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22 15:34: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

篇(1)

對于工業項目建設來說,環境影響評價是項目批復及實施的主要依據,根據不同工業項目環境影響因素差異性,在構建環境風險防范對策上,需要結合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各相關法律規范及技術要求,科學有序的進行。然而,在實施中,有些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缺乏對相關技術規范的引用,要么過時,要么沒有。如《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等內容,與相關工業建設項目存在不符合問題,導致環境風險突出。

一、環境風險構成及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要求

根據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體系,對于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主要表現在污染源、排污標準、污染控制措施、重大污染源等內容。以某城市科技工程項目環境風險分析來看,燃氣及管道安全管理是重點,而對于危險品道路運輸則相對較低。從構成來看,環境風險表現為具體的環境風險物質、工業生產工藝,環境受體等部分。如對于某工業企業,其生產工藝需要相應的反應條件,而對于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等風險源的防控則應該列入重點;對于某電子芯片項目建設,其危險化學品具有高毒、劇毒成分,特別是某些儲罐、鋼瓶是主要風險源;另外在對化工類項目中的危險化學品的風險防范上,主要從毒理特性、理化特性、貯存量、貯存方式,以及事故應急預案風險防控列入重點。隨著《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相關總則的提出,對于工業項目所涉及的各類物質風險識與防范措施,主要從原材料、輔料、燃料、中間品、成品及生產過程“三廢”排放物理化性質等方面來進行應對,從構成成分、分類、數量及對環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造成事故的風險等方面,分別從工業工程、貯運工程、裝置工程、輔助設施等內容進行風險評價,并逐步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二、構建環境風險評價的具體思路

(1)風險物質的確定與突發應急預案的完善

對于工業項目環境風險的評價工作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年來工業項目爆炸、管道泄露等事故的發生,將環境風險評價及防范工作列入重點內容。然而,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風險物質確定上卻存在較多問題。如某市政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僅將風險事故發生可能性小的危險品道路運輸作為防范重點,而對于地下燃氣管道工作只字不提;某液氨項目中對于液氨罐車與吸氨器直接相連,并經由混合器來輸送至氨水儲罐的工藝裝置,未能從事故風險源液氨槽罐車進行防范,而是對氨水儲罐進行安全預測,顯然是因小失大;某材料項目因使用低毒己內酰胺,在次生及衍生環境風險因素防范上,將一氧化碳作為重點,而忽視了有機胺在熱分解中釋放無機氨的風險。同時,在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中,對于各類風險源臨界量的確定存在模糊,如在《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識別》規范中,僅將風險識別結果Q值與1進行比較,實施上,對于冰醋酸、鹽酸、硫酸、氫氟酸、溴化氫、雙氧水、氨氣、氯氣等危險氣體來說,其Q值遠大于1。因此,需要從環境風險危險源辨識及危險化學品環境風險種類、臨界量等方面進行嚴格規范,以最小臨界量來建設對環境的污染。另外,對于突發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的完善,需要從應急預案的內容及技術評估中,對不同突發性環境風險事故進行針對性完善。如明確總則、應急處置、預防預警機制、處置方法、應急保障、后續處置、附則、環境風險源分析等內容。

(2)引入社會公眾的直接參與

從環境立法到公眾參與,從環境影響評價體制建設上多存在操作性缺失問題。環境風險評價具有專業性,社會公眾缺乏對其生產、工藝、污染危害的了解,更難以進行客觀評價。因此,針對環境風險評價,要引入社會公眾參與機制,通過企業、政府等多重機構的協同,來對工業項目可能存在的環境影響評價因素進行分析,對可能導致的進行預案處置。如某化工項目中對油漆、天然氣使用較多,而對于天然氣中的乙基苯、甲苯、環乙酮、乙二醇單丁醚等物質,其對環境影響較多,而對于廣大社會公眾,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對該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事故缺乏認知,在無社會公眾參與條件下,既損害了公眾的安全,又給環境污染帶來影響。因此,從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管理方法上,要明確工業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以及擬采取對策方法,要從環境影響社會公眾參與評價中,對項目實施中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進行公示,充分發揮公眾對環境風險評價的監督作用,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

(3)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

從環境風險可能帶來的社會穩定問題,也是近年來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內容。由于不同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差異性,對于專家的風險評估與社會公眾的風險評估存在差異,而兩者的沖突,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性的主要原因。如某地政府在一味提升GDP增長效應中引入的重大投資項目,因缺乏環境污染評估論證,在獲得項目審批權及環境、社會風險評估中“走程序”,導致后期項目建設中多項污染源引發重大風險事故,由此給社會穩定帶來更大影響??梢?,從維護社會穩定風險上,加強對環境風險及可能帶來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增進廣大公眾對項目環境風險的認知和了解,是降低工業項目環境風險的有效路徑。如政府出臺《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中,將環境風險評估與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穩定風險評價作為重要內容,并從項目合法性、環保合理性、項目建設可行性、可能污染及環境事件可控性四個方面進行明確,切實降低環境風險帶來的危害。

(4)構建針對性的環境監理體系

環境項目風險評價與監理工作的實施,需要從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上進行完善。如《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工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具體內容,委托環境風險監理機構及監理工作。監理單位要從環境風險評價及批復文件要求上,對環境風險及防范對策進負責。如某化工項目在設計上存在固體化工危險品儲藏、運輸等內容,而危險源主要有燒堿、聚乙烯、片堿、苯酚等,這些固體化工品在環境風險評價上均為重大危險源,需要從環境風險評價及應急風險措施上進行完善;再如某集成電路項目中對氨、砷化氫、磷化氫使用量較大,而這些化學品也列入重大風險源,在環境監理上需要從環境風險評價、風險識別、應急處置措施上進行完善。

(5)項目竣工環評驗收管理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夠根據項目建設不同階段進行細化。如在項目竣工環保驗收上,需要從環境保護設施、配套工程、環境監測裝置、污染防治設備等方面進行完善。如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管理、重點環境污染點巡檢、重要環保設施如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監控、報警裝置的維護與日常管理,對各類應急救援物質的儲備及供給管理,應急演練等制度,明確環境風險防范任務,加強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監測與管理,確保各項監測設備正常、穩定、可靠運行。

三、結語

工業項目環境風險防范工作任重道遠,要從思想上樹立防范意識,加強對重點工業項目、重點環境污染點的風險評價與識別,完善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和應急預案,切實提升工業項目風險防控水平。

篇(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相關要求,對具有安全危險和潛在重大環境危害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環境風險評價,以其實現從源頭防范環境風險,防止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損失。本文通過介紹國內外環境風險評價發展過程及進展,對我國目前環境風險評價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1、相關概念

1.1風險

通用的風險定義:風險是指特定事件發生的概率與可能危害后果的乘積[4-9],即:

式中:R為風險水平(值);P為事件發生概率(或機率);D為事件發生后可能危害后果。

1.2 環境風險評價

環境風險評價(ERA,EnvironmentRisk Assessment)是利用現有獲得的知識和資料,依賴有關基礎學科(如生態毒理學、環境毒理學、環境化學、生態學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數學方法和計算機工具來認識和鑒別環境風險的危險類別、出現條件、危害后果及程度,并計算危害出現的概率的過程[1]。本文所指的環境風險評價專指事故環境風險評價,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化學品的生產與存儲進行定量分析,分析其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并提出減小環境風險概率的方案和降低風險危害的對策(應急預案)。

2國內外發展過程及現狀

2.1 國外發展過程及現狀

國外事故風險評價主要按三條路線進行:概率風險評價(PRA,Probability Risk Assesement)、實時(Real-time)后果評價和事故后(Over-post或Past Accident)后果評價[2](見下表1)。,發展歷程、現狀。概率風險評價是在事故發生前、預測某設施(或項目)可能發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環境(或健康)風險,目前國內環境影響評價風險評價以此類為主;實時后果評價主要研究內容是事故發生期間有毒物質的實時遷移軌跡及濃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確的防護措施決策,減少事故損失,其代表為核電站實時劑量評價系統的研究;事故后后果評價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其代表為研究者對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停止后對中、西歐的影響后果評價。

表1 事故風險評價路線一覽表

篇(3)

一、背景

環境風險是指在自然環境中產生的或通過自然傳遞的,對人類健康和幸福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又具有某些不確定性的危害事件。由于環境風險區別于傳統環境問題,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逐漸發展出一種新的針對環境風險的環境風險評價制度。環境風險評價是指由一定的機關或組織,對具有不確定性的環境風險可能對人體健康、生態安全等造成的環境后果進行識別、度量、評估的過程或環境管理活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一些法律規范中提出了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1993年,國家環保局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規定:對于風險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時,應進行建設項目的環境風險評價或環境風險分析。同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要求對基因技術進行安全評價。1996年,《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作了規定。2001年,《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對職業安全評價作出規定。2004年的《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明確指出:將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管理范疇。2011年公布的《外來物種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規定了外來物種環境風險評估的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15年,環保部批準《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試行)》,要求對運行期間的尾礦庫進行環境風險評估。2014年修訂的新環保法第39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雖然只是國家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義務的概括規定,但同時也使得環境健康風險評價制度第一次進入環保基本法。

二、從一個實踐案例看我國環境風險評價制度的實施

(一)湖北榮成紙業有限公司熱電聯產工程簡介

湖北榮成紙業有限公司擬建設一座熱電聯產中心,為公司生產和和臨港工業園區企業供熱,于2015年6月初通過環評。環評報告的環境風險評價包括五個部分。第1部分為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分析和預測建設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

第2部分為環境風險評價程序圖,主要包括風險識別、源項分析、后果計算、風險評價、風險可接受水平、風險管理、應急措施預案。第3部分為環境風險評價,報告指出,擬建工程環境風險主要包括:原煤堆場火災風險事故、燃料油火災爆炸、氨水罐泄露、粉塵爆炸、鍋爐故障導致二f英增加外排。以事故發生原因為基礎,將項目環境風險分為火災爆炸、不可抗力、設備故障和人員管理四類。根據相關規定確定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等級為二級。對項目的主要環境風險進行分析,主要對每類風險的發生原因進行了介紹,僅對二f英的事故排放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簡要介紹。第4部分圍繞原煤堆場火災、油庫、氨水罐、粉塵、鍋爐、事故池、事故廢水處理規定了環境風險事故防范措施。第5部分事故應急反映方案規定了預案的啟動、職責與任務、現場警戒與疏散措施、事故上報程序與內容和善后處理。

另外,根據相關規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是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所以環境風險評價部分沒有獨立的公眾參與部分,項目環評的公眾參與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媒體公示即兩次在湖北省環保廳網站上進行了項目公示;二是公眾參與調查表,對松滋市陳店鎮全心村的83位居民和附近的3家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公眾參與的結果顯示,當地公眾對建設項目的了解程度一般,部分人擔心項目的運行會對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大部分人認為該項目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被調查者全部支持該項目的建設,無人反對該項目的建設。

(二)分析

從上文介紹的環境風險評價實例可以看出:1、我國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將環境風險僅僅簡要的分為火災、爆炸和泄露三類,并局限在項目的突發性事件或事故可能造成的環境風險,并不對項目正常工作過程中的環境風險進行考量;2、環境影響評價對可能造成的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的闡述不充分,從而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即風險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讓人產生不信任感;3、環境風險評價的過程缺乏互動,不能體現評價結論對項目實施方案的具體影響,公眾參與形式化、途徑單一,公眾意見對項目實施缺乏影響力;4、環境風險評價中僅規定了一些事前的預防措施,缺乏事中和事后監督和必要措施。

三、美國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框架及其啟示

(一)美國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框架的基本內容

環境風險管理框架已成為國際上環境風險評價制度的發展趨勢,在眾多已制定的環境風險管理框架中,美國總統/國會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框架》(1997)是最具影響力的框架,為多國制定框架時參考和借鑒。在1990年的清潔空氣法修正案中,國會要求組成一個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會認為,應改變傳統評價與降低風險的方法,以降低風險和改善健康狀況為總體目標。委員會希望框架指導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有價值的資源投資在研究、評估、表征和降低風險中。

框架包括六個階段:

1.定義問題并把它放在背景下

對科學的風險管理決策而言,首先需要正確界定問題。通過在復雜背景中識別和表征環境健康風險問題并描述它的特征,仔細考慮問題的背景,確定風險管理的目標和有權或有責任采取行動的風險管理者,并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到過程中。

2.聯系問題背景分析風險

闡明問題引起的事實和科學基礎,在數量和質量上處理健康和生態風險,描述負面影響的特性、嚴重性、可逆性或可預防性。把問題引起的風險放在多源頭、多媒介、多種化學物質和多風險背景下。了解利益相關者對問題引起的風險的認識。把問題引起的科學和背景方面的信息結合成問題對人類健康或環境產生的風險進行定性,同時考慮利益相關者的認識和其他社會文化的影響。

3.檢查處理風險的選擇

這一階段包括確定可能的風險管理選擇,評價選擇的效果、可行性、成本收益、非計劃中的結果和文化社會影響。這個過程可以在界定問題和考慮背景之后任何合適的時間開始。風險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獲取了關于可行性、成本與效益分析和減少暴露、降低風險對改善人類和生態健康的貢獻的正確評價之后,風險管理目標可能會被重新定義。利益相關者在確定和分析選擇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4.做出實施何種選擇的決策

在框架的這一階段,決策者基于最佳可得科學、經濟和其它技術信息,確保決策考慮了問題的多種來源、多種媒介、多種化學物質、多種風險背景,做出符合成本收益具有可行性的風險管理選擇。另外,優先預防風險,而不僅僅是控制風險,可能的話,使用命令―控制管理的替代性方案。一個富有成效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過程可以對決策產生重要指引作用。

5.采取行動來實施決策

傳統上,一直是管理機構的要求推動實施,工廠和市政當局通常是實施者。然而,當其他的利益相關者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時,成功的可能性會顯著提高。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包括:公共健康機構、其他公共機構、社區團體、市民、工廠、人和技術專家等。

6.對行動作出評價

在風險管理的這個階段,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評價實施的風險行動以及它們的效果。評價工具包括環境健康監測、研究、疾病監管、成本收益分析和與利益相關者的討論。在大多數情形,應定期評價。就像風險管理過程其他的階段,利益相關者參與會讓評價更有益。另外,評價中可能出現新信息,評價對了解框架的哪一部分需要被重復非常重要。

(二)美國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框架的主要特點與啟示

1.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定義風險

一個風險問題的背景的全面理解對于有效進行風險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問題狹窄的背景無法反映風險情況的真實復雜性,造成風險管理決策和行動相比不是很有成效。

2.基于科學信息和最佳判斷進行風險評價

風險評估者尊重在缺乏充分數據的情況下得到結論時風險和程序的客觀科學基礎非常重要。風險評估者應該向風險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看起來合理的,含有支撐不確定性和供選觀點的具有證明力的評估,從而可以在可得信息的基礎上作出風險結論。

3.利益相關者全過程參與

整個風險管理過程的利益相關方參與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全過程參與,不同利益相關方全面溝通與合作,最終平衡各方的意見和觀點以做出體現公眾價值觀的風險決策。

4.重復和評估

公眾評論、協商、信息收集、研究或風險與選擇的分析可能澄清或重新定義問題,使重心改變到一個不同的問題上,由于重要的新信息、觀點和看法出現,風險管理過程會靈活而經常重復。評估對充分地履行職責和理智地利用稀缺資源至關重要。

四、完善建議

(一)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定義環境風險

當前我國環境風險評價制度的規定主要集中在建設項目、外來物種、尾礦庫、基因工程和職業安全領域。其中,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僅適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質的項目,排除了有巨大環境風險的核建設項目,而且因為它是以環境風險事故的防范為導向,導致它對環境風險的定義過于狹窄,僅對突發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進行風險評價,排除了非事故情形下,項目正常運營下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試行)》適用于運行期間的尾礦庫,不適用于貯存放射性尾礦、伴有放射性尾礦的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同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它也只考量尾礦庫可能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的危險因素?!锻鈦砦锓N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主要適用于規劃和建設項目可能導致的外來物種造成的生態危害的評估。《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分別對遺傳工程產品和職業安全風險評估進行了初略的要求性規定。整體來說,從我國環境風險評價的各個分散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環境風險的范圍相對狹窄,而且一般孤立地考慮單一的化學物質在單一的環境媒介中引起的單一風險進行評價,從而也限制了我國全面、綜合的環境風險評價。應改變以事故為導向的環境風險定義,逐步擴大我國環境風險評價范圍,在更廣泛的公共健康和生態背景下進行環境風險評價。

(二)明確環境風險評價的目標

環境風險評價的目標不應停留在防范風險層面上,而應進一步把環境風險評價的目標明確為保障人體健康和生態健康。防范風險雖然是環境風險評價的直觀起點,但忽視人體健康和生態健康目標的環境風險評價是有違環境保護的根本宗旨的。實踐中的環境風險評價正是因為缺乏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健康的要求而導致實施的結果難以讓人滿意。為了配套環境風險評價保障人體健康和生態健康的目標,國家應積極開展環境健康與環境生態監測、調查與研究,為環境風險評價提供科學和數據支撐。

(三)保障利益相關方的參與

我國現有的利益相關者參與主要在建設項目(包括尾礦庫)環境風險評價中得到一定的保障,因為環評對公眾參與的要求,公眾在其中可有享有一定的環境知情權、發表環境意見權和環境監督權等,但是,在實踐中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有走過場的傾向,處于弱勢的利益相關方的環境知情權常常受到侵害,意見不能被充分的考慮,對環境風險評價的進程與結論不能產生實質影響。在外來物種、基因工程和職業安全領域,沒有要求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利益相關方的環境知情權也難以得到保障。環境風險是一個多維的概念,還必須包括受影響方的觀點。環境風險評價只有兼顧各方觀點和需求,考慮不同群體的價值觀、知識和認知,才能做出更好的風險管理決策,而在決策行動的過程中也不易受到利益相關者的反對和抵觸。

篇(4)

由此可見,原先的風險評價主要限于人體健康風險評價,許多有害廢物管理也是著眼于人體健康風險進行的。近幾年來,生態風險評價業已被人們所重視,已處在同人體健康風險評價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為止,生態風險評價還沒有一套方法指南。盡管有人將NAS模式加以改變后用于討論生態風險問題,生態風險評價原則上也可按其四個方面進行,但由于生態風險評價不完全等同于人體健康風險評價,用于人體健康風險評價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適用于生態風險評價。因此美國EPA從1989年以來一直致力于生態風險評價指南的制訂工作,1992年確定了一個生態風險評價指南制訂工作大綱[11],原則上給出了生態風險評價的框架。從研究內容上看,大致上與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點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內容。該大綱將生態風險評價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為問題闡述(Problemformulation),描述目標污染物特性和有風險生態系統,進行終點選擇和有關評價中假設的提出。問題闡述是確定評價范圍和制定計劃的過程;第二步為分析階段(analysisphase),主要從暴露表征和生態效應表征兩個方面進行;第三步為風險表征。

顯然,目前國外環境風險評價主要包括人體健康風險評價和生態風險評價兩方面,風險評價的科學體系已基本形成。相對來說,人體健康風險評價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態風險評價正處在總結、完善階段??偟膩碚f,目前國外環境風險評價具有如下的特點和趨勢:

·研究熱點已由人體健康風險評價轉移到生態風險評價;

·從污染物數量來說,已由單一污染物作用進一步考慮到多種污染物的復合作用;

·從環境風險類型來說,不僅考慮化學污染物,特別是有毒有害化學物,而且還要考慮到非化學因子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從評價范圍方面來說,由局部環境風險發展到區域性環境風險,乃至全球環境風險;

·生態風險不僅僅只考慮到生物個體和群體,而且考慮到群落、甚至整個生態系統;

·技術處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發展。

環境風險評價技術,特別是生態風險評價,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1.評價終點的選擇人體健康風險評價的終點,只有一個物種(受體為人),而生態風險評價的終點卻不止一個,終點選擇就成了生態風險評價過程的關鍵。對任何不同組織等級都有終點選擇問題,終點選擇原則上根據所關注的生態系統和污染物特性來進行,對生態系統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終點選擇就愈準確。由于生態系統復雜性,不同評價人員可以選擇不同的終點,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方法來確定生態風險評價的終點。

2.模型優化模型在風險評價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風險評價是研究人為活動引起環境不利影響的可能性,是根據有限的已知資料預測未知后果的過程,這就需要應用大量的數學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整個風險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風險評價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環境轉歸模型、污染物時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體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風險計算模型等。風險評價就是由這些模型的組合,借助于計算機來連串在一體的。隨著風險評價越來越復雜,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發展和完善各種數學模型始終是風險評價研究的重要方面。

篇(5)

中圖分類號:TE88;X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000-01

1、天然氣管道的類型

天然氣管道按照輸送介質的類型分為含硫天然氣采集管道和凈化天然氣輸送管道。該分類是按照輸送介質中硫化氫的含量大小確定,即管道輸送介質中硫化氫含量小于《天然氣》(GB 17820-1999)中規定二類氣質的硫化氫含量限值(即20 mg/m3)為凈化天然氣管道,否則為含硫天然氣管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天然氣凈化氣管道約一萬八千多千米,含硫天然氣管道上萬千米。按照天然氣管道實現的功能可分為油氣田內部集輸管道、凈化天然氣輸送管道和城市燃氣管道。天然氣管道直徑主要有Φ76、Φ114、Φ159、Φ219、Φ323.9、Φ406、Φ508、Φ610、Φ711、Φ813、Φ1016。天然氣輸送壓力從0.098MPa到10MPa不等[1]。

2、天然氣管道事故統計分析

本文所關心的天然氣管道事故指因種種原因引發的天然氣泄漏事故。發生天然氣泄漏事故的后果根據輸送介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凈化天然氣管道發生天然氣釋放事故時主要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氣釋放擴散至大氣層、天然氣著火形成熱輻射及天然氣爆炸形成爆炸沖擊波。發生含硫天然氣釋放事故可能的后果有:天然氣釋放至大氣層的同時伴隨著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擴散、天然氣著火形成熱輻射及天然氣爆炸形成爆炸沖擊波。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天然氣管道事故數據庫。國外將天然氣管道事故的統計分為含硫天然氣管道和凈化天然氣管道兩類來進行。

2.1 含硫天然氣管道

加拿大阿爾貝塔省EUB統計了總長19 545km的集輸管道1980~2002年發生的事故[2],統計結果顯示:

(1)管道事故發生率為0.67~0.89次/103km?a;

(2)引發事故的主要因素為:內腐蝕、外腐蝕、第三方破壞、建筑物破壞、地層位移、焊縫、接點故障、超壓、管線、閥門及配件及其它。各種因素所占比率排序為:內腐蝕>外腐蝕>第三方破壞>建筑物破壞=焊縫>接點故障=超壓=管線>閥門及配件=地層位移。內腐蝕因素所占比例最大,達到53%,超過一半以上。

2.2 凈化天然氣管道

EGIG (8家西歐主要氣體輸送管道公司成立的歐洲輸氣管道事故數據組織)對92 853 km輸氣管道1970~1992年的事故統計表明[3]:

(1)1970~1992年間歐洲輸氣管道事故率為0.575次/103km?a,1988~1992年歐洲輸氣管道事故率為0.381次/103km?a;

(2)引發事故的主要因素為:第三方破壞、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蝕,各種因素所占比率排序為:第三方破壞>施工和材料缺陷>腐蝕。第三方破壞因素所占比例最大,達到52%,超過一半以上。分析和比較加拿大、西歐的事故統計結果可見:

(1)天然氣管道存在發生事故的風險,含硫天然氣管道事故率比凈化天然氣事故率高;

(2)引發含硫天然氣管道發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為管道內腐蝕,比例達到了53%;引發凈化天然氣管道發生事故的最主要因素為第三方破壞,比例達到了52%。

3、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內容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自從2004年12月11日開始實施至今已三年,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日趨成熟和完善。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的規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包括五方面的內容:風險識別、源項分析、后果計算、風險計算和評價以及風險管理。在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中,關于評價主要內容及后果計算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大多數環境影響評價將天然氣管道事故后的火災、爆炸模擬納入后果計算的范疇。對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從《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中對環境風險評價的定義來看,還是從該“導則”對后果模擬計算的規定來看,都不應將火災、爆炸模擬計算納入后果計算的范疇?!督ㄔO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將環境風險評價定義為:對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發生的可預測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事件產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對人身安全與環境的影響和損害進行評估,提出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根據這一定義,環境風險評價關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對人身的傷亡和環境的影響,而并非火災或爆炸事故本身對人身或環境的影響。這顯然與目前環評領域對天然氣管道的環境風險的認識有些差異。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關于后果計算的要求有第7.1條:“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的擴散”,第7.2條:“有毒有害物質在水中的擴散”。根據這一規定,沒有必要將天然氣管道的火災、爆炸模擬計算納入環境風險的后果計算范疇。按此理解,環境風險評價內容應關注在出現爆炸、著火和污染物意外排放(釋放)后在大氣、水體中進行稀釋擴散形成污染的事件,一般來說應重點評價中、短期的超標污染事故。污染物對人和動物、植物的污染影響與接觸時間密切關聯,短時間的高濃度污染物的影響不一定比長時間低濃度污染物的影響小。因此,在一定時間內與污染物接觸的濃度限值是評價的關鍵依據,低于該濃度限值,受影響個體在該接觸時間內基本不會受到影響。筆者因此認為,環境風險評價內容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事故因其污染影響對象和影響時間不同而異,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也僅是規范了評價總體框架。針對天然氣輸送管道的環境風險評價內容,筆者認為,天然氣管道的火災、爆炸影響范圍,熱輻射和爆炸沖擊波的影響屬瞬間或超短期的影響,基本屬安全管理需要關注的問題,模擬計算內容也就屬于天然氣管道事故模擬的范疇,應納入安全預評價中。而事實上,目前的天然氣管道安全預評價報告均對火災和爆炸進行了詳細、全面的模擬計算,也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4、結論與建議

(1)依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內容應根據輸送介質、環境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含硫氣輸送管道的環境風險后果計算應重點計算事故發生后泄漏的硫化氫對環境的影響。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不需要考慮事故發生后甲烷氣體的火災、爆炸造成的人身傷亡,這部分內容已納入建設項目安全預評價中。

(2)鑒于《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陸地石油天然氣開發建設項目》(HJ/T 349-2007)與《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的規定有一定差異或規定不太明確,建議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陸地石油天然氣開發建設項目》(HJ/T 349-2007)進行相應的修訂或細化。

(3)國內外天然氣管道事故統計是天然氣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的類比依據,而目前國內缺乏這方面的統計資料,因此,建議盡快建立我國天然氣管道事故數據庫,為風險評價提供技術支撐。

篇(6)

一、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內容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 (H J/T 169- 2004)將環境風險評價定義為:對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發生的可預測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 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或突發事件產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對人身安全與環境的影響和損害進行評估,提出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根據這一定義,環境風險評價關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對人身的傷亡和環境的影響,而并非火災或爆炸事故本身對人身或環境的影響。這顯然與目前環評領域對天然氣管道的環境風險的認識有些差異。針對天然氣輸送管道的環境風險評價內容,筆者認為,天然氣管道的火災、爆炸影響范圍,熱輻射和爆炸沖擊波的影響屬瞬間或超短期的影響,基本

屬安全管理需要關注的問題,模擬計算內容也就屬于天然氣管道事故模擬的范疇,應納入安全預評價中。筆者認為天然氣管道環境風險評價主要內容如下:

( 1)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包括生產設施風險識別、物質風險識別以及風險類別識別。對于天然氣管道而言,具有風險的設施包括站場、管段和截斷閥室等工藝單元;對于含硫天然氣管道而言,具有風險的物質包括甲烷和硫化氫。對于凈化天然氣管道而言,具有風險的物質僅僅只有甲烷;對于天然氣管道而言,風險事故為火災、爆炸和泄漏。

( 2) 源項分析。源項分析包括兩方面內容: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和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質泄漏量計算。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預測的概率不為零的事故中,對環境(或健康)危害最嚴重的重大事故。天然氣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一般采用類比法,即類比國內外天然氣管道事故數據庫,得出天然氣管道斷裂概率和天然氣泄漏后著火概率(含火災和爆炸),二者之乘積為天然氣管道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管道斷裂引起火災爆炸的概率。泄漏量計算是根據壓力、管徑等計算事故發生天然氣、硫化氫的泄漏量、泄漏速率等,是后果計算的依據。

( 3) 后果計算。對于凈化天然氣管道,僅涉及易燃易爆氣體甲烷,由于甲烷比空氣輕,事故過程中甲烷從管道中泄漏出來后立即擴散、抬升至高空,沒有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和水中擴散,無需對此進行模擬計算。需要關注天然氣著火后是否可能引發次生事故如引發森林著火等生態影響及風險削減措施(或風險減緩措施)。對于含硫天然氣管道,除關注次生事故風險外,還涉及有毒有害氣體硫化氫,后果計算須模擬計算硫化氫氣體泄漏后在大氣中的擴散。

三、天然氣工程風險管理應對策略

1、風險控制與削減策略

風險控制與削減策略是指針對可能發生的天然氣管道風險,通過建立針對性的風險預處理機制和防范機制降低風險的發生率及損失幅度。天然氣管道工作的風險控制屬于工程的安全設計、管理范疇,當某些客觀風險因素無法做好全面控制時,唯一的可行選擇就是降低風險發生率,縮減風險危害范圍。實踐工作的具體內容如下:管道場站、球閥室的設計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水土、地址等環境風貌,特別是泄洪區建設段,應采取加高基礎樁的方式,盡可能的控制和削減可能遭受的洪水沖擊風險;天然氣管道建設中難免會面臨穿越地質斷裂帶、山脈、鐵路線密集段等情況,在工程設計階段應盡量減少管道線路自身、管道其其他工程項目的線路交叉,以避免和控制風險的擴大化。

2、風險自留策略

風險自留是指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企業通過自己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判斷主動承擔風險的行為,動用企業內部的資源來彌補事故帶來的一切損失。風險自留與其它風險處理方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無法改變工程項目風險的發生概率,也無法改變風險可能導致的潛在威脅。企業一般只有在兩者特殊情況下才采取風險自留應對策略:其一、企業通過完善風險控制與管理體制,使風險的發生概率降低至企業能承受和控制的范圍之內;其二,企業資金能力能滿足風險轉移的需求,企業只能保守的被動選擇風險自留策略。風險自留目前在部分大型和中型天然氣管道施工企業中較為生盛行,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應對風險上,往往采取提取公司安?;饋韽浹a小型損失,對于較大的可能存在的風險,缺乏成熟且完善的風險控制與削減體系,同時也沒有較為妥善的風險轉移。

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將風險后果的轉移給第三方保險或擔保組織,通過雙方合同的約定由第三方對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承擔發生風險后的賠償,達到資源的集中利用和減小經濟損失的目的。一般來說,可以將風險轉移分為非保險轉移和兩大類,天然氣工程負責與建設方可以結合自身所可能面對的風險特點以及經濟條件合理的做出決策。非保險轉移是指通過訂立協作合同,當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企業遭受風險危害時,根據合同的約定將風險以及與風險有關的財務結果轉移給別人;保險轉移是指將風險轉移給相應的保險受理公司。從天然氣管道工作建設安全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改良、設計優化、提高隊伍素質和管理水平的方式來最大限度的控制風險的發生,然而這并不能完全避免風險。因此,為了減少事故發生時候來帶來的經濟損失,有必要通過風險轉移的方式來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

參考文獻

篇(7)

1 引言

隨著現代化工業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內外環境污染的發生頻率與危害程度也在不斷的上升,例如印度發生的農藥廠毒氣泄漏事件。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70年代的時候首次提出了環境風險影響評價,這對防治環境污染有著重要的作用,經過不斷深入研究和發展,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已經逐漸成熟,因此,我國要引進和學習國外的化工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體系,從而使國內環境風險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 分析化工建設行業的基本特點

化工行業存在的基本特點主要包括了易燃燒、易爆炸、設備龐大、管線比較復雜、機器裝置相對密集,在存儲、運輸以及生產過程中會出現有毒有害物質。在化學技術中,會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對化工生產項目的環境危害程度產生嚴重影響。主副產物一般為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即使其泄漏量較少,也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化工企業一旦發生事故,不僅會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可估量后果。由于化工建設行業的性質特殊,發生事故后所造成的環境風險及引起的環境污染情況相較其他行業更加嚴重。在近幾年的環境事故報告中,化工行業所發生的頻率與危害度要遠遠超過國內其他行業領域。

3 分析環境風險在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主要作用

由于化工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基本特點不同,所以加強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就顯得更為重要。通過在環境風險影響評價中進行風險識別、源項分析,事故發生概率分析以及環境風險預測等,能夠迅速尋找到環境風險的來源并分析出環境風險的危害度,幫助化工技術人員提出預防、調整、消除等措施,同時化工技術人員也要將未來可能發生的化工事故列入項目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活動中,使化工企業和環境監管部門提高警惕,保持高度重視,并制定出相應的應急措施和防治措施,努力將環境事故后果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4 分析環境風險在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

問題:(1)編制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依據不正確: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與環境風險相關的內容包括項目分析、法律制度、公眾參與、環境風險評價等,國家也先后完善了防治環境風險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然而,在很多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仍然引用過時的法律法規,導致項目不能通過專家審查,被長期擱置,而環境風險也就不能得到及時防治。

(2)對工程分析缺乏深入研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通過工程分析,能夠明確產生污染的原因,排放污染物的流程,得出具體的排污數據,確定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等,但是有些工程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工程分析中,沒有對具有環境風險的燃氣管道進行分析,而是對危險性較小的道路運輸進行大量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使環境風險清楚明確,也就無法得出正確的環境影響評價。

(3)環境影響評價中出現錯誤:對具有環境風險的化工物質臨界量不確定,導致在環境影響評價中不能明確體現出環境風險。另一方面,在突發的環境風險事件中,應急措施的預案格式和內容不正確,在最近幾年發生的環境突發事件中,凸顯出了化工企業缺乏環境風險應急管理,沒有積極履行環境風險控制工作,造成環境污染程度不斷擴大。

(4)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意識較弱:在環境法中,對于公民參與的制度過于書面化,欠缺實際操作性,并且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渠道較窄,導致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多數公民無法獲取信息量,同時公眾參與的時間相對較短,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被動參與。由于化工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沒有細致的解釋和疏導,公眾就不能理解其環境污染程度,也就更不可能去客觀評價環境影響,一旦這些化工項目出現環境問題,就會對公眾造成影響,引發難以想象的群眾環境風險。

策略:(1)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編制依據的時效性: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等新的規章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單位要及時跟蹤環保制度,密切注意國家對于環境保護制度的新動態,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規定,按照法律制度的要求做好環境風險防護工作。

(2)深入探究工程分析:在進行工程分析時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要求進行物質風險識別,明確化學物質的主要原料和輔助材料以及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性質特征,分析具有致癌、致變的污染物的來源、運輸途徑和流向范圍,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的、詳細的對環境風險進行評價,最后根據評價結果對工程分析進行改進和完善。

(3)提高環境風險影響評價的規范性:遵循國家法律規定,根據化學品危險程度正確判定重大危險源,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及其出現概率,通過源項計算,科學地分析、預測事故后果和風險程度,提出可行的、可操作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措施,如此才能在根本上避免事故發生,降低環境風險。國家對企業突發環境事故制定了具體準則,其中包括了編制目的、依據和適用范圍等,環境風險監督人員要定期排查急救設施,整治預警分級指標,實現環境風險全面預防。

(4)落實公眾參與環境風險評價工作:在面對環境風險時,群眾之所以會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是因為對鄰避設施不太了解,所掌握的物質知識較少,因此,環境評價人員要向群眾全面及時的宣講環境風險信息,健全群眾合理申訴的機制,使群眾能夠和政府進行對話,同時環保管理部門要保障環境風險信息及時、準確、主動向群眾公開,保證群眾的環境影響評價知情權,從而提高群眾對環境風險的自我防護能力。

5 結語

環境風險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建立環境風險,能夠對環境事故進行提前預防,有效地降低化工行業事故的發生率,這就需要環保部門樹立環境風險意識,提高環境風險評價編制依據的時效性,深入探究和完善工程分析,保證環境風險評價的規范性,加強公眾參與環境風險評價工作,從而使環境風險程度降到最低,實現環境風險評價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秀棟,焦穎.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4年10期

[2]楊光忠,歐陽明,胡湘.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探析.《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年3期

篇(8)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階層、各部門的利益調整,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逐步顯現,這些矛盾糾紛常常發展成上訪、鬧事、堵門、堵路、圍堵黨政機關等,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福建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于建立重大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意見(試行)》,要求在重要項目醞釀及實施前,應對重大建設項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風險評估,為此福建省環境保護廳發出《福建省環保廳關于對重大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進行環保審核的通知》(閩環保監[2010]144號),要求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增加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內容。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又稱為“維穩”,目的是維護社會穩定,這是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如何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對環評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新課題。本文對環評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內容、程序和方法進行探討。

1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的分工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是業主為主體編寫的報告。其審查單位牽頭部門是發展和改革部門,主要負責做好重大改革決策方面的總體評估;國資部門負責企業改革政策方面的評估;國土、住房保障、建設部門負責征地拆遷政策方面的評估;環保部門負責生態、環境方面的評估;衛生部門負責做好醫患糾紛、重大疾病預防方面的評估。因此,環評中應以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為主,提供發展和改革部門匯總審查。

2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環保審核的范圍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范圍包括: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制定和出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涉及民生問題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的行政區劃調整、市政規劃、重點項目建設;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的企事業單位重大改革、改制事項;政策性收費、定價和行業管理政策調整;各級黨委政府認為應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其他事項。

在環評中主要是對擬列入省、市、縣(區)重點建設的交通、能源、市政、房地產、農業、水利、工業、服務業、社會事業、資源環境等重大建設項目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環保部門在環評審批中是對項目建設單位提交的社會穩定風險分析評估報告進行審核。

3重大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環保審核的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分析,審核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的主要內容:一是合法性,是否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有關規定等;二是合理性,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數群眾意愿等;三是可行性,實施時機是否合適,條件是否成熟等;四是可控性,是否有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等。

環保部門是從環境保護角度,對重大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保法律法規標準,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否進行環境資源可行性研究論證,是否充分考慮到各種相關制約因素,環保配套設施是否完善,時機是否成熟,實施后是否存在環境風險等不穩定因素;群眾對項目有無強烈的反應和要求,是否會引發較大的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對可能出現的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有無相應的環境應急處置預案等進行審核。

4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環保審核的程序

4.1 評估程序

一般要走六道程序:(1)廣泛征求意見;(2)自行評估認定;(3)主管部門審查;(4)編制評估報告;(5)制定處置預案;(6)維穩部門備案。

4.2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章節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章節是項目自行評估的環保篇章,主要是防范環境風險,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的一項重要措施。

因此,建設單位提交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以社會穩定風險分析評估報告為基礎,設立專門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章節,對建設項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分析。特別要對項目在規劃、開發期間及開發后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穩定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行分析確認,預測可能發生的危害社會穩定的環境事件,從環保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社會穩定風險防范、降低和消除措施。

4.3 報告書的技術評估

在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會中,應對項目建設單位提交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分析報告以及環評文件中的對應內容進行技術評估。其中,對在江河湖庫沿岸,特別是臨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重耍漁業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等區域;人口集中居住區域附近;國家及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目錄》中確定的其他環境敏感區域及其附近區域進行開發建設的項目,新布設的化工石化集中工業園區、基地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必須把社會穩定風險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技術評估。

4.4 報告的審批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履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行政審批手續時,對項目建設單位提出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進行審核,在出具的相關批準文件中同時明確項目的風險評估審核意見,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處理意見。對沒有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章節或評估內容不完善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不予受理審批;對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內容不完善或者存在重大社會穩定風險隱患的項目,不予審批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對社會穩定風險防范措施不落實的,不進行建設項目環?!叭瑫r”驗收。

5積極探索,在實踐中提高

由于剛開始進行社會穩定性評價,也沒有相關的規范可以參考。筆者認為社會穩定性評價章節應該放在環境預測和公眾參與章節之后,由于是報告書的一部分,所以工程概況就不用介紹,主要內容為從規劃、政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拆遷安置等影響社會不穩定風險因子,分析其可利用出現的幾率和強度;提出降低和消除不穩定風險因素的措施。

我們在《海西天然氣管網工程(羅源―福鼎段)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參考“靖江市下六圩港樞紐工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的評價方法對其方法進行了探索。把本工程可能引發的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六大類風險可能性大小進行了單項評價,為便于度量該項目整體風險的大小,對各類風險的可能性大小進行量化,然后得到項目的綜合風險大小。

5.1 評價方法和標準的確定

首先根據項目特點、專家經驗和公眾參與調查結果確定風險評價標準。

本項目各類風險因素的權重W,取值范圍為[0,1],W取值越大,表示某類風險在所有風險中的重要性越大。其次確定風險可能性大小的等級值C,將風險劃分為5個等級,等級值C按風險可能性由小至大分別取值,如表1所示。

將每類風險因素的權重與等級值相乘,求出該類風險因素的得分(即W×C),把各類風險的得分加總求和,即得到綜合風險的分值,即∑W×C。綜合風險的分值越高,說明項目的風險越大。

5.2 評價標準(見表2)

5.3 估算本項目綜合風險值(見表3)

從表3可看出,該項目可能引發的不利于社會穩定的綜合風險值為0.29,風險程度低,其中最有可能的風險是項目發生事故時會引起周邊群眾的不滿。但總體上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會發生個體矛盾沖突的可能。因此,從社會穩定性角度分析,本項目建設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篇(9)

2環境工程的風險評價的問題分析

2.1選擇風險評價終點

對于人體健康的風險評價終點一般為一個物種,受體是人,無需選擇。生態系統風險評價終點卻不一樣,不僅僅一個,因此需要進行終點的選擇,這個選擇也決定了風險評價過程。終點選擇問題存在于所有的環境組織中,選擇的原則根據生態系統及污染物的特性進行選擇,了解越多選擇越準確。鑒于生態環境的復雜情況以及評價員的主觀性,因此選擇的終點不盡相同,對此現在缺乏一個統一的選擇方法與標準對評價終點進行選擇。

2.2優化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環境風險評價不可缺少的部分。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對人為活動造成環境影響的可能性進行預測,而該過程是通過對已有資料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數學計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數學模型質量的好壞對整個風險評價的準確性起到關鍵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環境轉歸模型及時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風險計算模型等。風險評價是多種模型的有機組合,并通過計算機進行連接組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風險評價變得日益復雜,準確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對數學模型的完善與優化是風險評價研究重點工作。

2.3暴露評價

對人體風險評價過程中暴露評價主要是指預測人體的暴露值、暴露時間、頻率、途徑,表征為受到暴露群體。而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生態暴露評價比人體暴露評價要有難度,特別是暴露群體表征的確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種擁有不同的棲息地環境,且該環境差異大,如陸生環境、水生環境等。生態的暴露評價屬于風險評價中基本組成部分,且因為暴露系統具有極為復雜的特性,因此當前仍缺乏一個可以適用于全部生態風險評價的暴露描述。對生態暴露評價方法與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成為當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點項目。

2.4處理不確定性風險

處理不確定性風險作為風險評價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其不確定性來自于多種外推的結果,如,非同級生物之間的外推、實驗室對野外狀況的外推等。對不確定性風險進行定量化的處理,是當前風險評價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需要研究與發展多種外推的理論,并建立科學外推的模型。

3風險評價的應用

風險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學的對整個環境影響評價質量進行提高。環境風險評價首先就工程進行分析,從中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故風險,并對項目原有風險開展調查,調查內容有工藝、包裝、運輸、原料及燃料用量、貯存等。其次在確定了風險源后,根據選擇的模式進行風險評價,最終確定該項目風險的級別,同時對事故造成進一步污染后果進行預測[3]。

篇(10)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1-0123-02

0引言

近幾十年來,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隨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的發展而蓬勃興起,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階段。我國現在有很多針對地質災害評價的方法,在過去有一些普遍的成因機理分析和統計分析方法, 評價破壞損失、評價危險性、評價風險性、評價防治工程效益都是是對地質災害評價的主要一些辦法。

1地質災害的主要評價方法、內容及目的

1.1成因機理分析評價

以定性地評價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動規模為目的的成因機理分析評價,主要內容是分析歷史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活動狀況和活動規律,造成地質災害的確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質災害的因素,根據地質災害活動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1.2統計分析評價

統計分析評價的目的是對地質災害危險區的范圍、規模、或發生時間采用模型法或規律外延法進行評價。其內容包括是造成歷史地質災害原因、災害的活動狀況以及活動有何規律, 統計地質災害的活動范圍和模式,地質災害的頻率,地質災害的密度,對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針對地質災害活動,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或周期性規律。

1.3危險性評價

危險性評價是對以往的地質災害活動和將來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進行評價,以及對地質災害發生時將產生的危險的程度的給予評價。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對包括大小、密度、頻次在內的以往地質災害活動的程度進行客觀評價;

2)對可能影響地質災害的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條件、氣候條件、植被條件以及人為活動等地質災害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評價。

1.4破壞損失評價

破壞損失評價其目地在于對災害的歷史破壞進行評價,并對損失程度以及期望損失程度進行分析。其評價的內容主要指以下兩個方面:

1)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進行綜合,對地質災害活動概率,地質活動的破壞范圍,地質活動的危害強度,以及地質活動中受災體的損失等等相關內容進行評價;

2)對地質災害帶來的的人員情況,經濟損失和資源環境的破壞損失程度進行評價分析。

1.5風險性評價

風險性評價是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評價的總和,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分析在不同條件下反生的地質災害,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風險性評價,其實就是為了評價發生在不同條件下的地質災害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危害程度。

1.6防治工程效益評價

對防治工程效益進行評價,就是把防治方案的經濟合理性提高到一定程度,達到技術上可行,并達到最佳優化的效果。而防治工程效益評價是從經濟合理性和科學性角度去評價防治措施。

2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實施過程

1)綜合有關評價區所具備的條件和風險評價的目的,建立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模型;

2)全面調查基礎數據,結合風險評價需要進行統計分析,對各種基礎圖件進行編制,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表;

3)結合危險性構成、易損性構成及防治能力,進行危險性分析、易損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期望損失;

4)風險評價地質災害將對人口、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5)分析評價區風險的分布特點、形成原因,兼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建議和對策。

3有關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方法的發展趨勢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全面分析地質災害活動與人類社會關系的關鍵問題之一。評價上向定量化、綜合化和管理空間化是該方法發展的基本趨勢,有以下表現:

1)從分析歷史與現狀轉變成研究和預測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2)從分析單獨個體演變成區域研究和個體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3)由以往的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

4)將單項要素分析發展為綜合要素評價;

5)風險評價和減災管理相結合起來,取代了過去單一的風險評價理論,防治和風險評價相結合起來,給社會經濟建設和減災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6)多因素信息模型化評價與空間化管理在GIS空間化技術的指導之下有了巨大的發展,走向網絡技術化,傳統的調查統計和手工制圖面臨淘汰;

7)豐富了研究理論與方法,多門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尤其是加深了與社會學的聯系。

4 在減災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起到的作用

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與國土資源的規劃、災害的治理與預防、環境的保護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作用可分為以下幾點:

1)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工程活動和土地開發利用。各種重大工程建筑應要避免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高的區域。為工程建筑選址提供了科學指導,提供了保護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科學依據;

2)在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之后,對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依據,通過采取適宜的措施對各類地質災害進行治理;

3)監測、預報和預警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期望損失分析的結果是地質災害監測站的建立的依據。對重點地區實時監測,并分析所采集到的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預報和預警災害的發生,盡量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風險評價、易損性評價的成果,使得相關部門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實情的應急方案,提供災后重建的重要依據;

5)有利于對環境進行保護和貫徹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自然因素以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都會造成地質災害。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減少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或是將損失控制在最小值內。

5結論

風險和減災的有效性管理必須要以完善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為前提,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和風險程度的差異,才能決策出有效的減災措施,因此而部署和實施減災工程,才能達到管理減災工作的有效實施,因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發展趨勢是研究理論和方法得到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張業成,張春山,張梁,等.中國地質災害系統層次分析與綜合災度計算[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93(27,28) :139-154.

上一篇: 財務成果業務的會計核算 下一篇: 海洋產業發展前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 在线观看视频人成福利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 视频偷拍亚洲一区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