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0:4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媒體行政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黨政直屬事業單位文秘6名,計算機管理人員1名;農村小學語文、數學教師各4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2名。以上人員均為全額事業編制。
二、選調(考聘)對象及條件
1、政治合格,品行端正;
2、年齡、學歷及工作年限等要求:①報考文秘人員條件:年齡要求在30歲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較強的文字綜合能力。碩士研究生年齡放寬至32歲(1977年1月1日后出生);②報考計算機管理人員條件:年齡要求在30歲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計算機專業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工作經歷2年以上(20*年7月前參加工作);③報考教師條件:年齡要求在35歲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專以上學歷和教師資格證書;
3、身體健康,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4、凡因犯罪被刑事處罰或開除公職的人員,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均不能報名。
三、選調(考聘)程序
按照簡章、報名、資格審查、筆試、面試、體檢、考核等程序招考聘用。
(一)簡章
招考簡章通過*日報、*晚報、*黨建網、*市人事人才網、雁峰組工網等媒體、網站向社會。
(二)報名
1、報名時間:2009年2月23日至27日,上午8:30至下午17:30。
2、報名地點:雁峰區政府機關大院B棟7樓702。
3、報名要求:每名報考人員只能報考一個職位,統一采取現場報名。報名時,報考人員須提供本人身份證、學歷證書、資格證書等原件及復印件和一寸免冠近照2張。有工作經歷要求的職位須提供單位出具的證明。2009年全日制應屆畢業生須提供由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簽署意見的《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報考人員報名與參考使用的身份證必須一致。資格初審合格后進行現場數碼照相(準考證等統一采用現場拍攝的數碼照片)。每人收取考務費200元(含數碼照相費)。
每個職位招考計劃數與報名人數的比例原則上不小于1:5,達不到比例的,相應調整招考計劃數。
(三)資格審查
報名時,由區招考辦對報名者進行資格初審,初審合格的,準予報名。報名工作結束后,進行資格復查,合格者發給準考證。2009年3月4日,考生到報名點領取準考證。
報考者必須如實填寫《報名登記表》,提供真實有效的證件及復印件。如有弄虛作假,一經查實,即取消考試、體檢、考核或聘用資格。
(四)筆試
1、筆試范圍和內容:報考文秘職位的考生,需參加政論文寫作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科考試,每科滿分100分。政論文寫作主要是測查考生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主要測查考生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言語理解與表達、常識判斷、資料分析等能力。報考計算機管理職位的,需參加《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科考試,每科滿分100分。《申論》主要測查考生閱讀理解、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報考教師職位的,需參加《綜合知識》(語文、數學、英語基礎知識)和《教育理論》(教育學、心理學及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兩科考試,每科滿分100分。
2、筆試成績合成方法:筆試成績實行百分制。其中,報考文秘職位的考生,筆試成績按政論文寫作占80%、《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占20%的比例合成;報考計算機管理職位的考生,筆試成績按《申論》占60%、《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占40%的比例合成;報考教師職位的考生,筆試成績按《綜合知識》占60%、《教育理論》占40%的比例合成。筆試成績相同的,按政論文寫作、《申論》或《綜合知識》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名。
3、筆試時間、地點:2009年3月7日上午,具體地點見準考證。
①文秘職位
8:00—10:00政論文寫作
10:30—12:00《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②計算機管理職位
8:00—10:00《申論》
10:30—12:00《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③教師職位
8:00—10:00《綜合知識》
10:30—12:00《教育理論》
4、筆試工作的組織:所有的筆試由區招考辦統一命題制卷,統一閱卷評分。筆試成績將于2009年3月13日至15日在*黨建網、*市人事人才網、雁峰組工網等網站公布。
(五)面試
參加面試的人選,在報考同一職位人員中根據筆試成績由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計劃人數1:3的比例確定。
文秘人員、計算機管理人員面試采用結構化面談的方法進行,時間15分鐘,滿分為100分。面試具體按《湖南省國家公務員錄用面試試行辦法》實施。
教師面試以說課的方式、分報考科目(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進行,時間15分鐘,滿分100分。
面試時間、面試地點另行通知。
(六)體檢
按照筆試成績占60%、面試成績占40%的比例合成考試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計劃數依次等額確定參加體檢人選。考試綜合成績相同的,以筆試成績高的優先參加體檢。體檢時間另行通知。
體檢標準參照《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國人部發〔2005〕1號)規定執行。體檢費用自理。體檢不合格或棄權導致空缺的,在報考同一職位參加面試的考生中按考試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遞補。
(七)考核
經體檢合格的人員確定為考察對象。主要考察現實表現和實際工作能力。如被考察對象不合格或棄權導致空缺的,可在報考同一職位的面試合格人選中按考試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遞補,經體檢合格后再組織考核。
(八)公示
筆試、面試、體檢、考核等環節工作完成后,都要將結果進行公示,公布相應的合格人員名單,并接受考生的咨詢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九)辦理手續
公示合格的,按規定程序辦理調入手續或編內聘用手續,簽訂《聘用合同》。2009年全日制應屆畢業生暫未取得畢業文憑和教師資格證者,適當推遲辦理手續,但不能超過2009年6月底。新聘人員須參加上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上崗。試用期一年。試用期滿考核合格后,辦理轉正手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四、組織實施
為加強對選調(考聘)工作的組織領導,決定成立區選調(考聘)工作領導小組。整個招考工作由區選調(考聘)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
2012年8月3日,新聞出版總署頒布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下稱《辦法》)。《辦法》的頒布,意味著醞釀多時的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絕大多數綜合性學術期刊也將從原先的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接受市場的考驗。可以預見,失去了傳統體制庇護的大量低水平綜合性期刊將在市場的殘酷競爭中被淘汰,而那些真正具有開放意識和先進辦刊理念的學術期刊將贏得先機并生存下來。
一、傳統體制下綜合性學術期刊的三大迷途
《辦法》的實施,意在表明改革者將采用一種激進的方式,直接向那些制約中國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沉疴開刀。但是由于中國學術期刊分為專業性期刊和綜合性期刊兩種,其改制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專業期刊因為專業性強,經過多年的經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行業認同度高,改制后可以更加專心地做強做大專業。而綜合性學術期刊則不同,看似文史哲經管法什么專業都有,但是專業大拼盤的運作方式,讓綜合性學術期刊更像不同專業的雜亂集合,而不是有效綜合。綜而不強,無疑限制了專業化方向的發展,無法像專業期刊那樣獲得學科內部的認同。因此,改制后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無法依靠專業和學科的優勢在體制內謀生,只能面向讀者市場。但是糟糕的是,傳統體制庇護下的綜合性期刊如同扶不起的阿斗,早已經忘記了讀者市場。長期以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工作幾乎都是圍繞著作者辦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傳統的學術期刊的評價機制有關,不是市場說了算,不是讀者說了算,而是行政化的體制說了算,出現了即使發行幾百份的學術期刊也能生存下去的怪現象。這種考評機制,窒息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活力,導致綜合性學術期刊關門辦刊,遠離當代生活,小而散、同質化、圈子化的問題非常嚴重。可以想象,改制后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如果不思變革,不僅“富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的學者和學人高度集中的”學術共同體難以形成,而且被市場淘汰也將成為必然。[1]具體而言,傳統體制下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存在三大迷途:
1. 迷途之一:封閉有余,開放不足。傳統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遵循的是專家投稿編輯出版同行或者他者評價(轉載或轉引)成果獎勵的出版路徑,這套體系在學術期刊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自循環系統,并構成了一種學術利益的短暫平衡,導致的結果便是,辦刊的好壞不是讀者說了算,而是第三方評價機構或者領導說了算。這套評價體系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把衡量一個期刊成功與否的讀者指標排除在外,結果是綜合性期刊的影響力微乎其微,遑論市場影響力。近年來,幾乎每一次重大的社會文化思潮爭論,都不是首先在學術期刊的引領下進行的,學術期刊在這些話題上的參與度遠在大眾媒體之下。各玩各的,滿足于小圈子內的自說自話,井水不犯河水似乎成了學術期刊辦刊的潛心態。傳統的、封閉的、不及物的、不接地氣的辦刊方針,以及所遵循的這一套知識生產流程,既滋長和縱容了這種心態,也反過來鞏固和強化了這種心態。
學術期刊處于今天的尷尬地位,外界的客觀因素是次要的,說到底是自身的內因使然,是由于它失去了20世紀80年代以《讀書》為代表的學術期刊的那種對重大話題的介入能力和意愿,缺少了思想的力量,也就談不上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力了。
2. 迷途之二:學術性凸顯,思想性淡出。學術期刊以學術為本位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學術期刊以學術為唯一旨歸,忽視思想的力量,忽視對現實生活的介入,那么就存在問題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知識界有一個很著名的口號,那就是“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由于特殊的原因,這個口號有其歷史的正當性和指導意義,一批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的旗手從廣場回到書齋,強調專業操守和學術規范,對建構規范的學科體系功莫大焉。但是物極必反,正是這種所謂的專業化訓練,讓博士生在學術規范的桎梏中舍本求末,談不上思想的建設和對現實的關懷。然而,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其中并沒有起到把關人和引領人的作用,反而通過強化所謂的專業辦刊迎合這種所謂的學術研究范式的變遷。20世紀80年代那種熱火朝天的場面不見了,別說是在從事專業研究的同時,別說保持一種人間情懷,就連一點人間煙火氣也不見了。今天大多數綜合性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要么在故紙堆和歷史文獻中構建自己的小天地,要么在考證諸葛亮的老家在南陽還是在襄樊的學術中搖頭擺尾,要么在不知所云的專業術語或者時髦新詞中作話語狂歡,要么在一些偽學術的糾纏中制造虛假的繁榮。出現這些問題,根子在于放棄了思想的追求和人文的堅守。
3. 迷途之三:工具性凸顯,人文性不足。在整個學術生產體系中,一份有抱負的學術期刊,不僅具有學術成果評定和的功能,還通過學術成果的甄別和,起著學術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下,學術期刊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在行政化的考評下,很多學術期刊在乎的是所發文章作者是不是名家、文章發表后被轉載和引用的頻度等外在特征,至于其內容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學術價值,是否反映“大地上的云霓”,是否真正介入了現實生活,就不得而知了。在工具理性的主宰下,“為了豐富數字,科研機構、學者個人紛紛攢文章、奔項目,重評價形式而輕成果內涵,學術研究成為數字的奴隸”,[2]而學術期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動迎合這種需求,并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介入: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拯救之道
在傳統的學術期刊資助體系下,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根本弊端就是作者本位、拒絕讀者、閉門辦刊。但是在市場中求生存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必須開放辦刊,以讀者而不是作者為本位,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自己的辦刊策略,將介入現實、關注現實作為自己生存下去的拯救之道。當然,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正如拒絕市場的學術必定死路一條,對市場不加辨別地投懷送抱也是死路一條。那么,學術期刊的出路何在?
首先要對學術期刊的讀者市場有所定位,我們需將之放到整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來考量。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人對知識和學問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吶喊,再到新世紀的新的“知識無用論”的雜音泛起,因此,不難發現,當中國的社會政治開放、思想解放的時候,人們的心態積極向上,普遍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通過對知識和文化的獲取,最終能夠達致個人的幸福,20世紀80年代人們重視知識和學問,學術期刊的繁榮就是明證。而當社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的時候,人們寧愿相信權力、關系而不是知識是改變個人前途的力量,對讀書和學問也就看得不那么重了,這也是轉型期的當下,“知識無用論”重新返潮的原因。但是隨著中國轉型期改革的推進,經歷了中等收入陷阱,特別是一個善治和良治的政治體系的建立,“頭上的燦爛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再次成為全社會贊嘆和敬畏的法則時,人們又會重新激起對知識和學問的渴求。而這時候也將是學術期刊走向繁榮的開始。這樣講,并不是說今天的綜合性期刊只需靜靜等候,無須作為,而是說其應為即將到來的社會穩定期做準備,要從書齋和象牙塔的封閉空間里掙脫和解放出來,放眼當下的社會現實。與其他期刊比較,綜合性社會科學應該肩負起向民眾深度闡釋時代的使命,當下的中國社會呈現出非常復雜的形態,已經無法用簡單的知識和邏輯加以解釋,社會和民眾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解讀。對中國問題的深度而不是膚淺的解讀,已經成為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人士的知識需求。當一個社會重新走上良治之后,必定會對知識更加尊重,對學術也更加渴求,而這些,都建立在綜合性學術期刊對現實的深度介入之上。
那么,綜合性學術期刊如何介入現實生活?學者王小章在評價丹尼爾?貝爾的介入性思想時指出,貝爾思想中有三個值得推崇的地方:“第一,他的研究方法論,即中軸原理的視角加上縝密敬畏的歷史考察的獨特方式;第二,他的營造旨在理解和把握長時段社會變遷的方向和性質的‘大觀念’的非凡能力;第三,他的明確宣示的價值立場以及從他的著作中處處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擔當。”[3]王小章評價貝爾的文字提示我們,提倡介入的學術期刊,它所發表的文章首先是學術的,這是學術期刊的根基,因此它遵循的是嚴格的學術規范和縝密的學術邏輯,它所表達的思想是以學術的語言傳達出來的。與政論文章和宣傳文章以喊口號或者站隊的方式干預社會現實不同,它更多改變的是觀念的世界。其次,學術期刊提倡介入,意味著它所關注的現實不是某一具體的事物,它也不熱衷于對某一具體社會問題發議論、下結論,它要從瑣碎而蕪雜的社會現實中尋找到超越的力量和未來發展之道,它要做的是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性的把握,要剝開碎片化的現實的迷霧,照亮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再次,提倡介入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章不再是冰冷或空洞無物的文字,即使是對歷史材料的考證,提倡的也是經世致用,所表現的是學者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擔當。介入理念的學術,一定是“作為精神上的志業”,[4]而不是櫥窗里的展品或者屏風上的風景。具體而言,以介入為信念的學術期刊應該做到三點:
第一,以介入為信念的學術期刊,一定是具有人文性和反思性的學術。與專業性期刊相比,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的優勢不在其專業性上,而在于其綜合性上。而這種綜合性不是過去的不同學科的簡單羅列,或者不同學科的大拼盤,而是經過精心策劃和仔細編排之后的提倡跨學科、跨專業甚至超學科、反學科力量的融合,它以中國的問題為瞄準靶心,以學術的方式深度關注社會問題,深度研究時代之變。它應該關注中國當下的重大前沿問題,追蹤時代和改革大潮。
綜合性人文學術期刊的選題不是從故紙堆中來,也不是從實驗室中來,而是從中國當下特定的歷史性事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化中來。也就是吳曉明先生所講的,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意味著自覺地意識到它所采取的思想形式植根于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之中,意味著這種思想的開展力圖深入捕捉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并將自己的對象領域具體化為真正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5]因此,介入性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既要努力研究發展方式等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戰略問題,也要特別關注穩定物價、房產稅、社會管理創新、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當下社會民眾最關注的問題,在力圖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提供專家的視角和智慧。它注重把重大而復雜的現實問題轉化為學術論題,通過學術名家條分縷析的理論剖析,尋找看似不相關的表象背后的深刻關聯和解決之道;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尋路問計、建言獻策;它采集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為社會的健康發展把脈,同時也作為思想交流、觀念創新的舞臺。此外,強調介入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不僅要對中國的問題發言,同時也應對全世界、全人類普遍存在并且備受關注的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6]它所要探討的應是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話題,諸如“全球文化、全球現代性、超民族主義、世界主義、全球生態文明”等,它應該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上提供中國智慧和思路。
第二,以介入為信念的學術期刊,并不是一種庸俗的功利性介入,它并不要求學術期刊像一般的期刊那樣,在追逐時尚和熱點的話語狂歡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不是要意識形態化或者泛政治化。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所提倡的介入,是要超越“左”和右的意識形態的爭論,注重的是真的問題、思想的引領和深度介入。綜合性學術期刊并不是要振臂高呼,而是要通過知識和觀念的創新,引領社會思潮的變革。它所提倡的介入,代表和引導的是一種冷靜、理性、建設的力量,是對經濟繁榮背后的社會政治可能的危機發出警告;或者在復雜瑣碎的社會生活亂象中,在焦慮迷茫的社會情緒中,找到失衡的節點,并提供心靈的慰藉。它關注的是重大的人文社會基本問題,它要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集中力量產生重要影響的成果,它更要穿越紛繁雜亂的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用權威的、科學的觀點吸引和引領讀者,通過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式作出某種診斷和預言式的警示,對中國乃至人類的未來提供具有方向性的指引。
第三,學術期刊強調介入,意味著它的關注目標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不再以學院里的作者和編輯為唯一的關注對象,而是把對象轉為更加廣闊的讀者隊伍,廣大讀者需要什么樣的學術,學術期刊就應該生產什么樣的學術,它將人文性和反思性作為自己的價值基點。以人文性為價值基點的學術期刊,將重新審視數字管理的評價方式,引導學者對人的存在狀態進行勘測,對人的生存意義的建構,以及圍繞著這些問題的討論。它應以“平等、理性、科學、真理、人格、個性和公平作為自己的基本觀念”的 “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國人文精神”作為反思和引領的力量。[7]與報紙和一般的大眾期刊的區別在于,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目標就是通過思想的力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整個社會向著文明、多元、包容、開放的方向發展,這個過程更多是深層次的、潛移默化的。
總之,以介入為宗旨的學術期刊是對傳統體制下的作者、編輯為讀者的不良傾向的反駁,它要在專業性與大眾性之間、在學術性與思想性之間、在規范性與超越性之間架設橋梁,在對學術前沿話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作深層次的理論評析時,體現人文溫情和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眭依凡.從南科大之困審視大學管理去行政化[J].探索與爭鳴,2011(09):75-81.
[2] 王春燕,張春海,孫文娟.中國學術評價需要中國標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3-19.
[3] 王小章.丹尼爾?貝爾.介入的觀念[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 馬克思?韋伯,錢永祥.學術與政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 吳曉明.學術評價與歷史性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3-19.
[6] 王寧.“全球人文”與人文學科在當代的作用[J].探索與爭鳴,2011(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