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作業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12 15:36: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地理作業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地理作業設計

篇(1)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學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導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教育教學行為的調控[1]。在傳統高中地理教育中,學生課外作業多數是以參考書上的大量習題為主,枯燥無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由此影響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為了改變這樣的格局,教師需要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基本訴求,對高中地理課外作業進行優化設計,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文章結合高中地理課外作業設計案例,探討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立足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外作業活動的積極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而對于課外作業而言,教師必須充分調研了解學生的趣味點,并將其有針對性地融入課外作業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從而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高中生能夠正確理解人地關系,樹立人地協調價值觀,在完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并樹立危機意識,正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能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綠色食品知多少”一課教學為例,學生在接觸綠色食品相關知識之后,對于生活中的綠色食品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增強課程的交互性,教師可以綠色食品知識為背景,讓學生設計綠色食品知識普及及現狀調查問卷,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問卷調查,主要了解人們對綠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綠色食品的選擇情況、綠色食品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關于綠色食品相關知識的系統化認知,在問卷調查設計和執行的過程中,學生之間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個課外作業展現出實踐性和交互性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其所獲取的數據來自現實生活,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綠色食品市場發展前景的客觀認知,這對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顯然,上述案例中學生的興趣點與生活是關聯的,由此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進行課外作業設計時,對于學生興趣點的尋求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入手:挖掘鄉土地理資源、關注社會熱點等,并將其融入課后作業設計,以實現相關興趣點的升華。

二、關注鄉土性,活化課外作業活動的資源配置

先生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社會所蘊含的自然風物、生存智慧、文脈習俗、道德精神對于開啟民智、塑造人格、傳承文明等方面影響深遠,從某種角度來講,鄉土地理可以展現本鄉本土的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是最生動最直觀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強學生知識體驗,也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做到與實踐充分融合,而地區性的教學資源必然成為課外作業設計的重要素材,對于高中地理教師而言,需要高度重視鄉土教學資源的挖掘,關注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知識點教學環節,課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研究視角,教師可將其換成廈門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數據信息,并結合相應知識體系的建構組織教學,依照這樣的思路,教師可要求學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區工業城市化發展的資料和信息。學生收集資料可通過以下途徑:圖書館、報紙雜志、上網查詢、企業調查、人物訪談等,同時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城市設計規劃者的身份談論我們的城市應該如何發展工業,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城市化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我們應如何克服?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聯系全國的情況加以延伸拓展,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外時間,可選派學生代表講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且補充自己的意見,這樣可使問題的互動交流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可見,倡導課外作業的鄉土性,其本質就是在引導學生從局部認知向整體認知發展,使學生可以站在區域分析的視角審視和解決問題,隨著對于本地區相關問題認知的不斷提升,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目標也得以實現。

三、倡導合作性,形成課外作業常態運行機制

傳統高中地理課外作業忽視了學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在進行課外作業設計時就需要落實合作性原則,營造良好的知識交互和應用氛圍,以活動促發展,通過類型多樣、主題豐富、組織靈活的課外實踐活動作業,使學生學用結合,促進其思維和智慧的發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綜合思維能力能夠得到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訓練,并學會用自己學到的地理知識審視世界,使思維能力展現出綜合性的特點。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教學為例,教師設定了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分小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構建對應南水北調的模型,并體現以下程序:“明確主題—分配角色—設計情境—學生展示—討論評鑒”,該作業需小組成員在相互探討之后進行展示,并講述清楚南水北調是如何運作的?南水北調帶來的巨大效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最好讓學生制作成PPT,在此環節中,學生不僅需要完成諸多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還要懂得進行有效的知識體系構建,實現地理學科知識的應用,使課外作業朝著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在小組成員交流的過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習慣,久而久之將此部分成員固定為興趣小組,進而成為推動課外實踐作業有效開展的重要載體。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切實發揮小組長的效能及學生的主體性,要懂得處理不同意見和建議之間的關系。實踐活動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最佳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使學生更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使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

四、注重實驗探究,加強地理實踐力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為能力,由此可見,地理實踐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實驗和社會調查三個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地理實踐力是每個地理教師應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高中地理課外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區域分析方法,實現區域認知素質的提升。如在學完工業區位后,教師可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廈門可口可樂公司進行調查,并設計如下問題:①可口可樂公司生產飲料的原料有什么?來源于哪里?②其工業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別是多少?其選址的主要區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經濟效益如何,近幾年的變化趨勢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對周邊有沒污染?有沒有搬遷的可能?學生可以查閱資料,實地調查、采訪公司管理人員及一線工人多方了解,通過親身探究,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獲得深切體驗,從而激發其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識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個區域為背景進行的,大區域和小區域的研究視角是地理要素認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高中生地理知識認知的重要路徑。如講完旅游地理后,教師可結合鼓浪嶼申遺成功組織學生參與研學小課題探究實踐,其實施主要從三個步驟進行。第一,研學前,學生查閱資料,熟悉區域特色。具體而言,鼓浪嶼研學旅行小課題可從以下幾個方向展開。課題一:廈門鼓浪嶼傾聽人文歷史。廈門鼓浪嶼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一百多年以來在這小小的彈丸之地演繹了無數的繁華與傳奇,還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尋歷史蹤跡、探訪名人故居、領略萬國建筑、了解海島人文文化,感受歷史文藝之島的魅力。課題二:廈門鼓浪嶼主要景點分布及成因,游覽價值。課題三:探尋鼓浪嶼風琴博物館。了解風琴種類、風琴珍品的歷史淵源、主要特色、文化內涵及旅游開發價值。課題四:鼓浪嶼旅游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探究。課題五:對鼓浪嶼旅游資源開發條件作出評價。課題六:對鼓浪嶼景區規劃設計做出評價(景區形象、功能分區、空間布局)。課題七:設計一次主題游(收集信息,確定目的地,合理選擇路線,保證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學過程中,學生觀察探討,尋找課題價值點。第三,地理研學旅行后,學生執筆總結,形成研究小報告。學生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將有價值的內容整合成PPT,在課堂上圍繞學生發現的問題與疑惑,展開討論,對研究結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議。整個研學旅行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及觀察能力,鍛煉了學生意志,提高了其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綜上所述,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外作業需科學設計,優化內容及形式,改進課外作業的推進方式,關注高中生的興趣點,巧妙滲透鄉土資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驅動,使高中地理教學更優質高效,高中生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董瑞杰.核心素養目標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9(1):57-61.

篇(2)

二、高中地理作業分層設計

首先,高中地理作業利用顏色來分層。臺風根據距離影響本地的時間和風力強度,分為白色、綠色、黃色、紅色、黑色5個警報信號等級。我也依葫蘆畫瓢,首先明確一學期的重難點,在布置作業時選用紅色或黑色紙張布置作業,重點或者難點的章節內容用黃色紙張,其余的根據學生掌握狀況用白色和綠色紙張。比如必修一的“地球運動”是難點,也是必修一學習的基礎,但會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減少,所以在學習這一章節時的作業時選用橙色紙張,介于黃色和紅色之間;而氣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學期甚至整個高中階段都是重難點,就用紅色紙張;“自然災害——洪災”內容相對簡單,但在區域地理中仍舊涉及,就用綠色紙張。我雖然對色彩心理學研究不多,但還是了解紅、橙、黃等暖色使人血壓升高,情緒高漲,紫、藍、綠等冷色使人脈搏減緩,情緒沉靜,我需要學生在重難點面前情緒高昂,充滿戰斗力,在一般知識點面前沉穩冷靜,不能因為易于掌握而驕躁。利用彩紙布置作業,不僅在視覺上豐富學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視覺優勢的女生,也有利于學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學期的重難點,尤其便于男生對一學期學習的宏觀掌控,更讓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中有張有弛,張弛有度。

其次,將地理作業分成必修與選修。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克托費德羅維奇•沙塔洛夫曾經提出編兩類練習題集:必修作業的難度適合所有學生,選修作業難度適合學優生。踩著前人的足跡,我也將地理作業分成必修和選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礎上,我還將必修和選修分別設計了兩種方案,所以總共是“兩部四案”。必修作業一般為書面、口頭類作業,為短期作業;選修一般為實踐、探究類作業,為中長期作業。我認為必修作業為鞏固、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選修作業為提升地理素養、地理思維,培養地理興趣的,所以我并不認為選修作業就只面對學優生,我要求學生完成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作業。在考慮男女生在地理學習中生理、心理的差異,在感知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的基礎上對地理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必修作業在設計時,方案A主要表現為知識體系構建、示意圖及其變式圖和分布圖等的繪制設計與運用等,方案B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整理、地理規律總結及運用等。選修作業在設計時,方案A主要表現為觀察、實驗、制作模型、對時事熱點進行評價的分析型作業等,方案B主要表現為撰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小論文、通過網絡搜集構建主題知識庫的網絡作業、調查報告等。其中在必修作業中的書面作業中的試題訓練選擇上,方案A偏向于綜合題、一圖多題,題型豐富多變;方案B偏向于材料題,以常見題型為主。例如,同樣考查我國西北棉花種植區位條件,方案A以區域圖呈現,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擴大棉花種植規模,方案B以材料呈現,依據材料分析西北種植棉花的優勢和劣勢。不管是必修還是選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學生具有自由的選擇權,可以必修選擇方案A而選修選擇方案B,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做到有“自知之明”。

篇(3)

1.明確作業設計的依據。作業設計要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緊密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既要體現學科整體的計劃性,又要體現課時目標的針對性,還要體現認知水平的層次性;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設計要有梯度,重視基礎性、增加選擇性、體現時代性,實行分類推進。

如,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課程標準: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學習目標:(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太陽日和恒星日、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區別;(3)運用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掌握地球運動的重要特征。

2.豐富作業設計的類型及層次。要認真落實新課程的要求,切實改變以知識再現、概念記憶、機械訓練、模仿重復為主的單一的傳統作業形式。要針對學習目標編制作業,既要有練習型、準備型作業,也要有發展型、創造型作業。除傳統作業外,要鼓勵編制口語交際作業、綜合實踐作業、實驗操作作業、小組合作作業,逐步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如,針對學習目標“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設計如下試題(略)。

3.制訂作業欄目。(1)作業日志,包括班級、姓名、日期、學科、選做題號、完成時間、學生留言和教師留言等內容。(2)基礎訓練,要求所有學生必做。(3)發展訓練,要求中等以上的學生必做,其他人選做。(4)創新訓練,針對“吃不飽型”學生設計,其他人選做。

二、合理的作業布置

凡是布置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以把握作業的難度與完成時間,使作業布置科學合理。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性、階梯性,給學生以選擇的權利。提倡“基本作業+彈性作業”模式,實施分層作業,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做有所得。

1.規范作業布置的流程。首先教師設計和挑選試題,課時作業題量為“10+2”(10道必做,2道選做)。備課組長匯總和篩選,先做并形成定搞,上交年級長后印制并到校園網上。

2.明確作業布置的要求。要研究制訂作業評價標準,明確作業要求,既要有作業內容方面的要求,也要有時間控制、書寫質量、格式規范、完成過程等方面的要求。如課堂作業,要求當堂完成;課時作業,題量為“10+2”,一般第二天早上交;周末作業,“探究型+繪圖”作業,星期一上午交;寒暑假作業,實踐探究型作業,要求5人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組內每人都有分工,開學初交。

3.完善作業布置的形式。形式一:習題型,“基礎訓練+發展訓練+創新訓練”,必選做結合。形式二:繪圖型,全做。形式三:總結型,全做。形式四:探究型,“簡答式+論述式+論文式”,必選做結合。

三、耐心的作業批改

篇(4)

一、針對學生疑問設計專項地理練習

地理作業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不足,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轉變“重量不重質”的不良觀念,根據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所表現的不足來設計專項地理練習,確保每一輪地理練習都能及時鞏固學生的現有地理學科能力,不斷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應試能力,有效豐富高中生的解題經驗。就如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教學中,學生們就在課堂上學習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具體影響。在課堂結尾階段,我利用課堂檢測與課堂小結匯總了學生們的學習不足,發現本班學生對等溫線的識讀與應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等重點知識依然存有疑問。于是,我就專門針對這兩個知識點設計了地理作業,希望學生們可以根據等溫線來判斷暖流與寒流問題,然后根據洋流性質與分布規律來判斷某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以便幫助學生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二、針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地理作業

篇(5)

新課程理念要求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亦是如此,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學習地理的方法,感覺學習地理的過程,讓學生知識有效的遷移與重新組合,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成為他們的引領者,成為他們學習的促進者。那么,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一、研讀新課程目標,做好新教材的深刻理解

有的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很自然地與原來地理教材進行對比,只要是原來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沒有的他們都要為學生作補充,有些課標與新教材都已經刪除的內容,有時還要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無益于學生的探究。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能像以往那樣只研究教材,還要加強對新課標的研究,尤其加強對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的研讀,它是我們高中地理教學的總體綱領,需要我們將它分解滲透到每節課的教學之中。例如,在“大氣環流”中,“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教材都作了詳細的闡述,但內容較抽象,學生感覺難度太大。在物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學會查看大氣環流的示意圖,能繪出地球上的氣壓帶、風帶等分布圖,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等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三圈環流”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不用再講,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三圈環流”產生的結果及它對氣候的影響上。

二、發揮新教材的功能

1.發揮教材整體的編排意圖功能

相對于地圖冊,教科書能夠直接提供的圖表還是相對有限的,配合文字的景觀圖片等往往具有“個”的局限,與之對應的地圖冊中更多更為豐富的圖表系統,幫助學生從“個”更好更容易上升到“一般”的規律性認識。另外,作為教材的練習冊,其功能絕不僅僅是課后的鞏固和訓練,它本身首先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更主要更直接的功能是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教材中的“海派文化”只列舉民居,而練習冊中從民居、飲食、文化、性格、方言等多方面補充,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的內涵。

2.利用教材圖片,發揮以圖釋文功能

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課程地理教材不太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知識之間的跨度大,這無疑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區域地圖、地理略圖”等途徑來架橋鋪路,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由于圖文轉換能力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重要能力,許多地理知識、規律可以通過地理簡圖來表示,許多地理原理可以通過地理簡圖來直接呈現,從而能達到破解難點的效果,如“人口分布”一節的內容,世界人口分布趨向性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借助“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水資源分布圖”來教學,重點難點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在我們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培養學生讀圖釋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圖片、示意圖、分布圖、景觀圖等圖像資料,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在看圖中發現其中濃縮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級地理地貌中的“海蝕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蝕崖”、“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類型示意圖”、“海蝕柱”、“路南石林”。

三、將地理試驗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第一次對地理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試驗,新高考中出現了試驗類試題,我們地理教師更應該重視地理試驗,并要把它融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去。地理試驗將與物理、化學生命學科的試驗一樣,憑借其強大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特點,在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在設置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于地理學科特點,要科學設置地理實驗。一方面,實驗要能科學反映地理學科知識,實驗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確無誤,實驗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當。另一方面,實驗要符合地理教學實際情況,高中地理教學課時數少、任務重,沒有足夠的課時進行實驗教學,實驗宜精不宜多。

第二,要求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和演示。實驗教學強調演示與參與,讓學生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實驗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得出結論,它能夠有力地改變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實驗操作時,需要精細敏銳的感知和觀察力去發現一些重要現象,從而培養了觀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結果、形成概念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此外,還能夠培養組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

四、要精心設計課內外作業

首先,作業的內容要緊扣基礎,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訓練為主。其次,作業的設計要突出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精心設計布置“超市型”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層次學生都得到訓練、發展。第三,作業的設計要突出學生的合作精神。新課標已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教材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探究性作業是學生面臨的最主要的作業形式,這是未來的趨勢,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有一顆善于創新的心,不斷地改變思維方式,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地理,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通過實施新課標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學將獨具魅力,高中地理課堂也將會煥發異彩。

參考文獻:

[1]高新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06).

[2]李剛.激發主動性,輕松學高中地理[J].中學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09).

篇(6)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含義,是指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學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就是指教學要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的重點是在于實施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是通過運用一定靈活的方法,在相同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就是通過一定效率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得到全面平衡的發展。鑒于目前高中地理課堂的狀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

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現在的課堂也基本都是多媒體教學,但是多媒體教學也同樣存在著利用效率高低的問題。多媒體是可以集聲音、圖像、色彩、立體感等多種要素為一體的教學工具,而高中地理又是很形象化的一個課程,單憑只靠簡單的課件可能并不能夠很好的讓學生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比如,進行大氣環流的講解,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尋找動態的演示視頻,讓學生能夠更形象具體的掌握氣流的運動規律。還有很多理解的部分,要想讓學生把握,就只能尋找學生易于接受的辦法來進行課堂的教學。現如今的多媒體教學,是對課堂產生了很積極的影響,大大增加的課堂的內容,但是就是因為每一張幻燈片可以容納的東西太多,反而可能會導致課容量太大而超過學生可以掌握的范圍,因此老師也應該注意每一節課的課程布置,既要生動形象,又要顧及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和教學結構是否合理化、優化,決定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除了要對課堂要講解的知識做充分的準備,還要悉心安排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目的,就是通過更高效率的安排,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所以在布置教學計劃時,要結合所帶班級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些特定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立什么樣的情景模式,在講述課程的同時要提出什么難度的問題,如何鞏固舊知識能夠起到最好的效果,布置什么量什么難度的作業,能夠使學生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溫習課堂上所學的內容,等等。老師在設計這些過程的時候,要保證每個環節的合理性,還要根據課堂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和接受程度,適時作出調整,在教學過程中細心地觀察學生們的情況,以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素質教育是我們目前所倡導最多的教學方式,那么什么樣的教育叫做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有創新能力,會思考、會解決問題的新時代的綜合性人才。對于高中地理課堂,也是同樣的道理。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運用在地里課堂上該如何展開呢?根據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標,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學生們分成小組,分組的時候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成績,以及學習態度和個人情況等,盡量讓一個組的學生在各方面形成一個互補的形式,然后老師進行問題的布置,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探究,在探究的過程當中,每個人要有每個人的任務,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務,然后匯總討論得出總的結論,再交給老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老師也要適當的加以管制,加強紀律。在每個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老師要根據學生們的表現,公正的給出評語,詳細的評價各個組的優缺點,還可以適當地表揚性格較孤僻、自卑的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們享受小組討論探究的這個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進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四、聯系生活進行講解

高中地理的學習,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難度的,講解起來也很抽象,要想讓學生理解到位,除了運用多媒體這樣形象化的教學方法外,還要聯系實際,從生活出發,為同學們進行講解,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接受。高中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指高中地理教師綜合開發利用教材、校本教材以及主要課程資源的配置。在地球運動這一章節,太陽和地球的位置關系,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等,對于學生來說太過抽象,老師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例子來解決學生們的困惑。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影子方向和長度隨著一天中太陽位置的不同而變化的情況;可以告訴學生怎樣調節太陽能熱水器的仰角,讓熱水器可以吸收盡可能多的太陽能;通過小區住房之間的距離測算室內的采光情況,等等。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學生能夠在這些抽象的問題上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有意思,更加體現了高中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進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五、改革作業的形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加強,學生作業的布置也不再一味地只追求量大,而更多的是題目要恰當。盡管是進行素質教育,但是作業仍然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這些條件的要求下,作業的難度、題型、知識點的布設就要著重注意。老師應該根據課堂所講述的內容,選擇重要的知識點,選擇不同層次的題目,如果有精力的話,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同學設計不同的作業,因為每個人掌握的程度不一樣,自然也需要不同的題目才適合。作業的設置還要有針對性,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作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書本題目,老師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或者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寫小論文的方式來鞏固學生們的知識,進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六、結語

篇(7)

1 引言

新課標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索一種動態化、三維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想象能力,激發他們的課堂參與興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簡單,三維化、動態化程度高等特征,將其引入高中地理課堂,不但能夠為學生創設一種更為直觀的地理教學情境,還能夠鍛煉學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軟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學的“雙元效應”。基于上述教學設計理念,構建一種以Google Earth為主導的地理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地理理論和實踐應用學習,有著極強的可行性。

2 教學實驗分析

2.1 教學對象

選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級A班和B班作為對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對比教學實驗法展開研究,將A班定為實驗班,B班定為對照班,兩班學生在年齡、性別、學習能力等方面指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對比教學的可信性。

2.2 教學設計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為教學內容,展開為期1個學期的教學。教學完成后,采用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式,對兩個班學生的學習指標進行收集整理,判定對比教學的效果。

2.3 教學實施方式

2.3.1 對照班教學方式

在對照班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沿用傳統的講授法,開展教學。該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課堂講解。教師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板書教學等形式,為學生講授書本知識,每節課留有一定時間,為學生答疑。其次,作業設計。主要以試卷、書本作業等紙質形式,布置作業,并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批改,點評。再次,通過周練,月考等形式,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

2.3.2 實驗班教學方式

在對實驗班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引入Google Earth,設計了三維化、動態化、情景化為一體的地理教學流程。整個學期的教學中,教師以Google Earth工具為核心,從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角度出發,對學生展開教學,以下,將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為案例,闡述基于Google Earth軟件的地理課堂教學步驟。

【步驟1】構建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我講全班同學帶入機房,課程開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為全班同學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動態畫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畫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沒有任何動力來源,但歷經數月后,它卻橫跨太平洋,出現在了大洋彼岸......極富動態感的“孤舟漂流”畫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學生們的眼球,而我也順勢引出“洋流”這個概念。

【步驟2】設置教學問題,引導實踐

Google Earth的動態化、三維畫場景,讓大家對地理學習有了新的認知,而我則趁熱打鐵,繼續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個教學問題:問題1:結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圖,說出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區域?問題2:調取三大洋表層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圖,觀察并手繪?問題3:調取洋流與風帶的Google Earth圖,分析為何洋流與風向不完全相同?問題4:在Google Earth中觀察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海水擴散圖,分析我國會不會受到此次核輻射泄露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制定一個探究問題,要求他們利用電腦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實踐操作,而我則時不時深入學生中間,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應用Google Earth的技術性問題。

【步驟3】總結實踐心得,一課一練

當全班同學完成實踐操作后,我對大家的實踐成果進行了點評,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理論結合實踐操作的課后作業,理論作業即為普通的試卷、課后習題作業,而實踐作業則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關于《大規模海水運動》其他學習內容的操作,當學期結束后,將學生們的理論和實踐作業,一并計入考核總成績。

3教學效果與分析

3.1 教學效果

在經過1個學期的對比教學后,教師通過問卷法、統計法,收集了學生的學習指標,結果顯示:在“你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如何?”問題上,實驗班89%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答案,而對照班的數據為65%;在“你是否能夠輕松地建立起對地理的空間想象認知?”問題上,實驗班75%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答案,而對照班的數據僅為45%。此外,從期末考核的成績上看,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優良率高達72%,而對照班僅為35%。整體而言,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差異化明顯。

3.2 反思分析

傳統教學模式下,大多數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往往僅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引入實踐性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地理理論和實踐技能都得到鍛煉。而將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課堂,則是一種很好的地理“理論+實踐”教學嘗試,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實踐技能,能夠起到很好的雙向促進作用,亦是一種全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索。

由對比實驗的結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課堂,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促進,三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都能夠起到極好的效應,同時,對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也能夠起到幫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建議高中一線地理教師以Google Earth為教學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維式地理課堂”構建策略。

篇(8)

1.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只有具備了堅實的地理知識為基礎,才能不斷地提高地理思維能力。所以,要想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打好堅實的知識基礎,其次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弄清地理原理和基本概念,最終熟練地掌握地理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具備流暢的地理思維能力,才能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離開了基礎知識的指導,混亂的創造想象,只能是瞎想,得出的結果很可能違背實際。只有在學生打好堅實的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大膽的想象推理,才能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填鴨式”的,教師只是僵硬地傳授知識,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沒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鉆研的能力,忽視了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教學改革教學,必須做出改進。在地理課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就是故意把學生引入到問題當中,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同時在學生發現問題的時候,老師不要急于解答,要鼓勵學生不斷分析和解答問題,啟迪和開發學生的思維。這樣循環往復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活動。光在地理課堂中教學還不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讓同學們走出課堂,多參加課外活動,開闊視野,學以致用。一些積極的課外活動能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充足的營養思維,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形式可以多樣,例如,讓學生們制作地理模型,畫地理墻報,觀測氣象,學環保論文,等等。這樣的課外活動都能增長知識,豐富情感,調動地理思維。學生們廣泛地接觸社會和自然,培養考察和調查能力,對創造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主動探究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已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應該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思維。平鋪直敘的講解只會使學生感到空泛乏味,也難以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特別是應該多提出一些高質量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例如,在學習有關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時,學生能夠輕松地脫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礎上提出疑問:“如果夾角變大,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會怎樣變化?”“如果角度變小,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及南北半球氣壓帶和農作物的分布將如何變化?”通過設問條件的變化,把看似無疑的結論問題化,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和參與課堂活動的欲望,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地軸和黃道面的夾角與黃赤交角之間,黃赤交角與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之間,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的范圍及南北半球氣壓帶和農作物的分布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平中激疑,促進學生在深化對地理知識的認識過程中,思維活動得到啟迪。

三、通過作業,提高效率

教師要利用作業資源設計作業,同時學生也可以參照作業資源完成作業。為了改變傳統作業的弊端,地理教師有必要開發、建設個人或者群體的作業資源庫,為地理作業的設計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有效的指導。因此,就作業資源庫的建設,我提出了如下幾條建議。

1.掌握作業資源的分布和建設作業資源庫的方法。地理教師要掌握有哪些資源可以為地理作業設計所利用,即摸清地理作業資源的分布情況或者是來源。教師首先調查學校內的作業資源,然后調查學校外的作業資源。其次,教師需要尋找網絡資料和報紙雜志上的作業資源,這部分資源因量大、面廣、易變,搜集起來較為困難,教師需要經常留意此類資源。在調查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調查記錄,理清思路,對照課本目錄把各種作業資源在相應的章節下標出記號備用。在調查清楚作業資源的分布情況后,需要建設一個資源檔案以備翻閱、查找、補充、更新。資源庫檔案的建設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版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的建設方法。檔案內容包括:作業資源的名稱、分布地點、數量、適用范圍、獲取方式、適合的作業類型等。

2.管理資源庫。不同種類的作業資源管理方式是不一樣的。資源庫的管理包括對作業資源的更新、補充和維護。作業資源中除了地理教學專用資源(地理專用教室、地理教具等)外,一般都不需要教師維護。對于其他作業資源,教師需要做到及時了解這些資源的變化,從中獲取信息,以便對作業資源進行更新、補充。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資源庫里添加新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1)教育專家的建言。教育專家知識經驗豐富,對作業設計有獨到的觀點,教師在作業資源庫里不妨設計一個欄目,把專家的建言寫上去,借此做好作業設計。(2)學生的建言。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對他們的意見或者建議不可忽視,學生建言的內容可以是對已完成作業的評價、喜歡的作業類型和對新章節作業的要求等。他們作為作業的完成者,對作業的反饋意見是非常重要的。(3)其他教師的建言。其他教師作為旁觀者,對作業資源的運用和管理有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建言對地理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意見。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要從上述幾個方面同時入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同時,學生擁有了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習質量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掌握。因此,提高課堂效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鍛煉和培養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志強.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32(上).

[2]巨志軍.高中地理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J].新作文,2011,(1).

[3]孔祥卓,韓宗英.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初探[J].新課程,2010,(5).

[4]江靜華.地理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篇(9)

高中地理教師在充分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前提下,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發展,為學生構建好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合作競爭學習的新模式。

一、優化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出發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學實踐精神,在教學內容、課程目標、教學設計、評價標準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地減少教師的講述,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獲取知識,從而逐漸樹立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1、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上主動獲取信息

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熟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輪廓特征,可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讀圖搶答 擬出下面幾個問題:“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哪些大洲的大陸?哪個大陸主要分布在寒帶?哪個大陸主要分布在熱帶?”讓學生搶答,激發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和求知欲,同時,加強新舊知識的縱向聯系,溫故而知新。

2、讓學生在閱讀地圖過程中學會獲取信息的方法

在利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學習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特點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圖例,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氣候類型,再讓學生觀察圖中各種色彩的分布地區,從而討論、歸納各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同時,因材施教,不斷地鼓勵基礎較差、讀圖較弱的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為他們設計難度較小可操作性強的問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循序漸進,逐步培養他們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全體學生讀圖、用圖的技能,使其最終能掌握獨立地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方法。

二、豐富高中地理教學模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形式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作業而作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豐富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是適應現代課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學習充滿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獲取知識。新模式提倡“以學生發展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兩種形式。

1、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在新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指導下,高中地理課程應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重視培養高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變教師過分重視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地理”走向“主動探索實踐”。在學生學習了“地圖”的知識之后,可設計一個小組合作競爭的活動,主題是繪制學校平面圖,看哪個小組繪制得最準、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個小組的各位成員行動積極,分工合作。在繪圖的過程中,每個同學各抒己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各顯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將校園平面圖繪得相當準確,各具特色,并評比展出了部分優秀作品。

2、讓學生在學習中合作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新教改后的課堂教學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模式,課堂中即要發揮教師教授的水平,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教與學完美的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這樣,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

三、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現自己

創新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改變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社會責任感。為更好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教師應把課堂交給學生,就是把黑板、講臺、學具、時間交給學生,由學生在互動中完成活動內容,進而求得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1、利用黑板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

如在“天氣及其影響”的教學中,通過“比一比,看誰書寫的描述天氣變化的地理術語最多?”的活動,把黑板讓給學生,解放學生的手和腦。在活動中,10分鐘內20多人次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寫出術語50多句術語!倘若仍然由教師在講臺上邊講邊寫,恐怕寫不出這么多,而且所寫的術語學生也不一定喜歡和接受;50多句術語的展現,讓學生和教師都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2、讓學生充當“老師”角色互換

體驗成功的樂趣給學生布置長周期作業,讓每位學生都能上講臺當一回“老師”。時間約為5-8分鐘,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識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評論。競賽的要求與規則由學生集體討論,學生自己制訂細則,組內協作。要求該“老師”精神飽滿,主題鮮明,言簡意賅。當該“老師”講完后,再由其他同學講評,優良、及格、不及格)、優點、缺點、意見和建議等。

四、結束語

總之,高中地理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結合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根據實踐教學經驗和實際教學情況,打破傳統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喜歡地理知識在先,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在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輕松掌握所學知識,為培養現代地理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10)

地理教學不同于語數外等大課,對于高中生來講經由初中的學習過程,對地理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重新喚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筆者以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為藍本,簡述如何開展地理課的生活化教學,以期對當前高中地理教學有所啟示。

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現象創設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即“知識來于生活,知識用于生活”,那么對于教學而言,就需要通過緊密結合學生所能感知到的實際生活現象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任職矛盾,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教授學生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時,針對太陽系模式圖,太陽、地球和月亮三者的運動關系等教學內容,可以就2009年7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進行引課,通過簡單對當時日食過程進行回顧(可以借助多媒體完成),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日食發生是因為太陽、地球還是月亮的運動而發生的?如果都有作用,誰的作用最大?日全食、日偏食的區別在哪里?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再如教授地球自轉特點及與太陽運動關系知識時,可以先讓學生看一些世界上不同國家人民的生活特點等相關視頻,或看熱帶雨林及北極熊、南極企鵝等動物的不同生活習性,繼而引導他們進行差異比較,從而為講授新知識提供較好的問題背景。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具體化,便于從日常現象入手達到對較為抽象宏觀的地理知識的掌握。

其次,增加學生動手機會,充分利用模擬實驗,讓學生從微觀生活現象認識宏觀地理規律。以往的地理課很少像物理化學一樣將實驗作為必不可少的課堂內容,生活化教學宗旨下的課堂組織,就需要教師增加學生這方面鍛煉的機會,通過借助一定的器材、日常用具,將復雜的地理知識進行簡易化模擬,通過動手實踐,得出較為基礎的原理,進而達到對知識的推理與掌握。比如,在學習第二單元“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第二節有關氣壓、氣候等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溫度計、電風扇、紙屑等,通過多樣化的小組自行設計,來體會溫度、氣壓和風向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借助燒杯、酒精燈、蒸餾瓶等器材,模擬氣流循環、水循環甚至溫室效應等氣候知識和現象,加深學生的認識。為學生提供課堂動手實驗環節,是符合新課程標準探究性教學要求的,在設計模擬實驗時要盡量簡易化,而非不顧章法,任由學生隨意擺弄實驗器材,而無法實現科學認識目的,這違背了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宗旨。

上一篇: 學校學歷教育 下一篇: 民營醫療市場前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久久sm热国产斤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 |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