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1 14:54: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建設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北京市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已購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有關問題的通知》,作出規定: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未住滿5年,不允許按市場價格出售。確需出售的,可以不高于購買時的單價出售給符合經濟適用住房購買條件的家庭或由政府相關部門收購。此后不久,我國第一部《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正式出臺,今后經濟適用房除要嚴控購買家庭外,面積嚴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面積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面積在60平方米左右。
宋宇昨天還表示,商品住宅供應也不成問題,北京房價不會出現大幅上漲。他分析,目前房價上漲,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土地成本的提高以及消費者心理預期。尤其是市場熱炒“房價上漲”,導致消費者對房價心理預期提高,這在相當程度上對房價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038(2015)49-0111-02
前言
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現階段,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要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之下,人們開始關注對低碳生活的追求。在城市建設的設計工作當中,建筑設計師肩負著引領低碳生活的重要責任,其設計理念是實現建筑長遠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建筑設計質量、品味和格調實現的關鍵。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高能耗的建筑設計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大力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建筑設計中必須要實現低碳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建筑整體環境和功能上的最優化,以切實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低碳建筑概念
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的基礎之上,在21世紀又提出了低碳建筑這一新的概念,從內容上來看包括了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的主要內涵,只是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低碳建筑,實際上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范圍之內,包括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施工和建筑的運行、拆除等整個階段,能源消耗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的建筑。從本質上來講,低碳建筑是節能建筑概念的延伸,但是與建筑節能又具有一定的區別,低碳建筑是以提高需求終端的能源利用率為目標,其節能減排的實現有一個約定的基準線,且這一基準線是歷史某一時間節點的實際排放量,要求未來的減排目標必須要低于這一基準線。
2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原則
2.1環境友好型原則
低碳建筑要求在其規劃設計階段要切實的考慮到與自然環境友好共存的關系,還需要考慮到建筑的合理自然通風和日照等,盡可能的保留原來場地中的自然環境;在建筑材料的選擇方面要盡可能的選取當地的材料,且在施工建設階段要對場地內的鄉土植物進行必要的保護,且減少在自然環境對廢棄物的排放。
2.2低能耗原則
從低碳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低碳理念是貫穿于建筑的整個全生命周期過程當中的,具體表現在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維護階段,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方面要充分的考慮到如何減少碳排放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另外,還要對自然界中的太陽能、風能等可持續能源進行應用,為建筑提供必需的能源供應。
2.3居住空間舒適性原則
大力倡導低碳建筑,不僅僅只是為了實現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降低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主要的目的是對人們生活的居住環境的健康性設計,因此在對低碳建筑進行平面設計的時候,要對熱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和光環境質量等方面進行考量,保證自然環境的親和性,實現自然環境的高清新性和融合性。
3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途徑探索
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主要體現在整體結構的設計、構造形式、長期使用等環節中,對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等相關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同時重視建筑的易拆性和資源節約等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種途徑進行探索:
3.1建設形式與地區條件統一
建筑形式的合理,不僅可以有效的節約資源,降低有害氣體的排放量,而且還能夠與建筑地區的降水量和溫濕度條件相結合形成可再生的循環環境系統。光和熱是氣候因素中兩大最基本的要素,其在建筑當中的直接體現就是窗戶的采光作用,因此在對低碳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在標準采光條件得以滿足的情況下,要盡可能的選擇較小的窗墻,并且配合鋁制窗框或者隔熱玻璃等設備材料,以實現減少廢氣的釋放量。另外,建筑遮陽散熱的方式也要合理適度。具體的遮陽散熱方式包括了很多種類,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特點,例如利用植物遮擋陽光和吸收熱量、建筑物之間相互遮擋、設置人工遮陽構件等,一方面能夠使建筑表體對外部氣候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夠為建筑的內部空間提供較為通暢的氣候回流循環環境。
3.2建筑材料的選擇
3.2.1綠色材料的選取
在建筑施工和裝修等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的生產和使用等環節當中,都會對環境的改變和能源消耗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的混凝土材料會散發出一種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氡氣,而人造板材中又會揮發出大量的甲醛,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中所使用的水泥會造成較大的能耗,在拆除之后的廢棄物處理方面的難度也比較大,因此,低碳建筑設計要盡量選取綠色材料。例如,在黃土高原地區,生土材料主要是對黃土進行直接的加工,并在其中混入了麥草和蘆葦等,能夠有效的避免建筑結構出現開裂的問題;而且,從生土結構建筑來看,其施工方法十分簡便、取材容易、能源消耗較低、適合長期使用;以土坯磚為例,其制作成本僅僅是混凝土的20%,但在維護結構上面卻與混凝土具有相同的效果,甚至比混凝土的效果更好,且土坯可以被反復使用,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2.2提高材料利用率
在對低碳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對材料資源節約設計進行重點把握,爭取實現材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并且從建筑垃圾的減排方面著手,最大程度的避免材料的浪費。①要保證建筑設計和室內室內設計的一體化,盡量減少建筑結構要素,以減少材料的損失;②對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進行全方面的掌握,結合建筑設計的實際來發揮出不同材料的優勢;③盡量選擇低碳、節能、環保的新型建材,如自身重量較輕,且具有可再生性的鋼結構構件,減少廢棄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3.3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建筑墻體的保溫性能是影響建筑節能指標實現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眾多國家建筑節能開發工作中的重點,其墻體的顏色、構造方式等都會對建筑的能耗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例如,在屋面的節能設計和構建當中,采用屋面綠化和墻體垂直綠化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增加建筑的保溫設計;同時,水分的蒸發還可以對空氣環境進行凈化,對建筑的室內溫度進行有效的調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3.4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
在對低碳建筑進行高度節能設計的同時,還應該對其能源利用方式進行優化,重視對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對可再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建筑的能源消耗存在地區差異性,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特點來選擇不同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北方城市建筑設計要考慮保溫層的設計;同時還要對生物質能、地熱能、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進行考量,以滿足建筑和環境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面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節能降耗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且低碳理念已經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核心思想,要求在建設設計的各個環節當中都必須堅持低碳的原則,通過選擇綠色建材、提高材料和建筑空間利用率、利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注重建設形勢與地區環境相統一等途徑來對實現低碳建筑的設計,并且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讓人們切實的感受到低碳建筑所帶來的實際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加和.試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應對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2:242.
[2]彭娟.如何應對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J].門窗,2014,11:242+247.
[3]王飛,周海源.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設計策略探討[J].四川水泥,2015,04:269.
[4]劉曉東,畢克新.基于低碳創新系統的我國建筑設計突破性創新模式研究[J].華中建筑,2015,06:60~62.
為了將醫院打造成為先進的現代化醫療機構,設計時按照JCI的標準進行設計。JCI標準是國際性的認證標準,滿足其標準的醫院在醫療護理和安全性方面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于在亞洲有過參與JCI醫院認證的經驗,設計單位將設計與用戶的滿意度之間的基本關系充分展現出來。設計團隊特別重視室內運行和設計,并根據醫院的價值觀念采用了以下主要設計理念:現代化先進水平、功能性、以患者為中心的環境。
設計原則植根于醫院“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
患者的體驗滿意度是形成整個設計流程的關鍵。設計團隊借鑒了酒店設計的元素,并在所有室內空間采用了寧靜的設計概念,以便提高患者和探視者的體驗滿意度。按照“風水”的說法,我們在醫療門診綜合樓的主要入口通道設置了水景,降低了人流擁擠區域的噪音,創造了舒適的室內環境。除了室內的空間,通過大玻璃窗將室內與外界環境相連,可以直接看見花園的美景和讓自熱光進入室內。
功能性空間的特點具有便捷、通達性
每層樓采用不同的顏色方案,幫助患者和探視者定位,并很容易找到目的地。另外,燈具將導示和標識牌結合起來,在引導人們的同時還節省了能源。公共和個人空間用透明隔墻分開,可以讓燈光穿透,同時還能為病患提供一個隱私的環境。
入口通道采用門廊模式
天津北辰的入口通道采用了門廊的模式,探視者在進入醫院前必須經過,以便清潔他們的鞋。在入口處采用了風簾系統,將室內和室外空氣分開。這些特點都是現代醫院的基本要素,避免了細菌和其他污染物進入醫院內部。 (責任編輯 許譯心)
1~2.天津北辰醫院整體外觀圖
3.設計團隊借鑒了酒店設計的元素,天津北辰醫院內部設計光線充足,寬敞明亮
強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978年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是我黨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體現,也是適應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
二、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實現以改革促發展的前提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一)加快推進由政府主導經濟向由市場主導經濟轉型,是理順投資和消費關系的重要前提條件
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扭曲投資和消費關系的重要原因。在投資收益率不高的情況下,為保證投資收益,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抑制勞動或其他方面的收益,進一步抑制了消費需求,導致投資以更高的速度增長,消費在GDP 中的相對的份額卻不斷下降。2011年我區投資率達到76.7%,比2001年增長近1倍,而消費率僅為38.5%,比2001年下降了32.3%,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已經大大偏離正常狀態。同時,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我區資本產出增長比率由2001年的3.45:1下降到2011年的1.32:1。
(二)加快推進由政府主導經濟向由市場主導經濟轉型,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內需的重要保障
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抑制居民收入增長、導致消費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為保證投資收益或回報,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不可避免地要而抑制工資水平,進一步抑制了消費需求。2001-2011年我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6.2%,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22.3個百分點,高于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名義增長23.3個百分點,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個百分點。
(三)加快推進由政府主導經濟向由市場主導經濟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
政府主導經濟模式有利于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但對于目前以GDP 政績考核體系下,導致地方政策重短期、輕長期,重總量、輕效益、輕民生。熱衷于追求短平快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式的增長,過于注重資本密集型重化工、制造業等工業大項目或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項目,而這些項目難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但對于見效慢的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及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卻沒有重視。為此,必須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引導經濟健康發展。
(四)加快推進由政府主導經濟向由市場主導經濟轉型,是減少政府投資擠出民間投資的重要途徑
我區財政收入由2001年的117.38億元到2011年的2261.81億元,而財政支出由335.98億元增加到2989.21億元,財政收支差由218.6億元增加到727.4億元,收入和支出差距的擴大,使得政府占用資金越多,國家財政政策的擴張擠出了私人部門的投資。此外,受市場準入等因素影響,導致非公經濟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存在明顯障礙,直接影響私人投資的積極性。為此,只有加快推進由政府主導經濟向由市場主導經濟轉型,才能減少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才能提高社會投資效率,從而更好地拉動經濟的增長。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增強我區發展活力和動力
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入推進以行政體制改革為主線的政府轉型,推動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才能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整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功能定位,突出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政府正確行使其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在保持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條件下,著力強化政府中長期經濟戰略職能、市場監管職能,正確協調好國有制與集體制、私有制經濟的關系,通過建立公平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才能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企業、居民三者的收益分配關系
完善按生產要素貢獻水平進行收益分配的機制,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建立健全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技創新人才薪酬制度,吸引、留住科技創新人才。探索建立以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辦法,保障科技成果分配權益。鼓勵以品牌、創意等參與分配,拓寬分配渠道。推進資源和要素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制,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三)放寬市場準入,強化征信體系建設,營造全民創業的和諧環境
中圖分類號:G321;F124.3文獻標識碼:A
國家評估中心2019年首次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遇到的瓶頸之一,是滿足轉化需求的高質量科技成果不足,且研發脫離市場。據移動新媒體“知識分子”專業文章測算評估,若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50%的話,我國高校僅為6%,發展潛力巨大[1]。
2000年以來,美國、歐盟積極從國家創新戰略高度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通過在研究型大學等興建概念驗證中心,或實施概念驗證計劃,大力推動具有應用潛力的基礎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獲得顯著成效。這些實踐對提升我國及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供給質量,解決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脫節問題,從源頭上減少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現象,具有積極而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概念驗證的內涵
概念驗證是將研究人員的創意或成果轉化為可初步彰顯其潛在商業價值的技術雛形,并對那些不具備商業開發前景的設想加以淘汰[2],從而增強研究成果對風險資本的吸引力,提高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例如,微軟2019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因實施成本太高或市場需求不明確等原因,30%的物聯網項目在概念驗證階段即遭淘汰。
就實際操作所需的環節看,概念驗證主要包括原理或技術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測試、市場競爭分析、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等[3]。
從縱向即技術創新鏈而言,技術創新可至少分為研發(發明)、概念驗證、工作樣機、工程化及生產線、產品生產5個階段,而“死亡之谷”包括第2、3、4階段[4]。顯然,概念驗證處于基礎研究與技術成熟商業化之間比較靠前的環節,它既是技術創新鏈的一個階段,又是跨越“死亡谷”的第一步,更是科技成果轉化亟須突破的“最初一公里”。
二、美歐概念驗證發展概況及效果
(一)美國
為推動概念驗證工作,概念驗證中心首先在美國研究型大學興起。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全美第一個高校概念驗證中心——馮·李比希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在2002年跟進成立德什潘德中心。如今,美國以高校為主已建立了近40家概念驗證中心。
高校概念驗證中心的發展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美國政府于2009年、2011年分別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和《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與繁榮》,將創建大學概念驗證中心,作為加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2017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向多家非營利組織、高等教育機構和創業集團提供總額超過1700萬美元的支持,用于創建和擴大以集群為重點的概念驗證和商業化計劃,以及早期種子資本基金[5]。
麻省理工學院德什潘德中心是美國高校概念驗證中心的突出代表,自2002年成立至2019年底,累計為該校超過125個初期技術項目商業化提供至少1700萬美元的資助,為400多名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支持,共有100多位“催化劑”導師和其他來自企業或創業團體的人士,無償為技術研發者提供技術商業化方面的指導和服務。近30%的項目通過成立公司實現了產業化,這些企業累計吸引了8億美元后續投資,資本放大效應高達47倍[6]。
(二)歐盟
歐盟委員會歐洲研究理事會(以下簡稱“歐研會”)成立于2007年12月,主要負責實施原始創新計劃,支持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以及新技術和新興領域的開拓性探索[7]。2011年,歐研會實施了概念驗證計劃,并設立概念驗證基金予以保障。
概念驗證計劃專門針對研究成果市場化前的初始階段,不支持基礎研究的擴展研究以及商業示范應用項目。每個入選項目資助金額最多15萬歐元,執行期限不超過18個月,主要用市場化可行性研究、知識產權布局、成立創業公司初始費用等[7]。
概念驗證基金資助列入概念驗證計劃項目的年度預算,由2011年的1000萬歐元,增長至2019年的2500萬歐元。截至2019年底,已資助了約1000個項目[8]。2017年12月,歐研會邀請第三方對概念驗證基金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報告顯示:概念驗證項目在專利申請、許可協議、研究合作與合同、咨詢、新創企業、公共服務、爭取其他資助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增值。其中,42%的概念驗證項目至少完成了1項專利推廣,而更多技術則在新創企業或者與中小企業合作中得到應用;獲得概念驗證基金支持的項目,后續也更加容易得到其他渠道如私人或者風險投資者的研發資助[9]。
三、美國概念驗證中心典型運作模式分析
概念驗證中心是旨在填平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死亡谷”的創新服務機構。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馮·李比希中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德什潘德中心的運作模式較具典型性。
(一)資金支持
德什潘德中心的資助對麻省理工學院的所有院系師生開放。中心每年用于支持大學早期科技成果商業化的撥款項目可分為點火資金和創新資金,申請者獲得資助的累計金額不超過20萬美元。點火資金每筆不超過5萬美元,周期為1年,主要用于新點子的實驗探索和概念驗證;成功后可繼續申請創新資金,追加的資助不超過15萬美元,以確保經過概念證明的研究成果的商業價值。
(二)創業咨詢
馮·李比希中心和德什潘德中心都擁有實力雄厚的創業導師顧問團。這些咨詢專家都具有不同技術專業背景和豐富新創公司或風險公司經營經驗,多與企業和投資方等保持良好關系。作為學界和商界之間的橋梁,他們參與項目遴選,為受資助的項目提供創業咨詢,促進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建立密切合作關系[10]。
(三)教育培訓
概念驗證中心常常通過創設教育課程、開展講座和研討、舉辦學術會議或論壇等方式,幫助師生理解、識別和熟悉科技成果轉化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風險問題,為可能的初創企業發展做必要準備。例如,“創新團隊”是麻省理工學院獨特的課程,向學生傳授科學和技術商業化的全過程,主要關注如何判斷一項處于早期階段技術的商業潛能,參加課程的投資人也有機會從中選擇值得資助的對象[10]。
四、在京高校設立概念驗證中心的可行性
從美國實踐看,高校概念驗證中心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一定條件,主要包括:技術、人員、資金、設施、“驗證”出口等[11]。北京地區高校曾孕育出過紫光、同方、方正、未名生物等一批知名企業,也最有條件和責任在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和開展概念驗證活動中先行探索。
從成果來源看,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北京地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數量接近全國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數量的40%。2018年,中國高校獲國內職務發明專利授權19.4萬項[12],是除企業之外職務發明的最大貢獻者;同期北京地區高校職務發明授權量和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國高校的比重均在5%上下。這說明一方面北京地區有豐富成果或“新概念”可供“驗證”,另一方面也表明北京地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依然有較大上升空間。
從人員看,2018年,北京地區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人數為31.7萬人,占全國的11.6%;研發人員數量為8.59萬人,占全國的8.7%。此外,北京地區還聚集了全國一流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這為開展概念驗證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智力資源。
從資金看,政府非常重視增加對高校科技的投入。2018年,北京地區高等院校研發經費支出為215.9億元,占全國高校的比重為14.8%。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并愿意為開展驗證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例如,北京市海淀區已宣布將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本區高校、科研院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及開展概念驗證項目。
從實驗設施看,北京地區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約占全國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的四分之一。同時,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囊括了本地區882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4.65萬臺套儀器設備,可以向社會開放共享。這些為開展概念驗證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
從“驗證”出口看,最直接的方式是就地進入大學科技園或其他孵化器。例如,上海市擬采取具體措施推進大學科技園參與高校科技成果的概念驗證和成果熟化。北京擁有國家級和市級的大學科技園40多家、孵化器超過100家,10余家高校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這都為概念驗證后的成果提供了眾多的接納通道。
五、啟示與建議
近幾年,國家先后修訂或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北京市也新頒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這些政策法規主要集中在收益分配、價值評估、人員身份等科技成果轉化后端,而對科技成果轉化前端的關注度不夠或效果不佳。美歐對科技創新思想及成果進行概念驗證的探索實踐,對我國克服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的“短板”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央地協同開展概念驗證探索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國內概念驗證中心建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以來,西安、北京、上海先后建立起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家。2019年10月,北京市海淀區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了全市首家概念驗證中心,目前已篩選出一批概念驗證項目,并初步打通了概念驗證、創業孵化和股權投資的鏈條,為概念驗證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應盡快形成成熟經驗和模式向全國推廣。建議國家科技、教育、產業部門和北京市合力統籌謀劃,將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概念驗證中心列入“十四五”時期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部(院)市合作規劃。北京市應將概念驗證納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建設規劃》,進行科學合理布局。通過概念驗證中心盡可能早地識別出那些具有商業化前景的項目,催生出有助于解決經濟社會重大問題的科技成果。同時,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有名無實,也要克服畏難情緒、裹足不前,還要避免重復建設,考慮差異化布局發展。
二是創新支持路徑。借鑒國外經驗,對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及實施概念驗證的項目資金,前期由政府予以“兜底”保障。建議由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同設立概念驗證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開展概念驗證活動,同時考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對“概念驗證資助項目”進行支持的可能性。此外,還應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如鼓勵本校投入、私人捐贈、民間基金會支持等。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組建方式
從國外發展歷程來看,概念驗證中心首先在研究型大學工學院興起,隨后擴展到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建議結合實際情況,靈活組建概念驗證中心:在依托單位上,既可以由某一所大學獨立組建,也可以幾所大學聯合組建,也包括在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組建,同時鼓勵校企共建;在具體運作上,可支持成立“民非”等實體機構,也可采取資助計劃等非實體形式;在功能發揮上,既可由政府主導,也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在服務內容上,既可以是綜合服務類型,也可以聚焦特定專業領域;在服務范圍上,可以面向本校本單位,也可以面向特定區域如優先覆蓋“三城一區”或良鄉、沙河高教園區等。
關鍵詞:
經濟建設背景;經濟統計;運用
統計學作為處理問題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包括微觀統計和宏觀統計,其廣泛應用在財政、金融保險業以及工農業中。經濟統計工作能夠有效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夠為政府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確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1]。
一、濟統計經濟建設背景下的運用現狀分析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經濟建設在經濟統計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經濟統計的運用研究力度還較為缺乏。為了確保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要做好經濟統計工作,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須要積極配合,協作參與,確保經濟統計能夠為經濟建設的正常進行提供良好服務。一般而言,經濟統計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建設,因此要想真正促進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及時分析與了解,對經濟統計學的應用實效性加以提高,從而能夠及時有效處理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經濟統計的運用要求較高,因此要不斷加強經濟統計應用的研究,充分有效發揮出經濟統計的作用,從而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在進行經濟統計工作時,仍然沿襲傳統的管理制度,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2]。隨著發展的深入,我國在經濟統計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漸完善。一般數學方法有利于解決經濟問題,因此經濟部門的工作者開始積極探索經濟問題中數字的發展規律。要想及時發現經濟問題,有效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要在經濟建設中有效應用經濟統計,從而為經濟問題的決策與預測提供依據,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濟統計在經濟建設背景下的運用事項
(一)經濟統計學的發展統計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調查活動,經濟統計學的研究涉及到數字問題內容以及數量信息。一般而言,經濟統計學的研究基礎就是對國民收入進行統計。其最早發展與1665年,英國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國國民收入估算法,該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為基礎,并對其進行復式核算。當然該方法在平衡關系以及核算項目方面還存在不足。1791年,法國的拉瓦錫對最終產品的概念進行了發表,對核算項目以及平衡關系進行了闡述。1886年,澳大利亞的統計學家T•柯格蘭對最終產品的概念進行了補充,包括國民收入的生產、使用以及分配等問題。以往我國在對經濟進行統計時,是以計劃經濟為依據,采用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統計數據更為多樣化和復雜性,所以該體系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我國實施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得經濟統計學不斷發展和完善。
(二)經濟研究中統計學的作用統計學在經濟研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保證經濟數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對經濟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時,必須要對其進行統計,因此要想確保收集整理的經濟數據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必須要充分有效利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此外,采用定性分析的統計學方式,能夠促進經濟學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定性研究工作的順利運行,必須要保證數據庫的完整性,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統計學,有效推動經濟建設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3]。二是能夠為經濟現象的數量變動規律的總結提供參考依據。由于有眾多的因素影響經濟的發展,并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現象出現,為了有效分析相關數據,發現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要充分應用經濟統計。三是能夠有效保障經濟學理論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實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論往往屬于相對理論,其需要實踐的檢驗,因此在檢驗經濟學理論時,必須要利用經濟數據,從而明確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以及準確性。經濟學與數據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統計又能為數據的收集提供依據,因此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經濟統計運用的意義一般來說,經濟需要涉及較多的領域,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些都使得經濟研究工作難以順利進行。信息的表現形式是數據,數據對其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在分析經濟問題時,也需要用到數據,在大量的信息中,只有細致深入地整理調查統計學中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經濟的研究需要數據的支撐,如果在經濟研究無法充分合理運用統計學,將會嚴重阻礙經濟研究的進展[4]。由于數據在統計學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經濟統計的應用十分之必要,這樣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就現階段來看,在經濟建設背景下,經濟的研究力度還不夠,要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現代經濟的發展形勢,必須要有相關的經濟數據加以支持。一般數據的完成主要是以統計學為基礎,經濟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經濟統計學,因此在研究經濟發展形勢時,必須要充分有效利用經濟統計。盡管我國在經濟統計方面的研究力度還存在一定問題,但是有關學者已經對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因此基于經濟建設的背景,經濟統計將會被廣泛應用在經濟建設中,從而有效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瑞妮.經濟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統計的應用探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8:216.
[2]林子欣.關于企業經濟統計問題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5,04:66-67.
Abstract:Theplaceliterature''''sorganizationmanagedandestablishes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significancetocarryontheelaborationtothenetworkenvironment,hasanalyzedthedatapoolandconstructsthestorehousethecondition,constructedthestorehousetheway,proposedestablished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typeandimprovesthequalitytheponder.
keyword:Thenetworkenvironmentplaceliteratureorganizationmanages
前言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化時代,地方文獻信息因獨具的地方特色,需求越來越大,圖書館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環境,開發、提煉地方文獻中的精華,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即通過計算機實現對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標引著錄和檢索輸出的自動化檢索,才能更大地發揮地方文獻的作用,滿足讀者的需求,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文化發展,實現更大范圍內的文獻資源共享。
一、地方文獻的概念
關于地方文獻的概念非常多,僅在國內就多達幾十種,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著名圖書館學專家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獻是指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照片、影片、畫片、唱片、拓片、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摸等"。
狹義地方文獻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域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凡在內容上涉及該區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軟文化,均屬地方文獻。"(中山大學駱偉),通常國內地方文獻工作遵守這一概念。
二、建立地區地方文獻數據庫的意義
地方文獻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譽。它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發展以及風俗、民情、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反映,通常這個地區的發展是離不開地方文獻的支持。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具體如下:
(1)地方文獻可在不同時期為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制訂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方針、政策、規劃和措施方面提供及時、快捷、詳細、可靠的咨詢服務;
2、當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農業科技檔案建設工作不夠重視,檔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難利用農業科技檔案更好地指導農業實際生產。部分科技人員不注重科技檔案建設工作,沒有意識到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的重要性,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在建設過程中,相關制度不夠健全,相關資料收集存在遺漏性,很多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沒有進行有效記錄;第二,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相關工作沒有一定的標準進行,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不規范,很難將之應用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當中;第三,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滯后性,無法適應當下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形勢。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不能對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管理,無法對新農村經濟建設進行有力指導,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現實發展需要。同時,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工作效率不高,難以真正發揮農業科技檔案的現實作用[1]。
3、加強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經濟建設必須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對新農村經濟建設起到較好地指導作用[2]。
(1)對傳統觀念進行變革,重視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
傳統觀念的變革,樹立新的農業科技檔案發展理念,是推動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要注重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工作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指導性地位,使之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農業科技檔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樹立市場觀念,將檔案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有機結合,積極工作,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2)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為發展前提和首要條件。對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制度進行完善,變革當下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檔案在整理和編排過程中,能夠符合相關標準,在查閱過程中,能夠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進而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
(3)提升檔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專業化
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保證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具專業化特征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業科技檔案更好服務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專業化隊伍建設,讓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具有較好的專業化水平,能夠保證工作的效率化,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符合相關標準,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科技知識查閱,指導實踐生產。同時,檔案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知識進行有效地了解,對區域種植情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能夠更好地對農業科技知識進行有效宣傳,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4)注重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效果,強化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是記載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檔案,具有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并能夠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新農村經濟建設,就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一種變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下經濟發展需要,提升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能夠增產增收,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獲得經濟效益,進而提升農民收入[3]。
當今世界,我們的環境正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比如氣候變暖,空氣和水資源污染,以及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共識,這就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關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需求。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可見,低碳經濟的概念就是由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總體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總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轉貼于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我國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可以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使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全球環境使然,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面對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改善產業結構以及提高低碳技術等逐步提高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力,從而健康快速的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