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16:0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深遠的影響。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量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專門人才,關系到高校能否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的重要問題。
經濟學家約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最早從經濟學的角度定義了創新概念。他指出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利潤。從這一定義出發,說到創新,可以是技術方面的創新,可以是營銷方面的創新,也可以是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等。
那么什么是創業呢?所謂創業就是識別和抓住商業機會,創建企業和發展企業。創新與創業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新辦企業,如果沒有任何創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難在目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去。大企業如果不能容納和鼓勵創新,則有創意、有想法的員工很有可能會離職去創業,大企業本身的發展就會停滯下來。創新要轉化為生產力,只有通過企業特別是新創企業這個載體才有可能。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來說,大多缺乏雄厚的資金和物質基礎,他們在資金、社會經驗等方面都存在劣勢,而年紀輕,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條條框框的約束相對較少,不容易循規蹈矩,這正是他們的優勢。用創新的思維去創業,用創新的技術提品與服務,創業成功的概率會提高很多。而沒有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這些正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經常要放在一起講的重要原因。
創新創業教育首先應該培養人創新創業方面的意識、思維和精神,其次就是培養人創新創業方面的技能,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使學生將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的一種選擇,從而為中國經濟發展輸送大批優秀的創新創業型建設者。有條件的學生在畢業后立即創業當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學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行業知識積累才去創業,這更應是常態。
二 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
1.課程定位出現偏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9年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新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然而現在的導向似乎與此有偏離。1998年,全國高校招生108.3萬。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727萬。隨著這十幾年大學的普遍擴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漸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但現在很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種創業賽事,比賽拿獎似乎更能給學校爭光。而從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的若干年的情況來看,拿獎的似乎最后也沒把企業真正做成。
2.師資力量薄弱不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
由于國內大多數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很多教師都是原來講授經濟類、管理類課程轉過來的,也有少數是思想政治類課程教師轉過來的。對于如何教好這門課,大家都還在逐步摸索中。比較有名的是北航創業管理培訓學院承辦的大學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創業教育項目師資培訓班,還有南京審計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舉辦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班等,這些都為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方面教師的培訓做出了貢獻。但與其他課程相比,創新創業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可能更強調實踐經驗,而大多數教師都是從校門到校門,在企業從事過幾年工作再來高校的很少,而對創新創業確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學校表面上是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上從事這方面教學的卻是很多骨干教師都不愿意花時間去做的“偏門”,這些都使得師資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3.課程內容設置缺乏規范
有些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授課內容偏重于創新,有些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授課內容則偏重于創業。偏重于創新的,可能在如何開發創新潛力方面講得較多;偏重于創業的,可能在如何組織團隊、如何進行營銷、如何編制商業計劃書方面講得較多。對工商管理等專業的學生來說,有些高校把創新管理設為必修課;對大多數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創新創業課程一般是作為選修課來設置的,而這些課有很多又與創業大賽等有關比賽掛鉤,似乎了解和撰寫商業計劃書成了選修課的核心內容。
三 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建議
1.真正從高等教育基本目標的高度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人類發展到今天,積累的知識總量已經是浩如煙海,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比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聯網的普及,一個人即使不知道某一個知識點(即使是其所學專業領域內的),假如需要的話,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社區論壇、網絡視頻等途徑比較迅速地學習。所以,在當今時代,掌握存量知識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經大為下降。發現新知識,有所創新,已經成為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標志。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創業的活躍程度則是一國經濟活力的風向標。從微軟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業都是年輕人從小企業做起發展而來的。創業實際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業需要更高的素質和能力,包括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應是當代高等教育無法忽視的核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過多地放在創新創業賽事上,好像不拿幾個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就沒什么成績一樣。
2.建立骨干教師樂于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
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責是育人,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所說:“大學首先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現在大家對大學的定位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過于強調創新成果、論文數爭創一流等,這樣很容易把學生給忽略掉。”現在的高校招聘,過于重視學歷與論文,而從企業實務人才中引進教學人員太少。如果自己有過成功創業經歷或者在較大企業做到中層,而又愿意花較多時間來育人,會大大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個高校對教師的管理過于強調論文導向,那么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付出較多心力的教師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虧,從而打擊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3.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化的教學內容體系
所謂模塊化教學模式,就是以模塊化思想方法為指導,將創新創業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再將知識點按其內在邏輯組合成相對獨立的單元,然后將相關的單元組合成教學模塊,通過增刪單元和調整組合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調整。創新創業教育至少應包括思維拓展訓練、團隊建設、市場營銷、商業計劃、創業法規等幾個模塊的內容。如果一個教師能勝任所有模塊的內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個教師只擅長講某一個模塊,那么如何分工協調就成了影響整個課程質量的關鍵。當然,如果能經常請校外的創業成功人士來舉辦勵志性的講座,也可以對創新創業教育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創新創業教育還需要與學生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規劃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興趣。
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更多地關注大學生專業知識教育之外的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將給學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選擇,如能有效推廣必將大大提高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培養質量。為了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各級政府也相繼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注冊、融資、稅收、培訓等諸多方面,我們相信未來十年高校畢業生將迎來一個創業的高峰期。
在2017首屆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年會上,《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藍皮書(2016)》和《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情報告(2016)》,肯定了2016年創新、創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報告和討論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在我國創新、創業井噴式發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確實是應該總結回溯創新、創業方式,升級“創新、創業”教育,以科學指導、學科融合、多元參與和能力培養相結合來優化創新、創業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應加強對“創新創業”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科學引導
(一)對“創新創業”新名詞的正確解讀與引導
高頻使用的“互聯網+”概念最早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之后被廣泛引用,其容易被誤讀為只要把任何一個行業與互聯網結合就產生了創新,就能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出優質的產品,賺得豐厚利潤[1]。隨后,網絡鋪天蓋地的如“互聯網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的招商廣告把“互聯網+”創業宣傳成了“低門檻”賺錢的通道,事實是低門檻背后不足10%的創業成功率,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實際經濟。“互聯網+”最難的正是“+”號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關鍵,也是更難把握的。對“互聯網+”真正的解讀應該是強調各行各業的主體地位,首先是各行業生產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服務,再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發揮其資源配置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實體經濟的生產力,其關鍵點和根本是實體經濟的競爭力。“打造企業生態圈”也是近來非常流行的詞,但是否所有企業都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重構各產業之間的全部環節,打破產業價值鏈之間的邊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費者的關系,管理這種關系并持續從中獲利呢?這要看具體的行業和規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來打造生態圈,靠營銷和補貼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構筑起本行業的進入和退出壁壘,才能打造生態圈。很多打車公司的“生態圈”維系陷入困境,給了補貼人才來,補貼一取消,或者臨近春節變相漲價,人就沒了。試圖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當他的價格比出租車還高,而服務并沒有更好時,消費者就離開了。紛繁復雜,包羅萬象的生態圈,歸根結底都應該服務于幫助商家重新回到產品的本質,也就是關注消費者,靠產品的質量優勢和價格優勢來維系、拓寬自己的用戶群,就像蘋果公司依靠自身兩項重要技術:手機質量及IOS系統構筑起自己強大的生態圈,其IOS系統的穩定性和操作程序設置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應用系統。
(二)“創新創業”與高科技關系的科學認識與指導
我們的教育應避免對“創新創業”外延的一種誤解,即創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傳統行業里經營,不懂得高科技就無法進行創新。“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中通過多個案例證明,更多的創新是發生在傳統行業,而高科技企業卻經常是“曇花一現”的生長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創新”的神話[2]。所以我們要幫助學生擺脫這種認識誤區,堅信低科技、傳統行業也能創新,而且傳統行業中的創新機會有很多,一樣可以大有作為。在國內家喻戶曉的“優衣庫”品牌,日語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這樣一個科技先進的國家中,這個傳統產業品牌的老板能夠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沒有高科技戰略,也沒打快速更新、轉變經營方向的牌,優衣庫的款式是多年不變的基本實用款,它的創新之處就在面料上。優衣庫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遠遠超過其他服裝行業公司,他們與大學長期合作,進行面料開發,產品非常舒適、溫暖,而且不斷追求更好,成為眾多消費者的最愛,在最傳統的行業中打造出其獨有的“比較優勢”,獲得了創新的豐厚收益。由此,從技術的角度講是不存在傳統產業的,因為每個產業的技術都在進步,傳統產業照樣可以創新。創新需要對技術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進入新興行業,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業思考如何采用新技術來提高自己的效率,差異化地開發產品和技術,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3],即便是處于科技不斷升級的工業領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現有的實際基礎之上,如我們宣傳的“工業4.0”,是德國政府確定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以建立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為目標,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相結合來實現,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這個過程在美國被叫作“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即“中國制造2025”,“工業4.0”是從“工業1.0”逐步升級發展起來的,“工業1.0”是機械化和動力化,“工業2.0”是自動化和流程化,在自動化和流程化的過程中,伴隨著標準化,“工業3.0”是信息化,“工業4.0”是智能化。這些發展階段代表工業技術的進步程度,是無法跨越的,我國目前的狀況是急需全面實現“2.0”,爭取進入“3.0”時代,“工業4.0”如果不能給本行業增加利潤,盲目鋪開上馬就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它應該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還有很漫長的路,應該立足現實,扎實推進技術進步。創新創業教育必需剝離混淆的認識誤區,引導學生客觀認識事物本質。
二、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融合
《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藍皮書(2016)》通過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的130所公辦高校的調研發現,有近八成的受訪院校出臺了多項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激勵政策和文件,超過70%的高校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改革,有超過40%的高校建有校內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參與到多項創新創業大賽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業單位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設的格局[4]。2016年確實是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快速發展的一年,但調研顯示作為參與主體的企事業單位在“創新、創業”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與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導者與執行者,如何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度,拓寬創新創業教育的植根土壤與實踐空間,循序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環境,成為未來創新創業教育向深度發展的關鍵問題。調研同時也發現,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尚未形成體系,無法與專業課程的設置緊密結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化建設,改變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兩張皮”的狀況,需要高校在學生入學之初,就有一個科學的頂層設計,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匯成體系,將專業課程與創新類課程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另外努力在現有專業彼此間深度融合的同時實現政、產、學、研之間的充分開放,實現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讓創新、創業和專業教育雙輪驅動成為未來大學人才培養的新常態。當然,這種由以往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培養向不確定性的問題導向教育培養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實踐中摸索出好的課程設計及科學的評價體系,將二者合理地進行銜接,有效地將學生引向創新創業之路。
三、注重創新思維、創業意識的綜合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集創新創業相關意識、知識與技能于一體的系統性教育工程,因此,學校應強調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并重,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自身學科的綜合優勢,嚴謹培養學生的系統性專業知識,鼓勵他們大膽打破傳統學科的思維界限,嘗試探索不同學科交融,產生推動社會創新的創業想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提升其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塑造青年創新創業人格,這種思維、意識訓練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國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工程的探索領域,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是在大的創新氛圍中被自然而然激發出來的,高校就是這一氛圍的最好土壤,應在這一探索過程中,嘗試學生能力的塑造與學校大氛圍的打造。首先,在教育體制上應增加對好奇心、想象力、與眾不同和知難而上精神的培養。教育應該培養學生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的認知,應該容忍標新立異,鼓勵不同的奇思妙想,保護和培養永不滿足于現狀,總想與眾不同的創造性心態,培養學生敢于挑戰,知難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應加強對抽象思維能力、創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導與熏陶。創新是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是在做沒有看到過的東西。相當于進入到一個非經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想象新產品、新技術的樣子,是需要一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就像喬布斯創造“蘋果”,他對人類的需要、對人們自己也講不清楚的潛在需求,有過人的感知。在我們的思維方式中,抽象思維長期被忽視,這不僅阻礙了我們對于經濟現象和企業經營狀況的分析,也使得我們企業的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提高。“簡潔思維”“不同思維”“反直覺思維”“逆向思維”,都是具有創造力的思維模式、心智模式。它們不完全相同,不僅僅是思維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種心態,一種習慣。心智模式雖然在學校很難講授,但是學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類似,改變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需要我們的教育盡力創造條件,形成一種寬松、寬容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發,自己“悟”出這些思維習慣。另外,要營造崇敬科學的教育氛圍。創新的出現要有一個全社會的氛圍,要有一批樂于去發現科學本身樂趣和意義的人,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對崇尚科學的引導很少,年輕人對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學家的多。這點我們與美國、以色列這些創新強國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學的校訓是“讓自由之風勁吹”,追求科學的氛圍覆蓋校園內外、大學之間、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金融資本市場。雖說精神的塑造短期無法完成,但卻要及時開始。總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各高校必須要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責任。對于高校而言,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創新教育為切入點,結合專業、技術,借由創新創業項目和活動為載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支撐,條件和政策為保障,細化實施方案,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許小年.互聯網思維是恐慌式膜拜[J].企業觀察家,2015(7):60-63.
[2]許小年.高科技才是創新只是一種迷信[J].企業觀察家,2016(11):18-19.
關鍵詞:
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
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生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與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所以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高校教書育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對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響應,最終實現我們的大學夢、創新夢、創業夢、中國夢。
1響應國家號召落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黨的十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明確要求。最近幾年,全國高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有序有效地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要求高校要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創新創新教育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教育體系
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關鍵要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嚴格的管理體制和教育體系是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體制是落實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理念引發發展動力
大學創新發展需要打破常規、協同推進。要以問題導向,推進協同創新、全員創業。開放思維,推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平臺、交流合作、校園文化、規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以形成學生創新創業的燎原之勢。以點燃創新創業教育之火。
2.2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完善教育體系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必須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從學校的辦學宗旨出發,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修訂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積極推進學分制改革,實行彈性學分制讀,對于創新創業學生延長修業年限。增加實踐課程學時學分比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研究方法、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積極引進行業公司用人標準,科學合理的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結構。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需要教學教法的全面改革,建立創新創業遞進式課程體系,有機銜接、興趣引導類、頭腦風暴、項目實踐實訓類等課程體系。針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需求,增加創新創業實務課程,注重傳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基本規律、技能和方法。將創新創業教育教材建設為創新創業教育精品課程和教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鼓勵高校借鑒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經驗,引進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允許學生邊工作邊讀書,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就業,為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便利。
2.3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條件
創新創業教育的歸根于在社會實踐。學校要建立多種不同形式的校內外創業實習基地,并以此為載體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首先,學生專業實習是專業理論應用和職業技能的訓練過程,也是創新創業實際鍛煉過程,把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為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讓學生在在學校實習基地里學習、實踐、創業一站式完成;其次,學校創新創業基地要與外界組建溝通網絡,例如孵化器和科技園、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企業開發中心、公司創業者校友聯合會、創業者協會等,形成了一個高校、公司、行業良性互動式的創業教育系統,充分利用社會各類創新創業資源。發揮創新創業競賽引導作用。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工業設計大賽、“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等。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加強各地研究基地、創新創業園、大學生科技園、實踐教學基地的交流學習。校內外創新創業平臺向全體師生開放。完善圖書文獻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加大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工程優秀項目成果推廣和共享。
2.4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校政行企協同育人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直接影響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與否。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是的實施者,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開發者,是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素質的培養者,是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引領者。從實際看來,教師資歷嚴重不足、創新創業教育任務難以完成,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任務過程中出現實踐經驗匱難以支撐理論知識等問題。教師需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高校要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開展教師創新創業專項培訓、實訓和交流。加大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教師到企業、公司鍛煉、交流學習,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引進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優秀師資,推進多元協同鼓勵高校間開展合作。積極發展校企合作共建設創新創業基地平臺;設置企業實驗班、精英班等新型教學實體加強校企聯合培養;支持校企協同開設創新創業培訓項目,提高師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立高校創新創業協會,聘請創業成功者、投資人、行業協會、企業單位及科研院所中選聘精干力量等校外專家到學校擔任創新創業導師、顧問,推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雙導師制。建立創新創業的優秀兼職導師人才庫。
3面向發展迎接創新創業教育新挑戰
隨著政府的大力推動,高校的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如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結合脫節,脫離實踐;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不強;學生的實踐平臺緊缺;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對政策和形式方面知識是匱乏等原因導致學生創新創業容易失敗。大學生創新創業是個永恒的命題,創新創業既是國家的政策號召也是大學生的內在愿望。創新創業就是一個認識與實踐完美結合的過程。沒有創新支撐的創業是無源之水,難以持續發展;沒有創業保障的創新是石中美玉,只能當塊石頭。作為創新創業的高校學生,必須要具備足夠的膽略和膽識和知識技能。才能順利通過創新創業之路。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學校、政府、企業和學生,也需要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相互支持,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只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重點,社會廣泛參與,企業的壯大發展需要更多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人才支撐;學校全力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為學生創業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石國亮.大學生創業培訓[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潘巧紅.營造創新創業教育良好環境氛圍的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5):67-69.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同時也是以中國高等教育現有狀態為基礎的理論創造。這一概念既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與創業教育相關的先進理念,也考慮了我國高等教育特有的發展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創新為手段的創業教育模式,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新教育理念,科學地將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進而將其引入大學生的通識教育之中,豐富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而理解這一概念的前提是對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概念的甄別式認知。創新教育是指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科學信息技術以及社會產業結構調整,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技能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創業教育是指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心理素質等為目標的高校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科學、有機地結合,是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教育模式的合成體。
一、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1.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缺失。創新創業教育有諸多特性,而主體性是該模式較為顯著的屬性之一。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意識,積極發掘學生的實踐操作潛力,使其具備社會實踐操作的基本素養。同時以學生的能動主體為著眼點,通過科學的引導方法促使其積極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以及創新意識。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教育模式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實踐過程中,學生這一主體往往因為教育資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因素,優良、充裕的教師資源是學生發揮能動性的基石,但師資卻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國高校教師組成單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滿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需求。此種教育模式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通識教育的基本知識容量,還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此類“綜合性”教師的人數無法彌補高校專職教師的數量需求。部分高校雖然組織教師接受該教育模式的培訓,但是接受培訓的教師數量在全體教師中的比例仍然過低。可以說教師資源在總量上無法滿足創新創業課程的需求。其次,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發展的瓶頸。部分高校現有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多為自我研修型,無創業、管理和經營經驗,實踐操作能力較低,因此,教師的授課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而限制了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創新意識的發揮,教師無法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創業最前線。再次,教師隊伍的構成不完整,缺乏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大部分高校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多為學校的專職教師或管理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等,而無社會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往往具備一定的創業素養,擁有社會經驗且熟悉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在實踐方面較有話語權,因此,兼職教師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法積極地與社會溝通,無法獲得創業的第一手資料,亦無法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
2.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落后。盡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當下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發展環境,然而其理念內核則具有前瞻性,以引領未來發展趨勢為目標,因此,教師與學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準的眼光以及把握機遇的勇氣,以現存條件為基礎,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工具,對未來展開合理且大膽地想象。然而,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相對保守,這也是此種教育模式遲遲無法在高校深入開展的原因。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創新創業觀念是大部分高校現有的教育觀念,而此種觀念是狹義創業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種教育概念的內涵。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會對創新創業的評價一般只以其所創造的商業價值為標準,這便是功利性創新創業觀念成為主流教育觀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創辦企業所具備的創業能力和基本知識,將創新創業學科定位至企業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術創業培訓班等層面,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這一學科真正的教學目的,亦未將此種教育模式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之中。高校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培訓、技能培訓以及相應的就業指導,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這便誤導了一些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創業,膚淺地認識創新,無法擁有科學地思考和認知。更有高校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精英教育,通過提高入學門檻將大部分學生排斥在此種教育模式之外,這讓大部分學生從一開始便失去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機會,深度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3.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扁平化。實踐是創新創業課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創新創業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行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創新,認識創業,從而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因此,打造高校與社會溝通的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由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點,而實踐平臺則是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激情、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保障。現有的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存在建設過于扁平化的問題。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較為保守,對此概念理解過于片面,這也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趨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與資金的短缺則阻礙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持續擴展。而在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尚無正規的科學人才培養計劃支撐,與之相關的實踐課程安排還不是很規范,時間分配也比較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時間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很難在實踐中開展運用,而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所積累的經驗也無法進入課本形成理論。創新創業實踐過程與教育理論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創業競賽、報告的指導上,很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擴展實踐平臺,增設實踐課程,成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園區,卻因資金支持后續無力,與企業的聯動間斷以及校內資源枯竭等問題無法面向全體學生,無法建立“廣譜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模式探究
1.加強高校專職師資隊伍的多元化建設。高校要加強專職師資隊伍的科學規劃,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專職教師的培訓質量。推進創新創業教學在高校的開展工作,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為目標,建立正規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全面的人才培養制度。如制訂專職教師培養計劃、建立與健全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同時高校要積極開展組建專職教師隊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實踐課程,故對教師專業素質有較高要求。高校要持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既要有較高的通識教學水平,又要具備一定的創業、經營和管理經驗。高校還應以校內教師資源為重,積極選拔各專業的骨干教師作為實踐課程的技術骨干,形成穩定的教師資源供給鏈。鼓勵優秀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允許其進入企業等社會經濟體中體驗創業過程,科學認識企業的運作、發展、管理,從而達到豐富其經驗,提高其實踐能力的目標,進而為廣大高校學生進行更為專業、質量更高的教學活動。高校也應積極與企業合作,組建一支實踐經驗豐富且具有一定教學水平的兼職教師隊伍。聘請相關的企業家和創業人士等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實現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聯合互動,從而建立一支多層次、多維度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組建兼職教師隊伍時還需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規劃,認真執行相關程序,對兼職教師的聘任條件和薪酬進行全面考量。兼職教師應從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并與通識課程進度保持一致,使學生做到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教師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靈活度,要做到“統一管理,統籌協調,靈活有序”,進而實現教師隊伍擴充的良性循環。
2.更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科學的教育理念是支撐高等教育實踐穩步前行的內動力。現階段人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理念較淡漠,并沒有真正使這種理念和意識深入人心。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性認識仍未成熟,仍處于摸索、探求的初級階段,還沒有真正清楚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大學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創新創業理念勢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門檻設置低,專業分類精,實踐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則,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目標。突破陳舊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束縛,對“培養老板”“企業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內核以及嚴重滯后于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及時更新,創新高校在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教學方法和授課形式,充分發揮高校在社會中作為新型經濟體的作用。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并不是教授學生創辦企業的方法,而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養。因此,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應當徹底摒除“精英教育”,不應只以商學院的學生以及參加相關創業競賽的學生為目標群體,而應該面對全體高校學生,以“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為目標,通過“無門檻”授課方式,惠及廣大學生。同時,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要克服“兩極”思維,實現高校中介化轉型。高校的創新創業理念要積極包容和整合“素質型”和“職業型”兩種教育模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走出不分層次、不分群體、不分階段的“初級教育”階段,做到既要全面覆蓋,又要強調個性化,既要提高通識能力,又要增強實踐技能,從而深化擴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有“戰果”。
3.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層次實踐平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既是多式聯運的平臺,也是校內和校外積極聯動的教學體系。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通過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等各方資源而建立起的開放式、多元化的創業實踐平臺與基地。高校需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深入認識社會,了解企業現狀與發展歷程,從而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理念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充分利用課間實習與畢業實習兩大實踐時間資源,使學生接觸專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習實訓基地中體驗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發揮優秀畢業生創新創業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勵作用,將這些創新創業的代表請進來,通過講座、座談的方式,教育并引導學生,進而豐富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與體驗。高校應構建校內與校外良性聯動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可以建立種類繁多、類型多樣以及專業性較強的創業工作室。與技術園區聯合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基地中接受與通識教育進度相一致的實踐教學,體驗企業經營的各項環節,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在校內建立實驗室、實驗中心以及大學生創業園,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內實踐平臺為學生進行實踐課程練習提供便利條件,利用校內資源集中這一優勢進行創新項目研究、舉辦各類特色創業大賽以及創業實踐訓練。通過競爭和合作的模擬訓練激發出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業體驗、增進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其團隊精神。高校還需整合校內與校外資源,并積極與政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創新創業平動機制。高校要創立校內外創業孵化與創業實踐基地,并以技術園區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各類型創業中心的聯合運作為基礎,與各企業等經濟體聯合互動,共同創建創新創業鏈式平臺。建立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與大學科技園,讓學生通過實踐從理論中走出來,匯集現有的智力、知識、技術、資金,使科技園成為學生科技合作交流與創新創業服務的平臺。高校還要提供創新創業相關的軟性條件,在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硬件建設投入的同時,要通過加大校內宣傳力度,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方式,營造出開放、互動、充滿活力和創業熱情的良性校園環境。總之,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建設過程中,要做好統籌規劃,做好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重新評估現有創業園工作開展情況并加強建設,進而擴建一批新的創業園區。在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協調省財政部門,把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納入專項資金項目,進行專項專建。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表達著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新理念,契合了當今時代潮流,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說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特有產物,它歷經了高校自發探索階段、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等三個發展階段,然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較之發達國家而言還存在起步晚、發展慢等問題。但是這場教育變革仍在持續,它的發展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空間,需要學校、政府和企業共同創建的空間,也只有三方集體發力,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突破。
作者:鐘江順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文豐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13.
[2]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1):41.
[3]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5):67.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
創新創業教育,是在傳統教育模式基礎上,將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到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先進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育不單單要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力,還需要針對社會當中不同群體的發展狀態,有針對、有目的性地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其本質是一種實用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教育理念與模式,是社會時展下的必然產物。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必須要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才能發揮出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高校在過去的一個階段內,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也需要認識到,同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刻
從當前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來看,許多學校都沒有對該項工作予以足夠重視,這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很難真正有效地展開。首先,教育理念不能與時俱進。很多高校依然固守原有的教育理念,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很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往往流于形式,根本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精神、素質、能力的要求。其次,部分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他們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自身的主要教育發展目標,而是只培養少數的典范,把創新創業教育當作快速培養企業家的搖籃,在教育過程中有“拔苗助長”的錯誤行為。最后,一些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存在極端化的錯誤認識,錯誤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狹隘理解為職業教育,這體現了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的片面性。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認同程度還相對較低
當前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同程度普遍不高,在實際的發展中可以發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覆蓋面并不廣泛,教育的針對性也有明顯不足,通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往往只能讓一小部分的學生從中受益,而這部分學生往往是學校的精英,這使得大部分高校普通學生成為了“看客”,難以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有所收獲。實際上在我國創業政策和環境并未完全開放的前提下,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還缺乏足夠理性的認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設定的綜合性素質教育,應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持續有效的幫助。
(三)缺少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配套的教學內容與形式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當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改革還不夠徹底,這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還沒有完全融人到高校人才培養和教學體系建設當中。具體表現為: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或方案,對于教育學科的定位比較模糊;從教學內容上看,往往偏重于政策或行業的宣傳分享,涉及到創新、創業與實操內容方面的東西較少,內容功能單一,從教育形式上來看,傳統的授課形式仍占主導,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數量持續增加,而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又起步較晚,現有師資水平難以滿足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需求。首先,師資數量不足。教師作為學生與知識之間重要的引導者,他們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才能有效地完成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但從當前的高校師資結構來看,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教師相對偏少,這制約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學科及專業帶頭人,骨干力量不足,難以形成高質量的教學科研團隊。其次,教師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從高校目前的師資水平來看,部分資質較老的教師具有良好的教育經驗,但創新意識不足。而資質較淺的年輕教師雖創新意識較強,但實際教學經驗偏少。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導,而當前很多教師創新精神不強,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最后,師資隊伍的結構還不夠合理,特別是對于社會教育資源利用不到位。
(五)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
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不是高校或教育系統自身的事情,而是要與政府、企業、社會密切聯系的一項工作。當前我國一些政策的制定與創新創業教育還不相配套,政策執行力不強,創業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例如對于知識產權保護保護力度不善使高校學生創業熱情降低等。由于當前大學生創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因此大學生創業存在很大的風險,社會實業界當前并不能完全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依托,創業的可靠性較低。
三、對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以“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為原則,轉變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
首先,廣大高校需要建立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并且能夠將其在教育行為當中得以實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不僅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放在高校未來發展戰略的高度上,讓全體教職員工都能夠為這一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同時還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貫穿于實施的各個環節中,與高校自身的建設發展相融合。
其次,要保證創新創業教育能夠真正在高校當中全面展開,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專項創新創業教育,使創新創業教育既可以面向所有高校學生,又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最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學校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因此需改變以往高校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開校門辦教育,既強調學校內部的資源共享,通力合作,又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合作。同時還要轉變對課程講授與實踐活動的關系認識,考慮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以學生活動帶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二)整合高校教育資源,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首先,需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構建適合中國高校發展的創新創業核心課程體系,具體可包括四大方面:創業理論、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在課程的具體設置上,應注意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注重課程設置的創新性與實用性,降低專業課數量,提升綜合性課程數量,開設足夠多有針對性的選修課數量。
其次,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要敢于突破專業限制,在教學形式上要鼓勵多樣性和創新性,通過專業交叉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為他們的創新創業發展提供支持口,。
最后,要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例如,可以將教育系統與生產技術系統相結合,實現產學研載體的高效結合,強化校企合作機制,鼓勵聘請一線的科研人員進入校園與學生互動;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競賽項目,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熱情。
(三)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機制
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機制,關鍵在于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環境。
首先,要通過提高綜合師資水平的方式,來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結合當前高校師資建設情況來看,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將一些創業成功人士或企業一線管理者等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構成以高校專職教師為主,社會教育資源為輔的新型師資結構。
其次,要有專款專用的資金保障機制。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對于資金的投入可能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因此需設置資金保障機制,根據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完善相關投入。再次,政府與社會應發展協同作用,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落實和完善國家創新創業政策;建立政府與社會的多元化籌資渠道;給予高校更多辦學自;完善政府自身服務體系等等。
最后,要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評價體系需具有多維化特點,可包括: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管理層評價、同行評價、專家社會評價、上級相關部門評價等等。
(四)從學生自身素質人手,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人手,增強其創新創業能力。
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信心,讓學生正確看待創新創業問題。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很高,因為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如果不能及時學習吐故納新,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創新創業能力更是無從談起。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159-02
一、引言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創新早已成為國之根本。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全國已興起創新創業之風,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85%以上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并且90%以上的高校科研資源和實驗設備向學生開放,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由以往每年支持400項大幅度提升到了1429項,同時省級財政安排資金3000萬元。
大學生是雙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高校學術是一個極具創新力和發展性思維的群體,支持其進行創新創業不僅能滿足其對自我要求的實現,并且對于國家擴大就業方面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然而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相對國外仍處于較落后狀況,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了有積極推進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本文從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理念、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和高校考評保障機制建立三方面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進行探索與研究,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開展,提高一種循序漸進的操作路徑與指導方法。
二、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理念
創新創業是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剛從高中畢業的大學生們擁有無限的發散思維,當他們步入高校后,若從思想上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創新,使得他們一開始就擁有對創新創業的興趣與激情,那后續高校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就不會太突兀與生硬,避免學生產生更多的抵觸情緒,使得他們更容易思考并接受欣賞。
首先從學生的思想角度入手,強化其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文化,營造高校的校園文化與環境。為培養大學生創業的思想,高等院校要重視創業文化建立,其中相對有效的方式是邀請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等來高校舉辦講座,一方面可使高校學生接觸到實踐性的創新創業思想,從而豐富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另一方面他們可以給學生傳授一些從自己創業中得到的經驗與啟發,從而引導廣大在校大學生牢固地樹立創業的理想。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
高校要積極推行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較完善、多層次和系統型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2],將創業知識、創業理念、創業基礎教育和創業能力與專業教育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套綜合教學體系,形成文化課、專業課與創新創業課功能互補、相互滲透的立體多元化的創業教育系統。
(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根據相關教學計劃安排,而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這樣極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指定任何課程計劃,有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有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但由于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照本宣科,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不知道老師所教授的知識能對未來起到什么作用、所學知識具體能解決什么問題,長時間下來學生就會產生厭學,開始逐漸被動地學習,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最終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學生很多知識都是從課堂上學到的,所以教學模式的改變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首先可對老師進行相關培訓,轉換他們的傳統思想,同時在傳統教授式教學方式上增加一些趣味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多進行師生交流,避免學生束縛在相關教條之中。
對于大學生的課程設計,學校可結合專業制定相關題目,如只規定最終的結果,過程不限,學生可采用各種工具來完成,自由選擇,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力。
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多采用參與式教學,如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和游戲法、小組討論法、直觀感受法、拓展訓練法和創新模擬法等。
(二)學校實踐教育平臺
1.組織相關創新創業活動。高校應當營造鼓勵探索、激發學生創業動機的氛圍,比如為想進行創業的學生提供免費地點,組織專業的創新創業社團,同時舉辦一些創新創業活動,如創業計劃大賽,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在創業方面的經驗,為將來的創新創業做準備。
2.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競賽。創業創新大賽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群體性科技活動,是培養創新人才、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徑。現在高校的創新競賽涉及很多學科,如全國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其宗旨就是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注重成果轉化,并對相關作品進行企業對接,直接接受企業的投資,是很多大學生創業想法落地的很好的平臺,學校多鼓勵學生參與此類競賽,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很大幫助。
3.教育系統與企業相結合。教育系統與相關企業合作即產學研,國家多鼓勵各高校進行產學研,將高校與企業相結合,學校擁有了更多的實踐平臺,企業擁有了更多的研發人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產學研結合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對于高校,可以聘請企業家、相關研發技術人員,使得這些有豐厚實踐與創新經驗的人員來高校開設講座;對于企業,使得學生對企業所屬領域進行科研互助,接觸企業的研發人員和產品,而且幫助企業進行產品研發。高校應鼓勵學生去企業實習,使得學生在企業中直接與企業人員接觸交流,在工程實踐中學習,將學校的人才培養延伸到工程一線,也為自身的創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創新創業指導課程開設
高校應組織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形成較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針對每個年級開設不同深度的課程。基于學習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發主要包括核心知識的講解、經典案例、進行相關訓練活動、最終上課的效果評估。
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建立
(一)教學團隊建設機制
目前大多數院校非常缺乏具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這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一直相對薄弱的一大原因,所以需要組建專業的創業教學團隊。采用培訓學校已有教師、聘請創新創業專業導師、引進企業家和成功人士作為兼職導師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嚴格教師教授條件,并制定完善的考核機制。
(二)考評建設機制
合理的考評機制是保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如同一般高校到學期中、末都會對教學老師進行評價打分,該機制對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同樣適用。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既能促進老師充分激發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情,也能對學生自主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供支持與幫助,如圖1所示,應構建全面的創新創業評價教育體系。
1.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導思想存在偏差
近年來,許多高等院校并沒有足夠支持和重視,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時存在功利性,只停留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層面上,缺乏有高度的整體的戰略規劃。高校主導思想的偏差,直接導致相關部門相互推委,沒有形成合力,無法很好地實施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1.2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創新創業經驗的師資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前瞻的教育觀、開拓創新的精神、全面的創業知識以及豐富的創業經驗。目前高校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從普通教師、教輔人員轉變過來的,缺乏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創業經歷,其思維必定限于“天馬行空”和“紙上談兵”的局限之中,難以保障教學效果,也就必將嚴重制約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1.3高校的教學體系未能較好結合創新創業教育
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學體系中未能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普遍狹隘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學生技能培訓,僅僅將其視為選修課、課外活動、講座等,從而忽視了其深層意義,因此形成一個誤區———為了貫徹上級文件而開課,那么學生也僅是為了得到學分被動地去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
1.4高校缺乏創業支持的聯合體系
創業本身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而很多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這方面是相互脫離的,比如教學部門只管創業課,學工部門只管學生就業,團委只管創業大賽,彼此缺乏聯動;也存在學生走不出去,專家請不進來,使得學校的創業教育缺乏實踐性和真實,影響了創業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若缺乏與社會、企業、政府的有效溝通,無法有效吸引并凝聚外部資源,則無法形成良好的聯合體系以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2高校應當順應創新創業大潮,形成合力,全面實施教育
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擴展。各高校必須牢牢把握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這一工作主線,克服困難,形成合力,全面實施教育。
2.1發揮高校主體作用,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高校作為主體首先要高度重視,應該在學生剛進校門時將創新創業理念傳輸,并開展創業課程、講座等全面提高認識,大力宣講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的案例,借榜樣的力量帶動在校大學生創業激情。另外通過舉辦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網站設計、廣告創意設計等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使校園充滿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在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
2.2構建合理師資隊伍,配備擁有實際創新創業經驗的指導教師
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應當包括以下幾種:一選用工商管理、企業管理、法律專業的專業教師組成創新創業相關理論課的基礎師資隊伍。二是安排社會專業人士,傳授企業登記注冊、交納稅費、企業管理、融資貸款方面的知識與技巧。三是配備擁有實際創新創業經歷及豐富閱歷的導師,大學生在創業中最為關鍵的實踐環節,極其最需要類導師的實際指導。
2.3探索教學改革,建立完整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離開課堂這一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和基礎環節,所以課程體系除了市場經營和企業管理課程類以外,還應涵蓋創新創業理論、風險、能力、心理、技巧、規范等相關內容。此外,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還應加強“一專多能”的培養,讓學生在校園內體驗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文理互補”的跨專業、選修和輔修課程等機會,這樣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為才能有寬厚的知識基礎。
2.4構建多層次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效
首先,學校應積極建設創新創業教學基地、創新實驗基地、社會實習基地和注冊培訓基地,并以教學科研園區為基礎創建學生科技開發創業園區,以校園商服網點為基礎創建學生商業服務創業園區,以心理輔導、法律咨詢、外文翻譯、家電維修、家教服務等信息與技術服務團隊為基礎創建學生信息技術創業園區。其次高校還應以區域協同創新為理念,建設校企合作、資源整合,創業實踐服務平臺為學生創新創業建立的企業提供良好的市場氛圍。通過建立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做課題研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企業、走向公司,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生產一線和研發部門,親身體驗實踐過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加強實訓技能訓練,達到工學結合的綜合能力培養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機制
1.1基于“三圈一體”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激勵機制
我國傳統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應試教育”教育體制,導致我國大學生嚴重缺乏創新創業的意識;同時, 高校中現有的師資隊伍大多缺乏企業實踐操作經驗, 對創新創業的理解不深刻甚至存在偏見, 這都是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推動中的巨大阻力。“三圈一體”理論,即將大學生圈、教師圈和家長圈融為一體,全面落實創新創業的思想認識,共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體制,增強創新創業在學生就業中的主體意識。尤其是大學生圈中,將學分、獎學金等激勵機制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在教師圈中,改變傳統的本本主義,將創業知識首先在教師群體中進行宣貫;多開設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 特別是在專業理論教學中向學生傳達創新創業思想。
1.2基于“三位一體”完善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
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的責任,單憑學生以及治理,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高校、政府、和企業應緊密合作,打造立體畫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現實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現“學校熱,政府冷”和 “學校熱,企業冷”尷尬局面,導致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么紙上談兵,蜻蜓點水,要么毫無意義。所謂“三位一體”,實際上是指高校、政府和企業通力合作創造出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通過對創新創業的統籌管理,調動校內外資料,逐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的思想。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路徑
2.1改革創新創業考評標準體系
考核成績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創新創業教育應從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上出發,切記僅僅停留在精神鼓勵的初級階段,在學生考評體系中構建創新創業考評標準,可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下顧慮,積極進行創新創業學習實踐。
2.2打造特色創新創業課程
高校教育不僅僅包括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遞和教育,更應該從源頭上把創新創業教育在整個學生職業規劃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中,貫穿于學習和創新創業教育,互為補充,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將專業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在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創業知識,對企業創辦有初步的概念,具備一定的管理和運營的基本技能,更符合現階段學生認知和社會需求。這對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具有很大幫助。
2.3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實踐教學是學生進行崗位模擬操作的基礎,是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保障。構建實踐學程規劃能力層次實踐內容模塊主要實踐教學環節一年級基礎技能、基礎技能訓練模塊兩課實踐、軍訓、體育訓練、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外語聽說讀寫、計算機基礎訓練、普通話、三筆字訓練、公共基礎實驗、學科基礎實驗等。二年級專業技能、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專業課程綜合實驗、課程論文、畢業設計、科技學術報告等。三年級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帶薪實習等基本的社會實際條件。四年級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訓練模塊學生科學研究、創新實驗項目、學科競賽、創業實踐等。教學體系需以基本能力訓練為基礎,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以創新精神教育為主線。以學程時間為線索,通過四個層次的專業實踐教學,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實踐操作技能。
2.4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前店后校”模式
當前來看,創新創業在我國主要表現在如下三種模式:(1)即通過學校教育體制的改革,開設相應課程來實現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教學內容和高校主體運作型,(2)通過組織大企業比賽,模擬創業等方式來實現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模式的情景模擬技能訓練型;(3)基于微型企業創業的實戰訓練型。高校為學生提供微型企業創業的辦公場所、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政府為微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優惠政策。在高校中廣泛存在的三種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均存在一定弊端:模式一對創業知識的普及度較高,但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注不足;第二種模式脫離傳統的“紙上談兵”,但是特別容易形式化;第三種模式的投資巨大,實際復雜,政府和學校必須要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實現,并且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參與其中。探索一種既符合我國高校實際情況,又能滿足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桃,沈莉.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育,2013(2):91-94.
[2] 周桂瑾.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機制構建策略[J].江蘇高教,2011(6):146-147.
[關鍵詞]
創新創業教育;精細化管理;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5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資本集聚與內育的耦合互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5G111)和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課題“高校學生工作精細化研究”(項目編號:2013CZ020)的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創新創業教育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備受重視,有學者宣稱“21世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黨的十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對高等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從國家層面上做出了系統規劃和全面部署。因為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開展的時間還不長,工作成果尚未能固化,所以系統性和實效性都不盡如人意。因此,尋求合理的理論支撐,探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蓬勃發展,是目前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于1998年率先引入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開創了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先河。之后,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2002年教育部選取了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9所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標志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正式啟動。十幾年來,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來看,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各類高校均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理念、實施基礎、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約,依然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滯后,目標認識偏差
由于缺乏對“創新”與“創業”本質和內涵的正確認識,很多高校仍然將創新創業教育定位為“企業家”的速成教育,僅僅傳授給大學生獲得財富和利潤的知識與技能,而忽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有些高校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大多認為因就業困難,才有必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而自己所在學校的畢業生不愁就業,所以參與熱情不高,只是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教育之外的“業余教育”。此外,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只是未來一小部分人的選擇,只需對部分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和指導即可,因此對創新創業課淺嘗輒止,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部分學生、少數教師參與的小范圍教育。以上都是創新創業意識不夠、教育理念滯后的具體表現。
(二)與專業教育相分離
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來組織實施,更有甚者,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與職業生涯規劃畫等號,只在就業指導課程的基礎上添加相關教學內容。在制定人才培養體系時忽視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聯系,即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向導,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因此造成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分離,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處于人才培養的邊緣地帶。
(三)與市場脫節,實踐環節流于形式
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實現從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到后工業化、知識驅動和深入交互的創新體系的轉化,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學校課程與市場需求脫節,以及實踐平臺短缺,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浮光掠影、內涵空洞。很多高校以社團等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途徑,但因為指導和幫扶不到位,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知識,又沒有相關技能,同時缺少資金支持,社團并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更沒有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學生在參加創新創業技能競賽時,也多以比賽為目的,無法與社會需求接軌。
(四)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高校教師除了具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還應具有相應的創新創業經驗,但實際上大部分高校教師由于缺乏實踐經驗,自身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顯得力不從心、疲于應付,只能停留在表面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且多為紙上談兵的說教式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同時,教師基本處于單兵作戰狀態,沒有形成統一的團隊,教師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更無從發揮整體效能,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短板。
三、從精細化角度看創新創業教育
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由“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作為一種建立于常規管理基礎之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精細化管理通過將規則進行細化和系統化,以標準化、信息化和數據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即用具體、清晰的量化標準代替含糊、寬泛、不具體的管理要求,變抽象的戰略或決策為詳盡、明確的發展舉措,從而實現組織內各單元的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發展。“精細”不僅是一種意識和態度,還是一種文化及理念,“精”意指切中要點、精確精準,“細”指量化具體、細致細化。精細化管理經過了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錘煉,已跳脫出一般意義上的“精細”和“細節”。現代管理理論將管理劃分為規范化、精細化和個性化三個層次,精細化是以常規管理為基礎并將其引向深入的關鍵環節。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科學管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按照“精細”的思路,準確把握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分步驟進行,架構起符合學生特點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首先,精細化管理強調目標的細化、分解和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應按照精細化管理理論,緊緊抓住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問題,對其中包含的若干核心概念、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由表及里的辯證分析。其次,精細化管理是全員管理,創新創業教育是全員教育,依靠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對人才培養目標逐步進行細化、分解和落實,確保在各個教育教學環節都能夠有效實施并發揮作用。再次,精細化管理是全過程管理,在管理的各個環節中,“精細”無處不在,各個環節環環緊扣、道道把關,都不能松懈或疏忽。創新創業教育必須經歷和超越精細化的過程,在目標定位、課程設置、教學技術、師資配備、質量評估等“細”“末”之處見真功。最后,精細化管理是從規范管理到個性化管理的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沒有精細化,個性化就無從實現,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培養同質化的人才到培養個體化的人才,即實現個性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綜上所述,可將創新創業教育精細化定義為: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的細分、量化和優化,通過標準化、專業化、制度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方式,使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單元)得以精確細致、高效協同地持續運行,從而獲得更高效率和更好效果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和文化。
四、創新創業教育精細化的實施途徑
將精細化管理理論應用于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滿足群眾對教育更高需求的必然趨勢,具體實施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一)目標定位精細化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并促進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要做好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按照精細化管理的原則做到目標明確、定位合理。首先,從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宏觀層面來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應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綜合系統。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依據人類活動的三個層次——科學活動、工程活動、技術活動劃分人才類型;我國有學者在貝爾納的人才類型基礎上提出,將創新創業人才劃分為學術研究型、應用型、工程技術型和技藝技能型四種類型。由于高校對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價值認同和側重有所不同,所以應根據高校的層次或類型來劃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將不同類型的人才交由不同類型的高校實施培養,各類高等學校也應確定好適合本校培養的人才類型,這樣將有利于我國多樣化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的形成。其次,從學校人才培養的微觀層面看,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合理定位培養目標,除了根據市場需求將宏觀的、大的目標分解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使用的細化目標之外,還要突破傳統辦學思路,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學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將專業能力標準、道德教育標準、職業素養標準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標準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清晰、具體,而且有效、可測量。由此,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全方位、立體化、無缺位、不越位的目標體系,通過對目標進行精細化分解、細化和落實,能夠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有效貫徹到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并發揮作用。
(二)課程設置和重構精細化
課程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途徑,因此,要遵循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律,構建系統性、層次性、針對性的進階式課程體系。要處理好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在各類專業課程中挖掘和充實創新創業教育資源。課程體系設置和改造不能再以學科體系結構的知識理論邏輯需求作為出發點,而應對行業企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社會需求進行精確分析,并以此作為邏輯起點,根據行業企業的職業分類和崗位特點,做到課程設置與崗位對接,同時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對整個專業課程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進行界定,形成新的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開設研究方法、專業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并向全體學生開放,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應徹底改變實踐課程與實際工作崗位脫節的現狀,充分體現行業企業的實際要求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推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創新創業需求對接。構建國家、地方、高校三級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舉辦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講座論壇,支持大學生組建創新創業協會等社團。加強與行業、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探索政行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各地和高等學校將大學生創業園、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創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面向全體大學生開放,擴大覆蓋面,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項目落地轉化。高校要優化和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的孵化機制,促進成果的有效轉化。此外,還要以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的形式,加快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在線開放創新創業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制度。
(三)教育對象確定精細化
由于大學生性別、生源地、成長經歷等方面各不相同,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確定創新創業教育對象時,要以分層分類管理為基礎,依照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特點劃分教育群體,以年級、專業、素質和能力、職業興趣等因素細化教育對象。面向全體、分類施教、個性化培養是精細化管理理論為創新創業教育帶來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必然趨勢。當代大學生無論是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還是差異性都明顯增強,尊重大學生的個性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要義,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質差異,采取分類指導、分層實施的方法,從實際出發,通過因材施教和差異化教學,注重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培養,催生大學生個體的創造性。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大數據技術,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規律,形成個性化教學管理制度,通過設立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多種智力共同發展的個性化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充分挖掘與發輝,從而在個體創新能力培養和生成方面形成獨特優勢。
(四)教師激勵和培養精細化
高校教師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以及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高校教師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知識擴散和創新變革的重要角色,通過有效途徑讓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至關重要。不過,對教師的培養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從細微處著手,在激勵機制、培訓模式、考核評價、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教師培養的精細化。第一,要充分了解高校教師的人力資本特征和激勵要素,通過對教師工作或學習狀態的數據采集和跟蹤分析的精細化,推導出教師的驅動性需求,挖掘教師內在需求的個體差異及彼此關聯,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個性化激勵,形成科學的激勵機制。第二,改變以往粗放、寬泛主題下的專家課程組合式的培訓模式,滿足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需求,分層制定培訓目標,精心設計培訓主題、培訓課程和培訓任務,突出以創新精神和具體實踐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第三,在高校內形成逐漸發展的創新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鼓勵高校教師帶領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支持教師以自主創業、作價入股、對外轉讓或合作轉化等方式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從而為高校教師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刺激,促使他們從視野狹隘的科學研究跨越到綜合性的創新活動中。第四,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完善兼職兼課教師聘任制度,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優秀人才到學校指導專業課或創新創業課程;另一方面建立專業教師和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制度。第五,明確和落實高校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責任,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績效考核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必考”項目。近年來在美國,諸如匹茲堡大學等高校已將創新創業活動納入教師晉升和獲得終身教職的標準,改變了以往的教師聘用和晉升文化。我們可以將國外的成功經驗進行本土化移植,建設一支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相結合、學術研究和創業實務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五)質量保障和監控精細化
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多要素、多功能、多層次的系統,所以在制定教育教學保障措施時,要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對所有與教育教學質量有關聯的因素進行系統調控,也就是不僅要對確定目標、制訂計劃、組織實施和檢查總結等各方面工作的過程進行全方位管理,同時還要對全體師生實行全員管理,確保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保障和監控體系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模式,“全員”是指無論學校領導還是普通教職員工,所有人的工作質量都關系到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可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解,將責任落實到每個人,通過明晰崗位職責、規范管理制度,使全員的工作質量都能夠得到提高。“全過程”是指從學生入學、在校讀書到畢業離校,甚至用人單位反饋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精細化質量監控的要素,每一個要素都會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質量。“全方位”是指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到教學手段及方法,從創新創業教學的基本建設到教學質量評價,從制度建設到文化建設,從隊伍建設到組織建設各個方面的管理。在實施措施保障時,根據創新創業教育每一個特定的過程目標,確定參與該過程的部門、人員及其職責和權限,執行過程中需要什么設施和教育環境等資源。制定相應的崗位標準和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工作標準,部門和人員職責清晰、任務明確,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流程開展工作,并用標準進行監督、控制、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糾正和下一步預防等措施,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機制,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化、精細化和規范化。同時,遵循科學、合理、公平、公正、便捷等原則,在“精、準、細、嚴”的基礎上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精細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創新創業教育精細化管理過程及時修繕,不斷進行有效反饋,形成循序漸進的“PDCA”閉環系統,實現精細化管理的至高境界。
作者:李越恒 張彥忠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繼《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2003年以后我國民辦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現階段民辦教育規模有不斷擴大、體系逐步完善的趨勢,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民辦高學的創立與發展,其本身就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最重大的制度創新之一。民辦大學在招生、管理、經營、教學、投資、評價、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創新經驗,對煥發高等教育活力和制度創新具有較大的啟示。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開創了高校創業教育的先河,198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創業教育(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的概念(即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模式既涵蓋了對20 世紀教育實踐的一種反思性總結,又包括了觀察未來的一種視野。本文將就民辦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走向提出若干建議。
(一)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1. 背景
國內創新創業研究的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們紛紛從各自領域提出“觀念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模式,對高等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圍繞創新教育,在教育的觀念、教育體制與機制、教育內容和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運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隨著職業技術教育的廣泛盛行,各種層次不一的民辦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當今中國的社會、教育、科學和文化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在高等教育日趨功利化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加切實地提供全人教育,知識分子又將如何負責地承擔起社會發展與進步,必將成為一個新的挑戰。大學,特別是一些民辦高校和部分高職院校,在回應市場挑戰和追求功利、品牌和金錢的同時,只追求效率而忽視效能,只追求管理而忽略倫理,高校成為訓練基地或文憑工廠。“有知識而沒有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此種理論的泛化,創新創業教育被認為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
2. 現狀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和一部分高校紛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1998年,清華大學提出創業競賽計劃,復旦大學為培養拔尖人才還擬制了“望道計劃”。還有提出用“機會成本”、“自由勞動理論”等經濟學概念闡述“教學自由”、“科研自由”,呼吁“創新型大學”,培養創新性人才。2002年,創業教育在我國正式啟動。以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9所院校確定為開展創業的試點院校。2003年教育部舉辦了第一期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會,2006年召開全國科技大會。2006年的兩院院士大會、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總書記均提到創新型國家戰略。目前國內高校創業教育有“四大模式”,在創新課程體系方面,如清華大學為MBA開設有創新與創業方向,安徽工業大學開辦了“創新能力試點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機構方面還建立了創業者協會。地方高職院校也都在十二五規劃中落實教育創新精神,提出“六個一工程”等建構性創業內容。以上措施均是在創新理論下進行的教育嘗試,他們或多或少地適應時展的需要,暫時滿足了市場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民辦高校創新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1.理論基礎薄弱,氛圍不濃
中國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創業教育基本上是從大學開始。雖然近年來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但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主要階段都突出了一個“考”字,注重的是學生的卷面分數,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至于創新創業所需要的意識、知識、素養、能力等,學校則很少涉獵,導致基礎創業教育的缺失。大學教育創業教育也如同一轍,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創業網站的開設并不多。高校普遍關心大學生就業問題,但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卻漠不關心。從學校文化氛圍來看,高校的創業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教育體制和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和形式等還一直延續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應試教育的思維習慣和文化氛圍。高校文化中創新意識、創業熱情、冒險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的氛圍不強,領導、管理人員、教師也由于自己缺乏創業意識、市場意識和人格膽量,不會有意識地去鼓勵和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學校媒體宣傳和輿論氛圍也未意識到對創業典型的挖掘和宣傳。
2.政府認識不足,扶持不力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實現十七大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重要抓手,社會各界理應高度重視,各級政府也當擔負起主要責任。我國目前的創業環境很不完善,處于弱勢方面很多,如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研究開發轉移、商務環境和文化與社會規范等方面均處于劣勢。創業咨詢和創業培訓缺位,創業服務體系亟待健全。
3.高校重視不夠,師資不足
在目前應試教育條件下,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同的高校對創業教育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很多高校還未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作為其使命和目標,沒有把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體系中。民辦教育因資金,創業師資力量、生源瓶頸問題等,陷入“心有余力不足”的困境。高校普遍缺乏既有創業理論又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創業指導老師。很多高校大力引進的教師都是高學歷高職稱教學研究型的人才,學術能力和創業能力往往難以并存,創業型師資人才的奇缺。
4.企業參與不多,支撐有限
一直以來,我國國內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無法與國外產品相抗衡,在國際市場很難占有一席之地。科技創新已成為當今中國企業發展的必行之路,“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高校培養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同時高校也需要企業實訓基地和創業平臺,實施校企合作,才能為企業提供更多創新的想法,而且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競爭中企業要獲得創新優勢,就得吸引大量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我國企業在創新創業投入上總體偏少,大多企業仍然認識不到參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不能積極提供支撐大學生創業平臺。
5.大學生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由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長期受“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人們對市場經濟不夠了解,不少學生家長和親友還認為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才去創業,這種潛在的對創業不信任的社會心理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新創業意識不足,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把自主創業作為最后的選擇。即使選擇自主創業,也因創業知識薄弱,創業經驗和能力不足,一旦遭遇挫折,就喪失信心,一蹶不振。自古以來,“創業艱難百戰多”,不能只靠一時的激情、興趣和冒險精神,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成熟的心理和過硬的能力素質。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生存與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創業對于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加強自身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業素質的培養。
(三)高校創新教育的發展走向
我國民辦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弊端,如片面強調創新教育而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培養的人才缺乏特色,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由于受傳統教育方式的束縛以及對外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目前我國民辦高校整體水平不高,還不能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長遠目標。基于以上情形,對我國民辦教育提以下幾點建議:
1.教育觀念的更新
創新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需以創新精神為動機,創新理念為先導。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其靈魂是人類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須經過特定環境的長期熏陶和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從小學開始抓起,法國從初中開始加強學生的創業教育,日本則更早,從小學就開始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業技能。21世紀高校創新教育需要張揚三大觀念,即創造價值觀、動態知識觀和知識文化觀等。各級機關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宣傳,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促進創業的政策、措施,宣傳各地和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工作的新舉措、新成效,宣傳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通過組織大學生創業事跡報告團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就業觀、成才觀。
2.教育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一般是指制度主體通過構建新的制度以獲得追加利益的活動。制度創新主要表現在教育政策創新上。它首先體現在導向機制和協調機制兩個方面。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其次是在專業教育課程的設置上,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開設了創業課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課程結構。使課程已經涵蓋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融資、如何組織資源、如何打造團隊等一系列的問題。再次是政府提供多種形式的創業扶持。改變人們多年形成的“學而優則仕”觀念,創造一種寬松的思想討論和辯論的環境,允許搞不同的實驗。在創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環境因素都對其施加影響,使出臺的政策更符合客觀實際, 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3.教育技術手段的創新
技術創新主要指教學手段、方法、教育過程的革新,教育實驗的變革等。首先是加強創業基地建設,打造全方位創業支撐平臺。除當前重點建設的一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外,民辦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與地方企業政策協調統一。其次要對創業基地功能定位,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創業指導和培訓,接納大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創業項目孵化的軟硬件支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撐和服務,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再次是規范創業基地管理。一是把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建設主體,要把基地建設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與依托學校和有關部門的聯動,共同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和創業實踐。最后,提供多種形式的創業扶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等多方面的支持,配備必要的公共設備和設施,提供法律、工商、稅務、財務、人事、管理咨詢、項目推薦、項目融資等方面的創業咨詢和服務,以及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并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相關政策、創業項目和創業實訓等信息。
4.教育管理機制的創新
大學管理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標創新、結構創新和管理人員創新等。首先是對學校發展目標的確定。根據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與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研究學校目標策略,進行前瞻性決策,并關注人才市場的及時反饋,隨時調整目標。民辦學校更要通過自身靈活的辦學方式,以自身高效靈活的政策來謀求學校生存與發展空間。目標創新還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變革上,在改革中創新。結構創新是指大學從事管理體制改革與運行機制的變革。其核心是機構與組織的創新。其目的在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人員創新是指強化師德教育,培育優良作風,以《教育法》和《教師法》為準繩,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容。
參考文獻:
[1]鄔大光.我國民辦教育的特殊性與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2007(1)
[2]陳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談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 大學教育科學,2009(2)5-9
[3] 趙海濤. 談創業教育[J]. 當代教育科學. 2005年(7)
[4] 杭永寶. 當前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14)
[5]李春琴. 中國創業教育十年研究回顧與展望[J]. 社會科學戰線. 2010(9)
[6] 趙文報,李英.21 世紀高校創新教育的宏觀背景及發展走向[J]. 中國高教研究. 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