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會計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04 06:1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納稅會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納稅會計論文

篇(1)

(二)計提合同預計損失的差異稅法規定:未經核準的準備金不得扣除。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如果預計總成本超過合同預計總收入,應將預計損失立即確認為當期費用。

二、其他業務收入的差異與調整

稅法規定:材料銷售收入、代購代銷手續費收入、包裝物出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出租固定資產、出租無形資產、出租包裝物和商品、銷售材料、材料用于非貨幣換或債務重組等實現的收入。

三、視同銷售收入的差異與調整

視同銷售是一個稅收概念,不是會計學的概念,某一經濟業務發生,首先無需考慮它是否屬視同銷售業務,而是先按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如果會計處理未確認相關的收入,即有的視同享受業務會計處理也會確認收入,而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按相關規定需要確認收入的再做納稅調整,調整應納稅所得額時一般無需對該業務做專門的會計處理。

四、營業外收入的差異與調整

(一)固定資產盤盈稅法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盤盈收入應當作為盤盈當期的其他收入申報繳納企業所額稅。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視為以前年度會計差錯,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核算日需要納稅調整。

(二)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稅法規定:作為處置當期的其他收入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最終轉入營業外收入賬戶。

(三)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收益稅法規定:確定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確定損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分析:稅法均應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和購進兩筆業務確認損益。

(四)出售無形資產收益稅法規定:作為處置當期的其他收入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計入營業外收入。

(五)罰款凈收入稅法規定:計入營業外收入。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計入營業外收入。

(六)企業因破產、清理整頓、財務困難等情況需要債務重組收益,要區別對待,既要考慮債務人沒有發生財務困難時發生的債務重組的會計核算問題;又要考慮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時發生的債務重組的會計核算問題;如果債權人沒有讓步,而是采取以物抵賬或訴訟方式解決,沒有直接發生權益或損益變更,不涉及會計的確認和披露,也不必進行會計處理;如果企業清算或改組時,債務重組屬于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債務重組,有關的會計核算應遵循特殊的會計準則。

篇(2)

(一)教材內容滯后,內容框架側重于稅務會計

稅收法規和相關法律制度是不斷更新和完善的,但是教材的依據是截至收稿日期的稅收法規,對于后續的變化很難在教材中進行體現。稅務會計是對稅法以及相關會計準則的結合運用,一旦稅法發生變化時,與該稅法有關的具體會計處理有時無法在會計準則中進行同步變更,這就存在著稅法與會計準則相脫節的問題。另外,從教材的內容框架來看,現行的教材較偏重于稅務會計,而有關納稅籌劃的篇幅偏小,大部分教材只對基本稅種的籌劃作了簡要介紹,無法達到通過這門課程教鍛煉學生稅務籌劃的能力目的。

(二)傳統的理論教學不利于課程的開展

由于該課程是理論課,在教學方法上,大部分教師仍采用講授法將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相關理論及案例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對于實務或者相應的案例缺少自己分析或動手解決的機會。該課程的前后理論邏輯性較強,部分稅種的計算公式較為繁雜,涉及到稅務籌劃內容時更需要綜合地分析過程,如果僅采用理論講授的方式,學生不動手參與到課堂中,無法真正地領會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稅務籌劃方法的運用。在教學模式上,大部分學校仍然采用教師一人講解,學生被動聽的這種滿堂灌的教學組織形式。即使是在后期關于稅務籌劃內容或者案例的分析時,傳統的課堂教學也是老師講授案例,學生無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用說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所以,傳統的理論教學帶來的教學效果不佳,教師應該積極思考讓學生能夠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法,真正地將稅務會計理論知識及納稅籌劃技能傳授給學生。

(三)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不適用于學生籌劃能力的培養

課程的考核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以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從《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這門課程來看,大部分的考試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理論考核方式加上平時考勤,理論考核常以開卷或者閉卷的試題方式進行,且占考核成績的較大比重。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可能純粹為了考試而突擊,最后的成績無法體現出學生平時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也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納稅籌劃能力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學目標未側重于對學生納稅籌劃能力的培養

在現行的《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的教學目標中一般側重于學生對相關稅種的會計處理,對于納稅籌劃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學生的相關實踐能力以及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僅把教學目標定位在通過理論教學最終讓學生掌握納稅籌劃的方法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達不到培養學生的納稅籌劃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的養成。

(二)教師的自身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不足

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講授時運動自身所學理論知識對這門課程進行講授。由于該課程的實踐性很強,且相關理論和實踐知識在不斷更新,要求教師在講授時結合自身實踐經驗。但是與此相悖的是,大部分教師都是在畢業后就進入教學崗位,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另外,該課程涉及到會計、稅法甚至財務管理和審計相關學科理論與知識,能夠綜合運用這些專業知識的教師不多,這對教師的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學生的重視程度不高

大部分高校在開設《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時都會將此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一般周課時數較少。在日常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存在“選修課就是非重要課程”這樣一個誤區,加上上課周課時數量較少,不對選修課加以重視,認為學習到相關理論,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即可,故達不到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稅務會計處理以及納稅籌劃方法的教學目標。

三、應對措施

(一)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模塊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納稅籌劃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的形成,而不僅限于傳授理論知識這一層面,所以在教學中注重通識教育的同時,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模塊,將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建立起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新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講授稅務會計理論知識,讓學生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中掌握有關稅種的會計處理,并對納稅籌劃的基本理論及方法進行講解,學生在整體上對納稅籌劃有基本的認知。其次,在講授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教學案例,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案例,然后教師點評總結。在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模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與稅會有關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原來的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的課堂授課方法一般為理論教學為主,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應用型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如何將實踐能力的培養帶進課堂呢?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授課中不僅加強理論的講授,更應當注重方法的傳授,尤其是納稅籌劃的基本思路以及基本方法。一是教師通過任務導入講授本次課程的教學目的及任務,結合講授理論知識和會計處理及納稅籌劃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所授理論,以完成任務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正確籌劃的崗位能力;二是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分析時可以采取多種課堂組織形式,例如:課程的前半部分在學習單個稅種的分析時,學生可以以個體作為分析的主體,根據分析結果教師適當進行點評;在課程后半部分教師可適當引入綜合性的案例,學生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根據討論結果選代表進行方案展示,教師最后進行點評,這些課堂組織形式均能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

在這些課堂組織形式的運用中,教師應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對案例產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問題分析能力。

(三)校企合作,增強課程的實踐性

為了使課堂具有更高的實踐性,做到實務和理論真正銜接,學校可以適當運用校企合作模式,邀請企業財務部的稅務會計和稅務局相關人員進行授課或者學生實地進行參觀。企業的稅務會計人員講授他們在實務中遇到的稅務會計處理問題以及納稅籌劃經驗,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的現實納稅籌劃的策略,有利于加強他們對稅務會計以及納稅籌劃的興趣。企業稅務相關人員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從客體層面上理解稅務局如何征稅,并真正認清納稅籌劃與偷、漏稅的區別,通過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從另一層面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四)課程的考核形式靈活,注重學生籌劃能力的培養

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該課程在考核方式上應當以靈活性及實踐性相結合,考核內容不能僅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識記和理解,應更加注重對相關納稅籌劃方法的運用。對于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過程性評價與期末相結合的考核形式,過程性評價可包含但不限于考勤、平時作業、課堂討論、小組成果展示等,期末考核除了采用閉卷方式外,還可以采取開卷及課程論文等方式進行。

篇(3)

會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張國志,霍炬.稅收會計、納稅會計與稅務會計辨析[J].商情(財經研究),2007

[2]安建華,張秀蓮.稅收會計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J].稅務與經濟(長春稅務學院學報),2003

[3]黃愛玲.稅務會計模式設計與選擇[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

[4]劉惠杰,趙杰燕,陶紅亮.稅收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分析[J].農場經濟管理,2007

[5]周亞蕊.談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然性及現實意義[J].會計之友,2004

會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金克木.文化的解說[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

[2]毛伯林.關于會計文化若干問題的研究[J].會計研究,1993(3).

[3]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東,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勞秦漢.文化環境、會計人、會計實務與理論[J].會計研究,2001(1).

[5]楊世忠.誠信理財,塑造企業財務品牌[J].財務與會計,2004(10).

[6]殷勤凡.對會計文化的批判性思維[J].當代財經,2005(5).

[7]張云.中國會計文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7.

[8]蕭延中.中國崇“圣”文化的政治符號分析——一項關于起源與結構的邏輯解釋[EB/OL]..http:///s-

hehuiqita/080229/14111099-2.html,2012-06-10.

[9]馬元駒,楊世忠.對我國會計職業群體“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期盼[J].會計之友,2009(4上).

[10]馬元駒.鑲嵌在會計徽標中的公平正義——以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徽標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

會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0.

[2]中國教育會計學會信息.2011(20).

[3]尹菁等.論在新形勢下高校會計監督與服務關系.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2).

[4]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篇(4)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制度;會計確認基礎; 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          

會計確認基礎是指會計核算過程中,確認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實現時間的標準和原則。在會計實務中,會計確認基礎通常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在權責發生制下,凡屬于本期的收入,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收付實現制是指收入、費用的確認以現金的實際收到或支付為標準。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在會計確認基礎的體系中,是相對應的關系。現行企業所得稅制度中,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范文借鑒和采用了會計確認基礎的概念,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都有所體現。

一、 企業所得稅制度中的權責發生制              

現行企業所得稅制度中,運用權責發生制的典型處理包括但不限于:1. 跨年度工程收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計算收入。企業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船舶、飛機,以及從事建筑、安裝、裝配工程業務或者提供其他勞務等,持續時間超過 12 個月的,按照納稅年度內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認收入的實現。2.資本性支出分期折舊或攤銷。企業發生的支出應當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資本性支出應當分期扣除或者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包括: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資本化借款費用攤銷。3. 租賃費用攤銷。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租入固定資產支付的租賃費,按照以下方法扣除: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支出,按照租賃期限均勻扣除;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支出,按照規定構成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部分應當提取折舊費用,分期扣除。4. 長期待攤費用分期攤銷。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自支出發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攤銷,攤銷年限不得低于 3 年。

二、 企業所得稅法中的收付實現制                  

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制度中,運用權責發生制的典型處理包括但不限于:1. 利息收入。對于企業將資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構成權益性投資,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業資金取得的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2. 租金收入。對于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3.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對于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特許權使用人應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4. 接受捐贈收入,對于企業接受的來自其他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無償給予的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按照實際收到捐贈資產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5. 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6. 采取產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按照企業分得產品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其收入額按照產品的公允價值確定。7.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對于企業因權益性投資從被投資方取得的收入,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三、 企業所得稅制度采用多種會計確認基礎的原因分析                   

首先,權責發生制原則是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和確認的基礎。根據2007年12月6日國務院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企業所得稅法律法規之所以主要采用權責發生制,主要是考慮到:一是權責發生制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的權利和義務。有些款項雖然尚未收到,但是相關經濟利益流入企業,已經通過前期發生的經濟業務或契約合同等加以確定,企業有足夠的把握能夠確認計量相關資產和收入的取得。

二是有些款項雖然尚未支付,但是相關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已經通過前期發生的經濟業務或契約合同等加以確定,企業有明確的理由必須確認計量相關負債和費用的發生。此時,權責發生制更能真實反映企業已確定的潛在權利和義務,從會計的角度,更加符合配比原則,畢業論文 會計信息更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更能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從稅法的角度,更能夠減少人為調控款項收付、操縱納稅義務的發生,堵塞納稅漏洞。其次,在特殊情況下,企業所得稅制度中允許運用收付實現制。《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條,在明確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采用權責發生制原則的同時,也規定“本條例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為特殊情況下運用收付實現制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之所以在采用權責發生制的同時,還作出這條規定,主要是考慮到在企業所得稅征收過程中,要考慮到納稅人履行和承擔納稅義務的實際能力。在會計上一以貫之的權責發生制,在企業所得稅征收中可能要適當結合實際加以調整,因為前者以核算為終點,而后者在完成會計核算后還要以納稅為終點。正是基于上述考慮,現行企業所得稅制度中,對于納稅人不具有現實納稅能力的合理情形,即使在會計上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為所得,在稅法上也可能按收付實現制原則不確認為當期的應稅所得。

四、企業所得稅制度采用兩種會計確認基礎的處理與協調                  

稅收和會計處理應當在各自的框架下處理會計確認基礎不一致的問題。主要是對于在企業所得稅制度下采用收付實現制的收入、費用,在會計中往往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處理的。此時,稅法上確認的收入和費用,與會計上的確認時間會發生不一致。這時,企業應當依法將企業所得稅制度和會計確認基礎作出恰當的協調。在稅務處理方面,根據《企業

--> 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的規定,即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收付實現制處理。在會計處理方面,根據《企業會計準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則第18號——所得稅》的要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認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認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區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

對于遞延所得稅負債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款之和,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款之差,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對于上述稅法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三)》(財會〔2003〕29號)的規定,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規定的確認、計量標準與稅法不一致的,不得調整會計賬簿記錄和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金額。

參考文獻:         

[1] 國家稅務總局 . 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規范 [m]. 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

[2] 李俊梅 . 最新企業所得稅使用問答 [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葛家澍,劉峰 . 會計理論 [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篇(5)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地向前發展,國家的稅制體制和會計制度也在日趨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將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緊密的聯合在一起,但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我們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就要協調好雙方的關系。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關系進行分析,并為其協調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稅務會計;財務會計;協調

0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相關的經濟法律不斷地完善,使得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隨著我們對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不斷了解,為滿足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要求,必須做好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分工作。由于這幾年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于我國的經濟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我國在稅務方面和財務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革,這次變革使得在稅務和財務方面都得到了很大了改善,相關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提高了會計的信息質量,為企業和國家提供更加準確的會計信息數據 .但兩者在管理、監督和實施方面還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為達到各自的管理要求,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1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關系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稅務會計是財務會計的自然延伸,其是以財務會計為基礎,依靠財務會計的相關數據來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而財務會計中的核算原則,大部分或者基本上也都適用于稅務會計,而且兩者的日常核算方法也相一致。在日常工作中,有關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聯系表現為:

(1)財務會計為稅務會計信息處理提供依據。企業的財務會計是企業內部管理的核心,關系著企業的經濟活動,通過對相關數據的記錄能夠有效地分析出企業現階段的運營情況。而稅務部門利用企業的會計系統將相關數據進行檢查并分析得出該企業的財務狀況,然后根據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對相關的稅務進行編制。在實際的操作中,稅務會計還可以直接利用企業自身的財務會計的核算結果來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這樣有利于企業保障自己的利益。但由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在時間上往往存在著一些差異,這就會影響企業在資金周轉過程中的正常運作。因此,在進行財務處理的過程中就要通過一些稅法規定來進行統一的處理,保障了資金在周轉過程中的正常運作,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穩定。

(2)財務報告能夠反映出兩者的協調狀況。為達到對經濟管理的良好目標,實現國家經濟平穩發展,就必須要求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進行協調合作。而兩者的協調狀況往往是從企業的財務報告中體現出來的,在有些情況下,財務會計會受到稅務會計的制約,例如財務報表中的“遞延稅款”科目,正是由于兩者之間的時間差異性,導致財務會計在這一方面上就要遵從稅務會計的法律法規。從而促進兩者為達成共同的管理目標而進行協調合作。為企業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依據和保障。

2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差異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雖然在許多方面上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在不同情況下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目標的不同

稅務會計是以稅收的法律制度為標準,通過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從事納稅、計稅等工作,為國家進行征稅服務,實現降低稅收成本的目的。通過稅收工作,使稅務會計及時的了解和監督企業的經營情況,并利用該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稅收標準,大大提高了稅收決策的準確率,以此來達到稅務會計對企業監管的管理目標。同時,稅務會計在工作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對稅收的質量提供了保障,實現了稅收收益的最大化,為相關經濟的稅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保障。而財務會計則是在于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通過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和核算來滿足對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從而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本狀況,以此來幫助企業實現其經濟目標。通過編制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這三大報表來反映出企業在該階段的經營狀況,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依據,幫助其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推動企業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由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最終目標不同,所以,企業的管理者在實施決策的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實現其管理目標。

2.2  兩者核算對象不同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兩者的核算對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工作時要對會計信息做出相應的處理和區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數據進行有效的處理,從而實現其管理目標。對于財務會計來說,其核算對象為企業的經濟事項,通過利用相關的財務報表來對企業的財務運行狀況、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同時也為企業的管理人員提供出科學可靠的數據,為其在以后的經營決策提供了保障。而稅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包括資金計價、稅收減免等與稅收有關的經濟活動。通過對這些對象的核算有效的反映了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稅收安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因此,正確分析兩者之間的核算對象,充分認識到兩者的差異性,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會推動其更好的發展。

3  實現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協調發展方法

篇(6)

摘要:在企業管理當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兩者之間具有相似性的原則,但是因為兩者的性質不同導致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要實現兩者之間的協調還是相對較難,所以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對財務會計原則與稅務會計原則兩者進行深入比較,把兩者的差異性進行詳細剖析,充分的把兩者協調好,往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方向發展同時要順應國際潮流的發展。本文對稅務會計原則與財務會計原則進行分析比較,并且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協調提出建議,以期在今后兩者的研究工作中能夠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稅務會計原則;財務會計原則;比較;協調

稅務會計的主要導向是稅法,財務會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兩者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概念。實行稅務制度的主要目的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讓納稅人能夠依法履行納稅義務,財務會計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核對清楚企業的財務狀況,讓企業能夠更加財務情況組選擇合理的經濟決策。由于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兩者的導向不同,所以在原則上有很大的差異。財務會計的原則較為明顯,稅務會計就相對模糊,同時稅務會計也不具備權威性。稅務會計中包含了稅收原則,主要是體現出稅法,它的強性非常明顯,對于好惡的取舍也是非常明顯。因此,我們應當對財務會計原則與稅務會計原則進行差異性分析,找出最好的協調方式,讓它們能夠共同協作為企業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效用。

一、稅務會計原則和財務會計原則的比較

1.相關性原則。我國為了貼合實際高效率地對納稅人征稅,以稅收原則為參照,使用稅法充分表現并且一步一步實現了稅收核算原則。從公民個人的角度出發,稅收核算原則也就是稅務會計原則。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理念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稅務會計的原則主要是關乎政府的納稅,財務會計原則主要是針對企業的決策。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針對的主體不同,所以對應的原則自然不同。稅務會計較為關注所得稅的計算過程中間扣除的費用與前期費用的關系,是要根據個人或者企業的收入來定相應的稅費。財務會計是需要對企業進行全面評估,財務會計可以說與政府是沒有直接關系,它的主體是企業,主要是對企業的收入狀況、財產情況進行評估。稅務會計當中的納稅人繳納的費用是要建立在收入基礎上,財務會計不需要考慮任何人的收入情況,只要關注企業的整體情況就行,所以財務會計的原則會更加具備實用性。稅務會計只是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的,財務會計是企業的規章制度來落實。

2.歷史成本原則。歷史成本其實就是原始成本,就是在業務進行時,對該業務的成本進行計算。稅務成本中的歷史成本之所以得到肯定是因為征收稅款是一種合法行為,是一種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必要行為。也可以說稅務歷史成本是一個固定值,就是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來收取相應的費用。財務會計準則恰恰與之相反,它不需要考慮到國家相關規定,只需要考慮企業使用的歷史成本,它主要展示出的是公允值理念,只要企業的資產與歷史成本發生偏差時,就需要引入公允值來代替,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區別就在于服務對象不同,針對的對象也服務情況也有差異。

3.配比原則。配比原則是會計要素確定的基本準則。配比原則主要是確定企業的費用,此原則會受到會計選擇與職業的影響,本身還會受到權責發生制的影響。財務會計與企業的經營狀況、負債與流動資金等等都密切相關。稅務會計基本上是認同配比原則的,納稅人在所有的經濟活動中產生的費用都必須配比進行申報扣除,此過程不能提前或者推遲,稅法對于稅款流失是有限制的,如果是從增值稅的方面上看,配比原則是受到否認的。所以說,稅務會計的配比是必須遵從的原則,財務會計的配比是具有靈活性的,它會受到其它方面的影響導致配比情況變化,稅務會計不會受到任何因素影響,它就是一項必須要遵循的規章制度。

4.權責發生制原則。稅務會計在權責發生制使用上具備兩個特點,一方面是財務的費用與實際費用是必須確定的,費用不能預算與實際有偏差,同時也不能出現任何沒有納入的其余費用。另一方面是權責發生制的產生必須要考慮到納稅人的財政收入情況,要保證納稅人是有能力支付稅款的。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納稅都是根據國家的相關法規來收取,都是有固定的比例,絕對是公平公正的收取。企業的會計核算中是需要以權責發生制來作為基本的,核算的過程要完全遵守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但是稅法中不是如此,是需要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兩者之間結合,再建立在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基礎上,它受到的固定規矩相對較多,是那種必須要遵守的。企業的會計處理是要以權力義務的產生為基礎。可以說,稅務會計對于權責發生制基本上是認可的,但由于權責發生制中還存在估算情況,所以稅法對其還是有所保留。

5.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會計的核算標準不是以法律要求為主的,所以工作的內容與法律形式不同,是根據交易的形式來確定工作方式。在財務會計中,實質要比形式來的重要,企業的會計核算依據是要根據實際的項目交易以及相關的經濟形式來作為基礎的,同時還需要依靠法律法規來辦事。稅法當中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認同不是完全性的,還有一定的限度。稅法中的形式比實際來的重要,它是一定要遵守法律核算標準,所以工作的內容與法律形式是一致的。

二、加強稅務會計原則與財務會計原則的協調

篇(7)

一、新會計準則將加強我國會計監督財政部2006年12月5日公布的“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二號)”指出:財政部將結合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和審計準則體系,進一步提高會計監督的層次和效果,全面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同時,財政部將加強同有關部門的協作,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此之前,財政部已對一些房地產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檢查,發現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虛假、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內部質量控制薄弱,財政部已對這些問題企業進行了相關的處理。這一消息,雖然反映出我國會計監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從另一層面也反映出國家正在進一步加強會計監督,尤其是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準則體系的實施,為進一步強化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

二、新準則下我國會計監督面臨的新問題經過多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建立起了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政府部門會計論文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會計監督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經濟現象和不規范的經濟行為。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會計和審計準則,在會計行業帶來變化的同時,也給我國會計監督帶來一些新問題:1.對同類型的資產,其取得來源不同則采取不同的計量屬性。如:對于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外購的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對于接受投資、企業合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式則分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這與國際慣例有較大的出入,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有一定難度,如果操作不當會帶來會計信息失真的后果。而且新會計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實行,上市公司的賬面價值不一定能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公允價值反映的會計信息更為可靠。2.新準則的變動幅度較大,變動內容較多。新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初按照新準則調整原來舊準則下的財務處理。由于新準則變動幅度較大,會計人員如果對新制度掌握的不夠熟練或理解有偏差,同樣會對輸出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嚴峻考驗。3.我國會計監督的法律約束機制不健全。比如:個人所得稅的交納。一些納稅人在社會上有多重收入,但由于缺少會計監督,這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的交納根本達不到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造成事實上的偷稅、漏稅現象。歸其原因,我國并沒有相應的法律約束機制來完善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個人的經濟監督的監督作用。如對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證券法》只對處罰造假者做出了法律規定,卻沒有明確其賠償責任,處罰力度也很有限,在處罰的金額遠低于獲益金額的情況下,處罰就難以起到威懾的作用。通過制定嚴格的會計準則來抑制證券市場的虛假重組、利潤虛增等操縱利潤的行為,打擊證券投資市場上的投機活動是有一定作用的,但長期來看,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市場不規范,企業同樣可以繞過新會計準則達到操縱利潤、操縱市場的目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保障條件主要有規范的市場機制、合理的會計準則、公平的中介機構、獨立公正的外部監督和執法機構以及具有足夠職業判斷力和相應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4.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難以適應新會計準則。會計監督作用發揮的好壞與否同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相關,一般來說,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越高,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會計的監督作用就越大。近幾年我國會計人員奇缺的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一般,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雖然有些人員經過培訓或學習,也取得了會計人員從業的相關證書,但其工作能力和對知識的熟練運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再者,有的會計人員監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風險意識,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在所難免。5.對企業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仍不健全,阻礙了會計的有效監督。新會計準則的實行無疑會導致一些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如果這些管理者憑借“權利”指使、授權會計人員做假賬,虛報利潤,辦理違法會計事項,從而使得會計工作受制于管理當局,不能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破壞了正常的會計工作,阻礙了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督。

三、新會計準則下加強會計監督的對策分析1.完善會計法規、制度,保證會計監督有法可依。進一步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對《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修改完善,切實有效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新企業審計準則》,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會計信用評價系統,通過制定會計信用評價規則,協調稅務、審計等部門搜集整理會計信用信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加強信用軌跡跟蹤,并開設會計信用網站,促進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建設。3.應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首先,財政部對會計師事務所要實行全方位的質量控制,用制度來保證執業質量。其次,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結合工作認真制定全面質量控制的政策與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證其實施。第三,為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防止客戶風險轉移,可要求客戶要向事務所承諾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否則,要承擔相應的經濟法律責任。4.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由于會計人員出具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整個過程,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輸出結果,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5.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機制。《會計法》中雖然也對企業負責人賦予了一定會計監督的責任,但其強度是不夠的。作假賬、偷稅、漏稅、虛報利潤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會計人員自愿所為,而是受企業負責人的脅迫、命令,新準則的實行也會一些企業的利潤出現大額虧損。要想使會計人員真正獨立,不受企業負責人的干擾,就應該對干涉會計行為的負責人予重罰,健全對企業負責人的約束。

綜上所述,只有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建立并充分發揮各種會計監督形式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實現會計監督和遏止會計信息失真。

篇(8)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詳細準則在內的新的一整套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會計專業論文范文新準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與國際財務講演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這對于進步會計信息質量和經濟運行質量,規范資本市場發展和市場經濟秩序,推動對外經濟交流都具有重大意義。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變化明顯的一個方面是職工薪酬的會計核算。在新準則前,有關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主要通過《企業會計軌制》及有關劃定(以下簡稱舊軌制)進行規范。新準則是首次在一個準則中系統地規范了企業和職工建立在雇傭關系上的各種支付關系,比擬原會計軌制,主要有以下一些變化。

一、新準則職工薪酬會計核算的主要變化

(一)職工薪酬的定義與其內涵的變化新準則中職工薪酬的定義是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新準則中首次明確地定義職工薪酬的內容,它有別于以往的狹義范圍,是指廣義的報酬,是對現行所有職工福利的一個涵蓋和總結。新準則定義的職工薪酬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工資、獎金、補助和補貼等工資類薪酬,也包括以往包含在福利費和期間用度中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各類社會保險費(包括養老、醫療、失業、住房、工傷、生養保險)等,更是增加了諸如辭退補償、帶薪休假等職工薪酬形式,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同時新準則明確職工薪酬不包括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和企業年金基金。

(二)職工薪酬會計處理的變化新準則規范和明確了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原則,較以往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1.各類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原則不同。新準則劃定企業除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外,應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將應付的職工薪酬計入資產、本錢或當期損益。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養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也應當根據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算,按照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將應付的職工薪酬計入資產、本錢或當期損益。而以往的軌制劃定則是除了部門行業會計軌制劃定的工資類薪酬和職工福利費及受益對象分別計入資產、本錢或當期損益外,其他職工薪酬全都計入當期損益。此項會計處理的變化將普遍降低企業各期的毛利率和毛利額,同時對于企業的各期損益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遞延影響,這種影響對于出產周期較長的企業將會更大。

2.職工福利費的會計處理方法。新準則中未涉及企業是否提取職工福利費以及提取的詳細比例,而在以往的實務操縱中各類企業不盡相同,有的按工資總額的14%計提職工福利費并留存余額,有的則按實際列支不留余額。從一定程度上看,新準則趨向于取消提取14%的比例的劃定,職工福利費的列支由企業把握。當然這種職工福利費的會計處理方法與稅務處理仍有不一致之處,需要進行納稅調整,這將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一定影響。

3.新增了辭退補償的會計處理方法。在新準則出臺以前,企業大多按照收付實現制的原則列支經濟補償金,在支付經濟補償金時直接列支為治理用度。這種做法會使企業在經濟性裁員時治理用度溘然增加而使企業的利潤不能真實地反映。新準則要求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或者為鼓勵職工自愿接受裁減而提出給予補償的建議,同時知足下列前提的,應當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用度:(1)企業已制定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即將實施;(2)企業不能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按新準則的劃定,從會計處理的角度來看,相稱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預備金,提前將該筆用度列入本錢或用度。這樣核算完全符合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以及相關性原則,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從協調勞資關系的角度看,預計負債的確認相稱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預備金,緩解了企業大批裁員時支付補償金用度的壓力,對職員活動和社會安定有一定促進作用。

(三)信息表露的變化新準則同一了關于職工薪酬的表露原則,首次明確規范了表露的范圍和內容。新準則同一了關于職工薪酬的表露原則,首次明確規范了表露的范圍和內容。新準則劃定企業應在報表附注中表露與職工薪酬有關的信息,主要包括:

1.應當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補助和補貼,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2.應當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養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3.應當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4.為職工提供的非貨泉利,及其計算依據;

5.應當支付的因解除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6.其他職工薪酬。同時劃定,因自愿接受裁減建議的職工數目、補償尺度等不確定而產生的或有負債,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予以表露。

二、新準則職工薪酬會計核算的實務處理

職工薪酬是按照其發生地點進行歸集,按照用途進行分配的。出產產品的工人、提供勞務的工人、車間治理職員、進行基本建設工程的職員、自創無形資產職員、行政治理職員工資薪酬等,分別通過“出產本錢”、“勞務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賬戶核算,發生時:借記“出產本錢”、“勞務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科目。與原應付工資的核算軌制比擬,職工薪酬分配渠道擴大到無形資產本錢。企業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應當按照職工所在崗位進行分配。分別通過“出產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賬戶等核算,借記“出產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保險費”(或“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住房公積金”)科目。繳納各種社會保險用度或住房公積金時,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職工負擔部門)、“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保險費”(或“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住房公積金”)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的處理類似,分別在“應付職工薪酬———工會經費”賬戶和“應付職工薪酬———職工教育經費”賬戶中核算。企業以其自產產品作為職工薪酬發放給職工時,應將該產品的本錢及視同銷售的稅金合并作為應付職工薪酬的入賬金額,分別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科目,結轉本錢,借“主營業務本錢”,貸“庫存商品”。以外購商品作為非貨泉利提供應職工的,應當按照該商品的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計量應計入本錢用度的職工薪酬金額。企業無償向職工提供住房等資產使用的,應將固定資產的折舊費作為應付職工薪酬的入賬金額,分別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然后,再根據不同的受益對象分別計入相關的賬戶,借記相關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對于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企業應當嚴格按照辭退計劃條款的劃定,公道預計并確認辭退福利產生的負債,同時計人當期損益。辭退福利的計量因辭退計劃中職工有無選擇權而有所不同:

1.對于職工沒有選擇權的辭退計劃,應當根據計劃條款劃定擬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數目、每一職位的辭退補償等計提應付職工薪酬,分別借記“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預計負債———解除職工勞動關系補償”;2.對于自愿接受裁減建議,因接受裁減的職工數目不確定,企業應當參照或有事項的劃定。根據預計的職工數目和每一職位的辭退補償等計提應付職工薪酬(預計負債),分別借記“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預計負債———解除職工勞動關系補償”;3.實質性辭退工作在一年內實施完畢、但補償款項超過一年支付的辭退計劃,企業應當選擇恰當的折現率,以折現后的金額計量應計入當期治理用度的辭退福利金額,該項金額與實際應支付的辭退福利之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用度,在以后各期實際支付辭退福利款項時,計入財務用度。賬務處理上,確認因辭退福利產生的預計負債時,借記“治理用度”、“未確認融資用度”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科目;各期支付辭退福利款項時,借記“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同時,借記“財務用度”科目,貸記“未確認融資用度”科目。

[參考文獻]

篇(9)

(一)案例教學法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作為高等院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組織形式與主戰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的過程為積極思維、主動實踐的過程,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就是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足,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優點:一是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大量的真實案例,拉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二是貫徹建構主義,始終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案例教學中,通過教師組織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及經驗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關鍵,同時也需要創造性地評價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從而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書本知識和實際問題在課堂上結合起來,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各種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要點 第一,要精心設計案例。設計的案例應來自實踐,如利用媒體公開報道的具體實例;然后,系統地設計案例所涉及到的會計知識點,明確一個案例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教學目標,使其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應注意針對案例的問題應該有多元化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第二,案例教學應貫穿各門專業課程的講授。即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主干課程的講授中,教師配合理論教學的內容和進度,適時在有關章節中組織案例分析和討論,既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還能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中應培育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和探究問題的意識,要將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有效地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檢索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查閱資料、尋找答案。第四,案例教學的形式要多樣化。可采取學生發言、老師點評的形式,或提交分析報告,或分組和分角色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能系統、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并力爭說服對方,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組員間的合作共事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二、合理安排實驗教學

(一)實驗教學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會計實驗教學主要通過模擬、仿真的企業資料,營造與實際工作相仿的實訓環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會計知識,模擬處理各種仿真會計事項,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識和鞏固會計理論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全面、系統、快速地了解企業一般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掌握會計工作的基本程序,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會計實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實驗教學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會計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分為課程同步實驗和綜合實訓兩大部分。課程同步實驗包括會計手工模擬實習、Excel在財務管理中應用、成本會計課程設計、管理會計課程設計和財務管理課程設計等;綜合實訓則包括高級財務會計、審計、會計制度設計、ERP沙盤實驗等。

(二)安排會計實驗遵循的原則 在安排上述實驗教學時應遵循下列幾個原則:

首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一致性。實驗教學應該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根據理論教學進度遞進設置,以使學生對會計理論教學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幫助學生把知識學習同實踐鍛煉及時、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初級會計學的理論教學結束后及時安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加強傳統手工技能訓練。在財務管理的理論教學進程中適時穿插Excel在財務管理中應用的培訓,把財務管理理論知識與計算機運用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財務分析和建立財務模型方面的水平。在所有的專業課程學完后則進行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如高級財務會計、審計、會計制度設計、ERP沙盤實驗等,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實驗崗位的全面性。會計是一個綜合性的崗位群,由會計主管、出納員、制單員、記賬員等若干個崗位組成,各崗位的操作技能有所差異。有些會計實驗是在學生分組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會計信息系統實驗中,各組中每個學生只擔任某個崗位,其他崗位的操作技能就沒有機會得到訓練。所以,在分崗實驗過程中,應安排學生進行崗位輪換,讓其掌握各種會計崗位的職責、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各崗位之間的業務傳遞關系,了解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并從整體上把握業務發生后所有崗位人員是如何分工合作來完成相關業務處理的,以適應實際工作中不同財務崗位對會計人員的不同要求。

最后,實驗教學資源的開放性。一些實驗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和探索,學生才能掌握,如會計手工模擬實習、會計信息系統實驗等。如果實驗的地點僅僅局限于實驗室,由于實驗室資源是有限的,實驗室的開放時間也是有限的,學生就得不到充足的練習,實驗效果就不理想。所以,這類實驗的教學資源應實現網上全天候開放。即在教學計劃安排做某實驗的時間段內,實驗室的服務器保證24小時開機,由管理員預先設置好學生用戶名和密碼,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上的任何一臺計算機登錄到實驗室的實驗平臺,只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就可以隨時隨地做實驗,從而提高學生實驗的自主性。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一)第二課堂活動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無論是課堂上的案例教學,還是模擬會計實驗,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范圍和時間有限。在提倡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大學中,學生的課余時間相當充裕,第二課堂必然成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活動,既可以對第一課堂的內容鞏固、提高,還能挖掘與發現學生的潛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二)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 會計專業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圍繞會計專業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多種多樣的大學生技能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讓會計專業知識得以有效運用。如,“中華會計網校杯”全國校園財會大賽旨在幫助在校學生認識財會實踐技能,督促在校學生加強財會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對于鞏固會計基本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和動手的能力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則從財務角度透視了仿真企業整體運營過程,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更好地理解復雜抽象的經營管理理論,使學生所學知識相互滲透,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而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活動中,會計預測、財務分析、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等財會工作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將財會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平臺,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養成合作、學習和創新的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業品質、豐富其創業知識,增強其創業能力。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載體。

其次,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研究活動。組織學有余力的學生組成課外研究小組,參與教師所承擔的橫向或縱向科研課題或項目。通過安排學生參與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社會調研、設計和討論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數據、撰寫論文等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課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在傳統教學中得不到的寶貴經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深化所學的知識,訓練其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使學生對會計論文的選題、寫作流程有基本把握。

最后,組織各種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專題講座。高校可邀請會計、財務、審計等業界名人,如知名的財務總監、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學者等講學,介紹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現狀、國際及國內會計改革的動態以及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等。這些講座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更適用,激發學生關注會計實務的興趣,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奠定基礎。

四、完善校外實踐體系

(一)校外實踐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在會計實驗室內,由于缺乏真實的會計環境,大部分模擬實驗都是基于相同的數據資料,學生按照同樣的方法和程序得出完全相同的結論。而在實際會計工作中,常常涉及到職業判斷,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況且,校內模擬實驗很難涵蓋企業實務中遇到的諸如重組、合并、關聯方交易判斷、外幣業務及外幣報表折算等問題。不論校內的實驗做得多么細致、多么完整,與真實的經濟業務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無法代替企業現實的經營環境。所以,要提高學生對實際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離不開校外實踐活動。

(二)校外實踐體系的構成與安排 會計專業的校外實踐體系包括社會實踐、認知實習、業務實習和畢業實習。這些校外實踐活動應結合年級特點和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逐步推進,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強化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鍛煉社會生存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全面素質。社會實踐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和教育扶貧、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為了防止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社會經驗和理論知識等方面的不足,影響社會實踐的效果和質量,可以采取大學生社會實踐導師制,即為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每個大學生社會實踐隊配備專業的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全程、及時地指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效果。會計專業的社會實踐安排在大一寒假進行,為期一周比較恰當。

會計專業的認知實習是針對會計基礎工作的認識。高校學生大多數是從高中直接考入大學的,缺乏工作經驗,對會計工作沒有感性認識。通過認識實習,可以使學生了解和真正接觸會計實務,包括會計科目、記賬憑證、賬簿的設置和使用,企業的記賬程序等,并充分認識會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為今后學習《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等其他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認知實習的對象最好選擇會計崗位健全、會計資料齊全、會計核算程序規范的企業。認知實習應在學生學完了《初級會計學》或《基礎會計》之后進行。鑒于《初級會計學》或《基礎會計》一般是安排在大一下學期學習,所以會計專業的認知實習安排在大一暑期進行,為期兩周比較恰當。

業務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實踐結合起來,在認知實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會計程序、會計方法、會計準則,掌握各類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通過業務實習,學生應學會設賬、建賬;會對企業的基本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會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基本報表;能夠根據報表和相關數據進行基本的財務分析等。業務實習應在學生學完全部專業主干課程之后進行,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暑期進行,為期一個月比較恰當。

所有高校的畢業實習基本上都在學生大四寒假及開學一個月內進行。畢業實習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圍繞畢業論文選題進行畢業實習,以便在實踐中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為順利完成畢業論好準備;還有一種是學生根據將來的就業方向有選擇地進行實習,在業務上得到全面鍛煉,獲得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將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如果學生將來打算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到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畢業實習;如果學生的就業單位已經確定,那么他就可以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實習,以便提前熟悉就業單位的業務流程和工作環境,為實現畢業與工作的無縫鏈接創造良好條件。

五、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一)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由于會計工作很重要,涉及一個企業的商業秘密,企業一般不太愿意接受會計實習生。即使有些企業接收了,由于擔心賬務處理出現錯誤,也不愿意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所以,很多學生到企業實習從事的都是非會計崗位工作,很難實現專業對口。甚至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實習資源,自己無法聯系到適合的實習單位,導致校外實習流于形式。因此,為了給會計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平臺,尤其是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與專業對口的實習機會,應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使會計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實習基地建設的形式 會計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實習基地。校企雙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開展合作,讓企業從實習基地中獲益是高校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續開展的關鍵。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利用其具有智力資源和專門職業人才的優勢,選派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協助企業解決財會工作甚至經營管理中面臨的難題,指導企業提升其經營管理工作的水平;同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最新理論知識和業務處理方法帶到企業中,并能夠承擔一部分企業的具體工作,可部分緩解企業會計人員工作壓力。作為實習基地的企業,則需要定期接受學生參觀、了解、調研企業的會計問題,同時提供會計崗位給學生實習,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和參與企業的會計工作,又使學校和學生了解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所在,以便有針對性地培養能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最終使校企雙方達到雙贏的效果。高校應選擇那些經營管理規范,會計制度健全、賬簿資料齊全,專業人員素質高、能力強,能夠對上崗實習的學生進行業務指導,并能夠接納較多學生的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并盡量做到企業規模和涉及的行業必須多樣化,才能使學生接觸到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千差萬別的會計業務,豐富學生就業所需的會計從業經驗。

二是由教師創建財務公司。高校會計專業中有的教師具有豐富的會計從業經驗,他們可利用自身的優勢創建財務公司,從事記賬、申報納稅、代辦公司注冊、代辦工商年檢、代辦驗資、稅務籌劃等業務。這些經營活動幾乎涵蓋了會計專業的全部實踐課程。財務公司的業務拓展交給1-2名有經驗的教師負責,學生和其他缺乏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則在創建者的指導下參與其中的具體業務操作。這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及教師職業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而且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素材。

三是以校內財務資源為基礎構建校內實習基地。高校財務處及附屬實體作為高校機構的一部分,有責任利用自身的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財務處及附屬實體的財務部門,既具有良好的硬件條件(會計崗位健全和實現了會計信息化),又有經驗豐富的財務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財務工作人員還承擔一線教學任務,完全有能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以校內財務資源為基礎構建校內實習基地完全具有可行性,是對校內資源的充分利用。

六、引入畢業論文聯合指導

(一)畢業論文聯合指導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研究活動雖然同為科研活動,但它不只是培養個別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是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它是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階段,在培養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訓練基本科學研究能力、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使學生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畢業論文環節得以強化,可以在傳統的由本校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引入畢業論文的聯合指導。即邀請企事業單位中業務水平較高、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擔任第二指導教師,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由高校教師和企事業單位的財會人員聯合指導。而且通過實施畢業論文的聯合指導,還能加強高校教師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既幫助企事業單位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又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豐富了高校教師的實踐經驗,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畢業論文聯合指導的具體實施方案 在畢業論文聯合指導的實施過程中,從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到撰寫均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導向。畢業論文的題目除了由本校老師根據授課內容和學術界熱點、難點等問題確定,還有部分題目則是由第二指導老師提供:即首先由企事業單位的財會人員根據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煉出具有應用價值的畢業論文選題提交給高校的財會院系;再由財會院系組織教師從中挑選既充分滿足教學要求又能起到對學生技能訓練的題目,向學生公布;最后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可加強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性,并有利于增強學生面對實際的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在畢業論文的開題、寫作過程中,高校教師作為第一指導教師,對論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結構、邏輯性、理論性、規范性等方面進行指導;企事業單位中的財會人員作為第二指導教師,則對論文的研究內容、相關法規政策、改進建議和具體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結合實際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生產管理中的實際情況,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方案,提高在畢業論文撰寫環節上與企業生產管理實際相結合的程度,以及學生解決生產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一篇: 藝術管理專業論文 下一篇: 銷售試用期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美女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毛码 | 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日本一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男人aⅴ第一成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