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03 01:46: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考地理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考地理總結

篇(1)

解題時必須認真閱讀材料,對材料進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綜合分析,明確材料的中心問題及屬性,理清它們與地理學科中哪些知識、規律和原理發生聯系;明確問題產生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辨別哪些是人類活動對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起主導性作用,哪些是關鍵性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樣,通過閱讀從材料中提取關鍵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問題的本質,為進一步分析提供基礎。準確地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讀“懂”題后,就可避免避免“下筆千里,離題萬里”的苦惱。

準確審題,正確解題的第一步就是要準確地審題,包括給出的文字材料、各種類型的地理圖表等。要盡可能挖掘一切對解題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創設解題情境。

1.對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話,每個數字、符號,因為這些都會是解答問題所必備的條件,忽略了某點就可能答非所問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關鍵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2.對于各種地理數據統計圖表,要首先熟悉圖表的結構特征,了解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還要研究該地理要素變化的趨勢。比如地理坐標圖,要弄清楚橫坐標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個或兩個縱坐標,各表示什么。有時還必須注意坐標的刻度是否一致。

3.在地圖上,給出的經度、緯度、山脈走向、山脈的高度、河流、行政區界線、鐵路線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能夠建立起相應的空間概念,進而與區域地理知識聯系起來,也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圖表的試題,要結合文字敘述分析閱讀地理圖表,準確獲取有效解題信息。另外還要注意挖出隱含信息。有些試題的條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須的,而試題往往有意識以間接方式或在細微處表示。

二、積極聯系教材,將地理知識與試題要求“對接”

準確審題后,解題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答題思路,靈活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將所學知識與試題要求成功“對接”來解答試題。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度地理思維,綜合分析解答問題。運用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內涵(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資源、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以及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影響等知識。有時由于題目條件隱蔽,層層設障,并且沒有明顯的正誤傾向,只能依據條件去判斷、推理。在此基礎上要理清頭緒,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并找出優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

1.積極聯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維。雖然材料分析題提供的情景是聯系社會實際的問題情景,對學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問題,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內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規律和模式為知識基礎進一步分析材料,進行橫向的延伸與縱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觸類旁通,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探索解決措施和對策也就是所謂的會應用知識,就是為解決問題而回憶相關知識并選擇有用知識的過程,從而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2.運用知識不僅需要記憶,而且還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地理知識本身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出現某些弱點,而不易重現已學過的知識,甚至重現錯誤的或帶干擾性的知識等。例如,回答“說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一題,題意與要求十分易懂,但對這一界線卻已模糊(可能與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分界線混淆)甚至忘記,也就無法解答此題了。

3.地理概念復雜多樣,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干擾性。比如地形、地形區、地勢、地貌是相互聯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問題時,容易弄混。例如,題中要求“寫出圖中的×處的地形區名稱”,很多學生寫成“高原”、“山地”之類的地形名稱,卻不知必須寫成“××高原”、“××山地”,進而導致失分。再如,題目問“北美的地勢特點是什么”,如果把答案寫成了“東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山”意思雖然不錯,但不符合題目要求,學生寫的顯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點,地勢特點應寫成“東部和西部高,中部低”。

為了解決問題會用知識,就需要加強鞏固知識的教學,對知識有良好的記憶,同時要不斷地加強知識系統化,了解知識間的聯系,這些都有助于重現知識。此外,在教學中經常介紹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學生重視知識。

4.綜合思考題目。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學生應逐步構建起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綜合分析思維方法,知道應從哪些角度去全面地、綜合地分析和評價不同地理事物的特點。

例如,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從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范圍、界線)、地形(主要類型、組成、地勢、地表形態、分布、成因)、氣候(氣候類型、氣溫與降水特點、溫度帶、干濕區、成因)、河湖(分布、補給、水文與水系特征、成因)、植被(類型、分布、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點)、自然資源(種類、分布、數量、質量、優勢和制約性資源)等入手。

分析區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區域社會構成特點(人口狀況、民族狀況、宗教,文化,教育,傳統)、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區域在世界或全國的經濟地位、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交通、城市)、區域經濟競爭力(優勢、制約性因素)、區域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等入手(綜合分析區域內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各因素,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

另外,要牢記地表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和制約關系。

5.主動遷移材料,打開解題捷徑。教材中用文字敘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發展,演變過程,許多都可以通過圖形表現出來。運用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進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題的一種重要方式。

例如,地球光照圖應善于把平面圖遷移為立體圖;斜視圖遷移為正視圖;俯視圖遷移為側視圖。在地圖中應善于把等高線圖遷移為地形剖面圖。再例如,將材料中的傳統工業區向“德國魯爾區”遷移;新興工業區向“美國硅谷”遷移。材料遷移的總體原則是要把抽象的遷移為具體的;陌生的遷移為熟悉的;復雜的遷移為簡單的,這樣自然就打開了解題的捷徑。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進行圖文轉換,圖形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注重答案文字的錘煉、組織

考試時做到了以上兩點,并不代表該題的考分就十拿九穩了。有很多考生既充分地獲取了解題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使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地理能力與試題進行了“對接”,但得分情況仍然不夠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是由于缺少科學、邏輯、全面地答案表述。在表述時顛三倒四,詞不達意,乃至丟分。

1.簡明扼要,科學規范。地理綜合題能否嚴密組織答題體現了學生的個人全面素質。地理綜合題的文字表達要努力做到科學性、規范性、專業性、簡潔性、完整性、邏輯性、明確性、條理性和層次性。例如,科學性就是要求不違背科學原理;規范性就是要求不用口語化答題,要用科學術語;專業性就是要求盡可能地使用地理學科的專業名詞;簡潔性就是要求回答問題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明確性就是要求答題一定要答在點子上,不能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等。

2.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答題時要盡可能少寫或不寫錯字、別字,字跡要工整、大方,要點最好用“①②③④”標好,要點之間用“;”隔開,這樣才能做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篇(2)

在高考地理考試過程中,一般綜合型試題的題目都比較復雜,給出的條件也很多??忌诳荚囘^程中可以先對題目進行整體審題,了解題目的大概意思以及題目要求考生做出解答的問題類型。在整體審題過程中大致瀏覽題目所給出的材料,并根據所提供材料對解題類型有一個大概了解,對題目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總體概括。

2.準確審題

在對題目進行整體審題后,考生對綜合型試題的考查內容以及提供的材料都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在準備開始解答綜合題前,要對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和題目的問題進行仔細閱讀,例如,題目中提出的經緯度、太陽高度角、位置分布、圖例圖標等信息。對題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仔細閱讀材料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數據、每張圖例表格,總結出題目和材料中的關鍵詞句,明確解題過程中的主導思路,防止發生所答非所問的問題。

二、利用材料信息

地理的綜合型試題一般都伴隨著數據、地圖或者圖表等材料信息。在對綜合型試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要學會多應用題目中所提供的材料信息。例如,題目中多次提到四川盆地,那么可以由此得出以下結論:首先,考查的是中國地理知識;其次,四川盆地有高山阻擋、海拔低、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等知識點;最后,再根據具體題目要求結合材料內容作出準確答案。

三、學會進行知識遷移

高考地理的綜合型試題不僅是對學生地理知識儲備量的考驗,也是對學生臨場發揮、隨機應變能力的考驗。地理考試主要考驗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以及對不同類別的材料進行分析的綜合能力。根據不同題目和材料進行知識遷移需要考生具備過硬的地理知R基礎。例如題目所給出的問題是石油、天然氣的運輸方式。那么根據所學知識想到石油、天然氣均為流體,只能使用管道運輸的方式,再由管道運輸所想到管道運輸的優點(運輸成本低、所占面積小、連續性強等)。

四、注重答題細節

在解答高考綜合題時要盡量使用專業的術語,答題卡對每個問題的回答區域進行了有限規劃。這要求考生在答題過程中盡量使用準確、精煉的語言進行作答。在答題過程中使用書面語言,切忌出現白話文。高考試卷是流水式閱卷,每一名閱卷老師要在短時間內對大量試卷進行批改。在綜合型試題的閱卷過程中簡練的答題內容可以更好地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使得閱卷老師根據知識點對試題進行打分。

在答題過程中要做到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不要使用套話對試題進行解答。在綜合型試題的解題過程中,很多考生對于同類型的問題使用套話進行作答,導致多個試題的答案出現嚴重雷同。同時在綜合型試題的解答過程中,由于答案內容過多,導致閱卷老師不能很清楚地看到采分點。考生可以在答題時將答案內容標注序號,或者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條理清晰的詞語對解題答案進行合理劃分。這樣不僅可以更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解題思路,也可以幫助閱卷老師更快速地抓住答案的采分點。

在答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認真書寫、規范作答。閱卷老師每天都要審閱大量的試卷,一份書寫規范的試卷可以有效緩解老師們的工作壓力。規范的書寫不一定要求學生的字跡多么漂亮,只需要在作答過程中清楚寫好每一個字。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在答題過程中大量出現錯別字和勾抹痕跡,如將“鋒面”的鋒字寫錯成“峰面”;將“大洋洲”的洲寫成州等。規范的書寫以及整潔的卷面可以對考生的考試成績產生一些影響,因此在綜合題的答題過程中考生也要格外注意。

科學合理的解題方法可以讓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要領適用于每一名文科考生,相信只要考生在考試過程中擁有細心、信心和決心,一定可以取得滿意的高考成績。

篇(3)

1、信息呈現形式新穎多樣,綜合性、應用性強。試題多選材新穎,重視新情境、新材料的綜合運用,使考查的內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這種綜合性極強的信息呈現方式,涉及的地理要素多、知識跨度大,考查的內容也常融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知識,而且關注時政、社會熱點,以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現象為情境,顯現出極強的應用性。

2、區域載體各具特色,空間性、時間性強。以區域為載體,從特定區域環境的各個角度切入,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思想、觀點、方法去分析區域不同時間與空間的自然地理特征、工農業生產活動布局,比較區域差異,評價人類活動的合理性,預測區域發展趨勢等。

3、圍繞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設問多變,創新性強。綜合題多關注區域可持續發展、如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等問題,情境材料不同,在設問形式上不斷翻新,這對考生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思考問題的“面”有很好的考查。近年來,試卷中出現了開放性設問,對考生對同一問題不同的思維角度和地理科學態度又有很好的考查。所以,培養批判性、創新性等多角度的思維是應對設問多變、開放性試題的主要出路。

4、答案制定系統、靈活,不局限于教材,選拔性強。試題不僅設問新穎,答案的制定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突出系統性。常需要考生在給出的大量綜合性信息中挑選出有用信息,組織、總結自己的論點。這需要考生對所用知識在頭腦中有清晰的構架和脈絡,清楚各知識間的聯系,對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能靈活地針對問題,全面、系統地把相關知識組合在一起,完善答案。

針對以上特點,同學們在解答綜合題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步驟和方法,以提高解題能力,取得高分。

1.規范閱讀,用心審題。用心審題要明確“欲速則不達”,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答題,綜合題得分根本,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題,關鍵在于你做對做全多少題,所謂“撿到籃里方為菜”,不能“荒不擇路”,那樣往往是“南轅北轍”,損失更大。

審題審什么,在能力立意要求的地理考試中,首先應能夠從題的材料中獲取解題信息,審題就是審材料內容,審圖和文字中信息,圖中的圖例、點、線、面狀信息。解題的關鍵是要掌握讀圖的規范步驟和方法,審題的目標是要窮盡所有信息,全面細致分析材料和問題。審設問應注意限定條件,評價還是描述,是說明還是分析,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等,審清了設問條件,答題才能有的放矢,答對所問,從而得到高分。

例4:材料一 天然橡膠是一種熱帶經濟作物,是制造輪胎的原料。天然橡膠喜高溫、高濕:年均溫在19℃以上,以21℃~27℃為宜;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相對濕度70~80%;靜風向陽,風速60厘米。熱量條件的保證程度,特別是越冬低溫狀況是橡膠樹生長的限制因素。絕對低溫

材料二 哀牢山脈宛若一道屏障縱貫云南中部,在云南氣候上有著重要作用。哀牢山西坡水熱條件較東坡優越。

材料三 我國天然橡膠分布圖。

哀牢山西坡的橡膠林多選擇在陽坡的山腰部位,并放寬行距;哀牢山東坡地區,橡膠林則選擇在北部有屏障且向南開闊的馬蹄形環境中,并且要預先營造防護林。分析橡膠林如此布局的原因。

這是小切口、大分值,體現信息獲取和解讀,強調分析、思考能力,注重深度考查的一道題。一般仿真高考試題和高考答案分值及要點分布相似,往往是2分或者3分一個點,就此題信息量來看,應該有6個要點,并且答案就在信息、材料中,就在對材料的分析過程和知識對接中。材料中提到橡膠生活習性,喜濕喜熱,怕風畏寒,設問中“陽坡—放寬行距”、“北部屏障—馬蹄形—防護林”,結合圖和材料二哀牢山西北—東南走向,西(南)坡迎風坡水熱條件優越,將橡膠的生活習性和設問中的條件一一對接,即可答題。這里不可表面分析,如放寬行距是為了增加行距空間,也不可主觀憑經驗和記憶臆斷答題,如營造防護林是為了保持水土。

參考答案:西坡受寒潮影響?。?分),地處西南季風迎風坡,山腰部位降水豐富(2分),選擇在陽坡并放寬行距可以充分利用光照(2分)。東坡受寒潮(冷空氣)影響較大(2分),馬蹄形地形可以阻擋冷空氣(2分),營造防護林可以減小風速(2分)。

2、歸類問題,構建思維模式。地理客觀題強調對知識理解層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地理主觀題更能體現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綜合歸納近幾年高考命題設問,其問題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①就圖填空:在區域定位基礎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認,主要從圖或材料中獲取信息;②原因類問題:從自然原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和人為原因(主觀上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兩方面回答;③區位因素分析類問題:從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社會經濟因素(工農業基礎、交通、市場、科技、歷史、勞動力等)分析;④環境問題分析: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角度考慮;⑤措施類問題:主要從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個方面結合實際考慮。要把握各類問題的答題方向,同時要結合具體實例體會同類試題的解答方法和語言表述。

3、研究分值,確定答案要點。由于高考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以及閱卷標準的把握,高考試題各題目分值設置一般是按要點給分。基于此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分值,再結合題問題的設問,可以估測答案要點數目。例如有一小題的分值是6分。我們就可這樣估測:如果答案要點為1個,答對得分,不對0分;如果要點為2個,每個3分;如果要點為3個,每個則2分。第一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法判卷,對了得6分,不對不得分,對于學生(視分數為命根)而言,未免太殘忍點;從歷次模擬考試和歷年高考來看,6分的題要點數目一般是3個,每個2分。從學生答題情況來看,有的同學只答了一個要點,無形中就失去了如4分,即使答了兩個要點,也失去了2分。而對于三個要點的題目,為避免失分,一般我們選擇4-5個方面去答,這樣失分的機會就相對少一些。

4.答題規范、表達準確。對試題進行邏輯分析后,要進行答案的構思,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邏輯嚴密、答案簡潔、條理分明,是規范解答地理綜合題的宗旨,文字表述要注意地理術語的運用,要用直觀、明確、精練、科學化的語言,用詞用句可回歸教材,規范用語,應力求準確,措辭要認真推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敘述要符合學科習慣和規范?!昂喢鞫笠?、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綜合題規范答題的宗旨。

(1)注意從圖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準確、有效的信息,并能夠適當地遷移知識。答案來自于對信息的提取和歸納整合,這叫“論從圖(表、文)出”。(2)規范用語,回歸教材,運用地理學科術語進行表述。醞釀“語言”時,應“先自然,后社會經濟”“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他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內后外”等。答題時,許多考生明確答題方向,也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規范,使用非專業術語,造成語言表述不到位。

篇(4)

分析 首先要認識到本題物理過程主要有,傳送帶在外力(電機)作用下先加速后勻速,煤塊在滑動摩擦力作用下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直至相對傳送帶靜止。其次要理解“留下的痕跡”物理意義是什么。 傳送帶在電動機作用下先以a0做勻加速運動,設經過t1對地位移s′速度達到v0,以后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煤塊和傳送帶發生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對煤塊做正功,使煤塊以a=μg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經時間t2,對地位移s2,速度達到v0,此時傳送帶對地位移為s1,共速后相對運動消失。兩者對地位移差l=s1-s2,即相對運動位移就是煤塊留下的痕跡。從不同角度切入有多種解法。

解法1 常規解法 該方法就是典型的牛頓定律和運動學結合的方法。

解 煤塊在傳送帶的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至v0,對地位移為s2,加速度為а

由牛頓定律有μmg=ma ,a=μg

傳送帶加速至v0,時間為t1,煤塊速度為v′。

對傳送帶有和煤塊分別有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平均速度是一種等效速度,線性變化可對初末速度求算術平均值。用平均速度求位移較之用運動學公式求位移要簡單。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用得較少,表明學生思路單一不開闊,思維受約束較重。本題用牛頓定律求出加速度后,用平均速度求位移會比較簡單。

解 據牛頓第二定律μmg=ma

煤塊受滑動摩擦力作用產生加速度 a=μg

傳送帶和煤塊加速到速度為v0時間分別為t1、t2,位移分別是s1、s2。

解法3 圖像法 將無形的抽象思維,轉化為有形的形象思維將大大降低解題難度。這是重要的思維方式,在中學物理中應給予重視。本題做出速度圖像,將求相對運動的位移直接轉化為求圖形面積的問題直觀簡便。

解 做出傳送帶和煤塊的速度圖像如圖1,曲線OAB為傳送帶速度圖像,曲線OB是煤塊的速度圖像。直線OA的斜率是傳送帶的加速度a0,直線OB的斜率是煤塊加速度a=μg 。t1、t2分別為傳送帶和煤塊加速到v0所用的時間。圖像中梯形OABt2面積為傳送帶對地位移,三角形OBt2面積為煤塊對地位移,兩圖形面積之差即三角形OAB面積就是煤塊留下的痕跡。

解法4 功能原理動力學法 應用功能原理是處理力學問題的常見方法,在傳送帶和滑板滑塊問題中亦如此。傳送帶問題和滑板滑塊問題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互為物理模型,傳送帶可將其視為滑板,則傳送帶上的物塊就是滑板上的滑塊。本題只需做一些簡單變化也可從能量知識角度求解。

解 由于傳送帶有電動機提供動力(能量),系統動量不守恒(這也是區別于一般滑板滑塊孤立系統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景),且傳送帶質量未知,這給用功能原理解題帶來困難。但若設傳送帶質量為M,加速時電動機提供動力為F1,勻速運動時電動機提供的動力為F2,傳送帶對地總位移s1 。由牛頓定律

加速時對傳送帶有F1-μmg=Ma0,此時對地位移s′1。

勻速運動時,F2=μmg,對地位移s1-s′1。

對傳送帶和煤塊這一系統由功能原理

結合前面計算s1=2a0-μg2μga0v20

留下的痕跡

解法5 相對運動法 合理選擇參照物往往可簡化解題過程。本題若以傳送帶為參照物,煤塊的運動情形為,煤塊先作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a1=a0-μ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后做加速度為a2=μg的勻減速運動直至速度為零(與傳送帶共速相對靜止)。速度圖像如圖2所示。煤塊留下的痕跡即相對位移就是圖像三角形的面積。由圖像有

解法6 非慣性系動力學法 因選擇傳送帶為參照物是非慣性系,應用牛頓定律時應對受力物體引入慣性力,這樣牛頓力學規律仍成立。結合本題以煤塊為研究對象,煤塊受滑動摩擦力f=μmg,和慣性力F=-ma0做勻變速運動。由動能定理,摩擦力和慣性力做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初末兩狀態速度均為零。

篇(5)

綜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不難發現,地理二卷綜合題都是以文字、圖表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創設問題新情境,多角度、多層次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有效信息、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這已成為地理學科的顯著特色。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提高這一能力?現我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關于地理綜合題的解題方法與策略的思考作說明。

一、仔細閱讀材料和圖等素材,獲取和解讀信息,明確試題的立意和設問。

綜合題往往都要提供一些信息,信息的表現形式有文字材料或圖表。文字材料一般包括試題條件、試題要求和考查意圖等內容,解讀文字材料最關鍵是抓住“關鍵詞”和“限制語”。關鍵詞和限制語主要有:①時間限制時間有時刻、日期、季節、時期、地質年代等之分。②空間限制:地理位置包括經緯位置、海陸位置、海拔位置和相對位置;海洋與陸地、東部、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高空與近地面、地表與地下。③屬性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范疇之分;也有抽象和具體之分等。即使是屬性相同,還存在級別高低的差異。因此,高考題中所給的材料切不可輕易放過,要認真閱讀。找出有效信息,是解題不可缺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試題的答案。解題時必須認真閱讀材料,對材料進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綜合分析,明確材料的中心問題及屬性,理清它們與地理學科中哪些知識、規律和原理產生聯系;明確問題產生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辨別哪些是人類活動對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起主導作用,哪些是關鍵性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樣,通過閱讀從材料中提取關鍵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問題的本質,為進一步分析提供基礎。為了準確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讀“懂”題,避免“下筆千里,離題萬里”的苦惱,筆者認為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可分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通讀。即全面閱讀,整體把握信息。分析問題就是明確問題的內容與目的,了解解決問題的條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審題過程,這是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學生解答問題,必須清題意,明確問題問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而要解決該問題,需要從材料中提取哪些有用條件解決問題等。通過近年高考題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命題的材料題就是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信息,通過有用信息和已有基礎知識綜合分析、歸納并整理得出結論的能力,這充分體現了對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默寫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這一方面必須在平時作題中訓練。分析問題這一環節,通常被學生忽視,學生一般是拿過來題就做,缺少分析問題這一環節,這往往是學生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出現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問題是學生的一種智力活動,它包括學生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以審題為例,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過程,即看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過程理解題意,進一步分析題目所給概念的關系,明確題目要求。通讀的目的就是大致弄清楚本題是人文還是自然地理;是中國還是世界地理;是不是綜合了人文與自然、中國與世界;是不是自己熟悉的;是不是緊扣了社會熱點,這個熱點自己又了解多少;本題涉及哪一本教材,哪一章節;材料中的圖是教材中的還是以往試卷中出現的,如果圖感覺似曾相識或根本沒見過,則或許是我們熟悉的圖表的“變臉”,因為要相信萬變不離其宗,“宗”即“課本”。可見,通讀的效果在于“定下心”。

第二步,畫圈。即抓住關鍵信息,篩選有效信息。我發現很多英語教師在給學生訓練閱讀理解時,都強調學生要邊閱讀邊畫圈。圈什么?圈與題干一樣或相近的一些短語或單詞。這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讀懂材料,并能迅速抓住關鍵信息。雖說“隔行如隔山”,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什么是地理的關鍵信息?地理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解題時能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發生了什么現象”顯得尤為重要。我把上述信息稱作地理綜合題的“黃金信息”,當然是有效信息。不僅閱讀材料時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畫圈”,閱讀題目的設問也需做這個工作。因為只有明確了題目要我們干什么,才能“答即所問”。例如,題目讓學生“評價或分析××區位”,關鍵信息就是“評價”或“分析”,這兩個詞都是中性詞,就要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評價或分析。如果題目要求“分析××有利的區位”,關鍵信息自然就是“有利”了??梢?,畫圈的效果在于“定細心”。

第三步,標注。地理綜合題十之八九都是提供圖文材料,所謂標注就是把文字材料中直接(顯性)或間接(隱性)獲得的有效信息(如,經度、緯度、海拔、方位、地名、風向、流向、時間等)標注在材料的圖中,以明確、豐富圖表信息,為進一步打開解題思路提供充足的感性信息(或依據)??梢?,標注的效果在于“定清心”。

二、積極聯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維。

雖然材料分析題提供的情景是聯系社會實際的問題情景,對學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問題,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內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規律和模式為知識基礎進一步分析材料,進行橫向的延伸與縱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觸類旁通,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探索解決措施和對策也就是所謂的會應用知識,就是為解決問題而回憶相關知識并選擇有用知識的過程,從而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會用知識,這不僅需要記憶,而且需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地理知識本身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出現某些弱點,而不易重現已學知識,甚至重現錯誤的或帶干擾性的知識等。例如,回答“說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一題,題意與要求十分易懂,但對這一界線已模糊(可能與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分界線混淆)甚至忘記,就無法解答此題。另外,地理概念復雜多樣,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容易造成重現錯誤或出現干擾性知識的現象。例如,地形、地形區、地勢、地貌,是相互聯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問題時,容易弄混。例如,題中要求“寫出圖中的×處的地形區名稱”,很多學生寫成“高原”、“山地”之類的地形名稱,卻不知必須寫成“××高原”、“××山地”,導致失分。再如,題目問“北美的地勢特點是什么”,如果把答案成了“東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山”則意思雖然不錯,但不符合題目要求,學生寫的顯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點,地勢特點應寫成“東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為了解決問題要會用知識,就需要加強鞏固知識的教學,對知識有良好的記憶,同時要不斷加強知識系統化,了解知識間的聯系,這些都有助于重現知識。此外,教學中經常介紹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有助于學生重視知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綜合分析思維方法,知道應從哪些角度全面地、綜合地分析和評價不同地理事物的特點。例如,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從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范圍、界線)、地形(主要類型、組成、地勢、地表形態、分布、成因)、氣候(氣候類型、氣溫與降水特點、溫度帶、干濕區、成因)、河湖(分布、補給、水文與水系特征、成因)、植被(類型、分布、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點)、自然資源(種類、分布、數量、質量、優勢和制約性資源)等方面分析區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區域社會構成特點(人口狀況、民族狀況、宗教、文化、教育、傳統)、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區域在世界或全國的經濟地位、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交通、城市)、區域經濟競爭力(優勢、制約性因素)、區域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綜合分析區域內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各因素,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另外,要牢記地表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和制約關系。

三、主動遷移材料,打開解題捷徑。

教材中用文字敘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發展,演變過程,許多都可以通過圖形表現出來。運用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進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題的一種重要方式。例如,地球光照圖應善于把平面圖遷移為立體圖;斜視圖遷移為正視圖;俯視圖遷移為側視圖。在地圖中應善于把等高線圖遷移為地形剖面圖。再例如,將材料中的傳統工業區向“德國魯爾區”遷移;新興工業區向“美國硅谷”遷移。總之材料遷移的總體原則是要把抽象的遷移為具體的;陌生的遷移為熟悉的;復雜的遷移為簡單的,這樣自然就打開了解題的捷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進行圖文轉換,圖形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篇(6)

1.試題信息出自教材之外,具有新穎性。地理試題或出自實際熱點問題,或基于合理的假設和推理,或源于高校地理課題研究。試題往往使用嶄新的材料和情境,將地理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聯系起來,考查學生的核心地理素養。當試題信息涉及的新概念學生沒有學過時,材料會對概念或原理給出闡釋,這就需要學生會解讀信息:甚至有時試題提供的情境與學生原有的常規認知產生“沖突”,就更需要學生基于新的問題情境下調用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破除解題中的困惑。

2.信息載體多樣化、組合化。地理科試題中信息載體形式多樣化,有文字材料、地理圖像和表格等。有時可能在綜合題中以文、圖、表等不同形式給出組合信息,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否有效、全面地獲取和解讀信息直接關系到解題效率的高低。

3.顯性和隱性信息相結合。一般來說,試題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簡練,而且題目不會將所有地理信息都直接說明,而會在材料中隱含,只有學生自己發現了這些信息,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答題。

二、從不同的信息載體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在作答過程中,有的學生對題目沒有仔細閱讀和分析,就憑經驗作答,或答非所問,或遺漏重要信息。因此,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地理信息的載體不同,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途徑應“因信息制宜”。分析如下:

1.文字性信息。文字性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方式,包括相對獨立的文字材料,還包含圖、表格的名稱、引文或者說明,題干的設問等。地理文字信息給出了解題的基本材料,還包含考查意圖、內容和方法,其獲取來源主要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往往經過了精心推敲,與中心無關或干擾性強的信息基本舍棄,而對解題有用的信息則相對完整,因此解題時一定要對信息材料由表及里地精細化閱讀,提取有用信息,綜合分析。

(2)題目的設問:要認真閱讀題干,明確設問中的核心問題及其屬性,屬于哪一類問題、明確設問的邏輯性、前置條件、問題指向,才能依據設問從背景材料中快速提取相應的有效信息,調用相關原理、規律進行解答。

(3)試題的答案:圍繞同一背景材料設置的組合式命題,試題各設問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即前一題的答案為解答后一題提供了相關信息。

2.圖像信息。圖像信息包括區域地圖、示意圖、統計圖、聯系圖、景觀圖等,地理圖像信息可分為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常見的顯性信息包括經緯度、大陸輪廓、國界線和省界線、等值線、圖像符號等。隱性信息一般不直接呈現于圖中,或者呈現形式是多要素疊加,看起來錯綜復雜,干擾視線,擾亂思維。因此,要仔細審題,抓關鍵詞,認真篩選信息(與設問無關的圖形信息可以暫時忽視),尋找信息之間的關聯,調用知識和原理解答。其獲取信息步驟一般如下所示:

3.表格信息。表格信息是指通過表格形式呈現的地理數據的屬性、類別、單位等信息,多為統計性數據,各數據要素之間內在聯系緊密。判讀表格信息的一般步驟為:讀表名一析要素一析屬性一讀數據、找關聯一調原理。

三、注重解題規范性訓練,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嚴密審視問題的設置,把握設問中心,明確答題方向。答題切忌思路信馬由韁,想到哪就答到哪,“牛頭不對馬嘴”。為提高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須加強審題的規范性訓練。

1.審文――審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題制宜,確定思路,做到:審主題、審材料、審題分。要注意審題干的設問,勾畫句子成分:一找“主語”――確定答題方向:二找“連詞”――需要回答幾個問題;三找“定語”――鎖定概念的內涵、外延,找出目標項,如限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定的答題角度:四找“行為動詞(說明、簡析、分析、比較、判斷等),明確答題要求(是定性還是定量,是描述還是分析、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比較還是綜合,是策略還是評價)。

2.審圖――對圖像信息進行獲取和處理。認真閱讀圖例及注記,找出點、線、面、箭頭、數字、形象符號等代表的意義及其在圖上的分布規律:“點”――常表示城市、港口、工廠、礦產、旅游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時序?!熬€”――有經緯線、等值線、交通線、山脈、河流等線條?!懊妗报D―工業區、農業區、氣候區、地形區、某要素分布范圍等。“箭頭”――表示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空間運動變化方向和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不同類型圖表,其審圖重點不同,一般分為如下幾類:

不論哪一類圖,其審視解題過程一般為:看圖名定主題一看圖例和經緯網鎖定區域位置和地理要素一分析要素空間聯系和時間演化一分析、歸納、綜合一組織答案要點。

此外,在獲取信息和解題的過程中不能機械、僵化、孤立地看每一個材料和問題,而應因題制宜。為增強解題思路的靈活性,應培養如下觀點:

①相互聯系的觀點和全局觀。應認真分析材料與材料之間、材料與試題間的內在聯系。作為地理學科內綜合題,一般都是以“區域圖”作為載體,其命題的基本思路為:圖像定位一地理特征分析一成因分析一人地關系分析一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對策。當考生明確試題要求之間的聯系后,可以回憶相關的知識結構,快速檢索每一個材料信息應被對應置于哪一個問題答案的分析、組織中,有針對性地提煉重要信息,組成思維鏈,從而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歸納、評價,提高地理核心素養。

篇(7)

1 前言:課題提出和研究的背景分析

浙江省高考“文綜”自主命題已有數年,風格日漸形成、思路日趨清晰??v觀歷年高考,地理試卷呈現如下特點:(1)注重地理基礎和主干知識的考查;(2)以能力立意,試卷選材豐富、呈現方式多樣;(3)關注地理學習方法和“理性”思維取向;(4)試卷結構和題型變化不大,但逐步常規化、親和力更強。然而,從考查結果來看,試卷尤其是綜合題的得分卻遠遠低于命題者或高三師生的預期,詳情參見表1。

表1信息顯示:一是多年地理試卷難度系數維持在0.50~0.55之間,說明命題總體難度控制已駕輕就熟;二是存在比較明顯的結構性波動,其中后期綜合題難度系數變化較大,難度有所提升。由于信息呈現方式及設問的常規化,使綜合題的解析日益成為一種可預見性的學習活動。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高三地理教師綜合題解析能力培養提供了風向標。在此,本文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高考“文綜”地理綜合題解答能力培養的策略作一些膚淺的探究。

2 高考地理綜合題得分低的成因探究

2.1 知識層面:概念模糊、理解缺位,“庫存”結構性不足

學生綜合題的解題能力較差,在綜合題中丟分太多,表面上看是審題能力的欠缺,語言表述較差,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不足,而實質上則是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科思維方法的欠缺,以及對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不夠。

案例1:2009浙江文綜

參考答案

(1)66.50N及其以北地區。

原因:黃赤交角為23.50,地球公轉導致晝夜交替消失

(1)圖中哪些區域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為什么?(4分)

此題中原因的得分不高凸顯出學生對黃赤交角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夠深入。

2.2 能力層面:能力單一、方法雜糅,“調度”混亂無序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建構在知識之上的能力更是學生學習及高考考查的精華。在近幾年的《考試說明》中,地理部分都把四大能力的要求列在最前面,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案例2:2011浙江文綜

參考答案

(1)①河段較②河段流速

快;封凍期短;流量小

(2)比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異

此題得分率并不高,原因就是雖然學生背出了答題模式,可能得到了一些分,但不會具體結合相關圖表知識、區域知識去分析,因而得分不高。

類似的情況還很多,因此,教師幫助有效學生提高四大能力,才能讓學生在綜合題作答的時候有的放矢,目標明確。

3 高考地理綜合題解答能力提升的策略探究

知識學習是能力提高的基礎。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題解題能力,高三階段的教學,教師自然是應把地理主干知識、重點知識教學作為重點;同時高三的學習是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鞏固性整理和升華性提煉的高級學習,筆者認為,要想獲得進一步的提升,還應建立在對本學科本質理解和把握基礎上。因此高三復習對地理核心概念、關鍵概念、重點原理的講解還是有必要進一步深化,輔以適當的方法指導并最終促成高考綜合題解答能力的自然生成。主要策略列舉如下:

3.1 概念講清——知識之根,學習之本

3.1.1 強化核心概念

中學地理中重要的30個地理概念有:位置、方向、形狀、地帶性(非地帶性)、區域(空間)、時間、能源、自然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地球運動、地圖 、地質作用、區位(布局)景觀、地形、(地貌)氣候(天氣)、水文、植被、土壤(巖石)、人口、聚落、產業、農業、工業、交通、商業(貿易?金融)、旅游、文化、科技。這些核心概念大多是地理學的要素性概念,是進行地理思維的基礎。

3.1.2 注意易混概念的區別

如農業類型、農業地域類型、土地利用類型、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概念講解一定要清楚,而不能含糊帶過,否則很多問題學生應對起來將很難講的清楚。又如風化、風蝕、風力作用的概念區別等。

3.2 原理講透——知地求理,理至知明

3.2.1 熟知會用核心原理

中學地理高考復習中幾大重要原理:地球運動原理、地殼物質循環原理、大氣運動原理、洋流和水循環原理、地域分異原理、人地關系原理等一定要講透,讓學生達到熟知會用。

3.2.2 以明理促求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應用

重要原理的強調,大多數高三教師心理肯定很有數,但筆者認為,有一些細節性的東西也還是要講透,讓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樣才能達到熟練應用。

案例3:如日界線(180°)原理。有的老師直接告訴180°是人為規定的日界線,向東越過180°減一天,向西越過180°加一天,學生不理解,索性有的老師就讓學生記住180°東側晚一天,西側早一天,而學生還是很難記得牢,因為不理解。實際上可以講明這個道理。

第一步:明確——時間計算上是向東加,向西減;東西是相對的。

第二步:拿地球儀演示——順自轉方向一周,如果時間繼續向東加就會超過24小時。

第三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為了不超過24小時,人為規定向東越過180°減一天。

這樣原理講清楚了,學生也就很容易記牢了。

案例4:又如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正 =90°-緯度差(緯度差指當地與直射點之間的緯度距離同一半球時大減小,不同半球兩者和),死記公式還不如

讓學生通過如下圖形進行簡單幾何證明,而且可以進一步得出推論:離太陽直射點緯度距離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離太陽直射點緯度距離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

這對學生接下來對全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及正午太陽高的各種應用的理解也會更加容易一些。

案例5:又如風向與等壓線夾角大小與摩擦力大小關系直接讓學生記也是相當困難的。其實還是要明理。結合物理知識力的合成原理,引導學生通過下圖進行分析,即可得出摩擦力越小,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小,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的結論。

如果不揭示這些知識背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的形成過成,這種死記硬背的事實性知識就容易框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運用時陷入’生拉硬拽的境地。學生對原有事實性知識的淺表了解和死記硬背沒,自然無法形成超越事實的抽象思維,也不能形成準確的“描述和闡釋”的能力。

3.3 能力到位——因材施教,多管齊下

能力是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高考命題的必然趨向。如果課堂教學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探究而忽略能力立意,就會與高考的目標要求嚴重脫節,出現“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分’不同”的“熟題不熟”的現象。因此,高三地理教學中,因以學習能力培養為終極目標,有的放矢、步步為營為綜合題解答能力的穩步提升打下扎實的方法和技能支架。

3.3.1 分層圖解、層層剝離,提升信息獲取能力

地圖就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一張地圖上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筆者通過對近四年的地理綜合題的研究發現,其中幾乎每一個小題都和圖表、文字資料有關,有些是完全基于題目當中所給的這些資料。詳情參見表2。

表2:近四年的地理綜合題答題信息情況比較

考查內容 2009 2010 2011 2012

完全基于圖表、文字資料 36(3)簡述該區域第......

(4)你認為該區域的......

37(1)…據表1計算

...... 37(1)說明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

(2)中國生存支持系統...... (3)中國環境支持系...... 36(1)圣勞倫斯河是......

37(1)說出該區域......

(2)甲地是我國“西氣東......

(3)簡述...... 36(1)描述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

(2)說明①、③兩地的多雨季節......

應用分層圖解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針對每一個問題找出圖中對應的有用信息,從而進行分析作答。這種方法的基礎是把地圖看作是由不同信息的圖層疊加而成的,不同圖層即可分解又可組合,通過分解和組合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信息。這種方法的步驟一般分為四步:第一步是明確圖中的各個圖層,第二根據題意明確需要的要素,這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頭腦中勾勒出的要素組合。第三從圖中找出相應的要素進行分析,但是要知道影響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要素有很多,每個區域可能不會擁有所有的要素,因此只能在圖中找到該區域圖中有的要素。第四根據分析的結果組織答案。

案例6:我們以2011年浙江卷36(1)題為例,先區分圖層,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圖

通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并不是讓學生去繪制這些圖,而是要教給學生如何提取圖示資料中的有用信息。要完成這項教學常態式的工作,需要教師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要具備繪制圖的基本能力。

3.3.2 縱橫對比、有效歸納,培養收斂思維習慣

以下是對近幾年高考文綜題中比較分析類題目的部分歸納

考查內容 2009 2010 2011 2012

對比分析 36(2)分析海陸分布...... 37(1)上述三大產業在理論上應分別...... 37(4)中國東、中、西部的發展支持系統存在著差異..... 36(1)…比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異。 36(3)比較②地和③地水資源.....37(2)…應轉至何地并說明理由。(3)...與珠江三角洲相比......

由統計可知,對比分析的方法在每年都有,尤其在2012年的綜合題中表現的更為明顯,這種基于不同載體的對比分析,是對學生四大能力綜合運用的考查。

地理環境的兩大特征一是整體性,一是差異性,地理要素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我們都可以發現其共同點和差異性。因此,把對比分析作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加有助于我們去理解地理要素的特征和成因。依據地理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把對比分析分為區域對比分析和要素對比分析兩大類:

對比分析方法的應用和傳授,同樣需要教師的敏感性,同時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基礎和教學技能。

案例7:例如在講解亞洲部分的氣候時,結合地形圖和萬象、孟買和馬德拉斯的氣候統計圖,分析三地氣候特征的差異及影響因素,這就是對不同區域的同一要素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樣的分析就可以深入理解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從而分析出對自然帶的影響:

在講解一些新概念或教材中沒有的概念時,也可以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只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學生才能夠在學習中和在解答問題時熟悉這種方法的應用。

3.3.3 搭建平臺、激活思維,構建有效答題模式

想讓學生提高高考題綜合題答題能力,當然是要讓學生和往屆的高考題親自見面。但如何見面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這里筆者采取了如下做法:

根據文綜考試下的地理問答題設問角度,我們把4年的各地高考卷按下列體系條目進行歸類訓練。

第一部分“描述和闡釋事物”目標性設問

(1)地理概念的描述性設問

(2)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性設問

(3)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性設問

(4)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描述性設問

第二部分“調動和運用知識”目標性設問

(5)地理因子列舉類設問

(6)地理原理分析類設問

(7)約束性設問

第三部分“討論和探討問題”目標性設問

(8)異同比較類設問

(9)判斷理由類設問

(10)措施、意義、建議、影響類設問

(11)評價類設問

(12)新知識手法類設問

編成一個個小專題,先給學生做,再附答案給學生,學生幾道同類型題目做下來,自然有了感覺,自己可以先歸納出答題方法,再參考老師建好的各種模型,這樣學生理解會深刻一點。

4 關于策略研究的若干反思

關于高考文綜學生答題能力的提高的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僅借以拋磚引玉。實踐中,筆者發覺以幾個方面的問題尚有待完善和解決:

篇(8)

根據多年從事班級管理工作的觀察發現,影響高三文科學生成績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緊張,焦慮,害怕。這些因素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與孩子的生存環境、家庭環境都有很大的關系,只有通過家訪、調查才能了解其具體原因。

高三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不愿與同學、老師、家長交流學習方面的情況。多數家長要求高,自己壓力也大,有時把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每當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普遍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與責難之情。家長與子女關系不和、意見不同、興趣點各異的問題比較普遍,導致高三學生往往很難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家的溫情。

誘發學習動機,樹立遠大的目標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它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人能否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幸福,更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興衰。應經常利用杰出人物尤其是身邊的人成材的事例激勵學生,要多描述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未來的美好情景,引發學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指導學生在每一階段定出具體目標,然后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這樣,學生胸懷大理想,努力達到小目標,內心便產生了巨大動力,學習效果自然提高。

調控目標期望,拉動學生的學習

目標的設置應明確具體,清楚地規定“做什么”“做多少”“何時做”等關鍵要求。研究發現,學習積極性高的人如果學習目標規定得不明確具體,學習成績往往還趕不上學習積極性稍差但學習目標明確又具體的人。

教師設置了學習目標之后,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需要相聯系,讓學生把學習的目標當成自己的需要,了解其價值和完成的可能性,對學習的目標產生期望。教師要善于調控學生的目標期望,讓學習目標拉動學生的學習。

訓練成就動機,引導合理歸因

1.訓練成就動機。美國、加拿大對中小學生的成就動機訓練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意識化:通過與學生談話、討論,讓學生更加注意和了解與成就動機有關的行為。

②體驗化:讓學生進行游戲或其它活動,從中體驗成功與失敗感受,體會選擇目標與成敗的關系,體認行為策略對成功的重要性。

③概念化: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成功”“失敗”“目標”以及“成就動機”等有關的概念。

④練習:不斷地重復體驗化和概念化兩個階段,不斷地加深理解和體驗。

⑤遷移:讓學生把學到的行為策略應用到學習場合,學會自選目標、自己評價,并獨自體驗成敗。

⑥內化:把取得成就的要求變成學生自身的需要,并能自如地運用所學的行為策略。經過訓練的學生,他們對取得成就更為關心,更會根據自己的實情選擇所追求的目標,學習成績更好。訓練成就動機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尤為有效。

2.引導合理歸因。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漸改變不良的歸因,學會合理歸因,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判斷其歸因是否合理;接著讓學生進行某種活動,從中體驗成敗;然后,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敗進行歸因,在歸因的過程中加以引導。當學生把成功歸因于努力和能力,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時,教師要給予積極強化;若學生把成功歸因于運氣或工作難度,將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時,教師則要對學生進行歸因指導。歸因指導是幫助學生學會有積極意義的歸因,提高其士氣,而不一定是找成敗的真正原因。即使學生學習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腦子笨,也不能作此歸因,否則歸因有害而無益。當一個學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敗時,教師不能僅僅指出其努力不夠,還應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分析。引導合理歸因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反復進行,直至學生形成穩定而理想的歸因傾向為止。

消除無力感和增強效能感

1.消除學生的無力感。對那些經歷學習上多次失敗而變得自暴自棄,產生無力感的學生,應該采取措施去減輕或消除他們的無力感癥狀,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篇(9)

一、對高三地理復習中瓶頸性問題的分析

1.教師的復習教學理念

教師在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復習教學理念關系到復習的思路與效果。由于高三總復習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統性回顧與提高,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將高中地理知識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獲得地理思維和能力上的飛越。

2.學生的復習方法

受長期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影響,一些學生在高中地理復習時總是希望老師多講些、講得細一些,亦步亦趨地隨著老師的復習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對于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靜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識的核心和重點,在地理應用訓練時過多地依賴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擬》《高考試題詳解》等復習資料,機械地做大量的習題,疏于對問題的總結和反思,難以自主地歸納和總結復習的收獲與體會。一些學生缺少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欲望,不善于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識脈絡,掌握處理實際應用問題的規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對稱性

高中地理復習離不開高考信息的獲取,而在不同的地區和學校,高考信息的來源和渠道不同;社會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高考信息豐富,而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高考信息自然相對貧乏。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區高考信息的不對稱,成為影響高三地理復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復習中瓶頸性問題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更新復習教學理念

在高三地理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更新復習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解疑糾誤,更要引導學生探索方法、總結規律,提升能力,把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高考備考有機融合在一起。根據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輪復習的實際情況,將第一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形成期”,按照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貫徹全面、扎實、系統、靈活的復習備考原則,側重基礎,查缺補漏,初步構建明晰的知識網絡。將第二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節的內部整合和章節之間的整合,以專題的形式完善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擺正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關系,強化小綜合練習。將第三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優化期”,加大知識交匯點的習題訓練,以增強練習題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激勵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2.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

學生是高三地理復習的主體,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要培養學生復習中的獨立性,引導他們注重同學間的討論和交流,根據自己的復習狀況選擇合適的復習方法。要在核心知識、核心概念和核心應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個知識點的內在有機聯系,實現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要結合考試說明中關于容易題、中等題、難題比例為3∶5∶2的題型分配原則,做好、做實基礎性應用訓練,適度進行難題的訓練與研究。要摒棄“題海戰術”,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地理知識的應用練習,在習題解答中注重反思和總結,在反思和總結中升華自己的復習感悟,強化主動探究和大膽創新的意識。

3.多渠道獲取與高考相關的信息

明確“信息決定成敗”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復習看作一場信息戰,努力從多渠道獲取與高考有關的信息:一是借助現代信息資源更新迅速、跨越時空的優勢,通過網絡平臺了解高考動態,獲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動向;二是向資深的高考研究專家請教,掌握現代高考復習理念和方法,合理設計復習教學活動;三是到高考成績先進地區和學??疾?、學習。

要提高高三地理復習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正視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克服學生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單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復習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提升。

篇(10)

高三地理總復習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所有學過的地理知識的梳理、分析、歸納,來實現知識的整合,形成知識體系,并逐步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復習指導中,教師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在提升學生地理成績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

一、認真研讀考試大綱和歷年高考試題,把握高考的主脈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高考亦然。備考實踐證明,最好的復習材料不是課本,而是考試大綱,高考命題的依據是考試大綱的有關規定。大綱、教材與高考之間的關系是:“大綱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綱有的、教材沒有的,暫時不考;大綱沒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币虼?,高考復習時,首先要吃透考試大綱,分析其對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試內容等方面的變化,找出大綱與教材內容上的差別,進行針對行的復習。此外,考試大綱雖然對各個知識點和能力點作了規定,但沒有具體談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問題,而這一點恰恰是復習過程中不可不考慮的。研究歷年高考試題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對近幾年高考文科綜合卷的研究,發現并總結高考命題的特點和規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指導,是提高備考效率的重要途徑。歷年高考通常是從哪個角度出題?目前還有哪些角度沒有考過?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要心中有數。如在復習氣候內容時,通過對近十年的高考試題研究,發現氣候類型的判讀是高考的重點和熱點。因此復習中要注重從不同角度歸納總結氣候判斷的類型和方法。氣候類型的判斷可根據氣候圖進行判斷,根據氣候資料進行判斷,根據地理位置進行判斷,根據風向進行判斷等。在對重點地區氣候類型和特殊地區氣候類型的復習中,找出高考命題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題的方向。

二、指導學生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

通過對近年高考地理試題的研究發現,雖然新課標中提出了創新,試題的背景材料及設問角度不斷變化,但所考查的重點都歸結于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謂的“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復習過程中,要對基礎知識進行有效的梳理,以章節為單元構建知識結構,使得所學知識“互聯互通”。教師在復習中要科學指導學生對知識通過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和推理等思維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經過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夯實基礎,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能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如可利用“地球公轉至近日點或遠日點附近”的圖,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起來:(1)地球公轉速度快慢變化;(2)南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3)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規律;(4)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特點;(5)南北半球大陸、海洋上等溫線分布情況;(6)東亞、南亞兩類季風的風向及其氣候特點;(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幫助學生讀圖識圖,構建良好的思維模式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及考查中,圖表是離不開的,尤其是地圖更是地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從近幾年的高考看,高考緊緊圍繞“熟練使用各類圖表”、“識記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空間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題,因此教師在指導復習時要堅持圖文結合,盡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規律、地理成因等知識落實到有關圖上,教導學生利用圖像進行理解和掌握,不要憑空死記硬背。如要結合地圖牢記熱力環流的過程、大氣環流的過程、水循環過程、世界洋流模式、亞洲主要氣候分布等??梢砸龑W生繪制相關地理簡圖,這樣能夠將地理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動手繪制世界氣候類型模式圖、我國雨帶推移規律簡圖等,這些都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分析有關地理知識。此外,應當利用地圖進行知識推理和判讀。以“氣旋與反氣旋”為例,結合氣旋與反氣旋的示意圖及大氣狀況圖,學生們可以判斷氣壓的分布狀況、氣流方向、天氣狀況等。

教材為教師更好地“導”,為學生更主動地“學”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地“教教材”。作為高三地理教師,在備戰地理高考的復習中應反復研讀教材和考試大綱,以及歷年高考試題,吃透其命題精神,把握其特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傳統應試模式加以調整,靈活運用各種復習教學方法,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高考。

上一篇: 給客戶祝福短信 下一篇: 便民服務中心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 |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 在线亚洲激情文学 | 久久高清亚洲免费 | 精品97免费公开视频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