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技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31 17:06: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科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科技論文

篇(1)

1.1積極出臺相應政策

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求新求變求突破的過程中,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氣從政策層面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制訂“131”總體構架,引導全省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轉型跨越發展進入攻堅階段。此舉可謂高屋建瓴,其中第一個“1”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宏觀上定位,從大局上對整體發展的布局做規劃;“3”是由3個文件構成的,《山西低碳創新行動計劃》引領山西產業發展的前景,《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總體方案》是具體的戰略部署,主要把重點放在煤炭產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上。《科技攻關項目指南》是戰略抓手,具體排兵布陣;第二個“1”是《山西委、省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它的出臺為轉型跨越保駕護航。“131”總體構架是以重大且具標志性工程為龍頭和牽引,山西轉型跨越要依托的創新產業在發展過程遇到的瓶頸和限制,該構架重點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給與各方面的具體規劃部署,作為“131”的指導性文件《科技攻關項目指南》,重點圍繞煤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生產展開,選取了涉及到這四大領域中16個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引導,下力氣扶持。

1.2合理引導發展方向

根據山西煤炭行業過去存在的問題,廣泛調研煤炭企業的需求,價值懂科技知管理的專家再三研究論證,改變一直以來使用低質量的褐煤的狀況,大力扶持和推廣洗煤技術,力爭將山西煤炭向清潔型高效型能源轉化,扶持發展煤基科技項目。山西在一系列政策制定的過程也十分注重開放性的原則,對于相關產業的科技研發也將采用市場化的形式來運作,引入競爭機制,公開透明的擇優,以招投標的方式選擇承擔單位和創新團隊。整個國家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資源使用模式,煤炭行業如果還守著舊模式不變革是絕對無法生存的,山西政府明銳的意識到這一點,是的一個轉變,機遇與挑戰并存,時間緊迫,因此,“131”總體構架中也明確的設定了時間截點,按照相關可行計劃通過兩三年的實踐,山西煤炭的重點項目能夠獲得重大突破及全方位的應用,如煤清潔轉化利用、煤礦瓦斯綜合防治、二氧化碳封存等等這些迫在眉睫解決的項目。

1.3聯動研發機構及企業找尋突破

政府政策的支持,頂層設計的形成幫助山西形成總體目標,明確標識出要下大力氣發展的重大創新工程、主導產業領域。在此驅動之下,尋找有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發機構及企業,進行配合聯動,將“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資源型產業循環發展”作為山西能源發展的目標。2015年經過政府牽頭,山西科技創新城引入24家研發機構。重點落腳在煤基、低碳等領域,有清華大學、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煤化所、中科院過程所、中國建筑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院這6家在該領域一流的科研院所。同時熱情邀請到了華能集團、中煤科工集團、徐州燃控3家央企入駐。研發機構和企業匯集一處,互通有無、聯動發展為山西煤炭產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技術方面有支撐

歷史上,科學發展大多時候是由技術的進步所推動的。1608年荷蘭眼鏡制造商漢斯.利柏希發明的望遠鏡,直接推動了天文學的飛速發展,這樣伽利略才能發現太陽黑子,觀察到月球上的山脈,觀測到木星擁有衛星,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技術作為支撐。在科技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技術是其最為直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外部影響因素。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有區別,又密切聯系。

2.1新技術的發展應用迫在眉睫

對新技術的迫切需求是近年來煤炭行業的渴望,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日益惡化環境的巨大壓力,都要求煤炭行業的新技術能迅速跟進并廣泛推廣使用,技術的發展能夠倒逼科技的飛躍。傳統山西經濟給人的印象就是“靠煤吃飯”。煤炭經濟低迷使得近年來的山西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同樣陷入低谷。在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能源來源是煤炭,工業原料也基本依賴煤炭,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一次能源消費,煤炭的比重高達50%,這種比重預計在段時間內不會改變。而山西工業利潤80%左右是由煤炭工業提供的,煤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呈現畸重的態勢,不合理的經濟格局,導致山西工業經濟抗風險能力極其薄弱,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最近,柴靜的《穹頂之下》使得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的討論塵囂直上,而山西煤炭“黃金十年”結束后,以煤造富的模式漸漸消亡,煤炭行業的微利時代到來了,尤其山西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經營管理,低質量的褐煤大量生產使用,洗煤技術的應用卻不到一半,清潔型的煤炭能源這樣的技術少人問津,散燒煤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更是尤為突出,單純的依靠比產量拼低價,正如柴靜調侃的那樣,一噸煤炭可能賺不來一杯飲料。山西煤炭產量不斷刷新,屢創新高,2015年煤炭產量預計將接近10億噸,可煤炭的綜合售價卻下降了,較低品質的煤占銷售的大多數,價格自然一路下挫,2014山西煤炭行業實現利潤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同比下降約5%,呈現近些年來的最低水平。煤炭行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的挑戰,有人說,對于一個經濟不夠發達的省份來說,山西談環保談轉型太奢侈,但是煤炭行業低技術帶來的低效益的惡果很快顯現。相關山西煤炭工業投資出現近年來的大幅下降,據官方數據,2014年山西煤炭工業投資同比下降約15%,山西煤炭工業虧損加重,山西煤炭工業虧損企業約500多家,并且遍布全省。

2.2技術革新全面突破

“多米諾骨牌”效應在山西出現了,煤炭行業持續低迷,山西經濟上下游產業鏈也開始發生變革。要改變過“黑”超“重”的工業結構,這樣才能消化煤炭過剩產能,才能破解環境生態的高負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迎難而上,要想破解這一困擾山西轉型發展的難題,從根本來說最直接的就是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能夠使煤炭清潔高效的利用,過去煤一直都被當做是燃料,而今技術革新將其轉變為原料,變“輸煤、輸電”為“輸油、輸氣”。技術革新在山西整個煤炭業悄然興起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成果可喜,推廣應用工作也在加緊加快。技術革新改變過去品質低劣,缺少清潔技術應用的煤炭使用狀況,防止用光資源、用光環境量的狀況,對于山西而言保護落后是沒有辦法創新的,淘汰低效能創新能力弱的煤企,只有如此才能迎來整個煤炭企業及煤炭技術的大患血。技術的革新驅動煤炭產業“破繭化蝶”,從而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應對環保剛性約束具有重要的雙重戰略意義。同時它最直接最高效的為此領域的科學發展提供支持。

3文化指引為鋪墊

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哲學、宗教、藝術等其他文化形式為科學提供了思想導向或方法借鑒。山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科技模式的創新在某種程度上收到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在環境文化方興未艾的古代社會,我們的祖先就遵循自然法則生存,我們的民族宗教、文學藝術、醫學等無不展現著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生態文明、天地人文和諧共存。我們本民族文化中打著獨立性與融通性有機結合的深深烙印。對內聚合社會,對外吸納文明。今天我們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并不是單純的復古,機械地照搬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儒、釋、道的文化傳統,要想在此基礎上有質的飛越,就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生態工業文明相結合,融合提煉我們文化中合理的內核并創新,走出一條新路。

3.1挖掘山西文化底蘊

山西自古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晉商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全國總量第一,但改革開放后,工業社會高速發展的強烈沖擊下,山西的生態環境也遭受著與民族傳統及生態觀念的扭曲與背離。在山西,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是過去時代的縮影,有環保人士發出呼吁,希望這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凈美好的,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得人民針對這一情況,迫切尋找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與科技創新模式,能夠使整個社會重新回歸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篇(2)

已有的研究,無論是把區域環境看成創新基本要素的創新要素論,還是把區域環境看成影響創新投入產出效率因素的創新效率論,兩種理論都認可了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的重要性。從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角度來看,區域創新績效還受到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而區域創新能力又受到區域創新環境的作用。因此從理論上可以認為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的作用,同時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通過園區創新能力對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績效有間接的產生作用。創新環境是指為創新提供規則與機會的體制和結構因素,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僅包括經濟要素,還包括各種非經濟因素。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中,區域創新環境是指技術創新環境與管理水平,包括基礎設施的完善、市場的大小、勞動者素質、為創新機構提供金融支持的能力以及本地區創業水平等因素。周景坤(2013)、張瑩(2009)在關于區域創新環境的研究中,也都引用了區域創新報告的指標;而張危寧等(2006)在研究中則把創新環境分成基礎設施環境、服務軟環境、政策支持環境和金融環境。綜合報告和其他學者的看法,本文把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分成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和金融環境4個方面。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包括道路、通訊、信息以及物流等設施,它的完善有利于園區物質和知識的轉移傳遞,有利于吸引創新重要要素人才的加盟,有利于園區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提高。假設H1a: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對園區創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設H1b: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對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正向作用。

農業科技園區屬于一個創新系統,在創新系統中,它的政策制度安排會影響創新效果,如好的園區科技政策能激勵和引導園區企業進行積極創新,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假設H2a: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政策環境對園區創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設H2b: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政策環境對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正向作用。農業科技園區市場環境指的是農業科技園區企業所面對市場的競爭程度和市場對新農產品需求狀況,市場競爭越激烈,園區企業創新動力可能越強,因此企業獲得更多競爭優勢;市場對新農產品需求狀況好有利于農產品推陳出新,也有利于企業創新。故農業科技園區市場環境好,則園區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越好。假設H3a: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市場環境對園區創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設H3b: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市場環境對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正向作用。農業科技園區金融環境指的是農業科技園區技術創新工程中獲得資金及金融支持的難易程度,農業科技園區金融環境越好,對園區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提高越有幫助。假設H4a: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金融環境對園區創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設H4b: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金融環境對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正向作用。根據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創新能力可以被看作是創新系統在創新過程中中把創新組織擁有的資源如知識積累和特殊技能(包括技術、管理等)轉換成創新成果的能力。創新能力會影響創新績效。假設H5:在農業科技園區創新過程中,園區創新能力對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正向作用。研究假設關系如圖1所示。

二、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一)潛在變量和觀察變量的確定根據對農業科技園區的調查研究以及對創新理論的比較分析,以能夠反映各個潛在變量的可以量化指標構造相應顯變量。即以園區基礎設施的完善水平、園區信息寬帶網的建設水平、生產設備的先進水平構造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潛變量,以園區政策制度與園區發展現狀和目標的協調度、園區科技政策對企業創新的激勵能力兩個指標反映農業科技園區政策環境,以農業科技園區企業所面對市場的競爭程度和市場對新農產品需求狀況反映農業科技園區的市場環境,以獲得技術創新基金和企業在進行技術開發時從銀行獲得貸款難易的情況反映金融環境,以園區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的效率、園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反映園區創新能力,以農業技術水平、農產品加工新技術專利數量、農業新品種指標和園區產值反映園區創新績效。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結構方程模型的潛在變量共有6個,分別是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園區金融環境、要求創新能力和園區創新績效,由相應的觀察變量測量分別反映各潛變量,根據前文相關研究,本文設置見表1。

(二)數據來源根據上述影響因素的類型,實際變量用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以及相關統計年鑒的數據來表示,定性數據則用等級標準來表示。本文實證研究時所使用的樣本來自江蘇省的南京、蘇州和淮安等8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其中主要一部分來自對這幾個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活動較為活躍的企業調查;二是來自這幾個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的管理人員的調查;三是來自高校及研究院所農業經濟研究專家教授的調查。為了確保問卷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于企業的調研,重點放在創新的各種類型農業科技企業;對于高校的調研,選取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蘇州大學和揚州大學4所與農業科技園區聯系較緊密的大學作為調查對象,其中調查人員重點放在多次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教授以及從事技術創新方面研究的教師上。在相關農業科技園區的部分負責人的幫助下,項目組于2014年3月對孵化企業發放了180份問卷,對高校及研究院所發放40份,對各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放10份,總共發放230份問卷。共收回了187份問卷,回收率為81.3%,其中7份問卷由于所提供信息不全而屬于無效問卷被排除,180份有效問卷。對于定性數據,調查問卷采用比較通行的李克特7點式量表。每個題項后有從“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五種對該題項的重要程度,分別用數字1~7表示。1表示“非常不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6表示“重要”。數字越大,重要程度越高。

(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為了保障結構方程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先檢驗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1.問卷的信度。運用SPSS軟件,采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alpha)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如果a系數大于0.7,則信度是接受的,檢驗分析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各變量的a系數都大于0.7,總體為0.798,說明信度是可以接受的。2.問卷的效度.運用AMOS軟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極大似然法檢驗,效度越高則真實度越高,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問卷的效度符合結構方程模型的要求。

(四)農業科技園區對園區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假設的檢驗根據表2和表3可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結構方程模型的要求,可以對作用關系假設進行檢驗。1.農業科技園區環境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關系作用模型的估計和評價。運用AMOS軟件估計農業科技園區環境對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關系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得出,估計結果較好,可以接受此模型假設。2.農業科技園區對園區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模型的結果解釋。本文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結果分析,見表5和圖2。表5說明農業科技園區對農業創新績效的作用在結構方程模型中的路徑系數的實際P值都小于本文設定的顯著性水平標準0.05,故本文的9個假設都是成立。路徑系數分析(見圖2)顯示,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中的基礎設施環境對園區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影響顯著,路徑系數分別為0.741和0.661,假設H1a和假設H1b成立。這說明農業科技園的基礎設施環境(如基礎設施的完善水平、園區信息寬帶網的建設水平、生產設備的先進水平等)對園區的創新能力如園區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的效率、園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以及園區的創新績效如農業技術水平、農產品加工新技術專利數量、農業新品種指標和農業科技園區產值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同樣可以看到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對園區創新績效的影響也較顯著,路徑系數是0.625,假設H5成立,說明農業園區創新能力同時又是園區創新環境對園區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的中介變量。農業基礎設施環境即對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績效有直接影響,又通過園區創新能力對園區創新績效產生間接影響。同樣,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和園區金融環境也是一樣直接地或通過園區創新能力間接地對園區創新績效產生影響。

篇(3)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城鎮待業人員的安置、下崗職工的再就業,這一切使南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擴招后的大量高等院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2008年江西省畢業生人數將創歷史新高,預計達21萬余人,比上年增加近5萬人,大學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多是知識密集型的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由于其產品附加值比較高,能夠支付比較高的工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有條件為大學生就業者提供比較高的報酬。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是進一步繁榮縣域經濟的重要手段。南昌縣、進賢縣、新建縣、安義縣、青山湖區、青云譜區、灣里區,是南昌市的7個涉農縣(區),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賢縣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醫療器械、文化用品、鞭炮禮彈、食品加工、特種水產、食用菌類等特色優勢產業中;青云譜區內農產品、建材、水果、肉類、摩配、啤酒等中小企業專業市場發展良好。南昌縣、新建縣利用農產品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好的優勢,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撐點和增長點。但是,從總體上看,科技型中小企業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數中小企業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要進一步繁榮南昌市縣域經濟,必須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集中必要的財力扶持縣域內前景看好的中小企業脫胎成科技型中小企業,使之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不僅是改善區域經濟運行環境和質量的重要路徑,而且是有效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逐步從資源依賴型、投入支撐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驅動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進一步繁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昌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意義重大,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從數量上看,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南昌的中小企業中,占的比重還不大,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要使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優化其投資環境。

二、南昌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環境分析

投資環境按照其可見性分為投資硬環境和投資軟環境。前者是指與投資活動直接有關的物質條件,主要包括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物質環境。后者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社會、政治、法律、文化、經濟等許多無形要素。投資環境差,中小企業投資成本就高,過高的投資成本將增加交易成本和投資風險,將難以吸引和留住區域內的中小企業。因此,包括科技型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發展和投資環境的優化密切相關。

南昌市投資硬環境近年來有了較大改善。從基礎設施看,作為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進入內地的重要中轉地之一,南昌的航空、公路、鐵路、水路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初步構成了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立體交通基礎;從自然資源來看,南昌淡水、土地和農產品、礦產等資源豐富,具有資源比較優勢,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依托發展起來的特色食品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一直是南昌市中小企業的強項;從地理位置來看,南昌地理位置優越,歷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南昌投資硬環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南昌距離出海口較遠,還沒有完全融入區域經濟城市群中。由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土地政策收緊,南昌過去以土地為最大“賣點”的低成本優勢目前正在喪失,中小企業投資硬環境需進一步完善。但相比之下,就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講,投資軟環境更關鍵,它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環境。科技型中小企業最為關注的是減免稅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科技融資政策。南昌市目前對高新技術企業有一系列優惠的稅收政策,如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內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獲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稅兩年。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

但是,現行的科技稅收政策主要是針對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企業和外企,而對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幾乎不存在科技稅收優惠政策,使得一些非高新開發區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享受優惠,降低了政策效率;南昌在科技融資政策方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也有相關的扶持,如南昌市政府設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通過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但受惠面還是非常有限的。總的來講,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屬于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相對于政府對國有大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政策環境還有待完善。

(二)經濟環境。投資軟環境和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環境展示的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經濟發展水平高,就意味著市場容量大,社會購買力強,這也是吸引投資的必要條件。南昌是江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南昌市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190.61億元,近5年南昌市經濟增速雖連續超過15%,但與中部地區其他省會城市相比,總量仍然偏小,2007財政總收入在中部省會城市中排位最后。政府財政能力不強,直接影響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也勢必影響到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的力度。雖然,南昌從2006年起,將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萬元元,但這相對于沿海發達城市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三)社會服務環境。社會服務環境反映政府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業發展的狀況,服務環境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門對企業的服務和社會中介等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的社會服務。公共服務是南昌市投資軟環境的根本問題。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勢單力薄,更需要各種社會化服務,如政府、有關組織及中介機構提供的技術、人才培訓、信息交流、財務審計、法律、技術咨詢等服務。從政府行政部門對企業的服務現狀來看,近年來,南昌市政府已經認識到服務環境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一環,2001年至今,先后組織4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為全國保留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城市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的《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顯示,2004年在中國200個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中,南昌城市綜合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第30位,從數據分析中看到,南昌綜合競爭力提升的最大拉動力是來自政府管理競爭力的提高。從社會中介等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的社會服務來看,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所獲得的技術支持、信息咨詢、法律支援、投資咨詢、職工培訓和人才培訓、市場營銷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和東部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四)融資環境。目前,南昌市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南昌市統計局資料顯示,在被調查的200戶企業中,有166戶中小企業認為資金緊張制約了企業發展,占企業總數的83%。而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技術開發活動的不確定性、長時效性,科技型中小企業較一般中小企業而言,需投入資金更多,風險更大,而且一旦技術開發失敗則少有回旋余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最大的難題是融資問題。除了極少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創新基金支持外,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還只能依靠自身積累進行發展,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特別是一些新投產企業,由于信用度低,無法籌集到足夠的流動資金,影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南昌市政府做了許多工作來解決這一難題,例如,到2006年12月7日為止,南昌市共有22家擔保公司來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支持。但由于市場主體不明確、信用擔保基金來源單一、擔保機構多頭管理等原因,有25%擔保公司業務處于半停滯狀態。當前,資金難題困擾南昌市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出現下降趨勢,嚴重影響了企業后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因此,就南昌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融資“瓶頸”一直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三、優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環境的對策和思路

南昌已經確定了“和諧創業、富民強市”的戰略方針,在這樣的背景下,優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環境將更大范圍地拓展其發展空間。對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環境的優化,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投資硬環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從軟環境方面著手改進,在改善經濟環境的基礎上,尤其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提高南昌市區域金融服務能力,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

1.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破解其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南昌市政府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場經濟制度要求的企業信用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征集、評價、系統和嚴格的違信懲罰制度,強化整個社會的信用基礎。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是其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企業的信用記錄,幫助銀行和其他企業更全面、準確地了解企業信用狀況,為企業的融資和其他交易活動提供便利。同時它還可以充作信譽抵押品,減輕本企業在融資中實物資產抵押、擔保的壓力。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和企業本身的共同努力,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南昌市擔保體系是以政府政策主導型擔保為主,政府出資較多,而民間資本介入較少,擔保貸款遠遠滿足不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建議政府大力發展社會互助型擔保制度,運用社會互助擔保方式彌補政府政策型擔保方式的不足。社會互助型擔保主要由企業以會員制形式組建,通過會員繳納風險貸款保證金,進行會員之間的互助擔保,獲取金融機構貸款。互助型擔保機構承擔的風險最終由會員分擔。由于擔保審批人與擔保申請人相互較為了解,他們在行為和思維方式上具有很強的趨同性,容易形成群體信譽機制。處于劣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互助擔保聯合起來,在和銀行的談判中可以爭取到較為優惠的貸款條件。由于商業擔保公司是純粹以贏利為目的的,可能加重企業負擔,建議適當采用。

3.完善資本市場,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中小企業在直接融資市場上受到重重限制,過高的門檻阻隔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直接向社會募集資金之路。如《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為1000萬元,上市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5000萬元等要求,這些硬性條件都是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達到的。我國在2004年推出了中小企業板,目前中小板市場在加快擴大規模,這對南昌市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內的一些目前規模不大但具有良好成長性和潛力的企業而言,無疑是個很好的融資機會。南昌還應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機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本進行風險投資。此外,還應引導中小企業通過產權交易中心等渠道,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民間或海外資金。

(二)優化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短缺,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其抗風險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的政策性資助是解決這一問題有效手段。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講,包括投入、稅收、金融、政府采購等在內的各項政策是長時間、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資環境的優化,政策是關鍵。政策制定要有科學性,要在廣泛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吸收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各類相關群體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來,以確保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考慮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出臺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同時,要真正落實各項政策,樹立政府信用,增加政府在投資者心中的可信度。落實各項政策關鍵在于政府職能轉變,最重要的職能轉變就是服務職能的轉變,從熱衷于“管、審、批”的干預型政府轉變成致力于“扶、幫、助”的服務型政府。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社會的全方位服務,具體包括中介服務、教育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等。目前,要根據南昌市的實際情況,逐步構建一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機制靈活、功能完備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要按照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框架,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南昌還應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陳長偉,趙維雙,王春杰.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數量經濟分析[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07,(2).

[2]計文青.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出路選擇[J].探索與爭鳴,2004,(8).

[3]伊永貴,樊貴祥.多管齊下解決難題——吉林延邊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分析[J].金融時報,2005,(9).

[4]謝曉國.江西省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戰略思考[J].企業經濟,2004,(12).

篇(4)

1循環經濟的內涵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循環經濟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把經濟和環境系統人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全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物,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進步的“共贏”[1]。循環經濟是一種“物盡其用”的先進經濟形態,內容包含了基礎設施、工業、農業、服務業、能源以及建筑物等各個方面,其本質是生態經濟,基本形式是清潔生產,根本目標是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系統地避免或減少廢物,實現低排放或零排放,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行為準則(簡稱3R原則)。減量化原則(reduce)即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別是減少有害于環境的資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或消費目的,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制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復使用;再循環原則(recycle)即產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

2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截然不同。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單向的開環式線性經濟,特征是高開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將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開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顯然,只有當人們的行為從高排放的線性經濟轉變為低排放的循環經濟的時候,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才會真正來臨。

從上世紀90年代確定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現在,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有的國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如德國1996年就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該法規定對廢物的優先順序是避免產生—循環使用—最終處置。日本也提出了建立循環經濟的概念。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植田和弦指出,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體系曾經是20世紀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但是,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舊的經濟體系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基礎。在廢棄型社會里,人們把廢棄物在數量上的增加和性質上的惡化,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生活富裕”的結果和經濟增長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種經濟體系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造成了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環境惡化,同時,大部分廢棄物都是潛在的資源,在處理廢棄物的過程中,人們實際上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為此,必須推動廢棄型社會向循環型社會轉變。近幾年來,日本相繼制定了《容器包裝法》、《家用電器循環法》、《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2000年召開的“環保國會”上,還通過和修改了多項環保法規,如《推進形成循環經濟型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等,這些法規均已在2001年4月份之前相繼付諸實施。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加緊制定《循環型社會基本法》,日本有關專家認為,循環型社會的建立,將會導致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和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的轉變,它還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樹立新的價值觀念[2]。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在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都已經不起傳統經濟形式下高強度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處理為環境保護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礙我國進入真正現代化的速度。從長期角度來看,良性循環的社會應從發展階段開始塑造,才不會走彎路,才會得到更快的發展。我國的消費體系仍在形成階段,建立一個資源環境低負荷的社會消費體系,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3]。

3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當前地方可持續發展建設中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建設生態型城市的實現途徑[4]。在實踐中要按照循環經濟原理來布置新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調整淘汰老產業,逐步減少人類的“生態足跡”。例如各地在開發興建工業園區、開發區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時,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按照產業生態園區、工業生態園區的建設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和實施。地方新上項目,從設計的一開始就要按單個企業循環經濟模式建設。同時,地方政府要把各方面科技人員組織起來,協同作戰,加大對可持續發展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技術開發必須保護資源、不破壞生態環境、遵循生態道德。

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其啟動和推廣不僅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界和公眾等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參與,而且需要資金、技術以及法規、制度等軟硬環境的強力支撐。在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健全激勵機制方面,應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清潔生產的產業政策、技術開發和推廣政策,制定詳細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方面的鼓勵措施,使循環經濟型企業得到更多實惠。在健全循環經濟發展制度方面,應建立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財政信貸鼓勵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環境標志制度、押金制度等,從生產到消費各個領域倡導新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另外,應健全相應的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將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納入各級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盡快制定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文件,要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環節統一規劃,明確決策者、生產者、設計者、銷售者、使用者、處理者等的相應責任,提高可操作性[5]。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已頒布并于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里程碑[6]。各地區應盡快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強化該法規的執行力度;修改或完善與循環經濟發展不適宜的法律法規;加大資金投入,繼續提高政府對環保的投入比例,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探索成立循環經濟發展基金,滾動發展,專款專用;改變政府作為防治污染主體的地位,實施“誰污染、誰治理”政策,推動企業自覺進行污染防治的技術改造;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建立股票債券融資、招商引資、金融信貸、民間資本等多元化籌融資體系,為循環經濟型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投資軟環境[7]。

參考文獻:

[1]馬凱.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宏觀經濟管理,2004(10).

[2]李趕順.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3).

[3]賀新元,王曉林.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機制建構探略.學術論壇,2004(5).

篇(5)

二、親近自然的環境設計

一般來講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生態設計就應該處理好人、環境和自然的關系,設計要在創造舒適的小環境(人工環境)的同時,又要保護好大環境(自然環境)。在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看來,像光、風、水體這樣的自然要素只有當他們從外部自然界汲取出來,并引入建筑內部時,才具有意義。片段的自然要素恰可讓人小中見大,一葉知秋,聯想到整個自然界的存在,而同時,建筑本身的主體性卻絲毫未受到影響。在安藤的很多作品中,如住吉的長屋、光的教堂、熊本縣古墓博物館等,都能或隱或現看到他對壁體開口的青睞。安藤在墻壁之間開口的應用并不是為了讓墻壁更美觀或者是使墻壁更具個性,而是想表現一種完美比例的空間流動。通過光影流動、風雨變幻使空間中具有時間和自然的存在。這種手法也使原有的混凝土硬質空間更具自然的感受,作為和空間之間的紐帶近之間的關系。安藤認為,神圣和自然存在一定關系,安藤所創造出得自然和生態自然是不同的,他創造出的空間關聯的是人造和建筑化的自然,當風、水、光被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他們就具有了一定神圣感。

三、讓人們生活在自然生態的環境里

(一)利用自然環境摒棄不考慮原有建造周圍環境的方式,首要考慮建筑周圍的外部環境能起到的效用,盡力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和原有建造技術。

(二)應用自然光理查德•羅杰斯說,“建筑是收納光的工具,就如同溝渠捕捉雨水一樣,光需要使其得以展示的建筑。”自然光的運用,可以創造出獨特的空間氣氛,還可以實現照明的功能,節約人工照明的成本。

(三)利用太陽能等可循環資源太陽能、風能等都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有著其他能源無可比擬的優勢——取之不盡,無污染,所以太陽和風一定是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建筑表皮和通風系統。

(四)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通風是當今生態設計采用比較多的一項簡單成本低的措施。自然通風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空調制冷。

(五)運用自然要素改善環境的小氣候比如,在辦公室設計中,根據人行流線、工作順序、人員關系等隨性的布置家具,室內空間布置綠植,改變傳統的冷漠、單調的狀態,更像在家里一樣輕松。這樣的辦公室不但能改善辦公室內部的小氣候,而且能緩解壓抑氣氛,讓人放松神經,改善人際溝通,使辦公室洋溢一種青春向上的活力。

篇(6)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可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對進口方面來講,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3]孫敬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5年

篇(7)

二、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環境: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門學科都產生了其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深層次的變革。高校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性與實時性變化。學生的學習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局限于教師授予和課本介紹,不論哪個學科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要涉獵的知識越來越廣闊,甚至連圖書館藏書都不能滿足學生實時的需要。而基于此問題應運而生的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環境的建設就是各高校在現階段需要完成的重點問題。

首先,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環境的建設的第一方面就是教學資源的準備。在網絡技術與信息飛速發展的新時期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授課過程中使用的講稿與電子課件,而要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建立起適合學生隨時自主學習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實驗素材、課程要求、操作步驟、重點講解等內容公布于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隨時下載與練習,跨越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課程開展于學生可供選擇的隨時隨地,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篇(8)

(二)缺乏系統的設計知識體系,導致設計趨向表面化。

(三)設計視野狹窄,難以突破傳統的設計方法。

(四)創新性設計思維缺乏,設計創新性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為設計思路局限于常規認知上。

(五)專業興趣建立在暫時對設計過程的愉悅性感受上,難以形成堅定的專業信念。

二、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反思

(一)在課程教學中

課程教學現多為常規性教學方式,其教學方法及教學進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規式,因而在課程中難以使學生將課程知識貫穿于整門課程亦或是相連課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反思及優化課程體系的安排,改變雖倡導學生本位,實則多為教師主體的現實。

(二)在設計調研階段中

設計任務現多為虛擬性設計,調研實為模擬實際項目的一項前期任務,但學生將兩者之間分離,使教師不得不反思虛擬性設計帶來的弊病,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遷移能力有關。因此,能否引進非虛擬或高度虛擬性設計任務實則需要深思。

(三)在課程作業的指導上

課程作業較為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把握能力和運用能力,作業質量的優劣也反映了學生對相連課程、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對教師是一個挑戰。因為即使教師能控制自己的課堂,也不能保證其他課程的學習質量,況且每個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都不同。因而,在課程作業指導上不能同標準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培養上

由教學實踐可以看出,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明顯欠缺,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教師應注重對這一現狀的反思。在各個環節盡快彌補教學上的陳習漏洞,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加快步伐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表達,培養他們的專業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

(五)在未來的教學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學上的陳規,提高教學時效性,必須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引入優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引入課題教學法、競賽任務法、工作室教學模式等。由此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及教學的實際質量,這也是未來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上

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師生雙方在課程進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不能輕視學生的學習態度,需洞察他們的學習情緒并給予及時溝通,弄明白其中的緣由,根據原因盡早調整教學手段。

三、提高教學時效性的策略

(一)課程之前對所授班級進行摸底,合理安排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是教師在教授課程之前所擬定的教學計劃,能反映課程基本內容、教學進度、方法與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綱實質上為預設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組織的對課程進行的“設計”,但缺乏對學生的個體針對性,對其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學生的課程時效性。因此,課程大綱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級個體實際學習情況下進行,并以此作為依據,綜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慮,使得課程在總體目標能實現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有針對地挖掘學生的自我潛能,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國高校中,教師會在上課之前將課程大綱分發給學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個課程的學習內容,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這是值得借鑒的。其對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更有明確的目標性,增強了教授與學習的效率。

(二)注重課程體驗過程,合理制定評分機制

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得出,大多數學生由于各種目的對課程的評分機制非常敏感,課程分數也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之一。因此評分機制的單項化(指最終作業成績占課程成績的大部分)會使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對待平時課程任務不上緊,這終將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與學習風氣。而將平時課程任務納入到課程評分范圍并適宜的實行分數鼓勵辦法,以此強調學生的課程體驗過程而非課程結果,這無疑會鞭策學生抓緊平時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作業形式多樣化、開放化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作業形式多為單一的設計任務式,即課程后階段擬定一個設計任務作為本門課程的結課任務,并以此評定課程成績。這種課程作業形式單一,并不適合所有學生,因為學生的學習進度參差不齊,有些為“快進”,有些則為“慢進”。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樣化,開放化,讓不同進度的學生都能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也增強了課程考核的存在價值。

(四)把握課程節奏,知識點求精不求多

雖然課程有具體的大綱要求及進程安排,但課程每天處于現場直播狀態,每天都會出現不定因素,因此在課程過程中需要根據隨堂實際情況安排課程內容,由此把握好課程節奏。這也反映在知識點的量化上,知識點太多容易引起學生疲勞,造成他們不能及時消化知識;知識點太少,課程時間則多,使學生處于空閑狀態。因此,課程知識點要具有綜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學生在課堂內就能提高知識的消化力。

(五)構建自主學習情境,提高課程民主參與度

自主學習是學生將知識內化的最好方式之一,這一過程從頭至尾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這不是簡單的知識接納,而是知識的自我吸取過程。因此,在課堂中需要根據學生具體的知識體系情況,為其創造適宜的自主學習情景,例如要求學生閱讀優秀專業書籍,在課堂中進行全體討論;再如考察一個設計案例,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與分析結果。這不但能增加課堂民主參與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時也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將長期的專業學習作為興趣目標。與此同時,在課堂中應多設問題情景,用設疑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與討論中,由此加強師生間的互動。

(六)突破常規設計教學思路,鼓勵、引導創新性思維表達

培養創新性人才是設計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創新性思維的缺乏常是學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種,一是學生從小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深,在沒有訓練的情況下難以形成創新意識;二是學生的設計視野窄,思維難以突破;三是他們不敢突破傳統設計思維,愛走“保守路線”;四是設計有別于藝術,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誕”的設計想法,也很快會被自己或旁人扼殺在搖籃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更應鼓勵學生開啟創新思維之門,多給予他們肯定,并在實踐教學中幫助他們在突破性思維中找到可實施之路。同時在平時課程中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手段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多動腦、多總結、吸收他人的優秀成果,使他們能多維度思考問題,多方位表達創新性思維。

(七)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習遷移能力為課程核心

傳統教學常以教師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為評判學習好壞的標準,但事實上課程知識只是專業領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學生對課程所有知識都銘記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動知識的廣闊田地。且專業課程的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果不能使學生掌握學習遷移的方法,以此拓寬知識路徑,那下一門專業課程又會陷入重新來過的尷尬局面,從長遠來看課程時效性同樣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應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遷移能力為重要目標,使得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怎樣靈活運用知識、怎樣提高學習效率。這樣即使學生遇到全新的課程知識,全新的專業內容,也會易于理解,舉一反三。

篇(9)

一、科技發展中的環境倫理問題

1、環境污染

人類在進行科技發展活動中所進行的生產生活會產生生產性污染物,如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及噪聲等;交通運輸、工程建設、商業活動中產生的大宗工業品廢物;環境工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農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農業廢棄物等等。這些污染物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力,控制不嚴,排放到環境中,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環境污染。

2、生態平衡的破壞

科技活動使生態環境發生改變,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向環境中輸入大量的污染物質,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效應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和破壞。另一方面是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對自然和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不合理地毀林開荒,不合理地圍湖造田等。

二、科學技術帶來環境問題的原因

1、科學技術對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科技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在忽視生態環境內在價值的單一經濟哲學思想指導下,利用科技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產生了破壞。科技是人造的,是為人服務的,但科技結果卻存在著對人有害的成分,如汽車的尾氣、發電站的環境污染等等,再如建水壩總或多或少引發稀有物種的滅絕問題。筑路既是一項技術工程,也是一項社會事業。道路會影響家庭生活和商業活動,制造交通噪聲,占用大量耕地。一個水庫建成后,它的代價是犧牲了順水漂流的娛樂,破壞了祖先留給我們的家園,導致生態系統無法估量的損失。

2、人類對技術使用后的后果缺乏長遠考慮

人類為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一些技術使用的后果缺乏長遠的考慮,一些技術使用后也許會在短期內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可能會對后代的生存環境等方面造成傷害,破壞了子孫后代人的生存環境和非人類生物的生存條件。這就需要人們應認清自己在治理和保護環境中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本著對后代人生存環境負責的態度,重視環境保護。要保證本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要為后代留下更多的自然財富。

三、科學技術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

1、加強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倫理責任

在當代環境倫理中所要強調的是人類要有理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尊重自然界和其他生命的價值和權利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尊重。人類要維護環境與資源的永續利用。政府、企業、民眾個人等都應該承擔起環境保護的倫理責任,政府對制定的關于環境的規劃、政策、法規和標準等應真正地付諸實施。企業作為環境污染中的主體,應為其后果承擔責任。作為社會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用該遵循行為準則包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類對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應擔負起保護的責任。

2、加強人類的環境道德

(1)對于企業

作為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樹立起在環境問題上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實現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產品、防止污染的發生,主動治理環境污染,防止公害發生,是企業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在生產的環節中,要貫徹污染防治與廢棄物最小化的理念,主動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預先就考慮環境的整治。從長遠看,善待環境的企業和產品,將受到消費者的支持和青睞,其產值和效益均可提高。

(2)對于政府

國家政府和地方政府應承擔最大的道德責任。作為政府應認識到環境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要從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全球負責的態度,用法律、經濟等形式落實保護生態環境與減少環境污染的政策,強化政府監督職能,制定和鼓勵企業建立無害經濟體系,堅決把生態環境納入產品成本,并在保護環境方面確定地區間的不同分工,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對于個人

作為社會的個體,我們應樹立和提倡一種以“生態”為中心。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盡可能地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而不是有害于環境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我們每個人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責任,增強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生活中選用與環境友好的消費品,抑制那些難于處理或嚴重污染環境的消費品,以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

3、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應協調發展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能夠提高效率,這是事實,但問題在于:當利用科技的哲學指導思想忽視人與自然的有機體關系時,科技可能在為人類帶來更多福利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可能加速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要改變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科技發展要走向符合生態的發展,就要轉變傳統的科學發展模式,由傳統的征服自然的價值觀轉變到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價值觀。

四、結語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隨之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趨明顯,這就需要各行各業努力避免由于科技和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尊重自然生態的和諧與穩定,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著眼當前并思慮未來,使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并存。

參考文獻:

篇(10)

2.教學學時有待增加

據調查,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反應3Dmax課程存在學時不夠的現象。3dmax軟件命令多,僅常用的命令就有3千余個,操作繁雜,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練習,才能掌握不同數據對模型創建的影響。教師為了在規定學時內把所有內容上完,只能在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建模知識就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樣學生不僅模型創建學習的不夠深入,到后期的材質、燈光等綜合練習,也是一知半解,最多只能依葫蘆畫瓢進行操作,不能獨立進行設計制作。

3.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在3Dmax課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你聽我講”的教學方法,忽視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和交流,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4.教師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教師自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缺乏一線工作經驗,缺少對實踐知識的吸收更新,所教內容照本宣科,不符合當前行業的需求。部分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師自身沒有加強學習,某些學校也不太注重教師能力的提高,從而影響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改革措施針對目前3Dmax課程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根據行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學時

3Dmax效果圖是環境藝術設計中將設計方案制作成為成果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是設計師向甲方匯報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效果圖能直觀表現設計效果,在方案匯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對效果圖制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隨著軟件技術的不斷革新,很多繪圖方法也不斷簡化。作為一個和市場動態變化息息相關的行業,學生所學內容必須緊跟市場步伐,才能被市場接受,專業也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學內容必須緊跟行業發展而調整。由于3Dmax課程的教學內容相當多,同時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基礎課程,必須保證一定的學時才能讓學生入門,同時不影響后續專業設計課程的正常進展。我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3Dmax課程由原來的64課時增加到現在的96課時,并分成建模和渲染兩部分課程,教學效果明顯得到了提高。

2.改進教學方法

在基礎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可采用實例教學法。每部分指令在系統講述后均結合具體設計案例完成實際操作,通過設計綜合練習全面了解繪圖各步驟,綜合掌握設計表現方法。同時引入啟發式教學法,加強培養學生自主操作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問、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獨立完成作品的繪制,這樣能大大提高他們獨立進行方案創作的能力。

3.加強教師的教學和專業水平

上一篇: 醫藥市場經理工作計劃 下一篇: 階梯式教學法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看片在线视频播放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片高清 |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日本精品AⅤ在线观看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