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碩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09 19:52: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臨床醫學碩士論文

篇(1)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  科研思維能力培養

        一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必要性

        根據國家教委高等醫學教育的有關文件精神,其培養目標為: 1.有厚實的人文和科學素養; 2.有較強的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技能;3.有一定的醫學科學研究的訓練;4.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后勁,是未來的醫學精英人才。實現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適應未來國際醫學科學技術的競爭, 培養具有高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醫學人才,實行本、碩連讀制的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是一條重要途徑。為確保上述目標,對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醫學科研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二  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科研分階段訓練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科研訓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二年級 : 基礎學科階段, 初步培養學生科研的基本素質,可以通過導師、名醫、科研人員講座等形式, 啟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培養其初步具備科研的條件、方法和態度; 第二階段: 三至五年級:基礎醫學階段, 進行系統科研訓練, 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如通過“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撰寫論文—理性認識”科研訓練過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第三階段: 臨床學習階段, 則在臨床導師的指導下, 進行臨床科研訓練, 通過完成碩士研究論文和碩士論文答辯, 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礎學科階段, 學生的課程以理科類基礎課程為主,還沒有足夠能力參與科研, 而基礎醫學階段的科研訓練則直接關系到學生進入臨床階段能否以較短的時間開展課題研究, 撰寫學位論文, 乃至能否順利完成本碩連讀學業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礎醫學階段的科研訓練工作是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中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1]。

        三  基礎醫學科研訓練的方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

        1988年起國家教委批準招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 新疆醫科大學至今已招收10 屆,實施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歷經5期,它以學生完成課題,SRTP立項的方法, 經過系統的訓練, 把學生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轉變為自主個性發展的管理模式, 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 通過實驗或調查研究等方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以及突破常規進行創新研究, 摸索出科學研究的性質和律, 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實施

        新疆醫科大學SRTP 實施包括如下方面: 

        1.組織機構:成立了新疆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領導小組和新疆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專家委員會。由新疆醫科大學教務處實驗管理科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篇(2)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熱門話題。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計劃到2015年實現全日制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各占一半的目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1]因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狀研究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以CNKI學術總庫(2002—2011年)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內容分析法,從文獻數量、相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專業學位類別、比較研究文獻、中文關鍵詞等五個維度展開統計分析,試圖闡述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以期為今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樣本選擇

1.抽樣。打開CNKI學術文獻總庫,輸入主題“專業學位”并含“研究生教育”進行高級檢索,且對每篇文獻進行諸篇查閱,以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檢索出2002—2011年這十年間的1199篇文章。檢索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從中剔除年鑒、記者報道、日報、人物與學校介紹等非學術文章,得到有效樣本1047篇。

2.對樣本的討論。研究的樣本是中國CNKI學術總庫“學術文獻總庫”收錄的2002—2011年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學術文獻總庫里的文獻總量萬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價值的中文網站之一。目前已集結了7000多種期刊,近1000種報紙以及眾多的博士、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以及國內外1100多個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內容是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并以數據庫形式進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內容可信可靠,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科學決策的依據。對于教育研究熱點的分析,可以通過關鍵詞數量的變化來判斷。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因而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統的主題標引類型恰能反映出學科的屬性以及研究熱點、發展方向,能較好地提供給用戶與學科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文獻,[3]因此所取樣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對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結果按被引頻次排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來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亞軍等人發表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主要問題辨識》。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近10年來,有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9年開始,文獻數量明顯增加,平均增長率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長率就到達68.2%;從圖1中可以直觀的看出,10年來,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況呈上升趨勢。在2009年之后,上升趨勢增強,在2010年,增長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力度,將擴招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作為專業碩士進行培養;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種新增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分別將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著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等內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點,將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當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4]隨著政策的出臺和相關會議的召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教育開始加速度前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關。

2.對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量統計分析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僅44篇,占文獻總量的4.20%。從表3的數據變化上看,文獻數量呈波浪式增長,高峰值出現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論文數量最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主要部分。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10年趨于平穩,2011年急劇上升。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的變化,與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關系。學位論文體現的是創新,是研究生經過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學術成果,前期的準備時間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現研究成果的一年。不過,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極少,10年中僅有4篇,數量是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趨勢緩慢上升,2011年緩慢下降。相對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夠的關注。碩、博學位論文是經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成果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創新中的主要群體,所研究的領域是引領這一領域發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有待依賴在校研究生在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校研究生作為學術群體中主要的研究主體,更應該拓寬視野、前衛創新,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層剖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通過對碩、博學位論文所采取的研究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較少。

3.對不同專業學位的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除了將專業學位分類統計外,剩余的文獻均歸類到其他綜合論述的文獻上(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個專業學位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甚少,合計379篇,僅占總研究文獻的36.1%。所研究的專業學位類別共29個,文獻數量大于10的僅有9個專業。分別是工程、臨床醫學、教育、農業推廣、體育、公共管理、軍事、法律、藝術。其中,以工程碩士為研究對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臨床醫學碩士(57篇)、教育碩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試共有39個專業開設了專業碩士。其中,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出版、林業、應用心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審計等10個專業學位的研究處于空白。從表4的數據變化上看,對29個專業學位的研究基本都處于震蕩波動的變化形態中,并且在2009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當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理論、經驗方面尚有不足。“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俗稱‘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直到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大約10%。在社會上,專業碩士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5]但是,隨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相信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國設立了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涵蓋的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有:金融、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警務、教育、體育、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心理、藝術、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筑學、工程、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林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領域。涵蓋的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有:教育、獸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杜玉波強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6]可以說,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著極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項亟待深入開展的課題。#p#分頁標題#e#

4.按照同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較

研究進行統計由表5可以看出,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較研究的文獻甚少,僅有42篇,2011年的文獻數量最多(13篇)。以美國作為比較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一,相關文獻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數量與美國相差4.4倍。由此可知,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碩士教育比較研究》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較研究情況整體呈上升趨勢(見圖4),并在2010年急劇上升。美國是專業學位教育的發源地,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發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歷史,已形成完整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因此,是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參考對象。“日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剛剛起步,其藍本取自美國,雖然目前還僅僅處于初步的模仿階段,起步比我國還晚,但鑒于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與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仍有必要。”[7]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在科研工作中,同國外的相關領域進行比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徑,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本國的教育狀況,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取得權威的研究成果。

5.對專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統計

“通過關鍵詞標引頻次統計分析某一時段的學術熱點和升降趨勢,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徑。盡管此類基于數量的評析往往較少涉及熱點問題本身的具體內容和意義,但是只要分析的時間段有一定的長度,收集的數據充分且具有足夠的覆蓋面,則此種研究方法就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顯示,關鍵詞總個數排名前七位的分別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744個)、(研究生)培養(模式)(163個)、工程碩士(65個)、(教育、培養)質量(保障)(58個)、臨床醫學(53個)、問題(現狀、對策)(53個)、教育碩士(49個)。由此可以得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工程碩士”、“質量”、“臨床醫學碩士”、“問題(現狀、對策)”、“教育碩士”等是近10年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熱點。這個結論也印證了的統計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較研究的關鍵詞相對較少,僅有“美國(比較研究)”(32個)。另外,“應用型人才”(6個)、“結構”(5個)、“學位制度”(5個)等關鍵詞尚少,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表6中沒有教學、導師等與之相關的詞語。盡管培養模式的簡化公式:培養模式=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中包含著教學部分,但將其作為關鍵詞,專門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還未受關注。國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處于弱勢。“教學如何教”、“教師哪里來”都應該成為今后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

篇(3)

    1引進激勵機制、推行研究生按比例末位淘汰制

    對在課程考試和中期綜合能力考試成績優秀者(如總分在前十名)給予一定的獎勵(以獎學金或優先去名校交流、優先留校等形式)。課程考試和中期綜合能力考試均通過者頒發研究生資格考試合格證書,憑此證書方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同時按研究生考試人數5%的比例實行總分末位淘汰制(軟淘汰),軟淘汰者可延長學習時間,參加下一學期的中期綜合能力考試進行補考,重新考試合格者方能進入論文評閱和答辯階段,重新考試仍在末位淘汰之列者將終止研究生學習(硬淘汰),或與后期沒有通過論文評審和答辯的學生(按研究生總人數3%的比例)發給研究生肄業或結業證書。

篇(4)

辛彥虛心地向張蔭昌教授和其他老師學習,不懂就問,踏踏實實地學瘤病理學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病理診斷技術。從常規病理診斷人手,不斷豐富著自己知識的積累。為適應研究工作的需要,辛彥先后于1984和1991年考取了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病理學專業醫學碩士研究生和醫學博士研究生。并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了相應的學位。她所完成的畢業論文被專家認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993年、1995年連續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和教授、主任醫師。

1993年。辛彥考取了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WHO Fellowship)。赴英國倫敦大學Chafing Cross&

Westminster

Medical

School(CXWM)組織病理學系留學,師從國際著名病理學家K?Henry教授進行胃惡性腫瘤病理生物學行為的研究,1994年11月學成回國。1995年9月,應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病理系主任Mary Leader教授邀請,赴都柏林在該院病理系進行胃癌相關國際合作研究工作1年。因為胃癌研究室的工作需要,她放棄了已經再次與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病理系簽署的工作協議,1997年回國工作。

校、院領導的支持,辛彥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室――腫瘤所第四研究室,帶領全室同志和研究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學習,使她承擔起了學科帶頭人的工作,站在更高層次的辛彥沿著老一輩科學家開創的道路,開始了新的征程。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腫瘤學博士點學科和省重點學科,肩負著為我國抗腫瘤事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使命。辛彥教授多年來一直負責中國醫科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專業基礎課《腫瘤病理學》的全程教學工作并出色完成教學任務。

辛彥身體力行,兢兢業業,長期的工作實踐,使她深深懂得大學老師的教學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沒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水平。因此,她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總是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導研究生要樹立誠信、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注意培養鍛煉專業基本技能和獨立完成科學實驗的能力,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教授同學們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選擇研究方向等問題。每年2-3月份是辛彥教授最忙的時候,為了指導當年畢業的研究生撰寫和修改學位論文,辛彥教授經常在實驗室伏案工作到深夜,直到把論文修改到滿意為止。在辛彥指導的研究生中有2人獲得中國醫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和優秀博士論文獎勵,4人獲得中國醫科大學優秀研究生和優秀畢業研究生榮譽稱號。在辛彥的教授下,她的學生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多年來辛彥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在國內外本專業核心雜志共60余篇,其中SCI收錄10篇;2名研究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課題的資助;1名博士研究生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名出站的博士后目前都擔任所在科室的主任,成為學有所成、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目前辛彥指導的已畢業的研究生均在國內腫瘤臨床、腫瘤病理診斷及科研工作中努力工作,積極為我國癌癥的防治事業奉獻著他們的青春和汗水,不斷成長進步。看到自己培養的研究生們已經成才,辛彥由衷地感到欣慰。

近年來,作為研究生導師,辛彥招收指導腫瘤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為我國抗癌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腫瘤病理學專業人才。辛彥常這樣說,“我非常幸運,搞研究是我的興趣,我能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剛一畢業就能跟隨張蔭昌老師這樣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習和一起工作,有一個明確的科研方向和國內外很高起點的專業平臺,多么令人羨慕。”她還說“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走過的,也是我對前輩培養自己的一個報答。”

辛彥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在我國腫瘤病理生物學行為及侵襲轉移機理的研究領域內,科研成績突出的優秀中青年腫瘤學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她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參加工作以來,對辛彥來說幾乎沒有節假日,實驗室就是她最衷情的“家”。她把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工作當作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工作在10小時以上。熟悉她的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毅力、持之以恒的韌性;不熟悉她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眼前這位瘦弱的女子竟會是拿了國家大獎的科學家。

篇(5)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同時社會對畢業生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理多次強調,關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一所高校辦學成功與否不是在于培養了多少學生,而是在于培養了多少為社會服務的高素質優秀人才。而如何能對畢業生群體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則需要通過畢業生調查來實現。縱觀國內有關畢業生調查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從用人單位的滿意度視角闡述畢業生調查的應用模式

在與畢業生關系密切的群體中,一個重要的關系人是用人單位,這是畢業生的最終去向,因此很多人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視角來進行研究,認為畢業生應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和標準來調整自身的素質結構,高校教育的結構與內容也應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調整。

呂部[1]的研究以ABC學院的2011、2012屆高校畢業生雇主單位為研究樣本,開展了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研究。在咨詢了10位研究用人單位滿意度專家與深度訪談了32位ABC學院畢業生雇主的基礎上,確定了高校畢業生為社會服務的質量主要從思想精神、協調溝通、專業能力三個維度來測量,然后根據以上三個維度設計了13道選擇題的問卷進行輔助調查分析。調查采用大量發放問卷與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協調溝通、專業能力三個維度能較好地測量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學院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為調查對象,調查采用邀請、電話、郵寄等方式,與用人單位的領導、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或畢業生所在部門主管進行交流和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記錄選擇,列出9類當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單位最有可能考慮的錄用因素,由被試者根據本單位情況進行判斷和選擇。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點記分法設計量表,用以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11類基本素質以及總體表現和發展前景的評價,讓調查對象根據自己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和分檔。最后統計數據并分析了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與人才發展過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討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保證和促進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勞動力市場需求。

張靜[3]等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同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二系2002屆~2007屆臨床醫學專業的200名畢業生的雇主單位作為調查對象,從以下四個方面設計問卷進行了調查:(1)用人單位看重的畢業生素質;(2)畢業生敬業精神及工作態度;(3)畢業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4)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問卷由畢業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負責人員填寫,然后以郵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結果:用人單位看重的畢業生素質的前3位依次是綜合素質、敬業精神、專業技能;被調查的畢業生在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方面較為欠缺。

二、從畢業生自身角度進行研究,對其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關于高校畢業生的調查分析,有兩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業能力,二是生存現狀。自本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始推行高校的擴大招生政策,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這樣勢必會帶來畢業生規模的大幅增加,繼而造成持續的就業壓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會效應就得到了質疑,高校的社會問責壓力也日趨凸顯。

朱熠[4]通過對新疆某醫學高校預防醫學專業2002―2007年度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研究畢業生的初次就業情況,共發放畢業生調查問卷221份,有效問卷176份,問卷分為三部分進行綜合調查與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畢業生的個人信息,性別、民族、生源地、現戶口所在地、現工作單位情況。第二部分,自編調查問卷采用選擇備選答案方式,問題涉及畢業后進修情況(三個月及以上、三個月以下);取得的成績獲得的獎勵、參與課題和發表的文章兩個方面,問題涉及是否參加過各種進修和培訓、參加次數、進修和培訓地點、進修和培訓時間、進修和培訓目的、培訓是否對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獎勵和參加課題、參加課題的級別、的數量和級別及編寫專著情況等共十八個問題。第三部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采用選擇備選答案方式,問題涉及專業是否對口、擇業標準、擇業方式、擇業障礙、求職決定因素、影響求職的社會活動和教學活動、初就業工作單位、工作單位類別、工作滿意度等十六個問題。通過對以上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本專業讀研率高,畢業生去向以傳統的醫院、行政單位以及事業單位為主,基本上都是行業內的單位,專業對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擇業標準更傾向于個人發展及工作的穩定度。建議畢業生放寬對就業單位的選擇,擯棄一次性就業的觀念,同時建議學校加強對就業工作的指導與引導,使指導就業工作不局限于畢業生,使大學生盡早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設計。

賈紅杰[5]采用問卷調查法及個案訪談法對上海某高校的部分畢業生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考察了其畢業十余年后的生存質量及在校期間表現,采用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系統闡述了影響畢業生生存質量的在校經歷影響因素。樣本的選擇對象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987―1990級的本科生,共計106人,正式問卷由當時畢業生的班主任、任課老師、輔導員填寫,并賦予他們不同的權重。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學習成績不是影響生存質量的最重要因素。(2)適應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3)影響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還有踏實肯干精神、實踐經驗、善于學習能力及溝通能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三、從用人單位需求與畢業生自身認知比較的視角進行調查研究

在對畢業生自身進行定位、評價方面,單方面的調查有失偏頗,應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畢業生現狀,了解畢業生需求。

徐凱[6]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探索了天津地區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調查對象既有用人單位,又包括畢業生,調查內容為雙方對就業能力的認知。他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各項能力的權數,得到用人單位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和大學生對就業能力的認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對比兩組問卷相同能力的差異性,探究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繼而,從學校角度,通過改變課程設置、增加實踐環節、加強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從政府角度,對用人單位進行引導,調整用人單位能力需求,讓用人單位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崗位,給予大學畢業生更多的能力培養。

王欣[7]從顧客滿意度視角對高校人才的培養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將用人單位作為高等教育的最終顧客,將畢業生作為高校的內部過程顧客。通過以上類比,選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畢業生及所在用人單位作為調查對象,從三個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顧客滿意度:用人單位對河北省本科畢業生的滿意度、畢業生對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感知質量、畢業生在自我評價和各項素質重要性認知方面與用人單位的差異。最后總結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四、從高校教育評估及高等教育質量角度進行研究

教育評價的思想由來已久,自從系統實施教育的機構出現以后,就有了教育評價,現今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育評價在發達國家已形成系統、完善的制度。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日趨完善。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趙宇[8]通過問卷調查對哈工大的畢業生社會聲譽評估進行了研究。采用隨機分層等距整群相結合的抽樣方法,共收集了253個班級的6047位畢業生的聯系方式,畢業生問卷的主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畢業生基本情況、畢業生在哈工大讀本科時的情況、畢業生對母校本科教育的評價、畢業生個人現狀、畢業生第一次工作時的狀況。問卷發放采用問卷調查網站與紙質問卷郵寄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郵寄問卷1300份,僅回收有效問卷100份,網站回收問卷464份,應答率較低。畢業生社會聲譽評價是綜合性很強的評價,主要包括: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社會聲譽的評價、高校對畢業生的評價、畢業生的自我評價、社會公眾對畢業生的輿論評價。文章從畢業生的自我評價角度展開了深入研究,僅從理論層面論述了其他三方面對畢業生社會聲譽評價的影響。最后,文章展望了畢業生社會聲譽評估模式的構建:教育行政機構、高校及中介機構都是畢業生社會聲譽評估的主體,評估內容包括畢業生質量評價、畢業生就業評估、畢業生自我評估、社會大眾評估。評估指標涵蓋畢業生就業率、深造率、校友對學校貢獻率及畢業生自我價值實現等。評估模式呈動態化,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定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高等教育的發展議題之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的趙琳[9]等采用了“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調查問卷(CCSS)2012版”,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和和系數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學生的先賦性因素與獲致性因素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機制,即大學前教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機制。2012年,清華大學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對59所院校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問卷71698份。根據調查前的分層隨機抽樣設計,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國隨機代表性樣本。在對分層變量進行加權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樣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計55所院校67182個樣本的數據,具體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個樣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個樣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個樣本。通過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無論對高等教育的過程質量還是結果質量,學生獲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經歷的影響都要明顯大于先賦性因素即社會階層的影響。并提出設想――備受矚目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CAP)試點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國教育學會聯合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一流中學共同組織實施,旨在改變現有單一選拔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等方面進行重新,讓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觸大學課程內容,接受大學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訓練,讓學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興趣水平的教育,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勝任力。

五、存在問題與研究方向

綜觀國內的相關研究資料,我們發現現有研究已經取得了諸多進展,但同時仍有許多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現有的文獻表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針對畢業生調查的研究已經比較多。研究視角具有廣域性:從用人單位角度、從用人單位與畢業生自身比較角度、從畢業生自身角度、從高等教育評估及高等教育質量角度等方面。這種廣泛的研究推動了該領域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使畢業生研究方面的理論日趨完善。

但現有文獻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問卷設計方面,多數文獻采用專家咨詢法、預調查回饋等來設計問卷,問卷形式及內容的設計上還有待改進。(2)多數文獻關注問卷內容的適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強。(3)在問卷的發放及收集上,在調查對象樣本的選擇及抽樣方法方面,受課題時間、經費及調查對象的依從性限制較大,樣本量的選擇及問卷的回收率方面還有待加強。

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1)做好調查的前期工作,對待調查人群進行熟悉,提高調查對象的依從性。(2)在問卷的設計中,應結合調查人群及研究課題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在敏感問題的設置上,注意提問技巧,防止拒答,并對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調查畢業生方面,可綜合考慮,從多角度立體定位畢業生的現狀,如結合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自身評價、高校對畢業生的評價等多方面因素對畢業生現狀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呂部,董兆武.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滿意度實證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單位視角下的應用型本科畢業生質量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張靜,梅竹,宋楠.同濟大學醫學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03).

[4]朱熠.新疆預防醫學專業民、漢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09.

[5]賈紅杰.關于大學生在校經歷與畢業后生存質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畢業生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6]徐凱.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查[D].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養的顧客滿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8]趙宇.高校本科畢業生社會聲譽評估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9]趙琳,王文,等.大學前教育經歷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機制研究――兼議教育領域綜合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6).

篇(6)

中圖分類號:R28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80-02

中藥臨床藥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臨床用藥為核心,研究中醫辨證用藥基本理論及應用規律的一門學科[1]。隨著中醫藥臨床的不斷發展,中藥不良反應及中西藥不合理配伍日見增多,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尤為突出。據統計,目前中藥注射劑約有120余種,占中藥制劑的比例不足3%,而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卻占中藥不良反應的70%[2],尤其是中藥注射劑致變態反應的現象屢有報道[3~5],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可見,醫院中藥學只圍著藥品轉的被動服務模式早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如何為臨床醫師提供合理的給藥方案,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減少中藥不良反應,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已成為中藥工作者面臨的迫切問題。為此,筆者就目前中醫醫院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基層中醫醫院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中藥臨床藥學的概念及任務

1.1中藥臨床藥學的概念中藥臨床藥學是以患者為對象,運用傳統的用藥經驗,結合現代科學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藥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過程,從而闡明中藥生產、儲存、供應、制劑因素、生物因素與藥效的關系及如何使中藥在體內發揮最大效用,以確保臨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藥的學科[6]。

1.2中藥臨床藥師的任務臨床中藥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應該包括:參與臨床合理用藥,對醫生、護士進行中藥學指導,開展合理用藥教育,宣傳用藥知識,指導患者安全使用中藥;進行中藥的治療藥物監測,設計個體化給藥方案;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搜集藥物信息,向醫、護、患提供藥物咨詢服務;建立患者用藥檔案(藥歷),為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藥物評價和藥物利用研究;研究院內制劑,指導其使用,監測其不良反應,改進、推廣其使用。李慶生[7]提出臨床中藥學任務就是要實現“老藥新用,常藥特用,優化量效,提高用藥安全”。實踐證明,臨床藥師的工作除了能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品使用的不良反應外,還能降低醫療費用[8]。

2基層中醫院中藥臨床藥學的現狀

2.1中藥臨床藥師業務水平難以適應合理用藥的要求近年來,醫療工作迫切需要藥學部門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和建立中藥臨床藥師制。目前醫院老一輩中藥藥師長期在醫院工作,有一定的臨床醫學基礎和豐富的藥物知識,但由于知識老化,加上長期在藥房里,掌握臨床藥學的新理論、現代知識和方法又有一定的難度,深入臨床解決臨床合理用藥中的系列問題難以勝任。中青年中藥師雖然知識較新,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是以化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一些藥學教育機構是開展了臨床藥學的課程,但由于學時的限制,臨床醫學的課程幾乎沒有,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知識匱乏。這種教育計劃培養出來的中藥師,談不上參與和指導醫生合理用藥。

另外,中藥臨床藥師數量上難以形成隊伍自成體系,工作面還不能覆蓋所有臨床科室,只能選擇到重點科室,這一狀況很難適應臨床合理用藥的需要。但隨著中藥臨床藥師的數量增加、素質的提高,學有專長、精通某專科醫藥知識的中藥臨床藥師將逐步形成[9]。

2.2藥師與臨床溝通不夠深入臨床參與和指導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任務,臨床藥師只有在深入臨床的實踐中確實解決了問題,才能樹立自己的形象。目前,基層中醫院藥師尚未解決“下臨床”的問題。下臨床難,能夠在臨床第一線堅持則更難,有些已經下到病房的臨床藥師,由于準備不充分,自身條件不具備,藥學部門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長期堅持。

2.3醫院領導對臨床藥學工作重視不夠有些基層醫院的領導受傳統觀念限制,對臨床藥學工作認識有片面性,把臨床藥學錯誤地等同一般藥劑工作。另外臨床藥學是非贏利性質的服務性工作,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視了臨床藥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10]。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更是舉步維艱,中藥師在醫院難有作為,除了藥師自身的問題外,醫院領導對中藥師參與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不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4臨床藥學相關試驗研究的資金投入不足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研究還需要有一定的樣品制備檢測分析等設備和必需的辦公設施,對此,大多數基層中醫院缺乏資金投入。目前,中藥臨床藥學的工作僅僅局限在處方、病歷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藥,收集與分析不良反應來指導護士在藥品的請領、使用、保管以及中藥的安全使用等方面。

3中藥臨床藥學發展的策略思考

3.1發揮中醫藥特點,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發展由于中醫藥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特點,因此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必須依據中醫藥理論,發揮其特點,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中藥無論單味還是復方均組分復雜,能夠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指標極少,故筆者認為,中醫院的臨床藥學工作應圍繞處方合理、對證下藥、依方炮制、中藥劑量與煎服法、中西藥復方制劑與中西藥配伍、臨床用藥咨詢、不良反應監測及中藥安全性宣傳等方面進行,并應以臨床用藥咨詢、處方用藥調查分析為切入點,在可能情況下可配合臨床,就中醫內科某一系統某幾個病證同時分別設計提出A、B、C等藥物治療方案,進行藥物經濟學分析,以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11]。

3.2提高臨床中藥師的業務水平目前醫療機構中有大量中醫藥學專門人才,可以從中挑選有工作經驗和資質的中藥師或中醫師,進行臨床中藥師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入院教育,綜合素質培養,涉及藥政法規、職業道德等;中醫臨床知識與技能培訓,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中醫診斷基礎,常規診療方法和技術;西醫基本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西醫臨床診斷、常規生化檢查結果以及心電圖、B超、X光片等影像學報告的初步閱讀、分析和應用;藥物知識和臨床用藥實踐技能培訓,了解所培訓專業各類疾病的藥物治療原則與最佳用藥選擇,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具有與藥物治療相關文獻的閱讀和分析評價能力,具有病歷撰寫能力等;溝通與交流技能培訓,了解患者和醫護人員在藥物信息方面的問題與需求,就臨床用藥中的實際或潛在的用藥問題及時向有關醫護人員提出警示,解決方案;醫學心理學;藥學文獻檢索;實驗室技能培訓;醫療文書有關內容等[12]。

3.3加強臨床中藥師的臨床實踐臨床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逐漸培養鍛煉而形成的。加強臨床實踐,有利于養成臨床中藥師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臨床中藥師工作最重要的舞臺也是“臨床”,工作對象是患者,臨床中藥師在實踐的過程中,應該訓練自己圍繞患者抓住主要矛盾靈活運用知識做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參與查房、會診、訪問患者、用藥指導、進行藥學監護和患者用藥教育,在實踐中強化知識,培養與患者溝通協調能力,成為專職化的臨床中藥師。

3.4更新觀念,轉變工作重點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應當要以“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藥學服務,實現安全、高效、經濟、合理的用藥為臨床藥學工作的目的。工作重點應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主體”轉變為“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從“操作型”轉變為“技術服務型”,發揮其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對醫師、護士、患者用藥安全的指導、咨詢和監督作用。為此,除了藥師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整個醫療服務大環境的改變,更需要衛生行政部門、醫院領導給予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監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實臨床藥學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待遇,把中藥臨床藥學作為優化醫療服務質量、促進醫院藥學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13]。

3.5收集中藥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臨床中藥師應參與建立情報資料室,不僅要收集本院或本地區中藥用藥資料,還要收集國內外各種藥學專業圖書、雜志及臨床用藥與藥物評價、國內外有關藥品信息的網站特別是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網站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中藥在臨床應用中引起的不良反應以及涉及到中藥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醫護人員,為正確使用中藥提供咨詢服務。

4結語

目前,基層中醫院中藥臨床藥學處于剛起步階段,基礎薄弱,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創造條件,克服各種困難,建立適合中醫醫院特點的中藥臨床藥學模式,推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學敏,鐘贛生,張建軍,等.臨床中藥學的發展趨勢[J].中醫教育,2008,27(2):1~4.

[2]謝金洲.藥品不良反應與監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194.

[3]蔡慶群,席萍,丁群斌.臨床常用9種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廣東藥學,2003,13(2):47~49.

[4]蔣三員,羅治華,張健民,等.36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蛇志,2002,14(3):15~17.

[5]梁進權,王寧生.國內醫藥學期刊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中藥新藥,2000,25(1):56~58.

[6]董占軍,王瑞昌,曹輝.臨床中藥師產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務[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4(5):396~398.

[7]李慶生.臨床中藥學應當堅持醫藥結合全方位發展――關于臨床中藥學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天津中醫藥,2006,23(2):93~97.

[8]Ling JM,Mike LA,RubiriJ,et al.Documentation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J Health Pharm,2005,62(17):1793~1797.

[9]石小鵬.醫院藥學與臨床藥師的現狀分析和發展對策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劉洪慶,紀寶平.制約醫院臨床藥學發展的因素探析[J].中國藥業,2004,13(11):62.

[11]梅全喜,曾聰彥.中藥臨床藥學的現狀與發展思考[J].中國藥房,2008,19(36):2801~2804.

篇(7)

一、醫學院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

1.醫學生的媒體使用主要是為了滿足休閑娛樂需要申正付等人對安徽四所高等醫學院校的在校醫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醫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放松身心和聊天,醫學生在滿足自身休閑娛樂需要的同時,媒介對他們的“精神麻醉”所帶來的作用也不可小覷。2.媒體負面形象對醫學生的消極影響較重作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醫生需要在大學時代不斷形成時代擔當的責任感、樂于奉獻的歷史感、建構和諧醫患關系的使命感。然而當下媒體對醫患矛盾的不實報道以及報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傳和教育,導致醫學生對今后的醫生職業產生恐懼感。“由于相關教育的缺失,其網絡媒介素養儲備已經滯后于網絡媒介的普及和發展速度,不僅會造成網絡媒介的負面作用凸顯,也會使作為‘社會公器’的網絡媒介的社會形象持續走低。”這呼喚高等醫學教育重視醫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讓學生擁有明辨是非、增強社會理性的能力。3.頻繁接觸新媒體,但缺乏倫理道德訴求調查顯示,每天上網1個小時以上的醫學生占90%左右,網絡論壇、網絡通訊、網絡游戲、收發郵件等都體現出醫學生對網絡媒體的強烈認同。但有些情況使人擔憂,曾有通宵上網玩游戲的經歷的醫學生占52%,承認自己有網癮的占16%;另外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也非常大,甚至將網上的不良行為帶到網下,觸碰社會道德底線,違公德,人生目標模糊,喪志。

二、確立實踐支點,構建教師科研、學生實踐、教學改革的立體教育模式

川北醫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素質教研室從事媒體研究的教師多名,都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一位老師擁有在國內著名大學從事傳播學博士后的研究經歷,可以說,教研室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力量滿足了需求。不過,凝聚教師隊伍、強化師資力量又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師資隊伍之后,是從事科研還是從事教學改革的問題困擾著很多教師。事實上,從事科研與從事教學改革兩者之間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會實現教學相長的意外效果。僅就當下教學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而言,教學相長一詞其實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傳統的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二是科研與教學之間的相互補充與互動。我們在積極推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將科研轉換于教學、將教學改革服務于科研,中間環節就是實踐。實踐是紐帶,是連接不同方面的環節,通過師生的共同實踐,以學生為基點,帶動科研和教學,從而將成果反哺于學生。具體做法如下:1.將教師科研作為服務醫學生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托和支撐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不唯書、不唯上的精神,教師成立多個指導小組,協助學生進行獨立問卷調查,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調查報告《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行為的影響: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調查》主要調查了新媒體下當代大學的人際交往行為,通過采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來測量、了解大學的人際交往行為的發展現狀和一般影響因素;客觀地用4個維度因子來評價大學生的交往困惑,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建立健康的交往行為提供科學的依據。這一成果不僅是學生了解自身媒介素養的過程,而且作為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篇論文的調查數據被樊九思的碩士論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生活習慣研究》所引用。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媒體狀況,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的行為和心理,才能夠準確把握傳統教學內容與新媒體傳播新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較為精準地開辟出醫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新路徑來。2.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進行媒介素養的調查實踐活動這些調查是將教師的科研課題分解為學生科研題目,由學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過程中積極實踐,在實踐中了解中國基層社會的媒介素養狀況,從而訓練學生的媒介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本次系列調查是以川北醫學院2016年度開放性實驗項目“四川基層健康傳播現狀的調查實訓”為依托,搭建實踐平臺,大膽放手,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調查隊伍。學生在實踐調查過程中,思考媒介素養問題,形成了系列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文。諸如《中國甘肅網的健康傳播狀況調查》(《社區醫學雜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藥品廣告對購藥行為影響的調查》(《中國醫藥導報》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官方微博的宣傳管理的調查分析》(《中外企業家》2015年第23期)、《醫藥廣告健康知識傳播研究:基于華西都市報的調查》(《社區醫學雜志》2015年第23期)、《醫院官方微博宣傳現狀調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為例》(《生物技術世界》2015年第8期)。這些具體成果均是將科研與教改相結合,教師設計題目和調查思路,學生全程參與,全面主導和參與數據調查、社會實踐以及書本知識向社會服務方面的轉化。實踐證明,學生立足教師科研,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方式,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上文提及了當下醫學生媒介素養主要以傳統教育方式進行,依賴于課堂的知識灌輸和間接感受,缺少親身體驗和感悟。但學生的實踐彌補了這一不足,將課堂延伸到了課下,學生帶著疑惑,以實踐方式調查基層老百姓的媒介素養狀況。醫學生不僅親身感受了媒介素養的重要性,而且通過基層老百姓的接觸反觀自身的媒介素養狀況,從而實現了學生動態學習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媒介不僅僅具有滿足自身需要的特質,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變周圍的人乃至社會。可以說,學生實踐活動的這一支點解決了醫學生如何提升媒介素養的教育問題,也解決了醫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學習媒介素養知識的問題,以及教師教改與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醫學課程體系,加強健康傳播的課堂教學以上成果均是學生全程參與完成的,在調查中學生充分考察了媒體與老百姓健康素養的關系,從而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彌補了醫學教育對健康傳播的某種程度的忽視。健康傳播對課堂教學而言,它是能夠有效地將醫學知識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實現最佳結合的一門學科,同時這門學科也適應了醫學教育模式由生物醫學轉向社會醫學的內在需要。然而,縱觀醫學課程教育體系,健康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缺席”了。護理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都沒有將健康傳播學科納入體系之中,側重點依然強調媒介對健康知識的傳遞作用,沒有看到媒介對健康傳播的作用。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人文素質教研室積極申報川北醫學院開放性實驗項目“四川省基層健康傳播現狀的調查實訓”,進一步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開辟第二課堂,吸納各個專業學生參與進來。目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醫學影像學專業、麻醉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護理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計86人參與進來,培訓人數達174人次,開設《健康傳播的今生與來世》學術講座2場次。另外,以人文素質教研室為主體,聯合預防醫學系和護理系,面向全校各專業擬開設健康傳播學課程的公選課,讓學生獲得健康傳播的理論學習和思考。

三、醫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展望

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尋找實踐基點,將教師科研、學生實踐與教學改革三者融合起來,以學生的媒介實踐為支點,帶動科研與教改,本文稱之為“一體兩翼”:“一體”就是學生的媒介實踐,科研與教改分別是“兩翼”,這是川北醫學院實踐活動提煉出來的有益嘗試。這種嘗試彌補了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單一模式。一方面,將教學改革與學生實踐雙向結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師一人行為,而是與學生雙向互動,最終提升教學效果的活動;教師科研同樣可以從學生實踐中獲得新材料;學生素養在教學與科研的反哺中獲得提升,并且轉化為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以點帶面,拓展教學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與教學實現的互融互動效果是學生和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晶。通過以上措施,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動有了實質基礎,科研也獲得了實踐養分。尤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再消極被動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態思考和實踐媒體素養。例如,口腔醫學系學生聶娟、樊琴、郭晏汝等將其實踐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官方微博的宣傳管理的調查分析》《醫院官方微博宣傳現狀調查》兩篇調查報告上報參與第十四屆四川省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實踐活動得到了新的延續。臨床醫學系學生高兵、羅陽、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區居民健康素養與健康傳播的關聯性分析:以慢性病為例》為題,積極參加“青年中國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會調研實踐活動比賽。學生獲得更大實踐平臺的愿望自發而生。盡管我們進行了嘗試性探索,醫學生的媒介素養在互動過程中也實現了理想的教育目標,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傳播之外,還應該多挖掘能夠擔負起醫學知識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重任的課程或知識載體,從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形式。又如,如何在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活動貫穿始終,改變媒介實踐活動中大一、大二學生偏多,大三、大四學生偏少的狀況,使媒介素養教育長期化。再如,需要開拓多種方式將學生的調查實踐成果進行轉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轉化;二是為社區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三是積極協助參與社會成果的轉化,服務百姓;四是將學生的成果通過多種形式在校園進行宣傳,提升學生的自豪感、價值存在感。醫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永遠在路上而沒有終點的工程,我們的努力和探索也沒有終點。

參考文獻:

篇(8)

1B超的基本原理

人耳只能對16至20000赫茲的聲音有感覺,20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就無法聽到,這種聲音稱為超聲。超聲波之所以被廣泛用于醫療領域,是因為它有許多奇妙的特點。由于超聲波頻率高、波長短,可以像光那樣沿直線傳播,使得我們有可能向某個已確定的方向發射超聲波。超聲波是可以順利地在人體組織里傳播的縱波,遇到不同的介質交接面時,會產生反射波,這些特點構成了今天超聲儀器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

B超成像的基本原理[1]是:向人體發射一組超聲波,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掃描,根據監測其回聲的延遲時間、強弱判斷臟器的距離及性質。

B超的關鍵部件是超聲探頭(probe),其內部有一組超聲換能器,由具有壓電效應的特。殊晶體制成。這種晶體具有特殊的性質:在晶體特定方向上加上電壓,晶體會發生形變;反過來當晶體發生形變時,對應方向上就會產生電壓,實現了電信號與超聲波的轉換。下面是B超的一般原理圖:

超聲波成像的工作方式非常類似于聲納,用高頻聲波作為其成像聲源。掃查的超聲探頭是一種電聲換能器,它將儀器中發射的高頻電信號通過探頭器晶體的振動轉變為超聲波,進入人體組織然后反射回來。超聲波在超聲探頭的晶體上轉變為高頻電信號,并由熒光屏上顯示出來[2] 。

因此,B超圖像的形成方式是將回聲信號以光點的形式顯示出二維圖像,回聲的大小以光點的明暗度來表示,根據光點的灰階不同,組成層次分明的二維結構圖像。

2B超圖像的特性及其優缺點

利用B超圖像診斷疾病,通常是根據圖像所顯示某一器官或病變的大小、形態及內部結構等變化,這些變化在B超儀屏幕上是以點狀回聲、帶狀回聲、團狀回聲等組成,以灰度圖像的形式顯示。但由于人體生理結構復雜,所以B超圖像較復雜。信息量大;各目標景物的輪廓界限不清楚,且有相互重疊現象;前景和背景物體的灰度差較小,處理起來較困難。同時,由于超聲圖像是以示波器柵極的灰度調制進行顯示,因此還受Speckle噪聲、斑點噪聲和隨機白噪聲的影響。在超聲成像系統中,當人體組織結構的尺寸與入射超聲波波長相近或小于波長時超聲發生散射,相位不同的散射回波相互干涉產生斑點噪聲,它降低了超聲圖像質量,使對比度低的肝臟圖像的變化更不易分別。

B超檢查的優越性:

第一、超聲的掃查可以連貫地、動態地觀察臟器的運動和功能;可以追蹤病變、顯示立體變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層的限制。

第二、B超對實質性器官(肝、胰、脾、腎等)以外的臟器,還能結合多普勒技術監測血液流量、方向,從而辨別臟器的受損性質與程度。例如醫生通過心臟彩超,可直觀地看到心臟內的各種結構及是否有異常。

第三、超聲設備易于移動,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可在床邊進行診斷。

第四、價格低廉。超聲檢查的費用一般是CT檢查的1/10,核磁共振的1/30。這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是比較能夠承受的。

第五、超聲對人體沒有輻射,對于特殊患者可以優先采用。由于成像原理不同,幾種儀器對各種臟器的檢查也各有突出特點!

B超檢查的一些劣勢:

1)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明顯弱于CT和核磁共振。

2)B超對腸道等空腔器官病變易漏診。

3)B超穿透力弱,對骨骼、空氣等很難達到深部,所以對含氣性器官,如肺,胃腸等難以探測。

4)B超檢查需要改變屏氣等,對于骨折和不能配合病人不適用。檢查結果也易受醫師臨床技能水平的影響。

3B超在肝臟檢測中的臨床意義

脂肪肝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脂肪積蓄過多的病理狀態,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異常。正常肝臟脂肪含量約占肝濕重的5%,當肝細胞內脂質含量超過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則發生脂肪變性,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脂肪肝[3]。

B超可檢出肝脂肪含量達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達50%以上的脂肪肝,超聲診斷敏感性可達90%;在非纖維化的肝臟中,超聲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達100%。同時,B超檢查費用低廉。與CT、MRI等昂貴的檢查相比,后者診斷更準確些,但B超費用少,操作方便,且無放射性。所以B超現已作為脂肪肝的首選診斷方法,并廣泛應用于人群脂肪肝發病率的流行病學普查及健康普查當中,對于體檢、診斷、預防及治療有重要意義[4]。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引起肝臟彌漫性損害,早期肝硬化易漏診或誤診。現階段對肝硬化診斷準確可開的方法是活組織檢查及腹腔鏡,但由于這2種檢查有創傷性和并發癥,故不宜重復和普遍進行。而B型超聲簡單易行,可重復采用,在肝硬化的診斷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觀察B超下肝臟形態學的改變和門靜脈的寬度的變化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門脈高壓,其中門脈高壓是肝硬化診斷中必備條件之一。

4B超在腎臟檢測中的臨床意義

B超是泌尿系統的常用檢查方法之一,可用其對腎積水進行形態學損害的檢測。然而B超反映的是組織器官以及病灶的聲阻抗的差異,不能提供功能上的評價;且存在假陽性(由于脂肪過多或含氣以及骨骼發生反射、非梗阻性腎盂擴張)和假陰性(間歇腎積水),因而積水的多少及是否顯影并不完全與病腎損害程度一致;同時它對病灶的病理性質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梗阻性腎積水時還必須密切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影像學資料。此外,儀器設備的配置及性能、檢查醫師的操作及臨床經驗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診斷結果[5]。

腎穿刺定位即經皮腎穿刺活組織檢查(簡稱腎活檢),是目前臨床上獲腎臟活組織病理標本的主要手段之一。B超引導下腎活檢具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等優點,對了解腎臟疾病的病理類型,修正臨床診斷,指導臨床治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國芳、霍仙娜[6]等研究了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檢術中的應用,文中表明B超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利用超聲波實時成像和導向性好,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等的特點,大大提高了活體組織的取材成功率,對腎實質疾病的確診有重要意義;對了解腎臟疾病的病理類型,修正臨床診斷,指導臨床治療,判斷疾病預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結論

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方面相對于CT和核磁共振要弱,且在某些疾病診斷方面檢查結果易受儀器設備的配置及性能、檢查醫師的操作及臨床經驗的影響,但B超費用少、操作方便、無放射性,因此廣泛應用于流行病學如脂肪肝、肝硬化、腎活檢等普查及健康普查當中,對于體檢、 診斷、預防及治療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上凱.醫學成像系統[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

[2]汪小毅.基于B超圖象分析的脂肪肝輔助診斷方法

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4

[3]周永昌土編.超聲醫學(第2版).北京:科學技術出

版社,1994

[4]蘇紅彬.基于B超圖像的脂肪肝雙定標定量分析方

法[D].太原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

生出版社,2005:59-68

篇(9)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研究型大學除了承擔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質的職能。目前,我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科學(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主要從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從層次結構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現有的專業學位中碩士專業學位39種,博士專業學位5種(教育、口腔醫學、獸醫、臨床醫學和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重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從類型結構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兩種類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來,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實施全日制培養。2009年開始實施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實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專業學位推免生的數量和比例,鼓勵、引導優秀生源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12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30%,2015年將逐步提高到50%。從學科結構來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門類涉及管理學、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文學、經濟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除理學和哲學外,基本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突出其培養特色成為擺在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面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二、問卷設計

發展研究報告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作為切入點。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引入了滿意度的概念。馮伯麟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總體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朱新秤和卓義周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與調查,認為職業滿意度是個人背景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和個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綜合概念。林杰對全國普通高校的現行制度安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認為高校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取決于工作環境,而他們對工作環境,尤其是對各項制度安排的滿意度,則是反映高校現行制度合理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尺度。布魯斯和布萊克本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衡量學校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評估目的、主體和對象等不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的選取維度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其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維度選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第一,從投入一過程一產出環節來考察;第二,從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考察。鑒于“投入-過程-產出”環節及“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的視角,我們設計了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將“質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實際測量的具體指標,具體包括8個方面: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學術道德水平、創新和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質量及學習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分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其培養過程來實現的,培養過程大致分解為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導師指導、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問卷通過設置相關問題來了解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看法與感受,進而推測培養過程各環節對教育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問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內容包括研究生選擇就讀專業學位的動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對專業學位地位的認識等;第三部分是對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涉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投入、導師指導、專業實踐等;第四部分是學習收獲與滿意度的認識,即學生對其專業理論素養、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評價。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華南地區多所研究型大學各年級不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45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56%。各備選項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設計并采用五點式計分法,依次記分“1-2-3-4-5”,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越高。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們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初步處理,我們使用克龍巴赫儀系數(Cronbaeh’s Alpha)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α系數為0.861,表明問卷有較好信度。問卷效度檢驗較適合采用結構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問卷結構效度,我們提取出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們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648%,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樣本分布具有多樣性特點。從性別構成看,男生172名,占樣本中人數的55.63%;女生137名,占樣本總人數的44.37%。從學習形式看,全日制碩士生73人,占總人數的23.62%;非全日制碩士生236人,占總人數的76.38%。從所學專業類別看,文科221人,占總人數的71.52%;理工科66人,占總人數的21.36%;醫學等其他23人,占總人數的7.12%。從工齡情況看,沒有工作經驗,即本科畢業直接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經驗的246人,占79.7%。從專業構成看,MPA人數133人,占總人數的43.3%;軟件工程人數35人,占總人數的11.3%;MBA人數33人,占總人數的1 0.7%;計算機技術工程人數25人,占總人數的8.1%;教育碩士人數是19人,占總人數6.1%,其余專業人數6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0.5%。

三、評估報告

(一)總體評估

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各項得分(學生主觀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說明從整體上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教育質量較好、滿意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最高的是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3.83分),其次為學習投入程度和學術道德水平(均為3.80分),再次為科學實踐和學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3.75分),得分較低分別為外語應用能力(3.42分)、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3.50分)、學位論文質量(3.67分)。說明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這些是今后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異分析

為了檢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在不同評價樣本之間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采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我們將教育質量總分記為總分40分(Total=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顯著性水平P值為0.042

第一,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差異。表4顯示在存在顯著差異的5個專業中,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得分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工商管理碩士等三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評分較高,在3.8分至4分之間。法律碩士、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平均分相對較低,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外語應用能力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碩士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得分較高,在3.6分至3.8分之間。化學工程類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分僅為2.8分左右,外語應用能力最差。其他專業如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軟件工程、教育碩士等專業碩士生外語運用能力處于3.2分至3.4分之間,外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差異。表6表明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較高,在3.92分與4.4分之間,體現出這些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碩士等專業的碩士生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處于中間狀態,但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理工科類的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普遍較低,亟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學術道德水平差異。表7顯示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計算機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專業在學術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間;而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碩士、化學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術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對較低,處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學位論文質量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專業學位碩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質量的差異較小,普遍得分較低,說明總體質量都得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略勝一籌,理工科碩士學位論文普遍較差,應采取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總之,經過十幾年發展,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總體質量滿意度良好,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但是各專業類別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布局合理、特色優勢明顯、質量品牌效應突出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三)問題分析

調查顯示,處于前十位的問題分別是:缺乏實踐l生教學(17.6%)、擴招太多(10%)、學習時間(8.6%)、導師指導(7.8%)、管理松散(7.8%)、課程設置(5.9%)、教師水平(5.5%)、學生質量(5.5%)、社會認可低(3.1%)、差別對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專業學位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調查發現社會對專業學位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從國家層面來看,專業學位教育缺乏權威的國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性學位人才培養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同時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在學生取得學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沒有將專業學位與行業任職資格認證緊密聯系起來,導致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整個社會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對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用人單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沒有體現出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足夠重視。學校管理者對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其管理明顯存在邊緣化、培訓化及營利化等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合理的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標準和教學保障制度。調查中發現有些培養單位在專業學位管理上配備的力量單薄,只在研究生院設立一個辦公室,配備幾名工作人員,而他們要負責數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與質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尚沒有建立具有差異性、實踐性與前沿性的課程體系。調查顯示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大多以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為藍本,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實踐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設不足、教學用書內容陳舊等問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只占到55.7%,認為參考書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導師實踐經驗與責任心比較缺乏。大學教師大都是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這些導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觸到社會實際的管理與工作,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目前這些大學采用了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實踐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但是受到諸如工作時間、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響,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現在論文答辯會上,很難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教學和實踐聯系不夠。目前研究型大學的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普遍比較多,導師自己面臨著學術科研的壓力、教學壓力,因此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在主觀題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到兩種類型學位的學生待遇不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

第五,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投入不夠。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員、企業員工;既有本科畢業生,又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所學領域與從事行業或大學所學專業相一致的,也有與從事行業或所學專業相差甚遠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復雜,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專業碩士受到工學矛盾影響,學習投入遠遠不夠。調查結果顯示1.9%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間,19.1%的在20%-30%之間,21%的在30%-40%之間,18.8%的在40%-50%之間,25.2%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比例大于50%,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時間以外,很少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四、對策建議

(一)健全研究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培養單位的管理工作來維系和發展。因此,培養單位必須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這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條件。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各專業學位研究生行為準則、入學和選拔制度、課程與學習制度、考試與成績管理制度、導師與科研制度、操作與實踐制度、學位論文與學位答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培養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作為學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工作隊伍,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精湛的干部承擔管理任務,不斷加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生源質量。根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對考生資格審查時,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對考生的學位證、畢業證和職稱證等原件,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堅決不同意報考。考試和錄取工作要堅持“公平、公正、擇優、差額”原則,確保質量,寧缺毋濫。不斷進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改革,推進有利于選擇優秀考生的選拔方式。加大學位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區別力度,學術型研究生考試注重考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潛能,專業碩士在考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考察,以選拔更適合專業型碩士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優秀考生。

強化師資隊伍。首先,強化導師遴選、考核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導師遴選和考核動態管理方式,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導師責、權、利,提高導師責任心,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培養。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都應該加強導師對專業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在對導師考核方面,除了參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外,加強考核導師對培養專業碩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進一步落實“雙導師”制。參照國外培養模式,在專業碩士導師遴選和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深化改革,聘請行業部門實踐經驗豐富和理論水平扎實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實施“雙導師制”。“雙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認可程度。學校應參照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領銜人的待遇和職責,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領域領銜人待遇并加強考核。

突出課程特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根據國外較好的培養方式和我國實際及各研究型大學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要突出基礎性、差異性、實踐性、選擇性、先進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原則,精簡專業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知識體系。合理的知識體系應包括職業領域知識、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知識。專業學位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檢驗合格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任職資格”是否達到。因此應按職業背景差異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授課內容,構建起合理的職業領域知識體系,如行業領域基礎知識、最新進展、存在問題、發展前景、最新技術手段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本專業領域,還要面對經濟、社會、技術、產業、市場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出“復合型人才”特點,在職業領域知識縱向加深更新的同時拓寬橫向領域相關知識,構筑起“職業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體現出專業學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打通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界限,把學習與做課題結合起來,把研究和應用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加強課程建設,實施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鼓勵各領域根據在職人員、各自的行業特點、地域特點自編具有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成熟的自編教材,學校和學院應資助出版,推進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

優化教學模式。專業學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以課程內容應用化、課堂教學實踐化為起點,逐步摸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多學科優勢,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學術沙龍、模擬訓練、觀看影象、實地考察等多樣教學方式,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開發,編制相應的案例庫,開發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實踐訓練。

加強專業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主的教育,是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與研究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特定職業領域需要而設置的學位教育,因此特定職業領域的實踐能力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專業學位培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建立實踐基地,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修改完善時,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學時和學分要求,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聯合校外導師,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開拓社會實踐的思路和視野,為專業學位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與課題深入實踐,從實踐中遴選課題,加以研究,切實解決企事業及行業上的技術難題,從而收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重視學位論文。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管理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歸宿。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研究能力和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是全面檢查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行目標管理的最后一關。專業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文體選擇上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突出實用性和職業背景為指導思想,學生可以選擇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位論文評價上,一方面,強調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專業碩士的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對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方式對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

其一,國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國家法律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專業學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還遠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國家和省級部門要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開展學位教育研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從制度上規范專業學位教育行為。

其二,人才市場的配套體系。《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進行專業學位與勞動力市場及人才市場的相應配套改革,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行業準入制度銜接落到實處。在美國,參加一些行業執業資格考試必須以獲得經認證的專業學位為前提,絕大多數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都規定,參加律師執業資格考試必須獲得經認可的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或法律學士學位(LL.B),自學、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均不能替代法學院的教育。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銜接使專業學位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也使美國專業學位教育享譽世界。我國行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銜接,相應專業學位教育經歷未成為行業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很難避免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育與相應行業執業資格考試銜接,必將促進公眾對專業學位的認可,提高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專業學位質量提高和健康發展。

其三,社會中介的評價監督。完善的外部質量監控體系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當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主體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專業學位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專業學位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各種專業學位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委員會,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碩士論文在政策上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各種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又成立了領域協作組,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要充分發揮各個準政府組織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由各中介機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監控,保障專業學位的教育質量。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專業學位教學中來,保障專業碩士教育質量。在美國,行業協會介入相關專業學位的申請者條件規定、培養計劃的制定等環節。行業協會還以專業認證為主要手段來監控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而行業協會同時也是執業資格考試的主管部門,他們與相應專業的教育機構協會聯合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因此,設計一種合理的體制使執業資格考試主管部門能夠參與到專業學位教育中來,架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之間的橋梁,中介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共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可以嘗試性地開展專業學位與執業資格考試掛鉤的培養機制,以培養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沁平.與時俱進適應需要逐步在我國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3.

[2]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適應需求[N].中國青年報,2012―03―14(T03).

篇(10)

溫泉文化在中國已經有很久的歷史延革,吉林省也蘊藏了豐富的溫泉旅游資源,并且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類型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旅游業市場以及旅游者、消費者對溫泉旅游需求多樣化,有必要對溫泉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以提高吉林省的溫泉旅游吸引力。

一、 溫泉文化的內涵

溫泉文化是指人們在認識、利用、開發和保護溫泉資源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溫泉為物質載體或依托形成的各種文化形態與文化現象及其“物化”體現,包括重視生命質量的溫泉康體保健文化、愉悅身心的溫泉休閑文化,以及溫泉地名文化、宗教文化、詩歌藝術文化、民情風俗文化等。

本文以溫泉旅游文化中所涉及的幾個重要領域為主要元素,把溫泉文化分成養生文化、洗浴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及其他文化(歷史、詩詞、溫泉地名、建筑、會展等)五個部分簡要分析其對提升溫泉旅游吸引力的關系。

二、溫泉文化與提升溫泉旅游吸引力的關系

一切具有接近、收縮性質的運動形式都是吸引,接近與收縮力越大,吸引力越大。溫泉作為旅游資源吸引力越大,能夠吸納的顧客越多,提供的使用價值、實現的價值也越高,能為景區和旅游企業帶來的收入和利潤一定也越高。

溫泉文化的開發和培育對提高溫泉旅游吸引力有極大幫助,重視溫泉旅游文化建設應當以生命文化為核心,重點開發溫泉沐浴文化、養生文化、鄉土文化、休閑文化等。

1.溫泉養生文化

“養生”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書籍《莊子》內篇,又稱“道生”、“攝生”、“養生”、“保生”、“壽生”等,其含義是在于根據人的生命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在古代,溫泉被人們看做上天賜予的“神水”、“圣泉”、“圣湯”,并且遠古神話人物女媧被供為“湯神”。現代社會環境下,人們追求健康、樂觀、輕松的生活態度也是鐘愛溫泉的重要理由。“養生”是貫穿溫泉文化的靈魂,它是精神層次上的一種理念。因此溫泉養生文化也是提升溫泉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內容,也是開展溫泉旅游文化挖掘的著眼點。

2.溫泉洗浴文化

中國養生文化成就了溫泉文化的“魂”,但在洗浴文化上日本把含蓄、謙讓、自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溫泉文化之中并不斷發揚傳承。洗浴文化是提升溫泉旅游吸引力的外在形式,也是溫泉旅游最主要的行為體現。洗浴文化和養生文化構成了溫泉旅游文化的樹根和樹干,兩者在開發時也要以相互統一地風格出現。

3.溫泉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沐以泉為尖,溫文儒雅,泉涌樂膳。飲食可分為“飲”和“食”,溫泉不僅具有康體、保健的功用,部分類型的泉水還可以直接飲用,泡茶作為湯藥。現代的飲食文化也很重視食物飲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很多地區也利用溫泉培育出很多綠色食品,如溫泉米、溫泉絲瓜、溫泉鱉等。有的地區利用溫泉開發出許多特色菜肴,如溫泉藥膳,溫泉鴨、溫泉燜雞等。

4.溫泉民俗文化

溫泉民俗文化因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樣式,主要有民俗信仰、洗浴方式、節慶活動、傳說、詩歌、舞蹈等內容。我國有很多少數民族還保持著遠古露天洗浴的習俗,無論男女老幼,沐浴時都,若不完露身體,他們認為是對純潔圣水的一種玷污。

三、吉林省溫泉分布及旅游吸引力評價

1.吉林省溫泉旅游資源概況

吉林省溫泉尤其以中低溫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據資料記載,吉林省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平原和東部山區,包括長白山天池溫泉群地熱田、撫松縣仙人橋鎮地熱田、臨江市花山鎮溫泉群等,中部高平原地區地熱多埋在數百米至數千米的地下深處。長春市地熱分布于西北郊區,在長春雙陽區、安圖二道白河、農安縣九臺市、公主嶺市等地都具備地熱儲備條件。

2.吉林省溫泉旅游吸引力的評價

對溫泉旅游吸引力從旅游資源條件和旅游開發條件二個方面,擴展為五個影響評價的因素:自然資源條件、人文資源條件、環境條件、區位特征和區域條件。吉林省溫泉旅游文化評價。養生文化方面有著悠久的傳承,吉林省在滿清時期作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保留了這里很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吉林省在養生文化上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之道,還行形成了吉林省獨具地方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粗狂、熱情的區域溫泉養生文化特征。洗浴文化方面還沒有達到全民把沐浴溫泉作為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觀念的增強,而且吉林省在陸上與韓國接壤,與沐浴文化水平很高的日本隔海相望,因此,在汲取其他溫泉文化的便利程度上,有明顯的地域優勢,容易借鑒日本、韓國的經驗,乘勢而為。飲食文化方面獨具東北特色,也習慣吸收不同地域的風味飲食,加上東北人的大方、熱情、好客的習慣,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利用溫泉資源開發溫泉食品及飲品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開發這種溫泉類飲食產品可以延長溫泉旅游的產業鏈。民俗文化方面,吉林省是滿族的發源地,省內還有全國最大的朝鮮族自治州,滿族民俗文化和朝鮮族的民俗風情就是吉林省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兩個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十分豐富,也都有著對水和溫泉情有獨鐘的風俗。

四、吉林省溫泉文化建設的途徑。

溫泉文化建設可以為吉林省溫泉旅游設定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并且成為吉林省溫泉旅游發展的長久動力和智力支持。

1.溫泉旅游文化應挖掘養生醫療保健功效。

溫泉的醫療保健養生作用人們都有共識,但大都處在感性認識層面上,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缺少臨床醫學方面的科學探究。從臨床醫學上、理論上對不同類型溫泉、不同特定組份含量的溫泉對人體的醫療保健、養生功能進行科學探討。考察不同類型溫泉的醫療保健價值,開發出對應的溫泉醫療養生旅游產品來,從功能上找準吉林省溫泉文化的基點。

2.吉林省溫泉文化應挖掘歷史文化脈絡。

溫泉歷史遺跡能夠真實地再現溫泉的歷史變化。可以依靠吉林省溫泉文化的歷史文化研究,找到吉林省溫泉發現、發掘、利用和弘揚的路程,在此基礎上在溫泉景區規劃方面也要注重本省溫泉歷史沿革與發展,及承繼歷史傳統又有新時代溫泉文化氣息。

3.挖掘吉林省各溫泉的民俗文化內涵,凸顯地域文化。

吉林省可就滿族、朝鮮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充分發掘其歷史、詩畫、音樂、舞蹈以及民風、民俗,并與溫泉旅游嫁接,形成獨特的養生、洗浴、飲食、民俗文化。為此,可以由省旅游局和地方有關政府部門專門組織歷史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社會學家等對上述民族的文化進行系統調查和研究,系統收集、整理和再現。同時應當處理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系,在溫泉這種包容性的環境里各種文化可以兼容并蓄,豐富多彩,更加提倡傳統文化用現代手段和方式加以表現。

參考文獻:

[1]王艷平.俄國溫泉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3):74—76.

[2]黃芙蓉.我國溫泉旅游文化的建設[J]. 江蘇 南京 中國市場 2011(36):162-162.

上一篇: 醫務科工作總結 下一篇: 協會副秘書長履職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欧美精品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级片电影亚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