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1 19:00: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職財會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目前財會專業就業形勢嚴峻逼人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中國,會計是一項令人向往和受人尊敬的職業,是當今最熱門的職業之一。最近有媒體報道,會計人才市場已經飽和,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頒發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累計突破一千萬,達到10558610人。高職財會專業的學生如何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怎樣讓他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我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點粗淺的看法。
二、高職財會專業學生的現狀
高職財會專業的學生,與普通財經院校的學生相比,雖然他們接受專業課教育較早,而且市場定位較準,沒有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心態,工作踏實、肯干,對工作待遇期望值不高,不挑三揀四,動手能力比普通財經類高校學生略勝一籌,這些很受用人單位的青睞。但他們文化基礎較薄弱,職業素質和技能與“應用型白領”還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外語水平比較差,后勁不足,從而影響他們接受新知和后續發展,這是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普遍持觀望態度,也是高職學生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的根本原因。
三、傳統會計教育的特點及不足
(一)缺乏既有會計教學理論知識又有會計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
高職的財會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少一定的會計社會實踐,只能紙上談兵。由于教師知識結構的不足,從而導致學生就業能力受到影響。
(二)傳統的會計教育重視理論教育,忽視實踐教育。
在課程設置中,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課時數占總課時的比重大,通常在80%左右。而其他課程(主要是實際操作課程)不但課時少,且經常相對固定不變。而且這些理論課程各自為政,忽視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導致有些內容重復,導致教育不平衡。
(三)在傳統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忽視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在教學中,教師以教科書為依據,采用“填鴨式”教學,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講授課本知識,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有些不足。
四、采取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若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更要培養學生具有多項專長。即除專業能力外,還要培養其他方面的能力。
(一)加強專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動手能力
1. 加強會計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沒有高素質的會計師資隊伍,就難以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要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隊伍,重點注重會計教師的職業培訓,提高會計教師的實踐技能,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
(1)送出去將會計教師有計劃地安排到企事業財會部門、會計事務所等單位進行掛職鍛煉,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讓教師在第一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掌握會計循環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并能夠解答會計循環過程中出現的操作問題,熟練掌握會計核算中一些特殊會計事項的處理,具有綜合會計信息、分析會計信息的能力。
(2)請進來積極向企事業單位、會計事務所聘請會計主管、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教學和指導工作,讓他們既到學校指導會計教學工作,進行教師培訓,又讓他們擔任會計課程教學,彌補在校會計教師實踐知識的不足。
2. 增加課程實踐環節模擬實驗,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據了解,目前企業的財會人員職位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財務,第二個層次是財會人員參與企業的經營和決策活動,第三個層次是財會人員參與企業的對外投資,以及資本運作等其他方面的高層次財務管理工作。而且用人單位為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進行機構改革,減員定編。會計部門內部一人一崗或一崗多人的情況已被一人多崗所替代,會計滿負荷工作已成為普遍需求,用人單位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須獨擋一面處理會計實務。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來之能干”,因而高職應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充分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和課時安排。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而當《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每一門授完后,都要及時安排模擬實訓,將會計理論和會計實驗交叉進行教學,避免“滿堂灌”和枯燥的理論講解,激發學生學習會計知識興趣。交叉教學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鞏固了會計理論教學,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對會計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融進多元、互動實踐性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環境,讓學生動起來,大膽發表見解和看法,然后由教師具體評析,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4. 開設特色講座,拓寬學生知識面。
按照高職教學計劃的安排,學生在校期間只能接觸到有關工業企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業務。除了工業企業,實際生活中還有商業企業、交通運輸企業、飲食服務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等等,它們在賬戶的設置、會計處理都有別于工業企業,學生通過自學不宜掌握,在教學上由于計劃、課時等限制又不便單獨排課,可以采用開講座的形式,講清其它行業與工業企業在賬戶的設置、會計處理上的不同之處,完善學生的會計知識結構,全面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由于會計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制度在不斷地更新,學校應根據會計制度的改革情況,及時聘請資深專家對進行新會計制度講座,使學生及時了解新會計制度的具體內容,學以致用,跟上會計改革的步伐。
(二)開展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秘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的一條捷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外出參觀銀行、稅務局、保險公司等單位,讓學生在參觀中增強會計處理程序中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知識的更新和報廢率越來越高,在知識成幾何級增長的同時,教師無法將某一學科全部前沿知識向學生傳授,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他們未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可能已經陳舊,甚至過時了,因此,“一次教育,終身受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據統計,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獲得的知識5%―10%是將來必需的,而90%―95%的知識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斷學習中獲得的,終身教育成為必然的趨勢。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已有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使其能終身從事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并根據變化的環境發揮其自身的潛力。
一、高職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目的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的更加直觀,主要滿足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不同人才需求。財會專業比其他專業的社會實踐性更強,需要教育對象除了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理論知識;高職財會專業培養人才的目的,是以最快地速度補充社會對相應人才的需要,而不涉及相關的理論研究部分。
根據高職院校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近年來我國在實踐教學方面逐漸加大比例,一般院校從原本的15%提升到了30%,個別院校針對財會專業的實踐教育比例提高超過40%。從理論上過來說,這有利于強化教育對象對現實中的操作能力,但如果缺乏對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則會造成很大成上的教育資源浪費。
二、高職財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1.規范實踐教學大綱、促進實踐教學執行
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場所之一,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是通過教學計劃的有序執行,來實現教育目標以及教學改革。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在教學大綱的計劃方面,要充分體現出針對性和應用性,強化實用性和先進性。
展開對教學大綱的實踐需要有步驟的進行。首先,依據教學大綱的指導對各門課程進行規范化教育,包括課堂教育分類和實踐教學分類,即那些可以類如實踐教學體系,那些只需要進行理論教學;其次,按照教育大綱制定課程的性質,包括對課程的執行進度要求,以及課程的分配、考核、評審等內容。在要求方面,按照財會專業人員的考核標準進行。
2.加強校內實訓建設、保障實踐教學需要
高職院校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有別于一般院校,其中較為特殊的建設項目為校內實訓場所,即通過仿真的職場建設來提高實踐教學的真實程度,這對人才培養而言十分重要。
例如,高職院校內針對財會專業教育對象的培養,要建設實訓中心,包括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電算化教室、職場實訓環境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充當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必要部分;實訓環境的建設,需要運用各類高新技術設備,包括計算機、遠程會議設備等等,營造出一個真實的職場環境。
其中,電算化教室的環境尤為重要。電算化是目前我國主要的財會從業人員技巧,也是基礎應用能力之一。在電算化教室的配置上,要貼合當前我國財務部門的特點,從工商、銀行、稅務等多個方面,搭配合理的軟件配置,在操作實訓中發揮作用。
3.加強學校企業合作、建立穩定實習基地
無論教育環境中搭建多么標準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都會與真實的職業場所有所差別。因此,實習也是高職財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校企合作”是一個良好實踐教學機制,一方面,校企合作便于為企業招聘更好的人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校外實習場所的資源,建立產學合作的科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教育質量,校企雙方實現共贏。
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育技能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和目的與綜合類高校區別很大,其人才的出口主要是社會應用型,對實踐能力的要求要強于學歷、理論知識,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也要側重實踐性人才。
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基于市場需求對財會專業學生實施大面積招生,并且適當的結合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對教學活動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但是從整體上看,高職院校所培養的財會畢業生與市場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順利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沒有結合就業導向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所以新時期高職院校在探索改革創新措施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就業為導向設置相應的財會專業教學改革措施,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改革,構建全新的課程教學體系,真正將本校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財會人才,在增加本校學生就業率的基礎上,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新時期高職財會專業探索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從事財會工作的占專業總人數的21%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順利就業的概率相對較小,學生的成功就業率偏低,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進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崗位中從事專業工作,也只有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應用高職學習時期所學會計專業知識。這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來說,他們在高職院校學習過程中所學到的諸多知識,實質上在畢業后可能無法得到應用,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也不夠理想,甚至從財會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財會行業實用型人才匱乏,對財會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基于新時期新課程改革理念,高職院校在培養財會人才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市場需求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充分分析,特別應該針對社會上財會專業崗位需求彈性小的特點,要保證本校畢業生可以順利就業,就應該逐步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將就業導向作為課程設置的基本參照,并適當調整理論和實踐課程比例,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新時期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影響下,各高職院校在開展財會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已經嘗試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和調整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直接導致所培養的人才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對學生未來就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新時期仍然十分有必要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對學生實施更為全面的教育和指導,增強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契合性,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相應的保障。簡言之,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就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進而借助科學的教育和指導,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指明方向。
二、當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存在問題
在現有教學模式中,教師由于沒有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契合點進行充分分析,只是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簡單的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融合效果不夠理想,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體來說,雖然現階段高職院校在開展財會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嘗試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鍛煉,但是一般對學生實習時間的規劃存在不合理現象,大多數學校選擇在期末讓學生參與實訓活動,并設立單獨的實訓時間。但是在期末階段,學生經過漫長的學習生活后,前期所學知識已經逐漸忘記,學生在參與實訓活動的過程中無法有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實訓效果相對較差,無法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甚至造成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分離開來,嚴重限制了學生財會綜合素質的培養。
2.課程設置不合理,沿用本科教學思想
相同專業的本科學生與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就業競爭現象,而高職院校要想保證本校學生在就業競爭過程中能夠獲得一定的競爭實力,在本科人才競爭的刺激下能夠尋求相應的就業競爭優勢,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就必須突出職業教育的優勢,一定要避免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盲從本科院校,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一般來說,本科教育更為重視理論教學講解,希望能夠將學生培養成為研究型人才和較為高端的會計師,但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主要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實用型人才,服務于企業財會崗位。然而現階段仍然存在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以本科院校為參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優勢逐漸喪失,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被弱化,嚴重限制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未來發展。
3.實訓課程與理論課程存在重疊問題
現階段,在教學改革的探索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明確實訓課程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對實訓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實施教學改革實踐時沒有基于實訓課程需求對實訓課程進行系統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所開設的實訓課程與財會理論教學存在一定的重疊現象,實訓課程完全按照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再現,一般不會涉及具體的問題,改革創新力度也相對較差,實訓教學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強化,造成學生在畢業后即使選擇從事財會工作,一旦遇到較為復雜的問題就會沒有能力應對,對學生的職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可見,對實訓課程改革也是高職財會專業教學工作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只有借助全面教學改革,高職財會專業教學才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
三、以就業為導向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進行改革創新
基于上述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相應的保障,就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以就業為導向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教育和指導,在提升學生財會綜合素質的基礎上,促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1.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注意與學生的興趣點有機結合
對于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課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只有保障專業課學習質量,才能夠為學生系統學習財會專業知識奠定基礎。但是財會專業課往往相對枯燥,即使認識到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仍然偏低,對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在以就業為導向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專業課學習興趣偏低的問題對課程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創新,在充分分析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探索專業教學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契合性,進而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專業教學內容,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學習活動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具體操作方面,教師可以在學生進入學校但是未開始財會專業學習時,組織學生到相關會計師事務所、代賬公司進行參觀實習,讓學生在實際參觀活動中產生對財會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發現財會專業學習的趣味性,進而在后期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學生對財會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就能夠有所提升,并且在定期參觀實習的作用下,學生還能夠接受會計師事務所等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專業學習效果必然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整體性強化。
2.公共課程應該以專業必修課程為核心進行設置
針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學生的專業需求,高職院校在設置公共課程的過程中應該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結合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需求設置公共課程,進而保證公共課程的合理性,能夠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服務。具體而言,按照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先后順序,可以陸續為學生提供與《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相配套的公共課程,如《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財經應用文寫作》《實用英語》等,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自身綜合素質也能夠得到良好的培養,在提升學生畢業就業競爭力的同時為學生未來工作生活提供相應的保障,為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3.要保證實訓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同步性
高職院校在開展財會教育的過程中,傳統的實訓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將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有機聯系在一起,對學生財會綜合素質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所以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在開展實訓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實訓教學的效果得到充分的突顯,就應該嘗試將實訓課程與學生的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環節設置實訓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完成一個階段內理論知識的學習后,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完成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這樣,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能夠得到一定的凸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掌握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對學生全面發展產生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4.加強對綜合實訓活動的重視
高職院校財會專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知識點和技能的掌握往往相對分散,學生將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不足,對學生財會綜合素質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基于此,在探索高職院校財會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還應該將綜合實訓活動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讓學生在綜合實訓活動中借助仿真模擬學習,對財會工作形成系統的認識,并嘗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這樣借助對分散知識點的直接應用,學生就能夠對分散知識點和技能形成系統的認識,進而完成對財會知識的整合,為學生未來全面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如借助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的開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填制審核會計憑證、編制科目匯總表、編制會計報表等技能進行有機綜合,學生的財會工作處理能力必然會得到適當的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能夠得到適當的強化,有助于學生畢業后進入到財會工作體系中,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學生就業水平偏低,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以及財會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新時期基于教育改革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嘗試以就業為導向探索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良好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與財會工作的契合性,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所以新時期高職院校還應該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為財會專業學生順利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秀蓮.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財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2]崔麗霞.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展望,2014
[3]胥杰.就業導向下中等職業學校財會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4
[4]何穎麗.就業導向下技工院校財會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6
[5]趙振寬.就業導向下的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以應用型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
[6]經霞.中職財會專業"就業導向"教學模式研究——儀征A校09財會班個案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4
[7]劉新朝.求職就業導向下的中職財會專業教學創新[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5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能型、實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職業教育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促使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明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針,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技能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直接上崗能力。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也是順利就業的途徑之一。與大學本科專業相比,職業教育的學生以掌握技能為主,這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特色。因此,如何科學構建切合高職院校學生實際的技能培訓體系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會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地構建技能培訓體系,并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僅針對會計專業的技能培訓體系的構建提出一點建議。
一 高職院校會計技能教學現狀
1.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雖也有實踐操作,但分量較少,主要模式仍類似于本科會計專業的教學。一年級基礎會計、珠算,二年級財務會計、小鍵盤錄入,接著學習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學科,理論知識為主,實訓課程僅是基礎會計學完后的一個月時間以及四年級一個學期的手工賬務處理。從課程安排來看,學生高中畢業進入高職學校接受專業知識的學習,大量的會計概念、種類,在認知還不完善、缺乏感性認識的前提下,這些會讓他們覺得會計晦澀難懂,失去學習興趣。
2.追求實訓內容,缺乏崗位訓練
會計實訓操作流于形式,根據書本內容設計一套實訓題,填寫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所有工作由一個學生來完成,無法讓學生對各個會計崗位的職責深入了解,高職學生就業目標主要是中小企業的出納崗位、工資崗位等,應針對就業目標崗位進行專門培訓,掌握相應技能,體現以就業為導向。
3.實訓考核制度不完善
成績評價是實現實訓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作業式的實訓,使學生產生應付的心理,甚至有時抄襲完成作業的學生比真正獨立完成賬務處理的學生成績要高。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4.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校企結合有難度
實訓教師往往是教授會計專業理論課的教師來擔任,而大多數會計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缺乏實踐經驗,在模擬實訓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論知識推斷來指導實訓,與實際工作相悖,使實訓成為紙上談兵。另外,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財務在企業的重要性和隱秘性較高,使校
企合作很難開展,企業不愿接收實習生,去會計師事務所也大多是打雜,這都使得學生對會計的實際工作無法理解。
二 對高職會計專業技能教育的幾點建議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明確學生的就業目標,按照社會實際需要,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揚棄本科院校的做法,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1.增加實訓教學項目與課時
在一年級學習基礎會計的同時,增加出納崗位實訓,出納崗位是大部分高職學生畢業后接觸的第一個崗位,是會計工作的開始。實訓具體內容可包括數字書寫訓練、點鈔訓練、數字鍵盤錄入訓練、填制原始憑證訓練(識別原始憑證)、日記賬登記訓練、銀行余額調節表的編制等。這項實訓和基礎會計課程同時開展,有利于將枯燥的會計知識形象化,使其直觀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二年級學習財務會計的同時,增加以經濟業務處理能力為核心的實訓。對高職學生而言,部分較難的章節如長期股權投資、非貨幣換、或有負債等可以少學甚至不學,他們最重要的是掌握貨幣資金、存貨、固定資產等主要經濟業務的處理。多年來的教學表明,純理論教學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很多學生財務會計學得不好,并導致厭學。因此,財務會計的教學建議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從原始憑證分析業務,編制記賬憑證,再由教師歸納總結知識點。這一階段的學習,能使學生獲得根據原始憑證判斷經濟業務發生情況(讀懂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依據原始憑證做出正確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總賬,能手工編制常用會計報表的能力,也就是具備制單、記賬的技能。三年級時可開設會計電算化,同時具備手工記賬和電腦記賬的能力。
在畢業前一個學期,開設手工賬務處理實訓課程,對于會計人員,無論面臨怎樣的工作環境,手工賬務處理是基本功。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有創造性地獨立完成會計工作,通過對學生的實驗技能進行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查閱資料的能力。可采用分崗式和混崗式兩種不同實訓方式,使學生對企業的財務運作有綜合的認識,實訓中掌握各項經濟業務的流程,每道流程中涉及的業務手續及相應的注意事項,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念。
2.完善實訓教學教材與考核制度
好的實訓依賴于好的教材,市場上實訓教材不少,但都大同小異,基本以工業企業為例,給出一個月的業務資料,由學生完成整個的賬務處理,但實際上學生的就業單位是多種多樣的,有商業企業、金融企業、事業單位等。另外,會計準則不斷修訂,而實訓教材的更新往往滯后,因此在選用較好的實訓教材的同時,學校應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及企業人員編制實訓講義,滿足學生需求。
為了取得較好的實訓效果,需要一個完善的考核機制,應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以手工賬務處理為例,過程考核包括建賬、填制憑證、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和總賬、編制報表和裝訂會計資料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結果考核可由教師將做賬內容整理成題目,由學生抽題答辯,這保證了學生實訓過程的真實性。雙重考核避免了學生的投機取巧,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另外,定期在學校舉辦會計技能比賽,如手工賬務處理、點鈔、會計電算化等,這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完善師資力量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技能的傳授人。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有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會計專業教師既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又應具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對那些學歷高、理論基礎知識扎實,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有“講師+會計師”證的“雙證”教師,鼓勵他們走出學校,走進企業、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頂崗鍛煉或擔任兼職會計,使他們及時了解會計實務的發展情況,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對于取得講師及以上教師職稱而沒有會計師等會計專業資格證書的,要鼓勵他們在完成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同時,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企業實踐;另一方面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資格考試,為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打下基礎。
學校也可從企業聘請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具備會計師及以上職稱的高級財會人員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外聘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從而拉近教學與實際的距離。師資力量的完善對學校實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4.完善會計模擬實訓基地建設
開展校企合作是最好的實訓方式,但會計專業的特殊性使其校企合作很難開展,而且學生多單位少。學校可利用自身的關系,聯系并固定幾家企業、事務所為頂崗實習單位,每年把在學校技能比賽中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送去實習,既能使學生得到一定的工作經驗,也有利于其職業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刺激學生注重技能學習。
對于大多數沒有頂崗實習機會的學生,也應為其提供一個完善的模擬實訓基地。這需要會計專業教師組成團隊,設計出一家虛擬工業企業,模擬企業的實際業務過程,開設生產車間、倉庫、銷售部、財務部、人事部等職能部門,每個部門由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并確保每位學生有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具體的工作內容,讓學生提前熟悉生產企業的業務流程。也可根據需要開設虛擬銀行、虛擬超市等,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實訓內容。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實訓基地建設也是高職學校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
高職財會專業可以逐步構建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符合會計崗位技能要求,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訓教學環節的創建,提高實訓教學的質量,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生。
參考文獻
目前,會計電算化工作基本上依賴財務軟件,利用電算化軟件解決會計核算問題既簡單又方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時會計人員一般都會使用Excel軟件來完成財務工作,使得掌握“Excel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成為高職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一、財會專業學生excel應用能力現狀分析
高職財會專業學生,在入學第一學期,開設了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由于高職學生入學時基礎比較差,接受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比較低,再加上第一學期是學生從中學向大學過渡的適應階段,而從小開始接觸電腦的同學,又形成了一個固定思維“計算機就是一個娛樂工具”,因此,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的時候更加不在意了,因此Excel這部分內容沒有很好掌握。
其次,由于前期會計電算化軟件課程的開設,更讓學生認為,反正都有財務軟件,我只需要輸入相關的數據,所有的會計業務都可以自動生成,更認為excel軟件的學習是多余的。再加上在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會計老師反復強調手工做賬,更讓學生忽略了利用excel處理會計工作的重要性。
二、《excel應用》課程教學內容探討
鑒于以上原因,在教學過程實施的首要環節,必須轉化學生的觀念,引導學生形成“計算機是工作助手”的觀念,更要反復灌輸任何財務軟件都有局限性,而使用Excel軟件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由于學生有一定的excel基礎知識,但又掌握的不是很熟練,如果重新以新知識點去介紹基礎知識,教學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必須將一些基礎知識貫穿到具體會計工作中,以任務為前提,既讓學生更理解基礎知識,又能理解具體應用,例如:
l、excel基本操作部分與工資表的建立相結合。例如如何創建工資表中的各項工資項目,利用填充柄功能完成員工編號的快速生成,使用單元格格式的設置去調整每個工資項目的數據格式,如何美化工資表,打印工資表等等。
2、公式和函數部分的使用與具體工資項目數據的計算相結合。例如,工資項目“基本工資”根據職稱不同變化,需要合理使用函數來計算。以這一任務為驅動,去了解函數的基本使用,最后,讓學生自己來總結該工資項目的具體生成。
3、數據管理與分析部分與會計核算流程相結合。例如,現金日記賬的生成,可以使用篩選功能,總分類賬的生成可以利用數據透視表等等。
綜合起來,我認為高職財會專業《excel應用》課程的教學內容及講授順序應該是:Excel基礎知識與工資管理、會計核算流程、固定資產管理、財務分析。這樣安排的原因是:
1、工資管理是財會工作中相對獨立的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是建立原始數據表、編輯公式或使用函數計算、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等,學生在這一任務驅動下,既可以重新梳理Excel基礎知識,又能完成具體工作,學習積極性自然會提高。
2、會計核算流程緊跟其次,在教學時間上考慮,正好屬于教學中期,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狀態最佳,再加上財會工作中這部分內容又前后關聯,是整個會計日常工作中最關鍵的部分,因此,學生會很主動認真地學習這部分內容。
3、固定資產的管理與工資管理都是相對獨立的環節,之所以放到最后,原因是,一整個會計核算流程走下來,部分同學可能就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這個時候再重新學習新的固定資產管理,一來可以復習前面的知識點,二來也照顧到教學周期后段學生的厭學情緒,使得其不會因為知識點難而放棄學習。
三、《excel應用》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excel應用》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由于是講述Excel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因此會計工作中的許多實例都可以拿來進行教學,故該課程采用實例教學法最為合適,實例的質量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在選取實例時,注重實例的代表性和實用性,注重實例所反映的職業崗位要求和所體現的職業素質。例如,在講授if函數的時候,就列舉了在日常財務工作中,個人所得稅的扣除這樣一個案例。由于該案例緊緊聯系會計知識,學生能很快理解和接受,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要完成個人所得稅的扣除,需將if函數進行多次嵌套,對學生的理解又是一次大的考驗,因此,就又列舉出于學生比較熟悉的成績管理案例,先從成績管理的“及格”與“不及格”兩種結果來講解if函數的基本格式,然后再逐步提升難度,細化成績管理中的級別,分成“不及格”、“良好”、“優秀”,來嵌套if函數,讓學生理解嵌套過后的函數與基本格式中的函數的區別,一層一層細化下去,到最后,學生自然能理解多層if嵌套的含義,自然也能很順手將個人所得稅的七級標準計算出來。
四、《excel應用》課程的考核方式探討
該課程屬于高職財會專業的專業課,采取的是上機考試的方式,即任課教師根據平時所教內容,給學生出一套涵蓋所有教學內容的上機試題,在規定時間內讓學生完成。由于考試時間有限,很多考試知識點又屬于前后有聯系,前面無法完成的,自然會影響后面的結果,所以考試下來,很多同學的成績不理想。所以,對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來說,這種考核方式不能檢驗出學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技能。
因此,我認為,可以采用綜合大作業實訓的方式分階段進行考核,分成三大模塊:工資管理、會計核算、固定資產管理,所在分值比例分別為30%,50%和20%。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帶來了積極效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上課認真聽講,主動提問,在實訓時能按時完成考核內容,并反映確實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增強了自信心。
由于Excel軟件以其在會計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越來越受到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的青睞,使得“掌握Excel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成為高職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在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指導下,探索、總結出適合高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是每—位高職教師的責任,也是完成“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的需要。
參考文獻
目前,高職財會學生實習基本采用畢業實習,即校外實習和階段實習即校內實習兩種方式。畢業前一年的校外實習學生真正從事會計工作的不多,基本上是收銀崗,還有一些同學從事畢業實習實際上與會計工作沒有任何關系。這與學校提倡的高職教學“二加一”模式中強化最后一年的實踐教學相背離。突出體現在:
(一)傳統的目標和模式的沖突
傳統的目標和模式只注重課堂上的傳授和學生專業知識量的增加,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優化。我國會計教育普遍采用比較專門化的教學模式,各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劃分很細,課程結構專業性比較突出。
(二)市場所需人才的要求
目前市場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層次為:一是操作性人才需求,它要求會計人才必須熟知系統的會計知識,會計電算化知識和稅法知識;二是分析性人才需求,它要求會計人才應當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知識、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識等;三是決策性人才需求,它要求會計人才應當精通兩門以上專業知識,如“會計+外貿”、“會計+金融”等等;四是全能性人才需求,它要求會計人才除了精通必要的經濟知識外,還應當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公共關系。在就業市場上已被充分證明,一方面大量的會計專業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則是不少用人單位因尋覓不到滿意的復合型會計人才而犯愁。
(三)現有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差,缺少競爭力
現在,用人單位為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進行機構改革,減員定編。會計部門內部一人一崗或一崗多人的情況已被一人多崗所替代,會計滿負荷工作已成為普遍需求,用人單位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須獨擋一面處理會計實務。然而,很多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在校期間理論和實踐脫節,畢業前,缺乏全面、系統、綜合的會計實務強化訓練,對整個賬務處理程序不甚了了;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低是在情理之中。由于經費匱乏,實習單位指導力量薄弱,未能放手讓學生上崗實際 操作等原因,校外實習不少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更有甚者,隨著畢業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傳統的指令性計劃分配已為雙向選擇所代替,特別是近年來會計專業人才供過于求,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許多畢業生在實習期間疲于聯系工作單位,忙于應付面試,根本無暇顧及畢業前的實習,會計實踐環節相當薄弱。對此,實習指導教師只能表示理解和同情,畢業前的實習起不到理論聯系實際、就業前強化訓練的作用。
二、會計專業技能實習模式創新的設想
會計專業技能實習模式創新的設想是畢業實習階段,應采用前半年校內強化訓練和后半年頂崗鍛煉的方式,會有效提高實習的效果,并增強學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的實力,從而也會增強學校的聲譽。
(一)校外實習
會計專業的學生進行校外實習的主要目的有兩個。其一,了解并掌握各類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其二,分析研究各類經濟管理制度,并指出各類制度的利弊所在以及相關的改進措施與方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目前能進行校外實習的相對較好的都是“傳、幫、帶”的師傅示范。但現在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不高,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實習的效率,主要體現在:
1.財務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制約著積極性的發揮。(1)財務人員人數雖多,但骨干甚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一些企業不斷改革,對財務人員的需求增加。這就難免出現財務人員數量多、質量差的現象,很難滿足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2)多數財務人員崗位技能單一,不能全面、綜合地開展業務。財務人員受客觀環境的限制,只精于一崗業務,知識面窄,技能單一。而真正實踐經驗豐富,精通全面業務,具有綜合判斷能力的人卻很少。(3)不堅持原則,放棄監督。一些財務人員私心較重,同時由于業務素質差,制度不熟悉,政策理解不透,發現違紀現象只能視而不見,放棄了監督。(4)有法不依,管理不嚴。有些財務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不能履行《會計法》賦予的職責,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放松管理,導致財務工作無序,經濟管理混亂。
2.會計工作不被領導重視,積極性難以發揮。財務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涉及多方利益的重要崗位。在現行體制下,財務工作既要為企業精打細算,也要維護國家財經紀律,保障投資者權益。但有些企業領導錯誤地認為實行會計監督是削弱領導權力,因此,一些本應財務參加的經濟業務不讓會計知道,甚至搞“小金庫”。財務人員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怕遭打擊報復,即使身在崗位也心有余悸。
3.孤立無援的工作環境,抑制著從業人員積極性的發揮。一些領導對財務工作監督放松,對財務人員支持不力;而企業內少數職工對會計嚴格制度不理解,形成了偏見,使財務人員感到上下左右關系緊張,費力不討好,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4.參加管理的職能不落實,積極性不易發揮。一些企業領導對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僅停留在口頭和文件上,會計形象被曲解,財務人員被看成“守財奴”、“吝嗇鬼”。因此,企業在制定重大生產經營計劃和重大決策時,并不通知財務人員參加,在執行中不接受財務監督。財務人員不了解企業重大決策,一些經濟合同又不給財務部門備案,這樣,使一些企業的財務人員感到自己無用武之地,因此,不僅發揮不了積極性,而且也導致了一些財務人員的流失。
5.財務人員的工資待遇較差,影響了積極性的發揮。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財務人員的工資待遇低于生產、技術等人員。在工作上,由于財務人員接觸的人多面廣,得罪人也多,在評先、晉升、定職時,群眾意見比較多,直接受到影響。在經濟上,財務人員似乎與生產技術無直接關系,不僅工資晉級慢,而且獎金系數低,因此,財務人員從業積極性不高。
6.社會不良影響困擾著財務人員積極性的發揮。企業受外部影響較多,如分配不公,送禮吃喝等不正之風;還有現行政策及其執行上的偏差,造成攀比心理,使得一些財務人員對工作消極應付。
同時由于實習經費的普遍不足,實際工作單位財務部門工作環境的限制,單位商業機密的安全,會計工作的階段性、時間性特點等因素,決定了校外實習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為提高實習效率,校外實習宜在階段實習采用,選擇會計工作作得出色的若干單位,以示范性教學的方式,明確學生未來工作崗位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二)校內模擬實驗
1.會計模擬實驗
(1)會計模擬實驗的定義
以企事業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實際經濟事項以及與產生和形成這些經濟事項相關的內部和外部經濟聯系、會計核算程序、會計憑證在各會計崗位的傳遞程序作為模擬實驗對象,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用直觀真實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報表,進行會計業務模擬實務演練,從而,使學生對企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獲得直觀、系統全面認識的一種室內實踐方法。
(2)優越性
會計模擬實驗,既不同于傳統的會計理論教學,又不同于校外專業實習,它是理論教學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復合體,故與二者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和優越性。會計模擬實驗是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進行會計模擬實驗的優點在于,模擬業務設計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的可塑性強,實習成本低,仿真模擬的效果非常接近現實。校外實習中不能達到的實習目的,在室內會計模擬實驗中較大程度上得以實現。
會計模擬實驗就是將模擬對象模型化,通過模擬其生產經營過程讓學生在其中進行會計活動,從而掌握會計理論和熟悉會計操作技能。在這種模擬環境中,學生根據實驗內容的要求,自己動手,根據經濟業務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計算成本,編制會計報表,編寫財務報告,進行財務分析,仿佛置身于實際單位的財務部門一樣。這就使他們對會計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觀的了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工作內在聯系的深刻認識。這種實踐效果,校外實習是無法與之比擬的。會計模擬實驗,按實驗內容的綜合程度分為綜合實驗和專項實驗兩種類型,專項實驗又細分為單項實驗和專題實驗兩類。
2.校內模擬實驗
這是我們目前創新的著重點。
(1)校內模擬實驗,可以加強專業綜合業務的訓練。在校內會計模擬實驗,是通過重塑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過程,再依據其生產活動自身的規律與特點,結合市場經濟環境產生的財務關系,更全面地設計該模擬單位的各類經濟業務及相關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仿真模擬實驗,由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這種生動的教學形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注重實踐,努力實踐,從實踐中獲取真知的好作風,為素質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
(2)校內模擬實驗,可以適應不同行業會計的需求。理論上會計工作具有直觀、明確、具體的業務范圍,其反映和監督的內容是企事業單位的資金及其運動過程。而資金的具體運動過程總會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為了分門別類地正確反映和監督各項經濟業務,通常是運用填制會計憑證、設置賬戶、登記賬簿、成本計算和編制會計報表等專門方法為載體,對其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實行各行業會計模擬,使學生畢業后的上崗更具有可適用性。
(3)校內模擬實驗,可以有效實施新形式下網絡會計的教學。網絡會計是依托在互聯網環境下對各種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會計活動。同時它也是建立在網絡環境基礎上的會計信息系統,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財務與業務的協同遠程報表、報賬、查賬、審計等遠程處理,事中動態會計核算與在線財務管理,支持電子單據與電子貨幣,改變財務信息的獲取與利用方式,使企業會計核算工作走上無紙化的階段。網絡會計在我國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會計電算化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各自為政到政府調控與引導,從緩慢發展到迅速普及的過程,尤其是近幾年,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4)校內模擬實驗,更好地促進知識綜合運用的的審計案例教學。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案例教學效果。教學媒體現代化的優勢在于:一是可以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二是可以降低教師的勞動強度,事半功倍;三是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在計算機上進行實際操作,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四是可以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出量,提高教學效率,為案例教學提供了時間,以確保案例教學效果的實現。
一、職業能力內涵分析
職業能力是個體順利進行某種職業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其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特定職業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
二、高職財會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分析
本文從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網和應屆生求職網上隨機收集了100 條招聘信息,針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對其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和歸類。
1、特定職業能力
此項能力根據招聘的具體崗位不同而不同,表1 所示。在招聘信息中除了與崗位任務直接相關的特定職業能力外,還涉及到財務分析能力、會計管理能力、會計監督能力等要求。
2、行業通用能力
該能力主要涉及:(1)計算機操作能力。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財務軟件的應用、office 辦公軟件特別是excel 函數功能的運用。(2)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會計人員要善于經管類應用文的寫作,包括各種分析報告的撰寫等。(3)外語能力。具體包括用外語跟人交流、出具雙語報表的能力。(4)管理能力。會計人員已逐步參與公司管理決策和實踐,其要對經濟學、管理學、風險管理等知識有所了解。(5)職業判斷能力。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日漸增多,要求財務人員能對復雜的經濟業務做出合理、公允的判斷。
3、職業核心能力
會計工作的專業性很強,但又不是一項純技術性的工作,它有廣泛的行業背景,會計人員需要與各方面的人員溝通協調,要具有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以及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具體表現為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決策分析能力、執行力、社會認知能力、抗壓能力、時間安排能力以及職業價值觀等。
三、高職財會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
財會專業應設置較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推行工學結合、遞進層次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實踐能畢業頂崗實習等遞進層次的實踐教學,完成從會計初學者到合格會計職業者的培養過程。
第一層次:會計崗位單項職業能力培養。推行學習知識與操作技能相結合、“教、學、做”相融合的培養模式,達到學生能“做”的目的。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會計、納稅、財務管理和審計等知識以及相應的操作技能。
第二層次:會計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課,學生在具有職業氛圍的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室,由企業會計師或校內“雙師素質”教師指導,使用企業經濟業務模擬資料,用直觀的原始憑證,獨自完成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和會計資料整理歸檔等整套賬務處理,并安排學生對手工會計核算內容進行上機操作,以適應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提高學生會計綜合核算能力。
第三層次:會計崗位實地培養。學生畢業前一學期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參與企業會計核算的全過程,了解企業財務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日常財務管理的一般方法,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全面應用于實際工作,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頂崗適崗。
在上述三個層次的能力培養過程中,應融入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刻意設計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教學,如會計造假等反面案例,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
四、高職財會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學生工作嘗試針對高職財會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要求,學生工作方面,應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引導培養,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具體可做如下嘗試:
1、營造財會專業文化氛圍
輔導員老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及時將各媒體報道的經濟新聞、經濟事件在讀報時間傳達給學生,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熱點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財會方面的期刊、書籍,瀏覽會計專業網站,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針對現實中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典型案例,組織班級討論。
2、開展有關誠信道德教育的團學活動
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也是會計工作的靈魂。團學活動可以選擇有利于教育的入學或畢業時機,組織學生參加會計職業宣誓,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使命感、責任感和道德意識教育。
3、創新財會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法
在企業管理實務中,基于ERP的信息化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ERP系統為平臺的會計信息化為企業管理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從而也推動了ERP相關課程在院校內的設置。可是,盡管在高職財會專業領域一般將ERP財會相關課程作為專業骨干課程,但各院校的課程目標、內容和要求等大相徑庭,因此筆者以多年從事本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同,探討本課程的設計標準,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共同推動本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下文將展示筆者對《ERP財務管理》課程標準設計的主要內容。
一、《ERP財務管理》課程性質、設計思路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
《ERP財務管理》課程是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本課程主要針對ERP技術在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領域應用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主要包括ERP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ERP財務模塊對各項會計業務的核算及企業管理信息化等內容。本課程主要用于解決企業運用ERP財務模塊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因此需要在ERP技術的基礎上對企業會計業務進行模擬,以理實一體化的方式提高學生運用ERP財務管理模塊解決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信息化的技能。
(二)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根據高職教育對素質和技能的要求,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設計理念,基于培養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宗旨,結合ERP財務管理信息化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突出工作領域中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
(三)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業務,建立賬套,正確運用ERP財務管理模塊解決會計核算業務,提高企事業單位ERP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見表1)。
二、《ERP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設計(見表2)
三、《ERP財務管理》課程標準實施建議
(一)教材選用
應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要求與特點,選用教材時應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應將ERP財務管理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合為一體,采用項目式教材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建議
1.本課程不僅注重ERP基礎知識與理論的教學,同樣注重學生對ERP軟件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課程應盡量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2.組織教學活動時,需充分利用ERP教學軟件與課件,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演示與講授,讓學生既懂理論又懂操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項目教學的效果,根據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客觀規律,要精講多練,讓學生廣泛參與實際經濟活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做結合。
(三)課時建議(見表3)
(四)教學條件
(1)配備機房、ERP軟件。
(2)理實一體化的高職高專規劃教材。
(3)制定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多媒體課件、教學日志、題庫、實訓項目等資料。
(五)課程資源
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學大綱、授課計劃、PPT課件;備課筆記;試題庫;辦公軟件;各級政府統計機構網站等。
(六)教學評價
運用多種考核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建議將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和項目實訓、綜合實訓的質量納入期末總評成績考核。
(1)課程總評成績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2)期末考試命題應以課程的大綱為依據,重點考查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3)評分結構(見表4)。
(七)其它說明
(1)授課前應確ERP軟件運行正常。
(2)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順序。
四、小結
本課程標準已經過為期多年的實踐運行與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目式訓練的興趣、如何更好的總評期末成績等,相信通過今后的努力,定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楊曉鷗.實施ERP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1(09).
1.1適應會計自身的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會計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會計準財體系日趨完善,會計電算化全面普及,相應地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會計教育和管理,完善和提高會計科學體系,必然要求我國會計類專業教學與此相適應。
1.2深化職業教育內部改革。長期以來,由于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的不同,我國的中職教學與高職教學之間普遍存在著互相脫節,互不協調的現象。從學制、教材到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考核制度、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缺乏系統性,教學內容互相重復,辦學設施互相浪費,培養的人才既顯示不出層次性,也未體現高職學生的特色。
1.3加快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目前,我國高等職教發展緩慢,大專財會教學尚未形成特色,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實現中高職教學銜接,可以重新整合教育資源,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2.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重復,教學資源浪費。課程設置是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中、高職財會專業不同的教學目標要依靠不同的課程設置和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完成它們層次間的銜接和遞進。但是長期從事中、高職財會專業教育的同志都感覺到,目前中、高職財會專業在課程教學上存在文化基礎課要求脫節,教學內容重復的現象。例如,升入我院高職學習的三校生、3+2高職生、高職預科生都反映,大學里的許多課程與原先中職所學課程基本相同,象《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統計學原理》等等課程中職學了、高職學,教學內容雷同,教學方法相似,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2教學目標模糊,培養層次混亂。中等或高等職業教育本質上都是對人的職業(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主要是依據行業的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和規定來確定。但中、高職院校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相互交叉、層次不清,主要表現在:一是中職學生難以適應高職教學。與普通高中畢業生相比,中職畢業生由于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在增加專業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時困難重重;二是高職階段缺乏與之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等級證書。
2.3教材編寫滯后,因材施教無法實施。目前全國各地的中職、高職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各成體系,職教教材的編寫工作缺乏統一組織領導,教材內容脫離實際,缺乏行業和職教特色,同一專業不同的學校則采用不同的教材,特別是五年一貫制,自成體系的教材更是匱乏,不少院校是前二、三年借用中職教材,后二年用大學教材,根本無法按中高職的不同培養目標和學生的不同需要組織教學。
2.4師資水平落后,教學方法傳統。目前我國的職教師資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缺乏。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獨立設置的成人院校和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學校改制建成的,師資隊伍的層次和結構普遍不能達到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高層次教師的比例偏低,許多教師在高職教學中仍沿用中職教學的方式方法,嚴重影響高職教育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對策建議
3.1重新界定教學目標,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中高職教育順利銜接,首先需要進行培養目標的重新界定和定位,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著層次上的差別。國際上較為公認的"職業帶"理論,是職業教育可以借鑒的人才結構及其分類理論,它把社會的人才結構簡化為"技術工作-技術員-工程師"三個層次。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技術較高層次的技術員和部分工程師。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構建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
3.2合理設置課程體系,修改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關鍵。中高職財會專業在教學銜接上,一要從培養目標角度出發,擴展和深化高職課程內容;二是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學科式教學模式,構建模塊化課程,在寬基礎、活模塊的原則 指導下突出和強化實踐訓練;三是實施兩套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學分制,各個職業學校相互承認學分,中職畢業生在高職階段可結合自身發展,免修與中職重復的課程。四是注重隱性課程設置,把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校園文化等課程納入到有計劃、有補充、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中,減少學生的"自由-自流"發展。
3.3選擇合適教材,完善教學大綱。中高職教育主要以就業為目標,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主要從事技術性工作,屬于人們通常所稱的"藍領"。因此,在教材的選擇和大綱的編寫上,中高職教育也應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將原中專教材或專科教材進行"切配",而是根據中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要求,選擇使用所需教材。
3.4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轉變教學理念。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層次底,綜合素質不強,實際動手能力差。為了盡快作好中高職銜接,各高職院校必須加快師資隊伍建設,轉變傳統的教學理論。一是可以選派中青年專業教師向上或向下到對口學校進行業務交流,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生產管理的實習實訓,到高等院校攻讀在職碩士、博士,以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業務能力。二是可以采取建立"雙師型"制度、建立校企基地等措施,也可以從生產管理一線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來學校作講座,以提高會計專業的實踐指導能力。三是利用會計教師的特長和資質,獨立成立記賬會司,也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共同開展會計業務活動,讓教師在實踐中隨時研究教學工作,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實踐中得到解決。參考文獻:
[1]周向群主編,《知識經濟概要》,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參考文獻:
[1]張杰. 語篇分析對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的指導意義[A]. 世紀之交論功能[C].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財會專業是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會課程的教育水平也對我國企業財會管理水平產生重要的影響。崗證融合課程作為將學歷證書與從業資格證書互相融合的財會專業課程,只有提升其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財會人才,促進企業的財會水平得到提升。而實踐教學作為崗證融合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采取有效教學方法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崗證融合課程教學模式內涵概述
基于崗證融合課程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應將人才培養作為首要教學目標,并將學生作為崗證融合課程的教學中心,滿足其對學習、就業等各方面的需求。在該模式中,要將實踐項目作為主要載體[1],將技能業務流程為向導,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的培養力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對于資格證方面來說,要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課程突破點,將職業資格證考試中的重點、難點為學生進行有效輔導,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崗位遷移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崗證融合課程教學問題分析
1.教導體制不健全,培訓目標不明確
在進行高職財會教學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制定完善的教導制度,無法為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培訓工作,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存在缺陷,為其全面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學生對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化,學生希望接受專業理論知識的培訓,同時也需要為崗位操作技能與資格證書的獲取提供輔導。
2.教學內容理論化,缺少實踐教學內容
雖然教育改革進程在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在財會教學過程中會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但在實際課程進行過程中,理論教學仍然占據了極大比重。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便不能在工作之前獲得全方位的技能培訓。
3.忽視崗證教學,崗證教學能力較差
在高職院校進行財會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崗證融合課程的重要性。個別高職院校認為崗證只需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即可[2],并不需要專業教師進行輔導。目前市場中的人才競爭程度日益激烈,崗證作為財會人員招聘過程中的敲門磚,高職院校只有加強崗證融合課程的輔導力度,才能幫助學生盡快獲取工作,并提升院校的整體教學質量。
三、高職財會專業崗證融合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1.明確崗證融合課程教學目標
要想提升高職財會專業崗證融合課程的教學質量,首先便需要明確崗證融合的課程目標,才能制定出詳細的目標細則。最終按教學目標將教學水平得到提升。崗證融合課程的教學目標便是要培養高級實用型財會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財會實際工作,將財會職位的要求傳授給學生,并將財會知識與技能作為基礎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另外,教師在進行崗證融合課程教學之前,要構建完善的崗證融合教學體系,其中要覆蓋學生的工作時間以及財會相關知識、技能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以此作為基礎對教學大綱進行編制。在實際進行崗證融合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將課程中的實施環節進行明確而,并構建與教學目標互相對應的教學關系,確保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
2.將崗證融合課程不斷調整與優化
在傳統的崗證融合課程中存在理論知識無突破點、不能滿足課程教學要求等各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需要構建完善的崗證融合課程優化體系。在構建體系的過程中 ,高職院校應將理論知識課程與實踐教學互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加強崗證融合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將學生的工作能力作為基礎,將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優化[3]。還應對學生進行項目制教學,讓學生更加靈活、熟練地掌握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在進行崗證融合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將模塊化合理分類,并將崗證融合作為基礎,將課程體系不斷完善,才能凸顯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的教學優勢,從而提升崗證融合課程的教學效果,并將各方面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促進崗證融合課程的不斷優化。
3.基于崗證融合課程提供專業化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