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16:58: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軟件開發實習工作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應用型本科院校重點在“應用”二字,報告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從教學體系建設上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就是實踐教學。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表示,未來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將從高中、大專拓展到包括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這兩個階段職業教育的具體政策,教育部也正在進行專門研究制定。在這個改革創新的時期,如何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向社會輸送更加出色的職業人才,提高就業率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根據計算機專業對技能要求高、有很強應用性的學科特點,如果能與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定單式的培養出專門的計算機人才,對于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畢業即就業,提高學生就業率,具有很高的研究意義。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
現在以計算機專業為例,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探討進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方案宗旨
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特別是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與工程實踐聯系起來,學生在企業真正跟隨工程實踐過程,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到工程實踐中。將學生按照企業需求進行培養,從而改善傳統教育模式“閉門造車”帶來的畢業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統一。
(二)合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計算機專業均有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先例,模式也日趨成熟,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短期實習實訓、一年的實習實訓、全程聯合辦學、共建專業等模式?,F在我院計算機系一直都在和企業做短期實習實訓,一般本科生在大三、??粕诖蠖M行半個月的企業實習。通過多年的校企合作短期實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短期實習因為時間限制,效果有限?,F在試點是在一定范圍內做一年的實習實訓模式,即本科生試行“3+1”人才培養模式,??粕囆小?+1”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本科生在大四、??粕诖笕?試行分流教學,一部分畢業生到企業進行綜合實訓、畢業實習、頂崗工作并最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其他學生繼續在本校接受常規教學。
(三)企業選擇
校企合作的企業是方案成敗的關鍵,如若企業選擇不好,那么方案實施過程一定會遇到阻礙。校企合作企業應該具備確定的資質,必須是行業中有一定影響力、企業文化深遠、且縣備一定規模,在業界有良好口碑的企業。當然還應該有優秀的培訓團隊、當前流行的工程實踐項目。最后就是具有基本的實習實訓和生活的物質條件了,如培訓場地、實踐環境、實習崗位、食堂、宿舍等。
(四)企業實習學生的管理
學生進入企業后的管理也是必須要注重的問題。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并不是學校就放手不管了,如果單純由企業進行管理,難免會造成與學校之間脫軌,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采用的是學校與企業雙重管理,學校派出教師與企業帶隊教師共同管理學生。
(五)企業實習學生的考核方式
由于現在是試點階段,進入企業學生完成不了學院設置的全部課程,那么這些課程的成績認定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根據與實習企業研究確定,合理的方式是采用課程置換方式。即用在企業期間的實訓科目成績替換在校沒有學到的課程的成績。實訓科目成績由合作企業負責考核,校方負責監督。
(六)與社會對接方式
實習結束經過考核,說明學生可以正常畢業了,但真正的考核并不是畢業就結束了,而應該是能否順利、按意愿就業,即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零距離。經過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在培訓通過后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即進入企業工作,而且是比較理想的一線城市。這也達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在拿到畢業證的同時,也拿到了工作證。
三、校企合作的益處
(一)提高就業率
據統計,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校擴招、畢業生自主擇業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實施等。但其最根本原因,還是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人才培養的目標未達成。通過校企合作辦學試點運行,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對計算機專業參與“N+1”模式培養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開座談會的形式,及時掌握方案實施的情況,以及學生對于企業實習的感受,學生普遍反應收獲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增加了對所學專業的理解。由于在校學習時學生未能達到真正進行工程實踐,所以很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缺少認識,不知道自己畢業以后能做什么,對所學知識是否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產生質疑。經過企業實習后,學生掌握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對所學專業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定位。其次,在實習階段真正從事工程實踐,了解了企業軟件開發流程和規范,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鍛煉了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最后,通過實習學生能順利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即實現了首次就業。通過對本次試點進行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跟蹤調查,計算機軟件專業3名??茖W生,其中二人培訓結束后去上海工作,另一人在哈爾濱參加工作,全部從事軟件開發行業,真正實現了一手拿“畢業證”、一手拿“工作證”的目標。這說明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能夠促進畢業生的就業率。
(二)增強教師業務能力
由于授課任務繁重,工作繁忙,教師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投入在學校教學任務中,與行業接觸較少。雖然也有短期的考察、講座等,但由于時間較短,而軟件開發流程一般較長,教師無法跟隨整個開發過程,企業經驗難免不足。同時難以緊抓當前流行的最先進技術,造成了技術更新緩慢,跟不上社會需求的腳步。有了校企合作這個平臺,教師就可以在跟隨學生進行實習的同時,增進與企業優秀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交流、溝通,掌握最新技術動態、社會需求動向,改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質量,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三)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經濟效益。由于到企業實習實訓的學生要長時間的占用企業資源,企業還需要指派專門人員指導學生,因此學生需要支付給合作企業一定的實習費用。當然,雖然學生付出了實習費用,但這于通過實習實訓后,找到理想、稱心的工作相比,付出是值得的。同時,實習企業培養出的學生進入相關行業工作,能力得到了工作單位的認可,對培養企業來說,也提高了其在行業中的名氣與影響力。
(四)促進學院長遠發展
首先,隨著就業率的提升、擴大了招生生源,也提高了學院的知名度。其次,促進了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終旨是提高學生能力,促進畢業生就業。在這終旨之外,它還能反饋于學院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使學院能夠準確把握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行業發展動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做到緊隨時代潮流,緊跟時代脈搏。再次,學院通過合作辦學。得到了企業的技術支持,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最后,通過校企合作辦學,不僅可以開閱師生的眼野,同時可以將企業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帶到學院中,促進知識的更新換代。同時為學院帶出了一支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還可以聘請企業優秀人員來院開展講座,或派出優秀教師去企業培訓、深入企業進行工程實踐,從而了解企業生產、技術、管理的各個環節,在實踐中找到突破點,找到科研的新方向,積極開展科研創新,或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工作,促進產學研相結合,這些對于學院本身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未來展望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收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些不足。比如說在校企合作中時間的確定上。在畢業前一年進入企業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這個時間才進入企業,而學生在學校的前二(??粕?或三年(本科生)與行業沒有關聯,對自身定位也好、對未來規劃也好,都停留在理想階段,不能與實際相結合,使得學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能早一點讓學生看到未來職業前景,使他們在學校時就能打好基礎,對于將來的企業實習更有好處。所以校企合作能不能不只停留在最后一年,而是適當提前更好。比如,在學生大一時就安排大概一周時間進入企業,進行認知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企業文化、先進技術、軟件開發過程,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用實踐動力指導學習。大二(??粕⒈究粕?、大三(本科生)時再安排半個月、一個月的短期培訓,跟隨小型項目,進行實踐鍛煉。大三(??粕?、大四(本科生)時再進入企業進行工程實踐,進入長期培訓。這樣階段性的進入企業實習,能夠鞏固實習成果,并且隨時與科技前沿、行業動態接軌,對于學生的在校學習也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62-66.
作者簡介:郭杰榮(1973-),男,湖南漢壽人,湖南文理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王先春(1973-),男,湖南澧縣人,湖南文理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項目批準號:湘教通(2012)434號)、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y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142-02
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訂單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本科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然而,當前高校的基本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社會要求,或根據社會要求進行轉變比較困難,從而導致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專業招生分布不合理,形成許多專業人才供需不平衡,不少專業出現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因而,要提高大學生就業率,解決就業困難的根本在于學校應充分融入社會培養人才的機制,特別是聯合企業進行對口培養的模式,聯合企業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研討、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共建、訂單式培養的教育模式。
針對目前湖南文理學院(以下簡稱“我?!保┪锢?、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專業應用軟件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改革思路是: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指導,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加強軟件應用與其他相關課程的交叉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以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軟件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為主線,對應用軟件類應用性課程進行適應性改革,探索應用軟件系列課程改革新途徑。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外學者對市場導向課程實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改革方面,主要采取向教師、學生問卷的分析方法。學術論文方面研究以課程實施的具體問題和探尋方法較多,高校課程實施方面的研究偏少。國內學者對校企合作辦學應用軟件系列課程的實施研究也比較少。大多數關于合作辦學研究的偏重在對合作辦學管理和政策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對某個校企合作辦學項目的情況介紹并提出一些問題及建議,如文獻[1]介紹了武漢工程大學行業劃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文獻[2]介紹了大連交通大學復合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第二,高校領導講話或從事國際交流工作的人員寫的工作報告或總結;[3,4]第三,對合作辦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探究;[5-7]第四,關于合作辦學教學模式的研究。[8,9]總的來講,現有的合作辦學中具體課程實施的研究較為缺乏,沒有形成系統理論,沒有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現實全面結合,且涉及的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合作辦學的調查研究更為鮮見。通過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構建了一個企業參與合作教育決策的理論,剖析了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筆者所在課題組聯合國內知名高端IT培訓企業,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針對高校培養模式和學生特點,共同設計軟件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制訂培養方案,雙方按通用人才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軟件工程類人才,在實施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企業高級工程師不僅在學校訓練學生專業技能,還在學生在企業做畢業設計時,指導學生工程創新能力,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軟件類工程技術人才。
二、校企聯合的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軟件工程設計訓練是現代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對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綜合檢驗,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軟件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提高本科生研發素質至關重要。在項目訓練教學中,校企雙方指導老師在結合企業研發生產實際的基礎上共同擬題,盡可能突出新穎性、創造性、可行性,與企業實際正在開發的產品項目相結合。教師和學生一起查閱文獻資料,收集有關書籍和資料,和學生一起制訂設計方案,開展設計。學生根據需要在?;蜻M企業解決各階段設計遇到的實際問題,完成設計。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筆者建立了一支由我校軟件信息技術資深教師以及企業高級講師組成的主講教師隊伍。一方面研究創立項目+技術應用+經驗總結授課法,通過多個實訓項目,促進學生對軟件應用技術的深入學習與熟練應用,同時項目訓練也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成就感。學習過程中注意組織研討及交流,促進學生對應用技術軟件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提高。完成項目后及時組織結題報告等工作,完成成果資料的整理、備份,并組織較大范圍的工作報告,總結并傳承項目設計的經驗。另一方面與企業聯合,拓展就業渠道及就業層次。根據合作企業要求招收學生進入“湖南文理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實習實訓定向就業培訓基地”,實訓合格學生推薦到“企業定制班”的企業就業,如未被錄用,則推薦到國內或國外專業對口的相關正規IT企業就業。針對我校相關專業學生培養需要的應用軟件系列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以及校企合作課程整合與開設,培養模式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校企聯合統籌規劃,研究應用軟件教學內容改革
經過不斷嘗試,筆者確立了面向國際高端軟件技術,結合電子信息技術,建立完備的應用軟件課程培養體系的目標,形成了完整的課程結構體系: 在一年級開設C語言的基礎上,開設C++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面向對象編程等基本課程;操作系統開設Unix,包含Unix內核開發、Java/C++ Unix開發環境等。另外同步開設Oracle數據庫管理、PL/SQL語法結構等。在此基礎上,進行Unix C開發訓練,學習掌握Unix環境編程和開發工具、Curses&QT編程、進程、進程間的通訊、多線程編程、網絡、數據庫編程等。最后進行項目實訓,包括即時通信、多媒體流系統、透防火墻和NAT、流信息采集系統、業務支撐系統、客戶端、手機軟件開發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訓練,大部分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基于Unix和Windows平臺下的項目開發,特別是企業級應用項目的開發技能,掌握開發大型軟件項目所必須了解的技術知識、設計規范、開發管理流程、測試流程等各個環節的要求。具體課程內容見圖1。
四、實施方案與具體實施計劃
具體實施中主要的問題與解決思路(如圖2):
1.應用軟件系列課程體系結構與內容優化
聯合企業制訂應用軟件系列課程結構與內容優化的指導思想、總體原則以及具體框架。具體實施方案為:第一,在充分調查研究,了解國內外應用軟件系列課程設置經驗以及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建設趨勢的基礎上,制訂應用軟件系列課程結構與內容優化的指導思想。第二,按照培養需要的應用軟件系列知識不同,區分各大類軟件工程專業。第三,應用軟件系列課程與電子信息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第四,拓寬應用軟件系列課程應用,增強與專業的聯系。第五,更新應用軟件基礎課程內容,適應現展要求。
2.應用軟件系列課程與其他課程交叉滲透
應用軟件系列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的交叉;應用軟件系列課程與電子技術課程的交叉;整合出新型應用軟件課程。配合應用軟件系列課程教學改革,建立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實驗教學體系。第一,科學設置和合理開設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實驗項目。第二,更新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實驗設備和內容。第三,更新應用軟件系列課程實驗設備和內容。第四,制訂嚴格合理的考核制度。
參考文獻:
[1]韓高軍,王存文,王忠,等.行業劃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2):20-21.
[2]王夢寒,李玉鳳.創新應用型工科研究生多元化、多層次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7-18.
[3]許戈平.專業與企業崗位對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62-63.
[4]吳元欣,王存文.依托專業校企合作聯盟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2,(9):75-77.
[5]馬林.內部制度建設:校企合作正效實現的關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1):48-50.
[6]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46.
引言
如今,“互聯網+”的元素已經融入了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日常生活、文化傳承、交通旅游、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張地說,誰掌握和破解了“互聯網+”的密碼,誰就掌握了擁有中國未來的鑰匙。在2015年兩會上,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出國家“互聯網+”戰略,對互聯網及基于“互聯網+”的軟件產業寄予了厚望。
1.軟件行業和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環境的轉變分析
目前,軟件和互聯網行業已經呈現三大發展趨勢[1]。第一,通過互聯網使用軟件的用戶越來越多;第二,軟件和服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第三,軟件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在“互聯網+”時代,與過去發展模式相比,軟件行業和人才培養環境的轉變已經呈現出以下六大新的特征和轉變:
(1)以“互聯網+”促業務創新與變革,企業轉型發展“擁抱”互聯網,向“互聯網+”模式過渡。
如今,經濟放緩,支撐國家實體經濟的制造業和其他傳統行業發展遭遇到了罕見的冬天,資金壓力明顯,但他們急需利用互聯網信息獲取社會需求、設計具有個性化的產品方案、高質量又低投入的成本制造投入、高效率營銷自己的產品,這一切必須借助互聯網和新軟件將其資源進行整合,使業務擁抱、對接互聯網。當前,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推進,軟件企業之前開發的軟件產品多被視為傳統軟件的范疇,前景已不被市場看好,軟件企業自身管理、技術轉型已成定局。這樣傳統企業和互聯網軟件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相互“擁抱”,共同設計和實現“互聯網+”模式。
(2)軟件表現形式和使用群體性質已呈多樣化、個性化。
軟件已滲透到有形產品中,形成智能硬件。互聯網+時代的有形硬件產品(如手機、智能電視等各種智能電子設備,也包括家具、機械設備等各種傳統有形產品)都將會嵌入智能芯片,都會有嵌入式軟件或App與之相連,從而形成智能產品。同時,軟件的使用群體已經從數量相對較少的企業轉變成了數以億計的個人用戶。僅中國而言,基于互聯網和手持終端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6.5億,軟件形式多樣化、個性化及服務化;使用群體的知識水平趨高化、年輕化,并且對軟件的個性化、新穎化和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3)軟件數據處理終端遷移,軟件計算新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服務行業都會利用大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軟件等工具,創造出更智能化的服務,為客戶提供充滿個性化、貼心的智能服務。非結構化的大數據產生是必然,這就急需提高軟件對數據實時、精準的處理能力,以大數據中心聚合數據,云計算中心終端計算、處理數據的模式已經形成。要滿足并實現這些特殊功能需求的軟件,傳統桌面軟件或者網絡軟件已經不能滿足新需求。
(4)軟件架構、設計需要新技術和計算模型。
為了高效、準確地處理互聯網+時代產生的大數據,最新軟件開發方法學、軟件開發新模型、新標準、新技術路線和并行計算模式、分布式數據存儲等軟件工程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已經有了新的定義,新的軟件人才應該盡快將其核心技術掌握。
(5)軟件運營、服務、消費模式過渡到“按需分配、按量收費”模式。
軟件已滲透到運營、管理及無形第三產業服務中,形成組織運營支撐平臺及新型智能運營模式和服務。之前,由軟件開發商開發出相應軟件然后一次性賣給軟件使用用戶,軟件部署在用戶自己購買的終端設備之上,軟件開發商僅提供一些升級、維護服務。在互聯網+時代,軟件已經由用戶個性定制化,而且用戶不需要自己購買相應的硬件設備,可以直接將軟件部署到租用硬件服務商提供的平臺之上運行,即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模式,軟件計算和產生新的大數據也托管存儲在云計算數據中心,用戶只要有一個可以連上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就可像運行在本地計算機上的軟件一樣,大大減少用戶的前期投入,還能讓用戶按照自身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配置。運營商按用戶的實際租用時間、流量消耗和服務水平等級等方式進行收費,已經能真正做到按需分配,按使用收費的運營和服務模式。如百度將搜索軟件變成網絡搜索工具,騰訊將即時通訊軟件變成網絡化的即時通信工具,360將殺毒軟件變成了網絡化的殺毒服務,將CRM變成了網絡化的營銷管理工具等。
(6)“互聯網+”模式下,新型軟件人才匱乏。
當下,新軟件的使用場景、運營模式和使用群體、需具備的開發技術等方面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節奏很快,導致當下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步伐遠遠落后于實際社會需求,培養出來的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差,知識體系結構陳舊,工程能力弱,新技術學習能力低,出現了企業需要的新型、具備高素質的人才匱乏,嚴重滯后我國軟件行業的發展[2]。因此,當下高校急需探索基于互聯網+時代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重點應該從新知識體系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核心專業課程群設置和新軟件開發模式培養及軟件項目實訓經驗積累等方面著手[3]。
2.探索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傳統和軟件企業發展轉型,軟件技術革新,軟件運營方式的轉變,為了培養出符合新形勢下的高級新軟件人才,國內外高校與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新型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國外,Stanford University等多所高校積極與google、IBM、微軟等眾多企業聯合培養新型軟件人才,培養早期人才投身于眾多新型軟件公司,以在美國成功為例(2014年營收6億美元),已經在業界樹立起了典范[4]。根據人才培養環境的轉變,可以探索并嘗試由企業具有針對性地提出大部分軟件工程專業核心專業課程的設置大綱與人才技能需求和專業課程目錄,高校再結合自身因素與條件,在充分滿足企業要求的前提下適當增刪和微調課程目錄設計方案,這種由企業定制驅動的培養模式對于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培養更具針對性。
在國內,東南大學已經和無錫(國家)云計算中心針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嘗試[5]。針對當前新形勢下“互聯網+”的一個應用方向特點,可以將軟件工程專業高年級學生專業方向細化分支出一部分到云計算應用軟件開發,大數據應用軟件開發等領域中;已可嘗試將軟件工程專業學生項目實訓課程內容交由本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組成的聯合師資隊伍進行培養;經實訓后將畢業生派往“互聯網+”企業進行生產和實習;積極改進核心專業課程群的設置,探索開設新型軟件專業的可能性。
3.結語
教育部關于緊缺人才的報告稱,未來5年我國信息化人才需求可達2000萬人,每年至少需求80萬人以上的新型軟件人才,我國軟件高級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未來制約我國軟件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我國高校必須在新形勢下改革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機制,培養以社會、行業需求為導向,多層次、面向應用、高質量的中高級新型軟件人才,這也是當前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亟須解決的大問題;能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發揮推動作用,對推進我國軟件行業占領行業前沿、可持續、積極健康快速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偉.互聯網時代的軟件革命SaaS架構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2-16.
[2]廖周宇.基于項目驅動的《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探討[J].軟件導刊,2015,14(8):212-213.
[3]薛桂香,魏立,袁玉倩等.軟件工程課程群建設方法初探[J].信息與電腦,2015,(10):137-138.
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總體目標是: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指導性框架,規范學院的教學工作,提高學院的教學水平,保障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具體做法是:健全教學管理制度,重視教學軟件、硬件建設。
軟件學院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課程體系質量保障系統、課程質量保障系統、學生學習管理保障系統、實踐教學保障系統和學生創新能力保障系統等五個組成部分。
一、課程體系質量保障系統
軟件工程學科是一個發展日新月異的新興學科,為了保證復合型軟件實用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制定反映學科發展現狀、適應企業界要求的軟件工程學科教程來規范學科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
學院在ACM和IEEE計算學科建議教程的基礎上,結合學院教學特點制定了完整的軟件工程學科課程體系,并建立課程體系質量保障系統,以組織課程體系研究,保障課程體系更新。該子系統包括組織保障、程序保障、反饋制度等三個組成部分,從組織、程序和反饋制度三個方面來規范學院的課程體系建設。
1. 組織保障
為了保障課程體系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學院組成了《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科教程》工作委員會。該工作委員會下設學科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兩個研究工作小組。
2002年至2006年,學院每年一版反映當前學科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科教程》,至鐵人版;2008年和2010年,學院還將鋼人版和正式版;以后約定每四年一個更新版。
2. 程序保障
為了確?!赌暇┐髮W軟件工程學科教程》的合理性和與國際計算學科發展的同步性,學院制定《軟件工程學科教程質量保障體系暫行管理辦法》,以制度來規范課程體系研究。
為了確保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發展現狀、適應企業界要求,學院把各個專業課程模塊的研究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確定為教學任務,指定專門教師作為特定課程模塊負責人,研究具體課程模塊的知識體系和課程規劃,并組織協調該課程模塊的教學。
課程模塊負責人跟蹤本課程模塊學科的發展進程,在本模塊的知識體系中增添學科中新的重要的知識領域,刪除知識體系中過時的內容,保證知識體系與相關學科的發展同步。同時負責人協調知識體系和課程規劃之間的關系,保證整個模塊規劃的課程能夠覆蓋應有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最新的系統化的技術和知識。
學科知識體系研究工作小組則以IEEE計算學科建議教程中的核心知識體為基礎,綜合考慮產業界需求、核心知識體的微調和各課程模塊負責人提交的該模塊知識體系,設計《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科教程》的知識體系。
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研究工作小組則在《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科教程》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學科核心課程體系,規劃、調整和批準各課程模塊負責人提交的課程模塊建議,從而構成完整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編排教學計劃。
3. 反饋制度
在對知識體系和課程模塊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院重視學生、工業界和國內外同行的反饋意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直接服務對象,他們對于教學內容的安排有著切身的體會。學院在每學期結束時都會組織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課程設置的看法。培養學生必須考慮企業界的需求,企業界的意見是我們進行教學活動必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學院定期向國際國內著名軟件公司提供我院的課程體系,征詢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企業根據他們具體的人才需求和對我院已工作學生的考察,向我院提出反饋意見。在我院和國內外高校教師的交流合作過程中,學院將課程體系作為一個重要的交流內容,聽取教育專家們對我院課程體系的建議,借鑒國際先進高校的經驗。
以上三方面的反饋以及學科發展現狀是各課程模塊年度工作報告和修訂《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科教程》的依據。
二、課程質量保障系統
課程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學院高度重視具體課程的教學質量,并將其作為學院工作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建立課程質量保障系統,從課程規劃、課程實施和課程評估三個方面制定相應制度來保證軟件學院的課程質量。
1. 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要素。教學大綱是課程規劃的重要文檔,學院高度重視教學大綱的制定工作。為了促使教師認真規劃課程,學院對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及教學實施提出詳細要求。
規定在課程規劃時,教師必須確定課程背景、課程預備知識、教材及參考書籍、教學目標、詳細教學計劃、課程覆蓋知識體系、課程實踐內容設計和課程考核要求,并將其寫入教學大綱。
學院對教材選定和實踐環節也提出詳細要求:如無特殊原因,所有課程原則上必須采用原版教材或三年更新的自編教材;除個別側重理論教學的專業課程之外,80%以上的專業課程應包含實驗或實習環節,實驗或實習成績應占總成績的30%以上。
學院對課程規劃進行透明式、公開化管理。學院開發專門的網站公布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師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同時也相互督促。課程教學大綱也成為學生決定選修課程時的參考,如圖2所示。
2. 教學支持系統
為了更好地控制教學過程質量和提供便利的數字化教學平臺,學院自主開發教學支持系統,并制定《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教學支持系統暫行管理辦法》來保證課程實施時教學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教學支持系統包含如下功能:課程信息管理、課程通知、課件管理、作業管理、課程論壇和成績管理。
教學支持系統為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便利的數字化平臺,也使得課程內容、課件、作業公開化,增強了教學活動的透明度,方便了監督。制度化、公開化、透明化的教學管理方式有效地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圖3為教學支持系統的界面圖。
3. 課程評估
學院有計劃地組織專家聽課和教師聽課互評,督促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每門課程結束后,任課教師必須認真評價自己的教學情況并撰寫課程教學總結報告。學生也將從教學態度、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對主講教師整個學期的授課情況進行評估。
三、學生學習管理保障系統
學生學習管理是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保證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學院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建立學生學習管理保障系統,制訂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保障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管理保障系統包括選課規定、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1. 選課規定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滿足不同學生的專業方向興趣,學院根據選修課的學分要求,按照1∶3的比例開設專業選修課程。本科生專業選修課程設置軟件技術、軟件過程、Linux與系統軟件、信息系統工程、信息技術、網絡多媒體、嵌入式軟件技術七個課程模塊,以及其他有待開發的課程模塊。軟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程設置軟件工程、信息系統工程、網絡與嵌入式技術等三個專業培養方向。學生必須選修一個課程模塊,以達到專業深度要求;同時還必須在其他模塊或方向上進行廣度選修。確立課程選修規則的目的是使學生既對某個具體專業方向有深刻的認識,具備相應的開發技能,同時又對整體軟件工程學科有較廣泛的認知。學院制定相應的選課規則,開發專門的“學生選課系統”,以保障課程選修的實施。
2. 企業實習
企業實習是軟件學院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為保障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學習質量和合作企業的利益,學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認真、細致地做好實習基地的選擇和組建工作
學院制定《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學生實習基地認定的工作流程》,以保障選擇、組建實習基地的工作能夠有條不紊、按章辦事。同時,學院還草擬《南京大學軟件學院關于在企業建立學生實習基地的協議書》,明確了與企業合作的原則。
(2) 制度化地與合作企業協同開展實習生培養工作
為促進與合作企業長期、緊密的合作,順利地完成實習生與企業的雙向選擇工作,學院擬定《企業對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實習生需求表》和《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實習生選擇實踐企業申請表》。
(3) 切實做好實習期間學生和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工作
為保證學生實習的順利進行,保障實習期間實習生和企業雙方的合法權益,學院擬定《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學生實習協議書》和《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學生實習有關知識產權及保密協議書》,使得學生的實習得以規范化。同時,學院也籍此與企業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
3.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完成教學計劃,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教學計劃中綜合性最強的實踐教學環節,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工作作風及工程能力,提高畢業生全面素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畢業設計包括工程實踐與畢業論文兩個環節,學院根據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對畢業設計提出不同的要求。
(1) 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設計
對于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要求必須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程實踐,并結合實踐完成畢業論文;工程實踐可安排在軟件企業,或在校結合具體工程項目進行。
(2) 軟件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設計
軟件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必須進行為期10個月的工程實踐,并結合實踐完成畢業論文。
四、實踐教學保障系統
教學實驗環節是軟件工程專業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加強學生動手能力既是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所決定的,同時也是保證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保障系統包括課程實驗、實踐課程、工程實踐和設備保障等方面的制度。
1. 課程實驗
規定教師在規劃課程時必須提高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實驗分量,要求除個別側重理論教學的專業課程之外,80%以上的專業課程應包含實驗或實習環節,實驗或實習成績應占總成績的30%以上;一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以以上機考試和答辯作為最終考試方式。
2. 實踐課程
學院認為,僅在課程中增加部分課時的實驗,尚不足以達到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對實驗環節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系統地設置獨立實踐課程,加強對學生軟件研發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文檔寫作能力的培養。為此,學院設置了獨立的7門實踐課程。并通過選課規則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參與三門以上實踐課程的學習,以此保障學生的實際軟件開發技能、團隊合作能力都可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3. 工程實踐
在學分課程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學院設置全時制學生工程實踐,規定符合條件的學生必須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從事真實的軟件項目,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五、學生創新能力保障系統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設立學生創新能力保障系統,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從而有效培養和釋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創新能力保障系統包括制度保障、設備保障和軟件設計比賽等組成部分。
1. 制度保障
學院一貫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制訂《南京大學軟件學院鼓勵學生創新管理辦法》,以保障學生創新活動有序的發展。
2. 設備保障
為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科研創新,學院在創新機房、設備和經費等多方面積極給予支持。學院專門辟出多間學生創新專用機房,并提供學生創新服務器和其他支撐設備。
3. 軟件設計比賽
學院每年組織“南京大學軟件學院軟件設計比賽”,鼓勵學生參加,并制定規章制度來保證該比賽的順利有效舉行。比賽成績作為評定獎學金和保送研究生的一項重要條件。
六、總結與展望
針對軟件工程學科發展迅速、實踐性強的特點,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在傳統的教學質量保障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實施上的探索和創新。該系統已經經過了3年的實踐,有效地保證了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培養的軟件人才的質量。
一、概述
從理論上看,“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簡單地說,就是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就是要主動地去“互聯網+”,推動微觀企業與中觀產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各個價值鏈環節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真正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不斷感受到互聯網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具備普遍服務的特征,并能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驅動力。因為在過去的20年里,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個10年中,我們看到了互聯網行業跟傳統行業共同生存、和平相處,互聯網催生出了很多新經濟。如門戶網站、互聯網游戲等,而到了第二個10年,我們看到互聯網正在逐漸地改變甚至于在顛覆很多傳統行業。
有分析認為,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變和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已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人們使用互聯網進行營銷,也就是說很多的廣告開始搬到互聯網上;第二,渠道的互聯網化,網購、電子商務的快速興起;第三,產品的互聯網化,很多廠商開始按照互聯網的特點生產產品,比如小米手機;第四,目前階段,互聯網已經開始全面地、深入地在改變、在顛覆各個傳統行業,包括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等。
二、行業背景、人才需求和培養現狀
互聯網所引發新的信息產業革命使得互聯網逐漸變成水電一樣成為各行各業所必需的生產要素,升級拉動產業的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互聯網行業總市值在2萬億美元左右,預計未來5年能夠提高到10萬億美元規模。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經超過6.49億,普及率達到47.9%。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互聯網產業正在深刻影響傳統IT市場和傳統產業,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變革已在進行。中國互聯網勢力的崛起無疑將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機會。
“互聯網+”業務擴展迅速,軟件開發、網絡管理人才需求量呈增大趨勢。通過對51job網、智聯招聘等大型網站調查的結果數據顯示,“互聯網+”產業的出現使不少企業看到了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新的市場商機已顯現。截止2014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5.57億,占中國網民的85.8%?;ヂ摼W用戶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已成定局。以教育領域為例,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著名經濟學家湯敏曾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后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印度年輕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的。而中國的青年人才還是傳統教育教出來的,怎么跟人家競爭?教育工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受到重點關注,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區”。國務院1月7日通過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為“互聯網+”教育模式限制政策破冰。包括騰訊、百度、網易、阿里巴巴在內的巨頭融合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諸多元素加速切入這一行業,都已經播下種子,只待逐步耕耘,開花結果。眾多企業紛紛加大資金投入,跑馬圈地爭奪人才,“21世紀最貴的是什么?人才!”一句經典的電影臺詞精準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有實力的公司“搶走”了為數不多的移動互聯高級人才,為擴張業務打下堅實基礎,其他中小型企業“沒人可招”,有業務也無人可用;而移動互聯網作為新興產業,如同20年前國內計算機人才培養一樣,國內既無專業從事的人才,各大高校也無對口專業,多從數學、物理、甚至不相干專業轉行而來。如此,高校專業培養體系不能為市場輸送滿足需求的移動互聯網人才數量,就算有少量專業接近的人才,也需要經過再培訓后才能完全進入這一新興領域,質與量均欠缺就決定了人才難求。受現行教育體制的所限,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與市場接軌明顯滯后,為適應新形勢通常只是對傳統的計算機相關專業修修補補,受制于教師培養成本沒有融入移動互聯網的內容,也沒有開設獨立的移動互聯網專業,仍然維持基于計算機單機或普通互聯網的開發和應用。非學歷教育的民營培訓機構嗅到商機,已經先一步搶占了當前國內大部分有關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的人才培養,并已有做大做強,產業化趨勢。
三、專業人才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
根據對51job、智聯招聘等大型招聘網站的調查顯示,“互聯網+”企業需要的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掌握移動互聯網高技能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課理論知識和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軟件設計和開發技能,較強的WEB界面設計能力,數據庫管理與開發能力,信息系統管理與開發能力,有一定的移動互聯網知識面,過硬的移動互聯網的網站開發、應用開發能力。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具備優良的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對移動互聯網人才需求的層次也將產生新的要求,要求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識、職業能力也各不同。根據不同院校實際情況,將計算機專業增加移動網站開發、移動應用開發兩個專業發展方向是見效比較快的辦法:①移動網站開發,在普通網站開發課程基礎上增加學習移動互聯網的原理和基礎知識,移動設備的軟、硬件結構與工作原理,掌握移動互聯網站開發的主要技能。②移動應用開發,在普通軟件開發課程基礎上增加學習移動互聯網的原理和基礎知識,移動設備的軟、硬件結構與工作原理,移動平臺的原理和應用,掌握主流移動平臺的開發技能。
四、基于移動互聯網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有著密切聯系。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的市場、職業、行業、產業、技術的要求決定了職業崗位(群),職業崗位(群)又決定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培養目標決定了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的方向,力求培養出來的人才與職業崗位(群)相吻合,這是帶反饋結構的人才培養產業鏈。在教育部1998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一文中,解釋了人才培養模式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有研究者把人才培養模式定義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由專業設置模式、課程體系構造、培養途徑、評價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議等具體要素構成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從培養目標的應用性、人才規格的復合型、多證型、課程建設的針對型、教堂環節的實踐型、教師隊伍的雙師型來體現。在工學結合等新職教理論的指導下,以典型移動互聯網崗位工作過程為基礎,實施項目化教學,情境教學,以“做中學、學中做”為教學理念,與若干“互聯網+”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形成“專業+企業”、和“專業+行業協會”的產學合作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其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評價方式設計說明如下。
1.課程體系設計。
計算機專業移動互聯網絡方向開設課程流程如上圖所示,當前J2se是主流移動開發工具,因此專業基礎課需要開設Java程序設計、msSQL或mysql、oracle數據庫等;開發初級、高級課程是3G移動開發應用平臺,主要以Android平臺為例;J2Se開發技術是Java基礎的后續課程;當前市場主流手機操作系統各類繁多,高職學生應以學精一種,兼顧其他為學習目標:即精通Android 3G應用開發、了解Windows Mobile和IOS應用開發,畢竟當前市場行情是安卓系統開發占主要地位。
2.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建設和評價方式。探索“互聯網+”環境下職院計算機應用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探索個性化、特色化人才培養途徑,探索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實現由職業新手到技能熟手的轉變,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深入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搭建產學合作平臺,深化校企合作。實施項目化教學,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建構知識與能力,提高綜合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注重人才的多樣化和個性培養,構建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規格。尊重人的個性,通過教育實踐,鼓勵個性發展,形成培養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教育格局。培養多樣化人才培養滿足人的個性發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真項目實訓,培養創新意識,造就技能熟手。構建集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相對評價相結合和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立體化評價方法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8月8日
前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這充分體現了中央的決心,也給高校畢業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生就業工作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的重大事情,畢業生就業好與壞是檢驗高校辦學質量、衡量辦學體系優劣的最佳方法,社會對畢業生的認可與需求,是高校立校之本,是改革發展的生命線。本文依托筆者在高校從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多年經歷,以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以此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參考。
一、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
1、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依然在持續,大學生就業問題仍然很大。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國IT行業影響巨大,據有關統計,在此次危機中失業率最高的就是IT業,軟件產業在此次危機中深受影響,一部分服務外包公司和對日軟件公司大量裁員或倒閉,對于新畢業的大學生還沒有工作經驗,就業IT行業就變得更為艱難,在2009屆大學畢業生工作統計中IT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很低。受本次危機影響行業的恢復發展仍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對于每屆高校培養的本專業的畢業生總體人數并未減少,因此存在著“相對”過剩的問題。
2、行業知識的革新率很高,對大學生的要求標準在不斷提升。由于計算機行業是知識更新速度最快的行業,軟件開發行業又是一個“跳槽率”最高的行業。大學生在校所學習的知識多為基礎知識,學校所教課程更新速度滯后于行業知識革新的速度,使畢業生在校學習的知識畢業后并不能馬上產生生產力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培養一名能夠上手的職員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而很多員工經過一兩年的工作后因薪酬原因,會有很多人選擇調換工作,致使跳槽現象頻發。因此很多IT企業寧愿較高薪酬招聘具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也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這也是無形中促使員工跳槽的助推力,促使這種不良現象的惡性循環,愈演愈烈。企業不喜歡花時間和精力培養應屆的畢業生的原因也在于此,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應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3、畢業生自身意識存在過高或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切實評價自己的問題。在如今的大學生中有一部同學存在著對未來工作期望值過高的思想,認為大學畢業后理所當然是高新稿酬、低工作量的理想狀態,對就業存在等、靠的思想,以此對于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程度較為膚淺,缺乏專研精神和能力,不切合實際。而另有一部分學生則認為這個行業的專業能力要求太高,通過自己的大學學習不能夠瞞住行業的需求,存在自暴自棄的思想。因此,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而這些問題都源于學生對行業知識的匱乏及對社會行業狀況的不了解所致。
多年來,我一直將就業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專題研究部署畢業生就業工作,明確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三年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2011年就業率為100%。
二、具體做法:做好兩個轉變、四個服務
(一)兩個轉變
1、轉變就業工作者工作思路和觀念,創新性的開展就業工作。在此嚴峻形勢下,系領導每年三月份招開學生就業工作意見征集會,會中分析了行業就業現狀,并征集了大家對就業工作的建議和意見,通過此次會議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固守原有的學生就業工作模式已行不通,要想求生存、促發展必須從觀念上徹底改變原來畢業工作中“等、靠、要”的思想,就是等著就業單位自己來學校招聘,靠學生自己去找,硬向學生索要就業協議的做法。轉變為“走出去,引進來”幫助學生就業的就業觀念。在此系里積極發動教師和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到社會中找就業單位,邀請單位來學院招聘,主動向單位推銷我們的學生來幫助學生就業。同時,還向用人企業發送畢業生簡章和邀請函等并努力與企業“結對子”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努力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積極主動向知名品牌企業推薦學生,就業工作著力保證高就業率的同時,向提升就業質量的思路進行轉變。
2、切實做好教育引導,轉變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并使之貫穿就業工作始終。通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不斷進行,針對有大部分同學對工作的期望值寄予過高,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小部分同學對就業缺乏信心,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因此,轉變學生就業中的“一高一低”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切實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使畢業生正確認識當前的社會經濟形勢和畢業生就業形勢,轉變觀念,正視現實,積極倡導“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通過就業指導課、講座、宣傳欄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業形勢教育指導及求職技巧等一般就業常識的指導外,還針對畢業生在不同時期所存在的不同問題,及時了解及時解決,并把具有典型性的畢業生請回學校做報告和交流,使應屆畢業生能夠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幫助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念。
通過上述活動,使就業指導貫穿在整個就業過程中,既鞏固、深化了就業指導,也解決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畢業生順利就業,畢業生高就業率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四個服務
1、建立實訓平臺,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服好務。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升學生就業質量首先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高度重視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利用寒暑假對在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活動,通過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為學生搭建好實習平臺,使學生在企業實訓中操作完成實際項目,讓學生找到自身學習的不足和差距,促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更加有效地利用在校時間掌握更多專業知識?,F與華信、華為科技、中軟國際、東軟、北京尚觀科技等多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有效地與企業進行良好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確保教學信息的時時暢通,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另一方面能夠確保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到企業進行實訓的機會,使學生了解企業,了解行業需求,校正學生自己的在校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時效性。
2、開設學生就業“綠色通道”,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早就業、就好業”服好務。對于品學兼優的學生找到好工作后,每年12月份開設綠色通道服務項目,對于品學兼優“早就業、就好業”的學生和參加校企合作培訓的學生簽署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給予學分置換處理,減輕學生負擔,解除學生后顧之憂,使學生安心工作和安心培訓。
3、時時了解就業情況,為推薦工作服好務。為更好地做好畢業生的擇優推薦工作,輔導員定期調查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清楚是否每位畢業生已落實就業單位,未落實的是否有意向單位;哪些同學有實際困難,在畢業生就業指導、擇優推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經驗。通過及時了解和掌握有實際困難的每一位畢業生的情況,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提供準確的依據。此外,鑒于有部分畢業生在派遣時尚未落實就業單位,并專門為畢業生建立了資源庫,將有需要學校再推薦意向的畢業生的個人資料登記造冊,只要有信息,有合適的需求就通知他們,使他們能早日落實就業單位。讓畢業生自始至終感受到學院和系里的關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會,正面人生。
4、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就業“跟蹤”服務,為完善畢業生就業工作服好務。為了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工作,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服務理念,創新工作模式,輔導員與學生建立了如E-mail、QQ、MSN、博客、微博、飛鴿等形式“網絡交流綠色通道”?!熬W絡通道”方便了解和關心畢業生的實習就業情況;能夠關注和“跟蹤”畢業生的思想波動,對在學習、就業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給予及時幫助解決,同時與相關學科教師形成“聯盟”,共同解決專業技術、就業心理等問題。
通過“網絡平臺”、“跟蹤”指導和服務,解決學生的就業實習的諸多問題;同時,對畢業生進行“跟蹤”管理,加強系部對畢業生的升學、實習和就業情況的信息收集,對統籌規劃指導全系畢業生就業工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通過網絡平臺輔導員及時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規定和就業崗位信息等重要咨詢,為畢業生提供更快、更為便捷的服務,幫助學生及時有效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就是努力做到“認識到位、轉變觀念、時時有指導,處處有服務”,最終實現學生找到工作,學生安心;子女有了工作,家長放心;用人單位招到了合適的人才,單位稱心;學校就業率高,學校省心的理想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羅文淵.淺論如何做好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5.
政行校企合作辦學是在政府的主導下,行業協會指導并參與,高職院校和相關行業、區域主導產業的龍頭骨干企業以合作共贏為基礎,以協議形式締約的相互聯系、相互開放、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實體。學校搭建政行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的校、院(系)兩級平臺,成立以“五個共同”為核心的利益實體,實現“三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辦學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其特點是目標共同定、資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責任共同擔,如圖 1 所示。
實 踐
形成校院兩級組織架構
學校建立政行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通過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政行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政、校、企聯合辦學體制,在專業建設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主體辦學、多渠道投資、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增強辦學活力。學校制定理事會章程,明確理事會組織機構、性質、作用、權利和義務、活動方式等內容,建立理事會議規則、聯席會議制度等。政行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由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相關機構代表組成;理事會設常務理事會,負責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職能;設立理事會秘書處,配備專人,負責理事會日常事務。理事會的主要工作職能有:協商合作發展戰略、規劃,決定合作發展領域和項目;審議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專業建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科研及產業基地建設總體規劃與合作辦學政策文件;協調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合作發展關系,協商協助解決相關難題和困難;監督共建共享資源及合作成果的利用情況,評估其合理性與有效性。
二級學院組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是二級學院邀請行業協會、企業等合作辦學單位相關人員共同建立的校企合作組織。其組織架構和開展工作從屬于政行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負責聽取本級校企合作工作報告,審議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工作計劃和校企合作制度;為二級學院專業建設、校內外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及社會服務、學生就業等搭建平臺。學校對外合作工作部門負責學院合作辦學管理與校級層面合作辦學組織實施工作;二級學院設立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負責本單位校企合作項目實施及管理工作。
創建由市級相關政府部門、學院駐地區政府、重點建設專業市級行業協會、骨干企業和學院代表組成的“政行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及“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為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提供體制保證;建立相應運行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發揮議事、咨詢、協調、合作功能,形成學校新的辦學管理機構和校企合作專業建設組織,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搭建“四位一體”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
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是一個由學校、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原則組成的產學研聯合體。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的思路,建設創意產業及創新創業基地,搭建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以基地“管委會”為協調機構,以“中心”為專業建設載體,由各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實際操作的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運行模式。學校從兩校區辦學實際出發,圍繞重點專業建設,分別在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成立校企合作組織、協調機構,并按照行業、專業劃分成立以專業(群)層面集實訓實習、技術研發、創業孵化、社會培訓“四位一體”功能的互利共贏合作平臺。
在華巖校區建設九龍創意產業基地。九龍創意產業基地由九龍坡區人民政府、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創意產業聯盟、重慶廣電集團等法人主體合作共建。由學校出場地,政府出政策,引進影視、動漫和藝術設計行業企業,通過產業集聚,建成接納影視動畫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其專業群的師生進行產品研究開發、參觀、見習、實習實訓教學和提供社會服務的創意產業基地,為影視動畫和藝術設計專業提供專業建設支持。基地主要功能一是對接環境藝術設計、影視動畫專業的校企合作辦學載體“環境藝術設計創意與推廣中心”“動漫產品研發與推廣中心”;二是承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群、傳媒類專業學生實習教學,為校企專兼職教師提供社會服務項目,成為企業、學校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的平臺;三是成為服務于企業技術攻關、員工培訓、學生定崗實習的平臺。
在合川校區建設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由合川區人民政府、合川區招商局、重慶華地投資集團、瑞思集團、重慶群標移動網谷管理公司等法人主體合作共建。在學校原有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技術推廣中心、研究所和微型企業等基礎上,學校出場地,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引入企業,建成創新創業基地。學校依托位于重慶“全球移動網谷”的現代化資源和設備設施,為軟件技術、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建設提供支持,把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建成社會服務、創新創業、微企孵化為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氐闹饕δ埽阂皇欠e極參與合川區“重慶市服務外包示范區”和“全球移動網谷”的建設,投入學校優勢技術資源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二是利用其重點發展旅游、電子商務和移動手機軟件產業的定位,引進軟件研發、游戲動漫、電子商務、旅游酒店相關企業,按照行業分類共建軟件技術、市場營銷、旅游管理專業及其專業群;三是對接校企合作專業和專業群,在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建立“嘉陵江軟件開發與推廣應用中心”“ 嘉陵江營銷管理推廣中心”“嘉陵江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中心”。
開創“五個共同”合作辦學機制
學校以重點建設專業,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及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為載體,創新并實踐“目標共同定、資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責任共同擔”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校企各方在理事會的推動下,以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和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為平臺,利用政府和行業的支持政策,做好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合作培訓、合作開發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構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體系。通過創新學校內部的運行機制,建立適應現代高校發展的治理機制,適應以教學為中心的院系兩級管理運行機制,以及適應工學結合的教學與學生管理保障機制;通過項目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利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確保校企合作長效運行。
緊貼“五個共同”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建設,政行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成立后,理事會從兩校區辦學的實際出發,在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分別成立“政行校企合作共建管委會”。管委會以各“研發與推廣中心”、研究所、企業等為重點專業(群)建設和生產研發載體,根據理事會授權協調各專業校企合作委員會的工作,即:管委會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將進入“創意產業、創新創業基地”的企業、工作室等,按照行業,專業劃分到與重點建設專業相對應的同一個中心,各行業“研發與推廣中心”又對應學校相應的專業,相應專業的負責人又是相應行業中心的成員或負責人。正常情況下,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以“中心”為單位在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委員會的組織下開展工作。 從而形成了“管委會”協調下的,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實際操作的,行業、企業與專業對接,行業、企業的負責人與專業負責人合作,實踐“兩個平臺、五個共同、三個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緊密合作的運行機制。
構建“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以“五個共同”為核心的校企深度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實驗實訓考核方法的改革,師資隊伍崗位結構的改革。在新的體制機制下,按照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可實現“三個融合”,即:三段能力(通用能力、專門能力、綜合能力)的融合;三種評價方式(學校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的融合;三種學習環境(課堂學習、職場學習、網絡學習)的融合。三個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極大的支持和推動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的專業建設與發展。
搞好“五個共同”為核心的制度建設
合作育人制度: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讓企業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招生就業、課程開發、課堂教學、頂崗實習、教學評價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制定相關制度,使合作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資源共建制度:校企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在學校教師培訓、掛職實踐、企業員工培訓、學歷提升、對外培訓與服務等方面進行長期有效的合作,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形成校企雙向兼職、共同向外、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
責任共擔制度:理事會成員單位簽訂共管共育的協議明確彼此之間的責任與義務;加強校企考核與評價制度建設。
合作發展制度:簽訂政行校企合作辦學戰略協議,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確定合作原則、合作目標及內容、各方責權利、合作組織領導機構及工作制度等。界定合作辦學內容、各方責權利、工作機構及制度。促進校企合作雙方的全方位提升。
成果共享制度:制定合作辦學項目利益分配意見,為企業開發新項目、新產品、解決企業技術難題,開發符合企業需求的項目并及時轉化成果提供動力。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
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形成政行校企參與的內部治理機制,通過內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校企員工的身份障礙,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與責任感;建立適應校企合作的學校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以基地及其組成要素為載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構建校企互利機制,確保校企合作長效運行。
建立“雙崗雙責”的教師交流機制。建立“校企互通”共同培育師資的制度,通過進行校企合作單位之間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專業帶頭人與企業部門管理人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或師傅之間的身份互換,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健全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長效機制,制定校企人員互聘、輪換管理制度,通過推行專業帶頭人“兼職企業顧問”制、骨干教師“企業掛職鍛煉”制、專業教師“頂崗實踐”制建立起適合高職教育理念的教師實踐制度。同時,積極推促兼職教師的選拔和聘用,以鍛造專兼職雙師教學團隊。
建立“項目合作”的共贏合作機制。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項目負責制度,加大用于合作企業項目研發資金的支持力度,鼓勵二級學院與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并掛牌運行;獎勵在企業產學研合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師生員工和企業員工,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校企間的產學研合作。
建立“多元評價”的質量監控機制。學校合作辦學理事會從整體利益出發,全面考慮各辦學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建立接受政府、社會、企業、學校評價的應對機制。一是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作為合作辦學的主導者,他們代表國家的利益,實施對學校辦學主體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二是社會化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構,它們代表學生和家長的利益對學校進行檢查和評估。三是企業作為合作辦學的人財物投入者,參與制定合作辦學、培訓、科研及社會服務保障制度,形成合作辦學全程監控機制。四是學校內部通過教學督導、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畢業生質量跟蹤等方法和手段進行質量監控與自我評價。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多主體監督的質量監控機制實現了依據辦學目標,對合作各方的教學質量、科研服務水平進行評價、測量、調整或修正,保證學校各利益主體目標的順利實現。
建立“搭臺唱戲”的集聚效果機制。政行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的建立,推進九龍創意產業基地、嘉陵江創新創業基地的發展,有效促進基地企業引入,這種通過政府出政策、學校出資源、企業出項目,政行校企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富有效率,充滿活力。
合作發展信息管理服務平臺
為加強理事會成員單位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理事會成員單位將合作共建管理信息平臺。建成集校企合作門戶網站、合作項目管理、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網絡教學實施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平臺。為校企合作開展項目建設、頂崗實習學生管理、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提供網絡支持,滿足學生邊工作邊學習、校企共同管理、學業成績評定的信息化需求;為行業企業員工培訓、企業技術支持提供及時快捷的途徑,實現校企、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升學校支持行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成 效
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今天,隨著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純學歷型人才已經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的需求了,如何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意義
1.1 國家層面的現實要求
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新階段,實現“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教育部提出了要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養、職業精神和技術技能融合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切實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①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今天,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大勢,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1.2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目前,企業把職業素養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指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進入企業的“金鑰匙”。他們認為,大學生的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最關鍵的在于他們所具有的職業素養。因為職業素養是一個人的道德層次和精神境界,企業需要這樣的人才,為企業創造效益。他們認為,一個人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通過短時間培訓,其專業技能是很容易提高的,而學生的職業素養是不可能通過短時間培訓就可以提升的。因此在選擇人才時,首先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其次是有德而能力欠缺的人,至于有才無德、無才無德的人,他們是不會選擇的。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基本的職業素養不夠,比如說忠誠度不夠,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隱含的危險越大。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出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具有較好職業素養的人才。②
另一方面,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畢業生就業期望與市場需求也還有差距,導致畢業生頻繁跳槽。因此,提高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對畢業生就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2 大學生職業素養現狀
據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在連續幾年的調查中都發現,大學生求職者對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質相對比較重視,如溝通能力、專業技能、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等,而對于組織能力、道德修養、協作能力、進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熱情等社會與具體用人單位所看重的素質類型(更多的是軟能力),卻被大學生求職者所忽視。事實上,這些被忽視的軟能力,不僅應該是社會與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更是求職者個人發展所應該具備的深層能力。③
3 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3.1 依托技能大賽,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職業技能大賽不僅是引領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促進校企合作交流,展示職業教育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競爭能力的平臺。④當前,中央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偉大部署,這個響亮的號召,讓職業教育推開了春天的窗戶。各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也相應的舉辦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能大賽,以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職業技能大賽,推動了學生的專業技術、職業能力的發展。遼寧輕工職業學院遵循“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教結合”的理念,有目的地將競賽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融合、競賽評價標準與課程標準融合、競賽訓練與課程實訓融合、競賽考核與課程考核融合,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不僅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體現,而且團隊合作精神、溝通交流能力、計劃組織能力都得以彰顯。
我院服裝設計專業服裝設計(品牌設計)課程采用“雙導師制項目化課賽結合”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職業技能競賽有機融合,將大賽內容與教學內容銜接,項目化主題設計完成作品,“雙導師”訓練,將課堂打造成小型職業技能競賽賽場,優秀作品作為參賽作品直接報送。紡織服裝系聯合大都會時尚購物中心舉辦首屆“大都會杯”視覺營銷大賽,18名選手在賣場選擇店鋪進行視覺營銷比拼。選手們經過一個月的時間走訪調研,利用課余時間采購材料,裝飾店面。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積累了較多的實戰經驗,在團隊合作過程中,收獲了友誼。計算機系學生通過參加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創新創業能力。
3.2 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學院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以企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把學生培養成為深受企業歡迎的能吃苦、敬業奉獻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學院建立了192個校外實習基地,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校企雙方全方位、全過程合作,細化學習情境,將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整合,不斷優化課程教學環節,創設學習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務或項目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通過項目為載體的教學實踐,融入相關知識點和職業素質要求,使學生從項目、任務的訓練中鍛煉實踐能力,掌握理論知識,培養職業素養,實現教、學、做一體化。例如數控技術專業與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設計學習情境,將企業的實際產品引入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專業基礎設計不同難度的項目任務供學生選擇,單獨或小組合作進行,先利用仿真軟件模擬,再到實訓室完成項目實踐,主副講教師共同進行指導,較好地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計算機系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化綜合實訓的探索,與大連永佳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合作,企業提供實訓案例和師資,按項目小組形式,以全流程跟進、完整項目實施的方式完成了模擬對日軟件開發的流程和管理模式。
營銷與策劃(服裝)專業服裝陳列展示課程采用“理論知識信息化、企業項目入課堂;實訓操作模擬化、崗位實操進商場”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企業項目開展教學,在商場真實環境進行檢驗。服裝專業教學、訓練、創新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等4個項目獲遼寧省教學成果獎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獎。
3.3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引領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黨的十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公民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去年6月份舉行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總理強調,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而且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讓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⑤
學院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工作理念,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從思想實際和關注問題入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道理與黨情、國情、民情結合起來,與當前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重大事件結合起來,與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情趣結合起來,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習慣結合起來,以活生生的實例和具體詳實的數據來分析、闡述、講解。同時,針對我院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興趣,調動各有關學生部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弘揚主旋律、宣傳中國夢、傳播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此來影響和帶動廣大學生形成愛黨愛國、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人生品德和高尚志趣。
學院積極開展旨在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以志愿者服務為平臺,開展人文關愛、心靈關愛、貧困關愛、環境保護等活動。如學生志愿者深入社區,慰問貧困家庭及孤寡老人,走進農民工子弟學校,與貧困學生搭成幫扶對子,開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動,培養學生樹立起“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思想,爭強社會責任感。以校園技能文化藝術節為平臺,校企合作開展各類專業技能大賽,舉辦文藝演出、講座報告、展覽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注釋
①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談職業教育新常態.2014.11.
② 楊群.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時代教育,2011.3.
一、我國目前的服務外包發展
1980年代以來,服務外包產業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服務外包作為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重要支柱產業,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截至2012年,我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金額6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執行金額465.7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分別相當于2009年的3倍和3.4倍。2012年,我國服務外包從業人員428.9萬人,約是2008年的1.8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291萬人,占67.8%。到2012年底,我國共有服務外包企業21159家,約是2010年的1.6倍。2011年中國服務外包提供商合同執行額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企業達20余家。
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然而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或者與我國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水平相比較,仍處于相對落后局面。從規模來看,我國計算機信息服務出口加上流程外包約為20多億美元,只有加工貿易盈余百分之一,不到印度十分之一,也落后于愛爾蘭、菲律賓等國。從承接外包內容構成看,主要集中在和制造業強項相聯系的軟件和IT服務外包方面,在潛力更大的商務流程外包方面只有少數比較成功案例。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積極承接服務業國際外包可以增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高產業結構,節省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目前,世界軟件開發、設計、金融分析、建筑設計服務、稅收準備和醫學分析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都在大規模的外包。因此,積極承接服務外包不但可以增加我國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而且能夠使我國的服務業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二、我國服務外包與印度愛爾蘭之比較
印度、愛爾蘭是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較為成功的國家,無論從發展規模還是發展水平都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我國與印度、愛爾蘭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進行宏觀與微觀比較,可以為我國進一步發展服務外包提供借鑒。
(一)國家宏觀的軟、硬件環境
1.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
(1)印度成熟的政策體系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甘地總理就提出“用教育和電子將印度帶入21世紀”,軟件業被列為國家優先發展的產業,并成立了專門的信息產業部。1986年制定了《計算機軟件出口、軟件發展和軟件培訓政策》,又對從事IT外銷的企業給予免交國內貨物稅,降低軟硬件進出口關稅等特別的優惠政策,保障軟件產業的發展。
除了產業政策支持外,政府為印度本土企業進入國內外證券市場融資創造寬松環境,允許信息技術企業上市集資。大力吸引外資100%投資控股軟件技術園區的企業。
此外,政府還對印度軟件公司在國際市場上融資收購國外企業軟件企業提供便利,放寬限制。印度的產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設立信息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對軟件開發等信息技術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2)優惠政策引導愛爾蘭服務外包
愛爾蘭在20世紀80年代末也開始利用歐盟結構資金和研究計劃的大量經費資助開展科研。愛爾蘭政府提出的“2000-2006年國家發展計劃”、2003年“2010年促進研發投入的行動計劃”和2004年“建造愛爾蘭的知識經濟—至2010年促進研發投入的愛爾蘭行動計劃”以及實行的企業所得稅的低稅政策,吸引了大批服務外包企業。
(3)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起步較晚但轉型較快
上世紀80年代,由于服務行業如電信、金融行業的開放度不足,我國側重發展了制造業,而軟件外包產業則起步于90年代。盡管起步較晚,但政府高度重視,陸續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2002年—2005年)》;2006年商務部啟動了“千百十工程”;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2008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09年《關于金融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的若干意見》;2009年2月《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問題的復函》批準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20個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從財政、稅收、工時制度、人才培訓、融資、電信服務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使服務外包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
2.行業服務性組織的協調作用
行業協會為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提供了平臺。像印度國家軟件與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作為印度軟件服務行業的自治管理機構,在研究行業國內外形勢、獲取市場信息、規劃行業發展前景、與政府部門溝通、海外宣傳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職能。在Nasscom的協調下曾促成了印度和歐洲一批軟件企業的戰略聯盟,為1000多家會員企業和歐美市場架起橋梁。在愛爾蘭,自1978年以來ISA一直引領著軟件發展趨勢和計算機服務的發展方向,并提供相關的研討會以及信息服務領域各個方面的專家信息。相比之下,我國以政府行政機構為基礎建立的有關行業協會,雖然在推動服務外包業發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工作,然而由于歷史、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務意識以及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出口促進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3.特色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
服務外包無需物流過程,主要依賴通信和網絡設施。為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要承擔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為了集中資源,各國都通過產業集群的帶動效應發展服務外包企業,在產業集群地企業競爭和合作,員工互相交流,使知識得以流動,經驗得以分享,促進集群內企業快速成長。
(1)印度軟件園區培養世界級的服務外包企業
1991年,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軟件技術園區計劃”,擴充光纖網絡、衛星通訊網絡和無線網絡,保證通訊的暢通。目前有超過5000條衛星電話線路,100萬網絡用戶,平均每天有246個網絡公司問世。正是借助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班加羅爾從1997年開始騰飛并躍居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它也是印度第一個計算機軟件園區。其后又由南向北推進,在各地建立了20多個國家級的軟件技術園區。印度政府在軟件園區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壯大服務外包企業的實力,比如免除進出口雙重稅賦,放寬中小企業引進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允許外商獨立控股,出口軟件外包的銷售額100%的免稅等。美國的CISCO就是利用班加羅爾的集群力量實現了擴張。班加羅爾還培育了印孕瑟斯、維普羅等世界級服務外包企業。除孟買、新德里等原有的經濟中心外,繼班加羅爾后海德拉巴、欽奈等城市也發展成為服務外包企業的聚集地。
(2)愛爾蘭科技園區的孵化作用
愛爾蘭政府也通過建設產業集聚地并給予優惠政策來扶持服務外包企業迅速發展,世界上第一個由經濟開發區發展而來的服務外包基地是成立于1959年的愛爾蘭香儂開發區。在初期,它幫助公司創辦合資企業,籌集資本,發行證券,之后在優惠股份,保險,稅率優惠和政府補貼等領域進行幫助。例如在自由貿易區內注冊的公司進口物品免征增值稅等。繼香儂開發區后建立了5個國家科技園。這些科技園區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設立了企業孵化中心,名稱為“創新工廠”,每個孵化中心都為扶植高科技知識型的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資助服務。
(3)中國工業園區建設
中國也建立了大量的工業園區,其中中關村軟件園、大連軟件園、上海浦東軟件園無論在基礎環境等硬指標上,還是服務環境、產業環境、人才環境等軟指標上都位居前列。如:免收離岸收入營業稅,政府支持并資助服務外包企業申請國際資質認證,人才培訓等。這些有利的環境為承接服務外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知識產權保護
服務外包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行業,涉及到發包企業內部機密,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對發展服務外包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制定條例和政策保護知識產權,1994年出臺的《版權法》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法律之一。2000年《信息技術法》和《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法》也為軟件企業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了保證執法力度還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監督。并通過簽署很多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協議來樹立印度服務外包業的形象。愛爾蘭國內市場狹小,軟件產品以出口為主,因此非常注重對創新成果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相比,我國盡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商業機密和數據信息等方面的保護上只有當違法造成損失之后才能進行懲罰,而且懲罰力度較小。另外中國的市場監管不力,盜版率居高不下,外國企業很擔心中國IT企業參與將會導致核心技術的流失,因而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外包市場上的競爭力。
5.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培養
(1)印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了各種用途人才資源的合理調配,印度形成了以印度理工學院居于頂端、各大學居中、信息技術學院居于底層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體系。1953年尼赫魯建立了第一所理工學院,之后相繼成立了6所理工學院,這些理工學院和德里、尼赫魯等重點大學都是以培養中高層次人才為目標,而社會人才培訓機構則以培養中初級實用人才為目標。比如印度最大、全球第二大軟件培訓機構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在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他們的課程設置緊緊圍繞企業需求,學生與新技術發展不脫節。多層次的人才資源是吸引發包國選擇印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印度是前英國的殖民地,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使用,使得溝通上沒有障礙,有利于服務外包的順利開展。
(2)愛爾蘭重視實踐教學和研發創新
愛爾蘭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比較重視實踐能力,軟件專業前兩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三年在生產一線實習,第四年進行獨立設計。這樣,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就具有了實際工作經驗和項目領導能力。另外,愛爾蘭的高校著力培養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能夠適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人才,主要從事高附加值軟件產品開發,集中于電訊、多媒體、金融、互聯網工具等高端軟件產品。
(3)中國人才低成本優勢和結構劣勢并存
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成本低廉的熟練勞動力資源是兩國共同優勢,但在人力資本存量總量及人才素質方面印度要優于中國,這與兩國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很大關系。中國雖然擁有多所高校,具有豐富的人才儲備,但初級人才資源比重較大,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則短缺,人才隊伍缺乏梯度性;大學教育課程與社會培訓機構由于理論內容教育過重而影響了實際動手能力,難以適應歐美國家的人才就業市場需求。同時,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印度相比,我國相關人才資源英語水平低,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都較強的人才不足。
(二)服務外包企業的自我完善和合理的業務選擇
1.嚴格的質量認證
質量管理及認證除了采用國際通用的ISO質量認證體系外,還有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開發的“CMM等級認證”。目前印度的軟件公司有170家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數量全球第一。正是由于嚴格規范的質量保障體系,印度軟件企業在項目管理上表現優秀,對項目完成質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力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從而使印度有機會獲得更高端更大金額的服務合同。而愛爾蘭大部分服務外包企業建立較晚,規模較小,對企業質量體系認證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其缺乏企業質量認證體系。我國目前通過CMM認證的企業不多,有54家獲得CMM5級的評估,有90多家通過了4級。
2.目標市場的定位
全球軟件和服務外包業務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的,90年代中期以后獲得較快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包國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日本。大約占95%左右。印度、愛爾蘭和中國分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目標市場。
(1)市場集中度較高的印度離岸外包
印度承接的離岸服務外包比較集中,有2∕3來自于美國市場。一方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印度許多軟件開發人員都有在美國研發的經歷,熟悉美國的軟件開發要求和技術水平。其次是英國。整體而言承接的業務領域有從簡單的業務流程外包向復雜化高端化擴展的趨勢,但大部分仍然是利用低成本優勢承接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外包項目,因而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優勢。08年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印度服務外包產業,使得整體盈利能力下降5~6%。印度服務外包業開始考慮突破單一的歐美發包源地來避免高度的依賴性導致的巨大風險。2009年印度服務外包對美國、英國出口下降,相應地對包括歐盟、亞洲、中國、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南非等新興國家出口增長。例如TATA開始以中國為基地,進入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服務市場領域。
(2)語言優勢明顯的愛爾蘭服務外包
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又是歐元區唯一說英語的國家,充分的地緣優勢和語言優勢使歐洲成為其主要的市場。通過積極引進英特爾、微軟、惠普、IBM等國際知名大公司的產品,實現軟件產品的歐版化,即翻譯成為不同語言的軟件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在海外資本進入軟件產業的同時,愛爾蘭本土軟件企業也發展壯大,國內從事軟件的公司從1995年390家增加到2003年的1000多家。這些公司通過對市場細分,形成了許多專項市場公司,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中國承接服務外包市場較狹隘且層次低
我國以發展日韓市場為重點,而在外包主導市場—美國和歐盟,中國的市場份額極為有限,這兩個市場分別被印度、愛爾蘭牢牢占領。主要是由于既懂技術又精通外語的全方位人才的缺失以及缺少銷售渠道和營銷網絡,導致開拓歐美服務外包市場比較困難。在利用區位優勢承包來自日本的外包業務時,由于中國企業規模小,國際化程度不高,只能利用我國良好的制造業基礎,結合勞動力成本優勢,承接產業鏈的最底層的服務外包。日本企業發包到中國的一般都是其作為總承包方進行系統設計、架構分析之后分解出來的子模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加工貿易的性質比較明顯,這種外包業務雖然能夠短期獲利,但長期會被鎖定在不利地位落入比較優勢陷阱。
三、我國加快發展服務外包擬采取的對策
針對我國在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中所具備的優勢與劣勢,借鑒國際發展經驗,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I促進我國服務外包業的快速發展。
(一)國家要加大對服務外包產業的政策性支持
1.繼續完善和出臺服務外包產業政策
我國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政府應該提供優惠招商引資政策,放寬市場準入,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和規章,加強對市場的監管,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國外大型跨國公司來我國設立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國內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資金支持、信貸擔保等渠道幫助企業融資,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并倡導、組織企業通過CMM、ISO等國際標準認證體系,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充分發揮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的作用
我國需要建立像Nasscom的服務外包協會,通過舉辦交易會、建立公共網站等形式,為企業創建一個國際化平臺,及時將國際服務外包市場的最新信息和發展動向傳達給企業,為企業提供全面、準確、及時地信息和建議,并通過國際交流和學習增強本國服務外包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在國內,行業協會需要擴大服務外包在國內企業中的影響力,并協調會員企業之間的關系,實現行業自律,保障有序競爭。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間建立真正由業內企業主導的行業協會,發揮其橋梁作用。
3.發展特色產業集群,開展錯位競爭
我國目前已成立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應發揮各自特色,形成以綜合實力強的北京、上海為核心;地緣優勢的大連、深圳等港口城市為橋梁;成本較低的西安、成都等中部城市為后方的市場格局。差異化的競爭可以達到優勢互補。比如大連承接日韓的軟件和ITO外包,上海重點面向歐美國家的金融和物流服務外包。各地根據自身的優勢制定發展方向。同時政府要加大對與服務外包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支持產業園區配置計算機、通信網絡等硬件建設,進一步提高通信、郵政、交通等部門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給中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
4.完善相關立法和執法,保護知識產權
政府需要轉變職能,提高服務意識,努力從法制建設和政策引導方面完善信息安全環境。通過制定嚴密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及其實施的具體措施,規范市場秩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力度,確保行業健康發展。另外,對承接服務外包涉及新的業務合作形式和關系,包括合同標的、交付方式、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新內容,加快完善與國際商業慣例相適應的法律規章建設。
5.引入和培養專業性人才
人才培養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的工程。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積極有效地帶動各個相關部門建立協調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要積極引進熟悉國際外包市場和業務流程的優秀人才,為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提供國際化人才儲備。當前金融危機迫使很多發達國家的企業大量裁員,我國應該抓住機遇以更優惠的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或任職。其次,不斷推進高校教育改革,調整專業結構,增設服務外包課程,加強英語教學,大力培養適合外包企業發展需要的實用技能型人才。第三,依托社會專業培訓機構和國際合作,按照企業需求進行定向培訓,培養各層次的服務外包人才。
(二)企業要提高承接服務外包的能力和開拓多元化市場
1.加快行業整合,培養大型龍頭企業
現在全球服務外包市場上,發包方對承接方的實力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中國外包企業相當于印度大型外包企業10年前的狀態。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最大的服務外包企業INFOSYS年營業額達到70億美元,而中國最大的服務外包企業東軟年收入也才超過1億美元。可以看出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外包企業規模偏小,實力較弱。因此,為了增強競爭力,具備一定規模的外包企業應該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進行強強聯合,整合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發展為大型龍頭企業,提高承接大型服務外包的能力。在中國,行業整合的序幕已經展開,如:中國軟通動力2008年并購整合了美國AKONA公司使歐美業務08年整體營業收入增長高達300%;2009年初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公司東軟集團宣布并購了第二大軟件外包公司大連華信。服務外包企業應通過不斷并購加快業務發展。
2.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外包的本質是提供專業化服務,行業要取得規模效應就要提升服務品質。印度的服務外包是從提供專業化的呼叫中心服務起步的,發展到現在印度全境大約有500多個呼叫中心。印度第五大本土軟件供應商薩蒂揚也是從接包軟件項目起步,發展為現在全印度最為專業的緊急事件的處理機構。由此可以看出,專業化服務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務的效率和競爭能力。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目前大多處于二包三包的地位,利潤較低。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國際競爭加劇等因素要求中國外包產業要及時走出比較優勢陷阱,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通過加強與具有從事服務外包經驗的海外專業技術人才的業務溝通,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3.以日韓為立足點開拓多元化市場
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決定了我國承接日韓服務外包具有相對優勢,在歐美所占市場份額不大。然而,與歐美國家相比,日韓企業整體的服務外包程度遠低于歐美,來自日韓的項目集中在編碼和測試工作,利潤率也低于歐美項目。因此,要在繼續鞏固日韓市場的基礎上,開拓歐美服務外包市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使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軟件企業面臨較大的發展阻力,印度信息產業也因為金融危機發展放緩,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呈現向其它人才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轉移的態勢。這為我國企業開拓歐美市場,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我國還應積極拓展如新加坡、西班牙等新興國家的市場,爭取更多的發包資源。
參考文獻:
[1]張明磊.我國IT服務外包問題研究[J].商業經濟2009(11).
[2]江小娟.服務全球化與服務外包:現狀、趨勢及理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俊,蘇曉紅.芻議金融危機下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機遇[M].對外經貿實務,2009(10).
[4]劉紹堅.中國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現狀、模式及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2007(6).
[5]宋曉東.我國吸引國際服務外包的競爭條件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2).
[6]徐興鋒.印度、愛爾蘭和中國軟件政策支持的比較與啟示[J].國際貿易論壇,2007(3).
[7]朱勝勇.印度服務外包發展現狀及我國的比較與借鑒[J].國際經貿探索,2008(6).
[8]胡國良.中國、印度軟件外包業國際分工、發展模式及競爭力比較[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6).
[9]滕學英.淺析我國服務外包發展的障礙因素[J].企業技術開發,2009(6).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2SK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