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19 16:14: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6-0089-02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日益發展,信息技術已深深地扎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教育界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讓學生掌握并運用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標準中前瞻性地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如今計算機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學校內也逐漸興起了教師網絡和校園網。學校在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時候,這些內部網可以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方便。初中數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角度出發的,目的就是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數學的授課服務,讓學生更便捷地接受知識。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適當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選擇合適的教學軟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逐步發揮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中的輔助功能,以便于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數學教學中的經驗,筆者談談現代信息技術和初中數學課程整合的幾點做法。

1 利用信息技術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能給學生展現出圖文并茂的課題,讓一直以來只能在黑板上看的粉筆字變得更生動。這樣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比之下學生更愿意這種人機交互的授課方式,對于數學的授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既然是授課,那就一定要有訓練題。一改以往學生在黑板上演算,然后再由教師點評的訓練模式,可以利用題組訓練軟件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練習,這樣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驗算的機會。學生做完后,如果選擇了正確的答案,計算機會彈出窗口“答對了,真棒”;如果答錯了,又會馬上彈出“打錯了,請再試一次”這樣的窗口,直至學生答對為止。學生還可以根據需要,點擊計算機上的圖標以顯示解題步驟。這樣一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變濃了,效率也高了。如果是在網絡教室授課的話,教師可以通過服務器明了地看出哪些學生答錯,哪些學生答對,如此便能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中,教師既是主角又是導演,學生是配角,從授課內容、授課步驟、授課方法到練習作業都是教師布置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跟在教師后面走。教師畫的那些試題并不是適合每個學生做的,由于學生層次不同,做完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而如果教師做一份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學什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高低來選擇適合自己做的試題。

對于一些初中數學的復習課或習題課,非常適合這種人機交互的學習模式。初中教師有條件也有能力完成這樣的課件,知識復習、例題講解還有鞏固作業的選擇,每個環節可以設置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內容,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內容。這樣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能讓學生體會到做主角的感覺。

2 借助信息技術對人的外部刺激,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保持

多媒體教學對人的感官有多種刺激,能讓學生有聽覺、視覺、觸覺多方面的刺激,這樣要比單方面地聽教師講課好許多。另外,信息技術豐富多樣、資源廣闊、生動形象、易于控制、參與性強等這一系列的特點加大了感官刺激的效果,對學生獲取知識并長期保持有很大的幫助。

2.1 把無形轉化為有形

初中數學中純理論的知識過多,以往的教學模式只能完全憑教師的口述片面地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缺乏畫面感,導致學生只能死記教師的說教。比如,初中幾何中關于三角形的旋轉這類的問題,學生只能看到三角形旋轉60°后的結果,至于過程中各角度的位置變化以及和水平線的夾角,是很難想象得到的??墒峭ㄟ^幾何畫板這樣的軟件,學生就能很直觀地看到三角形在旋轉過程中的不同狀態,這種動態的效果生動形象,那是教師說上千言萬語也達不到的。

2.2 把抽象變成直觀

初中數學中關于概念式的授課是課堂上的難點,教師強制性地把一些概念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如此學生只能靠每天的強化記憶來了解那些概念之間的共性及其本質特征。例如,初中三年級中的“函數”,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概念式教學。教師為了表明其定義中“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會舉這樣的例子:函數就像一座工廠,送進去一頭豬(x),出來一根火腿腸(y)。無非是加深學生對函數定義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來解析類似于y=x+a這樣函數,用聲音和畫面直接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绷硗?,教師還可以播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說,可以把潮水到大壩的距離設為y,漲潮的時間設為x,這樣就組成了一個x與y的函數。如此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自豪感,還能加深其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3 把靜態轉變成動態

在學習幾何的時候,往往會牽涉很多的圖形,以往學生看到的都是靜止在黑板上的圖形,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來想象圖形的運動。采用多媒體教學的話,就能輕松地使圖形運動起來,從而更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大腦。比如,在講初中幾何中“圓”這一節的時候,其中各知識點都是相互聯系的,圖形之間涵蓋的定律和結論是不變的。教師再次使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的相關內容,如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教師只需要輕輕移動一下鼠標,那些相應的線就會出現。還有些像垂心定理,三角形內切圓、外接圓、圓心角、弧、弦心距等,這些需要用平移、旋轉、翻折這樣的知識來證明的,都可以用幾何畫板輕松地實現。

3 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獲取各種所需的數學資料,其中包含了圖片、聲音、視頻等。通過這些資料可以模擬出各種和數學教學有關的情景內容,學生能更深層次地探索數學知識,從多個角度解析數學思想,從而開闊眼界,有利于學生創新。比如,教師可以投影出一個漂亮的多邊形鑲嵌圖案,帶領學生探究其中涵蓋的幾何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繼續探索此類鑲嵌的問題,并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成果,共同發現新問題。

4 結束語

現代技術和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并不是一味追求計算機的輔助功能,要把握好方寸不能濫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自己能手工完成的實驗。所以,教師要科學合理地把二者融合起來,這樣才能使教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優化數學的學習和授課過程。

篇(2)

隨著以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網絡豐富的資源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文施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保障,岡此螭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當前形勢下,網絡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實踐內容和研究方向之一,硬件、軟件和網絡教育資源構成了網絡教育的三大基礎,網絡課程則是剛絡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進行比較廣泛的探索,但是仍然問題重重,難以激發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艮多情況下還要通過傳統的面授方式來完成大多數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自然被淪為資源庫和參考資料的地位,失去了課程本身的意義。而以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主線,通過網絡來開展課程學習,恰恰能就能夠綜合網絡和研究型學習的優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課程

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課程是以網絡為支撐,學習者以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學習,它的重要特征是堅持學生在網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谘芯啃詫W習的網絡課程讓學生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法,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課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外,還具有信息資源豐富性、教與學交互性、學習時空開放性、教與學愉悅十午等幾個鮮明特征。

2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設計

2.1功能模塊設計

本網絡課程總體包括個模塊:登錄模塊、教師模塊和學生模塊。

2.1.1錄模塊

通過登錄模塊可以達到不同角色進入不同界面從而實現不同功能的目的經過注冊,網絡課程系統可以獲得教師和學生的相關資料,并存人數據庫;通過登錄,進入教師主界面和學生主界面。登錄模塊結構如圖1所示。

2.1.2教師模塊

通過該模塊,教師可以對網絡課程進行管理,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監控。教帥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

課程信息子模塊能夠完成教師對課程信息、課程安排的及時更新,以電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給學生。

課題公告子模塊能夠完成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相關信息(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評價等的信息)以電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給學生。

上載講義、學習資源子模塊完成該網絡課程的電子課木、演示文檔、視頻授課以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柑關資料和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資料的上傳。通過該部分,教師基本完成了對該課程教學內容的上傳。

作業管理子模塊完成布置作業、修改和刪除作業,參考答案,查看歷次布置的作業內容,查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批改作業并給出作業成績等。

教師答疑子模塊足教師回答學生問題的園地,主要完成回答學生問題、生成faq、收集專項問題的功能。

學生信息子模塊完成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管理。教師通過該模塊可以了解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包括注冊時間、最后訪問時間、訪f次數、在線時間、學習日志;查看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各種信息等。通過本情況的了解,教師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給學生一些學習方面的建議和意見。

師生討論子模塊完成教帥與學生的在線異步交流,教師可以創設各種討論主題與學生一起討論。試題管理子模塊主要完成該課程試題庫的建立和試題的添加、刪除、修改等功能。試題是按知識點、分章節錄入數據庫的。

課程建議子模塊以留青板的方式提供一個在線異步交流。教師可以發言、回復、查看和刪除發言。

2.1.3學生模塊

學生模塊能夠實現學習內容的展示和學習活動的綃織等功能,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平臺,學生模塊如圖3所示。

課程指南子模塊包括四個部分:課程簡介:介紹《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的各個模塊;教師簡介:介紹任課教師的姓名、研究方向、e—mail等;課程緒論:介紹該課程的性質、使用對象等;課程目錄:列出該課程的內容提綱。通過該子模塊,可以使學生仵一丌始學習時,就能夠對該課程有所了解,避免了盲目性。

課程信息子模塊能使學生及時了解該課程的最新動態。

學習敦程予模塊以電子課本、電子講稿、視頻教授等方式呈現了該網絡課程的全部內容,包括各章節的學習目標、要求、安排、內容等,并以多種媒體方式呈現(都是基于web的瀏覽或是下載到本地瀏覽的);并提供了與《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網址、文獻和有關研究性學習的一些資料。

學習活動子模塊能夠完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平臺:學習交流提供注冊學生上傳、下載、評論作品的功能;學習討論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了一個在線異步交流的空間,學生可以在上面發言、回復發言和查看發言學習心得提供注冊學生以日記的方式記錄學習過程的心得體會和遇到的問題。研習天地為基于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課程提供支持,完成分組功能、課題公告、上傳、下載功能等;同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里提交有關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報告、活動日志、結題報告等,查看教師的各種信息。教師答疑提供了基于關鍵字和基于章節的查詢,同時提供了問題集錦和學生提問的功能。還包括課后作業和在線測試等部分。

課程建議子模塊主要用來收集學生關于陔網絡課程的意見和建議。

網絡導航子模塊系統展示了該網絡課程的結構,避免學生在使用時迷航。

2.2界面設計

網頁風格指網絡課程整體形象給瀏覽者的綜合感受。這個“整體形象”包括色彩、字體、布局、瀏覽方式、交互性、問題、語氣、內容價、存在意義等等諸多因素。

風格是獨特的,或者色彩,或者技術,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讓瀏覽者明確分辨出這是你的網站及網絡課程所獨有得。

《現代教育技術》網頁風格設計包括以下幾點:

a.整體風格追求界面簡潔、美觀、有親和力,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

篇(3)

浙江是中國的紡織大省,紹興則是聞名全國的紡織大市。我校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是服務地方產業、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一個專業,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紡織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時本專業是一個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作為我校省級示范院校建設重點專業、省級特色專業以及中央財政支持高職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重點建設專業,其中課程建設一直是本專業建設和改革的重點和關鍵?;谛录悠隆敖虒W工廠”模式的啟示下,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一系列的“項目化”改革和實踐。

一、“教學工廠”模式的內涵

“教學工廠”?。═eaching Factory)職業教育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院長林靖東先生在發現大專院校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企業界要求學校必須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情況下,借鑒德國“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將學校、培訓中心、企業三元合一而提出來的一種適合現代企業需求和職業技術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他巧妙地將西方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華人特有的人文環境相融合,逐漸沉淀出“教學工廠”、“項目教學”、“專能開發”“無界管理”和“經驗共享”的獨特辦學理念,形成了特有的辦學優勢。認真總結這種教學工廠的主要特色,探尋其形成獨特教學模式的關鍵原因,那就是——“項目化教學”。

二、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課程“項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是一個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同時我校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紡織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現實的情況確是本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的用人需求卻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得不使我們進行反思和探索,在課程教學中要進行真刀實槍的“項目化”教學改革。

通過項目化教學法的實施,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提升技能,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前與本專業緊密結合的全面的實際工作鍛煉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在課程中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并按照企業真實設計生產流程展開項目教學,從而實現“課程設計職業化、能力訓練崗位化”。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開展,密切了產學研合作的關系,學校與企業也達到雙贏效果,公司獲得了學生無限的創意作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學校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使學生對現代紡織技術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較全面掌握了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職業素質。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化,實現了“課程設置職業化、能力訓練崗位化”的要求,使學生在課程中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又提高了職業素質。

三、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成效

(一)“校企合作”,全方位修訂課程標準

在原來主要由學校主講教師單方制定教學大綱,在課程標準的制訂過程中基本上還是按照老的教學大綱(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訂的教材內容進行編制,沒有參照相關崗位群的職業標準,導致“教師教、學生學、企業用”相脫節,從而培養的畢業生實踐操作不規范、不能達到“零距離”上崗的人才培養要求。經過此次改革,將由企業人員和校內專任教師,融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學習內容由原先章節式改為模塊下的學習單元項目,此種改革更有利于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

(二)“1+1”共同開發“項目化”實訓教材

由于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在實訓方面還沒有規劃教材,為了更好的進行項目化教學,本專業的所有的實訓課程都已經開發“項目化”實訓教材,立項為校本教材,并全面投入使用。教材的編寫過程主要由“1+1”(學校一方+企業一方)的形式,共同制定教材大綱,共同完成教材的編寫過程。

(三)“三方互動”,共同創建真實情境

在教學情境設計過程中,由校內主講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并由此工作崗位的企業專家指導設計實踐。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師生互動,共同創建學習情境、統籌規劃學習單位任務的完整性、小組合作、模擬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表達學習成果的多樣化。學習的環節主要包括:,確定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結果應用。教學評價,即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共同對完成項目的情況評價來衡量和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教學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搭建良好教學平臺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資源,將學生的學習地點擴展到實訓基地、企業現場,結合實例進行項目化理論和實踐教學。增加項目實踐環節課時,提高學生項目實踐動手能力。本專業實踐性很強,教學中增加了實踐環節的課時,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崗位能力。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法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思想為指導來確定的“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課程要真正實現項目化教學方法,必須做到打破原有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建立“1+1”課程開發小組,逐步建設與課程改革體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體系;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有了健全的適宜的教學環境,項目教學法才能真正得到應用和實施。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51-02

信息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1]。隨著農業信息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功應用,社會急需既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又通曉農業實際應用需求的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F代農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是近十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涉及機械、電子、信息和生命科學多學科領域[2],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同時更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對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所需要的各種信息類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教育中,突出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培養這一主題,是涉農類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此,筆者利用所在綜合性大學和交叉中心的平臺優勢,率先進行了信息農業課程新教學體系的改革。從課程教學體系著手,在教材、理論教學、實驗儀器、實驗項目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經過近十年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精細農業》成為國家精品課程;主編出版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精細農業》以及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農業資源信息系統》等;自主創新開發了8種國際先進水平的教學儀器設備和6種教學軟件系統;開設了一系列創新性、綜合性教學實驗;建立了農業信息技術教學實習與科研示范綜合基地,為全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復合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探索了新路。

一、研究思路與課程建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本項目的研究思路是:培養“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實施“加強基礎、拓寬面向、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因材施教、爭創一流”的教學改革基本方針,推行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農業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定位于能體現學校倡導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示范性課程。由此確定的農業信息相關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研究型精品課程,體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借助浙江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由農業、工程、信息、計算機、傳感技術等多學科方向的骨干學者為主體,成立了浙江大學數字農業與農村信息化交叉中心,組成了一支以國家教學名師領銜、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創新性教師隊伍,為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建立了平臺。

利用此平臺,以課程內容改革推動課程建設,針對傳統專業課知識陳舊的問題,通過開設新課程和更新補充原有教學內容,建立符合現代農業信息技術要求的課程體系。通過整合教學內容,重組課程結構,構建了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農業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現代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和生物科學的交叉融合的特征,創立了一套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重點,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信息農業課程教學體系。

二、教材與教學資源建設

精細農業,也稱精準農業,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發達國家興起的,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高科技的全球定位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為核心,應用高科技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應用[3-6]。精細農業的實踐表明,實施精細農業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國外許多大學已經將精細農業課程列為農業工程類專業和其它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我國許多高校都將精細農業課程列為農業工程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或選修課,或作為相關專業的全校性選修課,并在碩士和博士的培養計劃中也開設了該門課程。為介紹目前國內外各具特色的精細農業發展模式,筆者主編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精細農業》。該教材是我國精細農業方面唯一的統編教材,并開發了相關課程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程資源網站[7]。

為學生更多了解信息農業學科發展趨勢,掌握作為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基礎的多種信息技術,開發了多個課程及農業信息技術學習資源網站,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農業信息技術和精細農業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及相應的技術和產品,便于國內外同行的交流。

三、創新性教學設備研發與實驗設計

篇(5)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C-Otqt3--OA

現代EDA技術是一門相對前沿和復雜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嵌入式技術知識,而且課程的內容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傳統的現代EDA技術課程授課過程中,由于對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不是很明確,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是強調該課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紹。然而,從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僅僅對學生進行一些相關概念和原理的介紹,遠不能滿足當前社會企業對EDA技術應用的需求。這就對現代EDA技術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組織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本文將在現有的現代EDA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對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深入分析,結合當前現代電子設計企業對EDA技術應用的需求,制定符合高職嵌入式專業學生基礎條件的教學內容及組織形式,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EDA技術設計關鍵技術的能力。

一、傳統的教學內容分析

現代EDA技術課程經過近年來的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現代EDA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在該表中同時也給出了對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通過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中,占整個教學學時最多的一部分是VHDL程序開發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VHDL語言的教學內容分兩個部分來開展,前半部分是VHDL語言的基礎部分,主要介紹VHDL的常用語句、形式。在

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包括FPGA開發簡介、ISE開發環境介紹,以及電路仿真配置下載。從整個教學內容來看,傳統的現代EDA技術課程中介紹的內容非常多,涉及的面也很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普遍反映該課程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是,現代EDA技術課程在實際教學后一階段是VHDL程序開發的高級階段,主要給學生介紹VHDL環境下的建模方法,以比較典型常用的門級建模、行為級建模、結構建模等三種方式分別闡述VHDL程序的開發方法和開發過程,這兩部分的內容都開設了一定的實驗教學時間。

過程中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學內容的課程設置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雖然表l所給出的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單純從每一個章節來看似乎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課時安排也很合理,但是縱觀整個教學內容就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更多的偏重于現代EDA技術中的相關核心知識的介紹,主要是給學生灌輸EDA設計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各個章節的知識內容中并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沒有將所學習的這些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越到課程后期越會發現學習非??菰?,而且直到整個課程完成之后,也不能夠體會EDA技術的設計理念,更不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與EDA的工程應相結合起來,造成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行業應用需求想脫離的現狀。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之后需要針對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電子設計及嵌入式行業對EDA技術的實際應用需求情況,合理地對該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將整個教學的內容組織成一個整體,并把教學內容與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二、改革后的教學內容組成

針對目前在開展現代EDA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教學內容與提升學生能力不一致的現狀,本文經過深入的調研分析,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條件以及今后就業過程中的崗位需求,對現代EDA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與優化。整個改革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有:

第一,緊貼任職崗位需求,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學時間是在給學生灌輸EDA技術的相關概念和常識,而這些概念和常識在學生今后的任職崗位應用中,未必都會用得到。而對于那些不常用的概念和知識是完全沒有必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反復介紹的。而學生在今后任職崗位中可能會用到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工具軟件的使用方法則應該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予以體現。

第二,增加實驗教學的比重,提升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在傳統的現代EDA技術教學內容過程中,教學時間是50學時,其中實驗占14學時,實驗所占的學時比重偏少不足以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對教學內容改革過程中,應該加大實驗教學內容的比重。

第三,引入EDA設計的典型案例,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之間的結合程度,既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所學習的知識在今后任職崗位中的具體應用情況,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所學習知識與任職需求結合的緊密程度。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所介紹的內容都是教科書式的獨立知識點介紹,沒有將這些知識點與一個完整的EDA設計案例相結合起來。因此在對教學內容改革過程中,需要引入一系列的經典教學案。

篇(6)

1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意義

數學課程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不是簡單地將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數學課程教學手段的疊加,而是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使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各要素豐富和諧、協調共振,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實現數學課程教學的突破與發展。確切地說,就是在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從數學課程教學的整體觀出發,立足于學生能力的發展,以思維練習為核心,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新,增強獲取知識的技能,滿足愛好、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實現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的提高。

2數學課程標準關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無論對初中還是高中教學,都要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如關于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有:“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應當在學生理解并能正確應用公式、法則等進行計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應用計算機完成較為復雜的計算。在課堂教學、課外作業、實踐活動以及考試中,應當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還應鼓勵學生利用計算進行探索規律等活動。有條件的地區,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函數計算器、計算機、以及相關軟件,這種現代教育手段和技術的利用將有效改變數學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益。如利用計算機展示函數圖像、幾何圖形及變換過程并研究其性質;從數據庫上獲得數據,并繪制表示同一組數據的不同數表,使學生能選擇適當的圖像描述數據;計算機還可以產生足夠地模擬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時間發生概率的意義。”

關于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則指出:“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應當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整合的原則有利于對數學本質的認識。例如,算法初步已經作為必修系列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它與有關內容的整合。又如,統計中數據的處理、返程的近似求解等都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數學課程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還有較大的空間,教師可以在這方面進行積極、有意義的探索?,F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課程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痹跀祵W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以往課程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同時,應盡可能使用以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及數學教育技術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和技術學習有關數學內容,探索和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3.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興趣、動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好數學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傳統數學課程教學手段雖然也能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但與現代教育技術相比效果相差甚遠。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數學課程教學,能更充分地挖掘數學內在的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例如求解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通過課件的動畫模擬,展示了衛星運行軌道的特點,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迅速理解了已知條件的本質,促使他們比較順利地求得衛星的運動軌跡。實踐表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數學學習的問題情境,能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實際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發生明顯的變化,原來怕數學、厭惡數學的一些學生也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對學習有了信心。

3.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直觀、生動、動靜結合等優點,可以大大強化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效地解決教師用語言難以講清的重點內容,突破難點,優化教學過程。學生歷來都感到立體幾何入門難,一是畫圖與識圖難,圖與文對不起來;二是理不清空間圖形的復雜位置關系?,F代教育技術對化解這些難點有獨特的優勢。例如,僅觀察“空間四邊形”的模型、在黑板上畫空間四邊形的直觀圖,大部分學生會受平面圖形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認為空間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也是相交的,因而在解決相關問題時特別困惑。筆者在教學中利用三維立體幾何畫板導入基本圖形,現場制作可旋轉的空間四邊形圖形,現場添加對角線,在旋轉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空間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使他們留下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形成異面直線的概念,為后繼教學奠定了基礎。又如在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概念的教學中,分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這三種曲線的本質。學習了這三種曲線后,再利用課件演示:到定點與定直線距離的比由小于1的正數變為1,再由1變為大于1,引導學生觀察點的軌跡怎樣演變,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三種曲線之間的關系,突破了難點。

3.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探究過程、訓練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數學的探究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使這個過程展現得更加清晰充分,使學生得到更完善的思維訓練,更深刻地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例如教學函數y=Asin(wx+j )圖像,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僅根據ω的有限幾個值(如ω取1,2,1/2)描出圖像,然后歸納ω與函數周期的關系。利用幾何畫板軟件,拖動鼠標就可以自由地給ω賦值,讓學生觀察函數值重復出現的情況。這樣過程更加完整,學生直觀地發現ω的變化只使函數的周期發生變化,這便啟發了他們自覺地去量化ω和周期T 二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印象。計算機不但能顯示函數圖像變換(平移或伸長等)的動態過程,而且可以控制這個過程的速度,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又如旋轉體的教學或幾何體截面的觀察,都可以用幾何畫板來動態演示,比之用模型來比劃,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效得多。在這樣的認知環境下,學生學習更積極主動,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篇(7)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2

以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科技發展的主導領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終將與教育相融合,從而使得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發生根本的變革。與此同時,界面設計類課程涉及內容包括WEB網頁設計、圖形界面設計、移動端界面設計等,應率先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深入融合,不斷地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方案,進一步推進教學的深化改革,實現最優課堂。始終明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學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靈活調控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界面設計類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界面設計課程的內容主要是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進行的各種圖文設計,包括計算機、設計藝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等多學科相結合的課程,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該課程中就是將界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與信息的技術,信息的資源以及信息的手段等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平臺以及移動終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利用豐富的設備時,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效果就會很明顯。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新的教學情景的設置,新課的巧妙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信息化設備全面地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資源以及各個教學環節經過優化整合,相互深化融合,實現界面設計課程的“教、學、做”一體化實現。

二、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界面設計課程進行深度融合

為了達到最佳的課程教學效果,這需要改變授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使授課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模式的中心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引者。根據內容設置教學情境,化靜為動,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將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進行動態展示,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推動學生去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幾個方便包括了具體的融合實施方案。

1.教學資源的整合

教學資源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教學課件,它的類型多種多樣,界面設計課程的課件應包括電子教案、習題庫、素材圖片庫、視頻庫、難點重點講解、參考資料、作業布置與展示等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個性化、自主化為學生提供各類的學習平臺?,F代信息技術的類別多種多樣,界面設計教師可以將它們有選擇地應用在課程的教學中,例如:可以制作視頻、動畫類的電子課件或是錄制微課,將知識的表達演變成多種媒體形式的表達,增進師生間的互動。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

教師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教學資源傳輸到網絡教學平臺中,也可采用網絡教學方式,結合豐富的、有代表性的學習資源。引導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挖掘學生的潛能。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價值實現以及實際應用。另外,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載學習軟件、網上查找資料,通過電子郵件、微信微博等工具,這樣可以師生之間及時溝通、交流彼此間的觀點,資源信息達到共享最大化,順利完成觀察,相互比較,進一步分析資料,開展課程多元評價等活動。在對行業企業的調研中,企業最重視的往往不是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是我們的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等職業素質。所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可以發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同事培養了高職學生間的團隊合作和互助精神,為他們進入社會生活提供了堅實基礎。現代社會信息技術中,以網絡技術為基礎,信息多樣化為特點絡技術的探究式學習方法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的教學方式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視野。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中,能培養高職學生對資源的分辨、識別能力以及采集、存儲進一步加工編輯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學生們通過反復觀察、不斷整理、協同合作、整合建構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研究新事物新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新現象,摸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

2.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界面設計類課程屬于實踐類課程,它的實訓比重非常大,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結合課程的特點,依靠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在該課程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界面設計類課程要實現優化課堂資源,應將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整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在教學中的融合,不但大大豐富了學習資源的內容,而且也同時擴展了學習的多種途徑,進而促進了設計類課程教育教學的深入發展。例如,在WEB界面設計項目中,可以將校企合作的企業真實項目作為實訓內容,做到真題真做,學生分組合作,進行模擬企業角色扮演,完成項目設計;在手機APP設計中,學生可利用自己的手機作為載體進行個性化的圖標和APP界面設計,并最終通過應用軟件裝入手機應用實現,同時可將自己的設計作品傳到網上進行社會價值的實現。這樣可以開拓他們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興趣。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實踐能力。在界面設計課程的教育教學中融入豐富的現代信息技術,授課教師用心設計教學形式及內容,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耳目一新,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優化課堂效果,具有新的突破性。教學內容的設置將難轉化為易,將更多的認知、學習途徑提供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就應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的內容,和行業企業的指導教師一起精心挑選出企業真實項目案例通過整合優化變成優質的教學案例,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鍛煉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創新性,開闊他們的視野。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打破傳統形式的班級授課制度,學生們可以通過資料的檢索、社會調查、實驗實訓、小組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獲得新知識新技能。

3.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界面設計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需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現代信息資源來支持“學”。授課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個重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授課教師在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教學設計上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首先,在教學設計方面應注意選擇適合的信息資源。例如各種媒體的資源庫、電子教案、商務網站、電子課件、習題庫、證書習題庫等等。其次,創新設計教學情境。授課教師要熟練運用現代信息工具,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和科研中,用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情境。另外,對我們授課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我的綜合知識素養。教師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與教育教學的價值觀進行合理融合。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教學設計中合理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不能為了用而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目的一定要達到課堂的最優效果。整個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這也是對課堂效果的決定因素。每個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他們對于今后的發展方向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范圍,參考它們的優點、缺點,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用適合的信息技術,最終確定在各教學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結合各種因素的考慮,從而確定出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與校外指導教師反復溝通進行教學設計,合理安排教學資源,并使之充分使用。身處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環境中,界面設計課程開展的教學活動方式可以采取多種的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課程教學中深度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必然趨勢,它的應用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將現在信息技術更深更廣的與界面設計類課程融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及多種必要的條件,也是繼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愛傳,朱麗超,朱學東.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

[2]李唯.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與研究.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

篇(8)

機電檢測技術我院示范性的院校建設正在不斷的推進與深入,學校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建設,對原有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進行深化改革,使我院的教學工作在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課程建設方面,突出核心專業課的建設,強化重點專業基礎課,體現夯實知識基礎,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本文以學院重點專業基礎課《機電檢測技術》課程為例,進行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1.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理實一體化

1.1現代學徒制和理實一體化的的概念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的創造發展,其本質是將理論和實踐向結合,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和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

理實一體化是打破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融于一體,教學環節相對集中,由同一教師主講,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實驗實訓場所,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某個教學任務的方式和手段的總稱。

1.2兩者的結合

依據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和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需重構專業課程體系。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得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體系實施具有可操作性,可形素養、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诂F代學徒制的理實一體化模式采用項目載體,將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實際生產技術的基本要素深度融合,實現學生的課程學習與企業實際生產工作有效融合,緊密聯企業和學校,實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2.課程改革思路

根據近幾年學院機電類專業畢業生的反饋信息,結合實際分析得出,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機電檢測技術》目的是學會選用、使用傳感器,做到會安裝、會調試與排故。因此,《機電檢測技術》課程所需具備的職業技能是:學會使用、根據與測量環境相關的參數,合理地選擇傳感器,做到會安裝、會調試、能排故,完成各種檢測、控制等生產任務。

2.1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法以工程項目為教學主線,通過設計不同的項目將理論知識點和技能訓練相融合。其項目設計要考慮本學院的實際情況如實驗場地、實驗設施、學生素質、合作企業等因素,不能光是考慮實踐環節而忽略了理論學環節,不能光考慮就業崗位而忽略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各個項目按照知識點與技能要求循序漸進編排互有側重,使學生在實踐中既實現理論知識儲備又能突出技能的提高,培養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中每一個工程項目必須來源于企業,但不是照搬,學院要自己消化確定典型的檢測任務。針對不同的典型檢測任務,以掌握技能為主線,相關知識為支撐,合理地選擇理論教學的內容。

項目的實踐環節中分兩部分,一部分為與理論知識相呼應的實訓任務,一部分為企業實際生產任務。這樣設置的原由主要是充分利用學院的原有實訓資源,同時在推行學徒制時又能考慮到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下面以一實例進行說明:如圖1,任務環節由本校老師完成,學徒環節由企業老師完成。

2.2教學實施

2.2.1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實訓相結合,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最直觀的展示,使課堂更加生動,便于學生思考和理解。

采用班組模式,每一組以各方面考核優秀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全組的任務監督與指導,協助老師的任務分配工作。

2.2.2教學考核

“以過程考核為基礎、以能力考核為重點、多種考核方式結合”的原則,考核應體現在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采用學生自評、組評和教師評價三種形式。

3.實施保障

實訓室的建設:在學院現有實訓設備進行合理資源統計,根據班組情況采購一批新設備,進行實訓設備的合理配置。

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學院專職教師的企業實踐力度,企業的兼職老師要加強現代學徒制的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的培訓。通過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保障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最后新型的教學方法需要資源的大力投入,需要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通過不斷的實踐完善其不足之處,為其它類似課程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啟東,高洪波. 基于現代學徒制理念的高職教育實踐與思考――以南通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 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6,01:17-20.

篇(9)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講授教學密不可分,如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圖文并茂,力求形象生動。與此同時,傳統教育漸漸顯露出講授教學的各種弊端,不利于學生日常學習的全面發展,這就對傳統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較高要求,也是勢在必行的一項改革。目前形勢下,高中數學的教育現狀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改革存在重重挑戰。

一、國內外關于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現狀

1.國外的整合現狀

美國面向21世紀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使用技術來輔助所有學生學習數學,為科技化應用數學做好理論準備。他們給予在職教師進行技術培訓,建立老師服務網站,鼓勵老師有效應用教育技術,輕松自如應用電腦對學生進行教學。另外,自主開發相關學習信息技術的教材資料。美國的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程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名列前茅的,且實至名歸,現代信息技術滲透在實踐講授教學的各個環節,互聯網在數學課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日本課程標準提出講授教學過程中注重應用計算機、計算器等儀器,提高講授的教學效果、學習效率,為科技應用的發展奠定雄厚的數學實力基礎;澳大利亞規定將計算機技能納入教學技能,利用互聯網進行評估教學;英國在研究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中發現,信息技術漸漸成為了數學講授教學的重要技術能力;德國開設信息學必修課程。

2.國內的整合現狀

改革綱要指出,必須廣泛地普及信息技術的使用,增進信息技術與各門學科的互動整合,豐富教學內容的講解形式、學生的學習體制、師生的互動方式,改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潛在力量,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包括教育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中深入發展,帶有目的性的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國教育學者將整合情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封閉式整合、開放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即以知識為中心、以資源為中心、更系統研究漸進式整合的方式推動教育的變革。

二、現代信息與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重重困難

自教育部提出“班班通”的要求之后,目前調查結果顯示,信息化教學環境基本上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了,但是,相應的應用水平并沒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國內教育系統的本質雖然仍然在不斷的改進之中,但是依然處在“重知識輕素質”的應試教育階段,全國范圍內,大部分農村高中多媒體設施配置不全面。目前,教育學者根據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程度,將漸進式發展的教育變革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老師可以利用其編輯動畫、速算等方式輔助教學,更多的教育學家認為,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硬件環境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高中數學老師的教學依然停留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只是借助計算機將更豐富的信息直接傳輸給學生,即使準備了上課所需課件,只是走形式般念念,為節省時間將教材內容直接輸送到計算機上,技術水平不高,更有老師認為計算機教學設計環節麻煩、備課效率不高而選擇不使用計算機教學。

第二階段,是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其核心價值在于利用計算機幫扶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若多媒體等基礎設施得不到全面配置,將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積極利用網絡系統,查詢相關資料,使用各種數學工具,具備獨到解決問題的素質,大部分的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即使聽說過幾何畫板,鮮少有人自己操作加以了解。

第三階段,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這種信息教學環境,既突出老師的引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活躍度,激起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高中數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倍感壓力的學科,由于學習方式的差異造成成績千差萬別,老師是否對計算機教學持有躍躍欲試的心態,學生是否敢于親歷數學實驗與操作等問題,都是擺在教育變革面前的難題。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過程中的關鍵事項

1.高中數學課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技術工具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到的軟件工具非常豐富,如幾何畫板、Microsoft Mathematics、科學型計算器、TI圖形計算器等。有的學校還可以組建數學實驗室,給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數學體驗的信息化環境,借助軟件工具可以演示解決函數、立體幾何、統計學、圓錐曲線等多方面的難題,促進教育體制的變革。

2.切實提升老師課堂講授的質量

廣義上講,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學校課堂,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豐富的數學課程資源,數學老師的教學方式愈要迎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愈要開發這些數學課程資源,這就考驗了老師意識上與能力上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實際參與數學實驗,引導學生的實踐與探究活動,不單純注重學習結果,更幫扶學生關注學習的過程。因而,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扶持學校的多媒體教學,重視對老師的培訓。

3.加快轉變學生的思考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整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漸漸擺脫灌輸式教學方法,發展學生只是聽從老師教學安排向自主分析研究的轉變,培養學生感性思維的習慣,在學習高中數學知識的同時,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直至解決問題。為順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就要求學生認識到學習計算機技術就如同學習生活技能一樣重要,幫助學生發現自主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完成富有挑戰的學習內容。

4.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的充分整合

漸進式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是將老師執行的一般歸納總結以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注入實驗、討論、合作等環節,使學生成為講授教學過程中的的活躍參與者,培養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能力,改善學習氛圍。其次,一旦老師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發揮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借鑒國外諸如遠程教學、視頻互助等模式,在意識上與能力上支持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的整合,保障整合的深層次發展。

四、總結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的整合,需要遵守教學的必要性、平衡性、實踐性、實用性和廣泛性,實現學生由被動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更好地學好、用好數學。實際講授教學中,這種整合模式依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亟待我們更深入地研究與實踐分析,避免整合過程的盲目性,敢于應對整合中的問題,在實踐中找出解決方案,促進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順利發展。我們也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通過教育學者、老師、學生的不懈探究與實踐,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會取得驕人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林子彬.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4,(62):61.

篇(10)

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高校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雖然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整個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能夠給學生以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順應了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谡n程的研究性學習在其實施的過程中要從整體入手,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模式以及指導方法、評價方式等,掌握超越課程背后的學習理念,這樣才能有效地規劃、推展,并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推進素質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是高等師范院校本科師范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也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公共課程。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使學生了解相關的學習理論和教育信息傳播特點了解一些常見的媒體基本知識通過相關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習,初步掌握視聽教學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應用技能。

二、問題分析

根據高師院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實際,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難點在于如何在課堂中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認真探索,尋求結論,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信息素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鑒于教學條件和學習時間的限制,應該充分利用高校網絡環境,利用網絡將課堂的與課外的研究性學習聯系起來。研究性學習需要豐富的學習資源支持,通過網絡中強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檢索網絡中超越時空的海量知識。此外網絡中強大的認知工具既可以創設豐富的研究性學習情景,又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信息處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這些軟件的使用也是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習者之間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跨時空的交流、研討、展示與管理,可以追蹤、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進。

三、實施中應解決的問題

經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經歷了確定課題-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等各個研究環節,提高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團隊意識。但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難題。由于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較少接觸研究性學習,習慣于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傳遞,尚不具備研究性學習所需的能力與意識,收集資料與分析創新的能力較差。這就要求學生積極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改變對教師、課堂、教材的依賴心理,主動的體驗學習,有效地參與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對基于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不夠重視。需要建立與研究性學習相適應的配套措施,改革對“教”與“學”的評價方式。一方面要積極調動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將教學與科研通過研究性學習而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創新能力??梢赃m當增加《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時數,鼓勵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創新和經驗交流,在全校營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與條件,創設資源豐富的教與學環境。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減弱而是加強了。從創設問題情景開始,到提出問題、指導選題、建立小組,再到課題論證、總結評價等研究性學習的各個環節,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觀念,樹立新型學生觀和教學觀,在課堂與課后始終把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非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

四、關鍵在于創新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材的創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體系的創新,又可以是內容的創新,還可能是結構的創新。20多年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材建設實踐中的創新幾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內容的創新,因為任何新的技術都不是首先為教育而開發,要將之應用于教育,就必須根據教育的需要改進它、完善它或者探討其在教育中應用的方式方法,畢竟現代教育技術以實現教育優化為追求目標。

師范院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多、要求高與課時少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線式”教學方法是在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中,理出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途徑,選出其中的最佳途徑向學生介紹、傳授,讓學生掌握通達目標實現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為教材編寫方面和教學過程實施方面。在教材建設方面,對技術充分研究,在分析學生已有IT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梳理出清晰的脈絡,提煉出技術中的精華,在教材中反映的僅僅是有用的且是學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術精華。在教學過程實施方面,“干線式”方法大體可用“干線通達、實例跟進、遷移提升”12個字概括。“干線通達”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設計教學,所有內容直指任務的完成,而且必須提煉出一般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實例跟進”是用具體的例子作為一般方法的補充,加深學生對一般方法的理解與把握。

引入“教學探討活動”是創新,而且更多的創新是讓創新的形式充滿創新的內容和方法?!敖虒W探討活動”所設計的議題,既有意義,學生又必須經過自身的努力和同學間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化學習、協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新型的學習模式,積累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運用經驗,為其未來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奠定基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其主體應該是學科,而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畢竟是一種現代化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起輔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術如何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陳明選.論網絡環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4(12).

上一篇: 投資全過程管理 下一篇: 稅法體系的主體和核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 日本一道欧美AⅤ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三区 | 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 | 亚洲n∨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