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學設計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25 22:48: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聲學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聲學設計論文

篇(1)

二、演播室聲學裝修設計依據和標準

演播室對聲學裝修設計的要求比較高,演播室的工作人員直接操作設備,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噪音存在,再加上導控室的節目錄制,可能會產生很多的混音,在設計時應該根據相關的標準,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演播室聲學裝修設計可以依據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參考,以便提升演播效果。演播室的門窗標準:符合GYJ26—86隔聲門窗的設計和技術要求;混響時間標準:GYJ26—86有線廣播錄音播音室聲學設計規范和技術用房相關要求;控制標準:符合GYJ42—89廣播電視中心技術用房噪聲標準要求;防火標準:符合GY5067—2003廣播電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筑設計圖、建筑材料要符合建設單位提供的技術與材料要求等。

三、演播室聲學設計控制要點

(一)頂棚頂棚的設計要注意吸聲效果的實施,在裝修時注意隔聲、吸聲材料的運用,另外還要注意室內燈光架、燈光固定件的防震處理。使演播室的頂棚技能和好的吸收室內的雜音,又能隔絕室外的雜音,保證演播質量。

(二)墻體墻面設計演播室的墻體墻面設計是聲學裝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再設計裝修時墻體要使用具有良好吸音作用的材料,比如加氣混凝土或者在雙墻中間填堵吸聲棉,提高吸音效果;墻體的厚度與結構要根據具體的用房環境來決定;另外墻體的材料要選擇使用清潔、衛生、環保、美觀而且即防火又耐用的材料。

(三)門窗設計要點演播室的門窗也應該具有一定的隔音作用,門的隔聲量主要取決于它的質量、剛性以及氣密性,所以門的材質一般選用質量較大的材料,因為質量大的材料隔音量也比較大。大師這種門比較笨重,現在播音室門的設計一般采用輕質材料制作,在三層13mm厚的木板中夾兩層11mm厚的玻璃棉,兩面再各加一層五合板和一層櫸木飾面板,門框及門的邊緣敷上毛氈對門縫進行密封,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播音室的窗可以設計也可以不設計,如果設計,主要考慮玻璃的材質,一般會選用較厚的玻璃,能提高隔音效果。

(四)地面的設計播音室室內地面的設計除了要有一定的吸聲作用外,還要考慮美觀、清潔等方面的因素。一般采用干式浮筑地面、木地板或者鋪吸聲地毯等,有利于降低室內的頻混響時間。

(五)其它設施設備設計演播室重點設備是空調,因為如果空調排風扇的安裝不當,演播室內其他所有的部分的隔聲、吸聲作用做的再好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要注重演播室內空調的裝修設計,一般選擇中央空調時,需注意送風系統的設計,風口需要做消聲處理,但是龐大的風管系統,會給溫度調節和控制帶來很大的困難,而且整個系統不停地運轉,會造成很大的浪費,運行成本很高。為了減少這些問題,可以采用令熱泵送風系統的中央空調,這種運行方式可以調節空調運行時間,使用比較靈活。如果要最大限度的減弱空調的噪音,就要選購質量比較好的低噪音空調,將空調的內機安裝與室外,然后再用短風管接入室內,最后對進、回風口做消聲處理。

四、其他設計技巧

(一)聲場均勻度控制從室內聲學來看,如果反射聲波擴散良好,為了取得良好的聲場擴散,在設計室內吸聲墻體時,需要把中高頻的犧牲結構與中低頻的犧牲結構區分交錯布置,同時再設計一系列的形狀不規則的鋁制板擴散板,提高整個室內的聲場均勻度。

(二)聲學缺陷的預防演播室房間的設計要注意避免“聲染色”問題的出現,如果出現“聲染色”現象,室內一些地方的的頻率可能會加強會減弱,導致聲音失真,這是聲學設計的一大缺陷,必須采用一些措施避免這些缺陷。一種方式是可以再播音室的各個角落做45度的切角,切腳墻面墻面要經過強吸音處理,以便消除聲染色現象;另一種方式是在原來播音室吸音墻的基礎之上大部分強做成強吸聲墻,特別是墻角與天花板的夾角處,可以采用多層強吸音材質,提高吸音效果。一般情況下,播音室會選擇第二種方法消除聲染色,因為第一種方式在室內做聲學切角占用室內空間,會影響本來就不大的室內空間。而第二種方法不僅節省空間,而且不會使聲音出現任何失音的情況。

(三)切斷固體傳聲的措施從物理學上來說,聲音在股體內傳播的衰減程度不強,而要想切斷演播室墻體、門窗、空調等的固體傳聲,要在施工環節就加強控制,做好施工縫內落灰、落磚管理,積極改進各個節點的構造。如果施工縫間有雜物存在,容易形成剛性連接,減弱消音效果。施工過程中可以在非播音室的墻根處預留清掃口,這樣可以做到一邊施工一邊清掃,施工完畢后再堵住清掃口,這樣就避免了縫隙雜物。另外安裝空調時需要挖掘管道,,這些管道穿進大小播音室時,需要做柔性連接,風管與墻體的連接處用瀝青、干硬性砂漿塞實,以此來達到消音的效果。

(四)聲學裝修施工現在的演播室墻體一般采用超細玻璃棉寬頻犧牲構造,而頂棚一般采用腔內填棉的方式來控制混響時間,以免發生聲學聚焦或者長延時反射聲現象,破壞使內消音效果。所以在裝修時對演播室的非聲學墻體的普通見白作法用彈涂法來代替,這種方法能夠很好的降低長延時反射聲現象的出現。

篇(2)

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學生食堂擬建在新校區內,用地西北臨校區次出入口,南、北、東三面毗鄰學生宿舍,西臨校區主出入口、中心廣場和中心水景學子湖組成的校園中心主軸,視野開闊,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項目為二類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設計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橢圓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層,局部3層,建筑占地面積5020m2,總建筑面積11200m2,建設規模可同時滿足6500學生用餐和1000學生開會之用,總平面布置見圖1。

2設計理念

校園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體現校園特色,既包括物質性的地域環境特色,公共空間特色、建筑風格與建筑空間特色、交通組織特色、也包括非物質的專業辦學特色和歷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學生食堂面向校園中心主軸,與主入口(教學樓、辦公樓)、中心廣場(圖書館、實驗樓)形成校園主軸及富有韻律的三個空間序列,校園的空間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學子湖、預留教學樓及本次設計的——學生食堂處達到,新建的學生食堂成為承載校園文化和展示校園文化的一個窗口。為此設計中注重建筑景觀一體化,結合現代大學生就餐特點及高校食堂競爭、管理模式,力求弘揚校園飲食文化,體現現代教育模式開放式與交互式的特點,綜合考慮整體功能布局;同時注重不同建筑空間的連貫性與交互性,緊密結合地形和環境,獲得以人為本的、生態的、易于體現校園文化內涵的校園空間序列。

3總平面設計構思

對于具有特色的校園,個性的空間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學校園的個性,就是大學的特性,在設計時要強調校園復合空間的創造,對學校社區化氛圍的營造,主要構思如下:

3.1融入環境,建構秩序

由雷鋒大道校園主入口通過校園主軸、中心廣場把教學主體——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緊密聯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學核心區。主軸穿過中心廣場東轉,下臺階即到達由開闊的水面、綠化組成的中央生態區及學生生活區。學生食堂即坐落在這環境優雅、靜謐的學生生活區中央,成為校園主軸末端的一大景觀,見圖2。由西向東的一條步行空間主軸和三個主要景觀節點貫穿整個校園,將校園各功能分區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同層次的綠化空間系統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一個精彩豐富的生態校園環境。

3.2順應地形,圍繞“園中園、景中景”主題力求創建景觀生態的校園生活社區

教學核心區與中心生態區、學生生活區通過自然高差形成臺地,形成功能分區,創造了良好的學生生活、休閑空間。學生生活區呈倒“L”形布置,與核心教學區包圍著中央生態區,學生食堂布置在校園主軸的末端,地理位置優越,既能保證學生就餐有適宜的步行距離,同時又創造了良好的就餐環境。學生食堂東臨校區東大門保證了食堂對外貨流路線暢通便捷。

3.3單體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環境

作為校園的節點,學生食堂平面采用橢圓形仿“蛋”型布局,接合發散式反對稱的弧形樓梯的造型,猶如一個被逐漸剝開的雞蛋,勾起人們無限美好的食欲,見圖3。同時,平面弧線形造型與學子湖畔緊密結合創造出流動的空間,滿足了來自各個方向的人流都能獲得較好的視覺沖擊力。

4頗具特色的建筑單體設計

結合校園規劃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間形態處理從外部空間體系和實體建筑形態二方面著手,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突出校園文教建筑內求實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風格特點,建筑單體設計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據建設方要求、大學生就餐特點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設計方案一、二層共設計4個相對獨立的學生食堂,三層為學生活動中心(兼報告廳)和屋頂花園。總體分為學生共享就餐區、獨立的廚房操作區、學生活動區及屋頂花園,各功能分區明確,交通流線順暢。

5個學生食堂分別設置獨立的操作間、小炒間、面包房、小超市等,學生就餐空間相互貫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間開展相互競爭,又有利于各廚房的食品衛生和管理,同時有利于學生就餐的多樣選擇。餐廳的就餐區、面包房、小炒間、檢測間等均有良好的通風、采光,無對外窗口的房間安裝了通風裝置,見一二層平面圖3、4。

5.2廚房布置工藝流程合理,充分體現高校食堂高標準的衛生要求

衛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創造良好的廚房空間成為設計的重點、難點。通過精心布局及推敲,廚房布置工藝流程合理成為本設計的最大亮點。

1)整個食堂的工藝流程按照生進熟出的順序設立原料通道、員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為食品處理區,非食品處理區和就餐區三大功能分區。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單間分室一條龍的工藝,徹底打破了過去食堂設計中廚房一大間,潔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為一堂的傳統布局,保證了食品的衛生,提高了食品衛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備餐間、小炒間、烹調間、洗消間、面點及加工間設置地面排水溝,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設置員工更衣間及預進間,滿足員工二次更衣要求,達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進水平。

5)設計充分考慮高校就餐的特點,設置了檢測間以便留樣檢測以保護學生就餐安全。

6)設置小炒間以滿足高校學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會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組織人流、貨流

根據校園的總體規劃及建設方要求,將學生食堂主出入口設計在西側兼顧校區主、次出入口景觀及人流,南北向分設次出入口兼顧學生公寓的人流,東向結合校園東大門設計后勤人員及貨流出入口。建筑沿東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園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學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貨流交通流線組織明確清晰,互不干擾。

5.4富含校園文化特色空間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規模較大,一、二層設計了四個大型餐廳,還兼顧了小型餐廳與超市,因此良好的內部空間環境是本設計除廚房工藝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難點。

入口廣場是食堂門戶區域,主要強調了對人流的引導和大氣、舒暢空間的塑造,分別設計了主出入口及東西二個次出入口,結合出入口內凹設置,減少了室內空間的進深;室外設計兩部反對稱漸變的半開敞式弧形樓梯將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樓,巧妙的成為一樓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時解決了二樓就餐與三樓活動人流分流的問題,不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確保室內空間的完整性,在確保安全疏散的同時避免了對房間的硬性分割。

內部空間強調功能多樣性和可變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間少柱網的布置,方便內部空間使用;內部格調設計處理上不尋求過多復雜的線條和呆板的行進線路,而追求自然愜意通透的內部空間塑造,在平面空間功能設計上滿足良好的校園就餐環境需求。整個餐廳內部空間布局將主要學生就餐出入口、學生餐廳、小超市等臨水面設置,滿足學生對就餐環境優雅舒適的要求。三樓學生活動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置,盡量爭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風。設計通過借景手法的運用,近處餐廳、室外半開敞式弧形樓梯、親水平臺、學子湖水面等空間互為滲透,遠處與校園中心廣場景觀等遙相呼應,互為借景,充分體現了人與環境、人與建筑、建筑與環境的完美融合。

5.5豎向設計

本學生食堂功能較為簡單,但人流量大且學生就餐人流集中,設計著重考慮疏散要求,設計五部樓梯,一部貨梯,其中四部供學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個方向,東向的一部樓梯及貨梯則為廚房的專用梯。室外設置的兩部反對稱發散的半開敞式弧形樓梯可直達三層的活動中心及屋頂花園,滿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設計

學生食堂造型力求簡潔大方,線條流暢,新穎,具有強烈的現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幾何形體的穿插與對比,主體采用橢圓體,配以弧形漸變的室外樓梯、逐漸升高的弧形片墻、玻璃梯頂等形成的“灰”空間,大面積玻璃與室外弧形墻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建筑體塊之間多樣的變化打破了冗長的空間序列帶來的沉悶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種博大、內斂、謙遜的文化氣質。西立面設計高聳的鐘塔,配以弧線形的屋面飄板,大面積灰色鋁板和玻璃相結合,豐富的弧線立面充分考慮新校區與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觀,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既彰顯學院實力又能從建筑風格上折射出學院的校園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尋味的現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為了與現有建筑環境融合更好的成為文化載體,建筑以灰色基調為主,在南、北、西三個主要學生出入口處設計橙紅色片墻,片墻上鑲嵌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繹成的現代玻璃小窗,在極具沖擊力的暖色調色彩的刺激下,不僅突出了學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員的食欲,同時與室外樓梯弧形片墻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應,共同構成了統一的整體,具體可見學生食堂效果圖。

室外反對稱的弧形樓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墻,創造出起伏變化的富有動感的天際輪廓線。室外弧形樓梯、弧形墻、透明的玻璃頂形成半圍合空間效果,大面積玻璃的設置使室內外空間得以延伸,內外空間流動,互為交融。

6綠化景觀設計

食堂周邊的綠化景觀以點帶結合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園景觀。由于食堂位于學子湖畔,設計時以喬木外加綠

化帶使之與校園其它建筑很好的綰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在食堂山丘一側密植樹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達到疏密相間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邊景觀設計注重邊緣與空間節點的人性化設計,以曲水綠島為形態特征,形成以教學樓-圖書館-食堂的多個景觀中心,同時結合湖畔水邊緩坡、親水平臺、入口廣場等營造多形態、多層次的交流場所,入口廣場、綠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間的位置、尺度完全與校園食堂的規模使用相協調,使行走在教學樓至食堂的校園道路上,讓人時刻感受到綠地、水面帶給人的愉悅心情,無形中也增強就餐的食欲和樂趣,也充分體現出了現代校園環境育人的設計理念。

7結語

綜上所述,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學生食堂通過設計者別出心裁地采用“剝開的雞蛋”外形設計,既與“食”加強了內在聯系,又對建筑的“形”進行了深層的刻畫,并通過一系列虛實對比和互借的設計手法的應用,使建筑整體與校園其他建筑及周圍環境實現了高度融合與促進,外形雋永,寓意深刻,達到了文教建筑較好的建筑美學意境。

參考文獻:

[1]鄭明仁.大學校園規劃整合論[J].建筑學報.2001(2):59-63.

[2]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規劃·景觀·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篇(3)

1.鞏固原有知識,打好專業基礎

老師要想建立創新意識,首先就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如今教學的現狀就是一個老師任教的科目通常是比較固定的,時間久了之后難免會產生松懈的想法。所謂“溫故而知新”,老師要不斷的鞏固原有的知識,打好專業基礎,才能在已有的知識里琢磨出新的感悟。

2.汲取新的知識,更新原有觀念

服裝設計一般是隨著潮流不斷的發展變化,要想設計的衣服時尚,任課的老師就需要通過不斷的加強自身的知識面,結合時代的發展來不斷的更新設計觀念。只有老師建立創新意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老師可以通過觀察當季的時尚會來總結如今的潮流走向,不斷的提高自己對時尚的認識,總結出新的服裝設計經驗,以便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勇于挑戰自我,創造科研成果

創新意識不僅要靠專業知識和觀察時尚會來培養,還需要老師不斷的挑戰自我,勇于創造科研成果。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老師的創新意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有利于教師對自身的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還可以在通過跟別人的交流過程中汲取到好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總結出新的教學心得。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如今的教學模式停留在老師一味的傳授知識、學生一味的接受這個層面。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服裝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外,還要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畢竟實踐出真知。

1.將教與學巧妙結合

在如今的服裝設計教學中,還是老師教學的時間比較長,老師通常在課上占有主導的地位,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學習狀態。這樣的情況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得越來越低,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只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不靈活,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將教與學的關系協調好,教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有時間去吸收知識,在理解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設計。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多提問,激發的學習積極性,開拓他們的思維發展。

2.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如今的科技水平發展較快,在教學中也應當進行適當的應用來提高教學的質量。老師需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觀念,不再是枯燥的板書和文字教學,不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更直觀的教學,通過播放視頻和音頻、PPT等,方便學生更容易接收新的知識和時尚信息。

3.積累更多的靈感來源

服裝設計的靈感可以來源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只學習專業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培養創造性的思維還可以通過學習其他的文化知識,比如藝術、歌曲、文學等。通過這些方面的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比如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放一首古典的歌兒,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服裝設計。在學生設計好之后老師要對每個作品進行評價,不管設計方案的好差老師都應當對學生予以鼓勵的態度,這樣的方式有利于發散他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有信心設計更多更好的作品。

4.將服裝設計教學融入實踐

篇(4)

2生態學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應用

雖然園林意境在現代城市園林的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園林景觀的設計水準,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應確保各方面之間的協調,避免影響到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水平和城市建設的應有面貌,發揮出現代園林景觀的生態價值。尤其是在當前生活節奏日趨加快并且文化消費不斷上揚的環境下,且生活環境質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廣大群眾對于園林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要求園林具有簡潔、容易識別且影響深刻、環保性高等特點。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園林設計既能夠反映出現代城市應有的現代氣息,而又能夠滿足市民們的審美需求。通過對園林意境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將我國“天人合一”思想理念與城市建筑相融合,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園林景觀。在進行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中還應當明確,園林意境、場所感、歸屬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為此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盡量滿足場所感和歸屬感方面的要求,使園林真正成為居民的心靈棲息地。最后,在對園林意境加以利用時,還要注重對園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顯,使園林景觀的設計帶有時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性特點,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推動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

篇(5)

二、培養學生具有設計未來和安排未來的能力

學生不能只是光靠讀書就能夠無憂,學校工作者更多的應該向學生和社會靠近,不能只是讓學生生活在象牙塔里無憂無慮。社會對于人的要求是很大的,我們的學生不應該只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教會學生社會的常識,對于大學生更加應該讓他們認識社會的殘酷性和現實性,其實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去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從小讓學生對社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日本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很高的,學生從很小的時候就會讓學生去進行一定的社會調查活動,去學習怎么進行物件的運行,整個工作流程是如何運轉的,不得不說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我們國家要好的多。

三、增強學生現代通訊知識技能方面的培養

因為現代信息通訊的技能是21世紀人才的重要能力,對國民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平等和公共的參與,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滿足終身學習的需求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人才的現代信息通訊方面的技能,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前面已經講過了通過科學研究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創造力不是只有少數人所具備的特殊才能,而是絕大多數人必須都擁有的潛能。關鍵是你怎么能夠通過科學的教育把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多年來國內外在基礎教育、推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方面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第一、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創造力培養給予高度重視;第二、要為學生構建知識基礎;第三、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第四、培養創新性的教師;第五、改革課堂教學;第六、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第七改革學生的評價方式。

篇(6)

二、對學習方法的思考

本節課主要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課內外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要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以學生自主、生動、活潑地“學進去”和自信、正確、個性地“講出來”為學生課堂學習行為主要觀察指標,探索有效教學方式。

三、對教學過程的思考

1.對引入的思考

課堂的引入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其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二,順利引出課堂主題。導入常見的形式有圖片導入、問題導入、文字導入(社會熱點問題)、視頻導入、復習導入等;導入常見的問題有時間過多、偏離主題、材料陳舊、學生興趣不濃等。因此本節課可以用“探索遺傳物質過程”的相關視頻導入,也可以用社會熱點問題如親子鑒定、地震死者身份鑒定等展開討論,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視野。因此教師要勤于搜索和收集相關的素材,善于積累和思考。

2.對教學環節的思考

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一般為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檢測反饋小結反思。教學的環節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課型、學段靈活變通,“探索遺傳物質過程”的授課可以設計為五個環節,即導學引領展示交流精講釋疑當堂檢測質疑反思。

(1)導學引領。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將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實驗過程等知識設計為自主學習填空;也可以設計為表格,對概念、原理從多個層面進行辨析比較。

(2)展示交流。展示交流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梳理小組學習成果,并在班級內展示。這一環節教師設計要注意的問題是:將自主學習很難完成的問題設計為小組討論題;注意討論和展示的時間。

(3)精講釋疑。精講釋疑是教學深化的環節,在小組研討的基礎上,把小組交流尚未解決的問題展開進一步討論,此環節是一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積極引導并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

(4)當堂檢測。一堂課要合理安排當堂檢測,講與練密不可分。當堂檢測主要涉及時間的安排問題。檢測可以穿插在每個環節之后,也可以安排在一堂課的最后十分鐘。學生先定時訓練五分鐘,然后黑板上寫出答案,進行展示交流;也可以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答案,教師針對習題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教師不僅要對教學進行創新設計,還要對教學設計不斷進行思考,只有不斷思考,才能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學技巧才能得到質的飛躍。“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內容抽象,學生很難把握各實驗之間深層次的聯系,此外很難運用探究實驗的方法去分析經典實驗。要突破這些困難,教師唯有分析教材、研讀課標,對教學過程進行巧妙設計,梳理出一堂課的知識線索,并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會大幅度提高。

作者:李元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茅村中學

篇(7)

二、裝配圖的設計

裝配圖設計是對設計方案的具體化設計。在裝配圖設計中,學生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現是,不能合理地布局以把控整體尺寸的大小;剖切路線規劃不合理,甚至不知道哪些零件需要剖切,哪些零件不需要剖切;遇到視圖表達比較復雜、比較特殊的地方難以正確處理,視圖表達能力較差;缺少“裝配”概念,有的零件畫出來擺在那里,怎樣定位與緊固則沒有具體的表達;設計裝配圖時沒能很好地結合構思零件結構,致使一些重要零件的結構工藝性較差,難以加工。我們采取的改革措施是要求學生在設計裝配圖之前弄清楚以下問題,并且把相應的正確理念運用到裝配圖的設計過程中。1.為了能夠合理地布局以把控整體尺寸的大小,必須考量在主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上有多少零件需要反映。在設計過程中,零件布局和整體尺寸的大小是可以隨時調整的。2.裝配圖的剖視圖中每個零件剖沒剖到、看沒看到,一定要和剖切路線一致;剖切路線的畫法要符合國家制圖標準的要求;一組相同的零件一定要剖到一個,且只需要剖到一個。3.遇到視圖表達比較復雜、比較特殊的地方,可以考慮采用局部視圖、局部剖、剖上加剖的方式進行表達。4.每個零件是怎樣安裝的?固定聯接的零件一定要有銷釘、螺釘等緊固零件進行聯接,或采用鑲嵌夾緊的方式進行聯接。5.必須在設計裝配圖的時候結合構思零件結構,并且對每個零件考慮使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及先進的工藝技術,在大腦中“把它加工出來”,以保證零件具有良好的結構工藝性。如果不能在大腦中“把它加工出來”,就說明這個零件可能加工不出來或者難以加工。如果不在設計裝配圖階段把零件的結構考慮成熟,到設計零件圖的時候再考慮零件的結構工藝性,零件結構的改變就勢必造成裝配圖設計的重大修改返工,導致設計效率低下。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同時是一個好的工藝師。6.裝配圖上需要標注尺寸和配合。通常,裝配圖上要標注的尺寸是整體的長、寬、高,以及需要在裝配時保證的有特殊要求的尺寸,而部件裝配圖需要標注安裝尺寸。裝配圖上要標注各種配合,包括動配合、過渡配合、過盈配合。

三、零件圖的設計

零件圖是根據裝配圖拆分每個零件進行設計的。零件圖的內容應該是一個零件的結構、尺寸、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材料與技術要求等完備信息。學生的零件圖設計質量較差,除了工作態度不夠認真之外,主要原因是缺少設計的實踐經歷,對零件圖各項內容的表達能力實踐有待提高,學過的知識不會應用。例如,零件結構表達不清楚,視圖不正確,加工精度要求不合理,選材與技術要求不合理等。我們采取的改革措施是要求學生在設計零件圖之前弄清楚以下問題,對必要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歸納總結,然后將正確的理念運用于零件圖設計中。1.視圖投影要正確,能用最少的視圖表達清楚零件的全部結構是最佳的投影表達方案。一般而言,零件圖需要主視圖、俯視圖、側視圖三個視圖,簡單的零件可以只有一個或兩個視圖。2.零件圖的剖視圖中每個局部結構剖沒剖到、看沒看到,一定要和剖切路線一致;剖切路線的畫法要符合國家制圖標準的要求;一組相同的結構,如光孔、螺紋孔等,一定要剖到一個,并且只需要剖到一個;有時零件結構比較復雜可以采用局部剖。3.設計零件具體結構時,要重新審查在裝配圖設計階段考慮好的零件結構,保證零件的結構工藝性良好。4.尺寸要標注齊全。標注的尺寸最好是能直接使用游標卡尺、百分表、千分表等通用量具測量的尺寸。尺寸盡量標注在視圖邊界之外。剖切結構的尺寸盡量標注在剖視圖上。局部放大的部分,其尺寸要標注在局部放大圖上。5.公差標注要規范。首先要區分包容尺寸、被包容尺寸、位置尺寸和中心距尺寸。它們的公差帶分布和標注方式是不同的,必須弄清楚,才能標注出合乎規范的公差。6.設定尺寸精度等級要合理。IT01~IT1,用于塊規公差;IT1~IT7,用于量規公差;IT5~IT6,用于精密零件的配合尺寸公差,如活塞銷與活塞銷孔;IT6~IT7,廣泛用于機床、較精密機械與儀表上重要零件的配合尺寸公差,如主軸與軸承、尾座與套筒、活塞與汽缸;IT8~IT9,用于重型機械、農業機械中重要零件的尺寸公差。7.設定形位公差的精度等級要合理。為此,要總結形位公差值的選擇原則、主要加工方法能達到的形位公差等級、位置度公差值的計算公式及對未注形位公差值的規定。8.設定表面粗糙度等級要合理。設定表面粗糙度等級時,要考慮零件的最終加工方法,要與零件的尺寸精度等級、形位公差精度等級相匹配。一般,配合表面(包括動配合、過渡配合、過盈配合)可以規定為Ra1.6,螺紋表面Ra3.2,模具型腔表面Ra0.4,其他非配合表面Ra6.4~Ra25。9.選材與規定技術要求要合理。首先區分零件所屬的類型和使用要求,確定零件的材料和毛坯類型,然后給出恰當的熱處理和表面處理要求。

篇(8)

2畢業設計的完整設計流程

有了恰當的畢業設計題目,設計如何進行,直接影響畢業設計效果。筆者認為設計應進行全過程訓練。這不僅是通過這些過程,使學生了解完整的設計步驟,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的全過程,使學生獲得全面的訓練,獲得全面的收獲。同時,自然也改變了部分學生認為“設計即畫圖、參數可隨意、精度不考慮”的錯誤認識。對設計各階段,筆者有以下粗淺體會。畢業設計本來對學生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一綜合訓練。既然是訓練,就不允許取巧,走所謂的“捷徑”。并且訓練須是全過程。在進行每一個設計步驟或不同的設計階段,學生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體會和感悟,這對他們即將從事專業工作有益處,而這些在課程學習階段可能沒有獲得或體會不深刻。盡管學生在畢業設計前已經歷過幾次課程設計,但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不知道設計步驟及設計的各階段都完成什么任務。對畢業設計一人一題,獨立完成信心不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滿足設計給出的功能、參數及指標。面對畢業設計很茫然,無從下手。故畢業設計從頭開始,全過程訓練很有必要。

1)現場調研和查閱資料階段。面對問題應作哪些分析、從哪些方面入手,現場需要重點看什么、了解什么,需要查閱哪方面,針對什么問題的資料,獲得資料的來源及途徑。理論和實踐會讓他們打開眼界、提高認識、開拓思路,為制定可行性方案作相應的準備。經過這階段工作,他們會體會到設計不是上來就畫圖,也不是閉門造車、憑空想象。

2)方案、系統設計階段。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現場調研、收集資料,為實現設計要求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尋求達到設計要求的不同途徑,從而制定出不同設計方案。再對不同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各自的優劣,篩選、最終確定方案,作出總體布局圖。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幫助學生多方面分析,使其明白方案優劣可能導致的種種結果。使他們意識到設計工作從一開始就不能有半點馬虎,認識到方案制定、篩選對整個設計的重要程度,學會綜合考慮問題,重要問題如何分析,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3)參數設計階段。此階段同樣需要運用所學專業基礎及專業知識來完成參數設計。經歷這一過程,學生便懂得,設計必須具有理論支撐,設計的參數必須具有可靠的理論依據。設計中也逐漸知道,用哪門專業基礎課、哪門專業課去解決哪方面的實際問題。設計中不僅運用現有知識,有時還需要學習一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新知識來解決設計中的問題。故設計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帶著問題不斷學習、主動思考、積極探索中,得到鍛煉、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也會感到設計工作并不枯燥,還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自然改變了對設計參數隨意的不正確認識。繪圖是表達設計者意圖的方式,如某題目僅要求完成總裝圖或兩個以上部件圖,似乎學生設計工作量很飽滿。但僅有裝配圖不能加工零件。且學生不設計零件,他們所學的多門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方面知識便不能在設計中得以充分應用和體現,還可能繼續認為“四年中學到的不少課程在設計中沒用”。并且零件設計過程中可能發現系統設計中存在某些問題,需要重新考慮和修改裝配圖。這種情況對初學設計者更是發生的可能性大。若沒有零件設計,便少了一些驗證系統設計合理性的途徑。故通過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使學生體會到系統設計與零件設計相互關聯以及零件設計的重要性。

4)精度設計階段。機械產品上述設計完成后,盡管前面設計都合理,但零件需要制造、裝配。一般來說,零件上任何一個幾何要素的誤差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其功能。因此,必須進行精度設計。即使有些零件屬于無需注出精度,但也須在圖紙中有明確說明。在這一階段,學生應學習如何根據產品的使用性能要求、制造條件、確定零部件幾何要素允許的加工誤差和裝配誤差,即給出相應的精度要求。多年的畢業設計,仍然反映出學生不重視精度設計,不少學生圖紙上沒有該有精度的要求,圖紙上重要、關鍵之處距合理精度要求相距甚遠。這已經不是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是錯誤或荒謬,且有些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并沒有認識到問題所在。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是指導教師重視,再要求學生重視。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功能要求,查閱相關資料,類比各種條件、狀況,細致地完成精度設計。經過該階段的要求和訓練,應使學生明白,設計不是不考慮精度,而是設計者不能小視的重要任務。設計者必須建立較強的精度意識。完整的畢業設計過程,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綜合的基本訓練。每一階段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體會和新的認識。在學生們發現問題、主動學習、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途徑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為即將從事的工作、學習奠定了基礎。

篇(9)

二、生態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的培養途徑

1.建立科學教學構架,開設生態設計課程

環境設計教育教學改革應將重點放在生態設計理念的培養方面,將生態設計相關課程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是在設計課程中給學生講一些概念性的理論就能使學生完全理解生態設計理念,生態設計教育要具體落實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根據居住區景觀設計、街道區景觀設計、商業區景觀設計、濱水區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等各種不同的環境專題設計課程,結合設計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適度設計,逐步使學生形成一種從生態設計的角度解決環境設計問題的思維習慣。最終使學生在今后的設計過程中樹立科學的設計觀,秉持生態設計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環境設計方法和途徑。教師應是生態設計教育的倡導者和實施者,只有謹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教育者,才能將生態設計的可持續觀念深深植入學生的大腦。教師言傳身教所傳遞的信息將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環境設計觀,這是一種倡導保護生態環境的正能量,相信這種力量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建立科學教學構架,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可持續設計,就要優化課程體系,適當增設生態設計課程。教師應遵循“理論—方法—實踐”的環境生態設計教學思路,盡可能在大學二年級以前開設諸如設計學概論、環境學概論、城市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等基礎理論課程,使學生建立基本的目標概念和設計觀念。在大學三、四年級時,應系統地將生態環境策劃、生態環境元素、生態設計方法、生態設計法規融入環境專題設計課程教學,并輔以一定的實驗教學與實訓實務等。

2.樹立生態設計意識,積極感知生態環境

樹立生態設計意識,需要培養學生形成一種生態觀的設計思維習慣,積極感知生態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生態設計的內容是核心,教師要適時、適當地將生態設計理念及其重要性傳遞給學生,從而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任何給定的設計中,學生都要仔細分析生態給環境中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水景、人群等帶來的價值,不是先設計環境中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等再考慮生態性,而是要從生態的角度進行環境中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等的設計。環境設計絕不能脫離生態理念而凸現個性創意,任何時候都要從塑造生態環境的角度創造環境的構成形式。另外,對于環境設計的創作成果,師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個性,效果圖多么漂亮,構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學會關注環境的長期壽命,即通過生態觀與環境的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當這種生態設計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學生才會在作業訓練或設計實踐中更積極地感知生態環境,認真思考設計與環境的關系。

3.關注設計生命周期,節約能源物質消耗

以往的環境設計教育中,對于環境外在形象、功能特點、藝術感的訓練較為偏重,而材料、構造、工藝、技術等課程由于與實踐脫節,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難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構造、工藝、技術等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學習的軟肋。雖然許多高校針對這類知識設置了一部分材料、構造、工藝、技術等方面的課程,但是其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構造、工藝、技術等知識是設計立意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倘若在設計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態觀的考慮,那么整件設計作品的生態性將蕩然無存。在材料選用方面,具有生態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講究,環境設計師應盡可能地采用當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的構造技術和建造形式,同時以能循環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為主,并且高度重視環境的使用壽命。在環境設計中,自然景觀元素和生態系統保護顯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體景觀、原始森林的保護,應盡可能減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通常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能源和物質的消耗,設計師應視自然資源為寶,在環境設計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風、水體、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務于環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國家的環境設計將關閉的工廠和廢棄的場地注入鮮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態技術恢復后再次被人們使用,成為市民追求時尚潮流的休閑娛樂場地。因此,設計師應充分關注環境設計的整個生命周期,減少能源和物質的消耗,包括材料選擇、構造技術、施工建設、使用管理和廢棄過程,這樣會大大降低環境設計場地的耗能和耗材,實現節約能源、節約資源、回歸自然、舒適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態設計原則,尊重自然環境設計

篇(10)

2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1)選題意義。在當代世界,設計藝術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推行生態設計。設計藝術類大學生將承擔生態設計的歷史重任,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的發展。因此,該研究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推動生態設計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價值。推行生態設計,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生態文明素質的設計師隊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是生態設計的生力軍和后備軍。開展該課題研究,可以明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目標和內涵,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對策,建構適應于設計專業特點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創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而且有利于提高設計類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從而推動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的發展。

3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目標與研究內容

3.1研究目標及理論依據

(1)研究目標。構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為提高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效果,推動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學理支撐和決策建議。

(2)理論依據。生態文明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生態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論淵源;西方生態文明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借鑒。

3.2研究內容

(1)研究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及其培養的內涵和特點。設計類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是指從事低碳設計、綠色設計和循環設計所必備的主觀條件,包括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品質、生態設計能力等三個方面。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是指高校對設計類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觀念教育、生態文明品質培育和生態設計能力培訓的活動過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時代性等特點。

(2)探討構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從發展生態設計的客觀需要來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從塑造生態設計師的內在要求來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三是從深化高校設計專業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3)調查分析我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現狀,特別是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了解我國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上一篇: 保潔轉正工作總結 下一篇: 公共文化服務考察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v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