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療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23 10:15: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藥療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藥療法論文

篇(1)

焦瑛等[3]報道用平顫膏穴位敷貼治療房顫432例。病人隨機分為平顫膏治療組和異搏定對照組。治療組主要藥物組成有元胡、生山楂、黃連、茵陳,該藥經現代科學工藝提純后再加入適量氮酮滲透劑制成浸膏,裝入7.5cm×2cm大的滲透膜中貼于心俞(雙)、內關(雙)、膻中。貼前先用75%的酒精清潔局部皮膚,再用手指在穴位上摩擦10min左右,以皮膚紅熱為度,將膜面對準穴位適當用力加壓30s即可,每24h更換1次。療程中除個別針對病因用其它藥外,禁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藥輔助治療。對照組用異搏定80mg研末裝膠囊,3次/d口服。治療組顯效率25.38%,有效率59.47%,無效率15.15%,總有效率84.85%;對照組顯效率23.21%,有效率52.98%,無效率23.81%,總有效率76.19%。穴位敷貼療法治療心律失常最為突出的優點是方便,痛苦小,病人樂于接受。

2穴位注射

2.1室性心律失常周慶偉等[4]

報道用當歸液穴位注射治療過早搏動41例收效較佳,方法如下:穴位常規消毒,選用5ml注射器和6號針頭,針尖垂直刺入內關(雙)、神門(雙)穴,上下提插2~3次,有酸脹感后每穴注入6%當歸注射液0.5ml,1次/d,10次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87.8%。

張馨蘭等[5]報道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療室性期前收縮30例,取穴為內關、神門,穴位注射藥劑為1%利多卡因4ml,30例病人中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

楊吉第[6]報道以內關穴槲寄生針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室性早搏15例,方法:病人取仰臥位,醫者以一次性空針抽取槲寄生注射液1.5ml(2g/ml),取內關穴,常規消毒,直刺1寸,經施術直至“得氣”為標準,抽動針栓見無回血,緩緩推注,注完留針1min,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穴位注射前均記錄心電圖,停治后再復查1次,結果15例中治愈8例占53.3%,顯效6例占40%,有效1例占6%,總有效率100%。

劉三太等[7]穴位注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30例,治療組取心俞、內關穴,病人坐位略前伏,穴位常規消毒,用6號針頭抽取2%利多卡因4ml(80mg),燈盞花注射液4ml向下直刺略捻轉,待局部得氣后回抽無回血時將藥緩慢注入,每穴2m,出針后用干棉球按壓片刻,1次/d,5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口服抗心律失常和擴管西藥治療,結果治療組30例經1~2個療程治療,顯效18例占60.00%,有效10例占33.30%,無效2例占6.60%,總有效率為93.40%;對照組30例顯效12例占40%,有效8例占26.7%,無效10例占33.3%,總有效率70%,治療組在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方面均大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χ2=4.0,P<0.05)。

劉斌[8]報道在內關穴注射苯腎上腺素、維生素B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40例,有效率為82.5%。

曹奕[9]報道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60例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組和針刺組進行對照觀察,兩組均選內關穴,治療組以5ml消毒注射器抽取新福林10mg,取雙側內關穴,常規消毒后刺入,提插得氣,抽無回血后緩慢推藥,每穴5mg。出針時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避免出血;對照組取雙側內關穴,常規消毒穴位皮膚,用28號2寸毫針刺入,大刺激量提插捻轉,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40min,其間行針3次,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0.0%,對照組有效率53.3%,顯示兩組療效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穴位注射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療程結束后3個月,兩組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為穴位注射組的遠期療效優于針刺組。

2.2心動過緩李淑萍等[10]

報道穴位注射治療心動過緩50例,取心俞穴,患者取伏臥位,穴位常規消毒,根據患者胖瘦酌情進針深度,藥物為復方丹參注射液2ml,進針后稍加提插待有針感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1次/d,每次取一側穴,10次為1個療程。首次取左側心俞穴注射效果較好,以癥狀消失、心率恢復為每分鐘62~70次左右、1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為治愈;5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療最少3次,最多10次,采用本法治療心動過緩產生奇效。

2.3各種心律失常王菊光等[11]

報道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78例效果滿意,方法:取患兒內關穴,局部消毒,用5號半注射針頭,進針約0.5cm左右,回抽無血后注射25%硫酸鎂0.2ml,雙側穴位注射,7d為1個療程,可連用兩個療程,結果:穴位注射7d后,急性患兒心電圖約90.1%恢復正常或好轉;慢性患兒約54%恢復正常或好轉、且療程短;中毒組硫酸鎂穴位注射治療(不停用洋地黃)3d后,心電圖洋地黃中毒表現消失。

韓勇等[12]用中藥穴位注射治療心律失常47例,取穴1組:心平(經驗穴,在手少陰經上,腕橫紋上3~5寸壓痛點);2組:厥陰俞、內關、心俞;氣血虛的加足三里、陰虛火旺加太溪、痰火型加豐隆、瘀血加血海,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生脈注射液4ml及復方丹參注射液4ml,1ml/穴,2d1次,兩組穴位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5例,好轉3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0.9%。

石雪梅[13]報道穴位注射治療心律失常28例。選穴:主穴心俞、內關、心俞周圍敏感區,失眠加神門、前額頭痛加印堂、前側頭痛加太陽、后側頭痛加風池、頭頂痛加百會,藥物組成:①安定注射液2mg,5%葡萄糖4ml;②0.1%利多卡因5ml,維生素B110mg;③5%葡萄糖4ml,丹參注射液2ml,注射方法:以上穴位常規消毒,每穴注入藥物0.5ml,1次/d,5次為1個療程,用以上方法治療不同年齡組的病人28例,痊愈20例,好轉6例,無效1例,有效率96%。

尹克春等[14]用當歸注射液治療快速心律失常50例并與30例常規西藥及30例常規針刺治療作對照研究,方法如下:治療組用3ml注射器抽取當歸注射液2ml分別刺入雙側內關、神門穴,有針感后回抽無血將藥物注入,西醫對照組則按常規治療,針灸對照組毫針針刺雙側內關、神門穴,留針20min,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8.00%,西醫對照組為86.67%,針灸對照組為70.00%,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比較無顯著統計意義(P﹥0.05),治療組與針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統計意義(P﹤0.05),中醫證候療效統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00%,優于西醫對照組的70.00%和針灸對照組的73.33%(p﹤0.05)。綜合以上研究報道顯示,穴位注射治療心律失常具有很好的療效,而副作用明顯小于西藥等治療方法。

3穴位埋線

馬逸等[15]報道穴位埋線治療心律失常30例,應用1號醫用羊腸線,剪成5~6cm長,在局麻下把羊腸線埋入穴位,基本穴為內關(雙)、足三里(雙),結合辨證心脾兩虛加脾俞、心俞或神門;心氣陰兩虛加三陰交或厥陰俞;心肺氣虛加肺俞、列缺;氣虛血疲加關元,埋線時一定要得氣,有針感發脹或麻時才能進行,每隔15~20d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結果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

葉珩[16]報道耳頭體穴聯合埋線治療心律失常150例,隨機分A、B、C、D、E組各30例,A耳穴埋線,B頭針治療帶埋線,C體穴埋線,D耳、頭、體穴聯合埋線,E耳、頭、體穴聯合針刺。耳穴主穴為心、皮質下,配穴:快速型心律失常(指室率>100次/min以上)選擇降率點、神門、耳中,緩慢型心律失常(指室率<60次/min以下)選腎上腺、交感、緣中、興奮點;頭針治療帶:主帶為額旁I帶、額中帶透額頂帶前1/3,配帶:快型選左額旁II帶,慢型選額頂帶后1/3;體穴主穴為內關、郄門、太淵、厥陰俞透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配穴:快型選神門透靈道、心平透少海、太沖、太溪、三陰交,慢型選神藏、胸1-7夾脊、關元透氣海、脾俞、腎俞、后溪。結果:有效率A組80%,B組70%,C組76.7%,D組93.3%,E組90%,提示:耳、頭、體穴聯合埋線組優于其他組,療效高、省時間。穴位埋線治療心律失常的優點是作用時間長,具有長期療效。

4實驗研究

倪氏[17]等以正常家兔及病理模型家兔作為研究對象,從肌肉、靜脈或心包經“內關”穴注射相同劑量的利多卡因,比較3種途徑給藥所產生的藥效差別,結果顯示藥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機體上所產生的作用與其它給藥途徑頗為不同,正常機體的經絡穴位組織能減弱藥物的毒性作用,但機體處于病態情況時,經脈穴位組織又能增強糾正心律失常作用藥物的效應。

徐桂芬等[18]報道穴位注射生脈注射液對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心電圖時相性及心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響,方法:20只家兔隨機分為模型組、穴位注射干預1組、穴位注射干預2組、生脈注射液對照組,15s內耳緣注射腎上腺素(75μg/kg)復制家兔快速心律失常模型,另取健康家兔5只作為正常組,同步記錄儀同步記錄體表心電圖(ECG)并觀察時相性變化,檢測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其結果穴位注射干預2組、生脈注射液對照組與模型組比較,快速性心律失常出現時間延遲(P<0.05);穴位注射干預1組、穴位注射干預2組與模型組比較,快速性心律失常持續時間縮短(P<0.05);模型組與正常組比較,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5),結論是穴位注射生脈注射液延遲快速心律失常出現時間、縮短其持續時間、抑制心肌Ca2+Mg2+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其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機制之一。

何英[19]報道觀察穴位注射參附注射液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動物模型心肌組織Na+K+ATP酶活性以及心電圖時相性變化的影響,方法:將20只家兔隨機分成4組,每組5只,分別為空白組、模型組、預防組和治療組,除空白組外的其它各組通過耳緣靜脈注射鹽酸維拉帕米的方法,復制家兔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動物模型,利用分光光度法及監測心電圖的方法觀察穴位注射參附注射液對心肌組織Na+K+ATP酶活性的影響和心電圖時相性變化的影響,結論為以耳緣靜脈注射鹽酸維拉帕米的方法復制的家兔實驗性緩慢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心電圖改變基本與人類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改變相似;穴位注射參附注射液可明顯延緩家兔實驗性緩慢性心律失常模型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出現的時間,縮短其恢復時間;穴位注射參附注射液具有提高緩慢性心律失常家兔心肌組織Na+K+ATP酶活性的作用,這可能是其預防和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機制之一。實驗研究表明用穴位給藥法治療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5前瞻性研究展望

目前穴位給藥法治療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均提示該種方法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敷貼給藥的給藥量小;穴位注射對穴位作用時間短、治療繁瑣;而穴位埋線又僅局限于羊腸線的單一刺激、缺少藥物作用,心律失常用藥的基本要求是盡快產生有效且能被很好耐受的藥物濃度,并根據治療需要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這一濃度而不引起副作用[20]。因此把藥物作用與長時間對穴位的刺激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臨床上用穴位給藥法治療其它疾病中有采用穴位埋入用中藥液浸泡后羊腸線的,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慢性胃炎、糖尿病等均有報道,但尚無采用此方法治療心律失常的報道,因此篩選出治療心律失常的有效方劑制成上述或者類似的制劑形式應用于臨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建青,梁文權.抗心律失常藥新的給藥途徑[J].ForeignMedicalSciencesSectiononPharmacy1996,23(4):228.

[2]劉桂珍.麝香保心丸耳穴敷貼治療室性早搏100例[J].上海醫藥,1996,18(8):8.

[3]焦瑛.平顫膏穴位敷貼治療房顫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7,4(1):246.

[4]周慶偉.當歸液穴位注射治療過早搏動41例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1990,9:420.

[5]張馨蘭.穴位注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30例[J].中國針灸,1996,16(6):12.

[6]楊吉第.內關穴槲寄生針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室性早搏15例[J].中國社區醫師,1998,15(3):35.

[7]劉三太.穴位注射治療室性心律失常30例[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6,4:30.

[8]劉斌.內關穴注射苯腎上腺素、維生素B,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7,4(7):332.

[9]曹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60例治療觀察[J].中國針灸,2002,22(4):231.

[10]李淑萍.穴位注射治療心動過緩50例[J].中國針灸,1999,19(6):342.

[11]王菊光,李巖.穴位注射硫酸鎂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18例[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2):37.

[12]韓勇.中藥穴位注射治療心律失常47例[J].陜西中醫,2002,22,(8):736.

篇(2)

1心律失常類型

抗心律失常藥物所致的心律失常類型十分廣泛。幾乎包括所有的心律失常。可分為緩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兩大類。

1.1緩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是起搏功能的抑制,房室傳導阻滯。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竇性靜止和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房室傳導阻滯。

1.2快速型心律失常分為室上性和室性。室上性有房性心動過速伴傳導阻滯和非陣發界性心動過速。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有以下幾種:①室性早搏;②室速。分為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勻速型室性心動過速,頻發型室性心動過速,加速型心室自主心律等。③室顫。

2藥物治療原則

首先考慮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險性,防止猝死,其次為緩解癥狀。根據藥物的作用機制選擇藥物,力爭以最小的劑量和副作用取得最滿意的療效。由于病因不同、個體差異等,用藥和劑量應做到個體化,必要時可監測血藥濃度。盡量單獨用藥,無效時,先增加劑量,再考慮聯合用藥。應充分了解、密切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治療開始、增加劑量和聯合用藥時,盡可能心電監護。

3常用藥物

抗心律失常藥可分為抗快速心律失常藥和抗緩慢心律失常藥,前者又分為四類,其中II類和IV類分別為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將在抗高血壓藥物部分介紹,此處重點介紹I類鈉通道阻滯劑和III類延長動作電位時程藥物。

3.1抗快速心律失常藥

3.1.1奎尼丁普萘洛爾亦能延緩心機細胞膜對Na+,K+的通透性,減慢舒張期除極速度,降低異位節律點的自律性,亦可使單向傳導阻滯轉為雙向傳導阻滯而消除折返運動。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對室上性和室性心動過速都有效,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或兒茶酚胺物質過多引起的竇性心動過速效果最好。對室上性心動過速也有效。在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時,與強心苷合用,對于減慢心室率,亦有良好效果。對各種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但因有抑制傳導作用,故對傳導阻滯的患者禁用。此外也適用于心絞痛和高血壓患者。復律劑量:第1天口服0.1g,如無過敏反應,第2天口服0.2g,1次/2h,共5次,再無效第3天重復5次,仍無效第4天改0.3g,1次/2h,共5次,再無效則停用;復律后改為0.2g,1~3次/d,治療期前收縮劑量每次0.2g,3~4次/d。

3.1.2利多卡因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選藥,并非十分安全。抑制浦肯野纖維和心室肌的自律性、興奮性和傳導性,明顯縮短動作電位時程,相對延長不應期;提高室顫閾。屬Ib類。用于轉復和預防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適用于心肌梗死、洋地黃中毒、銻劑中毒等并發的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等。本品只能供靜脈使用,先靜脈推注50~100mg,靜脈推注速度范圍為25~50mg/min,無效在5~10分鐘后重復,但靜脈推注總劑量不超過300mg,有效則按1~4mg/min的速度靜脈滴注維持。在老年,心功能低下者,必須注意推注劑量及速度。

3.1.3美西律是一種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具有較好的抗心律失常、抗驚厥和局部麻醉的作用。本品對心肌的抑制作用較小。臨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及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疼痛有人應用美西律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疼痛患者,總有效率為100%。服藥后癥狀迅速緩解或減輕。用本品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疼痛有效,可能與此藥阻滯Na+通道,抑制受累神經纖維的自發電活動有關。用法:美西律100mg/次,口服,3/d。若效果不明顯,可漸增劑量,最大劑量為600mg/次,4周為1個療程;美西律300mg/次,2/d,飯后服,1周后減至100mg/次,3/d,維持4~5周。如本病合并心臟病患者,使用時須注意有無抑制心肌收縮力或導致心律失常的情況。

3.1.4普羅帕酮可降低浦肯野纖維自律性、減慢傳導、縮短動作電位時程,延長房室結有效不應期和旁道的前向不應期,消除折返。屬Ic類。用于預防和治療室性和室上性期前收縮、心動過速和預激綜合征。口服劑量初始為每次150~200mg,3次/d,維持量每次100~150mg,3次/d;靜脈推注每次70mg,若無效,10~20分鐘后可重復1次,亦可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24小時總量不超過350mg,

3.1.5胺碘酮主要電生理效應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動。同時具有輕度非競爭性的a及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和輕度I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性質。減低竇房結自律性。對靜息膜電位及動作電位高度無影響。對房室旁路前向傳導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復極過度延長,口服后心電圖有Q-T間期延長及T波改變,可以減慢心率15%~20%,使P-R和Q-T間期延長10%左右。對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可影響甲狀腺素代謝。本品特點為半衰期長,故眼藥次數少,治療指數大,抗心律失常譜廣。用于室性和室上性期前收縮和心動過速、陣發性房撲和房顫、預激綜合征等多種快速性心律失常。口服每次150~200mg,3次/d,有效后改200~300mg/d維持;靜脈推注2.5~5mg/kg,繼續以靜脈滴注維持;24小時總量不超過1200mg。

3.2抗緩慢心律失常藥

3.2.1阿托品阻斷M膽堿受體,拮抗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增快。適應證為竇緩、竇房和房室傳導阻滯以及竇房結功能低下而出現的異位心律。用法:口服0.3~0.6mg,3/d;靜推或皮下注射0.5~1mg。副作用:口干、眩暈、皮膚潮紅、尿潴留、快速心律失常及加重青光眼。

3.2.2異丙腎上腺素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心臟驟停等。舌下含服劑量每次10mg,每4小時1次;靜脈滴注劑量為0.5~1mg加入250~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緩慢滴入。

4討論

抗心律失常藥潛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醒臨床醫師,要嚴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適應證及其副作用,正確應用。確定有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必要,避免濫用預防性抗心律失常藥物。選擇療效好的藥物,盡量選用療效高而副作用小的藥物。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前,注意糾正心肌缺血和心臟泵功能衰竭,糾正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鉀血癥。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無效時再逐漸增量,盡量控制聯合用藥。注意配伍禁忌。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其他藥物時,注意相互不良作用與配伍禁忌。靜脈應用抗心律失常藥時,應進行心電監護,長期用藥者,有條件者監測藥物血濃度。使用新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最好住院觀察。一旦明確心律失常系抗心律失常藥物所致,應立即停用致心律失常藥物。

參考文獻

篇(3)

新產后以小腹疼痛為主癥者,稱為“產后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有產后子宮收縮痛、感受風寒腹痛、傷食腹痛及產褥感染腹痛等。《金匱要略》和《女科經綸》等文獻記載,由血瘀引起的產后腹痛,又稱“兒枕痛”。筆者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運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產后腹痛30例,取得滿意療效。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0例患者中,年齡最大38歲,最小21歲;其中初產婦26例,經產婦4例;病程最長22天,最短3天。

1.2分型標準根據2007版《中醫婦科學》結合臨床辨證分為三型[1]:(1)血虛腹痛:產后小腹隱痛、腹軟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目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黃,大便干結。苔薄,舌淡紅,脈細弱。(2)血瘀腹痛:產后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得熱痛減,惡露色黯,量少不暢或狹小血塊,舌質暗紫,脈弦澀。(3)寒凝腹痛:產后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面色青白,四肢不溫,舌質黯淡,苔白滑,脈弦緊。

1.3診斷要點根據新產后下腹部陣發性收縮痛,不伴發熱,在腹痛時下腹部可捫及隆起的質地較硬的收縮狀態的子宮,與產褥感染引起的腹痛鑒別,感染腹痛者伴發熱,惡露醬紅色,伴穢臭氣味,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

1.4治療

1.4.1取穴關元、氣海、三陰交、合谷、血虛腹痛者加足三里、腎俞;寒凝腹痛者加命門、關元;血瘀腹痛者加中極、血海、太沖。

1.4.2治療方法常規消毒,無菌操作。(1)血虛腹痛:針刺采用補法,先用毫針捻轉進針,得氣后迅速出針。(2)寒凝腹痛:平補平瀉。(3)血瘀腹痛:針刺采用瀉法,迅速進針,得氣后緩慢出針。

1.4.3治療時間每日針刺l次,每次留針40min,每5min行針1次。

1.4.4中藥配合針灸期間配合口服中藥,藥物為生化湯加味:當歸9g,川芎9g,炮姜6g,桃仁9g,炙甘草3g,生蒲黃12g(包煎)。血虛腹痛加熟地6g,阿膠3g,麥冬3g;血瘀腹痛加紅花10g,益母草30g;寒凝加木香9g,川烏3g,肉桂3g(后下)。上述中藥每日1劑,5天為1個療程。

療程期間可根據病情需要,血虛加服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血瘀加用益母草膏,寒凝加用艾附暖宮丸等中成藥。

1.5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腹痛完全消失未再復發者;好轉:治療后腹痛消失或緩解,1個月后偶有復發或加重者;無效:治療后腹痛無任何緩解者。

二、結果

30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70%;好轉7例,占23%;無效2例,占7%;總有效率為93%。治療時間最短2天,最長3個療程。

三、討論

產后腹痛具有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在治療上應遵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景岳全書·婦人規》:“產后腹痛,最當辨別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中說:“失血過多則氣亦虛餒,滯而為痛”。《婦科心法要訣·腹痛證治》中說:“產后腹痛,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多血虛痛;若因惡露去少,及瘀血壅滯而痛者,為有余痛;若因風寒乘虛入于胞中作痛者,必見冷痛形狀”。清《傅青主女科》說:“夫產后亡血過多,血室空虛,原能腹痛,十婦九然。但痛有虛實之分,不可不辨”。如產時流血過多,沖任二脈失養,血少氣弱,氣血運行不暢,隱隱作痛,即是血虛腹痛。若由血流失暢,寒邪內停所致的疼痛,則為血瘀腹痛,古稱“兒枕痛”,宋《婦科大全良方》說:“兒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塊,因產時其血破散,與兒俱下,則無患也。若產婦臟腑風冷,使血凝滯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則令結聚疼痛,名曰之兒枕”。本病以血虛、血瘀和寒凝為主,治當分清輕重緩急,把握病機之關鍵,辨證施治,治標勿忘于本,方能取得全效。:

篇(4)

內容提要: 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現行醫療事故責任分配原則可以發現:通過加重院方的責任并不能有效防范醫療事故的發生,反而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權益。醫療事故責任的合理分配應該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將醫療事故責任確定在社會總成本最小化的有效點上,同時將醫療風險予以分散,并輔之建立醫療責任保險的新形式與新機構、建立公共衛生的政府訴訟制度。

一、經濟分析在法律領域的運用

二、現行醫療事故責任分配原則

“'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每條法律規則的產生都源于一種目的,即一種事實上的動機。”[4]由此,我們評價現有關于醫療責任分配原則優劣的標準,也應當是其實施的社會效果是否符合其制定的目的。顯然,我們的醫療事故處理的法律法規,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盡量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更好地保護患者的權利。那么,我國目前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是否滿足了這一需要?目前所實行的醫療事故處理的方案,其主要依據在于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和同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這兩部法規中,對醫療事故的舉證責任、醫療事故的內涵、醫療事故鑒定及賠償制度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定,對醫院一方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其中,《規定》第4條即眾人所熟知的醫療事故責任認定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通過對醫院一方責任的加重,尤其是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實際上是在醫療事故責任認定中對醫院采取了過錯推定原則。使患者一方在舉證上處于有利的地位。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醫患雙方的力量對比(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并不懸殊,甚至有時患者還可能處于優勢地位)。那么,這種醫療責任的舉證分配原則是否能夠達到立法者預期的社會效果?下文的論述得出了與立法初衷相反的結論:

首先,醫院方可能會因為過度的擔心而采取保守治療的方式。醫療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必然帶有一定的風險性,況且現實中的疾病狀況是復雜多樣的,它不會和醫學教科書的內容嚴格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某些危急情況下,或者是出現了臨床上少見甚至從未出現過的狀況,這時候就需要醫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醫療技術常規,大膽采用新的或臨床試驗性的搶救措施。這些措施毫無疑問伴隨著更大的風險,但是如果不予以實施就可能誤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對醫院的責任規定過于嚴格,就有可能導致醫務人員在對病人施行治療時存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于為了回避醫療風險而拖延對病人的搶救,或者采用最為安全保險但實際效果不佳的保守治療方法。

其次,醫院方為了避免風險還可能采取過度預防措施。由于患者的體質不同,因而相對的也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有些患者可能不能適用特定的藥物或治療,所以在進行某些治療前必須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身體檢查,這就像我們在注射青霉素之前需要“皮試”一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并不需要進行檢查,或者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常規檢查就可以了。但在嚴格的責任原則下,醫院為了躲避風險,很可能會要求患者做出不必要的諸項檢查,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突況,或者借以逃避將來可能出現的治療糾紛或訴訟。這就必然會大幅度增加治療成本,加重患者的負擔。

最后,作為一種自然科學的醫學,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醫療活動是具有探索性和科學性的工作,盡管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許多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例如肺結核,都已經得以克服,但是醫學并非無所不能,如果期望所有疾病都可以預防和治療仍然是不現實的。[5]人的疾病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在這期間可能還會有新的疾病產生出來,非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即使運用已經非常成熟的醫療技術也可能會出現料想不到的變化,諸如產生無法預料的藥物副作用或者并發癥等,這也是自然科學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其必須面對的風險。[6]而且醫療風險的產生是復雜的,對某些病癥,以目前的醫學水平可能仍然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這時如果要求醫院對自己的行為提供確定的證據,恐怕會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也許有人認為,這是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否則,難道這種風險要由患者承擔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醫療事故作為一種社會風險,如果單純地把它推給患者承擔并不合理的話,那么一味地加重醫院責任,由其來承擔風險,同樣也是不公平的。不但如此,正如上文所分析,在一定意義上,這不但不會保護患者利益,反而會不利于患者。

針對上述困境,尋找出較為合理的醫療責任與風險承擔方式和最大限度分散風險的途徑,正是本文下面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三、醫療事故責任分配的法經濟學分析

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醫療風險是否是可以消除的?如果可以消除,我們就應該致力于如何消除醫療風險;否則,就應該公平的分配風險。

醫療事故責任作為一種侵權責任,正像科斯所分析的:“人們一般將該問題視為甲給乙造成損害,因而所要決定的是:如何制止甲?但這是錯誤的。我們正在分析的問題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真正的問題在于,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8]對于醫療事故,人們一般把它看作醫院一方給患者一方造成了損害,所以要解決的關鍵就是如何防止醫院造成侵害。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具有雙向性:如果只注重避免對患者的損害,就將會加重醫院的責任,使其遭受損害,所以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必須作出選擇。醫、患就像是天平的兩端,責任的砝碼撥向哪一邊,在風險發生時,那一方就要全部承擔或者較多地承擔損害。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確定這個責任“有效點”的合適位置?

從經濟學上的視角看,侵權責任體系的目標就是要使事故造成的損害和預防成本這兩者之和實現最小化,而對于這一成本的變化趨勢,則可以用一個圖表來表示。正如下圖所示,假設橫軸x代表在醫療中的預防水平,豎軸y代表醫療事故所造成的損害,在簡單化的理想模型中,假設社會上只存在預防成本和事故損害成本兩種成本。那么醫療事故發生的概率A將會隨著預防水平(x)的提高而降低,但是為了減少醫療事故所付出的預防成本B則會隨著預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所以,當預防成本和事故損害成本兩者相加時,就得出醫療事故問題的總的社會成本曲線(A+B)。

這樣,最后得到的曲線A+B就是一條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在這條拋物線上存在一個最低點x',也就是社會總成本最小的預防水平,而這也是我們要在醫療事故責任中尋找的有效點。在確定了預防水平的有效點之后,需要分析在醫療中的預防動力問題。我們知道,醫療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與之相應,對醫療事故的預防也是一種雙邊預防,即醫院和患者都應當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果只有一方采取,那就很難防止事故的發生。在治療期間,一方面,醫院必須要認真負責,以謹慎的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對應的,患者也有協助、說明、告知等義務,如向院方醫生誠實告知自身的病狀、病史以及自己的特殊體質,遵照醫囑進行服藥和休養等。其中任何一方的疏于預防,都可能會導致事故發生律的上升,進而增加事故損害的成本。從這種互動的關系出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醫療事故的責任認定中,如果趨向于加重醫院一方的責任,則會促使醫院采取較高的預防水平,而相應的,患者就會采取較低的預防水平,并且醫院方的責任越嚴格,患者方就會越疏于防范;相反,如果趨向于減輕醫院一方的責任,就會促使患者提高防范水平,而醫院就將疏于防范。那么假設兩種極端的情形,一是醫療事故發生后,醫院一方承擔全部責任;二是醫院完全不承擔責任,就會出現下面的列表中的情況。

醫 院 患 者

醫院承擔全部責任 嚴格預防水平 不預防

醫院完全不承擔責任 不預防 嚴格預防水平

而根據上文的分析,這兩種效果無疑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極端嚴格的預防水平將會導致預防成本的急劇增加,而另一方的不預防又會使醫療事故易于發生,增大事故損害的成本,因此單純追加一方的責任并不是減少醫療事故問題社會總成本的有效方式。在一定的限度內,加重責任可能會降低社會的成本,但是如果責任的加重超過了適當的界限,則會導致社會成本的不降反增。當加重醫院的責任時,在一定的限度內可能會達到醫療事故的減少,社會成本的節約,但是一旦越過了臨界點,責任原則的副作用就會顯現出來,而且會隨著責任嚴格程度的提高而越來越明顯,所以溢出臨界點之后的范圍就是責任原則的禁止區域。[9]由此看來,醫療事故問題并不能夠通過單方加重院方責任來解決,而且一旦進入責任禁區,其后果恰恰將適得其反。由此可見,在如何分配醫療事故的責任風險這個問題上,我們既不能一概而論地主張由醫院一方包攬風險,也不能不負責任地將風險推卸到患者一方,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確定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公平地分配風險的責任點,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成本的最小化。

在實踐中,究竟應該如何確定這個風險劃分的責任點,本身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責任點雖然在理論上是確定的,因為經過數學、統計學與經濟學的換算,我們總可以得出一個實現社會成本最小化的點;但是在實踐中,這個責任點卻往往是不確定的,因為在現實中,一切社會資源與成本都處于不斷流變中,所以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固定的參數進行換算。但這并不意味著分配風險的責任點毫無意義,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導風險分配機制的規劃思路。根據這一思想,醫療事故的責任劃分不可以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的二元劃分過程,這種一刀切的規劃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醫療事故的責任狀況,責任成本的界定是更加復雜的問題,需要考量到醫院和患者雙方的具體狀況。同時,雖然醫療事故的責任點本身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這不是說它是不能操作的,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和經濟學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責任點范圍,在這樣一個范圍內,允許具體的責任點有一定的上線浮動幅度,從而保證其相對的靈活性,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同時,根據責任點劃分的原則,有一些硬性的責任承擔是醫患雙方所不能推卸和避免的,例如,院方應該保證患者的知情權,確保患者明白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醫院也必須保證提供具備相應資格的醫師、以及確保在治療過程中認真負責等,這是院方的義務;而對于患者來說,則應該如實地向醫生陳述病情、積極配合醫院的治療等。但是,也正是因為責任點確定的困難,以及單純依靠風險責任的劃分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風險,因此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措施,這就是通過下方中的其它機制來分散醫療事故的責任風險。

四、醫療事故責任風險的分散機制

上文的預設只是在醫院和患者雙方間分配醫療事故的風險。在這兩方主體中,醫療風險要么由醫院承擔,要么由患者承擔,要么由雙方分擔,只涉及到如何分配風險,而不存在化解風險的問題。但社會并不像假設的模型這么簡單,實際上,在這一關系中還會有其他主體的參與,而且參與主體越分散、數量越多,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就越強。[10]所以由分散的社會主體來承擔醫療事故的部分風險,其效果無疑將優于僅在醫患雙方間分配。因此,如何分散醫療事故的風險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主張建構以下制度化解這一問題。

第一、建立醫療責任保險的新形式與新機構。在我國, 醫療執業面臨的風險是醫療責任導致的索賠風險, 同時衍生出醫療糾紛處理風險, 歸根結底還是醫療過失責任的索賠風險。由于這些風險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療發展, 不能適應公眾對于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安全的要求, 這除了完善立法,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外, 通過醫療責任保險轉移醫療執業風險, 是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符合國際醫療風險管理的通用方法。因此選擇一種符合我國實情的醫療責任保險形式, 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十分必要。

首先,設立醫療責任保險信托公司。一方面,該機構的設立在法律制度層面具有可行性。所謂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 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 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通常委托人(醫療機構或者醫師)通過信托合同委托某一機構, 按照委托目的以及約定的程序對醫療過失行為進行賠償。根據我國信托法規定,對醫療衛生事業而設立的信托屬于公益信托,受國家的鼓勵。可見,醫療責任保險信托,從法律層面和具備可行性。另一方面,在現實角度,該機構的設立也具有可操作性。根據信托法的規定,公益信托的設立和受托人的確定, 應當經有關公益事業的管理機構批準。公益信托的信托財產及其收益, 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并且公益信托應當設置信托監察人, 公益事業管理機構應當檢查受托人處理公益信托事務的情況及財產狀況。受托人應當至少每年一次做出信托事務處理情況及財產狀況報告, 經信托監察人認可后, 報公益事業管理機構核準, 并由受托人予以公告。

再次,推行強制醫療責任保險。由公權力強制推行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旨在對受害者的補償, 預防如果責任保險的保障額度不足, 受害者可能仍得不到足額賠償時的救濟。在公權力介入醫療責任保險時,應考慮大、中、小醫院和個體行醫者面臨的醫療風險。作為強制式的保險, 應明確規定最低保險限額, 而且保單不設免賠額, 以防投保人通過投保低額保險來規避其投保責任, 損害受害患者的利益; 強制保險僅在對患者提供最基本的保護, 并非提供完全充分的保障。它要求保險人接受任何合法行醫者的風險, 由政府進行必要的費率干預, 以降低保險人承保權限和風險選擇能力。

第二、建立公共衛生的政府訴訟制度

--------------------------------------------------------------------------------

注釋:

[3]錢弘道:《經濟分析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頁。

[4]耶林。法律,作為目的的手段,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頁。

[5]曾二秀:《侵權法制度選擇的理論、方法與規則 –歐美侵權沖突法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頁。

[6] 孫厚純:《完善醫療事故賠償的設想》載《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7]趙新河:《簡論醫療事故的司法鑒定制度》載《法律與醫學雜志》,2000(3)。

篇(5)

 

吾師黨中勤教授,是河南省名中醫,河南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黨中勤教授熟讀中醫經典,精研現代醫學,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擅長肝膽、脾胃病的診治,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近30載,其中對膽囊息肉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就黨教授治療膽囊息肉(直徑<5mm)的經驗加以整理,以供同道參閱。

1 對膽囊息肉的認識

祖國醫學對膽囊息肉沒有病名記載,黨中勤教授認為,膽囊息肉屬中醫學“脅痛”、“膽脹”、“積證”之范疇,病位在膽,涉及肝脾。其病因多與情志郁結、飲食所傷、體質肥胖、肝膽宿疾(如病毒性肝炎、膽囊炎伴結石) 等有關。。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膽腑郁滯,日久氣滯血瘀,發為有形之物。膽囊息肉臨床表現以脅痛最為多見,《諸病源侯論》有“邪氣乘于胸脅,故傷其經脈,邪氣與正氣交搏故令胸脅相引而急痛也”。提出該病的發生于肝膽經有關。膽液為肝之生化聚成,生理功能以同行下降為順,膽汁的儲藏排泄為肝的疏泄功能加以調節,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膽的疏通暢泄。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膽汁排泄不暢亦會影響肝的疏泄,所以本病病位在膽,病源在肝,膽病應從肝論治。中焦脾胃為氣機之樞,但脾胃的升降運動亦有賴于肝膽之氣的疏泄,脾無肝膽不能升清,胃無肝膽不能降濁。因此脾胃有病可以影響肝膽,肝膽功能失調亦可以影響到脾胃,所以臨床上膽囊息肉的病人常出現食少,腹脹,這都是影響了脾的運化功能,脾失健運所引起的。

2 治療原則以疏肝利膽健脾為主

對本病的治療,黨教授常強調中醫藥療法,膽附于肝,肝膽因經脈絡屬,功能相輔相成,互為表里。膽脹在發病過程中,往往肝病及膽或膽病及肝,形成肝膽同病。因此,膽病須治肝,治膽須調肝。一是疏肝理氣以利膽,若肝郁氣滯,癥見脅肋脹痛,善太息,曖氣不止,納差胸悶,舌淡,脈弦或沉弦者,此類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焦慮癥狀。治應疏肝理氣以利膽,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藥用柴胡15g枳實12g赤芍15g青皮10g姜黃9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佛手12g。二是疏肝清熱以利膽,若肝膽郁熱,癥見右脅灼熱而痛,口苦而干,心煩少寐,面赤,頭暈目眩,胃院滿悶或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者,應以疏肝清熱以利膽,常用左金丸、丹梔逍遙散、四逆散等加減,藥用:黃連6g吳茱萸3g牡丹皮10g梔子12g柴胡15g黃芩12g郁金15g川楝子9g白芍15g等。

3 靈活辨證 隨癥加減

膽腑以通為用,治兼和胃通腑,膽氣以通降為宜,胃則受納、腐熟水谷。膽與胃在生理上存在著“膽隨胃降”的關系,能共同調暢脾胃肝膽之氣機,協同胃腑受納、腐熟水谷雜志網。胃失和降,則影響膽之和降。反之,膽的病變亦影響胃之和降。在膽脹病變過程中,常出現胃失和降的癥狀。治療本病時,應注意降胃通腑,通過恢復胃之通降,達到疏利肝膽氣機之目的。臨床上,很多患者是以胃脘不適癥狀反復不愈前來就診,常伴口苦、納呆、痞滿等癥。

若燥熱內結陽明,癥見脅肋灼熱脹痛,腹脹便秘,口苦口臭面赤,午后潮熱,舌紅、苔黃而干燥,脈弦滑數者,可用大柴胡湯、清膽湯等瀉熱導滯,通腑利膽,藥用大黃6g枳實12g柴胡15g郁金15g萊服子18g延胡索15g白芍15g等。若濕熱郁滯腸腑,癥見右脅脹滿而痛,胸悶納呆,惡心欲吐,腹部脹滿不適,大便粘滯不爽,或身目俱黃,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濡數者,方用茵陳蒿湯、枳實導滯丸等加味以清熱利濕,通腑利膽。藥用茵陳12g大黃3g梔子9g金錢草15g茯苓15g柴胡12g姜半夏12g郁金15g枳實10g木香10g檳榔15g等。若肝膽氣逆,胃腸氣滯,癥見脅部脹痛,腹脹脘痞,矢氣頻頻,噯氣不止,舌淡,脈弦者,方用六磨湯加減。

4 注重身心調護,與藥物治療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患者常伴有明顯的精神癥狀中醫藥療法,這種來自于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擔憂,日久成抑郁狀態。進而這種情志的失調又不利于疾病的康復甚或導致病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臨床上,黨教授很重視對病人的精神疏導,使病人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有嚴重精神焦慮患者,可適當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期間囑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宜吃清淡少渣飲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和刺激性食物,宜適寒溫,避免勞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適當的身體鍛煉能輔助本病的康復。

5 病案舉例

篇(6)

[摘 要] 目的:調查影響腰背痛患者到針灸科求治的因素并觀察針灸治療腰背痛的初期療效。方法:將45例腰背痛患者采用敘述性研究方法,通過問卷形式了解患者到針灸科求治的原因。針灸取穴以腎俞、大腸俞、命門、腰陽關為主,治療1、2次,以治療前后疼痛、煩惱評分和歐氏失能指數(ODI)評價其初期臨床療效。結果 :推薦(12例, 26.7%)、相信中醫(10例, 22.2%)、醫院品牌(6例,13.3%)、醫生口碑(5例, 11.1%)是患者到針灸科求治的主要原因。治療后ODI、疼痛評分和煩惱評分分別為11.0±7.3、5.0±1.9、4.8±2.1,與治療前12.6±7.7、6.5±1.8、6.7±2.1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結論:醫院、醫生的良好信譽,中醫針灸的良好口碑是患者求治于針灸的主要外在因素,針灸治療腰背痛的初期療效與病人的預期值一致。

[關鍵詞] 腰痛/針灸療法;背痛/針灸療法;因素分析,統計學;針灸療法/統計學和數值數據

Survey of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

HE Jing1, Ernest Volinn2, ZHAO Yu1, LI Jia1 (1.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enter, Huaxi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2.Pain Research Center, Judas University, US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methods Th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in 45 cases of lumbago.The patients enrolled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for 1-2 sessions with Shenshu (BL 23), Dachangshu (BL 25),mingmen (GV 4), Yaoyangguan (GV 3) selected.Changes of pain, restlessness score and ODI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t early days.Results Recommendation (12 cases, 26.7%), believing Chinesemedicine (10 cases, 22.2%), reputation of hospital (6 cases, 13.3%), public praise of doctors (5 cases, 11.1%) weremain cause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ODI, pain score and restlessness score were 11.0±7.3, 5.0±1.9, 4.8±2.1 after treatment and 12.6±7.7, 6.5±1.8, 6.7±2.1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ll P0.05).Conclusion Good reputation of hospital and doctors, and good public praise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aremain external factor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lumbago at early days is identical to the patient′s expectation.

KEY WORDS:Low Back Pain/am ther;Back Pain/am ther;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Acupuncture-Moxibustion/statist

腰背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綜合征,是造成人們工作能力下降和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歐美國家的腰背痛病人常常到骨科、神經科、康復科和疼痛科就診。我國的腰背痛患者除了到上述科室就診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求治于針灸療法。西方國家的研究者逐漸意識到用鎮痛藥對癥處理腰背痛,不但醫療費用逐年升高,而且易成癮,胃腸道反應和男性荷爾蒙減少等副反應越來越值得高度關注。所以,一些國外研究者開始關注針灸治療腰背痛的療效以及相關因素[1]。腰背痛的臨床調查有助于確定患者的求治原因和療效影響因素,從而有效地指導腰背痛的治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針灸中心和美國猶他大學疼痛研究中心Ernest Volinn教授合作,于2007年9月―10月對到華西醫院針灸科求治的腰背痛患者進行臨床調查,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敘述性研究,對符合納入條件的受試者進行調查。納入條件:腰骶臀部等解剖部位出現疼痛癥狀,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癥狀[2],包括:①非特異性腰背痛:引起疼痛的具體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蓋了腰肌勞損、肌纖維織炎、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變的各種診斷;②根性腰背痛:又稱坐骨神經痛,多數由椎間盤突出引起癥狀。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20歲、大于64 歲者;②做過背部手術、脊椎骨折、孕婦、脊椎腫瘤、結核等特異性下背痛患者。本研究共納入了45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40.4±11.1)歲;體質指數22.3±3.0;工作強度4.5±2.5(以0 代表根本不需任何體力,10 代表需要非常強的體力)。

2 研究方法

2.1 臨床資料的收集

將患者的一般資料和相關問卷答案手寫填入“腰背痛調查”表格,表格有以下3個部分:①篩查(調查研究前準備):對愿意參與研究又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給一個編號;②基線問卷(主要內容見表1);③基線問卷后的48 h電話隨訪問卷(主要內容見表2)。

所有內容在調查結束后由2位統計員錄入Epidate庫(問卷電子版)。

2.2 治療方法

(1)針刺:均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牌毫針,針長25~40mm,直徑0.30mm。操作規范:令患者采取俯臥舒適位,穴位選取腎俞、大腸俞、阿是穴、委中、昆侖、復溜等,選用毫針雙手夾持直刺進針10~35mm左右,采取輕提重插的輕補行針手法,患者以有酸脹感為得氣指征,得氣后留針,其間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次采取同樣輕補手法行針2min左右。留針30min。

(2)灸法:在留針期間,醫生用點燃的藥物艾條(成都濱江藥用灸條生產廠出產),懸灸命門、腰陽關,每穴灸療均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膚溫熱舒適為度。每日治療1次。

本研究觀察基線問卷后48 h的初期療效,所以患者共治療了1、2次。

2.3 統計學處理

按照Epidate建庫(問卷電子版),2位統計員分別錄入,導入Excell表,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指標

以治療前后疼痛、煩惱評分和ODI評價其初期臨床療效。

3.2 結果

(1)45例患者既往3個月用中醫藥療法治療腰背痛的情況

45例患者中,25例(55.6%)接受過中醫藥療法,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過1~7次針灸治療,19例只接受過中藥內服或/和外敷治療。33例(73.3%)接受過西醫藥治療,12例(26.7%)只是采取熱敷、揉按、叩打等方法緩解腰背痛。

(2)到華西醫院針灸科求治的原因

推薦(包括朋友和掛號員)12例( 26.7%),相信中醫10例(22.2%),醫院品牌6例(13.3%),醫生口碑5例(11.1%),為了尋找有效治療5例(11.1%),希望進一步診斷和治療、只提到癥狀、無回答各有1例(6.7%),還有4例(8.9%)以上原因都不是。45例患者中有24例(53.3%)其直系家庭成員在過去5 年中接受過針灸治療。

(3)45例患者治療前后ODI、疼痛、煩惱、估計幫助評分變化見表3。

表3 45例腰背痛患者治療前后ODI、疼痛、煩惱、估計幫助評分比較 (x±s)

由表3可見,45例腰背痛患者治療后ODI、疼痛、煩惱評分有改善(P0.05),說明針灸治療腰背痛的初期效果與預期效果是一致的。

4 討論

世界衛生組織用“下背痛”作為“腰背痛”標準術語,逐漸規范其臨床診斷與治療。但目前無論是在診斷還是在治療上都存在相當的難度[2]。

從本次的調查可以看出,推薦(包括朋友和掛號員)、相信中醫、醫院品牌、醫生口碑是患者到針灸科求治的主要因素。這說明中醫針灸的良好口碑,醫院、醫生的良好信譽,是患者求治于針灸的主要外在因素。但大多數腰背痛患者(73.3%)首先采用了西醫藥方法緩解癥狀,半數患者(55.6%)用了中醫藥療法,但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過1~7次針灸。可見,針灸療法可能受時間、疼痛、就診方便度等因素的影響,并不是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在其他治療效果不佳后,患者往往受親人、朋友的影響,開始尋求針灸療法,但往往有部分病人失去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從筆者的調查還可以看出,針灸治療腰背痛的初期效果與病人的預期值一致(7.1±1.5,7.2±2.3),這與治療前后ODI、疼痛和煩惱評分的變化符合。治療后ODI、疼痛評分和煩惱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P

針灸作為一種在國內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中醫傳統療法,也應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下背痛治療指南中的一種主流方法,這對提高患者對針灸療法的認知度,促進中醫針灸更好地為世界人民服務有一定意義。探討患者為什么到針灸科求治、療效如何,有利于培養針灸工作者宣傳針灸療法、提高針灸技能、創造專業品牌的意識。

關于針灸治療腰背痛的遠期療效以及療效影響因素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 目的 觀察透針加中藥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透穴刺法加中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癱患者38例,以7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結果 治愈23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7%。結論 透針加中藥對頑固性面癱是一種安全方便、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頑固性面癱; 針灸療法; 透穴刺法; 中藥療法; 針藥并用

面癱又稱“口僻”,亦稱“口眼歪斜”,是臨床中醫科常見病。多數患者治療方法得當,常在2個月內完全治愈,如不能治愈者,稱為頑固性面癱。面癱雖然不會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但是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既給患者的學習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也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針灸是治療面癱的有效療法,但方法較為單一,臨床治愈率并不是很高。綜合治療周圍性頑固性面癱的療效肯定,已被廣泛應用。筆者自2007年10月~2010年1月采用透穴刺法加中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癱38例,獲得較理想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8例患者均來自筆者所在醫院門診及住院部會診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齡11~56歲,均為發病后3個月或發病后經過針藥等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明顯療效者。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余,有5例為反復發作2~3次。診斷標準參照《臨床常見疾病診斷標準》中面癱診斷標準[1]。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所有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閉眼、皺額、蹙眉,眼閉合不全,眼有露白,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歪向健側。耳后可有自發性疼痛及壓痛,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覺遲鈍及皰疹等。

1.2 治療方法

1.2.1 透穴刺法:針刺多取手足陽明經為主,采取局部近選與循經遠選方法取穴。患側陽白透魚腰,人中透地倉,地倉透頰車,頰車透下關,四百透地倉,承漿透地倉;健側陽白透太陽,太陽透下關,下關透頰車,頰車透地倉,地倉透人中,地倉透承江,合谷(雙),中脘,天樞(雙),足三里(雙),瘀血盛加三陰交(雙),血海(雙),痰濕盛加豐隆(雙)面部諸穴行透穴刺法,針體與皮膚呈15°角,緊貼皮下組織由一穴向另一穴透刺,患部與足三里用補法。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20~30 min,中間不行針,7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間隔2~3 d,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2.2 中藥療法:補陽還五湯加牽正散加減。其組成:黃芪30 g,赤芍、當歸、川烏、地龍、丹參各15 g,桃仁、紅花、僵蠶、桂枝各10 g,蜈蚣2條,甘草5 g;重者加白附子10 g,全蝎10 g;頭痛加白芷10 g,藁本15 g;肝陽上亢黃芪減至15 g,加鉤藤12 g,杭菊12 g,石決明30 g,痰盛者加半夏10 g,天竺黃10 g;脾虛者加黨參,白術。每日一劑,10劑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痊愈:顏面對稱,面肌功能恢復正常,面癱癥狀完全消失;顯效:面容及面肌運動功能基本恢復,癥狀明顯好轉,額紋、閉目、示齒3項指標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復正常;好轉:面容及面肌運動功能較前好轉,但額紋、閉目、示齒3項指標未恢復正常;無效:經治療3個療程,癥狀無改善。

2 結果

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23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3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6歲,右側面神經麻痹4個月,癥見右側口眼歪斜。右鼓腮不能,漏氣,右鼻唇溝變淺,右眼不能閉合,右側額紋消失,頭顱CT未見異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胃納差,神疲乏力,大便時溏。按上法,患側面部用透穴刺法,平補平瀉,足三里,中脘用補法;方藥用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減。患者經治療2個月后治愈。

4 體會

頑固性面癱多因患病日久或失治誤治,致正虛邪戀,瘀阻脈絡,筋肉遲緩不收而成。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由外感風寒侵襲面部經絡,以陽明經、少陽經為主,以致經氣流行失常,氣血不和,經脈失于濡養縱緩不收所致[2]。在治療中所取各穴針刺多取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為輔。如頰車為陽明胃經穴,地倉為陽蹺脈、手足陽明之會穴;顴骼為手少陽、太陽之交會穴,迎香為手足陽明之會穴;陽白為足少陽、陽維脈之會,攢助為足太陽經穴,絲竹空為手少陽經穴;魚腰為經外奇穴,主治目瞼下垂,口眼歪斜。所用的手法中,患側與足三里用補法,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手法,以達扶正祛邪,調和氣血,化瘀通絡,糾偏正邪之目的。

透穴刺法即從一穴進針,針尖透達另一穴(多穴),早在《玉龍歌》中就有該法的記載“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透穴刺法既加強兩穴之間的經氣傳導、擴散,又加強經氣感應,增強針刺效果,對改善面部的氣血運行,激活面神經功能,效果要優于傳統針刺法[3,4]。本法適合于各個時期的面癱,特別是頑固性面癱久治不愈所造成的面部麻木、感覺遲鈍、肌肉無力,此方法可使局部瘀閉之經脈通暢、肌膚舒展。對改善面部歪斜有特殊功效。

對于頑固性面癱安定期或后期,由于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乘虛入中脈絡,面部氣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風通絡,養血和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減[5]。牽正散中具有祛風化痰,通絡之功效;補陽還五湯益氣固表,活血通絡,調和營衛,濡養經脈,提高肌體免疫力,與牽正散配伍使用,相得益彰,效力更大。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不傷正;白附子辛散,祛風化痰;僵蠶、全蟲祛風止痙通絡;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養血活血通絡,此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地龍通經活絡,起到祛風活血通絡的作用。該方法使面癱患者恢復快,且療程短,療效好,安全可靠。

臨床研究表明,透針加中藥的針藥并用療法對頑固性面癱是一種安全方便、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以兩種治療方法對機體進行雙重調節,可大大增強治療效果,縮短恢復時間,提高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探討。

參 考 文 獻

[1] 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98.

[2] 徐世祥,劉述昌.醫學論文精粹.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03.

[3] 郭明岐,賈志強,張志忠.多針透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體會.中國實用醫藥,2009,4(20):232.

篇(8)

ClassificationandDifferentialTreatmentofChineseMedicinetoHeadacheSyndrome.LiYing.CountyChineseMedicineHospital,Ningnan615400,Liangshan,Sichuan,China.

【Abstract】Theheadacheisacommonclinicalsymptom,mayoccuralone,orinavarietyofacuteandchronicdisease.Ontheclinicalheadachesaredividedinto:yinastheniayangresistheadaches、congestionheadache、upwardinvasionofliverheadache、asthenicyincausingexcessivepyrexiaheadache。Usedifferentiationtherapyonthedifferentsyndrom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eadache,DifferentialTreatment,ChineseMedicineCurativeEffect,PrescriptionTreatment

1陰虛陽亢頭痛

主要表現:頭痛且脹,多頭頂痛為著,眩暈。伴有腰膝酸軟,心煩、急躁易怒、夜寐不寧、甚或則惡心欲嘔,或兼有脅肋脹。舌質正常或偏紅,舌苔薄黃,脈弦或弦細。

治宜滋陰潛陽,平肝熄風,佐以止痛。

藥用生赭石30克,懷牛膝30克,生杭芍20克,生龜板25克,生石決25克,生龍骨25克,生牡蠣25克(以上先煎),寄生20克,杜仲炭20克,天麻1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腎母子相生,且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腎陰不足,木少滋榮,風陽升動、循經上擾清空所致是證。故以龜板、寄生、懷牛膝、白芍、杜仲炭、滋補肝腎以潛陽;生石決、生龍牡、生赭石、天麻,重鎮平陽以熄風;、牛蒡子止頭痛。諸藥合用,肝腎陰復,肝

陽潛藏,頭痛得愈。

2瘀血頭痛

主要表現:頭痛有定處,經久不愈,舌質正常或暗青,舌下系帶青紫,脈澀。

治宜活血通絡止痛。方用川芎丹參飲加減。

藥用:川芎15克,丹參20克,全蝎5克,蜈蚣2條,益母草15克,玄胡2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遵久病入絡之古訓,宗王清任通竅活血湯旨意,自擬丹參飲。其中,川芎、丹參、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據現代藥理研究,川芎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血循環及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且能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干分布較多,丹參對改善微循環、加快微循環血流量有明顯而肯定的效果,故為主藥而命其方;全蝎、蜈蚣通止痛,尤對頑固性頭痛有良好的通絡止痛功效;益母草活血祛瘀;玄胡活血行氣止痛,尤其止痛效果顯著,作用部位較廣泛;、牛蒡子止頭痛。諸藥相伍,則瘀血得化,脈絡得通,頭痛可止。

3肝氣上逆頭痛

主要表現:頭痛略脹,疼痛每因氣郁惱怒等情志變化而增減。伴有胸脅脹悶,時太息,性情急燥易怒,舌苔薄黃,脈弦。

治宜疏肝理氣,降逆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湯化裁。

藥用:柴胡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殼15克,川芎10克,生赭石25克,懷牛膝2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0克,15克,牛蒡子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為風木之臟,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主升主動,情志調節功能與肝氣關系密切,且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氣為血之帥。肝脈貫膈,布脅肋,上達巔頂。暴怒傷肝,疏泄失常,肝氣上逆,血隨于上,而發頭痛。故以柴胡疏肝湯疏肝理氣,加生赭石、懷牛膝重鎮降逆,引血下行;苔薄微黃,是氣郁化火之象,故加川楝子以清肝熱;青皮疏肝理氣;、牛蒡子止頭痛。合之,使氣血調達,歸于和平而痛即止。

4陰虛火旺頭痛

主要表現:頭痛且暈,面紅是而烘熱。伴有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口干不欲飲,舌偏紅,苔薄微黃,脈弦細數。

篇(9)

筆者從2002年以來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 取得滿意效果。現將101例臨床觀察資料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將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畢業論文 治療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最大者73歲,最小者40歲。病程最長者18年,最短者2月。對照組5l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最大者71歲,最小者41歲。病程最長者16年,最短者3月。兩組患者在病例來源、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輕重程度諸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的報告中所規定的診斷標準?執行。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方藥組成:山瓜蔞25 g,川芎12 g,鹿銜草、丹參各30 g,姜黃、紅花、半夏、西洋參、獲苓各10 g等組成。每日中藥1劑,加水500 mL,用先武后文之火煎煮,煎至200 mL,去渣取汁,每劑煎兩遍,共400 mL。早晚空腹各服200 mL,同時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 。

對照組: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g 。基礎療法:兩組患者均每日應用維生素C 2 g,10%氯化鉀10 mL,能量合劑2支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每個療程連用10 d。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可采用吸氧、靜脈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治療組原則上不采用其它措施,若患者病情加重可采用吸氧、靜脈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則按無效病例進行統計。2周為1療程,第1療程結束后休息2 d,再進行第2療程;第2療程結束后終止觀察,進行統計學處理。

療效標準按照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1979年9月·上海) 執行。

3 治療結果

(1)兩組患者心絞痛癥狀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51%,組間有極度顯著性差異(P

4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其病位在心,與陰寒之邪侵襲及心肝腎功能失調有關,這些因素可導致痰瘀互結,內阻心脈,不通則痛。因此,我們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其主要病機是心腎虧虛為本,痰濁瘀血阻滯心脈為標的本虛標實證。本著“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大法,選用培本扶正,溫補腎陽的鹿銜草;配寬胸利氣化痰宣痹之瓜蔞;養血活血之丹參;活血行氣止痛之川芎,共達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之效。

有研究證明,該方中藥物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可使部分病人膽固醇下降。丹參對血液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均有影響,具有改善微循環、抗凝、促纖溶、降低全血和血漿粘度作用,川芎具有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抑制AS斑塊與改善微循環作用;瓜蔞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鹿銜草能增加冠脈流量及營養性心肌血流量。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該方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增加營養性心肌血流量;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延長心肌缺氧狀態下的小鼠存活時間;能顯著降低實驗性家兔血清1℃、TG、B一LP[2] ,從實驗研究方面為該方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兩組處理因素的差別,在于是否應用中藥復方煎液。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心電圖療效優于對照組,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的作用顯著優于對照組。充分說明,中西醫結合療法控制心絞痛發作和抗心肌缺血作用優于單純西藥療法。

篇(10)

哮喘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中醫辨證論治對哮喘急性發作期的治療作用明顯,采用川芎嗪靜脈滴注(靜滴)結合西醫常規治療寒性哮喘,臨床療效肯定。筆者擬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客觀評價川芎嗪靜滴治療兒童寒性哮喘的療效,并通過檢測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干擾素γ(IFNγ)、白細胞介素4(IL4)的含量,探討其作用機理,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學》【2】中哮喘發作期的證治分類標準,辨證為寒性哮喘。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的哮喘急性發作期患兒,哮喘發作期分度為輕、中度者;②中醫證型屬寒性哮喘者;③年齡在1個月~14歲;④法定監護人知情同意受試者。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非急性發作期者;③哮喘急性發作期分度為重度及危重度者;④本次急性發作使用過氨茶堿或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者。 2 治療及研究方法 2.2 治療組 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川芎嗪(北京市永康制藥廠,批號:0409141),每次2mg/kg,每天1次,靜脈滴注。兩組均以5~7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統計療效。

2.3 觀察指標 包括兩組總體療效(總有效率和治愈率);主要癥狀學指標:喘促、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夜間睡眠障礙緩解時間;血清免疫學指標IFNγ、IL4。

2.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有關哮喘的療效標準制定。治愈:哮喘平息,聽診兩肺哮鳴音消失;好轉:哮喘減輕,聽診偶有哮鳴音;未愈:哮喘發作癥狀無改善。 3.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表1結果表明,總有效率、治愈率治療組分別為97.14%、88.57%,對照組分別為88.57%、57.1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1 兩組治療后總體療效比較統計方法:卡方檢驗;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

3.2 兩組主要癥狀、體征緩解時間比較 表2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在喘促、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3.3 兩組夜間睡眠障礙緩解時間比較 表3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在夜間睡眠障礙緩解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4 討論

哮喘總的病機為痰、虛、瘀,痰瘀互結尤其是哮喘發作期的主要病機,治療應痰瘀并重,治痰活血并用。正如《讀醫隨筆》所言:"痰為血類,停痰與瘀血同治"。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筆者在臨床發現,對于寒性哮喘選用川芎嗪靜脈滴注常可取得滿意療效。中醫認為,川芎辛香行散,為血中之氣藥,能通達氣血。本研究根據中醫理論,在總結前人臨床應用活血平喘法治療哮喘經驗的基礎上,選用川芎嗪治療哮喘急性發作期證屬寒性的患兒,結果顯示川芎嗪可明顯緩解咳喘、哮鳴音、夜間睡眠障礙等癥狀,縮短病程。【參考文獻】 [2]汪受傳. 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77.

上一篇: 學校后勤論文 下一篇: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要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AV在线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日本 |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