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17:43: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學德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小學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討
2010年開始,我校就開始探究小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德育教育優先,全面發展的基本原則,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業”為基本內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業不同于家庭作業,重在生活與實踐。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導向性、針對性、教育性、長期性、實踐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齡段身體發展、心理發展、認知水平不同,所以我們要求“家庭生活作業”一定要適合每個學齡段分層布置。我們為學生設置了《課外生活作業記錄卡》,卡中內容體現在六個方面:1.生活作業的內容;2.完成時段;3.生活作業完成的過程;4.我的收獲;5.家長評價;6.教師評價。一、二年級教師布置,學生完成,通過定期召開班級生活會,邀請家長參加的方式讓學生匯報自己在實踐中收獲的快樂。三至六年級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生活作業內容自己填寫記錄卡。另外,學校給教師配發《家庭生活作業記錄本》,讓教師記錄填寫每次布置作業的時間、內容、目標、學生完成的時限,教師檢查跟蹤記錄,階段性總結。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課外生活作業記錄卡》,歸檔整理,載入學生成長記錄袋,再在總結反思過程撰寫德育教育論文。學校對“家庭生活作業”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期中、期末進行總結,并對教師學生事跡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學生獎設金卡、銀卡、銅卡三個獎項。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讓我們的學生收獲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業”的過程中,通過給爸爸媽媽洗腳,給爺爺奶奶端飯、倒水,學生學會了感恩;通過洗手絹、疊被子、洗碗活動,學會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動手完成;通過撿紙屑、清理街頭小廣告活動,樹立了保護環境意識;通過洗臉、刷牙,學生知道了講究衛生的重要性;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德,喚起了人與人的友善;學種花、學種菜、飼養一種小動物活動,學生學到了種植和養殖的知識;通過開展公益實踐活動,學生主動為災區的小朋友捐出紙和筆,禮物雖小可彰顯了學生的愛心;讀一本好書、看一部電影,給同學講一個故事和童話,培養學生渴求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參觀革命圣地、祭掃革命烈士陵墓,點燃了學生愛國的激情,諸多事例證明了我們布置“家庭生活作業”的有效性。
區別于其他學習科目,語文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特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教師應在注重教學內容積極價值取向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促進其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和諧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進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此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歸納。
一、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齡段語文教學的核心與重頭戲,占據了小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絕大多數時間與精力。鑒于此,我個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識字教學這一有利契機,將德育有機滲透其中。
對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向學生分析、講解了“罵”這一漢字的字形與具體意義之后,我詢問學生是否能對“罵”這一漢字進行組詞,學生積極性較高,紛紛舉手發言,并回答出了“打罵”“罵人”“罵街”“痛罵”等眾多詞語。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發言,接著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罵’字的字面解釋為:用粗野或帶惡意的話侮辱人,剛才你們也用‘罵’字組了很多詞語,那么,你們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罵’是一個意義很不好的漢字。”“‘罵’字給人很不好的印象與感受。”“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罵人。”……
如此,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避免了死板、單調的識字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更是巧妙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等的德育,真正將德育的滲透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在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閱讀是閱讀者同文本之間直接進行對話、交流與溝通的一個過程,通過認真閱讀健康、內容向上的文本內容,讀者往往能從中汲取到正面而積極的信息,并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領略到深刻的社會與人生哲理。
小學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正面閱讀素材,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有利資源,在課文教學中有機而巧妙地進行德育滲透。如,在學習了《學弈》這一古文言文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名師出高徒’,弈秋是當時最擅長下棋的人,為什么同時跟他學習下棋的學生卻在棋藝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你從這個寓言故事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這一問題如同鑰匙一般,很好地打開了學生思維與智慧的大門,學生紛紛對此發表自身的認識與獨特看法。有的說:“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講的話牢牢地記在了自己心中,另一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在專心聆聽弈秋的講解,實際上他的心早就想著如何射天鵝了,兩個人不同的學習態度是導致他們學習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有的說:“那個人之所以落后于另外一名學生,并不是因為弈秋的棋藝不精,關鍵是他在上課時沒有專心致志地聽講。”
如此,通過對課文內容的認真閱讀、分析與探索,學生很容易就從中得到了啟發,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專心致志、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才能干好一件事。而這顯然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以此為指導完善、規范自身的言行。
總之,小學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學生以及具體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出發,適時、恰當、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德育滲透,這樣才能在保證學生學會基本語文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從中明白、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為其身與心、德與智的平衡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二、中職學校德育的課程性教學和生活化實踐的有機結合
1.在學校德育教育課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課程主渠道作用,又要發揮其他課程的德育滲透功能
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這是由德育課的地位與性質決定的。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和主要課程,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和學校的辦學方向,關系到職業教育的質量和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它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發揮著學校其他課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過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識。所以在德育課教學中,必須全面落實國家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業創業教育、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開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境教育和廉潔教育為重點內容的專題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的德育內容,發揮其德育滲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課程中蘊涵的德育因素,將內隱的、零散的德育內容顯性化、系列化,發揮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課教學中既注重提高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認知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又要挖掘文化課的德育因素,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教師在把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講精彩的過程中,還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潤澤學生的心靈,真正實現教學的教育性。筆者學校是涉農職業學校,在專業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意識,增強學好專業的信心,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還應根據學校涉農專業特點,在專業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中職畢業生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居民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紹學好涉農職業技能對改變三農現狀、提升三農水平、推進大連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義,這些都是德育滲透的內容。
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職業教育既具有教育的屬性,又具有職業的屬性。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成為優秀的員工。職業教育主要不是為了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能,以及能夠勝任崗位的相應素質。中職畢業生大多要進入企業,成為最基層的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是立足于工作崗位的教育。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入學的是從普通義務教育學校分流出來的學生,而培養的則是要進入企業的員工。因此,能否勝任企業崗位的要求,就成了職業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
1.2為什么要加一個“準”字———準職業人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個合格的企業員工,就是職業人,他既應當具備職業所需的技能,又應當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但是,學校培養的環境畢竟與企業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我們的畢業生只有在企業的環境中得到實踐的鍛煉,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合格的職業人。應該說,職業教育只能無限接近企業的人才要求。因此,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準職業人”,還不是“職業人”。所謂準職業人,就是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初步具備職業人的基本素質,能夠適應在企業的發展,即將進入企業的人。也就是說,準職業人是學生向職業人發展的過渡狀態,接近職業人的程度越大越好。我們培養的準職業人,雖然還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還不能馬上為企業創造非常大的價值,還不是真正的職業人,但由于已經初步具備了職業人的基本技能和素質,所以他能夠很快地適應企業的環境,能夠迅速從準職業人成長為真正的職業人。
1.3準職業人是德育工作的主線,也是教育教學的核心
既然準職業人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那么一切工作都應當圍繞這一目標而進行。因此,準職業人最重要的是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及相應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主要由學院的教學和實訓部門來完成,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主要由德育工作來實現。因此,培養準職業人既是教學的核心,也是德育的主線。而且,考慮到當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職業素質往往比職業技能更為重要。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表示,他們并不期待剛剛畢業的學生能夠具備多么高的技能,而是更看重職業素質。態度比能力更重要。因為,技能是可以培養的。素質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學院非常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2“準職業人”中職學校德育目標實施途徑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是自我成長與素質教育養成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自我成長是準職業人職業素質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德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學生自身的內化來完成,完全依靠學校教育而忽視學生自身的成長潛能不可能實現學生的真正轉變。但是,缺乏學校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僅僅依靠學生的自我成長也不可能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需要教育者來引導、來約束。否則,就會走向偏差。素質教育養成是實現自我成長的保障。二者互相補充、缺一不可。
2.1將職業教育引入德育課堂
職業生涯設計明確了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職業理想,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的關鍵。為了有效地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工作,我校自己開發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創新特色的職業指導課程,通過在不同年級逐層深入地開展紀律、法律、心理、安全常識、企業文化、就業觀念、團隊協作、管理能力、職業理想等多個方面專題知識的講解,使學生豐富了知識結構,明確了學習目標,形成了初步的職業理想。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學,這樣更有說服力,我們的案例來源于畢業生反饋、住外地企業辦事處提供、實際企業調研、校園案例收集等多個方面。課程內容不斷更新,以隨時適應企業的需要。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為了及時反饋優秀畢業生的信息,我們建立了班主任跟蹤畢業生信息反饋制,我們的班主任通過電話、網絡、家訪等方式,不斷與學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已經畢業的學生也經常會有技術問題攻關要尋求老師給予解決,學生在工作中遇到人際關系問題,上下級關系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老師解決,我們的教育理念是“學生一天入校,教育服務終生”。通過大量優秀畢業生信息的收集,我們印制出版了一本《優秀畢業生事跡》校園讀本,現已成為學生熱讀的教育讀本之一。
2.2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加強了學院心理咨詢室的軟硬件建設,按照專業標準布置了個體心理咨詢室一間,團體輔導放松室一間,進一步面向廣中職生開展多種類型的心理咨詢服務。我們制訂了中心工作職責、中心心理咨詢人員工作守則、中心來訪者須知等制度,制作了中心來訪者登記表、兼職教師情況登記表、中心工作人員值班表,建立全校各院系心理輔導員和班級心理發展委員的檔案、來訪者個體咨詢檔案等。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如面對面咨詢、電話咨詢和網絡咨詢等為廣中職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咨詢結束后,我們及時地整理案例,收集了一批有價值的一手心理資料,定期組織案例分析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了解我校學生心理的特點,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能據此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學生咨詢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發展問題、戀愛問題、就業問題。(1)人際關系問題主要是跟宿舍的關系,跟班級的關系,跟老師、輔導員的關系以及和異性的關系。中職生自我意識高度膨脹,每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在交往中,如果只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就會造成關系緊張,心理焦慮。(2)學習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動機不強,對專業沒興趣;沒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盡管很刻苦,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導致學習壓力過大、考試焦慮;(3)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年級時目標定位不明確,進入三年級目標選擇沖突;(4)中職生正處于性意識萌發狀態,對愛情已經有了基本的需求,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相對高中來說不是很緊張,這種意識便在一定條件下有所發展,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并且受社會的影響及第一次離家后的空虛,為了找一種心理寄托所以校園內到處都可以見到一對對情侶。當然我們不完全否認中職生的愛情一定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但是處于求學階段的中職生對愛情、婚姻的認知不是很完整,所以由愛情引起的麻煩也是接踵而至,也很難處理愛情與學業的關系。
(二)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開發校園行為游戲。將學生的日常行為、集體活動、社團活動嵌入到游戲中,建立闖關等各種模式,設置層次等級,讓學生在玩游戲中學習與應用行為知識。虛擬校園生活設想:以一日常規為主題的模擬經營類手機游戲采取社區的概念模擬學校的地理布局,每個人物具有饑餓、清洗、清潔、交流、體能、學識和娛樂基本生存需求,玩家的操作會影響能量值的消耗,心理、表情和行為為3種類型動作選擇,便于玩家與其他游戲角色交流,與學習生活中的朋友交往等。
(三)利用微電影等形式,開展碎片化德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集中是有一定限度的,微電影將文明行為宣傳時間碎片化,以達到隨時隨地行為舉止教育的效果。
(四)采用班級量化考核方法。在班級管理中,量化衛生、紀律、學習、安全、評比排名等方面成績,采用加減分的方法,違反校紀校規等行為應減去相應的德育分;同樣,學生可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好人好事、公益勞動等其他途徑的良好行為來獲取加分。設立模擬獎懲執行小組,根據執行小組具體職責要求,認真負責地執行和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表現記錄由班委提供,全程接受學生監督,評價客觀公正,直觀準確。同時,學校把德育學分考核結果作為獎勵優秀、促進落后的依據。對考核優秀的學生在入團及獎學金、助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對考核不及格的學生實行警告制度。德育學分將被列入學生個人檔案,作為畢業鑒定依據之一。這樣,學生每做一件事都有相應的報酬,同學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有據可查。這對學生自己行為的自省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實施校、系、班三級管理量化考核方法,構建二級管理新模式
學校構建了“校系二級、以系為主”的管理體系,理順了學校與系(部)的關系,擴大了系(部)管理權限,強化了系(部)管理責任,實現了權、責、利的統一。實行系(部)學區、統一住宿區、統一標識“三位一體”的常規管理新模式。以學生常規管理工作為抓手,包括紀律、衛生、文明、安全四方面,實行學工處代表學校考核系(部),系(部)考核班級,班級考核學生的三重考核體系,采取日檢查、周公布、月排名的辦法,根據月綜合排名情況給予相應獎懲。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①目前,加強德育工作已成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對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實效性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鷗指出:“盡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實踐并未收到應有的道德效果。”②現代中學德育要想擺脫困境,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必須探索產生這種困境的內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
對于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許多德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了探究。我們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認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德育工作嚴重滯后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里。在經濟信息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們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廣大中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取向也在多元化,這是我們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現代化建設要求培養大量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對人的道德素質的要求。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學校的教育環境也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在學校內部,以升學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升學率”的高低,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作為社會中的學校,無論是普通教師還是校長在社會壓力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不得不為了學校的“聲譽”和單純的“成績”而放棄道德教育的功能。劉鐵芳指出:“不關心世界和人的價值和意義,服從與外在的目的,功利主義湮沒了教育的內在意義,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內在意義”。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學校的整體德育工作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學生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要求是:應該既尊重個人權益又提倡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既鼓勵公平競爭,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務實,又富有遠大理想;既鼓勵通過正當途徑發財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國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實惠和享受,不能把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集體利益之上,不能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陷入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泥坑。
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轉型期學生的需要嚴重脫節。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新現象、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各方面變化巨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分強調教學的社會價值,忽視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而廣大的中學生在對待社會的現實問題和對象,對待書本中的現成的理論,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不同的想法,對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問題,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觀我們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和展現。大多以“書本”、“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老師就是照本宣科。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的提問,有時用“你還小不懂這些”來搪塞,學生希望解決的問題得不到回答。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授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成長實踐和需要相脫節。學生不能用所學的思想政治課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當今世界的社會熱點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所學知識產生懷疑,就會感到思想政治課的無趣、無利和無用,也極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實效。
此外,不停的灌輸政治理論,并不能使學生真正樹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鳴指出“內容決定了方法。內容脫離當前的實際,方法必然是教條主義的,脫離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死記教條,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
三、學校的德育手段著重“說教”、“灌輸”與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教育嚴重脫節。
中學德育存在著專門化和知識化的傾向,如把思想政治課置于封閉狀態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單一的說教模式,“灌輸”式的教學就成為知識化德育課程最簡便易行的方式。這樣,高尚的道德便縮水為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從而斬斷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聯系,道德成了與學生學習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這種客觀和外在的知識對象與學生當下正在進行的生活無法發生意義聯系,學生無法產生真正的學習的動機和熱情,無法進行也不愿意進行道德的自我實踐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師也只能將這些道德條目當作對象性知識來教授、灌輸,只能借助背誦、考試和其他方法來進行強制性學習。這種灌輸性的說教與強制性的學習已經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的道德教育。石鷗指出“這種道德教育本質上不道德,從長遠看則是無效乃至負效果的”⑤這樣的道德教育其實效當然不高。
現行的以灌輸為主忽視教育主體的教育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道德觀念,學生對規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壓力。杜威的結論是:“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⑥
四、學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師主導作用,導致學生道德教育主體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而道德教育客體從狹義上講是指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當受教育者在進行自我教育時,他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為教育者。在這種情況下,實現了道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對提高中學德育實效具有重要作用。
現在,學校的德育過程本質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規范傳遞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過程。德育的組織者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德育過程往往只限于向學生傳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規范,而忽視了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現在德育過程中,常以批評、禁止、訓斥、說服、榜樣、獎勵、與懲罰等方法,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發展,教育過程強求一律性,阻礙學生個性與主體性的發展。“不顧品德內化規律,否定道德學習主體化,用規范宣講取代心性修養的純外爍過程,成為中國德育的現實的主流特征”。⑦由于忽視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學校的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嚴重分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在談到本世紀的學校教育時指出,兒童的人格被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⑧在現實的德育過程中,一方面兒童的主體性泯滅了,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布;另一方面又脫離了積極的文化內容,使道德教育變為純粹的形式。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脫離生活的嚴重后果。中學生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是組成社會的分子。古往今來,家庭不僅是其子女賴以生存的場所,也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包辦代替,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甚至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帶來了新舊體制的轉換和社會生活的更新。同時也產生了道德價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思潮。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深刻影響著未成年學生的道德的養成,產生了如五天的學校道德教育抵不過兩天社會影響等現象。由此可見,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作用,讓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勢在必行。
六、學校德育目標與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特點的實際脫節。
中學德育目標在確立上,存在著理想化的傾向,這就導致有意無意的“拔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實際的德育活動對于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學生來講,只能膚淺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學生內心的認同,也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標指向的負載過重、過高,也就導致了德育內容的大而無當,寬而無邊。當今學校的德育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不符和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如在學校德育中引導學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學習。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戰爭年代的產物,不具有時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無法溶入學生的日常行為實踐和影響人生觀,這樣的道德教育就變成了道德說教。最后導致個體道德的滑坡。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覺悟程度、認識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著不同的層次,要求所有的學生達到同樣的程度和水平,顯然是不切實際和不合適宜的。
經過長期的德育實踐,我們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當代的中學生接受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點:
①學生的民主意識明顯增強,不愿接受訓導式唯書、唯上、唯長的教育,樂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討式的態度接受教育。
②喜歡獨立,求實精神大大增強,不喜歡機械、空洞的說教,喜歡在實踐中明辨是非、善惡、美丑。
③渴望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中發展興趣和特長,接受美的熏陶,創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條的、抽象的倫理教育。
④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斷,但獨立能力明顯不足。
根據學生的特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條件下,在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情況下,我們在德育工作中應積極倡導全體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引導師生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中,應建立以養成教育為重點的德育系統;發揮學科滲透德育的功能;開展豐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優化德育小氣候;努力構筑良好的大環境;形成師生參與的全員德育管理網絡;協調課內外、校內外的影響,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從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頁,開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鷗,《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說服教育及其診治原則》,《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4。
③劉鐵芳,《人、世界和教育:意義的失落與追尋》,《教育研究》,1997—8。
④金一鳴,《教育原理》,第384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⑤同②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字是最基本的語文學習知識,也是語文學習中最關鍵的過程。如果學生不能夠將漢字寫好,沒有過教師這一關的話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樣學生便會在以后的語文道路上越走差的越多,從而嚴重的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為此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也就是教給學生寫字的時候一定要強調循序漸進的進行,讓學生踏踏實實的掌握寫字的正確方法,牢固的掌握每一個字的寫法,在作業布置上可以上多后少,在寫字的最初階段可以通過練習的數量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當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之后就可以少量的留有寫字作業來進行復習和鞏固。在學生學習寫字的過程中,教師交給學生的內容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技巧和方式,最后的字寫的是否合格,是否能夠達到教學目標還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大量的練習和鞏固,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就十分必要和關鍵。
我在教學中并沒有向以前那樣簡單地給學生留很多遍數的練習作業,而是將作業形式進行了一些改變和創新,進而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也增強了學生練習寫作的興趣,確保學生在學習寫作過程中能夠更加積極和主動,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學目標。經我改變和創新后的作業包含三種形式:學完每一課的生詞后,就要求學生按照教材中的形式完成課后的字帖,然后在課堂中展示,相互比較相互學習,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規范的書寫形式;還有就是給學生布置拼音作業,讓學生把文章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拼音寫在本子上,然后要求學生之間互相交換本子,按照對方書寫的拼音填上漢字;最后一種作業形式和第二種類似,就是把拼音換成漢字,互換后填上拼音。本人認為,改革后的作業形式比較靈活和豐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擇,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書寫的規范性,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生字的記憶和理解,讓學生擺脫單純寫很多遍漢字帶來的枯燥和乏味感,從而以更加積極、輕松和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漢字的學習和練習中。
二、明確學生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形式非常單一和枯燥,教師站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講解,學生坐在那里憑著自己的記憶進行理解和消化。這種刻板的學習形式,不但讓教師感覺到累,卻得不到較高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反感,失去學習語文知識的動力和興趣。而現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的別的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并獲取知識。”也就是說,我們要改變傳統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把課堂的主動權轉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下進行主動的探索,主動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并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加以應用。
因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會首先制定好不同類型文章的學習目標。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和專業課文,把學習的舞臺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思考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兩只小獅子》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把課文中的生字和詞語找出來;其次,該讀的讀,該寫的寫,把這些新的字詞掌握牢固。然后,我用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獅子才能夠成為獅子王呢?”來激發學生精讀課文的動力,讓學生在讀透課文的基礎上主動分析課文,理解課文中比較有深意的句子,從而順利地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概括整篇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指導學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本子上,寫好之后再讀出來和同學進行交流。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在交流上也比較膽怯,但是會隨著這種教學形式越來越多的進行,學生就會鍛煉的越來越膽大,語言組織能力也會越來越好。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不但把語文教學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教學觀念,還會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表達及書寫的能力。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學生便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自己的語文素養和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優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形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感能力是人類學習語言、發展語言進行交際的最根本基礎。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即是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語感的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語感呢
“語感”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學生語感的培養需要進行長期有效的訓練。其過程就是操作和重復,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能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達到對語言文字的默契和領悟。這個語感的定義揭示了語感的性質,使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語感的本質特征,可以有效地實施語感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本人結合語文教學實際,談談語感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二、讓學生深情朗讀,觸發他們的語感
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就是要以讀為本,讓書聲朗朗進入課堂。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讀書的機會,創設各種讀書的情境,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逐步讀出情、讀出形、讀出意、讀出味、讀出神。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出語感不是空洞地讓學生這兒讀出感情,那兒要讀出語氣,而是通過教師精心的點撥,學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三、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
根據語感培養的途徑,我們共同來探討語感培養的方法:
(1)激活生活體驗。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語文與生活有著這樣密切的聯系,我們認為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后潛藏的思想與情感。
葉圣陶是這樣表述生活體驗對語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2)在積累中培養語感。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同時涵蓋了無聲默讀與出聲朗讀兩個方面,提倡閱覽與誦讀并重。閱覽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一目十行的速讀,主體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符號,而是由字、詞、句、段(甚至包括標點符號)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主體在進行速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合代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有了速讀作基礎,能促進廣泛瀏覽。廣泛瀏覽,能拓展閱讀范圍,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薄發,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3)在訓練中培養語感。語感訓練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應該強化語感訓練。通過聽、讀、抄、背、講、寫的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瑯瑯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節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入情明理的。
四、在聯想與想象中培養語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聯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邏輯思維約束的思維形態,具有極大的跳躍性與自由性,可以極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因此,想象、聯想是直覺思維的翅膀。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與奇特的想象,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創造性地獲得語感。表述的準確性,語言人類用于傳情達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載體。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教師運用的語言進行表述時,應該是準確、恰當、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學語言。“準確性是對教師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教學語言科學性的體現。如果語言不準確,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達意,造成交際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語言的準確性,不但傳達的思想情感準確,而且給學生接受知識、思考問題、理解問題等帶來一定明晰性,同時感受知識的美,語言美,有效提高語感能力了。
一、認識什么是語感
什么是語感?語感這個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但歸納起來不難發現:所謂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由語言活動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是語文能力的基礎,一個人語感能力的強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語文水平的高低。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聽說讀寫能感受語言所表達的豐富內涵,能充分地領略遣詞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能提高語文能力。
夏D尊最早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感,他在《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傳染語感于學生》一文中說:“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紅色,‘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渙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味。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由此可以看出,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敏銳感受力,是讀者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合到語言文字上去的結果。
二、在實踐中如何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
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要培養學生的語感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境,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
2.引導想象
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釋義悟情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
一些詞語比較生辟,又帶有一定的專業性,可用直觀演示的形式來釋義。
其次,語文課文教學中有一些詞語擬人化程度很強,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加以理解。
一些詞語的運用精當、準確、具體,但學生體會起來也會有難度,可用刪換比較或填空的形式進行理解。
4.巧加提示
適時適當的提示語,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學習記事、寫人的文章時對話內容較多,對于人物語言及其內心世界的把握是個難點。
5.句式練習
句式練習具有培養語感和進行語言訓練的雙重功效。如在教學《春的消息》一文時,重點是感受春天來臨時的特征及美麗景色。文中主要是通過簡短的詩句加以色彩描寫突出春的特點。如課文第一自然段寫道:“風搖綠了樹的枝條,水漂白了鴨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你看,春天已經來到!”通過反復的朗讀,增強了學生對句式的感悟,也增強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多彩的畫面,從而感悟到春天的美多在色彩,同時完成了句式的積累。
朱作仁先生曾說:“敏銳的語感既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感的培養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能力,必將對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起到促進作用。當然,語感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創設條件,講究方法,加強訓練,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夏丐尊 劉董寧 《文章作法》.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2]朱作仁 祝新華 編著 《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爭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葉圣陶 《論創作――寫作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2小學體育課程德育資源的構建策略
2.1深挖教材資源,情境教學
播撒德育種子新課程理念日趨理性,體育教師普遍樹立了“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轉課堂、深挖教材”的新。那么,面對始終滯后于時展的教材現狀,怎樣拓展教材資源,進而提升體育教學的德育空間呢?苦口婆心的說教往往徒勞無功,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鍛煉,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礙跑時,學生反復練習那幾個單調、枯燥的動作,毫無興趣,學生只是在機械地重復。而把障礙跑結合消防演習,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上課伊始,老師說:“同學們,你們看過消防隊員訓練嗎?”學生說:“老師,是救火隊員嗎?”老師說:“是的,那你們覺得消防隊員勇敢嗎?”學生說:“是的,他們很勇敢,不怕困難.不怕艱辛。”老師再問:“那么,你們想和他們一樣。做勇敢的消防隊員嗎?”學生們大聲說:“想。”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教師在講解障礙跑的動作要領時,學生都聚精會神,特別專注。之后,教師把跑、跳、跨、鉆等動作設計成取水、翻窗、撲火、救人等活動,讓學生在較為模擬的情境中完成障礙跑訓練,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動作完成的效果特別好。情境教學,讓學生情緒高漲,他們被情節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訓練融化了,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他們在練習中不僅想方設法地做到最好,還互相提醒,糾正動作。在教學中,筆者不僅感受到了學生的活潑開朗,還看到了他們張揚的個性和靈動的思維。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障礙跑,在學習中體會消防員的苦與樂。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感謝父母給予的愛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凈化了思想,讓品德在體育活動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種子。
2.2變換呈現方式,以賽促學
打造團隊榮譽從以賽促學,強化團隊榮譽的理念去引領體育教學,會讓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得到提升,激發學練的興趣。因為在合作中,他們不能只顧自己,必須兼顧其他同學。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所以,在小組合作的體育鍛煉中,學生的團隊意識會得到增強。案例:800米跑,學生往往叫苦連天,應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會覺得累,毫無成就感。針對這樣的狀況,在一次課上,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成8人一組的合作小組,并給自己的小組取一個隊名,如:“超人隊”“公牛隊”“美少女隊”等,讓他們為團隊榮譽而跑,學生爭先恐后地組隊參加。改變了組織方式,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他們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時,隊員間互相關心,當體力較差的同學需要幫助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樹立了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團隊合作和組間競爭。沖淡了他們對800米跑的恐懼和厭煩。這樣的教學氛圍,對于德育地滲透無疑是最佳的,學生在學好長跑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同學互助的關愛之情。體育鍛煉不但是讓學生在運動中感悟、充實和提升自己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張揚個性,生成異樣精彩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為了教而教,而要給學生自己感悟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交流與創造。在毫無壓力的交流中,學會運動技巧,生成一個個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2.3提高心理素質,實戰對抗
鍛造精神品質體育鍛煉會培養、提高一個人的精神品質,比如長跑會鍛煉一個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腦)支配身體接收到大腦的信號才能繼續堅持跑下去。這樣在長期大腦的堅持信號作用下鍛煉,體育成績會越來越好,堅持不懈的品質會在長期的鍛煉中不知不覺地培養、增強起來。因此,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空間,創設平臺,引導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自覺啟動主體思維,對體育知識的本質意義作出個性化的有效回應。面對壓力,能夠沉著冷靜!讓學生在運動中不僅擁有強健的體魄,還擁有水晶一般堅韌純凈的心靈。再如體育課中的游戲,其形式多以活動性游戲和比賽性游戲為主,這兩類游戲的活動量大,有一定的難度、密度和強度。尤其是比賽性游戲,由于增加了競爭或對抗的成分,使游戲的趣味性和結果的不確切性更為明顯。游戲者向往勝利,熱情高漲,樂于承擔角色和克服困難,使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大大提高,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更和諧、密切;比賽性游戲還講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賽中你追我趕、奮力拼搏,使個人能力與集體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體現。故游戲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遵守紀律、不怕困難、不斷進取的良好意志品質。
2.4接納文化資源,社會文化濃郁體育德育
多少年來,體育運動一直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名詞。這種現象的逐步形成,源于體育教學一味注重技術訓練,漠視“體育”所依托的鮮活的歷史背景以及豐厚的文化背景。體育教學具有形態化的特征,學生以個體或群體的形式參與各種身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等,個體與個體之間,人際關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廣泛,形成了一個特定的課堂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學生進入啟蒙社會的心理需要。作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這種模擬社會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交友,正確地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增強其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培養文明的行為規范和高尚的道德修養。人與人之間要注意團結友愛、關心與支持、鼓勵與幫助、尊重與信任、理解與體諒。個人作為集體中的一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榮譽感,能熱愛祖國、關心集體、和大家協同配合,增強凝聚力。在對學校、班級、老師、同學充分體現愛心的同時,也自然會得到社會給予的信任等相應的回報。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應努力挖掘關聯體育知識的厚重文化資源,實現體育教學“科學健身”與“人文熏陶”的視界融合。
2.5捕捉現場資源,課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