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18 16:12: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資銀行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外資銀行發展

篇(1)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主要是商品市場的開放。與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水平相比較,中國民族金融業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金融市場開放的時間短,范圍較窄,而且外資金融機構是無形的,國際資金的調動、金融資產的轉移、日常金融服務的提供都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況下進行。從外資銀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資金的融通和國際結算等服務,獲得的管理經驗并不多。

上世紀80年代初,外資銀行進入臺灣,雖然受每年只能開一家分行的限制,但是它們一邊建設分支行,一邊開展并購擴展市場份額,取得長足發展。以花旗銀行為例,到90年代末,成為臺灣最賺錢的銀行,在2003年以前,是臺灣發卡量最大的銀行。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經批準設立北京代表處。1982年,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金融營業性機構的試點,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被批準在深圳設立分行。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允許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個城市設立外資金融機構并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2004年深圳成功引進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外資第一大股東的中資銀行。2005年12月1日,銀監會宣布對外資銀行開放本地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至2006年末,22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5個城市設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了242家代表處。在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內,外資銀行主要經營指標的增速快于中資銀行。在我國經濟金融發達地區的銀行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中國外匯市場上最積極、最活躍的參與者。

在經歷了WTO規則對銀行業五年的保護期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只有外資法人銀行,才可以不受限制,在中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但如果是外資銀行分行,則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對普通居民還設有其吸收的人民幣定期存款不少于100萬元的門檻。2007年3月20日,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和花旗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在中國從事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29日他們獲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法人銀行營業執照,已于4月2日開業。9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外資銀行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星展銀行、渣打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瑞穗實業銀行、華一銀行、恒生銀行、廈門國際銀行9家在華外資銀行法人機構成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正式成員。這表明外資銀行從此可以享受和中資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目前已有16家外資銀行獲得銀監會批準,將其國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并開展相關業務。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業競爭中的優劣分析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競爭優勢

1.外資銀行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這是參與我國市場競爭的根本保證。

2.外資銀行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和完善的服務方式。外資銀行對各種服務做得較好,十分人性化,而中資銀行的服務就相對滯后,軟件和硬件都有待提高。

3.外資銀行具有靈活的經營機制。中資銀行是告訴你能做什么,其他都不能做;而外資銀行則是告訴你不能做什么,其他的可以自由發揮。

4.外資銀行在高端個人客戶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明顯。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的幾年間,除了外籍客戶群之外,積累了一部分高端客戶群,通過開設支行和各種理財中心進軍個人高端客戶市場,為富裕客戶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資理財服務。為了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2006年12月11日之后,高端客戶很可能向外資銀行分流,他們愿意支付相對高昂的費用來換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5.外資銀行產品品種多。國外幾乎每個貸款人都能選擇到有針對性的個貸產品,而且外資銀行在為客戶定制貸款品種時,將按揭貸款與理財等服務結合起來,而國內銀行這些業務卻很少。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遇到的問題

1.中國的利率非市場化。在國外,銀行可以通過市場化的利率對不同客戶區別對待,特別是可以對優質客戶提供更大的優惠空間;而目前在國內并沒有實現利率市場化,各家銀行的利率水平相差無幾。如果與中資銀行采取相同的利率政策,勢必讓外資銀行失去一大競爭武器,抹殺了外資銀行的部分優勢。

2.網點布局滯后。零售業務網點是其形成規模的重點,目前外資銀行僅在國內大型發達城市設有分行或辦事處,網點布局在短期內無法達到中資銀行的狀態。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外資銀行正加速其在中國的業務網點布局,表現出了強烈的搶占市場意識。而中資銀行機構網點、自助設備眾多,高效便捷。

3.中資銀行原有業務關系深厚。中資銀行本土經營歷史悠久,地緣優勢明顯,客戶群體廣泛,民眾基礎雄厚。房貸業務特別是按揭業務需要很豐富的業緣關系,在與開發商、二手房中介機構的合作關系上,初來乍到的外資銀行無疑有著天然的劣勢,雖然有一些高端項目已經請外資銀行介入,但從覆蓋面上也是遠遠不夠的。

4.中資銀行與政府關系密切。中資銀行有政府信譽作后盾,可信度高,且長期為國內提供服務,具有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外資銀行多是股份制銀行,沒有國家財政作為堅強后盾。已經習慣于把中資銀行與政府掛鉤的中國百姓,總覺得還是中資銀行可靠。風險性也是中國百姓選擇金融產品的重要原因。

5.服務費用高。外資銀行原有的客戶大多是外籍客戶和中國部分高端客戶。伴隨著高品質服務產品的就是高額的服務費用,相對于中資銀行的低費用,外資銀行讓不少中國消費者望而卻步。

6.國內法規的制約。根據《條例》的要求,法人外資銀行初次獲得人民幣業務許可仍需要滿足“開業三年,連續兩年盈利”的條件,外資銀行真正全面大規模進入人民幣業務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

⒎中資銀行綜合能力的提高。股改上市后,中資銀行積極探索,加強向外資銀行學習綜合經營的經驗,資本資產的規模和質量、內部治理機制健全完善、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競爭實力壯大。

三、外資銀行向中資銀行帶來的挑戰

《條例》正式實施后,法人外資銀行可以與中資銀行一樣全面從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分行也可在許可范圍內從事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將憑借其綜合競爭優勢,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的沖擊:

(一)金融人才的挑戰。外資銀行首先引進的是金融人才。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都是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大型銀行,他們為了在中國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一方面會把國外優秀金融人才引入到中國;另一方面會采取掠取中資銀行人才的措施,以高薪、出國培訓及優越的環境來吸引中資銀行高素質人才加盟,使原本就稀缺的中資銀行優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外資銀行要想真正進入我國市場,其自身必須本土化,除了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外,絕大多數員工都應該來自國內,中資銀行中的人民幣業務人才將成為其“獵取”的重要目標。主要的對象:有業務經驗、客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銀行業務骨干;銀行外派的歸國人員;受良好教育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學成歸國的中國留學生。

(二)市場份額的挑戰。外資銀行不但在外匯存貸款業務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也將在人民幣存貸款業務的市場競爭中極大地擠占中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大幅降低向中資銀行的貸款以解決人民幣資金來源的依賴程度,使中資銀行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受到極大沖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資金市場、外匯市場、電子商貿市場、沿海市場是外資銀行力爭占領的市場。他們無需擁有龐大的員工隊伍和廣布的網絡系統,就可以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

(三)客戶的挑戰。外資銀行利用其綜合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客戶資源爭奪戰,從而分流中資銀行的資金來源。外資銀行爭取的客戶主要有:1.公司客戶:重要行業的大企業、跨國公司、有規模的民營企業;2.機構客戶: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基金等;3.個人客戶:我國10%的人占有約66%的儲蓄額,所以外資銀行開拓業務時,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爭取發達地區的重點客戶。2007年3月28日,中國銀行設在京、滬的私人銀行專屬網點正式對外營業,標志著中資銀行首次涉足私人銀行業務,是銀行業全面開放后,中行競爭高端客戶戰略的一部分。與外資銀行一樣,100萬美元是客戶走進私人銀行專區的金融資產“門檻”。

(四)競爭手段的挑戰。在與中資銀行處于同一起跑線后,外資銀行強大的金融創新能力、豐富實用的理財產品、發達的科技網絡、高超的風險掌控水平、成熟的服務管理規范等多項具有優勢的競爭手段給中資銀行帶來極大的挑戰。

(五)經營方式的挑戰。中資銀行是分業經營,外資銀行是混業經營。外資銀行將憑借其多年的業務經驗根據實際需要開展混業經營,對分業經營的中資銀行產生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篇(2)

根據銀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5家銀行在華設立216家代表處,1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37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223家分行),另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90家分行。從分布地域來看,外資銀行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大連、天津、廈門等地,其中上海的陸家嘴和北京的金融街都是外資銀行集中的地區。而較早進入中國的大型外資銀行則已經紛紛在內陸城市設立分行,目前除、甘肅、青海和寧夏外,各省均有外資銀行分布。如僅匯豐銀行就已經在全國設立了24間分行,業務范圍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隨著2006年入世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得到了國民待遇,開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相對于中資銀行龐大的規模,外資銀行普遍偏小,因此在客戶選擇和產品設計上,都主動避開和中資銀行的直接競爭,業務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貿易融資、中間業務和私人銀行等業務。而在客戶群的挑選上,在優先服務本國客戶的基礎上,不同國家的銀行也展現出了不同的策略,例如日本銀行就專注于服務在中國工作或參與貿易的大量日本客戶。隨著銀行本土化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本地人群對外資銀行的認知度逐步提升,外資銀行已經擁有54%的本地客戶,而對本地企業客戶和本地個人客戶的貸款金額也分別達到了貸款總額的38%和50%。就具體指標來看,在資產規模方面,表1顯示的是2004至2010年間,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總數,總資產額和在全國銀行業中占比。截至2010年底,我國外資銀行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1.74萬億元,占全國銀行業總資產的1.85%,在部分地區如上海,轄內的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則已經占到了上海銀行業資產的13.1%。盈利性方面,外資銀行利潤較上一年增長25%,雖然不及中資銀行36%的平均水平,但較金融危機時已經大幅回升。安全性方面,外資銀行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僅為0.5%,與同期全國銀行業1.1%相比,展現出了外資銀行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

二、我國外資銀行發展面臨困難

(一)監管及法律法規限制我國在加入WTO后,為了更好地管理銀行業,成立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BRC),先后頒布和修訂了許多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形成了目前相對完善的外資銀行的監管法規體系,包括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2006年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法規。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很多相關政策法規的設立是基于對中資銀行的管理,由于不同于母國的監管環境,部分外資銀行對此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

(二)人才資源流失我國外資銀行同樣面臨人才資源流失的問題,根據銀監會年度報告顯示,我國外資金融機構在2010年底的從業人員已經達到了36,017人,從業人數較2009年增加了10.8%,而在普華永道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預計我國外資銀行的從業人數在2014年將達到52,312人,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高端銀行人才,雖然外資銀行在薪酬上完全顯示了對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視,但依然時常要面對來自其他外資銀行的人才爭奪,尤其是新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擁有熟悉中國市場業務的高端人才意味著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此外,中資銀行由于某些方面專業人才的欠缺,也會在外資銀行中尋找人才。在普華永道的同一份報告中顯示,2010年我國外資銀行員工流動率超過10%的銀行接近70%,其中又有近一半銀行流動率超過了20%,外資銀行優秀人才的搶奪日趨激烈。

(三)中資銀行的競爭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市場伊始,通常都會盡力避開中資銀行的主營業務范圍,發揮特色服務,例如私人銀行,國際保理等當時國內較冷的銀行業務。隨著外資銀行規模的逐漸擴大和在這些業務中的影響力擴大,面對潛在的競爭對手,中資銀行也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來改善自身運營效率,并開始逐步參與到外資銀行優勢領域的競爭中,如更大范圍的中間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雖然經驗不及外資銀行,但憑借龐大的本地客戶群,相關業務規模也急速擴張。直接對外資銀行的相關業務開展產生了沖擊。

三、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建議

(一)加快網點建設和銀行電子化發展我國在2006年完全放開了對于外資銀行網點建設的地域限制。但是,面對中國龐大的地域,由于新設分行的審批速度相對緩慢以及資金限制等因素,外資銀行營業網點少的現狀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有所較大的改變。有一些銀行采取了其他的方法來減少營業網點少的影響,如東亞銀行針對網點不足的劣勢,提出了同城跨行取款免前幾筆手續費的做法,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銀行網點較少對外資銀行個人客戶的影響。而對于大部分外資銀行來說,除了要在資金實力允許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實體網點,發展銀行業務電子化也應當是一個優先的選擇。除了傳統的網上銀行,如今3G網絡和數字電視等業務已經逐漸普及,移動銀行等新模式的電子化銀行業務從技術上講已經成為現實,雖然還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但它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可以彌補外資銀行自身營業網點不足的劣勢,還可以服務到營業網點沒有覆蓋到城市的客戶。

(二)提高產品差異化程度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基礎在于銀行經營特色和各自的比較優勢,許多剛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并不具備廣泛開展業務的能力,因此只有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才能體現出銀行的競爭優勢。外資銀行應當針對中國市場的特點,積極引入和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業務,如匯豐,花旗、東亞等銀行紛紛成立村鎮銀行。此外,隨著近年來中國富裕人群的快速增加,外資銀行也應當推出更為豐富的理財產品供不同客戶選擇。除了客觀產品差異化外,外資銀行還需要改變本土人群心目中,外資銀行只服務高端人士的形象,例如通過廣告拉近特定客戶群或塑造自身的特色服務和形象。尤其對于全能型的零售銀行來說,客戶認知度對于銀行的發展很重要。此外,外資銀行還應當避開和中資銀行的直接競爭,如依靠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豐富的人才儲備,大力發展銀行中間業務等。

(三)加強和中資銀行合作針對中資銀行強大的資本實力,外資銀行應當尋求積極的合作而達到共贏。借助中資銀行的資源和網絡優勢,彌補自身在人民幣資金清算、網點及客戶信息等方面的弱勢,才能迅速實現擴大業務和產品范圍的目的,并有效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中資銀行也可以收獲外資銀行出色的技術或管理經驗。如花旗銀行為了提高客戶的資金到帳速度,安裝了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的資金清算系統,兩家中資銀行得到了相應的手續費,也加深了彼此的合作,實現了雙贏。又如匯豐銀行通過入股交通銀行加深了合作關系,并發行聯名卡,通過合作充分利用了雙方的優勢網絡,增強了雙方的整體競爭實力。

篇(3)

銀行業是我國業中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將逐步取消在各方面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并在2006年12月11日前對其實現全面的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在華的各項活動日趨活躍,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也不斷深化。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戰略,并研究監管當局的應對措施尤顯必要。

一、在華外資銀行的基本情況

截至2002年末,共有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家商業銀行在我國設立了146家分行以及9家支行;此外,經批準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外資銀行還包括6家外國獨資銀行及7家中外合資銀行。截至2002年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391億美元,貸款余額達到186億美元,其中外匯資產總額達到326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為138億美元,外匯資產及外匯貸款余額在全國銀行業中所占比重分別為12.6%和13.4%,已經成為中國銀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戰略分析

隨著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承諾的逐步兌現,中國已經成為許多跨國銀行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外資銀行逐漸形成了在華展業的完整的戰略體系。雖然不同的外資銀行會有不同的業務發展重點,但通過對其戰略模式的分析,仍可以發現較多的共同點:

(一)通過參股或并購國內商業銀行,加快對中國銀行市場的滲透

近期,外資銀行參股國內商業銀行的案例層出不窮,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花旗集團與浦東發展銀行合作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通過對現有案例及外資銀行未來動向的分析,筆者認為,外資銀行的參股和并購戰略有以下幾點值得特別關注:一是被參股銀行的規模和重要程度不斷提高,逐漸由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過渡。二是參股的對象由商業銀行向其他金融機構擴展,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中國對于混業經營的限制,在與中資銀行的競爭中取得比較優勢。三是參股的途徑趨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機制的實施以及中國商業銀行上市進程的加速為外資銀行通過證券市場進行并購提供了可能。四是對被參股銀行的影響力逐漸深化。從中長期來看,大型跨國銀行不太可能滿足于僅僅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持有被參股銀行的少數股份,而是會盡力爭取絕對或相對控股地位。即使暫時無法實現控股,外資銀行也會通過派駐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等方式對被參股銀行施加更大的影響,從而更好地為其在華整體戰略目標服務。

(二)通過產品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

與國內同業相比,外資銀行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擁有全球性的業務、先進的管理模式和風險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產品等方面。進入中國市場后,外資銀行也會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與中資銀行競爭。外資銀行在將比較成熟的金融產品引入中國的同時,也會根據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開發一些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筆者認為,一般而言,外資銀行會重點發展高利潤、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并會著力于開發中國金融市場的“處女地”。具體而言,可能重點發展以下業務:

1.貿易融資業務。在繼續發展傳統業務的同時,外資銀行將加大對福費廷、保理等新興業務的推廣力度。“南京愛立信”事件說明,此類業務可以成為外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的利器。

2.現金管理業務。通過此項服務,可以幫助客戶提高對資金的控制能力,提高資金運用效率。據報導,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等外資銀行已開始在國內推廣此項業務。

3.信用卡業務。在最高端的貸記卡市場尚處于引入階段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在產品設計、營銷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雖然在人民幣零售市場完全開放前,外資銀行不太可能獲準直接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但其可能會通過與中資銀行設立合資公司等方式有效規避這一政策限制。

4.網上銀行業務。目前,已有多家外資銀行獲準在中國境內開展網上銀行業務。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以及各項相關限制政策的松動,網上銀行業務有望在較大程度上彌補外資銀行在營業網點方面的劣勢。

5.金融衍生產品服務。隨著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匯率、利率等方面會面臨更大的風險,企業對于通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避風險的需求也將隨之提高。擁有豐富操作經驗的外資銀行有可能在這一市場中占得先機。

(三)細分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活動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外資銀行在網點數量方面的差距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觀。同時,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外資銀行也不會謀求為所有客戶提供普遍服務。這就決定了外資銀行必然會通過市場細分等手段,鎖定自己的目標客戶,并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優質的高端客戶,通過掌握20%的高端客戶來獲取80%的行業利潤。當外資銀行這一戰略得以實施后,將會對中資銀行產生嚴重的沖擊。

(四)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加快網點建設

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外資銀行特別是重視在中國開展零售業務的外資銀行逐漸形成了“以點為主,點面結合”的戰略設想,加大了在網點方面的投入。在現行的“外資銀行在監管當局前次批準設立分行之日起一年后方可提出增設分行申請”的政策約束下,外資銀行的戰略重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政策框架內盡可能設立更多的分行;二是在已經設立分行的城市設置同城支行;三是通過設置自動提款機等自助銀行設施的方式,擴大銀行業務的覆蓋面。

(五)在各種可能的組織形式中進行選擇,謀求最大利益

根據現行法規,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商業銀行業務可以采取外國銀行分行、外國獨資銀行及中外合資銀行三種組織形式。對這三類機構的監管要求上的區別,為外資銀行通過選擇適當的組織形式,實現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考慮到設立合資銀行會面臨較高的協調溝通成本,筆者認為,比較可行的戰略選擇是從外國銀行分行和外國獨資銀行中選取其一。雖然目前外國銀行分行在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上均處于明顯優勢,但部分外資銀行的確已經開始考慮將中國境內分支機構改組為一個中國法人,從而成為外國獨資銀行的可能性。

三、監管當局的應對措施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雖然在完全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特別是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前,外資銀行對整體銀行體系的還難以完全顯現,其業務戰略也無法全面實施,但當所有限制完全取消后,外資銀行必將對我國銀行業產生強烈的沖擊。因此,從現在開始,監管當局就應當開始對監管體系和監管策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并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亟需解決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合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

隨著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的設立,我國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的監管體系已經正式形成,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共同承擔監管職責。對外資銀行,特別是花旗等混業經營的跨國金融集團而言,以上各個監管當局對其在華業務都負有一定的監管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充分整合各監管當局的資源,以便提高監管效率和監管效果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這一課題的有效解決對于規范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的經營行為以及提高我國監管當局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協調和溝通,在中央層面上,要在各監管當局之間建立聯席會議等正式的協調溝通體制,并設立常設辦事機構,以保證在制定相關政策、采取相關監管措施時能夠進行有效的協調。在地方層面上,要在監管當局的派出機構之間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并進行適當的制度設計,妥善處理好監管當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問題。

(二)切實建立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

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對相關監管當局的權力、責任及權力邊界進行明確規定,在提高監管效率的同時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特別是要明確落實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責任;二是要在法律法規中對監管當局之間的協調機制和協調責任加以明確,降低協調成本;三是要對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等進行重新審查,對存在的沖突進行修訂,保證政令統一;四是為建立適用于中、外資銀行的統一的監管法規體系做好立法準備。

具體而言,近期比較緊迫的工作一是要盡快完成對《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修改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立法進度。二是對《商業銀行法》進行修訂,就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條件、審批程序及監管主體等做出明確規定。三是銀監會應盡快對與銀行監管有關的部門規章進行修訂。四是應當通過立法程序對外資金融機構參股或并購中資商業銀行的條件、主體資格、審批程序、股權比例等做出明確規定,改變現行的個案審批的模式,提高透明度,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明確的政策預期。

(三)根據監管資源的實際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監管政策

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以我國現有的銀行監管資源,以外國銀行分行為主、法人機構為輔的外資金融機構布局應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得到維持。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體現這一基本思路。一是要避免出臺明顯有利于法人機構的政策,以免為外資銀行提供錯誤的政策信號。二是要注意控制好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節奏,特別是不能輕易提前放開對人民幣零售業務的限制。三是考慮制定適當的政策,對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業務給予一定的限制。對于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來自外資銀行的沖擊主要將體現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因此,在從客戶、地域范圍等方面對其加以限制的同時,還應當采取措施對其規模加以限制。從監管實踐看,現行法規中規定的8%這一“虛擬”人民幣資本充足率只能起到審慎性作用,對限制其業務規模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考慮其他可行的措施,例如將人民幣同業借款與人民幣負債總額掛鉤。

(四)加強調查,為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做好準備

篇(4)

1.外資銀行機構總量穩步增長,但法人注冊機構數量呈下降趨勢

2000年以來,外資銀行在我國落戶的機構數量變化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除2001年和200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中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是穩步增長的。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2001年~2005年整理而得。2005年的數據截止到2005年6月底

在外資銀行不同類型的機構中,代表處的數量一直多于營業性機構的數量,但是可以預計,未來營業性機構的數量將超過代表處數量。

在營業性機構中,分行形式占據絕大部分比例,而在華注冊法人機構所占比例很低(2005年不到10%),并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由于在新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規定,外資銀行只有注冊為國內法人銀行,才能獲準全面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近期,已有匯豐、渣打、花旗等多家外資銀行明確表示,將盡快由分行注冊為法人性質的子行,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外資銀行的機構類型中,法人注冊機構所占比例將逐步增加。

盡管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總數呈現上升趨勢,但每家外資銀行擁有的分支機構數量大大低于中資銀行,以業務份額占絕對優勢的美國花旗銀行和香港匯豐銀行為例,但花旗銀行僅有5家分行、2家支行和3家代表處,香港匯豐銀行只有10家分行、3家支行和3家代表處。因此,相對于中資銀行,外資銀行是不具有網點優勢的,未來即使能夠從事人民幣的零售業務,服務對象的重點也應為高端客戶。

2.在華外資銀行業務擴展迅速,人民幣業務尤其突出,但總體市場份額仍然不高

從表2外資銀行在華資產情況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出,除2002年有所下降外,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增長率各年平均為21%),這一速度超過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增長速度,也大大超過了營業性機構數量的增長速度,說明單個外資銀行機構的業務擴張速度也是較高的。

另外,盡管當前外資銀行以經營外匯業務為主(2005年6月末,外資銀行外匯資產占總資產的78%),但人民幣業務的增長更為迅速,人民幣資產總額的增長速度平均為38%,高于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增長速度,多數年份也高于經營人民幣業務機構數量的增長速度,表明我國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發展勢頭很快,值得關注。

但是,盡管外資銀行的業務增長速度高于中資金融機構,但外資銀行占全國銀行業的份額仍然很低。2001年和2005年,外資銀行資產占全行業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8%和1.89%,沒有顯著的提高。

數據來源:同上,2005年的數據截止到2005年6月底

二、在華外資銀行的地域分布特征

盡管自加入WTO起,我國就取消了經營外匯業務的地域限制,以后又逐步增加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區域,但從表3中可以看出,當前,外資銀行在華的地域分布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 ,在中部內陸地區和西部邊遠地區落戶的外資銀行機構屈指可數。其中落戶于中部內陸地區的外資銀行最少,除了湖北省武漢市有外資銀行機構外,其余省份均是空白,而在西部邊遠地區,除了重慶、成都、西安和昆明外,其余省份也是外資銀行機構的真空地帶。這與其他國家外資銀行設立地點較為集中的特征一致。但是,銀監會多次表示,鼓勵外資銀行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將以優惠的條件和政策導向吸引外資銀行到上述地區開辦業務,新《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也體現了這一政策導向,可以預見,未來外資銀行在中西部地區設立機構的數量將上升。

三、外資銀行來源國家的特征

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銀行在我國設立了營業性機構。另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我國開設了代表處。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機構的情況(2004年)如表4所示。按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數量排列,前三位分別是日本、香港和美國。若以在我國設立分行的銀行數量排列,前三名分別為香港、美國和韓國,香港共有14家銀行開設分行,分行數量達到45家。

在西方有關外資銀行的研究文獻中,在一國設立的外資銀行的數量,與母國經濟發展情況、母國與東道國雙邊經貿關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地理與文化關系的遠近有關(如Magri等2004年),我國也基本符合這一規律,投資來源國集中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發展中國家中,與我國地理位置較近的亞洲國家較多,至于與兩國間經貿關系的相關程度需要今后進一步的研究證明。

另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外資銀行機構的設立地點上也有地域上的偏好,例如,韓國的外資銀行更傾向于在我國北方(如北京、天津)設立機構,而香港的外資銀行傾向于在南方(如廣州、深圳)設立機構。 由此可見,地理位置遠近的因素確實是影響外資銀行設立地點的重要因素。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2005整理而得。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外資銀行數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

四、外資銀行業務經營表現的特征

1.外資銀行經營情況良好,不良資產率持續下降,利潤總額穩步上升

入世以來,在華外資銀行逐步適應內地的經濟和金融環境,不良資產率由2001年的8.54%下降至2005年的1.05%。在盈利方面,外資銀行在2000年整體扭虧為盈的基礎上,2001年有大幅度的增長,除2002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但是,盡管如此,外資銀行在華整體的盈利能力并不高,5年平均的ROA只有0.45%,低于2004年世界1000家銀行平均0.9%的水平,也低于國內銀行平均0.55%的水平,說明外資銀行短期內對業務擴張和機構布局的關注多于對利潤的關注。但是可以預期,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外資銀行憑借自身優勢,將來會取得更豐厚的回報。

2.外資銀行的服務對象以外資企業為主

截止2005年6月末,外資銀行向外資企業的貸款余額為2475億元,占總貸款余額的74%,向中資機構和個人的貸款余額為878億元,僅占總貸款余額的26%,在存款方面,外資銀行75%的存款來自外資機構,只有8%的存款來自境內中資機構和個人(王新華等2005年)。但是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對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的取消,以及一些外資銀行完成法人機構的注冊轉型,可以預期中資機構和個人的業務所占比例,尤其是存款業務比例將會提高。

綜上所述,當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狀況良好,業務增長速度較快,但整體所占市場份額很小。營業性機構以分行形式為主,分布的區域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來源國家集中于與中國有密切經貿關系以及地理位置較近的國家和地區。隨著中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對外資銀行非審慎性監管措施的取消,外資銀行將在更加平等的基礎上與中資銀行競爭,希望更加能夠發揮促進競爭,提高銀行業整體效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占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其中,在國有銀行領域,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中國建設銀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36.75億美元;在股份制銀行領域。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展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總投資額為29億美元;在城市商業銀行領域,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總投資額為5.6億美元。

總的看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地域和運營門檻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已經相當廣泛地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競爭;(2)人民幣業務開放邁出重大步伐;(3)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斷加大;(4)外資銀行業務逐漸拓展,在許多領域體現出相當的競爭力。

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帶給中國銀行業的機遇

(一)有利于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于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準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準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于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占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準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準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于增強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于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后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于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篇(6)

外資銀行的進入,在很多方面給我國的金融業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刺激我國金融業的改革進程,提升市場競爭力。

2.有利于金融服務手段的創新。

3.有利于信用消費的進一步普及。

4.有利于促進投資品種的多元化,提高資本投資效用。

5.有利于大量資金的引入。

6.有助于推動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向國際標準靠攏。

二、中國入世為外資銀行發展提供新機遇

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吸引各家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參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利潤分配。 中國加入WTO以后,對在華外資銀行的限制將進一步放松,外資銀行發展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按我國在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的承諾,遵循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兩太原則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定, 中國加入WTO后,在華外資銀行待遇的變化將表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業務范圍上,在華外資銀行將享受與國內銀行同等的待遇:(1)將由原來以經營外幣業務為主轉變為既經營外幣業務又經營人民幣業務;(2)可以經營債券業務,如買賣政府債券、發行金融債券等;(3)由目前的批發業務擴展到零售業務;(4)由進出口結算業務擴大到國內結算業務;(5)外資銀行還可以經營目前中國暫缺的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務,等等。

第二,在機構設置上,將有更多的外資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進入中國,設立經營性機構。

第三,在地域上,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還主要是單元制,跨省區開展業務尚有一定的困難,進入WTO后,將有更多外資銀行在更寬的范圍內選擇其經營地域,最終將取消地域限制。

第四,在服務對象上,中國進入WTO后,外資銀行突破目前僅向三資企業提供外匯業務和部分人民幣業務服務的局限。

根據WTO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在華外資銀行國民待遇的實現,意味著中、外資銀行間進入全面競爭時代。實現對在華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后,中資銀行原有的市場準入方面的優勢不再存在。外資銀行憑借其服務理念、金融技術和市場經驗的優勢,將從多方面擠壓國內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

三、短期內中資銀行在競爭中仍將占據主導

中國以發展中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意味著金融開放只能是適度的,漸進的過程。雖然入世后, 國內銀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 國內銀行只要認清和發揮自身的優勢,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資銀行的優劣勢

優勢:

1.從分支網絡看,國內銀行擁有遍及全國的分行網絡,資金調撥迅速,可以便捷地提供基于這種網絡的中介服務。特別有利于在中國有多項投資的大企業(西門子、雀巢、朗訊、康師傅、統一等)。

2.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譽的支持,且這種優勢在客戶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在短期內這種局面不會改變。

3.外資企業向國內銀行籌借人民幣,通常以外資銀行出具的備用信用證(這是在華外資銀行一項重要的業務)作為擔保。為節省備用信用證的費用,外資企業要求國內銀行接受海外母公司的擔保或軟擔保,甚至進行信用貸款(。n cleanbasis)。如果國內銀行能控制母公司的風險或企業本身的風險,接受母公司的擔保或軟擔保,或者直接對企業進行信用貸款,從而擺脫對外資銀行的備用信用證的依賴,則是對外資銀行致命的挑戰。

4.國有商業銀行擁有文化優勢。國有商業銀行與國內企業、居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聯系,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

劣勢

1.銀行機構體制性弊端嚴重。主要表現為銀行經營行為非企業化,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服務意識淡薄,管理水平低下。

2.盈利能力不足。對2000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的研究表明,中國9家入選銀行的總體盈利能力相對落后。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規模龐大,人均創利僅為好的銀行的100分之一。

3. 資本實力較弱。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一般為全球著名的銀行,堪稱金融業超大型航母,資金實力雄厚。而我國國有獨資銀行資產質量低下,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資產比率高達25.36%,資本充足率僅在5.07%。

入世后,在面臨外資銀行強大挑戰的同時, 中資銀行面臨巨大機遇,主要有:

1.國有商業銀行可以有機會向外資銀行學習,加快自身改革步伐。外資銀行的進入為國內銀行提供參照體系和競爭對象,可以起到示范、激勵和交流的作用,促進國內銀行加快改革,加強管理,從而推動我國銀行業技術改進和金融創新的進程。

2.國有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到締約國發展業務。在入世后, 中國銀行業到海外拓展業務主要受自身經營狀況和東道國金融監管條例的限制,而較少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這就有利于國內經營狀況良好的商業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國際競爭中促進業務發展,人才成長和技術的進步。

3.銀行業對外開放,有利于改善我國銀業資本結構,增加國際金融資本流入。

4.入世后,國民經濟調整的步伐將加快,產業結構將會更快升級,一些產業重顯生機,這為國有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提供了機遇。 四、中資銀行對策

面對WTO的機遇, 中國的銀行業在宏觀體制、微觀經營環境, 以及自身的建設方面, 面臨極大的挑戰,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在未來的五年中,以下重要方面應有較大的改善, 以應對WTO的要求和來自世界銀行業的競爭。

1.深刻學習WTO精神,提高市場競爭意識

要想在開放和競爭中保護自己,就要全面加深對《世貿組織總協定》和各個協議中交易原則、規范、司法程序和裁決機構的了解和熟悉。實際上,世界貿易組織一百多個成員國中,只有十余個國家對外資銀行進入沒有任何限制,大家數國家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一些成員國以附件的形式對《服務貿易協議》的金融和保險部分進行修改,以新的承諾代替了原有的承諾。許多西方發達國家至今仍然保持著對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 并不準它們經營本幣業務。美國、歐盟國家、 日本等繼續對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作了諸多的地區限制和數量限制。人們將以上這些通稱為“灰色區域”。我們應當學習其做法,這也是與國際慣例接軌。應盡快熟悉規則,制訂措施,使國內銀行體系保持穩健,使銀行的治理結構趨于完善, 加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這樣,我們的銀行業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要花大力氣開展對歷年來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的貿易糾紛爭端案例的細致研究,并積極培訓一支素質高的精通國際經濟法的專家和律師隊伍,學習運用法律手段在競爭中保護自己。

2.加快股份制改革,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在入世后的緩沖期內,應加快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重組,爭取時間加快商業化進程和股份制進程,有條件的銀行要爭取上市;要下大力氣解決不良貸款,改善銀行的資產結構,根除導致出現不良資產的根源,整合現有的資產;要盡快解決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改善目前我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明顯低于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規定的最低水平的狀況。這樣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銀行的實力和競爭力。

3.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

篇(7)

銀行業全面開放后,目前在我國金融市場上,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實際是合作大于競爭的局面,因為這兩類機構有天然的互補性。外資銀行需要中資銀行的全國網絡和人民幣的資源,中資銀行也需要外資銀行在海外的網絡和外匯的資源。所以這種資源的互補性,最終決定它們的合作會大于競爭。

中資銀行加強與外資銀行以及戰略投資者的合作,是加快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中小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已不在少數,需要充分發揮戰略投資者的作用,深化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特別是需要真正推進外資銀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向中資銀行的轉移與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國銀行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開展中外銀行間的合作,不僅推動中資銀行在經營管理理念、公司治理結構、資本約束和風險控制手段、業務水平和金融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促進了中資銀行綜合競爭能力的增強,還對我國銀行業深化改革和銀行業長遠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形成互利共贏的大局,達到“引資、引智、引制”并舉的效果。境外戰略投資者對于入股中資銀行顯示了極大的興趣,這是因為銀行業在我國是壟斷性行業,通過參股中資銀行可以在管理、財務、市場方面取得巨大的協同效應,獲得可觀的超額利潤。這不僅符合中資銀行引進外資的初衷,也為中外資銀行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比較優勢是中外資銀行合作的基礎。外資銀行的比較優勢主要有:⑴銀行業百余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的兼并浪潮,造就了許多超級銀行,強大的資金實力是它們堅實的后盾;⑵先進的外資銀行歷經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不斷地實踐、改進和完善,已經形成比較健全的管理機制、決策機制、經營機制以及強有力的風險防控和業務開拓的能力;⑶先進的經營方式,比如說綜合經營,將銀行、證券、保險集于一身,打造出巨型“金融航母”,中資銀行目前還無法與之比較。

中資銀行自身也擁有諸多比較優勢:⑴長期、廣泛的客戶基礎。從“小”就土生土長,在文化、理念等許多方面是認同一致的。這種積淀帶來持續的慣性,不會一朝一夕就改變;⑵中資銀行也在不斷地改善和提升自己,以鞏固相對固定的客戶群體。⑶中資銀行在網點和市場份額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四大國有銀行在全國機構網點已經超過10萬多家,家門口的便利就足以成為很多人選擇國內銀行的理由。

中資銀行網點上的優勢,可以為外資銀行拓展零售業務提供支持和幫助。比如現在有些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和中資銀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而中資銀行也可以借力外資銀行發達的國際網絡優勢促進國際化進程,比如通過和萬事達、VISA等信用卡組織的合作,中資銀行銀行卡實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發行。很顯然,在國內物理網點稀少的外資銀行更是希望通過網上銀行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客戶正在離開銀行是今天的現實,以網上銀行為主的電子銀行逐步替代銀行網點是明天的必然。現在我們大多數網點非常擁擠,難以實現對客戶分類服務,如果我們可以把他們更多地引向自助渠道,那么我們將能夠集中力量為重要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機構調整也將更為簡單,人力物力等運營成本也將得到降低。從長遠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轉換成本的下降,外資銀行的服務對象也將逐漸由高端擴大到高?中端客戶。一方面,外資銀行會增設更多的網點,其服務區域將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甚至農村轉移。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將繼續爭奪尚未股改上市的商業銀行,以期進一步擴大客戶基礎。荷蘭合作銀行已參股農村合作銀行――杭州聯合銀行,澳新銀行也入股了上海農村商業銀行。

在具體業務合作領域,可以就多種業務展開合作。⑴資金借貸領域的合作。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分支機構少,造成中長期人民幣資金來源短缺,而中資銀行可以通過人民幣資金拆借來滿足外資銀行的需要。⑵網絡資源的共享。外資銀行可以利用我國商業銀行的網絡為客戶提供資金清算和貿易結算服務。⑶銀團貸款方面的合作。跨國公司對銀行業務質和量方面要求會不斷提高,為分散風險,雙方可以共享客戶,通過銀團貸款的方式共同承擔風險和收益。⑷消費信貸領域的合作。國外銀行開展消費信貸的歷史比我們長,特別是住房按揭業務、汽車按揭業務以及銀行卡業務等,雙方的合作會促成更多的交叉銷售創新產品,有利于提高雙方的盈利水平。⑸客戶信用信息的共享。外資銀行對我國少數大企業比較熟悉,但對廣大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來說,卻不了解他們的信用記錄,這無疑將成為外資銀行加快業務發展的一個障礙。在與這些客戶開展業務時,外資銀行可以向中資銀行征詢,由中資銀行提供有關信息。同時,外資銀行擁有管理和分析客戶信用記錄的先進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雙方共享客戶信用信息資源,能夠促進自身業務的順利發展。⑹人員培訓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外資銀行對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手段非常熟悉,可以對我國銀行管理人員進行此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外資銀行要開展人民幣業務,需要一批熟悉人民幣業務運作方式和法規的人才,中資銀行可以協助外資銀行提供這方面的培訓。

所以,中外資銀行是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共贏的。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合作范圍也將逐步擴大,如賬戶清算、清算、福費廷、QDII托管、財富管理、資產轉受讓等,中外資銀行都可以建立合作關系。

發展趨勢

中外資銀行的合作將出現更多模式。現在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股權合作呈現四面開花的勢頭,隨銀行業全面開放的深入,中外資銀行合作將在更廣的層面得到推動。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外資銀行的合作已成為不斷探索的新課題。我國銀監會鼓勵和支持中外資銀行在股權、業務和技術方面開展多元化的合作,勢必使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模式帶來多樣化。

中外資銀行新的競爭焦點將是中小企業投融資領域。外資銀行目前主要通過掌握20%的高端客戶來獲取80%的銀行業利潤,中外資銀行對高端客戶群體的爭奪還會持續升級。另外由于外資銀行在大型企業客戶爭奪上還沒有形成優勢,外資銀行會開發目前比較薄弱的細分市場――中小企業投融資領域,這將是中外資銀行下一步新的競爭焦點。

外資銀行為深化利潤發展空間將加快零售銀行業務的開發。由于我國銀行業傳統經營模式的慣性,給國內的批發和零售市場留下了空前的發展空間。中資銀行一直關注大型企業貸款,在零售銀行業務領域的經驗遠遠趕不上外資銀行,這給外資銀行帶來了發展機會。當前,信用卡已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消費信用產品,信用卡的使用量和利潤率將出現爆炸式的增長。未來信用卡、住房貸款和投資產品在中國零售業務中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因此,外資銀行在我國是以零售業務為基礎,以爭奪中間業務為特征的發展態勢。

中資銀行混業經營限制將受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的共同趨勢。在我國,盡管金融混業還沒有成為金融發展的主流,特別是還存在著金融業法律上的障礙,但不同金融機構間的業務合作和交叉、金融集團的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為突破混業經營的限制打下了基礎。特別是商業銀行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標志著現行分業經營制度的某種松動。對此,任何中外資金融機構都不會坐失良機,而必然積極尋求某種先機。

篇(8)

2006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開放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戶以及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隨著《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出臺,對于經營人民幣業務執照的限制將進一步取消。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有198家分行,大概有70家是代表處,所有這些機構都是在24個城市進行運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資銀行獲準將中國境內分行改制籌建為外資法人銀行,除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花旗銀行(中國)中國有限公司已經獲準開業,其余8家正在進行改制籌建的外資銀行是:恒生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荷蘭銀行、永亨銀行、新加坡華僑銀行、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2007年4月2日,轉制成為外資法人銀行的“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開業。而在同一天,經中國銀監會正式批準,首批拿到本地注冊的法人營業執照后,匯豐、渣打、花旗、東亞等4家外資銀行在內地的100多家網點也同時開業,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幣服務。中外銀行同臺競技的序幕正式拉開。

一、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的評析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07年對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發展情況的調查(本報告的調查發現基于對40家外資銀行的訪談。這40家銀行代表了積極參與中國銀行業市場、來自22個國家/地區的74家外資銀行)結果顯示:外資銀行對中國內地銀行的評價還是相當之高,其中29家受訪外資銀行給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滿分為10分)。然而,他們同時指出了中國內地銀行所存在的問題:例如,國內貸款市場方面(風險控制、對不良資產的處理、貸款評級系統準確性、對抵押的依賴)、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統、董事的獨立性、前/中/后臺職能重疊),市場運作方式(利率管制、對高風險、低利潤貸款的集中、費用/傭金管制、受監管影響的交叉銷售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策略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飛速發展,90%的國外投資者都認為投資環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也是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銀行體系是漸次開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國批準外資銀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戶以及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能夠面對的客戶群進一步擴展,中國市場進一步打開,這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外資銀行有很多,但市場份額實際上非常小。據統計,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為1.71%,貸款和存款產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進行的一項全國性金融調查顯示,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明確表示將選擇外資銀行的人數占10.8%,仍愿意選擇國內銀行的人占72.7%,另外還有16.4%的人在觀望。同時,該項調查顯示,外資銀行的最大優勢是“服務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確實,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高效率業已成為外資銀行的形象定位。

中國有近13億人口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外資銀行極力想開拓的市場,外資銀行總部承諾,與對其他市場業務發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將大力支持其中國機構的業務。那么,外資銀行如何發揮自身所長,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和中國內地銀行這樣的巨人進行競爭呢?筆者總結了外資銀行的三條發展策略:

(一)積極搶占零售業務市場

外資銀行在國內的迅速擴張讓國內的銀行業充分感到了壓力,我們發現,外資銀行在國內擴張的重要武器正是他們最為擅長的個人零售業務。個人零售業務是以存款為基礎的個人匯兌、結算、人業務、投資業務、咨詢評估、家庭理財、信用擔保和承諾等各種金融服務,它是商業銀行實現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匯豐、荷蘭、東亞等幾大外資銀行早已蟄伏國內多年,他們都以零售業務作為搶占市場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團牽頭,中國人壽、國電集團、中信信托等組成的花旗財團擊敗國內外競爭對手,成功收購了廣東發展銀行85%的股份。此次收購后花旗銀行擁有廣東發展銀行20%的股份,有業內認識分析,通過參股廣發行,外資背景的花旗銀行可以建立一個面向所有消費者的銀行,同時還可以打開一扇零售銀行業務的窗口。

對國內銀行而言,批發業務一直是主題業務,通常占到整個業務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業務一直被大家忽視,不但占的比重很小,產品和服務的種類也相當單一。隨著整個金融業已經意識到個人零售業務的重要性,這樣的狀況在最近幾年發生了一些的改變,但是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經過多年的發展,金融產業鏈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零售業務的貸款需求日益增加,從房地產貸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車貸款。目前美國個人貸款已占到全部貸款的40%以上。而在中國,盡管企業貸款仍占到總貸款額的90%,但近年來個人貸款業務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時間里,中國人民幣個人貸款業務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了33.1%,其中房地產個人貸款從2000年底的5600億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萬億元,信用卡也從零發展到4000萬張,未來隨著發卡行數量的增加和個人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個人貸款業務的數量和比重都將大幅上升。與此同時,企業貸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國,公司金融業務部門中傳統貸款業務所占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小,投資銀行、證券交易等服務于直接融資市場的業務正取代貸款業務成為公司金融業務的主流,而這些業務具有較強的中間業務性質,使整個公司金融部門的資金支出下降。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巨大的居民財富和儲蓄,為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外資銀行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并積極采取行動拼搶該領域。據國家統計局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產階層,這些將是零售銀行業務的主要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理財市場,將是外資銀行目光瞄準的重點。

(二)積極運用營銷手段,倡導人性化服務

外資銀行一直以來十分注重各種營銷手段的運用,積極倡導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以外資銀行在“結構性存款”這一業務的開發為例來進行分析。

結構性存款是結構性產品的一種。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收益的業務產品。結構性存款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的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增長迅速,2003年在我國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顯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資者的熱捧,并在理財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結構性存款種類繁多,各家銀行競爭激烈,而外資銀行在這一領域處于領跑位置,我們來分析一下外資銀行得以領先的原因:

1.市場細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一種產品的市場營銷能否成功,關鍵要看它是否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外資銀行針對不同客戶進行不同的產品設計,以滿足不同需求。結構性存款吸引人之處在于可以通過這一工具達到投資其它產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的資本項目未自由兌換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可以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過去個人無法投資的領域。從這一角度出發,外資銀行選擇多種掛鉤方式,與世界各地豐富的投資品種相聯系,能夠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外資銀行在結構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質精。所謂“精”就是每一款產品都針對一類客戶的投資需求,滿足投資者某一方面的投資需要。比如花旗銀行“優利賬戶”就是針對有短期外匯投資需求的投資者。又如東亞銀行利率指數掛鉤保本投資產品中對VIP客戶和普通客戶的收益率不同,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

2.探求客戶心理,細待優質客戶。外資銀行很注重研究客戶心理,以此為基礎開發出有巨大需求的產品。比如針對高端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強、風險厭惡程度低的特點,外資銀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而對于一些優質客戶,外資銀行會提供收益更高的產品,使這些客戶獲得尊貴的感覺,以建立長期的關系。而且,外資銀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蘭銀行“梵高貴賓理財之全球配置債券基金籃子掛鉤結構性存款”,引入全球債券基金作為掛鉤標的,盡管國內很少有人對這一領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豐厚的預期回報率還是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購買。

3.揚長避短的產品定位。盡管外資銀行都努力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但它們的側重點不盡相同。比如荷蘭銀行主要定位為掛鉤各類指數的3-5年中長期產品,渣打銀行以3個月-3年的中短期產品為主,同屬匯豐集團成員的恒生銀行和匯豐銀行的產品流動性較強,東亞銀行則在新推出的產品上采納了類似基金的靈活增持和提前贖回機制。每家銀行都力爭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推出相應的產品,發揮出自身比較優勢,從而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創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現有法律規定,獲得稅收等方面的好處,降低成本。目前我國法律對結構性存款的規定較少,對其性質還未確認,在此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外資銀行在這方面目光敏銳。比如2005年開始,外資銀行開發的結構性存款開始掛鉤海外指數,如道·瓊斯指數、恒生指數、國際商品期貨指數等,突破了境內只有QDII才可投資境外市場的規定,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在增加產品需求的同時,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創新精髓,創造更優的組合搭配。金融創新的精髓在于運用尖端技術對現有收益風險進行剝離、分解并通過重新組合或復合創造出新的收益風險關系。結構性存款的設計上最主要的一點是選擇合適的內嵌衍生品。外資銀行擅長搭配不同的期權類型,比如在提前終止權的運用上。因此外資銀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創造收益。

(三)力求通過合作進行競爭達到共贏

就競爭來說,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合作進行競爭,而不是通過純粹的競爭來進行競爭,即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和本地銀行進行互補式競爭,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銀行進行直接的和面對面的競爭。渣打銀行是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進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隨著客戶的足跡來到中國,渣打銀行網點所覆蓋的區域80%是外商投資者的活躍地區,不僅牢牢抓住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且已經將觸角伸入重慶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區。很多外資銀行都抱有長期發展態度,它們進入中國市場是希望有長期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在某些領域,可以實現和當地銀行的長期發展,匯豐、花旗在浦東就有類似領域的合作。應該看到,外資銀行來到中國并不一定僅僅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能夠補充在中國已經存在的東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產品,也希望能夠促進當地銀行推出類似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合作者都在市場中獲勝了。現在單一外資銀行參股上限是20%,外資銀行總參股比例是25%。外資銀行進行戰略性投資希望得到更大份額的參股,例如,渤海銀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個全新的銀行,其即為外資銀積極擴大參股份額的一個成功例子。

總之,外資銀行希望實施有機增長的戰略。有機的增長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團隊,而且要不斷發展壯大,希望這樣的投資戰略能夠達到共贏,讓投資的銀行獲益,讓中國的客戶和消費者也獲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整個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為“四化”,即廣化、深化、強化、優化。廣化: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劉峰.淺談外資銀行在華投資與個人理財的關系[J].法制與經濟,2007,(6).

篇(9)

[作者簡介]邱房貴,梧州學院副教授,廣西梧州543002

[中圖分類號]17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2―0047―05

一、外資銀行的產生和發展

外資銀行源于銀行業務經營的跨國化。它的產生最早是為了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海外的貿易行為提供外匯結算、外匯交易、出口信貸等業務服務。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影響下,跨國公司擴張迅速,為了爭奪跨國公司這樣的大客戶,那些有實力的大銀行自然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隨著跨國公司走向海外開設分支機構,這直接促進了外資銀行的發展。

銀行業務的跨國經營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有學者認為可追溯到羅馬時代。但一般認為,現代外資銀行起源于19世紀中后期。1865年英國的25家銀行在海外開設了240多家分行,由此踏出了現代外資銀行發展的第一步。隨后,荷蘭、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銀行紛紛在海外開設分行。這些早期的外資銀行數量較少,業務有限,加之內部管理、外部競爭以及戰爭等原因而破產倒閉。當代的外資銀行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禁止國內銀行開設分行,致使美國銀行紛紛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由于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美國的海外銀行發展迅猛并取得了獨步天下的地位。其數量從1950年的95家海外分行發展到1970年的536家,其資產也從1955年的20億美元增至1970年的526億美元。而同期其他國家的跨國銀行發展緩慢,以外國銀行在美國的分支機構為例,其總數只有50家。直到70年代,西方國家的外資銀行總體上才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美國的海外銀行持續迅猛發展外,英國、法國、加拿大的海外分行、附屬行、聯屬行在70年代末也分別達到了1101家、391家、295家。80年代后,美國金融地位相對下降,日本金融地位繼續上升。到了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銀行已開設了1091家;而美國銀行的海外資產開始出現負增長。此時,后起工業化國家的外資銀行業務也有了相當的發展。

我國境內外資銀行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發展起來。1979年我國批準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東京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82年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金融營業性機構的試點,同年批準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1985年,我國的廈門、珠海、汕頭和海南四個經濟特區也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1992年又批準大連、天津、青島、寧波、福州、廣州對外資銀行開放,并擴大到13個沿海城市。1995年我國的金融開放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城市增加到24個。1998年7月中旬中國宣布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機構的地域限制。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銀行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勢。據銀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06年9月末,在中國注冊的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法人銀行業機構共14家,下設17家分支行及附屬機構。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行;41個國家和地區的183家外國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242家代表處。

從外資銀行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窺出外資銀行的一些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外資銀行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趨勢:

1.外資銀行的擴張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本流動的成本正不斷下降,為謀求利差和監管程度的差異,跨國銀行致力于海外擴張的趨勢越加明顯。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各國逐步放寬了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市場待遇等方面的限制,促使了外資銀行的發展。而《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實施,更為跨國銀行的海外擴張掃除了障礙。在這個大環境下,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資產、存款和貸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截至2006年9月末,其在華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1051億美元,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9%,其在華外資銀行存款總額達到334億美元,貸款余額為549億美元。

2.外資銀行向業務自由化方向發展。當前,銀行業務自由化是世界金融發展的綜合體現。其具體表現在:一是放寬了銀行業務的經營范圍。由于直接融資的發展,銀行的存貸業務下降,因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分業經營的西方國家就陸續允許所有的金融機構參加銀行、證券、保險交易。如美國在1980年允許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業務可以適當交叉,使商業銀行既能從事長短期融資等銀行業務,又能從事證券、租賃、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從而拉開了銀行業務全能化的序幕。而1999年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則完全取消了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界限。二是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市場利率的日益攀升,企業融資出現了非銀行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美國于1980年決定在7年內取消利率的上限管制。隨后,其他國家也先后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三是解除外匯管制,促進資本的自由流動。四是放寬其他各項金融限制,如解除對外國金融機構的活動范圍限制,以方便本國銀行進入外國市場和外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

3.中間業務成為外資銀行的搶占焦點。外資銀行首先要搶占的是外匯業務市場。外資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全球化金融集團母公司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良好的商業信譽、穩固的海外客戶關系和便捷的全球網絡,繼續吸引外資投資企業和國內外向型企業等客戶。風險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間業務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不動用或較少動用自己的資本,而主要以中間人的身份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并收取服務費的業務,包括國際結算、個人消費信貸、財務顧問、代客理財和信息咨詢等。外資銀行由于其外來特性,存在被東道國民族心理是否接受以及在機構擴張過程中所存在的法律和經濟限制等問題,這使其難以在傳統業務,尤其是本幣存、貸款業務取得優勢,中間業務勢必成為其擴張的重點,故又被稱為“黃金業務”。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間業務是一個尚未被完全開發而又極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因而,其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4.跨國銀行設立外資銀行越來越多的采用了并購方式。如:1997年11月30日德意志銀行收購了美國的信孚銀行,由此使其總資產超過8200億美元;1998年4月6日,美國花旗銀行和旅行者

公司合并成花旗集團,資產總額近7000億美元;2000年,日本興業銀行、富士銀行和第一勸業銀行宣布合并,組成一家資產總額約13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的銀行集團;2005年,德國裕寶聯合銀行并購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成就了近年來歐洲最大的跨國銀行并購案。

雖說銀行業的并購由來已久,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浪潮迭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銀行業自身追求經濟效益。通過并購不僅可以節省巨額的研發費用和網點建設費用,獲得管理和財務上的協同效益,而且還可以使一些相關的金融產品進行交叉銷售,創造更多的銷售機會,從而可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通過并購當地銀行,外資銀行可獲得當地銀行的本土優勢,減少法律、行政管理、風俗習慣等的限制,縮短贏利時間,與當地銀行優勢互補。創造出更強大的競爭力。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需求,以提高銀行國際競爭力和爭奪全球金融霸主地位。跨國銀行競爭的重點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爭奪。各國為爭奪全球金融市場,不僅鼓勵國內銀行并購,也鼓勵國內銀行并購國外銀行,以組建超級金融集團,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5.“客戶中心主義”將成為外資銀行的營銷策略。在近百年來國際銀行的發展史中,“以質取勝”和“以量取勝”是兩種主要的經營模式,相應的“客戶中心主義”和“產品中心主義”是兩種主要的營銷策略。前者因無眾多分支機構的支持而注重培植特定的客戶群體,盡量滿足客戶的金融需要;后者因有廣泛的機構網絡支持。而注重開發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由于外資銀行難以在短時間內在東道國建立一定規模的分支機構網絡,加之客戶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迫使外資銀行必須從客戶需求出發,充分體現“以質勝出”和“客戶驅動”,為客戶提供“量身度造”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這種營銷策略的指導下,銀行營銷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實施客戶情感經營管理,令客戶滿意,使客戶成為銀行的忠實擁護者。

二、外資銀行的發展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

外資銀行在東道國的發展初期,其經濟影響并不很大,但隨著外資銀行整體數量的膨脹和規模的擴張以及參與程度的上升,東道國銀行業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資銀行進入不僅增加了市場競爭者的數量,而且還擴大了市場的邊界,同時對市場結構和組織結構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外資銀行的進人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東道國的經濟產生了雙重影響。當然,不同國家金融體制的成熟程度不同,外資銀行對不同國家的經濟影響側重點及其程度也有所不同。

外資銀行對東道國的有利影響表現在:

1.加快金融服務市場的建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會給當地的銀行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因而迫使本國銀行改善經營管理,開拓新業務,提高競爭能力。

2.外資銀行的進人可以改善東道國的投資環境。跨國公司的發展客觀上要求銀行為之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服務,鑒于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合作關系,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不僅可以增強跨國公司進人東道國市場的信心,而且,通過其所提供的業務咨詢、進出口結算等服務可以滿足跨國公司的金融需求,從而改善東道國的投資環境。

3.外資銀行的進入能促進東道國人力資源的發展。外資銀行進入東道國市場。通常會大量招募當地人才,這有利于東道國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為東道國培養銀行業發展的后備力量。由于服務業無法像普通技術和設備一樣進行跨國界的轉移,因而外資銀行對其從東道國招聘來的職員必須提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培訓機會,以增加職員的技能和有關知識。對有可能成為其職員的人員以及與之有業務關系的企業人員提供培訓等。一般而言,外資銀行的投資規模越大,其需招聘的員工和需接受培訓的人員就越多,對東道國人力資源發展的作用就越大。同時東道國也可借鑒外資銀行帶來的先進理念、管理模式,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

4.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有效地改變東道國的資金供應狀況。首先,外資銀行通過直接提供貸款、境外承銷證券、參與國際租賃、改善投資環境、帶動國外投資等活動,可有效地改變東道國的資金供應狀況,彌補國內儲蓄不足。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證明,東亞5國的銀行負債與資本流動的時間基本一致,而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金融儲蓄率與國內儲蓄率正相關關系較為顯著。這對于國內儲蓄普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作用非常重要。其次,由于外資銀行在放款時比東道國銀行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從而可以提高東道國儲蓄的利用效益。據分析,我國外資項目的平均投資效果系數、平均投資回收期和平均用匯創匯率等效益指標,普遍比國內企業的投資項目高出40%~70%。

5.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加快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進程。首先,外資銀行的進入可改變東道國舊有的融資體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實行相對封閉的發展策略,融資渠道過分依賴內部積累。外資銀行進入后,不僅可以打破這種封閉型的融資狀態,為國內簡潔融資開辟新的渠道、新的方式,而且通過其參與股票和債券市場,還可以在規范和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其次,外資銀行的進入可直接推動東道國貨幣化的進程。據克拉克等人對阿根廷上世紀90年代金融市場開放后的研究發現,阿根廷金融深化的指標M3/GDP在1991年為11.2%,而1997年升至24.8%。私人部門貸款/GDP由1991年的11.8%升至1997年的18%,這是阿根廷金融發展最為迅速的幾年。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的現象。再次,外資銀行的進入可強化東道國的金融競爭機制。在發展中國家,由于長期的金融管制,使國內的銀行業在經營管理、業務創新、市場信息收集與處理、技術服務等方面都非常落后,競爭也十分有限。外資銀行進入后,使金融機構多樣化,國內企業有了選擇的余地,從而可以強化東道國的金融競爭機制。最后,外資銀行的進入還可以加快東道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一方面,外資銀行的進入本身就標志著東道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有了更多的聯系,而且,外資銀行的進入,還促使東道國的銀行按照國際標準進行改革和管理,以盡快和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的進人為東道國銀行到海外擴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有利于本國銀行進入實行對等互惠原則的國家,從而可使東道國在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促使金融深化在廣度上的延伸。

6.外資銀行的進入能推進東道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矛盾一般都比較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東道國可以引導外資銀行投資于基礎設施,促進東道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在20世紀80年代,用于我國能源、交通建設的國外貸款約占外國總貸款的60%,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7.外資銀行能夠促使東道國的信貸資金流動更為合理。外資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善于提高資金使用率,同時外資銀行能夠運用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風險;此外,外資銀行進入會促使東道國銀行貸款及處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有助于提高東道國銀行的信息質量,為東道國金融監管當局創造良好的監管環境。外資銀行還是一種穩定的信貸來源,當需要的時候,在東道國的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可以從母銀行募集資金或資本。

8.外資銀行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東道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外資銀行的一部分外匯資金是從其關聯行調入,而且在東道國經濟前景看好時,外資銀行還可促進國外資本的流入,從而可改善東道國的國際收支情況。

9.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強了東道國銀行部門的監管力量。外資銀行的高技術業務和產品促使東道國監管當局提高監管隊伍的質量與規模,因此無論是對東道國銀行還是對外資銀行都可能提高其監管水平。而且,在監管過程中,外資銀行通常重視對會計報告等的信息揭示制度,如果東道國銀行注意仿效,則信息的透明度會有所改善。在外資銀行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意識到,金融風險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有關國家所實行的“糟糕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糟糕的金融監管”,如果市場上留有投機空間,那就是政府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上的失誤。因此在引入外資銀行的同時,要注意從法律制度上加強對外資銀行風險的預防管理和危機處理。經濟條件的變化必然打破舊有制度安排下的利益均衡,從而對制度進行替換的需求與供給之規律影響產生,在此影響下各國的有關法律規制都是隨著外資銀行的發展變化而在不斷地發生變遷。如今,不僅發達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法律規制已相當完善,發展中國家的法律規制也正逐步完善。但由于經濟結構的和諧能力、法律制度的成熟程度、外資銀行的發展狀況、本國銀行業的競爭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資銀行法律規制目的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內容安排上存在許多差異。發達國家的規制目的主要是促進本國銀行業的競爭,并以此打開其他國家金融市場的大門;而發展中國家的規制目的主要是保護國內金融的健康發展,限制外資銀行在本國的競爭力,同時通過積極、適度地引進外資銀行,以促進本國金融與經濟的迅速發展。

我國2006年12月11日起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均簡稱為《條例》)。《條例》強調了由非審慎性監管向審慎性監管轉化的原則。在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問題上,《條例》也作出了解釋,其別強調外資法人銀行導向政策,就是要求外資銀行在中國以國內銀行法人的方式存在,其在準入程度、監管標準上盡量與中資銀行一致。《條例》對外國銀行進入既采取了全面開放的原則,基本上全面兌現了對WTO的承諾;同時又通過一些新制度規則的設計、新組織形式的創立等方式來控制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的風險和保護國內銀行業及民眾之利益,以便在此基礎上來防范國內銀行業的風險,形成銀行業新的競爭格局及提高銀行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外資銀行的消極影響表現在:

1.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嚴重沖擊東道國國內的各項業務。首先,國際業務將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由于外資銀行自身的優勢和東道國銀行自身的劣勢,外資銀行首先開拓的是國際業務市場,如外匯存貸款業務、國際結算業務、對外委托、咨詢以及其他中間業務等,并在短時間內即可占領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其次,本幣業務競爭將進一步激烈。從長遠看,外資銀行將致力于東道國本幣業務的經營,并將以優良的服務吸引客戶。如在我國,由于居民儲蓄存款與利率正相關性極弱,而把服務態度的好壞,是否方便、與銀行的關系等作為選擇儲蓄機構的首要標準,致使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存款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最后,個人消費業務也會全面受沖擊。個人消費業務由于量大、風險低,近幾年在國外發展迅速,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個人消費貸款還處于起步階段,難以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這種狀況的持續將嚴重壓縮國內銀行業的經營空間。

2.外資銀行與東道國爭奪人才。擁有精通銀行業務又懂外語和計算機的銀行專業管理人員、業務操作人員是銀行在未來競爭中獲勝的基礎。外資銀行進入后,必須由熟悉本地市場的人才經營管理,因此,其定會以優厚的工資待遇、優越的工作條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培訓及成長機會等優惠條件,挖走本地銀行的優秀管理人才和業務骨干,并帶走一批客戶;相反,本地銀行由于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其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當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轉人另一家銀行,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去留問題,隨之將可能帶走部分業務、客戶或專項產品,甚至這將可能變成一個關系到該銀行競爭地位的大問題。

3.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外資銀行進入后,首先會借助其與母國企業投資者的地緣關系以及長期形成的銀企關系,爭取母國企業在當地投資的企業,而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本土化”,其將以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和培養當地的優質客戶,而將一些風險大的客戶留給本地銀行,致使東道國國內銀行業出現“劣客驅逐良客”的現象。如我國人世伊始,就發生了南京愛立信公司和浙江慶豐印染公司等績優公司離開中資銀行而投向外資銀行的事件;而優質客戶的流失,將導致國內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一步惡化,并威脅著國內銀行業的持續經營。

4.外資銀行的進入可能影響東道國貨幣政策實施的效率。據研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穩定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不可能同時兼顧。而外資銀行帶來的資本自由流動可能會限制東道國當局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縮短東道國國內反周期措施的時間間隔。如一國在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必須上調利率。而利率的上調又容易出現借助外資銀行而流人大量資金的現象。為穩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買人外幣,出售本幣。其結果是國內利率下降,國內需求增加,通貨膨脹上升,緊縮政策失效。

篇(10)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日本輸出入銀行經批準進入北京設立代表處,拉開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序幕。1995年,中國向外資銀行開放的城市增加到24個。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速度不斷加快,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也全方位展開。

一、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情況

1、外資銀行在華機構設置

目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參股或控股中資金融機構,中資銀行性質未變;二是在華建立代表處,待條件具備升格為分行,最后升級為獨立法人銀行;三是在中國建立合資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機構,但性質上屬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從地區分布特征看,外資銀行機構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天津、大連、廈門等地,這些城市外資銀行設立分行的數量占到在華外資銀行分行總數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據統計數據,外資銀行在我國共設有34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202家分支機構,2家外商合資銀行,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226家外資銀行在華代表處、95家外資銀行分行。

從來源國別(地區)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資、韓資、日資、美資、歐資銀行在華均設有分支機構,甚至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開始在我國建立網點。在華外資銀行來自德國、日本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最多,網點數量占到在華外資銀行總數的60%左右,其次為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銀行來華設立銀行機構較多。

從國際超強銀行在華分布特征看,進入美國《財富》雜志排行榜500強的國際跨國金融機構中,已有一半以上在華建立了機構,在投資銀行、公司金融、個人銀行業務各方便競相發展業務,與中資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尤其在上海、廣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為突出。

2、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經營現狀

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開放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開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從整體上看,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重點主要是集中在貿易融資、中間業務和高端個人銀行業務,外資銀行在客戶選擇和產品設計方面,一般都避開中資銀行的優勢。在客戶群上,外資銀行主要選擇高端零售客戶、需要復雜金融產品和海外金融服務的公司客戶。競爭的主要手段是產品創新和業務整合。不同類型的進入方式意味著不同的經營策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銀行由于背景不同,其業務發展戰略迥異。如,批發和零售兼營的全能型銀行選擇了全面發展的戰略;批發型銀行專注于拓展企業和銀行業務市場;還有的則致力于專項業務;日本的銀行主要面向日本企業客戶;臺灣則努力發展個人金融業務;歐洲的銀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發展方式較為謹慎;美國的銀行多采用激進的產品設計。

截至2009年底,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1.35萬億人民幣。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和市場份額的情況如圖1所示。

至2009年底,在華外資總貸款規模為人民幣7236億元,存款總額為7336億,不良資產占比0.85%,利潤總額64.5億元,保持了資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亦達到20.76%。按照主要經營指標衡量,在華外資銀行經營情況排名見表1。

2009年,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取得的利潤大幅下滑,但中國仍然是外資銀行“新興市場戰略”發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逐步緩解和中國經濟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網點拓展瞄準新興熱點地區。網點布局在追逐國家區域發展規劃的同時更趨均衡化。2009年,外資銀行在繼續深化一線城市的營銷網絡建設的基礎上,同時緊密跟蹤近年來涌現的新興區域發展熱點,加速在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區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島、寧波、大連、廈門等沿海港口城市,匯豐、花旗、東亞等前期布局較早的銀行已經開始加速在這些城市的支行網絡建設。包括重慶、成都、武漢、濟南、太原、南寧、哈爾濱等在內的重要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也成為外資銀行競相布局的新熱點。除加速重點城市的網點布局外,外資銀行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布局也繼續穩步推進,如匯豐和花旗分別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

(2)股權投資進退分化明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外資銀行在華股權投資出現了進退明顯分化的復雜局面。由瑞銀集團2008年底盡拋所持中行H股開始,外資金融機構對中資銀行股份的減持在2009年上半年達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銀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主要中資銀行都先后受到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大幅減持,主要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自救之舉,而非對中資銀行投資價值的否定。與此同時,另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則加緊了對中國銀行業的股權擴張,一類是以德意志銀行和西班牙對外銀行為代表的、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歐洲金融集團;另一類是以恒生銀行等為代表的亞洲金融機構,由于以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遠離危機發源地,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有限,也開始了針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資本擴張。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前景的信心。

(3)業務創新。外資銀行重新重視他們更擅長的理財中間業務、投資銀行和財務顧問業務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幣業務的拓展,在銀行卡、個人貸款、電子銀行等業務上創新不斷,其捕捉市場機會和產品創新設計等方面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展現。

二、我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隨著外資銀行在華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為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帶來了新的動力,有利于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另一方面,隨著監管對象的增加,監管范圍的擴大,監管理念的更新,也對我國的金融監管當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監管體系

中國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和自主開放政策的需要,修訂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逐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報告》等法規、文件和部門規章組成的外資銀行監管法規體系。

銀監會成立以后,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的金融

監管體系,這一方面反映了監管當局加強監管制度建設和提高監管效率的意圖,另一方面也預示著金融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格局仍將繼續維持。銀監會的成立為提升外資銀行監管的專業性提供了保障。在具體操作上,我國對外資銀行從進入日常-監管-風險控制與處置-市場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監管程序。

2、對外資銀行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這些年來中國銀行業的監管水平總體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許多方面與《巴塞爾協議》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并且面臨著一些監管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監管目標和監管理念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外資銀行監管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政治行為特征,但是監管不是管制。加強監管不是提升干預力度,加大監管成本,而是為了本國更好的發展,吸取他人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由于監管原則和監管理念的不明確,導致了監管職責不明確、結構性的監管過度和監管不足并存。

(2)監管法規不夠完善。監管的有效性依賴于監管的法制化,而我國的金融立法相對滯后。引進外資銀行以來,直到200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彌補了法律監管上的漏洞,但相關法規的健全工作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監管資源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還停留在傳統“經驗式”管理階段。主要實行報送稽核。監管部門對各外資銀行報送的報表、材料進行全面分析,以確認其經營的合規性。而對于外資銀行運營的風險性監管上處于監管不足的狀態。

(4)監管資源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的監管在資源方面相對缺乏。包括監管人員、信息系統等方面的不足。在監管人員方面,表現為量不足、質不高。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缺乏靈敏、準確、高效的監管信息系統。在監管信息流程上,表現為低效率性。金融監管當局與相關機構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與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當今世界金融體系間的跨國聯系不斷加大,僅在某一國范圍內考察金融監管問題已不能滿足金融監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要加強與各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以協調監管措施,降低共同面臨風險。而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在這一方面尚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3、有關對外資銀行監管的建議

上一篇: 影視文學知識點 下一篇: 項目經營風險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阿v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综合日韩 | 亚洲欧美中文另类列奇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视频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