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8 16:12: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影視文學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如教學語音。知識方法:什么是元音字母,什么是元音音標,哪個元音字母在單詞里重讀時通常讀哪個音標,非重讀時又讀什么,有哪些特殊情況。
能力培養:根據已有知識的發音要領,能準確推測和自然地發出同類詞的讀音。
注意的問題:不但要清楚每個音的發音部位,而且要注意發音時口形、氣流的變化過程,使之既有分步的思想,還要一氣呵成。如〔u〕這個音,口形必須有一個由大變小的過程。這樣也就可以逐步做到“字正腔圓了。”
但把握知識點僅是教學內容問題,還必須解決方法和目標問題,那就是注重實踐性。注重實踐性有兩層意思:一是英語語法教學應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實際操作中學習;二是引導學生將學到的語法知識運用于語言實踐。這樣做可使理論和實踐在學習和運用兩個流程中得到雙向流通,既可提高教學效率,又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一、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英語語法知識。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講授語法知識不宜從抽象概念開始,而應從具體材料入手,讓學生在英語的實際操作中學習英語語法知識。如英語的名詞單數變復數問題,不宜一開口就講怎樣加“s”,怎樣加“es”;哪些詞是規則變化,哪些詞是不規劃變化;還有不可數名詞。這樣講學生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們應充分利用本教材的特點,從實際操作著手,把課文中出現的含有復數變化的句子,再加上一些稍有變化但可以聽懂的句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講出來,或在稍加指點的情況下做出來后,再進行總結。這樣做學生會感到具體易懂。
在時態教學中,每涉及一種時態,開始我們只講它的動詞變化和有明顯特征的詞。比如,講現在進行時,我們只指出有一種常用的時態的結構是be+ving形式,它常與listen,look,now,What are you doing?等詞或句子一起出現,然后聯系課本,聯系現實生活大量地去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開始只練不講,逐漸點滴地指一指。最后等大家對本句型能不假思索地說出來的時候,才進行一番必要的總結。
二、將英語語法知識運用于語言實踐。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我們教英語語法知識,決不是要學生當“糧倉”,而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就必須引導學生將學到的英語語法知識運用于語言實踐。當然這一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實在是太難了。我的做法是:
不論是視頻、音頻、社交網絡還是搜索,阿里均將其納入了自身的生態,而其背后,則是通過全渠道的新媒體形態,為其電商業務的壯大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阿里正在操盤一場數字化+電商的時代大戲。
如果說在PC時代,阿里建立了一個被動型的搜索+導航的電商體系,那么,今天的阿里是在建立一套,基于全渠道的,主動型數字化營銷體系。不過,一成不變的是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服務宗旨。
搜索引擎的主動出擊
搜索引擎,作為PC時代的產物,匯聚著數以億計的流量,同時,也潛藏著一筆非常寶貴的大數據財富。之所以在百度“霸占”搜索市場之后,依然有諸如360、搜狗、有道、UC等瀏覽器的誕生,其背后隱藏的價值才是其產生的根本動因。
一方面,可以通過搜索結果,主動的向用戶進行內容或產品的推送,產生曝光價值。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抓取用戶行為,解析用戶習慣,從而對用戶進行標簽化分類,讓推送行為更加精準,也更加人性化。目前,阿里擁有UC Web、神馬搜索兩款平臺外搜索工具,結合其平臺自有搜索數據,完全可以實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電商推廣。
影視音樂文學價值爆發
在音樂、影視、文學方面,阿里的布局可謂大刀闊斧,坐擁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兩大平臺,更是有高曉松、何炅等名人助陣。在推出了Tmall Box Office流媒體視頻服務,之外,更是將優土收入囊中。在文學方面更是擁有書旗小說、淘寶閱讀、UC瀏覽器、神馬搜索、PP助手、天貓圖書六大入口。用戶數已達數億,日活躍用戶超千萬。并且阿里文學還對接整個阿里平臺的大數據系統,這對于精確匹配用戶需求、精準定位潛在的IP用戶群起到了很好的指引。
在IP價值凸顯的當下,阿里在影音文方面的布局可謂不遺余力。收購優酷土豆是很重要的一步棋,張勇說,這筆收購完成后,阿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ID打通,幫助商家能更好地識別消費者、獲取目標人群。在影視上的布局,完全可以Copy到其音樂及文學產業,這樣一個集音樂、影視、文學于一體,向用戶進行高精準推廣營銷的內容矩陣得以完成。
社交+電商迎合時代潮流
隨著90后、95后用戶的崛起,用戶的購買路徑正在發生很微妙變化:電商正在朝社區化形態轉變。張勇總說,現在用戶行為變化太快,他們已經徹底、全面地擁抱了互聯網,這讓天貓和商家產生了一種恐慌:我們到底有沒有跟上他們的節奏?
事實上,阿里的反應并不慢,在N年前,就入股新浪微博,其后又投資陌陌,最近更是與新媒體營銷企業走的相當近。阿里旗下湖畔基金與IMS新媒體商業集團共同投資成立網紅經濟投資品牌鳳梨科技,在湖畔大學的第二期學員名單中,IMS創始人兼CEO李檬赫然在列。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許多古典文學名著被制作成影視作品。近年來,我國又興起了一股古典文學名著影視作品重新制作的熱潮,在制作過程中都把重心放在了創新、超越以及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上。影視制作包括編劇和拍攝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語言內部的轉換過程,目的在于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重構原作意義;第二個過程是符號之間的轉換過程,是通過聲音、圖像等媒體手段對劇本內容進行多模態構建。這兩個過程都可以被看作是廣義的翻譯行為。翻譯是對原文文本的改寫,古典文學名著的影視制作也是對原作的改寫。本文試根據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為例,分析文學作品影視制作過程中改寫思想的體現。
二、改寫理論與影視制作
任何翻譯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接受環境中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操控而進行的不同程度的改寫。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改寫都體現某種意識形態和詩學。因此,翻譯不僅僅是譯者的個人行為,而且也體現贊助人的意志。贊助人對翻譯活動的操控體現在三個方面: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和權勢地位。作為一定意識形態的代言人,贊助人利用話語權力對譯者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甚至對整個翻譯過程進行直接干預,而譯者是以改寫者的身份參與翻譯活動的。但是,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之下,譯者也并非毫無選擇,相反,他們可以選擇接受制約,也可以選擇挑戰,發揮譯者的主體性,體現譯者自己的意識形態和詩學。譯者主體性既包括譯者的能動性,同時也包括譯者的受動性。譯者受到的制約越多,其創造性也越強。
改寫思想也體現在古典文學名著的影視制作當中。譯者即影視制作者,贊助人即投資者和潛在的觀眾等。他們對影視制作的操控也體現在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和權勢地位等三個方面。影視制作者不但受到贊助人的操控,同時也受到原作的束縛。和譯者一樣,影視制作者只不過是從兩個枷鎖中間尋求一條出路,實現一種平衡。理想的狀態是最后的作品既能體現贊助人的意識形態,保障譯者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同時又不違反原作的思想精神。這就要求影視制作者在贊助人意志的操控之下,選擇適當的策略和方法,在忠實于原作思想的前提下對原作進行改寫,使影視觀眾與原作讀者有著相同的閱讀享受。
三、影視制作中的改寫
原作的思想通常隱含在情節的描寫中,或者被物化在主要人物形象上。《水滸傳》中的宋江仗義疏財,被譽為“山東及時雨”、“孝義黑三郎”。然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其貌不揚的宋江為何能夠服眾,做梁山之主呢?有研究認為,宋江從上梁山泊的第一天起,就表現出非凡的組織才能,具有軍事家的機智和謀略。事實上,宋江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既要反抗朝政的腐敗,又要維護帝王的統治。作者試圖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尋求平衡,希望把宋江塑造成忠義雙全的楷模,同時,深受儒家“無為”、“寡為”思想影響的作者不可能讓宋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這也使得宋江的形象長期以來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
作者對宋江形象的刻畫中采取了科學敘述和藝術敘述兩種敘述方法。按照科學敘述,宋江是典型的仁義之士;按照藝術敘述,宋江所做的都是不仁不義之事。影視制作者應該把這一矛盾忠實地表現出來,對原作的改寫既不凸顯宋江的仁義道德,又不渲染宋江的“勇悍狂俠”。下面分別從人物形象和水滸精神兩個方面來分析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在影視制作中的改寫。
1 人物形象的改寫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影視作品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是原生態的,等待著讀者去解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后者是由影視制作者創造出來的,已經經過了解讀,給觀眾留下的解讀空間很小。杰出的編劇或導演能夠從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抓住最為典型的一個,使之成為最大概率形象,或者盡可能地使其保持原生狀態,留給觀眾較大的解讀空間。經典名著能夠讓讀者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理解和新收獲,因而百看不厭。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有時也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感受,那些導致人們百看不厭的成分恰好是沒有被制作者完全解讀的部分。優秀的影視作品會誘發觀眾閱讀原作的興趣,拙劣的影視作品會限制觀眾做進一步的思考。
《水滸傳》第六十回講述晁蓋率軍攻打曾頭市,半夜三更劫寨時中了埋伏,混亂之中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樣的毒箭射中面門。作者沒有明說是史文恭所射,但讀者從箭上所刻之字上做出的第一反應就是史文恭所射。而晁蓋臨死時對宋江的囑咐“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卻意味深長。其一,晁蓋知道宋江有投降朝廷的愿望,不希望把寨主的位子讓給他,他量宋江才能平庸,不可能捉得“射死我的”;其二,“射死我的”沒有明指,說明晁蓋知道射死他的人可能不是史文恭。原作的敘述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金圣嘆的解讀是:殺害晁蓋的其實并不是史文恭,而是宋江。隱含在文字當中的這些微妙信息在電視劇《水滸傳》和《新水滸傳》中都被抹殺得干干凈凈,用特寫鏡頭直接把射殺晁蓋的兇手推向了史文恭,沒有給觀眾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間,其藝術價值也大大削弱。
原作對宋江形象的刻畫集中體現在騙取秦明做強盜和逼迫朱仝上梁山兩個片段中。在《水滸傳》第三十四回,秦明被花榮用計活捉。為了讓秦明上山做強盜,宋江派人去青州城殺人放火。導致秦明全家被殺。
秦明見問,怒氣道:“不知是那個天不蓋、地不栽、該剮的賊,裝做我去打了城子,壞了百姓人家房屋,殺害良民,倒結果了我一家老小,閃得我如今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若尋見那人時,直打碎這條狼牙棒便罷!”
按理說,宋江正是那“該剮的賊”。然而,秦明“又自肚里尋思:一則是上界星辰契合,二乃被他們軟困,以禮待之,三則又怕斗他們不過”。這種反應顯然與秦明性情不符。在描寫秦明的幾段文字中,作者四次提到“秦明是個性急的人”。如此性急之人,如今也“只得納了這口氣”。這個閃得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宋江這么做只是為了“先絕了總管歸路”。然而,在宋江自己倉卒決定并走上梁山泊的途中,一封報喪的家書,便使他叫苦不迭,捶胸頓足,哭罵自己是不孝逆子。這種作為似與仁義無半點瓜葛,而宋江表現出來的不可動搖的孝心正體現了他自私陰險的本性。
這段對塑造人物形象起關鍵作用的敘述在電視劇《水滸傳》中被一概抹去,在電視劇《新水滸傳》中雖然得以保留,但對原作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改寫:一是王矮虎、劉唐等在宋江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去青州城殺人放火;二是青州知府以為殺人放火者是秦明,于是殺了他全家作為懲罰。前者直接把罪行從宋江身上移開,并成功地加在了慕容知府的頭上;后者阻斷了觀眾的解讀渴求,并引導觀眾表達對殘暴官吏的憤怒,對秦明棄暗投明的喝彩,對宋江“替天行道”的支持。這種改寫表面上維護了宋江忠孝仁義的形象,但實際上卻打破了作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試圖尋求的平衡,使觀眾對宋江的形象產生認識上的偏移,從原作、作者和讀者的角度來看都是失敗的。
《水滸傳》的主題之一是逼上梁山,但實際上大多是宋江所逼。宋江上梁山之后,“眾好漢皆宋江延攬而至”。在《水滸傳》第五十一回,雖然“眾人都稱贊宋公明仁德”,但真正的仁德卻從朱仝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朱仝為了雷橫能夠照顧老母而私下放了雷橫,替他吃官司,賠盡自己家私,被發配滄州。因為深得滄州知府喜愛,朱仝在盂蘭盆節帶知府的小衙內看燈,卻遇到宋江唆使來逼他入伙的雷橫。
雷橫道:“哥哥在此,無非只是在人之下,伏侍他人,非大丈夫男子漢的勾當。不是小弟裹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遲延自誤。”朱仝道:“兄弟,你是甚么言語?你不想我為你母老家寒上放了你去,今日你倒來陷我為不義!”
然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宋江指使殺人成性的李遣殘忍地殺害了小衙內,又絕了朱仝的歸路。
只見吳用、雷橫從側首閣子里出來,望著朱仝便拜,說道:“兄長,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將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曉。”朱仝道:“是則是你們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個!”
當下朱全對眾人說道:“若要我上山時,你只殺了黑旋風,與我出了這口氣,我便罷。”李逵聽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鳥!晁、宋二位哥哥將令,干我屁事!”
按理說,朱仝與宋江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這種仇恨也只在李逵礙于宋江情面,“只得撇了雙斧,拜了朱仝兩拜”中化解了。朱仝的仁義與宋江的不仁不義在這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宋江表面上慷慨大度,但對自己的仇人剖腹挖心,生啖其肉,“真有犬彘不食之恨”。然而,這種典型的刻畫人物形象的情節在電視劇《水滸傳》中被完全刪除,在《新水滸傳》中被改寫為李逵與朱仝爭奪小衙內時失手把小衙內丟下了山崖。雖然保留了情節,但歪曲了原作的意圖。
2 水滸精神的改寫
文學名著在影視制作中無論如何改寫,但不可改寫原作的精神。《水滸傳》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時又浸透著極其絢爛的浪漫主義精神。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成功典范。浪漫主義的夸張和渲染集中地體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對武松打虎的敘述中,武松吃了五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這在常人是難以想象的,但這是武松,因此讀者愿意接受。盡管是大英雄,武松也未必敢與老虎較量,但在酒力作用下,還是出現了較量的場面。武松本來有燒棒為武器,但如果用武器打死了老虎,也不會在觀眾心中掀起太大的波瀾,李逵后來也曾用武器殺死了四只老虎。作者只好讓武松打急了,燒棒打在了枯樹上,折為兩段,于是只好徒手打虎,“打到五七十拳”,把老虎打死了。這種浪漫夸張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敘述讓讀者能夠產生一種沖動和釋懷。寫極駭人之事,卻盡用極近人之筆。電視劇《水滸傳》對打虎場面的表現扣人心弦,武松大英雄的形象在徒手打虎中得到痛快淋漓的展現;《新水滸傳》的制作者顯然曲解了燒棒打在枯樹上的含義,為了突出場面的驚險、打虎的艱難,在武松與老虎的對峙中,武松明顯處于劣勢,情急之下伸手撿起地上的石頭,隨手拔出腰間的尖刀,于是運氣使其絕處逢生。武松打虎連燒棒都不用還會用得著石頭和尖刀?這顯然不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壓制了觀眾的心理期待。
觀眾心目中的梁山好漢,個個英勇了得,人人身懷絕技,七八百斤重的石頭能舉過頭頂,碗口粗細的楊柳能連根拔起,理所當然比一般的市井無賴厲害,一刀殺死牛二,三拳打死鎮關西不僅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內。知縣看了武松和死虎,心里也自忖“不是這個漢,怎地打得這個虎”。觀眾豈能接受西門慶能和“這個漢”形成對手?畢竟西門慶不是梁山好漢。然而絕處逢生的場面在武松和西門慶打斗中再次上演。
一、以人為本,尊重個性需要
1、了解學生個性特點,針對不同個性靈活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課堂上不搞一刀切,沒有考試壓力,就不必用統一的的一本教材灌輸所有學生,而是根據其個性、愛好、特長加以引導啟發,激活學生進入豐富優美的語文世界里,接受美文熏陶,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廣泛感受、閱讀那些一輩子受用的經典美文,培養學生良好個性。
2、營造寬松的語文學習氛圍,不拘泥于一本教材,不局限在一堂課,大量引進各種有益的語文資源,讓學生有條件地自由選擇,舒展個性、活躍思維,在快樂學習中培養學生擁有豐富美好的精神世界。
3、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語文學習注重提升聽、說、讀、寫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知識水平、技能是不一樣的,好的習慣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培養和約束,所以,應在課堂內外通過各種靈活方式,力爭對每個學生進行不斷的引導,使其從點滴積累中形成好的習慣。
二、學以致用、適應就業和社會需要
1、掌握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并學會應用,在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為了實際應用而不是為了考試拿高分。
主要表現在:
要求學生識記、認讀基本字詞并正確書寫應用;培養自學能力,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如字典、詞典)查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問,自我拓展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
學會傾聽,具備一定聽力水平,通過課堂教學和訓練,使學生做到與別人說話時能耐心認真、有禮貌、能聽懂對方所講的內容、涵義。
加強口語訓練與學習,能流利地說好普通話,掌握自我介紹、他人介紹、交談、復述、演講、講故事等實用口語表達能力。
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了些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方法,學習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基本文體的特點是及閱讀方法,進入中職階段后,要在此基礎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因苦于考試壓力而不放棄自己喜歡的課外閱讀,到了中職階段,沒有考試壓力,學生自我閱讀的空間大大拓寬了,為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具備欣賞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在教學上,要指導和訓練學生閱讀文章時,如何學會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體會作者表達方式和思想感情,全面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因沒有了壓力,就不必拘泥于課本和教材,就可大量引進有益的、學生感興趣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上、讀好書的習慣。
具備基本寫作能力。中職階段的語文寫作應有別于中學的作文,區別于中學作文寫作那樣寫好作文是為了考試得高分,中職語文寫作應體現在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具體體現在:
要求學生廣泛閱讀時,要學會動筆,學會對文章作必要的圈點,會列提綱、寫概要、會寫讀書卡片,會摘錄文章重要內容,會對文章的經典名句、名段選擇識記乃至背誦。
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句子、標點,學會書寫時如何做到合乎規范和要求。
要求學生平時多動筆、多練筆,寫周記、日記,養成多觀察、多思考、多體會,進而把自己的觀察體會寫成完整篇章。
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及今后職業需要,會寫符合要求的、與專業有關的、進入社會后會用得著的應用文,如,說明書、廣告、條據、、便條、求職信、應聘書等。
掌握整篇文章寫作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如,審題、選材、布局謀篇,學會使用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說明等基本表達方式,能用完整篇章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注重實踐性和體驗性
既然中職語文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得高分,那么語文學習應是開放性、多樣性的,語文學習應具有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在這廣闊自由的空間里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張揚個性,設法讓學生親近語文,接受美文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從而學生具備好的精神文化內涵,在教學活動中做到:
(一)、注重書本與生活的聯系,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引導學生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形成技能,如,書本上學到了傾聽、交談的內容,就要鼓勵和要求學生多主動與人交往、主動開口說話以獲得技能。
(二)、拓展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演講比賽、書法講座、讀書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自參與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有了自信心和實用技能。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9-0023-02
記者,記錄者也,作為新聞傳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信息、記載社會輿論的重擔。尤其在信息資訊高速運轉的當下,擁有高素質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的人才能快速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傳達信息,才能有效地為大眾提供具有價值性的信息。那么,新時期下的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科學素養的必要性具體說來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另外,他們到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科學素養才能達到社會寄予的要求呢?
1 新聞工作者具備科學素質的必要性
科學素質一詞具體說來可以理解為以下含義:具備對某種專業術語及理論的
基本認知和理解能力;具備包括社會與技能等多種學科相結合的公共政策議題能力。以上是針對大眾的思維方式而言,對于廣大新聞媒體工作者來說,要將新聞資訊等信息取材于社會,又要比社會直觀的表達方式更顯專業與藝術,則應該要求自身的科學素質水平高于普通民眾。因此,新時期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總體而言應該具備以下素質:本身應不斷充電,力求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向,通過合法的多途徑手段獲得新聞信息并準確直觀地將其轉換成為傳播實物告知大眾,做好為人民宣傳正義與科學的“好喇叭”。
1.1 職業性質的要求
新時期的媒體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字不漏地對信息進行呆板報導,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自身的科學文化知識或手段對其進行實質性的、深層次的挖掘。舉例來說,大眾對社會突發事件的報導并不僅僅追求現象,而是需要了解深層次的原因或實質,而沒有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水平是不可能達到要求的。
1.2 時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為大眾宣傳信息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大眾每天都會接受來自社會四面八方的各類資訊,科學生活、科研進展、科研專家等逐漸占據人們的生活,此時如果新聞工作者本身不擁有這方面的認知與素養,不能夠對其進行及時的完整和精準描述,那么有可能導致人類與先進邁上一大步失之交臂。
2 新時期下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科學素質
2.1 愛崗敬業的務實能力
不論哪一行業,愛崗敬業、腳踏實地的認知都是其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而在新時期的電視新聞工作中,如果連最基本的愛崗敬業精神都不具備:做事拖沓、半途而廢,寫寫文章混日子、愛干不干,沒有通過實踐而草率決定,只要有以上任何一項死角都不能稱之為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而那些對工作充滿干勁,積極熱情,為求真實而工作甚至達到忘我境界的人往往都能受到同事、家人、社會的尊敬與稱贊。因為只有具備以上素質,才能真正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從內心希望通過大眾了解實情而解決問題,為人民謀福利。
2.2 科學知識的獲取能力
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不僅僅需要了解本專業內的基本知識,還應該廣泛涉獵各個學科的知識,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曉。綜合來說,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其本身應該具備廣博而專業的理論科學知識,在工作中能夠談古論今、與人侃侃而談,如此才能在工作中發揮自身水平快速理解當前事態并作出相應措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一個新聞工作者孤陋寡聞,對所發生的事件沒有任何專業性的評價或體會,那么即使再大的信息傳載量都不能引起其重視,甚至錯過某項重大事件的深層挖掘機會,更不能有效地為公眾提供有用的信息,這種人也將在職業生涯中一事無成。
2.3 敏感信息的把握能力
它表現為電視新聞工作者通過自身不斷累積的心理素質與感知能力對社會各種突發事件與現象直觀描述、捕捉并記錄存檔,最后展現在大眾面前的一種行為能力。舉例來說,記者,顧名思義,為社會時間與現象記錄的工作者。如果其本身不具備對新聞素材的敏感性,那么,他如何對信息進行原始階段的挖掘和后階段的分析操作呢?所以,在傳播媒體設備設施不斷更新、各種媒體主體“相互廝殺”的當代,電視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強化心理承受能力,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中提升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力才能高效精準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完整真實地公之于眾,最后分毫不差地為公眾謀福利。
2.4 穩定扎實的實踐能力
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通過自身優秀的職業素養與心理技能挖掘到價值性
新聞的程序過后,還需要利用專業的實踐能力處理好后期的新聞信息。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新聞畫面的理解處理能力,只有自身理解了新聞所要表達的信息才能完成后期成品制作;第二是邏輯分析能力,快速對新聞排序等進行流程處理,避免畫面缺乏系統性、趣味性;第三是質疑能力,得到好的新聞線索并能夠對其進行后期處理是必須的實操能力,但在此過程中,如果不能對該新聞現象或事件提出自身的質疑,只能平淡地對其進行論述,無疑這條新聞并不能引起大眾對其的關注和追蹤,最后只能作為一條無效信息被人遺忘;第四是捕捉大眾對新聞素材的喜好能力,在當下注重曝光率與收視率的社會,如果新聞工作者不熟知大眾的愛好與注目點,一味采取古板思維進行新聞制作,那缺少了觀眾該如何將自己的見解展示于人呢?第五是具備對信息高效的精煉概括能力,優秀的文字處理與畫面處理能力能為新聞稿請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更能夠得到大眾的關注。
3 結論
新時期下的新聞工作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描述時,并不僅僅完整地將事態作出復制,而是應該通過自身基本的科學素養將其本質告知于大眾,最大程度地做到真實、客觀、準確地宣傳,這樣,才能不違背自身的職業道德與責任,為公眾追求真實、有效地新聞提供條件,才能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
參考文獻
一、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的現狀
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試行)》,高職學生的英語聽力應該“能聽懂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使用的結構簡單、發音清楚、語速較慢的英語對話和不太復雜的陳述,理解基本正確”。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的都是“啞巴英語”,他們重視語法、閱讀和寫作,忽視聽力和口語;高職英語聽說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放聽力材料,學生聽材料,然后完成練習,教師核對正確答案。學生往往覺得英語聽說學習很枯燥,同時由于高職學生本來英語聽說水平就不是很好,聽力材料稍難點,學生就會覺得很困難,久而久之,學生會完全喪失對英語的興趣,放棄提高聽力的信心;再加上英語聽力的課時有限,而且我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輔助聽說教學的英語電影視聽說教材。英語教師們處于自發,嘗試的階段。由于工作量大,加之英語教師普遍教學任務繁重,所以很多時候變成單純的影視欣賞課;雖然目前高校都配備多媒體教室,但由于擴招導致學生人數增多,多媒體教室的發展趕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語電影在聽說教學中的運用。針對他們所表現出的這些問題,英文電影教學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這是因為電影所使用的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十分廣泛的,可以在各個方面促進高職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聽說方面的能力。
二、英語電影運用于聽說教學的優勢
1.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美國學者Krashen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語言習得”理論指出人們掌握某一種語言所通過的主要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習得(acquisition),另一種是學習(learning)。“學習”是指有意識的研究,以理智的方式理解語言(一般指母語方以外的第二語言)的過程;而“習得”通常是在大量的語言信息的刺激下,通過語言的自然交際獲得的,類似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Krashen 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的結果。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真實”的藝術時空,教師利用與現實生活相仿的環境進行教學,能把學生帶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語言情境的直觀性使學生在心理上可以輕松地進入最佳聯想、認知以及行為狀態。例如,學生在欣賞《變形金剛》時,影片中一個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而這些表達方式在英語課本中是學不到的。具體來說,學生可以看到演員對話時的表情,聽他們表達不同情緒時的語氣變化,還能看到不同場合下演員的動作舉止,這些都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學生從這些演員身上學到了如何用英語進行交際。
2.反映深刻的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也在學習一種文化。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橋梁,英語電影蘊含了濃郁的文化特色,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文化習得的過程,越是深入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越能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
3.激發學生興趣及參與聽說的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杰說:“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任何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動機為前提,聽說教學也不例外。筆者曾對學生作過問卷調查,100%的學生歡迎把英語電影運用于高職高專英語聽說課的教學中。英文電影畫面直觀,形象生動,語音純正。學生們觀看時用心去傾聽和理解,不僅能提高聽力,還能鍛煉英語發音。合適的影片,學生就可以找到討論的話題,在語言和內容上可以自然地激發起內心感想,這樣的影片可以在英語課堂上或課后激發起學生討論的熱情和動力,在語言表達方面起到很好的啟迪和借鑒作用。教師在聽說教學中可增加以影視為中心的語言活動,挑選出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英語電影讓學生來學習和欣賞,從視覺和聽覺方面進一步增加語言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電影所反映的諸多社會問題都會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交流熱情,比如愛情、環境保護、自然災害、世界戰爭和和平問題等。電影源于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夸張表現,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給其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環境下學到的語言和表達是最容易記住并且應用的。學生關心、喜歡交談的電影可以使他們擺脫語言表達和交際時產生的焦慮困擾,讓他們可以自由大膽地交流。
4.有助于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觀看英語電影能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習英語。由于有視覺的作用,在畫面、表情、身體語言等因素的幫助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人物對白的領悟,促進聽力理解。而練習活動一般都是通過小組問的協作完成,能減少學生的焦慮情緒,增強自信心。
三、教學中對影片的選擇
1.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一般來說,首先最好選取中英文雙字幕影片,逐漸過渡到英語字幕,最后到沒有字幕,讓學生逐漸從依靠視覺學習過渡到依靠聽覺的學習和理解。對于剛入校的大一新生,他們的語言基礎較薄弱,聽說水平有限,應該選擇通俗易懂的影片,比如像一些動畫片《神犬也瘋狂》、《加菲貓》、《冰河世紀》、《美女與野獸》等。對二年級的學生,則應選擇有深刻文化背景知識、語音純正的影片,如經典影片語言取材于現實生活,更加生動和規范。例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哈利波特》、《綠野仙蹤》、《樓上的外星人》等等。
2.影片要適合英語視聽說學習。選擇電影要“三看”:一看信息含量是否足夠;二看內容是否貼近生活;三看發音是否標準。以上三個方面涵蓋了語言學習中語音、語調、節奏、用詞等幾大要素。
3.主題思想健康向上,有利與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電影與其它教育手段一樣,所隱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4.拓展性,通俗性,趣味性。選擇電影還有“三性”:一是拓展性,所選材料應對教材內容有所擴展或補充;二是通俗性,選取的材料要通俗易懂;三是趣味性,盡量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及話題。
5.緊貼課本,服務教學。教師應該選擇那些與課本內容關聯的電影,以便學 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課文。
四、英文影片在教學中的運用
1.課前準備。取的影片內容。收集背景知識,準備與影片有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內容。還要結合學生能力來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影片,有針對性地設計聽說練習,計劃好操作步驟。
2.課堂教學。
(1)角色定位。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聽說課堂的定位。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聽力理解為目的。學生也要調動自身的知識,認真參與,而不是純粹的影片觀賞者。
(2)練習活動。活動的開展應遵循教學的目的,并視學生的英語能力而定,可采用雙人練習,小組練習等多種活動。1)有的活動宜在影片觀看前進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如根據片名預測影片內容;讓學生事先傾聽影片中的主題曲,然后抒發感受,進而對影片梗概做出預測。2)有的活動宜在看片的過程中進行。如暫停、定格某些畫面、場景,讓學生描述當時的情形,并推測即將發生的故事情節;讓學生了解片中出現的特色短語、句子用法,即興設想情景加以運用。3)有的活動宜在觀看影片后進行。如分析片中主人翁的性格:闡述片中反映的主題思想;分角色扮演影片中的部分情節;模仿片中人物的語音語調來進行配音練習。組織學生就影片主體內涵及影片中體現的文化差異展開討論,鼓勵他們積極發表個人看法,聆聽其他人觀點,對比原來搜集到的影評材料,挖掘影片的深層內在等。
五、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合理安排影片在聽說課的觀看時間。盡可能地變大班教學為小班制。選取觀看片斷的方式,保證與之相應的課內活動時間。整體觀看可放到課外進行。其次教師之間相互協作,不僅減少工作量,還可以完善影片在聽說教學中的運用。與此同時,高校要提供足夠的技術設備,英語教師們也要加強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六、結語
根據心理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僅靠聽可以記住全部信息的15%,僅靠看可以記住25%,而視聽結合可使學生記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著名語言教學專家斯特姆斯基(Stempleski)和托馬林(Tomalin)也認為,音像結合的教學手段比任何一種媒體都能更全面而真實地展示語言信息,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等器官去積極捕捉并理解語言信息,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因此將原版英文電影引入到英語聽力教學中來,對英語聽力的教學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運用電影進行語言教學是一項費時費力的艱苦工作,但是如果我們從它給外語教學帶來的諸多益處考慮,還是值得我們去實踐的。
參考文獻:
[1]盛建元.外語視聽說教學的理論及其優勢[J].外語電化教學,1998(02).
[2]周新武.多媒體環境下欣賞美國經典電影《飄》的教學設計[J].考試周刊,2007(21).
[3]皮亞杰.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一、“大板塊”自主閱讀
首先,要讓學生瀏覽或默讀文本,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產生初步印象,使其在感悟文章的基礎上自然產生閱讀期待。然后,鼓勵學生概括文本大意和主旨,并及時作出評價。
二、借助八字要訣,提升閱讀基本素養
從小處、簡單處著手,指導學生凡讀文必動筆,并在文本上“點、圈、劃、補、概、聯、悟、記”。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首先要對這八個字講解到位并能在閱讀時應用到位。其次,要讓學生知曉并認可其重要性。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用心指導,即精選一些案例,引導學生體驗,幫助學生概括,并不斷地實踐、實踐、再實踐。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過程,需要師生用心去做,持續去做,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教師在給案例時,給學生呈現要求,即重要信息下加點兒,好處是對知識有較深刻的理解;在困惑處圈疑問,并標問號,擱置存疑,體現閱讀智慧;在精要處,即關鍵詞、句下劃橫線,并加驚嘆號,以加深印象;在前面所標記的信息下、疑問旁、精要處,用一兩個詞語把自己的理解和感觸表明,以強化知識,提示問題,評論得失。這四步是閱讀的基礎,也是比較容易操作的環節,需師生反復實踐,堅持數周后,便可練成這個本領。下面的四字方法是閱讀的升華,側重思維與創造,難度有所增加。在閱讀中找可概括要點之間聯系的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來概括句子、段落及文意,可用波浪線,建立聯系網,即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特別要關注連詞。文本與作者及背景聯系,與讀過的相關文章聯系,與社會生活及已有經驗聯系,通過由此及彼廣泛聯系創建一個小系統,把涉及文本的問題放到這個系統中思考、驗證,從而得到相對準確的答案。這個步驟可用于閱讀理解題的練習檢測中。結合所讀文本,感悟其對自己人生的啟迪,感悟文章表現手法的精妙,教師可在練習題后加此環節,任其感悟。通過要點聯接,理解性的背誦,記住本文本的要點。最后,自己能夠建構一個思維導圖,就會很好地掌握這個文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心指導很重要,例如在點、圈、劃,概時用不同顏色的筆。充分相信學生更重要,經過一段時間持續體驗后,要放開手讓學生自己使用八字要決法去閱讀,去解決問題。開始,我在這方面包辦過多,總是擔心課內時間不夠用,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結果導致學生不會思維,只會機械跟隨,走了形式。后來,我擺正了自己教師的角色定位,幫助引導學生實踐。學生的智慧潛能很大,而其發展歸根到底是靠他們自己去完成的。另外,我們要對學生操作“八字要決”閱讀的技能增長有耐心,從模仿到獨立應用,是一個從探究到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與實踐,只要磨練成熟了,我們想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形式多樣的閱讀訓練,鞏固學生自主閱讀效果
有了上述兩個步驟的鋪墊,要給學生提出不同形式的訓練要求,以鞏固學生自立閱讀的效果。以下是部分訓練形式。
1.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找出答案。
2.概括推理問題。先提主旨大意,篇章結構,檢測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再提文章中無法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訓練學生的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3.細節閱讀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實。
4.答案討論。分組討論問題答案,讓學生把握篇章結構和主要內容,并能通過上下文構建一個思維導圖,用簡單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
這種閱讀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技能。
以上是我在指導學生對英語課文自主閱讀的粗淺嘗試,以后我要不斷探索、改革,將其完善,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在我們心中,象牙塔本應該是充滿人文主義色彩的培養人才和探求學問的場所,人文主義是大學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但現在很多大學除了顯著的功利化、行政化之外,那種純潔神圣的精神早已不復存在。浙大迎新橫幅新標語之所以在微博上被狂轉,以跟“熱烈歡迎新同學”這樣的老標語截然不同的奇葩之姿讓校園內外的人都津津樂道,在筆者看來,正是對當前失去獨立文化靈魂的大學精神的反思,“不傾國,不傾城,不虛化,不浮躁”,不正應該是純潔神圣的大學之特色嗎?(Cuilifeng)
2.中國式選美最缺什么?
選美在各地不斷升溫,隨著重慶小姐、海南小姐、安徽小姐、湖北小姐等等選美活動的此起彼伏,“美”成了一種被商家競相運作的商品。不過近來連連引發輿論嘩然的各地選美活動,皆因千挑萬選始出來的“美女”,在公眾心目中難以達成共識乃至貽笑大方……
希望選美不要僅僅停留在商家炒作概念、純功利性的低俗層面。如一項選美結果能成為我們共同享有的文化情感符號,這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像我們中國人不管身處何地,只要提起西貂王楊四大美女,亦或是紅樓、三國、水滸、西游四大名著,都會情不自禁撥動最深處的那根心弦,她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低俗的商業炒作,而是一種共同記憶的符號,成為這個民族文化和種族命脈的傳承的載體,這才是選美活動應該擁有的靈魂所在。(劉春龍,中國網)
3.文明就像衛生紙,沒事少扯!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224-02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時期積累、沉淀、凝聚起來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校園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的獨特特點,使得校園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里更為重要,如何規劃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成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1 高職學生特點分析
從總體上看,高職的學生和普通高校學生有相同之處,但又有其獨特的一面:
(1)文化底子偏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全面擴招,高等教育的學生綜合素質也在明顯的下降,高職層次的學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層次,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文化課的成績偏低。很多高職學校只要考生過了專科提檔線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礎可想而知。
(2)對人生的目標模糊,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
學習習慣不好,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學都帶著原來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使他們在接受知識上要慢一些,而且在課余時間,他們也不能自我加壓。對于人生的長遠打算更是缺乏認識,或者說有的同學是害怕考慮,在回避或者在逃避這個問題。缺乏青年人那種對知識廣泛涉獵,銳意進取的精神。
(3)活動性較強,組織紀律性差。
高職學生雖然文化底子偏差,但大多活動性較強,動手能力普遍較好;課堂注意力保持時間相對較短,這也是導致他們文化底子薄弱的原因之一,課堂講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曠課、遲到、上課睡覺、考試作弊等平時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事件屢見不鮮。但由于大多數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與技能培訓相關的實訓課程效果反而較好。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風氣影響。
大學生活相對于中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了父母老師在身邊的管束,學生更感到自由。各種社團活動、學生干部工作、社會兼職、宿舍活動、專家講座、自習課、網絡游戲、戀愛等,這些豐富的生活讓一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無法正確處理學習與其他生活活動的關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學以后聽高年級學長、老鄉的一些不負責任、不正確的言論,說大學很自由,上課可以逃課,考試時臨時抱佛腳或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強通過,最后導致學習動機不明,學習興趣降低,反而把學習當做了副業。
2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針對以上高職學生的特點,原先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主渠道的課堂教育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對學生素質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校園文化建設反而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可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環境育人的力量,它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起他們健康的人格,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校園文化建設在育人方面有著強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規范作用。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他就會自我調節矯正。學生有時可能不接受老師的教育,但卻不能反駁同學們的批評,誰都不愿意成為“眾矢之的”。以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教育等為代表的校園文化形式對于學生德育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是美育功能。高職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追求美、熱愛美的年齡,但他們卻不善識別美,常把新、奇、特視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內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廣泛復雜而深刻有內涵。而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則應當通過一系列審美活動,培養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比輔導員(班主任)在課堂上以師長的身份強迫學生改變他們的審美觀念更為有效。最后是實踐功能。高職學生面臨著就業市場的種種考驗,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以各種竟賽活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既增強了學生的竟爭實力,也能使學生在這些校園活動中受到鍛煉,提高竟爭能力。
3 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規劃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高職院校更著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包含三層含義:第一,是具有高尚的德育素質、品格健全的綜合型人才;第二,是具有正確審美能力的可造性人才;第三,是具有合理的知識與人文素質的技能性人才。校園文化需要進行規劃設計,從而更好地彌補課堂教育教學主渠道,增強德育、美育、實踐等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1)緊抓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價值觀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影響教育下,在個體成長經歷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成熟起來的。成熟的價值觀,包括對各個方面事物的評價標準和態度體系。而高職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則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其基本要素包括職業價值取向、職業價值理想、職業價值目標、知識和技能結構以及道德品質。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所學專業的特點和未來職業的特點,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感恩勵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關愛教育、成長教育、職業人生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其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及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這些主題教育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性,形式要有多樣性,在學生的每個階段達到不同的目標,將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學生三年的學習生涯當中。
校園文化建設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主題教育活動,把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去,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凈化校園精神環境,增長學生的才干、發展他們的個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把握校園文化活動的審美導向。
校園文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在組織活動時,應把握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與多樣性,保證學生的參與面,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施展的舞臺,保證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勇于創新,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社團活動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體現,學校還應把抓好學生社團活動導向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上。學校要在社團活動的內容、形式、發展方向上加以引導,不斷擴大社團活動的參與面,努力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除了發展文體性社團(如,籃球協會、街舞社、樂隊等),還要著力發展公益性社團(如,義工站、志愿者協會等)、專業性社團(如,電子協會、汽車愛好者協會等),將學生社團打造成為學校重要的育人陣地。
(3)突顯高職校園文化的職業特色。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具有“職業文化”這一獨特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這種定位,要求學生的職業能力比普通本科生要強,技術水平比中職學生要高。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主旨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職業道德素養、職業技術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不斷提高。
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職業定向性,人才培育的途徑要體現三個結合,即學校與企業的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的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的結合。由此,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模式,雙師型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應運而生。實際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突顯職業文化這一特色,圍繞“三個結合”,不斷改進文化融合方式、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水平。
影片《亂世佳人》之所以被人們奉為經典,不僅僅是由于其在時代與觀念中的與時俱進性,還源于其獨到的藝術手法而精準不輸原著的人物刻畫與氛圍營造。不同于小說的長篇巨著,電影就算是以接近4個小時的長篇幅,假如想要全然表現作品的全部也還是捉襟見肘,因而影片的制作者們采用了刪繁就簡的拍攝風格,將小說的多個場景與章節進行有機融合與取舍,選取最能夠體現出時代特征、烘托出人物形象的場景加以描寫,最終成就了這部電影史上的偉大制作。比如,小說中南北戰爭時期,種植園主們悠閑娛樂的生活場景畫面描寫比比皆是,而在電影中,導演卻將舞會場景精簡到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場景,既能夠在簡短的故事中初步介紹斯嘉麗、阿什利、白瑞德的性格,同時也交到清楚了斯嘉麗的第一段婚姻,能夠兼具性格與劇情雙方而不顯冗長繁雜,導演對于劇情的把控由此可見一斑,這也進一步促成了電影《亂世佳人》成為一部傳世佳作。
在電影觀賞過程中,由于其與文學作品的反復領悟不同,人們往往更加注重電影的故事性而忽略其中蘊含的韻味,但是電影《亂世佳人》不同,導演通過獨特的鏡頭語言與意向表現,向人們傳達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動亂社會狀況,并用劇情引導觀眾深思。例如,導演采用與原作者相同的方法,并未用具體的戰爭場景來描寫戰爭,而是通過亞特蘭蒂斯越來越多的傷員,街頭越來越沉悶的氣氛以及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們恐慌的眼神來表現這場戰爭對當時的社會帶來的摧殘。客觀地說,正如這部影片在當時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獲得的多項大獎所表現出的,它確實是電影歷史上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代表作。
二、 從影片《亂世佳人》分析英美文學與英美電影的共性與差異
在藝術范疇之內,英美文學與英美電影由于各自對于故事的講述以及主體的深化的注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通性。第一,無論在文學作品或是電影作品中,創作者對于主旨以及精神內涵的表達都是通過對人物的塑造來實現的。例如,《亂世佳人》中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想要表達的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種植園經濟和思想與北方資本主義思想的激烈碰撞與融合,便是通過對主角斯嘉麗、白瑞德、阿什利等人的形象塑造以及對他們的情感思想解析來實現的。第二,文學作品與電影都是時間的藝術。小說與電影都是以時間為尺度來丈量世化與情感盛衰。斯嘉麗的一生無論是在電影或是在小說中都是通過戰前、戰爭中、戰后三個大階段來表達其中的變化進而表述社會的興衰與更替。第三,電影與文學作品的基本元素一致,二者都是通過在一定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上發生了某些特定的事情,通過這些事件帶給人們的影響來表達出創作者想要表達出的思想。第四,電影與文學作品同屬敘事性藝術的范疇。電影通過鏡頭對故事進行記述,通過鏡頭表達來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從而向觀眾傳達出其特有的精神理念;而文學作品則通過文字記述故事,通過細膩的筆觸與讀者達成共鳴,二者的表述方式雖然略有不同,實則殊途同歸,最終實現對自身思想的宣揚是具有相同之處的。從以上的觀點看來,電影作品與文學作品雖然分屬于不同藝術范疇,但是其中內在聯系卻是共同的。
電影藝術是通過光影表達的藝術,而文學是文字的藝術。在誕生之初,電影與文學作品載體的差異便決定了其在根本上的生長方向的不同。雖然,二者都是通過對故事的表述與人物的刻畫來實現創作者創作意圖的表達,但是,電影是基于光影與圖像的表達,以實現對人們的影像與聲音、視覺與聽覺來喚醒人們實現情感共鳴,而文學作品是通過人們對于文字的接受并在自己的印象中實現對于文學作品表達內容的再創造而實現的作者與讀者的共鳴。我們必須承認,電影離不開文學,并且在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離不開對文學的改編和再創造。[1]二者在取得人們思想認可過程中所使用的途徑不同。人們在接受一部電影所表達的觀念的時候,往往會看到導演精心設計,演員細心演繹的場景,從而得到強烈的觀影感受,文學作品則是依靠作者對于語言和文字純熟的運用能力和其對人們思想流動無形的把握能力實現的。可以說,電影是人為創造影像而引發共鳴,而文學作品是喚醒人們腦內的影響而引發共鳴。另一方面,電影與文學作品都是時間流動的藝術產物,但是電影在以時間流動為軸線的同時,應用光影手段加強了自身對于空間維度的應用。比如我們在電影《亂世佳人》看到的,電影作者們通過對塔拉莊園、十二橡樹莊園的空間描述來體現在那個時代的南方種植園主們的生活,通過立體的畫面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征,而在小說中則通過作者瑰麗的文筆來表現。
三、 英美電影與英美文學的互動發展
英美文學作品為電影制作提供經典素材。劇本是電影創作的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運用光影的藝術,實現對文字藝術的再創造。在還未出現電影的時代里,歐洲便出現了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戲劇,甚至特意為表演而創造的文學作品,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等。電影誕生以后,由于其對戲劇獨特的記述特征,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其與文學作品聯系起來,這便產生了許多改編自優秀文學作品的電影,比如《亂世佳人》。文學名著《飄》以其女性筆觸的獨特細膩之感以及作者對于美國南北戰爭獨到的把控力度,在出版后得到了很多讀者青睞,而電影導演更是旋即發現了其在光影藝術中獨特的故事價值,因而在當時力爭拿下拍攝權,雖然費時良久、耗資不少,甚至導演更換了三個,女主角尋找了三年之久,然而總歸是沒有辜負這部長篇小說作者的精心構思與獨運匠心,成就了這部膾炙人口并奉為經典的電影。在如今電影市場已經逐漸趨于發展瓶頸期的大環境下,除卻好萊塢的目光具有科技獨具性,將電影藝術置于未來發展環境中,電影制作素材越來越難以覓得獨到性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改編文學作品,將其百十年來甚至千百年來經歷過時間考驗而歷久彌新的思想觀念應用于現代化的電影藝術中,成為了當代電影創作的不錯選擇。比如我國張藝謀導演所翻拍的莫言文學作品,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屢次重拍。文學作品以其經過時間考驗的藝術光輝吸引著人們。
英美電影進一步加大文學作品推廣力度,賦予文學作品時代的進步意義。能夠經歷千百年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電影在對文學作品作出一定改編的時候,往往會賦予其特定的時代價值和意義。電影能夠借助流動的影像、變換的造型、復雜的聲音、強弱不同的光線來傳達信息、營造氛圍,而文字只能通過白描等手法構造想象空間。影片《亂世佳人》為了順應上個世紀二戰的歷史背景,也對其中的有些章節作出了改編,以使得作品能夠順應當時人們的思想需要,達到更大的思想共鳴效果。許多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在改編為電影作品時,都在其中進行了部分修改。比如曾經多次翻拍為電影的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作品《傲慢與偏見》,曾先后七次改編,每一次作品中所選取的角度、想要表達的內涵雖然大體上不會脫離原著,但是總會因為時代歷史背景的不同而有些不同。例如20世紀中期時候的電影作品,為了順應那個時代人們對于和平與美好的希冀,影片所采用的大團圓的結尾便十分讓觀眾感到舒心愜意。進入21世紀,人們的思想日漸發展,甚至女權主義日漸興起,所以2005年的版本采用以女主角伊麗莎白的視角來掌控全局,通過這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的視角來表現舊貴族時代中中產階級對于貴族生活的向往,并體現出那個時代女權主義的萌芽。英美電影在進一步改編文學作品并結合自身光影優勢提高自身藝術價值的同時,也使得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原本并不夠大眾化的文學作品,諸如《亂世佳人》《羅密歐與朱麗葉》《戰爭與和平》等藝術價值臻于頂峰的文學巨著,原本在坊間流行并不廣泛,但是通過電影的改編與再創作,使得其在大眾中得以再次流行,而作者創作時的思想光輝也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