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13:12: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堂教學改進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不足: 1、 課堂中的互動還不夠。一般情況下,每次課前都能考慮到這點,但有時由于課時力爭想要完成教學目標等主觀因素的影響,有時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改為教師演示。
2、作業分層布置還未實施。(但這個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必要進行的)
優勢:1、教態親切自然,語言生動,講課富有激情。
2、備課前總能對教材進行細致的分析,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對重點部分盡量花足夠多的時間講透徹。
3、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手段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點形象化,對難點盡可能的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聽懂、理解、掌握、并能加以應用。
二、重點主攻方向。
課堂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生長,力爭使課堂氣氛既生動、活潑又高效;開展多種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實施行動的步驟
1、從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的巧妙導入可以極好地誘發學習興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為導入往往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
2、注重個體差異,強調激勵性原則
下一階段在作業的布置中我預備作分層要求:基礎好的同學應附加完成相應補充練習,而作業的分層評價也需因人而異,尤其對基礎差的同學可以提供明確的線索,對其進行正確引導,讓其學有所得。
3、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自由空間。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教學中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宗旨,創設一種“平等寬松、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學生的認知能力、成長進步、終身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層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質。
一、客觀面對現實,貼近教學實際,整合梳理農村學校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國家、社會對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重視,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也日益發展,但不可否認地說,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軟件設施、教學質量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城市學校,在教學信息、教學資料的來源和速度等方面也落后于城市學校,加之農村學生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也低于城市學生的家庭成員,家長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對學生缺乏必要的輔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舉止沒有規范的約束。從客觀上來講,農村學校教學資金的短缺導致農村學校教師參與外出見學的機會減少,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還沒有得到普及;從主觀上來講,農村學校教師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有的教師缺乏敬業精神,有的農村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落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農村學生的思想觀念、眼界視野、人文學識也較為狹窄。因此,改進和優化農村學校的數學教學方法,推動課堂教學轉型升級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追求多樣的教學方式,創建一種集情感課堂、賞識教學、新穎別致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迪,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數學學習活動,從各個渠道收集、篩選和組織資料和信息解決自己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
二、創新教學模式,緊扣教學需求,改進優化數學教學方法
美術教育能幫助學生快速認識世界,能夠引領學生發現生活美,能夠助力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等。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于小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那么,只是實施美術教育,不注重方法就能達到美術教育目的嗎?其實,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法,注重實施策略,才能激 “活”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只有對學科產生學習的興趣,其在課堂上的表現才會更加好、更為主動地學習。從教學實踐來看,很多美術教師喜歡以情境作為導入。毋庸置疑,情境教學法確實是良好的導入方法。但是,新課改下,美術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情境,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
例如,以學習小學美術“畫水果”這一課為例。首先,我以水果作為情境創設的材料,導入新課學習。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我準備好各類水果,如香蕉、蘋果、雪梨、西瓜、桃子等,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看到這些水果后,都被吸引住了。
師:同學們,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水果。你們仔細看一下這些水果的顏色。
生1:老師,蘋果是紅色的,夏天也有青色的蘋果。
生2:香蕉是黃色的。
生3:西瓜皮是綠色的,西瓜里邊是紅色的。
師:非常棒。水果色彩繽紛,顏色不一,那同學們想不想創作出個性作品呢?(提醒同學們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創作出自己的水果作品)。
生:(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了)
在以上案例中,美術教師以實物創設情境,然后進行對話深入導入,點燃學生興趣。利用實物,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很容易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改進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教學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課堂教法是多樣的。雖然很多教師積極使用現代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或者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展開欣賞教學,但是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很一般。針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改進課堂教法,激活美術課堂教學。
(1)引進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能夠集聲、文、圖、像于一體,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因此,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進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用彩墨畫鳥”這一課時,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首先,出示各種漂亮的鳥,讓學生觀察圖片中的鳥,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其次,出示大師作品和小朋友經典作品,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本節課教學中,美術教師以圖片刺激學生視覺器官,引領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有學生欣賞圖片后提出:畫家是怎么能把這些鳥畫得這么生動呢?此時,教師以這個問題引領學生深入學習。在學習小學美術“大師畫我也畫”這一課時,我把畫家畢加索的故事制作成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畢加索,從而喜歡上畢加索的作品,刺激學生深入學習。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等動畫觀看完畢后,我請學生上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輸入畢加索作品,或者畢加索作品風格(尊重學生想法,讓學生選擇想要學習的內容),然后點擊相關網頁,進行學習。這種尊重學生想法,與學生進行主動互動的方式得到了認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愈加強烈。當然,美術教師在課前應充分做好準備,以更好地進行教學。
(2)改進美術欣賞教學,激活美術課堂教學。以往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為:教師展示作品――教師講解作品――學生被動聽。這種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新課改下,美術教師應改進欣賞教學。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畫家凡高”這一課時,我對欣賞教學進行了改進。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呈現凡高的作品《星月夜》,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凡高的繪畫帶給我們的思考與震撼。等欣賞完畢,不再是教師講解作品,而是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討。問題如下:① 凡高是怎么用筆觸來描繪夜空中奇特的景象的?② 凡高運用這樣的筆觸,想要表達的情緒是什么?③請你說說,自己幻想中的夜空是怎么樣的?你能用畫筆勾勒出來嗎?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思路為:欣賞圖片――設計問題――提出見解,這樣的思路與傳統欣賞教學有所不同,更突出了學生的作用。學生通過欣賞、交流探討,了解凡高的繪畫作品風格,深入學習了美術知識。
三、提供實踐機會,提高動手能力
理論知識是學生展開實踐活動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一些美術基礎知識后,教師應提供實踐機會。通過美術實踐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會逐漸提高。例如,在學習“設計生活標志”這一課時,學生學習了基本的標志設計技巧后,教師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為學校設計一枚標志,讓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在學習了“學畫農民畫”這一課后,教師讓學生用畫筆畫出農民畫,要求學生運用裝飾線、裝飾色表達內心的感受。在學習“植物寫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外出寫生,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細心觀察植物,再進行創作。等學生創作完這些作品,教師還可以展開“小型展覽會”,讓學生的作品得到欣賞、認可,以刺激學生更為主動地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在實踐中很容易提高自身的繪畫水平,并得到更為獨特的體驗。
總之,新課改下,改進小學美術教學方法有助于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引活。因此,在綜合考慮學生興趣、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美術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法,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得到更大的發展,培養更多的繪畫人才。
參考文獻:
一、我國初級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現狀研究
針對我國學科課堂教育書本與實際聯系脫離的問題一直存在,在我們學習生涯中所學的大部分知識并非是生活所需的,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中學生和家長覺得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僅限于理論化,與現實脫節,因此除了應付考試以外,對所學習的知識并不重視,特別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而言,部分人認為其僅停留在表面,所學與所做并非一致。新課程改革的出現正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出現,它要求在課堂教育教學中與生活緊密相關,不能完全與生活脫節,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不足,其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學生接受程度不高
據調查研究顯示,雖然一部分學生認為將書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更容易透徹掌握和應用知識,但由于學生長久以來接受應試教育的觀念和影響,已經習慣了傳統的課堂教育教學模式,也習慣于將課堂知識直接轉化成考試要點的方式,因此,當教學模式轉換成教學生活化的時候,許多學生表示不能接受,其認為會影響考試要點的記憶和講解,因此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未能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
2.教師執行不徹底
同樣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針對考試重難點進行詳細解析,對其他知識點則采用一概而過的方式,這類教學方式在學生應試前成效很高,但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且由于傳統思維和個人教學習慣的影響,部分教師不接受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某些教師甚至認為教學生活化是一種浪費的行為,不應該在寶貴的課堂時間教予學生不相干的生活經歷。
3.教材內容與生活化相脫離
除了人員的影響因素以外,教材內容也是相當關鍵的一部分。由于思想品德在教材上改變不大,因此其知識點和內容及相關的考試題目的整改變化相對較小,如果需要進行與課堂之外的聯系,就需要學生或教師自行搜集相關材料資料,不僅增加了其工作量,所搜集來的材料也參差不齊,更加影響教學質量。
二、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不足的措施及整改意見
現在新課程改革雖已全面推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課堂中仍舊成效不高,因此,針對這一現象,結合現狀調查研究結果,可制訂出以下幾類整改方案及改進措施:
1.進行教師培訓,提供聯系資料,提高教學改進效率,使其更容易接受此類教學模式,并能夠在實際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順利開展。首先要讓教師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并且讓其感受到教學生活化對比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益處,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在這類教學模式中摸索技巧,并能夠在實際教學中施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與自己生活趣事結合,對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社會實踐經驗和案例出發,更能夠體現思想品德課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利用有趣的生活事例引起其興趣,糾正其傳統思想,讓他們實際感受到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益處,讓他們在課堂知識中看見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學到新的知識或者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
3.教育部門的配合。在改革過程中,教育部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不僅需要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指導,而且需要在教材和應試題目大綱上進行整改,逐漸改變應試模式和題型,在書本內容上需要進行與生活化相結合的整改,使其慢慢適應整個整改過程,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改革接受度。
三、結語
新課程的改革目的是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提高我國學生所學知識的使用率,讓其更加了解生活,并加深對思想品德這一課程的理解,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修養和素質,并能夠逐漸影響周遭的人。課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各個部門和參與者的配合和理解,教育教學生活化這一改革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來說,能夠進行更加切實的應用,提高知識利用率,并在無形中大大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修養。
參考文獻:
一、院校合作進行課堂改進的目標
隨著與一線教師交流的增多和對課堂觀察的深入,大學研究者加入到學校課堂改進的實踐中。其突出意義在于:研究機構將不再只是獨立于學校之外的理論思索者,而可以將自己融入到具體的學校變革的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認識活動的探索和反思。
大學是進行教育研究的主要場所,教育研究在理論上的目的是要探討并解釋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原理和趨勢,而進行教育研究的社會目的則是為了解決教育的質量和公平問題。由此可見,教育研究的社會目的與學校課堂改進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大學的社會影響力要高于普通中小學,因此在學校課堂改進的過程中就非常需要院校協作,以提高政府和社會對學校教育問題的關注與支持,提升教育的質量,促進教育的公平。對于學校而言,“綠色課堂改進”能協助學校引進新的教學計劃和重新構建學校組織,協助學校辨別需要改進的范圍,拓寬師生視野以及利用大學的研究結果作決策的基礎。對于大學而言,大學研究人員透過參與計劃,深入到教學一線研究教學中的“真問題”,可增加師生研究團隊對課堂教學實踐的了解,對促進教學論的發展,檢討課程改革的思路提供幫助。
石景山綠色課堂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之際,基礎教育領域自我反思的一個側面,是在課程改革進行了十年之際,課堂教學領域在追求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方面的自我訴求。后現代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新課程改革,在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定位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對于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特征,推動課堂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內容。以石景山區小學英語課堂為例,在對全區小學英語教師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教學中關注問題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針對學生失分展開補救性教學(86.37%),教學時間限制(77.27%),通過單詞測試、句型復習等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學習(64.55%)。這些數據說明了小學英語教師在應對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成績的保證上。這既是當前社會領域中成就主義導向在學校層面彌漫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的課程價值觀、師生觀和學生發展觀尚未真正在教室層面上扎根的體現。從這個角度看,“綠色教育”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概念,而是對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下學校教育的深刻反思――新課程改革歷經十年探索,學生是否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功?課堂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是否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同其他綠色課堂改進組的愿景一樣,小學英語課堂改進項目組為六所實驗小學制定的三年綠色課堂目標是:使英語教學課堂成為激發學生主體智慧與生命力、可持續性發展的場所,激發教師實踐智慧,通過學習觀、教學觀和評價觀的轉變,最終形成和諧發展的“學習共同體”。對于這樣的改進目標,首要的挑戰在于:通過怎樣的路徑來實施?
二、院校協作的路徑分析
從綠色課堂改進計劃來看,外部專家的參與是通過講座、課堂觀察和反饋等方式,聚焦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測試手段等途徑進行的。這一路徑的特點是:通過外部專家組的介入對教師的教學準備、教學過程進行干預式幫助。其思路與傳統的教研員介入教師的教學活動有類似之處。但由于大學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不屬于同一系統,他們對一線教師的指導、評價,面臨著如何與教師所處的區級教研系統、學校內部教研系統兩個系統對接。而原有的兩個系統,深刻影響著教師的常規評價、職稱評定以及榮譽地位。在院校交流中,教師們自然流露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在課堂改進過程中)上公開課能否獲得綠色課堂項目頒發的證書?”“課堂改進項目能不能幫助我們提高一些測試的分數?”專家組系統對于教師的成績考評、職稱評定、專業發展的作用,可能不如原有系統的作用大。正因如此,對于參加實驗校的教師來說,證書和測評成績是兩個重要的符號,是原有組織系統中與教師自身利益高度連接的集中體現。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坦率地表達期望和疑慮,也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以往的研究中所強調的:在學校接受外部系統介入式的管理、教學改進時,新系統的增加可能增添了組織層面上的復雜性,也往往會導致原有系統與新系統在功能上的沖突。[1]英國學校提升的經驗表明:外部研究者與中小學的跨組織合作往往帶有直接性目的(如要求課堂教學方式按照改革者的要求改變)、時間性限制(如多數學校改進項目的周期是三年至五年)和評價性自定(如項目按照自身評價體系反饋)的特點,常常與學校自身的評價系統發生沖突,造成教師與外部研究者之間關系的緊張。[2]盧乃桂等研究者通過對香港和內地多所學校的課堂改進進行相關研究表明:成功的課堂改進,其路徑都是把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教師的個人發展與課堂改進結合在一起。[3]孤立地將課堂改革項目注入學科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造成教師與大學研究者之間的隔膜。
“小學英語綠色課堂改進項目”實施以來,我們首先注意將項目組的課堂改進目標與學校的教育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例如,在五里坨小學和銀河小學,將“綠色課堂”理念與學校對青年教師的發展規劃結合起來,提出“激發教師對教學實踐的思考”,包括在課堂教學中“挑戰教師們已經形成的教學定式”、“鼓勵教師不斷評估自己的課堂”和“反思教學教研活動”等促成教師成長的方案,將原本僅僅限于英語學科教學過程改進的項目,與學校對青年教師的規劃、教研組規劃兩個系統結合了起來。在訪談中,教師們說:“原來覺得‘綠色課堂’是個比較空泛的口號。現在看(來),如果能在(改進項目)實施過程中和我們的發展結合起來,對我們教師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其次是使綠色課堂改進中有思考、有行動的教師樹立起榜樣、典型,從而建立一種導向。當前對教師的評價使學校和教師都陷入對分數的迷茫之中,其背后是新管理主義思想在實踐中的濫用。新管理主義思想所秉承的績效管理(評估)思想,從輸入(人、財、物等資源)、輸出(呈現的活動或提供的指導)、結果(每個產出或教育投入產生的影響)三個維度出發,考察教育投入帶來的效益變化。但教研系統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系統往往將評價的重點單一性地落在結果這一端,造成了學生分數成為回應社會期許與承諾、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唯一有效標志。小學英語課堂改進組提出,小學英語教學的改進的核心,是與教師一起探索真正的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我們期待通過實驗校中那些能夠真正體現“綠色課堂”本質特征的教師,讓更多的教師、家長了解: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如果有更多個人情意的積極投入,如果有更多教師的悉心細致的關懷,小學生就能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
再次是為教師創造機會,提供條件激發教師自覺學習的欲望。前期調研中顯示:小學英語教師多為女性,生育、生活的壓力使得她們中的許多人失去一些專業發展的機會,或者沒有動力進行專業發展。課堂改進組將在未來的工作中,通過推薦優秀青年教師、更多開展實驗校間的教師觀摩課、加強與城區優質或平行學校結對交流的方式,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教師感受到學校、區級教研部門和大學研究人員對她們個體的重視和支持,點燃他們的學習欲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為了21世紀的教育:問題與展望》一書別強調的:課堂的改進必須看做是一個一攬子計劃工程,點燃教師的工作熱情,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金鑰匙。[4]
三、課堂改進的方法
課堂處于教育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其包括學校制度系統、組織系統和評估系統等各種系統。香港優質學校改進計劃、英國旨在提高薄弱校的“教育行動區計劃”、法國的“優先教育區計劃”都表明:院校合作下的課堂改進工作,遠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容易:打開教室的大門,教師就能積極參加到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中來。確定小學英語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途徑之后,需要進一步思考課堂改進的方法問題。
課堂改進是一個“掣一發而動全身”的變革。僅以小學英語綠色課堂改進最初的方案為例,原方案試圖在六所實驗校中的每周授課環節中增添10分鐘的“你說-我說:口語對話”環節。但是,一線教師們對這一方案并不完全認同,都認為這種增量式的課堂任務,會影響到為全市統一測評進行的準備。盡管是10分鐘的課堂內容,但是它涉及評價體系、教學進度、教師工作量分配以及學校管理等結構性因素。在與石景山區英語教研員、幾所實驗校教師的多次交流中,大家取得了共識:小學課堂改進項目不能完全照搬類似的語言教學實驗、教師行動研究的方法,而是應當采用“有機式”的變革策略,即總體上給實驗學校的英語教師提供綠色課堂理念和綠色課堂指標框架,在具體做法上則針對學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協作方式。例如,對六所實驗校實行不同層次的課堂改進策略,在基礎相對薄弱的五里坨小學和銀河小學,實行教師課堂教學的診斷式改進――發現課堂中的問題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再通過課堂實踐加以總結;對于六一小學、實驗小學等學校來說,通過綠色教育理念的反思,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進。
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更多的是靠經驗的積累,很多人缺乏專業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綠色課堂改進的主要方法是促使教師在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上發生改變。具體而言,大學人員通過工作坊、觀課、集體備課等形式在教學策略、課程、評價等方面協助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同時,石景山各小學之間的教師交流并不頻繁。小學英語課堂改進組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大力加強學校之間的共同研討,通過六所實驗校之間的相互聽課、評課,帶動全區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同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師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相互學習,還可以加強互動,增進了解。
在課堂改進過程中,大學研究者自身的角色定位也非常重要。我國特有的教研員制度使得教研員對課程標準、教材細節、測評特點了然于胸。作為課程教學的研究人員來說,不能僅僅限于在繼續探討課程標準的落實、教材語言點的講解和提升測評成績方面著力,就會造成與石景山區教研員工作角色的“同質化”,最終會導致課堂改進工作落入追趕分數的窠臼當中。
院校協作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進并不是一件易事,在改進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通過這種方式積極推進課堂教學,對學校和高校科研單位來說,都是當務之急。為保證綠色教育理念深入學校和課堂,課堂改進項目系統應該與區教研系統、學校教研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制定學校教育目標、樹立綠色課堂教師榜樣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創造條件。通過與教師一起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進,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揮和創造,開拓富有新意的、結合實際的教學方法,綜合提高他們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潘慧玲.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M].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效公司,2002.
[2]Hopkins,D.,M.Ainscow&M.West.School Improvement in an Era of Change[M].London: Cassell, 1994.
文化課是中職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長期以來,文化課教學一直是職業教育中的短板,“無用、無趣、無底”的“三無”意識嚴重影響著中職文化課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為此,筆者試將績效管理理念引入中職文化課課堂中,構建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促進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改革有序開展。
一、中職文化課教學課堂的現狀
中職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必要的自我監控能力,思維的惰性極易讓他們的主體意識變弱,從而催生了中職文化課課堂上不良的學習現象,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學生“逃學”心理嚴重、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嚴重偏少、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等,諸如聊天、看小說、玩手機和睡覺等課堂違紀行為也屢有發生。與此同時,作為課堂教學的管理者,教師卻往往認為課堂管理本身就是班主任和學管部門的職責,若抓課堂管理勢必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即便是學校建立了一系列課堂管理制度,也會有不少教師不嚴格落實。此外,中職學校普遍壓縮文化課程的課時,由此產生了文化課課時少而內容多的問題,也促使文化課教師只能加快教學進度,無法開展更多的師生互動,造成不良的課堂教學氣氛,從而使課堂教學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再者,職校學習成績的考核制度相對寬松,對于不少課程而言,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講,只要考前突擊就可通過考試,再加上教師擔心學生不及格影響畢業,考前便劃重點、圈范圍,甚至泄題,考題越出越簡單,這反而讓學生更加不重視日常學習。如果學校的課堂監管力度不夠,課堂秩序自然更差。
二、構建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的原則
構建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需要在了解影響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因素的基礎上,依據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的基本需求和學生主體的特殊需要,以績效管理理論為出發點,構建合適的文化課課堂管理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總方針下,主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其一,知識系統化原則。在既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要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與教學主體等,將知識內容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整體,從而使學生既能掌握總體概貌,又能??具體內容進行學習。其二,師生有效溝通原則。中職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基礎弱、學習興趣也不濃,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少,所以,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確保績效管理體系當中績效溝通這一關鍵環節正常進行。其三,結果與過程并重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洞悉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大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考核比重,切勿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其四,循序漸進原則。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關注績效管理運行中每個環節的動態發展,逐步完善績效管理體系。
三、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的設計
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生孟亞麗曾構建了基于績效管理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管理體系。借鑒于此,本研究將以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實際為出發點,探討適合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的績效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的績效是由績效輸入、績效運管、績效輸出三個節點組成。作為教學前期的準備環節,績效輸入主要是指與文化課課堂相關的軟硬件教學資源設置,包括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績效運營是指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包括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安排、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效果反饋等教學過程,它通常分為計劃、實施、溝通、評價與反饋五個階段。績效輸出是指學習一段時間后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包括任務績效(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學習成績是否合格等)、關系績效(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是否融洽等)、遞延績效(習得的知識是否有用,能否為日后發展奠定基礎等)。
四、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的操作
(一)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的輸入部分。課堂教學績效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實施完成的,其中教學環境包括硬環境與軟環境。硬環境不僅是學習者獲得學習績效、完成學習任務的物質基礎,而且更是實施開展中職文化課高效課堂教學的物質條件。軟環境主要涉及文化課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以及師生的協作關系等,尤其是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我們關注教學過程中的溝通交流,及時反饋教學績效。此外,教師教學能力與學生學習能力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績效輸入的關鍵因素。
(二)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的運營部分。作為績效管理體系的主體,績效運營是指先通過制定科學的績效計劃,再根據計劃實施中職文化課課堂績效管理,同時,績效溝通貫穿整個績效管理過程,保障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此外,績效評價后師生便可認識到各自的績效成果,及時反饋教與學的效果,最終讓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發揮最大的教學優勢,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績效計劃。績效計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績效管理的效能。學期初,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制定績效計劃及其衡量標準,使師生各自的責任與義務清晰地呈現出來,為教學過程的進行提供指導和評價依據,確保文化課程教學的成功實施和學習目標的實現,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績效完成能力。在績效計劃中,教學大綱關系到整個課程是否能有效的開展。為此,在教學大綱里需引入既公平又具有激勵意義的學生競爭機制,同時加大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考核比重。為了達到公平的效果,教師可以給予每位學生 60 分的平時成績起評分,剩余的40 分的加分空間就取決于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如課堂主動發言、自覺參與討論學習、課程作業的展示等都可成為加分的項目。當然也可以設置扣分項目,如無故遲到、早退、曠課、玩手機、睡覺等。
2.績效實施。績效實施是課堂教學績效管理成功的保障。在績效實施階段,學生按照績效計劃開展文化課的學習,教師則對照績效計劃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監控和指導,在關注學生??在能力發揮的同時,分析學生學習績效受阻的原因,根據學生學習進展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并及時收集學生知識掌握和課堂表現情況,為后續的績效考核收集資料。
3.績效溝通。績效溝通是課堂教學績效管理的關鍵。在中職文化課課堂教學績效管理體系中,績效溝通要貫穿全過程。績效溝通的內容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學習內容,針對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溝通內容都要有所不同。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業績,同時做好相應的績效指導。正是通過績效溝通這一環節,教師在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形式、考核標準等多方面與學生達成了共識,學生不再認為教師是監督他們學習的“警察”,而是引導他們改進學習績效的“導游”。
4.績效評價。績效評價是績效計劃完成情況的實際結果。在績效評價階段,教師與學生對照課堂教學績效管理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績效考核評價。其中,針對學生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遵守紀律性、學習主動性、學習參與性、創新思維性以及上進意識等內容。針對教師的評價指標一般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創新、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業批改等內容。在文化課教學評價中,我們往往應做到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學評價與學習自評、互評相結合。因此,整個績效評價也要遵循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三結合的原則。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我們深深認識到,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本學期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立足校本,有計劃、有步驟進行校本培訓,措施得力,目標明確,形式多樣。
1、要求教師深入學習《國家課程標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教學中的熱點和冷點教學問題,從而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認識教學新策略,并組織教師利用新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讓教師從經驗型向專業型、科研型轉變。
2、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教研組利用每個星期三業務學習的時間組織教師進行教研活動,學習本年級的教材特點,了解教研課改信息,一個學期下來“研教合一”,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同時,我們還組織教師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
二.積極參加和開展教研活動
我們在學期初教研活動計劃中提到,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益,開展“聽、評、說課緊緊跟蹤一節課”的教學工作。且把這項工作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本學期,我們組每位老師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組長報送開課課題和時間,認真按照“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分頭做課、共同評議——反思總結、內化吸收”的步驟進行,聽課后認真評課,及時反饋,通過一學期下來,我們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師從理論學習到實踐研討,從集體備課到聽課、評課,使教師教學理論得以提升.。
本學期以“關注學生、追求本真”為研修主題,以“提升教師素養,改進教學行為,鞏固課堂實效”為抓手,以教研組建設的動態評估為契機。立足教研,聚集課堂,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益,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修機制,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全體教師積極參加校本研修活動并做好先關得記錄和反思。年輕教師的提升工程也完滿成功:其中林學峰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獲學校一等獎、許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師上的公開課都得到全校教師得好評,吳雪琴老師執教的綜合實踐課獲市一等獎。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1、本學期,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強化教學法規意識,加強課程計劃的執行和管理,做到“開齊、開足、教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教研工作做細、做實。
2、加強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管理,特別是學生的作業布置與批改,數學組老師都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作業的批改及時、認真、細致、規范,一部分老師并能及時分析反思,適時地采取補救措施,使本學期的教學質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
四、抓好課程改革,促進學校發展。
突出課改實驗。組織教師學習教學理論,深入課堂實驗,及時地總結教學經驗,撰寫課改論文。
一個學期匆匆過去,四年級教研組全組教師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和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不斷的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為提高我校的數學教學質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以下就針對本學期本教研組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堅持理論學習,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我們深深認識到,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本學期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立足校本,有計劃、有步驟進行校本培訓,措施得力,目標明確,形式多樣。
1、要求教師深入學習《國家課程標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教學中的熱點和冷點教學問題,從而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認識教學新策略,并組織教師利用新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讓教師從經驗型向專業型、科研型轉變。
2、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教研組利用每個星期三業務學習的時間組織教師進行教研活動,學習本年級的教材特點,了解教研課改信息,一個學期下來“研教合一”,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同時,我們還組織教師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
二.積極參加和開展教研活動
我們在學期初教研活動計劃中提到,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益,開展“聽、評、說課緊緊跟蹤一節課”的教學工作。且把這項工作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本學期,我們組每位老師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組長報送開課課題和時間,認真按照“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分頭做課、共同評議——反思總結、內化吸收”的步驟進行,聽課后認真評課,及時反饋,通過一學期下來,我們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師從理論學習到實踐研討,從集體備課到聽課、評課,使教師教學理論得以提升.。
本學期以“關注學生、追求本真”為研修主題,以“提升教師素養,改進教學行為,鞏固課堂實效”為抓手,以教研組建設的動態評估為契機。立足教研,聚集課堂,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益,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修機制,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全體教師積極參加校本研修活動并做好先關得記錄和反思。年輕教師的提升工程也完滿成功:其中林學峰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獲學校一等獎、許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師上的公開課都得到全校教師得好評,吳雪琴老師執教的綜合實踐課獲市一等獎。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1、本學期,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強化教學法規意識,加強課程計劃的執行和管理,做到“開齊、開足、教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教研工作做細、做實。
一、引言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課堂教學內容、過程和效果進行收集、分析、整理,對其價值作出基本診斷和評價,以優化和改進教學活動的過程。科學、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課堂教學評價對改進教學、提高管理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國內許多高職院校都引進了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進行聽課、評課,并以此作為選拔、鑒定、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對于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多從其評價模式、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探討[1]P78-80,很少涉及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的操作過程。
聽評課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評價方式,作為一種機制,是促進教師反思教學、改善教學、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發展的有效手段。聽評課一般是由專家和同行組成評價小組,采用隨堂聽課、定量打分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一堂課的課堂結束后,根據評價小組的綜合意見,對授課教師的整個課堂情況的優缺點根據定量情況進行匯總[2]P8。這種通過專家的評定和同行之間的互相觀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學習、促進教學的作用,但由于實際操作過程中方法的缺陷,對教學的推動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到底這種聽評課機制在實施過程中有何缺陷,又如何加以改進呢?本文旨在從聽課者、評價標準及反饋環節三方面加以探討,以使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能更好地發揮其導向功能,真正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在聽評課機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主體“無備而聽”
聽評課的評價主體一般是專家、同行或者教學督導,評價手段是使用課堂評價量表,評價對象是授課教師及其課堂教學過程。
在整個聽課過程中,聽課者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實施者,是課堂教學質量的直接評價者。每個聽課者都有各自的知識背景、價值取向,他們對評價標準的掌握和對課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而在現實當中聽課者常常是“無備而聽”,即在聽課前對于評價對象、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都缺乏相應的了解,這樣就弱化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從評價對象上來看,每個授課老師的知識結構、從教背景、學歷、資歷、職稱等各不相同。聽課者如果在評價之前對授課老師沒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評價的時候就會“一刀切”,把新教師和老教師、從教經驗豐富和缺乏經驗的教師、有師范教育背景和無師范教育背景的教師放在同一層面進行橫向比較,卻沒有從縱向考慮授課教師的進步和成長,從而使評價結果無法真正有效地促進授課教師的教學進步。
對于評價內容,聽課者往往對于授課教師的教學目的、授課內容、教學進度、課堂計劃、教學重點也缺乏相應的了解,導致聽課過程中盲目、被動地聽課,在關于“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計劃”、“課堂容量”等指標的打分上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二)評價標準重“教”輕“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課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采取的是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因而在課堂教學評價上,側重于對教師知識傳授水平的評價,考核教師是否具備課堂教學的基本功。
聽課者一般采用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對授課教師及其課堂教學進行定量打分。縱觀多所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絕大多數集中在教師教得如何上[3]P89。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教師的語言、板書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課堂教學的評價最后變成教師教學技能的評價。而對于課堂教學的另一重要參與者――學生,卻忽視了他們的主體性和層次性,缺乏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等的考察。
(三)評價過程反饋“無門”
聽完課后,評課也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過程。傳統的聽評課常常“重聽輕評”,在評課過程中,往往排斥授課老師對評價的介入,授課老師與聽課者之間也缺乏必要的溝通,致使授課教師與聽課者心理上相互對立,信息源單一,也不利于授課老師對評價結果的認同。
從前面介紹的評價過程中,我們看到,評價前(聽課前)和評價后(評課時)都沒有授課老師的主動參與。這樣的評價過程使授課老師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聽課前不清楚評價標準或者依據,評課后不知道評價結果,或者只看到一個抽象的分數和幾句簡單評語。缺乏相應的反饋機制,授課教師即使有心改進也無從入手,從而認為聽評課對自己“無所謂”或者“無幫助”。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聽評課機制
(一)聽課者要做到“有備而聽”
作為課堂教學的直接評價者,聽課者對聽課內容、對象、標準不了解,就會出現“一刀切”、盲目打分等情況。因此,聽課者要盡量“介入評價對象的教學生活,收集與評價對象相關的背景資料”[4]P40。
我建議聽課者在聽課前要做相應的準備,包括:查閱相關教學資料、教學計劃及教案,并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其從教年限、教育背景、課堂教學的設想,以及授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并先將課前交流的情況作簡單記錄,包括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師基本情況、課堂初步設計等。
(二)評價指標要兼顧“教”與“學”
單純考核教師的教,就僅僅是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的評價而不是教學評價。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組織的、與學生共同進行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5]P11。課堂教學的評價應該圍繞著課堂教學主體的活動進行,既要評價教師教得如何,又要評價學生學得如何。
在評價標準的設計上,除了考核教師的教的指標外,還應加入對學生的學的情況的考核,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學生思維的發展程度等。
(三)評價過程要注重交流和反饋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記錄教師進步和成長的歷程,促進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活動。
要改變授課教師對待聽評課的“茫然”狀態,可以在評價前(聽課前)和評價后(評課時)加強與聽課者的溝通。聽課前,給授課老師和聽課者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在交流過程中,一方面,聽課者可以了解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另一方面,聽課者也有義務向授課老師說明評價目的和評價標準。
評課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反饋,是對授課老師改進教學幫助最大的步驟。反饋要及時,邀請授課教師參與,并且可以由授課教師先自我總結。在反饋的過程中既要肯定優點,又要指出不足,并且共享好的做法。
四、結語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優化和改進教學。完善現有的聽評課機制,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效能,促進教師對教學進行發思,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進步和成長。
參考文獻:
[1]付八軍,馮曉玲.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78-80.
[2]劉捷,曾緒,田小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探索[J].中國外語,2007,(4):8-12.
[3]盧麗虹.英國職業院校聽課和評課制度及其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26):87-89.
[4]蘭玉榮.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1,(5):38-40.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53
課堂教學是實施“學講計劃”的主陣地。隨著“學講計劃”逐步推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將成為必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贏在有效課堂。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講計劃”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認為“重視有效的預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準學生的脈,有效利用好教學時間,加強自主學習、合作發展,拓展課堂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強化課后反思”等是提高課堂效果的必要條件。
一、要重視有效的預習
為了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我們必須要重視課前預習,使學生做好學習的準備。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尤其是差生,之所以在課堂上不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聽課效率差,主要原因是課前預習得不到位,對課堂所學內容比較陌生,很難適應教師上課的正常節奏,更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從而導致聽課效果差。這樣看來,課前預習確實很重要,尤其是差生。
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以前的課堂上教師總是把自己當主角,認為一堂課的好壞就是自己是不是按照教案講完了,難點是不是得到突破。往往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一節課的成功與否應該看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習得一些新的知識。那么怎樣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首先,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對他們有信心,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有話敢說,有困難愿意請教教師。其次,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我們應該解放學生的雙眼,要求學生不要只盯著課本,應該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多提出一些自主學習的題目,讓學生自己探討、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敢說,敢于說給教師、同學聽,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最后要善于鼓勵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應進行貼切的點評,指出不足,及時鼓勵。
三、要把準學生的脈
奧蘇伯爾說過:“你想把學生引領到你想叫他去的地方,你首先要知道他現在在哪里。”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前應把準學生的脈,多途徑了解學情,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應根據上課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先學后教”,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學生會的堅決不教,學生不會的才要教師的點撥與指導,這也是“學講計劃”的精華。這樣才能科學設計教學過程,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從而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四、要有效利用好教學時間
小學課堂每節課的教學時間為40分鐘,前20分鐘是學生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所以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應安排在這段時間講,在這段時間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誘導,不但語言幽默風趣,而且還要善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課堂上教師的講在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應把握分寸,恰當地講。后20分鐘應重在對學生學習的鞏固、檢測和反饋。總之,講的時間不宜過長,要留給學生理解和質疑的時間,尤其是那些注意力和記憶力較差的學生走神,降低課堂效率。所以要科學管理好課堂教學時間,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0分鐘,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五、要加強自主學習、合作發展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合作發展。“學講計劃”倡導的就是讓學生先學后教、先練后講。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鉆研,努力探索,去主動獲取知識,進而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撥,誘導他們去發現問題,產生疑問,提出有獨創新的見解,然后通過思考、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解決,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對學生萌發的新奇念頭和別出心裁的想法,要及進地予稱贊。例如,在教《推敲》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有效的討論,體會“推”“敲”的妙處。引導學生思考,同桌討論用“推”的好處,學生針對“推”“敲”發表不同見解。理由一:“敲”門禮貌,而“推”門不禮貌;理由二:寧靜,“敲門聲”會驚醒樹上沉睡的小鳥;理由三:響亮,古人很講究字韻,推的韻母是ui,敲的韻母是ao,所以說“敲”讀起來更響亮些。所以這首詩中的“推”就改成了“敲”。我們平時到別人家去,一般是用“敲”門。通過激烈的討論,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要拓展課堂空間
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是引導者、策劃者、合作者、服務者和開發者,加強課堂管理是實現有效教學,進而達到高效課堂的基本前提。教師在課堂上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還要解放學生,同時也要解放自己,這樣才能降低課堂精力流失率,提高課堂效率。
七、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成功的課堂教學,不是學生在被動的學習中有所發現和感悟,而是在主動探究中去感悟、去發現。教師只是引導并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并教會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并激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如果我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可以想象大部分學生是無從下手的,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無法得到保障,而如果直接讓學生進行操作,就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八、強化課后反思
1.課堂教學反饋對教師教學的作用
教學計劃制訂得是否完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是看大多數學生是否確實接收并貯存了信息,具備了某種技能.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獲取各種反饋信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并與預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找出差距及原因所在,并對反饋信息作出評價,調整信息輸出的節奏和步驟,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反饋對學生學習的作用
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成績,精神上得到滿足,伴隨而來的是興奮感和愉悅感,更會產生自信感,從而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彌補不足,改進錯誤,改進學習方法.
二、獲取課堂教學反饋的方法
1.課前制定合理的反饋計劃
教師要使獲得反饋信息能準確、迅速、具體地反映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也為了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在課前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收集反饋信息的計劃.根據反饋信息,對于教學中學生可能產生什么困惑,會出現哪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由此要進行哪些提問,該提問哪一層次學生,要做哪些練習,該重點深入了解哪些學生的實際情況,哪些要板書,該請誰板書等,都要一一設計妥善,以便在教學中能迅速、真實地獲取反饋信息,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2.通過課堂觀察捕捉學生的反饋
心理學告訴我們,青春初期的中學生,雖然不像小學生一樣心理外露,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上觀察到其思維過程中思維受阻與否的一些跡象.如學生兩眼有神、端坐聆聽,表明所進行的內容對他們有吸引力,教師講授得法;目光轉移、坐姿不穩,表明所授的內容沒有聽進去,思想上開了小差;表情樂觀、態度積極,表明對所學知識已經了解;表情冷淡、態度消極,表明對所學知識沒有理解好.學生的這些表情與動作,就給了我們一種反饋,在教學中若能及時觀察,捕捉它們,并進行調控,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通過語言交流捕捉學生的反饋
語言交流包括課堂提問、課堂討論以及學生質疑等.課堂提問應具有啟發性,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激起思維的波瀾,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課堂討論應緊密圍繞教學重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要組織好不同想法的交流與爭論.學生質疑就是對所學的某項內容提出疑問或不同見解,由同學或老師做出回答或解釋.
4.通過文字交流捕捉學生的反饋
文字交流包括教師板書、提供書面答案,學生書面練習、檢測、板演等.書面練習和檢測題應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啟發性,由易到難.為了能及時全面地捕捉反饋信息,教師要從好、中、差三方面的學生代表中巡查解題情況,從而了解全班學生的掌握程度.通過這些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來了解全班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進度與方案.
通過課堂觀察和語言交流所獲得的反饋多屬信息的定性方面,量化程度較低;而文字交流反饋不僅信息量大,而且穩定可靠,教師可大面積了解學生,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對策.所以,教師在獲取課堂教學反饋時不能單一地從某一方面進行,而應將幾種反饋的方法綜合運用,這樣才能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
三、對數學課堂教學反饋信息的調控
數學教學的信息反饋與調控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反饋的目的是改進教學.作為教師,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就能及時調整教學,糾正教學中的偏差,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若學生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或有特色的優秀解答,對于深入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一定的價值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在全班給予推薦、肯定、鼓勵,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他們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