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3 11:07: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業持續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對推進整個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在不損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資源,實現長期持續的產業增長及其結構優化,既保證當代人對房地產產品及服務的需要,維護其資源的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環,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發展需要的權利。
房地產市場的運行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第一,合法原則。房地產市場的主體必須遵守法律,合法開展經營活動;第二,安全原則。防范風險是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原則;第三,競爭原則。房地產業應在合理適度競爭的基礎上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第四,服從原則。房地產市場運行的目標應服從于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健全房地產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房地產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包括競爭機制、創新機制、約束機制、自我調節機制以及宏觀調控機制。
1競爭機制
(1)完善房地產市場競爭法規體系,完善競爭管理。公平、公正、公開、高效的房地產市場競爭秩序要依靠完善、有力的法律法規來維護。因此,我們應該加快房地產基本法制定的進度,建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法》、《住宅法》三法并舉的統一的房地產法律體系;增加突出房地產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內容,使消費者權益得到合理的保護;維護房地產法律體系的統一,避免法出多門,相互矛盾的現象;要做好房地產立法預測工作,對立法的整體狀況、法與法之間的關系進行預先的把握,從而對將要發生的問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預防作用。
(2)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強有力的競爭監控機制。房地產市場間的競爭應該是有效的適度的競爭,所以主管部門的監控必不可少。主管部門必須對房地產市場實行高效的監管,發揮裁判和調控職能,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2創新機制
經濟發展的動力在于科技進步和創新,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房地產業的生產率會繼續提高,但這種提高往往是通過提高單位勞動產出的供給量為主要內容。就是說住宅建設主要不是表現在產品數量的增加,而是表現在產品內在品質的變化。房地產業是一個以高度密集資源作為主要投入要素的行業,應該隨著科技創新,逐步轉變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參與市場競爭的行業。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資源配置,是實現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在規劃設計中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特點;二是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建設中的科技水平,推廣應用新的建筑技術;三是開發推廣新建筑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資源的使用;四是重視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房地產業中的開發和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源的排放;五是重視適用技術的整合集成,提高城建和房地產開發中的科技貢獻率;六是完善人才培養及引進機制,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推動我國房地產業的科技進步與創新。
3約束機制
(1)政府約束。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發展和運行的約束,主要是通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及經濟手段來實現的。根據我們現在的體制政策,房地產的主要資金在銀行,土地由政府控制,稅收則是政府在征收,金融、土地、稅收、規劃等主要的條件都是在政府這邊。所以目前房地產業仍是政府參與度很強的行政主導性行業。由于體制政策調控過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造成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房地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處理好行政手段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關系。在提高體制政策調控的效率的同時,突出市場機制對房地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2)社會約束。社會約束是社會公眾出于維護社會安定、資產安全以及在參與房地產交易、選擇房地產服務和對房地產業信譽、作風的看法評價上,施加于房地產業的各種約束。主要是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工具對房地產市場的運行進行監督。社會約束有利于培育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形成房地產市場持續發展的道德規范。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營造遵信、重信、守信的環境,培育信用觀念,強化誠信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和市場主體信用意識,培育良好的行業道德文化。
(3)市場約束。有效的市場約束必須具備兩項條件。第一,有效的市場約束要求信息準確、全面和及時披露。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道德犯罪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有效的信息傳播機制可以通過中介服務與法律服務的方式解決。如物業管理中的信息問題、公契的條款和法律地位,各自的權利與義務都是可以靠中介服務和律師的介入來保護的;第二,有效的市場約束要求健全、合理的市場退出機制。合理規范的房地產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于房地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和房地產業素質的提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國際約束。國際約束是指國際準則的遵守。國際準則是指市場經濟國家所普遍接受共同遵守的國際市場經濟運行的普遍規則和管理。國際準則對房地產市場的約束是規范化和國際化的制度約束。這種約束對WTO框架下我國房地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生態約束。生態約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對房地產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的約束以及房地產可持續發展走生態化道路,建成環境優美舒適的現代化居住環境。所以在房地產業發展過程中,房地產的規劃布局、建設與后期物業管理都應有超前的環保觀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出人與環境有機融合的舒適空間和居住環境。首先,在房地產開發項目選址上,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態林地,不影響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多在荒、廢棄地上進行開發;其次,應建立規范的房地產建筑質量保障制度,通過消費市場約束機制,抵制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第三,大力推進房地產建筑節能工作,在保證建筑功能質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節能技術與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達到既居住舒適,又節約能源和改善環境的目的;第四,在城市規劃區內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綠化帶、綠化區域,提高綠化質量和城市園林水平,構造合理的城市綠化系統,從根本上改善居住區環境。
4自我調節機制
房地產市場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充分考慮房地產市場發展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使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社會的整體利益相一致。所以要正確處理和合理調整房地產業內部之間及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在房地產業內部,各企業主體間是平等競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各自的利潤目標而展開競爭,因此要合理調節它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使得它們的競爭在合法有序的軌道上進行;同時,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產業經濟關系,房地產業要給予其他產業的發展充分的支持,正確處理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所以必須建立有效的行業自律機制,行業自律機制是以契約及道德力量為基礎的自我行為調節機制。房地產業的行業自律是為了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自覺建立起行業組織,通過制定行業規范,對其成員的經營活動進行引導、監督、協調和控制的一種管理方式。行業自律的內容包括利益保護、協作服務、市場監督以及仲裁爭議等方面。
5宏觀調控機制
在制定和實施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時,必須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形勢進行認真分析,針對具體情況去制定和實施合理有效的策略,以確保房地產市場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1)培育和發展房地產市場,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房地產市場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壟斷一級市場,優化二級市場,放開三級市場。壟斷一級市場,就是要確保政府對土地出讓的高度壟斷,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優化二級市場,就是要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統一的原則,優化房地產投資結構;放開三級市場,就是對存量房地產要實行流通領域、形式、對象和價格全部放開。
(2)加強房地產價格管理。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價格的信息、咨詢、監督體系。逐步清理土地的隱形市場,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組織力量對土地價格體系和基準地價進行研究,盡快制定統一的基準地價,加強成本管理,嚴格控制安居房、微利房和商品房的價格構成,使房價跟居民的消費能力相適應。
(3)調整開發投資結構,重點發展普通住宅。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重點要轉向中低檔居民住宅,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
(4)建立健全房地產金融市場,發展房地產金融組織機構,組建全國性房地產銀行、土地銀行、住宅銀行,逐步形成一個較完善的房地產金融市場網絡,規范房地產金融的運作,適度放開金融市場,優化企業融資結構。將房地產市場培育成一個具有多樣化市場活動主體、多層次多適應性的金融商品系列、具有廣泛多樣性金融服務體系的資金融通場所;以居民為中心來構造住房金融體系,將融資重點放在住房消費者身上,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融資格局;建立房地產抵押、拍賣和信用保險制度,降低銀行對開發商和居民貸款的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江.我國房地產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J].產業研究,2005(9)
2丁兆春.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中的基本理念[J].房地產市場,2005(10)
近20多年,我國旅游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游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研究也正說明文化內容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里地對立統一于整個旅游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并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游產業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游這類文化表征比較明顯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將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規律,以利于其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筑、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游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游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游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內涵,將使旅游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游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可持續發展?,F代旅游是旅游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游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帶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游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游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文化類型就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游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于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游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活動內容,可以滿足游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游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游大國成為旅游強國。
5.旅游與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于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游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游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于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游資源吸引旅游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游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游發展觀念。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游養旅游”、“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游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資經營者、游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并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并由此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
3.構建旅游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游環境。隨著我國旅游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游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游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游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游行業形象,是旅游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游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游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分析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內容組織,進而通過旅游產品加以體現,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游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并經由旅游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于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后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游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5.重視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國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旅游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游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歷史很短,旅游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后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后于旅游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游客帶來的文化示范對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游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旅游產業鏈較長,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游專業教育是置于經濟學范疇內的,旅游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游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游服務都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游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游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游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游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游文化——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林業產業化逐漸成為我國林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對林業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是我國林業產業調整的必然趨勢。隨著林業產業化建設的深入,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市場經營模式進行了有機結合,對于促進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我國林業產業化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確保林業產業化的快速、穩定發展。對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1 我國林業產業化的現狀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林業一直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林業產業建設也不斷深化,在林業資源開發和保護上均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就我國林業產業化的實際現狀來看,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嚴重阻礙著林業經濟和生態社會作用的發揮。針對我國林業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
1.1 林業產業化中科學技術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在林業產業化中,林業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普遍比較落后,多數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較差、市場競爭力低。在基地建設上生產管理粗放,優良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及選育進程緩慢。
1.2 林業產業化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林業產業化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樹種結構不夠優化,以中幼林資源為主,成熟林資源少的特點。同時,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比較單一,大眾化產品多,新品種少,抗風險能力弱,影響下游產業的發展。
2 林業產業化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自提出以來深受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和認同。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新時期,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化日益明顯,我國資源環境問題也同樣突出。其中,林業資源是我國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林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社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2.1 有助于推進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森林資源是整個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促進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因此,推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進一步規范對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緩解我國的生態破壞的壓力,使得森林資源具備更好的發揮自我修復功能,加快我國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治理進程,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
2.2 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國民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經濟增長方式也日漸從粗放型朝著集約化轉變。通過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可以進一步帶動旅游業和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綠色林業,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更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擺脫高污染,高消耗的狀態。
3 在林業產業化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析
在充分認識到我國林業產業化發展現狀以及林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重要性的基礎上,如何實現林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林業產業化建設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3.1 應用先進科技,實施科技興林戰略 要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貫徹落實科學興林的發展戰略,依靠科技發展林業,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對整個森林系統進行研究,提高優良育種水平,改變傳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要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在林業發展中的轉化,不斷完善林業發展體系,實現林業資源利用的產業化。
一、20*年烤煙生產工作的簡要回顧
20*年,是新一屆鄉政府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之年。一年來,我鄉緊緊圍繞“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的煙葉生產工作方針,以“控制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為重點,克服了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凍害、陰雨寡照等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采取合理輪作、突出規模、連片種植、科學烘烤等措施,加大煙區水利設施和現代煙草農業示范村建設步伐、嚴格執行入戶預檢、做好收購前的服務等有力措施,實現了烤煙生產的長足發展。20*年,全鄉種植烤煙5000畝,種植戶數807戶,占全鄉農戶數的40%。20*年交售烤煙715.4噸,上等煙葉比例達88.6%,已圓滿完成烤煙交售任務,煙葉交售總收入940.7萬元,比2007年增加350萬元,烤煙平均價格為13.9元。烤煙種植戶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鄉種植烤煙幾年來戶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55件,其中煙區小水壩5個,煙區水窖150個。
同志們,20*年的煙葉生產工作,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廣大煙農的辛勤勞動,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烤煙生產計劃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全鄉的烤煙生產仍存在著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還不完全到位、烘烤技術還不成熟等問題。這些問題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在明年烤煙生產工作中切實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圍繞目標,落實措施,為完成2009年煙葉生產暨基礎建設任務而努力
(一)提高認識,增強信心,努力開創烤煙生產新局面。
一是統一思想,進一步深化對烤煙生產重要性的認識。我鄉是農業鄉,煙草種植業在全鄉經濟總收入中占33%。是推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村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事關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緹煯a業的發展,事關全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大局,必須做到思想上決不動搖,精力上決不松懈,投入上決不減弱。要始終把烤煙生產工作作為全鄉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來抓,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來落實,從提高煙葉質量入手,狠抓科技興煙、質量強煙,進一步優化管理,提高服務,使烤煙生產穩步發展。二是嚴格執行“雙控”政策,加強合同管理
2009年,縣政府下達我鄉的烤煙種植面積為5500畝,比20*年增加500畝。指令性指標14090擔,出口備貨1650擔,總收購量15740擔,這是在縣政府貫徹落實“嚴格控制、適度從緊”總體要求的前提下,針對各鄉鎮實際作出的決策,我鄉烤煙工作任重而道遠。各村委會要牢固樹立煙葉可持續發展觀念,防止盲目樂觀,盲目發展的傾向,堅持以質量求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雙控”政策,鞏固“雙控”成果。繼續加強計劃管理,堅持按合同收購,認真組織合同簽訂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簽訂作為控制總量、穩定規模的根本措施認真加以落實。要按照規范化程序,加強合同簽訂和執行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切實合同簽訂中的盲點,堵住合同簽訂中的漏洞。在此基礎上,嚴格按合同簽訂數量安排生產,做到面積、供苗、物資發放、移栽株數與約定單產和收購數量相一致。各村委會不得以防備災害為借口隨意擴大種植面積。在控得住的同時,必須做到穩得住。面積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各村委會要做好對煙農誠信度、勞動力、土地面積、生產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調查,合理安排合同簽訂,確保下達的烤煙面積不滑坡,做到下達一畝、種足一畝、豐收一畝,確保指令性收購計劃圓滿完成。
三是千方百計落實各項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煙生產水平。強化科技種煙是實現今年烤煙生產目標的關鍵,在科技種煙上要堅決實行規范化栽培技術,提高單產、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會的資源優勢,在輪作、深耕深翻、高起壟、育苗、移栽、揭膜、提溝、培土、封頂、留葉、采收、烘烤、扎把等關鍵技術環節上下功夫。各聯系組干部、煙站職工、鄉級科技人員和鄉土人才資源,深入村寨,深入農戶,深入煙地,抓點示范,現場培訓,技術上門,確保新技術在煙區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廣,提高科技種煙水平,實現烤煙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是加大烤煙政策的宣傳落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在烤煙生產發展中,政策是調動煙農積極性的關鍵。我們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和教訓,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抓好煙農種植積極性和村組工作積極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項獎勵激勵機制上下功夫。讓對烤煙生產有貢獻的村組和個人得到實惠,切實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
五是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確保工作落實。今年烤煙目標任務能否現實,干部作風是決定因素。近年來干部作風確實有了很大的轉變,但還有差距。我們要以抓干部作風為突破口,推進烤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力弘揚“不怕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求真務實,深入村寨、煙地,農戶,提供服務。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和崗位責任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嚴處作風漂浮、工作不實、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行為,確??緹熒a各項措施的落實。
(二)把握機遇,狠抓落實,全力推進煙葉生產暨基礎設施和現代煙草農業設施建設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是今后烤煙產業的主題,也是新形式下烤煙產業最明顯的標志。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抓住機遇,牢固樹立現代煙草農業的觀念,按照“打牢一個基礎,努力現實規?;N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的總體要求,使全鄉烤煙產業在更高的平臺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村委會配合、各站所協調合作,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抓好現代煙草的各項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3-0113-03
50多年來,甘肅省基于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的相對優勢,加強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后續原材料工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材料工業基地[1],礦產資源的開發有力地支持了甘肅省經濟的發展,資源型產業因此也在甘肅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礦產資源及其產業的現狀和特點
截止2005年底,甘肅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73種(含亞種,下同),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97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5種、非金屬礦產53種、水氣礦產2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第一位的有10種,為鎳、鈷、鉑、鈀、鋨、銥、釕、銠、硒和鑄型粘土;居全國第二位有3種,為鉻、鈹、普通螢石;居全國第三位有4種,為鋅、金、碲、紅柱石;居全國第四位有3種,為鉛、冶金用石英巖、重晶石;居全國第五位有5種,為銻、釩、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肅省探明礦產資源在全國占有較重要地位,探獲礦種多,主要礦產種類齊全,資源組合優勢明顯;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具有比較優勢,資源儲量分布集中;多組分綜合礦床多,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綜合利用程度較差;有些重要礦產如鐵礦、磷、硫鐵礦等貧礦多,難采、難冶的礦多,富礦少;探獲資源儲量的礦產以中小型為主,大型礦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礦產如石油、天然氣、銅、硫等的資源儲量不足,又存在結構性缺陷。
2.礦產資源產業在甘肅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來,甘肅在全國的經濟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確立為國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肅的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尤為突出,礦業產業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重和貢獻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
礦業在甘肅處于基礎地位:一是礦業產值和礦業增加值在工業產值中和工業增加值中均占有較大的比重;二是礦業產業的延伸和與礦產資源為依托的相關產業從總體上推動著甘肅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在甘肅經濟結構尤其是第二產業中居于主導地位,甘肅省第三產業相當大的部分是由礦業所產生的產業鏈效應形成的,比如,第三產業中的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等相關產業都離不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3.礦產資源產業結構分析與評價
偏離-份額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縮寫為SSM)基本原理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更大區域或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Nj)、結構偏離分量(P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j)。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礦業產業相對增長率為0.8820,增長速度低于全國。2000~2005年甘肅省的礦業產業工業總產值增加890.2181億元,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億元來自全國平均增長。結構偏離分量為937.3407億元,即結構性因素是甘肅省礦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競爭力偏離-份額為191.892億元,競爭效果指數為0.8791,說明礦業產業增長速度慢于全國,主要是由于競爭力因素的負面影響較大,礦業產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導致甘肅省礦業產業在近年來的發展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
甘肅省Nj>0,Pj>0,Dj>0的產業部門僅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說明僅有這兩個部門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超過全國礦業相應部門的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部門內部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在全國礦業產業發展中具有競爭優勢。在甘肅省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值,競爭力偏離分量卻為負,說明這些部門內部的結構還比較合理,但在在全國礦業經濟發展中競爭能力較弱。尤其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總偏離分量為-13.6791億元,開發應用研究不夠,經濟效益普偏低,資源優勢未能形成經濟優勢。
4.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區位商分析
隨著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甘肅省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更加強勁,礦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可以預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甘肅省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于礦產資源產業。
數據來源:《甘肅省統計年鑒》(2001-2006),《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6) 本文用區位商指標分析甘肅省礦產資源產業進行分析。某區域某部門的區位商大于1,說明該部門在該區域的相對集中度比較高,對于本區域的發展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是基礎部門,區位商值越大,則研究區域在該產業部門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肅省礦業產業增加值區位商。
甘肅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未形成基礎部門,但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區位商卻顯著大于1,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肅省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相對優勢在迅速上升。甘肅省石油、天然氣資源不豐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重依賴外省供給。青海油田年原油產能222萬噸、天然氣17.8億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過已經投入使用的澀北――敦煌、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管道,部分資源已經輸往甘肅。目前新疆境內的克拉瑪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產量已超過 2000 萬噸,區域內的原油產能遠遠超過其加工消費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萬噸,隨著烏魯木齊――蘭州 1000 萬噸成品油管道、鄯善――蘭州 2000 萬噸原油管道的生產運營,甘肅省加工所需油氣資源即可得到滿足。
甘肅省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明顯小于1,未形成基礎部門,這是因為甘肅省黑色金屬礦產以小型為主,且礦石質量欠佳,貧礦、難選礦、復雜礦多,富礦很少。但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區位商大于1,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甘肅省鐵礦石消費單位主要是酒鋼公司所屬企業,其外購礦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現已占總消費量的50%左右。甘肅省富鐵礦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鋼開采黑鷹山鐵礦和外購大量富礦予以解決。中、遠期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是投資開發新疆哈密地區富鐵礦;二是向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購進富礦石,或投資開發哈薩克斯坦鐵礦。
甘肅省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區位商均顯著大于1,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肅省有色金屬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鉛鋅、鎳、銻等,按現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證30年或更長時期的需求。未來冶金工業的發展將是金屬合金的冶煉技術的創新,提高材質性能的收益將遠大于提高產品數量的收益[4]。目前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金屬材料的消費結構向高層次轉化,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保持較強的增長趨勢[5]。甘肅省有色金屬產業應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優化延伸產品產業鏈,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新產品,使現有的粗放型的初級產品上升為市場需要的高附加值產品。
甘肅省非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肅省非金屬礦采選業的相對優勢在急劇下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區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礎部門;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區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肅省非金屬礦制品業的相對優勢在下降。甘肅省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多,非金屬礦產礦山數量占總量的76.84%,但人均產值低,多以原礦或初級產品投放市場。隨著世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術的發展,非金屬礦產在環保、節能、電子通訊、高檔建材等領域顯示出廣闊應用前景,應對價格低廉的原礦和初加工產品進行超細、超純、改性、合成等工藝處理,這樣將形成極高的附加經濟價值 [6],資源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5.對策和建議
5.1 全面規劃、科學管理、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工作,實行綜合勘查、綜合開采、綜合利用,使有限的礦產資源得到合理有序開發和充分利用。實施資源增值戰略,延長產業鏈,使資源加工增值,提高資源型產業的綜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屬礦產開發力度
甘肅省為非金屬礦產資源大省,非金屬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但是礦山采掘技術裝備落后,開采規模小,不但環境污染嚴重,而且競爭力弱;加工落后,產品單一,大多數以原礦或初級產品出售;綜合利用和應用研究差。甘肅省在鞏固發展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應加快非金屬礦物深加工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步伐,擴大非金屬礦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肅非金屬礦業的競爭力。
5.3 開辟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甘肅省礦產資源既有總量不足,又有結構性短缺,而臨近省區及國外資源對甘肅資源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甘肅省在用好省內資源的基礎上,應充分擴大礦產資源領域的省外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利用省內外、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條件,通過市場調節和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采取多種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國外礦產資源,并積極開拓省外、國外礦產品市場。
5.4 依靠科學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競爭力
科學技術是促進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礦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創新與甘肅礦業發展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加大礦業技術改進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創新,及時吸收、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擴大產業規模,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5.5 促進礦產資源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甘肅省自然生態環境本來就十分脆弱,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致使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礦產,生態環境的退化已成為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使經濟效益、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活質量提高等方面之間有機結合,協調發展[8]。
參考文獻:
[1]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甘肅省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研究[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錚,李剛強等.中國新經濟產業區域專業化水平分析[J].地理學報,2007,(8):831-839.
[4]蔣毅.論甘肅礦產資源接替與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J].甘肅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屬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7):327-331.
[6]姚書振,胡立山.湖北省礦產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地球科學,1999,(7):344-350.
關鍵詞 金融產業 可持續發展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構成。可持續發展就其本質而言是基于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和沖突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一、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
1998年5月25日,在我國四川成都召開的“面向21世紀全球金融發展國際研討會”上,遼寧大學白欽先教授率先發出了實施金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呼吁,引起了金融理論和實踐部門的廣泛重視。胡章宏等(1998)探索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提出了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戰略。白欽先率領的課題組(2000)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論證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戰略原則。但這些研究只能樹立起金融發展的可持續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意識,卻沒有找到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不管是生態資源還是金融資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適合的發展,這就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金融同樣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是對金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深化,本文就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中國金融產業的發展問題進行討論。
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是對金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深化,推動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一是形成金融產業集群。
市場經濟條件下,“分工與交換”的結果必然是形成專業化的金融市場及其相應的市場組織結構?,F代金融是由資金流出和流入方、連接兩者的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及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起到承擔資金集中、流動、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作用?,F代金融不僅可以通過融通資金、傳遞信息、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通過大數定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套期保值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風險。現代金融不僅是一種促進真實產業發展的交易活動,而且更是一個具有現代產業特征的金融產業,是一個為現代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產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化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沒有效率的產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金融產業集群能夠有效地吸引金融資源的集聚,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促進金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中的金融資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貨幣和貨幣制度;金融機構;金融管理以及金融意識。由于經濟中的金融效率狀況在根本上是由這個經濟的金融資源的規模和品質所決定的,通過金融產業可以認識經濟中的金融效率,即以金融產業的規模與結構來表示經濟中金融資源的規模與品質。
在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產業卻還不具備獨立競爭的能力,這是金融不穩定的根源之一。因此,中國金融可持續發展應依托金融產業為基礎,推進金融的產業化,把金融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遵循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形成金融產業集群,推動金融市場化進程的發展,使金融發展發揮出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作用。
可持續發展就其本質而言是基于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和沖突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在關于協調發展的認識方面,我們應從系統演化的角度來理解協調,把協調看成發展的一種規定,即對系統的各種因素和屬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協調應該是指為實現系統總體演進目標,各子系統或構成要素互動而形成的一種良性循環態勢。因此,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金融系統各構成要素(主要是上述規模、信任、風險、能力、制度五大要素)的協調,又要考慮到金融作為整個經濟系統的子系統與非金融產業系統的協調發展。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表述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時間及空間的約束之下,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考慮到金融系統內部五大要素的協調發展,而且更要考慮到來自非金融產業系統的限制,這樣才能使得金融產業和非金融產業保持協調發展。
三、發展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競爭力
1.發展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性
金融產業要發展就必須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力,而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優秀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產業是一個競爭力體系,其產業功能是依靠競爭力來完成的。核心競爭力是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應建立在發揮核心競爭力基礎上。中國金融產業發展既需要面臨來自于國外金融的競爭壓力,又面對著支持國內非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創造來取得和加強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承擔起現代經濟核心地位的職能。
2.發展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競爭力的政策措施
實現我國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創新金融發展觀,樹立以核心競爭力為本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觀。因此,需要從金融制度、政策和金融機構三個方面,全面提升金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金融制度方面,應該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決策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積極推進金融監管的發展,并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層層下放經營自,鼓勵企業自主決策,開展金融創新。首先在金融監管法制化、程序化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科技,加快監管手段的多樣化,建立能對金融企業和整個金融體系的財務狀況,以及宏觀經濟、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等進行實時監測的金融預警系統。其次理順金融監管體系,分設銀行、保險、證券等專門化監管機構,并借鑒發達國家對金融衍生工具創新的監管經驗,尋求政府金融監管與企業金融創新之間的協調平衡。第二要成立金融風險防范與危機應急處理的金融機構。第三鼓勵不同金融系統之間的交叉、合并,按業務需要設置分支機構,推行專業化決策。
在政策體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二個方面:第一要加快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維護自由、平等的市場交易,促進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形成,為金融法制化提供有效的組織保證。第二要大力提高金融產業組織化程度,增加金融產業政策的人力資本含量。首先,要取締行政性壟斷,以此為基礎制定出良好的金融產業政策,保持金融產業政策在產業和區域上與經濟發展目標一致,金融組織政策與金融產業目標一致。其次要加強金融政策的自主研究,進一步加大研究機構的人力資本投入,提高金融政策的人力資本含量。
在金融機構方面,具體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拋棄俠義的金融觀念及維持競爭的計劃經濟手段。首先要拋棄金融是“附屬”于政府的“部門”,是“依附”于真實產業的“行業”,“虛擬經濟”等狹義的金融觀念,建立起“產業金融”的概念,實行金融的產業化發展,建立起金融產業集群。其次要拋棄寄希望于政府保護、行業壟斷來維持競爭優勢的計劃經濟競爭觀,樹立只有市場化、開放式的競爭觀。
二是要拋棄寄希望通過照搬、引進、模仿、替代,來獲取核心競爭力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樹立起只有通過自我學習、創造、積累和市場磨練,才能建立和發展我國金融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力形成觀;
三是要拋棄片面追求規模大、網點多、業務全的粗放經營的思路,樹立以顧客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的集約化、內涵式的金融產業發展觀;要拋棄狹義的有形競爭力觀,樹立“知識能力”、“無形資產”、“人力資本”、“創造需求”的無形競爭力觀;
四是切實保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由于我國不少企業高負債、低效益運營,嚴重制約了我國金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這形成了大量的政策性的不良資產,進而出現了大量的逃、廢銀行債務現象,金融機構的債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在改革金融的同時,必須依法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保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金融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章宏.金融可持續發展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2]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3]熊德平,冉光和.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揚州大學學報.2003(7):64-67.
自20世紀開始,世界茶園面積開始銳減,造成茶葉產量持續降低,1950-1910年增長率僅為54.00%,平均年增長率僅為1.20%。而到了20世紀以后,茶葉產量開始有所增長,平均增長比重為6.18%。而在20世紀末,平均年增長率已經為9.60%左右,這種增長速度與當時的科技發展密切相關,是科技進步帶動了茶產量的增長。由此可見,茶產業的發展和茶產量的提高與科技創新有密切聯系。
1我國與世界主要產茶國發展存在的差異
1.1單產量較低,夏秋茶資源利用率較低
一直以來,我國茶葉總產量都居世界首位,但茶單產量依然非常低,僅占世界茶葉總單產量的30.00%,單產量僅為1205.00kg/hm2,在世界平均產量上也占較少比重,僅為56.00%。由此可見,科技、種植手段等較為落后,造成我國夏秋時節茶產量非常低,在未來將有35.00%~40.00%夏秋茶會停止生產。
1.2無性系種植比例非常低
即使我國近年來茶園種植業得到了顯著發展,我國是茶葉種植大國,但要想大面積進行茶葉改造有一定難度,截止到當前,無性系茶園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38.90%左右。無性系茶品種的產生與發展極大改變了當前茶葉種植格局,推動了我國茶園建設,提高無性系種植比例顯得尤為必要[1]。
1.3茶廠加工規模小、裝備老舊、生產效率低
當前,我國大型的茶廠僅為5.9萬家左右,每年這些茶廠的平均生產量約為14t左右,并且大部分生產所需的設備、工藝條件非常老舊,生產年限已經超過了15a以上,而與印度相比,印度只有不到1200家茶廠,平均卻能夠生產出800~1000t茶葉,相差非常多。1.4茶葉生產的規范化程度低雖然我國的茶產品種類非常多,但是生產的規范化與規?;^低。英國某中高檔茶葉銷售量占世界總銷售量的15.00%以上,其生產特點是滋味清新、香味獨特,其產量高是因為在生產中遵循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從我國當前的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程度上看,只有提高出口率,加強生產上的規范化管理,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勢。1.5人均消費量低據相關組織統計顯示,我國茶葉消費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0%,而進口茶消費量年增長則為3.80%。本國茶葉年消費量僅為0.76kg,而國外茶葉年消費量則為5.50kg。由此可見,只有進一步提高茶葉消費水平,才能推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2]。
2未來我國茶產業科技創新的方法
科技是推動生產進步的發動機,而創新則是科技生產的原動力,21世紀的中國只有通過創新茶產業,增強科技實力,才能使茶產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2.1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結合,使育種速度得以提升
現代化生物技術是推動茶產量不斷增長的前提,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自然科學研究的開展,不斷鼓勵自然科學試驗研究,進而在生物領域取得的成果非常豐碩,而茶葉科學作為現代化生物技術的一種,在未來發展上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1)使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茶的全基因進行排序,能夠及時發現茶的遺傳基因,減少生產與演化上的盲從性,提高配種概率;2)使用生物技術對茶基因組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將茶的性狀與茶型研究清楚,并做好輔助育種,進而提高育種的生產效率;3)使用生物技術來增強抗逆性、抗倒伏性、抗蟲性,可以將茶素基因轉入到茶樹中,改良傳統的茶樹基因,提高茶樹育種效率[3];4)使用生物技術構建出優良的茶樹細胞株,利用生物工廠對茶葉中各種有效的輕基衍生物、茶氨基酸、TF、TFz、TF3等進行組合,能夠增強茶葉功能性效果,提高人工生產效率。
2.2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引入到茶種植中
使用化肥、農藥開展的負荷型茶葉生產在引入了環境科學、生態科學以后將不再出現。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茶生產基本上以綠色、環保為主,日本研究出了一種高產、高成本、高環境負荷的茶產業,即使能夠提高產量,卻使環境遭到了污染,農藥殘留過于嚴重,影響到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土壤惡化是造成茶葉污染的重要表現,造成茶葉的鉛含量過高,也會造成水、土壤污染,由此要加強環境負荷型茶葉生產模式的轉變,積極引入環境保護型生態發展模式,開展友好型的茶葉生產模式[4]。大氣污染、汽車尾氣等都會造成茶葉中的鉛物質過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由此要控制茶園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氣體排放,將防治工作提上日程。當前茶園中使用的肥料非常多,并且施劑量在不斷增加。因此,要使用緩釋劑對過去共用型的模型進行改造,將粗放型改為環保型施肥是未來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3結語
該文主要對我國茶業生產與國外相比存在的差異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通過茶葉科技創新帶動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由此可見,通過科技創新是徹底改變過去單一型、粗放型茶葉生產模式,提高茶葉產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何學菊.基于茶葉深加工的信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對策.河南農業科學,2014,43(8):146-148.
[2]潘志偉,陸志明.淺談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視角.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5):111-114.
關鍵詞:
核電產業;可持續發展;核電技術;綠色能源;生態環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也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平衡與維護。關注到當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行業不斷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進行干預和平衡工作顯得至關重要。本次研究的主體是關注核電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新時期我國社會對于環境和各行各業和諧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進行相關內容的改革與扶持,進而實現對社會經濟體制的完善,對我國市場經濟收益的提升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茖W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也促進了新型能源和資源的使用,通過新型技術的支持實現對我國社會產業體系的完善,對于我國核電行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轉變核電行業發展理念,在傳統行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堅持新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是未來我國社會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1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概述
伴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我國也越來越重視經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核電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也滿足了我國社會生產行業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率先發現了核電能源,并且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中,截至目前,世界使用核電能源的歷史已經將近70年。核電能源是利用原子的反應能力構建了一個電子反應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實現對原子核的分離和增加,進而實現釋放更多能源的需求,充分滿足了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需求。通過核反應堆的工作原理實現了核電站的構建,進而促進了核電行業的發展與運營,促進了社會對新型能源和資源的使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核電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目前為止,世界上對于核電輻射的承載能力已經到達了飽和的程度,對于未來核電行業的發展存在輔助和支持能力不足的現象。
2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1我國核電產業規模下技術缺失面對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需求,社會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生產和運營體系,希望能夠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但是實際的生產模式和生產效率提升的工作也會遇到方方面面的阻礙因素。只有正確地面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掌握和完善行業進步的戰略措施部署。當下,我國核電產業面臨的發展問題中,產業規模和技術的缺失是主要的阻礙因素。西方先進國家對于核電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相對較早,而我國還處在起步和發展的階段,如何正確地認識產業規模的擴展與提升,需要關注到技術等核心問題的運作形勢,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路徑。目前,我國核電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體系,對于實際的產業規模擴充工作也存在不到位的現象,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在具體生產的過程中會發現,生產技術的落后性質導致了實際的使用設備發展受到了阻礙。
2.2我國核電產業運營缺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我國核電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技術問題的干預,影響了實際的進步效率。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是一味地進行生產研究,就會忽視行業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導致實際的工作與生態平衡發生了矛盾。因為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在眼前的工作戰略部署中更加關注生產效率的提升,反而忽視了行業的進步需求,導致實際的生產工作出現了缺乏安全性的問題。宏觀的行業設計理念對于產業的影響至關重要,忽視對路線的規劃和對技術的提升工作,也會導致核電行業未來的進步空間不斷縮減。具體的管理工作不能落實到具體內容當中,會導致核電行業發展中存在危險因素,進而降低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另外,我國企業更加重視對西方先進國家核電行業發展技術的借鑒,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中,導致對于實際的生產監督和管理工作出現了忽視,漏洞會影響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內容,進而影響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部署。
3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3.1制定科學發展計劃實施科學技術生產關注到核電行業發展對于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巨大影響作用,應當積極地面對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對策分析和研究,實現完善行業生產體系的要求,實現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效益提升的目標,同時促進我國社會生態和諧發展的需求得以盡快的實現。面對當下我國核電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相關內容的完善和扶持,可以進一步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也能夠完善整個行業的生產鏈條。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就是在傳統行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行業的戰略部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生產技術的提升和完善,保障核電行業在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核電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因此,科學的發展觀念是行業進步的關鍵,也是行業技術生產力提升的重點。
3.2完善我國核電行業生產體系優化制度和發展路線面對當下我國社會的經濟環境進行產業的優化和發展,需要核電行業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環境條件,在明確核電發展技術路徑的前提之下進行行業生產制度的規范化要求。由于我國核電行業的生產技術還不能完全脫離西方先進國家的理論指導,因此,實際的核電行業生產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條件和基礎下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由于在引進西方核電技術的過程中,實際的工作路線存在影響和阻礙因素,因此會導致生產體系出現缺失。選擇先進的理念進行生產體系的優化,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前提下進行。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進行相關發展理念和發展路線的設計,也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的提升與革新。這種方式也是保障企業進步意識的關鍵。關注我國社會核電行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發現,只有提升行業的生產效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的革新,并且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才能夠奠定促進行業發展的基礎,才參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部署和實施。
3.3關注我國核電行業生產安全性安全生產是近年來我國社會非常重視和認真對待的工作內容之一,政府和相關部門都非常關注安全生產的相關內容。面對核電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關注核電生產的安全性也是未來核電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部署和實施的關鍵內容之一。核電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環境和技術問題,核反應堆對于實際的環境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不能否定核電能源的出現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的改變,成功地提升了社會生產率,幫助行業的生產取得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機會。但是,面對核電工作的生產特征,又不得不讓人們重視其核電工作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完善核電行業生產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制定相關的安全生產制度,并嚴格按照行業的生產監督條例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傊?,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行業的生產。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題是關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核電行業的發展現狀,通過觀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核電行業生產過程中的執行效果,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正面面對存在問題的相關因素,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給予改善和扶持。本文通過對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的相關內容進行理論技術的了解和分析,深入研究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影響行業進步的重要因素涉及到我國核電產業規模下技術的缺失問題以及我國核電產業運營缺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新時期下我國核電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制定科學發展計劃實施科學技術生產,配合完善我國核電行業生產體系優化制度和發展路線,進而關注到我國核電行業生產安全性等具體工作,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支持我國社會生產能力的提升,為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潤羊.我國核產業發展的態勢和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13,(2).
[2]郭淑貞.新時期我國電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對策分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8).
[3]陳方強,王青松.新時期我國繼續發展核電的必要性[J].能源技術經濟,2012,(6).
[4]陳潤羊,花明.核電產業幾個關鍵問題研究展望[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產業正逐步取代傳統的鋼鐵、汽車、石油、造船等傳統產業,而成為當今世界的主導產業。
1.1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高
信息產業在高技術產業中居領頭地位,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高。1993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所公布的數據表明,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信息產業約占69%[IJ美國1967年信息產業占國民經濟總產值(GDP)的46%1990年為75%,現在約為85%,其產值達到5000億美元,占世界信息產業總產值的35%日本信息產業到20世紀90年代占(;DP的55%[3J現已達到70%左右。我國屬發展中國家,信息產業產值1995年占GDP的27%,現已達到3糾多。就發展速度而論,近十年來年均增長率在25%以上,3倍于GDP增幅。今后5—10年內,將保持20%的發展速度,其產業規模及出口創匯將比2000年翻一番。
1.2信息產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巨大
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智力集約型產業、高效益產業,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1)銷售收入、產值高。據悉,1995年世界信息產業銷售額達到8500億美元,1996年達到1萬億美元。5]以光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信息產業產值將在2010年達到5萬億美元,成為21世紀最大的產業。美國以多媒體為核心的網絡經濟每年創造工業新銷售額將近3000億美元,到2010年約增加國民生產總值4000億美元。1J我國信息產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2001年我國通信業務收入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126萬億元,[7J2002年卜6月電子信息產品完成銷售收入4413億元,同比增長167%[4J2005年將達到1.5萬億元。2002年上半年軟件產品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7J2005“十五”計劃完成時,軟件產業銷售額將達到2500元;(2)投入小,產出大。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投入小,產出大。1989年原國家科委的科技信息投入只有25億元,加上其他科技信息費用為1億元,而產出就達50億元,其投入產出比為1143美國比爾.蓋茨的信息產業產品DOSW,imkos98>Office97只是一張軟盤或光盤,僅需3元物資成本,而一張Office光盤的價格高達8000元。J
1. 3信息產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多
信息產業是人才需求量大、薪酬高的產業,國際一些頂尖的信息產業公司摩托羅拉、諾基亞、思科、朗訊、北電網絡、愛立信、西門子、阿爾卡特等已在我國設立了獨資或合資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據悉,美國有760萬人從事信息產業,并間接創造新工作崗位1500萬個。我國2001年信息產業直接吸收的就業人員約300萬,加上間接增加的就業人數有600多萬。可見信息產業有強大的拉動就業需求與創造工作崗位的作用。
1. 4信息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原因
在國民經濟四大產業中,信息產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是因為:(1)在高技術產業群中處于領頭地位。信息產業在衛星通信、生物工程、光纖通信、宇宙航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等新技術產業中處于核心地位,起著領導作用。所有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自動控制,都離不開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通信、數字化數據庫與信息服務的奠基與支撐作用;(2)具有鮮明的高技術特色。信息產業所涉及到的關鍵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就以計算機技術而論,具有數字化、高速化、小型化、大容量化等特點。聲音、圖像、文字等信息都可用0或1進行數字化表達。美國BM公司2000年7月研制出的“白色ASCI”超級計算機能進行123萬億次秒的運算。正在研究的光子計算機要比電子信息處理快1000倍。微型化技術可在一塊或數塊幾毫米見方的小硅片上將中央處理機建于其上,以造出筆記本電腦、掌上機等。韓國1995年研制出了千兆位動態隨機存儲器。美國IBM公司預計2010年可開發出10千兆赫茲處理器。["J以網絡通信技術而言,運用光纖通信,人類有史以來所積累的知識3—5分鐘可傳遞完畢,運用數字方式,采用衛星通信,可建立起全球性的衛星數字網。(3)有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信息產業處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對客觀世界各種事物變化發展的狀態、特征、本質、規律及其應用的反映。它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驅動器。
2信息產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器
信息產業是高應用、高增值型產業。信息不但是有形的獨立要素,而且是無形的非獨立要素。它蘊含于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科學技術等之中,對它們有決定性影響。信息技術又是鏈接各產業部門與活動的媒介物、粘合劑。它可用于工業企業設計與制造、工程與自動化管理,可用于農業、商業、金融、出版、醫藥等領域,產生高附加值。“知識通過價值鏈一次又一次地被附加上去,知識性工作變成了價值、收入、利潤的基礎。
2. 1信息產業促進了“五大結構”的改變
2.1.1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改變。信息產業屬高科技產業,知識技術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在GDP中比重大。美國、日本及我國情況前面已談,此處從略。我國香港地區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第一產業日漸萎縮,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進入90年代后,第三、四產業的經濟指標迅速上升,已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2.1.2促進了資源結構的改變。人類資源中不僅有物質與能源,而且有更重要的信息資源。物質、能源有耗竭之時,而信息屬非物質形態資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特性,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資源。通過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減少對物質、能源的消耗,直接進入流通領域創造經濟效益,可減少交通運輸壓九節約運輸費用。我國1995年長途電話38億次,節約交通費、住宿費和時間價值高達120億元。到2002年8月止,全國電話用戶3.88億戶,居世界第一。
2.1.3促進了就業結構的改變。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從事信息工作的人愈來愈多,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全世界近10年社會就業總人數中,信息產業人員約占70%美國1987年從事信息產業的人員占整個就業人員的67%,現已達76%。[14J曰本1980年從事信息產業的人員占整個就業人數的3&3%,1990年達到了584%,[14J我國信息產業就業人數,1995年占1&6%,現約占25%
2.1.4促進了市場結構的改變。市場結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它包括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信息產業不發達,信息產品少,基本上沒有信息市場。自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產生了多層次、多系統、多形式的信息市場,特別是網絡信息市場、現代通訊信息市場等大量涌現,改變了整個市場結構。
2.1.5促進了消費結構的改變。消費有物質消費和信息消費。物質消費分生產資料消費和生活資料消費;信息消費分政治信息消費、經濟信息消費、文藝信息消費、軍事信息消費、科技信息消費等。即使在物質消費中,也一刻離不開信息消費。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話、電視、家用PC機、衛星通訊的使用,新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產品迅速發展,信息消費成了人類消費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消費結構。
2.2信息產業加速了商品流通
信息產業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奠定了電子商務客戶與市場基礎又加速了商品流通據悉,美國互聯網用戶占全國人口的45%,曰本占15.22J我國1997年上網用戶僅62萬戶,2001年達到3370萬戶。2002年8月上網用戶達到4331萬戶,居世界第二。電子商務網站達500余家。隨著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電子商貿系統開發與現代信息通訊手段對傳統商貿系統有效利用,促進了商品的流通與對外貿易的繁盛,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1年國際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170億美元,美國達659億美元,同比增長57%。信息產業推動了生產持久發展231組織生產中心的變化。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生產是以產品流通為主,圍繞資金、物資流通組織生產的;信息經濟時代,是以市場資訊為中心,圍繞信息組織生產的?,F代企業通過管理信息系統,以市場為目標確定發展戰略,把握市場變化脈搏,以便及時了解在什么時間、地點,需要多少什么產品,從而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緊跟市場需求變化,生產出產銷對路的產品,及時滿足用戶的需求。
232生產手段的變化。手工操作時代,機械制造業生產是由機床制造各種零部件而后組裝成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可把計算機輔助設計、生產調度、輔助制造與測試、車間自動化等集成一體從而把裝配線上所需要的零部件,按時按量送達指定位置,去掉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據悉,由于計算機在工業自動化中的應用,節約勞動30%-40%勞動對象的變化。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勞動對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除天然物質、加工產品外,合成物質不斷增多。到20世紀80年代,合成染料占世界總染料的90%,合成藥占藥品的75%.
生產成本下降。一些生產設備廠家,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其材料、能源、設備性能增強等方面,減少人力資源與交通運輸成本,促進了生產成本下降。生產產量的提高。生產產量大幅度提高。據悉,1900-1980年汽車產量增長了4240倍,合成橡膠增長了2266倍,石油增長了148倍,核發電量增長了13466倍。以上充分說明,信息產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器和推動機。
3 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賴信息產業的不斷創新
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賴于信息產業不斷創新,信息產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3.1將信息產業創新看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信息產業創新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包含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思想創新等。市場創新是整個創新體系的前提與基礎。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只有不斷地開拓用戶潛在、認識與顯在需求,將用戶的潛在需求轉化為認識需求,又從認識需求轉化為顯在需求,不斷地開創虛擬市場、電子商務、網上貿易、電腦購物、電腦結算等新市場運行與交易方式,才能將諸種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技術創新是整個創新體系的重心與關鍵。只有不斷地開創全新的信息技術,改造已有的信息技末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才能生產出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的、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才能滿足用戶對信息技術產品的質量需求,不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管理創新是整個創新體系的倍增劑與孵化器。要使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就要沖破傳統管理體制、模式與機制,開創科技園式的貿、工、科、信、政一體化管理體制,創業團隊的模式和科學激勵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力資本、風險投資、技術設備和信息數據的作用,充分體現管理的倍增劑與孵化器的功效。思想觀念創新是整個創新體系的導航標與引擎器。人的思想觀念是人的行動指南,只有確立創新思想觀念,才有超人膽略、智慧、行動和超常發展。如美國比爾.蓋茨就是突發奇想、以奇制勝的典范。微軟1995年8月24日以大規模的宣傳策略,高效率的網絡銷售方式,在全世界用12種語言版本同時推銷“視窗95”,一夜之間搶購熱潮迭起,當曰美國銷出30萬套,4天全世界售出100萬套。
3. 2走信息產業創新特色化道路
要促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后發優勢,就要走信息產業創新特色化道路。特色化就是優勢化與本土化。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就抓不住主要矛盾。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力等方面暫時難以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只有走“重點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特色化之路,才能趕上并局部超過發達國家。
3. 2.1重點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為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只有采取重點引進發達國家先進信息技術辦法,才能免費學得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避免研究開發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才能以遠低于率先者研究開發價值的價格買到專利技術,節約投資,縮短時間,迎頭趕上。日本從50年代開始,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相應的研究開發,
在短短的20多年中就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對國外先進信息技術的引進,不能只憑廣告詞和產品說明書的某些不實之詞斷其先進性,要通過權威性信息機構、用現代化的查詢手段與權威專家集體鑒別相結合。如馬爾代夫、毛里求斯等發展中國家,在電信領域直接引進新技末而越過金屬導線與信號模擬階段,使電信網絡數字化成為現實。[15J對引進的先進信息技術產品,要對其中某些技術、功能缺陷予以改進,臻其完善,讓所生產的新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
3. 2.2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信息技術產品。如果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只是一味引進,而不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信息技術產品,就會成為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附庸”與“加工廠”,就會受其控制與勒索。因此只有不斷地對信息產業進行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如此。英特爾公司兩起一落就充分說明了此點。1968年該公司集中主要人力和財力研制內存儲器獲得成功,其營業額1970年就達到了420萬美元。到70年代末,日本研制生產的動態隨機內存儲器(DRAM)占了近50%的國際市場,80年代中期曰本研制的25ACDRAM占了絕對優勢,占國際市場的92%英特爾等只占其市場的8%。在此危急關頭英特爾于1986年集中力量研制386微處理器取得成功,一年就有起色,從此不斷研制出了486、奔騰1、1丨、111、IV等幾代新型處理器,1992年躍居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芯片公司,到1999年初股票總市值達2300億美元。
要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創新產品,就要在軟件與信息數字化、計算機與網絡集成,新型元器件等方面,依據自己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優勢,選擇一、兩項重點投入,重點突破,形成特色,站穩腳根,帶動全面,方能產生大的效益。這方面印度的經驗值得效法。印度的經濟落后,但他們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重點發展軟件產業,在全球占了一席之地。印度的軟件出口1992—1999年以年均6恥的速度增長,1999—2000年印度軟件出口達405億美元,占全世界軟件市場開發份額的167%^我國聞名中外的“青鳥工程”(軟件工程)歷經“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建成了軟件產業現代化生產線,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7J
3. 3確保信息產業創新所必須的人才、資金與政策
人才是創新之本,要造就大批一流的信息產業創新人才,就要通過知名的高等院校培養與信息產業創新實踐造就及高薪聘用;資金是創新之力,要籌集足夠的創新資金,就要加大風險投資,鼓勵企業投資,加大政府投資額;政策是創新之保障,要促進其創新,就要制定并貫徹落實突出關鍵技術政策,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市場支持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4.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信息產業發展動力
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是成正比的。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它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居世界第一。曰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其信息產業發展水平也居世界第二。我國渤海灣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東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國際投資多,外向型經濟發達,與國際大市場聯系密切,經濟增長速度居全國前列,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發達地區,其信息產業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現已形成華東、華北、華南三強鼎立的局面。中西部的哈爾濱、長春、武漢、成都、重慶和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上游地區,是內陸經濟熱點地區,是區域性工業產業基地,交通通信樞紐,科技、商貿、金融中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較發達地區,也是信息產業較發達的地區。知識經濟以高科技為支柱,高科技中信息科學技術具有領導與先導性價值,它具有資產無形化、低消耗、高效益、高滲透、能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平衡發展的特點。發達國家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知識經濟發達,因而經濟發展具有持續性,對信息產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2002年上半年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集成電路183億塊,占總產值的637%,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產量為6億塊,占其總產量的2ft9%京津地區的生產量為23億塊,占其總產量的7.9么而西部及其它地區生產22億塊,僅占總產量的7.5%。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反映在:
4.1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
資金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之一。有了足夠的資金,就能高薪聘請高級信息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高速進行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對信息技術產品進行研究開發,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對信息及其相關產業的投資達到1000億美元,對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總投資為4000億美元。19J2000年的風險投資已高達1000億美元,與1990年相比,當然困難是存在的,目前的困難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 古籍數量浩繁,如何確定精選優選的標準,要根據利用率或稀有情況挑選急需數字化的文獻;目前南京大學圖書館已制定了《關于CADAL項目古籍選目協調工作的原則》各成員館可以參照執行。
(2) 具有計算機及古文獻兩方面知識的人才難得。此類人才一方面要對古籍有透徹的分析理解,能準確標點斷句;另一方面又要精通電腦操作技術。因此這類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3) 古籍繁難字庫的建立。由于暫時繁難字的利用不多,其字庫的建立還需專家與軟件人才的通力合作。
(4) 目前的軟件對古籍的識別率還比較低,急需開發出分辨率更高的軟件。
1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開發失控,無序發展,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2)總量性、結構性供求失衡,造成大量商品房空置。
(3)房屋開發建設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術使用量小。
(4)房地產投資比重過大,造成金融潛在風險和行業不平衡。
(5)房價高導致貧富懸殊加劇,增加了社會不和諧的因素。
2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1協調發展的原則
房地產業只有通過持續的發展才能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在發展中適度控制規模和速度,抑制各種不良現象的發生,逐步解決現有的房地產開發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房地產業才能成為拉動相關產業向提高技術含量,產業升級改造方向發展,形成房地產業同國民經濟三大產業良性,協調發展的態勢。
2.2社會公平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所強調的公平性,包括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公平、資源利用和發展機會的公平等方面。重視不同地區發展的均衡性,重視地區間發展的公平性,可以通過政策導向和稅收杠桿等手段加以調節。還應當將改善投資環境作為重點,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促進地區發展的相對平衡,從而實現發展機會在時間(當代人和未來人之間)和空間(不同城區、不同收入階層人之間)的公平。
2.3和諧性原則
人與自然之間必須保持一種互惠共生的關系,合理利用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理好人類自身生存發展和保護自然資源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房地產建設應當以低的能源和物資消耗,高的經濟運行效率為根本并確保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2.4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
要依靠科技進步在城市房地產建設中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科技水平,將新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建設實踐;二是開發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資源的使用;三是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四是重視適用技術的整合集成,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科技貢獻率;五是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促進新材料,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
3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的房地產業管理新體制,必須是符合房地產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一是要盡快建立規劃、土地、房產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二是建立以土地總監制為核心內容的垂直執法監督體制,強化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實施對用地規模的控制和合理布局,實現土地供應總量的有效控制,保持耕地的動態平衡。同時要加強房地產金融體系的調控,發揮金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有效調節,完善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保持房地產市場供求的動態平衡,推動房地產經濟的適度增長。(2)完善房地產法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健全房地產管理法律體系,是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應進一步完善充分體現城市土地、鄉村土地、資源管理及資產管理的完整《土地法》,協調好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抓緊制訂完善房地產管理的配套法規來填補房地產統一管理的法律盲區,如《國土利用計劃法》、《住宅法》等,建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人類住區環境的機制。
(3)科學規劃、實施土地用途管制。一是實施用途管制,加大保護耕地力度,制止農用地向非農用地轉化。二是科學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資源利用從粗放轉變到集約,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禁止盲目亂建開發區,控制中小城市的平面擴張;另一方面進行城市用地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過舊城改造、提高容積率“獲取”大量土地建設城市。另外要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和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通過土地整理可以擴大地塊和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產出率。從而達到保持耕地動態平衡的目標。
(4)培育和發展房地產市場,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房地產市場是一個統一的市場,一是壟斷一級市場,優化二級市場,放開三級市場。壟斷一級市場,就是要確保政府對土地出讓的高度壟斷,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優化二級市場,就是要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統一的原則,優化房地產投資結構;放開三級市場,就是對存量房地產要實行流通領域、形式、對象和價格全部放開。二是加強房地產價格管理。要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價格的信息、咨詢、監督體系。逐步清理土地的隱形市場,加強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管理。三是調整開發投資結構,重點發展普通住宅。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重點要轉向中低檔居民住宅,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
(5)合理利用金融貸款,控制房地產金融風險。目前主要任務是降低房地產過度投入帶來的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的長期,協調發展。應在總量上限制房地產貸款的規模,抑制房地產過度投機炒作。同時建立房地產抵押、拍賣和信用保險制度,降低銀行對開發商和居民貸款的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6)重視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房地產的規劃布局、建設與后期物業管理都應有超前的環保觀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出人與環境有機融合的舒適空間和居住環境。首先,在房地產開發選址應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態林地,不影響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多在荒地、廢棄地上進行建設開發。其次,應建立規范的房地產建筑質量保障制度,通過消費市場約束機制,抵制劣質、有毒材料、部件的使用。第三,大力推進房地產建筑節能工作,采取有效的節能技術與管理措施,加大節能材料的使用。第四,在城市規劃區內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綠化帶、綠化區域,提高綠化質量和城市園林水平。
(7)提高房屋設計水平,加大高新技術含量。從總體布局、平面布置、建筑設備、節能及造型等方面來提高設計水平。建立“以人為本”和適度的超前的設計理念,在保證設計原則和科學性的同時兼顧人們對房屋的個性化追求。加快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的標準化、系列化進程;房屋設計上要選擇各種新的設計模式,促進新產品的應用與推廣,以大幅度地提高房屋的科技含量,從而使房地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4結束語
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人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推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待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同時兼顧房地產業與環境、社會和國民經濟。把房地產業置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經濟持續,良性發展的背景下才能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