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1 16:10: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營合作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F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314-01
農業產業化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有效載體。壽光市作為我國蔬菜產業的“硅谷”,在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推動下,蔬菜產業逐漸從農業經濟體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形成自己完整的產業鏈條[1]。
1 壽光市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主要類型
1.1 龍頭企業帶動型
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把分散的菜農集聚到一起而成立,企業通過蔬菜專業合作社與菜農建立購銷關系。蔬菜專業合作社作為媒介,為菜農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和專業化培訓,負責與龍頭企業協商,維護菜農的合法權益。
1.2 能人大戶創辦型
以“大戶+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由長期從事蔬菜生產、有較大影響力的蔬菜種植能手帶領周邊菜農組建而成。這類合作組織主要以從事農產品營銷為主,能人大戶在引導社員發展生產、進入市場、疏通產銷環節等方面發揮較大作用。
1.3 農村支部促進型
在村級組織或村干部的帶領下,將村集體經濟進行改造或帶領全村及附近村專業生產大戶共同組建的。合作社主要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合作作為產權基礎[2]。
1.4 特色產業主導型
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圍繞壽光地區的蔬菜產業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依托基層農技、農機、獸醫等涉農部門,組織相關產業領域的種養戶、營銷戶和農技人員共同組建而成。這種合作組織充分利用涉農部門組織協調、技術服務的優勢創辦,具有先導性和示范性。
1.5 “農超對接”合作社
該銷售模式完全甩開中間商的束縛,既能壓縮成本,降低售價,又能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尋找農產品的最佳銷售渠道,徹底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壽光潤物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山東省首家跨區從事蔬菜、瓜果種植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已在濰坊、煙臺、日照、濱州、青島等地成立合作社直營店達10家,開辟了合作社的銷售新渠道。
2 壽光市蔬菜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的優劣勢
壽光市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幾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來看都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缺點,需要不斷地改進。
(1)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戶資金不足和對當事人構成有效的約束,生產計劃性好,易與市場接軌。
(2)能人大戶帶動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經驗豐富,容易帶領菜農進行生產,且合作社主要由能人大戶操縱,合作社決策效率高[3]。但其缺點是由于合作社的股權主要集中在能人大戶,菜農的話語權少、參與性差、積極性不高,且合作社的運營過度依賴個人,容易出現片面、主觀的錯誤。
(3)農村支部促進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倡導菜農以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菜農參與到合作社的規劃、發展,由農民變股東調動菜農的積極性[4-5]。其缺點是菜農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放心將自己的土地所有權轉交出來。
(4)特色產業主導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該類合作社以品牌蔬菜生產為主,區域化優勢明顯,其缺點是過多依賴涉農部分的協調和扶持,且區域化明顯,擴展空間小。
(5)“農超對接”合作社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售價,使菜農和消費者均受益,其缺點是進入超市、社區的門檻高,銷售渠道的對接較為困難。
3 壽光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政府要積極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關規定,加強對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監督和資金扶持,創造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引導和規范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監督合作社各種規章制度的實施和完善,加大信貸服務,實施優惠稅收政策。完善農村財務信息化管理工作,使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更加規范化、國際化。鼓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向園區農業轉型,實行生產標準、技術服務、生資供應、產品銷售、質量檢測“五統一”管理,實現農戶由分散種植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轉變,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6]。
4 參考文獻
[1] 包景慧,根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以內蒙古奈曼旗為例[J].北方經濟,2008(14):68-69.
[2] 王寶菊.新農村建設中諸城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3] 陳明星.國外農民專業合作和發展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9,9(6):8.
1.1分銷協議模式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基礎是雙方的協議,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需要和銀行的分支機構簽訂協議,約定由銀行代為銷售保險產品,而保險公司向銀行需要支付事先約定的手續費。
1.2戰略聯盟模式銀行與保險公司為了實現更大的利潤,雙方逐步開始結成戰略性合作關系,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和風險共擔。戰略聯盟的結成往往伴隨著雙方資本紐帶的建立,銀保雙方互相間的參控股以及合資企業的建立成為了雙方合作長效機制的保證。
1.3合資模式合資模式即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二為一,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雙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利潤,從而形成連帶利益關系以尋求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模式使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形成直接融合。
1.4金融控股模式金融控股模式是一種在金融綜合經營下的模式,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建立金融集團,往往以銀行或保險為主要業務,然后建立金融控股的初步架構,在整個系統內,存在銀行、保險以及其他業務的交叉銷售,金融控股是銀行保險合作的一種特殊形式,更多的不是兩個相互獨立主體之間的合作,而是同一主體下的深度合作。
1.5銀行保險一體化模式隨著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交叉持股、相互收購日益普遍,二者的產品設計、生產、銷售以及管理運作平臺合作逐步完善,二者的組織結構也會逐步走向融合,最后銀行與保險公司會以金融集團形式出現,多元化金融集團是指主要業務涉足銀行、保險、證券當中的兩個領域,并接受兩個以上監管部門的監管,需要滿足不同資本充足率要求的集團。
2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模式概況
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1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高層領導就銀行保險合作事宜互相溝通,雙方的合作想法達成一定的共識,簽署合作協議框架,并且進行基礎性的業務合作。這一階段是雙方介入對方領域的開端,也是銀行保險業務的開始。雙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新華人壽只負責保單后期工作,農業銀行只負責柜臺銷售,互相之間較為獨立,沒有很強的利益關聯。第二階段是從2002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開始深入合作,正式簽署分銷協議,較之前雙方合作的覆蓋面更廣,雙方的營銷隊伍有參與合作模式當中,銀行保險渠道的產品也有所升級,銀行保險業務已經可以有序地開展。這一個階段是農業銀行與新華人壽合作的中期階段,二者在合作過程中已經總結出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合作的層面越來越寬,合作的層次也約來越深。第三階段就是從2005年開始,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簽署戰略協議,此階段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高層次的合作,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已經不是單純體現在銀行保險業務的方面,雙方實現了多層次多角度合作,雙方除了在保險銷售方面合作,也在資金托管、銷售人員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合作。這其中就包括2005年新華人壽董事長承諾將新華人壽的所有資金交由農業銀行托管,同時農業銀行方面也表示要對新華人壽銷售團隊的建設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這一階段已經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相對成熟的階段,雙方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在資金托管、團隊建設方面已經成為“1+1”的模式。
3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現行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現在全國的銀行保險市場中,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模式已經相對先進,二者的合作模式已經屬于分銷協議模式下的最高層。雙方的合作已經到達了很高的深度,而且分銷協議模式在農業銀行與新華人壽的銀行保險起步階段發揮了突出作用,新華人壽的銀行保險業務穩步攀升,但是在此種模式下,由于農行和新華人壽沒有建立起深入的利益紐帶,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很難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的合作關系,很容易出現合作短期化的問題。目前雙方的合作依舊采用的是“1+多”的模式,也就是新華人壽不只是和農業銀行合作,也可以和其他銀行合作,同樣農業銀行除了可以和新華人壽合作也可以和其他的保險公司合作。在這種模式下銀行更多的是處于優勢地位,而新華人壽的競爭壓力較大,承受著來自多家與農業銀行合作的保險公司的競爭壓力,導致保險公司之間陷入關于手續費的惡性競爭,此外這種模式對新華人壽推出多元化的銀行保險產品設置了障礙,新華人壽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更加吸引客戶,更多采用儲蓄分紅型產品,不能設計并推出銀保結合的特色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短期內不容易被接受。新產品的推出更多的是關注眼前利益,并不能為雙方的長久持續發展提出一系列的產品設計方案。其次,由于現有模式下雙方的合作仍處于淺層次的合作,導致雙方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特別是對于銷售人員。比如農業銀行方面,對于銷售人員關于銀行保險的業務技能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農業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大多數為躉交型產品,而對相對復雜的對保險公司業務結構調整有突出作用的期繳產品則銷售較少。最后,新華人壽與農業銀行的合作缺乏后臺信息技術支持,雙方之間不能通過聯網而實現資源共享,這種情況下雙方共享的資源就會缺少時效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一部分客戶的需求,從而削減了業務量。
4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我國銀行保險合作模式的重新選擇
中圖分類號:F27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5
1 農民專業合作社概念界定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最早的時候是一些農民自己組建得一些小組織,并且這些組織互幫互助,但是它們的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所有制開始發生了變化,所以產生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重要得市場經濟力量,能夠推動農民走向市場經濟,同時,這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專業合作社迎合了三農發展得需求,在商家和農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同時也使得農村和城市之間加強了聯系。
2 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的現狀分析
2.1 發展歷史
全州縣可以算是廣西第一個互助組織的起源地,也可以算是合作社中的龍頭,在1951年全州縣進行以后,在進行1951年的以后,由于很多農民得到了土地,有了生產資料,所以他們對于生產極為熱情,但是這也有很多困難,例如缺少勞動力等,這些都為生產帶來困難,于是全州縣派人下去調查,并向人們宣傳的號召,但是因為缺少經驗,大家盲目開荒,不做農活,遭到很多人反對,于是第1次組織就散伙了。區委書記對這個事情很重視,立即召開領導班子舉行會議,不久,在區委指導下,在蔣在球、蔣在龍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很快又搞起一個16戶、51人的互助組,但由于戶多人多,農活安排不合理,不到10d的互助組織又失敗了。在第2次的失敗之下,在上級黨委的知道之下,他們認真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之后重新將這種互助組織發展起來。
2.2 發展規模
據當地人員介紹,廣西很多地區,通過合作社,進行農戶聯合,使得廣大農民在市場的組織程度極大提高,也拓寬了農業產品的銷售渠道,以此增加了農民收入。
2.3 資金來源
在調查采訪中,也有很多合作社表示,對于資金問題,政府有進行一些扶植,但在較貧困的地區,扶植力度還不夠,但在這一方面,政府部門也在逐步改善,加強對農業合作社這種經營模式的重視。當然,除了政府部門的支持,不少地方也有農民自己投入,但農民自己投入資金有限,不少地方又缺乏政府支持,導致合作社發展緩慢。
2.4 全州才灣鎮農民專業合作社
全州才灣鎮農業經營以合作社為主,由于農民青壯年外出打工,限制土地集中,荒廢的土地要恢復生產,所以形成這種模式,并且已經持續10a,規模已達到13.33hm2,對于農業合作社,當地市政府不太支持沒有太多資金投入,但縣政府給予了較多的資金,且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扶持公共設施建設,縣政府鼓勵當地個人老板投資開設合作社,并且在農民年老,勞動力短缺以后,合作社可以幫忙,這種費用耕田100元/667m2,殺蟲60元/667m2,收割80元/667m2。對于產物銷售方面,相關人員表示,大多為自己出售,或者最后收購以后,政府聯系糧油公司進行收購,并且成立銷售小組,進行品牌廣告的推廣,或者說可以引進外地商人進行銷售。但此種合作社在當地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就自然原因方面來說,才灣丘陵地形較多,這不利于土地的開發,政府方面來說,對于資金技術投入度還不夠,這本身也是制約現在合作社發展的最大問題,合作社自身得到的利益較少,如果繼續資金缺乏,合作社利益就更少,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勢必會造成農民與合作社的矛盾,產生這種利益之爭。對于這種合作社模式,農民普遍滿意,但是大家也更希望政府可以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公共設施建設,能夠將此種經營模式繼續擴大。
他們采用基地種植模式與種植技術。合作社采用無公害栽培技術、大棚設施種植、膜下節水滴灌等。合作社基地按規定的程序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每月進行抽樣檢測,超標產品嚴禁出售,經過1a多的例行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98%以上,確保了果蔬質量安全。
2.5 富川農民專業合作社
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湘、桂、粵3省交界的都龐、萌諸兩嶺余脈之間。全縣轄12個鄉鎮,145個村(街、居)委會,總面積1572.36km2。
福利鎮的富川金鑫蔬菜專業合作社將富川縣境內長期從事蔬菜種植、購銷的個人、企業作為成員發展對象。有成員328個。合作社成員遍及全縣富陽、福利、石家、城北等鄉鎮,并且利用富興果蔬有限公司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研發、實驗和推廣以及開拓市場方面的能力,將社員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面向粵、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市場組織社員生產。
在發展合作社方面,他們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資金,政府對某些鄉鎮合作社仍然不夠重視,投資力度不夠,導致各鄉鎮與市級發展差距大,并且基礎設施不好從而導致發展緩慢;創新力度不夠從而不能形成獨具特色產業效應,這也是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這種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活力仍然不夠,沒有因地制宜的形成自己的品牌,從而不能產生產業集群效益,規模難以擴大。
合理規劃布局,突出產業優勢。發展農業,要結合富川當地獨特的氣候特性、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特色,要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規模種植要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多方位多措施促進土地流轉的力度、深度、廣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集中配置和農業產業發展升級,全力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園區,全面推進富川土地流轉和農業合作社產業化協同發展。
2.6 百色農民專業合作社
百色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右江上游。總面積3.62萬km2。全市共轄12個縣(區),總人口378萬人,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等7個民族。
據農經站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了解到, 2014年1~6月,百色全市新增農民合作社178個,總數達到1390個。成員總數3萬余人,帶動非成員農戶近9萬戶。
農經站人員表示,他們在發展農業方面,明確自己的職責任務,農業廳將劃分好的每個工作目標下發到各個縣,由此分工明確,做到做事情有條不紊,分工協作,從而效率高且管理到位。
十分注重宣傳力度,精彩采取各種培訓方式,例如開展一些座談講座等,提高當地人民農民合作意識,營造群眾廣泛參與、政府大力推動、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氣氛。
農經站的人員表示,他們也在不斷派遣人員加強培訓,深入合作社,為合作社提供培訓、技術支持、市場信息、基地建設、市場營銷等服務,從而來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2.7 玉林農民專業合作社
玉林地處廣西東南部,總面積12838km2,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86km2,總人口70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19萬。
個別地方配備的專業工作人員太少也是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同時不少干部還要兼顧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外的大量業務工作。針對這些問題,農業局表示,他們從實際情況出發,按自治區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依托玉林市農業產業化“123”工程六大產業,緊密結合水稻增產增效工程等重大項目發展農民合作社,完成2014年個各縣(市、區)和玉東新區定下的新增合作社任務,爭取用2~3a時間實現村村有農民合作社的目標。“擴容”就是擴大合作社成員容量和服務種類。根據玉林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農業廳表示,農民合作社要按照:“增量、擴容、提質”的要求,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出臺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量”就是增加農民合作社總量。 “提質”就是要規范農民合作社發展。實施合作社示范工程,推行分級認定和管理,構建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農民合作社示范體系,建立示范社檢測評價制度。
2.8 北流農民專業合作社
北流市位于廣西東南部,與廣東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北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主體日益擴大,呈現出數量增長快,經營方式活、輻射效應高的特點。據統計,到2014年5月底止,全市已注冊登記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到242個,其中示范合作社32個,農民經營性組織不斷擴大。
要加強信息引導,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層次也是北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所注意的。北流市注意展開多層次、多角度信息服務工作。農業、水果、水產畜牧等部門積極在合作社于院所之間牽線搭橋,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邀請專家前來指導,向農民傳播新的經營理念。
在發展當中,堅持鼓勵探索,在壯大發展中逐步規范化。堅持處理好發展與規范的關系,著眼于發展,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和處理好合作社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利益關系,不斷密切利益聯結程度,增強經濟實力。
盡管北流合作社發展良好,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相關部門盡管都十分重視合作社的建設工作,但是由于彼此協調不夠,都各自為戰,所以使得有限的資源不能發揮最大效益。
從組織建設來說,當地組織水平不高,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3 總結
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建設新農村的背景之下,在精心準備了對農業合作社的幾個調查點之后,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就目前而言在廣西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尤其是著力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普遍但又有許多問題發展的經營模式。此篇論文通過調查之后,為廣西地區和國家披露農業經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構建新農村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中國夢”獻出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114-2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是我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主要類型之一。本文以永輝薯業為例,從現代農業的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以期提高我們對“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種經營模式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一、永輝薯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一)基本概況
社旗縣永輝薯業注冊資本2400萬元, 位于社旗縣城南工業園區內, 是一個集科研、基地、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于2009年8月開始建設,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現已建成集生產車間、辦公樓、科研室、宿舍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廠區,形成了年產3萬噸薯類食品深加工生產能力, 現有職工300多人,年產值2.6億元,利稅1800萬元。
永輝薯業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政策。實施“一業為主,綜合開發,重點突出,跨越發展”的戰略,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積極探索并開拓走現代農業經營之路,推進企業管理上水平,效益上臺階,規模大發展,致力打造社旗縣農產品深加工知名企業,公司用全新的經營理念、充足的資本、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生產工藝、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營銷網絡、優質的售后服務,打造產品質量和服務一流品牌,被南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省、市領導多次到永輝薯業觀摩指導,贏得省“重質守信示范單位”和“全國質量放心品牌”等榮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依托永輝薯業成立三個專業合作社,即“亞東農機合作社”、“新農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金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社員1500戶,入股土地0.7萬畝。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3臺,玉米收割機、聯合收割機24臺,農機具配套設備107套(臺),紅薯收獲機、花生收獲機21套(臺),大型鏟車、挖掘機各1臺,流動加油車1臺,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主要做法
1.流轉土地,形成規模
土地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農民積極性不高、連片經營難推進等問題,永輝薯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廣泛宣傳,其中針對外出務工人員每人發一封信,介紹土地流轉的優勢,建議他們把土地集中起來參與土地流轉。二是對比算帳引導。耐心幫助農民算清兩個帳。對于轉出方來講,集中流轉土地每畝收入比自己經營一年糧食的純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風險。另外還有不低的勞動務工收入。對轉入方來講,流轉土地發展煙薯生產,效益是種植糧食的五、六倍,怎么算都不吃虧。通過兩頭算帳,在利益上達成了一致,能夠實現“雙贏”,得到了農戶的初步認可。
永輝薯業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租賃。對于項目區農戶外出務工沒有精力組織生產和管理的土地,經雙方協商按照現行土地流轉價格進行承租,與農戶簽訂長期租賃合同。二是自愿入股。組織項目區擁有土地的農戶加入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折價入股并參與分紅,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管理, 社員除每畝地每年收益不低于租賃價值外,年終凈收益60%分配給社員股東,剩余40%作為風險基金。三是反租倒包。對有富裕勞動力的農戶,采取先以入股或出租方式流轉土地,再由合作社返租倒包給農戶。反租倒包戶負責看地、看水、追肥、施藥等管理,由合作社支付相應的管理勞務工資。
2.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永輝薯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實行了標準化生產。
(一)開展農業標準化服務。公司制定了不同農作物產品質量標準和作物栽培技術規程,申報農產品產地認證,向農戶提供技術資料,農產品品質和質量不斷提高,有效地促進了農業標準化進程。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制定了生產方案和標準化技術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二)生產經營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提供種苗、肥料等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按標準化流程組織生產,統一按保護價收購產品,統一加工,統一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永輝薯業設有專門的紅薯、煙葉育苗基地,引進豫薯王、梅營1號等高淀粉脫毒紅薯原種,引進云煙87等優良煙葉品種,由公司統一育苗,保證了煙、薯種苗的及時、足量供應。
二、永輝薯業評析
(一)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社旗縣是全國聞名的“三粉之鄉”,已經有三百多年的生產歷史。近年來,社旗縣立足歷史優勢,把三粉加工作為全縣的重點支柱產業,提出了“膨脹規模,拉長鏈條,加大技術改新,重點培育,強力推進”的發展思路,獲得了省紅薯三粉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和“賒店”牌三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認證。
永輝薯業正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傳統優勢,積極響應政府發展現代農業經濟的設計脈絡,抓住機遇、順應形勢,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取得了矚目的業績。
(二)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永輝薯業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通過“合作社”這個樞紐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依靠“公司”這個堅強后盾,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銜接的問題,疏通了農產品從土地到市場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資金、土地、勞動者、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在這個聯合體系中生產關系非常明晰,合作社的社員分別以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并參與分配,取得的收益對于參與的農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司通過深加工農業初級產品提高附加值,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富有活力。
(三)實現了規模經營
通過永輝薯業“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組織形式,把小規模的土地生產模式變成一定規模的土地經營模式,使得現代農業手段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提高了土地生產率。
永輝薯業按照不同類型及農戶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利益協調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后的土地便于采取機械作業,使現代化的裝備與技術手段有了用武之地,解決了由于農業勞動力轉移導致的農業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戶承包的耕地分散、經營規模太小的問題,從而能夠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永輝薯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由公司把利用率差的土地集中經營,使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長期安心工作,起到了一舉多得理想效果。
(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永輝薯業這個“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運用了“勞動分工”理論,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十分顯著。
從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永輝薯業從煙薯品種選定、種苗繁殖調運、商品煙薯大田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分工很明確,在生產實踐中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用工業化的手段加工農產品,不但降低了勞動成本,而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紅薯、煙葉生產過程中能用機械的就少用人力,鮮薯加工“三粉”、鮮煙葉烘烤均采用自動化、流水線工廠生產,成效顯著。
(五)實現了訂單農業
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 永輝薯業取得了大面積土地的使用權,從而能夠根據市場需要組織規模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2012年,在煙葉種植方面, 永輝薯業與國家煙草專賣機構簽訂了產銷合同,減輕了煙草專賣機構零散收購的壓力,也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在紅薯和淀粉生產方面,先后與河南天宇集團、韓國李氏株式會社簽訂供銷合同,避免了市場波動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六)促進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永輝薯業運作成功的重要一條原因是商品率最大化,永輝薯業基本上可以把從土地上生產的產品全部轉化為商品,生產的鮮薯不分品種、無論大小、也不管表皮光滑與裂縫統統進行加工,減少了鮮薯儲藏的損失,使鮮薯的商品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的鮮煙葉直接到烘烤廠烘烤,然后全部銷售,實現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七) 明顯增加了經濟效益
由于當前農村勞動力持續不斷的流失,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些經濟價值高,但耗工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縮小。目前社旗縣主要以小麥、玉米耗工量相對較小的農作物為主,畝均產值約為1800元/年,除去農藥化肥用工凈利潤每年700元左右。
(八) 發展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方式
永輝薯業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經驗,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1.變“外在的推動、被動的接受”為“內在的需求、主動的吸收”。對于永輝薯業來講,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認識已經十分深刻,他們對于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表現出的熱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們對于省內外技術發展及現狀的了解相當深刻,對于某些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嫻熟。這種由內部自身的需求而導致的農業技術普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變“單項技術的需求”為“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的需求”。由于公司經營涵蓋了煙葉、紅薯生產的“前、中、后”與“左、中、右”許多環節,所以他們對于技術的需求已不是單單的某一項所能夠滿足,就他們來說既需要育苗技術、又需要高產栽培技術、也需要加工技術,既需要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又需要市場營銷技術、還需要機械使用技術,這些技術的任何環節都直接與參與者的經濟效益相聯系,因此,全面駕馭這個技術體系對于公司的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3.變“著眼于產量的生物目標技術的需求”為“著眼于品質及效益的經濟目標技術的需求”。對于永輝薯業來說,可以把他們看成一個“經濟人”,他們生產的是商品,生產的目的是要到市場去交換,所以公司的中心任務是提高本身及其所有參與者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需要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的實用技術,在“高產、優質、高效”三大目標中“高效”放在首位,這一點也是現代農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農業現代化[EB/OL].360百科,2013-5-25.
[2]胡勝平.“農業現代化”的一點調研和思考[EB/OL].人民網――理論頻道,2012-1-18.
[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03-08.
⑦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和《中國統計年鑒2011》。
⑧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0》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
⑨本文此處提出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是一個理想的數字,實際上各地的人地關系緊張程度不同,農場經營規模也可以有較大的不同。陳錫文認為,家庭農場的規模適度非常重要。他認為中國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是幾十畝到上百畝的規模,東北地區土地條件好可以發展上千畝的家庭農場。見陳錫文:《發展家庭農場不能硬趕農民走》,。
⑩與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相比,合作社的糧食增產能力則飽受質疑。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共有糧食生產合作社5.59萬個,入社社員513萬,經營耕地7218萬畝,占全國可耕地總量的4.0%;這些糧食生產合作社產量971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2%,而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平均畝產為545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參見《全國種糧大戶和生產合作社首次摸底:種了1/10地 產出1/5糧》,《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然而,賀雪峰認為應辨證看待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提出了兩點質疑:一是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所經營耕地在全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中的比重不是1/10,應是17%。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應有大約7%的耕地種油菜作物,有6%的耕地種棉、麻、糖、茶及藥材,13%的耕地種蔬菜瓜類,另有4.5%的耕地種其他作物,實際上只有大約68%的耕地種的是糧食作物;二是全國土地是分級的,其中一類土地的單產可以達到800公斤/畝,甚至更高(含雙季);三類地則只有300公斤/畝,甚至更低。種糧大戶與合作社經營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一類地和二類地,幾乎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會用三類地種植糧食作物。受此兩大因素的影響,種糧大戶與糧食生產合作社的增產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突出(賀雪峰:《種1/10的地,產1/5的糧?》, ,2013.5.6)。
11《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http:///20120822/n351212151.shtml。
參考文獻:
[1]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
[2]任強.論合作社的組織基礎[J].浙江學刊,2012,(5).
[3]張士杰.專業合作社:糧食產業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4).
[4]趙曉峰,何慧麗.農村社會階層分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2,(12).
[5]黃勝忠,徐旭初.成員異質性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6]黃宗智.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
[7]朱學新.家庭農場是蘇南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現實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6,(12).
[8]羅伊?普羅斯特曼,蒂姆?漢斯達德.中國農業的規模經營:政策適當嗎?[J].中國農村觀察,1996,(6).
[9]陳潔,劉銳,張建倫.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J].中國農村觀察,2009,(4).
[10]王德福,桂華.大規模農地流轉的經濟與社會后果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2).
[11]趙泉民,李怡.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J].農業經濟問題,2007,(8).
[12]趙曉峰.重讀稅費改革:國家、集體與農民關系的視角[J].人文雜志,2010,(3).
[13]武廣漢.“中間商+農民”模式與農民的半無產化[J].開放時代,2012,(3).
2、堅持自愿、民主的原則。合作社的性質是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實行自愿民主的原則,其它行政單位及組織不得干預。
3、堅持依法實施、制度的原則。合作社要依據法律開展經營活動,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實行科學化管理、制度化約束。
4、堅持典型引帶、試點的原則。以典型帶動全面,起到示范引導作用,不搞形式一刀切,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5、堅持機制合理,增效的原則。各合作社要根據實際,制定完善合理的效益盈虧、分配、風險機制,以入社農民受益為主。
全鎮土地合作經營面積要達到60000畝,入社農戶占全村農戶50%以上,單獨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不少1000畝。
1、成立專業合作社。依法申請注冊合作社經營許可,確定法人代表。
2、依法民主推薦合作社管理人員。召開股民大會,每10---20戶選出一個代表,作為合作社管理人員,并確定會計1名,出納員1名,管理監督員設若干人。
3、吸納農民參加合作社,向農民講解入社的政策和條件。
4、農民入社以土地形式量化入股,參加合作社統一經營。
5、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參加入社的合同書。
6、實現農業種植的“六統一”即統一整地、統一物資、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
1、入社農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2、農業合作社經營狀況定期公開、保證入社人員知情權。
3、合作社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制定利益分配及核算機制,要取得入社農民認可方可執行。
一、校企合作內涵
(1)注重職業指導,校企共同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方案為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框架,是學生成才的關鍵。在新型教育觀念的指導下,人們打破了傳統閉門造車的教育方式,逐步與社會接軌,雙方實現完美對接。本專業對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視,針對其培養方案做了過方面、深層次的調研。綜合時展的腳步和企業優秀優秀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和修該了人才培養的策略。(2)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共同致力于教學。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就業,在校學習過程中,要針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堅持工學結合。學校教師與企業優秀員工共同對學生進行理論與技術性的學習。(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實踐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學習應不斷完善實踐體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堅持就業指導,促使實踐教學的日趨完善。(4)堅持服務原則,實習學生成為企業科研力量。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就業,充實企業的人力資源。學校擁有雄厚的人力和知識資源,在校企合作中,實習學生應積極參加企業科研項目,為企業解決運行中遇到的關于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學校基于自身的優勢,大力開展對員工的培訓,使學生更能適應企業的發展進度,促使雙方互惠互利,為雙方的長久合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校企合作在實施中遇到的瓶頸
丹麥的農業體系是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在這種觀念下,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在丹麥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牽頭作用,貫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麥合作社經濟發展現狀
丹麥素有“專業合作社的搖籃”之稱,98%的農民都是專業合作社成員。傳統的農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約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過逐步合并和整合的過程,進入丹麥全國最大規模的企業之列,并躋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優質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銷售總額占整個國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0%。合作社主要農產品的市場份額是:豬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為貫徹國家農業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實施者。
丹麥農業的范疇明確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概念范圍。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反過來又促使土地經營的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丹麥合作社是丹麥農民在從事同類產業的基礎上,自愿結合組成的經濟組織,通過合作形成了競爭優勢,合作社會員從中獲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合作社數量急劇下降,超過農場減少幅度。全國農業合作社從1992年的112家減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農資供應合作社,在成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從83家驟降到8家。合作社成為大型經濟組織,業務規模快速提升。如丹麥DLG集團擁有2.8萬丹麥農民,飼料銷售收入居全球飼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55億歐元。
合作經濟下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麥合作社與農產品產業鏈縱向協調
丹麥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以養殖、種植和加工為重點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有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和特色。丹麥模式的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場主與市場的連接,其特點是合作社與農業經濟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縱向集成”。在丹麥的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合作社既可以充當中介,為農場主提前、產中、產后服務;也可以接受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的委托,為其提供農產品收購,減少農場主與加工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合作社還可以向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比較收益。丹麥合作社與產業鏈的縱向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丹麥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對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發展合作社縱向一體化,通過對供應鏈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長產業鏈、縮短流通環節,提高農民的市場地位和談判力量,節約交易費用和改善市場失靈。
合作社為丹麥農民提供諸如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乃至農業信貸和保險等一系列產前、前中和產后的服務,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實現了大規模的專業化分工生產, 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 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合作社在農產品產業鏈中的縱向協調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上游的產前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前服務包括農業機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詢服務部門。丹麥農業合作社的最大特點是擁有龐大的咨詢和培訓體系,它們構成農業合作社充滿活力的“兩翼”。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下游的產后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后服務包括農產品收購和農產品加工。丹麥合作社產后服務的重點也是畜牧業。大多數合作社的業務都是圍繞著畜牧業產品的收購、加工及銷售等環節展開的。
合作社自身的縱向一體化。丹麥合作社不僅從事傳統的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服務,而且興辦實體成立公司,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以求獲得食品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
(二)基于產業鏈縱向協作的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
1.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中的重要環節——合作社企業。合作社是丹麥農工商協作體的主要組織形式,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了一個或幾個股份制合作社。通過參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麥農民不僅涉足與農業相關的加工工業和流通領域,分享應得利潤,而且還成為一些食品行業大型企業的擁有者。如丹麥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麥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規定,社員必須把自己的全部產品賣到合作社,合作社有義務收購社員生產的產品,進行加工、銷售,但堅持市場定價,不為社員承擔價格風險。丹麥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場,有一套KC體系,主要用來檢測豬肉以及豬肉脂肪含量,根據檢測結果來確定豬肉等級,確保達到客戶所期望的標準。作為一個集屠宰、加工于一體的國際化公司,皇冠合作社還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要對豬肉進行分割加工,以滿足不同國別的需求。
2.丹麥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門戶——農理會。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麥國民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農產品出口額占到丹麥出口總額的20%以上,主要出口產品有奶制品和豬肉等。丹麥還是貂皮出口大國,每年出口約1400萬張貂皮,出口創匯約5億歐元(約合6.5億美元)。丹麥的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合作社進行,各類合作社組成不同的專業會,如農民協會、小麥協會等。
“丹麥農業理事會”是丹麥農業主要行業協會的傘型組織,丹麥三大農民協會:農場主聯合會、家庭農場主聯合會、合作企業聯合會是農理會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麥和世界農業組織之間就貿易政策起著協調作用,并在出口促銷、信息交流、職業培訓、資產管理、資金調配等方面向農民提供各種服務。農理會下設9個專業出口公司,控制全國農產品的出口。
3.批發市場和零售終端。農場主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通過合作社進入到批發市場和終端,合作社負責談判成交條件和價格。20世紀90年代,丹麥的食品超市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占主導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鮮農產品零售的多數市場份額已達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強大競爭沖擊下,傳統的專業食品店在丹麥全面萎縮,門店數量大幅減少,市場份額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從1970年到2000年,丹麥的食品超市和專業食品店的門店數量都呈下降趨勢,但食品超市門店數量減少是因為集中度提高的緣故,而專業食品店數量減少則應歸因于該業態與食品超市在競爭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經向折扣店或大賣場等更高級的業態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鮮農產品流通超市化是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農產品流通終端通過超市進入消費環節,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包裝化、標準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食品消費安全。
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一)營銷體系社會化
丹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在觀念上破除了把農業限定在第一產業,即種植業和養殖業范疇內的狹隘概念,樹立了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牽頭,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組織與相應的農民在地區發展空間上緊密結合起來,垂直發展,使農產品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系統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控制在農民手中,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產業鏈條。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不僅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促進了土地經營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
而且大農業的觀念也使丹麥農業產業內部得以有效協同,它既兼顧了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初級農產品生產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領域的社會化專業化和大規模經營。這種由傳統糧食食物觀念向現代食物觀念的轉變,也使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了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實現了農產品營銷體系的社會化和高效率運作。
(二)合作社的國際化
由于合作社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經營活動的國際化在農業合作社部分被認為是贏得市場進入機會和持續的經濟成功最有發展前景的戰略之一。丹麥地理規模較小,尤其是在競爭性法案規定較嚴格的情況下,合作社已在當前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巨大份額,同時國內市場對食品的消費增長空間有限,這些環境變化使農業合作社在減少農產品成本和開拓產品銷售市場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合作社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而丹麥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為了便于其他國家的成員進入。2001年底,丹麥皇冠合作社與瑞典拉奧合作社之間實現了跨國合并。2003年,丹麥的MD Foods與瑞典最大的奶產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這可以解釋合并整合達到的合作與聯盟、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改進市場地位和立足整體戰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農民合作社而言,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價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對外發展的另一原因還涉及到合作社企業對市場影響力的增長。通過重組并購其他企業,行業之間競爭可能會減少,這也潛在地為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場銷售價格和利益的機會。
跨國合作已被視為克服由于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缺失而產生的種種困難、發展規模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而這一趨勢也仍將持續下去。在歐盟內部持續的市場融合趨勢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國際化這一過程。對丹麥合作社跨國聯盟的推動與發展,既會在將來對合作社成員帶來利益,也會使丹麥農業產業更具競爭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
農業在丹麥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丹麥的一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強的競爭力。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丹麥、美國、挪威和法國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麥上榜的關鍵原因在于其擁有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嚴格限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丹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由三部分組成:負責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與消費者事務部、負責具體監管工作的獸醫與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屬的10個地區分局以及負責技術支持的丹麥食品獸醫研究所。丹麥農理會所屬的各個行業協會是行業性技術規范和標準宣貫、 推行的主體。按照歐盟和丹麥法律,企業必須實施自我檢查計劃,確保遵守有關動物福利、動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規定。
參考文獻: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鐘敏,潘斌.縱向組織關系與營銷渠道:基于乳品產業的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5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58-02
[本刊網址] http://hbxb.net
一、引言
英語寫作課是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英語專業課,語言的書面輸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語言學習者整體的語言能力和素養,然而,學生對英語寫作普遍存在畏懼心理,課上缺乏學習興趣,課下極少有人主動學習寫作課的相關內容,更別說自覺進行寫作練習了;寫作課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的習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寫作能力提高緩慢;因而,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亟待開發。
二、構建英語精讀和英語寫作整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寫作課是效果最不理想的課程,‘寫’是學生英語技能中最薄弱的環節。雖然各校都設有寫作課,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這門課都敬而遠之。教學負擔重,教師怕教;文章難寫,學生怕學。…寫作課半死不活,這也許就是當前英語寫作教學的常態。”然而,提高語言輸出能力是語言學習基礎階段的主要目標,也是衡量英語專業畢業生素質水平的重要標準,另外,寫作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均占15%,在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中占20%,比例之大顯而易見;由此可見,無論從英語人才的培養來說,還是從考試來說,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寫作教學模式,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和英語綜合能力,都是至關重要和極其緊迫的。
英語精讀課是英語專業的主干課,是課時最多、授課內容最全面、師資力量最雄厚、學生最重視的課程,據調查,學生課下80%的時間都花在精讀課程的學習上。若整合精讀課本資源,把精讀課的內容引入到寫作課中,構建英語精讀與英語寫作整合的教學模式,從學生角度來說,能改變其將專業課程相割裂的學習習慣,增強其專業課程相關聯、相輔相成的學習意識,增加其英語寫作的學習興趣;從授課內容來說,能利用精讀課上精選的文章豐富寫作課的教學資源,同時又鞏固了學生在精讀課上所學的英語知識;從授課方法來說,通過靈活而合理的結合精讀課和寫作課的相關內容,就像給寫作課注入了熟悉而又新鮮的“血液”,改變了英語寫作課傳統的演繹教學法(由詞、句、段到篇),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教學效果來說,通過兩門專業課的整合,打破傳統的割裂狀態,用熟悉的內容解釋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夠削弱學生在英語寫作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從而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三、構建英語精讀和英語寫作整合教學模式的實施辦法
英語寫作教學的基礎階段涉及到詞、句、段、篇的學習,每一部分的學習都和精讀課的授課內容息息相關。
(一)詞匯的學習
詞匯是作文的基本要素,好的文章需要漂亮的詞匯加以豐富,而所謂的高級詞匯在精讀課文中比比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積累精讀書中所學的新詞及表達方式,注重背誦一些小詞、具體的詞匯(specific words),并盡可能應用到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來,讓輸入型詞匯(passive vocabulary)變成輸出型詞匯(active vocabulary),這樣,不僅精讀課上所學的單詞掌握住了,還豐富了作文的詞匯,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Reading I中描述笑的詞就有兩個:giggle和tltter,這樣的詞比laugh和smile可生動多了;本課中描述僵硬不動的詞也有兩個:freeze和stiffen,比單純的don't move,can't move可精彩多了。若是寫作課教師在講解詞匯學習的時候收集一些學生們已經學過的精讀課本中的詞匯,學生必定感到既熟悉又新鮮,他們會發現原來所謂的高級詞匯就是日常所學,原來精讀課上所學的單詞能找到用武之地,原來這些詞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從而會大大增加他們積累詞匯的興趣和動力。
(二)句子的學習
在寫作教學中,句子的學習分為兩個層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語法正確,更高一層次要求是句型多樣化。
語法,是英語初學者比較頭疼的問題,英語專業的學生除了在語法課上專門學習語法外,精讀課上的句子結構解析經常涉及到語法各個知識點的學習和強化,通過精讀課上教師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學生逐漸理解英語句子的結構和特點,這樣才有可能在寫作中寫出正確的句子,達到英語寫作句子層面的基本要求。
英語寫作句子層面更高一層的要求是句型多樣化,而豐富多彩的、變換多樣的句子在精讀課本中數不勝數,學生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創造精彩絕倫的句子,那么精讀書就是最好的語料庫。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并積累精讀課文殊句型的句子,深刻理解其結構和表達效果,并逐步應用到寫作中來,這就要求寫作教師和精讀教師互通有無,整合精讀課本資源,合作完成一個以其為依據的語料庫,作為教師援引例句的來源及學生語言輸出的資源。例如:英語寫作教學中拓展句子部分涉及到分詞短語和獨立主格結構的學習,在《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第一單元Reading I最后一句:Isat with my ears and neck buming,hearing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hating myself,hating them.教師引用此句作為例句,與學生慣常寫的簡單并列句相對比,如:I sat there and mv ears andneck burned.and I heard the pupils whisper about me.I hated mv-self and them.學生必定印象深刻,從而注意使自己的句子簡潔、生動、多樣化。
(三)段落的學習
英語寫作要求段落主題分明、論說有序、有理有據、層次清楚、首尾呼應,學生通過學習要求能夠避免母語的影響,寫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意思表達清楚、結構層次分明的段落。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會選用一些范文作為段落學習的模板,這些小作文相對簡單,內容趨于平淡、程式化,學生逐漸會產生倦怠感,而精讀課文中短小精悍的段落經過精讀教師的講解,學生已理解深刻,并且慢慢學會賞析,這自然就成為學生用來學習、理解、模仿的最好的語言素材了,再通過寫作教師的再次點撥,學生既能進一步理解文章,又能掌握段落結構,逐步提高段落層面的寫作水平,一舉雙得。例如《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Reading Ⅱ中,除了第一段引入段外,其余每個段落都是總分或總分總的模式,主題句、支撐句、結尾句一目了然,在學生學過這篇課文的前提下,寫作教師再次用這篇文章作為范本,讓學生再次分析段落結構及每句話的作用,并進行仿寫,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段落構成,寫出重點突出、層次清楚、結構明晰的段落。這個過程即是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解釋陌生的道理,必定能夠增強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四)篇章的學習
“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learning)”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教育學家B.S.布盧姆研究提出的,現已成為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影響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圍繞教學的主題,以合作的學習方式由學生進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通過學生能動性、主動性的發揮,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美國教育學者沃邁特則認為,“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英語是一門實踐課,“它的學習效果只能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而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結合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趨勢,在計算機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個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學習行為、實現終生學習的必要條件。基于網絡的英語合作學習強調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調以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責任明確、人際互動,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實踐、個人責任、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意識的教學理念,符合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因此日益引起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重視。
一、網絡環境下英語合作學習的新特點
1、實踐性。網絡環境下合作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實踐性,英語合作小組圍繞某個英語知識點,依托網絡技術,開展實踐調查,并且對相應的問題開展交流與探討,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對知識的再加工與研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共享性。網絡環境下合作學習具有共享性不僅體現在互聯網資源平臺的共享,還體現在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通過網絡交流平臺比如微博、QQ、校內網等實現實時交流與探討。合作小組可以將最先研究的成果傳遞到網絡平臺中,也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傳到網絡平臺中,通過網絡獲取到相應的答案。
3、真實性。構建主義強調創建真實的情景,網絡環境下合作英語通過互聯網可以為英語學習提供仿真性的環境,比如英語合作小組可以通過網絡設定一定的英語環境,進而激發學生的視覺感應,比如如果單獨的給學生講解枯燥的語法、詞匯學生不容易學會,但是如果通過網絡,在網絡中添加這些枯燥的知識點就會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2.4自主性。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條件自主的學習,比如學生可以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自主的選擇上網,學習英語知識。這樣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加自主的學習空間。并且通過網絡合作小組可以自主的設定學習的內容,拓寬英語學習的層面,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網絡合作學習過程
網絡環境的設計,應考慮滿足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信息技術交互性強、界面友好的支持合作學習的優勢,了解小組認知水平、小組認知風格,為擁有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環境,提供多樣的學習工具和豐富的語料資源,創造高效的學習機會。合作小組對于不同的學習任務、認知特性、學習內容以及資源環境會有不同的合作學習過程。一般來說,從學習者角度來看,互聯網上的合作學習過程可分為六個步驟:登錄或注冊、選取學習內容(簡稱選取內容)、劃分合作學習小組(簡稱分組)、小組學習前準備(簡稱小組準備)以及小組學習進程(簡稱小組進程)和效果評價。登陸完畢后,可由教師或學習者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學習小組。根據教師布置任務選取學習內容,如進行英語議論文寫作訓練,題目為WhatisSuccess1小組準備階段是指學習者應熟悉合作小組的成員、環境、整體目標等屬性。了解自己及合作伙伴所扮演的角色,熟悉合作小組依據什么原則進行互動而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學習者從合作資源庫中提取角色信息,從學習資源庫中提取學習目標信息(合作小組的目標和成員目標)。然后通過系統把小組信息存入合作檔案庫。在寫作中三人小組可分配任務角色:學習者首先共同搜集議論文寫作要點,確定寫作步驟;學習者A搜集悖論,即人們對成功的不同看法;B搜集正論,即本小組對成功的見解;C得出本組結論。小組進程就是合作組成員學習特定內容、完成特定角色任務的過程。此過程需要學習資源庫提供各種輔助學習的內容、材料、課件、其他資源鏈接等;需要合作資源庫提供合作學習任務得以完成的基本素材、工具和相應的功能軟件。小組成員在進程中的互動行為將被記錄,作為過程信息存入對應的合作檔案庫中,進而作為教師評價合作組成員實現學習目標的依據。其結果可能為:A:Successmeansgettinglotsof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