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傳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4 09:34: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音樂傳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傳播論文

篇(1)

當代藝術不僅僅要求藝術家向觀眾證明自己,而是為了激發受眾,比以往更需要觀眾的支持。許嵩、徐良等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一夜走紅,無不是在網絡的點擊和公眾支持的表現。同時,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具備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強調創作者與受眾間的溝通。交互性和這種溝通過程中公眾評價的巨大力量,使創造者,才能贏得更多的支持率,將盡可能從公眾層面的公眾為本,勇于創新,越來越多的好玩的審美標準對于公共藝術作品。

2、審美觀念的轉變

從歷史的角度看,當代的音樂文化正在經歷從音樂到民族音樂學者的轉變,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縱觀我國當代音樂文化的美感,大多內容形式多樣,很難創新功能。由于形式美可以更直觀地把握審美心理的觀眾,因此音樂內容與音樂內涵解釋的重要性也愈來愈突出,而并不是僅限于體驗音樂深層次的享受。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環境下,音樂信息鋪天蓋地,人們很難對其進行合理地篩選各種音樂信息,并在自我實現的精神審美的一個超現實的狀態經驗,在其引導下進行音樂文化消費。音樂自身功能越發突出、音樂審美享樂主義大肆膨脹,很多人傳播音樂僅僅是為了獲取精神上的,其音樂內涵反而被嚴重忽視。隨著音樂文化和傳播技術不斷的更新發展,大量的音樂和各種來源的文化信息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信息全球化時代,人們在享受音樂便捷服務的同事,大量音樂垃圾也涌入到人們面前,人們對音樂的感覺逐漸麻木,出現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當前人們對待音樂有兩種態度,一是拒絕接受音樂,覺得聽累了;二是拒絕被動接受。

3、價值觀念的轉變

隨著音樂的商業化,人們成為音樂文化消費者,美妙的音樂不再是高尚的,但已經成為一個方便的“精神快餐”。由于大量的流動性和音樂資訊,音樂文化快速更替,人們往往經過短暫的體驗丟棄,或者選擇接受它沒有所有的音樂信息,失去了個人自己的音樂興趣和價值觀,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樂原來的價值。

篇(2)

面向國家社會音樂文化建設和音樂傳播學科及學術發展的現實,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活動正式啟動。本屆活動以“音心相印,樂至道存”為宗旨,以激發更多的音樂傳播學術思想和追求,呼吁音樂傳播研究的價值理性,倡導音樂傳播的積極社會效應和人文精神價值,順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自強的時代潮流。

一、征文對象: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及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員,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媒體等領域的音樂傳播從業人士等。

二、參考選題:下列為本屆征文的參考選題方向,投稿者也可以此為提示,圍繞活動精神自擬論題方向。

音樂傳播理論研究 理論建設與學科建設;學術史與學術群體;傳統文化思想與音樂傳播等。

社會音樂文化建設 大眾(社區、社會群體等)音樂文化生活調查研究;音樂文化產品創作品格、品位的社會導向;音樂文化特色城市/鄉鎮/社區建設等。

傳媒音樂教育 音樂傳播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傳媒與音樂研究 各類音樂傳播媒介(報紙、廣播、影視、網絡、演出等)的運作特點和規律;各類媒介音樂產品(如影視劇音樂、廣播電視音樂節目)的生產、傳播。

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研究 各民族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當代傳媒音樂產品中的傳統音樂元素等。

音樂文化產業研究 音樂文化產品創意;音樂文化產業鏈及各要素;音樂商品及市場的歷史與現狀等。

中國(高校)校園音樂文化建設 高校音樂類社團建設;特色音樂類公共選修課;校園歌手和音樂比賽;音樂演出進校園等文化活動與現象的調查與解讀。

音樂期刊研究 音樂期刊編輯;音樂期刊的歷史與現狀、社會活動;期刊評估等。

流行音樂傳播研究 流行音樂的生產、批評、接受(尤其是青少年)等方面的實證與文化研究等。

三、稿件要求:必須為首發原作,否則取消獲獎資格。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0。來稿務必齊、清、定。

1.請使用Word文檔標準格式(擴展名doc或docx,推薦存為doc格式),文件名須包含作者姓名和論文標題。

2.首頁首行請寫“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論文標題寫在第二行(黑體三號),第三行起寫作者簡介(宋體四號,包括姓名、性別、單位、專業、研究方向、電話、E-Mail、地址和郵編等,在職人員須寫明職務或職稱,在讀人員須寫明當前學習階段和入學年份)。

3.論文摘要:100—300字,楷體五號;關鍵詞:3—7個,楷體五號,用空格分開;正文:宋體五號;文內若有各級小標題,酌情使用其他字體和稍大字號以示區分。

4.文內注釋:一律使用當頁腳注,宋體小五號,每頁另起編號(注釋序號使用圓圈數字,如①②③等)。

5.參考文獻著錄:須包括主要責任者(作者、主編等)、文獻題名及版本、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或刊期等(報紙文獻須有版面號),外文文獻和互聯網文獻著錄可參考MLA規范。

6.按A4幅面排版,頁面下方居中插入頁碼。論文若含照片、圖表、譜例、附錄,請分別按類編號以便指稱。

四、投稿方式與截止時間:應分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投稿,方為有效。打印稿請寄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中國傳媒大學70號信箱(郵編100024)。另請在信封正面寫明“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論文征集”字樣。此稿恕不退還。電子稿請發往本活動專用郵箱。郵件的“主題”中請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標題。聯系人:韋杰、魏曉凡;電話:(010)657837102.投稿截止日期:2013年10月31日

篇(3)

國得杰(中國音樂學院):《有意味的空間——音樂傳播之空間媒介》

二等獎:

朱曉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音樂傳播理論下的洮岷花兒研究》

李常新(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歌書”的傳播形態研究——以廣西平果壯族嘹歌歌書為例》

周東穎(中央音樂學院):《清代末期粵劇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

趙志奇(鄭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音樂文化創意的釋義與內涵——基于文化創意時代語境下的學理透析》

黃德俊(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我國數字音樂產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三等獎:

馬棟梁(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論明星評委在(中國好聲音)品牌打造中的作用》

劉靖華、郭建民(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高校音樂教育引領城市社區大眾精神文化》

李凌燕(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蘇南傳統音樂傳播、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常州為例》

陳麗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生活中的“精神困境”——解讀外出農民工音樂生活現狀》

袁茜(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網絡音樂傳播中的審美現象研究》

聶會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當代音樂理論期刊出版問題探討》

蔣劫(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表演商品的社會價值》

謝引風(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視閾下的在線音樂付費模式探析》

優秀獎:

艾和(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大眾文化中雅俗學說誤區的辨析——由高雅音樂進社區引起的芻議》

劉暢(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高校通識教育的音樂人文傳播——以通識課“影視音樂賞析”為例》

楊瑞慶(江蘇省昆山市文化館):《掃描與時俱進的歌曲傳播媒體》

楊燦(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在傳承與傳播民族音樂的探索中找尋出路——廣西有江民族歌舞團建團初期研究(1958-1983)》

李奇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南寧市琴行音樂文化產業調查與分析》

張艷(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一襲春風滿樹繁花——關于當代古琴藝術傳播的思考》

張皴(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大學生古琴社團中的多重話語——以“首屆全國高校琴學論壇”為中心的分析》

張勁盛(藝術研究所):《中蒙兩國馬頭琴音樂文化交流史與現狀調查分析》

陳怡靜(中央音樂學院):《從傳播學的視野探究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以侗族大歌為例》

陳露(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府白話童謠當代傳播模式考察與研究——以禪、穗二地為例》

林平(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音樂審美象征體驗與公共音樂傳播》

羅沽璐(中央音樂學院):《棲息在旅游與產業之間的藝術》

居地希(星海音樂學院):《20世紀30年代廣州戲院、茶樓、民間樂社的興盛——粵劇、粵曲、粵樂在廣州的傳播研究》

趙君(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河南南陽在戲曲藝術傳播中的作用與價值——以漢調二黃為例》

趙波(南京藝術學院):《MV創作者的社會身份及創作心理解讀——基于音樂社會學視角》

宮林林(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左翼電影歌曲的傳播價值》

黃燕(星海音樂學院):《當代客家民間音樂傳承的文化生態剖析——以廣東梅州客家竹板歌為例》

曹軍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媒介與受眾音樂接觸行為相關性研究及其方法論》

曹翹楚(中央音樂學院):《傳播學視野下的近現代鄱陽漁鼓變遷》

崔家嘉(中國音樂學院):《融合影與光樂音齊飛揚——淺談多媒體應用視角下的嚴肅音樂傳播》

篇(4)

所謂新領域,是指音樂傳播是21世紀伊始在中醫藥國開始起步的音樂學領域的新的學科。伴隨這一學科成長步伐的有:全國各藝術院校中音樂傳播及藝術管理等相關專業的設立及21世紀傳媒音樂專業系列教材的相繼出版,兩屆(2002、2005)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及《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2004;第二輯,2007)的出版,中國音樂傳播學會的成立(2005),等等。本次活動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與前提之下舉行的。

在音樂學的研究中,音樂與人類、民族、社會等相互的關聯,構成各交叉學科不同的研究視角。隨著現代傳媒的迅速發展,“音樂―媒介―人”構建了音樂傳播研究的新的視界,由此形成了圍繞這三個基本元素及相互關系的多種研究視角。作為一門新的煥發生命活力的學科,音樂傳播研究不僅吸引著一大批音樂學各領域的研究者來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它應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自發、自覺地深入進來。正因為如此,本次征文活動以面向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為主體,旨在積極地引導他們,也希望借這樣一支新生力量所擁有的開拓性與創新性,以利于這一現代型學科朝著更加前沿的方向發展。

從入選文論作者的學術背景來看,主要來自這么幾個專業領域:音樂學各專業、傳播學相關專業、廣播電視藝術學及媒介管理等其他專業。這些作者基本上是圍繞音樂與傳媒的兩大領域。其中,中國傳媒大學由于同時占據這兩類專業領域,并具有傳媒的綜合實力,所以取得了相對突出的成績。

入圍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研究領域。

(一)音樂傳播理論思考。這一領域主要借鑒傳播學以及音樂傳播的自身理論,就當前的音樂傳播現象進行理論思考。如張川《淺析音樂傳播過程中影響人們選擇的因素》、何蓮《對電視傳媒方式下音樂傳播非透明關系的研究》、鄧志勇《當下大陸大眾媒介在民族音樂本土傳播中的作用》等。其中王爽《用戶創建的個性化音樂媒體時代》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該文通過研究音樂媒體受眾從被動―>互動―>主動―>自主的轉變過程,對未來音樂媒體的傳播活動及其對受眾的影響進行了預測與分析。認為未來的音樂媒體將轉變為個性化、獨立化的空間,以滿足受眾自主性、多樣性的需要,而電視音樂節目以及互聯網技術手段的更新也將實現受眾的主動參與,從而催生傳播終端向創造型用戶的轉變。

(二)音樂傳播實踐與評論。實踐領域是豐富多樣的,本部分如韋杰《談“古典跨界音樂”》、丁成梅《淺談節目單》、陳曉陽《深入挖掘流行音樂產品商業利用價值的方式――市場中的音樂傳播初探》涉及到了音樂傳播的實踐內容與形式。姚慧《當代音樂環境觀――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利益》提出的音樂環境觀具有新意,該文論述了在社會生態環境變遷中的中國當代音樂,受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特別是大眾媒介與音樂的商品化的本質性影響,從而形成信息一媒介、商品一受眾、權益一法律的社會傳播環境。姚杰《論新聞報道中的惡意敘事所造成的音樂傳播效果的偏差》,以“新民樂”事象為例,分析了在商業利潤的驅使下,新聞報道中的“有選擇性寫作”與“惡意敘事”所造成的音樂傳播效果的偏差。

(三)影視音樂。對于影視音樂的研究,既有從本體與屬性出發,如韓建勇《音樂與影像可兼得――一個關于敘事性MTV的探討》、黨岱《大眾文化視野下的電視音樂選秀》,也有從傳播的角度思考,如邢曉麗、劉小寅《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學思考》、王艷鋒《從(梨園春)的成功思考我國戲曲音樂的傳播走向》、陳旭《音樂傳播的視覺化――創新?回歸?》等。

(四)網絡音樂。網絡音樂的研究集中在傳播技術發展與近年十分紅火的網絡歌曲上,前者如程曉婷《WEB2.0時代的網絡音樂傳播》、李姝《網絡技術給音樂傳媒帶來的沖擊》等;后者如陳鎮華《網絡歌曲互聯網內傳播特征及其文化現象思考》、馮玲《網絡歌曲傳播的大眾化特質》等。其中陳鎮華的文章提出了網絡歌曲的網內傳播與網外傳播的概念,并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網絡音樂傳播與歷史上音樂傳播現象的共性。

(五)“原生態”音樂現象與思考。對于學術領域而言,“原生態”音樂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如張璐《對當代“原生態”音樂的幾點思考》,指出“原生態”音樂的商業行為所導致的問題,并存在自身發展與適應社會發展的雙重矛盾,解決這對矛盾在于遵循與時俱進中求本質不變的原則。還有戎龔停《關于民間音樂的“生態”問題》、陳江南《以審美性原則代替正宗性原則――論對待傳播過程中當代“原生態音樂”的態度問題》、陳歡《對原生態音樂走商業化道路的一些思考》等。而何嶺《從阿寶與喻顯斌看民間音樂傳播的兩種路向》,則通過對這兩個來自民間的藝人分別依賴電視媒體與民間唱片走進大眾傳媒的比較分析,論述了兩種相輔相成的民間音樂傳播的路向。

學術創新是個不言而喻的話題。缺乏新意也就成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追逐學術熱潮與另辟蹊徑。也是個兩難的選擇。在所有來稿中,有這么幾個熱點:電視音樂、網絡音樂、“原生態”音樂,這也正是近年特別是2006年音樂傳播的熱點話題:西部民歌大賽、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民間歌舞盛典、超級女聲、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歌手、網絡歌曲、在線音樂……在備受關注的話題中,視角的切入尤顯重要。如何嶺從兩個民間藝人歸納出民間音樂的兩種傳播路向,在關于“原生態”與民間音樂研究中具有個性化的視角:王爽關于音樂媒體的研究突出了容易被忽視的受眾決定因素,姚慧關于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中的媒介、受眾、法律等三種音樂傳播環境,具有新穎的視角:姚杰則抓取了“新民樂”事象中的新聞報道來透析其傳播行為,具有獨特的視角。這也是他們能夠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音樂傳播研究是一個新的領域。還有很多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來發掘與思考。我們既要不斷尋找新的視點開拓創新,又要擁有一定的宏觀構思,有步驟有規劃地建立起屬于本學科的理論體系。這次文論征集活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期待更多的參與、創造。

附:首屆“全國音樂傳播文論征集”活動獲獎名單

一等獎:(空缺)

二等獎:

王 爽《用戶創建的個性化音樂媒體時代》

姚 慧《當代音樂環境觀――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利益》

三等獎:

姚杰《論新聞報道中的惡意敘事所造成的音樂傳播效果的偏差》

何嶺《從阿寶與喻顯斌看民間音樂傳播的兩種路向》

張璐《對當代“原生態”音樂的幾點思考》

陳鎮華《網絡歌曲互聯網內傳播特征及其文化現象思考》

優秀獎:

張川《淺析音樂傳播過程中影響人們選擇的兇素――以一種理論傳播學視角》

鄧志勇《當下大陸大眾媒介在民族音樂本土傳播中的作用》

戎龔停《關于民間音樂的“生態”問題》

何蓮《對電視傳媒方式下音樂傳播非透明關系的研究》

韋杰《談“古典跨界音樂”》

丁成梅《淺談節目單》

陳曉陽《深入挖掘流行音樂產品商業利用價值的方式――市場中的音樂傳播初探》

韓建勇《音樂與影像可兼得――一個關丁敘事性MTW的探討》

邢曉麗、劉小寅《電視音樂文化的傳播學思考》

黨岱《大眾文化視野下的電視音樂選秀》

王艷鋒《從的成功思考我國戲曲音樂的專播走向》

陳旭《音樂傳播的視覺化――創新?回歸?》

程曉婷《wEB2.0時代的網絡音樂傳播》

馮玲《網絡歌曲傳播的大眾化特質》

篇(5)

對音樂傳播特性的思考成為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亮點,備受關注。這一點非常明確地體現在曾遂今教授的《音樂傳播的時空關系研究》及薛藝兵教授的《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傳播與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兩篇論文中,曾遂今的論文中對于音樂傳播中的時空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歸納出了音樂傳播的四種模式:音樂的“零信道”傳播、“信道”傳播、“盲信道”傳播和“網絡信道”傳播四種模式,并揭示出音樂傳播的“時空同向效應”和“時空反向效應”及兩種時空效應觀念。薛藝兵教授從“聲音是一個流動變化的景觀”這個新視角來思考,突破了以往靜態研究的局限,以時間和空間雙維度動態變化的角度審視在歷史過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動變化著的“聲音景觀”(sound scape)。他提出的“聲音景觀”這一概念在音樂的傳播空間與歷史流變中,對于音樂傳播學和音樂地理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此外,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張謙的《論音樂傳播中的現場互動行為》及博士生陳鎮華的《論流氓學視野中的音樂傳播》等論文對音樂傳播在傳播途徑中的特征提出了新觀察與新思考,拓寬出較新的觀察視野。

二、豐富并呈現出對音樂傳播思考多元化的新景象

篇(6)

長期以來,在社會大環境和培養機制的雙重影響下,多數音樂專業院校中存在著注重音樂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輕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的現象和問題,加之在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訓練,從而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和音樂表演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的音樂表演難以具有深刻的內涵,而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有什么樣的意義、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樂表演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與寫作等,都是筆者認為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一、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

音樂研究與音樂表演均表現為一種以音樂為對象的創造性勞動;區別主要體現在創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音樂表演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演奏或演唱;音樂研究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語言和文字。兩者之間相互推動和補充。因此,音樂研究能夠促進音樂表演,對表演專業具體化的細節研究能夠直接指導表演實踐。

音樂研究從學科意義上講,即音樂學,它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是透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來闡明它們的本質及其規律。其研究對象正是音樂及有關音樂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樂表演則既是一種再現的藝術,即它忠實地傳達和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使命的藝術,即它要參與音樂意義的生成,填充和豐富音樂的內涵,并由此富于音樂新的生命。因此,音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音樂表演的技能,完滿地表演與再現音樂作品,而且還要具備對音樂作品進行創造性解釋和表現的能力;不僅要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而且還要站在當今時代的立場上,運用當代的審美眼光,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填充和豐富它的內涵【sup】[2]【/sup】。

鋼琴演奏家、理論家尤金烏德在《思考與演奏-對表演藝術的理論研究》一書中談到:“對于音樂學理論,今天的表演藝術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見,當今的表演藝術家對于音樂學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紀演奏觀念的改變。20世紀的演奏觀念受到同一時期音樂學研究大發展的影響,崇尚二度創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礎是種種歷史的、結構的和風格的音樂學研究成果。這些對于種種音樂學研究成果的認知、理解以及在表演過程中的運用,被稱為樂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新名詞,與樂感(music feeling)和樂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稱表演藝術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紀教學觀念的改變。20世紀講究表演詮釋必須基于對音樂文本的分析,而音樂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樂智。這是使得教學由口傳心授向樂智的培養轉變。教學逐漸從模仿過程變為揭秘的過程,即從謎面(譜面)通過樂智(音樂理論)走向謎底(音樂復原)的過程。

二、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

音樂論文是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表述音樂科研成果的論文,也可把表達音樂研究成果的論文稱為音樂科研論文、音樂研究論文等等【sup】[3]【/sup】。作為音樂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既是對音樂研究成果的描述與記錄,又是人們進行音樂學術交流的工具。

音樂表演專業寫作類別,主要為音樂表演研究論文和音樂教研論文。音樂表演論文是指表達聲樂或器樂表演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一般來說更重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它既是研究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總結,又是對表演科學的理性認識與深層把握。音樂教研論文是教師對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和研究,表達音樂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從生動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筆者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已有九年,結合自己寫作專業論文的經歷,我深刻感受到論文寫作對自己演奏與教學的幫助與作用。

首先,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可以調動自己所學到的各種知識來探討某些音樂現象和問題。同時,我們還會查閱大量的書籍和文獻,了解所寫題目的研究現狀,掌握最新研究動向,從而對論題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認識,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體系化、系統化。這樣就能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認識力、思考力、分析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寫作學術論文能培養和增強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術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我們的教學予演奏示范與科學表述為一體,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重視理論修養和學術修養。 轉貼于

再次,音樂論文是進行音樂學術交流和傳播的工具。音樂學術交流、傳播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音樂會、研討會、錄音、錄像等,然而音樂學術論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為它是傳遞、儲存信息的良好載體,是國內、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有力工具。這種交流與傳播不僅能提高音樂研究的水平,而且還可以廣泛的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

最后,音樂論文寫作的過程,能使我們主動建立學術意識,培養科學鉆研的態度,并且逐漸形成創新性的思維。

三、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

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應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運用已有的音樂學研究成果,對作曲家開展縱向、橫向、原點比較。縱向比較即對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作曲家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尋找出他們間的影響、聯系與傳承;橫向比較即對同時代、同國籍、同流派作曲家進行比較,尋找差異;原點比較即對一個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作品的比較,既尋找聯系,也尋究差異,從而使我們在把握作品音樂風格方面有所建樹。

其次,對音樂文本進行研究分析,從曲式結構、和聲、調式調性、速度力度等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以手稿為基礎,對作品進行不同版本的研究與分析,并將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在演奏方法與風格詮釋上闡明自己的觀點。

再次,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將教學與科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學創新支持,教學反饋科研以靈感驅動,二者互相推動,相輔相成。因此,對已有的專業論著及同行發表的論文進行搜集、閱讀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主觀的思考與探索,不斷將教學方法的積累升華為教學理論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

綜上,音樂論文是儲存、傳遞信息的良好載體,它不僅能廣泛傳播和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們從中汲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中,進行音樂論文寫作訓練是極為必要的。

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我們只有在音樂研究中不斷前進,才能使我們超越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音樂表演與學術境界,從而讓自己的音樂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釋

[1] 廖乃雄、羅傳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學”詞條.

[2] 張 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

[3] 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1.

篇(7)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音樂表演是音樂存在的活化機制,無論在任何音樂行為方式中,音樂表演都使整個音樂活動處于激活狀態。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紹、傳播、完善、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音樂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聲調聲覺的聲波運動,而是通過內在的情感動態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層心理體驗,賦予無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給人以人性的體驗。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就是通過表演者對音樂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賦予音響的動態結構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滿著豐富情態意味的音樂運動。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主要內容: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在表現方式上與非表演藝術很不相同。而音樂表演藝術則不同,他必須通過表演這個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而音樂表演中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對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揮之即去,達到揮灑自如、變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為音樂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實情感作為種子,同時它又是經過提煉,升華了的與音樂中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的。應該說,只有這種藝術化了的情感,才是音樂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問題:

1、什么是音樂表演藝術及意義。

2、音樂的表現與精神性內涵。

3、音樂表演的二度創造本質——情感體驗。

4、音樂表演的情感體驗——投情。

5、音樂表演—賦予情感以生命。

6、音樂表演中審美情感的體驗。

7、對于音樂表演者的技巧與表現統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大量閱讀古箏方面的文獻和著作;

2?找出有價值的課題;

3?依據論題精確尋找相關資料;

4?論文撰寫;

5?在老師的知道下進行修改;

6?定稿并準備論文答辯。

措施:

1?在圖書館和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文獻;

2?真理原有資料;

3?請教知道老師,與同學交流探討本論題。

進度安排:

1?2005年11月-12月初:查閱相關的資料;

2?2005年12月中旬:確定選題;

3?2005年12月底:寫開題報告并準備開題答辯;

4?2006年1月-3月:開始正文協作,完成初稿;

5?2006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2006年5月: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次沼著:《音樂美學通論》人民音樂出版社

[2] 修海平 羅小平著:《音樂美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

[3] 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出版社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篇(8)

 

朱謙之先生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平民文學,即一個時代的音樂文學。”[1]所謂平民的音樂文學,當是普通人民大眾以視聽即能輕而易舉接受的文學。既稱音樂文學,必當以合音樂傳唱流行為標征。縱覽國史,音樂文學不鮮見:詩、騷、樂府、詞、曲、山歌等便當仁不讓是各領一代的音樂文學。[2]那么,時至而今的代勝音樂文學又當為何物?其實有目共睹,無論是從流傳形式、傳唱方式,還是流傳廣度、影響深度,而或是歌詞內涵,肌理蘊藉等各方面講,流行音樂都當之無愧為今天的音樂文學。

然而時下,隨著社會的縱深發展,流行音樂在整個文化產品越來越市場化、商品化的大背景中,“迎合著某些膚淺的需求而忘掉對人們的深層關懷;只注重審美形式的鋪就而忘掉審美內容的講究;在商業原則與市場原則的左右下,忘掉了藝術的原則與尊嚴”[3]。從而,爆發出的種種弊端已不能不深省。較之前代音樂文學而言,現代流行音樂所缺失的,恰是我們現今詞人曲人應拾遺補闕的!略陳管見,供方家參詳。

(一)落墨多言情

無論是騷賦還是詩詞曲的前代音樂文學,都顯見“一代之所勝”的音樂文學兼收并蓄社會生活各層次、各方面之態勢。科技論文。而音樂文學發展至而今,似乎對愛情一系情有獨鐘,諸如《那一夜》、《老鼠愛大米》、《香水有毒》等等擢發難數的所謂網絡主打歌曲,無不如此,連以正統自居的央視國際流行音樂排行榜也概莫能外。而歌唱其他社會生活的卻屈指可數。流行音樂說起來,確是百花齊放,全面繁榮,也有一些反映政治生活的。然而這些在流行音樂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流傳與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與愛情主題的曲目相較,簡直無足輕重。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流行音樂文學大有不如人意之處!

首先,落墨多言情。為什么愛情主題的歌曲會一枝獨秀、獨領呢?徐文在《為誰歡喜為誰憂》中說:“現代社會(尤其是都市)的人們,物質富足,精神空虛;身體舒適,精神高壓”[4],而作為弗洛伊德所謂人類發展永恒主題的愛情,卻能彌補這諸般的“空虛”,緩解這諸般的“高壓”。因而徐文說:流行愛情歌曲恰是“在強烈瘋狂的肉體刺激和甜膩頹靡的精神麻痹”上取勝,這是頗有見地的。于是,操縱流行音樂發展方向的看得見的手---詞人的手,與看不見的瞄準流行音樂市場利益的商人的手,緊握起來。他們共同作用,投消費者所需,批量生產發行。當然,如果單是言情,倒也無傷大雅。關鍵是所言之情已由通俗而媚俗,轉而至庸俗、粗俗乃至頹靡鄙陋。而現今的年輕人對明星的盲目崇拜,恰給娛樂業帶來了高額利潤,而為此眼紅的其他資本也鋪天蓋地而來,不辨牛馬、不論雌雄,黑云壓城城欲摧,弄得滿樓風雨!終于,“在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郁的唱片市場上,垃圾和無病就像一對雙胞胎”[5]。

再者,音樂文學在商業的銅臭氣息里撲朔迷離,不知所蹤。發展至今,早使本身的“譜曲可歌,離譜可賞”性大打折扣。說“它們是垃圾”,絕非信口開河。吳廣川先生在《中國歌詞走向之我見》申斥道:“(流行音樂中)有相當一部分歌詞令我費解,令我憂愁。這些歌詞或是語法不通,句子生僻;或是詞義朦朧,晦澀難懂;或是內容低俗,充滿矯情;使我簡直難以找到半點藝術美感。科技論文。”[6]一語中的。冼星海先生說過:“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流行歌曲文本一旦風靡起來,對人的性格塑造、對社會民風世俗地形成發展又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結果不難揣見。因而,我們不得不慎之又慎,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該為我們肩頭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有所擔當!

眾所周知,流行音樂的受眾以青年為主。科技論文。青年正處在心理學家所謂青春期到青年期這一段“心理斷乳期”,而此時卻正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關鍵時期,因此我們的社會要求輿論要科學引導和積極向上。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培養理論”說:“現代社會的擬態環境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大眾文化的某些傾向性,必然導致人們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很大的偏差,同時,這種偏差地影響又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趨向”[7]。而流行音樂中的“垃圾”里充斥太多格調低下、情趣庸俗至消極頹廢的內容。這些東西提供了一個“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話語環境,而恰是這個“擬態環境”正使年輕一代日益“培養”出幽怨纏綿、多愁善感而或放蕩不羈、荒嬉不憂,從而至思想消沉,功業荒廢者比比皆是。

而這種前仆后繼,周而復始的劇幕,商業性的流行音樂正在上演著的。這樣的循環如若任其自然,音樂文學不光毫無代勝可言,可能喪失“譜曲可歌,離譜可賞”之特征,而且極可能淪為“靡靡鄭音”。這樣的擬態話語環境能讓年輕一代“培養”出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敢妄自揣度。

(二)端履步正宗

歷覽歷代音樂文學,惟其對社會生活廣泛而生動細膩的反映,才具有了動情的感染力、強勁的生命力,為時人、后人廣為傳唱,才以其強勁的生命力經受住千年蹉跎地淘淥,百代流傳,經久不衰!

喬羽先生主張寫詞:要寓深刻于淺顯,寓隱約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真堪金石之論!我們的詞曲作者要有走向群眾響亮于萬口的自覺,不能僅僅停留在高歌于莊重之場所的一席之地。中國新詩,其實是最能廣泛反映社會生活---因為誰都能就自己生活的所思所感抒發上兩句。新詩剛剛出現時,不乏意境深遠節奏鮮明能和樂而唱的精品,而今出現更多的卻是斷章取義晦澀難懂大玩文字游戲的詩歌。新詩歌成了部分所謂文人圈子里自賞的圈內文化。金偉文先生就新詩的“失去讀者”痛心疾首地為文《新詩的出路---能誦能唱的新歌詞體》,明確提出新詩應向流行音樂歌詞方向邁進,走出一條“詩樂雙馨”的道路。[8]音樂為詩歌插上飛翔的翅膀,詩歌為音樂注入鮮活的靈魂,使詩與樂共同發展,新詩自然能贏得讀者,而流行音樂之詞色也必然為之煥然一新。

相信,取優秀的新詩作品之長與自覺求發展的詞曲作者之力,流行音樂定能走出藩籬,抒寫華章,暢響于萬口,端履步正宗,走上良好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李建林、崔小娜:《雅俗共賞---當代音樂的走勢》 [j]

《藝術教育》2006年第9期

[3]:馬樹春:《中國流行歌曲文學研究論》[j]《學術論壇》2004年第2期

[4]:徐文:《為誰歡喜為誰憂》[j]《美與時代》2005.2下

[5]:陳鵬:《中國流行音樂20年》.《嘹望新聞周刊》2006年9月25日

[6]:吳廣川:《中國歌詞走向之我見》.

[7]:格伯納(美.傳播學家):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理論

轉引自《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頁

[8]:金偉文:《新詩的出路---能誦能唱的新歌詞體》[j]新疆職工大學學報

篇(9)

賦格:用音樂邏輯思維闡述的論文 廖寶生

早期學習和游戲理論與早期音樂經驗的信仰--對嬰幼兒潛能和音樂教育年齡下移的再認識 劉沛

爵士長笛演奏初探 章濱

雙鋼琴演奏技術研究 蘇斌,蔣立平

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讀譜技能訓練 范建明

肖邦鋼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藝術特征 劉進清

聽覺在聲樂藝術活動中的作用 鄧小英

民歌研究的新收獲--評《中國同宗民歌》 唐晉渝

中國音樂史教材撰述的新思路與新成果--《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評介 方建軍

西方現代音樂的可聽性與美感問題研究 夏滟洲

1998年中國音樂考古資料與研究成果綜述 邵曉潔

謝功成合唱曲《諾恩吉亞》結構探析 尹小藝

二胡發音中的情感音色 吳曉勇

《皇家音樂學會會志》 徐康榮

管窺楊蔭瀏先生學術思想中的科學精神 郭樹群

重論"中國音樂宜采用(已采用了)‘為調名制'系統" 孫新財

西方傳統記譜法的變遷 蔡覺民

歐洲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變異 凌憲初

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目錄應該進一步規范化--關于音樂論文寫作的通信之三 周勤如

音樂學術期刊辦刊特色探微 李寶杰

"民族音樂"及其幾個相關的概念--編稿瑣記之一 蔡際洲

關于音樂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初步構想 郭小林

西方現代音樂中體現音樂語言陳述功能的特殊過程 姚恒璐

高師音樂教育與終身教育斷想 胡健

考前視唱練耳訓練的幾種方法 梁紅

談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思路和做法 崔鴻源

音樂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認識與實踐 陳錦華

論歌唱語言與生活語言之差異 劉大巍,夏美君

關于《意大利歌曲集》(第一部分作品)的鋼琴伴奏處理 計世歡

敘事歌曲《木蘭從軍》的演唱處理與藝術表現 侯蓮娜

歌唱藝術的三度創造 朱善梅

簡論荀子的禮樂教化思想 余皓

中國鋼琴作品織體的民族風格六議 匡昉

《國際音樂人》 徐康榮

九件弦樂器的信天游 張大龍

民族管弦樂發展問題雜談 李凌

西亞的音樂文化 柘植元一,周耘

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 袁征

從《老殘游記》看古代音樂的遺存 徐晉山

音樂社會學(續二) 卡登,金經言

控制演化作曲教學法 黃汛舫

內蒙民歌《四季》和聲編配的理論基礎與技術特征 王小玲

現實文化視野中音樂理論期刊的缺失 李寶杰

略論數字圖書館及其在音樂院校的發展 孫俊

現代帕薩卡里亞對位與和聲形態(二) 徐孟東

我對"同宗民歌"的認識--與馮光鈺教授商榷 徐元勇

科學的態度需要清醒的頭腦--評周勤如《研究中國音樂基本理論需要科學的態度》一文 秦德祥

舒伯特《冬之旅》鋼琴聲部的藝術特色及其演奏處理 沈茜

《蓮花》音樂賞析與歌唱藝術處理 殷梅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 余惠承

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點初探 劉長瑜

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與聲學樂器音色的模擬 曾立毅

歌唱發聲中力量的平衡 李庚

試析波姆改革的特點與局限 章濱

現代音樂視唱教學中音程感的建立 李金華

美國的《鋼琴與鍵盤》 徐康榮

"戲轉歌"現象評析 喬新建

江文也早期鋼琴音樂創作的現代技法 王文俐

鋼琴曲的樂隊改編 周雪石

空間立體化調思維--巴托克《小宇宙》調性呈示方式梳理 張志海

從文獻計量統計看《黃鐘》之作者及論題 邢素華

音樂學術論文中的"重復"現象--編稿瑣記之二 蔡際洲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黃翔鵬《樂問》讀后談 曹柯平

聲樂"音色庫"的合理運用 俞子正

聲樂演唱中的喉部器官狀態 付鴻敏

琵琶藝術教學模式的若干問題 趙嫻

拉威爾鋼琴曲《水的嬉戲》的演奏教學 梅曉萍

貝爾格《鋼琴奏鳴曲》(Op.1)中的半音、全音音列技法 唐勇

格里格音樂中的民間自然調式 駱嶺

英國的《斯特拉迪》 徐康榮

楚天祭祀魂(編鐘與鼓吹樂) 譚軍

新世紀的中西之辯--對當代中國一個音樂文化問題的思考 李曉東

黃門鼓吹考 孫尚勇

漢代食舉樂考 尚麗新

從遼金元三史的編纂其樂志的史料來源 王福利

黎英海《移宮變奏曲》的獨特性及其創作手法分析 郭和初

現代技法與民族民間音樂的化合--論鋼琴曲《多耶》的創作特征 楊凌云

謝德林現代復調音樂思維及其演奏風格--鋼琴套曲《24首前奏曲與賦格》探討 鄭方

舒曼早期標題鋼琴組曲的"聚合原則"分析 張煒

關于和弦名稱的確定原則 朱玉璋

[日]傳燕樂六調五式琵琶定弦法研究--兼與孫新財先生探討 莊永平

音級概念與音結構邏輯的內在聯系 蒲亨建

論土家族的音樂風格 田世高

論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下) 戴嘉枋

樂器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課題 劉莎

關于樂譜在計算機編目中的統一題名問題 張麗蓉

歌唱語言情感的夸張表達 夏美君,劉大巍

解決嗩吶吹奏中的"憋氣"問題 張寧

肖邦鋼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 劉進清

談高師鋼琴教學中理性素質的培養 梁麗紅

美國的《大聲唱!》雜志 徐康榮

"調式交替"理論之比較研究 劉永福,LIU Yong-fu

大曲的原生態遺存論綱 項陽,張歡,XIANG Yang,ZHANG Huan

流存于日本的我國古代俗曲樂譜 徐元勇,XU Yuan-yong

中國大陸高山族音樂研究50年 藍雪霏,LAN Xue-fe

從聽韓中杰同志指揮的《時代的顫音》談起 李凌,LI Lin

歐洲軍樂隊建制之發展 章濱,ZHANG Bin

北宋大晟律初探 李幼平,LI You-ping

分律法比較與比較分律法 陳家鑫,閻萍,CHEN Jia-Xin,YAN Ping

鐘律的理論與實踐--學習黃翔鵬先生相關論述的心得之四 李成渝,LI Cheng-yu

關于音樂傳播學的五點看法 汪森,Wang Sen

互聯網漢語流行音樂網站的編輯管窺及音樂網站編輯的應有視野(上) 劉夜,LIU Ye

四部和聲聽覺訓練的意義與方法 張燕,ZHANG Yan

"分離"與和聲音程聽辨五法 莫祥章,MO Xiang-zhang

《樂記》"心物"關系論的美學思想 王志成,WANG Zhi-cheng

論兩首歌劇詠嘆調演唱的呼吸應用 張蓉,ZHANG Rong

鋼琴音樂和聲起伏與力度設計的關聯 李雪梅,LI Xue-mei

小提琴演奏與腦智力開發的幾個問題 李果,臧藝兵,LI Guo,ZANG Yi-bing

美國的科際音樂理論雜志 徐康榮,XU Kang-rong

論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 姚藝君

現代京劇《杜鵑山》中的柯湘音樂主題 劉聰明

為他(她)佩戴金色的花環--對杰出民間音樂家價值的再認識 周耘,楊貴香

從"信天游"透視陜北民間文化藝術的特征 姚莉莉

論江南絲竹的"再生性"特征 楊凌

《華嚴字母》的結構及其唱頌 梁冬梅

山西絳州鼓樂初探 張平

對音樂表演若干心理問題的研究 馮效剛

內心音樂聽覺的三種形態 石蔚

關于音樂產業與音樂權益保障問題的若干思考 王少明,鄭敏

從通俗音樂的審美價值取向看我國的通俗音樂創作 毛凱,楊傳紅

在美的創造中,讓音樂再生!--析廣東音樂名家余其偉的表演美學觀 羅小平

草原音樂傳播形態與特征研究 好必斯

論巴赫三套世俗性鋼琴組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蔣立平

《塞維里亞的理發師》和《費加羅的婚禮》中兩個蘿西娜的角色類型比較 林彌忠

音樂傳播的符號學原理 薛藝兵

武漢音樂學院大眾音樂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 宋祥瑞

從三所院校的教學計劃看我國音樂傳播的學科建設 謝濤

互聯網漢語流行音樂網站的編輯管窺及音樂網站編輯的應有視野(下) 劉夜

世俗音樂的道教化--關于全真道經韻音樂與世俗音樂關系的探討 孫凡

論中國傳統儀式音樂中的回旋體結構原則 楊民康

論戲曲音樂發展的五個時期 劉正維

論皮黃腔在戲曲聲腔發展史中的貢獻 徐燁

"易",中國傳統音樂的哲學之本--北辛莊"音樂會"的啟示 杜亞雄

興山的圍鼓 毛宛平

算法作曲及分層結構控制 劉健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的管弦樂持續音技法 李剛

克里格里奧諾《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 陳聲鋼

論"語錄歌"現象(下) 梁茂春

歌劇定義之重塑 楊旭,王凱歌

琴: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顯現 朱堅堅

試論香港專業音樂教育的定位 劉靖之

篇(10)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音樂傳播學;音樂產業;展望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internet,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ve speeded up the music-cultur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mainland i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as the reform and open-door policy have been carried out.

上一篇: 即興演講 下一篇: 手機促銷方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精品无限国产资源好片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 | 一伊香蕉久在播放线视频 |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