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06:5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政課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提升教師自身素質與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魅力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品質。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更是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激勵學生。試想,如果作為擔負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重任的思想政治教師自身都不具備良好的品行、良好的素質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又如何去教學生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呢?所以,教師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著眼于受教育者未來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提升自我:
1.愛崗敬業。
對于所有從業人員而言,愛崗敬業都是最基本的一項素質,是人們都需要遵守的職業道德,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則更需要愛崗敬業,認真對待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學生。2.文明守禮。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是教人文明禮儀的重要載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師做不到文明守禮,就無法要求學生文明守禮。
3.具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期基認為:“教師的信念——這是學校里最寶貴的東西。”只有教師堅守信念,不隨波逐流,學生才不會迷失,不會動搖。“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具備以上幾點素質,教師才會具有人格魅力,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信其道”。
三、注重師生互動與交流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課堂,也不是某一名學生的課堂,而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是屬于所有人的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改革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的美好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與他人的互動而激起學習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學中來。
四、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積極性
傳統的政治課之所以氣氛沉悶,枯燥無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堂形式單一,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老師演“獨角戲”。試想,這種滿堂灌的課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嗎?能使學生喜歡嗎?當然不能。學生正處于求新求異的年齡,他們永遠都喜歡動的、活的,而不喜歡靜的、沉悶的,所以課堂形式必須要加以改變。對此,新課程改革強調從教學方法上加強活動課教學環節,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在針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這一重點、難點內容時,就可以采取課堂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引導他們自己得出正確結論,這比直接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許多學生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日看新聞,每節課抽5分鐘時間中一位同學以新聞會的形式向大家談談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國內外的時事新聞,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其中,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政治課的實踐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讓學生查資料、分享成果、分組討論……通過這些讓學生親自參與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學會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及社會現象。這些活動讓教學從課內延續到了課外,使學生積極性不減,興趣保持。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異化
多媒體教學的異化,是指由于對多媒體教學手段與目的辯證關系理解的偏差,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有利優勢,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與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不能充分結合的一種相反狀態。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異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由于對多媒體技術的不當運用,使教學效果和所預想的走向反方向,違背教學一般要求的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異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效果異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一些老師對多媒體的引用反而使教學效果異化。教學課件一味地強調色彩、動畫、文字、技術,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導致學生過多地被這些花哨的形式吸引,卻忽視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教師只是一張一張的把大段的文字和形式展示給學生,不能在展示課件的同時,加以恰當地講解和說明,不能將教學思維融入課件中,不能啟發學生思考,沒有與學生的適當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只能接收感性知識和表層化的信息,不能完全的把握和接收教學內容;而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課件播放過快,讓人目不暇接,學生只能忙著埋頭抄筆記,無法正確處理聽講與記筆記的關系,形成理解與聽講阻斷,課上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課后對所抄內容無法理解,從而無法復習和鞏固,更不用說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這樣,學生沒有理解和消化所學內容,只有著表層化、瞬間化、碎片化的認識,久而久之,學生的疑問會越來越多,對學習也越來越缺乏興趣。
第二,重多媒體課件演示,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一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省去板書,把課本的內容大段大段的照搬到課件中,課件只是對課本的再現,沒有一個合理的、有邏輯的安排,在課堂中也只是一頁一頁的播放課件,一味地追求用直觀的圖片、音像、視頻和現有的文字去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減少了生動的講解,以及和學生的溝通。這樣一來,沒有教師的激發與引導,學生在這些現成的內容面前,只專注于視聽,只一味地接收信息,形成懶得動腦思考和分析的壞習慣,最終喪失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第三,過多運用多媒體課件,導致教師主導地位缺失。在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上,很多老師對其產生了嚴重的認識誤區,過分強調如何把幻燈片做得漂亮、生動、形象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和興趣,卻忽略了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完全依賴課件,忙于操作相關設備,沒有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沒有發揮其對學生的主導作用。學生則“坐享其成”,被動地接受著教師和課件的灌輸,沒有參與教學中,沒有主動學習,其個性的、獨立的、主體的學習沒有得到展開。
第四,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作為多媒體教學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掌握及使用程度影響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情況,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技術還沒有熟稔的掌握,只會一些簡單的操作,因此課件制作水平還很低,只是簡單地把課本上的內容復制和羅列到屏幕上,或是插一些不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課件僅僅是代替了黑板。還有一些老師雖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技術,但是思想不夠解放,創新意識不強,只是過分地追求形式,沒有對已有資源進行取舍和利用,課件花哨,信息量卻不高,價值不大。
第五,異化還表現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沖突上。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使用上,一直有兩種比較片面的、偏激的觀點。一種認為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不適用,把多媒體教學的不足過分放大,認為多媒體教學的使用不斷打斷教師的思路,同時又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它使得教學變得松散、膚淺,讓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懶惰的心理。這種觀點的持有者主要是中老年教師,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思想上排斥多媒體教學,以阻止多媒體教學對他們傳統教學方式的威脅;而反過來,很多青年教師則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認為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在教學中減少自己的勞動,還能使課堂新穎化、現代化、潮流化,而傳統教學則是無趣的、乏味的、落伍的,因此,完全忽視傳統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有對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同樣重視的老師,但是,他們還是無法轉換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能將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的問題,把課堂從“人—人”的灌輸變為機器的灌輸。
三、多元路徑: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的完善
面對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的異化問題,如何優化、完善多媒體教學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第一,合理運用多媒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豐富,教師要選擇最合理、最有利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在對媒體技術的選擇上,教師要有一個理性的思考。多媒體技術并不適用于每一節課,它的濫用只會使教學效果本末倒置。因此,教師要根據本堂課的目標、要求及學生現有的水平等因素來決定是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還是傳統教學模式。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講授方法的合理性,充分展現多媒體教學的長處。教師首先要恰當設計教學流程。要熟悉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目標、大綱及教學重難點,在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方式,把講解與課件展示、板書及課堂交流等環節相結合,使得教學流暢、緊湊;準確把握教學節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理解能力調節教學節奏,改變學生埋頭抄筆記而忽略教學內容的狀況,必要的時候,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參與教學中,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所學內容;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
第二,加大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和興趣的引導,只注重多媒體課件在制作上的精美化和有趣化,全然不注重講授的技巧和作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是為了讓教學更為生動、更為容易理解。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情況下,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巧妙地運用媒體技術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講課技巧和方法,把課件與講授相結合,以自身的魅力來帶動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讓學生主學習和動腦,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本科院校以培養科研型人才的目標是明顯不一樣的,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始終圍繞著這一思路在進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載著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目標任務。因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改革也應體現這一基本宗旨與目標,以項目教學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并通過完成具體的項目活動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使得學生在完成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這與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有利于
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自主創新能力等職業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的生源特點和職教特色,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一直以來對理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公共基礎課沒有明顯興趣,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時,如果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話,那么學生要完成實踐教學項目就必須參與其中,親自制定項目目標和計劃,且一般項目都會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來進行,要完成該項目就必須與學習小組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養成了與其他同學互利合作的習慣,團隊合作精神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自信心與成就感倍增,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也會極大提升。
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有利于
提升教師能力,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講授法等一系列常規教學方法,教師只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即可。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的話,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首先應具備良好的組織與協調能力,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應給學生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也應當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經驗。同時為了增強實踐教學效果,教師必然也會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方法,平時會主動加強業務學習,為了應對這一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水平與能力也會有較大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設計的基本原則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時始終存在著一個困惑,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專業課,在其教學內容中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因此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覺得有很大難度。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研究項目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就不難發現,雖然項目教學法強調以項目完成來實現學生知識的獲取,但是關鍵并不在項目本身,而在于項目實現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與學習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課程在這方面是一致的,也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道德素養與法律素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完全可以開展項目教學法的,只是其在項目設計時應把握一定的原則。
1.項目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是為了將課堂教學中的抽象理論具體化和形象化,通過開展項目活動真正打動、感染和說服學生,進而讓他們對自身及社會存在的問題能夠正確地認識與反思,因此在進行項目設計時應覆蓋教材中理論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整合,體現理論教學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強調新成果的“三進”,因此在實踐教學項目設計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將國內外的新形勢和新動向、黨在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理論新成果融入到項目當中來。
2.項目設計應具有可操作性和自主性
實踐教學項目是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因此項目設置應難易程度適中,符合大一新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讓他們能夠合理分配和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分工合作來完成。項目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項目完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可為學生提供選擇實踐項目的決策機會,讓大學生真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踐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同學的能力大小有所區別,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會有差異,教師作為實踐項目的引導者不應規定統一標準答案,讓每位學生自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來完成實踐教學項目,其間可能會有許多挫折與彎路,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做到充分鼓勵和正確引導即可。
3.項目設計的數量要合理且可以量化評分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兩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時數一般為16節。如果每一章都設計一個實踐教學項目明顯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每門課程的實踐教學項目的數量應與教學時數相吻合,每門課程四到五個項目即可。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雖然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新能力,且在項目實現過程中注重分工與合作,但活動開展的效果最終還是要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計算總評成績的。因此項目的設計要科學合理,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有比較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量化評分。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
1.組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習興趣小組
在第一次課程介紹時就給學生闡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念,讓每位學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由四到五個項目構成的,每位學生都必須參與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來,因此以大班為教學單位肯定是不可行的。在第一次課時就可根據教學班級的規模,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實踐教學學習興趣小組,并通過自薦與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出各興趣小組的小組長負責本組的實踐教學活動。
2.設定實踐教學項目
高職院校現階段主要開設兩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負責人應在開學前設計制作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報告書,根據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四到五個實踐教學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一共有八章,可根據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將這八章的內容整合為五個教學模塊。緒論部分單獨構成大學生的新生適應這一教學模塊,第一章、第二章共同構成大學生的理想教學模塊,第三章單獨構成大學生的人生觀教學模塊,第四章單獨構成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教學模塊,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共同構成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整合為這五大模塊后,實踐教學可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教學項目。如第一模塊可以設計重塑自我、放飛夢想演講比賽,第二模塊可設計激情唱響勵志歌曲大賽,第三模塊可設計人生的價值辯論大賽,第四模塊可設計隨手拍———尋找身邊的道德模范攝影大賽,第五模塊可設計以案說法—法律情景劇大賽。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一共十二章,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共同構成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教學模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共同構成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教學模塊,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教學模塊,第九章、第十章共同構成祖國統一與國際戰略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為四大教學模塊后可設計四個實踐教學項目。第一模塊可設計觀看記錄片觀后感交流會,第二模塊可設計詩詞鑒賞大賽,第三模塊可設計關注兩會———我是人大代表模擬提案大賽,第四模塊可設計我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獻計獻策專題研討會。
3.項目實施與情況說明
項目實施是項目教學法的核心教學環節,教師應要求每組制定項目計劃書,明確項目實施步驟與小組成員的分工。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密切關注各小組項目進程,監督項目實施嚴格按計劃執行,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來。各小組成員之間要多交流與溝通,遇到問題時共同解決,碰到困難時向老師尋求建議與幫助。項目完成后應形成書面成果與材料,由每位小組委托一位成員來進行情況說明。本小組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思路是怎樣的,具體做法是什么,將該項目開展過程中優異的表現和成功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存在的不足與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請其他同學和老師賜教。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探索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在優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逐漸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講究科學與實效,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容量和效果,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驅力。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思想政治課系統地講解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理論常識,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利用它設計出仿真直觀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課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用直觀的視、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學生創造學習知識的實際情境,通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
從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來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觀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教師頭頭是道,學生頭頭霧水”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處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師精心選擇好、設計好流程,合理解釋和演示,通過其聲、畫、形把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能牢牢掌握,在教學中也就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畫面一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車上有乘客,車外有樹木;畫面二是列車在一個運動著的透明球體中運動。通過這兩個動畫,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中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輔之以鮮活、生動、真實、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融為一體,利用其直觀、形象的作用,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遠為近,超越時空界限,模擬再現我們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還可以實現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使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從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使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實現了對人的素質的培養,而不再是圍繞知識傳授轉圈子。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用目的不明確
運用多媒體目的在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師對此并不十分明確,很多時候只是為運用而運用。如果是運用多媒體投影課本上已有的文字、圖表,就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材料的機械翻版和簡單重復,或是用多媒體代替板書。這些,都是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二)課件設計喧賓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每次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十分明確。可是我們許多政治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既有精彩紛呈的畫面,又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解說,結果片面追求視聽效果,沒有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忽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喧賓奪主的課件,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課堂容量過大
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大量的教學內容。但當這些內容超過了一定的“度”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內容過于飽滿!往往是教師連續不斷地向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活動時間,并且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四)課件內容的選擇不夠恰當
有些政治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喜歡選擇一些動畫、漫畫圖片,或隨意性地選擇一些比較陳舊的材料進行教學,忽視了新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真實性、時效性較強的特點,結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學、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二)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2)最優化原則。(3)服務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通過情境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洞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5)適度性原則。
(三)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時政演講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思想政治課教育、時事政策教育、以及日常政治思想工作教育,這三方面是對學生進行主旋律教育,培養“四有”新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政治課上用時政小演講把時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也改革了課堂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是課堂結構創新的一個嘗試。
時政演講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
在思想政治課上開設時政小演講,未增加課時,溶時政教育于政治課教學之中,既充實了課堂又活躍了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一改傳統政治課課上一本書,教師“滿堂灌”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被動聽,記的疲憊不堪。在政治課前用3──5分鐘的時政小演講,形式新穎,課前明確一人主講,并準備查找資料,全班同學都來幫助提供信息和資料整理,這樣一人演講多人相助,全班受益、資源共享,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之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實效。
時政演講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時政小演講,一開始就以它特有的靈活性、時效性被學生接受,它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形式開放活潑,易滿足當代中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表演欲。過去課過于脫離學生實際,調動不了學生的興趣,影響了課堂效率,實施小演講,可以促使學生關心我們周圍的事,關心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并激發其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問題或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積極主動地探求未知。
政小演講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代中學生是新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生活在知識經濟、信息時代,他們知識面寬,興趣愛好廣泛,對新事物、新知識、新社會現象充滿好奇心,有強烈的求知欲,并渴望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有自己的見解,在感到困惑時,希望能在老師的點撥下獲得理性的認識和提高。時政小演講就是一個小舞臺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視角去探知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并展示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日積月累可以更加激發其學習書本知識的熱情,同時也體現了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的教學原則。
1.課堂爭論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課堂上能引起爭論說明學生已經對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個性,如果老師適當進行引導,就能帶動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的深化。
2.課堂爭論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學生的爭論往往從淺顯的感性認識開始,爭論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是學生自覺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
3.課堂爭論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爭論時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的狀態,思維敏捷,常有妙語出口。學生語文論文既要尋找對方言語中的不當之處,又要找準契機,組織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出來。可見,爭論為語言訓練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4.課堂爭論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爭論時為了駁倒對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論據,因此,就要努力尋找別人沒有想到的、沒有提到的方面,引發了求異思維,在求異中培養了創新的能力。
二、課堂爭論的主要途徑
1.抓住題眼進行爭論學生會對課文內容許多地方提出質疑,教師應選取有價值的問題,推出來引導爭論。如學課文《鸕鶿》的時候,同學們看鸕鶿捕魚的錄像,當看到漁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鸕鶿把魚擠出來時,許多同學都不由自主的發出驚訝聲,覺得漁夫太殘忍、太不人道了。進一步了解到,鸕鶿的脖子上被裝了個圈,漁夫只讓他捉魚,而不讓他吞咽,于是更覺得嘔心。針對這個問題,我讓同學們進行爭論。一部分同學持“漁夫殘忍”的觀點,另一部分同學不同意,還有不少同學覺得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漁夫殘忍”論者的理由不說自明。不同意的同學是這樣認為的:鸕鶿本是漁夫捕魚的工具,漁夫養活他們,訓練他們,就是讓他們捕魚的。如果沒有鸕鶿,漁夫就捉不到魚了,他們的妻兒們就活不下去了。這不也很殘忍嗎?認為兩種觀點都有道理的同學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為難。這樣的爭論做到了從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創造思維的開發,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提出異議進行爭論教學中,對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師在課堂上切不可簡單地加以否定,面對學生提出的異議怎么辦?我認為,鼓勵加對話是教師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課文《第一場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下雪的景色,作者從看到的和聽到的兩方面寫出了雪大的特點。在教學這段課文時,教師問學生:“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學生說,從“鵝毛般的雪花”、“一會兒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積雪壓斷了”等詞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時也有學生提出了他們的異議。他們認為,枯枝被積雪壓斷了不能說與雪下得大有必然的關系,因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結實,就是不下雪,雪不積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斷的可能,怎么能從枯枝的斷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對這種局面,教師沒有怕影響教學進度,索性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理由,引導兩派學生進行爭論,在學生闡述過程中,及時地進行點撥,讓學生注意句子中的“積”字。經過爭論,兩派意見統一。用爭論的方法,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對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思維。
3.質疑問難進行爭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同時還應經常鼓勵學生對同伴的發言和老師結論,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如《赤壁之戰》教學過程中,談到曹操用“鐵索連船”這一決策的利弊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弊大于利”,無形中感到“曹操很笨”。這時有幾個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利大于弊”。由此一場激烈的課堂爭論展開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鐵索連船是根據曹軍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不連船,曹軍會暈船,永遠過不了長江;2.冬天東南風罕見,火攻機會很小;3.鐵索連船可以增加曹軍的戰斗力。經過一番面紅耳赤的爭論后,大家終于達成一個“新”的共識:鐵索連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謹慎,注意風向,揚長避短。這堂課正是由于幾個學生的大膽質疑,才引發了一場唇槍舌戰,不僅使全班學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創新的見解。
三、課堂爭論的有效策略
實際教學中,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當眾出丑,害怕一旦說錯被同學嘲笑,這些問題成為不少學生課堂爭論的心理陰影。因此保護學生課堂爭論的自尊心、自信心,至關重要。
一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給學生一種感覺:語文課是我們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教師還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進行爭論的期望傳達給每個學生。教師要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
二要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氛圍。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是一個不可忽的教育因素。鼓勵學生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和幫助他人。
二、知行轉化過程中的相關要素及其聯系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知到行的轉化是一個變化發展過程,包含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知,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社會主義的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認識。這是一個從不知到知、從少知到多知、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情就是指學生根據一定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標準去進行價值評判,評判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即人們在是非、真偽、善惡面前所具有的情緒體驗。信即信念,指學生在認知了某種理論并對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后,對這種理論的真理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確信不移的態度。意指意志,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的感情和行為起著調節的作用,具有堅持不懈的特點。行就是指人們的行為習慣,它是在一定的政治觀點、道德信念和思想情感的指導和支配下取得的。這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好壞和政治覺悟高低的重要標志。
在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知是基礎。的基礎知識、社會主義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的認識基礎。沒有這一認識基礎,情感、信念、意志、行動就失去了根基。行則是轉化的歸宿,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只有學生自覺地將他所獲得的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付諸行動,并表現出一種穩定的傾向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思想政治課教學才算真正取得成功。而在知行轉化的過程中,情、信、意又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感情是伴隨著學生對思想政治問題和品德問題的認識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對學生的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當學生對某種思想政治傾向或道德傾向產生了共鳴,有了強烈的憎或愛時,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他們對事物采取追求和唾棄、贊成或反對、適應或改造的行為。作為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為并鍥而不舍的心理活動,意志在知行統一過程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環節。學生只有意志堅毅,才可能克服困難和障礙,堅持履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使從知到行的轉化最終完成。如果缺少這一些中介環節,從知到行的轉化就會中斷。由此可見,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緊扣知行轉化的各個環節,了解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充分把握其有特殊情況下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作用,使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由此體現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三、中學生知行轉化過程中諸要素的培養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進行知行轉化諸要素的培養方法具有多樣性,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它會不斷地充實,這其中有一些規律可循。
第一,在教學過程既要突出各要素之間的側重點不同,又要注意它們之間的互相滲透,把知情諸要素的培養的針對性與兼顧性統一起來。知行諸要素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出相互不同的特征,這一點決定了在培養學生知行轉化過程中的方式和途徑各有自己的側重點。在中學生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設計和實施,才能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知行諸要素。例如,要使學生獲得對基礎知識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認識,教師必須講清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講清楚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含義和意義,即不僅要使學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掌握所學理論的精神實質。要充分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情感,使他們對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感情引起共鳴,教師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典型的材料、先進的榜樣,通過生動感人的講解,來調動和強化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要使學生樹立起對所學觀點的堅信不移的態度,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講解分析的透徹性,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結合,以及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來驗證所學理論觀點的真理性。要幫助學生逐步鍛煉出堅強的意志,教師就必須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堅持實踐,讓他們在與困難和挫折的斗爭過程中進行鍛煉,培養毅力,砥礪意志。而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習慣,教師就需要認真組織和指導學生的活動,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并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學生通過實際活動,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提高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很顯然,對知行諸要素的培養途徑是有區別的。然而知行諸要素之間又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形成都會有賴于其它要素的培養程度,因此在著重考慮進行某一要素的培養時,同時也應當盡可能使其對其它要素的增減起滲透作用。例如,在講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時,如果教師能既注意理論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徹性,又注意選材的生動、典型、有意義,還注意表達的簡潔和通絡,那么,這就不僅有利于學生完成認識的任務,而且理論自身內在的邏輯力理,理論和實際的貼近,再加上教師本身講解的清晰和生動,會激起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熱情和敬仰,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情感要素。只要用聯系的觀點來綜合考慮學生知行諸要素的培養,將針對性和兼顧性兩者統一起來,完成中學思想政治課所擔負的任務,就有了重要的保證。
“務實”與“求活”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從務實的角度講,教師最要緊的要把教學扎在語文基本功訓練上;從“求活”的角度講,教師要把知識教活,課堂學習氣氛要活躍,把“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教法要靈活多樣。為此,教師要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實活相濟。
1.優化教學內容。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把握重點和難點,科學地構建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以及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與能力的培養。這是務實求活和諧統一的基矗2.優化教學過程。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多邊交流信息的過程,教師主要要抓好以下五個環節;(1)定向。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增強教學活動的目的性,減少盲目性;要恰當地提供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而有方。(2)質疑。要設計少而精的問題,激疑啟智,讓學生在質疑釋疑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智能。(3)交流。這里既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又有同學之間的交流,議論紛紛,相互切磋,由“求其對”向“求其好”發展。
(4)總結。師生要在教學結束時,對本節課輸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綜合、歸納,使之系統化、結構化。(5)反饋。反饋要形成網絡,并使各條反饋線路暢通,可通過提問與形成書面練習當堂評改,及時進行矯正。質疑問難也是一種反饋方式,為教師適時調控教學內容與方法提供可靠依據。這五個環節能較好地完成教與學的轉化、教法與學法的轉化、主導與主體作用的轉化。
3.優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適應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也很難為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服務。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即幻燈、電影、錄像、錄音等)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流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樂學、想學、要學的心理趨勢,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能為學生提供許多平時從書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獲得的感性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調動多種器官的功能。
二、聯系與發展的統一
聯系與發展的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年級之間、課文之間與課內外之間的聯系,有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有聽說讀寫之間聯系,還有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等。我們應從知識點、方法點尋找聯結點,使課堂教學構成立體化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經歷這個聯系發展的過程,注意與重視語文教學的聯系性與發展性的研究。
1.要處理好新舊知識的聯系。聯系舊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難度,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同時,還可以從聯系中發現規律,促進知能的轉化。
2.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語文教學不要“讓能力與知識關系失調”。學習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當知識轉化為能力時,才是終身受用的。例如識字,在進行音形義的教學中,教師要滲透識字方法的傳授、習慣的培養、能力的訓練,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養成了自覺識字的習慣,形成了獨立識字的能力,這才是識字的宗旨。知識發展為能力,是學習的質的飛躍,沒有這個質變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只能是死知識。因此,知識的傳授必須以會用、有用為目的。
3.要處理好課內外的關系。課內向課外延伸,這既是聯系,也是發展。俗話說得好:“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張志公先生對此有切身體會,他說:“我的知識三成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的,七成是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的。”教師應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定期組織讀書心得交流,展示閱讀效果,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獲得一種對創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讀物中所蘊藏的潛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從聯系發展中發現與掌握規律,把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提高整個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數量與質量的統一
任何事物運動都表現為量變和質變互相轉化的兩種狀態,我們要運用這個規律來研究與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
1.要提高講解的效度。講解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和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講解應是學生的需要,當學生對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從何學起的時候,教師要用講解的方式來指導他們,啟發他們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繁瑣講解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錯誤地認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也會吸收越多。筆者以為,如果教師的講解不是學生的需要,講的再多也是無效勞動。
教師的講解要適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講解的內容低于學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則都不能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2.“多讀”應以有效為前提。“多讀”的內涵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指課堂上讀的頻率。這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復內容的講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讀到什么“火候”?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讀的度。讀的目標一經實現,就得轉移目標指向。二是指課外閱讀量。我們提倡多讀、博覽厚積,這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舉措。
3.課內外的作業練習要“少而精”。學生作業多、負擔重的現象,已經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作業多,就其本質講,教師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希望通過多做作業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單憑個人良好的愿望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以寫字來說,一個晚上讓七八歲的兒童寫2000字,這不僅大大超過了學生的負荷,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也難保證寫字的質量,同時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只有堅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證練習練在點子上。要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努力提高作業質量。
四、結果與過程的統一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知識形成的結果,而忽視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學方法長于知識形成的結果,而短于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知識形成的結果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是指教師在教學中以讓學生獲得孤立的知識為目的;后者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體驗這一知識是怎樣獲得的,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是怎樣互相聯系的,同時在求知中訓練綜合思考,使學生把握研究問題和探索規律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探求知識形成的結果,同時,更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訓練。
第一步:是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基本理論知識是通過一系列的概念、原理來表達的,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沒有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談不上用科學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然而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又大多比較抽象、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啟發,為了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接受,適當的舉例是我們政治課教學中常用的也是比較主要的一種教學方法。如:初三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第五課中講以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要理解這個原理就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學中不妨采用腳與鞋的關系加以例證,在生活中他們清楚地知道,有多大的腳就要穿多大的鞋,鞋的大小應隨著腳的生長而加以更換,否則,鞋太大或太小,不僅穿著不舒服,而且是既站不穩也跑不快。這個例子通俗易懂,使得學生很快地就能準確全面地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這一原理。
第二步,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認識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這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最重要的階段和最后的歸宿。如:高二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材第二課中講到:物質世界不僅是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而且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為了幫助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98年入夏以來,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長江流域洪水泛濫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相互聯系的,加強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綜合冶理,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按客觀規律辦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是我們在洪水退卻后的深刻反思的結論,也是我國在今后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必須落到實處的問題。
舉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舉例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舉例還是一項教學藝術,為了更好地發揮舉例在教學過程的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真實性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探求真理的學科,來不得半點虛假。所謂真實,就是說事例材料本身不論是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須是確有其人,確有此事。只有真實的材料,才具有說服力。所以,舉例一定要真實無誤,決不可胡編亂造、道聽途說或者是經不起推敲,否則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課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二、接近性
所謂接近性有二層含義:一是指空間上的接近,要求盡量做到就地取材,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離他們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經歷、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舉例,這樣學生感到可親可信。二是指時間上的接近性,就是說所舉例一定要新鮮,過于陳舊的材料學生是不感興趣的,最好是近期發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識、新信息的,貼近時代的材料,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學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知識內容可以用多個材料、事例加以例證、說明,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又是有限的,怎么辦|我們只能精心選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畫龍點睛之功效,因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它既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學生確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實質。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到舉例少而精,決不能抓住一些相關事例一古腦兒搬到課堂,將政治課變成了故事會,這樣做勢必會造成喧賓奪主,本末倒至。
2.人文綜合性
中職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涵蓋較多學科知識,共同發揮對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的作用,對培養人文素質、弘揚先進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實踐育人性
思想政治課教學重在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國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過參與式、研究性學習,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悟,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尋求問題的答案,進行自主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從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存在課堂教學難,教育實效不顯著等現象。主要原因是中職學校生源質量整體偏低,中職生幾乎都是沒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綜合素質不高。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差,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差。中職生普遍存在學習態度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機缺失,課堂上打瞌睡現象。學習態度不端正造成學習成績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為習慣不良。中職生處在青春轉折期,往往意氣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誘惑,經常上網吧、玩電子游戲,甚至出入娛樂場所,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養成不良習慣。中職生整體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紀校規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強,心理素質較差。中職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不良,常受家長、老師批評。自尊心常受打擊,心靈容易受創,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敗心理,對前途感到悲觀迷惘,常引發自卑、少言寡語、孤獨甚至自閉等心理,由此產生對社會、學校、老師、家長的抵觸情緒,把讀書當成“混”日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容易達到教學目的,常感到“黔驢技窮”,更沒有成功感。因此,面對學生實際,通過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學生開展道德、理想、行為養成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當然,中職生也有優點,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調適能力較強,較多地接觸社會,動手實踐能力更強。那么,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達到教學目的呢?
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教師需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整合課程內容,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師普遍存在教學觀念陳舊,沒有做到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中職生的整體素質不高,致使教師沒有做到公平教育,極大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有的教師不注意加強業務學習,教學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職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顯得更加重要。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堅持幾個原則:一是堅持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學習有利于改變思想政治課的“灌輸”、“說教”的傳統教法。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要求對各自提出的不同問題通過親身體驗、研究,獲得感性的認識。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對學生而言開拓了視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實現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
二是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教學模式深深影響著課堂教學,致使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學生上思想政治課覺得沒有意思。學生上課不配合,教師自言自語,像是對牛彈琴,教師倍感無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聽”。講授的弊端是以教師為主體,師生缺少互動,溝通較少,是一種“填鴨式”方法,導致學生興趣在課外。中職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是一個普遍現象。針對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興趣教學法就是一種必然選擇。興趣教學要求教師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不是負擔,而是需要的滿足,是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
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主要由質疑、探索、反饋、評價幾個環節組成。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調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師生雙向活動,教與學變為合作關系,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主要通過學習案例材料,圍繞教師的問題或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加工、處理、整理,以探究學習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結論,教師對結論進行開放評價,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當啟發引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當然,教無定法,我只是對以上內容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其它較好的教學方法不勝枚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三是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這一原則,這是造成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針對職業教育和中職生的特點,思想政治課教學要緊緊圍繞職業教育這個中心,突出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培養社會合格勞動者的目標。通過教學創新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見解、問題、困惑、創意引進教學內容,把教材同生活實際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教材處理上,中職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較多,理論性較強,難度也較大。原有的中職思想政治課國家規劃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常識》、《哲學基礎》、《職業道德和就業指導》等。教材相對陳舊,不符合學生實際,普遍存在理論知識多、說教多,即深入有余,淺出不足,不能將理論知識以符合中職生群體特點的方式表述出來,難以達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學生學習困難重重。因此,要從中職生特點出發,刪除一些較深較難的內容,突出教學的方向——職業素質教育。同時選擇實用的內容進行增補,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選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材。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所選用的教材有:《生涯規劃》、《心理健康》、《人際溝通與禮儀》、《就業指導》和校本教材《中職生情商教育》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指出,中職教育德育課將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必修課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選修課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課程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申請選用。新教材特點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對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總之,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需要我們全體同仁的踐行,身體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創新,需要探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論文關鍵詞: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思考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擔負著對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重擔。為了達到預定的思想政治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整合課程內容,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其“職業性”。“適應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過職業學習,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向職業生涯發展,促進其就業成才。學生畢業后將直接面向社會,走向社會選擇職業;就業、擇業、創業就是中職生的最終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講,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職生的職業精神,包括對職業的態度、觀點、理想、道德、責任等。中職思想政治課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擔負著對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重擔。
中職思想政治課的基礎目標應是通過教學促使中職生提高職業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培養健全的人格。中職思想政治課具有以下特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