式與內科學教學管理的關系,對臨床案例教學法(TBL)和問題教學法(PBL)與規范臨床教學過程和完善實踐考核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并對入選典型案(病)例的標準以及問題模塊、指導模塊、考核方案和教學評估的方法學設計進行研究和探討。

3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塊的評估與教學質量管理

3.1學生考核管理

見習階段的結課考試試卷,基礎知識客觀題占70%,病例分析為主的主觀題占30%;實習階段的出科考核,問診查體病歷書寫占50%,診療操作占10%,理論考核(以病例分析選擇題為主)占30%,思想表現和出勤占10%。考試結束對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并結合學生對考核成績、學習興趣、自學能力、采集病史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的自評結果形成考試總結。

3.2師資培訓與備課管理

每學年對新擔任內科學見習、實習帶教教師進行培訓,內容包括:相關職責制度規范、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各模塊的使用、網頁課件制作教案講義的方法等。由內科教研室組織培訓并考核,通過后方能擔任本學年帶教任務。為了避免受到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個人臨床經驗、診治水平和表述能力不同的影響,內科教研室要求各三級專業學科授課前要通過教師間的交流進行總體和單元備課,法和學法。

篇(8)

(1)提出要求:即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大綱》精神向學生提出本節課的目的要求。

(2)分組討論:即將學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組進行閱讀、討論、老師有重點地指導,討論后抽一組,推選一人上講臺講課。

(3)學生講述:學生在講課中,教師除對某些實驗和難點進行輔導外,最好不要講話,而是注意全班同學聽課情況、講課同學的思路和存在問題。

(4)補充答疑:教師要及時補遺答疑,強調重點和要點。

二、指導講課法

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1)開始階段:教師在開始階段不能馬上指導學生講新課,教師可上完一部分課后,再按照基本操作過程指導學生復習提問,使學生初步掌握講課的技巧。

(2)第二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講要點。即在開始階段討論基礎上,老師可在黑板上寫出若干問題,請學生討論講解。

(3)第三階段:指導學生講課。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好充分預習,自己列出題綱,經過小組討論后進一步完善。對于其中的實驗,教師可帶部分同學共同準備,由學生完整講述新課內容。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1)可以訓練學生表達能力:通過講課,給學生提供了較多的當眾表達機會。由于是講課,學生不僅要大膽地說話,還要清楚、簡潔、有層次,讓人聽懂。這種登臺表演極易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表達能力得到極好訓練。

(2)可以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學生在課堂上“講課”,不僅要有說的能力,更要有內涵,經過積極預習準備和老師的指導可完全記往書本上的知識,提高記憶能力。

篇(9)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機智應變技巧

化學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為化學課堂教學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學模型和優化的教學“藍圖”,但是,由于化學世界中物質變化的多樣性、復雜性,物質性質學習的階段性和理論理解的有限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的差異性以及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學生思維的空前活躍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學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和偶然性。

例如:課堂演示實驗失敗或出現異常,學生突然發問超出所學的范疇或出現其它令教師尷尬的事情等,這些偶然性事情的發生,使教師難以按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教師在具備其它各種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目前在高師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在教育實習或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以及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一、應用信息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系統與其它任何系統一樣,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能實現調控。化學課堂教學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了解教學現狀,找出現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就必須應用反饋信息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經常取得反饋信息,對課堂教學系統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于最隹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注意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流處于最隹傳輸狀態,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信息的傳輸程序受到沖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當時的反饋信息果斷地采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信息的傳輸程序或信息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系統。

化學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化學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環節,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對不同層次的化學教學系統,規劃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學行為的“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熟練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稔熟,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么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2)要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儲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識發展的動向。

(3)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4)對演示實驗有充分的準備。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所用試劑、溶液濃度、實驗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無誤,并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預備實驗。

(5)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知識就是力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知識面,具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解惑,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

三、掌握化學課堂教學的應變技巧。

課堂教學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常常是判斷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方面外,還必須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對課堂教學能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恰當的處理方法。化學課堂教學中偶然性的產生因素較多,教學失控的原因復雜,但一般出現較多的情況有以下幾點:

(1)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高,疑難問題教學處理不好,課堂教學陷入被動。

(2)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低,教學過程激發不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陷入“純化”狀態。

(3)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個別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或遠離主題,或龍頭馬尾,不著邊際。

(4)對實驗探索不足或設備條件不具備,導致課堂演示實驗失敗。

(5)學生求異思維活躍,提出許多超越知識體系范疇或教學進度的問題。

如何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進行隨機調控,下面筆者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提出幾種應變技巧。

繞道迂回,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回,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于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于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么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篇(10)

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魃魅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手段多種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我們設計的CAI課件總是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逼真的音響,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趣奮點”,達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

例如:《雷雨》一課,教師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回憶觀察到的雷雨景象,接著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雷雨的景象,烏云壓下來,狂風吹得樹技不斷搖晃,雨嘩嘩地下起來,一道美麗的彩虹出現在天空......活動的畫面中夾雜著風聲、雷聲、雨聲、蟬鳴聲、蛙叫聲。在聲、光、色、像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性被調動起來,對雷雨這一自然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課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的轉向課文內容的學習。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個性

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要提高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藝術地引導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善于,善于參與,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師可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改變現有課堂教學以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加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展學生個性。

如《雷雨》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計算機中的圖像、聲音、動畫,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積累詞語,表達思想、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得到發展,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漸漸,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小了”一句中“漸漸地”一詞,學生理解上有難度,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先聽兩組聲音:一組雷聲由大慢慢變小;一組雷聲突然變小,學生馬上指出第二組聲音不對,可見學生主動領悟到雨的變化是從小到大,慢慢變化的。接著我又出示幾組圖像:花兒慢慢地開放,太陽從海上慢慢升起......學生馬上舉手用“漸漸”說話,不僅說了老師展示的畫面,而且還馬上聯系生活實際說了很多漸漸變化的事物。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學生主動感悟詞語,

積累詞語、表達思想、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

三、運用現代技術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創設和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把握,從而突然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如:《蝙蝠的雷達》一文,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講,了解蝙蝠和雷達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及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有相當難度的,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教師設計了以下的動態畫面:夜空中,一史蝙蝠邊飛邊從嘴里發出聲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樹,“>>>>>>”反射回來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開大樹,安全飛去,在此基礎上,展示第二幅畫面,蝙蝠變為飛機,嘴變成雷達、天線、耳朵變成接收器,大樹變成一座高山,飛機依靠雷達安全飛行的畫面形象地展現在同學眼前,這些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了蝙蝠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而且體會到雷達正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發而發展的,這一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使教學難點得到了崐有效的突破。

四、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

上一篇: 中秋節快樂賀詞 下一篇: 體育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