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9 21:14: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主題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中國文化主題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1.主題選擇盲目趨同。
主題是文化主題公園的精神坐標,如何樹立鮮明、獨特的主題是文化主題公園獲得成功的關鍵。約瑟夫•派恩等在定義優秀的主題創意時,認為有五大標準即:誘惑力、魄力、體驗互動、景點布局深化、空間時間感受。相比而言,我國眾多文化主題公園在主題選擇上機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①“鬼斧神宮”主題;②中西景觀主題;③民俗風情主題;④野生動物主題;⑤機械旅游主題;⑥海洋世界主題。很多文化主題公園的興建均缺乏科學的論證和深入的調研,在主題選擇上盲目與重復,很多都是對成功文化主題公園的模仿、復制,缺乏創新意識,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導致了本地游客無法形成文化認同,外地游客無法感受到文化異質。在主題選擇上的盲目趨同,嚴重違背了約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題創意精神,嚴重阻礙了我國旅游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
2.品牌建設觀念滯后。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號、名稱、術語、標志和圖案,或者他們之間的組合所形成的,用來識別企業或者產品供給消費群體的產品或者服務,并且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或者服務。”可口可樂公司總裁也曾說過:即使可口可樂發生大火,燒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還有品牌,它還會興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種超越地域、文化、種族的潛在核心資源。文化主題公園作為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的文化產品,其品牌建設與傳播更為重要。從游客的角度來說,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夠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賴感,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關系和溝通。文化主題公園的品牌建設和品牌價值提升,理應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縱觀國內的文化主題公園品牌建設,觀念較為落后,無視營銷學專家對品牌的定義及構建路徑,即使在品牌宣傳的資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效果,游客對于文化主題公園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衍生的相關品牌建設也得不到保證,文化主題公園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
3.營銷方式單一。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中曾預測到未來經濟將是一種體驗經濟??v觀當前各行業的發展,不論是星巴克咖啡的口味體驗還是移動互聯的游戲體驗都驗證了上述預測。約瑟夫•派恩與詹姆斯•吉爾摩合著的《體驗經濟時代》中指出:“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記憶的活動。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來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一種旅游休閑產品,更應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體驗需求,而與游客的互動更是文化主題公園內在生命力的體現。邁克•格勞迪對互動性的認知做如下解釋:“如果能夠讓受眾或顧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內容,才能夠和他們形成良性的互動。”關注互動就是關注營銷,互動營銷、體驗式營銷是文化主題公園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國的文化主題公園管理者,忽視了產品和顧客的互動,忽視了顧客對產品的體驗,本質上是放棄了在深度營銷中推介系列衍生產品,拓展知名度,贏得美譽度。
三、中國文化主題公園在建設的途徑
1.凸顯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淀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相互溝通、交流和認同的產物。”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源于文化異質性所產生的文化競爭。在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大背景下,文化固然依賴經濟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推動力?,F代文化主題公園是由“文化、創意、科技”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主題公園應該突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中國深圳市三大文化主題公園的成功源于其從不同角度體現文化特色:錦繡中華盡顯東方園林景觀文化的雅致;民俗文化村生動表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之窗則勾畫出西方文明的特色。中國地域廣袤,民族特色豐富,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只有深度挖掘這些特色文化,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審美體驗。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一種備受大家青睞的休閑娛樂方式,其發展的重要契機是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要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深入挖掘中國豐富的歷史、人文和民族特色,推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化產業的振興。
2.打造品牌形象。
縱觀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打造品牌形象勢在必行。企業的品牌形象———這種存在于消費者心理感知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迪斯尼樂園品牌建設的成功在于,每一個分園都有自己獨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品牌形象,每一個游樂項目又都與特定的品牌形象緊密聯系,從而在游客游玩過程中潛在影響其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對游客產生持續的吸引力。當前,文化主題公園要凸顯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應該及時創造適合文化主題公園品牌發展的良好環境,動態評估文化主題公園的品牌價值,切實了解目標市場需求,對評估結果加以總結和改進,更好地完善品牌形象。品牌的建立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實過程管理:在文化、主題、科技互動的過程中,包裝產品,占領市場,樹立品牌形象,使品牌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3.創新營銷組合方式。
美國著名旅游服務與營銷專家阿拉斯塔•莫里森在《旅游服務營銷》一書中提出,現代旅游服務營銷要在4P理論基礎上,把有關顧客參與的口碑營銷和在促銷中采用更多的感性驅動做為新的營銷手段。創新性的營銷組合已成為現代旅游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游客的體驗貫穿在與文化主題公園接觸的所有環節,體驗式營銷的突出特點是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游客在消費前、消費中、消費后的體驗。丹麥的樂高公園,一個用320萬塊積木建成的小人王國,內部設有專門的游客體驗工房,在工房中游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產品設計的改造,僅體驗工房的設計就使得樂高公園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理論和實踐都在提醒中國文化主題公園在營銷組合的選擇上,要綜合運用事件營銷、活動營銷、口碑營銷等多種營銷方式。景觀游覽型文化主題公園,要充分發揮事件營銷可在短時間內達到信息量最大化和最優化傳播效果這一優勢。游樂型文化主題公園則要與活動營銷進行有機結合,強調游客的參與互動??诒疇I銷則由于其針對性強、發掘潛在游客的成功率高等優勢適宜作為各類文化主題公園的營銷手段。現階段,中國文化主題公園的發展只有在構筑合理營銷組合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色,創新營銷手段,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從而帶動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推動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利用景觀來凸顯主題是園林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園林景觀的規劃通常是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來進行,其靈魂和精髓均需通過主題來體現,因此,主題的鮮明與否直接決定著園林景觀品質的好壞。園林景觀的規劃者在最初設計時,往往會花費大量精力來突出設計整個園林的主題。因為雖然現實空間是有限的,但精神空間卻是無邊的,對于園林設計來說,其主題就像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主題明確,才能優化組合中各設計要素,使園林的整體品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園林景觀建成后,主題便是游客參與游園的線索,因此,只有將不同游人的不同游園需求融合進園林景觀中,使其符合大部分游人的審美要求,園林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1.2園林景觀規劃中文化表達的重要性
園林景觀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符號,不僅要滿足其自身應具備的各種功能,還承載著文化傳遞的職責,從側面反映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在欣賞優秀的園林景觀時,人們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種言之不盡的意境,而真正帶給游人這些深刻感受的不僅僅是園林景觀中具體的雕欄畫柱,而是游人將自身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和思想感情移情于景之后,體會領悟到蘊含在這些雕欄畫柱之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園林設計只有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才能成為值得被傳承的優秀設計。一些有名的園林景觀,其設計規劃往往氛圍融洽、意境豐富,在有限的地理空間中發揮出無限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例如北京皇家園林,其建筑風格多變,色彩豐富,規模宏大,盡顯帝王氣派,園林中考究的園林構造和房屋結構,很好地展現出了當時我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思想。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時,不僅需要考慮園林自身的特點,還需要結合當地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才能賦予其具有特殊意義的主題,為園林景觀的規劃增添色彩。
2、園林景觀在主題與文化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主題與文化成分不夠鮮明
在實際的園林規劃設計和建設中,由于部分規劃者的主觀傾向等各方面原因,設計元素過分強調“形式美”,盲目追求視覺和外觀刺激,導致有些園林景觀中被賦予太多主題,使其所要表達的文化信息顯得雜亂無章,大眾無心去探尋和挖掘其所想表達的文化內涵。還有部分規劃者片面認為建設大面積的綠地才是城市景觀園林建設的關鍵,卻忽視了其所服務人群的真實需要。例如,很多大廣場大樹稀少無處遮陽,缺乏必要的休閑功能,或者并未體現所在城市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主題,反而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阻礙。
2.2主題與文化和周圍環境不協調
盡管大部分園林景觀在規劃時已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考慮在內,但仍有部分園林景觀忽視了主題文化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并未結合其所處環境的特點進行統一規劃,而僅僅將創新設計作為重點,使景觀所表現的主題與文化有失水準,無法詮釋城市生態環境,甚至還會對城市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2.3園林設計文化品味落俗園林景觀可以被看作是大型實體藝術品,其功能之一就是被人鑒賞。不同園林景觀規劃風格各不相同,有些讓人感覺華麗端莊,有些是寧靜清冷,也有一些讓人感覺舒適恬靜,這些不同的體驗都是由規劃者主觀注入在園林景觀主題與文化之中的。但是,現在不乏一些“媚俗”的園林景觀設計,有意或無意間營造出一種拙劣感,體現不出規劃者的審美追求,急需提高其文化內涵。
3、園林景觀主題與文化規劃策略分析
3.1園林景觀規劃應明確主題
在規劃園林景觀之前,常常會先根據園林整體定位確定主題,并依據園林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基礎建筑類型來確定園林設計的風格。因此在開展設計工作之前,規劃者需結合設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前期考察和調研,結合當地文化和歷史特色,將生態環境、氣候等多項特征均考慮在內,有針對性地設計園林景觀的主題與文化,不管是整體設計還是細節處理,均應圍繞確定的主題與文化進行規劃布置,避免多個主題出現在同一園林景觀中。在規劃設計園林景觀的過程中,還需防止生硬地參考借鑒其他優秀設計,只是拼湊抄襲而沒有確定的主體成分,也不宜過于追求另類,不能符合大眾審美要求。
3.2園林景觀規劃應做到統籌兼顧
在園林景觀主題與文化的規劃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統一并突出其內在的主題與文化,就必須做到統籌兼顧,既要把握好整體設計,又要合理布局細節;既要尊重傳統,又要結合實際現狀合理創新;既要緊密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注重歷史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也可借鑒西方同類型園林設計的表現形式,學以致用,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化園林。同時,規劃者還應了解研究大眾審美的標準,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規劃設計園林景觀。
3.3園林景觀規劃應注重人性化設計
園林景觀設計和建造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不同類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提供游玩、休憩、交流的場所,其肩負著政治、文化、商業和休憩等多種功能,是城市人文風貌表達的窗口。由于不同類型的游人對園林景觀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在規劃園林景觀的過程中還需充分考慮不同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要,做到以人文本,體現對人的尊重和關懷。
3.4園林景觀規劃應注重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
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部分規劃者單純側重于設計和建設,并沒有考慮園林整體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導致園林景觀建成之后才慢慢發現有些植物會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因此,在設計園林景觀的過程中,不應只重視提煉主題與文化,也要注重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好的解決方法是選用當地植物,既可以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園林景觀打下基礎,又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自從1989年深圳華僑城投資創建的“錦銹中華”景區建成開業,到十多年來陸續建設開業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題公園,都相繼取得成功。大型主題公園在我國開創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園”、江蘇蘇州的“蘇州樂園”、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樂園”、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園藝博覽園”、海南三亞的“南山文化旅游區”、廣西桂林的“樂滿地”等大型主題公園,都已達到較高水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在這幾年冰雪節期間創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稱為特定時間段內的大型主題公園,其策劃和經營管理水平也已大體與國際接軌。然而在主題公園蓬勃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產生。伴隨著理論界一場旅游資源能否復制的學術討論,上百個旅游主題公園(包括各種影視城)產生,但是沒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公園,很多以影視城為代表的主題公園已經開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資產閑置,主題公園何去何從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產業發展問題。
主題公園是以經濟盈利為目的,根據選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觀和設施使游客獲得體驗的封閉性景點和景區。根據主題公園所能提供的旅游體驗類型(產品形態)對其進行分類,目前的主題公園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景模擬型,各種影視城類型的主題公園;游樂型,比如蘇州樂園、錦江樂園(華東)、夢幻水城(珠海);觀光型,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深圳)等;主題型,基輔號航空母艦(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艦(深圳)、各種水族館;風情體驗型,各種民族村、民俗村。
一般來說以上幾種主題公園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提供初級體驗(經歷)的機會出讓,比如:出售門票;提供有助于豐富體驗(經歷)的相關服務以及相應的服務體驗本身,比如:提供餐飲,住宿服務;出讓圍繞旅游者(潛在旅游者)的消費能力所帶來的可能的收益機會,比如:旅游區內的招商、景區節慶活動商業贊助;獲取資本投入后在旅游項目所在地溢價收益的其它商業開發,比如景區,旅游目的地的房地產開發;出讓、出售具備知識產權特點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藝品、紀念品等;提供保證旅游景點景區內居民可以市場化的公共服務,比如:供水,供電等。
以上六種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來這一基本事實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區本地居民的消費能力基礎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過游客的到來實現相對的規模經濟。
目前國內的主題公園存在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有很多主題公園幾乎只有門票收益一種盈利方式來架構其盈利模式,主題公園產業勢必衰退。單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種風險,這使得主題公園管理者很難獲得有效的融資成果。因而有必要重新認識主題公園,統籌發展,科學謀劃,摸索主題公園盈利的途徑和步驟。
一、探詢市場化商業運作模式
(一)資源資本化模式
資源資本化模式是主要針對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本身比較豐富的主題公園而設計,利用主題公園資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過資本化的手段展開經營。其資本化的部分包括土地、林產、水資源等。首先明確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國家只轉讓經營開發權,由于主題公園作為旅游資源的外部性,所以其行政管理權規劃權和文物保護權就必須由政府行使。可以在其收入中劃撥一部分固定費用加以維護。而轉讓的開發經營權包括公園管理權、開發權、招商權、門票收益權、經營項目開發與收益權等。旅游經營權本身可以抵押,門票收益權可以向金融機構貸款,而土地使用權可以質押貸款。這樣的形式應有法律形式加以確認。比如森林公園和溫泉公園以及一些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公園,他們的設計都可以從資源資本化模式去經營。
(二)獨特性產品吸引模式
獨特性產品吸引模式是在資源本身不夠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況下,通過注入性的產品打造來設計出游客吸引力。這種模式的運用需要結合四個方面因素加以考慮: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主題公園產品的無替代性或稀缺性;決策者行為。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挖掘本地和吸收外來文化元素,打造獨特性的產品。
(三)價值鏈模式
主題公園的價值鏈包括主體鏈、分支鏈和子鏈三個部分,其中主體鏈包括門票、游樂項目;分支鏈包括餐飲、住宿、旅游紀念品;子鏈包括公園會展、對外招商和其他對外盈利服務。
二、設計全新的游憩方式
目前,我國各種主題公園發展參差不齊,其原因為我國大部分主題園的開發者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門和相關投資機構,他們往往從本地區和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從而導致選題、規劃、選址、運營等各方面的錯位,缺乏相互協調、互動關聯。
主題公園作為一種大眾化的休閑產品,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單一的主題設計、旅游者參與性不強、體驗不足的被動局面。所以,主題公園的規劃設計應該需要專業的旅游規劃、策劃智力機構,為主題公園的發展把好主題脈、規劃策劃出可行的方案、創造出全新的游憩方式、設計合理的商業運作模式,指明發展方向。
在游憩方式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本主義、審美凸顯與獨特吸引力、情境化與體驗化、游樂產品化等四大原則,追求實用可操作、獨特奇異的創意觀念。把主題公園的觀賞、運動、教育、娛樂、休閑等各種功能元素加以通盤考慮,形成主題公園的獨特吸引點。例如,西部某旅游城市的主題公園設計出一項“在這里,給你一個支點,你可以撬動地球”的游樂項目:即是運用科學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結構,設計出一個在杠桿這邊,只要你手指輕輕一動,在杠桿另一邊,碩大的地球就被撬起來的娛樂場景體驗區,不僅讓游客學到了趣味的科學知識、了解了神秘的歷史典故。
三、樹立整合營銷傳播理念
具備了良好的市場運做方式,設計了全新的游憩方式以后,下一步就是主題公園營銷。主題公園的營銷應該樹立“整合營銷傳播”的理念,這一理念發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傳播合作效應”概念,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整合營銷傳播的理念已經受到我國旅游營銷界的大力追捧。它的本質含義是:注重對營銷信息傳播手段的整合以及對傳播效率的評價,而不是傳統營銷理論所注重的營銷的所有環節。
四、加快公園經營管理人才開發
目前,我國公園數量眾多,類型齊全,但主題公園經營管理人才還相當匱乏,而且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旅游運營人才培養體系。所以,對主題公園是運營人才的培養是十分迫切的。
關于我國主題公園的旅游人才開發,主要是三全開發,即全員開發、全程開發、全能開發,就是對全體員工進行平等而有序的開發,進行全員培訓和人力資源的整合。全程開發,主要包括員工全程開發和項目全程開發,根據不同的人力資源情況和項目進展情況,實施不同的開發策略。全能開發,即是從員工的知識技能的橫向開發和員工職業生涯的縱向開發。
五、實現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主題公園的盈利模式:即主題公園通過投入相關經濟要素后獲取經濟收入的方式和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手段的結合,其核心是主題公園獲得現金流入的途徑組合。從對主題公園產品系列的橫向和縱向的挖掘深度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盈利模式(按產品開發深度順序排列):
旅游門票盈利模式:即通過簡單的圈起來收取門票的模式,這是主題公園最基本和最初級的盈利模式。
游憩產品服務盈利模式:即提供有助于豐富體驗(經歷)的游憩服務以及相應的服務體驗來實現盈利的模式,它是主題公園的核心盈利模式。
旅游綜合服務盈利模式:即是在主題公園區,通過旅游者的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外延服務來獲取盈利。
公園商業盈利模式:即通過自身的節慶活動和對外招商以及其他會展、廣告、等其他的一系列對外服務而達到盈利目的的盈利模式的組合,這是主題公園的深度開發盈利模式。
因此,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遇到的實際問題,認真謀劃,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主題公園的盈利,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主題公園業,為我國旅游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貢獻,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程波.主題公園——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N].中國旅游報,2004-06-15.
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論,文化是相對于人而言的,沒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沒有意義。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根據馬克思對人的社會本質的認識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為文化共同體所共享,不僅僅代表某一個人;文化是后天習得的;文化以語言作為其儲存傳統的水庫;人類文化是多元發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們的精神和行為趨于一致。中國傳統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現代以前,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所創造并世代相傳的,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僅以外在物質載體的經典文獻、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存在于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無形的主體形式中。
2、課程價值的概念
目前公認的價值的定義是哲學范疇的關系說,即價值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之間的一種相互滿足的關系。首先要考慮到課程客體本身的屬性,其次應考察課程主體的需要,最后根據課程客體的屬性與課程主體的需要對主客體雙方相互滿足關系進行考察。因為沒有主體的需要,課題的屬性對主體而言將毫無價值[2]。課程價值的主體包括多個層次的主體,可以包括個體,也可以包括群體,還可以包括國家、社會。應用到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價值研究中,就是作為課程主體的人的需要和作為課程客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之間的一種滿足關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為客體的價值分析
1、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一般性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涉及多個領域,是一門綜合文化課程,具備了綜合文化課程的一般性價值,即人文教育價值、公民素質教育價值、創新教育價值、歷史教育價值和審美教育價值[3]。(1)人文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并給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識最終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價值觀中。(2)公民素質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優良品質同樣具有時代意義。(3)創新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凝聚我國歷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讓我們像科學家一樣重新思考人們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學習人們解決問題的辦法。(4)歷史教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從歷史中來,有特定的歷史時代的背景和歷史條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是對歷史的學習。(5)審美教育價值。審美意識不僅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筑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也存在于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和古典書法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美的內容,具有審美教育價值。
2、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
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其本身具有傳承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有自身的獨特性,既因為其獨一無二的存在和構成,也因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具有不同于別國民族的文化特點,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1)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用以區別與其他民族之處在于民族本身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是代代相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僅以外在的經典文獻、文物等客體形式存在著,更是廣泛的沉淀在我們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和風尚習俗中,這正是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設很難,但是毀滅卻很快,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責任和獨有的價值。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上我們曾有過重大的失誤,這造成了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紐帶上的斷層,在這期間所造成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傳統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傳統文化認知上的空白讓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不僅沒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嚴不足。在青少年群體中更多見的是追逐外來文化的現象。例如,追捧西方的節日文化而對中國傳統節日不了解;追逐日韓的影視文化,沉溺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并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通過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青少年在正確了解和認識自身民族的基礎上合理的對外來文化進行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價值教育。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價值系統,做的是“人”學。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學說,各家各派都對“人”有思考,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關系有獨立的看法。這些觀點和學說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發展、相互影響和融合并逐漸沉淀到中國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國人獨有的為人處世的價值系統。價值教育包含人類基本價值、民族優秀傳統價值、社會主流價值三大方面,缺乏這種優秀傳統價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國人”,就不能培養出“仁愛包容”的中國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獨具價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技術文化的沖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潛移默化中,現代中國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試圖擺脫中國式的思維卻很難做到。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青年少年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熱情。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在對民族精神培養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發愛國熱情,不僅必須而且緊迫。
三、社會和個體作為課程主體的需要
1、社會發展的需要
(1)從國際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高速增長態勢,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同時在國際交往上也日益頻繁,世界向中國投來更多的目光。在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的當下,我國雖然經濟發展快速,但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還沒有具有與目前所處國際地位相應的優勢文化。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之一,是各國政府關注的重點。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海外開設孔子學院用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民族文化,這正體現了我國對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注。在大力向國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對本國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則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傳而不注重對本國人民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那么在國外開設再多的孔子學院也只會是空中樓閣,因為沒有堅實的基礎而不會長久;另一方面,科技讓地球“變小”,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同時也吸引力更多外來的旅客,中國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頻繁。通過開設孔子學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國傳統文化極其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前,這遠遠不夠,只有加強對國人的傳統文化教育,讓每一個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時都成為一座孔子學院才能有效的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2)從國內社會的發展而言。振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正是這個意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傳承的需要,也是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成為民族的中堅力量,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個體發展的需要
(1)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學校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之間矛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內容的豐富性和價值教育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中小學教育的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從知識教育的角度,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教育內容,對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都有所幫助,在德育方面尤顯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國傳統美德不僅培養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在當下仍具有現實意義,如: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另一方面,當今的學校教育,不應僅是“知識”的教育,還應是“做人”的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一套為人處世的價值體系。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從而避免因應試教育而帶來的弊端。(2)中學生迫切的文化訴求。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沖突和價值的多元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傳播將我們置身在知識的中,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可謂日新月異。面對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沖突所帶來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會產生消化不良的反應,更何況是青少年群體。個體發展的青少年時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學習能力強等特點的同時,也具有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容易激動等特點。這一時期也是個體心智趨于成熟、塑造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面對這一現狀,應如何幫助青少年群體走出這一困境。社會學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論表明,文化沖突妨礙著兒童的正常發展,“一個學生越是遵循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他(他)的合作與競爭能力就越強。即加強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的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合作與競爭能力”[5]。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幫助青少年群體打破困境,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主體。
當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文化時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文化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各個領域,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社會發展離不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離不開文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同樣離不開文化。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亨廷頓,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提出了建設文化“軟實力”。所以,主流媒體的各類活動就必然是文化的活動,是文化品位具有導向性、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活動,真正擔當起“傳播主流輿論、推動和諧發展、通達社情民意、搞好輿論監督、豐富公眾生活”的媒體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一部分主流媒體在活動設計開展中出現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風開始顯現,且有日益泛濫之勢,某些省級電視臺的相親節目、選秀活動屢屢越過道德底線,以各種出位的言論、畫面來謀取收視率及其相應帶來的廣告利益,引起軒然大波。顯然,這一類的節目已經背離了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感,放棄了活動的文化品位的自覺追求,沒有把這些活動看作是一個文化活動來設計、運做,單純“向錢看”,這樣的活動是沒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必然會遭到公眾的唾棄。媒體從業者、活動設計組織者,應提高對低俗內容的敏感度和判斷力,凈化、升華媒體活動,而不能挑戰社會公共道德的底線,破壞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做到堅持文化品位優先、社會效益優先。
二、 不斷提升主流媒體活動的文化水準
目前,主流媒體所處的發展環境呈現出多元化、白熱化的競爭格局:
1.多媒體爭奪受眾激烈化。現在的新聞傳播渠道多種多樣,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包括手機短信,都在提供信息、爭奪受眾,徹底改變了過去報紙、電視、電臺“三分天下”、獨攬傳播市場的格局。
2.傳播呈現無國界化。世界各地的各種活動、信息,幾分鐘、幾秒鐘內就開始在網上傳播,人人都能看到。特別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熱點問題和公共突發事件不斷增多,這給主流媒體的引導能力帶來考驗。
3.受眾群體日益對象化。隨著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業結構的差異,廣大受眾對媒體各類節目、報道選擇的傾向性日益增強,呈現出鮮明的對象化和分眾化特點,比如,出租車司機特別愛聽廣播,年輕人主要看網絡媒體,等等。
三、 促進主流媒體活動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活動是媒體文化理念的載體,文化是媒體活動的靈魂,只有把媒體活動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提升媒體形象,實現媒體價值。如何強化、優化媒體活動與文化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入手:
1.把握文化主流。各級黨報、電臺、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要責無旁貸地把握文化主流,自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提升主流媒體文化品位。一方面,要著力于倡揚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開放襟懷的文化理念,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的策劃和選擇上,借鑒各類型媒體的有益做法,在兼容并蓄的基礎上形成媒體的自家面目,使各種媒體活動起到促進社會發展、滿足人民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對各種新出現的文化現象保持敏感和鑒別力,拒絕各種負面文化的侵襲,把媒體發展目標與主流媒體責任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不能簡單地以利潤和經營收入狀況來作為媒體活動成效的體現。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我的》、《圓夢行動》、《奧運舵手選拔》等活動,都是符合主流媒體角色、體現社會公益、把握文化主流的電視活動產品的優秀代表。
美是什么?因不同的理解,定義得不確定,究竟怎么界定美,美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主觀說認為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它和審美主體有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即“我認為這幅畫是美的”;客觀說認為美是一種客觀呈現,它由審美對象本身決定,可以表述為“這幅畫是美的”,這里美是一個表語,美是事物的一種屬性。當然還有堅持折中說,既承認個人的主體性與價值的多元性,又相信人的審美價值判斷又有著共通性。即美關于理論上的主觀性(相對主義)和體驗上的客觀性(客觀價值的美丑標準),這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折中說法,這里我們就不多說了。下面主要談談關于美的主、客觀性性與話語權的問題。
從某種角度說,關于美的主、客觀之爭,實際上是有關話語權的問題。認為美是主觀的,即承認美的多元性與承認審美判斷的非唯一性。堅持美是客觀的,大都是站在某一立場,從自己角度出發,否定其它價值判斷,這是種話語霸權。其認為美有標準,那么這個標準是由誰定呢?很顯然,誰制定這個標準誰就等于掌握了美的評判權力。而很明顯,通常這個關于審美判斷的話語權是由所謂精英階層來掌控和壟斷的。
就實際歷史來看,也確是如此。古今中外歷來關于美的爭論與藝術的功用說問題大抵都是這方面的印證。美的主客觀與話語權的關系這個問題,具體地反映在美的標準上來說,可以看出,通常所稱的藝術美只是精英們的一廂情愿的判斷,但是因為精英階層的社會地位與各種資源優勢,其標準往往會成為社會的標準和正統美學的范本。而承認自然美與承認審美判斷多元的人基本上可以說站在大眾的角度的。而且,在我看來,“美學”一詞本身就是一個精英式的判斷概念?!八囆g”亦是精英階層的特有資源。在歷來的美學爭論中,對主客觀不同觀點是可以分作精英立場與大眾立場的不同的。堅持客觀說者即把文藝與美學等看作一個工具,承擔著社會教化和道德規范等多重教育意義。統治階層規定一個他們制定出來的標準,讓大眾接受并遵守,為的是便于管理。而堅持主觀說者,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沒有功利目的的,他們是站在人的立場上,承認人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與關于美的價值的多元性,這才是真正站在一個客觀純粹而非階層的立場上去純粹的看待美學的,這樣才能真正的享受各種各樣的真正的美,而不是概念和定義上的被規定的所謂美。
先從西方說起,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就是一個最早和最典型的“文藝的社會功用說”的持有者,他認為“文藝必須對人類社會有用,必須服務于政治,文藝的好壞必須首先從政治的標準來衡量”。[2]他的哲學和美學思想都是在雅典民主勢力上升時代從維護貴族統治的基本政治立場出發的。他認為,世界分為理式世界、現實世界、藝術世界,而理式是最高的層次?!爸挥匈F族階層中文化修養最高的人(‘愛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這種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據這種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證理智的絕對控制,意志和的絕對服從。從其統治階層立場出發,“柏拉圖鄙視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視與肉體有關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視哲學家和‘保衛者們’以外的勞苦大眾,鄙視哲學家的觀照以外的實踐活動以及和實踐活動有關的技藝。”[3]
“柏拉圖在西方是第一個明確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做文藝的評價標準,對盧梭和托爾斯泰的藝術觀點都起了一些影響。近代許多資產階級文藝理論家往往特別攻擊柏拉圖的這個政治第一的觀點,其實一切統治階級都是運用這個標準,不過不常明說而已?!盵2]是的,柏拉圖只不過是直率而明確地堅持著“文藝的功用說”,其關于美的標準化與對民眾的控制意明顯而直露。其實,堅持美是客觀的這一觀點的許多人又何嘗不是和柏拉圖一樣實行著“話語霸權”,以自己的精英立場去規定美的標準呢!歷代精英階層幾乎無不規定著各自的美學定義,然后去品評其它和否定著大眾美學與文化,甚至是因其掌握著話語權而替其他群體“代言”,不許其他話語與不同聲音的張揚。對于歷來的統治階層來說,更是要制定自己的美學規范,以正統思想與美學觀念來取代大眾的標準,從而達到控制大眾的思想行為的目的。
轉貼于
生在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的賀拉斯承認“詩有教益和娛樂的兩重功能”,但其仍舊很強調美的標準化和文藝的“合式”。賀拉斯認為“合式”(decorum)或“妥帖得體”是詩所必不可少的品質?!昂鲜健边@個概念是貫串在《論詩藝》里的一條紅線。“‘合式’牽涉到文藝標準問題,合什么‘式’呢?這‘式’是由誰設定的呢?它是否一成不變呢?……賀拉斯的“合式”概念畢竟還是奴隸主階級意識的表現,合式其實主要是合有教養的奴隸主的“式”。當時文化日漸發達,下層階級已開始參與文藝活動,他們的趣味和要求(他們的“式”)已開始發生影響;在賀拉斯看來,這不免破壞“合式”的準則?!盵4]他一再感嘆,“試想一些沒有教養的鄉下人出來度節日,和城里貴族們混在一起,你能指望他們有什么文藝趣味呢?”[4]其“合式”的理想是和羅馬貴族的生活理想分不開的。
在中國也同樣,作為正統文化的儒家文化,對美的看法,即屬于客觀說。正統文藝一向是站在貴族和統治者的立場上去闡發文化、美學等的。因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主流文藝、美學天生被賦予歷史的使命,命定得做政治的附庸,社會的投影。從來的是“文以載道”、“主題先行”、“倫理綱?!薄啊对娙佟?,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痹诜磸脱堇[與抒寫中,不停給文藝加上各種枷鎖,而不能使文學真正面對真實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去對人生作“無價值、無功利”的判斷。
儒家思想要的是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墩撜Z》中有“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等語,均是所謂周禮貴族中關于美的好的標準。
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精英階層一直站在文藝、美學締造者的高度,試圖以自己的價值判斷控制大眾的審美情趣,自以為是地承擔著引導與教化民眾的“重任”。
但精英階層真的如愿壟斷了關于文藝等的審美判斷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民眾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間文藝的偉力是深厚的,民俗、民間藝術的魅力是無窮的,美的生命力是頑強而倔強的,無法忽視和壓制的。大眾文藝、民間美學、風俗文化,美頑固的保存著自己的生命形式,代代延續。
而西方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同樣堅持美是主觀的這一看法。他認為判斷一個對象是否美,不在于對象本身特點,而在于我們動用什么樣的心意,即審美的魅力在你心里,它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從質的角度來看,鑒賞判斷是無利害的愉悅;從量上來看,鑒賞判斷是不憑借概念而令人愉快的。即凡那沒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很顯然,其在承認審美的普遍性是主觀的普遍性的同時也就承認了個體判斷和大眾的審美判斷。
中國的道家思想也認為一切秩序都是從“我”出發的,而各個“我”不同,因此沒有什么絕對的秩序,也沒有什么標準的審美模式。
在現代,大眾文化更是打破了精英文化長期以來一統天下的主體地位,成為時代的主流和主導。面對這一趨勢,精英們自是不甘,以文化拯救者身份自居,對當今涌現的各種大眾文化現象橫加指責。不過,事實已證明,一切掙扎不過徒勞。
其實,美本來就是不確定的,審美判斷本身是多元性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自有各自的價值判斷,精英階層不必總是自以為是地為大眾作審美判斷,而實際來看,無論從歷史和現實當中都已證明大眾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與豐富性。
美無統一定義,美無確定標準,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各有自身的審美判斷,還是不要橫加干涉別人,互相容讓,共同發展為好。
參考文獻
[1]注:我這里“精英”、“大眾”兩詞的具體含義和現代社會平常研究討論時所使用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這里的“精英”、“大眾”是籠統地對所謂上層的知識分子和所謂下層的民眾的分別指稱,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不特指現代社會階層,也包括古代的上、下階層。這里的“大眾文化”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不是特指現代社會縱出來的“大眾文化”,而是產生于大眾,為大眾推動,為民眾所喜聞樂見,自古有之,相對于上層社會的民眾自己的文化??梢哉f,民間文化、通俗文化等也包含其中。
(二)教師與學生是大學文化的保護者教師與大學生在大學物質文化、大學精神及行為文化起著保護作用。在對大學物質文化保護方面,大學教師與大學生是大學生活主體,對大學文化建設缺陷認識深刻,提出物質文化建設的不足之處更新大學文化建設,同時教師與學生是大學物質文化中硬件設施的使用者,同時就是此種物質的保護人。在大學行為文化的保護上,教師與大學生維護著教風、校風,學習生活教育秩序,同時將大學內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為中,并對大學范圍內管理起著監督作用。
二、以教師與學生為主體,探索大學文化建設
(一)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大學行為文化發展行為文化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以動態形式顯示大學文化。大學行為文化外顯內隱于教育科研、教育組織管理、課內外大學文化活動和后勤服務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時,直接促成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在科研活動中折射出的創新,嚴謹求真的科學進取精神,鍛煉塑造著大學生思維方式、情感精神、創造潛力[2]。因此師生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大學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建設。要促進師生關系和諧,加強師生交流,可通過多樣的師生娛樂性節目,注重傳統節目諸如迎新晚會、畢業晚會的組織,讓教師與學生多一些互動,嚴謹規范的大學組織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務,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大學行為文化提升??赏ㄟ^建立通訊補助、年終補貼等相應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投身于大學生社團建設及文化娛樂活動中,給予對大學生社團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的教師獎勵,以此增進師生關系和諧,最終提升大學行為文化。
(二)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大學文化建設我國臺灣社會學家楊國樞曾提出“,大學教育必須同時達到五大類目標:培養大學生對自己內在身心特質的了解;培養大學生求取新知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大學生適應個人生活所需要之較高品質的能力、情操及行為;培養大學生理解與關懷全世界、全人類所需要之較高品質的能力、情操及行為”。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教育能力是大學應當不斷提高的永恒社會責任,文化育人大學教育的本質,大學的教育力最重要來源于大學積淀和創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學生群體為主進行的教育活動。要建設優秀的大學文化,在教育學生上,要樹立培養德識兼備的人文理念和關注全球的人生目標,通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深刻認識個人思想與潛能、人生目標與方向,將服務社會和關心全人類的意識深入到他們行動中。面對多變與復雜的社會環境,高等教育要以更開放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積極改革,敢于打破知識間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學生通識教育與基本能力訓練,使其獲得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
1.1源于宗教祭祀的傳統體育活動
龍燈舞,又稱“舞龍”,在布依族流傳已有數百年,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龍頭、龍身、繡球都是用竹子做成,外罩青色龍衣,綴上金黃色鱗甲。布依族舞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般由寨老先舞龍頭,在傳統樂器的伴奏下,龍頭追逐先導的繡球左右翻滾,龍身、龍尾跟隨擺動。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初九,各村寨積極做好準備,迎接龍隊進村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才收龍、燒龍,儀式非常莊重肅穆。高臺獅燈舞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中頗為盛行,至今傳承近千年,彰顯了布依族體育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獅子的骨架和引舞的“青”均由竹篾扎制而成。布依族高臺舞獅迎合了獅子能夠鎮邪這一民俗信仰,每逢民俗節日或重大事項時,都要進行高臺舞獅,來驅除鬼魅、驅妖鎮邪。早期的獅燈舞,要搭36張桌子,舞獅者在高臺上做出驚險刺激的動作,表演唐僧取經的故事?,F在的高臺獅燈舞通常是在6~8張方桌疊摞高達8米的臺上進行,難度系數依然不低。高臺舞獅驚險刺激的特性及其蘊含的精神寓意,使得高臺獅燈舞的群眾基礎非常扎實,一直盛行于布依族地區。耍麒麟是貴州望謨布依族獨創的一項民俗體育活動,具有厚重的布依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地節日、慶典、祭祀等活動必不可少的體育表演項目。耍麒麟時,由一人持鞭戲舞引麒麟,舞者配以跌撲、翻滾、跳躍等多種高難度動作,整個過程生動而活潑,莊穆而不失趣味。另外,在耍麒麟的過程中,還需要有若干女孩子舉長長的新鮮竹子,上面掛著老虎、兔子、猴子、蝴蝶等卡通麒麟燈,伴隨著音樂節奏翩翩起舞,與耍麒麟融為一體。麒麟是布依族吉祥信物,寓意著人丁興旺,事業成功,又蘊含了“麒麟送子”和“大竹送子”雙層含義,這項運動在當地盛行已久。
1.2源于生產生活的傳統體育活動
“高腳馬”,又稱為“竹馬”,是布依族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娛樂活動。由于該地區淺水河流較多,再加上氣候濕潤經常下雨,人們將兩根齊肩高的竹竿一端削尖,在離地25~40厘米處用棕繩各綁一個可以支腳的網子,將兩腳伸進網,手腳并用,以此代步。在雨天或過淺水河流時,既能防滑又節省了鞋,成為布依族青少年走村串寨的交通工具。在閑暇時又作為體育器材,用來進行競速、對抗等娛樂活動。布依族自古以來依水而居,依水而耕,被稱為“水族”或“水戶”。在房前屋后,遍種竹子,就地取材扎為竹排,作為春種秋收的運輸工具。每逢農歷“三月三”,貴州望謨的布依族都要舉行劃竹排大賽。賽前,眾隊員在“摩公”的帶領下進行虔誠莊重的祭祀活動,保佑比賽能順利進行;比賽時大家爭先恐后,奮力劃槳,力爭第一;賽后獲勝方在大家擁戴下游行,寨老還要在獲勝隊員家的大門上方貼上“獲勝項目勇士”大紅字,使勝者倍感自豪。弓箭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武器裝備,竹子正是朝廷政府制造弓箭的重要原材料。據記載,早在周朝時布依族先民就向朝廷進獻“大竹”以示對周王朝的擁戴。據此可推測出射箭或射弩在布依族地區流傳時間是非常長久的。現在的箭和弩已不再作為武器使用,主要是以射土墻、草人或食物為目標而進行的娛樂活動。射土墻是以箭頭落點集中程度判決勝負,射草人是以箭頭射在草人軀干以上最多者為勝,射食物是以箭頭射中懸掛在樹枝上的食物多者為勝。也有采取平射的方法,以箭頭落點最遠者為勝。
1.3源于軍事斗爭的傳統體育活動
“抵杠”也是布依族的一項民間體育項目,流行于貴州安順一帶。相傳清朝末年,布依族首領柏登揚為了族人能更好適應艱辛的生存環境,通過開展賽馬、抱石、射箭、抵杠等體育活動,增強族人的體質。抵杠比賽時雙方選手雙手持一根長約1.8米、直徑約8厘米的楠竹或圓木,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挑、擺、推、壓等動作把對方挑出大小圓即獲勝。這是一項集力、智、技巧一體趣味性很強的民間體育活動?;ü魑瑁步小按蚧ü鳌薄鞍酝醣蕖薄敖疱X棍”,相傳由狩獵和御敵演變而來?;ü饕话闶怯靡桓L約1米、直徑3~4厘米的竹棍制作。在竹子的兩端各挖四五個透空孔洞或一個細長的透空孔洞,把四五個銅錢或小銅鈸嵌入其中,再把兩端系上花布。舞花棍時,通過擊、點、轉、拍等棍法擊打身體的肩、肘、胯、腳底等部位或以棍擊地,發出整齊統一有節奏的聲響,再現了布依族先民狩獵、御敵時的場景。
1.4源于節慶娛樂的傳統體育活動
“舂礁”的布依族語為“涼嘎”。表演時,人們兩兩相對蹲在地上,兩手各握一根三米多長的竹竿頭,通過竹棒向上、向內滑動或相互撞擊表示石礁,另一批人則在竹棒分合間跳進跳出,或不踢腿踩表示舂礁。這項活動可以就地取材、規則簡單、易于普及,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娛樂性和健身功能?!皰勂垺笔窃谫F州省普安縣布依族地區的一種民間體育形式,是使用手掌擊打用當地植物與禽類羽毛結合制作的一種器具的運動。[7]“拕茍”由草編底座和羽毛組成,底座由竹環、玉米葉、布和米組成,簸箕由竹篾編制而成。比賽時,雙方各5名運動員在長15米、寬8米的場地內,通過手掌擊打“拕茍”到本方提籃或簸箕做成的得分框內,在規定時間內以“拕茍”的多少論輸贏。竹鈴鼓也是布依族一項重要的體育項目。布依兒女在閑暇時用盛過酒飯的竹桶相互擊打出歡快的節奏,跳起動人的民族舞蹈。器材逐漸改良,常常采用上好的直徑為5厘米的竹子,將其鋸成30厘米長,在20厘米處每支竹鈴鼓頂端系上6個銅鈴,系上紅綢。鋸掉2/3留下1/3作手柄,在各種祭祀活動和傳統節日中,由12名布依族姑娘和小伙子在場地中利用竹鈴鼓相互打擊并做著各種走、跑、轉體、跳轉、踢轉、旋轉等動作,成為一項集健身性、表演性、民族性、群眾性于一體的民族傳統表演項目。
2竹圖騰崇拜是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源泉
豐富的竹資源是布依族體育運動開展的物質源泉。竹子是布依族地區最為常見的植物,是布依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物質資源。勤勞的布依族人民對這些竹子進行巧妙加工,或者就地取材制造出許多精巧的體育器具,開展大家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如舂礁運動,只需要幾個人相互有節奏地碰撞幾根竹子,伴隨著碰撞聲跳出優美的舞蹈動作,成為布依族地區最為常見的體育項目之一。布依族普遍具有祖先崇拜的,許多神話傳說表明布依族誕生于竹或由竹搭救而得以生存,與竹有著血緣關系,人生時為肉體,死后復歸于竹,身為竹體。這種祖先崇拜意識使得布依族人民天生就對竹產生一種親切感,人們與竹為伴進行體育運動,就仿佛和親人融為一體,在運動中變得更為酣暢淋漓。這種以竹為圖騰崇拜的祖先崇拜意識構成了布依族傳統體育傳承的人本源泉。從人的意識源泉來看,布依族認為竹子能帶來新的生命,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布依族大部分地區的新媳婦懷上第一胎的時候,都要舉行“改都雅”的宗教祭祀儀式,將祈禱過的金竹放在孕婦臥室門口或床頭上方,保佑她能順利生下子女。如果有的婦女婚后數年不育,就要請來布摩先生,用一對竹子為橋柱和橋梁,搭成花橋,并將橋安置在媳婦房門或床頭上方,一直放到女方懷孕或年老無生育能力為止。布依族體育“耍麒麟”也是迎合人們求子心切,結合“麒麟送子”的典故而形成的體育項目。
3竹圖騰崇拜是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動力
據統計,97%的布依族居住在貴州,尤其以貴州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甚眾。這一帶地勢起伏大,苗嶺山脈盤亙其中,河流蜿蜒于群山峽谷之間。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布依族形成了以村寨族群為主的聚居形式,對外交流也比較少。由于這一地區盛產竹子,竹子成為布依族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在長期的使用中,竹子也超越了物質范疇,成為布依族精神的象征,被賦予了神秘的神性和超自然的偉力,凝聚著布依族炙熱虔誠的敬仰情感和崇拜意識,成為本民族的族徽和保護本民族的神靈。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竹子為原料做成的體育器材,已不再單純具有娛樂健身的功能,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成為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不竭的動力。布依族信仰的竹圖騰是與當時所處的生態環境和思維水平密切相關,進入階級社會后,圖騰崇拜逐漸減弱,但其主要特征被保存下來,并發展成被本民族固定的人生禮儀和風俗習慣,形成了布依族獨特的意識形態,特有的民族性格。這種精神意識也深深扎根在布依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每逢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舉辦之時都是對個體的一次民族精神教育,這種特有的意識和性格已經深深印在了人們的內心,形成了該民族的核心要素,融匯到每個布依族成員的意識之中。
4竹圖騰崇拜是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精髓
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于文化在歷代更迭替代中能夠一貫保持本色、自始至終形成的、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因此,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民族體育項目本身,更是一種精神,一種能保持本色的民族精神。失去精神價值的民族體育也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竹子自有的生生不息、中通外直、不畏逆境和富有頑強生命力的精神,通過布依族的竹圖騰崇拜被神化而加以發揚光大,融入到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價值領域。多彩的布依族傳統體育項目,正是依賴著這種精神而代代相承,不失本色。貴州望謨縣“三月三”劃竹排比賽前,都要舉行隆重莊穆的祭神儀式,布摩先生祈禱祝福后,全體隊員才能登上竹排進行比賽。這種傳統一直流傳至今。一根小小竹棍可以被布依族婦女用來御敵,是被賦予了一種不畏逆境的偉大精神,而成為一個神棍,漸漸演變成為現在布依族婦女中廣為流行的娛樂健身的花棍舞。數千年來,布依族傳統體育項目形式在不斷變化,內容在不斷豐富,而被賦予的精神始終不變。這種民族精神也將一直蘊含在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之中,成為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精髓。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06-02
一、當前小學校園文化的現狀
校園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華勒提出的,他認為校園文化是一種特別的文化,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把它作為一種區域性、社會性的文化,隨后,眾多學者又對其作出界定,校園文化正在研究中逐步發展。曾任教育局副局長的梁為揖曾提出,在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只有從中小學做起,才能發揮它的育人帶頭作用??梢?,校園文化已經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校園建設中來,而且它也將以一種積極的姿態促進小學校園的健康發展。
二、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校園環境建設缺乏活力。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依賴整潔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發展的前提下,使全體師生享受濃郁的文化氛圍,實現潛在的育人目的。然而縱觀眾多小學校園,很多學校都做到了自然環境的優化,校園環境整潔優美,但是缺乏相應的文化氛圍;雖然張貼了名人字畫和名言警句,但是更新頻率較低,形成了最開始時學生感覺新鮮,最后漠視的狀況;教室陳列單一,文化氣息薄弱,失去了培養學生個性的機會。
2.校園活動成效不明顯。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很多學校的文化活動看似豐富,實則大部分是為應付上級檢查而走形式,而且組織形式不夠科學,缺乏實質性的文化建設內容,無法體現校園文化的層次結構特點,沒有充分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范圍,鍛煉交際能力和管理能力,沒有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機會,對于學生自尊心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不夠全面,造成了校園活動舉辦的轟轟烈烈,但是文化建設成效不明顯的現狀。
3.輕視學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依靠有形的物質建設,另一方面要依靠無形的精神上的校風建設,這兩方面都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然而當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物質輕校風建設的現象,如在建設目標的制定上,將校園環境建設放在第一位,不惜花重金來裝飾小學校園,而卻把校風建設放在次要位置。如果說外部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支架的話,那么校風建設就是校園建設的靈魂,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如果校園風氣不正,即使環境再美麗也會褪色。
4.對校園文化課程的認識不足。很多學校認為本職課程學好就能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殊不知,校園中有很多方面可以對學生產生潛在的教育作用。如學校板報、公告欄、櫥窗等,都可以當作學生的潛在教育課程,而事實是很多學校往往是將這部分空間作為表揚優秀學生和彰顯學校優秀事跡的舞臺,片面性很嚴重,不僅不會起到促進作用,相反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三、如何促進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1.更新教育觀念,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當前建設實際,掌握校園文化動態,構建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以人為本”為育人理念,認真踐行校園精神文明發展,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要求,具有競爭合作意識,推動社會發展的全方位人才。在教學方面,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在管理方面,既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困擾,又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管理的方法。
2.強化領導作用,加強文化建設的有效性。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校園文化是為推動校園建設開展的,所以,學校教育工作者要把它當作一件實事來對待,要調動一切因素,推動校園文化的穩定發展,從校園實際出發,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同時,要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對建設質量進行考核測評,以保證健康發展。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建設隊伍和機構組織也是非常必要的,校園文化建設隊伍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教師和學生是校園建設的主體,因此,學校領導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作用,挖掘建設潛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3.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環境是文化的直接體現,是育人的重要條件,對于環境的建設,既要注意外部硬件環境的建設,也不能忽視思想軟環境的建設,要利用好校園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使它們彰顯文化的引導作用,還要在科技創新、文化構建、精神塑造等方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環境的構建要體現不同個體及不同群體對它的不同理解,在形式上使它變得鮮活靈動,營造獨具特色的人文氛圍,使每種環境都能適應學生的發展,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4.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計劃認真組織,開展適合小學生身心特征的、形式多樣的、可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充分利用富有意義的節假日,如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建軍節等節日,有針對性的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征,使活動既有文化性,又有趣味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
總之,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但無論是基礎教育工作者,還是基礎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員,一定要把校園文化建設當作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根據教學實際,積極調整思路,構建完善的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推動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黛茜?米勒》是亨利?詹姆斯一部早期的代表作,為他初次贏得國際聲譽。事實上,小說成功的一個要素在于作者的獨特創造――“國際主題”。所謂“國際主題”, 即歐美兩種文化價值觀念匯流碰撞,美國人的天真單純和歐洲人的頹廢腐敗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道德與心理困境。小說中歐美兩種文化沖突主要表現為代表美國文化的黛茜與代表歐洲文化的本土人以及歐洲化的美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蘊含在小說中的“國際主題”正是通過人物之間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與對立逐漸形成的。
一、溫特伯恩的內心沖突以及與黛茜的直接沖突
小說中蘊含的“國際主題”,首先通過關鍵人物溫特伯恩的展開。溫特伯恩被作者賦予了全知視角,整個故事以他的意識中心為線索,通過溫特伯恩內心的矛盾沖突以及與其他主要人物之間文化價值觀的鮮明對比來展現“國際主題”。
溫特伯恩的思想觀念中既有美國的價值觀也有歐洲價值觀――他贊揚美國價值,同時又顧及歐洲價值觀。正如黛茜對他所作的評價那樣――“是一個古怪混合體!”一方面,由于長期生活在歐洲大陸,他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歐洲人的部分保守性格和價值觀念,使他看起來非常嚴肅。其“歐洲個性”還體現在他對黛茜與吉奧萬尼里愛情的思考。他認為吉奧萬尼里出身貧寒,不可能贏得黛茜的愛情。顯然,門第等級觀念已在溫特伯恩的思想意識深處扎根。另一方面,他身上還有未泯的“美國個性”,不像其他歐洲人或者歐洲化了的美國人那樣輕視本土美國人,相反,溫特伯恩以自己身上流淌著的美國血脈而自豪。鑒于以上兩方面,可以斷定溫特伯恩確是歐美兩種價值觀念的“古怪混合體”。一方面,他身上未泯的美國天性使他被黛茜天真無邪的個性魅力所吸引; 另一方面,他思想觀念中的歐洲文化價值觀使他認為黛茜行為有其“未開化”的一面,擔心她像謠傳的那樣脫離傳統道德太遠。這就使他在對黛茜的情感態度上,內心激烈沖突,經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自己生氣自己,不能憑理智來公正地賞識她”。他不能完全理解她,認為她的行為模棱兩可,對他來說她簡直是個“謎”――“一個無辜而又粗俗的異常混合體”,“一個難以捉摸的魯莽而又天真的混合體”。
事實上,溫特伯恩和黛茜之間的直接沖突也反映了歐美兩種文化價值的對立與沖突。在別人詆毀黛茜時,盡管溫特伯恩站在她立場上為其辯解,然而,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歐洲大陸的美國人,他不可能完全站在黛茜立場上,來理解黛她的行為。當他聽到太多關于流言蜚語后,對她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甚至認為她的行為確實偏離傳統軌道太遠,他開始轉向沃克夫人和卡斯特羅夫人的立場上,勸說黛茜規范自己的行為。然而,黛茜根本不予理睬,認為讓她這樣做毫無道理。黛茜依然按其固有方式做事,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最后,溫特伯恩甚至相信了她不檢點的謠言,認為她已經變成“一個不再值得紳士珍愛的小女人”。令人遺憾的是,直到黛茜死去,溫特伯恩才完全理解她。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溫特伯恩身上的歐洲傳統觀念使得他與黛茜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沖突反映了歐美兩種文化的差異與對立,從而展現了小說中的“國際主題”。
二、黛茜?米勒和沃克夫人之間的直接矛盾沖突與間接沖突
黛茜和沃克夫人之間的沖突有時是直接沖突,有時表現為間接沖突。當沃克夫人發現黛茜由兩個紳士伴隨走在大街上時,她深為黛茜感到羞愧,打算讓黛茜搭乘她的便車,以此挽回她的名聲;但不諳歐洲世俗的黛茜根本不理會沃克夫人,婉言謝絕了。沃克夫人直接指出,黛茜的行為不合時宜。天性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黛茜認為,她的行為舉止沒有什么不妥,“如果我不能走路,我寧愿死?!?/p>
作為歐洲傳統衛道士的沃克夫人,接下來從溫特伯恩身上尋找突破口,盡力勸說溫特伯恩與黛茜分手。此時,沃克夫人和黛茜之間的沖突就變成了一種間接沖突,這種沖突通過溫特伯恩和沃克夫人之間的直接沖突表現出來的。按沃克夫人的說法,她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不再給她以任何丟人現眼的機會――孤立她”。由于溫特伯恩身上還存有一定的美國天性,在一定程度上還站在黛茜一邊為她辯護,所以,他認為沃克夫人這樣做未免小題大做。但是,他又受歐洲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像黛茜那樣拒絕乘沃克夫人的車,而是在其逼迫下,接受她的邀請坐進車里,這一舉動體現出溫特伯恩妥協性的一面。詹姆斯在小說中安排的這兩個乘車場景,體現出黛茜和溫特伯恩之間的差異――黛茜純粹的美國性和溫特伯恩半歐洲半美國的特性。在車中,沃克夫人說了許多關于黛茜的流言蜚語,溫特伯恩反駁說黛茜的缺點在于缺乏世俗意識。在沃克夫人談起賓館侍者在討論和嘲笑黛茜與許多紳士交往時,他生氣地說這些仆人應該被絞死。由此看來,溫特伯恩在與沃克夫人交鋒中,站在黛茜的一邊,充當起黛茜代言人的角色,為她辯護。他和沃克夫人在對待黛茜態度觀點上的正面沖突,間接表現了沃克夫人和黛茜之間的矛盾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際主題”的一種體現。
三、溫特伯恩與卡斯特羅夫人之間的直接沖突――黛茜與卡斯特羅夫人的間接沖突
由于卡斯特羅夫人拒絕接見黛茜,使得黛茜不曾正面接觸卡斯特羅夫人,因此,黛茜和卡斯特羅夫人之間的沖突通過溫特伯恩和卡斯特羅夫人之間的沖突體現出來??ㄋ固亓_夫人是一個完全歐洲化了的美國人,她看不起黛茜和她的家人,認為黛茜及其家人平庸甚至道德敗壞,衣著也無品味。她不能忍受黛茜和信差之間的親密行為,她們一家像對待親密朋友那樣與信差坐在一起進餐。由此可見,卡斯特羅夫人持有深刻的社會等級觀念。對此,溫特伯恩站到了黛茜立場上,認為黛茜并非未開化的科曼奇族印第安人,而是一個善良女子。根據他的觀察,黛茜的母親也不普通,她有著非凡的品味――“米勒夫人像她的女兒那樣穿著打扮極其典雅;她耳朵上佩戴大顆鉆石”。當卡斯特羅夫人拒絕接見黛茜時,溫特伯恩憤怒地說她這樣做非常冷酷無情。在羅馬,卡斯特羅夫人四處傳播黛茜的流言蜚語,并說黛茜的家人也非常可怕。溫特伯恩堅持認為她們家人除了不通歐洲世俗,非常清白無辜,根本不是什么壞人。相形之下,天真無邪的黛茜對歐洲人沒有半點厭惡和敵意,她想對卡斯特羅夫人表示敬意,并試圖與之見面交往,卻遭到卡斯特羅夫人無情拒絕。黛茜和卡斯特羅夫人對待對方的態度也反映出歐美兩種文化價值體系之間的差異和對立。
在歐美兩種文化價值觀念的間接沖突中,即當代表歐洲價值的卡斯特羅夫人、沃克夫人背后惡語誹謗黛茜時,溫特伯恩自覺站在黛茜一邊為其辯護的原因。換句話說,是溫特伯恩的骨子里的“美國價值觀”使他深愛黛茜,反對卡斯特羅夫人、沃克夫人的誹謗,而他性格中的歐洲價值觀,又使他對黛茜產生厭惡,甚至最后站在了歐洲文化價值立場上來評判她的所作所為,并最終同她分道揚鑣。在小說最后,還是他未泯的美國價值觀又把他從歐洲價值觀中拉了回來,認同并完全理解了黛茜的行為。
詹姆斯在小說最后通過黛茜母親的視角還原了黛茜的真實面貌。作為一個膽小害羞、內向保守的女性,米勒夫人對女兒的行為深表理解,她不僅不反對女兒的交往,甚至認為這是正當的。因此,那些歐洲人或歐洲化了的美國人對黛茜的誹謗確實捕風捉影,小題大做。完全清白無辜的黛茜最后死于羅馬熱,著名評論家艾略特認為這“隱喻了她受舊世界腐朽空氣的毒害而死”,黛茜成為歐美文化沖突的犧牲品??傊?,詹姆斯善于利用小說中的一切人物沖突,表現人物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和對立,從而開創了其小說“國際主題”的先河。
參考文獻:
[1]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Tianjin: Nankai UP, 199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