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景觀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12 15:36: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公共景觀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城市公共景觀設計

篇(1)

近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同時城市不斷擴張,導致與我們緊密相關的生活環境品質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區,更是擁擠不堪,很少可以見到開敞空間,城市公共綠地則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綠地理解為多種些樹,多搞點綠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義和內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與工商業密集發展的地區,由于人類活動的頻率與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資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環境條件的改變,并產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環境品質逐漸惡化,影響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城市綠地景觀的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人們在享受了大自然給予的恩賜的同時,要學會保護它。城市綠地景觀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道路綠化設計

2.1道路綠化設計的原則

(1)與道路性質功能相適應。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復雜,對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統,其景觀元素也不盡相同。因此道路綠化必須符合不同的道路特點。

(2)與行人的視覺特性和行為規律相適應。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視覺環境,在進行道路綠化時要以行人的視覺特性和行為規律作為依據。

(3)交通功能與生態功能相適應。道路除了發揮交通功能外,同時也是這座城市的景觀走廊,承擔城市內外氣流交換等生態功能。因此,道路綠化設計在不阻礙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綠色植物來改變生態環境。

(4)整體配置與節點造景相配合。在歷史古跡、現代地標建筑、道路主干道交匯處等城市景觀節點綠化造景,創造有城市特色的綠化景點本文由收集

(5)當地植物物種與引種相結合。在道路綠化選種時,除了應該考慮土壤、氣候、風力等自然環境條件外,還要考慮人為因素。因此,在選種時應以當地樹種為主,選擇一些耐陰、耐貧瘠、耐踐踏等生命力強的樹種,并適當引種一些外來物種,實現物種的多樣化。

2.2道路綠化實例分析—以張掖市為例

張掖市地處甘肅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較便利。張掖自古因水而聞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濕地,在市區有較好的水網系統,2004年,張掖市定下了“以水帶綠,以綠融城”的綠地發展理念。構筑內外通達的綠化走廊,將城市內部綠地與城外大面積生態綠地有機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生態園林城市。

2.2.1構筑南北通達的楔形綠色廊道

構建“4板與5帶式”綠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濕地,在更高的層面構筑起點線面結合的良好綠色生態系統,使生態濕地為城市調節小氣候,提供充足的氧氣,降低空氣粉塵,降解空氣中的有毒氣體。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濱水綠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內水路,綠化堤岸,體現綠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帶綠”不僅會為城市的景觀風貌帶來亮點,也會為城市居民休閑活動提供親水、玩水、樂水的自然情趣空間,同時也間接帶動了水岸周邊地帶地產、商貿等其他產業發展。

2.2.3“以綠融城”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設和使用道路的過程中必將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在道路綠化建設時應盡可能采取一些生態環境補償措施。在張掖市的道路綠化建設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在各大交通交匯通道建設中央花壇,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體綠化隔離墻等,將各景觀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綠化與環境相協調,保證道路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張掖市道路綠化設計依托總體規劃的設想、布局,綠化設計以人為本,注重生態與環境和諧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對類似的工程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 廣場景觀設計

3.1設計原則

(1)規模適當原則。在設計時,要根據城市的規模、廣場的功能要求以及人們活動類型的需求等來綜合考慮廣場合適的規模。

(2)地域特色原則。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會文化特色。體現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綠化、施工材料等;體現社會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

(3)功能復合原則。現代城市廣場或以某一種功能為主,兼顧其他功能類型;或者是組織多種功能,以此滿足不同類型人群不同的活動和心理需要。廣場的功能和設施應多樣化,藝術性、娛樂性、休閑性和紀念性兼顧。

(4)突出主題原則。雖然現代城市廣場功能趨于復合,但在進行廣場景觀設計時仍要明確廣場的主要功能和主題,圍繞主要功能,明確廣場的主題。

3.2廣場設計實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門廣場為例

3.2.1廣場概況

南京西安門廣場位于南京市中山東路與城東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東路,南至西華門賓館,東至規劃巷道,西至龍蟠路。西安門是明故宮宮城的西門,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門。

3.2.2廣場設計主題

西安門城墻遺址是整個廣場設計的中心和靈魂,設計追求在現代城市中體現傳統歷史文化內涵,實現“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因此規劃定位為城市文化休閑廣場。整個廣場以西安門城墻和蓮花座基礎為中心。

3.2.3廣場空間尺度

西安門廣場面積為 1.5 hm2,形狀接近正方形,尺度較適宜,中部有明故宮宮城城門的遺址。

3.2.4廣場邊界過渡

篇(2)

前言:

當前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步伐加快,隨著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園、綠化廣場、生態廊道、市郊風景區等為骨干的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愈加成為城市的現代標志,成為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生活品質和滿足文化追求的必然。

筆者在多年的工作過程中,主持和參與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項目,成功地將藝術引入城市公共空間當中。其中有些已竣工的工程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獲得了七項國際、省、市級優秀獎,參與設計的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規劃方案也喜獲二等獎。

概念探討

所謂城市公共空間意指城市內所有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外部環境空間形式的綜合,這種空間關系以不同的規模和層次,幾何地聯系在一起。從早期都市狹窄的街道、集市和碼頭到后來的社區花園、廣場、公園,以至今天的城市開放空間系統,都屬于城市開放空間的范疇。比如古羅馬集會廣場、巴黎塞納河、紐約中央公園、上海外灘等。

城市公共空間的優良景觀能帶動產生豐富的城市生活,但國內的建設現狀表現出一些不足,不利于景觀設計工作進程的程序化與系統化。景觀設計師有責任以專業的參與,引發對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重視,把停留在物質意義上的試題演化成鏈接人與自然的藝術場地,從而合理有效地爭取分配和享用公共空間的權利,并且對公眾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和推動。

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特征

1、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公眾參與性。

一切城市文明的標志和現代化的進程,都是由公眾共享城市公共資源開始的,共享本身是有平等的立場,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指向是滿足大多數人的向往和需求。

2、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它的人性化。

每個城市公共空間都是由若干小空間構成的空間組合體,其人性化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整體空間的品質和氛圍。同時一切城市公共空間都是有形的物質空間,因此應該從人的行為心理考慮人性化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的感官需求,同時還注重使用者的欣慰和心理感受。高效有序、尺度宜人、安全舒適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是設計追求的目標。

3、城市公共空間的第三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文化性。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選擇和包容的現代意念、地域文脈,在符合整體城市生態環境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現代生態與科技造園手段,充分挖掘物化因素和文化內涵,使場地空間煥發自身的生命力。

4、城市公共空間的第四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時代性。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在尊重文脈、強調地域文化的同時,要把握時代特征,合理應用科學技術和先進理念,使營造的空間環境具有個性化,形成特有的當代景觀文化。用進步的場地物質環境積極推動社會意識的進步,通過場地的人性化設計,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性,取得文化和公民本性的回歸,為未來的傳統繼承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切入點

1、注重空間系統布局

公共空間的建設應納入城市系統來考慮,一個城市是否運作順暢,景觀是否舒適美觀,關鍵在于它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大小、多少、分布是否恰當。利用城市中的自然生態要素對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平衡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開辟城市公共空間時應十分珍惜的資源。

2、創造空間個性特色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開發與利用中應尊重歷史,延續文脈。考慮與該城市的傳統文化、社會經濟以及地貌、環境、風俗習慣相協調的因素。運用形式、色彩、光影、地形、風貌等綜合手段建構城市公共空間的個性。比如筆者主持設計的青島市即墨溫泉公園,采用不對稱的布局,分為水上公園和旱地公園兩部分,通過景觀小品、河道、小橋、鋪裝場地和綠地的有機結合,滲透出當地的文脈氣息,突出了溫泉這一難得的自然資源,并充分結合即墨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典故,富有鮮明的空間個性和地域特色。

3、塑造空間的“人性化”

“以人為本”是當今社會一切活動的基礎城市是人創造的,也是為人而建造的,因此我們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時,應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行為、審美、文化等的需求,達到安全、舒適、愉悅的目的。注重宜人的尺度,增強空間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四、工程實例

筆者有機會主持并設計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工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遵循“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設計理法,對不同的項目采取不同的設計定位,進行人性化的設計,突出時代性,在尊重文脈、強調地域文化的同時把握時代特征。

現將其中的兩個設計獲獎項目進行回顧和簡要分析:

1、青島市流亭機場擴建工程室外環境設計

青島市流亭機場擴建工程是青島市重點工程之一,室外環境設計做為其延伸,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該工程占地面積52730平方米,以自然式園林綠化造景為主,環境布局合理,形式自然、生態、大方。形成了有水、有樹、有坡的大景致,為進出港的旅客提供良好的視覺欣賞效果,并得到了社會方面的一致好評。

(1)、設計定位:該環境以景觀性為主,以通透有致的空間特色來造景。

(2)、設計主題為:“空港綠肺、生態景觀、和諧共生”,整個環境設計緊緊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以親近、生動、富有活力的景觀打動游客。

(3)、綠化規劃旨在創造完美的植物景觀,在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

(4)、布局手法:“占邊讓心”和“讓心占邊”相結合, “稀疏處疏可跑馬,致密處密不透風”,疏林草地與植物群落相結合。平面布局有疏密、有進退、收放開合,富有節奏變化;立面布局林冠線或平緩或起伏,形成有韻律感的立面效果。

(5)、設計特色:

一是突出文化品位,如 “歲寒三友”、“市樹市花”、“海洋文化”的使用,體現高品位、高檔次的空港綠化;

二是大規格樹木的使用。據專家分析,大樹的釋氧量為草坪和地被的5倍,又美觀大方,管理費用也比較低;

三是達到綠化與凈化,綠化與美化,綠化與香化有機的結合。構成機場的供氧“氧吧”,形成大的生態圈,融入青島市流亭機場的生態環境。

該工程于2004年6月竣工,現已被中國國際綠化博覽會組織委員會評定為“2004CIGE中國優秀綠化工程獎”,工程設計獲得“二OO五年度青島市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并在“青島市優秀規劃、建筑方案”評選中獲得環境類三等獎。

2、青島市即墨溫泉公園設計

公園分為水上公園和旱地公園兩部分,占地面積23.5公頃,緊緊抓住即墨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突出歷史文化和地標特色,同時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符合現代審美情趣,體現現代生活和現代審美情趣。

(1)、水上公園突出水景特色,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特色,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特色,采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筆斷意連”式的中軸序列,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環境通道,創造一個與現今時代感相符合的城市園林。構筑人與水更加親密的景觀關系。

圍繞“水為萬物生命之源”的主題,充分發揮水與生態植物、微生物、巖石、園林構筑物及水體自成循環的生態關系,以自然傳統園林的理水理念,加之現代營造手法,展開現代都市景園的營造,也啟發人們珍惜水資源。

(2)、旱地公園以城市游憩學和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再現自然、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生”為目標。提倡生活與居住分離,讓居民走出家門來共同享受自然性、社會性的戶外生活,加強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設計架構為“一軸、四區、多節點”。

(3)、設計的特點、亮點如下:

一是突出歷史文化品位,體現高質量、高品位、高檔次的城市景觀帶,利用軸線景觀和林下漫步道,將地域文化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在游人面前。

二是強調各個不同景區的主題與個性。結合各組團分區的特點分別形成特色組團景觀空間。

三是強調步移景異的場所空間。在組團設計中突出景觀良好、綠意盎然的空間環境,通過綠色通廊、中心綠地的設置進一步的使生態景觀滲透到公園的每個角落。

四是植物造景以自然式植物群落為主,體現生態造景和四季造景,風格自然,因地制宜地創造完整植物群落。

該工程于2006年10月竣工,工程設計獲得“二OO七年度青島市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并獲得“二OO七年度山東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結語

篇(3)

中圖分類號:TG802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隨著現代環境設計的興起,水景通常作為重要的人工景觀出現在場地設計的尺度上,這樣的景觀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城市的公共空間中,水景從單一裝飾、美化環境的功能加入了休閑、娛樂等富有人性化的設計,跌水、水幕、音樂噴泉等新的形式開始大量出現,水景景觀追求視覺、心理美學目標,不斷顯現他的社會特征。美學特征、生態特征、社會特征被作為研究公共空間水景設計的主要元素,同樣也是檢驗公共水景的重要原則。

一、公共空間水景城市功能

(一)美化城市環境:水景往往是最先映入人眼簾的城市印象,它可以很好地融合周圍景觀裝飾和城市建筑物,使生硬城市建筑與城市景觀協調統一,給人以傷心悅目的感覺,水景在美化城市環境方面的作用是顯著的,而且越來越重要。

(二)調節局部生態環境:在這個被鋼筋混凝土、汽車和各種施工機械充斥的現代城市,脆弱的城市生態環境和空氣正承受著各種污染物、噪音、煙塵的的侵害,水景由于其有調節局部環境的濕度,吸附空氣中的煙塵和噪音的作用,因此水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生存環境,調節局部生態環境,給居民提供一個清潔舒適、賞析悅目的娛樂場所。

(三)調節心理情緒:巨大的城市生活、生存壓力,導致現代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嚴重削弱了人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和人思想的自由性,壓抑著人的情感和性格的釋放和表達,若長時間無法宣泄壓抑的情緒,對個人和社會都很不利,而水景可以使人接近大自然環境,洗去身心疲憊而產生舒適愉悅的感受。此外水景還能刺激人的感官,使浮躁的內心得以平復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的水景對于調節現代都市生活的急躁和憂郁的情緒有顯著的效果。

(四)豐富精神文化:但凡城市中流傳下來的優秀水景作品,大都是和當地的風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體現,具有厚重的時空特征和歷史文化傳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見證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最終將會成為城市對外宣傳和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名片。

二、城市公共空間水景設計原則

(一)統一協調:作為城市空間的水景,它并不是孤立、單獨存在的。在水景設計時要對周圍環境因素進行詳細調研,使水景和周圍環境和城市建筑相互協調、相互映襯,不會讓人產生生硬和牽強的感覺,水景的統一性表現在水景的應用形式、水景的觀賞特性、水景的色彩表現等方面都應與其所在的環境空間相統一協調。

(二)目的明確:不同的水景表現形式,也相應的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在對水景外觀、尺寸、色彩亮度進行設計時,應事先明確該處水景設計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是作為其它城市景觀的裝飾還是作為主體來體現?是對所有人開放還是只面向特定人群(如圖書館、私家庭院等)而設計?是面向成人還是供兒童游戲?只有明確水景建造的目的,才能更好的發揮其使用功能和景觀效果,為水景設計指明方向。

(三)位置恰當: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空間都適宜建造水景,在設計水景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如水源、氣候特點、生態條件、交通條件、周圍建筑等,建造水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水源的補充,要考慮水源是否充沛、輸送距離、方式及成本,多沙多塵地帶,水景的清潔維護較困難。以及重要的交通地段,影響交通順暢的地段都不適宜營建水景。

(四)安全可靠:公共空間的水景景觀通常包括水體與相關構筑物兩方面。對于構筑物來說,其物理的安全性必須保障,水池、水道的防滲漏。雕塑的安裝、水池的深淺設計、維護設計的布置水下線路及電線絕緣性等都要杜絕任何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要注意對兒童的影響,因此要加強水景的安全措施。

(五)量力而行:水景的形式豐富多彩,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集聲、光、電與一體的大型程控噴泉或音樂噴泉,有些地方不考慮自身的經濟情況或地方人文環境,一味求新、求大、設計了一些特大型水景。結果不堪重負的維護和運營費用,結果形同虛設,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景觀效果。所以在營建城市水景的時候,財政能力與維護力度是必須考慮的要素。

三、城市公共空間水景應用類型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與城市空間構筑的多元進程,水景的應用已脫離了原有的樊籬,從傳統的應用形式演變成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融入了更多的城市特征,它的發展與演變體現城市的時代特征及個性。我們按照水景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作用和功能來分成以下四類:公共空間裝飾水景、公共空間休閑水景、公共空間庭院水景、公共空間的自然水景。如下圖1、圖2

圖1 西安大唐芙蓉園水幕電影圖2 西安未央湖自然休閑水景

實例-大雁塔音樂噴泉廣場:生態與人文水景的實踐

西安大雁塔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占地近1000畝,北廣場中央為音樂噴泉(圖3、圖4)主景水道,噴水池呈階梯式上升,每個水池既可各自按照不同的音樂噴水,更可以合并形成巨大的疊水景觀和矩陣噴泉。共有2萬平方米的水面,巨大的矩陣噴泉由1700多個泵組成,每個噴頭都可以自由控制,組合出各種圖案和字體。一排跑泉可噴出15米高的水柱。先進的音響系統和燈光照明,使噴泉聲、光、水、色有機交融,特別是噴火火泉從水里噴出,在6米左右的高空充分燃燒低溫爆開,更增加了整個噴泉的奪人氣魄。夏天水景區22厘米的水深和經過防滑處理的石板,可以讓成人和孩子在水面上無拘無束嬉戲,已成為展現西安歷史文化和人文色彩的重要標簽,是西安最重要的歷史名片。

圖3 西安大雁塔音樂噴泉水景夜景圖4 西安大雁塔音樂噴泉居民和游客

四、結語

城市的發展與環境景觀的空氣繁榮,水景的設計與應用更加廣泛,現在的水景已不僅限于水景園、公園或私家庭院,而是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稱為城市空間中亮麗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元素。現代城市水景的表現形式以及設計觀念都大大超出了以往水景的范圍,水景的營建也不再是簡單地考慮一池一塘的問題,城市公共空間水景設計需要更多地考慮整體大環境、大空間的特征、風格、情感表達以及景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水景能充分發揮美化環境的作用,更多地與現代城市的發展節奏、人的思維意識、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做到美學、生態和社會特征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朱均珍. 園林水景設計的傳統理念[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篇(4)

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可以說是一個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內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蘊的標志。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城市數量有700多座,城市化率已達到45%以上,這意味著必須建立一個融合目前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具人性化、多元綜合的理想生活環境空間。要求城市公共空間景觀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各種行為要求,同時又要表達各種意義,并使人獲得不同的精神情感。

一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概念及特點

景觀設計是利用景觀學原理,解決景觀水平上的經濟、生態、文化問題的實踐研究,通過設計減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依據自然景觀的適宜性、功能性、生態特征、經濟景觀的合理性及社會景觀的文化性和繼承性,結合地方文化背景,以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出發點,以景觀保護和發展為前提,“以人為本”為設計手段,合理設計景觀區內的各種景觀要素和人為活動,在景觀保護與發展之間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使景觀要素空間分布格局、景觀形態與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生態過程和人類活動協調統一。其目的是充分發展景觀所應具有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學功能。

二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應關注的問題

1理解人,尊重人,創建人性化的景觀

景觀首先是作為人類的生存空間和人們的生活區域這兩種物質空間而存在的。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為軸心,注重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動態設計哲學,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景觀設計還需要注重人們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對景觀的心理感知過程正是人與景觀融合為一的過程。人們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像物質層次上的滿足那樣直觀,夕陽、清泉、急雨、蟬鳴、竹影、花香等都會引起人的思緒變遷。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進而使“景”升為“境”,這時“意境”就產生了,而“意境”的產生將會使人們獲得高層次的文化精神的享受。

2. 理解自然,創建生態的景觀

景觀設計的另一個服務對象是自然,即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和破壞的自然系統。景觀的體驗必須通過物質空間要素才能體現出來,這些要素既有純粹自然的要素如氣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觀特征、動物、植物等,也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等等,景觀設計中對諸要素的綜合考慮必須放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城市建設的理念應是“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1] 。

生態的城市景觀設計就是要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恢復城區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開設專有綠地、完善城市綠化系統。俞孔堅把這樣的城市化生態道路和綠化植物方式稱之為“野草之美”,“是一種‘白話的景觀和尋常之美’”,并且,他“反對把人的主觀文化審美和觀念凌駕于土地和生命意志之上。[ 2 ] ” 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保護為前提,以發展為目的,以改善人居環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使景觀,生態,文化和美學功能整體和諧。

2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要點

公共空間是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的開放上,達到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公共空間體現了社會的公正與寬容,這種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間”,是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是一個空間系統,由各種類型的空間構成。

按空間形式可分為: ①點狀空間,即以點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廣場、公園、綠地等; ②線性空間,即沿某個軸向呈線性分布,如步行軸、綠化軸、濱水綠帶等。 從"點"到"線"構成的空間體系來研究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整合,以其對城市景觀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2.1 點狀空間景觀設計

點狀空間是公共開放空間體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種空間形態,這里主要指如廣場、公園、街頭綠地、社區綠地等具有向心形態的外部空間。

2.1.1重視空間的可達性和功能性

空間的可達性強調的是無障礙設計,以及如何使活動更加便捷的設計。如今可達性設計的概念正在往外擴展為通用設計,不僅是殘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樣需要可達性設計,即設計以保障殘疾人的行動功能為基本點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間[3]。 在不同功能的區域內應結合各地段的環境特點,設置不同功能的開放空間,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活動內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2.1.2 注重與周邊實體空間結合的連續性設計

在具體地段的點狀空間設計中,要結合周邊的環境特點,與整體環境相協調,進行連續性的空間環境設計,為人們提供連續性的空間體驗;并結合實體建筑空間界面,豐富空間層次,使建筑空間與外部空間環境融為一體,內外部空間均成為有效積極的空間,避免點狀開放空間成為建設后的殘留空地這種消極失落的空間場所。

2.2 線性空間景觀設計

城市線性空間,是具備線性關系,有著流通以及景觀產生機制的城市綜合系統[4]。在國外,有關線性空間的研究主要有公園道、綠道、綠色廊道等。隨著現代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許多學者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對“綠色通道”進行研究,并逐漸產生了“綠色廊道”的概念。

2.2.1連通性和可達性

在線性空間規劃建設中,連通性是關鍵。線性空間將一些點狀空間連接,能阻止這些生態島的進一步孤立,創造與城市建成區域的緩沖帶和更多的自然棲地。同時,線性空間將公園、居住區、學校、公共設施、歷史文化資源等相連通,為人們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設施的可達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區的宜居性。 線性空間相對于人們住地的區位是決定著人們使用公共開放空間的方式、頻度的重要因素。因此,設計師必須充分考慮到綠道規劃的位置,盡量接近居住中心。

2.2.2 設計的人文關懷及生態和文化景觀特色保護

線性空間的規劃應該遵從“人的需求”理論和“場所”精神并作為其設計的準則。在綠道設計中,應為步行者、自行車使用者、殘疾人、滑板者等創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環境和通行空間,促進其所連接的社區,市民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促進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時,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應該在綠道的沿線附近配備服務設施,如停車場、休息椅、野餐區、健身設施、垃圾箱、商店和標志系統等。附屬設施盡量集中配置在各個不同等級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減少建設成本,維護生態環境。

線性空間的設計應具有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資源景觀保護的功能。供給動植物以及人類居住的棲地、物種遷移的通道及吸收和儲存的營養物。另一方面,規劃設計應避免更大范圍內的均質性而導致失去文化景觀特色。

2.3 點狀空間和線性空間的景觀整合

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整合的內涵,即是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在此意義上,整合就是對開放空間系統進行整理、組合,最終促進城市空間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過程,引導具有連續性的行為活動[5]。

從“點”到“線”構成的空間體系來研究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整合具有重大意義。線性空間不僅可為動物遷移提供棲息地,還能促進城市地區生物多樣性提高。當通過綠道網絡體系將環境敏感區相互連接時,可大大提高住區的生態、娛樂和文化價值。結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布置,將自然景觀與人的日常行為場所融為一體,并使城市的歷史人文景觀納入到現代生活空間中,成為延續城市文脈,沉淀記憶和寄托精神的場所。

三 結語

現代景觀承載的功能不斷趨于多元化、多樣化。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是新鮮空氣的“發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種動植物賴以生存和成長的重要條件,也是城市避災,調節市區小氣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公共開放空間作為公有財產平等地對所有人開放―――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是主人還是過客,這種具有包容性的“公共開放空間”,是蘊含著城市歷史脈絡,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傳播著城市中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

參考文獻:

[ 1 ] 《中國傳統文化讀本》編輯委員會. 管子[M ].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17 - 19

[ 2] 俞孔堅,李偉. 續唱之歌: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 建筑學報[ J ] , 2004 (8) : 5 8

篇(5)

關鍵詞:

城市公共空間;濕地;生態;保護

現代城市生態景觀設計遵循“生態優先、最小干預、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然而,在城市生態景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水景觀面臨著被忽視和廢棄的局面,水景觀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學化的設計。在未來景觀的發展中,濕地景觀對于水體的利用、儲存、凈化具有一定的意義。

1濕地景觀的概念及作用

關于濕地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并沒有達成共識,但明確的規定了濕地的組成要素。濕地組成要素中包括水元素、獨特的土壤或者沼澤地、具有適應潮濕環境的水生生物這三個基本要素。一般對于濕地的定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概括。狹義的濕地,是指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具體可以指不論長期或者短期,人工或者自然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者水源地等都可以稱作濕地。廣義的濕地,則將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的所有水體都當作濕地。濕地具有土壤含水量達到飽和、淹水土壤、厭氧條件和相應的動植物等特征。濕地即不同于陸地生態系統也不同于水體生態系統,濕地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還是比較脆弱的,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對濕地的景觀設計中要求設計師更加嚴謹細致。濕地景觀可以為城市提供一定的保障系統,濕地景觀是極其珍貴的生態資源,應該予以保護為主,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塊濕地的價值比相同面積的海洋高58倍。濕地可以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在保護的基礎上,根據濕地的不同情況,可適當地增加可供參觀的濕地景觀區域,增加水元素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經濟效益。

2濕地景觀設計原則

2.1尊重自然原則

濕地景觀是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橋梁。它可以很好地把人工干預與自然生態結合在一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輔助來進行景觀利用和設計。在考慮到水體參與的景觀設計中,應以現狀為基礎,避免做成同一化的水系景觀。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應該滲透到設計的方方面面。許多具有泄洪功能的儲水庫等,由于受使用性質的限制,必須利用巨大的高差把人與水隔開,破壞了水系景觀的整體性。但這一缺失可以利用城市濕地景觀來進行補充。因此,在進行濕地設計時,面對脆弱的生態系統,設計更應該注重自然。

2.2因地制宜原則

在濕地設計中,利用植物可以對空間進行分割和圍合,同時綠色植物也可以起到凈化水體、降噪除塵的作用。在面對濕地景觀的植物設計時,要根據濕地的各項指標進行植物的選擇,應該在對原生植物群落加以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遵循植物生長規律,盡量選擇本土植物,形成自然層次豐富、富有自然野趣的人造景觀,并兼具自我修復與生態循環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起到保護現有濕地特征的作用,增強濕地公園內植物動物的生態穩定性。

2.3形成彈性景觀

在對濕地水體的駁岸設計中,在保持其自然屬性的同時,還有強調生態的自我調節功能,最小的人工干預,發揮最大的景觀效益。在地形變化較小的水系兩側或者周邊,種植本土適宜的植物,可以形成水系周邊的綠色屏障;在地形高差很大的情況下,應該適當拓寬,形成不同的層級,即植物的豎向設計。距離水體較低的地方適宜種植水生植物,較高的層級則可以供人活動使用,在水體周邊形成一定的彈性空間。可以更好地應對在雨季和旱季水位的變化狀況。

2.4遵循形式美觀的原則

景觀設計是為人服務、為社會、為生態服務的。為了滿足人一定的審美訴求,在設計時應該遵循形式美法則,為人們創造美的享受、實現美的審美追求,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這一目的就促使濕地景觀呈現出立體美感的發展趨勢。為了形成富有特色藝術性的濕地生態體系,形式美觀成為濕地景觀設計所考慮的要素。在設計中無論在空間比例、審美節奏、建筑色彩還是植物配置等方面應考慮其形式美,應該把物質材料的體量、質感、觀察者的視角和光源等相結合,讓人們在情感上和身心上與濕地景觀產生共鳴感。

3天津橋園景觀設計分析

3.1項目概況

天津市是中國第三大城市,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近代北方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建成的天津橋園,由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的總體目標是為整座城市和周邊市民創造一個有多種自然服務機能的公園綠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凈化;在自然過程中改善鹽堿土質;重塑鄉土植被風貌,實現低成本管理;發揮鄉土植物、自然系統、雨洪系統、土壤改良及景觀可持續性的科普教育功能;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橋園是對城市廢棄地的修復。項目原先是一個廢棄的打靶場,垃圾遍地,土壤鹽堿化,地貌低洼不平,魚塘若干,地下水位高,水系發達。由于緊挨著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園。橋園建成后成為了天津市最大的濕地公園,對當地的生態系統起到了一定的修復作用,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業界人士、游客。

3.2適應地貌的規劃設計

天津橋園是一種斑塊式景觀,被稱為“適應性調色板”。整個濕地景觀的設計,以自然元素為主,人工輔助造景。最大化地發揮自然生態的作用。展現了利用濕地改善當地生態系統這一目標。地段本身開挖了21個大小深淺不一的坑洞。面對地貌的客觀特征,坑洞所形成的低洼地可能會限制整個公園的規劃和設計,但在橋園的設計中利用了這一特點,保留低洼地,利用低洼地。用地貌本來的特征來進行水量的存儲、過濾、沉淀,實現濕地的作用。濕地公園中的景觀設計運用了臺田耕作的方式,將園區內的土壤抬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鹽堿地會慢慢下沉,利用物理手段對土壤進行了優化。設計旨在利用自然、利用本身地貌來解決現有的場地垃圾問題以及水體污染的問題。濕地的整體規劃設計中利用雨季和地下水位的作用,使不平整的地面形成了水塘、濕地、季節性水池或者無水低洼地,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旱、水公園景觀。經過雨水的沖刷和過濾,土壤不斷的積累沉淀,無水低洼地的土壤養分不斷增加,使土質得到改善。

3.3適應本土的的植物設計

橋園中植物群落的選擇上遵守自然規則,因地制宜,直接引用本地樹種,橋園地下水位很高,水系發達。地面的高差帶來土壤的水分和鹽堿強度各異,這種鹽堿土壤不適宜樹木的生長。但是地被和濕生植物可以在這片水位與pH值變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叢生。針對濕地土質鹽堿化的現狀,采取了在土壤鹽堿地帶種植地被和濕生植物的植物配置方式來對水體進行保護與凈化。形成了大片的水體周邊成群種植著蘆葦、香蒲等植物的景觀。整個濕地公園中不同的植物群落對應著不同的土質。利用生態再生理念和生態恢復理念。對于受到污染的水體并沒有進行過多的高科技生態恢復,利用本土植物對水體的過濾作用,采取了簡單的生態修復工程,使水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凈化。達到了低成本,低投入,高性能的植物凈化水體的目的。使濕地公園中保持著植物的多樣性,展現著野草之美。而今的橋園成為一個具有雨洪蓄流功能的濕地公園。

3.4適應濕地景觀的透水性

橋園林網由當地最為強勢的柳樹作為基調樹種,在交叉部位種以其他鄉土樹種。林網內的游憩步道采用的是粗砂鋪地,保護了底層土壤的自然特性,同時,在面臨雨季的情況下,可以加速地表的透水率,加速對地表水的收集。在旱季時,也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調節局部氣候,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林網綠地的布置降低了高速公路帶來的噪音污染,借用植物、鋪裝、水體的降噪作用,對噪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態處理。

3.5突出審美性的景觀小品設計

園區的規劃上有六個大的方面,分別是景觀塔、步道、濕地水泡、木平臺、木棧道、汗泡(旱生濕地)。景觀塔的布置在豎向上有一定的高差變化,最高的景觀塔達到了5米,人可以站在5米的高度上感受整個園區的景觀設計。不同高度的景觀塔可以觀賞園區不同的景色,景觀塔的設置達到了一個臺面一幅景色的效果。園區流暢彎曲的路線規劃在景觀塔上會盡收眼底。各個景觀塔通過連廊進行了線性的連接,使整個濕地的景觀帶串聯成一個整體。大紅色的景觀塔和連廊的組合,帶動了整個濕地公園的流動性,使景觀塔也具有了雕塑的性質。具有強烈的標示性。景觀塔、步道、連廊、綠地形成了一種圖底關系。同時也展現了了點、線、面一體的設計。濕地地的圍合利用了紅色的銹蝕鐵板,幼苗和鐵板的搭配,在色彩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極大地吸引了人的視覺焦點。每一幼苗綠塊之中為一宜人尺度的小廣場和蔭棚,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觀賞,讓參與者能真切感受生命以及自然的美好。臺地的邊坡取材為工業材料,由金礦、鐵礦、銅礦等各種礦石鋪成。重現了歷史,增加了人文景觀。濕地水體周邊設置了防腐木的親水平臺,同時也有景觀廊架等景觀小品的布置,親水平臺都是探入到水泡的內部,可以供人們觀賞植物群。園區的設計中體現了一定的趣味性。林網綠地中有當地的農民做的稻草人,這種擬人化的天然景觀小品,體現地域文化,活躍了濕地的氣氛。整個園區形成從城市向自然的過度。

3.6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濕地內對鄉土物種不僅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也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濕地內動植物種類繁多,觀賞者在近距離親近濱水植物時,可以普及到各種植物知識。濕地又是多種珍稀物種的繁殖地和遷徙驛站,也是許多水禽及魚類的優越棲息地。濕地公園的建設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許多喜水生物停留在水面上,打破了水的寧靜,增添了一份活力,形成活景觀。

4結論

濕地景觀的發展,帶來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對濕地景觀設計時,生態性是其考慮的必備要素,但是其審美性、科學性也應該作為設計時需要遵循的原則。濕地景觀保持其生態性是對的,也是濕地景觀發展的趨勢,但是之所以要進行設計,就應該把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心理享受作為濕地景觀設計的一個目的。利用形式美運用到濕地景觀設計中,使濕地景觀具有審美性。這樣濕地景觀在實現其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可以為人提供美的享受。

作者:冼寧 王洋 彭會會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天津橋園讓自然做功——適應性調色板,2013.05

[2]楊鑫,駱中釗,馮惠玲,小城鎮園林景觀設計,2011.7

篇(6)

“兩型”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保障社會可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發展模式。它將實現合理有序開發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瓶頸的制約。“環境友好型”,是以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為基礎,認識并尊重自然環境及其演變規律,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它不再把環境看作外在因素,而是一個與人并列的內在要素,涉及生產生活的所有方面。目前,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地正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的嚴峻挑戰,資源與環境約束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的“兩型”建設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和展示城市特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其景觀設計理應在“兩型”建設的正確指引下率先垂范,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積極走生態現代化、綠色城市化、資源節約化城市公共景觀建設道路,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與色彩,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加快及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日益關注戶外生活品質。人們不僅需要創造賞心悅目的公共環境,而且需要創造健康、生態、安全的公共環境。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作為整個城市中對所有市民開放與共享的空間,提供除基礎設施外一定的活動設施、承載各類公共活動并以承載生活性公共活動為主的場所空間,是匯聚著城市的文化特質、包容著多樣的社會生活和體現著自由精神的場所。通過利用景觀學原理,在認識和理解景觀特征和價值的基礎上,對公共區域內的各種景觀要素進行整體規劃與設計,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為人們帶來愉悅、舒適、可親可近、寄托心情、富于意義、美輪美奐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第一,讓自然做功。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說“低碳就是讓自然做功”。因此,現代景觀設計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種自然元素,包括陽光、氣溫、風等創造宜人的微氣候;利用太陽、風、水等發電滿足景觀用電需求;同時要充分認識自然是具有自組織與自我設計的能力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將其用水泥護襯或以化學物質維護,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水藻、雜草和昆蟲,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統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人為的設計能力。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開啟自然的自組織或自我設計過程。第二,顯露自然。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愈來愈遠,自然元素、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自然林緣線等儼然快成為城市人們的抽象名詞。因此,顯露自然已成為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重要的設計理念,在自然狀態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豐富、生態效益最高的地段。景觀設計中注重對特殊的自然景觀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如城區或城郊濕地、湖泊等自然水系、歷史文化遺跡、山體、坡地、森林以及大的植被斑塊,規劃時應該優先考慮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對待這些特殊自然景觀資源,堅持“合理利用與有效利用、節約利用”的開發利用原則,切記“殺雞取卵”,以讓城市的人們能重新通過雨后感受清新泥土的氣息、通過枝葉飄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等。第三,科學選用各類生態環保造景材料。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生態學效益,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科學配置,整體優化,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復層混交人工植物群落;同時,設計充分利用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水體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筑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材料作為大面積鋪地。如廣場硬質鋪地可大量運用天然石材、木材、透水磚,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的生態良好的互動場所空間。

人作為主體是景觀的創造者、建設者;與此同時,景觀中的人作為客體又是景觀的使用者、體驗者、評價者,即景觀為人而建,景觀為人提供多種體驗場所,滿足人的多種需求,并影響景觀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第一,整體環境營造應滿足人的基本行為心理需求。一個好的設計應當能對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應,使人盡情地游玩,使他們精神煥發、興趣盎然,滿足人們行為心理的需要。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后,上一級需要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說的“衣必常暖,而后求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即多少闡述了人類需要滿足的這種先后層次關系。因此,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增強空間的親切感和認同感。第二,塑造多樣化的空間形態,強調參與性。公共開放空間是為公眾設立的,而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愛好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對空間需求與活動規律是不同的,如小孩好動、老人喜靜等。設計時不僅應考慮其觀賞性,更應創造條件讓人們積極參與其中,使審美、參與、娛樂相互滲透與結合。因此,規模較大的公共空間應盡量進行功能分區,使人們能各取所需。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要考慮無障礙設計,為他們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注重創造交往空間,在公共空間中設置各種活動、運動場地以滿足人們運動、游戲的需求,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共開放空間的人氣,充分體現其親和力和人性化。第三,宜人的設計尺度的合理運用。在設計中除了體現環境的整體功能、氛圍的創造外,尺度宜人也是衡量一個設計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這里的設計尺度,既涉及整個公共空間的規模尺度,也包含各景觀元素及其細部構造設計的比例尺度。目前部分城市對公共空間的建設規模有越做越大的趨勢,根本沒考慮其服務半徑與人群的多少,這勢必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與“兩型”建設是背道而行的。而各景觀元素如座位、臺階、亭廊等的設計比例尺度大小直接影響人在空間進行各類活動的審美性、舒適性與安全性,因此,設計前必須科學規劃,使各城市公共空間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并以人的基本行為尺度為基準進行科學設計。

本文作者:肖姣娣工作單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篇(7)

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園林景觀設計人員,應始終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城市公共藝術,以構建和諧生態的園林城市為己任。基于此,以下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就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做出以下幾點探究。

一、淺談城市公共藝術特點

就城市公共藝術特點來看,主要的特點就是公共性,其體現的社會價值與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要顯得更加重要,其體現出現共性比其體現的個性也要重要得多,因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的城市公共藝術應體現其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化。與此同時,開放性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因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公共藝術的開放對現代人的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開放性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核心所在,這也是構建和諧生態園林城市的基本特點。此外,公共藝術的地域性、文化性與參與性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就地域性來看,就是在城市的特定區域之內的所有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因素形成的組合體,注重的是公共藝術品的規劃與分析,并將整個城市的整體低于規劃到城市發展中來,尤其是加強城市獨有文化的延續性保護。而公共藝術的文化性來看,注重體現的是城市文化藝術的展現,通過城市園林景觀公共藝術的設計將城市的文化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對設計人員的設計水平有著較高的標準,而參與性則是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通過增設城市公共藝術評價機制,引導和鼓勵公眾參與到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之中,將城市公共藝術的參與性表現出來。

二、分析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藝術元素,通過公共藝術體現出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品位。雖然當前我們認識到了構建和諧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性,但在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尤其在生態園林城市的構建與城市公共藝術的體現的矛盾尤為突出。

第一,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公共藝術體現的生態性和整體性以及和諧性較低,城市公共藝術并沒有納入城市的生態元素,很多時候體現出來的公共藝術的藝術性差,而整體性的缺乏則是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周邊因素和整個城市的環境氛圍,和諧性的缺乏則是園林景觀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性低,對構建和諧而又生態的環境的作用甚微。

第二,設計過程中缺乏整體的規劃,往往由于局部微觀的開發對宏觀的城市生態環境的構建使得產生負面的影響,很多時候人為因素的原因還使得本應設計的園林景觀設計所體現的城市公共藝術與生態環境的構建相違背,尤其對可持續地發展理念的融入更是難上加難,而這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和諧生態園林城市的構建,還會對設計機構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基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探究

(一)園林景觀設計中著力體現城市公共藝術的核心所在

新時期背景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應將公共藝術體現出來,并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這就需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著力體現城市公共藝術的核心所在,但在城市中并不可能在每個公共空間都存在公共藝術,加上公共藝術的欣賞需要更多的人去欣賞,才能將公共藝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因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城市公共藝術時應分別在成績的休閑文化區域和文化生活區域,如在廣場、道路、公園、街道、社區等區域中以公共藝術的形式進行設計,因而必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著力體現城市公共藝術的核心。

(二)基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內容

基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內容包含了植物、水體、小品、道路、廣場等方面的設計,而設計的目的旨在將各種設計內容進行有機和完美的結合,形成亮麗的風景線。園林設計作為多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體,所涉及的公共藝術能將城市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雖然說公共藝術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手段,是通過園林景觀設計才能將公共藝術更好的展現在公共空間,但公共藝術也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三)園林景觀設計中城市公共藝術的應用

園林景觀設計中,城市公共藝術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很多公共藝術已經是園林工程中的主要景觀。尤其是很多雕塑作品已經將周圍植被環境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已成為園林設計之中的經典,更是公共藝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主要體現。

(四)對城市公共藝術和園林設計的追求與期待

應該說城市公共藝術在將來將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園林設計當中,以此不斷豐富園林設計的內容和風格,這是公共藝術和園林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當前的共公藝術應該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內容和形式,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中尋找靈感、尋找突破,以宣傳中國傳統美德、宣傳和諧社會為主要內容,盡量不要選擇太過于抽象的,除了“好看”老百姓想不出來其他內容的藝術形式。對于園林設計應該向著更加生態化、更加人性化、更加文化的方向發展,要重點突出公共藝術功能和作用,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自然且系統地修護與改造,達到園林設計的目的。

四、結束語

總之,探討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園林景觀設計人員,應在著力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結合實際,根據城市公共藝術特點與園林景觀設計內涵和城市公共藝術的園林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著力體現城市公共藝術的核心所在,加強城市公共藝術的應用,著力提高園林景觀設計水平和能力,為構建和諧生態的園林城市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篇(8)

1 城市公共綠地的相關概念

城市公共綠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對所有公民開放,不以盈利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圍內進行規劃布局,以植物作為主要造景素材,同時兼顧娛樂、休閑、科教、服務等功能的永久性戶外休閑場所。

1.1 城市綠地分類

城市綠地大致可以分為6大類:

第一,公園綠地。由政府出資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設施與功能,主要提供群眾進行游覽、休憩、娛樂、科教等活動,同時發揮美化城市的功能。在類型上包括綜合性公園、兒童公園、帶狀公園、街頭綠地、建筑配套綠地等。

第二,生產綠地。為城市綠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園及各種林地。

第三,防護綠地。具有安全功能,為城市提供衛生、隔離的綠化用地。包括道路防護綠地、城市防風林、城市組團隔離帶以及為防風沙、固水土而造的防護林。

第四,風景游覽綠地。具有觀賞、文化、者科學價值的大面積自然風景或有名勝古跡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經過園林部分開發,規劃休息、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供人們進行休憩的大型綠地。

第五,專用綠地。指服務于城市中經濟、行政、教育、衛生、設計等機構或設施范圍內的綠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廣泛。類型包括居住區綠地、公共建筑及機關學校綠地、單位附屬綠地。

第六,路道交通綠地。附屬于城市道路的綠地,包括分車帶、行道樹、立交橋綠化、安全島等,主要起到組織交通、防塵、遮陰、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綠地效益

1.2.1 生態效益

(1)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綠色植物能夠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同時,許多水生植物能夠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夠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質,從而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氣候,有效緩解熱島效應。綠色植物能夠削弱太陽輻射,使市區的日照時數和照度減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揮發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氣濕度。同時,城市內的帶狀綠地能夠引導風向,為城市創造良好的通風環境。

(3)降低噪聲。植物對噪音具有明顯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綠化,布置綠化帶、降噪帶對降低城市噪音有顯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災避難。植物的根系對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夠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時,樹冠、葉面的阻擋,能夠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減少地表徑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風帶可以減輕臺風、洪澇、塌方等自然災害,城市綠地能夠成為有效的避難場所。

1.2.2 社會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公共綠地內一般設有休息、運動、娛樂等設施,是居民鍛煉身體、休閑娛樂、溝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場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養。公共綠地在設計中往往結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話傳說、科普知識等。同時,也可舉辦繪畫、書法、攝影、盆景、工藝品等展出,從而提升游覽者的自身素質和修養。

1.2.3 造景功能

(1)豐富城市天際線,軟化建筑輪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質建筑為主,線條生硬、輪廓清晰。公共綠地則是柔和的軟質景觀,與建筑景觀相結合,能夠形成高低錯落、剛柔并濟的景觀效果,形成豐富的城市天際線景觀。

(2)打造城市景觀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觀區域。針對不同的城市區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夠形成特點鮮明,獨樹一幟的城市景觀。同時,鮮明獨特的景觀效果能成為視覺焦點,起到引導交通和視線的作用。

(3)襯托構筑物、建筑物,營造空間藝術效果。針對不同類型的建筑物,運用相應的植物材料進行搭配,能夠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機。例如,紀念碑旁栽植挺拔對稱的樹木,可體現其莊嚴性;居住區內布置多彩繽紛、形態各異的植物,能夠營造出親切宜人的氣氛。

2 公共綠地空間設計原則

2.1 “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城市公共綠地最主要的服務對象,設計必須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來進行,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2.1.1 注重不同年齡階層,重視老年群體

不同年齡階層在日常生活與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設計時,應當將其作為重點考慮的因素。目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城市老年休閑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閑問題對城市公共綠地規劃提出了新要求。老齡人口作為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使用群體,在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視弱勢群體、特殊群體

這一群體主要指的是殘障人士。隨著人口的增加,我國殘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綠地的規劃中,應當對這一部分群體加以考慮,如果忽視了這一群體的使用感受,也就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2.1.3 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是許多優秀設計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寶。設計師廣泛采納公眾提取的意見與建議,以彌補個人考慮的欠缺,使設計更加滿足最廣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態原則

景觀生態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綠地的設計應該以生態性作為最基本的前提。景觀生態并非一味地植樹造林,應當根據城市功能、結構,同時權衡景觀、生態、經濟等各方面的關系,有目的地進行規劃。

2.2.1 喬、灌、草多結構造景

單一植物造景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改善環境來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遠不能滿足城市公共綠地的規劃要求。從生態的角度上來看,喬、灌、草結構造景創造出了一個物種多樣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使其在經濟、生態、景觀上達到一個最優組合,極大地提高了公共綠地的質量。

2.2.2 地域性原則

每個城市在經濟、文化、歷史、氣候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每個城市都具有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點。正是這些地域差異,形成了每個城市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城市綠地公共景觀同樣應該強調景觀的地域性,依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因勢利導地打造符合該城市綠地景觀。

2.2.3 高效、經濟原則

強調以最少的投入來健全自然生態過程,滿足人類身心再生功能,強調以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城市空間有限,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發揮出最大的生態功能。

3 城市公共綠地空間設計內容研究

3.1 空間

3.1.1 選址

城市公共綠地在選址上應當滿足能夠吸引使用者到來的要求。首先,調查場地能夠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離空間的距離,從而確定場地輻射范圍。總的來說,位置是否接近是一處公共空間能否最大化使用的決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綠地的可見性也是決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傾向于前往可見性高的場所,相對較小且隱蔽的公共綠地服務范圍會較低。

3.1.2 邊界與過渡

公共綠地在形態上應當是開放的突出空間,在通達性上要便于觀賞者進入。在設計中,盡量做到一面、兩面或多面向道路開放。通過綠化帶向道路邊緣延伸,暗示行人進入了綠地范圍。

3.1.3 亞空間

除為大型集會、集散而設計的空間外,大型公共綠地應當設計出亞空間,以此,來鼓勵觀賞者使用。大型開放空間往往會使觀賞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圍合的亞空間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觀賞者感到安全,觀賞者往往會快速穿過大型開放空間來到亞空間內。亞空間可通過植物、坐凳、構筑物等來進行劃分,通過這些景觀元素,不僅能打造出一個怡人的景觀效果,更能吸引觀賞者來此駐足,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場所。

3.2 景觀要素

3.2.1 植物

經過慎重思考的種植設計能夠大大地提高公共綠地的使用率。通過植物的色、香、質感、密度等因素,能夠更大程度地吸引觀賞者的到來。

(1)多樣性。通常來說,在一定空間內種植多種植物,能夠對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產生更好的觀賞感受,通過綠洲效應,達到賞心悅目游覽體驗。

(2)種植的高度。植物種植高度應當遵循不遮擋觀賞者觀賞視線為原則。植物種植高度過高會遮擋觀賞視線,使得觀賞者不得不調整姿勢進行觀賞,造成不愉快的觀賞體驗。

(3)邊界種植。邊界種植的目的是為了劃分可進空間與禁止進入空間。因此,在植物選擇上,可選擇長得濃密的樹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籬。除了劃分空間外,在建筑和路沿石邊緣進行種植,可起到軟化輪廓的造景作用,營造出剛柔并濟的景觀效果。

(4)色彩、氣味。在公共綠地的種植槽內,可選擇一些色彩明亮、氣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樹種內,也可點綴幾株彩葉或彩花類植物,使整個景觀效果更加明亮、歡快。

3.2.2 地形

地形變化具有重要的視覺和心理體驗效果,適度的地形變化往往具有更強的美學吸引力。同時,通過地形的高低起伏,還能起到組織游覽路線、集中視覺焦點以及劃分空間的作用,通過抬高或降低地形,達到不同的觀賞體驗。

3.2.3 水

水在視覺、觸覺、聽覺上能夠讓人產生愉悅的觀賞感受。為觀賞者爭取過多接近水的機會是水體設計的關鍵,我們除了要創造水,還要為能讓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創造便利。水體設計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體、駁岸處理、水池、噴泉。

3.2.4 設施

公共綠地內應當包含多種設施,他們不只是景觀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滿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為滿足不同觀賞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種選擇,如長椅可滿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觀賞者青睞的形式。臺階和邊沿也可發揮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應注意不宜過高,邊沿在樣式和材質上也應當力求豐富多樣。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響著觀賞者的視線和觀賞者的陽光需求量,根據不同的觀賞需求,觀賞者選擇想要的位置。臺階、邊沿或直線布置的長椅能夠造成自然間隔,圍繞水池或花壇的圓形長椅能夠使觀賞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設施。為了更好地滿足觀賞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綠地內還應當有一些配套的基礎類設施,以更好地服務游人,如標示系統、公共廁所、垃圾箱、照明水電、停車場、公共雕塑等。

4 結語

綠色城市空間已經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態、更美好的城市戶外休閑場所。在城市中打造一個景色優美、功能齊全、生態優良的公共綠地空間,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高亦蘭.建筑與閑暇[J].世界建筑,2003.

[3] 張斌,楊北帆.城市設計與環境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篇(9)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形勢下城市景觀中地方文化比重越來越大。地方特色文化已成城市的靈魂和支撐,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核心,城市景觀中地方文化的運用對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城市文化是城市品質的象征,而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精神延續的必然載體。因此,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應特別強調文化內涵。在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不僅能傳承與弘揚地方傳統文化,還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民族歸屬感,激發民族情感,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應用于景觀設計中的種類很多,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別的元素,比如唐山的皮影、蔚縣的剪紙、曲陽的石雕、武強的年畫等等。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采用文化元素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可鑲刻于景墻、大門、廊架、景亭;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現;或與燈飾相結合等等。筆者認為,在地域文化的支撐下,可采用以下的設計手法來表現文化景觀,使城市景觀富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其融入整個地區的文化當中并成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

就景觀設計而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豐富多彩的,包括當地的民間傳說、民間習俗言語、歷史名人事件以及古建筑、街道地名等等,應找出具有代表性文化元素加以運用。首先可以從當地的相關歷史文獻中直接提煉獲得。其次是深入當地城市、鄉間、街道,到群眾中去尋找,挖掘當地的風土民情、等等,經過調查研究、加工整理后獲得。

2.整理素材并提煉文化元素

在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深刻理解后,對其歷史素材進行歸納、提煉進而形成設計語言,并將其符號化。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將地域文化應用到景觀設計中去。為了能夠將傳統文化元素直接應用到景觀中,還必須將相關文字素材通過設計手法轉換成圖像形式加以保存。元素形態的提取主要從形式、色彩、典故、寓意等幾個方面入手,精心考證、歸納和提煉并加以運用。

3.文化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將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結合實際的景觀設計項目,并運用符號學的原理將其符號化,這將是地域文化景觀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地域文化元素的設計轉換既要立足于傳統,同時又要結合于現代化。只有創造性的繼承,才能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處理歷史文脈在景觀設計中的符號化應用,需要很好地處理地域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使得文化景觀設計向可持續性方向發展。

(1)借代。“借代”是創造符號時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這種手法在景觀設計中也是運用得最為普遍,即將傳統文化元素的符號原型或者局部直接運用到景觀設計中。例如河北省園博園中的承德園設計元素,就是利用整體借代的方法著重提取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廟的古建、山石、水體和歷史事件,用以詮釋“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園真諦。我們還可以采用符號中的某一兩個元素,而這個元素是整個景觀的視覺中心,在人們心中可以起到“借代”的作用,例如很多景觀的轆轤和井臺,就代表著一個有水井的傳統農家庭院的景觀。

(2)抽象簡化。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只需要一個形象、簡單的、整體的概念和意象時,將傳統的具體、繁瑣的細節簡化掉,只保留一個視覺的、抽象的輪廓或簡化的形體。這樣我們不僅能表達它所蘊含的的文化韻味,還能加強景觀的視覺形式美。例如秦皇島奧運公園的主體海鷗形象的雕塑,就以抽象的手法展現了秦皇島海洋文化的特色,并蘊含了奧運的精神與文化。還有河北省園博園邯鄲園,它的主題雕塑胡服騎射,就運用了簡化的手法。這樣的雕塑相比圓雕,可能損失了一些細節,但具有更精練的標識效果,在絕大多數視角下都有著相同且完整的視覺印象,加上滄桑的質感,能夠成為該展園的經典標識。

(3)夸張變形。夸張變形就是利用當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地域文化元素加以夸張放大,產生具有震撼力的感官效果。在景觀設計中經常應用于具有某種導向性的構筑物或標志性雕塑上。例如西安大雁塔廣場的入口雕塑,是一本巨大的攤開的書本,仿佛在導引人們進入這個歷史定格的景觀場所中一樣。書本的雕塑是一種符號,夸張地變形可以讓人聯想到書本里述說的歷史故事。還有秦皇島秦皇求仙入海處的秦始皇雕塑,就極其夸張地展現了千古一帝俯瞰萬物、傲睨千古的帝王氣勢。

(4)元素重組。把傳統景觀符號中的一些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單體符號規律地或隨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新的、完整的體系。可以是同類符號的對比組合,也可以是異種符號的相應組合。例如河北省園博園的張家口園,它的景區入口主題浮雕,就是將不同時代、類別的文化元素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主景長城城墻也是由八個段落組成,按時間順序組合一起,展示了八個朝代變遷的歷史。

(5)場景再現。就是把歷史事件或傳說中部分場景通過畫面的形式直接體現出來。這樣能使人們聯想起某一時代的生活,某個地域特定的傳統景觀,使人們對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體和感性。場景再現在景觀設計中通常應用在墻體、鋪地、景觀柱和場景小品組合等方面。例如河北園博園中的保定園,以保定古城文化的載體之一――“直隸總督署”為創作素材,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總督署”牌坊、《御題棉花圖》等元素,以傳統的園林形式,融入豐富的文化內容。反映了保定“明清風貌、灰墻黛瓦、書院衙署、槐楊荷花”的古城風采。還有北京北環水系浮雕、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景觀雕塑等都是將地域文化場景進行再現,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繁榮景象。

由此可見,要使地方傳統文化元素現代化,必須對傳統元素的創新進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審視和理解,以地方傳統文化為本,以現代思想為源,只有將傳統地方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現代設計的審美觀念結合起來思考,才能對傳統元素進行更加合理深入的再創造。并且還要理解傳統地方文化的精神實質,在符合現代生活功能的原則上,將傳統的空間理念和元素整合成豐富的現代空間來隱喻傳統,將現代化和傳統性兩者互為借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城市的文化內涵,傳承與發揚地域文化,打造出城市文化的精品和亮點。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論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景觀:文化?生

態?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楊文會.河北民間藝術[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篇(10)

0.引言

城市公園是一種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它作為城市主要的公共開放空間,不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閑游憩活動場所,也是市民文化的傳播場所。在注重環境生態、人居質量、藝術風格、歷史文脈和地方特色的今天,景觀規劃設計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1.景觀設計的原則

1.1指導思想

(1)以人為本。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社會、經濟、藝術、科技、政治等綜合手段,來滿足人們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于發展需求。任何空間環境設計都應以人得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2)尊重自然、顯露自然。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寶貴景觀資源。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創造;(3)保護資源、節約資源。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

1.2設計原則

(1)生態化設計原則。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要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2)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原則;(3)整體性原則。景觀設計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體,與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4)多學科綜合原則;(5)人性化設計原則。設計應以人為軸心,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動態設計。人性化設計應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設計方向,以綜合協調景觀設計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2.城市公園選址基本原則

2.1選址基本原則

(1)必要性原則。依據城市性質、城市結構和用地布局選址;(2)可能性原則。選擇具有山川河湖、名勝古跡的用地及周圍地區、原有林地及大片樹叢地帶;(3)整體性原則。公園布局應與改善城市街景相結合;(4)改造性原則。城市廢棄地的再生、大型垃圾場的改造、舊工業區改造均可作為公園選址的場所。

2.2選址要點

(1)公園的服務半徑應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與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設施有方便的聯系;(2)符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確定的性質和規模,盡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選擇不宜于工程建設及農業生產的地段;(3)充分發揮城市水系的作用,選擇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設公園,既可以保護水體,又可增加公園景色,并滿足開展水上運動、公園地面排水、植物澆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選擇現有植被豐富和有古樹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場、苗圃、花圃、叢林等基礎上加以規劃改造,投資小見效快;(5)選擇有可以利用的名勝古跡,人文歷史、園林建筑的地區規劃建設公園,即可豐富公園內容,又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6)公園用地應考慮發展的可能性,留出適當面積的備用地,備用地可暫時作為苗圃、花圃,待將來發展建設時再行改建。

3.公園景觀設計

3.1豎向設計

豎向控制應在公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城市道路規劃標高和園內主要活動內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組織豎向設計。地形設計應同時考慮園林景觀和地板水的排放并有利于植物生長。豎向設計要點如下:(1)豎向設計必須整體連續;(2)用地邊緣必須與周邊標高相銜接,內部應和路面及水體密切配合,并有利于排水;(3)設計的地面標高必須保證擬栽植物能良好生長;(4)保留樹木根莖處的原地面標高不得更改,并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條件;(5)豎向設計坡度應穩定,穩定的土坡應設擋土墻等可靠設施;(6)設汁的土方填挖量宜內部平衡,盡可能利用原地形,減少土方工程量。

3.2植物種植設計

種植設計要點如下:(1)種植設計必須堅持環境優先的原則,必須以創造優美的綠色自然環境為基本任務;(2)公園的綠化用地應全部綠色植物覆蓋;(3)種植設計應以公園總體設計對植物組群類型及分布的要求為根據;(4)植物的選擇應適應栽植地段的立地條件,并符合綠地功能的要求;(5)種植設計宜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喬木與灌木、落葉樹與常綠樹、地被植物及草坪配置適宜,四季有不同景色,并應不地表土;(6)新設計種植的樹木,不得影響原有綠化樹種的生長;(7)植物配置除觀賞外,還應考慮游人遮陰需要,步行道兩側的喬木枝下凈空應高于2.2m,車行道的兩側應高于4.0m;(8)范圍邊緣種植不得影響鄰近建筑物的合理使用;(9)道路旁及兒童經常停留的綠地內不得種植帶刺植物及有毒植物。

3.3水體設計

水體能是公園產生很多生動活潑的景觀,形成開朗的空間和透景線,是造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公園設計中,要注意水體的循環利用,雨水的收集等問題,確保節約永碩。

3.4園路設計

公園內道路是公園的骨架和脈絡,是聯系各景點的紐帶,也是構成園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園路規劃設汁要點:(1)交通性和游覽。交通功能從屬于游覽線路,對交通要求一般不以捷徑為準則;(2)主次分明。道路系統應主次分明、方向性強,便于游人識別;(3)因地制宜。如狹長基地,園內主要活動設施和景點應沿道路帶狀分布,道路也應呈帶狀;(4)疏密合理。安靜休息區密度小些,文娛活動區、展區密度大些;(5)曲折迂回。一是地形要求,二是功能和景觀要求,三是豐富空間層次要求;(6)交叉合理。避免交叉口過多,兩條主要園路應盡可能采用正交。

3.5園林建筑設計

在公園綠地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與環境組成景色,供人們游覽和使用的各類建筑物或構筑物,都可稱為園林建筑。在公園綠地中,提倡多做生態節能建筑。

3.6園橋設計

(1)通行車輛的園橋在正常情況下,應按二級公路計算荷裁;(2)非通行車的園橋應有阻止車輛通過的設施,橋面活荷載按3.5kN/m2計算。

3.7雕塑設計

(1)公園內雕塑設置應少而精,提亮宜小不宜大,并以裝飾性雕塑為主;(2)應慎重選用主題性、紀念性雕塑,名人紀念雕塑或大型主題雕塑,應通過有關主管部門的審批;(3)視覺要求。在高度上人們所選樣的舒適觀賞位置多數處在觀察對象高度(視平線以上)兩倍以上的位置,而且在高度三倍的距離前后為多。如果要求將對象看得細,那么人們歉意的位置大致處在高度一倍的距離。

4.工程實例

南寧市邕江南岸江濱休閑公園位于廣西南寧市繁華的老城中心區地段,是南寧市重要的濱水景觀區,是城市形象特征的重要代表區。邕江南岸灘涂綠化規劃范圍:西園東界至原邕江造船廠。規劃東西走向長約1.2公里,南北約150米。最寬處達220米.公園風格應定位開放式的濱水生態休閑公園。強調南國綠城,壯鄉首府,濱水城市之特色,突出對地形的依托與生態人文主題的應用,充分依賴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狀況,水文地質條件,結合濱水人居生存背景,以綠化、美化為主,形成大尺度的,線條明快、自然、流暢的大地景觀藝術,體現“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主題。

圖2 部分景觀設計實景

5.結論

景觀規劃設計顯得越來越重要,文章通過結合南寧市邕江南岸江濱休閑公園規劃設計,提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及設計要點。提出目前公園景觀設計更應當注重生態化設計以及人性化設計,通過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將得到相當有效的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產業園前景分析 下一篇: 淺談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精品妖精 | 色色色导航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 五月天丁香婷婷深爱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