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基本理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19 16:14: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藥基本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運輸企業的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為運輸生產提供安全、優質、高效、低耗、及時的運輸力,保證車輛運行安全,確保車輛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環,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道路運輸的發展空間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運輸企業只注重車輛的更新,輕視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營運收入,輕視運輸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車輛的使用,輕視車輛維修技術人員的培養;這些傳統的運輸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否則就會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1.車輛技術管理是降低運輸成本的重要途徑

在道路運輸企業運輸成本中,運行材料(燃油、材料、輪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實行了稅費改革后,汽車運行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費在運輸成本中約占25%~30%,材料的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1%~3%,輪胎消耗約占10%~15%。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潤料、輪胎等運輸材料費成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

(1)汽車的性能和汽車的使用是影響燃料消耗的兩大因素。汽車的技術狀況是節油的技術基礎,只有在良好的技術狀況下,才能充分發揮汽車的燃料經濟性。因此,在使用中應特別重視汽車技術狀況的檢查與調整,使其處于最佳狀態。

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節約燃油的根本。無論是節能方針、政策的貫徹,還是節油技術、設備的改進和節油方法的落實,最終都要通過駕駛和改善管理工作來實現。

(2)合理使用材料,不僅可以降低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機件的條件,減少摩擦和磨損,從而減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長機件使用壽命。

(3)輪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車運輸企業技術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輪胎,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對降低運輸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保持輪胎良好的技術狀況對確保行車安全,降低行駛阻力,減少油耗也有較大的影響。運輸企業應配備專門的輪胎管理技術人員,負責輪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輪胎技術記錄卡片,考核輪胎實際行駛里程和使用情況。

2.汽車維修技術管理工作不容忽視

我國交通部所頒布的《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中規定“車輛維護應貫徹預防為主,強制維護的原則”及“車輛修理應貫徹視情修理的原則”。

所謂“視情修理”就是根據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結果,視情按不同作業范圍和深度進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車況惡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費。為此,運輸企業應積極創造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條件。

3.落實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車輛技術管理工作要嚴格而規范,實行一車一檔的定額管理標準臺賬,駕駛員行駛里程與用油指標掛鉤,燃油實行百公里油耗定額管理,輪胎按規定的里程使用,節超獎罰分明,公開透明。車輛定期維護保養,人為造成的機械事故按規定處罰。

二是健全各種臺賬,加強成本核算。車輛技術管理是對運輸車輛實行擇優選配、正確使用、定期檢測、強制維護、視情修理、合理改造、適時更新和報廢的全過程綜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擇優選配,適時更新和報廢必須建立在基礎資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規做好車輛技術檔案一車一檔,另外還可以建立綜合性的車輛技術狀況臺賬,及時反映各車及總成的維修情況、維護頻率,便于分析各車型、總成的使用壽命,合理編排車輛的各級維護計劃,做到既不提前維護而造成工時材料浪費,又不延誤維護使車輛帶病行駛,反而造成維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視車輛的一級維護。目前汽運企業對車輛的一級維護可有可無,對車輛的二級維護則普遍比較重視,這是因為運管部門抓得較緊。殊不知,一級維護是二級維護的補充,車輛在一個二級維護周期內運行,各機構連接件不可能不磨損,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會松脫,部位出現缺油和漏油,影響汽車的操縱安全,所以說,定期進行一級維護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檢不放松。車輛的例檢也是車輛各級維護的補充,是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車輛的各級維護之間的時間間隔里,車輛各安全部件的連接,像橫直拉桿球頭、傳動軸連接螺絲等會產生松動,如不及時進行檢查調整,將會引發交通事故。由此,整個安全例檢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車輛進站及回場的檢查上,讓例檢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對汽車的方向、制動、傳動、懸架、燈光信號等安全部件進行仔細檢查,這不但減輕例檢人員對車輛出站檢查的壓力,一旦發現會影響出車的問題,還可提前做好準備,及時調整車輛。

篇(2)

運輸企業的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為運輸生產提供安全、優質、高效、低耗、及時的運輸力,保證車輛運行安全,確保車輛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環,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道路運輸的發展空間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運輸企業只注重車輛的更新,輕視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營運收入,輕視運輸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車輛的使用,輕視車輛維修技術人員的培養;這些傳統的運輸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否則就會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1 車輛技術管理是降低運輸成本的重要途徑

在道路運輸企業運輸成本中,運行材料(燃油、材料、輪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實行了費稅改革后,汽車運行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費在運輸成本中約占25%~30%,材料的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1%~3%,輪胎消耗約占10%~15%。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潤料、輪胎等運輸材料費成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

(1)汽車的性能和汽車的使用是影響燃料消耗的兩大因素。汽車的技術狀況是節油的技術基礎,只有在良好的技術狀況下,才能充分發揮汽車的燃料經濟性。因此,在使用中應特別重視汽車技術狀況的檢查與調整,使其處于最佳狀態。

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節約燃油的根本。無論是節能方針、政策的貫徹,還是節油技術、設備的改進和節油方法的落實,最終都要通過駕駛和改善管理工作來實現。

(2)合理使用材料,不僅可以降低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機件的條件,減少摩擦和磨損,從而減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長機件使用壽命。

(3)輪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車運輸企業技術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輪胎,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對降低運輸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保持輪胎良好的技術狀況對確保行車安全,降低行駛阻力,減少油耗也有較大的影響。運輸企業應配備專門的輪胎管理技術人員,負責輪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輪胎技術記錄卡片,考核輪胎實際行駛里程和使用情況。

2 汽車維修技術管理工作不容忽視

我國交通部所頒布的《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中規定“車輛維護應貫徹預防為主,強制維護的原則”及“車輛修理應貫徹視情修理的原則”。

所謂“視情修理”就是根據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結果,視情按不同作業范圍和深度進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車況惡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費。為此,運輸企業應積極創造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條件。

在車輛維護和修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維修標準,把好檢驗質量關,提高汽車的維修質量;同時,要不斷地提高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維修質量好,車輛的技術狀況好,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還可以減少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時間,減少維修費用。

3 落實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

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不容忽視的工作,是道路運輸企業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做好以下幾項基礎工作。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車輛技術管理工作要嚴格而規范,實行一車一檔的定額管理標準臺帳,駕駛員行駛里程與用油指標掛鉤,燃油實行百公里油耗定額管理,輪胎按規定的里程使用,節超獎罰分明,公開透明。車輛定期維護保養,人為造成的機械事故按規定處罰。

二是健全各種臺帳,加強成本核算。車輛技術管理是對運輸車輛實行擇優選配、正確使用、定期檢測、強制維護、視情修理、合理改造、適時更新和報廢的全過程綜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擇優選配,適時更新和報廢必須建立在基礎資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規做好車輛技術檔案一車一檔,另外還可以建立綜合性的車輛技術狀況臺帳,及時反映各車及總成的維修情況、維護頻率,便于分析各車型、總成的使用壽命,合理編排車輛的各級維護計劃,做到既不提前維護而造成工時材料浪費,又不延誤維護使車輛帶病行駛,反而造成維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視車輛的一級維護。目前汽運企業對車輛的一級維護可有可無,對車輛的二級維護則普遍比較重視,這是因為運管部門抓得較緊。孰不知,一級維護是二級維護的補充,車輛在一個二級維護周期內運行,各機構連接件不可能不磨損,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會松脫,部位出現缺油和漏油,影響汽車的操縱安全,所以說,定期進行一級維護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檢不放松。車輛的例檢也是車輛各級維護的補充,是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車輛的各級維護之間的時間間隔里,車輛各安全部件的連接,像橫直拉桿球頭、傳動軸連接螺絲等會產生松動,如不及時進行檢查調整,將會引發交通事故。由此,整個安全例檢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車輛進站及回場的檢查上,讓例檢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對汽車的方向、制動、傳動、懸架、燈光信號等安全部件進行仔細檢查,這不但減輕例檢人員對車輛出站檢查的壓力,一旦發現會影響出車的問題,還可提前作好準備,及時調整車輛。

五是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實行成本控制。加強對節油的管理,收集和記錄汽車燃料消耗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節油制度,并組織實施;同時把好維修配件品質關,建立完善的維修配件進出渠道和臺帳管理制度;對報修的車輛要求車輛檢驗員故障診斷準確,維修技術人員準確確定配件是否更換,汽車維修工準確排除故障,減少返工,節約維修過程用料等成本,將維修的各項成本費用控制指標和責任落實到車間、班組、人和車輛。

六是培養車輛技術人才。一種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管理者;另一種是維修技術人才,既有豐富的汽車維修理論知識,對現代汽車結構和新技術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維修實踐經驗。這些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財富,要加強培養、選拔,人盡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時注重后續人才的培養,通過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比武等活動,不斷提高專業維修技術人員的綜合技能。

七是提高駕駛員操作技術水平。開展各種培訓,提高駕駛員的節能意識,改變不良的操作習慣。推廣節油經驗,每個駕駛員都要養成正確使用和駕駛車輛的習慣,緩啟動、不踩急剎車,練就過硬的“腳下功夫”。做到“中速運行、減速提前、避免剎車、停車熄火”,每天都認真保養車輛,發現問題及時排除,確保車輛處在最佳的節能運行狀態。

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競爭力是道路運輸企業管理的永恒主題。實踐證明,車輛技術管理在降低運輸成本過程中尤為重要,只有提高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運輸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篇(3)

    運輸企業的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為運輸生產提供安全、優質、高效、低耗、及時的運輸力,保證車輛運行安全,確保車輛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環,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道路運輸的發展空間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運輸企業只注重車輛的更新,輕視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營運收入,輕視運輸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車輛的使用,輕視車輛維修技術人員的培養;這些傳統的運輸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否則就會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1 車輛技術管理是降低運輸成本的重要途徑 

    在道路運輸企業運輸成本中,運行材料(燃油、材料、輪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實行了費稅改革后,汽車運行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費在運輸成本中約占25%~30%,材料的消耗費用占汽車運輸成本1%~3%,輪胎消耗約占10%~15%。車輛技術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潤料、輪胎等運輸材料費成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 

    (1)汽車的性能和汽車的使用是影響燃料消耗的兩大因素。汽車的技術狀況是節油的技術基礎,只有在良好的技術狀況下,才能充分發揮汽車的燃料經濟性。因此,在使用中應特別重視汽車技術狀況的檢查與調整,使其處于最佳狀態。 

    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節約燃油的根本。無論是節能方針、政策的貫徹,還是節油技術、設備的改進和節油方法的落實,最終都要通過駕駛和改善管理工作來實現。 

    (2)合理使用材料,不僅可以降低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機件的條件,減少摩擦和磨損,從而減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長機件使用壽命。 

    (3)輪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車運輸企業技術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輪胎,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對降低運輸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保持輪胎良好的技術狀況對確保行車安全,降低行駛阻力,減少油耗也有較大的影響。運輸企業應配備專門的輪胎管理技術人員,負責輪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輪胎技術記錄卡片,考核輪胎實際行駛里程和使用情況。 

    2 汽車維修技術管理工作不容忽視 

    我國交通部所頒布的《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中規定“車輛維護應貫徹預防為主,強制維護的原則”及“車輛修理應貫徹視情修理的原則”。 

    所謂“視情修理”就是根據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結果,視情按不同作業范圍和深度進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車況惡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費。為此,運輸企業應積極創造車輛檢測診斷和技術鑒定的條件。 

    在車輛維護和修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維修標準,把好檢驗質量關,提高汽車的維修質量;同時,要不斷地提高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維修質量好,車輛的技術狀況好,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還可以減少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時間,減少維修費用。 

    3 落實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 

    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不容忽視的工作,是道路運輸企業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做好以下幾項基礎工作。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車輛技術管理工作要嚴格而規范,實行一車一檔的定額管理標準臺帳,駕駛員行駛里程與用油指標掛鉤,燃油實行百公里油耗定額管理,輪胎按規定的里程使用,節超獎罰分明,公開透明。車輛定期維護保養,人為造成的機械事故按規定處罰。 

    二是健全各種臺帳,加強成本核算。車輛技術管理是對運輸車輛實行擇優選配、正確使用、定期檢測、強制維護、視情修理、合理改造、適時更新和報廢的全過程綜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擇優選配,適時更新和報廢必須建立在基礎資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規做好車輛技術檔案一車一檔,另外還可以建立綜合性的車輛技術狀況臺帳,及時反映各車及總成的維修情況、維護頻率,便于分析各車型、總成的使用壽命,合理編排車輛的各級維護計劃,做到既不提前維護而造成工時材料浪費,又不延誤維護使車輛帶病行駛,反而造成維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視車輛的一級維護。目前汽運企業對車輛的一級維護可有可無,對車輛的二級維護則普遍比較重視,這是因為運管部門抓得較緊。孰不知,一級維護是二級維護的補充,車輛在一個二級維護周期內運行,各機構連接件不可能不磨損,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會松脫,部位出現缺油和漏油,影響汽車的操縱安全,所以說,定期進行一級維護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檢不放松。車輛的例檢也是車輛各級維護的補充,是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車輛的各級維護之間的時間間隔里,車輛各安全部件的連接,像橫直拉桿球頭、傳動軸連接螺絲等會產生松動,如不及時進行檢查調整,將會引發交通事故。由此,整個安全例檢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車輛進站及回場的檢查上,讓例檢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對汽車的方向、制動、傳動、懸架、燈光信號等安全部件進行仔細檢查,這不但減輕例檢人員對車輛出站檢查的壓力,一旦發現會影響出車的問題,還可提前作好準備,及時調整車輛。 

    五是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實行成本控制。加強對節油的管理,收集和記錄汽車燃料消耗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節油制度,并組織實施;同時把好維修配件品質關,建立完善的維修配件進出渠道和臺帳管理制度;對報修的車輛要求車輛檢驗員故障診斷準確,維修技術人員準確確定配件是否更換,汽車維修工準確排除故障,減少返工,節約維修過程用料等成本,將維修的各項成本費用控制指標和責任落實到車間、班組、人和車輛。 

    六是培養車輛技術人才。一種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管理者;另一種是維修技術人才,既有豐富的汽車維修理論知識,對現代汽車結構和新技術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維修實踐經驗。這些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財富,要加強培養、選拔,人盡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時注重后續人才的培養,通過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比武等活動,不斷提高專業維修技術人員的綜合技能。 

    七是提高駕駛員操作技術水平。開展各種培訓,提高駕駛員的節能意識,改變不良的操作習慣。推廣節油經驗,每個駕駛員都要養成正確使用和駕駛車輛的習慣,緩啟動、不踩急剎車,練就過硬的“腳下功夫”。做到“中速運行、減速提前、避免剎車、停車熄火”,每天都認真保養車輛,發現問題及時排除,確保車輛處在最佳的節能運行狀態。 

    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競爭力是道路運輸企業管理的永恒主題。實踐證明,車輛技術管理在降低運輸成本過程中尤為重要,只有提高車輛技術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運輸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篇(4)

[摘要] 中醫藥的突出特點和生命力就在于其療效,即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應用方藥的治療效果。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必須體現中醫基本理論,遵循現代醫學臨床試驗設計方法以及利用現代醫學關于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應將中醫證候相關信息(包括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臨床試驗的檢查項目之中,開展兩次或多次的臨床試驗,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有效和無效人群的特點,尋求與中醫藥治療方案有效結局相關的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從而找到該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形成規范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中醫藥治療學; 規范; 臨床方案

Methodological thoughts about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protoc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proved effectiv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protocols of TCM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enhanc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of TCM and exp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CM. The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on clinical protocols of TC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and in the light of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 principles. The clinical criteria for both diagnosis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disease are also needed. To include all symptoms, tongue manifestations and pulse presentations into case report form,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clinical parameters between effective and noneffective case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may be helpful to find more specific ind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protocol of TCM.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wo or more clinical trials on one therapeutic protocol are needed to identify its accurate indications.

KEY WORDS therapeutics (TCM); benchmarking; clinical protocols

雖然中醫藥治療疾病具有確切的療效,但許多人在描述其療效時都會感到一些困惑:中醫藥治療效果雖好,但國際公認的現代醫學語言及方法卻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因此,中醫藥知識的廣泛傳播與普及便難以展開,而知識的有效傳遞是知識發展的重要途徑。中醫藥的突出特點和生命力就在于其療效,即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應用方藥的治療效果。因此,運用現代醫學語言描述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及積極開展中醫藥的對外傳播是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其中首先就是進行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

1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 充分運用中醫基本理論 由于中醫藥的療效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獲得的,因此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一定要體現中醫基礎理論的思想。

1.2 充分遵循現代醫學的臨床試驗管理規范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應當體現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的原則。合理的臨床試驗設計是說明一種藥物或一種治療方案有效性的前提,因此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同樣應遵循這些原則。

1.3 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 將現代醫學有關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的標準運用于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研究中,將有利于中醫藥知識的對外傳播。

2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如果疾病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指標、臨床試驗設計原則都是固定的話,那么一種治療藥物或者治療方案的療效也是基本不變的。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評價如果完全遵照現代醫學臨床試驗設計原則,那么其療效也應是固定的,不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難以改變疾病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指標和臨床試驗設計原則,我們也無意去研究這些內容。要提高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就必須在臨床試驗中充分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進行具有中醫藥理論特點的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尋求該治療方案的適合人群及其更確切的治療適應癥,才可能進一步提高該治療方案的療效[1]。

2.1 將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體現中醫基本思想 中醫四診信息中除了舌、脈象及聞的客觀信息之外,大多數是依據問診而得到的主觀癥狀信息,他們在中醫證候分類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醫學對癥狀、舌象和脈象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用的認識還很不夠。多數情況下,與病變部位不相關的一些癥狀被認為是病理變化的主觀反應,是從屬于客觀病理變化的反應,或者說是治療效果的從屬反應。例如,肝炎患者有無腰痛或出汗等癥狀并不影響疾病分類學的診斷和治療;肝炎患者在治療后是否出現排便情況的改變亦不影響治療方案的調整。中醫始終非常重視臨床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在疾病個體化中的作用,同時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2]。

有研究表明,一定的癥狀組合(包含全身癥狀、消化道癥狀等)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判別率,而不恰當的組合則可降低HP感染的判別率,由此提示癥狀與疾病診斷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3]。另一組研究結果表明,慢性胃炎患者非疾病診斷相關癥狀組合與胃黏膜CD4、CD8細胞浸潤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提示非疾病診斷相關信息與疾病病理相關信息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4]。由此可見,癥狀、舌象、脈象與疾病診斷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臨床試驗設計中,應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將相關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檢查項目之中,是探索中醫癥狀、舌象、脈象與該治療方案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

2.2 開展兩次或多次臨床試驗以找到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 任何一種治療方案,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其治療結果往往是部分有效或部分無效。目前對于有效或無效的評價標準大多是根據疾病診斷標準中所含指標的改善程度來進行判斷的。這種以疾病理論為基礎的治療學往往強調有效率,而不強調有效與無效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因此也不可能從這種關系中找出一種調整治療方案、提高療效的途徑和方法。中醫藥治療尤其強調辨證治療,強調同一種疾病其治療的有效與無效之間必定存在一定的區別。這種可能的必然聯系和區別應從同一種疾病所表現出來的多種不同反應加以考慮,主要包括臨床癥狀、舌象和脈象,特別是那些看起來與疾病無必然聯系的全身性癥狀或與疾病相關但性質不同的癥狀。依據一種治療方案有效或無效的結果,對比分析兩者之間非疾病診斷相關臨床表現的異同規律,從中發現與這種治療方案密切相關的非疾病診斷相關臨床表現。如此可將作為中醫證候分類依據的癥狀、舌象和脈象納入療效評價和治療方案的選擇依據之中,從而在疾病治療相關適應癥中增加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因素,發揮中醫基本理論在治療疾病中的指導作用[5]。

在臨床試驗設計過程中,應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在檢查項目中納入中醫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進行治療方案適應癥的探索。同時,應開展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臨床試驗。第一次臨床試驗主要是對中醫證候信息(包括癥狀、舌象和脈象)的優選試驗,在全面收集患者證候信息與療效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獲得該治療方案理想的適應癥。第二次臨床試驗主要是對適應癥進行的驗證試驗,針對第一次臨床試驗所獲得的適應癥開展驗證工作,目的是客觀評價該治療方案適應癥的可靠性;同時,對收集的證候信息與療效評價指標數據繼續進行分析,逐步完善該治療方案的適應癥,為下一次的臨床試驗提供可靠數據。

2.3 采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有效與無效人群癥狀、舌象和脈象的特點,尋求與中醫藥治療方案有效性相關的癥狀、舌象和脈象 隨著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可以運用數據庫、生物信息學、復雜系統分析、數據挖掘及多元統計分析等方法分析臨床試驗數據,以期探索中醫藥治療方案的最佳適應癥[6]。對中醫癥狀和舌、脈象的聚類分析可以采用主因子法、典型相關分析以及標準典型相關分析等多種方法,估計因子載荷,用回歸法估計旋轉后各公因子得分,以評價中醫主觀癥狀、舌象和脈象對療效的貢獻率。應用回歸分析法對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以及從臨床試驗中所得到的因子在療效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可以找出與該治療方案相關的癥狀、舌象、脈象或因子。

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做的臨床試驗中,18項主觀癥狀通過因子分析得到4個公因子,分別較好地反映了關節局部病情以及中醫寒證、虛證、熱證的癥狀;中、西藥治療對反映關節病情公因子的影響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藥治療對虛證癥狀公因子的改善優于西藥。這說明因子分析法能夠對中醫辨證過程中重要因素的主觀癥狀進行分類研究,對公因子與療效之間關系的探索能更好地顯示中藥療效的特點[7]。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表明,關節疼痛和關節壓痛與中藥治療效果呈正相關,夜尿多則呈負相關;關節壓痛和口渴與西藥治療效果呈正相關,眩暈則呈負相關;根據主觀癥狀與療效的回歸分析結果,對原始數據進行再次分析,表明將主觀癥狀納入適應癥后,中、西藥治療效果均有提高,說明某些主觀癥狀與中、西藥治療的療效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8]。因此,有必要加強癥狀對療效影響的研究,將癥狀納入藥物治療的適應證。

隨著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的深入,疾病診斷依據中將會納入更多的中醫癥狀、舌象和脈象信息,治療疾病時也會因為獲得了更合適的適應癥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中醫證候分類方法和理論也將作為現代生物醫學的主要內容,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呂愛平. 中藥現代化發展新要求――應重視中藥適應癥和中藥藥效評價的研究. 首都醫藥, 2003, 10(3): 2730.

2 呂愛平, 李 捎, 王永炎. 從主觀癥狀的客觀規律探索中醫證候分類的科學基礎. 中醫雜志, 2005, 46(1): 46.

3 Li S, Lu AP, Zhang L, et al.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 (IgG) and IgA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he value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s in diagnosis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4): 755758.

4 Lu AP, Zhang SS, Zha QL,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D4, CD8 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mucosa,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 11(16): 24862490.

5 呂愛平, 陳可冀. 疾病的證候分類研究思路.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9): 843845.

篇(5)

道:中醫藥的基本理論

溫建民說,“道”就是中醫藥的基本理論。其基本特點是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這種學說在具體指導醫療實踐時是一種系統論、整體論的觀點,而現代西方醫學在最近這些年才認識到還原論和微觀論的誤區。早在我國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就可以開展刮骨療毒,甚至開顱手術,這在西方醫學是不可想象的。

史大卓進一步補充了溫建民的觀點。他說:“傳統中醫藥學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療體系。它將自然界的各種生態變化用相對的‘陰’、‘陽’概念去概括,用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指導人體生理、病理觀察,認為機體的生理活動皆處在對立統一的‘陰’、‘陽’矛盾變化中,且在矛盾變化過程中相互聯系,維持著生命的動態平衡。一旦這種平衡關系被破壞,機體就會發生疾病。因而傳統中醫學治療疾病的重點在于如何調整機體的動態平衡,而不是針對某一個病理環節逆轉或拮抗。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將自然界藥物的生物屬性用‘陰’、‘陽’概念加以概括,根據機體‘陰’、‘陽’動態變化的不同,將幾種‘陰’、‘陽’屬性不同的中藥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用于調節機體病理變化。這種診療疾病的方法似乎簡單,但其有幾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注重機體的整體功能;二是注重疾病的動態變化;三是將機體生理病理變化和自然界動植物性能納入一個整體系統中去認識、分析。”中醫藥的這個基本理論就是“道”。

器:各種醫療技術

溫建民說,中醫藥是非常開放的,它與時俱進,海納百川。我國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就說過,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勤求古訓”就是要多讀經典,多讀書。“博采眾方”就是要廣納百家之長。“勤求古訓”以持道,“博采眾方”以練器,那么各種醫療技術都是“器”,都可以為我所用,為什么要把醫療技術分為中醫、西醫呢?如骨科,西醫動了手術,用了鋼板、鏍釘,中醫就不能用了嗎?中醫用了就是中醫西化嗎?

史大卓說,必須要有寬廣的視野,要從現代醫學的整體上來認識這個問題。任何學科都要發展,發展的基礎就是博采眾長,而不能把自己禁錮起來。看看中醫藥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中醫藥活血化淤論、溫病理論等不都是在醫學實踐中吸收了新東西產生的嗎?

在以前記者的采訪中,史大卓也曾表述過這樣的觀點。他說,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醫體系,目前許多方面還不能完全用現代醫學的觀點闡釋。例如,傳統中醫主要依靠“望、聞、問、切”收集患者的癥狀、體征,而后歸納出中醫的“證”,根據“證”的不同去遣方用藥治療。和現代西醫學相比,這些整體宏觀推測演繹診察疾病的方法在病理診斷、微觀診斷方面顯得模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這種宏觀認識疾病的方法和現代西醫學的病理微觀定性定量診斷在一定程度上卻可相互補充。醫學的目的是防病治病,無論中醫、西醫,只要有利于防病治病,拿來主義還是需要的。

所以,“道”是根本,“器”之為用,只要堅持中醫藥的傳統理念,什么樣的“器”都可以為我所用,現代科技的檢查手段、治療手段作為“器”都可以引入中醫藥的實踐中,而不能視之為中醫西化。

篇(6)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內經》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篇(7)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基本理論形成于秦漢時期,是歷代中國人與疾病斗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為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但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中醫本來的診治疾病病種及就診人群逐漸被“蠶食”,中醫原有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那么中醫學如何應對目前既成事實的局面?中醫學和其他科學門類一樣,都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從中醫學現在所處的境遇分析,發展要重于繼承,在發展中求生存,本文試圖從中醫學亟待發展的幾個領域談談筆者的一點點薄見,以飧同仁。

1中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亟待性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基石是《黃帝內經》,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盡管距今歷時近兩千年,其基本理論對當今中醫學的發展仍舊起重要的指導和導向作用,其吸納了當時中國自然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等多方面科學成就,漸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溝通內外,配以六腑、形體諸竅,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輔以“天人相應”,“自身統一”的辨證法思想,來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突兀“辨證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其理論博大精深,堪為當時的醫學奇跡。后世中醫學臨床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及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中醫理論體系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就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其間活人無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

但中醫學由于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影響,以“陰陽學說”來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體)矛盾雙方的對立,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關系,進而拓展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等的關系,因而在思維邏輯上難以擺脫表面性、直觀性、機械性和猜測性,并且對人體錯綜復雜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看法過于簡單化和隨意化,同時理論又抽象、晦澀,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稱“華蓋之臟”,那么就有了“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的“肺為首當其沖”之說;又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故易被外邪侵襲,故肺又為“嬌臟”,至于肺葉何以“嬌嫩”的更深層次原因則無以說明。再者,如果對只有大腦才有情志活動這個常識不曾持否定意見的話,那么肝、心、脾、肺、腎的在志歸屬分別為怒、喜、思、悲、恐的觀點,就不能不讓當代之人費解不已。中醫學對很多組織、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對于它的位置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是這樣定義的:“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這種定義未免有些牽強。又如,最具中醫學特色的經絡理論,它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質實體至今無從定論,盡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達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為藉口,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表明中醫學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測性之所在。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從那時至明清時期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應該承認中醫學理論一直在逐漸發展和完善,其間著名醫者層出不窮,醫學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基本理論仍未從根本上突破《內經》范疇。真理是絕對的,但也是相對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中醫學亦然。畢竟《黃帝內經》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代,具有濃厚的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法色彩,那么時至21世紀的今天應該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繼承采取“揚棄”的態度,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中醫診斷手段的局限性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感覺系統來察知就診者的正常和異常表現,收集病情資料,通過醫生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等中醫學辨證思維的運用,獲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等材料,力求透過現象來抓住本質,給出正確診斷,其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衡變”。“司外揣內”就是通過審察患者外部的表現來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此與現行的控制論、信息論、“黑箱”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論;“知常衡變”也是現代哲學認識事物及現代醫學診斷鑒別疾病常用方法。同時,中醫學在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視整體審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資料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諸多外在表現在反應疾病內在本質的作用和地位,綜合權衡,防止以面蓋全;疾病診斷力求“病癥結合”,既注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又不忽視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特點和規律。因此,中醫學在病情資料的采集及診斷思維過程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資料的客觀性(依賴患者的客觀表現)、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診斷結果的正確性等等積極因素,這正是中醫學歷經兩千余年一直被視為人類健康保護神的有力保證。

盡管中醫診與斷的科學性毋容質疑,但其局限性也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而日益凸顯。首先中醫診斷學診斷手段的落后性。中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至今的漫長歲月里,診斷手段幾乎無任何革命性變化,即望、聞、問、切。在科學發展仍處于落后、萌芽時期的古代,用望、聞、問、切尚可理解,且在當時應該說尚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科學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病情資料的采集手段還墨守陳規、對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仍無動于衷,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與科學同步,勢必被科學所淘汰;可作對比的現在醫學主流――西醫,在其發展之初,醫生耳朵貼近患者皮膚來了解患者體內的聲音的變化,接著改良為聽筒、聽診器,乃至發展為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可見西醫的診斷技術緊緊跟隨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術手段來延伸醫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醫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醫診療手段與其產生發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相比之下的中醫,仿佛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充耳不聞”,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凈土”,因此其診斷手段自其始至今無突破性進展,那么其相對于西醫的落后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中醫以“四診”為主要手段的“診”法,以中醫辨證思維為邏輯方式的“斷”法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表明中醫診斷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而揣摩機體內部病變的本質。“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其實質就是通過醫生的感官系統去體會疾病的外在表現,那么感覺器官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醫生的心態、臨床經驗、身體健康狀況、感覺的偏差、環境變化等等不確定的因素均可影響,因此在這么多的不確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資料很難確保是基于客觀、疾病本質的檢查所得。而且,中醫學的“斷”就是在中醫邏輯思維的指導下的“辨證”,寓于其中的主導因素仍難以擺脫主觀因素的羈絆,也就是說中醫學整個診斷過程過多地依賴人的主觀思維活動,而客觀因素的制約度很少,其結果勢必導致主觀臆斷的可能性增加。

給疾病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質,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但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往往也過于表面化、膚淺化。因為其診斷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個臨床癥狀或病位,如水腫、內傷發熱、癃閉、眩暈、黃疸、泄瀉、不寐、肺癰、心悸、腹痛、胃痛、頭痛等等,故此這些診斷很難反映疾病的本質,因而對制定治療方案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中醫學就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個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療方案,那么這樣的診斷還有多大的價值?

3中醫治療措施的保守性

中醫學的治療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之上,其治法涵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對于具體方藥講究“君、臣、佐、使”,既可針對主證進行治療,同時又兼顧次要表現或兼證,并且在同一方劑中可以運用藥性完全相反的藥物,達到“佐制”作用,這是西醫治療難以想象的,正是這些方面的優勢,使得中醫藥有時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效,治愈了許多西醫界頗感棘手的疾病,這也是中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佐證。而且,中醫藥還有一個重大優勢就是中藥(除少數外)基本都是天然藥物,副作用少,這也是中醫藥為許多患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中藥不是一點毒性都沒有,這個觀點慢慢為醫患雙方所共識,但比起化學藥物,其毒副作用相對要小得多(少數劇毒中藥除外),因而中藥比西藥要更安全,除了中醫藥可靠的療效外,正是由于這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是許多患者就診的重要選擇。但中藥湯劑入口太苦,使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年輕患者,雖然中藥劑型還包括片劑、針劑等等,可目前中藥主要給藥途徑仍就是湯劑,這也是中醫藥就診人群逐漸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藥方劑劑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市場上能購得的中藥丸劑、片劑、膏劑、散劑、丹劑、針劑等也不少,但仍沒有形成中藥給藥的主流,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很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能打入國際市場的中藥丸、片、針劑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影響中醫藥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眾所周知,與西醫比較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疾病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藥可選擇針劑太少,因為水針劑在體內作用時間要比口服藥要快,口服藥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肝臟首過作用,達到血液循環至少需要20min的時間,而且中藥的煎煮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往往是爭分奪秒,20min或更多時間的耗費往往為病情不能容許;另一方面,中藥方劑所含成分復雜,因而作用效果較為廣泛,所以又被稱為中藥的“散彈效應”,但“散彈效應”帶來負面代價就是疾病治療的針對性不強,中醫藥理論中本來就有“力專則效洪”的說法,作用面廣泛就無異于“無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藥方劑作用“靶點”的準確性和縮短單次用藥的起效時間,是中醫藥治療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針。

4中醫人要迫切加強創新思維

縱觀中醫藥兩千來的發展歷程,中醫藥一直沒有擺脫《內經》的思維模式。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現代科學知識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勢發展,人們形容為“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而中醫藥的發展似乎永遠處于“量變”之中,而且這種量變的步伐過于緩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醫人思想觀念的保守性、封閉性、排他性。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沒有繼承的創新中醫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導致中醫的滅亡;但沒有創新的繼承中醫學就會固步自封、泥古復古,知識漸老,最后為時代所淘汰,漸漸消亡。因此,中醫學的發展之路在于繼承和創新雙管齊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中醫的發展來看,是創新不足,繼承有余。其實中醫學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太注重經典及考證,如《內經》《傷寒論》等的注者達數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學術淵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漢代醫學宗師張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至今為許多中醫人視為座右銘,因而絕大多數歷代中醫人對于“古訓”,敬若天命而不敢輕易“篡改”,現在依然。目前,在中醫論文或理論探討文章中,動輒“《內經》云……”或“仲景云……”等,從古代醫家古籍中尋章擇句,斷章取義,尋求理論依據,仿佛《內經》就是終極真理,與《內經》不同“政見者”,就值得懷疑或否定。“中醫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辦;西醫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進展”[1],這句話是目前中西醫思維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西醫逐漸“蠶食”中醫就診人群和治療病種的重要原因。

現在又有人倡議加強中醫學人文因素的研究。誠然,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醫學是在悠悠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來的,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人文因素對于揭示中醫學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如果把中醫學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無異議的話,那么其發展就應該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單從中醫學文化層面去咀嚼、挖掘,很難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醫學的“突破”來;另一方面,中醫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課題、新思路,自古有之,從某個角度說中醫學發展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多少年來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夠透徹、夠詳盡了,還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陸”?

篇(8)

主管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河南中醫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6839

國內刊號:41-1411/R

郵發代號:36-15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9)

【中圖分類號】11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1-0045-01

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近10年時間里,筆者既教授了《中藥化學》,也教授了《天然藥物化學》。就理論層面而言,兩者分屬于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藥理論體系與西醫藥理論體系。但兩者研究的內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都包括提取、分離、結構鑒定三個方面。同時,兩者都扮演著十分特殊的角色,它們都屬于溝通中西醫學的重要學科。之前還未見有對兩者本科教材的對比分析,在此筆者對此進行了一簡要的比對。

肖崇厚主編的《中藥化學》是經典教材,目前仍在使用。書中首先就對中藥化學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中藥化學是一門結合中醫中藥基本理論,運用化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中藥化學成分的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組織了一批專家編寫了一期《中藥化學》教材,這就是匡海學主編的《中藥化學》。同樣的,這本書也首先就對中藥化學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中藥化學是一門結合中醫藥基本理論和臨床用藥經驗,主要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及其它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等研究中藥化學成分的學科。從兩者定義的差別,可清楚的看到學科的發展。兩本書的內容也有較大變化,肖崇厚主編的《中藥化學》教材中有較多的中藥研究實例,包括比較詳細的提取分離流程圖等。而匡海學主編的《中藥化學》中減少了中藥研究實例,同時減少了實例中的流程圖;但增加了生物合成的內容。并在最后增加了一章新的內容: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在這一章,作者明確提出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可搭建中西醫結合的紐帶和橋梁。對于中藥的研究,妥帖的辦法是在正視中藥復雜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細致而又提綱挈領的辦法對其藥效物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既不要讓復雜性、整體性搞得昏頭昏腦,又不要過分追求簡明清晰而顧此失彼。

同樣的,吳立軍主編的《天然藥物化學》教材開篇也對天然藥物化學學科下了定義:天然藥物化學是運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天然藥物中化學成分的一門學科。并對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做了簡要的介紹。各章節的內容基本能反映最新的研究狀態,提取分離與結構解析并重,在闡述基本原理的同時,適當的舉一些研究實例。最后一章是天然藥物的研究開發,首先介紹了從天然藥物或中藥中開發新藥的五種形式。這五種形式涉及藥物研發的各個層次,當然也包括中藥復方的開發研究。

篇(10)

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要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例如天津中醫藥大學,首選科目妖氣是僅物理,再選科目要求是化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是利用各種成像設備和放射治療設備,應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對疾病進行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的一個專業。

擴展資料

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要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例如天津中醫藥大學,首選科目妖氣是僅物理,再選科目要求是化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是利用各種成像設備和放射治療設備,應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對疾病進行醫學影像診斷和治療的一個專業。

(來源:文章屋網 )

上一篇: 風險管理成效 下一篇: 投資全過程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aⅴ另类 | 亚洲va成精品在线播放人 | 热99精品只有这里精视频 | 亚洲高清国产a在 | 在线不卡日本v2019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爽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