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1 14:54: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保護基礎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前言
河北省邯鄲市邢峰線武安縣礦山雙曲拱橋,經過檢測該橋已出現較嚴重病害,例如主拱圈腹拱拱波多處超限縱向裂縫,部分裂縫處出現滲水露筋及白色析出物;主拱肋多處開裂、混凝土脫落以及漏筋等;拱腳處有幾處水跡、泛白;前墻偏西部位有縱向開裂通縫,東側側墻有縱、橫向開裂;立墻及主拱圈出現多處混凝土剝落露筋銹蝕;橋面與路面有高差,橋頭有跳車現象。出現這些病害的原因除了該橋的設計荷載標準較低之外,還存在嚴重超載現象。通過橋涵養護技術規范及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程,該雙曲拱橋技術狀況及承載能力均被評定為四類橋梁。由于此橋過往車輛較多,且時有重車通過,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同時本橋設計荷載標準本身又偏低,若進行維修加固,工程成本太高,并且雙曲拱橋這種橋型已經過時。因此要求礦山雙曲拱橋拆除建新橋。雙曲拱橋拆除施工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拆除施工單位必須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及環境保護措施,以確保礦山雙曲拱橋拆除施工順利完成。
2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基本要求
2.1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單位要求
雙曲拱橋拆除要求必須具有相應施工資質和施工經驗的隊伍承擔,并應配備具有與舊橋拆除施工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且所有參與拆除的施工人員必須與投標文件上的人員一致,不得降低拆除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2.2 拆橋施工單位必須配合拆除監控單位的工作
拆橋施工單位在拆橋過程中應接受監控單位對工程質量的要求及管理,配合監控單位布置監測儀器,監測準備到位后才能進行拆除施工,如果監測斷面的量測設備沒有安裝就位前,不得進行拆除施工。
2.3 嚴格按照雙曲拱橋破壞性試驗的拆除建議實施工作
雙曲拱橋的拆除施工具體應根據破壞試驗后的拆除建議,且要視橋梁實際狀況而定。拆除一定要遵守自上而下、對稱、由中央向兩端逐漸均衡減載的原則。
2.4 拆除過程中嚴禁采用爆破施工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過程中嚴禁采用爆破法,以防出現安全事故及影響臨近運營橋梁。
2.5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質量要求
嚴格執行國家的《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生產規范》及《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術規范》。拆除施工單位在拆橋過程中,應接受業主、監理及監控單位對質量的要求及管理。驗收時要做到場地整潔,無垃圾及其他堆放物,運輸道路無污染物。質量不合格不予驗收,且拆橋施工單位在業主單位規定的時間內無償返工,直到滿足質量驗收要求為止。
3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安全控制
3.1 拆除施工安全第一
嚴格貫徹安全教育制度,落實安全施工責任制,認真執行有關安全及操作規程,牢記“安全生產、人人有責”,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確保施工人員及儀器設備的安全。
3.2 合理制定拆除方案
承擔拆除施工任務的承包單位,應具有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安全保障體系,根據拆橋施工的工作要求,制定完備的拆除施工方案,且方案要經業主、監理及監控單位進行論證后方可實施。實施過程中必須有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及安全保障措施,嚴格按照拆橋施工方案進行雙曲拱橋的拆除施工。
3.3 嚴格控制拆除施工過程
加強施工過程控制,嚴格按方案執行,是安全拆除的保障。在總體方案確定后,必須對拆除施工方案進行細化,并對施工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確保拆除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嚴格按照方案實施,杜絕隨意性和盲目性拆除施工,做到人人心中有數、方案明確、程序清楚,確保拆除施工過程中安全、有序、穩妥、可靠。
3.4 加強拆除施工中的過程監測
在雙拱橋拆除施工過程中,必須配合監控單位對主拱圈的應力、應變和裂縫進行監測,以便從直觀上把握拱圈的變形情況。要及時發現拆除過程中主拱圈受力結構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從而合理調整拆除方案及步驟,為拆除過程中的結構安全再增加一道保護措施。
3.5 加強拆除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由于拆除施工干擾因素多,質量和安全管理難度較大,所以必須制定嚴格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成立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組織,施工現場的作業人員上崗操作必須持證。施工現場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及其他安全防護用品。在拆除過程中所用的臨時結構和設備操作工況,要詳細計算分析,并按相關規范要求留有足夠的安全儲備。
3.6 妥善保護拆除安全范圍內的建筑物
3.7 拆除施工的治安保衛措施
所有參與拆除的施工人員,必須遵守治安綜合治理的有關規定。凡發現參與拆除的人員有盜竊,破壞基礎設施的行為,將從重處罰,構成犯罪的將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3.8 拆除施工的消防、防電措施
參與拆橋的施工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嚴禁非火險使用消防器材。拆除現場的消防器材,有拆橋施工單位統一配齊,發生火險時使用,施工人員嚴禁隨意亂動消防設施,嚴禁用消防水沖洗車輛,違者按有關規定處罰。
施工場地內的臨時電源、電路的安裝和拆除,應由持證電工專管,電器必須嚴格接地接零和設置漏電保護器,現場電線、電纜必須按規定架空或接埋地,嚴禁拖地和亂拉、亂搭。且其他事項必須按照國家現行標準《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的有關規定執行。
3.9 拆除過程中,必須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措施
3.10 拆橋施工現場外臨時存放施工材料,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并按規定辦理臨時占地手續。
4 雙曲拱橋拆除施工環境保護控制措施
4.1 噪聲控制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環保法規,合理安排作業時間,盡量減少夜間施工,早6點以前晚22點以后嚴禁安排大型機械施工作業,其產生的噪聲影響嚴格控在65分貝以下,以免擾民。
4.2 拆除施工過程中要降低粉塵對運營橋梁造成的影響及環境污染。
4.3 采用防護罩,降低飛濺物對運營橋梁造成影響及環境污染
4.4 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的處理
舊橋拆除后,對所有的建筑垃圾必須清除干凈,運至業主單位指定地點,不得污染環境與阻塞河床。
4.5 施工設備、車輛要經過質檢部門檢驗。
4.6 施工機械的廢油廢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處理,不得超標排放,以免污染環境。
5 結論
5.1 河北省邯鄲市邢峰線武安縣礦山經過檢測病害嚴重,橋梁通行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且通過橋涵養護技術規范及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程,該雙曲拱橋技術狀況及承載能力均被評定為四類以上危橋時,要求礦山雙曲拱橋必須拆除建新橋。
1. 加強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污染形勢,環境保護涉及城建規劃、財政稅收、產業升級等各個方面的系統性和污染所呈現出的新特征,都要求中央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一是增強環境保護規劃的系統性。改變孤立看待環境保護的思維,主動將其融入到國家的整體規劃,城建、財稅、產業升級等各方面的具體規劃要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從規劃源頭上增強環境保護的系統性。二是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主體功能區是國土開發的基礎,要盡快完善相關規劃,發揮其引導各地功能定位的作用。在生態脆弱的主體功能區建設中,要處理好貧困與環境的關系,嚴禁對資源、生態進行掠奪性開發,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學規劃建設,實現環境和脫貧的雙贏。三是推動綠色發展。建立完善環境保護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尤其要體現時效性和科學性,增強對綠色發展的指導作用。大力推進能源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低碳、環保的能源體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比重。四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進水、土壤、大氣等污染的綜合防治和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地方之間的合作機制,調動地方在跨行政區域污染治理上的積極性,促進橫向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 明確中央、地方環境保護事權。環境保護的職責在中央,更在地方,要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明確中央、地方事權。第一,建立科學的事權劃分機制。對各類環境進行詳細的責任主體劃分,跨行政區域的由中央負責統籌、地方參與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區的環保機構,屬地方事務的強化地方的主體責任。實行環保監測監督執法垂直管理,建立統一的監測體系,為環境保護提供大數據支持。第二,加大環境保護考核。建立完善環境保護綜合考評體系,提升環境保護考核在中央對地方考評體系中的地位,作為評價干部科學施政能力的重要依據,與干部選拔使用直接掛鉤。第三,完善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針對權責倒掛的現狀,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在中央統籌的條件下做強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要根據當地實際,體現差異性和激勵作用,環境治理好的,加大獎勵性轉移支付; 環境治理不力的,從中央對該地區的其他轉移支付中按照一定比例轉移到環境保護支出中; 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本著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逐步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共贏。
3. 明晰政府、市場的環境保護職責。在環境保護中,政府主要負責環境的規劃、標準、監測、科研等方面,提升對環境的綜合管理能力。要結合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強對污染總量的控制規劃,完善排放標準體系的建設,以科學的標準體系引導規范市場主體降低污染排放。按照《環境保護法》規定,監督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財政支出的重點要逐步轉移到基礎預防和科技研發等方面,注重發展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大對環境監測體系、生態保護修復、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履行好為市場失靈進行補缺的職責,科學引導市場行為。明晰市場職責,尤其對排污企業,要按照損害擔責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結合污染的總量和危害性,足額收取排污費,從源頭上遏制、降低污染,改變政府為排污企業買單的狀況,使排污企業承擔相應的責任,倒逼排污企業通過更新設備、改造升級、加強管理等措施降低污染。
4. 建立制度性增長機制,逐步擴大支出規模。我國環境保護歷史欠賬過多,污染形勢嚴峻,同時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要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建立起穩定的支出增長機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第一,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實力的穩步增強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財力基礎。要做實財政節能環保支出科目,建立穩定的經費增長機制。要把環境保護支出作為國家財政支出的傾斜性重點支出項目,研究制定新增財政收入優先用于環境保護的規則制度,增長率應高于財政總支出增長率,不低于其他各項支出平均增長率。第二,擴寬融資渠道。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調動企業、個人、公益組織投資環保領域的積極性,提高對社會資本的吸引。第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對社會資金的拉動作用。環境保護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對投資巨大的環保產業項目,單純依靠財政支出是不現實的,要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指導作用,通過貸款、BOT、TOT、PPP 等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第四,完善統計體系。建立完善統一的環境保護資金統計體系,嚴格界定投資的標準,探索建立環境保護部門獨立自主負責的統計體系,保障環境保護投資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5. 提高環境保護財政支出的績效。財政支出的績效對環境保護的效果具有決定性意義。第一,提升污染預判能力。加強對環境污染趨勢的分析研究,對有擴大污染范圍、危害性大的污染物有針對性地提前進行預防,對污染嚴重的地區,有針對性地調撥資金進行及時治理。第二,加強資金使用規章制度建設。明確資金使用的對象、程序、方法、資金使用部門的責任和分工,使資金的使用過程受到全方位的監督。第三,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將績效理念融入資金使用全過程,構建預算編制、預算監控、預算評價等指標體系,對資金的使用實行績效管理。第四,完善資金補助機制。改變當前補助資金與立項掛鉤的機制,探索建立補助資金與項目投產后的實際效果掛鉤的機制,達到治理效果的補助資金全額劃撥,并給予適當獎勵;未達到治理效果的,補助資金收回并限期整改,所需資金由受助方承擔,改變重建設輕效果的局面。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在中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行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呢?我認為以現行中學生物教材為基礎,按照“滲于其內,寓于其中”的教學方法,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保護技術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一、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某市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上海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近幾年來懷化市每年7月~8月份2號病的流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化學基礎知識與環境保護知識的融入
環境保護知識涉及環境、環境問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污染及防治、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監測、環境與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知識。這其中與化學相關的知識內容非常多,分析發現幼師化學教材涉及化學方面的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表現最為突出,每章節中都可以進行滲透,如鹵素部分:氯氣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等;氧族元素部分:空氣的重要性、空氣污染及其危害、臭氧層的破壞及保護等;講授硫和氮時,滲透酸雨的危害、光化學煙霧等;講授水時,講解水污染狀況、水資源的狀況及其保護等;講授金屬部分時,滲透重金屬污染、人體營養元素等;在有機化學中,滲透有機溶劑的揮發性污染、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用等。在教學中,適時適量地將化學基礎知識與環境保護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又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
二、化學實驗與基本環境保護技能的培養
所謂環境保護技能,是指人類進行環境保護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必須具備的能力。一方面,對中專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基本技能的教育,包含保護生活環境、形成清潔環境的習慣,如:生活垃圾、廢品的正確處理,有毒、有害物質的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保護環境衛生、美化周圍環境等。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環境監測技能,如:空氣中飄塵的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雨水的采集及其pH值的測定、離子交換法處理硬水、土壤酸堿性的測定等。
作為化學學科,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落實環境保護技能教育,結合點很多。(1)通過規范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境清潔習慣,如:如何嗅氣體氣味,藥品的正確取用、適量取用,制取氣體時如何對多余的氣體進行處理,實驗中廢液、廢渣的處理,儀器的正確清洗,等等。(2)在學生實驗中,適當補充有關環境保護監測的一些簡單實驗。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技能,學生才能將環境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為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對幼師生來說,也給他們在未來的學前教育中開展各種環境教育活動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
三、化學科學教育與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樹立
化學科學教育是素質教育賦予化學的新的教育目標,即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觀念、科學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環境保護是一門科學,其中就蘊藏著相應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態度,如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目前我國的中專教育中一般專業沒有對環境保護進行單獨設課,而化學與環境保護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在化學科學教育中應重視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教育以避免一種錯誤傾向:化學與環境保護教育的結合僅僅是環境保護知識、技能的培養。就目前而言,這種傾向相當普遍。從根本上來說,對中專生的環境保護教育最重要的還是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態度的教育。
那么,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內涵是什么呢?對中等幼兒師范學生的培養目標怎樣界定?
筆者認為,對幼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應著重落實以下三個目標:(1)使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自然意識。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緊密地聯系著人類的發展和未來,人類維護環境就是在維護自身的生存。(2)建立人類發展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的思想意識――讓學生不僅知道“科學發展觀”這個詞,而且知道其對人類發展的重要含義。(3)使學生建立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師,肩負著對學前兒童進行環境教育的責任意識。
對幼師生環境保護態度的培養,應強化以下幾個方面:(1)尊重、關心、維護自然環境的態度。(2)關注、參與環境保護的態度――從國情來看,很多人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行為,對國家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知之甚少,對國家的環境保護建設漠不關心,對身邊的環境問題聽之任之、見之隨之、忍之受之,甚至本身就在制造環境污染。因此要強化關注、參與環境保護的態度培養。(3)強化作為一名學前教育教師對幼兒環境教育必須盡職盡責的態度。
四、化學和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環境保護參與動力的加強
我認為以現行中學生物教材為基礎,按照“滲于其內,寓于其中”的教學方法,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保護技術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生物》教學中的第七章“生物與環境”更是著重對生態學較為細致的論述。這些都是環境教育的得力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一、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又如,在講“飲食衛生”一節時,可引用本市民食用不潔毛蚶,導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污水、糞便不經處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動物帶菌,危害人民健康,導致上海數十萬居民患病,并且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近幾年來本市每年7月~8月份2號病的流行,給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從而使學生更加認識到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講青蛙一節時,通過介紹青蛙驚人的捕食能力,使學生自覺做到不捕殺、不食用青蛙,并與捕食青蛙的行為作斗爭;還可組織學生將課堂觀察的實驗用蛙放回大自然,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一片愛心。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
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課本多結合實際案例,并以課后題的形式,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理解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措施與途徑。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體農業有關內容,講述了立體農業,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對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的詳細講解,明確其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義,并結合合理放牧養蓄、合理利用秸稈制作沼氣池等生活實例加以說明;生態農業部分,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多級利用能源及資源,以北京大興區留民營村為例,說明生態農業對減少化肥用量、凈化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積極作用;生態缸的制作與觀察,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了解對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恢復生態學,應用于鹽堿化草地、洪水破壞的地區的治理與恢復等;對河流生態系統受生活污水輕度污染的相關分析。同時,也有從宏觀角度,對生物圈內全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難題的介紹和我國應對策略的普及。
1.2化學課程
在化學必修書中,一是在化學必修1[3]中對自然界中碳、氮循環及硫轉化的具體知識的講解,并重點選取資源利用中有人類參與卻對環境污染較嚴重的一部分進行學習,如在氮循環中,人工固氮雖提高了農產品產量,但造成了溫室效應、水體污染、酸雨、光化學煙霧、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在硫的轉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問題,說明了在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方面我們仍存的欠缺與不足;二是在化學必修1中通過對海水的綜合利用、工業流程圖、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處理汽車尾氣、選取途徑增大化學反應程度,提高化學反應轉化率方面的重點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意識。
1.3物理課程
在物理選修3-2中交流電壓一部分提及的遠距離電能輸送中,采取減小輸電電流、提高輸電電壓的措施,以降低輸電線路中的消耗;同時利用輸電新技術:現代的直流輸電技術,無感抗和容抗,解決電網的同步問題,使我國“西電東輸”的全國聯網戰略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1.4地理課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章節中,講解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內容、實施的必然性,且選取河南某酒精廠的清潔生產實例,結合傳統與新模式的比較,讓學生在討論與思考中理解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必要與優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著重分析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協調關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問題;以亞馬遜熱帶雨林為例介紹森林的開發和保護。分別以我國山西省、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詳細分析能源資源、流域的綜合利用,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讓學生思考如何聯系國情,借鑒國外經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對可能帶來的后果的預防與解決措施,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在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章節中,以西氣東輸、東亞產業轉移為案例,從多角度討論資源調整的可實施性,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意識到資源節約及合理利用帶來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課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中,具體講解了經濟建設需增強發展協調性,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并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
2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高中課程中的設置意義與不足
2.1意義
通過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的學習,廣大高中學生確實學習和體會到了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于樹立國策意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再加上由于課本采取生活實例結合知識點的形式,學生容易理解這一內容的基礎知識,也具備了對生活中農業、工業生產運用的環節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與否的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這些對學生以后應用于工作中,并為我國的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2不足
雖然當前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的教學對學生資源節約意識及環境保護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們學習的內容仍有少許欠缺與不足。由于使用對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局限,課本中關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知識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與大致解決方案的層面上,無法再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整體來看,課本囊括了對于生態系統的理論知識及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環境的保護問題、涉及人類生產生活的資源利用問題等,對于學生初步把握有關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且與生活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目前嚴峻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勢要求,我認為列入上述內容還有些欠缺,應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對此內容的重視程度。
3改革建議
3.1加大現有課程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知識的體現
3.1.1生物課本中應增大對應用于實際生活的生產模式的介紹,原先大部分只出現于課后知識鏈接或課后習題的部分,容易被學生忽略,雖然其中有很好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思想內涵,但不易引起學生重視,建議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主要知識之中。
3.1.2化學課本中對化學反應的講解比較透徹到位,重視化學最根本的反應原理,而對于聯實際生產中的相關問題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議增加對廢水、廢氣排放,工業流程中廢物利用、廢品回收等處理問題的有關知識。希望能具體探討對重金屬及復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處理等問題,聯系諸如北京五環外的“垃圾村”的廢品大面積堆放且處理難的現狀,思考如何解決電子垃圾等處理問題,避免其產生的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對人體造成傷害,此問題高中學生欠缺處理能力及經驗,但可作為相關鏈接或課后題,讓學生進行思考。
3.1.3我國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的霧霾現象不僅需要社會分析解決,也需要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因為學生正處于需要培養思考能力及關注社會、幫助社會的責任心的階段,為何會出現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如何有效解決霧霾問題,怎樣能夠調整、避免以后出現霧霾甚至其他環境問題,思考現有階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們學生需要思索的問題,因此應將霧霾問題放入化學課本,使學習課本知識更為充實、有意義。
3.1.4生物圈中的資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儲存量在逐漸減少,如何尋求新能源一直是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而目前應用廣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發電在物理課本中相關甚少,建議在物理課本中適當增加有關知識和內容,將更有利于學生將來投身于解決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應堆的處理等問題;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風能的開發利用還相當落后,發展速度緩慢且技術比較落后,建議加入到物理課本中,作為閱讀拓展,提高學生對新能源的關注。
3.2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知識進一步體現在重點課程中
在語文課本的說明文閱讀中希望增加關于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與基礎知識的介紹,在提高語文閱讀水平的同時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傳記,歷史史實等,可以適當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環境保護思想的有關文章,讓同學們增強環境保護與節約資源的自信心。而在歷史課本中,可以適當增加世界有關著名的環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紹的篇幅。在地理課本中,可以另外結合過去和現在的環境問題,介紹土壤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語課本中,希望適當有幾篇介紹西方發達國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經驗、好做法的文章,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增強改善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信心。在政治課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會議中提出的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要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內容。同時,在大多學校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可鼓勵學生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課題,在學校的幫助下,親自調查當地工廠等對資源的利用途徑,分析當地措施的完備與否,加強學生與社會的實際聯系,從而實實在在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對課本中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學校開展的職業體驗活動中,可跟隨環境管理人員、環境監測人員、污水處理人員及節能資源管理人員,學習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課本學習中的疑惑向其請教,鞏固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
化學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一般具備兩大特點:(1)具有比較扎實的化學理論和實驗基礎,(2)環境保護的意識相對較差。本文將從這兩方面入手,結合筆者近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對《環境化學》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充分利用其化學基礎知識
化學專業的學生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根據具體專業不同還會有《油田化學》、《高分子化學》、《催化化學》等,因此,化學專業的學生一般化學基礎較好,而《環境化學》的理論基礎就是化學,因此,大部分的化學專業學生在理解《環境化學》的反應機理等基礎知識上困難較小,如果單純的講授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基本理論和一般規律,學生接受起來會比較枯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其化學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解決生活或實驗中具體的環境問題,可以使學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徹,更準確地掌握化學理論和方法在處理實際環境問題時的應用。
1.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20世紀40年代之后,隨著全球工業和汽車業的迅猛發展,光化學煙霧污染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如美國洛杉磯、日本東京、大阪、英國倫敦等大城市。我國近幾年汽車銷售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北京、南寧、蘭州、廣州等地均發生過光化學煙霧現象。由于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光化學煙霧的預防和控制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光化學煙霧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汽車、工廠等污染源排入大氣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陽光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臭氧、醛、酮、酸、過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因此,控制好汽車尾氣排放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就是給汽車增加三元催化裝置,通過催化劑的作用促進一次污染物轉變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而化學專業的學生都具備催化化學的基礎,尤其是與石油煉制相關的專業,催化原理和催化劑制備技術都非常熟悉,因此,可以設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改進現有的汽車三元催化裝置,提高催化效果和使用壽命,其中技術路線成熟的方案可以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如果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則可以申請專利或發表文章,還可以參加相關的創業競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積極性。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驗中的環境問題
化學專業的學生除了必修化學理論課之外,還會參加較多的化學實驗,例如,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等。這些實驗往往用到很多有毒有害物質,也會產生多種污染物,適時的將《環境化學》的理念引入到實驗當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重點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
當今社會環境保護的呼聲越發高漲,學生們雖能感知到這種熱度,但往往對環境保護的概念和行為的認識比較膚淺,不甚明了。因此,有必要重點加強其感性認知,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從三個方面入手:
1.結合熱點問題引出環境化學現象
在講解大氣環境化學時,可以將近年來地球上的異常天氣出現的頻率、范圍及影響穿來,如2007年颶風引發的洪水肆虐南亞,2008年初,中國南方各省市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災。眾多極端氣候的出現,源自于全球變暖,而溫室效應則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進而降解溫室效應的具體原理。還可以結合2009年底哥本哈根峰會的主要議題,探討溫室效應的防治方法。在講解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行為時,可以結合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進行分析,例如硝基苯在水中的擴散稀釋速度與分布,硝基苯在底泥和水體之間的分配情況,硝基苯的生物富集效應以及政府采取的活性炭吸附的原理等等。另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尋找相關的熱點問題,找出現象背后的環境化學原理。
2.介紹化學院老師在環境領域取得的成績
由于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科研課題的機會較少,將實際科研課題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可以使學生了解我校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激發他們的聽課興趣,增強他們對學校的自豪感,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講到大氣中污染物轉化時,介紹環境學科相關老師從事的煉化企業有機廢氣的治理技術;講到水中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時,介紹相關老師從事的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治理及回用技術、循環冷卻水應用過程中的生物控制技術;在講到受污染環境的修復時,介紹相關老師從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等。另外,很多化學專業的老師,也從事與環保有關的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這樣可以拉近化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距離,讓有意向的同學可以投身環保事業。
3.參觀實習
在教學實踐方面,強化第二課堂的教學,安排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污水提升泵站和高家臺自來水廠參觀,有條件時可以安排學生到市區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單位參觀。另外,可以結合化學專業暑假進行的煉油廠生產實習,安排學生在進行正常的煉油工藝實習之外到相關的煉廠污水處理廠參觀實習,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對環境化學知識及相關環境問題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三、結語
作為未來我國化學化工行業的主干力量,化學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知識水平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相關領域的環保水平。我們應針對化學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特點,不斷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能掌握環境化學的基本理論,又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在高等院校的教學中,實踐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特別的,對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而言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在日后的工作應用上,以操作能力為主,并要求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統籌兼顧,將監測的數據和治理的措施準確的匯報。因此,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力的環境因素,提高學生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會在環保網站上下載相關的環境標準體系,如:國家環境標準、地方環境標準、環境保護部標準等。在院校中的所學知識有限,而自學的知識和機會無限,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是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中的一大重要教學目標。因此,筆者提出幾點關于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實踐教學思考,探討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一、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教學策略思考
1.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研究實驗,單獨進行實驗操作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所配備的教學措施有所不足是普遍現象,因此常常出現一種現象:兩個或三個學生在一個實驗操作臺,有的學生甚至是一組(5到8人)共用一個實驗操作臺,因此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常常分工不明確,或者是重復一類工作。例如:學生A今天去天平室稱量0.5g的氯化鈉,學生B今天將1mol/L的鹽酸配置成0.1mol/L的鹽酸。然后在下一節課,稱量0.5g的領苯二甲酸氫鉀的時候,又是學生A去稱量,學生A就一直在進行稱量的工作,對其他的操作沒有研究和嘗試,其他學生則對稱量工作不熟悉。因此,為了杜絕這一現象,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研究實驗,單獨進行實驗的操作,讓學生全面了解實驗的過程中和產生的結果,當實驗結果與理論不相符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的過程進行思考和反饋,得出實驗失敗的原因。
2.促進學生將基礎知識打扎實,提高其專業素質水平
所謂基礎知識,學生總覺得就是課本中的重點、難點和考點,或許在中學階段,這個想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但是,在大學,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這一門專業中,基礎知識并不如此,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細節問題和安全問題。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就業中,對各種化學試劑打交道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如果在高職院校的學習過程中忽略了細節問題和安全問題,就極有可能造成一點程度的受傷。在1990年6月,山東省某縣某中學在實驗室進行有毒化學實驗,由于缺乏健全的通風設備,最后造成了15名學生中度中毒,多數學生和化學教師輕微中毒。因此,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實驗成功的基礎,更是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基礎知識模塊,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案,務必讓全體學生重視并掌握基礎知識內容。
(1)采用提問教學法。在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了各種實驗課程,在實驗課程之前,教師定會在理論課程上向學生講述實驗的過程和分析結果,對于基礎知識部分,教師要促進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的習慣。同時,在完成理論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現場抽點學生進行提問,如:在分析天平的使用時,天平不能直接稱量的固體樣品有哪些種類?若學生回答不易潮解的或升華的固體樣品,則算答對,教師可進行加分措施,若學生答不出來或不完全答對時的時候需要斟酌是否進行扣分措施,分數的加減直接與期末的總成績掛鉤,讓學生重視起來,督促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基礎知識內容。
(2)采用試卷考核教學法。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的考試很少,不少院校的大考一年僅兩次,都是期末考試。因此,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學習情況,教師缺乏學生學習反饋的途徑,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讓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問題學得更加扎實和牢固,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試卷,難度低的可以在課堂抽取少許時間即時完成即時上交,難度高的題目或者是書本知識上沒有的,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查閱報刊、書籍、互聯網的等各種途徑進行。為了讓學生全面提高其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專業水平,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最大化的促進學生在大學階段將時間多應用于學習之上,讓學生對學習和生活不頹廢、不放棄、不庸俗。
二、結語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是一門前景十分可觀的專業,同時也是一門十分注重實操的工作,為了讓學生能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掌握專業的知識,廣大教師需要堅持不懈的為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實踐教學而奮斗,精心鉆研教材,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學得更好更多,引導學生日后為環保事業工作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陳井影,趙素芬.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考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王平宇,段吳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環境工程本科教學體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本科教學體系為例[J]. 江西化工, 2010(04)
[3]高紅武,李然,梁紅,余良謀,蘇錫南,徐靜.示范重點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以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為例[J].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6)
這些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變化,正在改變著地球系統的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有全球氣候的變化、臭氧層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地球上的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等。已引起全人類的普遍的關注。如何保護、管理好各類生態系統及生物圈,使人類社會能夠作為生物圈的一分子與環境協調發展,作為我們生物教師有責任教導我們的學生從每個人自己做起,傳遞學生正確科學的生態觀念。
一、循序漸進地把“生態教育”貫穿于學生基礎教育的整個過程
生態素養的養成理應貫穿于學前教育、中小學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是一個需要浸潤性的過程。各學段在知識結構、技能體驗上應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排列,并各有側重。如幼兒體現淺顯的主題活動,小學為主題的探究,中學加強知識的呈現和實踐問題的思考,高中著重于對生態建設問題的研究。
1.幼兒園生態教育的目標
充分利用周圍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周邊的生活環境和初步的生態知識,學習簡單的環境保護技能,萌發幼兒親近大自然、熱愛綠色生態環境、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幼兒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文明生活的行為習慣。
2.小學生態教育的目標
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的、學校的、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環境保護常識,逐步擴大環境的視野;初步了解環境保護常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增強正確觀察環境、認識環境、改善環境和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環境的能力以及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愛祖國、愛自然、愛人類的教育以及消費教育、環保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他們保護環境應有的道德和責任感。
3.初中生態教育的目標
學生能了解一些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運用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對環境問題進行初步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培養他們對環境負責的觀念和行為,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他們保護環境應有的道德和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健康發展。
4.高中生態教育的目標
環境應用的態度、責任感和價值觀,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培養批判性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進行必要的環境保護法規教育,增強學生學法、守法的主動性。學生能理解一些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原理和規律,培養他們運用這些知識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了解當今世界和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增強學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增強他們對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意識。職業教育主要依托生態實訓基地開發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
二、“生態教育”的特點
扎根泥土與課程時空互補的過程體驗,生態教育”并不是一味觀賞,而是強調體驗與實踐。跨出教室、走出校園,讓學校教育主動擁抱家鄉這塊熱土,教育會呈現更強的生命活力。這塊土地,會滋養學生的人格、磨礪學生的智慧,會給理性的“書本世界”增添感性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經歷。
泥土中有真情,讓學生投入到火熱的現代農村社會生活中,觸摸到社會發展真實跳動的脈搏,這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需要;泥土中有真知,與教科書中的經典實驗情境不同,由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關系是極其復雜的,而且各因子本身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因此,這類動手體驗活動的學習,對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泥土中有真味,農村孩子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鄉村的空氣,沐浴著鄉村的陽光,在這塊土地里滋養長大。因此,一定帶著“泥土味”,這種鄉土味,是極其重要的教育資源。
注重人、資源和環境三者關系的教學,建立學生整體的生態觀。人類社會要生存發展,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物質資料再生產,生態環境諸因素是社會的自然財富,是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但是近現代以來,由于對人、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不夠,造成資源的透支、環境破壞嚴重,人與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教學中可以補充介紹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過度消耗甚至浪費的基礎之上。增強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隱患意識,萌生解決環境危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繼而更深的領會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三、結語
總之,生態環境,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之本。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是生態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他們的生態道德素養如何,不僅對現時的生態環境有直接的影響,更決定著未來的生態環境狀況。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此關鍵時期,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對他們滲透生態道德的教育,使之形成理念,形成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