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成本核算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1-31 08:15: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產成本核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產成本核算論文

篇(1)

由于長久以來農牧民都習慣于憑借經驗來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滿足于掌握大概的收支情況的狀態,很難碰到有記賬習慣的農牧戶。所以對于一些有關生產經營的動態數據,比如近幾年的收支變化等,無法提供詳細、具體的數據資料,導致在分析過程中難以對樣本戶的具體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較長時段的動態的分析,職能采取跟蹤調查的方法,而這又會受到科研經費、時間、調查條件等方面的限制。

2.牧民采取不同品種、大小羊只混放、混養的形式

根據調查結果,牧民在綿羊生產過程中,一般不會對不同品種進行分別管理,在飼喂時也不會根據羊只的大小來確定飼料量,習慣用平均法來決定飼料量。所以成本核算只能以實際發生的費用來進行總的評價,無法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細核算。

3.核算理論依據不充分,一些費用的處理需要靠經驗或推測來處理

在綿羊生產成本核算過程中,一般都是運用畜牧業生產成本核算方法,以現有核算理論為指導,對樣本戶實際發生的費用按理論成本費用項目進行歸類,再進行核算。但隨著新疆綿羊生產模式和生產手段的多樣化,現有理論已不能完全適應現行生產方式。在實際核算過程中,對一些費用的確定及歸類方面,因沒有直接的理論依據,只好憑借樣本戶的經驗,采用推測的辦法來處理。如在新疆牧區條件允許的地方摩托車已經替代了乘騎馬,牧民大多都是騎著摩托車放牧,這意味著放牧環節會發生燃料費用、修理費用、租用費用等,而這部分費用在綿羊生產成本中的比重是逐漸加大的趨勢。同時,牧民擁有摩托車后在生活、生產環節都會使用,引發出了如何劃分用于生產部分的費用的問題,即用摩托車放牧時的燃料費用標準的確定問題。目前只能以樣本戶對日常摩托車放牧時的耗油量的經驗判斷作為標準來進行核算。此外,還存在雇用人員同時從事兩項以上的不相關生產活動時,對綿羊生產勞動投入部分的確定問題,即工資費用的確定問題,目前也只能以牧民提供的信息自行劃定標準來進行分別核算等。

二、解決途徑

1.引導農牧民轉變思想,提高對調研活動的認識

利用多種宣傳手段,引導農牧民正確認識和看待調研活動。提高廣大農牧民的分辨能力,使其能夠了解和判斷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行為與各高校師生及不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的調研行為的區別,認識到進行基層調研的必要性和對其的益處。端正農牧民對調研的態度,以提高農牧民和調研人員的相互信任程度,改變農牧民迫于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安排而被動接受調查的現狀,使其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配合各類調研活動,以保障各項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做法,將配合調研行為作為生產經營者的社會義務制度化、法律化。

2.幫助農牧民養成記賬習慣,提高調研效率和成果轉換率

針對被調查的農牧民無法提供具體數據資料和動態數據資料的問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借鑒國內外的經驗,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如通過宣傳使農牧民認識到記賬的必要性及意義、系統地教授具體的記賬方法、安排有關人員進行記賬行為指導、建立相關制度等方法,形成每一農牧戶都有自己的生產經營賬本的局面。鑒于現階段新一代農牧民的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均有所提高的實事,本研究認為這個方案是可行的。如若實現,既便于農牧民具體了解自己的生產經營狀況、提高目標利益的實現程度,又能保證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順利獲取有關農牧民生產經營活動的真實、具體的數據資料,并能夠以此為依據客觀、全面地反映不同階段農牧民的生產經營活動狀況。

3.提高農牧民的生產管理水平

雖然說農牧民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發生轉變,生產經營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但新疆相當一部分農牧民因受生產環境條件和自身因素的約束,在生產管理的一些方面仍在沿用傳統的管理方式,需要通過加強培訓和現場指導等手段,改變農牧民在綿羊生產過程中的粗放經營現狀,幫助和指導農牧民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實現集約化生產,實現對不同品種綿羊和不同階段綿羊的分別管理,采用科學的飼養方法和飼養技術,以實現提高綿羊生產質量、節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綿羊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目標。

篇(2)

2現有的成本核算方法

2.1變動成本法

變動成本法只是將生產中涉及的人工、材料以及變動制造費用等列入產品的成本,固定制造費用計入期間費用的核算方法。采用變動成本法核算時,產品的成本因生產而發生、隨產量而變動,固定制造費用則不考慮實際的利用情況,與企業是否生產沒有直接聯系,其效益則隨著會計期間推移而逐漸消逝,且不能延續至下個會計期間,只能列入期間費用,不計入產品的成本。變動成本法的產品成本核算,因為不考慮固定制造費用,單位產品的成本不再受生產量的影響,而只由成本管理的水平來決定。在成本管理水平和產品售價固定的前提下,增加產品的銷量是企業提高經營利潤的唯一方法,消除了以往單純增加產量確保賬面利潤的弊端,從而使企業回到注重產品的銷售量,并保持產銷一致的正確軌道。但是,科技時代的發展,引領了企業制造環境的巨大的變革,生產過程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工費用降低,隨產量而增加的變動成本僅包含直接材料消耗,其他部分變動成本也逐漸轉變為固定成本;設備折舊費等固定制造費用,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而大幅上升,成為制造成本的主要構成。由于變動成本法對產品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費的計算方式是按期間歸集,所以該法無法徹底反映出現代制造產品的耗費面貌和產出情況,也無法提供出關于固定制造費控制措施的有用信息。

2.2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將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制造費用全部列入產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此方法的成本核算要按照經濟用途分類,在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機器設備和廠房折舊費、管理部門的人員工資等組成固定制造費用。企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計入期間費用。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出產品的生產成本,特別適用于多種產品的同時制造。該方法將固定制造費用分攤后,再列入各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客觀地反映出各產品的生產耗費,便于產品價格的制定和盈利情況的分析。由于完全成本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處理制造成本的計算,固定制造費用全部列入當期的產品成本,并不需要考慮生產能力能否被當期的生產所利用,因此,在物質短缺的情況下,該方法非常適用于只注重提高產量的管理需求,對企業鼓勵產品生產有利。完全成本法的全面預算和適時生產的管理方法,雖然可以確保企業能夠以銷定產,避免企業盲目生產而為賬面利潤的弊病,但在現如今的競爭性和買方市場,各期產品銷售量的波動都很大,即便在產品處于成長期或穩定期,也很難確保生產能力被完全利用。而完全成本法將固定制造費用全部的歸屬本期制造成本,不考慮特定產量的實際生產消耗,歪曲了產品在制造過程中的真正耗費。

3新生產環境下的成本核算制度

3.1新成本模式的計算方法

在新生產環境下,為了能夠切實反映生產制造過程對資源的消耗,產品成本的核算模式應依據完全成本法的觀點,但對制造費用中具有約束性的固定制造費用要單獨歸集,期末要按照實際生產能力的正常作業量為基數來計算分配率,受益對象則按照實際所消耗的作業數量來計算受益金額。剩余生產能力的成本,作為期間費用單獨列出,不再列入產品的成本。一般情況下,酌量性的固定制造費用的數額較少,且幾乎都是非約束性的成本,在生產過程中,其發生額度可隨著經營的情況做出調整,所以此費用可按傳統的方式計量分配。上述成本核算方法是根據在新生產環境下,設備、廠房等是產品得以制造的基本條件,其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折舊費等固定制造費用,應劃入產品成本的構成部分,并與原材料成本相同,只有在當期生產所消耗的費用才能計入本期的產品成本中,剩余的生產能力成本應計入期間費用。

3.2加強對剩余生產能力的管理

企業產品的銷售量不可能始終處于一個固定的水平,其生產能力出現剩余現象十分正常,但是過多就會給企業造成額外的成本負擔。現有的成本核算方式,無論是將固定制造費用列入期間費用,或是計入產品成本,都不能得出各期生產能力剩余的詳細資料,不利于管理。因此,在新成本的計算模式下,應增設與期間相關的閑置生產能力成本,并對其單獨歸集。例如:采用多動因成本法對約束性的固定制造費用進行分配,便可得出詳細的約束性資源的閑置情況,從而消除企業資源的長期閑置,強化對資源的合理配置。

篇(3)

一、變動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會計學中有兩種計算生產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變動成本法是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將一定時期所發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態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類,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性制造費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為期間成本,并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是指將一定時期所發生的成本按其經濟用途分為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兩大類,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包括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產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將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這樣,在全部成本法下計算出的產品成本既包括變動生產成本又包括固定生產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產成本要在已售產成品、庫存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所以期末在產品和產成品存貨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產成本。

二、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結合應用的必要性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結合,單純使用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盡管變動成本法在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諸多優點,但它與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中成本核算及財務報告的編制等內容的要求不一致。為此,一些企業按照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編制定期的財務報表,同時存貨計價和收益決定也以完全成本計算;但在企業內部,則大多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編制內部報表,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進行預測、決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資料。由此可見企業會計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對內、對外兩方面的職能,兩種成本法可以結合使用、互相補充,以變動成本法為基礎,在編制對外財務報表時進行適當的調整。但絕不搞兩套平行的成本計算資料。否則,工作量太大,還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上的極大浪費以及數據、資料的重復。

三、兩種成本核算方法在企業中的聯合應用模式

1、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聯合應用的可行性

通過兩種方法的比較不難發現,兩種方法最主要的差別是對固定制造費用的處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費用要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而變動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費用則作為期間費用處理。但對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制造費用在兩種方法下都必須列入產品成本中,對于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二者都是作為期間費用處理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因此,兩種方法雖然在成本劃分、存貨計價、損益表的編制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對于具體成本項目的處理大體是一致的,這些都為兩種方法的結合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本著既能享受變動成本計算法的優勢,又不影響當前對會計核算的統一要求這一基本原則,企業以一種核算方法為基礎,同時提供另一種方法下相關的成本資料,提出將兩種方法聯合應用使企業會計核算兼顧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要求,從而實現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可行和必要的。

2、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聯合應用設計思路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賬戶處理方面最主要的區別,是對固定性制造費用的處理不同,由此導致存貨估價、損益計算結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發生的固定性制造費用總額=期末在產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費用+期末庫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銷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兩種成本計算法下結合,對本期已銷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處理并無實質性的差別,最終都計入了當期損益。因此,在變動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本年利潤賬戶期末余額=A-B-C

存貨賬戶期末余額=D-B-C

主營業務成本賬戶本期發生額=E-(F-B-C)

其中,A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潤賬戶期末余額; B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庫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產成本;C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產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費用; D為完全成本法下存貨賬戶期末余額;E為完全成本法下營業成本賬戶本期發生額;F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發生的固定性制造費用。

3、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聯合應用賬戶設置

一級賬戶的設置完全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不需新增一級賬戶,只在一級賬戶下增設需要的二級賬戶,主要設以下二級科目:制造費用-變動性制造費用;制造費用-固定性制造費用;生產成本-變動性制造費用;生產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庫存商品-變動性生產成本;庫存商品-固定性生產成本。

4、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聯合應用賬務處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過程中,首先應對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按成本性態進行分類、歸集,將生產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由于構成產品成本內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屬變動成本。因此只需將當期發生的制造費用分解為變動性制造費用和固定性制造費用。日常的賬務處理程序與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據兩種成本計算法的內在聯系,可以很方便的獲取企業內部經營決策所需要的數據資料。

5.兩種成本核算方法在企業中的聯合應用總結

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中成本項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企業先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企業的自身特點,將生產費用按其與產量的依存關系,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費用應逐項進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變動成本計算的基礎上,對在產品、產成品賬戶均按變動成本反映,同時另設“存貨中的固定成本”賬戶。也就是說,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制造費用等變動成本,仍然按照原來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進行歸集和分配,把廠房折舊費、保險費、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計入“存貨中的固定成本”賬戶。平時根據有關記賬憑證和費用分配表,登記產品成本明細賬,分別歸集各品種的產品成本,并采用適當的分配方法,分配計算這兩種產品的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產品成本和本月生產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所以無論是完工產品成本,還是月末在產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費用,固定性制造費用仍停留在“存貨中的固定成本”賬戶中。期末,其賬戶余額可以在不同品種的產品之間按照分配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結合,如: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種產品應負擔的固定性制造費用,然后按每種產品當期銷售量、期末產成品數量及期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比例,將“存貨中的固定成本”應歸屬于本期已銷售產品的部分轉入“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并列入利潤表,作為本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而其中應歸屬于期末在產品、產成品部分,則仍留在這個賬戶上,其分配的結果填列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在產品、產成品)項上,使它們仍按所耗費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為了發揮變動成本法在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時滿足現行會計制度對外報告的需要,應將變動成本法與全部成本法結合應用。即將日常核算建立在變動成本法的基礎上,期末調整,使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成本和存貨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滿足對外編制會計報表的需要。這樣能實現企業與國家的雙盈。

四.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結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及其應遵循的原則。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同時生產多種產品且各月不同產品生產工時水平相差懸殊的企業中,在不同產品之間按照分配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對“存貨中的固定成本”進行分配,如生產工時等資料都是本月的發生數,而“存貨中的固定成本”卻是一個逐期的累計數,顯然按此標準進行分配不夠準確。

(2)在實際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費用對業務量的依存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其成本雖然可隨產量的增減而成同方向變動,但其變動幅度卻不與產量變動幅度保持嚴格的正比例關系。這是因為這些成本同時兼有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兩種不同的性質,稱為混合成本。

(3)對于某些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固定性制造費用中包括不少與機械使用有關的費用,例如機器設備的折舊費、租賃費和保險費等等。如果采用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費用就不盡合理,所以采用機器工時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種產品應負擔的固定性制造費用會更合理一些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

(4)由于平時核算是建立在變動成本法的基礎上,產品成本以變動成本反映,如果企業以此成本為依據進行產品訂價應區別對待。

2.改進建議。

(1)對于上述第一個問題,首先,可以通過以生產工時、生產工人工資等全年累計數為標準結合,進行分配。其次,實現會計電算化的單位也可以對“存貨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車間或產品設置明細賬,賬內按照費用項目設立專欄或專戶(即多欄式明細賬)分別反映各車間、產品品種中各項固定性制造費用的發生情況,此明細賬應根據有關的付款憑證、轉賬憑證和前述各種費用分配表進行登記。在對“存貨中的固定成本”進行分攤時,可以分車間、產品進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費用項目進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準確性。

(2)對于上述第二個問題敘述的混合成本必須對其進行分解,以便分別將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較簡便的方法有近似分類法、比例分攤法等。

3.需要注意的幾項原則:

(1)以完全成本法為基礎,采用“先外后內”的原則。即統一成本核算系統首先應滿足對外報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慮對內經營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統一成本核算系統的設立不以額外增加企業運行成本、過多增加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負擔為前提,而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統框架的前提下,通過對核算帳戶的巧妙設計,利用兩種成本計算法的內在聯系,來實現對內對外的資源共享。

(3)簡化成本核算原則。統一成本核算系統的設計應符合簡便、實用、高效原則。即在統一成本核算系統下,既能滿足對外報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對內所需的資料。

參考文獻

[1]姚鳳環.變動成本法在企業營業損益方面的應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淺析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異[J].財會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1:225-257.

篇(4)

(一)有助于企業的長足發展。為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必須做好成本控制,持續降低成本,不斷引進先進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完善售后服務體系,提高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保障中小企業的穩健發展。

(二)有利于提高經營效益。片面強調生產成本降低,這會造成短視的經營行為:通過擴大生產量,降低固定成本分攤率,來降低單位成本,營造規模經濟的假象;通過降低或者弱化產品的功能和質量,換取用料成本的降低和加工工序的簡化,這必然會導致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下降,短期內效益雖有增長,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效益下滑甚至倒閉。如果采取和企業規模相適用的成本管理工具和方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對生產及運營管理人員績效考核有利。激勵和考核是每個企業必備的,激勵考核的目的應明確、可操作性要強。考核標準來源于企業的預算和管理體系,而成本預算是企業預算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和不可或缺的步驟。成本預算的好壞,取決于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為績效考核提供了標準,也設定了目標。

二、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一)生產成本管理手段落后。從生產成本管理的一般手段上來看,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科學和系統的成本管理過程。對成本的管理應依據市場上的信息化程度給予一種科學的預測和分析,而不僅是要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那種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上。目前,我國的多數中小企業中,對成本管理系統還以服務存貨計價和收益為主要目的,從而這也就能更加注重對賬面的實際管理、忽略對實物的監管。

(二)專業生產成本管理人才匱乏。在成本管理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缺乏專業的生產成本管理人才,主觀認為企業財務管理比較簡單,導致生產成本管理中存在各種問題,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此外,大部分中小企業員工對于生產成本的控制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重視度高,不能調動起員工參與成本控制、管理的積極性,造成生產過程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

(三)成本預算形式化嚴重。很多中小企業雖然制定了財務成本控制制度與核算制度,但中小企業預算是按照以往的經驗來制定,且預算制定過程缺乏實踐性,導致預算費用不能按照成本費用實際的發生額制定,致使中小企業成本費用數額不能和中小企業經濟責任聯系在一起。此外,大部分中小企業并不重生產成本控制,預算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使得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的管理不能正常進行,影響企業正常運轉。

三、有效提升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引進現代化生產成本管理手段。一,中小企業要更新生產成本管理手段,準確、完整反應原始會計記錄、會計憑證和統計資料等;二,制定完善的生產成本核算計算方法,引入電算化手段對生產成本進行核算,并強化對中小企業成本的計劃實施工作的檢查和控制;三,將傳統的標準成本法、責任成本法和預算控制法等與現代化成本控制方法相結合,根據中小企業的生產實際有效進行生產成本管理。

(二)提高中小企業財務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一,綜合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聘用人才,本著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擇愛崗敬業的專業人才,還可以制定中小企業人才選擇計劃;二,完善競爭機制,制定規范的考核體系與獎懲體系,及時獎勵做出重大貢獻的員工;三,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中小企業可以聘請財務方面的專家,或財務管理的專業人員進行授課,同時指導工作人員的成本管理工作,提高成本核算工作人員實際操作水平。

篇(5)

成本核算是企業管理和財務決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降低生產成本,做好成本核算,著力提高利潤水平。經調查了多家企業成本核算情況,對能給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的簡潔有效核算方法進行了分析、整理,現分述如下:

一、核算方法的選擇

中小型企業一般指資產規模較小、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和產品結構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少)相對精簡的企業,管理結構通常是垂直管理體系。中小型企業因數量多而在經濟結構鏈中起著不可少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到來,具備先進技術的人員創辦新興的科技型企業將不斷的增加。中小型企業因受到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頸,企業內部管理水平、財務決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統帶來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信息數據采集不準確。在生產過程中具體表現為:①沒有專職的成本核算人員;②輔助核算部門沒有獨立核算;③車間物流劃分不明顯、傳遞手續不完善而導致數據失真;④車間生產管理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不區分。中小企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應對成本核算方法進行簡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時決定了他們大多數使用的是實際成本法,而不會采用標準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決定其應使用簡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業,無論其生產什么類型的產品,也不論管理標準如何,最終目標都是要按照產品品種算出產品成本。按產品品種計算成本,是產品成本計算最基本要求,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訂單生產,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時因小企業一般不對外籌集資金或者籌借金額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機構報送報表而只需向稅務部門報送稅務報表,所執行的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制度》,執行的將是符合稅法規定的一種簡易的能滿足稅法要求的會計政策,從而達到不違法稅法規定,避免涉嫌偷稅漏稅。

三、基本科目設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別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大科目,將其合并為一個生產成本科目,不再按產品設明細賬,直接設原材料、工資薪酬、動力費用、制造費用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大項費用進行歸集。因為中小企業經營范圍比較小,生產產品的工藝和產品結構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歸屬到具體產品外,其它項目不宜歸屬到具體某一產品,其實核算到產品反而失去真實性。但當所用原料及所產產品區別較大,達到重要性原則,往往可以單一產品設明細帳;也可不設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圍,在滿足生產需要的前提下,只把產品構成比例較大的幾種做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進入了成本,這樣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會計原則重要性原則。對生產車間月末已領未用的原材料,酌情處理:若價值較低,歸入當月即可;若價值較高,按照實際領用實用部分計算成本。

3.中小企業因車間劃分不明顯或雖明顯但傳遞手續不完全,制造費用科目很難按車間設明細賬,只好直接設機物料、修理費、折舊等幾個二級明細科目對車間費用進行歸集。同時因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多參加生產管理,對這種由管理人員參與且發生的差旅費、辦公費而無法確定是車間費用還是辦公費用而往往直接歸屬到辦公費用內,直接記入管理費用。制造費用月底不先進行分配,而是轉到生產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銷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統一分配。

4.廢品損失只在管理上做處理,不單獨做成本核算,企業一般是按存記耗,按已銷售數量加庫存成品計算生產數量。

5.若管理上或生產工藝上非常有必要,設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則不設。

6.設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設直接記入制造費用---機物料或修理費明細科目,同時設備查帳以備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攤銷法,入賬同時即進行分配。

7.關于固定資產折舊,采用符合稅法規定的年限計算,可省去納稅調整的麻煩有可以及時掌握交稅額度。稅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應按稅法的一般要求進行折舊核算。

8.對于在產品構成中所占比重較小且數量眾多的存貨一般采用實地盤存制,以存記耗計算每月實際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數據資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數據的歸集

1.日常成本計算離不開倉庫和車間等單據的傳遞、歸集、整理等,這就需要企業起碼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庫房管理制度,生產管理制度等

2.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記錄:原材料入庫單、生產計劃通知單、產品生產領料單、成品或半成品入庫單等單據資料要及時轉交會計部門。

3.日常發生的與生產有關的費用歸入生產成本或制造費用科目。

(二)月底

1.計提折舊,結轉制造費用科目到生產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庫月報表,先比對已入財務帳原材料與庫房所報購入數量是否有出入,若有應屬發票未到者,要估價入賬。原材料發出一般采用加權平均法。

3.取得工資相關資料,計提工資及福利費。

4.由生產車間相關部門提供各工序在產品數量及完工程度分攤成本。

五、成本費用分配原則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業自身的生產特點及工藝流程,要能體現受益原則。

2.分配標準的選擇原則上應選擇的標準與待分配的費用之間有一定關聯,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別受益對象的直接記入,不能明確辨別的按一定標準記入。

4.能直接歸屬到某一產品的原材料等大項費用應直接歸入相應產品。

5.不是直接成本費用一律采用產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產品的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進行分配,在產品按約當產量計算產值參與分配。

六、簡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優缺點

1.核算基本準確,能滿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會計的重要性原則,但不夠精確。

2.產品約當產量估計不夠準確,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中小型企業使用基本能夠滿足生產及管理決策的需要,也基本達到稅務核算的要求。

七、簡易成本核算的幾個相關問題

1.成本會計核心的是掌握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各個關鍵的作業,了解車間最新的生產情況,月底通過編制成本核算報表將財務與業務結合,及時地分析每個月的成本波動的原因,為決策做好材料依據。

2.成本核算不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而是包括生產管理、采購與銷售各部門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產車間、技術部門、采購部門、銷售部門等多部門的配合;二是計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價值,不但需要財務部門的不斷改善和時間的印證,還需要生產、技術等部門提供數據及客觀的評價,僅靠財務部門獨立思考有時難以發現問題。

3.成本會計實務應接受成本會計理論的指導,但要理論聯系實際突破相關理論的束縛,不要局限在成本會計理論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會計核算和管理體系就是最貼近企業生產流程最科學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體系,這樣才能有力的服務生產管理及經營決策,每一個企業的生產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一樣的管理任務,所以在確定整體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體系要有一定的可變性,關鍵的要在成本理論的指導下解決管理層關心的問題,將業務和財務相結合從而服務于企業管理與決策。

參考文獻

篇(6)

多年來她在生產一線從事生產統計、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對車間電積、電解兩條生產線的穩定運行、提質降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她的刻苦鉆研、精細管理,車間各項生產技術臺帳、經濟技術指標資料管理規范,各種統計數據、核算數據詳實、分析準確,為車間基礎管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2015年她獨自撰寫的《影響鎳電積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及降本增效措施》獲公司管理創新論文三等獎、廠二等獎;《班組精細化管理在鎳電積生產系統中的應用》獲廠管理創新論文二等獎,她就是鎳電解三車間王曉玲。

在生產統計工作中,她經常深入班組、生產現場,做好上下工序金屬物料的質量、數量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做好協調、結算和產品質量的信息反饋;組織金屬物料的盤點、核算及金屬平衡表的編制;針對物料管理、提高金屬回收率、工藝控制管理等方面,大膽創新工作,提合理化建議,并積極參與落實。完善了車間金屬物料管理制度和管理網絡,嚴格執行物料交接傳票制度,在外購原料管理中,與有關人員一道,積極采取措施,明確崗位職責,對金屬物料的裝卸、存放等管理進一步細化、明確,確保了金屬物流的有序、通暢,為提升產能、提質降耗做出了積極貢獻。

篇(7)

論文關鍵詞:海水養殖業會計核算;核算特點;核算對象或品種

1 海水養殖業會計核算特點

海水養殖業是通過苗種的繁育和培養或外購苗種而生產出各種水產品,海島水產養殖業經營模式一般以育苗、浮筏吊養、底播增殖、活魚養殖為主,其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點。

1.1 成本具有不確定性

作為海水養殖的主要產品——水產品,主要是以繁育和養殖為主。由于受自然條件變化制約,變化無常的自然環境影響著水產品的產量和養殖成本。海域狀況好、水溫等自然條件適宜,水產品的產量就高,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就低;反之,水產品的產量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就高。

1.2 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

海水養殖業從育苗、中間育成、海上暫養、投入放養、收獲或外購苗種、投入放養、收獲的生產過程,生產周期少則幾個月,多則4-5年,一般在1-3年或以上。由于常年性投入,使得占用在某項產品的生產資金時間相對較長,資金周轉速度緩慢。

1.3 生產具有季節性,占用的資金量大

海水養殖業產品生產季節性較強,苗種投入時間相對集中,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或10~12月份,并且占用大量的經營資金;有的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收獲,比如:海灣扇貝規模養殖從當年苗種購入到浮筏吊養、直至秋季收獲僅需5個多月的時間;而有的需要較長的生產時間才能回收,比如:某企業為了擴大蝦夷扇貝底播養殖規模,大量購入苗種實施三齡貝底播養殖計劃,從苗種購置、投入放養、海上看護到采捕收獲大約需要36個月,資金占用量較大,資金需三年多才得以回收;活魚養殖從幼魚的投放、看護、餌料喂養、到成魚收獲,少則1年、多則3年以上,受海域狀況、水溫等自然條件制約,經歷越冬過程,需要北魚南養再回運過程,到回收季節還需關注市場的行情,若出口還需不斷關注匯率變化,以確報該品種實現很好的效益。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占用企業經營資金較多,一般都需要較長時間。

2 海水養殖業成本核算應考慮的問題

2.1 合理確定成本核算對象或品種

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是海水養殖成本進行歸集和核算的前提。海水養殖的任務是生產出各種水產品,因此,水產品品種是水產養殖業成本核算的對象,也就是對養殖期間所發生的各項品種費用進行分類、歸集、核算。由于海水養殖養殖品種不同,因而在養殖過程中,各品種育苗、投入放養、收獲的成本也不盡相同。海水養殖業按蝦夷扇貝、鮑魚、海參、海螺、海膽以及放養的魚等來計算主要產品成本。這樣能比較科學地歸集和核算不同養殖品種的生產成本,有利于對海水養殖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2 做好成本核算基礎工作

2.2.1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帳戶體系

為了歸集養殖業各項費用,劃分有關成本費用界限,正確計算和結轉產品成本,應建立規范的成本核算帳戶體系。根據需要應設置:消耗性生物資產、制造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原材料、應交稅金、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現金、銀行存款、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等帳戶。

2.2.2 建立健全各項原始記錄

各種原始記錄是計算產品成本的依據。各種材料物資、燃料動力的消耗、各種生產工具的耗用、產品質量驗收以及暫養臺筏和養成臺筏、當年(或以后年度)收獲臺筏、空筏各是多少,每月都必須有原始記錄,以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更好的進行。

2.2.3 建立健全養殖物資計量、驗收、保管發放工作和盤點工作

各種養殖物資采購都必須有計劃、按計劃購買,然后辦理入庫驗收手續,領用要辦理出庫手續。年終必須清點,并處理盈虧額。

2.2.4 了解生產工藝或流程

海水養殖業核算基礎是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因此說,作為財務人員或成本核算人員必須深入生產第一線,了解全面生產工藝或生產過程,取得核算數據,為成本核算作準備。

2.3 正確核算成本項目

為了正確反映海水養殖成本項目的構成和范圍,必須合理歸集養殖成本項目,成本項目設置和劃分的是否合理,對養殖成本核算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海水養殖過程中,將養殖相關的費用支出作為養殖成本進行核算,與養殖生產無關的費用支出均不應計入養殖成本,關鍵看其是否直接或間接用于養殖生產方面。因此,在進行成本核算時,應正確劃分和確定養殖成本核算項目。

根據海水養殖業的實際情況,應設立苗種費用、臺筏物資攤銷、燃料費、維修費、折舊費、工資及補貼、餌料費用、水電費、生活費、差旅費、養殖物資盤點損失額、海域使用金等成本費用項目。

2.4 成本核算應遵循的原則

2.4.1 收入與支出配比原則

海水養殖業進行養殖成本核算時,應將一定會計期間費用成本,與有關的收益相結合,即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如燃料費、維修費、折舊費、工資及補貼、生活費、差旅費等不能明確直接進行品種歸集的費用,可通過“制造費用”科目核算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標準,分配到不同的養殖品種中。采用配比性原則進行成本核算,能準確地計算出一個時期的養殖成本和每個品種的成本。

2.4.2 權責發生制

為了真實反映海水養殖業經營狀況,各養殖企業應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會計核算。因為權責發生制是依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兩個基本前提來正確劃分不同會計期間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歸屬。并運用一些諸如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項目來記錄由此形 成的資產和負債等會計要素。企業會計報表是按照持續經營原則編制的,其損益的記錄又要分期進行,每期的損益計算理應反映所有屬于本期的真實經營業績,收付實現制顯然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此,權責發生制能更加準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2.4.3 劃分收益性與資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發生的與海水養殖生產有關(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費用支出等等)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那些一次購置并長時間使用的耐用資產消耗(如房屋建筑物、各種設備購置、養殖臺筏等)。劃分收益性與資本性支出的意義在于確定哪些費用支出應當計入當期成本,哪些支出不應當計入當期成本,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地計算出各品種的養殖成本。

2.4.4 核算周期的確定

由于海水養殖專業性較強,養殖生產要經過育苗、中間育成、海上暫養、投入放養或外購、放養等過程,其生產周期一般在1-3年或以上,具有培育周期長的特點,因此,海水養殖的成本計算期從購入商品苗或育苗開始,計算到銷售為止,其成本計算期一般應與生產周期相一致。例如:蝦夷扇貝生長周期分三種情形,(1)自當年6月份購入幼貝,經過浮筏暫養、掛養到11月份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獲期結束,生長周期需要22個月;(2)如果養殖單位當年11月份購入商品苗直接底播,到第三年4月末收獲期結束,生長周期需要18個月;(3)從育苗開始計算,經過中間育成、海上暫養、投入放養,到第三年4月末收獲期結束,生長周期需要18個月;鮑魚自底播到收獲生長周期36個月,海參自底播到收獲生長周期為36個月。

2.4.5 嚴格區分成本費用界限

嚴格劃分各時期產品費用的界限,嚴格劃分不同養殖品種產品成本費用的界限,嚴格劃分收獲產品和未收獲產品的費用界限,凡能直接分清的成本費用,直接計入該種產品中,不好分清的成本費用,選擇合理的分配方法計入各個產品成本。

3 養殖核算程序

現以某養殖企業外購蝦夷扇貝商品苗投入底播生產,到產品收獲為例,談其成本核算程序。

3.1 成本核算

(1)某養殖企業購入蝦夷扇貝商品苗直接底播,發生時,記借:消耗性生物資產-底播-××年收獲蝦夷扇貝-××場隊-苗種費,貸:銀行存款等科目。

(2)在底播增殖期內,發生的直接費用,應記借:消耗性生物資產-底播-××年收獲蝦夷扇貝-××場隊-××(成本項目),貸:現金(或銀行存款)等;若發生的費用為看護底播產品共同費用,借:制造費用,貸:現金(或銀行存款)等,月末,按照配比原則將費用分攤結轉到“消耗性生物資產”,記借:消耗性生物資產-底播-××年收獲蝦夷扇貝-××場隊-××(成本項目),貸:制造費用。

(3)收獲底播蝦夷扇貝產品時,發生的采捕費應記入收獲的產品生產成本中,記借:消耗性生物資產-底播-××年收獲蝦夷扇貝-××場隊-采捕費,貸:銀行存款等科目。

(4)蝦夷扇貝收獲時,苗種費按收獲的程度(實收面積與應收面積的比例)逐月攤銷。

(5)收獲期結束后,應將該年度收獲的蝦夷扇貝所應承擔的各種費用全部體現在當期收益中,“消耗性生物資產-底播-××年收獲蝦夷扇貝-××場隊”帳戶余額為零。

3.2 銷售核算

3.2.1 主營業務收入核算

該企業收到對外銷售的蝦夷扇貝產品款時,記借:現金或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底播-蝦夷扇貝-××場隊,月末結到本年利潤戶,記借:主營業務收入-底播-蝦夷扇貝-××場隊,貸:本年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底播-蝦夷扇貝-××場隊。

3.2.2 主營業務成本核算

篇(8)

引言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M.Juran)博士曾經說過:“二十世紀將以生產率的世紀載入史冊,二十一世紀將是質量的世紀”。就是說,二十世紀著眼于產量和效率,是粗放型的,而二十一世紀著眼于質量和所產生的效益,是集約型的。質量正在成為新世紀的主題。

一質量成本的概念及分類

由于質量成本內涵的制約,我國對質量成本項目設置基本沿襲了西方國家的做法,只對具體的細目有所增減。一般將質量成本分為兩部分: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運行質量成本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四部分。其中前兩項統稱為可控成本,一般將這部分質量成本看作投入;后兩項統稱為質量損失成本或結果成本[1]。持有上述分類觀點的學者主要有:A.V.菲根堡姆,J.M.朱蘭[2]。將定義如下:

1運行成本

(1)預防成本:在產品的生產或服務的提供過程中,所有為了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業務活動成本。其中又包括市場營銷、產品設計開發、采購預防成本、運行預防成本、質量管理和其他預防成本六個大類。

(2)鑒定成本:是為了確定產品和服務是否達到預定的要求或能滿足顧客的需要而支出的成本。包括原輔材料的檢驗與測試、包裝檢驗、鑒定作業的監督、產品驗收、過程驗收、計量(檢驗和測試)設備和外部的批準等方面發生的成本。

(3)內部缺陷成本:是產品和服務在交付給客戶前,由于產品和服務不符合規格或顧客的要求而發生的成本。包括廢料、返工、停工(由于缺陷)、重新檢驗、重新測試以及改變設計等方面發生的成本。

(4)外部缺陷成本:是產品和服務在交付給客戶后,無法滿足顧客的需要,因要賠償損失而交付的費用。包括由于產品未達到應有的質量水平而失去的銷售機會、質量低劣造成的退貨與折扣、保修費、修理費以及產品存在的問題、顧客欠滿意進行投訴而發生的成本以及由此而失去的市場份額所形成的損失等。

2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在合同環境下,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而提供客觀證據所支付的費用,統稱為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包括:

(1)提供特殊的附加質量保證措施、程序、數據等所支付的費用;

(2)產品驗證實驗和評定的費用,如經認可的獨立實驗機構對特殊的安全性進行檢測試驗所發生的費用;

(3)為滿足用戶要求,進行質量體系認證所支付的費用。

二質量成本與生產成本的比較

1二者之間的聯系

首先,會計數據是質量成本數據的重要來源。由于質量成本是反映成本費用中與質量有關的那一部分成本費用,所以它的數據來源于會計核算數據,并是與會計科目有對應關系。但是依據我國對質量成本的定義,質量成本和產品制造成本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3]。其次,建立質量成本可使生產成本核算比較完整、準確地反映產品質量的現狀。由于生產成本反映的是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耗費,計算的是合格品的成本,一些費用如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并沒有形成產品的價值,而是純粹的損耗,但在財務成本核算中將其列入成本,使之得到補償,所以從質量工作的角度來看,它不能適應質量管理的要求。

2二者之間的區別

首先,報表的用途不一致。質量成本報告更多用于改進產品質量,降低預防和檢驗的費用,而生產成本報表多用于反映產品成本的歸結和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其次,報表的內容不一樣,由于用途不同,決定了報表格式和內容不一致。第三,質量成本的核算偏重于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可控制成本的研究,而生產成本則要求全面真實地反映生產全過程的耗費。最后,質量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尚無統一的定式。

三質量成本數據的主要來源

GB/T13339-91《質量成本管理導則》對質量成本費用的科目設置給出了參考方案,并指出,標準中規定的三級科目,各部門、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刪。在此國家標準中將質量費用的原始憑證獲得方法也進行了歸類說明[4],如下圖:

質量成本數據記錄的取得

質量成本的數據記錄

項目

憑證

記錄部門

內部缺陷成本

質量故障處理費

工票及票據

質管部

廢品損失

廢品單

質管部

返工損失

返工單

質管部

停工損失

停工時單

質管部

外部缺陷成本

索賠費用

協議

營銷部

退貨費用

協議

營銷部

保修費用

合同及臺賬

營銷部

折價費用

臺賬

營銷部

鑒定成本

實驗設備維修費

票據

財務部

實驗材料及勞務費

票據

財務部

預防成本

篇(9)

一、加工貿易單耗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加工貿易所用原材料和生產成品數量的膨脹增長導致單耗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

單耗是進口原料與出口成品之間的一對一的數量關系,也就是說每單成品耗用單耗的原材料也是一定的,每一種規格和型號原材料又可生產出不同規格型號的成品,隨著加工貿易的飛速發展,加工成品的品種越來越多,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廣,因此,單耗對應關系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加,造成單耗管理面臨工作量大、內容繁雜、監管風險加大的困境。

(二)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應用使企業實際單耗變動頻繁

隨著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生產固定產品的單耗也在發生變化,實際單耗水平不斷降低。

(三)企業辦理加工貿易合同備案時單耗申報隨意和不規范

在加工貿易實際監管中,絕大部分的企業都選擇在備案環節申報單耗,但由于合同備案時企業還沒有生產產品,其申報的單耗往往是根據以往經驗或理論估算的一個虛擬值,因此經常會發生企業備案單耗與實際核定單耗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的情況,造成手冊進口料件和出口成品之間的嚴重失衡,引發違規或補稅等法律后果,加大海關執法風險。

(四)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海關單耗管理之間的差異給海關單耗的核定帶來困難

目前,海關單耗管理與企業的成本核算、料件控制系統的標準和口徑不同,海關未能有效利用企業的生產管理資料,影響單耗核算的準確性。加工貿易企業內部管理需要成本核算和物料控制,企業與客戶之間一般也要核算料件消耗數量,不少企業在此方面管理相當嚴格和完善,比海關核算單耗要求更細。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本可作為核算單耗的重要參考,但企業一般是分客戶記錄這些數據,而非按照海關的備案合同,因此很難將這些數據進行整合。企業在核銷時不得不根據進出口報關數據和按照海關要求設立的賬冊核算單耗,有些企業尤其是產品品種繁多且變化較快的企業,出于成本和核算繁雜的考慮,通常按產品歸大類及加權平均單耗來申報,這就必然導致申報的情況與企業的生產實際之間存在誤差,而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實際耗料。

二、成本管理方法

(一)材料成本管理方法

1.保稅材料倉庫管理 加工貿易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對產品的材料單耗審核,海關會重點檢查進口料件的管理,所以對于進料加工和一般貿易都有的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倉庫管理制度,保稅材料(含原料、節余料件、邊角料、殘次品、半成品、成品等)與非保稅料件分庫位存儲;不同加工貿易手冊保稅料件按照不同儲位列管;保稅料件之入庫單、領料單、繳庫單、出庫單等對保稅品、手冊號等作出明確標示。

2.倉庫帳簿管理 保稅料件與非保稅料件分不同庫位賬冊作數量進、耗(銷)、存核算,不同加工貿易手冊保稅料件按照手冊號、料件品號別作數量進、耗(銷)、存核算。所有出入庫業務必須有單據支持,財務需要為倉庫設好各種單證,確保做到賬實相符。

3.編制物料清單(BOM表) 控制材料成本的最基本工具是由研發部門編制的物料清單(BOM)表,BOM表對于加工貿易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它為海關核定單耗提供重要依據。它包括了每種產品在生產時必須要使用材料的規格和每種材料的使用數量,這個材料消耗數量里面已經考慮了邊角料的消耗、生產報廢率和不良品率。將編制后的某批產品物料清單(BOM表)發放到各有關部門并明確其相關的責任。

4.控制材料消耗 建立定額領料制度[1],生產部門根據物料清單填制定額領料單去倉庫分批分庫位領料,倉庫在發料的同時做相應的記錄工作,扣減領料單位、領料人剩余可領用數量,從源頭嚴格控制材料消耗。另外填制超額領料單,每月底將本月的所有超額領料單匯總,統計超額材料消耗的數量、金額和原因,盡量杜絕超額領料的問題。

5.材料消耗定額的制定 加工貿易企業單耗是指在正常加工條件下加工單位成品所耗用的料件量,單耗包括凈耗和工藝損耗[2]。凈耗,是指在加工后,料件通過物理變化或者化學反應存在或者轉化到單位成品中的量。

工藝損耗,是指因加工工藝原因,料件在正常加工過程中除凈耗外所必需耗用、但不能存在或者轉化到成品中的量,包括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工藝損耗率,是指工藝損耗占所耗用料件的百分比。原材料消耗定額的制定和某種產品實際單耗的計算如公式(1)、公式(2)和公式(3)所示。

原材料消耗定額=單位零件凈耗+各種工藝性損耗 (1)

單耗=凈耗/(1-工藝損耗率) (2)

某種產品實際單耗=原材料消耗總量/產品產量 (3)

(二)采用成本核算法進行加工貿易單耗核定

1.對企業的信譽等級做初步的評估 海關關員在單耗核定工作開始前,查看企業在以往的單耗申報中是否有過不良記錄,比如單耗申報不實,在備案、核銷環節有過退單處理,有過要求企業重新申報甚至被罰款處理等,對企業的信譽等級做初步的評估,確定對企業進行耗料管理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是深入企業核定還是直接依據企業的備案申報核定,以應對企業申報單耗的隨意性。

2.從固定資產賬簿和固定資產卡片記錄入手核定企業產品的單耗是否發生變動 企業成本管理包括改進工藝流程和更新生產設備,所以加工貿易耗料管理依據企業固定資產賬簿和固定資產卡片記錄,是否有新增生產設備,因為工藝流程的改進和設備的完好程度決定了企業生產產品時材料消耗量,海關關員要及時發現企業實際單耗變動,及時查驗企業備案申報的單耗是否為變動后的單耗。

3.采用成本逆推法進一步核定產品所耗不同材料的單耗 所需單證:生產成本明細賬、原材料明細賬、在產品明細賬、加工記錄、倉庫賬冊、產品銷售的統計資料、海關需要的其它單證或手冊。

①依據倉庫記錄和庫存商品賬簿查實某批入庫產品的總產量(N)

依據產品成本明細賬及對應的倉庫記錄產品入庫單,注意核對記賬憑證日期、憑證號數、摘要與該批次的產品成本賬冊記錄是否相符。

②核定生產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

根據生產成本明細賬中完工產品的結轉,核定完工產品生產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

③核定不同規格單位產品耗用各種材料的數量

第i種材料的實際單耗 = 第i種材料的實際耗用量÷總產量(N)

(4)

單位產品單耗 = ∑第i種材料單耗 (i=1,2,… n) (5)

n代表所耗料件的種類數。

若公司生產的某批產品沒有殘次品、廢品損失和廢料,則發生的損耗均為工藝性損耗,產品的實際單耗即為海關所要核定的單耗。

三、成本管理與加工貿易耗料管理關系研究

(一)成本管理與加工貿易耗料管理之間的關聯性

1.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工貿易單耗核定中具有可行性 企業成本核算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料、工、費進行的有固定程序、精準的歸集、計算和分配,形成了客觀性的會計信息載體,能夠提供生產過程轉化到產品中的直接費用、間接費用、修復廢品費用和廢品損失的多少,能夠提供投入和產出的數量,能夠提供邊角廢料的入庫和處理收入的金額,能夠反映生產成本和原材料消耗的對應關系,從而根據材料的總消耗和總產量得到單位產品材料消耗(含凈耗、工藝性消耗和非工藝性損耗),結合原材料明細賬、廢料、余料及廢品損失記錄核算出非工藝性損耗,進而得到海關所需要的加工貿易單耗。加工貿易耗料管理的成本核算類方法就是運用企業的賬冊、相關憑證、海關所需的其它憑證和企業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上述信息對企業的保稅料件的單耗進行的核定,所以說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工貿易單耗核定中具有可行性。

2.成本管理核定產品單耗較具準確性 若企業信譽良好,企業凈耗申報數據真實無誤,原材料消耗單證、會計賬冊、加工記錄、倉庫賬冊等相對比較齊全,則采用成本核算類中成本倒推方法進行單耗核定,成本核算方法對保稅料件單耗的核定具有準確性。

3.企業成本管理和加工貿易耗料管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企業成本管理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始終,單耗管理貫穿于海關加工貿易監管鏈條全過程,海關加工貿易耗料管理是以企業成本管理基礎工作、成本核算方法、相關的憑證、賬冊和資料為基礎進行單耗的核定,加工貿易耗料核定管理依賴于企業成本管理并促進海關核定單耗的準確性。另外,海關對加工貿易企業的進口料件單耗的核定是針對不同的企業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成本管理好的企業一般都有良好的信譽,海關在審核單耗時會簡化工作量,加工貿易耗料管理對企業加強和優化成本管理有促進作用,從而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形成良好的信譽,所以說企業成本管理與加工貿易耗料核定管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企業成本管理與加工貿易耗料管理之間的區別

1.管理主體和核心不同 成本管理的主體是企業本身,監管的核心是產品成本的核算;加工貿易耗料管理的主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監管的核心是加工貿易企業產品的材料單耗。

2.管理目標不同 企業成本管理的管理目標[3]是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單位產品材料消耗)提高經營效益及價值創造;加工貿易耗料管理目標是監督保稅料件的合法使用,防止不法企業利用單耗牟取非法利益,保護守法企業免受不法企業沖擊,促進企業的公平競爭,強化內控、防范廉政風險。

3.管理要求不同 企業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規范化、標準化、統一化、程序化;而加工貿易耗料管理是在單耗標準幅度范圍內,各地海關按加工企業生產加工的實際核定、核銷單耗,也就是“據實核銷”原則。這既反映了生產加工的實際,也在可控的幅度內規范了海關的核銷尺度、降低了監管風險和廉政風險。

4.管理方法不完全相同 企業成本管理方法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業績考評;加工貿易耗料管理是采用實際測定類、成本核算類和技術分析類等方法進行核定。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一、導論

當今世界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的生產方式由傳統的大批量、少品種向小規模多品種生產方式轉變,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總成本中的間接費用比例越來越大,傳統成本核算以產量為基礎的計算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產品成本信息的需求,扭曲成本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到企業的客戶、盈利分析、產品定價及戰略決策。此時,以作業為成本核算基礎的作業成本計算方法便應運而生。而ERP是當今世界先進的管理思想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信息技術在企業內部應用程度的不斷提升,ERP系統已經逐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準時制生產、柔性制造等技術集成并向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方向發展,而在企業外部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ERP逐步與電子商務技術相結合。

很多企業期望通過ERP系統在本企業的實施來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在當今企業產品成本不斷扭曲的背景下,很多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更是借此提高產品的產品管理水平。但是,現有的ERP系統在成本核算模塊采用的仍然是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或者即使設置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也僅僅是以訂單作為成本核算對象,沒能設立作業中心和作業成本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業成本法;另一方面,ERP系統在企業的實施,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使得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缺陷表現得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實現ERP環境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構建,實現ERP與作業成本核算的有效整合便成為現代企業成本管理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二、ERP環境下企業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構建基礎

(一)ERP環境下企業作業成本核算方式。作業成本法設立的初衷便是為提高制造費用分配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而提出的,作業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就是產品耗費作業,作業耗費資源,首先將制造費用按照一定的成本動因分配到作業當中去,形成作業成本,然后再把作業成本向成本對象進行分配,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計入產品成本對象。我們按照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是否歸集到產品作業成本當中去,將作業成本的核算方法劃分為三種:第一種將所有成本都分配到作業成本中心或作業成本庫,然后按照恰當的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對應的產品成本對象當中去;第二種將直接材料直接計入產品的成本,而除此以外的所有成本都按照相應的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成本庫當中去,然后分配到產品成本對象當中去;第三種方法是將直接人工、材料直接計入產品的成本,而其他所有的成本都按照相應的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成本中心或作業成本庫當中去。

(二)ERP環境下企業作業成本核算程序。ERP是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思想相結合的產物,ERP系統的信息技術可以為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提供數據搜集、整理和處理的功能,下面將ERP環境下作業成本法的核算過程大致劃分為八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收集資源、作業、產品或服務成本對象的信息,構建作業成本模型。資源是企業產品成本費用的來源,是企業提品或服務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首先要分析、確定企業的資源。然后,從作業的層次上將作業分為四個層次:單位水平作業、批別水平作業、產品層次的作業和維持性水平作業。最后,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分析、確定企業的成本對象;第二個步驟是建立作業同質組和同質成本庫。一般來說,納入同質組或同質成本庫的作業應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屬于同一類作業,二是有著大致相同的消耗率;第三個步驟是分析、確定企業的成本動因,成本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第四個步驟建立企業成本分配路徑,也就是指定資源與作業之間,作業與成本對象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可以把資源成本向作業成本、作業成本向成本對象進行分配;第五個步驟定義并添加屬性和工作指標量到相應的賬戶,屬性綁定到中心、賬戶、成本對象等對象后,屬性的任何變化便會反映到對象當中去;第六個步驟定義并添加成本清單,作業成本法下分配的成本不僅僅來自于企業總分類賬,實施作業成本法時我們可以直接將成本清單中的物料成本和單位成本添加到賬戶當中去;第七個步驟是輸入數據,企業可以通過數據模型提高獲取的成本動因數據的準確程度;第八個步驟計算并顯示計算結果。按照前面的步驟定義成本動因和成本分配路徑,設置屬性后,便可以由計算機完成由資源到作業成本再到成本對象的成本分配過程。

三、現有ERP系統的改進

ERP系統當中,傳統成本核算方法與作業成本法的主要區別就是成本費用歸集和分配方式不同。要建立作業成本體系,就要對現有的ERP系統進行改進,以使其適應作業成本法成本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流程。本文以用友ERP-U8.72為基礎,對該系統進行改進,建立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

(一)ERP環境下設立恰當成本賬戶。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賬戶的設置就應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作業消耗資源,涉及到作業成本賬戶和資源成本賬戶;二是產品耗費作業,涉及到產品成本賬戶。設置資源成本賬戶。從一級會計科目來看,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制造費用可以改名為作業成本,生產成本等科目也應設置。生產成本和作業成本下的二級明細科目作業成本法下有較大的差別,不應再劃分為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可以劃分為幾個作業成本庫進行核算,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可以按照一項作業向其他作業的成本分配。設置作業成本賬戶,為建立賬戶與作業成本庫之間的聯系,可以將作業成本庫作為生產成本、作業成本、工資費用等賬戶的明細科目。設置產品成本賬戶,企業產品成本可以按照與ERP物料管理模塊相一致的產品品種設置單獨的項目管理賬戶進行核算,根據實際情況在生產成本下設立三級明細科目。

(二)ERP環境下成本費用歸集。原材料費用的歸集,在作業成本法下,消耗的原材料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而另一部分需要在作業成本庫估計以后按照相應的作業動因再分配給成本對象。所以,應當在原來的材料出庫單名稱、型號、編碼、耗費數量等一般內容的基礎上,加上作業名稱項目,以使耗費的材料能夠按照作業名稱歸入相應的作業成本庫,然后按照相應的成本動因分配到成本對象當中去。人工費用的歸集,現有ERP系統當中,人員的檔案是在部門分類設置和人員分類設置的基礎上進行設置的,一般包括姓名、性別、人員編碼、出生日期、人員類別、業務及費用部門編碼,等等。此外,要根據人員類型對工資費用進行財務核算,對成本費用進行分配分攤時也要根據不同人員的類型進行。折舊費用的歸集,作業成本法下我們按照作業來歸集折舊費用,首先我們要設置固定資產類別,然后將固定資產設置一項中的部門對應折舊項目改為資產對應作業項目。

(三)ERP環境下成本費用分配。改進ERP環境下成本費用分配的初始設置,我們在系統中增加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在費用來源項目中增加作業成本費用來源項目,并且定義成本費用來源于ERP中的其他模塊或者是手工錄入的。改進分配率的定義相關設置,現有的ERP系統可以定義共同耗用的原材料、人工費用、制造費用以及各種輔助費用的分配率。作業成本核算體系取消了制造費用項目,增加作業成本項目,因此可以將制造費用分配率改為作業成本分配率。此外,若ERP系統中沒有提供作業成本分配標準,可以自行定義分配率公式。

(四)ERP環境下設置全面合理的成本報表。在ERP環境下的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中,企業的成本管理報表劃分為兩個層次,三個大類。兩個層次是作業和產品,三個大類是作業中心成本表、作業中心成本匯總表和產品成本表。其中,作業成本中心匯總表是對作業中心成本表進行匯總后的報表,這兩個報表反映的都是作業消耗資源的綜合情況,而產品成本表反映的是產品對作業的消耗。作業成本報表按照產品耗用的資源項目進行反映,體現一定時期內作業對資源耗費的綜合狀況,以此反映產品成本的成本構成,它由填制的各種憑證、賬簿等數據由ERP系統自動生成。產品成本表是對產品耗費作業、耗費資源的綜合反映,既是對產品總成本信息的反映,也是對單位成本信息的反映。

主要參考文獻:

[1]歐佩玉,王平心.作業分析法及其在我國先進制造企業的應用.會計研究,2000.2.

上一篇: 電力市場營銷論文 下一篇: 九年級數學下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不卡免费视频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美女午夜在线 |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欧美日韩看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