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員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09 19:37: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學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學員論文

篇(1)

而閱讀理論性的書籍,其精密的邏輯思維、推理論證、辨疑析難的能力,顯然對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大學語文的教學多少可達到這一目的。而大學語文課的一個重要意義,即在于傳承文化?!八^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在悠長的歷史中,在一種制度下形成的、滲透到民族的血脈中的集體記憶,一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蹦欠N以學術為生命的不懈追求,正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是華夏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專業乃謀生技能,而文化則是立身之根本。知識和文化的脫節,只會使一個大學生在未來發展中走向狹窄,無創新性,甚至于生活中缺少靈性,缺乏為人的情趣。從政法學院的實際情況看,大學語文課的開設應放在一年級。剛入校的大學生,對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新鮮感,而對于課程的選擇無功利性。雖說是語文,但它的內容安排和講授方法絲毫不同于中學,因為沒有高考的壓力,學生們才能在老師引領下,慢慢讀,慢慢看,在重讀經典中體會語言之美,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態度,體驗不同的人生況味,潛移默化地積累生活閱歷和經驗。從以前授課的經驗看,許多學生認為,大學四年中,真正有內容、不枯燥的課反而是大學語文。當然,在今天的大學語文課的內容上,可以相對增加一些法律文選,讓學生在對傳統社會與文化的理解中,體悟前人是如何貫徹、實踐法律精神,進而構建和諧社會的。

篇(2)

文化,從廣義上說,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一部分的法院文化,主要是指以審判為職業的一群人,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鮮明審判色彩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行為規范以及承載這些精神產物的物質載體的總和。我國的法院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感和先進性,是法治精神與法背后道德價值的完美結合,主要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在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過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主題活動,領導班子和全體法官及其工作人員在理念上會對法院文化產生廣泛的認同。以此為契機,結合法院工作實踐,找準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主要內容、步驟方式:首先、增強"文化興院"的意識。要充分意識到法院文化建設對改進法院思想作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學風的促進作用,意識到法院文化建設對提升法院管理水平,樹立法院良好形象的促進作用。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增強法院文化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規劃"文化興院"的藍圖。通過調研制定法院文化建設的框架,將作風建設、審判業務、隊伍管理等全體部納入法院文化建設之中,制定好文化建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再次、落實"文化興院"的各項舉措。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狠抓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建設各項舉措的落實,讓法官及其工作人員體驗到法院作風的大改進,形象的大提升,從而激發出大家參與法院文化建設的熱情和潛在的能力,使“大學習、大討論”活動與加強法院文化建設取得有機統一。

二、樹職業人----通過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為法官成長創造平臺

法官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法官職業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法院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要通過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弘揚法院文化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功效,以提升人為第一要務,加強法院行為文化的培育。主要是:

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培養法官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學習文化??梢赃@樣說,素質大提升,能力大發展,眼界大開放,學習教育是關鍵。要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在全院大興學習研究之風,引導大家學以養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

要以“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為契機,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法院志存高遠,修身養廉的廉政文化。要按照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障,監督是關鍵的指導思想,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力度。要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堡壘作用,在活動中為法官上好黨課和廉政課;堅持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嚴格執行《法官行為規范》,加大違法違紀的查處力度,強化反面警示教育作用。

要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有意培植業務精通,技能嫻熟的專業文化。堅持業務培訓和理論研討雙管齊下,請進來與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的辦法,發揮法官論壇、理論研討會、專家講座等文化平臺的作用。樹典型、學榜樣,引領干警提升思想境界、司法能力和文化素養。

三、做管理功----通過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為法院管理夯實體制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指出:"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潔,只有增強司法管理能力,我們才能帶出一支精良的隊伍,才能提高審判的質量和效率,才能使機關的工作有條不紊,實現規范化和現代化。"

要使“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的成效持續發揮作用,制度是保障。為此,要“大學習、大討論”活動過程中,注重培育人本管理,以德治院的制度文化,實現理性管理、柔性管理、長效管理,減少和避免感性管理、剛性管理、突擊管理。

第一、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培植科學民主的決策文化。法院領導班子成員要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人才觀和群眾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決策和駕馭能力,做到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

第二、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培植制度健全、執行有力的管理文化。要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反思、檢討法院的管理機制,完善決策目標、執行責任和考核監督體系,按照量化管理、動態管理的要求,分解權限、細化措施、加強監督,不斷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使法院管理更加制度化、標準化、人性化。

第三、通過“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培養強有力的執行文化。要在“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狠抓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強化監督,讓遵守制度成為習慣,使服從管理成為品質,在全法院營造風正氣順,干事創業的風氣。

篇(3)

二、提升品牌,發揮社團活動的凝聚力

校園文化建設要上一個新臺階,就必須重視建設文化校園。以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努力用富含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熏陶、鼓舞、塑造青年學生。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的文化、科技、文娛體育等活動,通過吸引學生參加這些高質量的有豐富內涵和發展價值的活動,潛移默化地熏陶他們的思想感情,豐富青年的精神生活,提升他們的道德境界。目前校園文化活動的最主要的陣地就是學生社團。包羅萬象、積極進取的社團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特色。社團的興起既是大學校園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社團為不同價值追求及不同能力、氣質、興趣愛好的同學提供了建立友誼、交流學習、完善自我的廣闊舞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能力特長。社團活動以其多面性、學生參與的自發性,在校園文化生活中扮演著愉悅凝聚、健康身心、激勵創新的角色。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進行多種方式的溝通和交流,增加彼此的理解,形成和諧而融洽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了整體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同時,社團活動又是一項在群體中進行的活動,由學生自愿參加、自己組織活動,更加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群體凝聚力。

樹立品牌,對各類社團活動加強指導,并通過各種措施給予評比和激勵,以評促建,激發學生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對社團活動成就進行分類評比,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各種有意義的素質拓展活動。每年舉行的“校園十大歌手”比賽人氣爆棚,在同學們當中有極強的影響力,科學組織此類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提升精神境界,幫助學生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樹立社團活動的品牌形象,堅持每年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傳統,擴大影響力特別是要不斷提升活動的水平與品位。我校每年舉行的社團推介、校園歌手大賽、英語話劇大賽、校園心理劇、辯論賽、演講賽、書法攝影比賽、紙橋設計、職業規劃大賽等多項特色文化活動項目,大大豐富活躍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其中大部分活動主要由各類社團承辦。建設好社團,讓學有專長的教師成為有力的指導者,能力強有人氣的同學擔任教練、會長,他們共同發揮著主導和主力的育人功能。為了不斷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社團活動的水平,教師應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因為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還承擔著培育校園精神的重任,而且教師自身的思想品德、治學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實際上也構成校園精神的具體要素。學生則必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校園文化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能使他們的素質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得以提高,從而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篇(4)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參與對象

筆者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性別、年齡、分校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整體的結構與層次分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校直屬一分校占比12%,直屬四分校占比12%,長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調查數據顯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齡集中在25歲以下的占比54%,25歲———35歲的占比28%,大多為青年學生。根據調查,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內容

根據調查數據,西安分部的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中,選取中國古代文學為內容的占比72%,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容的占比28%,外國文學的選題為零。大部分學生喜好中國古代文學題材,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國現當代文學題材也有涉及,對于外國文學題材較為陌生,無人選題。

3、作品形式

根據調查問卷,各分校參與學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數據統計中,直屬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劇演繹、朗誦和茶藝闡釋等形式;直屬四分校有情景劇演繹、舞蹈詮釋、書法繪畫、攝影詮釋和朗誦作品等形式;長安分校主要以朗誦作品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書法繪畫、朗誦作品和版畫等形式。統計顯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和愛好,探索創新,凸顯個性化設計,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彰顯漢語言文學的風采。

4、參與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參與活動的形式可以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協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參與形式的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采用了獨立完成和小組協作兩種參與形式。其中直屬一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8%,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92%;直屬四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46%,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54%;長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學生均采用了獨立完成的形式。根據整體數據統計,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選題內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夠靈活選取合適的參與形式。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

1、活動效果調查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其中對于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學生為36人,占所選人次的76%,問卷中人數的72%;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學生人次為45人,占所選人次的95%,問卷中人數的90%;認為活動有助于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生人次為47人,占所選人次的100%,問卷中人數的94%。該項調查顯示,小組協作的學生普遍認為該活動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獨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學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長愛好,有助于豐富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

我們對學生在活動中關于知識直觀化、提升專業素養、增進文化藝術素養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91%的學生認為該活動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素養;9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進個體的文化藝術素養;100%的學生認為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根據數據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寓學于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漢語言文

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此次活動是否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以及是否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96%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體現開放、自主、和諧的學習理念,更加適合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對于是否希望繼續開展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其中60%的學生希望能夠繼續開展活動,26%的學生希望能夠推廣開去,讓更多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8%的學生希望能夠改進完善。根據分析,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認為該活動更加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繼續開展甚至推廣到其他專業。

二.反思和探索漢語言文學

“初荷亭亭立,探淘索金者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學生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長,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詮釋文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專業知識直觀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活動效果顯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調查分析,此次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反思和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作品內容的選題不均勻

根據調查分析,活動作品的內容選題大多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其中外國文學的選題占比為零。究其原因,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內容相對熟悉,對于外國文學的內容掌握不夠。此外,從藝術表現來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效果更為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選題的側重。

2、作品形式整體多元化、個別分校單一化

活動作品的形式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態勢,但是根據調查數據,個別分校的活動作品形式僅限于一種或者兩種藝術形式,仍呈現出單一化的傾向。

3、個別分校學生參與形式簡單化

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整體呈現出自由、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個別分校的學生參與形式均為獨立完成,沒有小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雖然活動中呈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例如《海棠詩社》情景劇演繹,《李清照詩詞解讀》情境演繹,《王維山水詩解讀》攝影作品等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單一,作品設計粗略,內容表達不夠充分,質量欠佳的情況。

(二)改進和探索

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總結和反思,對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和探索。

1、創建作品內容選題參考

對于學生選題不均勻的情況,可以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作品內容選題參考,選題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領域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給學生提供詳盡、豐富的選題參考和輔助,提供支持服務,讓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選題視野更加寬闊、廣泛。更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和藝術視野。

2、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

根據統計分析,部分基層分校的學生活動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單一,參與形式單一化的情況。根據調查反饋,個別分校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教師和責任教師對活動內容領會不清楚,有趨于簡單化管理的思維,導致此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形式和作品形式單一化。針對以上問題,需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完善培訓機制,讓分校的主管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領會活動的精神,打破束縛和窠臼,以創新的思維、多元的形式解讀文學,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生動、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3、完善審核、監督機制

針對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活動小組需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逐級管理、質量把控。加強對活動作品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審核和監督,保障學生活動作品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篇(5)

二、大專院校學風建設工作實踐探索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分析總結大學生學風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建議將學風建設與教育、管理、服務、育人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將其納入到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同時,要采取規范流程、細化工作、擴大宣傳、正確引導等措施,在全校開展學風建設工作。具體方案如下:

(一)分階段執行全年學風建設工作

一是執行學風建設準備階段,從新生入學開始至軍訓結束,重點在于新生的入學教育、班級建設,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學風建設的重要性;二是執行強化、檢查學風階段,從新生正式上課至第一學期結束,以教學周為單位分為五個步驟,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工作要求和重點檢查項目,旨在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三是執行鞏固學風建設成果階段,從第二學期開始,以教學周為單位,分四個步驟執行。分別為: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整改,同時結合評優評獎等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四是執行總結交流、推進學風建設階段,在一學年結束之前,組織召開各類經驗交流會,探討工作成效及問題,提出改進方案,進一步推進學風建設工作。以上四個階段的學風建設執行過程及具體內容見下表:

(二)多渠道開展學風建設宣傳工作

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將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有機融入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逐漸形成校園、班級和宿舍三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學風建設宣傳陣地。首先,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的作用在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沙浞掷眯麄鳈?、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科學文化知識和勤奮學習在大學生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舉辦系列專業講座,學習經驗交流會以及學習方法座談會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校團委鼓勵建設以專業為導向的學生社團,開展和學業有關的競賽活動,在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強化專業宣傳教育,提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其次,班級是學風建設的基本單元,創建優良學風班是學校學風建設工程的著力點。建議為各個班級安排固定晚自修教室,落實晚自修制度,加強監督檢查,通過教室板報、宣傳欄展示班級建設成果,使之成為班級之間交流學習的平臺。最后,宿舍文化建設是學風建設工作中敏感而又重要的地帶,也是學風建設的重要陣地之一??梢杂蓪W生組織承擔對宿舍安全和衛生檢察監督和評比的任務,以便于及時發現和糾正宿舍中的各種違規違紀行為,結合“大學生宿舍文化節”活動,開展“優秀宿舍”和“優秀個人”的評比活動,把學生宿舍建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成為學風建設的重要窗口。

(三)完善輔導員(班主任)管理方式

大學輔導員(班主任)應當具備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時性格開朗、思路開闊活躍,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能真誠關愛學生,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學業、生活進行全面指導,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目前,大專院校普遍面臨師資力量短缺、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時間精力受限等問題。因此,需要探索更為合理有效的輔導員(班主任)管理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設立輔導員(班主任)連任制。對于人數較少的專業,可以由一名輔導員(班主任)負責該專業三個年級全部班級的管理工作。這種帶班模式雖然班多、人數多,但是學生專業相同,所面臨的問題也具有相似性,同時由于有共同的輔導員(班主任),各年級的學生之間溝通較為便利,有利于高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專業學習、擇業就業等方面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大量信息和有效幫助,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輔導員(班主任)在這方面的工作量,便于其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班級整體管理和對學生思想動態的關注上。經過實踐證明,輔導員(班主任)并沒有因帶班數量和人數的增加而降低工作質量,反而和學生的溝通更加順暢,管理工作得心應手。另外,可以實行“學生輔導員”模式。對于人數多、班級多的專業,可以為新生班級配備同專業高年級“學生輔導員”,協助老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學生輔導員需要經過嚴格篩選,選聘的學生不僅要求責任心強、有耐心,還要求在工作、學習等各方面表現優秀,這樣才能在學生中具有說服力。學生輔導員工作可以涉及幫助新生適應校園環境、協調宿舍關系、專業學習輔導等方面,他們和班級學生年齡相仿,生活圈子接近,比較容易相互理解,在專業學習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在生活中也可成為學生鮮活的榜樣。同時,擔任學生輔導員的高年級學生的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協調能力等都可以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經過實踐可以看出,這種模式不僅能在細節上彌補輔導員(班主任)工作某些方面的不足,還能為學生提供鍛煉能力的機會。學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院學風建設工作的進程。

篇(6)

二、調查結果

1.當前安徽農業大學的招生情況

受訪人員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40歲,性別基本呈對半分布。大部分受訪人員的受教育程度都是本科,有一部分受訪人員只有大專學歷,極少數的受訪者具有初中學歷。上述調查結果證實了,“一村一”計劃囊括的人才層面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差別,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學習狀況

(1)專業不同導致工作開展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受訪者所修習的專業基本圍繞在獸醫、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以及養殖、園藝這幾個專業當中,專業分布比較集中,有利于集體教學的開展。

(2)受訪者的自主學習時間有較大的差異。不同的受訪者來自于不同的學校,學校的情況各有不同,導致不同的學校開展遠程教育的情況有一定的區別。遠程教育的相關知識一般只能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假如學生沒有一定的自覺性,學業很容易耽擱下來。

(3)真正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學生對教學的領悟不同,所喜愛的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區別,有的學生喜歡教師集中授課,有的學生喜歡自主學習。

(4)通過學習來保證遠程教育服務在遠程教育當中,通過學習建立起與服務間的支持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提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普及率的關鍵性方式。在本次調查所涵蓋的電視大學當中,大部分學校都能提供教材、錄像等資料,都有較好的校園網建設基礎。這也是“一村一”計劃開展的基礎。

3.使用網絡來解答學生的問題。

在“一村一”計劃當中,學生的自身情況不同,學習的實際效果也有一定的區別。由于學員的年齡差異較大,有的學員并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識,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速度也比不上年輕學員。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教師不能保證及時進行解決,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教學來解答自己的問題。

4.充分利用大量的學習資源。

學會利用學習資源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一村一”計劃當中,教學機構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在開展后繼調查之后發現,大部分學生十分贊許這種學習方式。

5.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

學生的自主學習要建立在豐富的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在傳統紙質教材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希望能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視頻,還要有網絡文本等資源。根據學生這樣的需求,學校應當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保證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6.通過高質量的工作來提升學員滿意度。學校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參與“一村一”計劃的積極性。學生對學校工作是否做到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對學校的工作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評價,評價的結果得到有效反饋。

三、結論與建議

1.在上述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文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一村一”計劃應當注意的幾點。

(1)在該計劃當中,學員年齡層次較大,最小的25歲,最大的超過40歲,并且受教育程度較低,計劃開展有一定的難度。

(2)參與該計劃的學員都是以服務鄉村教學為目的,一般來說,學生由園林技術、鄉鎮企業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這幾個專業組成。

(3)為了進一步貫徹該計劃的初衷,學校對日常工作開展了堅實的支持工作,學員也普遍肯定學校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由于校園網更新較快,網上解答較為及時,學生日常有什么不懂的也能及時得到解決。即便如此,這種新的學習方法還有待普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書本學習為主。

2.在“一村一”計劃實行了八年之后,有了一定的地方基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1)提高基層人才選拔的質量。為了推動“一村一”計劃的發展,地方招收的計劃參與學生要有一定的基礎。在學生報名之后,首先由黨委、工委對學生進行評估,當學生自身素質滿足計劃所需之后,再上報給相關大學進行匯總,研究學生的錄取工作。因此在整個評選過程中,社區選拔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從基層就開始重視對高素質人才的選擇,才能確保計劃的高質量執行。

(2)確保培養過程的高質量。以往的教學工作當中,由于教學形式死板,對學生的吸引度有限。而在“一村一”計劃當中,教師應當學會用遠程教育作為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的因素。只有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其學會自主學習,這也是我國高校教學的最終目的。

篇(7)

二、學生參與管理意義

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更是大紅鷹學院特色之一,自辦學以來,在學生工作方面形成了許多特色及品牌。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是寧波大紅鷹學院“參與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實踐平臺,是青年大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服務學校師生、提升個人素質的有效載體。通過學生參與校園管理,可以幫助學校和學生個人做出調整和改進。

1.參與校園管理可以提升大學生自我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學生活中,學生是學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員,離開了學生這個成員,就談不上學校的教育。這種主體性不僅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參與校園管理促進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自身是真正的參與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而非客體或者旁觀者。所以,充分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更是自我意識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2.參與校園管理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參與校園管理是課堂教學環節的友誼延伸和補充,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鍛煉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闊視野,學習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是虛心發現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之處,不斷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優質成才、全面成才。

3.參與校園管理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封閉,缺乏對外界的了解。參與校園管理可以展現大學生的個人能力,提高綜合能力。在書本之外,增加對校園管理各個方面的了解、明晰自身的能力傾向、興趣、性格等,更合理地安排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4.參與校園管理可以促進了高校的發展

高效益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為目的,參與校園管理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高校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為校園管理工作注入生機和活力。在校園管理中大學生充分發揮知識和智力優勢,服務于學生,服務學校、回報學校、傳播了校園新風尚,有效推動了學生工作特色和品牌建設。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為例,學生助理團和軍訓教導隊是學?!皡⑴c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兩大重要實踐平臺,對于我們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助理團在指導老師的直接帶領下,積極參與學校各項事務,在校院兩級各類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學生軍訓教導隊除了軍訓任務的成功開展,軍訓教導隊也承擔了“軍事訓練員、安全保衛員、義務消防員、輿情信息員”等工作,也在日常生活上得到了領導、老師們的肯定,成為了一支“靠的住、拉得出、打得贏”的學生骨干部隊。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強和改進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增強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認識并支持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努力方向。

三、對策與建議

1.讓每一位同學意識到自己就是管理者

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大學生,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老師、學校、父母來制約和監督不當行為,更多的是應該進行自我管理。不能對自己的言行持無所顧忌或抱無所謂的態度,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要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應經不再是一個需要依靠別人管理束縛的孩子,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以管理者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一切,知道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2.發揮集體作用

讓我們每一位同學都真正融入學校、班級這個大集體中,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為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班級中、學校里每個學生都應有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蛟S我們沒有辦法像少數人那樣那么優秀,可以做到學生會會長之類的高度,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少數人甚至只是自己的管理者。學校也可以幫忙安排學生都有事情做,為大家服務,同學之間關系融洽和諧,更有利于增強我們自我管理的信心。特別是班干部、學生會的干事,一方面自我管理的同時,另一方面帶領全班同學開展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能力,尤其是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

3.調整并保持自我期望

要管理好自己,應對自己有一個定位,確定目標,比如近期的學習成績,遠期的職業規劃、人生理想等等。對這些我們雖然不是很具體的明確,但是要有思考,要有一個大概的規劃。我們并不用確立太高的目標,因為太高的目標反而會適得其反,當然,太低的目標會讓我們失去努力的動力。不高不低的期望值更能激發我們的積極性,而且對于目標需要保持修正,并不斷克服挫折,勇往直前。

篇(8)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建設的一個永恒課題。從大學產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學的一切活動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culture)原意為種植、耕作,含有通過勞作獲得成果之意,到后來才逐漸演變為培育、教養等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級、各類大學如何更好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的獨特作用,需要我們每一個大學人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

一、大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其職能的必然選擇

不同的高校,因類別不同、人才培養的規格不同及社會文化背景和辦學理念上的差別,會表現出類的屬性和個性化特征屬性,但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卻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大職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職能,服務是職能的延伸。大學校園文化因其特殊的價值,在大學校各項職能中,始終起著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園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課堂,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來有精神激勵、價值導向、行為約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從校園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講,校園文化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環境創設”和“文化營造”潛移默化而非強制性地發揮影響,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不教之教化。最后,從美學角度分析,校園文化的構建和發展過程就是對能夠啟迪、感化學生各種美的潛在客體進行精神化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對其文化價值挖掘和升華的過程。通過審美,學生得以解讀校園環境中蘊涵的精神;通過審美,學生能夠將個體耳濡目染的感悟和體驗,內化為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認同,成為約束和指導個人的處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燈。

二、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1.沒有擺正校園文化各組成部分,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行為的、組織的等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過于追求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

2.在特色建設上,沒有很好地考慮學校的歷史背景、學校定位、培養目標,盲目從眾,滿足于借鑒他校現成的經驗,自主與創造不夠,致使校園文化特色不突出,個性不鮮明。

3.在實踐操作層面,沒有長期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方案,不能把校園文化建設同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學校主體活動結合起來,始終形不成對校園文化具有統領作用的學校精神。

4.在組織管理上。把校園文化建設只視為某個或幾個部門的職能,沒有發揮和調動校園人(教師、職工、干部和學生)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許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流于形式。

三、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四項原則,處理好四個關系

1.堅持傳承原則,處理好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雖然我國的近代大學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以1862年的問世、1903年“癸卯學制”的頒發為標志),比歐洲(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西方現代大學萌發于中世紀的歐洲)晚了數百年,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積淀,卻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遺失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選擇就是要堅持文化傳承原則,認真梳理、發掘和反思辦學歷程,正確處理好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將校園文化建設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這片沃土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廣大校園人通過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在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增強校園文化的先進性,進而對整個社會文化建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堅持時代性原則,處理好與時代文化的關系。

“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1]生活是與時俱進的。顯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變,它必然會隨著社會環境和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嬗變。大學校園文化的形成,即是一個營造過程,也是一個發展過程。只有在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的基礎上,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創新與跨越,而且這種創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學校園文化就越富時代朝氣。哈佛大學的成功歸根結底就在于她不斷主動迎接時代的挑戰,敢于推陳出新,領導潮流的創新精神。北京大學在“五?四”時期之所以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也是得益于敢為時代先的文化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建設如果不能體現時代的特征,站在時代改革發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進作用。

3.堅持多元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域外文化的關系。

在教育日漸走向終身化、民主化、個性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今天,大學正以其廣博的胸懷接納來自世界不同的文化與聲音。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為現代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大學校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激蕩,青年學子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出國門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大餐。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主動適應這種開放式的趨勢,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正確對待域外文明,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也唯有如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被廣大青年學生所接受。

4.堅持區域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區域文化的關系。

一切大學的校園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時空特征,也無不打上她所在區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大學,其時代氣息和前瞻意識要強一些;而地處經濟偏遠地區的大學,則更貼近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精神港灣。因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注重規范化、科學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發揮區域文化的優勢,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區域個性特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越能吸收她所在區域文化的優勢,校園文化建設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園人的個性品位。

四、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重點加強的幾項工作

1.凝心靜氣,突出學校精神的培養。

學校精神在整個校園文化中處于靈魂的地位,是由學校辦學的歷史傳統、學科特色和名師、名生的品格、修養、社會影響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獨特、鮮明的辦學理念和個性特色,反映著校園人群體意識的價值追求。學校精神所具有的號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辦好一所學校所必須具備的寶貴精神財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鮮明的大學都具有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學在八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獻身上帝、獻身學術的精神和求實、辯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耶魯大學的“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國北大的“兼容并包”,清華的“厚德載物”,南開的“允公允能”無不都是這些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精神層面的凝聚和結晶。

學校精神主要是通過校訓、校風、校歌和?;盏刃问奖憩F出來的。校訓是一所學校傳統和特色的簡要概括,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校風則是學校風氣的總稱,是由學校成員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是校園文化建設諸方面的綜合反映。二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就會自然而然地被他們自覺發揚,從而演變、升華為代表學校整體價值追求的學校精神。成功的校訓和優良的校風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也不能通過某種方式從別處移植而來,只有在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合理的現實存在的基礎上,經過校園人(幾代,甚至十幾代人)倡導、踐行、提煉、升華、結晶而形成。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們要潛下心來,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目標,認真總結和梳理本校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征集、挖掘、設計最能體現本校辦學特色的校訓、校風、校歌、?;?,并在實踐中積極倡導,身體力行,循序漸進。大力營造學術自由和科學、民主之風,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學術腐敗等不正確文化的侵蝕和蔓延。引導廣大教師潛下心來做學問,管理人員專下心來做管理,全體學生靜下心來做功課,為學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奮斗。

2.強化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校園和諧。

校園人的行為主要是指師生員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從事教學、科研、文體娛樂及對社會服務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意識的能動反映,是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在師生員工個體及群體身上的具體體現。養成師生員工良好的行為習慣,創建和諧校園,對當前我國高校由外延型擴張發展向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類高校都要根據總書記在清華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立即行動起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開展行為規范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從言談舉止、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尊敬師長等方面強化當代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而系統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從精神風貌、敬業態度、專業水平、人際關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形象;廣泛而深入開展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本領的教育,促使各級管理、服務人員形成履行職責,忠于職守,敢于負責和樂于奉獻的優良工作作風。

3.營造多元智能型校園,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學生、干部、職工等)屬于高深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群體。較高層次的智能型知識文化是大校園文化區別于其他亞文化(如企業文化、商業文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標志。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商理論的局限。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項智能,即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韻律、人際溝通、自我認識和自然觀察智能[2]。這不僅為教學策略,而且為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差異教育和個性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首先,要在廣大教師中大力宣傳倡導多元智能理論,促使他們更新觀念,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自覺地把促進大學生的智能發展同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開設等結合起來。自覺實現由學生的控制者向學生的觀察者轉變;由學生的監護者向學生的協助者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情景的提供者轉變。其次,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會、團委會牽頭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各種有益于大學生智能發展的活動。除了定期開展藝術節、科技節、科普講座等活動外,還要組織起學校、院系和專業三個層面的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努力做到:學期初有計劃,學期中有檢查,學期末有總結。確定好輔導教師、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資金投入,使各項活動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規劃,綜合考慮,圍繞著大學生智能活動的開展,優先配置好各項教學設施、活動設施和生活設施,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度,為大學生智能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和制度保障。

篇(9)

二、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與學生定位

(一)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幫助者(helper)、協調者(coordinator)、提供咨詢者(counselor)、資源庫(resources)等種種角色。但不管哪種角色,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促進者”的基本素質(如愛心、耐心、寬容、視野開闊、樂于助人、激勵學生、幫助學生、開展對話、引導學生等);大學英語教師更必須具有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培養其綜合素養和提升能力。大學英語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修養和教學水平。首先要深刻領會《基本要求》的精神,并將它變成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活動的自覺行為;要依據不同教學模式主動調整角色,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還應該主動提高自身的自主能力,努力提高現代信息技術素養,適時地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有效地幫助學生的英語學習從“學好”到“好學”。

(二)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定位

大學生是自主、自動的學習者,更是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中心、交際活動的參加者、信息資源的共享者。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自行學習,獲得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他們還可以決定在具體英語學習內容上花多少時間,查哪些資料、用什么方法等,從而真正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還應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互動,進行文字流、音頻式交流、視頻式交流等,由英語老師進行專門的指導,重點培養和關注,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這種互動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求知欲和求知能力。例如大學英語模塊化教學、分層教學就是大學英語教學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組成團體,相互學習,共同促進,通過互聯網英語學習平臺,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雙向互動,進行文字流、音頻式交流、視頻式交流等;學生彼此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協作、互相競爭,通過這些溝通與交流,共同提高了自身的英語水平。

三、大學英語教材的合理匹配

(一)大學英語教材是《基本要求》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英語教材是《基本要求》承載信息的傳播媒介,大學英語教材通過英語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有序合理的編排,使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明晰、可實現,充分體現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即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材內容還應注意綜合性和整合性,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延展到課外,增加英語討論、英語辯論、模擬對話、英語講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英語教師要針對學生所反映的聽說不足的情況調整教材內容,增強學生對英語語篇理解力,對聽力材料的分析、歸納、判斷和推理能力。還要注意聽力選材的多樣性,如VOA,BBC等視聽材料工作場景語料,多采用主題教學模式,使英語各項技能訓練融于一體。

(二)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普遍問題

各出版社編制的大學英語教材普遍存在取材趨同,課文主題重疊現象。同一套教材在難易度上的連續性和過渡性較差,課文難度陡然提高的現象不乏存在。而且,一般大學英語教材都要瞄準中等水平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數量最多,高職院校幾乎沒有選擇余地,無論選擇哪一套教材,區別都不太大,難于滿足英語教師教學和不同程度學生學習需要。例如很多英語課文篇幅很長,語言示范性不強;有的文章內容枯燥,有的晦澀難懂,主題重復,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還有些晦澀難懂、冗長乏味,學生不感興趣,意見很大。還有些教材部分課后練習設計過于簡單,內容和選材不盡合理。另外,大學英語教材參編教師多數來自于國內知名本科院校,他們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教學實際了解不深,編寫出來的教材相對不太符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實際。

(三)高職院校本專業英語教材提倡以行業英語為主

高職院校校本編撰的行業英語應該突出實用性、針對性、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行業英語可以按照專業設置,如財務英語、汽車英語、電子英語、計算機英語、外貿英語等。要根據本校資源和專業設置,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專業英語教材,或者聯合相關行業、企業開發具有行業或區域特色的專業英語教材,使學生融通英語語言知識、行業知識、專業英語實用技能。

四、大學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教學模式

(一)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應學會使用適當的學習策略

西方學者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界定至今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O’Malley和Chamot(1990)根據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大類,每一類策略又包括若干小類。學習策略是有意識的行為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選擇不同的策略學習策略也是可以學會的系統地訓練,能幫助學生有效策略的形成。大學英語教師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目的、興趣,觀察并善于總結學生使用的學習策略,在大學英語教學時將學習策略的內容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即策略培訓和語言教學合為一體,成為大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英語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習策略融入英語語言環境中,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掌握學習英語的各種有效方法。

(二)網絡英語的自主學習有效性極強

網絡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以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具有相當不錯的效果。要充分體現虛擬技術的重要作用,要深入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認知風格、學習觀念等學習者個人因素,以及教學理念、評價標準和體系等外部因素對語言學習者策略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提高策略使用的效率。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揮存儲、提供和呈現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構建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語言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語言學習支持性環境。

(三)大學英語教學的幾種模式比較

“三套車”課程模式是吳鼎民等(2010:9-13)提出的,它將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融為一體作為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把大學英語教學改造成以英語為載體的通識類課程。集成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指課堂教學和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有效聯動、互為補充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此種教學模式中,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豐富的語言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它將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合,互相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最大限度滿足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需要。個性化教學模式則提倡學生利用學習資源平臺,同時提供通識教育課程和ESP課程內容,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學校和英語教師提供必要的輔導和支持,使該模式兼有“學習方式個性化”和“學習內容個性化”的雙重特點。

篇(10)

隨著大學校園建設量成倍增長,有關大學校園的探究也日益升溫。因為大學校園具有兩種基本屬性摘要: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對它的探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高等教育三個學科領域。

一、建筑及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探究

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開始是以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校園規劃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建國以后,根據經驗,結合國情,確立了以功能分區為核心準則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指導了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學的建設和發展。然而,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都是建筑、規劃界的學者站在自己學科視野中的階段性經驗總結,是相當不成熟的,至今,這些欠成熟的校園規劃理論仍是我國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根本依據。在理論欠缺的情況下,建筑、城市規劃領域對大學校園的探究只能是實踐走在理論前面。

隨著近幾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園建設工程量比過去翻了幾翻,建筑和城市規劃界開始頻繁關注大學校園建設的理論建構。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的建筑規劃界掀起了大學校園的學術熱。和以往相比,兩次會議的論文開始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建設的歷程,不再局限于校園工程的階段性總結。

一些建筑學者開始關注高等教育思想對校園建設的影響,只是他們的觀點闡述不太系統,只能說是一種“散見”。如摘要:《大學校園規劃結構的探究》一文認為“大學校園形態和大學當時的辦學理念、教學制度和內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紀的大學主要職責是培養神職人員和為王室服務的人才,大學校園必須是封閉的,能夠使學院排除外界各種影響,完全服從教會,校園生活布滿清規戒律。因此,校園多附屬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為樣本進行設計建設。19世紀工業革命后,美國高校將學術自由理想和為社會服務的辦學宗旨相結合,創立了獨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創立了影響全世界的開放式校園形態。20世紀后期,教育體制走向多元化,校園形態也越來越多元。這種對教育思想和校園建設關系的描述,雖然稍稍打破了一點建筑界習慣性思維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對高等教育理論淺層次的理解上,并沒有闡明在大學校園形態演變中表現出的教育和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摘要:一些建筑學者除了對校園形態的“過去時”進行歸納總結外,對于校園的當下形態和未來趨向也作了一定分析探索。一部分人認為,大學城將是我國大學校園在新時期的某種發展趨向。“大學城”是國內近年來新興的概念之一,至今并無確切定義。一些文獻資料認為,“大學城”是一種非凡的城市化方式,其發展模式大致分為“傳統學術型”、“商業創新型”,或介于兩者之間。前者多起源于歷史悠久、具有強大學術號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學,經過漫長歷史時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環境,如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城,德國的洪堡大學等?!吧虡I創新型”大學城起源于新興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創新和市場緊密結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如美國“硅谷”和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和中關村則兼有二者的特征。

雖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大學校園建設起重要功能,教育界每一次大的運動都在校園形態上留有痕跡。但是多數情況下,建筑界和高教界的對話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對高教體制改革所作出的單方面呼應。在現代教育哲學的指導下,現代大學不斷構建著新的教育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對校園建設有一定影響;可這種影響對建筑界來說是被動的,因為建筑界還沒有系統地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大學校園建設的關系。憑著對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領悟,喊幾句時髦的教育口號,校園建設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聞風而動”的層次,不可能有深度。

總之,當前建筑和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探究大部分是針對我國大學校園建設的實際新問題提出的,探究思路也是圍繞這些實際新問題展開的。他們本著務實精神對教育界的熱點理論進行可行性探索,從建筑和規劃的視角提出方案、進行實踐,為新時期大學校園形態的發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為下一步更深入系統的探究工作創造了氛圍。

二、高等教育界對大學校園的探究

大學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一直是高等教育學科領域的重要探究對象。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學科領域對大學的探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機構等非物質層面,很少關注大學的物質實體——校園,即使有所觸及也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同大學校園形態有關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校園文化”的探究領域。

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形態,它滲透到學校的各個方面,涉及到全體師生員工的觀念和行為。高校校園文化是在“大學這一特定的環境氛圍內生活的成員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和這些價值觀在物質和意識形態上的具體化。它的主體是包括學生以及教師、行政人員在內的大學校園文化群體;它的內容分為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大層面摘要: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文化,包括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文化素養、心理素質及校風和校訓、學風和教風、學校的傳統習慣、校內文體活動等,物質文化包括校園建筑特色、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校園綠化美化、學校的信息傳媒等。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校園價值觀”。從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學者們傾向于把校園形態劃分到校園物質文化領域。

過去,大學校園形態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著,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數人認為摘要:建筑和教育沒有多大關系。是的,建筑沒有以“知識”的身份、“課程(狹義)”的姿態進入人們的“學習”視野,但它對人的教化功能是“知識”和“課程”所不能給予的。這一點,中國古人深有心得摘要:《三字經》的頭幾句,“昔盂母,擇鄰處”可謂家喻戶曉。正是孟夫子本人,親身體驗到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功能,而作出了“居移氣,養移體”(《孟子%26#8226;盡心》)的總結。中國古人早就懂得環境對人的“模范”功能,環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樣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樣的人物。英國首相邱吉爾也講過“先是人創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創造人”,非常準確地表述了建筑和人的關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當前,教育界在反思現代教育中的弊病時,把環境的教化功能提到了哲學的高度。金生在《理解和教育》一書中談到“在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生產的沖擊下,現代教育本身也被工業化和技術化,學生被納入教育生產的流水線,和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絕”。面對這個現實新問題,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呼吁到摘要:“人類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教育的探究都來源于并且歸根于實踐生活世界的需要”,“對教育的熟悉并不是一種事實的因果關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為孤立的客觀對象去解剖,而是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釋,也是‘同情’和‘參和’”。狄爾泰指出“理解和解釋是貫穿人文科學的方法”。人文學的對象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而生命總是具有意義并且要不斷需求意義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斷地理解和解釋。這種方法把探究活動、探究過程看作是解釋者和被解釋者之間不斷進行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使探究者直觀地體驗和把握對象的內在精神。學生在校園中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和四周環境不斷對話的過程。大學校園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布滿足義的“生活世界”,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意義形式”,學生生活在其中,通過理解和解釋和之“對話”、“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教育不知不覺進入學生的精神整體。大學校園形態就是一種教育表達式。

對于大學校園具有的“教化”功能,教育課程理論也有所觸及。在課程理論中,校園建筑、文化設施、綠化設施、文化生活、校風、學風、人際關系、環境氛圍等都屬于“隱性課程”,和其對應的“顯性課程”是指學校規定學生必須把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規范等。同顯性課程的明確性、強制性相對照,隱性課程的特征是摘要:(1)潛在的規范性。無論是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或校風、學風都潛在地蘊涵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應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2)非強制性。不通過強行灌輸、紀律約束,而是通過陶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凈化人的心靈。(3)功能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環境變化或遷移,已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仍能長期保持。我認為“隱性課程”也包括“隱性”和“顯性”兩個狀態。校園形態屬于“隱性課程”的物質方面即顯性形態,而校園形態所構成的文化氛圍,所凝聚的價值觀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則屬于“隱性課程”的精神方面即隱性形態。對于隱性課程的規范系統的描述和探究以前在我國教育領域不多見。

最近幾年,教育界的學者開始用跨學科的方法和視角探究“隱性課程”中的“隱性形態”,如南京師范大學的劉云彬博士進行的學校生活的社會學探究等。但是對“顯性形態”——大學校園的系統探究一直被忽略著。

三、大學校園探究的緊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時代背景而言,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改變了以往作為社會產品和最終用戶之間的中介身份,不僅承擔著教學科研的基本任務,更成為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主要環節。大學為社會服務的意識越來越強,功能也越來越復雜,大學校園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我國大學校園的目前狀況在數量、質量、規模上都相對滯后,極大地限制了我國培養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學校園建設(改建、擴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時代在變,大學的功能、職責、理念在變,校園建設的理論指導當然也要“和時俱進”。我認為,當務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規劃界的專家學者打破學科壁壘,站在跨學科的視角對大學校園進行系統探究。因為理論的蒼白將導致實踐的浮躁,校園建設的失敗必然會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希望高教界對大學校園的理論探索中多一點對物質形態的關注,改變一下教育探究者在校園建設中的“失語”狀態;希望建筑界對大學校園的理論探究多幾個視角,改變一下建筑人在校園建設中的“自語”狀態。

參考文獻

[1姜耀明,王曉丹.大學校園規劃結構的探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吳.彈性和共享摘要:大學城規劃[J.規劃師,2002,(5).

上一篇: 傳統成本管理 下一篇: 成本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一二三区 |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 | 日本在线a∨在线网站 | 性欧美黑人性视频在线 | 在线看午夜福利片国产片 | 日本亚洲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