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6 01:01: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發展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年均增長15.8%,高于預期目標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3.5億元、81億元和58.8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20.4%和15.7%;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3:46.7:34。
2、農業
20*年全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認真落實惠民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全面發展。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3.5億元,比上年增長5.3%,農業總產值達到65.2億元,比上年增長9.7%。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總產實現49.8萬噸,比上年持平,油料總產3498噸,比上年減少4538噸,棉花產量5216萬噸,比上年增加565噸。蔬菜總產量實現143.85萬噸,比上年增長3.86%。當年植樹200萬株,當年造林面積10196畝;水果產量90282噸,比上年減少9738噸;果園面積45030畝,比上年減少55%。牧業生產結構不斷深化,肉、牛出欄、家禽年末存欄均有大幅度增長。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發展。全縣養殖水面達到3773.33畝,比上年增長1.*%;水產品量實現23000噸,比上年增長1.14%。
堅持發展壯大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和設施農業建設“雙10項工程”,以七條主線、六條輔線為重點,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高效規模農業,全縣高效規模農業面積占耕地總面積達到48.5%,三大主導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份額占60%以上。生態肉鴨養殖量超過1億羽,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肉鴨養殖基地。創匯特菜面積突破50萬畝,復種面積超過100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產加工基地。50萬畝優質稻米全部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栽培、粳稻化生產,成為全國著名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江蘇省鴨業協會在*成立,全縣土地股份合作社達到15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427個。全縣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81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1個,綠色食品33個,有機食品9個。在新村建設上,創造了“政府規劃、群眾自建、社會共助”的建設模式,按照新村建設型、農民公寓型、以企帶村型、環境整治型、城鎮社區型5種類型,高標準推進2個試點鎮、24個試點村建設,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強、貌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全面啟動135個重點村的建設和改造,推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
3、工業
工業支柱產業穩步提高。20*年工業經濟總量增長平穩,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50.83億元,比上年增長49.17%。全年實現工業利稅總額7.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92%,實現銷售收入144.5億元,比上年增長48.4%。
(1)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支柱產業迅速崛起。
堅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組織專業招商小分隊進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等地區駐點招商,開展一系列專題招商活動,成功舉辦首屆漢文化研究高層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中國首屆煤電鋁高層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南京企業家看*縣、千名浙商看*縣等活動,*縣成功入選浙商投資最具潛力城市,全縣在建、簽約、在談項目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繼我縣的煤化工產業園被國家發改委納入全國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成為江蘇唯一、全國七大煤化工產業基地后,鋁產業園被省批準為“江蘇新型鋁材產業園”。鋁、鹽、煤、電、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迅速崛起。鋁產業實現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資17億元的10萬噸高精鋁板帶、江蘇華豐鋁業投資13.5億元的10萬噸高精鋁板帶、江蘇豐源鋁業投資9億元的3.6萬噸鋁箔、廣東華昌鋁業投資5億元的鋁型材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50億元。鹽化工產業集聚發展,天成氯堿二期6萬噸燒堿6萬噸PVC、中興化工1萬噸三氯氫硅項目建成投產;南開天元化工投資2.8億元的4.5萬噸次氯酸鈣、瑞達化工投資1.1億元的1萬噸環己胺項目開工建設。煤化工產業穩步推進,祿恒能源150萬噸液相甲醇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緒,總投資將達到110億元;徐州觀貿焦化一期60萬噸項目投產達效,二期130萬噸焦炭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煤電產業前景看好,徐州順成洗煤熱電聯產項目180萬噸洗煤廠建成投產,徐州德*100萬噸洗精煤項目正在建設,大屯煤電公司2×30萬千瓦煤電綜合利用及年產300萬噸洗煤項目進展順利。農產品加工產業蒸蒸日上,南京雨潤、廣西桂柳、浙江黃巖、河南華英等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建成投產,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313家。宏達食品等一批超億元項目正在建設。*縣被批準為江蘇省外向型農產品示范區,入園龍頭企業達48家。
(2)扶優扶強骨干企業,工業和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優勢骨干企業壯大。著力抓好天成氯堿、龍固電廠、*縣坑口電廠、豐源鋁業、華源紡織、青島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業,促其做大做強,重點培育觀茂焦化、大豐食品、奧特印鐵制罐、農豐塑料、蘇福生物等一批增長點,以重點企業發展帶動工業和民營經濟壯大。2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37億元,同比增長32.1%。利稅完成79651萬元,同比增長34.8%,年均分別增長43.65%和55.1%,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年均分別增長25%和27.2%的目標。
二是抓科技創新。圍繞五大主導產業,積極引導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企業掌控產品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兩年來,我縣先后有*縣坑口環保熱電、青島啤酒徐州有限公司、華源紡織3家大型企業和一批中小企業進行工業技術改造,企業的產能、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是抓環境優化。兩年來,我縣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省、市相關政策規定,采取了“一站式”辦理、快捷審批、服務承諾、限時辦結、首問負責、AB崗、責任追究等措施,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改進了工作作風,開展了互保貸款、銀企對接、信息咨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訓等活動,經濟發展環境得到優化。
4、內外貿易
內外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更趨活躍。20*年服務業增加值完成5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9%,同比增長20%,年均增長18.9%,超過預期目標0.9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4.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年均增長16.59%,超過預期目標1.59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3.8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餐飲業零售額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住宿業零售額1.21億元,比上年增長53.2%。全縣對外貿易形勢喜人。外貿出口實現26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年均增長112.5%。實際利用外資3261萬美元,同比增長79.9%,年均增長102.8%。對外貿易中兩項指標的年均增幅遠遠高于“十一五”規劃中增長20%、15%的預期目標。
兩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按照“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商貿服務業發展目標,全力加快“邊界商貿中心”建設進程,商貿服務業規模和質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貿設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資10億元、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溫州商貿城一期建成開業,二期正在建設;投資5億元、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金鳳凰建材裝飾城已投入運營;七彩街、歌風、東關等農貿市場的擴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條特色商業街和40余萬平方米商貿營業服務網為骨干、各類中小零售網點和商品交易市場為網絡,輻射周邊、貫通城鄉的商貿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縣在周邊地區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趨顯現。
5、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高發展。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2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年均增長25.6%,超過預期目標5.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3億元,比上年增長54.9%、工業性投資66.5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年均增長27.4%,房地產投資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
6、城市建設
圍繞“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目標,加快推進城市建設,累計投資90多億元,實施了176項城建重點工程,總建筑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城市化率達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個百分點。20*年以來,堅持高點規劃、高標建設、高速推進,傾力打造濱湖親水生態城市,新城區框架全面拉開,老城區改造提檔升級,成為我縣城市建設歷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進程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一年。城鄉規劃日臻完善。編制了《*縣鎮村布局規劃》,修編了《*縣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了新城區控制性詳規及專項規劃編制。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創新投融資機制,探索了金融信貸、特許經營、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資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設的資金“瓶頸”。20*以來,集中實施了“二河二橋二十路”等類50項城建重點工程,總投資達26億元。新城區加快基礎設施、生活小區、商貿物流、餐飲服務等項目建設,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區加快實施管網改造、美化亮化、污水處理、棚戶區改造、高檔小區建設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斷提升。大力實施城市綠化,新增綠地面積近400萬平方米,是建國以來綠化量之和。創建國家園林縣城通過驗收。城市管理不斷創新。完善門前責任區制度,推進城管進社區,實行重點路段雙班制保潔,推行垃圾袋裝管理。強化城管執法,集中開展居民小區、違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場和戶外廣告等專項治理,城區秩序明顯好轉,城市面貌逐年改觀。
7、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41.5%,年均增長41.4%,超過預期目標21.4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實現8.25億元,比上年增長37%,年均增長43.6%。財政支出16.69億元,比上年增長53.7%。
金融業穩步發展。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16.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4.72億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86.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
保險業保持平穩發展。20*年,保費收入34105萬元,比上年增長32.7%,賠款和給付額10102萬元,比上年增長138.9%。
8、交通、郵電、通信業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高,綜合運輸業務量大幅增長。全縣公路總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運量800萬人,比上年增長29.7%,公路貨運量781萬噸,比上年增長10.8%,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578萬噸,比上年增長42%,水上運輸貨運量72萬噸,比上年下降65.4%。
郵政業務量持續高速增長。全年郵政業務總量為5699萬元,比上年增長18.3%。電信業發展迅速,城市電話用戶達到100043戶,農村電話用戶達到168040戶,移動電話用戶370552戶,比上年增長19.5%,國際互聯網用戶16768戶,比上年增長27.9%。
9、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20*年我縣先后組織實施國家級、省、市級科技項目57項,新上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5個。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9.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2.2%,超過“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標2.2個百分點,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結構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義務教育鞏固提高,高考取得優異成績。20*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學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學49所,職業中學5所。專任教師10576人;年末在校學生189269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74216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275人。20*年,我縣九年義務教育率達到100%,學齡前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室)藏書18.6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臺1座,廣播電臺1座,電視、廣播覆蓋率都達100%。有線電視蓬勃發展,有線電視入戶率40.2%。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縣衛生系統衛生機構188個,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329張,衛生技術人員3262人,其中:執業醫師1321人,注冊護士1047人。農村衛生事業繼續發展,三級防保和醫療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2.3%。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58所。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我縣運動員在各級體育比賽中再創佳績。在省級體育比賽中,獲第一名12項,第二名5項,第三名5項;在市級體育比賽中:獲第一名43項,第二名31項,第三名25項。向省市輸送體育人才40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符合城鎮低保條件的2322戶70*人、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13967戶25364人做到了應保盡保。新建、改建、擴建鎮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張,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62%。全縣城鎮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2%、94.3%、78.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2.3%。
扶貧濟困工作不斷加強。在全縣開展“一日捐”活動,成立*縣慈善會,募集慈善捐款1100萬元,特困群體的生活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對全縣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學生發放救助金50.6萬元,對1200名孤兒和2000名特困生發放生活補助金65萬元。
平安*縣、法治*縣建設扎實推進。全縣新建治安監控點64處,增加攝像探頭163個,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強化。全縣形勢總體趨于穩定,進京、赴省、去市上訪大幅下降。礦區、湖區聯防聯調工作進一步加強,減少和避免了湖區及接邊地區矛盾糾紛,保持了湖區及省際邊界地區的持續穩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長1.5%,其中非農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長率3.57‰。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達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長19.1%,年均增長18.7%,低于序時進度1.3個百分點,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5298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5831元,增長13.1%,年均增長13.2%,超過預期目標4.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長11.8%,年均增長15.7%,超過預期目標5.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86.38億元,增長9.9%。
二、規劃綱要執行中的難點
總體上看,我縣“十一五”規劃實施較為順利,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達到或超過了預期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效投資不足,經濟發展后勁不強;一些企業發展方式轉變較慢,發展受到影響;受土地、資金等因素制約,新上項目難度加大;商貿服務業升級優化任務較重;就業再就業需要加強,社會事業發展仍是薄弱環節,人民群眾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資源環境制約加劇,節能減排任務加重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三、推進完成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建議
黨的“十七大”提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我縣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今后三年中,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實施“工業騰飛、農村繁榮、城市崛起”三項戰略,立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潛力,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正視挑戰、搶抓機遇,鼓干勁、出實招,實現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進“十一五”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全面實現。
(一)提升主導產業,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
一是強力推進招大引強。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不動搖,積極推進招商引資的三個轉變,全面加強產業招商,重點圍繞五大產業,策劃包裝項目,增強產業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產出效益好、就業容量大的項目,進一步提升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土地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培強做大支柱產業。圍繞做大做強五大產業,策劃包裝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增強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和集聚效應。加大鋁輪轂、精密鋁鑄件、聯堿、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農副產品加工等項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項目簽約落地,盡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三是做強做優經濟開發區。進一步落實開發區政策,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提高辦事效率,降低商務成本,構筑綜合優勢。嚴格執行入園審批制度,堅決實行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進園、總投資低于5000萬元的項目不進園。四是著力激活民營經濟。深入貫徹“六放”方針,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激發群眾創業熱情。擴大創業主體,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營企業扶優扶強計劃,引導民營企業向協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發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納稅人和列統企業,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二)突出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
一是突出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鎖定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主導產業,圍繞“七條主線、六條輔線”13條產業線路,重點建設10大設施農業工程。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與全國知名龍頭企業加強交流與合作,引進培育2個國家級、10個省級、2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重點發揮外向型農業示范區的作用,加快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入駐省級龍頭企業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場建設,培育年交易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改造新建產地市場,發展市級以上“四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加工銷售的農產品占農產品銷售總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農民。完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突出抓好農民的創業培訓、就業培訓和勞動技能培訓,讓每一個農民都能掌握1-2門致富技能。努力培養一批年收入超1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超100萬元的創業能人,超1000萬元的企業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動廣大農民創業興業、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設。不斷完善“政府規劃、農民自建、社會共助”建設模式和“縣指導、鎮推動、村落實”的聯動機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標準規范新農村建設,以“環境整治、新村建設、農民公寓、以企帶村、城鎮社區”等五種類型指導新農村建設,建設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響的新農村典型,形成層級推進、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進城市建設,塑造蘇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縣禮讓鎮村位于,全村有戶人,村干部人,黨員人,人均耕地面積畝,由于地理、等不利因素的制約,村主要是一個以、等為輔的農業村。近年來,村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元左右,但從長遠看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村所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
(一)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基礎弱。近年來,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女性較多,他們幾首科技的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還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
(二)受視窗經濟的影響,該村大部分人不甘落后的意識較強。但“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三缺”、兩“不足”。“三缺”是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兩“不足”是農業科技宣傳和推廣運用嚴重不足、農戶合作經濟組織的成立和起的作用嚴重不足。
二、影響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
(一)計劃經濟體制沿襲下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自上而下延伸至農村的群團組織,其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發展滯后,原因是思想偏見的制約。有人認為,農民缺乏合作意識,因而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持不屑一顧或消極無為的態度;也有人擔心,我國農民那么多,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可能會削弱基層政府的職能和權威,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而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持防范戒備心理。
(二)體制慣性的擠壓該地區“三農”管理體制是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現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掛靠在農業等10多個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實現跨地域、跨系統、跨所有制發展。
(三)法律支持的滯后除了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目前,我國對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尚無法律規定,農村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四)政府干預或服務不當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在政府直接或間接推動下組建的,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行政力量過多介入,扭曲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其實際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有些專業協會的農民只是名義上的會員,實際上卻與協會無關。許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轉十分困難。
三、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強化措施,整頓村務。村級領導班子是與農民接觸最多、與農民最親近的“父母官”。村級領導班子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針對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的薄弱環節,必須強化措施,花大力氣、下大功夫,進行全面大改革、全面大整頓。一是要任人唯賢。在選拔村級領導班子時,一定要選拔任用積極上進、工作作風正派、肯于吃苦、文化素質高、威信高的人員。鼓勵和安排大中專畢業生到村上任職。二是要撤銷軟弱渙散和作風漂浮的村級組織。對軟弱渙散和作風漂浮的村級組織,不能心慈手軟,一定要嚴肅處理,及時整頓,絕不姑息遷就。三是要完善村級領導班子考核制度、工作制度、辦事制度、制度等。同時,實行辦事登記制度,村干部每辦一件事都要有登記、有時限、見落實,并作為年底考核的依據。積極鼓勵群眾向上級反映村級領導班子工作情況。四是要加強教育。要通過培訓學習、下達學習任務、參加考試、撰寫學習體會等多種方式,從政治理論、道德觀念等多方面不斷加強村級領導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整體素養,加強村級領導班子作風建設。五是在條件寬裕的情況下,要提高村級班子的待遇。
(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科學的規劃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南針”,沒有規劃而盲目地發展只會給經濟帶來損失、工作帶來被動。因此,要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結合調查數據,因地制宜,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原則分“三類、三個層次”制定出發展規劃。使村干部和村民達到“對自己擁有的資源狀況做到心中有底、對自己的發展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對未來的村容村貌狀況做到心中有形、對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做到心中有路”。
(三)發揮優勢,培育產業。產業發展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一是要圍繞“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的目標,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協會+產業+農民”的運作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和企業扶持力度,集中優勢資源,認準產業發展種類,大干苦干,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在種植業,優先發展等市場前景看好、生態效益良好的產業。在養殖業上,以養牛、養豬、養羊為主。二是要加強特色產業的后續管理,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明確目標和任務,并付諸實施,確保特色產業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經濟效益。三是要樹立典型。樹立有特色、有規模、效益明顯、生態良好的產業發展區,充分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打造品牌,從而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水平。四是要完善機制。建立一套抓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強化管理,嚴格考核。
一、基本情況
全鄉轄16個村,51個村民小組,2834戶,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戶,2545人(在外工作人員除外)。國土面積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782畝,20__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94元。16個村中有純藏族村4個,藏族自然村14個,藏漢雜居村7個。純藏族村中,麥貢山村100戶,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戶,172人。入貢山村92戶,392人。強曲村163戶,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戶,216人。枕頭壩村68戶,236人;藏漢雜居村中,舊寨村中嶺山藏族村小組24戶,102人。景家壩村夾石山藏族村小組9戶,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組11戶,42人。草河壩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組62戶,237人。寨科橋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組33戶,112人,寨科橋9戶,35人。石門溝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組57戶,253人。李子壩村楊尕山藏族村小組6戶,30人。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干部群眾艱苦努力,完成了農村居民災后重建,實施了扶貧整村推進、鄉村公路、文化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狠抓水力電力開發,大力開展白馬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導群眾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藏漢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實施了“一池三改”項目,硬化了村內道路,修建白馬民俗傳習所5個,新建了中、小學教學樓、鄉衛生院醫技樓和鄉政府辦公樓。全鄉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勢頭。
二、潛力優勢及困難和問題
__鄉除政策優越之外,有著較好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水力資源豐富,白馬河橫貫全鄉,36條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電力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較高,草場面積大,白馬河上游地區特別是邱家壩等區域生態景觀宜人,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紅腹錦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多樣性垂直氣候明顯,“一溝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種類繁多,有利于發展多種農業特色產業;白馬民俗文化古老獨特,享譽較高,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利于發展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游產業;人口較多,耕地較少,富余勞動力較多,有利于開展勞務增收。
雖然有著上述優勢和潛力,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與縣內其他鄉鎮相比,發展相對緩慢,還存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自然條件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內山大溝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畝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增產增收難,農業生產效益低。
基礎設施滯后,迫切需要加強。以鵠鐵路為主的鄉村公路雖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較差,存在晴通雨阻現象,部 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馬河沿線5處古廊橋年久失修,影響通行,特色建筑面臨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滿足藏漢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更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利設施老化,沿川地區灌溉水渠基本屬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滲漏現象較為普遍,如鐵樓村白馬渠、舊寨村八一渠、強曲和石門溝村團結渠、肖家山村桂家溝渠、景家壩村陽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設施都需要修復完善;中、小學教學樓雖已竣工使用,配套設施不完善,樓后未建護坎,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村級組織活動室缺少設施,各村缺少衛生室,鄉村醫生不能有效發揮作用。5處民俗文化傳習所缺設施,缺乏文化廣場;麥貢山、下墩上兩村沒有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不能滿足群眾安全正常用電。
教育衛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過災后重建和項目建設,教育衛生硬件設施得到改善,但師資力量短缺,醫技人員缺乏,致使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流失嚴重,群眾就近就醫存在困難,嚴重影響著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全鄉有小學、村學11所, 7至12歲適齡兒童694人,在校學生384人,流出外鄉310人,有教師47人,其中民辦轉公辦18人,高樓山農場工人轉教師3人,學歷合格的僅有26人,缺少英語和音、體、美教師。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歲適齡兒童540人,在校學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師26人,其中代課教師3人,特崗教師5人。缺少英語和數理化教師;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7人,其中助理醫師2人,藥劑師1人,醫技人員短缺。
經濟發展緩慢,迫切需要加快。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白馬民俗文化利用剛剛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狀態,沒有帶來經濟收入。市場發育程度低,沒有農貿市場,沒有信用社,非公企業處在初始階段。農業效益低下,保護區內保護動物損害農作物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學管理,基本處在種糧食吃飯、種花椒用錢、打工養家過日子的狀態。
三、思路和打算
__鄉處在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放在首位,搶抓優惠政策疊加、各級領導關注的良好機遇,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到長計劃與短安排有機結合,學好用好政策,強化資源利用,加快基礎建設,壯大富民產業,加強組織建設,統一全鄉思想,花大氣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1、抓好旅游開發。按照《藏族鄉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白馬河旅游發展詳規》,抓好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游產業開發,實施“兩點一線”旅游發展戰略。以石門溝為中心點,輻射帶動小溝橋、強曲、入貢山,以草河壩為中心點,輻射帶動枕頭壩、寨科橋、李子壩,連接邱家壩,著力打造白馬河風情線。對白馬河所有古廊橋、水磨坊盡快進行修復,對全鄉所有古樹木進行掛牌保護,建立白馬文化藝術團,引導扶持能人大戶興辦民族特色的農家樂,在邱家壩恢復建立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馴養場。
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從長遠謀劃,不放松對平鐵公路的爭取。從當前思考,必須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鵠鐵公路,硬化鐵樓至邱家壩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強曲、石門溝、入貢山、枕頭壩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強曲至朱林坡、舊寨至中嶺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復白馬河沿線的5處古廊橋;完善修復沿川地區灌溉設施,修建景家壩、舊寨、鐵樓、草河壩等村河堤;實施麥貢山、下墩上兩村農網改造;修建鐵樓初級中學、中心小學教學樓樓后護坎。
3、抓好富民產業。一是抓好農業特色產業開發。依據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白馬河中下游地區鞏固提升花椒、核桃產業,在景家壩至舊寨段推廣種植油橄欖,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欖種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緣地帶發展山野菜、食用菌,擴大板栗,種植漆樹,高半山地區發展青稞、苦蕎、高粱、糜谷等小雜糧。二是抓好農業示范點建設。確定肖家山村核桃坪為優質核桃基地,寨科橋村芝麻河壩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農機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強化科學管理,以“兩點”示范帶動全鄉農業特色產業,促農增收。三是抓好勞務增收。發揮富裕勞動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創業能人大戶的優勢,搭橋牽線,加強聯系,強化技能培訓,做好組織輸送和維權工作,提升勞務輸轉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幫助等辦法,帶動非公經濟發展。支持魏家咀釀酒、養殖,舊寨獺兔養殖,鐵樓梅花鹿養殖和白馬機磚廠等私營企業。強化引導,強化服務,擴大規模,提質增效,使其為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
四、意見和建議
1、重視民族宗教和維穩工作。把維護穩定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和綜治工作。統戰宗教部門和鄉黨委政府,要對全鄉兩大宗教派別,15個宗教場所,1100多信教群眾,經常開展宗教政策宣傳,加強依法管理,防止滲透,引導他們遵紀守法,愛國愛教,為維護和諧穩定做貢獻。發揮好司法調解作用,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教育引導藏漢群眾,消除爭草場、爭地界、各自為政的觀念和陋習,樹立“兩個離不開”和“兩個共同”的思想,為加快發展創造和諧穩定 的環境。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黨委自身建設,強化學習,提高執行能力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帶隊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教育衛生事業,特事特辦,傾斜政策,配齊配強師資力量和醫務人員,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提高藏族鄉干部職工福利待遇,使其進得來、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實實工作,樂意為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做貢獻。完善村級組織活動室各類設施和村級衛生室,使廣大群眾能就近就醫,真真讓村級組織陣地發揮作用。
3、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各項目單位要站在維護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高度,全力為民族鄉報項目、跑項目、落實項目,不僅要作為工作責任,而且要作為政治任務去謀劃和落實,規劃設計要有前瞻性,切合實際,突出特色,有利于長遠發展。鄉黨委、政府要營造好投資建設環境,協調解決好各類問題,確保項目能落地、能動工、能順利完成。
市二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的總體工作思路和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緊盯建設大型綠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的目標,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系統安排、大干快上,優勢資源大規模開發,三農工作大手筆推進,民生狀況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產業開發加快、經濟轉型加速、基礎建設投入加大、社會事業全面加強、社會和諧穩定的新階段,呈現爬坡過坎、全面提升、跨越式發展的新格局,是慶陽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也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一、現狀評估
(一)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提速發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黨代會以來,在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呈現慶陽速度,人均水平穩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斷提升,重大項目接踵而至,經濟發展實現了新跨越。
[關鍵詞]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
一、 遼寧省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1998年以前,遼寧省共建立民族鄉鎮134個,此后經過合鄉并鎮等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到2012年底共計有68個民族鄉。從建鄉時間看,最早的建立于1958年(鐵嶺市清河區聶家滿族鄉、興城市紅崖子滿族鄉),最晚的建立于2007年(鳳城市大堡蒙古族鄉),還有兩個分別建立于1962年和1965年,其余的都建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分布數量看,全省14個市除鞍山、營口、盤錦外,其他11個市均有分布。從類別區分看,滿族鄉50個,蒙古族鄉11個,朝鮮族鄉2個,蒙古族滿族鄉5個。從區劃和耕地面積看,民族鄉的行政區劃總面積為9 832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64%,最大的282平方公里(遼陽縣吉洞嶼滿族鄉),最小的40平方公里(興城市劉臺子滿族鄉);民族鄉實有耕地面積為20.82萬公頃,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5.09%,人均占有耕地0.17公頃,是全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的1.8倍。從總人口看,民族鄉的總人口為120.9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8.2%,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72.6萬人,占民族鄉總人口的60%。從少數民族干部的配備使用情況看,全省68個民族鄉的鄉長都是由少數民族干部擔任。從財政狀況看,2011年民族鄉財政總收入為10.4億元,財政支出為9.9億元。從人均純收入看,2011年民族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 025元,比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
1 272元,比2010年人均增加792元。
二、 遼寧省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為扶持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實施以來的20年,正是遼寧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的20年。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高度重視散雜居地區的民族工作。2001年,遼寧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遼寧省合鄉并鎮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遼委發〔2001〕25號),其中規定:“民族鄉與一般鄉合并后,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基本達到建立民族鄉要求的,仍冠以民族鄉名稱;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達不到建立民族鄉要求的,一般不保留民族鄉名稱,但可以繼續享受有關優惠政策,配備相應的少數民族干部;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達不到建立民族鄉要求,但由于政治原因和歷史淵源等特殊情況,認為確有必要保留民族鄉名稱的,仍可保留。按憲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不再保留‘民族鎮’字樣,保留的鎮原屬于民族鎮的,繼續享受民族鄉待遇。”
2004年,遼寧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遼寧省散雜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共28條,從立法宗旨、總則、政治權利、經濟發展權利、協調民族關系、文化教育和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這部地方性法規的頒布實施,標志著遼寧省散居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有了法律保障,對促進民族事務工作部門依法行政、保障全省散居少數民族各項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散居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條例》規定:“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民族鄉發展資金,重點用于扶持貧困或邊遠地區民族鄉的發展”;還規定:“民族鄉財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財政支出的節余部分,應當全部留給民族鄉使用。”
從2004年起,遼寧省民委協調省財政設立了民族鄉發展專項資金(每個民族鄉每年5萬元),當年即下撥了385萬元,至今已累計下撥3 000余萬元,有力地支持了民族鄉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沈陽市從2006年起,將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由每人每年1.5元增加到3元,總額達350多萬元,重點支持民族鄉發展。大連市從2003年底開始建立低收入民族鄉鎮對口幫扶政策,全市8個民族鄉鎮和8個市直部門建立了對口幫扶關系,共落實幫扶項目51個,到位幫扶資金5 792萬元。2011年,大連市為11個民族鄉(鎮、街道)發放地區補助費300萬元,連續5年以20%的速度遞增;市有關部門為6個較貧困民族村專項扶持資金360萬元。鐵嶺市有關部門與民族鄉開展了手拉手對口幫扶活動。葫蘆島市依托位于興城的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興辦了少數民族培訓基地。興城市領導在海濱滿族鄉現場辦公,在協調解決5 000多萬元蔬菜大棚貸款的基礎上,投資98.75萬元解決了蔬菜大棚的配套通電問題。
通過遼寧省各地干部群眾多年的不懈努力,民族鄉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普遍提高,14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超過了全省的平均水平,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教育、文化、衛生水平有所提高,農民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三、 遼寧省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仍在當地處于落后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縮小這種差距,勢必影響城鄉建設一體化進程。
一是人均純收入水平偏低。2011年,68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比遼寧省同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 297元低了1 272元,其中54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占民族鄉總數的79%。興城市三道溝滿族鄉、興城市堿廠滿族鄉和興城市藥王廟滿族鄉,2011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 152元、2 551元和2 560元,低于或剛剛超過2011年全省低收入人口的2 300元標準。葫蘆島市22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與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已經由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200-300元的差距,拉大到目前的1 300-1 400元,而且有進一步拉大距離的趨勢。沈陽市5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為8 891.4元,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 575.33元低了2 683元,有2個民族鄉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低于所在縣的平均水平,最低的康平縣柳樹屯蒙古族鄉為7 438元,比全市的農民人均收入低了4 137.33元。鐵嶺市11個民族鄉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市低了2 007元。
二是地域反差比較明顯。民族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所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不但民族鄉的所屬市、縣處于靠后位次,全省不同地域的民族鄉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2008年,沈陽市8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比葫蘆市22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高出1.86倍;2011年,大連市4個民族鄉人均純收入比朝陽市6個民族鄉的人均純收入高出1.83倍。大連市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民族鄉,比興城市人均純收入最低的民族鄉高出近6.5倍。僅就沈陽市的范圍來說,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民族鄉,與人均純收入最低的民族鄉也相差1.38倍。康平縣的4個民族鄉均排在沈陽市民族鄉的后4位。鐵嶺市民族鄉占全市鄉鎮總數的12.4%,經濟總量卻不到10%。
三是鄉級財政比較困難。由于國家著眼富民的稅收減免政策,民族鄉的財政收入明顯減少,全省75個民族鄉2008年的財政支出總額,高出財政收入總額520萬元。康平縣西關蒙古族滿族鄉和西豐縣明德滿族鄉2008年的負債額分別達2 800萬元和800萬元,建昌縣二道灣蒙古族鄉2008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2萬元,除了用于40多名鄉機關行政事業人員人頭辦公經費外,連買取暖煤都很困難,2009年資金缺口達50萬元。
四是發展特色支柱產業缺乏后續資金。一些民族鄉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但是由于缺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能力,難以形成帶動四方的龍頭支柱產業集群。興城市某滿族鄉年產大根蘿卜干條11 000噸,但因缺乏深加工能力,只能賣初級產品。南方一個客商主動來洽談建一個加工廠,他們出設備、出技術、管營銷,要求當地負責投資約500萬元建廠房等,建成后每噸不但多盈利600元,還能解決50多人的就業問題,但該鄉無力籌資。該鄉還曾經因為白菜幾分錢一斤,又沒有深加工能力,白白扔在大地里。興城市另一滿族鄉投資150萬元栽植的3萬多株大扁杏已經到了收獲期,因缺乏深加工能力,只能按每斤1.2元賣原杏,還因無力再投資200萬元解決引水澆灌工程而靠天收成。
五是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民族鄉大多數地處偏遠,許多道路坎坷不平,招商引資比較困難。建昌縣二道灣蒙古族鄉中學平均每班57名學生,校舍面積不足,建筑質量標準與標準化校園差距很大。該鄉政府辦公用房不足500平方米,辦公條件十分擁擠,沒有會議室,開會只好借用學校的教室。鄉文化站、科技教育和計劃生育站的空間狹小,更無力籌資建設文化廣場。懂技術會管理、能夠在生產一線直接指導和幫助農牧業發展的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
四、 對《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的修改意見
現行的《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是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于1993年9月15日施行,對于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增進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鄉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時過近20年,《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建議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修改:
一是對民族鄉的干部配備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使用問題,已經不適應現行的公務員制度。建議修改為:轄有民族鄉的市縣在招錄國家公務員時,要留出名額或按一定比例招錄少數民族考生,安排到民族鄉工作。
二是對合鄉并鎮、撤鄉建鎮、民族鄉變街道后的政策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省內許多鄉鎮都陸續變為街道辦事處,農民變為居民(市民),雖然城鎮化并沒有改變原鄉鎮少數民族人口構成和農民、農村的實質,但是對原民族鄉的扶持政策卻取消了,比如戶籍少數民族學生中考加5分的照顧政策(沈陽市),少數民族群眾對此反響很大。建議在修改《民族鄉工作條例》中,對這一情況予以適當考慮:對于民族鄉雖撤、并、變街道,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仍高于30%或接近30%的地區,建議應沿用原民族鄉優惠待遇,或在《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中對此予以明確。
三是稅收扶貧問題。由于全國已取消了農業稅,因此在《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中對民族鄉稅收管理的規定應作較大調整。建議修改為:在安排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時,民族鄉應高于其他同類別的鄉鎮,扶貧項目應優先安排到民族鄉。
“十一五”以來,我縣緊緊圍繞“三個”建設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開放活縣”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政府效能不斷提升,各項指標總體完成情況良好,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正逐步邁向寬裕的小康社會。
(一)“十一五”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十一五”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壯大。gdp從的19.36億元發展到的31.59億元,年均增長17.9%(按現價計算),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農業產值由的3.76億元發展到的5.7億元,工業總產值由的10.92億元提高到的21.9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9%、26.1%(按現價)。財政總收入由的1.81億元提高到的2.1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由的1.26億元提高到的1.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0.9%、21.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由的25.27億元提高到的42.06億元,比期初增16.79億元,年均增長18.5%。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十五”期末,三次產業結構為13.5:38.5:48,調整為11.9:36.9:51.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繼續穩步發展。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保持在17萬畝/年以上,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5.6萬噸/年左右,茶葉、山地蔬菜、食草動物、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橡膠塑料制品業、汽摩配、裝飾材料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全縣工業企業個數已達24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家,較增加12家,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我縣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業總量增幅加快,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旅游發展步伐加快,氡泉旅游景區、廊橋文化園等重點景區建設項目順利推進,旅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旅游主業化進程加快。
發展空間有效拓展。隨著新的58省道、新城開發等項目建成或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市政功能不斷健全,縣域發展空間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58省道產業發展平臺初步形成。我縣積極構筑產業發展平臺取得明顯成效,《縣58省道產業帶發展規劃》頒布實施,提出了構筑“一軸一核三區”的產業發展架構,為我縣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彭月產業基地雛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引進企業31家,其中落地29家,建成投產13家。二是城鎮化進化加快。縣城核心地位不斷提高,建城區面積達到了5.2平方公里,特別是新城開發后,直接新增城市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左右,為我縣人口聚集、做大城區拓展了廣闊空間。同時,52省道、58省道及其連接線的建成為沿線的司前、雅陽、三魁、泗溪等鄉鎮城鎮化進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十一五”以來,我縣以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充分發揮政府在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加大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力度,采取了“項目建設年”、領導包項目制等項目推進措施,項目建設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安排的66個重大建設項目中,47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占71.2%,新58省道改建工程、彭月產業基地、城關引供水工程、城關污水處理工程、新城大道、新城大道等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龍麗溫(泰)高速公路、溫州()抽水蓄能電站、交溪流域水資源開發、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前期不斷深化,新58省道至彭溪公路、黃橋至文成銅鈴山公路、52省道至龜湖公路完成項目建議書編制,項目前期的推進,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的項目建設預留了較大的可操作余地。
社會民生明顯改善。我們始終把民生問題放在最為突出的位置,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完善扶貧長效機制,切實保障民生的安全和穩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3198元,比提高329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的2966元提高到的4461元,年均增長16.3%。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鄉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消費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消費結構更加合理。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面實施“千百工程”、“康莊工程”、“農民安全飲用水工程”、“教育四項工程”等工程,建成了一大基礎設施項目,農村發展環境不斷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環境進一步優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 衛生、教科文、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社會民生事業財政性支出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為切實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我縣綠色生態資源,我縣積極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通過抓整治、抓產業、積極構筑生態屏障、生態產業、生態家園“三位一體”的生態建設模式,努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國家級生態縣金名片。積極推進垃圾填埋場滲瀝液處理站工程、鄉鎮垃圾中轉站、鎮級污水處理廠工程等項目建設,生態項目建設有效推進,生態縣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改革開放繼續深化。招商選資工作扎實有效推進,民間資本有效激活,人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審批環節和辦事程序進一步簡化和優化。政府職能不斷轉變,執政能力明顯增強。深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全面實施目標考核責任制,行政效率不斷提高。“凡進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積極推行,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辦公資源的統一管理進一步加強,人事、財務、資源管理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農村綜合改革,教育收費、土地征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斷推進。
(二)經濟社會保持較快發展的主要經驗與啟示
“十一五”以來,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啟示一:堅持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經濟建設是其它一切事業的基礎。對于相對落后的來說,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與迫切。“十一五”以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創造性地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符合實際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設“生態、小康、和諧”的宏偉目標,并深入組織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開放活縣”戰略,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是我縣發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深化對縣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我縣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以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造福于全縣人民。
啟示二:堅持把搶抓機遇作為第一方略,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經驗表明,一個地區的發展是可以抓住若干次機遇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不可多得,稍縱即逝。“十一五”以來,尤其是新的58省道建成以來,以及今年以來國家“保增長”政策的實施,為我縣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適時出臺了《縣58省道產業帶發展規劃》、領導包項目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為我縣加快發展贏得先機。幾年來,我縣堅持把搶抓機遇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積極上項目、爭投入,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加快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用足用活國家相關政策,力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邁出新步伐,在社會事業發展上開創新局面,盡快使經濟社會走向全面發展。
啟示三: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第一要素,是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推力。
我們始終把人作為生產力中最關鍵、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積極改善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堅持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全力為全縣人民謀福祉,讓全縣人民從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充分激發廣大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潛力。我們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把滿足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努力,熱點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和緩解。新的發展階段,要始終繼續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建設的成果,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二、關于“十二五”規劃前期需要高度關注與深入研究的若干問題
關注一:要客觀分析當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發展方式尚未實現有效轉變。經濟結構不盡合理,我們目前的經濟結構為“三、二、一”模式,這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結構,但對于來說,這是一種畸形的結構,我們沒有經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沒有工業的發展是難以支撐我們長遠發展的。經濟結構不協調狀態下的增長,會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效增長。工業基礎薄弱,層次較低,優勢不明顯,市場競爭力較弱。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我縣服務業仍以傳統的交通運輸業、商貿業為主,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中介、科技、休閑旅游等現代化服務業發展不充分,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嚴重缺乏。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不理想,導致今后我縣節能減排壓力加大。
二是投資增長尚未實現有效突破。一是缺乏重大建設項目支撐下的投資下滑問題。前幾年,我縣投資在基礎設施大項目帶動下較快增長,但是近兩年由于大項目的缺乏、以及政策處理難度大等問題影響,保持投資穩步增長問題突出。二是盡管在政策推動下,民生、工業等方面投資增長較快,體現了投資領域的新增長點效應,但土地供應跟不上,以及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增加等,企業經營情況發生變化,影響了項目的投資決策和建設進度。三是重大前期項目審批時間長、難度大,如交溪流域小水電開發等重大項目,項目前期工作推進緩慢。同時,一批項目前期推進與開工準備相對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縣年度投資計劃實施。
三是公共產品尚未實現全面改善。伴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改革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矛盾與問題。尤其是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全面凸顯出來,一方面是廣大社會成員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短缺。我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在機制、結構、籌融資渠道等方面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完善和創新機制,改善公共產品的不合理供給結構、提高供給有效性、開拓公共產品供給 渠道,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滿足廣大社會成員生產生活需求,是我縣新農村建設中需要繼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四是收入增長尚未實現有效支撐。雖然近幾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但總的來說,全縣財政收入結構、收支平衡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而剛性需求和上項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資金增多,收支平衡的壓力大。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持續,高速增長將難以維持,這對我縣的產業發展影響將是深遠的,再加上由于經濟總量偏小,特別是交溪流域開發等重大項目建設周期長難度大,很難在短期內產生效益,預示著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縣財政收入的依靠自身經濟的發展而增長的難度將越來越大。近年來,雖然城鄉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增收的基礎仍比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較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等。
關注二:要充分認識今后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宏觀環境分析
全球金融危機分析。當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最初源于下半年美國爆發的住房次級貸款危機,已經從初期的國際金融危機演化為全球性經濟危機。目前,從西方發展經濟體所的經濟數據看,多數經濟研究機構認為全球經濟已經觸底或正處于觸底的邊緣。現在距離“十一五”時期結束還有一年半的時間,樂觀估計在“十一五”末全球經濟危機及對于我國的影響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是,也不排除進入“十二五”后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應在“十二五”規劃制定時給予充分的預計和應對之策。
國內政策取向分析。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步加深和中國經濟結構內部自身調整的雙重影響下,國內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出口受阻、內需不足等等。針對國內外經濟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對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中央出臺了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一攬子計劃,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社會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對一些重大領域的改革,力求緩解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可以說,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將比過去一個階段要多。
(2)發展機遇分析
機遇一: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機遇。一是資源環境的價值及比較優勢日益顯現。隨著區位條件的改善,低丘緩坡、生態旅游、文化資源、植被資源、礦產資源的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其比較優勢日益顯現。尤其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吸引著外部的眼球和資金。二是發達地區傳統產業的轉移。從浙江看,“十二五”時期,將緊緊抓住“轉型發展”這條主線,我省及溫州平原區域發展的環境支撐越來越難,傳統產業的區域擴散成為常態,這將給納入溫州兩小時交通圈的帶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等。
機遇二:加快發展的意愿十分強烈。一是上級政府繼續關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省委省政府將繼續高度關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通過“山海協作、對口幫扶”等行政手段和交通建設、生態補償等市場化方法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二是自身要求加快發展的愿望強烈。窮者思變,隨著人經濟的快速成長,我們已經認識到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多大,同時也隨著人在外創業的成功堅定了我們加快發展的信心與責任。同時,“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進行重大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農村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區域管理體制等多項改革舉措預計將得到實質性的啟動和推進。作為欠發達的利用改革所引發的力量,將推進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等。
關注三:要認真分析今后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重點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第一,加快發展與科學發展。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是我們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強調加快經濟發展,不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要以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看待國內生產總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絕對化。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第二,轉型發展與特色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作為溫州乃至全省的生態屏障和欠發達地區,與全省同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路途中,卻面臨不同的障礙,跨越這些障礙須處理好發展的內源與外力、城市與農村的關系,走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轉型升級之路。經濟要實現平穩轉型,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關鍵是要用足自身的優勢,堅持特色競爭、錯位發展,并不斷創造出新的優勢,創造出自身的特色來。
第三,分散發展與集聚發展。人口、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是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因素,發展布局分散造成的產業、人口、城鄉等結構不合理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制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癥結。因此,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推進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加快集聚發展。要通過抓好人口集聚平臺建設,促進異地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加快城市化建設,推進人口集聚;要通過抓好產業集聚平臺建設,推進生態農業高效園區、生態工業園區和旅游景區等建設,加快發展產業集群。
第四,擴大內需與民生改善。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激化了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消費結構失衡被進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較低、社會保障發展滯后等問題日益成為了制約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強烈消費愿望的多數群體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城鄉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不足。這就需要通過采取促進就業和收入增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提高教育、衛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減少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使我國經濟社會在新的需求結構、需求增長中持續快速發展。
三、關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主要措施的探討
(一)“十二五”發展思路的探討
目前,我國已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而我縣人均gdp處于1000-3000美元階段,仍處于工業中期階段和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奠定穩固基礎的關鍵階段,結合“十二五”時期國內外宏觀發展環境和省管縣等改革措施的推進以及“十一五”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十二五”時期,我縣具有以下四個階段特征:
一是經濟增長進入加速發展期。經驗證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生態資源優勢日益突現,我縣已初步呈現新一輪快速增長態勢,良好的政策預期有利于我縣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機遇期。
二是產業結構進入優化提升期。國內外經驗證明工業快速發展是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重要特征和主導動力。與省市1000美元階段的產業特征相比,我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增長貢獻率偏低,結合1000美元階段產業結構演變特征,工業經濟仍是我縣今后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但作為生態縣和面對稀缺土地資源,按照一般性工業擴張不符合縣情要求,注重工業生態性,選擇特色成長性生態工業項目,建立穩定支撐性工業項目基地仍是要重點培育和支持的主要方向。正確處理培育生態型工業與優化生態產業結構關系,把握產業重點與方向,發揮優勢與規避約束是重點與著力點。
三是城鎮化進程加速期。隨著新的58省道建成,我縣的城鎮發展格局發生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是農村人口、資本、信息等各種要素不斷向新58省道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集聚,城鎮的自身功能將不斷提升、完善,與此同時,城鎮又把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經營理念、價值取向向周邊廣大農村地區擴散和輻射,進而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四是消費結構進入穩步升級期。人均1000美元階段標志著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向富裕邁進,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由衣食為主的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對休閑旅游、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方面需求增加,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將對經 濟社會發展模式產生重要影響。
“十二五”,我縣處于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以促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生態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并進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建設生態屏障的雙重任務以促進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作為發達省份中的欠發達縣,發展階段與發達地區有明顯差異,面臨著既要“補課”,又要“趕趟”的雙重挑戰,優勢條件與困難矛盾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縮小我縣與發達地區差距,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亟待解決的課題。
綜上一:我們認為“十二五”規劃的發展思路應為:
緊緊抓住交通區位條件改善,沿海地區輻射擴散效應顯現的歷史機遇,以壯大經濟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銜接長三角與海西區、融入溫州產業帶、構建浙南閩北經濟圈重點紐帶節點為導向,強化觀念創新、體制創新,優化發展環境,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大力招商選資,深度開發與保護自然資源,依托生態優勢走差異化發展路子,促進由傳統的山區經濟向以休閑旅游業、生態工業、特色現代農業為主體的現代經濟的跨越式轉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把建設成為長三角與海西區重要的陸上銜接點,溫州經濟圈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內獨特的綜合性山地休閑旅游目的地;具有競爭優勢的山區生態農業區;形成與縣域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的工業結構、城鎮與產業布局體系。
綜上二:我們認為“十二五”規劃的發展戰略應為:
一是空間拓展戰略。著力于突破發展空間制約,全面實施《縣58省道產業帶發展規劃》、推進非均衡發展,優化縣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梯度非均衡發展的理論基礎,擴展“一軸一核三區”空間開發格局,重點推進新城區、彭月產業基地、泗溪廊橋文化園、氡泉生態休閑度假區、大安生態科技創業園等區塊的開發建設。
二是產業提升戰略。立足生態優勢和特色資源,緊緊圍繞“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積極培育產業發展的內源動力,形成以高效農業為基礎、生態工業為重點、綠色服務業為主業的“生態為本、三業并舉”產業體系,更高層次謀劃經濟發展,推動經濟崛起。
三是投資推動戰略。要充分把握宏觀政策導向,積極謀劃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促進投資較快增長。以改變改革投融資體制,拓寬渠道,引導財政、社會、民營等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公共社會事業、支柱產業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區域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是開放帶動戰略。要在新的形勢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以戰略的眼光,開明的姿態,開放的胸懷,徹底打開山門,緊緊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引進要素資源,挖掘發展潛力,提升發展水平,同時要積極構筑發展平臺,實現從“人經濟”到“經濟”的轉化。
五是和諧構建戰略。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為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加快構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十二五”主要發展任務的探討
第一,在產業發展方面:要著眼于生態立縣戰略,發揮我縣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按照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方針,走“集約、特色、循環”的發展道路,實施“一產做特、二產做大、三產做強”的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把建設成為宜人居、宜置業、宜休閑的“生態、小康、和諧”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第一產業:目標是立足生態優勢,做特做精第一產業
重點發展方向是:(1)發展綠色餐桌農業。發展以“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品牌農業”為特征的高效綠色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重點培育高山蔬(野)菜、畜禽養殖、茶葉、經濟林果、中草藥等特色產業。(2)推廣立體循環農業。圍繞特色產業,探索多種類型的“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大力推廣立體循環農業模式,構建多種農業生產活動之間有效銜接、物質與能量得以有效循環與動態平衡利用的、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體系。(3)拓展生態休閑農業。認真做好生態休閑農業文章,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觀光農園、特色農莊、休閑林場、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菜園等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品牌。(4)加強農業產業化機制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程度,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體系。
第二產業:目標是圍繞總量擴張,做大做實第二產業
重點發展導向是:(1)提升發展傳統生態型工業。要根據生態縣建設要求和竹木制品市場需求,引導竹木制品加工業由消耗型向節約型、粗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轉變。要深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切實解決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影響安全生產等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礦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企業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要加快推進交溪流域水電開發步伐,力爭早日動工興建,使豐富的水電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2)積極承接周邊產業轉移。要立足沿線特色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認真組織實施《縣58省道產業帶發展規劃》,編制各功能區塊實施規劃,并加以實施;積極主動承接周邊沿海等發達地區的清潔型生產項目和產業的梯度轉移,重點引進與本地原有產業密切關聯、與周邊市縣優勢產業集群緊密聯系的企業,特別是注重科技含量與就業拓展相結合的產業項目,努力形成競爭力強、帶動更多關聯產業發展的新型產業集群,打造生態循環型先進制造業基地。(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是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以及工業企業清潔生產、工業基地管理,尤其是要推動我縣建筑業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第三產業:目標是挖掘資源優勢,做強做優第三產業
重點發展導向是:(1)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休閑產業。按照“培育大產業、發展大旅游”的要求,全面實施“旅游興縣”發展戰略,依托我縣特有的旅游資源優勢,全力推進旅游主業化進程,實現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經濟強縣轉變的目標。(2)積極培育實力型服務業。突出住宅保障和宜居度假兩條主線做好文章。關鍵是圍繞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主題,迎合都市人上山趨勢,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構建自然鄉村居所。積極引導發展購物中心、特色購物街、連鎖超市、便利店等商業模式。(3)穩步推進功能保障型服務業。一是打造金融服務平臺。關鍵是加大對農業、中小企業、旅游業、助學和增加就業方面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積極構建信息服務業體系。積極發展增值和互聯網業務,推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實現各種信息資源共享。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務業。重點是培育和規范中介服務市場。
第二,在項目建設方面:項目是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優化資源配置、擴張集散效應的平臺,也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的載體。我縣屬于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區域,如果沒有項目建設支持,“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也就很難得以落實。項目建設上,要突出向上爭取、招商引資、啟動民資三個重點,分階段、分步驟篩選確定并積極爭取實施一批好項目、大項目,著力培育和建成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
一是要想方設法謀劃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項目儲備是做好項目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全縣上下要把項目儲備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1)要確保投入。盡管縣政府財政十分困難,也要安排一定的項目前期工作經費,以保證前期工作開展。(2)要吃透政策。從中央到省、市,從經濟建設到社會事業,都有大量的政策出臺,大量的資金配套,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時發現新的政策機遇。(3)要積極爭取。各部門、各單位要在研究、吃透本部門政策的基礎上,把眼睛盯在上面、把項目帶到上面、把雙手伸向上面,主動與上級多聯系、多溝通、多匯報,準確把握上級的政策信息,及時以項目對接上級發展政策,促進更多的項目落實。
二是要千方百計建設一批重大項目。(1)要力破要素制約難題。一要解決“環境不夠優”的問題。充分利用擴權強縣、省管縣等行政體制改革契機,繼續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優化發展環境。二要解決“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堅持“向上爭增量”、“向內盤存量”和“向己提 質量”,切實解決好項目用地問題。三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繼續完善向外招、政府投、市場融、借地生、民間注的多元化籌資之路。(2)要努力形成項目推進合力。按照“一個項目、一個縣級領導掛帥、一個工作專班、一個項目推進方案”的要求,確保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項目超進度、招商引資大突破、協調服務超常規,努力實現梯度推進、良性循環的項目建設機制。(3)要圍繞重點謀劃項目。重點圍繞交溪流域水電資源開發、生態休閑、新農村建設、交通網絡與電力設施完善以及58省道沿線產業布局等方面謀劃建設一批重點項目。
第三,在社會民生方面: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務。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要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創業、1/3左右人口集聚縣城、1/3左右人口集中中心村鎮”的思路,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科學引導山區人口再分布。深入實施“小縣大城、小鄉大鎮”戰略,大力發展羅陽中心城區和功能拓展延伸區,合理布局確定中心集鎮、村,積極發展小城鎮,科學引導人口集聚,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強道路、停車、防洪、供水、排污、環衛等公共設施建設,特別要著力改善縣城人居環境,提高市政功能。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加大對失地農民、下山移民、農村剩余勞動力和欠發達鄉鎮貧困農民的素質培訓力度,積極引導山區群眾向中心城市、重點城鎮、中心村三個層次梯度轉移,建設移民社區,加快異地脫貧步伐。
二要努力推動民生改善。一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體系,確保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二是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農村新增勞動力的崗前引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開辟就業崗位,千方百計促進就業。三是推進大社保體系建設,包括社會救助、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等制度。積極推進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發展老齡事業和慈善事業。四是做好民生實事項目,重點推進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狠抓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交通“站、點、線”建設,道路、環保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農村安全飲用水,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等幾項任務。五是推進“平安”建設。重點抓好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深化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深化基層創安活動;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化工作。
第四,在改革創新方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努力構建充滿活動、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間改革工作方向:著力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著力推進以民主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著力推進以民生為取向的社會體制改革,著力推進以人本為取向的文化體制改革。并重點抓好幾下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大力推進經濟平衡較快增長的體制改革。深化旅游發展體制改革,大力實施“旅游主業化”戰略,推動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引導民間資本加大投入,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改革和推進優化經濟環境的體制改革。
二是穩妥推進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推進承包土地流轉機制改革,推進工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低丘緩坡科學開發利用,深化農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是著力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開展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等,加快金融組織創新,創新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
四是積極推進其他領域改革。主要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重點是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擴權強縣、強鎮擴權改革工作;推進社會保障體制等改革。
(三)“十二五”主要措施的探討
總的來看,“十二五”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形勢更加復雜,不確定因素增多,因此,對于未來的發展環境的趨勢變化,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把握。
總體思路上要強化“三種意識”
一是判斷發展形勢要有危機意識。要在對長遠發展持樂觀態度的同時,一定要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把困難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把形勢盡可能估計得嚴峻一些,把各方面的工作盡可能做得更扎實一些。
二是把握發展機遇要有主動意識。要積極分析環境變化的趨勢,主動為企業“解困、扶持、服務”,與企業共克時艱,認真研究轉“危”為“機”的舉措,做到“三個堅持”,既堅持保持經穩定的信心不可改變,堅持推動結構調整的決心不可改變,堅持科學發展的方向不可改變,努力做到“活中求變”。
三是解決發展問題要有全局意識。要把握好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推動結構調整優化的關系,把握好拉動當前經濟平穩增長和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關系,把握好保持經濟平衡增長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關系,既要有宏觀全局的視角,又要有局部重點的考慮,既要有解決當前問題的切實手段,也要有解決長遠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素質性矛盾的具體舉措。
第二、編制過程中要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做好“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評估。各部門要對“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全面總結成功經驗,找準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為編制“十二五”規劃提供依據。
二是突出規劃重點。科學界定規劃編制領域,把規劃重點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職責的基礎設施、重要資源、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認真分析“十二五”期間面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圍繞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以及重點項目等,研究提出解決問題思路和對策措施。對一般性競爭領域,政府規劃的內容主要是規范市場秩序,制定政策導向,以促進公正、公平和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和完善。
1、進一步完善治理制度,改進監管方式,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的巡查監管服務,深入整治市場經濟秩序。處理好工商部門與治理對象的關系,樹立“民主”、“平等”的服務意識,加強溝通,以誠相待,在治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強化治理。提高工作效率,及時辦理各項工商事務營造誠信、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
2、認真執行各項優惠政策,積極落實優惠政策,促進失業下崗人員、農改非村民、高校畢業生再就業,營造“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良好氛圍。
3、完善工商機關內部治理體制。按照加強治理、有利服務、講求效率的要求,規范內部機構設置,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崗責體系,優化業務流程,避免職責不清、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努力促進建立公平競爭的交易環境、權益保障的投資環境、放心滿足的消費環境和老實守信的經營環境。
4、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規范公務員職責和行政行為,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工商部門的黨員、干部,必須從自身做起,正確對待名利、地位和權力,自覺接受黨的監督,以廉政簡單的行動促進構建和諧工商。
一是工商干部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廉政勤政的自覺性,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工商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思想,積極構建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切實糾正執法不嚴,失職瀆職,行政不作為以及執法作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建立一支“為民、務實、清廉”的高素質工商行政治理干部隊伍。
二、工商部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應發揮的示范作用
1、要在創建文明行業中發揮示范作用。
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工商部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首先要在工商內部構建和諧工商,樹立新標桿,爭當排頭兵。要廣泛深入開展,評選“文明單位”、“好班子”、“好支部”、“先進黨員”“先進個人”等活動,做到點、線、面結合,形成“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良好氛圍。通過抓好用人導向、思想政治工作、榮辱觀教育、黨風廉政建設、職業道德教育、機關作風建設,節約工商建設,促進工商內部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示范作用。
2、要在建設民主法治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建設民主法治社會,具體落實到工商部門就是要堅持依法行政。國家頒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廣告法》、《公司法》、《合同法》等十多部法律都賦予了工商部門的主要職能,工商部門也就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上述法律的學習者、宣傳者、教育者、貫徹者、維護者的責任。工商部門要充分運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上述法律法規。同時,要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在日常工作中要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辦案過程中嚴格按照辦案程序,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意見,做好聽證、復議、申訴等工作,尊重當事人合理意見,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要在建設公平正義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工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保護合法經營,取締非法經營,針對社會關注的焦點、消費者投訴的熱點等問題,認真查處不正當競爭、商業賄賂、商標侵權、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權益等違法行為,認真開展查處商業賄賂行為;嚴厲打擊欺詐行為,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消除社會不和諧的音符。
4、要在建設誠信友愛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工商部門要把好市場主體的入門關,當好市場運行的裁判員,做好市場秩序的堅強衛士,在建設誠信友愛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要加強市場主體的監管,推進企業信用建設,不僅要嚴把市場的入門關,而且要強化對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退出行為實行全過程的監管。通過完善企業登記數據庫、完善企業“經濟戶口”數據庫、完善“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數據庫、完善企業信用監管數據庫,準確把握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將企業信用“信息公開”,通過科學監管把企業信用監管由階段性專項整治變為長效監管機制,促進企業信用實現根本性好轉。
5、要在建設布滿活力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扶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在建設布滿活力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支持做強做優外源型經濟。工商部門要始終把工作重點放在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上來,加強大企業對產業和區域投向的引導,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強化對企業的監管,建立完善對不按期出資、出資不到位的企業提醒、警示和懲戒制度,促進企業依法經營。
二是大力支持內源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支持國有企業改制改組,積極支持國有企業資產重組和產業優化升級,鼓勵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繼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依法放寬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準入條件,除法律法規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外,都答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
三是大力支持市場主體創名牌商標,積極推薦省級聞名商標和國家馳名商標,加大商標專用權保護的力度。
四是大力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是社會上最需要關心的群體,作為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工商部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要扎實開展“紅盾愛農護農幫農”行動,抓好農資打假工作。要完善流通領域農資商品質量糾紛的受理、調查、鑒定、查處及反饋,及時處理、化解矛盾,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關心農民的疾苦,認真傾聽農民的呼聲,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對農民困惑的農產品流通問題,工商部門要切實了解農民在生產經營中碰到的問題,通過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有效地促進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的銜接,促進增產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工商人應有的貢獻,。
6、要在建設安定有序社會中發揮示范作用。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工商行政治理事業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在工商系統基本建立了辦事高效、運轉協調、執法統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治理新體制。工商部門是市場監管的重要力量,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的生力軍。工商部門對市場突發事件感知最早,把握情況較準,監管機制最靈活。因此,工商部門在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中有著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強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維護消費安全。要建立和完善市場食品安全預警突發事件應急方案,構筑市場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市場食品準入治理;開展食品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查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抓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測;
二是加強對高危行業的監管,維護生產安全。嚴把高危行業市場準入關;果斷取締高危行業無照經營和超范圍經營行為,確保監管工作到位;
一、基礎設施狀況
1、通路。該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都建設了簡陋的進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穩,里程長,無力經常修復等原因,導致進村公路利用率相對較低,運輸成本高。2、通電。該村5個村民小組已全部解決通電問題。3、通水。該村5個村民小組已通人畜飲水,迷丕村民小組挖進村公路挖斷了人飲水管,因沒有物資資金修善導致飲水困難,其余村民小組雖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內,沒有入戶。4、通訊。5個村民小組部分農戶安裝了無線電話,移動通訊信號已經覆蓋整個村委會。5、住房。5個村民小組多數住房簡陋,為土房或土堆房,縣人畜不分離,屬于改造范圍。6、衛生路。**民小組20xx年鋪設衛生路2公里,但由于資金物資不足還沒有覆蓋完成整個村子,格保村民小組利用一事一議項目基本鋪設了衛生路,普朵村民小組已經整合各類資金計劃20xx年完成衛生路等基礎設施項目,梅東村民小組、迷丕村民小組(迷丕、哈塔東)還沒有鋪設衛生路。7、公廁。5個村民小組都建設有農村公廁,但數量不夠、質量不高,無法滿足農民入廁需要。
二、公益事業發展情況
1、教育。**委會有1所寄宿制小學和2所初小,基本能滿足適齡兒童受教育的需要。2、衛生。該村委會有1個衛生室,1名鄉村醫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問題。3、文化活動。目前,**委會5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還沒有一個圖書室、科技室、文化活動室及籃球場等活動場所,農民學科技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民群眾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一直以來都較低。
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全境為山區,溝壑縱橫,山峰林立,境內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18.4℃,最高氣溫26℃,最低氣溫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經濟基礎薄弱,勞動者素質低,生產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多數農民處于貧困線。20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25.00元,比國務院確定的貧困線1196元低471元,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是全縣典型的貧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進村公路處于情通雨堵的局面,運輸成本高,阻礙了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住房條件差,人畜沒有分離,村容村貌沒得到改善。
(二)學科技難。整個村委會沒有一個圖書室、科技室、文化活動室,學科學技術難,農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無法利用科技提高生產生活質量。
(三)勞動者素質低。全村適齡兒童輟學率高,村民文化素質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沒有主動參與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經濟的思想。
五、解決的辦法和建議
中國人民由屈辱的封建禮教及一個多世紀的貧困中走過來,特別是處于底層的勞動人民,祖輩們過著困苦的,衣食無著落的日子。而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意識、覺悟的漸醒,經濟的快速增長,它們之間出現了許多的不和諧,因而“一見識少”的中國人受社會迅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特別多。這些負面影響影響了整個社會氣候,也影響著那一片凈土——校園。
首先,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使人產生迷茫和困惑,尤其在長期貧困后對經濟利益的看待,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逐漸蔓延,也讓學生耳濡目染,許多學生也認為有錢就好辦。有的學生在家干點家務也講價錢,更有學生父母給的餓零花錢少了就以不上學來威脅父母。比如20*屆的尹同學,因家長只給5元/周的零花錢(農村)而不到校讀書,將書扔到家門口的水溝,后經家長請其舅舅及其他親戚來調和,父母答應10元/周才來上學。再如20*屆的曾同學,因家長給的零花錢少了而離家出走,父母找了三天,最后在一親戚家找到。再如一經濟條件好的高同學,學習成績差,因而常常用錢來請人幫著做作業。更有許多學生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比如一次聽課中(地理課),老師講到水資源的短缺時,提到應珍惜每一滴水并為“后來的人”想想,為世界想想,班上幾個調皮的學生卻說:“管了我們自己就好了,這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可管不了那么多”。或許這是個玩笑話,但出自十四五歲的孩子之口,是不是讓人有點心寒呢?這許多新的問題,新矛盾的出現,給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而在此過程中就要把握育人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與情義,奉獻與索取,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增強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另外,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各種個人利益和誘惑下,在社會道德,思想覺悟還較低的情況下。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假”,面對隨處可見的違背社會公德的事,世人蔽而不見,而在蠅頭小利面前卻又必爭,。還有就擺在孩子們眼前的麻將聲,以及“斗地主”,這種種社會消極現象都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在公車上能給老弱婦孺讓座的孩子僅會占少數,而精通于打麻將,“斗地主”種種賭博的學生卻占絕大部分。如20*屆1班是個優秀班集體,20*屆2班以及20*屆1班,都發現有學生在寢室里“斗地主”,并且特別優秀的20*屆2班也在課堂上發現三個學生在后座“斗地主”,而在較差一點的班中,則會經常發現撲克。再如社會上的“拳頭”解決問題也發現在學生中,因為一些小事,或是一個小玩笑,或是一次不小心招惹了他,則會導致其大打出手。如20*屆2班的袁某與黃某大打出手,袁某并叫20*屆1班的陳某幫忙,而陳某在不問青紅皂白之下就動手與黃某大干。而針對這種現象,閑觀的學生卻持這樣的態度:或迅速離開現場,避免誤傷了自己;或為其加油;或于旁也偷偷支幾招。在他們眼中:人際的平等,生命的尊重喪失,“勇者勝”“強者勝”,一小部分學生就會如蒼蠅一樣跟在幾個“大哥”身后,或尋其庇護,或崇拜他們,這許多社會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不能使學校再是“純粹的凈土”不能再是“孤島”。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應符合社會,應生活化,人性化,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偽人道德,提高人的地位,尊重人的權利使教育多些人情味,盡量避免學校班上的強制,學校課堂的暴力。對學生的不尊重要用寬容心來對待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學校班上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盡量做到保持學校的純潔性和超乎于世俗關系的高貴精神。讓學生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做人的根本,生活的本質。
最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通訊,電訊事業,網絡事業迅猛發展。有人預測,到20*年我國的網上用戶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多的國家。隨著網絡事業的迅猛發展,它使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和挑戰,面對網上言論,信息污染,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網上游戲,敵對文化等的負面影響,目前要進網吧“閑”的學生占絕大部分,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如走讀班的學生,每天早早出家門,揣著早飯錢,他們卻背著書包進入了網吧,直到上課鈴聲快響之時,才匆匆趕往學校,而在課堂課下均討論著游戲的精彩。更甚至于早上五六點時,就有學生背著書包倦蹬于網吧門口等著開門,或放學后迅速閃入網吧,直到天黑更有通宵。如20*屆8班段同學伙同另一同學揣著生活費進入網吧,直到第二天其父才找回。再如20*屆1班王同學,于假期中成天泡在網吧,甚至晚上等父母睡了就偷偷溜出家門,第二天早上其父才去找回。再如20*屆2班樂同學,同樣等父母晚睡后,自己再將被子做成有人睡狀,溜出家門進入網吧,第二天十點過還不見起床,其父敲窗進入發現根本無人在家,后在網吧將其找回……。王同學曾說,網上打游戲真的過癮,因為可以做(社會上不允許)自己想做的事:如殺人,娶媳婦,每次去上網均是懷著去見媳婦的心情而去。再如20*屆的雷同學(女生)于20*年國慶大假中,三天沒回家也無音訊,后來其父于網吧找回。十幾歲的孩子,只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他們不知是非,他們不曉何為錯事。面對這種種難以心安的事例,我們心驚而又擔心,面對網吧主的昧良心掙錢,面對家長的無力,我們只有也應該擔負起這一艱巨的任務: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爭取集體教育成個別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控制,增強網上的自律意識,或通過實例教育,或通過興趣轉移等方式來調節學生,這僅是教師們力所能及的事。這更希望社會多關注,網吧主更有良心,法制和監管更嚴格,還學校周邊環境一個清靜之地;還學生一個單純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面對這種種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們無可推卸地應擔負起緩解社會環境給學生的負面影響。
二、阻礙落實科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和調研,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當前分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高水平科技人才短缺,高新技術發展緩慢。
我市企業高水平科研人才少,生產一線高級技工總量嚴重不足,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匱乏。農業科技人才多以推廣類型為主,創新型科技專家少,現有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條件差、生活待遇較低,造成一些水平較高的農業科技人才的流失。目前,我市現在重點企業57戶,已有18戶企業完成了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開發科技新產品20種,但是尚未有一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認證,導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偏低,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小。
(二)教育發展不均衡,制約發展規模與進程。
我市義務教育發展顯現出辦學條件、教師資源配置、教育質量、學校管理水平“四個不均衡”。職業教育雖已發展了二十多年,但由于經費、師資、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市職業學校招收學生素質普遍不高,學校培養的學生質量較差。還有我市職教中心還沒有實質性整合,在辦學體制、機制、模式等方面還比較單一,主要實行政府投入、教育部門主辦、全日制的學歷教育。這種情況與“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從而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市義務教育發展顯現出辦學條件、教師資源配置、教育質量、學校管理水平“四個不均衡”。
(三)農村文體設施建設薄弱,農民群眾業余生活單調。
文體方面存在著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和公共體育設施缺乏問題。幾年來,雖然加強了農村文化建設,但是受鄉鎮重經濟輕文化、文化場地簡陋、文化工作者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農民文化生活貧乏、活動形式單一,城鄉之間文化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市還沒有一處為全民提供競賽、健身、訓練服務的大型體育設施,這已經不能滿足群眾健身、競技訓練和體育競賽的需要,鄉鎮更是缺少開展體育運動的場所。
(四)廣電產業發展思路不寬,節目質量需進一步提高。
我市依托現有廣電資源開展多種經營以及主業延伸業務的辦法不多、力度不大,我市電視臺自辦節目尚未實現全覆蓋;新媒體業務研究的不夠,邁的步子不快,事業發展的支撐力不強。新聞宣傳跟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落實“三貼近”上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在大的宣傳戰役中展開集中報道、深度報道不夠;個性化節目、品牌欄目不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利用挖掘的不夠;節目制作手段、形式還有欠靈活。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事業發展
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每項工作的各個環節,不斷推動科教文體等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逐年提高科學技術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要堅持引進與開發本土人才相結合,重視和關心科技人才的培養,根據我市經濟發展的難點和重點,組織專家攻關,保證項目研究經費,為科技人才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做到用事業留人;關心科技人員的成長,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做到用感情留人;認真落實科技人員的有關政策和待遇,穩定科技人員隊伍,做到用良好的待遇留人。圍繞企業新產品開發,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扶持。積極應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的新變化,組織相關部門和企業認真研究高新技術企業面臨的新情況,重新制定完善企業科技投入政策,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組織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攻關,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技術,申報認定1-2戶高新技術企業。
(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推動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進一步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嚴格落實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理順教育專項資金的使用渠道,由教育部門統一規劃使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增加對薄弱校的投入,加強農村中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寄宿環境,對小學進行布局調整,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以百強校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2009年完成職教中心綜合樓建設,并實現以*一職為主體,與*二職、大賚鄉職業學校、*電大等學校的實質合并。健全教育督學督導機制,解決教育督導室存在的人員、經費等突出問題,加強對全市教育工作的督學督導,確保省對我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在年內順利通過驗收。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結合我市人才引進戰略契機,吸引全日制碩士生回我市任教,提高教師學歷達標率;圍繞吉林省特崗教師計劃的實施,補充農村中小學教師短缺問題;深入開展“城市支援鄉鎮、強校支援薄弱校”活動,通過組織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帶動鄉鎮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盡可能多的為教師提供到先進地區、學校學習的機會,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價和教學指導體系,完善實施校長競爭制、輪崗制等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細化師德行為規范,建立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五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長效監督網絡和有效考核機制。
(三)強化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群眾文體需求。
重點支持農村文化建設,扶持農村文化大院的農民自辦文化活動,并輔導他們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加強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工作,使之充分發揮作用,服務于農民生產生活。加強全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實用信息服務,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把送戲、送電影下鄉作為主要載體,將歡樂送到農家,讓農民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富的文化成果,進一步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從提升*軟實力的目標出發,以完善城市體育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推進群眾體育活動向縱深發展。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抓手,推動體育產業取得新突破。按照上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理順電影管理體制,平穩完成電影行政職能調整劃轉工作,實現電影統一歸口管理,年內完成由文化部門和廣電部門之間的職能調整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