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9 02:50: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幼兒社會教育已經在學前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已顯得日趨重要,它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時候,有以下幾種途徑。
專門的社會教學活動
專門的社會教學活動是指教師從幼兒園社會教育目標和原則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需要和身心發展特點,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并組織實施,以完成一定的社會教育任務。它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工作要有計劃性與針對性,要有效地使教學走在幼兒發展的前面,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向其最近發展區轉化,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例如,幼兒的情緒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很多教師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善于引導幼兒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但又經常忽略引導幼兒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兔子的形象,出示自制的小兔生氣的幻燈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兔的心情。提問:小兔子怎么了?也可以播放視頻《心情娃娃》設疑提問:心情娃娃說的話代表的是誰的心情?為什么心情娃娃會用不禮貌的語言與人講話?通過開展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充分認識、體驗、接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滲透性的社會教學活動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各領域的內容是相互滲透的,從不同的角度將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1]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時,應注意與其他領域相互滲透。如進行科學活動時,鼓勵幼兒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以及與同伴合作的精神。在進行藝術活動時,引導幼兒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以藝術的方式與人溝通、交流的樂趣等。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挖掘各領域所蘊含社會教育內容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這一主題常被老師們視作藝術領域課題,教孩子們唱秋天的歌曲,跳秋天的舞蹈。其實,在這一主題中,通過采摘果實的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情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等內容,都屬于社會教育的范疇。
日常生活活動與游戲活動中的社會教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教師不僅僅可以通過社會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更應該重視在日常生活活動與幼兒游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
例如,在幼兒吃水果這一環節中,教師給每位幼兒分了兩塊蘋果后,還有一塊蘋果,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問孩子們今天誰沒來呀?孩子們回答完后,教師說起兒歌“排排坐,吃蘋果,你一個,我一個,誰不在給他留一個”。教師隨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學會分享。當然了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吃飯環節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懂得農民伯伯的辛苦等,利用晨檢環節鼓勵幼兒與同伴、教師友好交往等等。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最能反映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真實水平,因此,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幼兒在幼兒活動的具體表現,在必要的時候,老師應該轉化自己的角色,如作為支持者、引導者、指導者等角色,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比如,幼兒試圖進人其他伙伴已開始的游戲,可能會遭到拒絕,為了成功地進入游戲,幼兒往往會采取一些策略,如提供玩具、提出請求、提出建議等,在這樣的嘗試中,也發展了他們交往的能力。
家園共育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不僅應在幼兒園內開展,也應與家庭、社區合作,三方共同擔負起幼兒社會教育的重任,這也是現代社會對幼兒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幼兒園、家庭、社會環境等多方面教育合力的結果。家園一致會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強,因此,幼兒園的社會教育離不開家園共育的作用。
如通過家園聯系園地,教師看到黑板上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堅持性”這一標題時,覺得很感興趣,可仔細閱讀其具體的內容:(1)家長給幼兒的任務要難度適中。(2)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示范者,自身要有堅持性(3)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語氣一定要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可以隨便對待,但也不可總在孩子身邊不停的嘮叨、催促,甚至訓斥打罵。培養孩子的堅持性是個需要耐心教導的過程。在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充分利用學到的知識抓住機會培養孩子的堅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歡制作一些小玩具,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回收廢舊物品,引導孩子如何制作,讓孩子在制作的過程中,觀察制作的每一個細節,體會制作中的困難與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一個產品的制作過程是復雜的,需要有堅持性,耐心地去研究才能把它做得完美。
再如,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一座橋梁,家長委員會委員是園長和教師的得力助手。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由各班家長推選1-2位家長組成,分工協作,在園長指導下進行工作,制定活動計劃,總結活動結果,并向家長匯報[2] 。比如,在“父親節”到來之際,園長組織召開家長委員會,商討如何利用這一節日對孩子進行“愛爸爸”的教育。
家園共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家長學校、家長會議、家長開放日、家長園地、家長委員會、家庭教育咨詢、電話交談、家園聯系本、家訪等等。幼兒園可通過各種方式與家庭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
前言:
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責任是指能夠為社會和群眾做出服務,這樣有助于社會人們群眾同博物館的文化進行交流學習,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文化,使更多的人受到博物館社會教育。博物館確立以社會責任和社會教育服務為主要服務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重視社會群眾因素,在保證博物館效益的前提下,能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社會教育服務。在博物館基本職能方面和教育服務的方面,博物館都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進行。博物館收藏的是人類文化的精華,講述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通過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的教育聯系以及博物館和社會教育之間的聯系都將加大博物館行業的發展、推動國民教育的步伐。
一、博物館社會職能和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物館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博物館的功能責任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文物收藏中心變成了教育和文化中心。博物館社會職能發生的改變,使其教育功能逐漸成為了博物館功能責任的中心。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不僅是自身發展的要求,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我國眾多的博物館發展歷程來看,博物館已經慢慢成為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自然科技的小課堂。博物館不僅對學生能夠進行社會教育,也可以幫助人民群眾進行自我學習,豐富群眾的文化知識。博物館由于自身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能夠直觀、科學、真實的向社會和人們傳授歷史科技文化知識,提高群眾的整體素質。
二、博物館社會責任中社會教育功能的方法
1、提高博物館產品展示能力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博物館中傳統的陳列水平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在博物館中學習知識的要求。從審美角度和技術角度對博物館中物品的擺放和陳列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陳列手段包括圖片展示、模型展示等,已經不能提起人們的興趣。應該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博物館物品進行展覽,如利用投影儀進行動態還原,加上聲音的效果等多媒體手段都可以對陳列進行展示。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不僅能夠激發觀覽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還能夠保證其學到真正的知識,而不是走馬觀花般的游覽。使用高水平的多媒體手段,能夠使游客在參觀完博物館之后對大自然和現代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人類和社會發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2、開展多種教育傳播手段博物館在通過自身展覽之外還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對群眾進行社會教育。現在很多地方生物博物館已經開始和學校進行合作,一起組織活動來對學生的科學歷史學科進行實踐教學。教學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博物館知識講座、知識競賽、參觀博物館和小小博物館講解員等。這些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還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活動中更加良好的接受知識。博物館還可以通過宣傳等手段進行社會教育。通過到社會上進行展覽的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切地了解到博物館里的知識文化。出門展覽包括國內展覽和國外展覽兩種方式。國外展覽就是指通過把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東西在國外進行展示,弘揚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內展覽就是指博物館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展覽,通過這種展覽來進行一些歷史事件和科技文化的傳播,使全國人民群眾都能夠知道并且了解。博物館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社會講座和專題報道進行宣傳,明確博物館自身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社會教育能力。博物館還可以適當的提供一些優惠活動來調動人民群眾來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學習。3、加強講解員講解能力水平講解員在博物館中的位置舉足輕重。講解是一門藝術,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講解員的講解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了游客學習文化知識教育質量的好壞。博物館的講解員首先要具備基本的科學講解原則,保證講解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要充分調動游客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游客能夠通過眼前的畫面和聽到的講解產生無限的聯想,使游客自身樂于接受知識。講解的時候,講解員要根據游客中年齡層次和文化水平的高低適當調整講解的內容,保證講解的良好效果。講解員還要對游客的疑問進行解答,保證每一位游客平等公正。4、加大博物館宣傳力度博物館是歷史的精華和社會的沉淀,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文物資源。由于人們固守的思想,大多數博物館管理者都不注重博物館知名度的宣傳工作。往往在一個大城市里,博物館很少有人知識,甚至每天的游客屈指可數。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是缺失的,也就不能有效的進行社會教育。所以,博物館要大力進行宣傳工作,在新傳媒的影響下要利用可以利用的報紙、雜志、電視、網絡、微信、微博等手段進行宣傳和普及,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結論:綜上所述,博物館在社會責任中有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在我國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斷發展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經濟的條件下,傳統的博物館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要求,還需要通過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來讓人民群眾了解博物館文化,從而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讓博物館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姜毅.…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的探討[J].環球人文地理,2014,22:293.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發展[J].四川文物,2011,01:3-18.
實習的經歷雖已經過去,可我還會回頭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腳印,我相信那不會是我旅途的歸宿,而是我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開始!
回顧這一學期的時間我是專心的,但專心不一定等于成功,我是一名實習生,在知識的構建上還存在著許多斷章,還缺乏教學經驗,甚至因為讀錯了某個英語單詞或某個字后,學生把錯誤指出來而無地自容。
每當站在講臺上,被一雙雙純凈的眼睛聚精會神地望著時,作為一名教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這此實習的時間里,我并沒有做到一名好老師,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我,但只要有一名學生記住我,那么我的第一次實習就不遺憾了。記得那是第四天,一個學生遞來一張字條:老師,我喜歡你的微笑,當你微笑著走近我時,使我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親切,我很喜歡你。這是我在實習里收到的最好的,最值得珍藏的禮物。我想,其實走近學生的第一步只須微笑就夠。初為人師,總是有些緊張。我帶著羞澀與忐忑抱著課本進了教案走上講臺時,盡管我做了很多預備,但當我真正面對那么多雙眼睛時,我還是緊張了。
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教unit3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如何詢問和回答時間”,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課堂生動,活躍,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到“half”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圓卡紙,把它剪成一半,告訴學生這是圓的一半,也就是half。講到“quarter”時,又把半圓剪成一半,那么剩下來的就是圓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這樣學生就形象地明白了這兩個單詞。而講到如何表達時間時,我用了一個用紅卡紙做的大鐘,同學們一開始就被它吸引住了,顯得頗有積極性。用實物讓學生練習“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我沒有認真備課的,那課堂將會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與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特別是對英語這門學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難的外語來說至關重要。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遵從以下幾個理念,進行教學。
一、認真進行質量監控、積極推進評價改革
采用人本與發展的模式來理解教育和人類發展的關系,是當前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尊重個體和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實現全人教育,為個體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實施新的評價理念,提倡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做到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表現,要求教師尊重和愛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成績和點滴進步適時地加以肯定。采用口頭表揚和精神獎勵的方式,如獎給小紅花、紅星、紙制獎牌、課文中的人物卡通圖片等。特別要注意對學習后進的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要求評價形式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依據。采用學生平時教學活動中常見的方式進行,重視學生的態度、參與的積極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通過觀察學生的活動(講故事、說歌謠、唱歌曲、表演對話或短劇等),與學生交流,學生的自評、互評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很多學校建立了學生的評價檔案。如學生的語音、書寫記錄,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情況記載,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拓展情況等統統作為學期總成績評定的指標參考。由于注重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及時地進行評價,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除形成性評價外,小學三年級期末或學年考試以口試和聽力考查為主,五、六年級采用口試、聽力、筆試相結合的方式。口試主要考查學生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聽和讀的技能以及初步的寫作能力。評價采用等級制或達標方法記成績,不對學生按成績排隊或以此作為各種評比或選拔的依據。教學評價是為學習服務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二、注重教學過程管理,強調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實施。
如何充分發揮小學英語在實現教育目標中的功能,從而體現小學英語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小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的問題。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的成功與否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深遠影響。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打好語音、語調的基礎,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初級能力。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豐富社會生活經歷、開拓視野、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廣大教師積極實踐和探索,在教學目標、課程實施、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到層層推進。在實踐過程中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在教學總體目標上,重興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養。教師通過多種激勵的方式,如獎品激勵、任務激勵、榮譽激勵、信任激勵和情感激勵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體驗成功的喜悅。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學生就會渴望學習英語;在課程實施上,重環境、重頻率、重效率。教學別強調語言環境的創設,充分利用和開發電視、錄音、錄像、光碟等多種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環境。盡量在課堂上創造真實的情境,克服課時少的困難,并且按排早讀課及時復習,保證學生高頻率的接觸英語,為學生創造有效的學習條件,提高學習效率;在語言教學目標上,重語感、重語音語調基礎、重交流能力。學校和教師積極創造條件,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設備,通過提供大量的感知、體驗、模仿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語感。語音語調的學習包括發音、重音、語調、節奏和語流等多方面,教學中要求教師防止以單音準確為目的的教學,通過多聽、多模仿,在有意義的語境中進行訓練,奠定語音語調的基礎。強調要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就要創設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交流發展交流的能力。
2.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重體驗、重實踐、重參與、重創造。要求教學設計貼近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教學的語言材料要真實、實用。學生在課上通過用中學、學中用,反復實踐,學用結合。功能、結構、話題、任務做到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通過視、聽、說、玩、唱、畫、游、讀、寫、譯等饒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保證輸入量,“習得”與“學得”結合,使學生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通過大量語言材料的輸入,特別是聲像材料的示范,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設計任務型活動,開放空間,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思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進行特定的語言活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教學方法要多樣,且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實踐中,我們發現每當孩子們進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們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因此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動機和情意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同時要求布置的練習形式要多種多樣,做到手、腦、口、耳、眼、肢、體并用,靜態、動態相結合,基本操練與自由練習相結合,單項和綜合練習相結合。通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和拼讀的基礎,并能用英語表情達意,開展簡單的交流活動。
三、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擴展英語教學的時空。
1、靈活安排教學組織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只有開展這些活動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實踐,才能體現出語言的交際性,才能實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課堂上課桌椅的擺放形式根據教學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秧田式、半圓式、全圓式、雙圓式等,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這樣做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起互相關心,合作的團隊精神。
2、采用多種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優化教學過程。利用英語教學音像資源——圖畫、圖表、投影、錄音、錄像、cd、vcd、dvd等多媒體軟件,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規范的語音、語調,還可以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的示范,即語言使用的場合、時間、對象等,而且還有體態語——手勢、動作、表情等的示范。多種媒體的運用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持久記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置身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使教學過程程序化,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這一點對我們農村學校課時少的小學英語課尤為重要。
3、把英語學習從有限的課內時空擴展到無限的課外時空,成立小小英語角、學校布置英語走廊、讓學生制作英語畫刊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英語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無處不在、無時不學。
四、努力總結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實踐,不斷探索,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學生身心特點,總結規律,認真思考,不斷摸索。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應變機制。以下圖表是小學三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實際案例。從中我們可能會有所提示。學生特點及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問題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典型案例。學習內容教學對策。學習動機淺近、單一,學習憑興趣。①學習過程要有趣味性、有意義,要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②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讓學生交流,使他們對所學語言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動機。及時、正確地給予評價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從而產生學習的新動力。greetings常常采用師生問答形式,學生感到枯燥、厭煩。教師讓學生與長毛絨動物握手交流,學生興趣倍增。numbers開展溜溜球比賽,學生在動感的活動中很快邊能學會。學who's he/she? he/she is my…?語句學生將家庭成員的照片帶進課堂,互相討論照片中的人物,興趣盎然。
以形象思維和生活中的直接經驗為主,理解力差,模仿力強。
①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使用有限的語言,用英語做事。
②注意語言學習的整體性。將所學內容相對固定模式,訓練學生根據某一特定情景,說出相應內容的條件反射能力,為日后靈活運用語言奠定基礎。
③堅持使用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直觀教具,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直觀教學手段
2、藝術教育使人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智能得到開發,腦力得到鍛煉
加強對手指訓練,大腦的活動得到了刺激,腦子會變得更加聰明和靈活。人的雙手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側重點的,例如用右手拿食物、吃飯、寫字等,沒有刻意要求手指的靈敏度,這樣就造成左右手沒有得到均衡發展,然而演奏樂器就會使雙手得到配合、協調,這種協調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對指尖的靈活度要求較高,雙手的控制力要做到很好,不但鍛煉了大腦,還訓練了聽力。藝術教育要求眼睛要有較好的觀察力,同時還要做到眼、腦、手并用,提前看到即將出現的表情符號、升降號、節奏型、雙手位置,這些對于演奏完整的作品是很必要的。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年代,音樂的風格會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音樂語言的豐富,接觸大量音樂作品,能夠很好地提高對作品風格的理解力和把握力。藝術教育比較重視表演性,為了使演奏者和作曲家的情感較好地表現出來,就應當認真做好背譜工作,背譜的方法可以采取旋律記憶、位置記憶、肌肉記憶。對于背譜工作采取一種方法是不行的,應當采取上述3種方法有機結合,演奏者才能收發自如、爐火純青。每一首音樂作品對于演奏者來說,每一次演奏由于感受和心情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連釋和理解,演奏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藝術教育在培養和開發創造力、想象力、記憶力、理解力、觀察力、聽覺力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大學開展社會教育的根本動因
大學社會教育職能的演變不是自發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急速擴展,大學不斷地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學必然通過改變其社會職能予以適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社會教育職能的演變是與社會發展變化總的趨勢是一致的。其社會教育職能的確立也是大學逐步開放,走向社會,實現其社會化的過程。隨著現代生產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家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預,大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才越來越面向社會的實際需要。如今,在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或普及化的發展過程中,在入學方面的差別依舊存在,但大學的校門日益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從大學的科研職能來看,起初大學的研究還是封閉在“象牙塔”里的純學術研究,后來逐漸轉為各種應用性研究。國家的參與,特別是企業和私人或團體的資助使研究直接指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象牙塔”被動搖了,在科學和技術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大學在社會中承擔更大的責任,與廣泛的社會發生相互作用的傳統障礙“象牙塔”被移開了[4]。隨著社會服務職能的不斷擴展,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大學發展社會教育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們就業需要的必然要求。從經濟上看,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進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從目前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來看,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將成為社會的主導型產業。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社會人才結構的變化。現在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逐漸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傾斜。同時,產業結構的變化還帶來了職業流動性的增加,未來社會,每個人都不會終生只從事某一類單一的職業,而會處于職業的不斷變動之中,這就要求未來的社會成員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應具備終身學習和獲得新的職業技能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學發展社會教育為人類的職業流動提供保障和支撐。所以,社會的發展是大學的社會教育職能確立的根本動因,社會現實依據是大學發展社會教育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教育實施的主體、對象和目的等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是指學校與家庭之外的社會團體、文化機構或者個人等對全體社會公民進行的教育。如厲以賢將社會教育的概念界定為“學校與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及其有關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1]另有睢文龍等主編的《教育學》、王煥勛主編的《實用教育大詞典》、李建興的《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等均是從這個角度界定社會教育的。
第二,教育實施的學制系統與規范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是國家正式學制系統之外的非正規教育。如吳學信對社會教育界定為“社會教育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所實行的教育活動的泛稱”;[2]另有馬秋帆、熊明安的《晏陽初教育論著選》和梁忠義主編的《戰后日本教育研究》也持此觀點。
第三,教育范圍的廣義與狹義的角度。該類觀點認為廣義社會教育近似和等同于大教育,而狹義社會教育專指學校教育以外的社會團體、文化機構和私人機構對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如俞慶棠在江蘇教育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對社會教育的概念所做的闡述,認為“廣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全民教育,狹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失學青年的基本補充教育”;[3]另外,董純才編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大詞典》和《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三本書中都做了廣狹之分。
第四,社會及社會化的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即社會化的教育,傳授社會知識,促進社會成員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教育。如張懷認為社會教育即社會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其主要對象就是青少年,是給與青少年學校知識以外的社會知識的教育;[4]傅葆琛也認為,“社會教育就是社會的教育,社會化的教育,以社會全體為對象的教育,它必須努力于社會各分子的健全,和整個社會的改造與進步”。[5]上述是20世紀以來學者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做出的積極探索,無疑對社會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教育是一種人為事物,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專業背景,以不同的立場和視角研究,自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誠然,我們應在審慎的同時,報以開放的、包容的態度來研究社會教育,這樣社會教育才會在爭論中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應是關于真實的人的教育,是關于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教育。它是社會中人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信仰的回歸,不是與當下時髦的各種教育“爭香斗艷”的“別出心裁”;是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琴瑟互應,不是對“時尚”社會亂象的隨聲呼和;它要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來,真正實現“人人學習、人人參與”;它更要使教育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實現在民間學習的“有聲有色”。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通過分析和反思以上的幾種認識,本文對社會教育的理念做了新的闡釋。
二、社會教育概念的重新確定
概念應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概念的表述也只需簡潔、明確地闡明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屬性的綜合并不能反映概念的本質。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誰辦的教育”和“在哪辦的教育”等一般屬性來界定社會教育,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教育的內容和目的,這才是社會教育研究的重點。從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可知,影響社會教育內容的最根本因素是個體生存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在個體社會適應與超越能力的獲得。個體要生存,首先得適應社會,因而社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拒絕和批判社會不合理方面,引導社會的健康發展,培養個體的社會超越能力,成為理想社會的設計者和建構者。魯潔教授曾言,教育賦予了人現時規定性,理想教育要做的不是以此來束縛人,而是要使人從現實性變到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6]社會教育內涵的確立必須基于社會教育的獨立性和根本性之上。社會教育的獨立性就是要敢說“社會教育就是社會教育”的話,它不是“誰的補充”和“別名”,社會教育有教育的內涵但又區別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開始前的啟蒙教育;學校教育重視的是系統的、成形的、物化的知識傳授,以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為目的的活動;社會教育重視的是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在社會中的適應與超越能力的培養。社會教育的根本性就是社會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既然社會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然,人的本質就影響社會教育的內涵。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猜想》中寫道:“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社會教育就是立足于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需要,以培養其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勞動中的適應與超越能力為目標的活動。對于社會教育的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社會教育的產生源于社會成員生存發展的需要。這是由教育的社會屬性決定的,社會教育起源于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和社會延續發展的需要,年輕一輩的人必須從有經驗的長者那里接受人類長期積累、代代相傳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經驗,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從事社會生產,以求生存,并在前人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求得自身和社會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38-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的意義與作用也日益突顯,作為基礎教育的幼兒園教育也隨之備受關注。幼兒園教育是人類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人的發展起著極為關鍵的影響作用。同時,與之并列的幼兒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指導要點中就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逐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某個動作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兒教育應與幼兒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完整培養達成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在園教育應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相連,環環相扣。
第一、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人們把幼兒局限于課堂教學之中,這些都是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孩子雖然在園內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有濃郁的教學氛圍,還有讓幼兒體驗集體生活的環境條件。但是孩子的一切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和家庭,幼兒和教師,家長和教師都是密不可分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因此,協調家庭教育是幼兒園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前幾天,我剛入園不久發現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頭部起了一個皰,就問他:“你的頭怎么了?”他低下了頭,委屈的對我說:“是我媽媽拿衣服架子打的。”我說:“你是不是沒有聽媽媽的話。”孩子搖了搖頭說:“不知道。”然后,他哭了。我就蹲下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亮亮別哭了,你是男子漢,等媽媽接你的時候,老師和她談一談,告訴她以后不要打你了,你也要聽話,你如果做錯事情了,改了就是好孩子。媽媽打你不是不喜歡你,她是永遠愛你的,老師也一樣愛你!”亮亮點了點頭說:“我不哭了,我也愛你!”這時,聽到孩子說“我也愛你”的時候,我的心感覺暖暖的,感覺聽到了他的心聲,他笑了,我也笑了。等到放學的時候,我把他的媽媽叫到一邊了解了一些情況以后對他的媽媽說:“孩子的天性就是憑自己的興趣做事,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我們都必須正確面對,都要找到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可以做正確的誘導,決不能用我們不太恰切的思維定勢去給他們下定論,誤導他或打罵他們。你這樣做有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一些陰影。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從這一事實案例可以看出幼兒不僅需要在家庭教育上得到呵護和關愛,更需要在園內與教師有認知上的交流,情感和心靈上的互動。時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和家庭的溫暖。所以說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幼兒園教育是作為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途徑。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第二個環境也是踏入社會的第一步。
孩子的世界和我們一樣,就是一個小社會,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情形、狀況每天都在發生或有可能發生。孩子在這里學會學習、生活和做人。
我們要想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化,就必須充分發揮幼兒園的小社會功能。
首先,社會化是一個過程。一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逐漸充實,從而形成個性,融于社會,成為社會成員,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幼兒的社會化學習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處事的規范。社會上有正直善良、有虛偽欺詐、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師與家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隨時隨地有目的的對幼兒進行教育。
本項目以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寧縣那能鄉那瓜村社區開展云南壯劇傳承人才培養服務為個案,通過對服務實踐過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種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機構為服務主體,借助科研平臺發揮專業服務優勢,向校外遺產地社區提供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服務實踐模式,以便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拓展出一項新的服務領域,并為相關的研究和服務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
2.服務主客體的選擇。
第一,作為服務主體,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應發揮自身的專業服務人才資源優勢,在服務地方文化保護與發展領域,主動參與少數民族本土文化教育傳承保護的科研服務和教育傳承服務。在研究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發揮非遺保護研究及服務人才優勢,依托兩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的平臺及其經費支持,在邊疆少數民族非遺教育傳承研究中探索出應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服務實踐項目,重點關注遺產地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務模式。第二,對那瓜社區服務平臺的選擇。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寧縣那能鄉的東部,距鄉政府駐地18公里,主要居住著壯、瑤兩種民族。社區文化資源豐富,有國家級(云南壯劇)和云南省級(隴端街①)非遺保護名錄兩項,二者在活態傳承方面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在“隴端必有戲,無戲不隴端”的民間習俗中。再次,那瓜戲班和那瓜風流街活動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具備本項目開展研究探索的條件和現實基礎。第三,服務目標及服務對象。重點面向那瓜村小學自愿參與學習傳承云南壯劇的業余愛好者,服務過程中也會涉及家長、戲班傳承人、導演、村組長和活動組織者等服務對象。保護服務的目標重在促進戲班傳授者與學員之間教學的良性互動關系,以便更好地通過培養云南壯劇遺產地傳承人、壯劇愛好者等相關者自覺參與本社區本民族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能力,實現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可持續發展。
3.科研服務和教育服務的方法選擇。
項目服務者應堅持研究與服務并重的原則,在研究中服務,在服務中研究。首先,服務前中后期的研究資料收集方法,涉及現場觀察法、半結構問卷法和訪談法等。其次,服務過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個案、小組和社區社會工作方法。
二、社區與社會教育服務的個案實踐過程
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以實際問題出現和解決的先后為序,并按“問題分析能力研究服務介入服務反思新的問題出現”的過程進行循環,待階段性問題得以解決后方可進入下一個階段,直至服務總目標的達成。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項目服務,分為六個階段。
1.第一階段:初期階段的研究服務
(1)問題分析。第一,如何在遺產地社區找尋可傳承的對象?春節前一個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戲班成員趕回村中搭建木板戲臺,排練風流街活動的壯劇劇目,鑼鼓聲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學生到戲臺邊觀看。一方面,戲班傳承人和導演有尋找接班人進行土戲傳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學生中部分學生對土戲感興趣,有學戲的需求。于是,通過現場觀摩和戲班導演技藝的傳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師徒間教與學的第一次互動。但需要以某種相對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確定其師徒關系,避免技藝傳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戲班傳承人與那瓜村參演學生之間的師徒傳承方式,在社區教育實踐層面是否具有可行性?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2)服務介入。第一,針對戲班傳承者的服務。在老戲臺排練休息空閑時,通過教唱腔的方式激發圍觀學生學唱唱腔和學演壯劇的興趣。并通過個案、小組社會工作方法的綜合使用,認同并敬佩傳承人和導演為壯劇傳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針對校方的服務。邀請村小學校長關注和支持那瓜小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與家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壯劇的技藝傳承活動。第三,針對社區活動策劃組織者的服務。一是支持鼓勵社區活動策劃組織者,以舉辦村級隴端街活動為契機,傳承云南壯劇。二是支持活動組織策劃人、村組長及熱心的社區居民自愿組隊為籌集隴端街活動經費而外出拉贊助,爭取在社區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資金贊助與支持。三是服務者共同參與討論傳承活動的相關事宜。(3)服務反思。首先,遺產地小學生參與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克服了戲班成員因常年外出打工導致傳承活動無法常態化開展的弊端,由此組建的那瓜壯劇少年班的學員,可作為那瓜壯劇民間土戲長期重點培養的對象。其次,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正式的文化傳承渠道,卻因師資、教材、校方認識不足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現階段并不具備壯劇進校園開展傳承教學的現實條件。目前只能通過非正式途徑的課外活動方式開展傳承工作,但這種民間傳承活動又面臨種種現實的困境,需在服務實踐中進行研究。
2.第二階段:認知教育與認同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那瓜村參演小學生、戲班成員及其部分社區居民,對本民族的壯劇文化了解不夠、對壯劇文化的傳承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需開展引導服務。(2)服務介入。第一,針對云南壯劇是什么的問題,組織服務對象集體觀看文山州電視臺錄制播出的富寧土戲專題節目視頻,幫助其系統認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壯劇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組活動中通過參演意義和行為價值的呈現,引導參演者對傳承本民族壯劇的行動賦予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做法是將那瓜村社區參與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的文化自覺故事進行研究整理,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結合圖片、視頻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引導那瓜社區各類參與者思考傳承價值和意義。一是在故事分享過程中創設一些問題引發思考與成長,如學員個體為何要來參演?參演有何價值和意義?家長為何要給予參演孩子鼓勵和支持?導演傳承人為何無私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傳授技藝?戲班成員為何愿意請一個月以上長假或辭職,并從打工地自付交通費趕回村參與排練和演出?媒體、壯文化學者等為什么會來關注傳承活動?二是認可參演者參與傳承的正能量,鼓勵其堅持。第三,那瓜風流街活動結束后,通過社區居民走訪、半結構問卷調查反饋和家庭入戶訪談等兼顧社區宣傳和調查的活動方式,為那瓜社區居民提供參與國家級非遺(云南壯劇)和省級非遺(隴端街)傳承價值及其意義的社區宣傳,引導大家繼續參與支持本民族非遺的傳承和保護。(3)服務反思。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員缺乏自信,應開展鼓勵教育服務。
3.第三階段:鼓勵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那瓜小學生在參演活動中暴露出的舞臺經驗不足、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需通過服務給予關注和解決。(2)服務介入。第一,那瓜村風流街活動現場的關注服務。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學生參演的壯劇唱腔節目演出現場,提供照片的拍攝和視頻的錄制等關注服務,為近期即將開展的那瓜村參演壯劇小學生的成長小組活動,收集活動圖片和視頻資料。二是應主辦方之邀與知名壯文化學者在頒獎晚會上為參演學生頒發獎品,給予行動鼓勵。第二,為第一次上臺參與壯劇節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學生,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成長小組活動服務,一是通過贈送組員珍貴照片(包括組員的演出劇照、頒獎照片、活動過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進行小組熱身,在正面強化其積極參與傳承行為的同時,激發其榮譽感和自豪感,提升發自內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導組員分享和思考參演壯劇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學會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與鼓勵。三是連結文山學院“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課堂志愿者學生的資源,并邀請兩位大學生做現場分享與鼓勵:一位壯族大學生以其多次參加壯族山歌比賽的經驗,與小組組員們一起討論交流克服上臺緊張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學生通過介紹自己家鄉的國家級非遺(彝族左腳舞),啟發組員理解不同少數民族非遺的傳承價值和現實意義,拓寬了小組成員的非遺視野。(3)服務反思。本次參與唱腔節目的表演,只是壯劇唱腔中的一個部分,若參演學生要從學唱簡單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壯劇劇目,還需要長期系統的學習。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風流街活動,從壯劇排練到演出結束,也只有兩個月,時間無法滿足壯劇少年班學員學習技藝活動的常態化需求。那么,少年班進一步深入學習壯戲的機會該如何去爭取?又將以什么方式來帶動壯戲的學習與傳承?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4.第四階段:動員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社區活動組織策劃人,為那瓜壯劇少年班爭取到暑假參加富寧縣大型壯劇腔調展演活動的機會,但戲班導演是否愿意繼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擔任技藝輔導工作?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是否會支持孩子到縣城去參加壯劇展演活動?學生是否有足夠自信從村級風流街的舞臺走向縣里更大的舞臺去展演?(2)服務介入。第一,協助活動組織者在那瓜村小學召開那瓜戲班傳承人、導演、參演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的動員大會,對活動參與者開展動員教育:一是宣讀富寧縣政府邀請那瓜戲班參加展演活動的文件,讓家長了解活動的具體情況。二是服務者從青少年傳承本民族國家級非遺壯劇所具有的價值角度進行動員,希望能得到傳承人、導演、參演學生、家長、學校及社區成員的支持和鼓勵。第二,對參演學生提供第二次成長小組服務:首先,動員文山學院第二屆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資源。其次,通過小組游戲和視頻分享等互動活動(一是讓組員選擇彩色紙條并念讀紙條上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所寫的文字鼓勵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學生非遺保護志愿者在課堂現場拍攝的鼓勵視頻),讓組員感受外界對其傳承行為的關注,激發傳承動力,引發傳承非遺的價值思考。最后,活動結束前邀請組員在彩色紙上寫下對自己鼓勵的話,進行旨在增強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勵教育。(3)服務反思。自信心的培養需要更多此類服務活動的強化,故需要在接下來的服務過程中加強調查研究,以便在學員遭遇各種困境時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及解決問題的服務活動方案。
5.第五階段:困境時的抗逆力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在壯劇排練期間,出現了外出念書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參演壯劇學生“土”、少數學員退出和師徒教學互動方式不當等問題。(2)服務介入。第一,邀請外出念書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動,通過分享照片、觀看電視臺的節目視頻等方式,引導其了解那瓜村小學生參與國家級非遺壯劇演出傳承活動和外界對此的關注情況,激發其反思自己的語言歧視行為,并幫助其在認知的基礎之上認同本社區本民族的非遺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傳承行為。第二,針對學員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學員家中做家訪,并靈活開展家庭場域范圍內的小組活動,引導退出者回歸。二是幫助留下來繼續參與傳承壯戲的其他學員,進行負面情緒的疏導服務,即通過小組互動的方式對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如邀請組員匿名寫下對已決定退出組員想說的話,然后由小組活動主持人大聲念出來與所有組員分享,并進行靈活引導;三是邀請學員一起制定小組退出制度的契約,對不遵守制度約定者和無故退出者的懲罰方式進行小組討論,強調任何組員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須根據約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預先告知,經大家商議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結合個別學員已退出的客觀事實和原因分析,引導其他學員在嘗試努力挽回無效的情況下,學會理解和尊重退出當事人的選擇,但需說明退出者無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當的。由此引申壯戲傳承隊伍建設的不易,希望組員加油堅持,拋出“一個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動主題,穩定繼續堅持參與學員的情緒。第三,針對師生互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教學方式、態度不當引起的小矛盾問題,一是通過個案輔導的方式,促成戲班導演、傳承人對少年班學員的互動方式問題進行反思,并從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個人輔導,并提出改善建議。二是邀請師徒共同參與成長小組活動,通過傳承游戲體驗師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請學員現場分享感恩師傅的話,達成相互理解和諒解,為今后和睦的師徒關系奠定基礎。(3)服務反思。作為保護教育的一個難點,學員參與壯劇傳承的抗逆力培養,應以本土化方式強化其內心的認知和認同能力為突破點。
6.第六階段:展演活動結束時的社區教育服務
(1)問題分析。一是展演結束后,如何強化參演學員的榮譽感和傳承責任感,以便長期堅持傳承下去?二是那瓜戲班的團結需提供引導服務。(2)服務介入。通過那瓜社區教育實現那瓜壯劇少年班成員參演壯戲過程中成長的儀式性認同。在壯劇展演活動結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務者在活動組織者的協助下,在富寧縣廣電大樓開展那瓜戲班成長的社區教育活動,邀請文山州壯學會會長、文山州壯劇團人員、富寧縣文化館人員、那能鄉中學校長、那瓜村社區內外居民和那瓜戲班全體成員參與。活動從籌備到實施過程的要點,第一,連接第三屆大學生非遺保護教育班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資源,為那瓜戲班所有成員制作成長像冊,并在活動現場招募頒獎嘉賓,為那瓜壯劇少年班每一位參演學員頒發成長像冊并口頭贈言,由此提升戲班成員參與傳承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強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鼓勵戲班成員在傳承困境中堅持將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行到底!第二,邀請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壯族剪紙老師,以那瓜村小學生參演壯劇傳承的故事為主題,構圖制作大型壯族剪紙作品,并在社區傳承教育活動中邀請州壯學會會長頒發給那瓜戲班,以間接促進那瓜戲班和全體社區內部成員的團結友愛。至此,以問題與能力解決為導向的服務目標已達成,服務告一段落。(3)服務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務個案所依托的科研項目經費有限等原因,不具備長期在遺產地社區開展此類服務的條件,那么如何才能將此類服務可持續地進行下去,需在后續研究中思考和探索。從服務效果角度看,本項目從培養傳承人才的角度為那瓜村社區兩項非遺的保護,提供了一次資源整合的社區教育模式探索并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三、小結
1.服務模式的特色
(1)服務模式的創新。首先,面對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目前招生難的困境和土戲傳承人才培養的服務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非遺傳承保護中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以文山學院民研所專業人員為服務提供者,依托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完成了對“地方高校介入遺產地村寨開展壯劇傳承人才培養服務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保護模式”的探索研究實踐,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少數民族非遺保護拓展出一項新的服務領域,并為相關的研究和服務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其次,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劇種,云南壯劇民間土戲的活態傳承,需要節慶活動隴端街作為存續的文化土壤,兩項非遺并存于同一壯族村寨社區,相輔相成。因此,對于兩項非遺的保護傳承服務,可以同時進行。通過服務項目從研發設計階段到實踐過程階段“邊研究邊服務與邊服務邊研究”的互動實踐,兼顧國家級和省級兩項非遺項目合作傳承的那瓜村模式,為地方高校將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數民族非遺社區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教育保護服務,提供了一項基于實證研究的個案實踐。(2)服務方法的創新,即學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項目的服務和過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務者主體與服務對象客體群之間的助人自助關系,以遺產地社區為服務實施平臺,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開發遺產地村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為重點,對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探索實踐的社區與社會教育傳承保護模式。(3)服務方式的適切性。首先,基于社區動員和社區營造的服務思路,本項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優勢、戲班傳承者的文化自覺傳承能力優勢和遺產地社區成員自覺參與的能力優勢,對那瓜村愛好壯劇的小學生開展校外教育傳承活動,在暫不具備壯劇正式進校園開展傳承教育活動的現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服務項目研發的過程,在初期經歷了從計劃依靠遺產地中小學教育的正式傳承途徑,到依靠社區與社會傳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徑介入的轉變與調整,即通過那瓜村本土傳統節日活動和外出展演活動帶動遺產地村小學非遺愛好者參與傳承非遺的社區教育傳承模式,比原計劃進遺產地中小學開展教育傳承服務更具針對性和適切性,服務效果更為明顯,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時兼顧培育戲班傳承者群體、參演壯劇傳承的那瓜村小學生、社區內外成員等相關者關注并參與傳承活動的文化自覺能力,并通過遺產地社區非遺文化空間的保護,為后續的可持續保護奠定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學校教育發展情況
一般來說,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目前,中國學校教育體系:實行學前教育制度(面向6歲以下兒童)、九年制義務教育(6、7歲入學,小學六年至初中三年;或九年一貫制)、高中階段教育(三年)、高等教育制度(高等職業/專科教育二至三年、本科四年、碩士研究生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及以上)、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制度。另外,中國還實行教育考試和教育證書制度,學位制度(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督導與評估制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形成了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課堂教學與遠程教育并存等層次類別和形式多樣的格局。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中國的國家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利弊分析
1.社會教育的優勢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是以社會全體成員為對象的,這決定了只要是對社會全體成員施以影響的各種活動的主體,都可以看作是社會教育實施的主體。如此多樣性使他比學校教育的具有更廣闊的活動余地。他的無處不在,對青少年思想的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社會教育不僅面對學校,面對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成人勞動者。既是多面的,也是終身的。這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它很少受階級、地位、年齡資歷限制,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并且可以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幫助受教者認識自己的優劣,規避沒有天賦的方面,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優勢。現代人的成長已不完全局限于學校,打破了學校教育那種封閉式的教育體系,具有極大的開放性。社會教育領域越來越廣闊,同社會實踐相結合,豐富的教育內容更有利于人的社會化。幫助擴大社會交往,培養社會素質,使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
2.學校教育的優勢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奠定一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工程。青少年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最集中,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教育范圍內進行學習,全身心地接受學校的教育和各種知識的傳播。學校教育統一化,標準化。學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國家的統一規范要求來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學校有著積極向上的氛圍,它給學生們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校園以班級為單位,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集體環境。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這樣長期穩定的集體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們樹立起集體意識。讓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學會集體生活。學校教育具有權威性,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專門的教學設備使得青少年能夠有效地學習到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對一個人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
3.社會教育的局限性所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社會教育沒有統一的標準,就無法保證辨別能力較差的青少年能夠得到正確的道德引導。尤其是某些純粹追求商業化的社會教育機構,更是無法保證其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水準。社會不同地區經濟水平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社會教育的發展程度。有些偏遠山區甚至根本不存在社會教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方面,社會教育都受到地域習俗與經濟條件的制約。
4.學校教育的局限性重視知識灌輸,忽視較高水平的應用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偏重“授魚”而不是“授漁”,使得學生自主和獨立學習低。隨著知識信息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主觀能動性差的青少年很容易被社會淘汰。重理論、輕技能和實踐。作為一個社會人,既要懂得知識,也要掌握技能,但近年來對技能的教育有弱化之勢。學校的環境與社會環境差別較大,很多純粹接受學校教育的年輕人在踏出校園后,對社會難以適應。同質化教育,忽視創新。學校教育里,傾向照本宣科,墨守成規,不同天賦的孩子們卻被強迫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成績為衡量方式,扼殺了很多孩子的天性,缺少創造力與想象力。而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刻板的學校教育使得國家缺少創新型人才。
四、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異同
1.兩者的區別在了解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優缺后,很容易發現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而言,目的在提高社會的智識、道德。重點在于促進個體社會性的發展,培養個體社會和思想情感、觀念等。所謂社會教育,是一種補助正式學校的教育,是一種間接的或附帶性的教育事業。并非強制性的正規學校教育,接受度由受教育者自己把握。社會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了在校的學生,還包括學校教育之外的受教育對象,可以令學校教育得到延伸。在實施的內容上,社會教育的內容同學校教育相比非常廣泛。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需要的和適合本人的。
2.兩者的聯系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雖然相互獨立,但不是截然對立。社會要求青少年擴大社會交往,充分發展其興趣、愛好和個性,廣泛培養其特殊才能。尤其,鑒于我國學校教育尚屬于應試教育,只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素質;而社會教育,可以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也能夠彌補素質教育的偏離。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承,對青少年的成長都起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兩種教育充分結合,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快速發展。
[1]喬振祺.博物館的未來[J].中國報道,2011,(11).
[2]勾振宇.關于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策略論析[J].教學與管理,2011,(12).
[3]馬綺蔚.淺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其的關系[J].學園,2010,(10).
[4]侯懷銀,張宏波.社會教育解讀[J].教育學報,2007,(8).
[5]程靜,陳超.學習化社會與成人教育轉型[J].成人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