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2-12-03 18:35: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院研修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雖然培訓是短暫的,離別是傷感的,但面對永恒的認識,充實的收獲,又不得不讓我們感覺欣喜和快樂。尊敬的老師們、親切的同學們讓我們為了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們,為生我養我的家鄉的教育事業,為了貧窮落后的西部,共同追求、勇敢超越,貢獻出我們的青春和熱血。
本次研修的主題是 “語言知識教學的語境設計問題”。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此前我在創設語境時,存在著拋開文本的情境而去創設一個新的情境進行、過多地站在老師“如何教”的立場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等問題,創設的語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缺乏真實性和實效性。在為期近半個月的研修過程中,擔任講課教師的我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中語境創設是否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選擇的教材是魯科版三年級起點第二冊unit 5 lesson 2 it’s on the first floor.教材中涉及到三個人物,其中jenny和lucy都是加拿大人,jenny一直在中國上學,lucy從加拿大來中國拜訪jenny。課文所呈現的正是lucy來參觀jenny學校、 jenny向其介紹學校功能室位置的一幕 。
在解決語境創設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這一問題上,我設計了學生展示學校作為主情境貫穿整堂課教學。在新知呈現環節我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在熱身環節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通過幻燈片出示了自己學校的圖片,復習了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為新課的導入作了充分的鋪墊;在呈現新知環節,又呈現了自制的jenny學校的模型來創設語境,模型的使用聯系了學生對樓層的認知,學生很快就明白了first、second、third這三個單詞的含義。在新知訓練環節,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語境,包括聲音、文字、圖像等,采用不同的練習方式,在聽音回答問題上,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問題進行操練,首先是教師帶大家來做,然后學生在小組內操練,第三次放手讓學生自己問答,通過聲音、文字、卡片和模型,由整體到部分到個體,讓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些語境的創設都非常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新知運用環節,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學生全部參與到設計活動中,在此環節中我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有動手的,有動口的,有在旁邊傾聽的,學生無一例外地參與到理想學校的設計中來,積極主動、興趣盎然。
在語境創設是否基于學生生活實際這一問題上,在新知呈現環節,我注重了聯系自己學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語境,比如在熱身環節通過課件出示自己學校功能室的圖片,在新知呈現環節利用學校模型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的任務主線等,因為模型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具,它能夠直觀地讓學生明白語境的意義,模型上呈現學校功能室的圖片也是學生司空見慣的,因此,學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學會music room、art room這些新單詞了。
在新知操練環節,我設計的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向聽課老師介紹自己的學校即利用幻燈片出示學校平面圖,并為學生搭建了語言支架,引導學生運用核心句型進行表達,為語言的真實運用做好鋪墊。
畢業幾年來,感覺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上學時積存的“家底”早已不夠用。對課文解讀的淺薄,對教輔資料的依賴,與學生交流時思維的“短路”,寫下水作文時的緊張與尷尬,其中苦痛心中自知。研修專題一告訴了我答案:這是讀書太少,懶于讀書的結果。總抱怨學生讀書太少,語文素養不高,可自己有做得如何呢?自己因世俗的侵染而變得浮躁,對知識理論,對經典著作走馬觀花,其中的奧妙竟不知一二。工作的壓力大,生活的節奏快,固然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自己讀書主動性不強,踏實性不夠。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的第一要務,是學習生活里最美的風景。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素養,教師要做好表率,首先應是一個勤于讀書的人。一位愛讀書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智慧的老師;一位智慧的老師,也一定會影響一批愛讀書的學生。新課改是機遇,也是挑戰,自己必須盡快行動,靜下心來,沉下心去,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廣泛涉獵,博采眾長,研究知識,汲取營養,為迎接更大的挑戰做準備。
做一個深刻細心的“我”。
教學生活中,許多時候感覺所教內容空洞膚淺,課堂平淡生硬,忽視或回避學生的思想,將知識點生拉硬拽地塞給學生,找不到教學的興奮點和成就感。這次研修過程中結合教學案例和專家點評,我發現:從教學過程的細微處入手,深入研究,仔細品析,每一處點滴中都有一個多彩的世界,每一個瞬間都有可能綻放絢麗的光彩。記得我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泛泛地整體感知,解讀疑難字句,感覺枯燥無味。研修課例中的老師卻從文本的細微處入手,深入透析,發現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她在品讀的基礎上研究文中的關鍵字句,如文中最后一句“他的英明和事業將永垂不朽!”老師指導學生反復品讀,注意到了“將”字和感嘆號的妙用,學生在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中,發現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功績和恩格斯對他的無限尊敬悼念之情。一堂課學生思維敏銳,情感豐富,生動精彩。
又如一位老師在教《胡同文化》時,從“北京的胡同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句切入,問這個比喻用的好不好?學生很快進入生動的語言文字當中,感悟出北京胡同彰顯出平民文化的內涵。這堂課不再是北京胡同的知識講解課,而是語文味十足的文化探究課。再如一位老師在教《貝多芬傳》時,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不斷學生促成有效的生成,將思維引向深入,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的學習習慣。這樣的課堂是鮮活的,是充滿靈性的。今后的教學,我會細致地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從準備到反思,不放棄任何一處有價值的光束,相信自己的課堂也會充滿亮色。
做一個勇敢自信的“我”。
總覺得自己年輕,經驗不足,教學中,畏畏縮縮,視野狹窄,不敢創新,怕出亂子,怕學生考不好,這些因素一直牽絆著我前進的步子。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按照舊有的模式展開,有時想設計一些學生活動,可又怕影響課堂質量和學生成績。而研修教學案例中的執教者大多都是青年教師,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嘗試,勇于創新,自己和學生都放開手腳,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生創設空間有效拓展、發現創新。還有的老師在教《五人墓碑記》時直接把課堂搬到了課外----到校園里讀碑文,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從他們那里看到的不僅是精彩的教學藝術,更有一種大膽創新的精神。我感到這是對我的一種鼓勵和召喚,在今后的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心組織教學,勇敢地嘗試,多組織一些利于學生訓練能力提高素質的活動,如排演課本劇、朗誦比賽、專題講壇、人物專訪等等,給學生松綁,為他們搭建開放自由的語文學習平臺,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幸福生活和終身發展作鋪墊。
這次培訓使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世界的博大與深邃,她有繽紛多彩的美景,更有我們施展才能的空間。自己雖如小草般普通平凡,但只要用心完善自己,歷練自己,也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麗,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一處不凡風景! (1) 同欄目文章推薦
查看更多>>
“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譯為 “社區”,可解釋為:①在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利害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1887年滕尼斯將“共同體”概念引入社會學領域,用來表示任何基于協作關系的有機組織形式,并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及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共同體”思想引入教育領域出現了“學習共同體”。博耶爾(ErnestL.Boyer)在《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一書中首次使用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并指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成員共同分享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
教師培訓中的研修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訓者與參培教師基于“研修主題”開展實踐研修活動而構建起來的一種群體學習和實踐的聯合體,它以中小學教育教學及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 以學習、探究、反思性實踐為主要方式,以雙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及參培教師所在學校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個成員見解與經驗的共享,各成員之間形成一種主題中心、任務驅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鑒的良好機制,進而實現共進共贏與和諧發展。教師研修共同體具有如下特點:共同的價值追求、生態化的研修場景、任務型的合作關系。
二、構建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遠離真實的教育現場,忽視參培教師的自身經驗,導致訓研分離、學用脫節。教育部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改進培訓方式方法。改進教師培訓的教學組織方式,倡導小班教學,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教師研修共同體視域下的教師培訓,強調對教師主體作用的尊重與教師自身資源的利用,強調走進教育現場,強調任務驅動下的合作學習,強調訓研一體與學用結合,推動著教師培訓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從大一統式走向自主式、被動式走向互動式,培訓與參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相互接納,資源共享,最終實現情感融合和知識生成。區域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建,還將為學校校本研修的開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支撐和更有力的專業引領,實現城鄉教師共享研修成果,促進教師隊伍均衡發展與區域教育和諧發展。
三、教師研修共同體的實踐與探索
教師研修共同體倡導的是一種“大培訓觀”。所謂“大培訓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是以研究為紐帶,將培訓活動從學院課堂延伸到中小學一線的辦學實踐、從培訓期間的研究與學習延伸到培訓結束后更長期的研究與交流,追求的是培訓的生長性、生根性與生態化。
1.構建愿景、確立目標,做激活主體動力的培訓
共同愿景是組織內所有成員自愿達到的目標或實現的理想的總和的抽象,反映了組織的共同理想、共同價值取向及一定時期共同的奮斗目標,是推動共同體行動的內在動力。在培訓實踐中,我們依據不同項目、不同參培對象構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體,我們構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實現由保姆型向引領促進型、由權威型向民主對話型、由經驗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轉變”;骨干教師研修共同體,我們構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經驗,形成教學專長,提煉教學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動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實現由骨干教師到卓越型教師的成長飛躍!”由此來激活主體意識、喚醒發展內需、導航發展方向。通過精心設計《研修日志》、精心策劃“破冰活動”,讓學員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規范,促進感情相容與溝通,培養學員的團隊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
2.因需而變、因求而立,做滿足教師需求的培訓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是基于問題、關注需求的培訓,其培訓的效果首先取決于真實而科學的需求調研與分析。為此,學院提出了“培訓基于調研、調研先于培訓”的項目策劃要求。強調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座談會議、實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論學習等多形式專業性地開展訓前調研,以獲取準確而真實的需求信息。如,在每個項目實施前,我們通過“訓前調研問題單”(如下表)來收集與問診參培教師的現實需求。
訓前調研問題單
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培訓的需求調研與診斷分析貫徹培訓始終。通過“破冰活動”中的“問題征集”、學員的研修日志、課堂觀察記錄、教學質量問卷調查、培訓滿意度調查等來方式來全面深入地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根據學員需求來靈活地調整培訓內容、設計論壇主題與研究課題。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項目的效果反饋和總結反思,把每次培訓的效果反饋和總結反思,作為下一次培訓需求調研的起始環節,形成循環機制。
3.聚焦主題、實踐取向,做緊接“地氣”的培訓
培訓課程作為培訓目標的載體,是教師培訓的核心,課程設置是否精當,直接關系到培訓的實效高低與質量優劣。“十二五”以來,長沙教育學院 遵循基于教學實踐、凸顯情境需求、體現目標導向、注重互動生成、強化應用反饋的課程研發理念,培訓課程設計由“模塊拼盤式”走向“主題聚焦式”,由“理論取向”走向“實踐取向”,圍繞研修目標與主題,逐步建構了以“實踐性課程”為主體的課程結構,強調實用理論、實景課堂、實在研討、實效感悟。如語文教師培訓,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員,近三年來,我們研發了如下培訓主題:新課標視野下的語文教學設計理念與策略,基于課堂觀察的課例研修與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文本解讀與現代文教學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學決策創新與教學實施、讀寫一體理念下作文教學的改革與優化。圍繞培訓主題,集中用力,聚點深挖,或橫向開拓,或縱向發掘,設置培訓課程,形成專家理論引領、一線名師或學科培訓專家示范引領、學員反思性實踐、小組研討交流、總結提升后再改進行動的培訓課程體系,基本實現了“學”(聽中學、做中學)、“思”(經驗提升、實踐反思)、“做”(情境體驗、任務驅動下的校本實踐)、“研”(“小課題”研究、課例研究)的結合。
4.多元互補,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應的培訓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在培訓形式的選擇上往往采用多元主體協同培訓、多形式互補混合式培訓。將院校集中培訓、校本研修與學員自我教育結合起來,將遠程培訓與崗位反思性實踐結合起來,將專題講座與微案例分享、主題沙龍結合起來,將理論學習與參與式工作坊活動結合起來,實現各形式間的相互聯通、優勢互補與同步生長,擴展教師研修的時空,延伸研修的效果,進而實現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其教學形式除專題講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題研討、世界咖啡匯談、工作坊活動(任務驅動、合作研討、實踐操作)以及任務驅動下的崗位實踐,促進學用結合,使培訓突破了即時效應,具有了生根性與生長性,進而產生帶動與孵化效應。
5.跟進指導,訓研一體,做專業支持服務的培訓
研修共同體的建設需要有骨干的帶動,需要有專業引領力量的支持。作為研培機構,在打造研修共同體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培訓即服務”的工作理念,這里說的“服務”不僅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專業支持服務。可以是遠程網絡跟進,通過建立QQ群、網絡研修社區,形成專業交流與對話共同體,定期發起活動與話題,引導學員橫向交流與深度研討;可以實施導師制的跟進服務,以小組為單位配備指導老師,對學員的崗位實踐進行全程跟進與跟蹤;可以采用項目組定點式跟進,選擇有代表性的學校,確立具體目標與研修內容,進行定點式跟進,真正將學習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教學生產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動自我實現的培訓
我非常感謝冷水江市進修學校與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機會,于2014年7月18日至2015年1月31日,參加了“國培計劃(2014)――湖南省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班”的學習,分四個階段集中研修。
此次研修,圍繞小學語文課程進行主題設計,名師專家教授云集,優課薈萃,各顯風流。研修活動,多元化、多角度地詮釋了“新課標”的要義,給予了我們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啟迪。
一、破冰之旅――開啟美麗邂逅的旅程
7月20,我們在生活班主任帥小伙李佳老師的組織下開展了“破冰”的活動,開啟了美麗邂逅的旅程――國培學習。
活動由“引子”“美麗邂逅”“征集簽名”“團隊建設”“驛站傳書”五個部分組成。在“團隊建設”中,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爭分奪秒,群策群力,在15分鐘的時間內設計好了本組的組名、口號、組訓、組歌,并以海報的形式呈現。五個創意非凡的組名應運而生:十全十美、鏗鏘玫瑰、超越自我、新芽、夢之印。
整個活動熱鬧中迸發著上進的激情。每位學員由最初的拘謹尷尬到后來彼此的心靈相通,為將要開始的學習旅程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氛圍。
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訓
第一階段,7月18日至8月15日,在婁底人文科技學院聽取專家講座,30天的高校高密度集中培訓。這個階段,各位教授主要圍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素養知識和專業能力等方面進行主題講座。
王崧舟老師的課堂與講座,使我們明白:在語境視野下凝望和審視語用現象,從中不僅發現樹木,更關注整片森林;不僅有技術分析,更有靈魂鑄造,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李杰老師教會我們用法律保護自己;歐陽丹卉老師用案例生動闡釋:小組合作不是目的,是手段,也只是眾多手段中的一種。伍新春教授用大言溫暖我們疲倦的身心:從職業倦怠的角度來講,教師的最佳工作狀態應該是適度的投入,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趙年秀教授娓娓道來:傳統授受范式下,學習者往往來者不拒,逆來順受,不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造就創新型人才。李夫澤教授用講故事的形式,將教師修養與閱讀方法清晰講出……
教授們的講座,觀點真實、不高深、不做作,讓我們禁不住認真地聽之、記之、嘆之。幾十個講座聽下來,我們切實提高了自己的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能力,增強了課堂閱讀教學的解讀與實踐的綜合能力。每天,白天七節專家講座,晚上學術討論。高密度、高水平的專家培訓,我們累并充實著。
三、名師引領――影子實踐培訓活動
2014年10月20日至2014年11月8日,第二階段影子實踐的培訓學習。
在聽課議課中,我們發現,名師們課堂安排得精妙,看似平常的教學內容總被演繹得精彩紛呈。教低年級的老師讓我們分享了低年級活潑的課堂;教作文的老師讓我們感受語文底蘊的魅力,感嘆作文教學的精妙;教中高年級閱讀的老師,讓我們領略了閱讀課的厚重,深悟到認真備課的重要;這些名師讓我們看到了語文課的豐富內涵,明白了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情趣。
這樣的影子實踐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有效教學的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診斷能力與創新能力;學習到了幾所基地學校名師的先進教學經驗,豐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的觀察、體驗與感悟,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有效行為能力。
四、學以致用――返崗實踐培訓
2015年1月9日至12月9日,30天的返崗實踐培訓。我返回原單位原崗位,把集中培訓與影子實踐階段提升的專業知識素養與專業技能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做到了學以致用。具體實踐如下:
一是觀察指導同行,二是熱心細致地輔導頂崗學生曹×的課堂教學。三是主動承擔了多次對外交流的公開課。四是認真反思,勤于寫作。五是一邊帶頭做好學校課題研究工作,一邊指導同事科學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因為我在此次國培中的勤奮努力,我在本地的小語教學領域,各項成績斐然,影響力日增。在領導、家長、同行、學生的眼里,我的專業知識素養與專業技能得到了扎實的提升。
五、提升總結――高校研修培訓
學科分類:教育心理
課題負責人:王 芳
工作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附屬
幼兒園 310012
本課題主要對如何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情緒能力進行了研究,包括實驗準備、幼兒情緒能力的研究、幼兒能力培養方案的試行、驗證和推廣研究、項目總結等六個階段。
主要研究目標:(1)了解幼兒情緒表達的特點;(2)說明幼兒情緒理解的特點;(3)認識幼兒情緒調節的特點;(4)建立科學的幼兒情緒能力培養的教育體系。
我們對浙江省杭州市在園的3-6歲150名幼兒進行情緒表達能力、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的調查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
(1)幼兒情緒表達能力和情緒表達事件的研究:研究各年齡幼兒在家和在園時,四種基本情緒和兩種復合情緒下的情緒表達特點;
(2)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研究:了解各年齡幼兒對自我和他人的表情識別、情緒情境識別、情緒原因理解、復合情緒理解;
(3)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研究:通過教師和家長的評估問卷,調查幼兒在典型的日常情境中情緒調節的策略,探查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性差異;
(4)制定幼兒情緒能力培養方案,建立起一套具有不同年齡階段特點的、有著合理目標、有效策略的干預方案;
(5)開展教師(家長)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緒、如何批評和表揚幼兒、如何與幼兒進行情緒情感的對話交流方面的研究。
發達地區幼兒園園本研修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課題類別:教育部重點
學科分類:基礎教育
課題負責人:張克勤
工作單位:寧波教育學院 315010
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深化,構筑有效園本研修工作機制,可以使幼兒教師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獲得積極而全面的認同,并在園本研修活動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進而產生積極的行動。
我國傳統的園本研修模式以園為本,局限于單個幼兒園的教師之間交流,有一定的封閉性。有效園本研修工作機制,以教師和各級師訓機構教師、教研員為主體,通過上下貫通,橫向聯合建立研修管理體系和研修網絡,并為幼兒教師提供技術(環境)支持,使研修資源得以優化,提高整體研修活動的質量。
主要研究目標:
大家下午好!
XX 年的冬至,這里依然暖陽融融,緣于國培我們再次齊聚一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總結回顧三個月的國培研修學習,深情重溫相聚國培的美好幸福時光!
我們這些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非常感謝合肥師范學院為我們搭建了這一培訓學習的平臺。
這是一個提升理論、更新觀念的平臺。兩個月的理論研修,我們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的精彩講座;有機會領略了一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學識風采;我們更欣喜地分享了戰斗在教學一線的語文名師的豐碩成果。聆聽大師,讓我們豐富了理論,使我們的思想之樹根深葉茂,讓我們的心在浮躁的現實面前慢慢變得愈加平靜。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之高,我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感受名師,讓我們認清了當前農村教育的現狀,他們為我們指點了迷津,為我們日漸枯竭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理念和新動力。激情碰撞激情,智慧傳導智慧,兩個月的理論研修,提升了理論,更新了理念,我們將來的語文園地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語文課堂一定會更加豐富靈動 。
這是一個觀摩學習,交流經驗的平臺。在后一個月的“影子教師實踐”學習階段 。我們不再拘囿于請進來的理論學習,而是走出去親近真實課堂。正如鄒立德老師在總結報告中的形象描繪:“我們國培班學員像一群饑餓的野狼,在合肥市的各知名學校展開了掃蕩似的聽課活動,不同實訓基地的學員之間互通信息,實現資源共享。 42 中、 44 中、 45 中、 46 中、 47 中、 50 中、廬陽中學、 168 中學,哪里有“優質課”、“公開課”、“走教課”,我們就沖向哪里”。的確,語文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同行的學習交流,猶如思想火球的碰撞,又如高手點撥新知不斷生成的課堂,火花精彩紛呈。
這是一個攜手前行、增進友誼的平臺。我班徐歆镠老師在群論壇中深情抒懷: 聆聽專家講座,沐浴教改雨露,汲取精神食糧;交流學友心得,擴寬語文視野,提高有效課堂。
通過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促進我的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對基礎教育課程教研向縱深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省級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數學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二、研修目標
1、提升我的教師職業道德水準,形成健康的教師心理,培養團隊合作、溝通、交流、與分享的意識與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師職業幸福感。
2、規范數學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教研活動,使自己由學習型向研究型轉變,進而使自己成為新課程實施及推廣的引領者,配合全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活動,逐步提高我校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及水平。
3、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適合學生特點、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推動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4、積極開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自己“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研究水平。
5、迅速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和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推進我校課改工作向縱深發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為重點,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把立足點放在解決教學改革和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切入點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增長點放在促進學校、師生的共同發展上,使教育從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向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個為本”(即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發展為本,以自主學習為本)的轉變,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使自己及老師們轉變成素質優良、能適應社會需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教師。
四、研修形式:
第一階段理論培訓。集中在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進行理論學習,理論更新和專業技能訓練。
第二階段跟崗學習。進入小學數學“教師工作室”跟崗學習,采用師帶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進行傳、幫、帶。與主持人一同備課、上課、評課,一同開展課題研究。
通過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促進我的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對基礎教育課程教研向縱深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省級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數學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二、研修目標
1、提升我的教師職業道德水準,形成健康的教師心理,培養團隊合作、溝通、交流、與分享的意識與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師職業幸福感。
2、規范數學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教研活動,使自己由學習型向研究型轉變,進而使自己成為新課程實施及推廣的引領者,配合全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活動,逐步提高我校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及水平。
3、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適合學生特點、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推動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4、積極開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自己“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研究水平。
5、迅速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和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推進我校課改工作向縱深發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為重點,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把立足點放在解決教學改革和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切入點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增長點放在促進學校、師生的共同發展上,使教育從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向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個為本”(即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發展為本,以自主學習為本)的轉變,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使自己及老師們轉變成素質優良、能適應社會需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教師。
四、研修形式
第一階段理論培訓。集中在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進行理論學習,理論更新和專業技能訓練。
第二階段跟崗學習。進入小學數學“教師工作室”跟崗學習,采用師帶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進行傳、幫、帶。與主持人一同備課、上課、評課,一同開展課題研究。
1、全員培訓,為首都基礎教育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1)“八五”期間的干訓重點是基礎建設與全員崗位培訓
基礎建設主要包括隊伍建設與培訓體系的建構。在隊伍建設方面,“八五”期間,北京教育行政學院設立了馬列主義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學校管理4個專業領域,建立了由129位教職工組成的專職干訓教師隊伍,同時在全市各區縣也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干訓教師。在培訓體系的建構方面,一是形成了教育管理培訓班(或崗位職務培訓班)、教育管理進修班、教育管理大專班、教育管理本科班、教育管理研究班5個培訓層次,二是在教學計劃、教學實施、評價考核等方面形成了基本規范。
在崗位培訓方面,北京教育行政學院與各區縣合作開展全市中小學校長崗位職務培訓,于1994年提前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的目標。
(2)“九五”、“十五”期間的干訓重點是基地建設與全員提高培訓
這個期間基地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強對培訓者的培訓,提高培訓基地的培訓水平。干訓教師5年內均要接受360學時的培訓,要到基層學校掛職鍛煉。二是初步嘗試建立干部培訓的實踐基地。
干部培訓除面向全體校長進行提高培訓之外,還選拔優秀校長開辦了高級研修班。這一階段的干部培訓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研帶訓、研訓結合,即校長把辦學實踐中的問題變成培訓中的科研課題,在培訓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最終促進校長辦學水平的提高。二是統一與自主相結合,即在“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增加“自選動作”,以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3)“十一五”期間的干訓重點是加強“雙基地”建設,探索干部培訓新模式
“十一五”期間,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教育學院邁開了全面建設首都普職成教系統專業化、綜合化、現代化校長教師培訓基地的步伐,基本形成了由高校及科研機構知名專家學者、北京教育學院干訓教師、一線學校知名校長組成的師資隊伍,培訓基地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加強了實踐基地建設,從全市選出26所學校及培訓中心作為干訓實踐基地。
基地建設強化了培訓力量、拓寬了培訓渠道,為探索社會變革新形勢下的干部培訓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的干部培訓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擴大了規模。二是提高了層次。除了認證培訓、普通研修外,高級研修、名校長研修的頻次增多。三是規范了管理。形成了以需求調研、方案研制、過程監控、評估驗收等為主要環節的流程管理系統,制定了指導教師、班主任配備標準,項目交流研討、項目財務管理制度等。四是強化了研究。針對校長辦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根據行動研究的思想和程序設計并實施培訓項目,堅持研訓一體的原則,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形成密切合作的研修關系。
2、探索規律,為中小學校長的專業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1)探索校長成長規律
關于校長成長規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校長素質的研究。早在1983年,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就主持了國家教委重點科研課題“中小學校長素質的研究”,研究總結了中小學校長應具備政治思想、道德修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工作作風、身體心理6個方面的素質。二是關于校長成長過程的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科研成果“普通學校校長成長?培訓?管理”,揭示了中小學校長成長的動力、途徑,把校長成長歷程分為職前預備期、適應期、稱職期和成熟期4個階段。
(2)探索校長培訓規律
北京教育行政學院主持的國家教委“七五”重點科研課題“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律和管理制度的研究”,總結了中小學校長培訓的一些基本規律。研究的基本結論是“中小學校長培訓既受社會、普通教育發展和校長成長需要的制約,又對校長的成長具有導向和加速的作用,并促進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此后,培訓者在培訓實踐中不斷加強研究,努力揭示適應時代變化的校長培訓規律。綜合來看,基本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充分考慮學校實際和校長的需求。培訓課程的設計要走出學院派的邏輯體系或理論模型,充分考慮學校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和校長成長中的薄弱環節。為此,北京教育學院開展了兩年一度的校長培訓需求調研,為校長培訓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要充分考慮校長的學習特點。校長學習的特殊性在于,一要針對現實問題,二要注重研究思考,三要面對工學矛盾。為此,校長培訓一定要堅持研訓一體原則,走“以研帶訓、研訓結合”之路。校長研究的問題不應該是純學術問題,而應該來源于其辦學實踐。縱觀50多年校長培訓的歷史,可以看出,校長培訓逐步從以培訓者為本走向以學員為本。
第四,要充分發揮學員在培訓中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在培訓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激發校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發揮其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要嚴格要求,督促其完成培訓任務,取得預期的培訓成果。
第五,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根本保障。校長培訓的師資既不能是純粹的學術專家,也不能是純粹的實踐者,而應該是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在培訓實踐中去培養和鍛煉。因此,校長培訓既要促進一線校長的成長,也要促進培訓者的發展。
第六,加強培訓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是有效開展培訓的科學基礎。自“八五”以來,首都校長培訓已經形成了結構性的課程方案,并開發出了配套教材。“十一五”以來,隨著校長培訓工作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提高,通用的課程方案已不符合發展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培訓開發個性化的培訓課程成為提高培訓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第七,堅持規范的培訓流程管理是保證培訓質量的組織保障。校長培訓不同于學歷教育,也不同于短期的專題培訓,從培訓管理的角度而言,它應該兼具二者的特點。因此,在培訓中堅持嚴格按流程組織實施培訓工作,是確保培訓質量的必不可少的組織保障。
二、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基本經驗
總結首都50多年中小學校長
培訓的經驗,我們認為,如下幾個方面值得認真思考。
1、借政策之勢,確保校長培訓事業發展的方向
校長培訓是一項專業水準要求較高的事業,同時也是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因此,在培訓中充分研究、執行、運用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借政策之勢,既有助于確保培訓工作的正確方向,也有助于調動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
2、走研訓之路,激發校長培訓事業發展的活力
首都乃至全國的校長培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基本度過了學歷補償教育和文化補習教育的階段。中小學校長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歷或知識的不足,而是如何研究和解決辦學中的現實問題,提高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水平,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逐步從一個事務型的學校管理者走向教育家型的學校領導者。從培訓的角度來看,促進校長實現這個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研究。以研究促培訓、在培訓中加強研究的做法,無疑是促進校長培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經驗。
3、筑實踐之基,構建校長培訓事業發展的根基
多年校長培訓的經驗告訴我們,校長培訓只有深深地植根于學校實踐,廣泛聯系實際,用心研究實際,我們的培訓事業才能永葆活力。為此,第一,培訓者要走進一線學校的實踐場,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和研究。同時,我們還需要廣泛吸納一線優秀的校長走進培訓場,與高校的專家學者一起共同組成培訓者團隊。第二,培訓內容的形成要走自下而上的道路,把學校實踐中真實的問題、校長辦學中困惑的問題提取出來,在此基礎上設計培訓內容。第三,選擇更多有特色的學校作為培訓實踐基地,為校長的學習、交流、研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三、關于中小學校長培訓走勢的思考
1、培訓目的注重以校為本,促進校長的專業成長
校長培訓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校長的專業發展,進而促進學校的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校長培訓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培訓思路。此后,校長培訓開始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培訓設計思路,開始考慮學校的現實問題和校長的需求。近年來,校長培訓已逐步走向自下而上的培訓設計,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和校長的需求。應該說,培訓設計思路上的這種變化,使得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但培訓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從校長的體會來看,自下而上的培訓雖然對他們有一定的啟示與幫助,但依然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依然不能有效解決他們在辦學中的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現在校長培訓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雖然我們的培訓對校長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卓有成效的,但這些培訓成果并不能很好地轉化為辦學策略,因為校長的培訓與教師的培訓是分離的,校長培訓的內容與學校的現實是有距離的,因此,容易出現校長的辦學策略或思路得不到教師認同的狀況。
由此而論,校長培訓如何做到以校為本,使培訓成果轉化為學校的辦學策略,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培訓模式注重構建研修共同體
關于培訓模式的探索,是過去幾十年校長培訓投入較多精力的一個方面。有人對近十年國內校長培訓研究文獻中涉及的培訓模式做了一個梳理,總結出了24種模式。就這些模式而言,我們不能說哪種就是最佳模式,只能看這種模式是否能夠提高培訓的效果,并有效實現培訓的目標。
我們認為,校長培訓的模式應該遵循校長培訓的基本規律,并以實現培訓目標、促進校長成長發展為根本目的。這樣,我們可以將校長培訓模式理解為一套圍繞培訓目標構建起來的、結構化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共同參與并能充分體現自主性的、能夠及時開展研究交流并指向學校實際問題的、貫串培訓全程的培訓組織形式。根據這樣的理解,總結近年來的培訓實踐,我們認為,以研修共同體為基礎的行動研究模式,對于進一步提高培訓效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研修共同體是由培訓者和校長共同組成,以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以學習、探究、實踐為主要手段,以雙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并促進校長所在學校的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學習型群體。它具有任務型合作關系、共同的價值追求、生態化研修場景等特點。以研修共同體為基礎的培訓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培訓者與被培訓者的角色關系,符合現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也符合成人在職學習的特點,有助于拓寬校長培訓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