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與知識管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22 15:34: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管理與知識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技術管理與知識管理

篇(1)

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在新思想的指導下將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搭建起一個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知識與組織的橋梁,形成一個龐大、有機的圖書館知識網絡,使知識的傳播與創新相結合,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應變和預見能力,實現圖書館知識共享、知識自由獲取、知識創新和知識增值的目標。

1.圖書館知識管理模式

圖書館知識管理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對圖書館管理和運營機制進行改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圖書館的競爭力和創新力;二是作為一種服務,建立知識獲取和轉化機制,支持讀者有效地獲取信息,提煉知識,創新知識。

圖書館的業務流程管理系統建立在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之上,可與信息系統互相兼容,利用信息系統中的數字化數據進行資源建設,節省物力、人力和財力。同時,知識管理系統利用數據庫整合技術、靈活定制功能及智能、知識挖掘等新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原信息系統所不能提供的服務。除原信息系統內容外,還包括采訪管理系統和知識庫建設系統。

2.圖書館知識管理流程

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流程包括五個知識環節:從外部獲取知識和信息并生成新知識、共享知識、利用知識、存貯知識、創新知識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識服務。通過知識環節,圖書館實現其知識功能,對內保持可持續知識創新,對外實現知識增值服務。

2.1知識共享與知識網絡

知識共享是指圖書館館員或團隊在圖書館內部或跨行業之間,彼此通過各種渠道(如討論、會議網絡和知識庫)進行交換和討論知識,其目的在于通過知識的交流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并產生知識的效應。

知識網絡是一種虛擬的網絡,它的實體網絡架構是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直接的),或者采用間接溝通。知識網絡的發展隨著組織結構水平發展而發展的。每個人都是知識主體,知識轉化發生在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之間。

2.2圖書館知識共享的特征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提高組織中所有知識的共享水平和知識創新的能力。知識產生于知識共享的過程中,而且交流和共享越豐富,產生出來的新知識就越多。許多創新的產生來自于使自己的知識在不同的學科或組織中交流與聯系。

因此,通過圖書館員之間相互交流知識和工作經驗進行知識的碰撞與融合,從而可能產生思想的火花,產生解決一個問題的新的辦法,從而促進圖書館新知識的產生。

3.圖書館知識管理內容

3.1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對象,它貫穿于圖書館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環節,因此,信息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主要內容。通過對文獻信息等顯形知識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挖掘出來,進行分類存儲,建立動態的知識庫體系,激活固化靜態的知識,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應用。

3.2人力資源管理

人的能力資源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創新為目標的知識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將存在于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而顯性化,推動圖書館的全面有效理管。

3.3信息技術管理

信息技術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圖書館工作的展開和圖書館的知識創新起著工具和保障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知識管理的產生,并根本決定著管理模式的變革。

3.4組織結構管理

傳統的圖書館組織結構是種金字塔形的構架模式,實行的是從館長到普通工作人員的等級管理制度,為便于知識在圖書館內迅速有效流通,需將圖書館傳統的組織結構轉變為扁平、網絡化的橫向組織體系,打破等級界限,增加橫向聯系,實現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促進圖書館的知識創新。

4.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途徑

4.1創造知識共享機制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通過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推動組織知識創新。圖書館要實施知識管理,達到提高自身知識服務能力的目的,在組織文化和組織結構上需要創造知識共享機制,營造知識共享文化,通過激勵機制和知識交流機制,鼓勵圖書館館員主動分享知識,達到知識傳遞的暢通無阻;構建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使人適其所,人盡其才,靈活調配合適的人力資源,發揮圖書館員的積極性;創建學習型組織,通過組織的持續學習保證圖書館知識創新的可持續性。

4.2解決知識分散性和利用的矛盾

由于職能部門的劃分,圖書館的專業知識分散在各個部門,這對于用戶利用信息和各部門根據圖書館業務協調工作和交流知識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即使在同一部門,由于圖書館知識共享尚處于較低水平,也會出現多人重復工作,造成圖書館的低效率。

如果圖書館長期容忍或者漠視個人壟斷知識而拒絕共享,可能導致以下結果:一是管理失控,核心信息被少數人控制,難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二是人員外流導致知識資產外流;三是形成知識孤島的局面,圖書館整體協調困難,效率下降;四是圖書館的知識不能發揮最大效應,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因此,圖書館知識的利用和知識分布分散的矛盾需要通過知識共享來解決。

4.3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人是知識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識管理中最活躍和最主動的因素。

圖書館是知識與用戶之間的橋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創造新知識、探索新規律、發現新技術。當前,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資源政策;完善館員培訓制度;廣納人才;制定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人力資源的配置,如合理設置崗位、吸收優秀的人力資源、完善聘任制度等

4.4完善激勵機制

圖書館管理者要充分發揮圖書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圖書館組織內,必須建立起一套促進館員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行為的有效激勵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競爭和人才流動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同時還需要加強工作本身的激勵,不斷開掘有挑戰性的工作崗位,對那些有創造力、有進取心的高績效館員委以重任,使館員產生一種拼搏向上的動力,促進館員提高績效。

4.5提升知識導航服務

圖書館的知識導航服務是用戶目標驅動的面向解決方案的服務,它需要圖書館館員具有超前意識,把讀者需求調研與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結合起來;重視讀者需求分析,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重組來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識產品,并對知識產品的質量進行評價;與讀者的聯系更更緊密,建立起針對具體讀者或讀者過程的服務責任制。

篇(2)

中圖分類號: G255.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3)04-0044-05

1 概述

1.1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研究現狀

客戶知識管理(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CKM)是客戶關系管理和知識管理兩個學科的交叉領域。1997年,韋蘭(Wayland R.E.)和科爾(Cole P.M.)[1]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客戶知識管理的概念,將其定義為構建一個系統來獲取客戶知識,并運用客戶知識以及信息技術建立更有價值的客戶關系。1998年,阿蘭·庫珀(Alan Cooper)[2]將客戶知識管理定義為:客戶知識管理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利用先進信息技術與客戶互動交流,幫助客戶找出問題及其答案進而適應周圍環境,客戶需求過程與企業的營銷過程有力地交織融合在一起,實施“定制化”服務。

圖書館引入客戶知識管理的時間較晚,高度相關文獻較少。法爾哈德·丹尼斯格爾[3](Farhad Daneshgar)和邁赫里·帕里羅科(Mehri Parirokh)提出了學術圖書館進行客戶知識管理的概念模型。盛小平[4]認為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模式由知識獲取、知識組織、知識交互、知識應用四種主要活動與關系管理、技術管理、服務管理、機會管理四種輔助活動構成。劉冬梅、孫曉明[5]論證了圖書館引入客戶知識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圖書館實施客戶知識管理的方法。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需要圖書館與用戶的共同參與,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圖書館設立專門機構來獲取、存儲、組織、分析與用戶有關的知識,與用戶共享知識,進而與用戶共同創造知識,以提高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能力。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參與主體、客戶知識與信息技術應用。

1.2 SECI模型

1995年,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和竹內廣?。═akeuchi Hirotaka)在《創新求勝》一書中,提出了知識創造的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認為知識創造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社會化、外化、整合和內化,這四個階段可以呈螺旋型不斷循環上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分別在個人(Individual)、團隊(Group)和組織(Organization)三個層面進行這四個階段。

野中郁次郎在SECI模型中提出了知識場(Ba)的概念,將場定義為:知識創造、共有、活用所共有的環境。在SECI模型的四個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類型的場,分別為原始場(Originating Ba)、互動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統化場(Cyber/Systemizing Ba)和練習場(Exercising Ba)。知識場提供了知識互動與交流的平臺,使知識轉化、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能夠加速進行。

1.3 圖書館實施客戶知識管理的作用

(1)從全新角度看待圖書館與用戶的關系??蛻魧τ谄髽I來說,關乎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傳統圖書館并沒有將用戶以及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提升到這樣的高度,用戶關系和用戶所擁有的知識也沒有引起圖書館的高度重視。引入客戶知識管理的理論,圖書館將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并有效利用用戶知識來獲取用戶的知識需求和提升自己的知識服務能力。

(2)提高圖書館知識服務水平。圖書館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屬于知識密集型單位。圖書館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具備實施知識管理的基礎。圖書館用戶具有較高的知識需求,對知識服務的質量要求較高。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包括知識服務,而知識服務需要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必須構建良好的客戶關系。

(3)增強圖書館的競爭能力。分析關于客戶的知識,可以讓圖書館更加了解自己的用戶;研究來自客戶的知識,則讓圖書館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分析客戶需要的知識,可以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與客戶共同創造知識,可以深化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因此,率先實施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可以讓該館在同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4)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圖書館具有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人才等優勢,采用客戶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一方面可以幫助客戶有效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能夠在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共同創造出新的知識。客戶知識管理可以幫助圖書館發揮優勢,創造更多知識產品與服務,實現社會價值。

2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

2.1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內容

斯蒂芬·賈伯斯(Steffen Geberth)[6]等把客戶知識分為三類:關于客戶的知識、來自客戶的知識和客戶需要的知識。盧啟程[7]在上述基礎上增加一種:與客戶共同創造的知識。喻立[8]將客戶知識劃分為關于客戶的知識、客戶需要的知識、客戶擁有的知識、共同創新的知識。本文認為,客戶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關于客戶的知識、來自客戶的知識、客戶需要的知識、與客戶共同創造的知識四類。

(1)關于客戶的知識。關于客戶的知識一般來說都是顯性知識。對于圖書館來說,關于客戶的知識主要是指用戶的各項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單位、通信地址、身份證號、辦證時間、辦證類型等。

(2)來自客戶的知識。來自客戶的知識是指客戶在使用或消費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后得到的知識,圖書館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取這些知識。來自客戶的知識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關于客戶的知識中的顯性知識推導出來的顯性知識,二是由客戶提供的由隱性知識顯性化而得到的知識。

推導出來的顯性知識可以借助于客戶數據庫、客戶知識庫等,經過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方法來得到,主要包括特殊用戶群體、用戶偏好、用戶分布、各類預測等。由隱性知識顯性化而來的知識由用戶經過整理、編碼表達出來,之后通過郵件、聊天室、論壇、微博等方式提供給圖書館。

從圖書館服務的角度來劃分,來自客戶的知識可以分為:①基本服務類知識:包括對借閱圖書、閱覽期刊、音像資料、閱讀電子資料、使用數據庫等得到的各種體驗,如資料內容滿足需求的程度、形式是否妥當、使用方便與否、服務態度如何、借閱環境如何等。②延伸服務類知識:包括客戶對圖書館提供的各類信息服務與知識服務的使用體驗,如定題情報檢索、查新服務、專家咨詢服務等的針對性、質量與速度。③其他服務類知識:指與圖書館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無關,但由圖書館提供的各類服務,如辦證流程、寄存服務、借閱環境等服務質量方面的知識。

(3)客戶需要的知識??蛻粜枰@些知識以順利使用圖書館,進而使用從圖書館獲得的知識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圖書館需要分析并獲取用戶需要的知識,并以有效地方式提供這些知識,提高用戶使用圖書館的滿意度。

對于圖書館來說,客戶需要的知識包括:①與其從事的專業有關,或與個人興趣愛好有關的知識,客戶需要從圖書館獲取這些知識滿足自己的知識需求。②與圖書館基本業務相關的知識,客戶需要這些知識以順利使用圖書館的各項服務。③與圖書館本身相關的知識,如地理位置、館藏概況、專業特長等,客戶需要這些知識來選擇提供服務的圖書館。

(4)與客戶共同創造的知識。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通過與圖書館業務人員、服務人員的交互,會形成知識的創新,即新的專業知識、新的服務知識等。新的服務知識包括信息資源建設的內容、信息服務的方式、新信息服務的形式等。這些知識是雙方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創造過程符合SECI模型的四個階段。

2.2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

舒敏[9]將客戶知識管理的流程分為獲取、整合、共享、應用、開發五個階段。韋蘭和科爾(Wayland R,E. & Cole P.M.)[10]提出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由以下五個環節組成,包括計劃、聚焦、引申、應用、分享和編輯。波塞冬(Sanjay K.Bose)等認為客戶知識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客戶知識的識別及產生、編碼及存儲、傳播、利用及反饋幾個階段。周曉寧[11]提出客戶關系管理中的知識管理流程包括知識集約、知識共享、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吳金紅[12]等將客戶知識管理的流程分為客戶知識獲取、整合、共享和利用四個螺旋上升的階段。張芳芳[13]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將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界定為客戶知識獲取、客戶知識整合、客戶知識共享、客戶知識應用、客戶知識創新五個步驟。

本文認為,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識獲取、知識整合、知識共享、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五個環節。

(1)知識獲取。知識獲取是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的源頭,包括顯性知識的獲取和隱性知識的獲取。顯性知識的獲取,是指對來自于各種渠道如本館場所、本館網站、知識聯盟等關于用戶的知識進行獲取,在經過整合環節后,得到系統化的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獲取,是指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如論壇、QQ群、郵件、博客、微博等,讓用戶將自己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后出來。圖書館獲取到的顯性知識,需要存儲到知識庫中,為知識整合做好準備。

知識獲取環節主要涉及SECI模型的社會化和外化兩個階段。

(2)知識整合。知識整合是指對圖書館獲取到的顯性知識進行組織,并從各種角度揭示顯性知識之間的關系,提純補充,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在知識整合環節可能用到的工具有知識目錄、知識網絡、知識地圖、專家地圖等。知識整合也包括采用數據挖掘工具對數據庫中關于客戶的知識進行挖掘,進而得到各種有用的模式。

知識整合環節主要涉及SECI模型的整合階段。

(3)知識共享。知識共享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圖書館內部員工之間的知識共享,二是圖書館員工與客戶之間的知識共享。與客戶共享知識,可以得到用戶的體驗與建議,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圖書館員工的知識共享,是為了將個人的經驗推廣到團隊乃至整個圖書館,引起必要的知識升華。

知識共享環節涉及了SECI模型的全部四個階段,即社會化階段、外化階段、整合階段和內化階段。

(4)知識應用。知識應用是指圖書館管理決策部門將得到的客戶關系管理知識運用于管理實踐,以實現客戶關系改善,提高圖書館競爭能力的目標。

知識應用環節主要涉及SECI模型的整合與內化階段。

(5)知識創新。知識創新是指通過以上四個環節,得到新的客戶關系管理知識,這些知識是在實施客戶知識管理之前為圖書館所不知曉的。知識創新是圖書館與客戶共同協作完成的,得到的知識是有關客戶關系管理方面新的知識。由于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如參考咨詢服務會涉及學科知識,知識創新環節也會有專業知識創新的要素。

知識創新環節涉及SECI模型的全部四個階段。

3 基于SECI模型的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

SECI模型主要用于解釋知識創新過程,它能夠較好地解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本質上也是知識管理,也具有知識創新過程,同樣也涉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SECI模型的角度對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進行分析。

3.1 社會化

SECI模型的社會化階段,指的是圖書館用戶之間彼此互相觀察與模仿,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交流過程??蛻糁R既可以由客戶的隱性知識顯性化而來,又可以由顯性知識整合而來,因此SECI模型的社會化階段并不能完整覆蓋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知識獲取環節,只能涉及知識獲取環節的一部分。

社會化階段主要涉及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知識獲取環節,此外還涉及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環節。

在社會化階段,原始場起著將圖書館用戶聯結在一起的作用,場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個客戶與客戶互相作用的場所或空間。在原始場中,圖書館客戶可以觀察學習別人獲取知識與服務的做法與過程,并通過模仿獲得同樣的服務,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使用圖書館服務的知識。因此,為了有效實現社會化,圖書館應該盡力提供各種手段以實現原始場。原始場既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場所,如休息室,也可以是一個虛擬的場所,如網絡論壇或群。

在社會化階段,隱性知識主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互動與傳播,基本不涉及團隊層面和組織層面。

在社會化階段,提供原始場的圖書館部門包括提供現實原始場的部門和虛擬原始場的部門。提供現實原始場的部門包括所有與讀者互動的部門,如流通部門、情報研究部門、咨詢部門、查新部門等,提供的形式可為場所、信息空間等。提供虛擬原始場的部門一般為信息技術部門,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多種交互空間,如論壇、QQ群、微博等,讓用戶可以采用文字、圖形、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方式相互交流。在原始場中,圖書館客戶可以直接進行隱性知識的交流。

3.2 外化

外化主要是指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圖書館應該給客戶提供各種信息技術工具,讓客戶能夠將自己的隱性知識表達出來,成為顯性化的知識。在得到這些顯性知識后,應該將它們存儲起來,為知識整合做好準備。

外化階段大致對應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知識獲取環節。此外,外化階段還涉及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環節。

在外化階段,互動場是用戶可以利用的場。采用互動場,同一場中的客戶與客戶,客戶與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將自己的隱性知識用各種方式予以編碼表達。圖書館可以提供一些幫助客戶實現知識外化的工具,如各種圖表工具、模型制作工具、對話工具,并提供有效地存儲機制。

外化首先在個人層面開始,通過互動場引發更高層次的外化,主要指由個人層面升華到團隊層面。圖書館用戶將自己的隱性知識通過文字、語言、圖形、模型等展示出來,與其他客戶和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交流,這樣顯性化的知識將會成為團隊層面的共同知識。

提供互動場的圖書館部門與社會化階段基本相同,這些部門同時還負責搜集用戶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并不能直接從客戶那里得到,圖書館只能得到客戶將自己的隱性知識編碼化之后的顯性知識,也就是說,圖書館必須得利用各種工具和手段讓客戶自由表達思想,之后對保存下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得到用戶隱性知識轉化成的顯性知識。除了提供必要的轉化場所和工具外,還需要設計相應激勵機制,讓圖書館客戶樂意奉獻自己的隱性知識。

3.3 整合

整合階段主要負責對外化階段得到的顯性知識進行系統化、組織化、條理化。在整合階段,圖書館工作人員會采用各種工具來對得到的顯性知識進行整理,并揭示顯性知識之間的關系。通過整合階段,顯性知識成為系統化知識,并被充分描述。

整合階段大致與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整合環節、知識應用環節相對應。此外,整合階段還涉及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環節。

在整合階段,系統化場將會起主導作用。在系統化場中,不同層面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將會對得到的有關客戶的顯性知識進行整合,讓顯性知識成為一張知識網絡。整合階段將會涉及全部層面,但主要是指由團隊層面升華到組織層面。在個人層面,圖書館工作人員將自己負責的圖書館客戶知識進行分析與組織;團隊層面則擴展這個知識網絡,進一步與其他團隊進行對接,并發掘由于知識聚集而產生的新的知識關系;在組織層面,不僅要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還要概括形成整個圖書館的不同概念層次的顯性知識。通過知識整合,團隊層面的知識就成為了整個圖書館的知識。知識應用環節主要是將圖書館工作人員現有的隱性知識與整合得到的顯性知識結合起來,做出決策或者提供知識服務,如提供參考咨詢服務等。在知識應用環節,也需要用到整合功能。

整合階段需要用到的工具可能有數據挖掘工具、數據描述工具、數據組織工具。圖書館工作人員使用數據挖掘工具來從客戶數據庫、客戶知識庫等數據源中獲得知識,使用數據描述工具來描述數據及其關系,使用數據組織工具來將客戶知識系統化,常用的數據組織工具有知識地圖、專家地圖等。

提供互動場的部門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業務部門,在部門內部完成個人和團隊的客戶知識系統化。第二個層面是機構層面,由圖書館的客戶知識管理專門機構代表整個組織來完成圖書館客戶知識的系統化。

3.4 內化

內化階段,圖書館工作人員將對得到的系統化的客戶顯性知識進行內化,即吸收、消化,升華為自己的隱性知識,并用于工作實踐。內化階段大致與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應用環節相對應。此外,內化階段還涉及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環節。在內化階段,主要應用的場是練習場。通過演練和模擬,將顯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隱性知識。

內化階段涉及全部三個層面,團隊從整個圖書館獲得知識,個人又從團隊層面獲得知識。通過內化階段,每個人都從組織和團隊中獲益,獲得別人貢獻的知識。圖書館工作人員從客戶那里獲得的知識,經過整合上升成為圖書館層面的知識,經過內化又重新成為個體層面的知識,但經過這個過程的知識已經升華了。

提供練習場的部門是與用戶交互的各個業務部門,這些部門負責向圖書館客戶和工作人員提供練習的現實場所和虛擬場所,并且要向客戶和工作人員提供組織、團隊、個人層面的系統化的知識,讓他們在練習場中完成知識內化。在內化階段可能會用到的工具有教學培訓工具、使用向導工具、演練工具、知識可視化工具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第四個環節知識共享、第五個環節知識創新,涵蓋了SECI模型的完整四個階段。在SECI模型的四個階段,知識共享在各種對象之間、各個層面之間均有發生。在社會化階段,客戶相互學習和模仿的時候需要共享隱性知識;在外化階段,客戶之間需要共享編碼化的顯性知識;在整合階段,用戶和圖書館工作人員之間會共享系統化的知識;在內化階段,客戶和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共享升華過的隱性知識。對于知識創新環節來說,SECI模型本意就是描述知識創新的過程,而圖書館客戶知識的創新,也同樣適用這個模型(SECI模型四個階段與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五個環節之間的對應關系見表1)。

基于SECI模型的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與SECI的螺旋相對應,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

圖1中,SECI模型的四個階段呈螺旋上升趨勢,I表示個體層面(Individual),G表示團隊層面(Group),O表示組織層面(Organization)。SECI模型的四個階段每完成一次循環,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五個環節也同時完成一次循環。

4 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實施建議

4.1 重視客戶關系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充分認識到客戶關系是圖書館的重要關系,客戶知識對于圖書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圖書館一方面要加強內部員工教育與培訓,讓圖書館工作人員掌握必要的方法與技巧,另一方面需要對圖書館客戶進行宣傳,讓圖書館客戶了解客戶知識管理,并樂于貢獻自己的知識??蛻魸M意度是圖書館最終的目標,實施客戶知識管理也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為了有效地實施客戶知識管理,建議在讀者服務部門成立專門的下屬機構如客戶關系管理部門來承擔客戶知識管理工作,保證客戶知識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此外,圖書館還需要在制度、人員、資金、場所等方面為客戶知識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4.2 加強客戶知識管理系統建設

客戶知識管理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知識管理系統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客戶知識管理系統既可以作為兩者的子系統存在,也可以建設獨立的系統。建立客戶知識管理系統,可以更好的完成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工作。

客戶知識管理系統需要客戶數據庫和客戶知識庫的支撐,圖書館應該注意客戶數據和知識的搜集、組織與存儲,實現客戶知識的有效積累。

4.3 提供知識管理工具

用戶在客戶知識管理流程的不同環節需要知識工具的支撐,如獲取隱性知識的工具、整合顯性知識的工具、知識共享的工具等。圖書館可以研發或者購買這些知識管理工具,提供給工作人員和用戶使用。

4.4 將實施客戶知識管理當作一個連續的過程

實施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正如SECI模型所構成的螺旋一樣,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每次循環都是一次新的提高。

5 結語

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知識需求??蛻糁R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關系,使圖書館能夠有效地分析關于客戶的知識,進而獲取來自客戶的知識,在掌握客戶需要的知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知識需求。在客戶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圖書館和客戶還可以共同創造出新的知識,完成知識創新,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Wayland R.E. ,Cole P.M. Customer connections: new strategies for growth[M].Harvar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2]Alan cooper.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 http://lamhive/iss2feal.

[3]Daneshgar,Parirokh. AN INTEGRATED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ACADEMIC LIBRARIES[J].Library Quarterly,2012,(1):7-28.

[4]盛小平.圖書館客戶知識管理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8,(4):22-24,69.

[5]劉冬梅,孫曉明.知識服務環境下圖書館的客戶關系管理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8):6-7.

[6]Geberth Geibm Kolbel. Towards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C].The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 2002:107-123.

[7]盧啟程.客戶知識管理研究評述[J].情報雜志,2007,(12):70-73.

[8]喻立.面向客戶供應鏈的客戶知識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9]舒敏.衡鋼國貿公司客戶知識管理[D].長沙:中南大學,2010.

[10](美)韋蘭,科爾.走進客戶的心[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

[11]周曉寧. 面向企業的客戶知識管理[J].現代管理科學,2005,(5):91-92.

篇(3)

關鍵詞:技術預見 企業 知識管理戰略 戰略制定

引言

“技術預見”(Technology Foresight,簡稱TF)是對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遠期未來進行系統化的探索過程,其目的是選定可能產生最大經濟與(或)社會效益的通用技術(陳勁,2008)。它被實踐證明是優化配置資源的重要宏觀管理工具,是合理規避技術發展風險、科學防范技術決策失誤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將技術預見融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過程,能夠科學預測并系統化選擇知識管理戰略目標,全面塑造并整體化提升企業戰略實施軟環境,為推動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企業知識管理戰略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我們正朝著一個以知識為基本經濟資源的社會邁進,這種知識資源會替代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Drucker,1993)。 進入21世紀,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科技和產業發展面臨復雜多變的新形式,某些領域重大技術的突破,將有可能引發新的科技革命,并帶動產業發生重大變革,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同時,Internet的興起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了知識的海量性與無序性,為了對知識進行有效的識別、獲取、開發、存儲、共享、利用并進行創新,知識管理戰略隨之產生,并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與關注。

(一)知識管理戰略內涵

知識管理,就是將企業的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或資本進行系統的優化管理,以推動知識的共享和組織學習的實現,從而達到提升組織價值、增加組織績效的目的,為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和市場績效提供基礎平臺。而知識管理戰略則是對企業所需要開發、應用的知識以及人力資源結構建立一個概念化的視景,并轉換為可執行的管理系統模型,其目標是提高組織的知識創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企業價值。

(二)知識管理戰略現狀

基于知識管理與戰略管理結合的不同點,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種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知識轉移和最優實踐活動;以客戶為重點的知識戰略;建立企業員工對知識的責任感;無形資產管理戰略;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戰略等。在知識創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塑造了知識轉換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來描述企業內部知識的產生、傳遞的互動過程,并對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移進行了成功的解釋。從知識共享的角度,漢森提出了兩種知識管理戰略:編碼化戰略——將知識與知識開發者剝離,而后對知識進行仔細提取,以編碼的方式將其存儲于數據庫中,供人們反復調用;個人化戰略——將沒有掌握某一知識的人和掌握該知識的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實現共享。從知識轉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識轉移發酵模型,認為組織內部或者外部獲取的知識轉移菌種在知識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環境中,由知識轉移母體融合組織內外各種知識進行發酵,產生新的知識。

從上述知識管理戰略研究現狀可見:第一,知識管理戰略缺乏宏觀導向性。傳統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側重于對企業現有知識進行識別、獲取、開發、存儲、共享和創新,未給出具體的方法和途徑確定知識管理戰略中關鍵性研究領域和其研究領域發展的優先順序。第二,知識管理戰略缺乏前瞻性。傳統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缺乏對未來科技趨勢的預測分析,導致企業戰略性研究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不能與未來科技發展有效銜接。第三,知識管理戰略沒有結合市場需求。傳統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會結合企業內外部情況,但很少有將市場需求整合在知識管理戰略模型中,脫離市場需求的知識管理戰略必然不能正確指導企業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第四,知識管理戰略不能對社會產生價值外溢。傳統的知識管理戰略影響范圍局限于企業內部,公眾對企業知識創新、技術發展缺乏認識。這不利于企業培育公眾對新技術的需求,會使企業喪失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主動權。

技術預見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今天,知識無疑成為了企業能夠獲得長期發展的不竭動力,受資源限制,企業迫切需要把握住時代的發展趨勢,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符合當前事物發展規律的關鍵性領域知識管理活動,實現現有資源的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此,本文引入技術預見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長期性和前瞻性的戰略來指導企業知識管理活動的規范運行與長遠發展。

(一)技術預見的內涵釋義

技術預見是通過對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在未來一段時間“整體化預測”基礎上,“系統化選擇”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利用市場的“最優化配置”手段,最終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必要性與優勢

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傳統的知識管理戰略已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而“技術預見”這一前瞻性宏觀管理工具能夠為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提供參考與借鑒。

1.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識管理戰略急需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隨著經濟、貿易的一體化和全球化,企業對資源的掠奪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已成為當代每個企業事關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傳統的知識管理戰略已不能滿足市場對于企業精細化配置資源的要求,企業急需引進技術預見,確定知識管理戰略的戰略性研究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實現資源的精細化配置,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為企業戰略的長遠發展積聚能量。

第二,知識管理戰略要更具戰略眼光。進入知識經濟,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只有將市場與知識創新結合在一起,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以謀取競爭優勢,獲得經濟效益才算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傳統的知識管理戰略缺乏對未來市場的預測與規劃,企業需要從技術預見角度,對未來市場需求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在把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建立并實施知識管理戰略,從而為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第三,知識管理戰略需與社會銜接。面對科學的快速進步,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要想在全球化競爭中生存,必須對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占有主導權。這就要求企業制定知識管理戰略時引進技術預見,讓社會公眾參與到企業知識的創新,通過民主、科學的決策來塑造乃至創造未來,從而完成從“適應未來”到“塑造未來”的知識管理戰略態度的轉變,并且提供公眾了解技術發展的平臺,從而為企業戰略的實施奠定群眾基礎。

2.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優勢。

第一,科學制定知識管理戰略目標,為企業戰略的制定提供基礎信息。技術預見作為一種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夠對未來的技術發展進行科學預測,系統化選擇知識管理的戰略性研究領域,選定技術發展路線,確定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目標。同時,技術預見對未來科學系統的分析能夠為企業戰略的長遠規劃提供基礎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第二,提高知識管理戰略體系效率,為企業戰略的制定營造良好氛圍。技術預見促使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之間基于共同的目標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的人才、知識和信息資源,充分發揮了各創新主體的優勢(田紅娜等,2012),實現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知識管理體系效率。同時,技術預見促進了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企業戰略制定的積極性,為制定市場導向的企業戰略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三,促進企業知識管理戰略人文化,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掃除障礙。技術預見是信息占有者與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技術前瞻性活動,其方法適應了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對市場主體人的需求把握,通過為社會各界提供了解、認識科學、技術、知識發展的平臺,民主、科學地塑造未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引導技術的發展,促使企業技術創新向人文化方向轉變。同時,由于技術預見是從社會各主體的意愿出發,將人的選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夠使員工對企業的目標產生認同感,從而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掃除障礙。

基于技術預見的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過程與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術預見這一前瞻性工具能夠指導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重點和難點,優化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有效銜接并整合企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對未來企業的社會發展產生一定預警作用,通過高效溝通與技術教育制定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知識管理戰略。

(一)基于技術預見的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過程

從戰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將技術預見的方法融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的過程,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1.知識管理戰略信息采集。企業利用技術預見進行知識管理戰略信息采集時,能夠準確把握企業現在所處行業當前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包括當前行業技術研況、技術研發費效比及其他企業研發水平等信息。同時,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對未來技術的需求,明晰新技術對企業業績增長、核心競爭力、知識管理以及企業戰略所帶來的影響。具體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獻計量法對企業所處行業涉及的技術領域進行統計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變動情況;利用趨勢外推法對行業未來知識、技術需求進行時間分析和領域相關性分析,把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利用專利分析法了解各個國家這些領域的專利技術信息,避免企業將要進行的技術研究落入跨國公司的專利陷阱;對企業自身狀況進行綜合客觀的SWOT分析,明晰企業知識、技術創新的優勢和劣勢。

2.知識管理戰略方案制定。知識管理戰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業進入知識管理戰略方案制定階段。通過借助技術預見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業能夠及時理清其現存的技術差距,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對知識、技術的創新能力等,科學決策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性研究領域,形成相應的備選知識管理技術清單,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識管理戰略方案,也為未來企業戰略的制定提供決策信息。具體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確定關鍵因素,把握整體情況。通過專家組法,明確未來對科技研發的供給與需求,確定知識管理戰略的重點和難點;第二,構建多種情景,制定戰略措施。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多種狀態及導致該狀態出現的情景做出準確分析和描述,并對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組合進行分類匯總,最終歸納為幾種主要的情景。通過科學計算每種情景發生的概率,篩選出幾種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仿真模型。企業還必須借助各種數學模型進行分析,為管理戰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與此同時,企業還要借助仿真系統分析競爭者與企業的競爭關系,形成模擬競爭環境,以提升競爭情報的有效性;第四,根據不同的情形,選定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性研究領域,形成相應的技術備選清單,并制定知識管理戰略方案(康存輝,2011)。

3.知識管理方案選擇。在知識管理戰略方案選擇階段,融入技術預見思想,鼓勵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內部員工參與知識管理方案選擇環節,以充分集成與整合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的人才、知識和信息資源,發揮各創新主體的優勢,同時將人文因素融入知識管理戰略中去,促進企業人性化管理,也為以后企業戰略的實施掃除障礙。具體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據企業篩選出的戰略性研究領域組建專家網絡,人員涵蓋政府、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內部員工;第二,利用關鍵技術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戰略方案關鍵性評價指標;二是各個專家可靠性評價指標。按照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對其賦予一定的權重;第三,針對戰略方案關鍵性評價指標設計調查問卷;第四利用德爾菲法將知識管理戰略方案及調查問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別向專家組成員征詢調查;第五,以評價體系為標準,通過對最終專家意見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對知識管理戰略方案進行排序,遴選出最科學合理的知識管理戰略方案(田紅娜等,2012)。

4.知識管理戰略方案修改與完善。技術預見在知識管理戰略方案修改與完善階段能夠發揮其溝通與協商功能。企業通過鼓勵內部員工參與知識管理戰略方案的修改與完善,培養員工對戰略方案的認同感,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任,確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引導了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民主、科學地決策了企業的未來。運用技術路線圖法對企業知識管理方案的修改與完善具體可分為以下四個相互聯系的步驟:第一,將篩選出的知識管理戰略方案進行一段時間的公示,搜集整理企業員工的相關意見;第二,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繪制技術路線圖;第三,舉辦專家論證會,結合員工的反饋意見,對知識管理戰略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對不合適企業自身狀況的地方予以說明,最后形成相關報告;第四,根據技術路線圖、專家可行性分析報告,對知識管理戰略的預期目標和重點發展領域進行微調整,修改并完善知識管理戰略。

(二)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術預見的目的與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術預見是對未來系統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統化選擇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而知識管理戰略是對企業知識發展的遠景規劃,其核心內容是創造企業獨有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兩者具有共同的目標,且技術預見作為一種戰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夠直接應用于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

第二,技術預見的預見范圍符合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要求。技術預見著眼于遠期未來,時間范圍一般為5-30年,而知識管理戰略旨在做出有關企業知識發展的遠景規劃,是以謀求企業中長期發展為目標的,時間范圍一般也為5-30年,技術預見的時間范圍符合企業制定知識管理戰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術預見方法在企業中的成功運用為技術預見的引入奠定了基礎。技術預見的方法包括德爾菲調查、情景分析、關鍵技術選擇、專家組討論、文獻計量、技術路線圖開發、SWOT分析、頭腦風暴法、問卷調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業引入并熟練運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業引入分析知識需求與知識供給,從而明確企業存在的知識差距。

第四,政府為企業技術預見的實施提供了條件。由于技術預見提供了一種應對未來挑戰的全新認識方法,提供了一種強化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手段,政府也開始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如建立創新產業園區,定期舉辦技術交流會,為企業開展技術預見活動提供相關平臺,引導企業技術預見活動的順利開展。

第五,知識共享平臺的建立為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提供了基礎。知識經濟的到來促使企業逐步認識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內部建立起知識管理系統為員工提供知識共享平臺。知識共享平臺的建立有利于推進技術預見的實施,控制技術預見的進度,回收技術預見的反饋信息,使技術預見能夠更好的滲入到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的每個環節。

結論

將“技術預見”決策模式運用于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的過程中去,能夠讓企業對科技研發的供給與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導企業知識管理活動的開展。本文闡釋了將技術預見引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中去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在此基礎上,將技術預見融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過程的四個階段,并對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術預見在世界各國的應用十分廣泛,并獲得了認可和重視,在此趨勢下,將技術預見融入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前瞻性。同時,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有些涉及到企業商業機密不可全部獲得;同時,由于技術預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適用于企業的技術預見方法還沒有成熟,沒有企業嘗試將技術預見運用于知識管理戰略制定中,故沒有對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們對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制定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為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完善知識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徑和理論指導,為進一步完善企業知識管理體系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勁.技術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視技術預見和基礎研究[N].經濟日報,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識轉移發酵的實證研究-以“華為”為例[J].軟科學,2010.24

5.田紅娜等.基于技術預見的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戰略制定研究[J].軟科學,2012.5

6.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技術預見專業委員會/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中國技術預見理論與實踐[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

7.康存輝.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發展戰略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

篇(4)

1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介紹

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知識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現代圖書館中知識決定著一個圖書館的發展狀況。我們平常所說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指的是在圖書館的運營管理過程中,圖書館的員工可以及時的從圖書館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有效的利用得到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圖書館各部門的領導者制定相應的方案,逐漸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促進現代圖書館的快速發展。通過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知識管理的原理是把知識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知識的內容涉及到圖書館各部門管理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知識的管理可以提高圖書館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還有利于圖書館自身文化的建設[1]。在經濟社會不斷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圖書館應該隨著世界發展的潮流不斷進步,將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融入到現代圖書館的管理系統當中,更好的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現代的知識管理都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網絡信息就能夠很好的融入到圖書館各個部門的管理當中,將知識管理運用到圖書館的管理模式上滿足時展的要求。

2 圖書館管理中的相關現狀

現在許多圖書館的管理水平都很低,主要的管理方式是上級下達命令,下級就進行執行的管理方式。上級在制定相關的管理政策時,都是根據自己的相關經驗,沒有充分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制定的決策一般會出現很難完成或是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出現。在圖書館的管理過程中,上下級領導缺乏溝通,很多領導只注重產生的結果,沒有重視圖書館員工的工作情況,忽略了圖書館員工的感受,也沒有建立相關的薪酬激勵機制,圖書館員工在工作時沒有積極性,降低了圖書館工作的效率,這些都不利于圖書館的發展?,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圖書館的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圖書館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認識,不利于對現代數字圖書館的建設。

3 在知識管理下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的相關策略

3.1 轉變傳統的管理方式

圖書館要改變過去傳統的管理方式,要讓圖書館的領導者和相關管理人員從思想上改變過去傳統的管理理念,這就需要把先進的管理知識理念應用到圖書館的各項管理工作中。例如在給圖書館的員工分配任務時,要詳細的介紹圖書館的總體任務分配情況以及所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讓員工在知道自己任務的同時,也能夠清楚的知道其他同事的任務,這樣在工作中能夠增加同事之間的合作,還能夠減少重復工作的進行,同時也增加了工作的效率[2]。

3.2 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

圖書館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才能夠將知識理念更加方便的運用到圖書館的管理過程中。圖書館的領導者要收集圖書館管理的相關經驗,管理的理論知識,并且把這些資料弄成電子資料,放在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系統當中。圖書館的相關管理人員要加強對管理知識、經驗的學習,并且把學到的相關管理知識運用到圖書館管理之中,圖書館內部加強對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實現資源共享。要逐漸實現圖書館的現代化管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圖書館還要加大對知識管理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相關的交流會、座談會來加強圖書館員工對知識管理能夠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的認識[3]。

3.3 加強培訓,建立獎罰制度

圖書館要不斷加強對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加深他們對管理知識更進一步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對管理知識的創造力,這樣可以在圖書館的管理過程中為管理人員提供準確的管理指導,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圖書館還要建立完善的獎罰制度,在圖書館管理過程中出現相關管理失誤的人,要給予一定的懲罰,這樣不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還加強了圖書館管理人員對管理技術的認識。在圖書館的管理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人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可以增加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4]。

3.4 增強創新力

篇(5)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G201209)。

作者簡介:陳恒(197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技術創新、跨國公司管理研究;徐睿姝(198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創新及國際化經營研究;付振通(1987-),男,山東平度人,管理學博士,現就職于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知識管理、技術創新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4)01-0101-06收稿日期:2013-03-13

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關系分析(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Leonard-Barton(1992)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技術系統能力、管理系統能力和組織價值觀的統一體。魏江等(1998)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為實現企業創新戰略由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耦合構成的系統整體功能。陳勁等(2003)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有效激活、整合、創造和實現知識價值的能力。白俊紅等(2008)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技術創新各個子過程能力有效協同而表現出的一項綜合能力。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貫穿于市場需求分析、技術創新構思分析、研究開發、產品商品化等企業技術創新全過程并為企業創新戰略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服務的一系列綜合特性與能力的集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合作創新能力構成(林筠 等,2011)。其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由技術創新投入能力、設計能力、生產能力、高技術產業化能力和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構成(劉輝群 等,2007);技術合作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則包括企業間技術合作能力和產學研合作能力。

(二)企業知識管理能力

Chuang(2004)認為知識管理能力是組織創造、存儲、傳遞和應用知識資源,將知識資源與企業其他資源整合并優化配置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能力。蔣天穎等(2012)將知識管理能力界定為協調各種知識管理行為、整合組織內外部各種知識的能力。總結前人的研究發現,知識管理能力本質上是對知識資源的整合、協調與利用能力,體現在組織各項知識管理行為中,目標是增強組織競爭力。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認為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由知識基礎設施能力、知識管理過程能力、知識學習能力和知識資產合作能力等要素構成。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關系

耦合關系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通過耦合作用導致自身屬性以及系統合體屬性發生被縮小或放大的變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是企業能力系統的兩個子系統,存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知識管理能力通過優化企業知識庫與知識網絡,為技術創新能力提供知識支持與動力;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能力又為知識管理能力提供知識反哺,通過知識創造產生知識增量,補充企業知識庫、拓展知識網絡,促進知識創造、流動、擴散和應用等。二者的協調發展產生協同效應,實現企業價值創造并推動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我們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如圖1所示)。

1.耦合器

基于物理學的思維方式,系統耦合關系的成立必須具備類似于電路耦合中的公共阻抗這樣的“耦合器”(劉希宋 等,2006)。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耦合關系成立的“耦合器”為企業的知識資源,表現形式為企業知識庫。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以企業內外部知識資源為基礎,把握市場需求變化與技術發展趨勢,通過對內外部知識的整合與利用,激發技術創新潛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升。企業知識管理活動以知識作為基本管理對象,通過數據庫、知識地圖、知識管理平臺等技術工具與管理手段的運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與管理流程,通過知識獲取、存儲、共享、應用,實現知識資源在企業內部的有效轉移、流動、擴散與增值,推動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形成與提升。因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均以知識作為根本要素,通過企業知識庫建立互動耦合關系。

2.耦合關系作用過程

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過程分析,二者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不論是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還是合作技術創新,都需要建立起企業各部門以及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聯結與網絡,實現有效的信息、技術、知識及其他資源的交流。這種基于網絡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基于知識網絡的互動,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提升的影響作用明顯。

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源源不斷地獲取內外部知識資源,而知識獲取則以企業知識網絡為基本傳遞途徑。良好的知識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傳遞、整合、分享、積累和應用知識。知識基礎設施能力、知識管理過程能力、知識學習能力、知識資產合作能力影響著知識網絡的完備性、通暢性以及企業所處的網絡位置,決定著知識網絡運作、信息和知識交流的質量與效率,從而必然影響到企業技術創新知識的獲取與傳遞,進而促進或制約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管理理念與管理知識,需要不斷更新與完善知識庫與知識網絡,創造有利于知識流動、學習與創新的環境。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合作創新能力作為技術創新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影響并制約著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加快企業技術革新步伐,使知識的價值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充分體現,激勵企業進一步加強知識管理活動,從而有利于新的知識管理理念、技術和知識的引進;同時,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技術自主創新活動伴生的階段性成果、最終成果以技術或知識的“內生性增長”以及技術合作創新活動中知識的“外生性增長”來增加組織知識存量,并通過各種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徑,使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經驗與技術訣竅得以傳遞、流動和擴散,形成新的知識庫和知識網絡,優化企業知識資源配置,對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產生正反饋作用,推動企業知識基礎設施能力、知識管理過程能力、知識學習能力及知識資產合作能力的提高。

3.耦合目標

企業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獲取既依賴于獨特的、有價值的、難以模仿的資源條件,又離不開對外部環境的動態適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其共同的目標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會使企業挖掘和提煉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方法、訣竅、工具、設計方案等,這些技術創新產出通過在企業內部的共享、轉移、擴散與集成,形成企業特有的知識資源優勢。知識管理能力反映企業對知識資源、知識流程、知識學習、知識合作與創新的系統管理水平,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為外部知識內部化、隱性知識顯性化、零散知識體系化提供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使企業有效獲取外部環境中的新知識,推動企業內部知識的消化、吸收、共享、集成與創新,增加企業知識存量,完善企業知識體系,實現知識資源在企業內的高效流動與有效供給。通過企業技術創新不斷產出的非標準化的知識,經過知識管理流程后轉化為標準化知識,并對企業技術創新進行反哺。在這一循環過程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螺旋提升,形成并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在知識、知識網絡以及知識流等要素的共同引導和驅動下,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產生協同與放大效應,不僅實現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自我價值創造與價值增長,并且共同推動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耦合評價模型的構建根據協同學相關理論,決定、引導和驅使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變的根本變量為系統的序參量,而系統內部序參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及協同發展程度即耦合協調度構成系統由無序向有序演變的機理。本文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協同發展程度定義為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協調度,它的大小反映二者耦合關系的作用強度和對耦合系統的貢獻程度。

(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遵循科學性、層次性、系統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則。我們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耦合關系分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設計了量表,如表1所示。

(二)耦合評價模型

本文借鑒郝生賓等(2009)的研究,依據前文耦合關系分析,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評價模型,包括功效函數、耦合度函數和耦合協調度函數3個步驟。

1.功效函數構建

功效函數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對耦合系統有序發展的功效貢獻程度的大小。設變量wi(i=1,2,…,m)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相互耦合形成耦合系統的序參量,wij為第i個序參量的第j(j=1,2,…,n)個指標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系統的貢獻大小, yij為第i個序參量的第j個指標的值。Cij和Dij分別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系統穩定狀態時序參量的上、下限值。功效系數計算公式如(1)、(2)所示。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

本文以HAIG企業為實證分析對象。HAIG是以航空發動機、傳動系統及部件、鋁鎂合金鑄造和模具等為核心產品的高科技裝備制造業企業,它走出了一條由修理、仿制、改型到自主設計研發的自主創新道路,技術水平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是我國航空工業支柱企業之一。在生產經營過程中,HAIG不斷引進先進的設計模式,建設航空產品研發知識庫,完善企業知識管理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因此,本文選取HAIG進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耦合協調度評價實證分析,既有利于發現企業發展中的問題,也利于通過標桿企業評價,為其他企業提供借鑒與啟示。根據指標體系設計,制作李克特(Likert scale)1~5分制調查量表,1~5分依次表示不同意、比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較同意和完全同意。我們采取隨機分層抽樣方法,向HAIG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發放問卷進行調研。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7份,問卷有效率為89.17%。

(二)結果分析

從以上結果可知,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序參量值均超過0.5,說明二者對系統耦合的貢獻程度均較高,但目前與技術創新能力相比,知識管理能力對企業發展的作用相對較小。通過對評價指標貢獻度的分析可知,決定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的主要指標(數值大于或等于0.5)依次為產學研合作能力、高技術產業化能力、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上合作能力、設計能力、生產能力、知識基礎設施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其中,產學研合作能力、高技術產業化能力、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上合作能力、設計能力、生產能力等都大于0.6,表明HAIG企業十分重視技術創新,投入大量的經費、人員及設施設備用于新產品的研發及生產技術改造,并通過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業的技術交流合作,有效推動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互動耦合。知識管理過程能力、知識學習能力和知識資產合作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的貢獻度不明顯,表明HAIG企業雖然加強了知識基礎設施建設,但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尚不完善,知識網絡建設滯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組織知識學習機制、共享合作機制和知識獲取、存儲、轉移、消化及應用流程。知識資產合作能力對耦合系統的功效貢獻僅為0.4801,表明HAIG企業知識資產合作能力明顯較弱,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以及企業創新與發展的作用相對其他能力不明顯。為了有效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互動,HAIG企業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網絡體系,推動知識流動與創新應用,將知識管理活動與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融合,實現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良性互動發展。

二,根據耦合度函數,計算得出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度Cm=0.4963。參照判別標準,Cm落在區間(0.3,0.7)內,表明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處于中等耦合狀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知識管理能力的作用、知識管理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凸顯和發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匹配程度還有待提高。

三,將計算得出的w1、w2值及其權重α1、α2帶入公式F=α1w1+α2w2,計算得出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綜合調和指數值為0.5836。根據耦合協調度函數Z=Cm×F,計算得出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協調度Z=0.5382。參照判別標準,Z數值落在區間(0.4,0.6)內,表明HAIG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處于中度協調耦合狀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序參量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還有待提高,耦合系統的整體協同效應還不夠明顯。因此,HAIG企業應統籌兼顧,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與實施方案,從戰略層面推動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協調發展,形成協調耦合效應,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四、結束語

本文在界定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之間的耦合關系,構建雙方的耦合關系評價模型,并使用調研數據對已構建的耦合評價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使耦合評價模型具有可操作性,為企業管理人員正確評價和監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的耦合關系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思路。

由于數據的難獲得性和時滯性,本文只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對已構建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耦合評價模型進行較為系統的實證評價。今后的研究應進一步選取多行業內的企業為對象,對已構建的耦合評價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對結果加以比較。

參考文獻:

白俊紅,江可申,李婧,等.2008.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3):108-114.

陳勁,宋建元. 2003.解讀研發:企業研發模式精要?實證分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郝生賓,于渤,吳偉偉. 2009.企業網絡能力與技術能力的耦合度評價研究\[J\].科學學研究(2):251-255.

蔣天穎,雷劍.2012.學習導向、知識管理能力對競爭優勢的作用機制\[J\].科研管理(3):56-64.

林筠,劉偉,李隨成. 2011.企業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1):35-44.

劉輝群,白玲. 2007.跨國公司研發投資對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1):101-106.

劉希宋,張長濤,張倩.2006.知識管理與產品創新人才管理耦合機理與對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魏江,寒午.1998.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及其與核心能力的關聯\[J\].科研管理(6):13-17.

徐玉蓮,王玉冬,林艷.2011.區域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耦合協調度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2):116-122.

篇(6)

2)高校的知識導航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環境中。知識導航是知識管理的一種具體應用形式,由于信息技術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知識導航基本上仍然停留在點或線的查詢方式上。知識導航的效果弱,水平低,時間長了以后容易出現知識導航落后的情況。

二、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知識管理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1)建立統一、高效、開放的信息系統。高校圖書館的管理離不開信息的溝通與交流,只有保持信息溝通的順暢,才能及時掌握高校圖書館管理的狀況和組織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保證信息在高校上下的順利傳遞,減少上傳下達過程中的失誤。高校加強對信息系統的管理,有利于知識管理工作的開展,對于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突況也能及時做出反應來調整。高校要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知識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和規范化。

2)轉變高校知識管理觀念。高校圖書館要做好知識管理工作,就要先樹立應有的管理理念,轉變高校知識管理的觀念,用現代的高校知識管理觀念代替傳統的圖書館管理理念,要做好高校資源規劃,做好高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把高校知識管理做到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對知識管理的投入,由于知識管理的專業性,要求高校要定期對內部控制的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素質,樹立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職業道德。高校要把成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在員工和學生之中傳播開來。

3)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知識管理體系,增強高校圖書館管理服務的知識性。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用戰略發展的目標看問題,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要摒棄傳統的僵硬模式,加強對高校的監督管理,落實監督機制的作用,突顯高校監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對高校進行科學化管理,才能保證高校知識管理計劃的科學性、嚴謹性和靈活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也能為拓展圖書館服務的方式,用靈活的方式充分利用管理者的智慧對管理問題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服務水平,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全面性。

4)加強高校與外界合作,共享資源。隨著科技的發展,傳遞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人們不僅僅通過圖書館來交流信息,因此資源共享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圖書館管理走向資源共享也是發展的大趨勢。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通過多種渠道的發展,構成一個互補互惠、相互促進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資源整合和共享,不僅可以擴大資源的儲存量,也使知識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篇(7)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深基坑工程施工的主要特點

當前,深基坑支護工程施工的主要特點有:

⑴基坑深度不斷增加。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等級越來越高,而且深基坑的開挖深度也越來越大,同時為了滿足國家對于建筑物地下室及人防的要求,建筑投資者不得不向地下空間發展。過去建1~2層地下室,在大城市也不普遍,中等城市則更為少見?;娱_挖深度多在10m以上。

⑵工程地質條件不可選擇,基坑周邊環境復雜化。城市中,高層和超高層建筑集中在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的地方,并緊靠重要市政公路。而一般情況下,這些地方的原有建筑結構陳舊,地上與地下管線密布,布置復雜。因此,基坑開挖不僅要保證基坑本身的穩定性,建筑基礎也要滿足地下埋深的規范要求。還要保證周圍的建筑物和構筑物不受破壞。

⑶基坑支護形式多樣化。常見的基坑支護型式主要有:混凝土灌注樁、人工挖孔樁、地下連續墻、錨釘墻等。

⑷基坑支護工程的事故多。引發基坑事故頻發的原因很多,具體體現在設計、勘察和施工等方面。如計算模式的選擇、計算方法的選擇、施工程序不科學,孔資料不詳細、管理不完善和技術不成熟,不全面等。這需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來進行,確保工程質量的安全,杜絕事故的發生。

2.基坑支護的類型及特點

目前國內常用的深基坑支護方式有:放坡支護、擋墻支護、樁排支護、地下連續墻及土釘支護等。以下簡單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深基坑支護技術的特點。

2.1深層攪拌水泥樁支護

深層攪拌水泥圍護墻是利用水泥作為固化劑,采用深層攪拌機就地將軟土劑和水泥漿強行攪拌,形成連續搭接的水泥土柱狀加固體擋墻。優點是具有擋土、止水的雙重功能,施工中無振動、無噪音、污染少。主要缺點為:水泥摻量難控制,位移相對較大、厚度較大,只有在紅線位置和周圍環境允許時才能采用,而且在水泥土攪拌樁施工時要注意防止影響周圍環境。

2.2地下連續墻支護

近年來,地下連續墻支護技術在地下工程和基礎工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支護方式不會對鄰近的建筑物及基礎產生影響,可以在建筑物和構筑物密集的地區施工。而且這種支護方式的剛度大,能夠承受較大的側壓力,基坑開挖時變形小,周圍地面沉降小。如果與錨桿配合拉結或用內支撐、地下結構支撐,則可以抵抗更大的側壓力。

2.3鉆孔灌注樁

這種支護方式在軟土地區使用的最為廣泛。其優點為:灌注樁的剛度比鋼板樁大,造價比連續墻低,施工設備簡單。當工程樁也為灌注樁時,可以同步施工,從而施工有利于組織、方便、工期短;施工時無振動、無噪音等環境公害。主要缺點為整體防水性能不如連續墻,施工中需要水泥漿循環,對環境有一定的污染性。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要引起重視。

3.深基坑支護的基本要求

深基坑支護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經濟適用,技術先進,結構簡單,受力可靠,符合相關規定,確保基坑圍護體系起到擋土作用,使基坑四周邊坡保持穩定。

(2)要確?;铀闹芟噜徑?構)筑物,地下管線、道路等的安全。在基坑上方開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間,不因土體的變形、沉陷、坍塌或位移而受到危害。要加強基坑邊坡的變形觀測及周圍建筑物和地下管線變形觀測等。

(3)通過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礎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進行并要每天進行水位觀測。。

(4)施工方案要經過專家論證?;又ёo單位要和施工單位緊密配合,堅持分層開挖和分層分段支護的施工原則進行施工。嚴格遵循“開槽支撐,先支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合理利用土體自身在開挖過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減少開挖時對土的擾動,保護好環境,保證施工安全。

4.深基坑支護常見的問題

4.1實際施工達不到設計要求

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計算仍然局限于平衡理論,但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情況并非那么簡單。一是人工修理邊坡時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在機械挖掘的表面作平整度簡單的修整,這往往與基坑支護的實際設計不一致,容易出現超挖或欠挖的現象。二是由于鉆孔過程中出渣不盡、殘渣沉積等問題,影響到注漿質量,甚至容易出現空洞坍塌,無法插筋和注漿,造成注漿長度不足、充盈度不夠,進而影響到工程的質量。

4.2材料控制不嚴,混凝土厚度不夠、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

目前基坑支護所需混凝土主要由干拌法噴射混凝土設備噴入基坑中,操作簡單、設備體積小,能夠連續噴射施工。但操作工人的水平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檢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彈嚴重,再加上原材料質量控制不嚴、配料不準、養護不到位等諸多因素,往往造成噴后混凝土的厚度不夠,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

4.3基坑設計與實際施工的差異較大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支護結構中灌注的水泥摻量時常不足,水泥凝固后的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水泥強度低的地方,容易出現水泥土開裂現象,大大降低了支護結構的耐久性。深基坑開挖是支護結構受力與變形顯著增加的過程,設計中需要對開挖程序提出具體要求來減少支護變形,并進行圖紙交底,而實際施工中施工單位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這些要求,導致施工質量無法保證。

4.4基坑設計與實際情況區別較大

目前,在沒有完善的土壓力理論指導的情況下,基坑支護設計通常沿用傳統的“等值梁法”理論計算,實際受力誤差較大。盡管在傳統理論土壓力計算的基礎上結合必要的經驗修正能夠達到實用的要求,但這是個極為復雜的問題。脫離實際工程,不考慮地質條件、地面荷載等方面的差異,沿用相同的理論開展基坑支護的設計,往往會造成過量變形的后果。因此,在進行支護設計的同時,必須考慮實際地面可能發生的荷載,如建筑堆載、臨時設施和附近住宅建筑物等的影響,才能夠比較全面正確地估計支護結構上的壓力,降低深基坑工程事故的發生。

4.5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實不規范

根據規定,在高層建筑、重大工程等的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必須有符合相關資質的工程監理單位進行全程旁站監督。監督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不得偷工減料,時刻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檢查。但在我國現階段,監測的方式主要采取監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施工單位設置的監測點,往往忽視了坑邊建筑物的監測,或者監測程度不夠,數據不足,這也是造成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綜上所述,為了減少深基坑支護施工事故,需要科學設計、精心施工、強化監理,保護坑邊建筑與環境,不斷提高深基坑支護技術和管理水平。

5.基坑支護施工的安全管理技術

深基坑支護質量的好壞重在過程控制,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事后糾正和補救非常困難。因此,在有合理設計的前提下,施工單位必須密切配合,嚴格按照要求精心施工。施工前應嚴密組織,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具體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坑開挖前必須確保降水排水施工已經完成且運轉正常?;又車牡孛鎽O置防水、排水措施,避免地表水滲入基坑?;觾纫矐O置排水溝和集水井,并及時清除基坑內的積水。

(2)基坑開挖后應連續施工,遵循“自上而下,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利用錨桿支護結構時,按照設計要求,及時進行錨桿施工,待錨桿張拉鎖定后,才可以進行下一步開挖。

(3)基坑附近嚴禁亂堆亂放,軟土地區更不宜在基坑附近堆置棄土等雜物。重型機械在基坑附近作業時,應設置專門的平臺或深基礎,以防發生工程事故。同時,還應限制或隔離坑頂周圍振動荷載的作用。(4)基坑開挖時,要提前做好車輛的通道布置,有序地開挖,不得在挖土過程中碰撞維護結構,并做好機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護。

結論

深基坑的開挖與支護結構是一個既復雜又有風險的系統工程。嚴謹的設計、嚴格的施工和嚴密的監測是確?;庸こ坛晒Φ年P鍵。為了保證基坑安全開挖,需要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基坑周圍環境、場地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綜合考慮,以及施工季節和技術設備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確定一個包括圍護結構,支護體系,土方開挖,降水,地基加固,監測和環保的整體基坑支護方案,使工程的施工安全和質量能夠全面控制。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建筑業是我國發展現代化社會的一大產業,施工技術是影響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在時展下顯得愈來愈重要。做好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大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技術管理能促進建筑工程在進行技術施工時的正常施工,保證了對工程進度、工期以及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工作不僅僅關系著我國現代建筑工程的發展步伐,而且還關系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安全利益,對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

一、當前建筑施工技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管理質量工作有待加強

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工程的質量如何是對整個工程施工的重要評判依據,而建筑施工技術管理能夠有效的對工程質量進行控制,但是當前一些建筑施工單位的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的質量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首先,建筑材料的質量不符合規定,一些建筑項目沒有根據建筑施工技術管理的要求進行材料的選擇,而是單純的講究成本的節約,選擇一些質量較差的材料 其次,一些建筑項目的建筑施工流程存在不規范的現象,有的施工單位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建筑施工技術管理的要求進行施工,致使項目的質量以及完成時間上出現問題。

1.2、建筑工程的安全措施管理不到位

當前,在進行建筑項目的管理時,人們往往看重的是整個建筑項目的最終收益,進而忽略了安全管理對于整個項目的重要性 在我國一些建筑項目中,相應的安全管理職務往往處于空缺的狀態,或者根本沒有安全管理職務,即使設置了安全管理職務,安全管理人員也往往無法承擔任何安全管理責任 建筑項目的主要責任人很少對施工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進而造成了各種工程事故的發生 另外,一些項目沒有對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進行檢查驗收,給安全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1.3、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機制存在問題

對于建筑施工項目而言,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機制對整個工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對一些施工技術復雜 施工條件惡劣的高層建筑而言,這些建設項目往往對施工技術要求較高,而且工程的施工周期較長,因此必須要有比較健全的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機制才能夠有效的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但是在我國一些建筑施工項目中,相應的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機制并不是很健全,很多建筑施工技術人員在分工上并不是十分的明確,一部分人員承擔著大量的工程施工技術工作,但一部分人員卻處于相對閑置的狀態,從而使得整個工程的工期受到延誤 還有的是施工技術人員的相互責任并不明確,當出現施工技術問題時,往往找不到相應的人員進行處理 這些都是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機制不健全的表現。

二、如何做好技術管理工作

2.1、建立健全施工技術管理組織體系

在建筑業實行總分包的體制下,在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總承包施工單位的技術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各分包單位的協同配合,還要與平行承包單位進行技術上的溝通和必要的銜接 因此,從廣義上講,施工現場的技術組織管理體制應當以工程承發包合同結構所確立的管理關系,建立起以總包為核心總分包密切合作 總承包指導分包 分包依托總包聯動運行的技術工作機制。

2.2、做好技術管理的基礎工作

在建筑施工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首先要求施工技術必須國家標準,這樣才會保證施工技術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另外,在具體的工程項目中,必須依據承包合同的規定采用相應的技術標準,依據相應技術規定和技術標準有序的進行施工作業,保證施工技術的運用效果和施工安全。對建筑材料構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質量進行相應的檢驗、試驗以及測定,對圖紙會審、設計交底、設計變更、工程質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處理進行對應記錄,對涉及技術文件和資料,如圖紙 照片 報表 文件等進行立卷歸檔,以便于日后對工程質量的評定,甚至為可能發生的工程索賠提供重要的技術證據資料。

2.3、建立并實施技術管理的基本制度

2.3.1、圖紙審查制度

圖紙審查是施工前期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做好圖紙審核要做到全面考慮,要針對圖紙施工要求考慮施工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科學性。檢查設計是否符合國家技術規范;審查設計圖紙是否與合同相矛盾;甚至要考慮到建筑、結構、設備及裝修之間有無矛盾,各種材料構件標記有無錯誤等。通過審查圖紙,明確在工程施工條件下進行施工的可能性和所需采取的措施。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圖紙有問題,必須做詳細記錄,并做好技術聯絡、技術核定和設計變更通知的簽證工作。

2.3.2、技術交底制度

技術交底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讓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員在正式施工前,對施工對象的設計情況、建筑特點、技術要求操作注意事項有較詳細的了解。交底內容應包括:①施工合同的范圍及有關技術方面的要求;②了解設計意圖,包括建筑物的功能、特點、主要部位及特殊部位的做法要求等;③使所有的施工人員了解施工組織設計的全部內容,掌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計劃及完成任務的技術手段和組織措施;④設計變更必須及時向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交底;⑤新技術項目交底,詳細交待該技術所涉及的材料、工藝、具體操作方法等,必要時管理和技術人員應進行現場督導。

2.3.3、技術復核制度

技術復核制度是為了保證技術的準確性,避免因技術工作的疏忽造成工程質量問題或安全事故。技術復核應包括以下內容:①定位軸線;②標高;③尺寸;④配合比; ⑤門窗洞口尺寸;⑥預留洞;⑦預埋件的材質;⑧吊裝預制構件的強度等。以上工作必須根據設計文件和技術標準的規定進行,復核時做好記錄。

2.3.4、施工組織設計審批制度

工程項目開工前,項目管理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必須根據企業的管理方針和目標,充分研究現有的施工條件,包括合同條件、現場條件和法規條件,編制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報企業技術部門或施工技術主管部門和監理單位組織審查,批準后方能具體實施。

2.3.5、施工日記制度

施工日記要力求客觀地記錄工程從開工到竣工的施工現場的狀況、動態過程,包括每天的氣象、施工部位、作業內容、作業能力效率、質量例行檢查所發現的問題、整改措施及結果等,記錄規范的施工日記有助于了解,檢查和分析施工進展的狀況。

2.3.6、設計變更和技術核定管理制度

在工程施工前或施工中,由于設計的原因或業主的需要及現場條件的變化等,會導致施工圖的變更設計,這不僅關系到施工依據的變化,而且涉及到工程量的增減。因此,必須按規定程序處理變更問題,一般是由設計單位簽證確認 監理工程師下達變更令 企業或現場技術部門備案后執行 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施工人員或管理人員對施工圖的某些技術問題有異議或提出改善性的建議,必須由技術負責人向設計單位提出,由設計部門出具設計變更圖方能實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準確地按圖施工,維護設計文件的嚴肅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建筑業的市場競爭也顯得愈來愈激烈,施工技術管理在建筑企業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大內容,必須科學有效的進行施工技術管理,促進我國現代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實現社會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何曉麗.建筑工程管理及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 科技與企業. 2013(01)

篇(9)

1、建立完善節水法規:目前我縣節水法規體系基本形成,包括節水行政管理法規、計劃管理法規、經濟管理法規、地下水資源管理法規,對節水管理機構及職責,計劃指標的下達及執行和監控,用經濟杠桿調節用水,地下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等均作了規定。

2、加強節水管理的行政指導和制度與標準建設:不斷制定和完善各類用水定額,制定管理措施,建立計劃用水指標體系。建立了取水許可年審、退水水質監督管理、水資源統計、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等各項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編制、評審、批準等有關方面的管理辦法,細化管理要求,完善配套制度,規范評審行為,嚴格從業管理,嚴把資質單位的審查關。

3、大力推廣科技節水:一是工業節水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應用節水新工藝、新設備,大力發展節水工程。二是強化科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我縣城市普遍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網,開展了城區及近郊地下水資源評價研究、城市環境水文地質與水資源保護等專題研究。三是加強農業節水管理。通過政府補貼、群眾參與的方式,采取多部門合作,多學科聯合攻關等措施推進農業節水工作,積極引進農業節水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開展節水灌溉試驗、示范。

4、節水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1)、節水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現有節水管理法律法規已經作出了全面的原則性規定,但可操作性差,在執行時需要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規章進行細化,如節水三同時制度的落實、超計劃加價水費的征收等問題。

(2)、節水防污的市場調節機制尚需完善:節水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區域性的工作,搞好節水需要全區域(或全流域)以及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節水工作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應注重非行政手段的發揮。

(3)、完善高效的節水科技進步推廣體系尚未形成:科學技術對節約用水、保護水環境有著關鍵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能減少水的浪費,大大提高用水效率。但全省仍普遍存在節水科研投入不足。

(4)、公眾參與機制不夠完善:公眾參與是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公眾自覺參與節水活動,有利于全社會營造了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良好氛圍和風氣。

二、節水技術

1、推廣應用新型節水設備

(1)、推廣使用優質管材、閥門早在1998年,國家各地區陸續出臺“禁止使用鍍鋅鋼管用于室內給水管道”的規范文件,由于鍍鋅鋼管容易生銹,會造成水質污染,長時間閑置后再使用時會有銹水放出導致浪費,同時接頭處如果銹蝕也會漏水滲水。現如果采用新型管材如鋁塑復合管、鋼塑復合管、不銹鋼管、銅管、PP―R管、PE管、PVC―U管等就能很好的解決此類用水浪費及水質污染問題。

(2)、推廣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一套好的設備能夠對水資源的節約產生非常大的作用。在選擇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時,除了要考慮價格因素和使用對象外,還要考察其節水性能的優劣。大力推廣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和配水器材是建筑節水的一個重要方面。

2、加強水表管理

(1)、增加小區進戶總水表的設置:顯而易見,水表的設置對水量的控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加小區進戶總水表,通過與各戶水表進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隱患。

(2)、提高水表計量的準確度:由于選型和水表本身的問題.水表計量的準確性較差。如有的建筑物水表型號過大,當用水量較小時,水表指針基本不動。約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 水表計量的準確性關系到對漏損控制的評價和采用的對策,為此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表計量的準確度。

3、限制使用年限:根據國家技術監督局《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實施檢定的有關規定(試行)》,對生活用水表只做首次強制檢定,限期使用到期更換。但由于水表自身零件的機械磨損,水表的使用年限越長,其準確度就越低所以為了保證水表的工作精度物業部門和自來水公司有必要對水表進行經常性檢查。

三、工作方向及建議

1、支持我縣建設全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縣。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堅持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探索適合中原經濟區發展、有利于節約用水的機制和體制,創建一批節水型灌區、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區,實現農業用水負增長,工業用水微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篇(10)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魯克就預言道:“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而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并且提出“知識社會“的概念。近半個世紀后.預言得到了證實:知識經濟從端倪走向成熟,知識密集型企業成為社會經濟主體,知識型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社會信息極大豐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管理成為企業、社會發展的必然。區別于著重微觀過程的知識管理模型知識管理模式,作為知識的宏觀的,指導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稱為知識管理的重點。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背景對目前國內外的知識管理模式進行綜述研究。

目前這方面研究的內容較為廣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較為多樣,不僅涉及知識管理本身.而且還在相關領域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通過廣泛閱讀國內外文獻,筆者認為對知識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基于知識傳播、知識戰略、知識共享、綜合導向等四個領域。

二、現有知識管理模式研究分類

1.基于知識傳播的知識管理模式

哈佛大學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據近年來知識管理的實踐活動提出了以下兩種不同的知識管理模式:

(1)編碼化模式。即把具有顯性特征的知識通過計算機等手段將其編碼化,然后進行大規模存儲和復制.從而迅速推廣和應用。在這種模式下知識首先從開發者那里提取出來,使之與開發者分離.進入電子數據庫中再被廣泛用于各種工作領域。這種模式中的知識可以被重復利用.這樣節約使用者收集知識的時間,減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隱性知識先顯性化后編碼化的過程。知識的創造首先需要人對經驗和訣竅進行總結歸納,而知識傳播的過程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和交流以實現知識的共享。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輔以一些可以顯性的知識,比如技術資料等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隱性知識會變成顯性知識然后被編碼化最終得以迅速推廣。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識與人沒有分離,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是通過直接的人際交流獲得的知識主要通過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實現共享。

Saulius Gudas總結目前主要有3個企業管理模式的要素:企業流程導向的知識(B),信息技術導向的知識(T),知識管理論導向的知識(K)。這三個要素組合代表了一個新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如圖。企業管理需要復雜知識一體化.其中,知識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術知識(T)和企業流程知識(B)的基礎如圖1所示。

汪應洛等認為企業內部知識轉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模式及認識論一本體論觀點、基于信息發送的知識轉移模式、基于行動一結果聯系的知識轉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術企業知識聯盟中的知識轉移分成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知識資源的水平互補和垂直互補另一個維度是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所以聯盟知識轉移分成四個模式(1)水平互補一關系導向模式如技術許可(2)水平互補一任務導向模式,如聯合研發(3)垂直互補一關系導向模式如戰略供應鏈;(4)垂直互補一任務導向模式,如咨詢、外包。

2.基于知識戰略的知識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經分析了IT企業的知識管理問題并且提出了直線戰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該模式重視于支持信息技術一體化戰略并推崇四個觀念一體化:即企業戰略IT戰略企業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一體化。

M . H .Zack認為從企業對待知識管理的態度角度考慮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可以分為“積極戰略模式”與“保守戰略模式”。采用保守戰略模式的企業一般企業核心知識源于企業內部保證核心知識不外流企業就保證了相應的競爭優勢如: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專利等。因此企業會對其核心知識嚴格謹慎保護與其他企業的互動交流較少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的重點在于深入、強化企業的內部核心知識。采用積極戰略模式的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和互動.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知識并將其發展為一套最適合該企業的核心知識這種知識生命周期較短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創新來維持優勢。

譚自求設計三種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式(1)企業經營戰略。企業經營戰略模式是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企業知識管理戰略計劃在企業范圍內全面推行。(2)企業知識資本運營戰略。企業如何對知識資本進行鑒別獲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環,率先實現轉化以提高企業的價值產生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優勢給轉化滯后的企業以沉重的打擊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已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3)企業技術創新和知識創造戰略模式。熊彼特則認為創新形式出現的知識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經濟增長是一個創新—擴散—再創新的過程。在知識經濟中.只有進行持續的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而要想保持不敗,惟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創新永遠處于知識的最前沿,永遠擁有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

李佳洋企業在知識的處理和應用層面角度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可以分為“編碼化戰略”模式和“個性化戰略”模式。編碼化戰略又稱為標準化戰略、典籍戰略、法典戰略或通用戰略。是指將知識與知識生成源及開發者分離開以達到知識獨立于特定個體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經過一定程序處理、提取進而匯編并存儲為知識庫,以后可供使用者隨時反復調用的戰略。個性化戰略也稱專門戰略、人格化戰略或個人化戰略。是指知識與生成源、與其開發者始終聯接在一起.知識主要通過直接的接觸來實現共享在個性化戰略中使用計算機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而不是存儲或檢索。因此這種戰略更強調的是隱性知識在個人和組織內的傳播。

3.基于知識共享的知識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識共享的三種推動模式:命令帶動式、利益誘導式和個人行為推動式并提出知識管理的6種方法二設立知識主管;創建動態團體二建立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遞增收益網絡;建立企業內部網絡.促進知識文流建立動態聯盟,培養核心創新能力。

陳菲瓊認為,企業知識聯盟動力模式是合作和競爭。合作是由于每個企業都需要使用其他企業的技術知識這個事實而產生。競爭是由于每個企業都試圖使用伙伴的技術知識獲取私有利益。

范曉春從組織、技術和制度三個層面考慮構建知識共享的模式。其中組織層面從個人及組織兩個影響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技術層面從知識及個人兩個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制度層面從知識和環境兩個影響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從而構建出圖2知識共享模式三維系統模型。

4 基于綜合導向的知識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業結構定義了四個主導趨勢商業流程主導信息或知識主導基礎設施主導和組織主導。對企業模式論的分析和企業結構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論的發源地。

Gudas Brundzait對企業知識管理模式方法論的分析分為三個主要觀點戰略導向知識管理企業管理和控制導向的知識管理信息系統和技術使用導向的知識管理。

詹延遵認為知識管理分為三個范式:(1)信息技術范式。信息、信息結構及其處理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和核心內容。因此這種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識管理或者說信息管理的技術、技術應用和信息處理上而不是知識的處理和創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認為人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和核心人是知識創造和知識運用的主體,信息技術不過是一種實現人的管理需求的技術工具或手段“知識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3)綜合范式。綜合范式認為:知識管理不但要對信息和人進行管理,還要將信息和人連接起來進行管理知識管理要將信息處理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相互結合增強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實際上,這是強調“組織”在知識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研究范式稱之為“組織范式”。

陳永泰、何有世總結了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1)企業知識管理的一般模式。(2)組織間知識的系統價值聯盟。這個模式的戰略選擇視角突破了產品和客戶的范圍考慮了整個系統創造價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識成長模式的知識管理。通過對知識成長機制和知識成長抑制環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知識成長模式。(4)基于知識分類的知識管理模式。從知識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識管理的一般過程分析著手將知識管理的基本過程與知識分類結合起來構建科學的知識分類管理模式。(5)基于知識流和知識鏈的知識管理模式知識管理通過對企業中知識流的管理和利用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知識保障以此來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知識管理模式研究現狀總結:

回顧以上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知識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幾個角度:知識傳播、知識戰略、知識共享、綜合導向。這為知識管理模式的演變和發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礎但也為我們繼續研究知識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點啟示

上一篇: 海洋產業發展前景 下一篇: 醫藥行業的發展現狀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 | 伊人久久综合色 | 日本一本中文一区在线 | 亚洲色伦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