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考試分析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02 08:51: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歷史考試分析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歷史考試分析總結

篇(1)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1]發展于1975年,由英國Dundee大學的Dr. R.M. Harden提出,用于測試醫學生的臨床能力;被認為是評估醫學生臨床專業知識的金標準。OSCE要求每個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應用特定的技能和行為來護理標準化病人[2](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這個工作環境是監考老師事先評估并安排妥當,由一系列的簡短的評估,工作任務組成[3]。測試內容包括:入院介紹,臨床資料的采集,在醫學模擬人上實際操作等。從2010年起,我院應江蘇省衛生廳要求對護理學院應屆畢業生進行綜合操作考核,以檢驗臨床實習效果,為日后教學和實習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傳統的考核方法無法全面檢驗護理的臨床能力,而且缺少系統性和連貫性。這使得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須尋找一種既接近臨床又可以靈活應用于教學的考核模式。經過一系列的探討與研究,我們采用OSCE對完成臨床實習的畢業生進行考核。現在介紹OSCE在我院2010級護理專業畢業生綜合模擬考核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

1 研究對象

以我院2010級護理學院1-6班300名護生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均為女性,年齡在18~21歲。兩組的基礎文化和在校所學課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本次考核中的SP病人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培訓的兼職工作者,均為女生,年齡在43~55歲。SP病人的個人信息匿名處理,不侵犯隱私和人權。

2 方法

2.1 考核方法

實驗組采取OSCE考核法。專業任課教師和臨床兼職教師的指導SP病人準確的模擬某一臨床病種,并根據臨床的真實案例設計出與考核密切相關的臨床模擬病例。考生根據所給病例了解病人基本情況,分析病情和設計護理計劃。考核流程包括入院介紹開始,一般資料收集,癥狀與體征的評估,提出護理方案和在醫學模擬人上實施操作。對照組的考生按照傳統考核方法在醫學模擬病人身上實施單項護理操作。本次考核監考教師由我院護理學院專職教師和鹽城第一人民醫院各科護士長兼我院護理學院教師組成。專兼職教師兩兩搭檔組成考核小組,隨機抽取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監考。

2.2 評價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測評考核效果。問卷根據有關文獻編制,采用很好,好,一般,較差,差五個評價等級,計分依次為5分,4分,3分,2分,1分。問卷經過護理權威專家審核和修改,信度和效度通過測量符合要求。考生結束考核后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回收率100%,并且都為有效問卷。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

3 考核結果調查及評價

調查結果見表1。

4 討論

4.1 目前,護理操作能力評估是醫學教學評估的棘手問題同時也是熱點話題。大多數護理高職院校操作考核偏重于動作規范性和熟練度,而忽視了操作對象和所處環境存在著差異,在考核過程中也無法體現護生的溝通能力及對病情的判斷和動態評估能力。特別是對于護理畢業生,他們已經在臨床實習一年,傳統的考核模式已無法全面衡量他們的護理能力。OSCE考核模式是臨床評估實習醫生操作能力的首選考核方案,我院護理學院決定大膽采取OSCE模式考核應用于護理畢業生實踐考核。通過考核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調查問卷,可以明顯看出OSCE考核模式的效果和認可度。多數考生認為OSCE考核有助于培養護生的整體護理,沖破臨床分科模式的局限,與臨床案例的結合起來,并且有助于系統化貫徹護理程序,對護理對象實施護理技術操作時能主動運用護理程序,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將應用整體護理理念去全面護理病人并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化的行為。

4.2 本次考核的另外一個顯著特征是SP病人。OSCE考核組多數護生反應,與SP病人溝通交流和對SP病人進行身體評估和臨床真實操作環境相似,有利于反映臨床護理的真實水平,同時提高了與患者的溝通能力。OSCE考核模式將各項臨床護理基本操作可能發生的情況或意外設計入病例,并在SP病人身上有所體現,讓護生對此作出判斷,并做應急處理,教給護生沉著、冷靜、遇事果斷的應對方法,以提高護生的應急能力。此外,本次考核應用的是SP病人而不是生物模擬人更真實的反應護生的人文關懷思想和倫理道德意識。為日后的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

4.3 通過和對照組的問卷數據分析對比,OSCE考核模式在十二個護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并且P

【參考文獻】

篇(2)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是以歷史教材為依據,圍繞著歷史升學考試而展開,特別是教學進入到高三總復習階段,作為高中歷史教師,除了能夠對于教材內容熟記于心之外,還要對《考試大綱》中的內容熟練掌握,并與教材內容相互貫穿,形成清晰的教學脈絡。對于《考試大綱》中的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夠銜接成為一個脈絡。作為文科高考重點學科,歷史以知識運用、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為主。從對《考試大綱》的解讀中可以了解,歷史學科的考查內容都體現在每一項具體能力的要求中。歷史教師有責任將《考試大綱》中的考試知識點融入到歷史教學內容中,以其為核心進行延伸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學生對于《考試大綱》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要隨時考查。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夠明確提問的重點,并圍繞著知識點回答問題,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已經偏離了《考試大綱》的邏輯脈絡,甚至已經出離了《考試大綱》,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此時,教師就要從課本的角度出發,對知識點重新講解,引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重新學習,以充分掌握。

2.從《考試大綱》的角度對高考試題進行分析和預測

教師要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就要將《考試大綱》充分地利用起來,以其為教學框架開展教學,并對于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不斷地摸索,從中找出規律。近些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應該對有關高考試題的熱點問題予以關注,而《考試大綱》則是對主干知識的歸納,以高考試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對高考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所掌握,并靈活地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此外,教師還要具備試題分析能力,配合課程標準,有效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以2012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孔子和柏拉圖的比較”這道歷史試題就極具社會時代性,其中所涵蓋的內容不僅涉及到中國的文化傳統,而且還訴諸到中西哲學文化的比較。學生的答案要符合試題的能力測試標準,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知識,雖然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學生對于目前的社會發展形勢有所了解,且深入領會西方哲學思想,就會使答案盡善盡美。該試題從出題方向上,符合《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歷史教學內容要與社會實踐相統一,以培養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綜合能力。

二、正確地解析高考試題,以其為基準建立科學的歷史教學模式

1.解讀歷史高考試題對高中歷史教學發揮著教學啟示的作用

雖然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通過高考環節,但是按照課程標準,主要是培養學生歷史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這一點,在目前的高中《考試大綱》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這就意味著歷史高考試題已經不在拘泥于對于歷史教材內容的考查,而是對于高中歷史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學中,要認真體會高考歷史試題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對于其中的教學啟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課堂上不斷地實踐,逐步地總結。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有所提高,歷史教師就要領會《考試大綱》,從高考試題中查找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明確重點學習內容。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種適合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在詳細閱讀教材的同時,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知識從實際出發深入領會,并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通過解讀歷年高考試題而總結出經驗,幫助學生對于歷史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刻理解。學生不僅要對教材知識有所掌握,還要充分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在涵義,并懂得向不同領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和歷史知識學習能力。

2.解讀歷史高考試題有助于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多以單向的授課為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引導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被打破,轉變為圍繞著學生展開的教學模式。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成績是考查高中階段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體現。作為教師,要將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予以改變,就要對高考歷史試題以解讀,并選擇歷年具有典型意義的高考歷史試題作為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以學生解答問題的方式展開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高考試題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考查已經不再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的考查,而是更為關注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濟發展”時,可以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選擇相應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后,解答材料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完善程度,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續的教學中有所補充。為了促進教學多樣化展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于“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濟發展”的評述,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手工業作品———瓷器,同時還要查找相關的歷史內容。當學生觀看這些瓷器的時候,教師還要將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展開,讓學生對于瓷器的特點予以思考,并從中國手工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予以陳述。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歷史內容進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將各個知識點銜接起來,并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運用高考試題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還掌握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利用考點加強歷史知識教學

從高中歷史知識教學的角度而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成為高考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要完全掌握,特別是《考試大綱》中所要求的基礎知識,教師要以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靈活運用,做到觸類旁通。當進入到高三歷史總復習階段,教學已經不再以歷史基礎知識為主,而是將這些基礎知識充分地利用起來,著重于對歷史試卷答題技巧的訓練。針對于目前歷史高考考題的題型所強調的能力立意傾向,且考題分值相應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題模式逐漸地在高考試卷中出現。通過對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析所總結出的出題規律,雖然是對于學生思維特點以及分析能力和論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學生對歷史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所熟悉,才能夠準確地做出答案。歷史高考試題的發展趨勢,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也要相應地發生改變。學生的歷史基礎理論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歷史基礎教學的重視程度,建立歷史知識結構,以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表達能力。首先,將高中歷史知識的專題知識體系建立起來,注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必然的聯系,以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以2014年江蘇歷史高考試題為例,第37題就需要以“美麗中國”為主線展開論述。自十召開以來,中國的未來發展指導思想就是要實現“中國夢”。這道歷史考題就是從這一主題思想出發,考查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了解程度,對于政治、文化與社會相互之間關系的了解。如果學生僅僅從理論材料中獲得相關知識,很顯然難以達到知識考查標準。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將歷史知識、社會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靈活地掌握歷史內容,可以對主干知識進行梳理,將各個歷史事件相互建立起關聯,并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其次,就是對每一個階段內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比較。例如,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強侵華歷史。引導學生以相關的高考試題材料為論題,進行整體性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個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這部分時間段的相關事件建立起關聯,進而對于考點更為明晰。

篇(3)

無論之前我們是否重視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但是中考前,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歷史復習的重要性。作為開卷考試的一門學科,如果我們在思想上對其有深刻的認識,制定復習策略,主動復習,投入其他學科一半的復習時間或精力,那將會使我們的中考總成績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行動上做到重視歷史復習呢?筆者認為,同學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課前,做好預習和知識點梳理,為課堂上理解老師的講解做準備。2.課堂上,調動自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根據老師制定的教學方案主動看書、思考、回答問題、做習題,在老師安排的自由時間內積極討論。3.課下,歸納歷史知識,選做歷史測試題,總結歷史主觀題答題方法,進而復習好歷史這門課。

二、制訂計劃,明確方向

在思想上重視歷史學科備考復習后,我們還要有章可循地復習歷史。一般來講,中考前的歷史備考復習,大致可以按以下三個階段進行:回歸教材抓重點,專題復習抓難點,綜合測試(訓練)抓考點。

1.系統復習教材知識

在本階段復習中,要把課本作為依托,圍繞課本按章節進行系統復習。具體來講,在這一階段的復習當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強“聯”,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識要全,不放過任何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復習到位;加強“聯”:即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原本分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在每一章節復習完成后,要理清該章節的歷史線索,并能根據歷史線索在教材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對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對照教材章節進行復習,該識記的務必識記,該理解的務必理解,該會運用的務必要會運用。另外,我們不能為了加快復習進度而遺漏知識點。在復習時要注意,只要求識記的知識點就不必再花費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識點必須要理解并會運用,課程標準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膽放棄。這樣,不僅能減輕負擔,還能提高歷史復習效率。

2.專題復習

在進行完教材知識系統復習之后,我們可以把學過的歷史知識縱向聯系起來,建立對應的專題知識體系。這樣做能系統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把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歷史規律的認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彌補前一階段復習中的缺漏。對于專題復習來說,我們可以采百家之長,自己總結歷史專題,將歷史知識點、知識線和知識面有機地串聯起來,找出其中的規律。

3.模擬考試訓練

在考前的沖刺復習階段,我們要盡量做一做歷年的中考試題,以適應中考的題型和題量,并進行總結分析。注意在做歷年的中考試題時,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題時間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對照參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給答案的不足之處,總結答題規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找老師答疑解惑,力求達到做一套試題,就有一套試題的收獲。

三、“抓小放大”,背誦重點

雖然說中考歷史是開卷考試,但是從閱卷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出,學生在識記類試題上的答題錯誤率還是比較高的。因此,在中考歷史復習備考過程中,我們還是要加強歷史知識的識記,背誦知識點。但我們在記憶歷史知識時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記憶教材中清楚標出的或隱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識點。在復習完一個單元后,我們就要將必背知識點總結出來。“放大”,即不花費大量時間去背誦教材中的大段內容。這樣,通過“抓小放大”式的復習,不僅有利于提高答題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題的正確率。

四、有側重地做練習題,中考時輕裝上

為了輕松、自信地走進中考的考場,同學們有必要做一些練習題,進而總結解題技巧以及注意事項。要注意,我們做練習的目的不是去猜題,而是通過練習,使自己可以自信滿滿地走進考場參加考試。

臨近中考,不僅家長找來各種輔導資料讓學生練習,學生自己也會找大量的習題來做,而這些試題卻不能完全派上用場。因此,在復習備考時可以將資料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必備資料,即最重要的資料,其中可信度比較高的資料有:六本教材、校內模擬題、專題復習資料、熱點歸納、考前集訓試題等。這類資料需要多翻閱。第二類則是平時做練習的試卷和課堂練習題。我們只有確定試卷上有類似的題目時再去翻看,但盡量少翻。第三類就是考前剛搜集到的資料,這類資料排在第一類、第二類資料的后面,前兩類找不到的時候再使用。

篇(4)

試卷講評課是指學生在完成考試之后,教師對試卷進行解剖、分析、點評,以達到幫助學生發現學科知識不足,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解題能力,掌握學習規律的教學活動。試卷講評課上得好與壞,效率高與低,從某種意義上說,直接制約著學生最后階段歷史成績的提高與否。可以說,高質量的講評課不但是“矯正補償”,更是提高學生應試技能與素質的重要方法。進入總復習后期,尤其是省質量檢測后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都高度重視對試卷講評課的利用。

二、歷史試卷講評課應突出“五講”

歷史試卷講評課區別于其他課型的本質特征在于一個“講”字。一是講清試卷命題意圖。教師講評前要對試卷進行認真分析,分析試卷考查了哪些歷史事實和學科能力,從而找出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使學生養成分析命題意圖的習慣,解決學生中長期存在的審題能力差的問題。二是講清答題誤區。講評時,教師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試題及學生的典型錯誤,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地加以剖析,使每個出錯失分的學生,都能從較深層次上找出自己失誤的原因,明確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復習的方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搞好復習。三是講清解題思路方法。試題講評時一定要講思路,講方法,講規律。講思路即講試題題型的特點和解題的思路,要引導學生思考試題考查哪些知識點和這些知識點的哪些層面;講方法即講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講規律即分類講解。對某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概括性的總結,總結出解題規律,規范解題格式,真正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四是講清考點寬度深度。教師在處理該問題時必須注意兩個重要內容:首先要拓展講評課的寬度,根據考試知識點間的聯系,進行舉一反三,拓寬思維,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知識網,使歷史知識體系更完整。其次要加深講評的深度,通過多層、深層的分析,使學生未曾復習到或未曾掌握的知識掌握到位。對于能力要求較高的則重點強調,讓學生真正提高。因此,教師必須把知識面的拓寬、學生能力的加強作為試卷講評的主要目的,作為教學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五是講清答題規范格式。首先答案要做到“兩化”,即要點化、系統化。其次語言要做到“兩化”,即簡單化、專業化。同時書寫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號化、條理化。

三、歷史試卷講評課應牢記“五原則”

1.及時性原則。考試后試卷要及時批改,及時分析統計,及時講評,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記憶猶新”,取得更好的查漏補缺和深化復習的效果。

2.集中性原則。一是試卷中出現的具有普遍性錯誤的典型問題,教師應認真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針對導致錯誤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詳細講評。二是試卷中出現的具有創新性的題型,教師應對該題型的特點、豐富的內涵和命題者的意圖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以拓寬學生的解題視野,提高應考的能力。

3.延伸性原則。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必須結合具體問題進行補充、聯系、啟發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生尚未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查漏補缺;同時注意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升華,以嶄新的面貌展示給學生。

4.合作性原則。講評課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應給學生自主表達自己思考結果的機會。有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可以加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學生的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和體驗,提高了講評課的效益。

5.鼓勵性原則。高三的學生對考試是比較重視的,每一次考試心理負擔都較重。在試卷講評時,不可忽視各類學生的心理狀態,要用好激勵手段。講評中對成績好、進步快的學生適度表揚,對個別難題處理到位的學生要予以肯定,對考試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要和他們一起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幫助他們找出正確的解答思路、方法,堅定他們的學習信心。

篇(5)

最近幾年來,歷史材料解析題成為中考的典型題型,分值比例大,換言之,無題不材料。一些學生在解答材料分析題時往往無從下手,導致歷史成績較差,這成為了歷史教師面臨的主要難題。

一、增強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歷史學科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其門類繁多,貫通古今,綜合性強,所以學生對信息處理的能力便成為歷史考試考核的重點[1]。當前,歷史教材每一章節都包含原始材料,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同教材重點有關的史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例如在“的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針對這一次革命,史學界表達了不同的觀點,請從教材中列舉幾種,并判斷其屬于哪一種史觀”。學生總結分析出以下幾種史觀:1.這一次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民主革命運動(革命史觀);2.這一次革命促進了的發展(現代化史觀);3.這一次革命是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全球史觀)。

二、指導學生利用史料進行自我訓練

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各種史料,并指導學生自主擬題,要求其堅持中考重點考察原則(適度性、思想性與科學性),爭取充分體現出歷史材料解析題所需的能力,不得進行填空式設問。例如世界史中有這樣一段史料:“恩格斯提出,如果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一場反對保證、追求自由的戰爭,那么曾經被拿破侖征服的國家在拿破侖政權后,都應該堅持平等原則,全民享受平等原則所帶來的一切好處。”有些人基于恩格斯這一言論認為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一場非正義戰爭;有的人根據恩格斯的后一段話認為拿破侖政權的戰爭是正義之戰;還有些人認為恩格斯針對拿破侖戰爭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基于材料,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設問:(1)恩格斯這兩段話中“拿破侖戰爭”有什么區別?(2)怎樣辯證分析拿破侖所發動的各種對外戰爭?經過指導學生自主擬題開展訓練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促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探究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應試策略和解題能力

(一)認真審題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一半”。對于歷史材料解析題而言,認真審題是考試獲取高分的關鍵點[2]。為了準確完整地了解題意,首先應該對材料的意思進行理解。很多學生不懂得審題,尤其是考試時抵觸情緒更加明顯,迅速掃看一下,還沒有理解題意就盲目答題,結果往往是文不對題。讀懂、理解、讀透材料,是材料題解答的第一步。所以,認真審題是準確解答的關鍵點。只有認真仔細審題,準確了解題意,才能正確解答。

(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

先讀問題,再讀材料,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是正確的做法,有利于理清思路,予以準確判斷。材料閱讀過程中,不僅要閱讀正文、時間及材料來源等,還要注意材料中的各種標點符號,特別是省略號、分號、破折號。閱讀結束后按照意思將材料分好層次,全面把握材料。考試就好比戰場一樣,分秒必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對材料進行歸類和分解

材料大意理解完后,需要概括歸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正確理解材料中的各個觀點,采用去粗取精的方式簡單處理材料,總結出材料的重點,畫出關鍵詞句,有利于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認真分析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重點信息,材料中的某一項可能是迷惑項,需要第一時間挑出無效信息,便于節省時間和精力。

(四)關注關鍵詞和關鍵句

歷史材料首尾句常常是命題者對材料內容的全面概括和簡單介紹,學生應該注意材料的作者、地點、時間及出處等內容,這些說明性文字常常帶有一定的引導和暗示作用,有可能蘊含題目解答所需信息。

(五)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

歷史材料解析題無論難度有多大,均同課本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大部分材料所設定的問題,常常要求同所學歷史知識相聯系,所以答題時必須將材料與知識點相結合。注意語言的層次性、邏輯性與準確性,規范運用正確的歷史術語,盡量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運用正確的史學觀點進行解答。不得隨意使用文學性修飾語,不能表達主觀感情,必須做到平實、客觀描述。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材料解析題解答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時要多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歸納與總結。通過教、學、練相結合,必然會提高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同時,應該組織開展各種專項訓練活動,科學指導解題思路,增強解題能力,備戰考試。

篇(6)

從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的全國卷。因此,我省的高中歷史教學和高考備考,要依據全國卷考試大綱、說明及試卷變化,作相適應調整。

1.認真分析研究全國卷考試大綱、說明和試卷,調整備考觀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國卷的考試大綱及說明,特別是與福建卷考試說明進行深入對比分析,研究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明確已考什么、怎么考,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還能怎么考、還會考哪些內容。加強對考點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條理,研究每一考點可能的切入點。教師依據“考核目標與要求”對復習設定教學復習的難度,重視學生專業素養,提高學生學科能力,實施“能力立意”“發展素養”的高三課堂教學,提高復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機械性。對一些歷史問題分析,程度好的學校可適當拓寬、加深,程度一般的學校掌握基本知識、基本要求即可。在歷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學校重點訓練“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應用知識”這兩項能力;程度好的學校側重于“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兩項能力目標要求。

2.根據全國卷試題的能力要求和特點,調整備考目標和訓練方法。

由于全國卷和福建卷試題考題型情境素材、問題設計特點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備的歷史基本知識結構和歷史思維能力不同。全國卷試題的專業性非常突出,突出了“歷史的學科性和完整性,強調了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因此,在備考中要加強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應試能力訓練和指導。專題復習教學是知識與能力系統化、深刻化和規律化的過程,要通過專題復習教學總結專題規律,做到精選精練,拒絕題海戰術;經典試題,反復訓練;核心內容,多角度、多形式訓練;具體題型,專項訓練。教師通過剖析例題、點撥思路、提煉方法、總結規律,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包括思維方法、答題順序、答題速度、答題規范化等。

歷史論證題是全國卷的壓軸題,在復習中要加強對此種題型的解題指導。主要有歷史闡釋題和歷史探討題。歷史闡釋題是對歷史觀點結論的說明,需要考生選用具體的史實進行解釋。這類試題是對歷史結論的闡釋說明,只要對觀點進行解釋和支撐性的說明,能自圓其說即可。歷史探討題是對材料和題目中所呈現的觀點進行評論、探究,既需要學生指出觀點是什么,更需要對觀點進行論證和評價,思維和論證含量要高于歷史闡釋題。做此類型題目要提煉和確立觀點,作答時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觀點;觀點的確立與選擇的論據是與觀點關系最為密切、最能支撐觀點的那些史實。答案要體現“論證性”的特點,做到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論證層次清晰,逐級深入闡釋,實現抽象概括、理論升華。教師在平時歷史教學中要用多種史觀解讀歷史,將新的史學觀點和成果滲透于歷史教學之中,強化學生的歷史意識,提升認識水平。

3.夯實基礎,突出三基。

基本史實、概念和觀點,是歷史學習和高考命題的著眼點,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主要載體。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實和概念,理解基本歷史觀點,才能奠定決勝高考的基礎。

第一階段復習,專題史復習,實現基于教材專題的“縱通”,梳理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高考不強調覆蓋面,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中做到全、準、細。“全”即復習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案鮒識點、考點,以課本為依據,對課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礎上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按照《考試說明》的要求,對各考點進行細化和落實;“細”即注重細節,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等等。復習中始終突出主干,同時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在歷史知識復習時要注意知識體系的整合:①必修內容之間橫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間整合。③必修與選修內容整合。

第二階段復習,斷代通史復習,實現基于一定主題的“橫通”,包括同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等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包括同一時期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概括出一定時期的社會發展特征。整合歷史線索,疏通歷史脈絡,把握時代特征,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立體的歷史知識體系,構筑整體認識。

4.加強時政、史觀教學,開闊學生視野。

適應全國卷歷史試題的特點和要求,主動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以致用。關注前沿研究動態與成果,挖掘和利用其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拓寬復習視野。

運用正確的歷史觀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在復習中要重視史觀滲透,重視培養學生的“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正確史觀解讀歷史現象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考歷史,學會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做到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

篇(7)

二是講練結合。 練是實際操作,通過練習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實水平。考前進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強化訓練,十分必要。可在學習《考試說明》、透徹把握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參照前幾年中考試題的出題走向、把握重點、難點,將收集到的歷史列出試題和信息,精心篩選加工出幾套綜合性、科學性、典型性以及知識、能力和思想都貼近中考的模擬試題,創設考試的環境,以考試的要求、標準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學生進行練習后一定要認真聽取老師對試卷的評講,只練不講,等于半途而廢,凡練必講,講必糾錯,糾錯而總結,在練、講、糾錯、總結上提高和升華。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良性的教學循環。每一環節都不容忽視,不可或缺。

三是橫豎結合。 豎的方面,要讓學生把握歷史發展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橫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時期歷史學科自身發展的橫斷面上諸方面的內在聯系。如:同一時期同一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同一時期不同國家歷史現象問的相互聯系。通過橫豎結合,學生才能把中外歷史以及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知識點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考試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難題才會處驚不亂。

二是要將歷史的復習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復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滲透,相互遷移。現在我市實行的政治、歷史、地理的“文科綜合”考試,比如政治課中所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學理論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孩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又比如有了過硬的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古文知識等方面的語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準確地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對歷史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歷史問題進行說明和論證;就可以語言準確、邏輯嚴謹、扼要全面地答好歷史材料題和問答題。

再如借助地理知識既可增強歷史知識的直觀性,又可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培養孩子對地圖的意識和空間觀念。同樣,豐富的歷史知識對于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的學習也是他山之石。事實上,各科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諸種聯系,知識的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我們應當樹立"大知識觀",這不僅能提高備考復習效率,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四是中外結合。 由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教材是分別編寫的,上課時也是分別講解的。這就容易造成中外歷史的割裂,顧此失彼,破壞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因此,總復習時要將中外歷史有機地融為一體,盡可能地把中外歷史教材里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按歷史事件的事件脈絡,比較聯系,對照復習,整體把握,中外歷史比較考察這是歷史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對于中外歷史的結合掌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篇(8)

近年,全國各地在初中歷史考查上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實行中考開卷。中考歷史開卷考試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淡化純記憶的內容,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考前復習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環節。我連續幾年擔任初三歷史教學工作,在歷史復習課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以下就中考開卷背景下初三歷史復習的誤區談談對策,以拋磚引玉。

一、當前中考開卷背景下對歷史復習認識的誤區

1.開卷考試不用復習。

部分初三學生,甚至一些非歷史專業的教師和班主任都認為歷史開卷考試不用復習,答案都在書上,考試抄書就行。殊不知,這是對學生的誤導,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初三歷史復習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事實上,歷史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命題都是基本沿襲以往歷史閉卷考試的做法,適當引入開放性試題。如若不復習,連選擇題都靠翻書來解決,不僅考試時間不允許,而且會對教材生疏,難以從書上快速準確找到答案,更不用說答好題。

2.開卷考試難度降低。

由于開卷考試命題基本沿襲以往閉卷考試的做法,一些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認為對開卷考試試卷中的一些問答題的復習可以降低要求,學生不必花大量時間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只需記住大概。由于開卷考試的命題適當引入開放性試題,從這層意義上說難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為這種題型答案比較靈活,極具創造性,沒有平時的扎實積累和系統訓練,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即使翻書也難以作答。

3.開卷考試帶上所有資料。

一些學生認為在開卷考試時攜帶的歷史資料越多越好。事實上,考試過程中很多考生根本來不及翻閱大量資料,或是考生在考試中遇到平時做過類似的題目,為了找“原題”而耽誤時間。考試中不能一味依賴復習資料,沒有考前的認真復習難以取得理想成績。

4.開卷試題書上都有現成答案。

由于對開卷考試的特點不了解,誤以為開卷考試都能在教科書上找到現成答案,這是初三學生中較為普遍的觀點。事實并非如此,就算是開卷考試的有些試題在教科書上有現成答案,考生在作答時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則不僅時間不允許,而且沒有經過概括提煉的答案是不切題的。更何況有些綜合性、開放性或半開放性的試題本身就沒有現成答案。所以,考生要改變這些認識誤區,面對現實,積極應對,科學復習。

二、中考開卷背景下初三歷史復習對策

1.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考試說明》,把握中考方向。

《歷史課程標準》是編制教材的基礎,是中考評價的依據,也是制訂《考試說明》的依據。因此,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對于把握歷史中考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認真學習《考試說明》,了解考試范圍、內容、形式、題型、分值及其要求等,領悟測試水平的層次及每一層次的涵義,并根據測試水平的層次來把握知識,這樣在歷史復習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實施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

歷史中考有兩大特點:涉及內容多、復習時間短。因此復習時不能依據課本逐課、逐節全面復習。教師可將所學歷史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縱橫串聯,比較對照,形成網絡。一方面,把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相聯系,是“橫”的聯系。比如將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進行聯系比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兩次改革的異同。另一方面,歷史事件都前后發展、依次交替,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是“縱”的聯系。譬如復習“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內容,可按時間先后順序歸納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對每一時期的歷史進行復習,然后將前后發生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系統掌握。但在復習不能單純“縱”或“橫”復習,而應“縱”“橫”聯系,形成專題,構成知識網絡體系。如此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才不易遺忘,不易混淆,運用自如。

3.精選習題,綜合運用,強化訓練。

中考歷史復習任務重、時間緊,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究考綱,結合熱點焦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精心編寫或挑選習題,進行專題或綜合訓練。訓練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應試的心理素質。教師應當選擇一些能充分展示學生能力的新、活題型,練習形式多樣化,包括課堂的口頭回答、書面作業、單元檢測等,但不能搞題海戰術,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每次訓練,教師都要認真評閱,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集中評講,教給學生審題、解題方法,分析錯誤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4.關注社會生活,提煉熱點焦點,歸納掌握解題技巧。

《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中既有對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能力的要求,又有運用歷史的觀點分析社會現實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復習中適時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焦點問題,如黨的十七大,改革開放,民生問題,重大節日活動,和祖國統一大業,等等。歷史中考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中讓學生掌握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歸納解題技巧,訓練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中考復習應該緊扣考綱,以課為本,縱橫聯系,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結合時政,強化訓練,歸納技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方能從容應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中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陳躍文.淺談應對歷史開卷考試的策略.教學月刊(中學版),2004,(3).

篇(9)

  隨著期末學業考試的到來,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也即將劃句號,回顧本期的歷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貫徹教育方針,學習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觀念。

  經常閱讀學習新課標和教學專業知識,體會其中的內涵與要求,并結合教學實際,轉變教學觀念。

  2、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

  (1)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2)營造師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學氛圍。認真創設歷史情境,讓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3)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4)歷史教學聯系實際生活,提高學生學史用史的能力、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歷史書籍。

  3、關心、了解、愛護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本期通過各種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加強師生溝通,開展賞識教育。及時反饋信息,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耐心細致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積極引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歷史學科能力,不斷進步。

  4、利用各種輔助教學手段,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利用學校現有教學設備,如投影機、幻燈片、錄音機、影碟機等輔助歷史課堂教學,增強直觀效果,提高學生興趣。

  5、積極開展活動課教學,通過活動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開展了學唱和欣賞歷史歌曲,舉行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小論文寫作、改革開放后家鄉的新變化調查活動、尋訪歷史人物和歷史遺跡、觀看歷史題材影片等歷史外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6、扎實認真抓緊、抓好歷史常規教學工作。

  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課課有教案。平時,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研究教法,結合實際寫好教案。盡力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鐘要質量。課后,及時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總之,這個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圓滿完成。教學有收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學質量還不太理想,與先進學校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今后,應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學校歷史老師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任高三的歷史教學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從事高三的歷史的教學,由于沒有經驗,所以走了不少的彎路,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進取向前輩學習,向同事取經,不斷對從事教學工作做小總結,異常是每個復習的小階段都要進行小總結。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景總結。

  一、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

  1、認真參與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業務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本學期學校大力倡導“大練兵”活動,本人一向認真對待,進取參與。經過團體備課討論、一周一聽評課、開研討會等教研活動,結合自我的實際,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方法、思想觀念、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等。

  2、認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動向是高三教學的指揮棒。我首先認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國高考試卷,異常是今年的高考試卷與往年比“穩”了哪些,“變”了哪些,異常是“變”(所做的調整)對我們的復習有關鍵的指導意義。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試卷,注意和我們貴州的試卷比較、分析,從中總結出命題、組織答案的一些規律,以便讓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應試技巧。

  3、認真研究課標和考試說明(考試大綱):在此刻多種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課標是專家高考命題的唯一依據。我們復習僅有緊扣課標才能做到少做無用功,才能少講精講、短時高效。考試說明是對高考本事要求、考試資料、試卷形式等方面的具體說明和要求,我們深研考試說明能把握住高考專家的命題意圖、教育理念和命題思想,從而使我們的復習更有針對性、時代性、高效率。

  二、扎實做好與教學有關的各項常規工作

  1、認真研究和制定教學計劃:在開學伊始對本學期的復習時間進行了大體規劃,我們根據此計劃并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景,經過我們組教師團體商量,共同制定了較為切合我們實際的高三第一輪教學計劃,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并且根據實際情景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使計劃更切合實際,更適應學生復習。

  2、認真編制學案:根據“復習提綱”模式,提綱必須提前半周定稿,提前準時發放到學生手中。依此特點,我們組實行了分組編制、團體審閱,既保證了團體備課又保證了教案學案的同步。我們的學案編制技術穩步上升,爭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發展。

  3、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備課不僅僅要備教材,把握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要備學生、備學法、備教法、備學案等,力爭每一課都做到“有備無患,未雨綢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不斷反思自我的經驗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學中不斷使自我的教學藝術不斷提高。

  4、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學法,寫好教案和反思:一輪單元復習,注意基礎知識的整理和綜合,注意歸納單元結構和單元特征,注意歷史概念的解釋和重點、難點的概括。注意基礎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和比較。做到基礎知識系統化,重點難點透徹化。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融會貫通,構成歷史知識的主干。

  5、認真研究測試題,做好考試總結:堅持“精癬精煉、精講”,不搞題海戰術。練習注意做到難度適中、立足基儲典型新穎、題量適中。異常要注意下大力氣在網上搜索最新穎的試題。課后作業是復習鞏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業起到良好的效果,作業量必須要適中,如果作業量過多,需要消耗學生很多的時間,學生就會感到厭煩,疲于應付,那么,他們就不會認真對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試既要能檢驗學生的水平,又要便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考試成績出來后,要全面仔細地分析總結,異常是聯考或統考要讓學生明白整體水平,以便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6、認真輔導,抓優補差:督促學生及時準確牢固地掌握好基礎知識、提升本事。我們針對不一樣學生的特點加強對“期望生”和“瘸腿生”學習方法和答題思路的指導。五聯班學生基礎薄弱,我們更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為此,我在課外輔導時間,找兩生談話,對癥下藥,找出癥結所在,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幫忙他們提高成績。

  7、認真組織學生寫好課堂小結,充分利用小黑板優勢:堅持把每堂課的課堂小結寫在小黑板上,讓課代表安排學生輪流進行,組織學生進取參與,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提升了書寫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認真批改《三維設計》和每周一小測:要想上好課,必須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實際情景后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而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案作業,為此我們把堅持每堂課前一天的晚自習批改學案構成慣例,保證了課堂的有效和高效。我們歷史組堅持每周一小測,及時總結得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應試技巧。

  經過半年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高三文(6)和文(4)班成績穩步上升。

  總之,在我們歷史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學期的一輪復習工作現

  已順利完成,已經落實了教學計劃的各項任務,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三維設計》的“知識梳理”板塊,學生在落實過程中,只填空,沖淡了對知識的宏觀把握,容易忽略對基礎知識的整體把握,效果不太好。

  2、預設的歷史復習提綱中學生一開始比較認真,之后隨著各科發放提綱較多,學生時間上的壓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應付現象,材料題出現放棄現象。差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3、課堂展示學生的作業環節學生用時過多,影響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和進度。

  4、《三維設計》有時“核心問題”在課堂上變成了新課,用時過多,課堂容量變小,教學目標難以當堂完成,課堂壓力加大。

  5、學生普遍感到歷史材料題比較難,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和方法,測試時失分比較嚴重。

  6、學生對基礎知識缺乏整體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學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強化規范試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進一步加強教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學進一步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同時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級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提高。

  2、針對高三文(4)班基礎差的特點,認真研究如何上好復習課,如何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注意綜合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小組討論法、列表比較法、自學法、表演法等)。不放棄任何一個差生,力爭經過復習讓學生的成績有必須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書報、新聞等,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關注現實生活與歷史史實的聯系和比較,以適應文科綜合高考命題熱點切入的特點。多作題,多創制原創試題,進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題本事和周密思維本事及知識遷移本事,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答題技巧。

  4、每周增加歷史科測試,放在周三午時進行,定時交卷,及時批改,經過考試帶練動復習,培養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規范試卷的習慣,以便讓學生早點適應高考試題。“把平時練習當高考”,認真訓練;“把高考當平時”,簡便應考。

  5、每一天在早讀和晚讀時巡班,引導、帶動學生復習歷史。

  6、注意加強對“培優補差”生的輔導力度,爭取多談話及時了解動向,單獨準備套題,讓他們限時交上來,更準確地采取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措施。

  7、高考中整體難度呈降低趨勢,所以我們的練習應降低難度,增加新穎度,樹立學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歷史教學,還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績很有限。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我們的學校名聲,也為了我們教師自身更好的發展,我們將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將落實進行到底”。敬請領導、同行對于我們所沒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處進取給予點撥和指導,我們將不勝感激。

  學校歷史老師工作總結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向持續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將激發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就應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鑒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構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篇(10)

我們為什么學習歷史?學習歷史僅僅是為了記住那些單個事件的名稱、歷史人物的名字而已嗎?其實,真正的歷史學習絕對不會抱著了解的態度去對待。嚴格來說,歷史是要為政治服務:一方面學習歷史,認識歷史上發生事件的來龍去脈,總結經驗,繼承和發揚那些優秀歷史人物的品格,總結那些經驗教訓,以警醒后人,讓慘痛的悲劇不再發生;另一方面通過探究一些事件之間的聯系,以期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其實,何止歷史,一切可被稱之為科學的學問,不論是數理化生,亦或者政史,終極目的無不是發現這個世界發展的規律。雖然這個目標遙遙無期,但是這種學習探究過程本身,才是精彩之處,結果不構成歷史,過程才構成歷史。

很遺憾,當前我們的歷史教學走入了一個非常大的誤區。誤區在于:1.以一個正確答案完全扼殺了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總是局限于書本之內,灌輸式教學,將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范式之內,學生沒有獨立分析思考的空間;2.將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全簡化為普通的因果關系,其實,歷史是復雜的,我們真正所知的比我們未知的少得可憐,那遙遠的歷史,我們掌握的真實一面甚少,同時,非常獨立地探究兩個事物及其之間的聯系,而忽略了兩個事物之間的過程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總結為一點,是對歷史本身的復雜性的一種否認,而將歷史簡化為一種線性,甚至是點性的東西。如此學習出來,我們就很難期盼未來能有什么新的成果出現了,也影響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進入這個誤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應試教育,當前我們的教育教學沒有脫離應試教育,老師的教,學生的學,都以考試有個好成績為目的,它主要是為應付考試而教和應付考試而學,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實踐上,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

歷史教學的目的,應該包括以下諸方面:首先,教學生以科學嚴謹的分析思考方法,以期他們以后能夠去思考以上的問題;其二,將歷史的脈絡和結構傳授給學生,并引導他們自己獨立自主地思考。其三,把已經有的探究結果傳達給學生,由他們自己去批判、修正抑或是接受。歷史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很多時候都不被學校和學生重視。但是我認為歷史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它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教化和人文精神滋養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寶庫,也是人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鏡子。因此歷史課是一門極富生命活力的學科。

上一篇: 中小企業成本管理 下一篇: 安全責任制度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香蕉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 天天综合亚洲日韩在线 |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