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素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29 10:04: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言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言素養論文

篇(1)

1.迷失的目標和追求

現在,有多少大學生迷失在游戲的世界里,追求所謂的“殺戮、血腥、暴力、美色”來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甚至有的厭倦生活和工作,對于未來充滿了各種消極和負面的情緒。他們忘記了自己讀書和學習的目標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樣機械地在學習生活中掙扎著,或許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縛了他們。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們的思維,在他們的眼里或許只有成績和證書,忘記了什么是價值,不懂得如何創造價值。

2.人文素養的缺失

由于英語的大流行,讓人們迷失在語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棄和輕視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拿大學教育來說,很多院校都沒有有關漢語言的課程,但基本上都設有英語課。因此,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沖擊是相當厲害的,更何況談及人文素養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強食,更追求實際,拜金主義就是他們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視,導致了人們人文素養的減退和缺失。

二、培養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

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和發揚。漢語言文學也是如此的,中國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風的詩詞歌賦,不同的韻味不同的內涵,交織出了五彩斑斕的詩篇。作為國人,應該對于本國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要學會去發揚。尤其是在這個到處都是浮夸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樂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掙的錢就等價于價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追求,侵蝕著新一代的青年們,有的學會了炫富,有的學會仗勢欺人,有的學會好吃懶做。所以我們更需要大力推崇漢語言文學,大力培養人文素質,從詩詞歌賦我們可以找到平靜、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價值感,通過培養的人文素質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會和感悟,能夠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1.重視教育的力量

學校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成績,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和感悟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老師的思維和想法多多少少影響著學生。如果老師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誤導自己的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目前很多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僅僅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來,從未想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從未想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其實“性本惡”,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獸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罪犯?其實是因為教育沒做好,有的僅僅學習課本的知識,卻沒有領會它其中的內涵,這導致了部分人還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教育中應當注重漢語言文學,因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則,學會去思考,去感悟。文學不僅僅是文學,也不僅僅就是風花雪月,它里面有歷史、有故事,它能讓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為人,它同時能夠賦予你一個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萬物、去海納百川。因此,我們需要重視教育的力量,不僅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試體制的改革

科舉考試自中國古代開始實行,被歷朝歷代所推崇,現在的中國也不例外。這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考試制度有其獨有的優點。考試是目前選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和制度,當然也會有的現象,但是它目前最為合理和科學,也是最講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國的考試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太過于注重成績了,目的性太強,因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的學校為了盲目地抓成績,甚至取消體育、音樂等課程,這樣出來的學生就只能是考試機器,還不一定是才,同時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考試真正的目的是選擇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還是得先學會成人。要通過考試體制的改革,來加強對于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這樣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3.文化宣傳,增強軟實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傳播,它會很快的“枝繁葉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雜志宣傳和附摘一些文學作品,讓人們多接觸,有助于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可以在電視節目中,開設中國漢語言文學的相關節目,可以通過文字演化、歷史變遷等等來增強文學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文化軟實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漢語言文學的發揚與繼承有助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有助于中華文化在國際大舞臺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這個新時代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加強文化宣傳和文化軟實力,對于提升國民的整體人文素養和節操很重要。

篇(2)

1、網絡接觸機會受客觀因素制約。調查表明,每周上網不到一次的樣本(選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網在一次以上的樣本(選B卷的)共565人,占68.65%。說明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使用網絡媒體的一般技術。這是由于學校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另一方面,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的電腦擁有率不斷提高,使更多的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網絡。當問及每周上網不到一次的被調查者,很少上網的原因時,理由為學習繁忙的占50.20%;理由為老師和家長不允許的占23.53%;理由為經濟條件不允許的占4.70%:理由為未養成經常上網的習慣或不喜歡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見圖1)調查發現,學習繁忙、時間緊張是造成部分中學生很少接觸網絡的主要原因,同時老師和家長的管制也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部分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訪者選擇了未養成經常上網的習慣或不喜歡這一選項,表明盡管網絡對學生有較大吸引力,但相對與大學生群體,網絡媒體對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滲透還不夠深入。

2、使用網絡頻率和時間集中度高。在對每周上網超過一次的樣本的調查后表明,他們每周的平均上網次數為每周約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網1-4次的同學占76.60%,超過4次的占23.40%。絕大部分中學生的每周平均上網次數是1-4次,次數相對較少。在訪談中了解到,大多數中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負擔較重,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而且上網受到老師、家長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數學生接觸網絡的次數比較少。在上網時間方面,這些學生一周平均上網時間大約為3.32小時,其中一周平均上網時長大約為2小時以內的占了18.92%:2-3小時的占了29.31%;3-4小時的占了20.78%:4-5小時的占了12.99%;5小時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上網時間集中在周末。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到,一周平均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的學生占了總體的51.77%。對比平均上網次數,中學生每周上網行為平均次數少、總時間長,可以發現中學生上網行為呈現出單次上網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3、網絡接觸環境比較分散。被調查者中,經常上網的地點為學校的占9.24%,為家中的占71.64%,去網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點的占4.47%(見圖2)。中學生上網最多的地點是在家里。家庭的電腦擁有率不斷提高和寬帶互聯網絡建設的完善為中學生在家上網提供了條件。家庭環境一般比較自由寬松,所受約束相對較少,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滿足多樣化需求,讓家庭成為廣大中學生上網的首選。其次是在網吧,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在網吧上網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反思的現象。網吧環境一般比較雜亂,人員構成復雜,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不利。這反映出社會因素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對網吧經營的管理和監督,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好的使用網絡媒體的條件和氛圍。此外,經常上網的地點為學校的只占9.24%。所以,學校在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媒體的角色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未成年人網絡媒介接觸行為分析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中學生網絡媒介接觸行為有以下特點:

1、網絡已經成為中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有所接觸,并掌握了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術。這不僅表現在他們的接觸時間和頻度上,而且表現在他們對網絡的認知方面。

2、學生對網絡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實際上對網絡的使用情況與他們對網絡的需求相差甚遠。只有近30%的學生較充分地利用了網絡,其他學生由于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不允許或老師家長不允許或沒有興趣或不會用等原因而沒有充分利用網絡。雖然大部分中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術,但他們對自己已有的網絡相關知識并不滿足。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希望有更多機會接觸網絡,了解更多關于利用網絡獲取與傳播信息方面的知識。3、中學生每周上網行為平均次數少、總時間長,呈現出單次上網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單次上網時間過長會造成大腦和視覺疲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長時間持續上網行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網癮”。

4、中學生對自己的判斷與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判斷有一定差別。多數中學生認為自己具備了一定的網絡信息的認知能力,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分析和判斷信息,也能對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而23.53%的中學生因老師和家長不允許而很少接觸網絡。反映出家長和教師對中學生的網絡信息的理解和判斷能力非常擔憂,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強制措施限制中學生上網。因此,大部分學生反映在使用網絡時與家長和老師存在分歧。

5、學校在為中學生提供接觸網絡的條件方面做得還不夠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學生選擇在學校上網。中學生在學校上網,在老師的指導和監督下,能更多的從事有助于學習和成長的活動。因此,學校應完善網絡設施建設,在開設計算機信息課的同時,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鼓勵學校在指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三、未成年人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情況

網絡語言作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對人們的語言交際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是一種年輕人率先掌握的語言,其使用群體呈現低齡化特點。網絡語言沒有明確的文體意識、缺少教化的特質、自由隨意、天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通過對每周上網一次以上的中學生群體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的調查,調查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中學生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如下:

1、網絡語言獲知途徑多樣化。數據顯示,每周上網一次以上的中學生樣本中,全部都知道網絡語言這一新興媒介語言形式。當被問到獲知網絡語言的渠道時,被訪者中通過瀏覽網頁獲知的占24.81%;通過用QQ一類的聊天工具獲知的占了48.99%;;通過在論壇上與別人交流獲知的占了18.26%:通過查閱資料獲知的占6.92%;通過其他渠道獲知的占了1.00%。(見圖3)結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調查者是通過聊天工具了解到網絡語言的,這在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學生已廣泛接觸網絡聊天工具,上網多是進行聊天等娛樂性活動。中學生在利用網絡信息和知識,促進個人發展的方面還不夠充分,對網絡知識的運用能力還有待提高。

2、網絡語言使用頻率較高。在調查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和別人交流的學生占了26.40%;偶爾使用網絡語言與別人交流的學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學生很少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8.90%的學生從來不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在使用過網絡語言與他人交流的中學生里面,在網絡論壇用網絡語言發過言的學生占了73.80%,沒有用網絡語言發過言的學生占了26.19%。在進行在線聊天時,經常使用網絡語言中的符號圖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的學生占了34.44%;有時會這樣做的學生占了37.03%;偶爾會這樣做的學生占了24.44%;從未這樣做過的學生占4.07%。(見圖4)調查顯示,近90%的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過網絡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絕大部分中學生已經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在網絡交流平臺在發表個人意見、開展人際溝通等。

同時,被調查樣本中在正式寫作時經常使用網絡語言的中學生占了5.85%;有時會使用的人占19.68%;偶爾會使用的人占了36.17%;從不使用的學生占了38.30%。(見圖5)數據表明,總體比例中61.7%的中學生為了突顯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已經在正式寫作中開始使用網絡語言。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對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書面表達方式的深刻影響。事實顯示,目前中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里隨時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形式已逐漸融合到中學生的日常表達方式中。

3、網絡語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礙。對網絡語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對網絡語言中的詞語和符號、數字等特定含義的理解程度。當被訪中學生被問到“您遇到過對一些網絡語言不理解的情況嗎?”時,表示經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爾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從未遇到的占了5.38%。數據顯示,只有5.38%的被訪中學生完全理解網絡語言中詞語、符號的含義。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對一些網絡語言的具體含義不夠了解,以至在網絡平臺上與他人交流時遭遇障礙。另一方面,被調查者中的68.74%表示會考慮并開展進一步認識網絡語言的活動,提高自身對網絡語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網絡交流的障礙。

4、使用網絡語言目的主要為方便交流和追求時尚。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表示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認為應緊跟社會潮流而使用的學生占了32.78%;表示沒有特別使用目的的學生占了30.28%。由此可見,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趕社會潮流兩個方面。其中,32.78%的中學生因追趕社會潮流而使用網絡語言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學生對自己使用網絡語言的目的不明確。

四、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

對于作為未成年人的主體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學生自身、老師、家長各方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1、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的態度存在分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語言這一新興交流形式也被更廣泛的網絡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為了社會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調查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現象的看法時,中學生中認為網絡語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占29.81%;認為這是新生事物,能夠豐富漢語的占了20.60%;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現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見的占了0.27%(見圖6)。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語言的流行持中立態度,認為它只是一個新生現象,無所謂好壞。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訪中學生對網絡語言的流行現象表示了擔憂,認為其將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中學生能夠對網絡語言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靜和理性態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流行現象表示歡迎。

2、中學生對網絡語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態度。當問對網絡語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態度時,19.13%的中學生對網絡語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認為應該堅決抵制;表示比較反感,有時會采取抵制行動的中學生占45.39%;覺得無所謂,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學生占了18.08%;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有時朋友之間也會用這類字眼來開玩笑、表達感情的中學生占了17.39%(見圖7)。結果表明,近65%的中學生對網絡語言中出現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認為應該抵制消除這一現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網絡文明意識,大部分中學生對網絡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有其正確的判斷。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學生認為網絡語言中出現不文明字眼是正常現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詞語進行交流,這一數據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3、老師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較為客觀。通過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時老師的態度的調查顯示,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老師在多數情況下表示贊成的占5.49%;在部分情況下表示贊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對的老師占了19.57%;認為無所謂的老師占了39.14%;持有其他意見的占了4.30%(見圖8)。數據顯示,約40%的老師贊成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懷有支持和包容態度。老師的這一態度是有利于引導未成年人正確接觸網絡媒體,促進其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有近20%的老師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持反對態度。這一數據也顯示了老師對網絡語言流行和網絡交流中存在的問題的擔憂。

4、父母和其他長輩對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網一次以上的樣本中,有3.87%的中學生在家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交流;45.39%的中學生有時或偶爾會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交流;50.73%的中學生從來不這樣做。結果顯示,約一半的中學生沒有使用過網絡語言與父母和其他長輩進行交流。通過進一步的訪問,當中學生使用網絡語言與長輩交流時,長輩的反應為馬上能理解并給予回應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沒反應的占了51.34%。我們看到,一半以上的長輩對網絡詞語的具體含義不理解,導致交流時回應不及時。訪談表明,中學生不使用網絡語言與父母和其他長輩進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長輩不能夠充分理解網絡詞語的具體含義,溝通上會存在障礙。正因為大多數長輩對網絡語言的認識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長輩在引導中學生正確合理使用網絡語言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積極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長輩在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五、網絡語言使用行為透視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現狀

通過對中學生認知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調查結果的分析,既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特點,在一定層面上也可以透視出中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

1、中學生群體對網絡語言的知曉度較高。中學生群體的一個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與其他群體相比,中學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網絡語言的無限活力和生機,滿足了中學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時,中學生更愿意擺脫社會規范的束縛,以此來顯示自身的獨立性。網絡語言傳播中的制約少,為中學生尋求獨立、發揮個人創造性提供了條件。因而,網絡語言對中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絕大部分中學生都知曉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網絡語言這一新生語言形式。

2、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的積極性高。調查顯示只有8.90%的學生從來不和別人用網絡語言交流,相當數量的中學生已經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在網絡交流平臺在發表個人意見、與人溝通。部分中學生在正式寫作和日常人際交流中也開始使用網絡語言。此外,面對因對網絡語言理解不足而帶來的交流受阻問題,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表現出愿意進一步了解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我們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學生的另一特點。中學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決自身與社會發展成熟的矛盾、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矛盾、現實存在與未來前景的矛盾。在網絡環境中較熟練使用網絡語言被認為是滿足中學生交流需求的一個必要條件。

3、中學生群體對網絡語言內涵的認知力有限。網絡語言主要包含網絡平臺人際交流用語和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兩大部分。因網絡語言創造了自己的詞匯,加之其更新產生速度快,中學生對多樣化網絡語言詞語的具體含義的理解不夠充分和及時。同時,網絡語言中包含的大量專業技術詞語,對中學生較單一的知識結構來說,充分認知存在難度。

4、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學生表示使用網絡語言完全是為了跟上社會流行風尚,嘗試并追趕網絡世界里的新興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學生表示沒有特別的使用動機,使用網絡語言是隨意行為。這都反映出中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語言行為的任意性。從網絡語言使用的跟風行為中透視出,中學生判別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識結構不完善、心理發展水平不成熟、社會閱歷缺乏,他們對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識別能力,在接受新生時卻很少去質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會流行的行為。在沒有真正認識網絡語言的前提下,廣大中學生跟風式的接觸和使用了這一新生的語言形式,這將不利于網絡語言傳播的規范化發展。

5、中學生群體的網絡文明意識已初步建立。調查表明,中學生在網絡文明遵守上體現出一定的網絡道德素養,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則。大多數中學生對網絡語言傳播中出現不文明字眼現象表示反感,認為有必要建立道德規則來規范網絡語言傳播行為,抵制不文明網絡交流行為。2001年底由、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傳并倡導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在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下,中學生群體已逐漸樹立了網絡文明意識,培養了網絡道德觀念。

從中學生接觸網絡媒介和使用網絡語言行為的特點,表現了中學生群體的網絡素養尚處于養成階段,但可以預見,如果加強引導教育,中學生群體的網絡素養總體發展趨勢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從中學生網絡語言傳播行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網絡素養中存在問題。例如,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這樣一個身體發育超前而心理成長滯后的時期,生理、心理時時處處表現為矛盾的交織和沖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帶來的認知判斷力低下可能讓未成年人在面對網絡環境中的新生事物時,一味地接受,極易被網絡語言消極面影響。同時,中學生群體自身創造的亞文化也直接影響到其網絡媒介素養。中學生亞文化消費觀念以追求潮流時尚為主,網絡語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導致對傳統語言形式的排斥。對網絡語言和符號簡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導致中學生對基本讀寫能力培養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維和邏輯能力下降。總之,中學時期是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應關注中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積極引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思考

通過對成都市中學生接觸網絡媒介、認識和使用網絡語言行為調查結果的分析,窺一斑見全豹。我們認為在人們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須積極參與到與網絡相關的活動中才能更好的發展自我。這一事實對目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嘗試提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的創新路徑,認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養應改變過去限制、消極的教育模式,開拓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以自主性教育為主的培養方式。

篇(3)

自新課程標準頒發以來,我校在美術與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和對美術與人文的探索結合同事的經念,對我校美術與人文教育總結如下,以供同行賜教。

美術與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強調目前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影響下低落的人文價值和反思。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在社會中的認識與體會,尊重個性的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素養。從小的方面來說;是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及動手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與美術,我校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了三個層面:

A探索與創作:上好每節藝術課,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課老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為音、美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富的藝術門類。它更多的關注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美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教材。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美的熏陶,不光說教,不靠灌輸,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關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去教學。第一、讓學生了解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是一種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即美術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的,但美術作為一種藝術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第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創作。美術是表現和激發學生創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術活動最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第三、聯系社會:找出美術與社會的結合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和技法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結合學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相同的題材。在方法的選擇上充分遵從學生的個性,發揮其長處。取得最好效果。學科間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B審美與辯證: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每個學生能通過美術教學了解藝術的價值,重視藝術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養。首先、我讓學生主動學習書上的基本知識,了解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我國及國外美術的各種風格及流派,知曉藝術發展的方向。其次、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觀看畫展,拜訪名家并觀其作畫,相互交流。提高鑒賞能力。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作。再次、分析社會與藝術的關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對一些社會活動或建設做出比較積極的建議。

C文化與內蘊:我校美術課堂力求使每一個學生了解每種藝術的發展脈絡及其風格流派。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提高鑒賞能力,尊重科學與人格,擴展藝術視野。第一、我國地大物博,有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讓學生了解并珍視它們。第二、比較地方文化古跡、景觀的特色,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視、探討多元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定的。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墜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這些象征關系的規定性是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

們不理解這些規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所以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篇(4)

1 動漫行業現狀及需求分析

動漫行業是國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興產業,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10個部委的《關于支持國產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使國內動漫產業在短時間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動漫專業作為一種藝術設計形式,具有廣泛的應用環境和專業前景,在未來必將得到迅猛的發展。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影視動畫產值2010預計可達900億元人民幣,雖然在幾年內迅猛增長,但仍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廣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人才的培養,帶動動漫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根本無法滿足爆發性增長的市場需求,所以各地區不斷地涌現出一大批的影視動畫公司和影視動畫基地,動漫從業人員的急劇增加并未帶來我國動漫產業的輝煌發展,究其原因,國內動漫產業自主研發和原創能力較底,導致國內動漫產業以引進、加工和運營為主。目前進口的歐美、日韓動漫產品仍占據了我國動漫消費市場的主要份額。因此,培養專業的影視動畫設計人才,大力發展影視動畫事業,是滿足社會行業需求、加速經濟增長的必然。但如何培養原創型動漫人才成了高職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

2 培養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重要性

當前動漫人才的緊缺使我國的動漫教育規模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張,全國各地開設動漫專業的院校遍地開花,由于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場的動漫專業學生往往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動漫人才培養走上了快車道,人才質量卻在逐漸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動漫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培養的動漫學生對中國哲學、宗教、歷史、文學、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及藝術素養的培養,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轉化,缺乏藝術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導致動漫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不高,沒有穩定的核心價值觀,缺乏原創能力。從業后無法滿足動漫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更無法引領中國動漫走向國際市場。中國動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堅持走原創道路,培養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是堅持走原創道路的重要途徑。要發展中國的動漫產業,必須大力發揚、挖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在當前的動漫產業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對高職院校的動漫學生尤為重要。堅持培養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是職業院校發展動漫專業的根基。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培養,需要注意調整課程結構,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底子薄的現象,努力既提高學生的人文和藝術修養,又提高學生的原創能力,培養原創型的復合性動漫人才,推動中國動漫積極發展,創造中國動漫的輝煌。

3 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教育研究

在高職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要真正加強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必須進行如下方法和途徑的嘗試。

3.1 弘揚中華動漫文化,注重本土傳統文化的挖掘

在中國的動漫領域中,要想成為一位原創型動漫人才,關鍵是要弘揚中華動漫文化,注重本土傳統文化的挖掘。中華動漫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五千年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動漫文化傳統,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動漫產業,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動漫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弘揚中華動漫文化,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動漫家園。加強中華優秀動漫文化傳統教育,重視中華優秀傳統動漫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與動漫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結合,堅持不懈地抓好移風易俗,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內容、風俗、禮儀。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足夠的文化資源可以挖掘,我們要掌握好、運用好中華動漫文化、傳統文化,不能讓他們成為別人原創性源泉,我們要在本土傳統文化的挖掘上呈現出自己的原創性。我們要在弘揚中華動漫文化和挖掘傳統文化基礎上,創作出屬于中國民眾的原創性動漫作品,這樣才更容易占領國內本土市場。大力推進中國動畫文化品牌的確立,宣揚中國民族的動漫特色,是動漫產業輝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強“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動漫道路,要求動漫專業的學生必須加強“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制訂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培養原創型復合性動漫人才。進行動漫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增加“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課程安排。其一要增設專業創新性課程,樹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補、文理相長”的教學思想,確立優化動漫課程、推進素質培養,不斷完善社會人文課程、實現課程的優化和整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二要營造人文素養的大環境。在高度重視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賦予專業課程人文的因素,將動漫設計與人文的知識結合起來,賦予其更加鮮活的內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強品德教育,強化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要求學生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先要從自己、從身邊做起,把認真學習,孝敬父母,關心集體提升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高度來認識和實踐。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藝的培養。真、善、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德智體美勞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在人文素質的養成中有著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強動漫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最佳方法和途徑。藝術素養,是指一個人對藝術的認知和修養。具備藝術素養,主要是具備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審美能力,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藝術修養的深淺決定著其動漫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低,因此,動漫設計人員為更好地從事動漫藝術創作,承擔社會責任,就必須不斷學習、鍛煉和培養。鼓勵學生積累人文知識,內化人文精神,提高藝術素養。多讀、多看、多想、多參觀高質量的動漫作品是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審美能力、加強藝術修養,除了欣賞優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會也是必要的,但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細觀察,慢慢品味。積累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素材。動漫創作的靈感其實來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動漫具有藝術特征,創作是通過藝術的提煉、加工、概括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思想轉化為具體生動,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它需要動漫設計人員不斷思考,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教育研究,應用其方法和途徑,提高動漫專業人才創新能力,是全面推動動漫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非常必要。如何進行精確的課程定位與設計、篩選精彩的課程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增強教學效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本文通過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開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達到“察古以鑒今,彰往而知來”的宗旨。

1.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有最新數據表明,高職畢業生工作首年離職率達47%。通過對企業反饋信息和高職院校在校生的調查表明,學生職業素養仍不如人意。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

本文旨在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改革與實踐來推動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養成。

2.課程教學設計對職業基本素養的關注

2.2.1課程的定位和性質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法律文秘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的一個知識領域,對拓展學生人文視野,積累知識和文化底蘊,養成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2.2.2課程的整體設計思路

為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學會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形成文化意識,在課程的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分為認識、體驗與思考三個階段,將理論引導與任務驅動相結合,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提升素養。

3.課程教學內容對職業基本素養的引導

3.1課時及選用教材

本課程共計34個課時,每節課45分鐘,分13周進行授課,其中單周2課時,雙周4課時,考查2課時,觀看《中華文明五千年》相關歷史視頻2課時。教材選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3.2課程內容整體說明

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模塊。知識模塊的主要任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以及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的特點,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總體認識;體驗模塊的任務是通過兩個具體項目任務近距離接觸文化,進行文化體驗,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形成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塊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中國古代經典文化典籍,從思想層面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和思考能力,進而將其內化為學生個人素質和職業素養的一部分。

3.3課程具體項目(任務)要求

結合教材及市場、學生需求,依據歷史分期及參觀體驗過程安排教學內容,具體見下表:

4.課程教學方法對職業基本素養的培養

每一個教學項目(任務)都有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的教學道具,制作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PPT,同時借助音頻、視頻播放來輔助教學,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觀法、講授法、討論法等,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營造濃厚的人文情懷。

4.1師生互動式課堂

以90分鐘的課堂教學為例,每次課教師都會將課堂分為四個環節,為學生創造識記三字經、成語故事解讀、學習傳統文化、提升職業素養的課堂氛圍。

4.1.1識記三字經。利用課堂5分鐘時間由教師講解三字經。通常鈴聲響過學生還不能立即進入課堂狀態,所以教師應邊講解邊讓學生記錄在筆記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強化記憶有助學生轉換腦筋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在解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字面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教師引申為學生講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訴學生璞玉要經過雕琢、打造,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做人也是一樣,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提升職業基本素養。

4.1.2成語故事解讀。利用課堂5分鐘時間由學生完成。每次課教師都會指定兩名學生進行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脫稿口述成語故事,說清講明史實緣由,不僅是事實的講述,更要結合個人理解進行分析。孟母三遷的故事學生早已了解,但是細節性的知識大家并非熟知,通過課堂成語故事解讀,學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帶孟子從墳場搬到緊鄰屠夫的鎮子,繼而又搬到學校附近,為孟子創造了積極求學的良好環境才鑄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時學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經典詩句,這一教學環節有助于學生增添文化素養,提高個人認識水平。

4.1.3學習傳統文化。是教師在課堂上利用75分鐘進行講授,在多媒體教師中輔以生動精彩、邏輯清晰、內容簡潔的PPT,讓學生將視-聽感受融為一體。在第一次課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地位和作用這一內容時,師生共同觀看奧運會的視頻、圖片、宣傳語、文字等相關內容,引發大家思考,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在觀看蘊含悠久歷史、輝煌成就的奧運會開幕式素材的同時,感悟祖先勞動生息的廣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創造力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4.1.4提升職業素養。是學生在下課前5分鐘獨立完成。教師隨即點名提問,問題涉及到本次課課堂講授的所有內容,學生結合課堂知識闡述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并引申至改善提高個人職業素養上。在講完秦漢時期文化這一內容后,教師點名讓學生結合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贊嘆如此浩大的陵園工程時間近40年之久,征發近80萬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對設計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業表示極大的欽佩。當時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和精密的儀器,但是依然能創造出號稱“世界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留給今人眾多的遐想與崇敬。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2學生體驗式課堂

體驗式課堂是轉換師生角色,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場,啟迪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讓學生體驗學習成果的過程。本課程在體驗模塊上共安排4個學時,主要是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進行PPT匯報。

在本課程的第一次課上,教師就簡要介紹了首都博物館的情況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觀游覽,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PPT匯報參觀感悟。首都博物館是北京悠久歷史的濃縮,其中展現當代文化、藝術和建設成就及城市未來發展,館藏中有豐富的珍貴文物,學生身處其中既可以學習歷史及科學知識,又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無疑是課堂學習內容的有效拓展。

為保證體驗式教學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會向學生發放任務單,告訴學生體驗式式教學的具體任務和目的,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探訪文化古跡,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體驗,制定參觀計劃,收集相關資料,小組協作進行參觀,制作PPT,匯報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欣賞館藏陳列品,這些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的文物標本,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學生切身的感受會引領他們進入忘我的傳統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讓學生走上講臺打造魅力課堂,讓學生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結:

本課程教學將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實際體驗相結合,采用項目教學法,以任務驅動為途徑,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文化、感悟傳統、理解文化,并推動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項目任務,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體育教在教學中較少進行體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課就開始傳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傳遞,使課堂顯得過于“機械化”。以至于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體育課只是一項學習技能、鍛煉身體的課,看不到育人的價值,看不到體育的精神文化價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由教室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 可以看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至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高校體育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發揮體育“育人”價值,恢復體育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當前形勢下人文精神素養的缺失。讓體育成為為社會、民族、國家培養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徑。

1 大學公共課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現狀

1.1 人文精神教育匱乏,偏重技能教學

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體育教學界倡導的教學方法,也是我國學校體育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大多數體育老師仍偏重于技能教學,有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 一上課就是點名、準備活動、技能教學、學生練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較為“機械化”,毫無精神生氣,唯有枯燥的練習。沒有體現思想教育對體育課的重要意義,更沒有體現體育運動、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生活的啟示。以至于對大學生留下的印象是:體育課僅僅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拿到學分的一種校園文化理念。沒有去領會和體驗體育的人文精神對我們大學生生活、人生、未來的影響。

1.2 積極性不足,思想浮躁,隨意性很強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體育老師思想渙散,積極性不足,并且教學隨意性很強。很多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隨便對待課程,并沒有按照大綱、教案進行教學。更多情況下是根據自身的想法隨便上課,如:讓學生自己練習,老師自己在旁邊坐著、看著,甚至在旁邊自己看書、打電話、自己與部分學生運動,根本就不顧全局,也不可能照顧到特殊群體。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無紀律、無組織、無引導的情況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機、聊天。思想浮躁,單單為了完成任務,保證教學過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拋之腦后。

1.3 教學評價欠合理、欠科學、缺乏責任心

在體育課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評價不合理,不負責,隨便對待,不客觀、科學、合理評價,而是隨便對待,如:不參加考試就給及格分,有的教師甚至平時都不怎么好好給學生上課,而考試成績比其他認真上課的老師打得高得多,所以許多同學會反映還是那個老師好,不去上課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對課堂的考勤不規范,學生愛來不來,即使老師本身自己來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課堂松散。不能體現體育的價值和意義。

1.4 育人目標不夠明確

高校公共體育課中許多教師思想中已經刻印了體育課是鍛煉身體的課程,因此,服務宗旨大多是為了讓學生能得到鍛煉。而沒有看到體育教師本身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應留給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師。若遇到不聽話,調皮的學生,就會抱怨說:現在的學生怎么那么沒有素質、沒有禮貌,卻忘記了正是因為學生沒有禮貌、沒有素質、不聽話,所以才需要我們老師去幫助、關心、引導。因此,體育老師本身在教學中已經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學生的引導者。

2 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視科研成果,不重視教學效果

作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徑最終是通過教學來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并沒有將教學效果的結果和好壞來對老師進行獎懲制度。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多數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惱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是苦惱自己的經濟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教師在高校更加重視的科研成果、自身學歷的提升。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無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體現成了必然的結果。

2.2 公共體育教學部屬于邊緣學科,公體課教師不被學校重視

在高校中,體育教師容易受到學校的忽視,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讓體育老師產生懶惰的心理,甚至隨便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教學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務。并且在學校中很少有機會參加教學競賽,體育公共課教學單位也很少進行公開課。另外,公體課教師外出繼續學習的機會甚少,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體育老師潛能的發揮,遏制了教師的積極性。

2.3 體育院校培養人才理念、招聘單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體育院校在培養人才中不知不覺就會把應試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學生心中,如:你們要學好技能,學好如何說課授課,在面試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為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學習,為了能讓體育的益處傳遞給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為了民族、國家的體育事業興盛而學習……這樣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丟失。招聘單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學歷、職稱、技能等級更為重要,在考核過程中更加重視技能展示,而真正對思想道德、人文素養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們仍然是想通過提升自身的技能來展示自身的才華,而真正考慮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奉獻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師卻不多。

3 高校公體課體育教師人文素養重建的對策

3.1 體育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素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起主要作用

體育教師本身要具備高尚的人文精神素養,首先是愛。作為體育教師若想傳遞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學過程中能真實的打動學生的心,必須自己先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并能自己打動自己,先是自己內心存有愛,愛國家、愛民族、愛自己的學校、愛學生、愛教育事業。若能心存愛,在一切的教學當中,作為老師不會不管學生,不會指責學生的不足,也不會盲目的打壓、吼罵,而是為學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擔憂,從而實現真正的引導和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傳遞技能,而是在課前先給學生做好思想準備工作,樹立正確的體育課觀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準備部分給學生強調體育課的意義、體育與生活、體育與人生、體育與健康的關系,保證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要學會引導學生在難點部分樹立樂觀的心理,在集體練習中要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對于優秀的學生要教導他去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驕傲自滿,對于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幫助他正確的看待體育運動與遺傳、身體素質的關系,看到每個人的天賦和特長具有差異性,樹立正確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課堂結束部分除了對技能的總結,還要對體育精神與思想、生活教育的總結,引導學生正確的將體育理念與生活聯系起來。

體育教師在成績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學化、合理化。體育本身與別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為體育運動的考核方式方法不應該只是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應放在首要。因為運動技能的發揮受自身身體素質、遺傳的影響,平時不練習的學生,平時不好好上課、不好好練習,但最終考試都會比平時努力學習的學生但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考得好。這不僅磨滅了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的積極性,更是打擊了平時認真學習但身體素質不好考試結果也不理想的學生。因此,體育教師應科學、合理,目的是為了促使所有學生積極鍛煉,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2 體育院校培養體育人才中應注重人文素養

體育院校應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培養專門的體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視體育人才人文精神素養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學生技能的發展,面試技巧的訓練,過分功利化,忽視真正的教育本質。在學生學習成長時期就將體育精神的精髓運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導寄芮浚人文精神素養豐富的合格體育人才。積累滿滿的從體育里面散發出來正能量,從而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傳遞給學生,才能充分的發揮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作用。

3.3 重視人文精神素養在公共體育課中的培養價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學校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加強對體育教師人文素養的考核制度。經常組織體育教學單位進行教學競賽活動,學校定期對體育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檢查,最終將人文精神素養教育納入到獎懲制度之中。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加強公共體育課教師的繼續教育,尤其加強人文精神素養的繼續教育。校領導應重視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精神素養的培養,通過學校的各項競賽活動,積極鼓勵和倡導體育老師和全體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認識和發展,讓體育精神成為教學中自然而然就傳達出的生活理念,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學習觀、人生觀。

4 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課是我國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青少年精神在隕落,體育精神的價值有助于塑造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公共體育課的價值不應該僅僅是鍛煉身體、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更應該是培養大學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大學生的直接人是教師。因此,將大學生精神文化素養的培養應作為體育教師育人的重要使命。

篇(7)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電大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踐和綜合實踐兩大部分,其中,綜合實踐又分為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本研究主要聚焦綜合實踐部分。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和答辯,有的電大采取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并答辯、專科生只進行論文(設計)撰寫的方式,有的電大則采取全部學生撰寫論文并答辯的方式。目前,電大在學生進行綜合實踐之前,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學術素養培養,導致這一環節存在較多弊端,無法達到原有目的,社會對電大學生學術水平也多有質疑。基于此,本研究擬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進行改革探索,即嘗試在學生學習期間,給予學生學術素養方面的培養,變最終的學術“檢驗”為平時的學術“熏陶”。

二、國內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

素養的基本做法

國內外高校在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許多學者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一)國內普通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內一些高校在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畢業論文答辯環節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機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開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學生入校初期就開設了與論文撰寫相關的基礎課程和講座,并在指導學生閱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從閱讀數量上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不少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都在中國知網、龍源網等期刊網站購買了大批電子圖書。學生在校園網內可以自由地在網上查閱、下載期刊。不僅如此,這些學校還常常聘請校內外的名家大師,為學生作學術專題講座,與學生互動溝通。通過這些環節逐步熏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質。[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請名師作學術講座,使學生通過聽講座得到學術上的耳濡目染,認識一些有學術價值的東西,為自己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② 在校園網上為學生提供往屆學生撰寫的優秀論文以供參考。 ③ 強制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的閱讀量。作畢業設計的學生,必須查閱大量相關的行業規則和近年來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④ 在學生入校后,院系組織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基本情況,如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最新的學術動態等等,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同時關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積累相關科研材料。⑤ 給學生介紹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圖書館查詢方法、網上圖書資料查詢方法以及互聯網的基本查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個專業給學生列出主要的閱讀書目,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作必要的閱讀。② 每學期組織若干場學術報告會,使學生通過報告會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有些專業要求學生聽完報告后撰寫心得體會,其中有的報告會就是專門講如何獲取支持論據和資料的,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學術素養。③ 將歷屆學生的論文收集起來并掛到校園網上,使學生可以隨時查閱[3]。

(二)國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外高校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方面,一般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加之專家的學術講座,注重對學生進行學術上的訓練。[4]國外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入學一般都要辦兩卡:學籍卡和圖書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納爾遜曼得拉都市大學(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學生進入大學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論文),paper通常是圍繞專業的。② 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組成學習小組,人員相對固定。大作業,包括后面的論文,小組成員均可分工協作完成。③ 學校開設有“研究方法論”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掌握學術研究方法。另有一門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如何搜集資料。④ 學校提供便利讓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圖書館免費給學生提供要查詢的資料。只要學生把要求提出來,圖書館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把相關的材料搜集好寄給學生。⑤ 圖書館有專人為學生搜集網上材料,而且是免費的。[5]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國外留學生入校后一般有9個月的預科,在此期間除了學語言外,主要進行課程的準備,包括接受學術上的培養。②第一學期就開設專門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寫論文,如何使用SPSS技術。③學生撰寫論文前,需要先確定論文的框架,撰寫essay(小論文),然后進行陳述。校方據此確定導師。④學生在每學期開學初都要通過專門課程學習研究方法,并與導師討論小論文。[6]

(三)電大系統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電大對開放教育實踐教學制定有相關規章制度。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專業開設過論文寫作訓練的選修課,教材為《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7]中央電大還編寫了通識課教材《信息檢索》。[8]中央電大有關系部,如財經部還制作了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

電大系統內各學校在遵守中央電大統一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對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但總體而言,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學術方面的培養與訓練。一些規范和要求對電大學生而言,明顯偏高。[9]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課程“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采用的是北京大學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復旦等高校學術之精華,其內容之深,遠非電大學生所能貫通。[10]《信息檢索》相對來說比較實用,但偏重于數字圖書技術領域,且作為通識課,只是供學生選修所用。[11]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的主講人是普通高校教師,授課只是照搬對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論教學。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內全日制普通高校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要求和培養方法比較規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學術要求比較高。國外高校更注重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過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獨到之處,能夠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術能力,進而培養科學、嚴謹的學術精神。電大系統有較強的學術培養意識,也采取了一些教學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對目前在職學習的電大學生而言并不完全適用。

三、研究的過程

本研究以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為例,針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嘗試對電大學生進行學術“熏陶”,探索一套能夠適應電大學生在職學習特點的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機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因素分析法、SPSS數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從整體情況看,西安廣播電視大學辦學30余年以來,一直堅持本、專科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和答辯的做法,制訂了一系列涉及論文指導規范性、論文撰寫規范性、論文格式、答辯程序、評判標準、答辯成員聘請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對社會實踐環節也有嚴格的要求,整個畢業實踐教學比較規范、嚴謹,對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曾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近幾年,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出現了較多問題,改革呼聲較強。

(一)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無記名和隨機的方式對西安廣播電視大學基層教學點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畢業實踐教學,特別是畢業論文撰寫、指導、答辯以及學術素養培養方面的意見。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和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共發放問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為118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內容共28個問題,分別是: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城南明德門學習中心、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直屬三分校城西學習中心,共發放問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282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涉及5大部分26個問題,分別為:對學術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電大學生學術培養機制的看法、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摘取核心問題的分析數據。

2010年6月有45.8%的學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學生(140人)認為應該“電大本科生進行論文答辯,而專科生只要求撰寫論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學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學生(129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客觀理由為:電大培養目標為實用型人才,對學術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學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學生(102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個人水平達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學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學生(131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學校沒有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撰寫比較困難”。

2010年6月有52.5%的學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學生(148人)認為“電大的論文和答辯最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學術素養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問卷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在參加答辯考試的考生中,論文有抄襲現象的比例為多少?”問題時,有92.6%的學生選擇“70%以上學生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現象”,90%的學生在“您的論文是否存在嚴重抄襲現象?”的問題后選擇否定。這本身是矛盾的――別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沒抄。盡管是無記名的,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問題,我們認為前者是比較真實的。

(二)專題調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隨機抽取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某分校21名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進行專題調研。其中,17名為行管專業,2名為漢語專業,1名為旅游管理專業,1名為廣告專業。21人中有4名為本科專業,17名為專科專業。21人第一次提交的論文,經清華同方學術不端檢測平臺查驗,均屬抄襲,其中全文下載的為13人,達到62%。筆者與17名學生面對面或電話進行交流,他們表示,個人理論功底不夠,選題和撰寫論文比較困難,不知道該怎么寫,以前教師也沒教過,加之工作又忙,下載和抄襲也是無奈之舉。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還進行了相關的調研。調研發現,一些電大學生選題過大,比如《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評述及社會性內涵》、《淺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餐飲》等等,這些選題電大學生是難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襲的。再如某場次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答辯,全天12人,有6人論文涉及魯迅作品,其中有4人寫阿Q;有3人寫紅樓夢。答辯教師說,不少論文東拼西湊,毫無新意,枯燥無味。調研還發現,雖然學校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學生進行實習或設計并撰寫報告,文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報告。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自行找單位實習、給出評語并蓋章,其真實性可想而知。

(三)專題訪談

筆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別采訪了曾經參加過電大論文指導的西北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的向平、張青、廉澄文等教師,并與參加答辯的部分教師進行座談。他們認為,電大學生很多是在職的,一些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撰寫論文,確實很有價值,但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是抄的,答辯教師也是無可奈何。很多人表示,嚴格按照電大的標準根本就無法進行評判,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寫論文,也沒有接受過學術方面的訓練,答辯時,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論文不熟悉、不了解、一問三不知。建議電大從根本上改革畢業實踐教學環節。

四、研究的結論

通過問卷、調研和訪談以及相關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一)電大現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電大學生難以達到,實踐教學機制不適應電大學生的實際狀況。

(二)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近幾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下載網上資源變得非常容易,論文抄襲現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現在的電大學生與以往的電大學生相比,無論是年齡,還是知識水平或個人工作閱歷等均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在很多情況下流于形式。論文(設計)選題盲目、重復、陳舊、宏大,論文層次結構不清,格式不規范,等等,造成了指導、寫作、答辯等環節形同虛設,失去了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原有的意義。

電大原先設置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本意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術水平,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學術素養的培養。換句話說,電大沒有把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列入教學的基本任務。這或許是導致當前實踐教學環節出現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里也有學生學術能力不強、誠信度不高,指導和答辯教師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對原有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據電大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認為,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應該從電大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變檢驗為熏陶”,注重學術培養過程,培育良好的學術精神,打造基本的學術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增加學術素養培養的課時。

(一)進行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設計

學術素養的培養決不能臨時抱佛腳,應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電大目前的社會實踐(3學分)和畢業論文(5學分)融合為一體,分解為學術素養課程(必修)和實踐考核,分別占5學分和3學分。

學術素養課程可以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開設,內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檢索方法、基礎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等,特別強調對學生網絡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 ② 課題的選題。采用案例和評析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科學選題的方法。③ 調研報告或論文撰寫要領。采用與學生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切忌艱深、空泛。④ 簡單課題或案例的訓練。⑤ 論文格式的要求。⑥ 畢業答辯的應對技巧。

(二)建設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資源

電大學術素養培養的資源較少,且缺乏系統性,今后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資源建設:① 建設相應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訂已有的《信息檢索》教材,編寫《學術素養培養教程》,等等。② 建設視頻資源。聘請相關專家錄制與文字教材相應的教學視頻。對社會實踐過程可以以案例呈現的方式制作多媒體課件,靈活生動地表現實踐過程。③ 集成數字圖書資源。建立以課程為單位的數字化專業課程書架,提供強大的網絡資源支持服務。

(三)建立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質量保障和反饋機制

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應該貫穿培養學生學術精神的理念,使教師、管理人員、學生樹立強烈的學術意識,同時要健全和規范制度,及時進行反饋。

1. 制定教學大綱、考核說明等相應的規章制度,指導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

2.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指南》,讓學生清楚了解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意義、學習內容與資源、考核方式、學習平臺操作流程及步驟。

3.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師工作手冊》,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工作標準以及平臺操作方法、步驟等。

4.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學管理及督導工作指南》,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和監督教師和學生情況,聽取意見,評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技術支持服務

通過網絡全面推廣過程性管理系統,利用數字化平臺對學術素養培養提供技術支持。改造遠程教學平臺,充分發揮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的服務功能。

1. 將畢業綜合實踐教學視為一門課程,在該課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學內容設置任務模塊,上傳學習資源。

2. 通過形成性考核平臺實現學術素養培養形成性考核任務的提交、批閱和成績查詢。

3. 拓展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增加系統功能,如對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選題審核、對論文1至3稿指導過程的記錄等。

4. 在網絡上進行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的終結性考核。

(五)設計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考核體系

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應該有不同形式的畢業實踐教學考核,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 學生學術素養考查。以給出專題、讓學生查資料并撰寫報告的方式進行。比如,以《云計算是什么》為題,讓學生查找資料,撰寫文章。在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考查中,要縮小“評”和“考”的成分。

2. 撰寫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注重與學生工作實際相結合,一般不選純理論性質的研究課題。

3. 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改變以往“檢驗”的作法,將答辯作為提高學生學術水平的一次機會。

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選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對于非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應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并進行畢業答辯。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畢業論文及答辯學分構成,比例為4:6。

對于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學校統一評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論文學分構成,比例為5:5。

對于各專業專科生,可以采取學術素養考查的方式進行。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學術素養考查學分構成,比例為6:4。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如藝術、醫療等,可增設實操考核。學分統一歸入學術素養考查的學分。比例為5:5。

(六)規劃全新的論文答辯規則和流程

改變以往論文答辯僅僅是考查的方式,對論文答辯的規則、流程進行全面改革。設計新的答辯內容、規則和流程,突出對學生學術素養提升的關注。答辯教師在聽完學生對論文的基本介紹后,不僅要對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進行評價,更要對該選題在學術界的影響、最新動態、各方觀點、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和講解,淡化考核色彩,強化對學術素養的關注,讓學生通過論文答辯在學術素養上得以提升。

篇(8)

縱觀近三年來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議論文閱讀選文材料大量涉及課外,由語段向整篇文章轉變,閱讀量有較大增加,上海、武漢等地尤為突出,給人啟發,給人教益,讓人深思的文本成為閱讀新熱點;考查內容體現人文關懷、教育導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為中考議論文選文命題的重要原則之一。能力設置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和運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觀題并存向純主觀題轉變的趨勢,加大了開放式試題的考查力度;試題形式多樣,選擇、填空、簡答、闡釋、概括、提煉觀點、補寫論據等形式都有,自由發揮類、知識遷移類題目大量涌現,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時代氣息也越來越濃厚。材料大多關注成長品質和讀書治學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導考生熱愛讀書、健康成長,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正確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辨析不同類型的論據及其與論點的關系;概括論據和為文章補充恰當的論據;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論證方法、論證過程;探究文章的內容及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意義;能從文章的觀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并進行切合實際的拓展。議論文選文一般來自課外,具有教育性、文學性和時效性。作品表現了作者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體現了作者的價值取向,有利于考生與之產生共鳴,并引發思考,從而準確地檢測考生議論文的閱讀水平。

一、議論文文閱讀考查的一般內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看出文章的論證方式,了解作者的態度和觀點。

(2)理清文章論述的層次,把握文章的論點,能從文中找出或概括論點,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3)了解文章的論據,會分辨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并了解它們在闡明觀點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四種論證方法和反駁的方法。

(5)領會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和詞語的感彩。

(6)理解、探究議論文的中心和價值。

(7)能把文章的議論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議論文中中獲取觀點材料,進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應用于生活實際。

二、議論文閱讀考查的命題特點

(1)議論文選文一般來自課外(09年課外選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學性和時效性,選材側重于道德、修養、文化、讀書、創新等方面的論說性文章。

(2)題型上以主觀性試題為主,出題角度多樣。題量一般為4-5道小題。

(3)主要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分析能力,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

(4)議論文閱讀的相關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論證結構的清理劃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都是必考內容。其中論證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還要進一步理解論證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學生從閱讀中獲取觀點材料并應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

(6)開放性探究式試題增多。引導學生關注道德修養、關注文化傳承,關注讀書治學,更加注重讓學生領會作品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

三、議論文閱讀考查的走向預測

(1)選文可能全面選用課外文章。

(2)內容上側重于道德、修養、文化、讀書、創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濃郁的文章。

(3)題型上客觀題可能消失,主觀題可能一統天下,開放性探究試題將進一步增加出鏡率和分值。

(4)對文章解讀能力的考查,仍將是說明文閱讀考查的主要內容。①理解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能對其含義做出正確解釋;重要代詞所指代的內容,能夠具體解釋;修飾限制性的詞語,能對其作用闡釋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義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對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闡述。③正確把握文意,概括要點。能夠把握文章的大意,從中提取重要信息;對段落的內容進行歸納;對全文要點進行概括;根據文意,給文章增加標題。

(5)理解并掌握議論文的技法,仍將是議論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之一。

(6)注重培養考生的人文素養,將是議論文考查的一個亮點。

(7)選文內容側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為人處世。

(8)側重考查學生對選文的整體感知的能力:對文章主要內容、主要觀點的理解。

(9)主觀題占主導地位,開放性試題分值增加。

四、議論文閱讀應考策略

(1)吃透課標和考綱,把握議論文基本考點和題型。

(2)理清議論文知識要點,學會知識遷移和拓展,做好知識儲備。

(3)立足能力技法試題,做到穩拿基本分數。對于議論文基本解讀能力和議論技法的考查,復習時要注意提煉技巧、總結規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題模式,增強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議論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4)關注人文素養試題,爭取拿到發展分數。特別是對于材料分析題、閱讀感悟題、論據補充題這些開放性試題,復習時一定要拓展思維空間,克服思維定勢,注重思維創新,發表獨到見解,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篇(9)

畢業論文質量高低,固然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科研素養、寫作水平,但與指導教師的負責態度和指導水平有著密切關系,應該首先從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著手。

1.嚴格準入制度,優化指導教師隊伍結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由具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其次是嚴格指導教師的準入制度。論文指導工作對教師的專業知識、科研素養、寫作水平、責任意識等綜合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降低指導教師的選聘條件,就意味著降低論文指導水平。因此,應該完全按照要求選聘,即論文指導教師在專業、學歷和職稱上要滿足規定條件。再次盡可能選聘高水平指導教師。在確保指導教師基本要求基礎上,有條件的基層電大還可實行更高的選聘要求,不僅滿足專業、學歷和職稱等基本要求,而且還要有認真的指導態度、豐富的電大教學經驗、較高的科研水平。同時,盡可能按照教師的“教”“研”方向與學生的論文選題相一致的原則安排指導教師,即為現當代文學選題方向的學生指派現當代文學教師,為古代文學選題方向的學生指派古代文學教師。

2.實行培訓制度,提高指導教師履職能力。提高指導教師的履職能力要從實行論文指導教師培訓制度做起。目前,電大除了對論文答辯主持人有明確的培訓要求外,對論文指導教師還沒有剛性的培訓要求,而必要的培訓對論文指導教師的履職和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要重視基礎培訓,掌握應知應會內容。一是清楚論文指導教師職責,明確指導教師應該承擔的具體任務。二是掌握畢業論文體式和結構,了解論文寫作中從選題到行文每個環節的規律和技巧。三是論文指導教師職業道德培訓。畢業論文寫作不僅是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而且還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求實品格的必要手段。論文指導教師應堅守職業道德,認真履行督促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嚴格遵守基本學術道德規范,維護科學誠信的義務。其次是重視提高培訓,不斷提高指導能力和水平。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定期的集中培訓和各種教研活動來逐步解決,從而不斷提升指導教師的水平和能力。

3.完善監管制度,提升論文指導工作質量。首先要做到兩個實事求是:一是實事求是確定每位教師的指導學生數量。限制每位教師的指導學生數量是確保論文指導工作質量的需要。二是實事求是確定論文指導報酬。中央電大有“對每名學生的指導時間不得低于10學時”的工作要求,但沒有相應的統一報酬標準。可以這樣說,科學確定報酬標準已成提高論文指導工作質量無法回避的問題。其次是建立指導教師考核機制。以抽查論文指導工作、邀請學生評議等方式,對指導教師的工作水平和質量進行考核。同時,通過精神表揚和適當提高報酬等形式對考核優秀者進行表彰。最終實現以考核促提高,引導指導教師強化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切實提高指導工作水平和畢業論文質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點環節指導,嚴把三個關口

1.突出起始指導,嚴把選題關。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不僅決定著論文的質量和價值,也關系到論文寫作的成敗。可以這么說,畢業論文選對了題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導教師必須突出對畢業論文選題的指導,幫助學生選對題、選好題。一般而言,學術論文選題應該特別強調學術性、創新性原則。但開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眾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而非理論型學者為目標。因此,開放教育畢業論文不能片面追求與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樣的標準,而要建立與自己辦學特點相適應的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突出重實踐、重提高的選題原則。基于上述認識,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選題應該堅持三原則,首先是專業性原則。畢業論文貼近專業實際選題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能選擇經濟或法律方面論題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這應該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應用型原則。開放教育學生基本為在職人員,選擇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因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其有關聯。因而,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開展應用型研究。再次是難易適中原則。怎樣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課題昵?一是方向對路。避開自身弱項和盲點,少些玄奧、抽象的學術研究、理論研究,多些應用研究、實證研究。二是大小合適。畢業論文選題過大過小,都會影響論文質量。相對開放教育學生而言,盡量做到選題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導,嚴把抄襲關。“畢業論文應由學生本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必須杜絕一切抄襲、剽竊行為。”首先要判斷初稿是否具有抄襲嫌疑。判斷標準一看初稿質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鑒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襲。一是通過中國期刊網搜索,二是通過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題目搜索法進行搜索,這樣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襲的論文。后用段落語句搜索法進行搜索,這樣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襲和雜湊抄襲的論文。再次是處理抄襲論文。對上交抄襲論文的學生,不僅要退回論文,責令其重新選題和寫作,而且還要進行嚴肅批評和學術誠信教育。而對由學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則就論文觀點、材料、邏輯結構、寫作規范等方面進行修改指導。

3.突出修改指導,嚴把質量關。對畢業論文修改的指導務必要抓住三個環節:首先是初稿檢查環節。全面、系統地檢查初稿,清楚其錯誤和缺陷,是指導學生進行論文修改的第一步。對論文初稿的檢查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先整體后局部。即先進行全篇檢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詞語和標點這樣的順序進行檢查。二是先內容后形式。內容決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據內容選擇形式,修改論文也要根據內容調整形式。同時,初稿檢查還要關注論文的四大要素,即觀點是否正確、新穎、全面、明確,材料是否充分翔實、具有說服力,結構是否完整、合理、科學、均衡,語言是否準確、流暢、簡潔。其次是論文修改指導環節。經過認真細致的檢查后,如果沒有發現重大問題,確認論文不必推翻重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修改。論文修改一般都要經過幾個來回,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根據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的思路進行修改,二是按照從大問題到小問題的順序進行修改。再次是論文格式指導環節。關注的重點是要素是否齊全,格式是否規范,特別是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夠規范則要予以糾正,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定稿。為提升學生的論文書寫能力,確保論文質量,在論文修改指導過程中,要注意防范兩個極端:一是“放羊式”指導。不少教師在對學生的論文選題和初稿指導比較認真,但在將初稿修改意見反饋給學生后就很少過問了。二是“保姆式”指導。在論文修改指導過程中,修改意見過于細致周全,就連每個詞語和標點的錯誤都一—列出,甚至覺得反復指導十分麻煩,干脆自己幫助修改。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結合開放教育特點,優化論文指導策略

開放教育無論是生源特點,還是教學模式,都與普通高等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決定了開放教育畢業論文指導方式應該選擇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個體指導與集體指導相結合。一般而言,畢業論文指導更多地屬于個別化教學活動,即由指導教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學,但開放教育畢業論文僅有個體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它還應該安排至少三次的集體指導。一是選修畢業論文寫作課程,對畢業論文寫作進行宏觀指導。寫作是一項綜合性精神勞動,對人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論文寫作作為比一般文章寫作更為復雜的寫作活動,對人的綜合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但開放教育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寫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的現象相當普遍。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選修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課程,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畢業論文寫作知識,掌握畢業論文寫作規律和技巧,引導學生盡可能將畢業論文寫得規范、得體,就顯得十分必要。二是畢業論文寫作前夕集中輔導,對畢業論文寫作進行具體指導。在即將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前夕,選派論文寫作水平高、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結合以往畢業論文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畢業論文如何確定方向、選題,如何收集、整理和篩選材料,如何謀篇布局、規范論文格式進行全面輔導,盡可能淡化理論闡述,強化方法說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同時,趁機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和答辯的動員。三是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集中輔導,及時解決共性問題。通過前兩次的集中輔導,學生雖然對畢業論文寫作中一些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寫作過程中,仍然會由于各種原因出現各種問題,而且很多問題都是共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既為了提高指導效率,也為了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指導教師可以召集自己指導的全部學生,對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指導,至于具體次數可以視情況而定。

篇(10)

遵循第二語言寫作教學的規律,漢語寫作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寫作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各種文體寫作能力的培養。

漢語寫作知識的教學,在漢語寫作教學中占有一定位置。任何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需要知識作基礎。寫作能力的形成也是這樣。學生掌握了較系統的寫作知識,就會在寫作的實踐中,更準確地把握不同文體的特征,更熟練地運用不同的表達方法和技巧,更理性地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寫作知識掌握得多了,也會變成自己的寫作素養和漢語素養。《漢語課程標準》和新編教材,既重視 學生漢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又重視學生對寫作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處理二者的關系。無論是過去的寫作教學,還是現在課程改革后的寫作教學,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因為現在強調能力就變成空中樓閣了。

寫作基礎知識,一般指實用文體知識、文學體裁知識和作文寫作技能知識。實用文體知識主要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以及其他常見文體的寫作知識。文學體裁知識主要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寫作知識。作文的寫作技能知識,主要包括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各種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技能。

寫作基礎知識還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度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作文的陳述性知識,即狹義的作文知識,指的是可以直接陳述出來的知識,主要用于回答作文是什么、為什么作文和怎么樣作文的知識,又收作文的描述性知識,實用文體寫作知識和文學體裁寫作知識,屬于陳述性知識。作文的程度性知識,即作文的寫作技能知識。作文的策略性知識。指的是制訂寫作計劃,安排寫作時間,選擇和運用各種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對自己的作文及作文過程進行評價,以及在寫作中隨時進行自我監控等方面的知識,作文的陳述性知識,是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記憶而獲得的,而作文的程度性知識,是必須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艱苦訓練才能掌握的。

新編教材“寫作導引”的前半部分,就是關于寫作知識的介紹。如《漢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寫作?獻給母親的歌”,在“寫作導引”中,就較詳細地介紹了“什么是記敘文”,“記敘文的文體特點是什么”,“怎么寫記人的記敘文”。這從知識理論上為學生完成本次作了較充分的準備。

寫作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對常見的最基本的表達方式的學習和實踐,一方面是對實用文體的規范訓練,也嘗試寫一些文學體裁的文章。

常見的表達方式,第一是學習記敘的方法,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習順敘、倒敘、插敘、略寫和詳寫等;學習敘述、描寫中的議論和抒情,等。第二是學習描寫的方法,學會環境勾勒與具體景物描寫;學會人物形象描寫,如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會抓住特點進行形象描寫;會作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第三是學習抒情的方法,學習在敘事中抒情,在描寫中抒情,在議論中抒情,會直抒胸臆,等。第四是學習說明的方法,會解說和闡釋,會用比較、引用、列數字、舉例、分類、下定義、設計圖表等方法說明事物。第五學習議論的方法,逐步學會正反論證、反駁論證、并列論證、層遞論證等,還要學會夾敘議等。

實用文體訓練,主要指記敘文、說明文、論文和常見應用文的寫作規范訓練。記敘文、說明文、議論和應用文,是我國文章的基本文體,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面表達形式。隨著生活中雙向交流的日益頻繁,應用文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新課程改革后的作文訓練,普遍強調文體的解放,沖破一些僵化的束縛,凸顯寫作的個的寫作教學,還是要從文體的角度,作規范性的訓練,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打好實用寫作的基礎。

記敘文的寫作教學,一般涉及的范圍主要有:記敘文的文體特征;記敘文的類別,如記人的記敘文、敘事的記敘文、寫景的記敘文、狀物的記敘文等;記敘文的常用表達方式,如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記敘文的常用記敘順序,如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等;記敘文的寫作基本過程,如收集材料、確定中心、謀篇布局、下筆成文、遣詞造句、修改潤色等;記敘文的語言等。

上一篇: 團委年終總結 下一篇: 個人競聘演講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A∨ |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不卡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不卡顿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