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9 12:43: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人與海鷗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999年9月,由中華詩詞學會、華中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電視臺共同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大會的主題是“讓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這在古詩文教學剛剛起步、中華經典誦讀還未大力開展的中國教育界,無疑是一個“大膽的創舉”。這對剛剛上任一年、正感到校園文化建設無從抓起的房玉喜校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驚喜。他想,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代詩歌,詩詞歌賦始終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流。可以說,詩歌早已銘刻在國人的心靈上,流淌在國人的血液里,融化在國人的生活中了。為什么不可以用優美的詩歌去美化我們的校園、去凈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們有一個詩意的未來和詩意的人生呢?想至此,一個詞驀地閃現在他的腦海里――詩輔教化。
他認為,詩輔教化是培養國人人文素養的優秀傳統。它以中華傳統詩詞為內容,通過誦讀、吟唱、創作,對國民進行理想志向、愛國情感、公正誠信、關愛他人、奮發進取等人文素養教育,使之成為既正直敢為又溫柔敦厚的國家公民,使之成為具有建設和諧社會必備的品格素養。詩輔教化能純潔人的心靈、塑造人的性格、鍛煉人的意志、提升人的道德、培養人的情操、美化人的思想,使人成為“善之善者也”。自此,擁有深厚古詩文功底的房玉喜校長開始了他的“立體詩化”校園文化建設“三部曲”。
一、滿園盡是讀詩聲
在進行經典誦讀的同時,房玉喜校長組織部分語文教師對浩如煙海的古詩詞名篇進行精挑細選、仔細分類,然后交給學生。
每天清晨,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要求學生將誦讀的內容抄在“詩詞欣賞與積累”專冊上,并試著改寫成現代文;每天放學,學生都誦讀著詩詞名句離開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都成為了學生進行短時輪誦展示的舞臺;學校每月舉行一次“誦讀競賽”,每學期舉行一次“誦讀狀元賽”。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誦讀古典詩詞的積極性,也使“滿園盡是讀詩聲”成為了濟南市長清區石麟小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二、譜得新詩傳古韻
在全校形成了讀詩、吟詩、品詩、賞詩的濃郁氛圍后,房玉喜校長又一次進行了深度的思考。他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讓學生讀、吟、品、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深刻地體味詩詞的三味、探尋詩詞的精華,并將之內化在心靈深處,還必須讓學生在生活上尋源頭,在創作中悟真諦。
思路是出來了,但具體應該怎么辦呢?凡事講究一板一眼的房玉喜校長來了個曲中套曲、環上扣環。
首先,他重新拿起了詩詞創作的筆,開始了嚴謹的思考和親身實踐。不論是工作、生活、讀書、旅游,還是外出開會,他都時時揣著小本本、動著“老”腦筋、拿著“爛”筆頭、寫下一片心。幾年下來,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先后結集出版了《卿云集》《凌波集》兩部詩詞集,并被山東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其次,是動員教師搞創作。慢慢地,在校長的感染與鼓勵下,學校的許多教師也拿起筆,并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創作格律詩詞為主的創作圈子。教師的詩詞作品陸續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也有結集成書、正式出版的,并有4名教師先后被省、市作家協會和詩詞協會吸收為會員。
在教師中培養起這種詩詞創作的潛力與創作激情后,學校又在學生中開始了詩詞鑒賞與創作的大膽嘗試。他們先從四、五、六年級學生開始,采取自愿報名和班級選拔相結合的形式,先后成立了以學寫格律詩為內容的“蘭石”文學社、以學寫現代詩為內容的“君之”文學社和以學寫中華楹聯為內容的“雛韻”文學社,并遴選出有一定水平的教師擔任輔導教師。校長房玉喜親自擔當了“蘭石”文學社的輔導老師,風雨無阻地指導著學生和部分教師進行著格律詩詞的創作。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詩詞基礎知識教學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格律詩祠的創作,從確立內容、適用格式、選擇韻部、平仄規律、對仗要求、確定題目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細致的指導,學生也逐步學會了創作、學會了思考,創作熱情被逐漸激發起來。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強烈地震后,譙鳳雅同學奮筆寫下了七絕一首:“地震無情萬戶坍,同胞蹙陷死生間。一方有難八方助,眾志成城度難關。”當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到濟南站時,董盼盼同學創作了《漁家傲•觀“祥云”火炬濟南站》:“十里長街花爛漫,人河旗河夾海岸。圣火傳來爭擠看,齊聲贊,歡呼聲浪沖霄漢。火炬濟南開新站,百年夢想今實現。氣象宜人云雨散,真如愿,熊熊火焰千年燦。”
詩詞文學社的成功創辦和良好發展,讓學校的領導和師生們嘗到了甜頭。為了做到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從2008年秋季開始,全校各年級每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利用學校自編的《格律詩詞創作基本知識》,對全校學生進行詩詞基本知識的培訓。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堅持實用性、創新性和語文性相結合,將教學重點立足在“注重意會,講究神韻,側重感受和體驗”上,逐步探索出了適合整套教材的基本教學模式:“營造氣氛、啟迪詩思――體驗過程、感受詩情――品味生活、賦以詩意――自主創作、形成詩語”。
校本教材開發和活動模式的形成,為師生的詩詞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不僅文學社的學生會寫詩填詞,全校學生,不分年級與性別,也都逐步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學會了初步的詩詞創作方法,人人讀詩祠、個個會創作已在石麟小學形成了風氣。師生的詩詞作品被引入班級文化、掛上主題長廊、綴在花壇景點、發在《石麟報》上,并有數千作品散見于國內的正式報刊上。
三、詩化生本進課堂
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從性善學的角度看,小學生與生俱來就具有潛在的詩歌創作能力,關鍵是看教師怎么去挖掘他們的潛能。
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而語文教學又與詩詞教學密不可分,因此,搞好“立體詩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經過幾年的“詩輔教化”教學改革實踐,經過幾年的思考探索,濟南市長清區石麟小學的領導和教師們,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總思路,定位在“詩化生本”上。
所謂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課堂教學中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包括思、行、動、說等一切活動。所謂詩化,就是要讓語文教學具有詩情畫意。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充滿詩意的語言、詩意的活動、詩意的思考、詩意的交流,還要充滿詩意的情感、詩意的關懷、詩意的教師、詩意的學生,詩意的一切。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詩意地進行課堂教學預設,并寫出詩意的教案;在教學中與學生進行詩意的對話,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詩意地生成,激發學生詩意地表達;并逐步達到使教師詩意地生活、詩意地工作、詩意地教學,使學生詩意地學習、詩意地寫作、詩意地發展。
由于有數年“立體詩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積累,有濃郁的詩詞文化氛圍,也由于教師和學生都能讀詩、寫詩,他們的“詩化生本”課堂教學改革搞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不論記述文、說明文、寓言故事、古詩文,還是聽說讀寫,他們的課堂教學都搞得像清風明月,像小橋流水,像畫里鄉村,像山野牧笛……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則是讀寫教學。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要素,但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是什么?濟南市長清區石麟小學的領導和教師認為,是讀、是寫,是關愛學生生命發展的讀寫結合。于是,在堅持立足詩意語文教學的基礎上,他們把語文教學與詩詞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確立了“激趣預習――自主感悟――小組交流――個性展示――精彩點撥――讀寫拓展”的“自主、對話、拓展”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并詩意地形容為:小溪潺潺載桃花――遠山深畫一重重――畫屏指點先有情――融情化意有新聲――撥云見日繪心圖――放眼山外詩意濃。
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預習,就像多條小溪淙淙流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第二步,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感悟。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有意義的解構,但還會有疑問,還存在朦朧的感覺。第三步,小組交流時,好像面對一幅畫屏,你指我點,紛紛發表見解,進一步建立對文本的感情積累。第四步,在有自己個性特色的展示中,學生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對詩的意境的整體感悟。第五步,教師針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行精心點撥,讓學生感受文本的精彩。第六步,師生共同讀寫拓展,側重于學生的詩詞創作訓練,先讀后寫、讀寫同步、先寫后讀都可以。然后師生共同對他人作品進行認真評改,鼓勵學生積極創作超越文本的作品。隨著的年級的升高和學習的深入,學生不但學會了改寫記敘文,說明文、古詩、寓言等文體都可以改寫了。
這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亮點就是第六環節的文本改寫,并堅持課課進行。師生共同參與以文改詩、以詩改文的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寫作技巧,也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鑒賞能力與創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席玲玲老師根據課文改寫的《憶江南•鄉村傍晚》:“傍晚美,檐下嬌嫩花。向晚微風伴煙去,歸巢鳥兒叫嘰喳。天邊散紅霞。”用詞的意境表現了課文的意境美。劉少花老師的《鷓鴣天•田園雜興》:“石徑徐行訪落花,舊年青影已抽芽。清風陌上初逢霽,余暉枝頭欲變霞。春事到,計桑麻,炊煙起處入犁耙。兒童散學趨籬下,遍數花枝又種瓜。”描繪出農家一派忙碌春事的場景。周慧老師根據《賣火柴的小女孩》改寫的《訴衷情•嘆悲苦》:“行人披雪步匆匆,年夜歡笑濃。滿兜火柴誰買?孤影凄風重。火柴燃,弱光中,與親擁。世情悲慘,眷戀無由。身臥雪中。”令人很快陷入對小女孩的同情里。田海霞老師的《相見歡•讀》:“天天往返海濱,送餐殷。一式一招皆被海鷗親。送別意,排隊祭,苦。別是一番滋味碧海心。”抓住老人與海鷗交流的點滴細節,表達了“被海鷗親是因碧海心”的真情實意。
教師改寫得美,學生也毫不遜色。如六年級十一班伊揚同學改寫的《十六字令•匆匆》:“頹。似箭光陰吾盼追。無蹤影,君莫毀于隨。”與邱函同學改寫的七言詩《匆匆》:“燕來柳青春又回,歲月流轉不復歸。朝看春水向東流,暮看秋日西天墜。舊日如煙風吹亂,昔辰似霧影難追。勸君讀書須趁早,人生能得幾輪回。”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有對文本的感悟,又有對人生的思考。鄭光梁同學根據《中華少年》改寫的七律《中華魂》:“黃河九曲歷霜寒,莽莽昆侖立天間。剛勁端莊方塊字,如歌如畫宋詞篇。今來古往皆知曉,黃色皮膚不改顏。中秋佳節寄思念,端陽賽舟蕩波瀾。熊熊星火燒七月,噩夢雄獅復航船。熱血復蘇千秋土,雛鷹乳燕翼蹁躚。五十六朵鮮花放,裝點祖國大家園。世界奇葩榮后世,五千文化記心田。”則寫得大氣開合,蕩氣回腸,是對文本的超越式表達。
一粒沙中看世界,半壺水中煮江山。僅此一斑,我們就可以看到石麟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何等的詩意,何等的生本!
四、無邊光景一時新
從最初的古詩文吟誦,到詩輔教化、詩詞創作,再到“詩化生本”語文課堂教學和“立體詩化”校園文化建設,濟南市長清區石麟小學的詩教改革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個年頭。十年的風雨,十年的磨練,已使這所百年名校“舊貌換新顏。”
它成就了一批教師:全校的語文老師個個都是詩詞創作的“高手”,其他學科,如數學、品生、品社等學科的教師中也不乏“詩人”“詞家”。許多教師的作品被正式發表,許多教師的經驗廣為流傳。
它成就了無數學生:每期的《石麟報》和《詩林》校刊上都刊登有五六百篇學生的習作,五千余篇學生詩詞作品被正式發表。學生們在詩詞的海洋里詩意地學習著、生活著、成長著。
它成就了一個校園:學校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壁一牌,無不貼上詩的品牌,教室里、走廊上、餐廳里、場院中,處處充滿詩的意境,甚至連空氣中都處處洋溢著濃濃的詩意。
它成就了一片文化: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無不在詩意地開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