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00:59: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是發展性研究,這些題材雖有前人或他人曾涉足研究過和探討過,但作者在此基礎上對此又有新的啟迪,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也就是選題有其新異之處,這類科研和撰稿的效益雖有局限,但困難較小。
好,就是指比同類的學術文章具有較高的質量,調查分析和經驗介紹均有較好水平,對別人在基礎醫學論文或應用醫學上皆有可資借鑒之處,因此,實用性強,研究方法有供別人吸取推廣的價值。
選題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作者自己的特長,要與自己所攻讀和從事的專業對口,深知自己的業務能力,對基礎理論扎實者,可側重于理論性探討,對操作技術熟練者,可選擇臨床分析或流行病學調查。
例如在基礎研究方面,選題新、方法先進,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病例更多,觀察更深,診斷治療方法有創新,效果更好,提新見解等等。創,多指前人沒做過或沒發表過的,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凡達到國際水平、國內首創,即符合創造性。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襲。如果是模仿和重復已有的,要仿中有創,推陳出新,即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老藥新用、古方今用)
引言(前言) ,引言是醫學論文開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紹本文的背景、理論依據、論文的范圍目的與工作的收獲、結果、意義等。可根據論文的需要或長或短。要求言簡意賅,點明主題。
我國自1995舉辦法律碩士學位教育以來,已經走過了16年的歷程,法律人才匱乏的困境基本得以緩解。法律碩士教育的發展體現了階段性、政策性與探索性等特點,但法律碩士教育的應用性依然不夠。面對新形勢,如何解決好法律碩士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制定法律碩士發展規劃,既是廣大法學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更是教育主管部門、高層決策部門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
1 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的發展主要基于法律人才市場供求的變化,體現了階段性與探索性特點,教育的規律性實現不夠
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的成功舉辦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國家對法律人才的緊迫需求。由于建國后長期對法律不重視,法律教育與科研人才十分匱乏,實踐中出現了法律人才十分緊缺的狀況。20世紀90年代初期,恰逢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時期,中國急需大量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和警察。而當時的教育機制、招錄結構無法滿足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借鑒美國的JD教育制度,開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以緩解司法人才的緊缺情形。。國務院學位辦于1995年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8所高校列為法律碩士首批試點單位,招收法學與非法學本科生,分類培養。1998年在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正式招生。從2000年開始限制法律本科報考法律碩士。經過這次調整,法律碩士教育的二元模式正式形成0。2008年,中央政法委員會了《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決定通過部分高校法學院培養“政治業務素質高,實戰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政法人才”。經過公務員公開考試招錄的本科生進入碩士階段學習,在校學習一年,再經過一年的實習,回到原招錄單位工作。這次招錄主要是基于培養的法律人才無法滿足司法機關的需要,反映了供求的局部不平衡。2009年教育部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在報考法學碩士的研究生中。調劑一批學生攻讀法律碩士(法學類),學制兩年。這次變化主要是因為法學本科畢業生難以就業,而法律碩士招生有限,放寬法律本科報考法律碩士更有益于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所以,我國法律碩士招錄政策變化體現了法律碩士教育中的探索性、政策性等特點,其發展始終伴隨著來自市場供求矛盾的壓力,而較少基于法律碩士教育的規律性。
2 我國法律碩士教育借鑒了美國JD教育經驗,實踐中遇到中國國情的強力阻抗,體現為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教育的趨同化
我國法律碩士的教育借鑒美國的jD教育的成功經驗而設置,美國不存在高中起點的法律本科或者法律專科教育,所有學習法律的人都是非法律本科畢業生,經過考試和考核進入法學院學習法律,目的是培養復合型與應用型人才。在美國,法律教育被看成是一種精英型教育,法律與其他專業不同,入學的門檻更高。就其教育的性質而言,賦予了法律碩士教育的職業性。從其受法律教育的層次上看,實際上相當于中國的法律本科,即為初次法律學位教育者。相比之下,中國有著比較嚴格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體系,在舉辦法律碩士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法律本科、第二學士學位、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之間存在著層級性,前一學位是后一學位的基礎,具備了前一學位方可申請后一學位的學習.學位的不同意味著待遇的不同,其等級性十分嚴格。我國的法律本科招收對象為高中應屆畢業生,法學碩士招收已經具有本科學歷的學生,法學博士招收的是已經具有碩士學歷的學生,其專業限制只是各個培養單位自己作出的一定要求。如果借鑒美國的JD教育招收非法律本科生,學習三年后再授予學士學位,在中國是沒有多少吸引力的。所以我們雖借鑒了美國JD教育的招生模式與培養目標,保證了非法律本科專業的學生報考,但在學位授予方面,我們不得不本著中國現有法律教育的國情,在三年受教育后授予法律碩士學位,享受與法學碩士同等的待遇。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由于高校主要從事法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并無培養應用型職業性法律碩士的師資、圖書資料、法律診所,導致法律碩士教育與法學碩士教育的職業性和應用性區別并不明顯,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培養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法律實際能力的養成等各個方面區別不突出,造成兩種不同培養目標的人才采取相同的培養模式,其區別依然是因其開始報考時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
3 我國法律碩士教育采取了從試點到正式舉辦再到逐步推廣的策略,法律碩士教育逐步規范化和科學化,在實踐中取得了重大成績
在法律碩士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基本沿襲了我國改革的一般思路,即從試點到正式舉辦,最后到逐步推廣。我國最早的法律碩士是在1995年開始試點的,最初的試點單位為8所高校,2001年全國試辦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高校為28所,2009年已經達到115所。為了推動法律碩士教育的發展,先后成立了兩屆法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并于1996年、1998年、2006年三次制定與修訂了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入學考試從最初的多元到逐步統一。1995年根據報考者是否擁有法律本科學習背景,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入學考試科目。1997年開始實行全國聯考,全國統一命題。2004年起法律碩士的命題與考錄工作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法律碩士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擴大,1996年招生人數為488名,1998年為1072名,1999年為3 100名,2000年為5 360名,2001年為7 392名。據各校歷年的招生簡章統計,截止2011年,西南政法大學非法學法律碩士招生數為345人,法學類法律碩士為330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類法律碩士為200名,非法學類為200名;中國人民大學非法學類法律碩士為200名,法學類法律碩士為90名;北京大學法學和非法學類法律碩士共300名。數量不斷擴大,規模效應逐漸凸顯。經過十余年法律碩士招生培養工作的探索,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從實踐中調研,總結辦學經驗,發現問題,法律碩士教育的發展進一步趨向科學與規范。
二、現階段法律碩士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法律碩士的培養規模急劇擴大,特別是2009年法律碩士開始招收應屆法學類考生,法學碩士、法律碩士、法律碩士(法學)多種形式并存,法律碩士的培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難題。總體而言,我國現行法律碩士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1 法學碩士、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在職法律碩士、第二學士學位多軌并存,亟待調整規劃
我國法學教育主要是1978年以后發展起來的。由于我國存在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這樣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導致法律人才極度匱乏。為了充實國家司法隊伍,解決市場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必須采取一定的短期行為和一定時期的政策性行為,在職法律碩士以及第二學士學位可以認為是國家在短期滿足司法人才的一種救濟措施,而法律碩士卻可被視為是一項較為長期的行為,而法學類法律碩士招生也被看做是一項比較倉促的行為。為了滿足市場的急需采取的某種應急措施,必然與長期發展起來的符合教育規律且比較穩定的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產生沖突。法學第二學士學位在入學基本條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要求上與法律碩士要求一致,只是在學制上一個是三年一個是兩年,但法律碩士待遇為研究生,而法學第二學士是研究生班,兩者存在著沖突。法律碩士與在職法律碩士兩者也存在著沖突,法律碩士招收的是非法律本科學生,而在職法律碩士從最開始只允許有五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45歲以下的在職人員報考,逐步放開到有三年工齡的法律實際工作者。前者為學歷教育,頒發研究生學歷與學位證,后者只是頒發學位證。法律碩士(非法學)與法律碩士(法學類)兩者的區別只在于生源背景與學制不同,法律碩士的生源為非法律本科學生,法學類法律碩士招錄對象為法律本科學生,非法學類法律碩士學制為兩年,法學類法律碩士學制為三年。除此之外沒有多大的區別,課程設置、人才培養上體現不出其特色。特別是法學碩士研究生大量的擴招,由于高校的飽和以及博士數量的增多,法學碩士已經無法尋求科研性崗位,轉而與應用型法律碩士展開競爭,造成法學碩士、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律碩士(法學)相互重疊,無法凸顯不同類別的優勢,多元型模式亟待重新調整規劃。
2 我國高校的優勢在于培養學術型人才,而法律碩士教育存在著根本的缺陷,難以擔負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重任
我國法律碩士教育在教育性上應該是成功的,但是在法律性或者說職業性上,則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從我國現行高校評估體系上來看,高校的排行主要取決于課題與發表的論文上,對于教師的評價也主要在于主持課題與發表文章數量上。高校關注的是其在行內的排名,教師關注的則是其職稱,上課很好但是一輩子評不到職稱的大有人在,但上不好課照樣可以評教授。由于科研的壓力和繁重的教學任務,法學院教師難以深入到實踐中去從事法律實務,況且在中國的現實中,不是擁有司法資格的教師人人都能接到案子。更有甚者,有些學校發文禁止教師兼職從事實務工作,這樣在中國的法學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對于定位為研究型與學術型的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來說,既能發揮高校教師的優勢,又能讓教師的學術得到較好的傳承,秉承師徒關系,所以法學碩士研究生更受教師的青睞,其教學質量也較為令人滿意。相反,法律碩士教育由于定位為職業性與應用性,很少教師有比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即使一部分有也被視為是不務正業拼命賺錢的兼職律師教師,這部分教師在學校基本上是被排斥的。另外,這些教師也基本不會將自己在江湖上的一套經驗教給學生,以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由于這部分教師整天忙于接案、辦案,較少關注學生的學業,難免生出浮躁之氣,學生難以從這些教師身上學到職業技能。有些學校聘請一些實務界人士來給法律碩士上課,施行雙導師制度,但是學校往往計算其辦學成本,有經驗的檢察官、法官、律師也往往不會因為學校付幾十元甚至幾百元錢一節課的薪酬去上課,因為他們大都還有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滿。雙導師制度看起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學生往往只能聯系到學校的導師,難以聯系到實務界的老師,實際上也是徒有虛名。從總體上說,高校難以擔當應用型法律碩士培養的重任。
3 由于法律碩士與法律職業之間認可機制的欠缺,公務員招考崗位設置對法律碩士有一定歧視,導致其應用性優勢未能充分展示
1995年的《關于在我國設置和試辦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將法律專業碩士定位為“具有寬口徑、復合型、外向型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要求能夠綜合運用法律和經濟、管理、科技、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獨立從事法律實務和有關管理工作”。但是法律碩士教育缺乏一個政策性或者說法律性的職業認可機制,與其他類型的法律人才競爭時沒有體現其優勢。1995年出臺的《關于設置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報告》規定:“建議中央政法主管部門在制定有關職位崗位的任職條件和任職資格時,對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獲得者在取得相應職務方面有一定的考慮。”200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九條第六款和2001年《檢察官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六項分別規定,獲得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從事法律工作滿一年,即可獲得法官和檢察官資格。但是隨著《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的頒布施行,所有法律執業者均需通過統一的司法考試,導致相關的待遇無法兌現。另外,根據《國家公務員法》,法律碩士要成為檢察官和法官的也需要通過統一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這樣法律碩士的應用型和復合型特點在擇業時沒有得到展示、發揮,與自考、函授本科、全日制本科、法學碩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同時對于高校的法律碩士教育,國家沒有一個整體的評估體制,圖書館書籍、師資配備、實訓基地、法律診所、社會評價等各校參差不齊,導致法律碩士教育在高校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高校創收的一條重要渠道,法律碩士教育質量堪憂,法律碩士畢業生在就業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三、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的改革思路
1 理順多類型碩士研究生教育關系,大力發展應用型法律碩士教育,適度抑制法學碩士招生規模
大力發展法律碩士教育,是我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設置之初的基本指導思想。1994年國務院學位辦的《關于在我國設置和試辦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幾點原則意見》指出,“在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創設及其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將與法學碩士雙軌并存,以適應人才培養的不同需要,并使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的培養體制不斷發展。從發展目標上看,隨著法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教學科研人才主要通過博士生教育來培養,法學碩士將逐漸減少,最終與法律碩士專業并軌。”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亞杰在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認為:“這二十年,我們主要的精力放在培養教學、科研人才方面——目前,我們正努力進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結構調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大力發展專業學位,大力培養應用性高層次人才。”2009年,《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碩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實際應用為主,教學科研人才更多是來源于博士研究生,必須調整和優化碩士研究生的類型結構,逐漸將碩士生教育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但是這么多年來,與法學碩士教育規模擴招相比,法律碩士的擴招速度比較緩慢,從招生總量上來看,很多學校法學碩士人數依然大于法律碩士生人數。由于高校科研機構所接納的基本上是有博士學位的法律人才,法學碩士只能進入其他應用領域。法律碩士擴招與法學碩士限制發展成了必然,但法學碩士培養實際上為高校之優勢,快速地限制甚至取消發展將對整個法學教育發展不利。筆者主張不受理新增法學碩士點的審批,同時對于現有法學碩士的招生規模應該進行數量限制,將所有新增的碩士點用于法律碩士專業的審批,將所有的新增人數用于法律碩士點的招錄。再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將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并軌。對于兩種不同類別的法律碩士關系的處理,筆者以為應該維持現有狀態,因為現有中國法律本科生數量龐大,限制法學類招生,同時法律碩士又僅招非法律本科,必然堵死更多法學本科生的求學之路。嚴格限制法學本科招生也將導致我國高校很多教師失業、教學資源嚴重浪費,不利于法學教育的長久發展。
2 堅持以高校法律碩士培養為主體,發揮司法部門的職業能力優勢,探索法律理論教育和法律職業教育分離的新思路
法律碩士(J.M)學位設立的目的在于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法律專業人才,這不僅是法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而且也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首先,它借鑒了美國的J.D法律教育模式,以彌補中國法學教育過分偏重學術教育、本科教育之缺陷。我國法學教育長期以來都以“本”為本,基本上是從本科教育開始的,主要是一種學術教育而不是實務教育。而美國的法學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以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實務型人才為主。考慮到法學是一門涉及到社會生活多方面的經驗性的學科,一個人只有在具備了較為全面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法律,因此美國的法學院一般會要求申請進入本院學習的學生必須要有一個非法律專業本科以上的學位。這樣的制度設計有利于彌補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帶來的理論思維的淺顯和社會實踐知識的不足等等弊端。[①]
其次,從招考實踐來看,法律碩士專業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一直都名列各高校報考研究生熱門專業之前茅,最多的報考人數,最低的錄取比例,法律碩士一時間成為考研招研的社會新寵,有些教學單位甚至提出要將法律碩士打造成為與MBA一樣的金牌學位的口號,這一切無疑都證明法律碩士的設立合乎社會發展要求,其培養目標定位極端必要、高度可行。
基于此種目標,法律碩士教育和教學的全部工作都應該圍繞著培養寬口徑、重應用、高層次、復合型的優秀人才來進行。但是,這種法律碩士教育的應然性要求與我國現行法碩教育的現實情況和培養模式之間卻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此結合我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2003年底進行的一次關于法律碩士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②]對目前法律碩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敘述。
(1)目前我們在法學學位上實行的是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齊存的雙軌制,對此有部分大學的法學院也正在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試驗,但究竟法律碩士如何進行培養,還沒有多少經驗和制度設計,許多法律碩士教育單位中仍然沿襲和簡單復制原有法學碩士、博士教育那一套,在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學習效果差,從而使得法碩教育和培養沒有特色、缺乏應用性,缺乏特色和深度,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教授的話說,就是:“對于法律碩士,不知是當作法學碩士來培養還是當作法學學士來培養。我作為一名法學教授,同樣存在這樣的困惑。給本科生上課,我知道應當講些什么;給法學碩士上課,我也知道應當講些什么,就是給法律碩士上課,我不知道應當講些什么。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一套形式與內客俱佳的法律碩士教科書。即使是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也存在爭議。”[③]
(2)目前各高等院校法學院相對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其法律教育資源的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本來就十分有限,而面對研究生連年擴招的時代背景更是“捉襟見肘”,不僅使之在法碩招生收費和學生住宿安排等問題上屢遭質疑,[④]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法碩教育水平和培養質量,這已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法律碩士制度的整體形象和社會評價。目前在校的法律碩士在被問及對法碩教育的總體感受和評價的問題時,只有2.25%的被調查對象感覺很滿意,感覺良好的占17%,而感覺一般和不好的卻分別占到41.1%和39.7%.而對于認為社會可能對法律碩士作出何種評價的問題,有67.3%的被調查者選擇一般,25%的認為較差,而只有7%多一點的認為很好或好。
(3)目前我國高校的法律碩士教育體制與法律職業需求以及司法人員資格認證制度之間相互脫節,相對脫離法律實務,與立法、司法、行政執法部門的溝通和聯系較少,致使法律碩士的就業優勢無法體現,成為法律人就業市場中的“雞肋”。盡管有很多人呼吁盡快確立J.M教育在我國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也已經有不少高校的法學院也為此進行了多項制度改革,將面向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公安人員的社會就業問題,看成法律碩士教育的“指揮棒”和“晴雨表”。然而,由于其培養法律碩士的動機和方式均非為著滿足實踐部門的需要,而是偏重于理論性法學教育,培養研究性人才,加之學制較短,法學知識的傳授尚不全面,故此在法律碩士的就業問題上,同法學學士、碩士以及法學博士相比較,總處于劣勢,形勢不容樂觀。在調查問卷中,當在讀的律碩士被要求就自己的就業前景對作一個預期時,問卷一中58.3%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樂觀;而對報考法律碩士者的調查問卷即問卷二中則有76.3%的認為就業情況會一般。
(4)除了在培養應用性和高法律素質的法碩人才方面尚有欠缺之外,寬口徑和復合型這兩項要求也還需進一步落實。盡管法律碩士學生分階段涉獵了兩種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而普遍(58.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理應屬于復合型人才,但也有40.2%的人認為自己的法律理論基礎薄弱,同法學碩士相比處于劣勢地位;另外,對于如何將法碩階段的法律知識學習與原背景專業相結合的問題,回答說不知道如何結合的竟然占到53.8%.
顯而易見,法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高熱度與社會對法律碩士的滿意度并不成正比,二者之間也絕非簡單的數學公式。當前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按照法碩培養目標來建(重)構各高校法學院系的法律教育培養模式,改變法碩培養中的“本科化”局面,變單純“以本為本”的法律教育為學術教育(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和實務教育(法律碩士)并舉,并形成按照兩種人才培養目標和理念執行的兩套可操作的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培養目標和培養實踐的平衡。
二、建設結構合理的法律碩士課程體系
在攻讀法律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課程體系的科學設置問題。課程體系設置的基本宗旨,就是安排結構合理、循序漸進、互為支撐的多門相關課程,實現法碩教育和教學的目標。課程設置的關鍵就是把握好基本的法律知識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之間的平衡,把培養學生的法律理念和習得法律實務技術結合起來。
在過去的幾年里,針對法律碩士課程設置這樣一個學生反映比較多的問題,[⑤]人大法學院針對實踐要求,對課程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革,改進課程設置,調整教學計劃,使學習更具系統性。按照法碩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期間,需獲得學位課程總學分保持在45學分以上(其中必修課不少于30學分,選修課不少于20學分)的基本要求,在開設通行的法學必修課之外,注意做到:(1)系統開設多項程序法使之同實體基本法相配套,如民訴、刑訴、仲裁法、行政訴訟法等);(2)對于各個實務性部門法,均安排相關案例法選修課(如民法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民訴案例分析、刑訴案例分析、經濟法案例分析、知識產權法案例分析、知識產權法案例分析等);(3)案例課采取法學院教師與外聘實務人才相結合授課的辦法,發揮兩個積極性;(4)專門就法學新興應用學科和社會熱點領域開設選修課程(如法律經濟學專題研究、信托法、房地產法、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物證技術學等)。這樣一來,盡管法碩招生數量和規模仍相對較大,但是通過面向法學實務,每學期滾動開設近30多門的任意選修課程,既有利于學生各取所需,方便選課,又確實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了他們從事法律實務的能力。
當然,圍繞著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組織的其他環節也要與之緊密配合,一體改革。其中包括:(1)選任合格的、有豐富法律實務經驗的主講教師,合理安排指導老師,改變法律碩士學生沒有導師的現狀,在選擇指導老師和專業方向方面,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而不是靠抽簽或指定的形式,應該充分發揮指導老師制度的積極作用,如建立導師與學生的固定聯系制度,還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和處理案件的活動等等;(2)加強教材建設,組織優秀、精干的法碩教育專家(包括一定數量的資深律師、法官以及立法、執法人員參加)編寫一套適合法碩培養需要的專用教材,并同司法考試與培訓書籍相互配套;(3)鼓勵法律碩士同學學以致用,與法律實務部門相互配合,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和普法活動,還有就是由法學院統一組織以法律碩士同學為骨干的模擬法庭活動;等等。
針對學位論文問題,我認為按照法律碩士的培養目標,在修滿必要課程學分外,獲得學位的最終環節不應以撰寫畢業論文為唯一條件,也可以是某種調查報告(如案件調查、立法調查等)、畢業設計(如公司上市招股說明書等)甚至于某種特殊貢獻(法醫學鑒定成果、證據認證方案等)。而論文也不應強求多高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而更應該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選題一般要具體、應用性強,具有可操作性。
三、推進密切聯系實際的法律碩士教學方法的改革
關于法律碩士教學方法的問題,在調查問卷一中,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法律碩士的教育方法有待改進,這個比例占到了69.2%,此外還有27.8%的人認為目前(2003年前)的培訓方案很糟。至于具體的改革方案設計問題,有73.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與法學碩士有所區別。
如前所述,我們對法律碩士的培養目標定位是非研究性專業,換句話說,它要培養的是法律實務人才,而不是理論家(當然也有不少法律碩士選擇考博或立志做研究,但由于其比例極少,暫不討論)。所以,在法律碩士的教育中應該突出其實踐性和針對性。在這方面,法律碩士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問卷一中,在問及法律碩士相關教學方法的缺陷時,有61.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用性不夠,56%的認為針對性差,而在問及所鐘愛或認為適合的教學方法(多選)時,案例教學法排到了第一位,占78.6%,61.3%的人選擇小規模教學,59.5%的人選擇互動式分組討論,54.2%的人選擇情景模擬教學。同樣,在被調查者的建議中,多數也反映教學沒有針對性,教師沒有考慮到法律碩士的特點,即各有特色的專業背景,而是“一視同仁”。
對此,我們要認真改進教學方法,使其更適合法律碩士的特點。這樣的改進方案,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1)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2)改變現有大班(通常是200人左右的大教室)授課制度,采取小規模教學模式;(3)法碩分班分組,在課前、課中、課后均進行互動式分組討論;(4)針對具體法律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采取診所式法律教育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等等。
法碩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普遍感覺到,法律的概念、規則、制度、法律條文都非常抽象,其之所以抽象,因為這是法學家們通過長期對諸多復雜的法律現象進行抽象邏輯思考后歸納整理出來的。對于這些抽象的法學(不僅是法理學,還包括民法、刑法等各個部門法)理論,單純的死記硬背是無濟于事的,很可能一個法律制度,學完以后,能說出其中所涉及概念的定義、法律特征、構成要件,可一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依舊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候,“案例分析”方法就是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法學理論真正與法律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的橋梁,它非常有利于培養法碩學生作為一個法律人應具備的能力。
以民法的案例分析教學為例,首先,對于初學民法的學生來說,應該選定一到兩本非常簡明、清晰的民法學教科書,認真讀上幾遍,對書上講到的民法的基本概念、規則、制度都非常清晰的通盤了解。這是下一步進行案例分析加深對民法理論掌握成都的根本前提。然后,學生們可以在得到老師的指導幫助或聘請高年級同學加入的前提下,組成案例分析小組,三五人或七八人都可以,從一本好案例分析的書籍(如果沒有也可以直接從我國各級法院已經公布的案件)中選擇一個案子,發給參與討論的同學。獲得案例后,由小組選出一位負責的學生將案例材料復印分發給大家,同時規定一個時間,讓大家各自研究,寫出案例分析報告。等待開會討論的前四五天由這個負責的同學收上來,交給老師或高年級的同學(或邀請到的法學碩士),由他們選擇一到兩個主題發言人。在開會時主題發言人先就各自對案例的研究做出主題報告,其他人既可以提問,也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通過不同思想、觀點的沖撞砥礫,好的思想觀點自然脫穎而出。會后參與討論的全體學生中分析的不正確的同學應該應反思自己為什么分析的不對,找出原因,發現問題,然后查找資料,進行核對,進而重新學習沒有理解透徹的民法理論,此時他自然會別有一番滋味的。如此從抽象到具體,再從具體到抽象,穿梭于法律與事實之間,循環往復,持之以恒,就會有非常大的長進。
四、完善面向就業和社會需要的法律碩士管理和評估體系
(一)從法律碩士的管理體制上講,招生規模問題、學制問題以及收費問題至為關鍵。
首先,關于招生規模的問題。對此目前學生們的反映比較大。在問卷一中,有51.7%的被調查者認為應當適當縮小規模,44.2%認為應該大規模削減,只有0.6%的人認為仍有擴大招生的余地。實踐中,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許多學校盲目擴大法律碩士的招生規模,把法律碩士視為“創收”的重要途徑,法碩人數的激增必然導致聽課效果的降低。盡管國家教育主管機關最近作出了繼續擴大碩士招收的決策,但如前所述,考慮到目前各高校現有教室、教師等教學資源相對有限,捉襟見肘。因此,一味地擴大招生規模,只會進一步降低法碩培養水平,導致低水平的教育和低水平的就業二者間的惡性循環。因此,在目前的招生規模條件下,不再認為擴大,而是進一步改革挖潛,優化資源,合理安排教室,最大程度解決法碩教學“座位緊,上課難”的具體問題。
其次,就法律碩士的學制問題,有63.5%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用三年的時間讀完該專業,只有13.8%對目前的兩年制感到滿意。在問卷一中,被調查者普遍反映,兩年的時間對于法律碩士是遠遠不夠的。對此許多任課教師也是這樣反映。法律碩士入校后,除去寫論文,找工作,真正學習的時間也只有一年多一點甚至不到一年,而即就是在這短短一年里,也無法進行深入廣泛的學習和研究。對此,我認為,應該改革法律碩士目前實行的兩年學制為的彈性學制,一般畢業為2~3年,個別人提出延期答辯的還可以再行延長。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針對法律碩士不同的背景,實行不同的或相對靈活的學制,平均下來,一名法碩學生在校修完50學分,應該花3年時間,其中優秀者,則可以提前申請答辯拿到學位。
最后,關于法碩收費的問題。有超過89%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的收費偏高,10.1%的人認為適中,0.6%的人則認為收費偏低。盡管各高校的教學水平、所處地域、市場平價等具體情況都有不同,從而導致法律碩士收費不一。但也應該按照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認真討論,關鍵是要做到培養費的收費透明化,然后依靠人才使用市場的供求來決定最終的收費。
你們好!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作為畢業生代表在這里發言。
首先,我謹代表法學院×級法學碩士研究生向為我們的學習和成長付出過心血的各位老師表示感謝。謝謝你們!
我作為一個××學院的人,已經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的時光。還記得青澀的我們在清河第一次上專業課的時候,××老師給出了一道命題作文《站在××殿堂的大門外》。那時,我們像初入軍營的許三多,站在××學院的校園里,卻面對全然陌生的法律,是老師教會我們如何抬臂邁腿,跨出這艱難的一步。這一刻后,注定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永遠將流淌法律人的血液。感謝把無知的我們領進法學大門的老師。
研究生這三年,是我們緊張而充實,飛速成長的三年。我們把一次次精彩的記憶壓縮成相冊里一張張有故事的圖片。在我們身上已經不再有初入法學殿堂的迷茫與不安,在課堂上我們一次次頭腦風暴,像所有執著的法律人一樣,追求理性、正義、自由和公平。在模擬法庭上,張弛有度,唇槍舌劍,展示著我們的專業素質。在一本本厚重的法學印刷品上,燙上了我們每個人的名字,凝結了我們學習和實踐的結晶。我們不再單純的向老師索取知識,而是更多的思考;不再刻板的研究法律條文,不再局限于過往的案例,而是緊跟時事,考量法律與社會真實的契合度,尋求對法律和法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作為××學院的法律人,我們也不再單純的學習法律,而是找準經濟和法律的結合點,嘗試用經濟的方法解決法律的問題。
再回首,我們的青春歲月已然烙上了××學院的印記,點上了法學的色彩與凝重。雖然學習了七年法律,但我仍惶惶,深感自己在精深博大的法學瀚海中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深怕自己不適宜的言行會玷污法律人的形象。所以我承荀子之言,日參省乎己,希望能心知明,而行無過。在自由和理性光輝的照耀下,成為真正的法律人。如今,我已經無法憶起當初如何完成戚老師那道作文題,不知道今天即將走出校園奔赴各個崗位的我們,用這些年的辛苦與執著完成的答卷,老師您是否滿意。
這三年,我們作為個體在成長,同樣也見證了法學院的壯大。法學院有了更多聲名顯赫,鉆研學術卻虛懷若谷,平易近人的師長,有更多名校畢業的優秀學子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我們的學友,有更多知名人士為我們提供資金支持,幫助我們順利完成學業,鼓勵我們奮進、踏實的走好這艱辛漫長道路的每一步。無論是今天即將與××××揮別的我們,還是日益壯大的法學院,都像做了333個腹部繞杠后許三多,經歷了辛苦的付出和無以名狀的痛苦、掙扎,之后便是成長,是飛躍。
我們在××學院,已由嗷嗷待哺的雛鳥長成了可以搏擊長空的飛鷹,正背起滿滿的行囊準備沖向各個領域的老a。今天,也許是我們最后一次在××學院的舞臺上閃耀,最后一次在法學院的懷抱中呢喃。但我們承諾,我們會堅持正義的信仰和對自由的追求,堅強而樂觀的開始全新的旅程。
謝謝!
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發言稿范文二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遠道而來的家長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物理學院XX屆核技術及應用專業,碩士畢業生,周超然,非常榮幸能有機會作為碩士生代表,站在這個專屬于畢業生的舞臺上與大家共同感謝一些人、銘記一些事、懷念一段時光。
今天,是個收獲的日子。我們將在這里獲得我們的學位,得到國家對我們學歷的認可。今天也是一個起航的日子,我們將由此走向人生的另一個起點,踏上新的征程。在這人生征途順利更替之際,請允許我,代表物理學院的全體畢業生,向悉心照顧我們的家長們,辛勤養育我們的老師們,所有為我們的成長付出過心血的各位朋友們,說一聲:謝謝,您辛苦了!
在物理學院里,有不少人認為碩士生是最悠閑輕松的:沒有本科生那樣為了出國保研而拼命追逐績點的渴求,也沒有博士生那樣為了順利畢業而去發表sci文章的學術壓力。你們錯了,我要為碩士生代言。在物理學院,所謂的gpa成績,高大上的科研文章并不是我們這三年學習所追求的本質目標。我們要習得的是一整套完整的科研訓練,知識傳承。這些系統扎實的基礎知識,嚴謹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面對未知問題的思辨態度,它們才是我們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績點、文章只是我們同時收獲的副產品。
碩士生的科研工作摻不得半點馬虎與敷衍。
我們善于利用物理學院這個大平臺的綜合資源為自己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物理學院是一個大寶庫。有的同學主動利用學院的選課系統,額外修習本學院其它方向甚至其它學院的不同課程,為的就是與任課老師討論并解決在科研中遇到的交叉性前沿問題。有的同學在導師的推薦下,獲得學院支持,出國參觀訪問并在研討會上發表演講而驚艷四座。還有的同學在會議中憑借物理學院良好的聲譽與本身優異的素質,成功獲得該領域專家的青睞,長期的郵件互動令他在隨后進一步的科研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支持與驚喜。這些軟資源都為我們的科研提供了無盡的便利。
我們在科研中也有著對研究結果厚積薄發的沉穩態度。我的導師王宇鋼教授曾經說過:“目前國內有一股科研的風氣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為了完成項目去追求文章數量而放棄質量,這樣做往往研究結果不夠深入,結論不具備太大意義。這些行為是我們所不屑去做的。”科研文章的質量是一個學生科研成就的集中體現,在物理學院導師們睿智地控制與教導下,我們在發表文章質量上有著出色的結果。有的同學頭兩年專心做實驗,研究數據,把結果挖深吃透,最終成功地發出了sci文章。我自己曾經在研究生二年級把我的研究成果交給相關專家審閱,洋洋自得的我收獲的卻是僅比“呵呵”稍微體面的贊賞與無人問津。而最終在我導師的鼓勵與支持下,憑借積累的數據與愈加深入的研究成果,最后成功獲得專家認可,在論文答辯中獲得了比較高的評價。是的,嚴謹沉穩的態度與厚積薄發的心性是我們寶貴的科研財富。
三年的碩士生涯,除了科研學習,也有著我們相互依靠青春激蕩的美好時光。來到物理學院:你一定會有這么幾個科研上的諍友,就學術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轉過身來又在西門烤翅的宵夜中相視一笑;有那么幾個摯友,他們會陪你一起逛街或者打dota,總是無條件地作為npc為你接收郵件包裹。你們一起洗漱、一起叫外賣、一起旅行,聊人生談理想、說那相思戀中的男孩兒女孩兒們。
你或許丟過學生卡,可能不止一次,但是補證后還會留著那開學第一天傻笑的照片;你或許在博實大叔那兒買過包子,在康博斯吃過雞腿飯,也在未名湖溜過彎兒;你一定在未名bbs上討論過十大熱貼,或許還用過馬甲默默地征友或應征過。
你曾經跟學院的某個女生表白過,也或許成了某位師哥師弟的女朋友。擔任過物理學院的助教,更別說你一定到過咱們的教務辦公室見過美麗的尹丹姐姐,也來過學院找親愛的董曉華老師解決疑難。她們不官僚不弄虛作假,有的只是對我們學生的真情!
說了這么多,只是想多和大家分享一下這熠熠生輝的三年碩士經歷。但是,人類已經無法阻擋我們14屆畢業了。我們即將從物理學院起航,走向新的工作崗位。物理學院多樣化的發展途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路:有人有志于繼續做物理科研,有人致力于交叉學科研究,有的人以物理為基礎轉行工作,有的人則有意于前往政府部門發展,還有的人選擇了自主創業或靈活就業。歷史已經證明,北大人從來是獨一無二的時代引領者,是促進國家進步的推動者。未來的路在我們的腳下,無論走向何方、身處何位,我們都是合格的北大物理人。——加油,兄弟姐妹們。我們將繼續書寫這段歷史,開創新的未來。
最后,讓我們把最熱烈和最真誠的掌聲,獻給我們身邊最可敬可親的師長們,也獻給我們自己!衷心祝愿我們的家長身體健康,稱心如意!老師們,工作順心,桃李滿園!同學們前程似錦,大展宏圖!
謝謝大家!
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發言稿范文三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能夠作為畢業生在即將離開的時候有機會在這里吐露心聲。我相信如果我們所里舉辦一個畢業生別離贈言的欄目,還是會有不少同學愿意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因為無論我們在這里過的好或者不好,這里畢竟見證了我們三年的青春。所以不論以后懷念的是過去的時光,還是懷念過去時光里的自己,這里都是我們揮之不去的一筆。作為畢業生的代表,很可惜我不想代表你們,我想你們也無需被我代表,每個人對這里都有獨特的記憶。所以,此時此刻,我能表達的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和意愿。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對這里都是有感情的,只是這感情五味雜陳,對某些人來講這里是福地、值得被記憶甚至終身廝守,而對另外一些人或許這里稍顯平淡、不值得留戀,急于讓這里成為身后的風景。我相信這樣的選擇在我們以后的歲月里還會時不時的上演,有時會一帆風順、乘風破浪,有時會反反復復,艱難無常。當今天這個對于我們畢業生是美好而值得銘記的時刻,依然還有很多同學奮戰在各自的實驗室為自己的課題發愁。我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三年里,我無數次的對這個地方進行憤怒地批判,除卻這里本身不完美之外,這種發泄更多的是對自己無助迷茫的一種釋放。我希望我們的母校能夠在聆聽我們對你的贊美的時候也務必要忍受曾經我們的潑灑,就像一個母親必須承受在她兒女人生最低落的時刻對自己毫不講理的埋怨。當然所里也不得不承認,你們還需要做出更多的改善來創造更好的實驗條件和更加優質的服務來滿足研究生的需求。
此時此刻,站在這里我的感覺和答辯之前是非常不同的,這種轉變開始于將畢業論文打印出來的那一刻,我的感覺從迫切的想要離開變成了對這里有幾分留戀。仔細想想,我在這里第一次登臺表演了節目;我在這里第一次參加了演講比賽;我的名字在這里被第一次印在了sci文章上面。我想每一個畢業生對這里都可以列出一個屬于自己在這里值得記憶的時刻表,對于我,還想特別跟大家分享關兩棵樹的記憶。
第一棵樹位于動物房一樓旁邊的那棵棗樹,之所以留戀他是因為我在這里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和動物房打交道,每次師兄去一樓將新到老鼠拿出來,我再將老鼠搬到二樓做實驗,在師兄從開始穿衣服到取出第一批老鼠,間隔大概有10到20分鐘的時間,這時候我無所事事就在看這棵棗樹,從XX年的春天一直看到XX年的到夏天。動物實驗非常累人,不過每次走到那棵棗樹下面,看看棗樹的葉子從淺綠到墨綠然后變黃,感嘆時光流逝的太快,所剩日子不多,還是要抓緊時間,同時棗樹不時的變換也給我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雖然直到今天畢業我的動物實驗結果都不盡如意,但這個經歷我還是非常懷念,不是每個同學都有機會進行這樣高強度的動物實驗。而且那次動物房旁邊著火的時候,我和師兄就在房間里面。大學的時候經歷過一場地震,研究生的時候趕上一場火災,也算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