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12:29: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經濟學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查字典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經濟學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貢獻有哪些”,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經濟學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貢獻有哪些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經濟學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貢獻有哪些”,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
選擇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學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復習舊課,列出1、2、3幾個概念或問題,然后是導入新課,板書要講的章、節等內容,并在相當程度上很注意“板書”這一教學環節。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感到板書固然很重要,但也時常覺得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條理清晰、重點難點突出的板書對大學生的思維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啟發思考作用的同時,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還沒等教師在黑板上寫完,學生馬上就會產生這樣的意識:高中時學過了,誰不知道。其后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想象會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從現實經濟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介紹、分析、講解,啟發、調動、吸引學生思考,并在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把他們原來有所接觸但實際并未掌握好的經典概念予以生動的解釋。在這個前提下再板書必要的綱目,我覺得比為板書而板書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1.教材內容陳舊且雷同
目前,國內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大致可以分為經濟學系列教材和自主編寫教材兩類。如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屬于前一類教科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張豐蘭主編)則屬于后一類教科書。就教科書的內容安排而言,雖然個別章節順序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依然沿用著傳統教科書的內容,特別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精髓的闡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著對經典理論邏輯的原始解讀,對其理論的最新發展以及理論創新內容還很少見。即便有學者對相關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統性,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為研究論文或專著的形式出現,而沒有在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體現。故而,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存在著內容陳舊且雷同的問題,這成為制約和影響政治經濟學教學有效展開的客體障礙。
2.教材內容與實踐缺乏聯系
由于教材內容陳舊且雷同,教師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體系以及內容來展開課程活動,這就出現了課堂講授的理論內容與學生們在實踐中能夠感受和接觸到的現實無法有效對接的問題,即出現了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兩層皮”的現象。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每隔幾年就會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個別地方增加一些簡單的閱讀材料以外,與舊版本的教材在實用性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即出現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內容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卻始終存在。
(二)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教師依然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講授方式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1.教學方式單一且運行效果不佳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各大高校紛紛倡導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開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力圖通過先進的教學工具提升教學質量。但在教學過程中,新的教學工具的使用并沒有直接促使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師們對多媒體教學技能掌握的程度不高,使得應用這一新的教學工具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進教學方式的應用蛻變為變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方法合理應用也是教學方式有效運行的重要方面。在當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被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案例教學法,但受到教師理論基礎薄弱與科研能力不強的限制,能夠很好的應用案例來講解理論的教師在普通高校中還不多見。而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改變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性強、相對抽象的固有特點。這也使得政治經濟學在單一教學方式下教學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單一限制教學活動靈活展開隨著教育部學分制的推行,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課時被壓縮,使得大量的教學內容被壓縮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解,增加了教師課堂授課的壓力。與此同時,學分制下推行的教考分離制度,使得考試環節反過來制約教師的課堂活動。教考分離制度執行以后,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教學的質量。但這也使得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更多的要考慮學生最終考試問題,形成了盡量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講解考試將會涉及到的重點內容,而不是按照現實經濟發展中理論的實際應用程度來講解。
(三)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從教學環節的展開來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學生對理論掌握的好壞也是衡量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在政治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存在著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
1.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從課程本身來說,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認識上的誤區。由于不了解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很多學生,特別是理科學生,往往將政治經濟學簡單的理解為“政治+經濟”,并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這一基礎理論經濟學的積極性。二是理論抽象,短時間內難以完全理解。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其內容中更多的論述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現實背后所隱藏的各種原理和規律,相對較為抽象。雖然從整個社會的歷史發展來看具有重要且持久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但作為初學者,在短時間內很難體會基本理論所具有的持久魅力。三是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實用性不強。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性強,且分析與敘述方法也較難掌握,對其有效應用需要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思考與鍛煉,這使得學生在不能快捷有效的應用理論的同時,認為這一課程對自己后續的學業乃至就業沒有太大助益,故而不重視課程的學習。
2.學習效果不佳學生在政治經濟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除了學體積極性不高方面的問題在,還存在著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首先,學生們在政治經濟學的考試中成績普遍不高。由于教材、教師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們在本門課程的期末考試中成績普遍不理想。就筆者所在的高校而言,歷年都有五十幾個班級參加考試,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介于60~80分之間,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及格。而成績在85分以上的學生數目相對較少,90分以上的更是寥寥無幾。其次,學習完相關理論后并不能相對較好的將理論應用于現實問題的解釋中。由于學生們學習本課程的主要動機在于通過考試,因而考試及格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最高目標,這使得其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注重知識點,特別是重點內容的機械學習與記憶,對理論內容掌握的系統性和深度不夠,進而也就不具有將理論應用于現實的能力和潛力。第三,不能很好的將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其他課程知識有效的融會貫通,使得對政治經濟學這一基礎理論學科的學習流于形式,未能在培養學生經濟學理論修養方面體現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二、改進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措施
鑒于上述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改進。
1.改進政治經濟學教材質量,改革教材內容
政治經濟學一經產生,就成為極具批判性和發展性的科學理論。作為展現政治經濟學核心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也必須堅持和傳承政治經濟學的這一優良傳統,在批判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經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將其理論的有益成果切實用于解釋我國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使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存活于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之中。相應的,應將上述理論成果充實于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構成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此外,在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安排方面,應不斷的提高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更新率以及更新頻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及其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展現于學生面前,從教學客體方面且提高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效果,鞏固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地位。
2.深化教師理論功底,創新教學方法
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教師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將依然占據著主導的位置。因此,提升授課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和研究能力,將是走出當前政治經濟學教學困境的主要出路。一方面,可以通過研討會的方式,定期的組織授課教師對政治經濟學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究與討論,集教師群體的力量來提升教師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制定相對客觀合理的科研任務,來督促和助推教師更為積極深入的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相應的獎懲措施下,逐步培養教師依托教學不斷進行理論研究的學術習慣和氛圍。此外,在增強教師理論功底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使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趣味性教學法、形象性教學法等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但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著應用單一、范圍有限、深度不夠等問題。因而,教師在不斷的提升每一種教學方法應用深度的同時,還應更加注重將多種方法統籌起來綜合運用,在此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彰顯不同教學方法的優勢,形成全新、立體、動態的教學方法。當前國內高校基本上都配有多媒體設施,這為實施上述多元化教學方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更為動態化的展現馬克思邏輯性極強的基本理論,展示更多的案例材料,同時還可以配以聲音、圖像,以增強政治經濟學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A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關鍵詞:飯店資源配置性分類配置層次配置方式
飯店擁有各種經營管理資源,飯店正是利用這些資源來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或環境效益??膳渲眯允秋埖曩Y源所具有的基本特點,通過特定的配置和管理行為,飯店資源會發生形態的改變,并聚合成滿足顧客需要的飯店產品。因此,科學認識飯店資源的配置屬性,是正確進行飯店競爭力管理的基礎。
1飯店資源的配置性分類
對飯店資源進行配置,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不同飯店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使用來提高單體資源的增值能力,并通過資源之間的結合來積聚綜合利用優勢和過程優勢,從而提高飯店的效益水平。
飯店資源都蘊涵有程度不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一個較短的時期之內,技術水平如果沒有較大的改善,資源的自然性越高,其增值能力的固化度就越高,它通過人為組合和調配所能產生的增值效果也就越低,比如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使用的廣泛性和獲取的隨意性,它的獲取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可以進行理性的控制,在飯店產品的價值鏈結構中,它的價值擴散能力是較低的,飯店只能從低值易耗品中得到一般的資金投入回報。
社會性高的資源的增值能力通常不受技術水平的限制,而受管理水平或者說資源配置水平的限制。資源的社會性越高,它通過不同的配置組合產生的增值效果的差異性也就越大。比如顧客偏好信息,同樣的顧客偏好信息對不同的飯店有不同的增值效果,飯店對顧客偏好信息理解地越準確,所生產的產品與顧客偏好就越吻合,其增值效應和市場效應就越大,越能給飯店帶來超出一般資金回報率的利潤水平。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將飯店資源分為三類,即弱配置性資源、中度配置性資源和強配置性資源。
如圖1所示,弱配置性資源通常是自然屬性較高的設施和物品資源,它們雖然也經過人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但比起財力資源、人力資源等中度配置資源來說,其社會屬性顯然要低得多。設施和物品資源的質量是比較容易測定的,它們的增值能力也比較容易預測,對它們進行配置組合所能夠產生的綜合效益和過程效益是比較低的。
財力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這里通常是指新興技術)、市場信息等資源的增值潛能則難以預測,不同的配置組合能夠產生不同的綜合效益和過程效益,其配置性是較高的。相比而言,組織慣例、飯店文化等組織資源是軟性程度更高的資源,它們超越了飯店組織實體,并依賴于內在的社會心理和飯店規范而連接在一起,其社會性比弱配置性資源和中度配置性資源要高。相應地,對這些資源進行配置組合能夠帶來的增值效果更加難以確定,因此其可配置性要高于前兩者,我們稱其為強配置性資源。
2飯店資源的競爭力層次及其動態轉化
(一)飯店資源的競爭力層次
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營造飯店的競爭優勢,為飯店的利潤獲取提供競爭基礎。飯店資源本身就是競爭的基礎因素之一?;蛘哒f,飯店內的各種資源本身就有競爭力的層級區別。從競爭力角度而言,飯店資源包括核心資源層、優勢資源層、基礎資源層和劣勢資源層等四個層級:
飯店核心資源層。飯店核心資源是與飯店核心競爭力緊密度較高的相關因素之一,它是指在飯店的資源體系中,具有較強的價值增值能力、較為稀缺而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的資源種類。核心資源層對應于強配置性資源,飯店通過對這種資源的開發和維護能夠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保持飯店的競爭地位。飯店文化、組織資源等強配置性資源通常屬于飯店的核心資源。
飯店優勢資源層。優勢資源是指有一定的價值增值能力、具有稀缺性但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和復制的資源種類,它對應于中度配置性資源。飯店優勢資源能為飯店提供一定的競爭力,但這種競爭力容易被競爭對手趕超,因此不具備可持續性。像飯店的菜肴制作技術、客戶資源等中度配置性資源與飯店的優勢資源存在較大程度的關聯性。
飯店基礎資源層。基礎資源指具有一定的價值增值能力,但不具備稀缺性的飯店資源種類,它對應于弱配置性資源。這種資源能夠提供一定的價值,沒有它們飯店會處于競爭的劣勢,但是其它飯店也很容易取得同樣或類似的資源,因此它不能成為形成飯店競爭優勢的資源。飯店的水、電、設施設備等弱配置性資源種類都屬于基礎性資源。
飯店劣勢資源層。飯店劣勢資源是指沒有價值增值能力的資源種類,它沒有明確的配置層次指向。這種資源不能為飯店提供競爭優勢,它往往是飯店的負擔。像不適應崗位發展需要的員工就屬于飯店劣勢資源,摒棄這種資源可以降低飯店的經營管理成本,提高飯店的相對競爭力。
(二)飯店資源競爭力層次的動態轉化
如圖2所示,在飯店資源的分層系統中,飯店的核心資源是飯店所獨有的,市場上不具備同類資源,飯店正是憑借這種資源營造出自己有別于其它飯店的競爭優勢,由于這種資源不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因此其競爭優勢是持續的。
飯店優勢資源也是構成飯店競爭優勢的資源種類之一,但由于它可以被其它飯店所模仿,因此這種資源所營造的競爭優勢有一個逐漸式微的過程,或者說,這種資源會逐步退化為飯店的基礎資源。
劣勢資源的存在是飯店中一個難以避免的配置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飯店難以完全了解市場中的資源情況,因此資源交易行為蘊涵著和劣勢資源發生契約關系的可能性。同時,飯店內部的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有一個自我老化過程,設施設備、員工的技能、管理人員的管理思想都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背離資源基本要求的情況,如果這些得不到及時的修復,相應的資源就會轉化為劣勢資源。
飯店資源還會與外部市場資源進行動態交流,內部轉化和外部轉化往往交織在一起,互為推動。
3飯店資源的分類配置策略
在飯店的資源構成體系中,物品設施等弱配置性資源自然屬性高,它在空間上具備較強的可流動性,可替代性也高;技術資源、客戶資源等中度配置性資源依賴于人的識別和管理,它的擴散通常受整體環境的限制,因此其可流動性和替代性要低于弱配置性資源;而飯店文化等強配置性資源具備更強的內隱性和社會性,它更多的表現為隱性的規范和價值理念,它是飯店行為長期積淀和延續的結果,它的可流動性和替代性最弱。但這也使這種資源難以被模仿,由此它也具備更強的增值性。因此,弱配置性資源、中度配置性資源和強配置性資源分別對應于強替代性、一般替代性和弱替代性。對資源流動性和替代性的判斷有助于更好把握資源配置的時間決策點,采用反應速度不同的配置模式。
如表1所示,基礎性的弱配置性資源流動性強,飯店需要對資源的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其配置手法是迅捷反映型的配置模式。
中度配置性資源流動性較強,但其發展脈絡較為緩和,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預見性,因此一般采用常規、例行的配置流程。比如,人力資源需要飯店進行持續的更新、培訓和結構調整,它的配置行為有其常規性和延續性。強配置性資源可替代性低,它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其配置行為通常是中遠期的戰略性規劃調整。比如,良好的飯店文化、成熟的組織慣例等強配置性資源的形成是飯店員工在長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飯店有長期的戰略發展規劃。
飯店的資源隨著其配置性由弱到強的變化,它的增值性也逐步增強,增值性越強的資源與飯店核心優勢的關聯度越大,飯店由此所能維持的競爭優勢也越長久。
參考文獻: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A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國際政治學是研究權力及其分布的學科。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因素(財富)是權力的重要來源,國家力量是國家富裕的必要條件。因此,把政治和經濟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動力,是對權力來源和運用的分析。從本質上看,國際政治經濟學考察的就是權力和財富之間的互動。
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二者互動的內在機制可以歸納為回答三方面的問題1:首先是市場經濟增長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經濟變化和政治變化之間的關系;最后,國際市場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與吉爾平相似,英國學派的蘇珊斯特蘭奇也對權力的結構作出了解釋2。她認為,國際社會存在兩種權力:聯系性權力和結構性權力。聯系性權力是傳統權力政治的范疇,結構性權力由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四種結構組成。這是斯特蘭奇對財富與權力轉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論3包括:相互依存論、霸權穩定論和依附理論。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復合相互依存理論”4通過“敏感性”和“脆弱性”兩個概念,突破了純粹的經濟自由主義領域,把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聯系在一起,初步探討了財富與權力的轉化關系。金德爾伯格5和吉爾平所主張的霸權穩定論,在嚴格意義上并沒有涉及財富與權力的轉換關系,但是這種理論作為早期IPE的探索,把經濟現象納入政治學的分析框架中,為政治與經濟在學科上的統一做出了努力?;鶜W漢的后霸權合作論引入了國際機制的研究視角,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依附論研究市場經濟在國際范圍內發生的影響,則在政治學和經濟學之間搭建了橋梁。不過,依附論建立在一個相對比較靜態的理論模型上,對世界經濟體系中各國經濟地位的變更無法給出合理的答案;同樣,這一理論也無法讓人信服地理解財富和權力轉換的途徑和因果關系。
通過以上簡要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早期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的理論,主要目的是從政治和經濟互動的角度,研究國際關系中僅靠政治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由于傳統國際政治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早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學的痕跡,落入以國家為中心、由內而外的研究思路中。
因此,這一時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把國家視為統一、抽象的變量。政治學研究對象中的國家,是國際政治中處于單元層次的變量6。無論是現實主義者或者自由主義者,都以國家利益為分析對象。他們假定,國家中不同階層和社會團體的成員,對國家利益的認同是一致的。因此,在傳統政治學的分析方法中,國家是統一的整體。即使是肯尼斯華爾茲本人,也無法要求研究者區分體系層次和單元層次的不同變量,更不可能繼續對國家內部的不同政治層次進行區分,
(2)國家是國內政治經濟變革的唯一決定者。傳統政治學認為,由于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國家間的關系幾乎完全由國家自行決定。受到這一思路的影響,學者們更多地把注重力依舊集中在國內政策、條件變化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可能出現的影響上。
(3)世界經濟體系結構基本穩固,一個國家在這個體系中的國際分工決定了它在體系中的位置。各國政府通過刺激需求的政策和福利計劃,可以滿足本國選民的需求,并促進國內充分就業,同時無須放棄對穩定國際經濟所承擔的義務。國內經濟自主和自由國際經濟秩序的準則之間協調一致,是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穩定的一個主要因素。至少到20世紀60年代末,各國基本上可以部分互不相干地執行國內需求治理政策7。
但是,國際關系發展的現實,極大地挑戰了這一時期的IPE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國互不相干地執行國內需求治理政策的情況受到了挑戰。商品、貨幣和資本頻繁的流動,使得國內和國際越來越難以截然分開,社會對政府要求提高,各國政府政策的自主程度開始下降,各國經濟的類似性不斷增加?!皫缀踉诿恳粋€國家,公眾和私人的需求遠遠比國家滿足這些需求的經濟能力增長得快”8。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本屬于各國內部的經濟治理事務,越來越被暴露到外部世界面前。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研究范式,越來越受到國際范疇內新出現的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挑戰。而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逐漸發現,即使是一個國家內部,由于受到外部力量影響的速度不同,在政策立場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思路,開始出現了由外而內的逆轉。
二、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策選擇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不能忽視國際經濟環境對國內政治經濟的影響。彼得卡贊斯坦(PeterKatzenstein)在《國際關系和國內結構:工業發達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9中認為,國際關系的內部化和國內結構的外部化在對外經濟政策決策過程中有同等重要性。而最突出的研究成果當數彼得古勒維奇(PeterGourevitch)。他提出的“顛倒的第二種意向”,突破了傳統國際政治領域視國家為單一行為體的研究模式,指出了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策選擇的中介環節,從而奠定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思路由外而內轉型的基礎。
不過,卡贊斯坦、古勒維奇等的探索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最終在90年代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主流,并進而影響到國際關系其他領域的研究。如今的國際經濟學者認為:“假如不抓住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聯系的性質以及這些聯系的變化,我們不能理解國家內部的政治”10。
國際政治經濟學逆向的探索未能立即受到廣泛的關注,是基于兩方面的因素:首先,盡管IPE的興起是為了把現實主義抽象掉的經濟變量和非國家行為體重新納入到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中,但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國際關系的研究依然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也不能例外,無論是吉爾平或是斯特蘭奇,都是現實主義學者。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的注重力,依舊集中在解釋財富與權力的轉化關系上。霸權穩定論、相互依存理論和依附理論,都以全球市場與民族國家處于緊張狀態為前提假設條件。IR{pq|lD=lRl!DpZsP5*6}sPvc:2J66wenki@vcf6FFBJ2H3&G0gh
其次,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國際環境出現兩個重大的變化:一是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二是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全球運輸成本的降低,包括通信、貿易金融制度等全球一體化公共產品的建立,使得國際貿易的流動性大大增加,國際資本市場大幅度擴張,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可能性增強。這些變化,幾乎影響了每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有些影響比較明顯,比如出現關稅同盟,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有些影響雖然不那么明顯,但在國內政治領域意義更為重大,如跨國行為體對國內政策的影響,利益群體同盟的瓦解與再結盟等。海倫米爾納和基歐漢認為,國際化通過三種途徑影響了國內政治:塑造新的政策偏好和政治同盟;引發國內經濟和政治危機;削弱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控制11。
論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兩種不同研究路徑:國際與國內來自免費
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思考如何從理論上突破早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國家范式,轉而從市場與國家互動的角度來理解當下的國際關系。從大的研究路徑而言,由外而內的IPE理論分為兩類:一類以國內結構作為變量,分析不同模式的國內結構對國際力量作出什么樣的不同反應;一類以國內行為體的經濟立場為變量,分析利益群體的政策偏好,采納和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應對國際力量??偟膩碚f,由外而內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包括以下代表理論:
1.“顛倒的第二種設想”12
在華爾茲關于戰爭根源的三種設想中,第二種強調的是國內政治體制差異對國際沖突或合作的“外溢”效果。古勒維奇認為,將這種設想“顛倒”過來,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國際體系不是國內政治和結構的結果,而是后者的原因。這種分析方法的特點是:首先,把國家內部的屬性視為一個隨時間而變化的變量;其次,把國際力量作為國家制訂政策的環境因素。
古勒維奇是在分析經濟危機對國家內部的政治結構、經濟政策的影響時提出這一假設的。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及之后的二戰期間,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在大蕭條之前,各國都從經典經濟學理論出發,通過供給和需求的曲線變動來制訂政策。因此,當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時,各國普遍的做法是降低物價,削減成本,減少投資,其結果是工人工資降低,抑制了購買力,并進而引起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在此情況下,各國開始探索不同的經濟政策。一直提倡自由貿易的英國開始貶低英鎊的價值,對進口設置關稅壁壘,提高政府補貼,并對工業提供一定的補助。瑞典、德國和美國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并且他們還開始應用經濟學理論探索新的政策,這就是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拉動內需和宏觀經濟調控。
古勒維奇認為,國際經濟環境通過中介環節,影響國內政策選擇。“國際體系不僅是國內政治和結構的結果,更是后者的原因。經濟聯系和軍事壓力限制了包括政治決策、政治形式在內的一系列國內行為。因此,國際關系和國內政治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緊密,使得二者必須被視作一個整體而同時研究”13。
盡管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古勒維奇的探索并沒有形成嚴密的理論,但是他的假設對后來的政治經濟學者提供了這樣幾點啟示:(1)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在面對同樣的國際經濟環境時,有可能作出相同的反應;(2)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治,具有特定的規律;(3)國內利益群體與國際力量的結合,有可能產生新的政策,突破原有的政治結構。正是在“顛倒的第二種意向”的基礎上,奠定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政治經濟學轉型的方向。
2.國內政治聯盟與分裂的假說14
羅戈斯基(RONALDROGOWSKI)借助斯托爾普珀-薩繆爾森模型,把國內政治抽象出來,提出了國際貿易變化影響國內政治聯盟與分裂的假說。羅戈斯基認為,擴大貿易開放會增加國內豐富要素持有者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當國際貿易收縮時,獲利者和政治地位的消長正好相反。國際化降低了消費者對進口商品支付的價格,提高了出口商品生產者的價格,降低了進口競爭商品生產者的價格。前兩個群體因國際化而受益,最后一個群體因國際化而受害。因此,這些群體必然結成聯盟,支持或抵制國家進一步擴大國際化的政策。具體而言,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聯盟的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某種(或某幾種)資源假如多于其他國家,它就具有競爭優勢,擴大的國際貿易能使得資源的擁有者獲利較多,因此,他們會在政治上組織起來支持自由貿易;反之,把握該資源的政治力量會傾向于貿易保護。
羅戈斯基提出了一個非常簡約的分析模型,令人信服地探討了國際體系層面的因素(國際貿易)與國內政治結構變化的關系。這一研究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轉型提出了理論依據。3.雙層博弈理論15羅伯特普特曼是一位比較政治學者,他認為,單從國內利益集團的政治運作,或國際體系的結構性壓力來理解國家政策選擇,都是不夠的。他以國際談判的情況來說明,在一個國家對外進行談判的同時,國內層面也在進行利益的博弈,因此談判是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同時與國際層次和國內層次兩股力量進行博弈的結果。
普特曼建立了一個以國家談判者為核心,以獲勝集合為主要概念的理論框架。“在國家層次上,國內集團為了促使政府采納有利自身的政策而對政府施壓以尋求自身利益,政治家則通過在這些集團中建立聯盟以保證權力。在國際層次上,一國政府會最大化自身滿足國內壓力的能力,同時最小化對外國發展的不利影響。只要國家是相互依靠并且是的,中心政策決策者就不能忽視這兩個層次博弈中的任何一個。”因此,國際經濟是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同時與國際層次和國內層次兩股力量進行博弈的結果。
普特曼把國際協議的達成過程分為談判過程和批準過程,后者是國際協議進入國內政治的重要因素。他認為,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國內支持程度——國內層次上支持者的權力分配、偏好以及可能形成的聯盟;國內政治制度;國際層次談判者的戰略。
總的來說,普特曼的雙層博弈理論初步確立了國內與國際交互聯系的框架,并引入了國際合作的國內政治經濟基礎思想。不過,這一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簡單的分析,與貿易、經濟聯盟等IPE理論之間也缺乏直接可轉換的橋梁。
4.有關行為體作用的理論
這一時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還包括對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治的中介渠道——行為體的分析。國內行為體(agent),又被學者們稱為溝通行為體(linkagea2gent),是國際力量得以在國內進行傳遞的作用主體。按照羅斯瑙(Ja
mesRosenau)的定義16,溝通行為體是指那些為特定政治目標而溝通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環境的群體,使得商品、服務、政策、價值規范等能在國際和國內之間流動。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群體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政府內部涉及治理跨國關系的部門、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政治聯盟等。
有關行為體的理論,到目前為止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模式和框架,而是散見在不同學者的不同研究著作中。如安德魯考太爾(AndrewP.Cortell)和詹姆斯戴維斯(JamesW.DavisJr.)利用行為體對國際制度的信仰、利益和國內政治結構來分析美國如何抵制日本半導體產業進入國內17。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逐漸侵蝕美國國內市場。盡管與GATT所倡導的自由貿易精神相違反,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協會(SIA)還是成功地發起了301法案調查,最終于1986年簽署了美日半導體貿易協議,達成了SIA預期的經濟目標??继珷柡痛骶S斯認為,國內行為體有可能反對國際規則,其中的關鍵是既定的國內政治結構和法律程序。而杰弗里弗里登(JeffreyFriden)研究18發現,美國對外經濟政策完全取決于美國國內兩股政治力量的博弈:一股是以國務院和美聯儲為代表的國際主義勢力及其背后的華爾街大金融集團和出口產業;另一股是以商務部和國會為代表的民族主義勢力及其背后遭到國際競爭威脅的制造業。前者要求擴大國際參與,承擔國際責任;后者要求國內利益有限,堅持孤立主義。弗里登認為,國內利益集團的沖突和合作,恰恰能解釋民族國家與國際經濟的對抗與合作。
總的來說,由外而內研究路徑的理論建立在三個假設上:(1)國際經濟環境(市場和機制)不僅是一國生存、發展的國際背景,而且能影響國家的政策選擇;(2)國際經濟力量影響國內政策選擇,需要通過一定的中介環節。無論是羅戈斯基的貿易聯盟、普特曼的獲勝集合或者是安德魯考太爾和詹姆斯戴維斯的國內行為體,都充當了國際與國內之間的中介環節;(3)對不同的國家來說,國際力量影響國內政治的方式和程度因國內結構、行為體力量分布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盡管由外而內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但是并沒有出現系統理論。和早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相比,這一研究路徑的理論無論從流派分類或是理論嚴密程度,都不如前者。其中的原因,部分在于這些理論彼此交叉,引用的成分太多,既沒有出現有嚴密邏輯、論證過程的完整理論,也沒有出現一個集大成者,各個理論之間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共同點,變得難以區分。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少學者基于經濟學的背景,運用數理分析的模型,使得理論解釋過于艱澀而不輕易推廣。
此外,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還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也就是在分析了國內行為體受到國際力量影響作出政策選擇后,沒能進一步探討國內政策選擇的變動對國際體系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早期的由內而外研究路徑,或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由外而內研究路徑,其研究視角始終是單項的。其中僅有的雙向視角是普特曼的雙層博弈理論,但是這一理論局限于國際談判領域,無法對國內政治進程作出合理的解釋。
盡管近年來國內有研究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IPE研究經歷了從國家政治經濟學、國際體系政治經濟學到國際-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轉型18,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國內-國際這一環節的研究依舊相當薄弱,幾乎沒有出現專門的論著分析國內政策發生轉變后對國際體系的影響,大部分學者的注重力依舊集中在探討國內政治結構對國際經濟力量的“過濾”作用,以及國內行為體結盟與政策偏好的形成。
三、結語:呼喚內外結合的IPE研究方法
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跟隨著國際關系現實發展的步伐,從現實主義由內而外的研究路徑,逐漸過渡到20世紀90年代偏向于自由制度主義的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由內而外的研究路徑,建立在“國際經濟體系存在著穩固的結構”、“國家是國內政治經濟變革唯一決定者”、“國家是統一利益主體”這三個假設之下。而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則一一打破了前者的假設。首先,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國際經濟體系出現巨大變動。其次,隨著全球化資本、技術和人員的流動,國際化削弱了國家宏觀政策的治理能力,并在國內引起政治辯論,改變對外經濟政策。第三,借助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不同學者打破了國家這個“黑匣子”,通過對國內行為體的分析,分析國內政策選擇得以改變的制度和社會因素。
理論總是因現實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假如說早期IPE以國家為中心的研究路徑反映了民族國家和國際市場的緊張關系的話,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外而內的研究路徑則體現了民族國家與國際市場互動增強的現實。隨著21世紀全球化的繼續深入,國際市場的力量不斷與民族國家國內力量產生互動與互相作用。面對這一現實,學者們有必要對國際與國內雙向互動的IPE理論進行探索,建立國際-國內-國際的雙向互動理論模型。
雙向互動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1)雙向互動的途徑和變量,在由外而內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作出一定的探索,那么在“第二次逆向”從國內到國際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相同的變量,還是兩套不同變量;(2)國際經濟力量與國內政治經濟力量的關系,也就是說,面對世界市場與民族國家的互動,國際政治的體系結構有必要重新作出界定;(3)面對著不同政治結構的國家,是否有可能探索一套普遍適用的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的理論。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的國際關系學界長期以來偏重于由內而外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路徑,霸權穩定論、相互依存論和依附論都作為經典理論被介紹進入中國。而20世紀90年代起發生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介紹得還相對比較少。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研究環境,學者們更傾向于接受以國家為研究范式的早期IPE理論;另一方面也在于,盡管國際力量對國內政治的影響存在一個合法化的過程,但是在中國學者看來,“外來力量及其作用”一直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話題,這也就使得由外而內的IPE理論進入中國面臨著一定的困難。而事實上,隨著中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逐漸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事實。有不少專家認為,中國國內規范體系在加入WTO談判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入WTO將推動中國內外政策和制度與國際機制發生一定程度的趨同。此外,作為國內行為體的政治經濟精英的觀念變化
,直接起到了對中國改革和加入WTO決策的關鍵影響19。如何用IPE理論解釋中國的實際情況,成為國內學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因此,面對國際政治經濟學迅速發展的現狀,中國的IPE學者有必要加入到理論構建的行列中,探索同時具有“本土特色”和全球普遍適用性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
注釋:
1相關觀點參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
2相關觀點參見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第二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3吉爾平的《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和樊勇明的《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在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歸納上,采用了基本接近的思想方法。
4前者用自由主義(經濟合作促進發展)、民族主義(經濟合作帶來競爭)、的分類,后者用新自由主義、新現實主義和新的分類,來介紹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因此,本文沿用這兩種基本思路,以相互依存論、霸權穩定論和依附論作為早期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代表理論。相關觀點參見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參見CharlesP.Kindleberger:PowerandMoney: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PoliticsandPolitic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NewYork:BasicBooks,1970。
6參見肯尼思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羅伯特吉爾平(1989),第394頁。
8羅伯特吉爾平(1989),第395頁。
9PeterKatzenstein,“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DomesticStructures:ForeignEconomicPoliciesofAdvancedIndustrialState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30,1976,pp:1-45.
10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國際化和國內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頁。
11羅伯特基歐漢,海倫米爾納(2003),第255頁。
12PeterGourevitch,“TheSecondImageReversed:TheInternationalSourcesofDomesticPolitic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32,No.4,Autumn1978,P.881-912.
13PeterGourevitch,(1978),P.881-912.
14RonaldRogowski:CommerceandCoalitions:HowTradeEffectsDomesticPoliticalAlignments,Princeton:PrincetonPress,1989.
15RobertD.Putnam,“DiplomacyandDomesticPolitics:TheLogicofTwo-LevelGame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2,No.3,Summer1988,pp:427-460.
16JamesRosenau,“TowardtheStudyofNationa2InternationalLinkage”,inJamesRosenau,ed.,LinkagePolitics,NewYork:TheFreePress,1969,P45.
17AndrewP.Cortell,JamesW.DavisJr.,“HowDo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Matter?TheDomesticImpactofInternationalRulesandNorms”,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Vol.40,No.4,Dec.,1996,pp:451-478.
一、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經典巨著《資本論》的核心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深入地闡釋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是單個資本的總和。“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鄙鐣傎Y本的運動不僅包含著保障生產消費的資本的流通,還包含著保障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核心,即如何實現價值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和實物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貨幣形式轉化為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問題。
社會總資本在一定時期內執行的結果即為社會總產品。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按用途分為生產資料部類Ⅰ和生活資料部類Ⅱ兩大部類,按價值構成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余價值m三大部分。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實現條件I(v+m)=IIc
簡單再生產是積累的一個現實因素,是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擴大再生產的巨大潛力。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馬克思認為,同樣的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實現條件I(v+m)>IIc
擴大再生產是對簡單再生產的發展與擴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實現對生產資料部類和生活資料部類的等價交換,即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二、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說明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客觀經濟規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適用,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不難發現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由于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難以保障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需要國家進行干預和調控。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存在著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從而確保以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問題。面對我國當前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協調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為保障總供給和總需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國家進行了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難以解決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缺乏強制性難以產生有力的調控效果;錯誤地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故而要正確地處理好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我國當下的經濟實際來看,從供給端發力迫在眉睫。
以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相應地,宏觀調控方式的選擇也要依據馬克思的相關經濟理論和所處的經濟大背景以及實際進行。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需要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在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實施宏觀調控要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應該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點,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并且宏觀調控手段實現的全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不僅僅是指價值量上的機械相等,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集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為一體的整體平衡,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
三、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指導宏觀調控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依據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指出的要想使社會生產順利進行,就必須保證全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參照這一政治經濟學原理,有助于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進一步提高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便于實現社會生產的協調發展。社會宏觀經濟的合理運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一原理蘊含著豐富的理性邏輯演繹體系。通過這一系列的邏輯演繹體系得出要以“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這種理性邏輯演繹體系有助于把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現象簡化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這對于我國宏觀調控的安排與布局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為我國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形成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智慧的社會主義宏觀調控體制,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和當代中國經濟實際相結合的成果,同時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需要對我國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結合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經驗,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體系。與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機制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卻以私有制為基礎,尋求資產階級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長??梢姡袊厣鐣髁x宏觀調控理論作為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延伸和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無源之水,只有把馬克思的經典經濟理論貫徹落實到我國的經濟社會實踐中來,才能實現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創新性發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逐步轉為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逐步轉為質量高效型;經濟發展動力由依靠資源、勞動力逐步轉為創新驅動。必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概念是對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的全新認知,也進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以及落腳點。供給側改革盡管意味著宏觀著力點發生調整,但并不代表全盤顛覆所有經濟改革的舉措,而是一系列改革舉措更明晰、更具體的表達方式,從而有助于帶動改革紅利更快釋放出來。這些舉措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使得市場經濟的長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我國的國民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消除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的障礙,形成了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環。
政治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學派的理論差異入手,從社會商品部類的平衡角度和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角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探究,從而得到了立足于實際,發展中高端生產力、提振科技創新的結論。以期能夠由遠及近的保證我國市場能夠繁榮穩定。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依舊放在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進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減少低端生產或無效供給,發展振興有效的中高端產業供給能力,在維持供給結構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前提下,盡全力提高商品的生產能力。經由政策手段、科技創新、實業經濟等措施,以解決我國供給側現存問題。
一、供給側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的不同
1.西方供給學派的現有觀點
西方供給學派片面性的強調供給可以創造需求,意圖從單純的供給方面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1]。增加供給和生產動力,最終使用的手段就是減稅政策,通過振興人民儲蓄理財的積極性。西方供給學派的思路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過分突出稅率在經濟中的錯誤,特別是注重供給側而對需求側市場的忽視,只能說是一種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例如在今天如果生產大量的機械打字機,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獵奇者之外的市場存在的[2]。
2.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現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預的基礎上,在考量社會需求的前提下,保證供給方面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完整性,從而發揮政府經濟部門在市場調控和生產資料配置上的領導作用,從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調的情況下發揮長效的經濟振興作用。
二、社會總商品部類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會總產品能夠分為兩類:其一為能夠進入或必須進入生產消費之中的生產資料商品,其二為進入個人消費領域的生活資料商品[3]。在商品部類的平衡性上,生產資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產資料,生活商品則必須向生產商品提供消費資料,其中的平衡關系是社會生產消費的基礎。舉例來說,工人需要買菜做飯來維持工作,生產出的商品換得工資來進行買菜做飯。這之間的比例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擴大生產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從而使得工廠能夠消化更多的生產資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業維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讓工人能夠消費更多的消費商品。如果生產緊縮,或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率大幅度躍進,就會出現供給擁塞的情況,這時的工廠倘若進行人力優化,工人失業或薪水降低,同樣也會降低消費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規模的供給擁塞現象。為了避免這種鏈式經濟反應,需要保持平衡穩定的供給側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比例關系。馬克思在社會總商品再生產理論的宗旨思想就是部類比例平衡。為了維持市場處于出清狀態,控制再生產和部類商品之間的交換關系,才能夠使經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4]。
大的消費生產部類進入平衡階段,也就意味著各個細分部類也進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證在各個小類之中的生產和需求達到了平衡,這樣才能夠維持整個社會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之間的正常運轉。如果某些小類出現了產品過剩,另一些小類出現了產品不足的現象,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嚴重的生產資料浪費,甚至會影響經濟的平穩運轉。
部類供需不平衡是我國當前經濟所面臨的問題,產能失衡是過去經濟飛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合理問題。但是如鋼鐵、煤炭、石化方面產能嚴重擁塞,重工業領域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因為技術問題,生產效率也較為低下。但是一些輕工業、新興產業的產能仍然不足,民生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生產資料,發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蘇聯就面臨著國防與民生經濟的嚴重失衡,并且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巨大混亂。這種最深層次的產品部類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會主義經濟本質角度的改革
社會主義經濟是存在計劃特征的市場經濟,是在政府部分干預下的自主經濟。當前世界,除朝鮮、香港與美國外,全部國家或地區都使用帶有政府管控調節的市場經濟進行發展。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調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產力為目標,提高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和產出結構,提升全要素的生產率,適應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人民需求和國家福利。
2.政治經濟學教學師資薄弱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問題,師資問題是決定教學環節的關鍵因素。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量少,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教授政治經濟學的專業教師數量少,教師年齡普遍偏大,青年教師比例少,教學能力不高,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師資培訓的經費欠缺,教師參與學術交流的機會很少,教學和科研水平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不能滿足培養人才的需求。
3.政治經濟學傳統的教法與測試方法亟待改革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教授政治經濟學的大多數老師仍采用傳統的板書方式授課,上大課,老師臺上教,學生臺下聽,“滿堂灌”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未能調動起來。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在不斷改善,大多數學校已建有多媒體教室,但其設備現代化程度不高,同時由于教師年齡偏大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收集材料、PPT制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不熟練、收集材料困難、PPT制作難度大、備課量大等因素,致使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抽象的理論、數據分析、模型等,需要用課件影像資料來形象深動地闡明,而得不到運用,使其問題更加復雜化和抽象化,傳統的教學方法既單一,教學效果又不佳。政治經濟學很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運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由于受傳統考試方法的影響,政治經濟學課程的考核基本是通過期末閉卷考試,既簡單又單一,造成學生只關注書本知識、死記硬背、脫離實際,很難體現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際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4.政治經濟學教學實踐環節缺失政治經濟學既有較高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尤其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應用性很強,但民族地區高校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教學實踐,加之高校擴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很難抽出時間組織學生深入到基層、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去調研,一些涉及本民族地區的重大經濟現象、重大經濟問題、熱點、焦點、民生的問題,無法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中找到答案,從而削弱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價值,削弱了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的服務功能,極大地挫傷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進的建議
1.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著力充實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政治經濟學在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的同時,應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大綱和補充教材編寫工作中,以政治經濟原理為指導,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成熟的案例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培養目標。
2.通過引進和培養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而又穩定的師資隊伍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大多數建校時間短,師資力量還比較弱,高學歷、高職稱教師達不到要求,而且教師隊伍不穩定,為此應集中力量重點解決教學骨干教師的問題,一是要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搭建科研平臺,創建能引得進、留得住、出成果的人才引進機制,通過人才的引進,優化師資結構;二是要通過“西部計劃”、“教授工程”等措施將優秀教師送到重點院校進修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通過培養改善師資結構;三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學術交流活動與合作,要求教師深砧教材,掌握學科發展前沿,發現學科新問題,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以上措施從而形成一支結構合理較為穩定的師資隊伍,確保政治經濟學教學的穩定發展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3.與時俱進,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政治經濟學理論性較強,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從基本概念范疇出發,通過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繹出一般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然后圍繞這些原理引用一些事例加以分析和證明,教師把備課、教學精力用在了概念范疇的界定和邏輯推理上,追求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完整性,因受課堂時間的制約而理論聯系實際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學習時感覺抽象難理解乏味,難以激發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運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文字、圖形、影像、語音等方式來演示教學內容,將政治經濟學中許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論、復雜的邏輯關系直觀、清晰地表達出來,其教學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面對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熟練和掌握多媒體的運用,要求教師要制作自己的課件,通過課前大量的準備、課件的制作,在課堂教學時節省傳統板書時間,傳授大量信息,既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法更具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要克服辦學經費困難的矛盾,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構建完善,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設施,為實施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前提基礎。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經典著作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是一本偉大的經濟學著作,是馬克思在研究了,英豳資本主義制度建立100多年來積累的大量詳實的材料和史實的基礎上寫出的。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但是距《資本論》出版,現在資本主義又發展了‘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大生產,服務業在國民產值中的大比重的大大提高,無產階級擺脫了極度貧困化,整個無產階級生活水平的得到很大提高,同時資本主義家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進行宏觀管理,以及歷史上出現的社會主義風潮的平息。這種種馬克思未曾也無法預見到的歷史變化,致使馬克思的《資本論》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解釋力下降,那么我們還能如何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我們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及進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地位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綱領,它堅持的硬核是什么?它能隨社會條件變化而發生調整具有靈活性的保護帶是什么?它規定著的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正面啟發是什么?它在調節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現狀的變化中反面啟示的作用又是怎樣?
很多學者試圖通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這兩種范式的根本區別的研究結果來回答《資本論》的硬核是什么的問題。有人說馬克思研究的是經濟制度(生產關系)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不僅探討了經濟制度,也探討了分工理論,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及經濟周期,經濟增長理論,在再生產理論中也有關于資源(生產資料)的有效配囂問題的研究。當然西方經濟學巾的制度經濟學也探討經濟制度的問題。所以這種區分不全面:也有人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探討的是經濟本質,經濟制度的長期演化,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日?,F象。也不全然是這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也研究了貨幣,信用,工資,生產價格,及利潤,這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而且從研究方法來看本質的研究也脫離不了對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還有人說《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學說,而兩方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學說。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病例,對其病例的深刻分析就為其處方的開出做了很大的貢獻,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相對過剩的危機即有購買力的需求不足,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這一層面來說,兩方經濟學某些流派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出的政策建議就是以《資本論》對資奉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為基礎。我認為以上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都沒涉及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恩格斯曾今說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是教條而是方法。我們分析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撇開具體的如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也用到過的方法,就是它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唯物的觀點,辨證的觀點,發展放入觀點是我們后來者學習繼承《資本論》小可動搖的,它們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這一綱領的硬核。而兩方經濟學卻建立在理性人,人的主觀感受的偏好效用這些主觀分析的基礎上。當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論》作為一部經濟學著作,它在經濟學理論層次上的一系列理論中,又是以勞動價值論為根本。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其它理論的基石,是堅持馬兜思政治經濟學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勞動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條件,是人類生活永恒的狀態。勞動價值論將社會財富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米了。勞動價值論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而這也是根本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的基礎—薩伊的”三位一體”價值理論的。很多著名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學者都認為只有承認勞動價值論才能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所以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淪》的硬核是:建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這是我們學習繼承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要始終捍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