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9 11:48: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慧城市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無所不在的網絡與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共同驅動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了、泛在了、應用于傳統行業了,更會同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區)、Fab Lab(個人制造實驗室、創客)、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Wiki(維基模式)、Prosumer(產消者)、Crowdsourcing(眾包)等典型創新2.0模式不斷涌現,推動了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新形態。
智慧城市作為推動城鎮化發展、解決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設的新型城市形態,“互聯網+”正是解決資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構造城市機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利器。譬如在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聯網思維,搭建開放、互動、參與、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融合,推動傳統行業的升級與轉型,從而實現資源的統一協調與共享。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智慧城市正為互聯網與行業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應用土壤,一方面推動了傳統行業升級轉型,在遭遇資源瓶頸的形勢下,為傳統產業行業通過互聯網思維及技術突破推進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新的空間;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發展,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結合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并催生了跨領域、融臺性的新興產業形態。
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而“開放、透明、互動、參與、融合”的互聯網思維為公眾提供了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Lab等多種工具和方法實現用戶的參與,實現公眾智慧的匯聚,為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創新2.0推動的創新生態所帶來的創客浪潮,互聯網浪潮推動的資源平臺化所帶來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領域所帶來的創新空間進一步激發了有志人士創業創新的熱情。也正因如此,“互聯網+”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
創新2.0研究群的學者也就“互聯網+”與智慧城市建設展開了討論,認為“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有利于形成創新涌現的智慧城市生態。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y and so on comprehensive work, analyzes the exploration area formation, structur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re body and wall rock alterations, discusses the ore body,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Key words: diabas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礦區位于宿州市橋區褚欄鎮。X231縣道通過本區,經褚蘭可北達徐州,經解集向南抵達宿州。
本文在綜合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勘查區內的鉆探、探槽、采樣等工作,分析勘查區的地質特征,礦床地質特征如下:
1. 礦區地質特征
普查區位于宿徐弧形構造帶內弧部位時窯背斜西翼,構造不發育,地層較簡單,普查區僅見震旦系下統史家組、第四系。管莊輝綠巖體即為石材礦體。賦礦圍巖為震旦系下統史家組,礦層和圍巖產狀基本一致。
1.1 地層
礦區位于時窯背斜西翼,為單斜構造,地層為震旦系上統史家組和望山組、第四系,見圖1。
1.1.1 史家組(Z1sh)
上部為灰綠―灰白色薄層狀、條帶狀石英粉砂巖,底部為10cm厚褐鐵礦;下部為黃綠色葉片狀頁巖夾粉砂巖、石英砂巖、泥巖、泥質粉砂巖等。總厚度大于100.93m。與下伏巖層呈整合接觸。
1.1.2 望山組(Z1w)
該組為上下兩段。上段厚28.83m。灰色,薄層―條帶狀灰巖;下段:上部為淺灰―灰色,泥質灰巖、白云質灰巖,局部夾鈣質頁巖,下部灰―黃綠色鈣質頁巖、葉片狀鈣質頁巖夾薄層含白云質灰巖,厚度124.75m。
1.2 構造
普查區為時窯背斜西翼,為單斜構造,地層為震旦系下統史家組和望山組。傾向西,傾角較緩,10°~15°。由于本區位于弧形構造核部、受構造應力場作用、構造不甚發育,地表未見斷層分布。但構造帶附近及巖層中與構造走向一致的片理、劈理較發育,時伴有擦痕,鏡光面等,也見到一些雁列式小斷裂等。輝綠巖受北北東向及弧形斷裂控制,走向、傾向和構造線與地層基本一致。
1.3 成礦巖體
普查區巖漿巖主要為輝綠巖體,巖體呈巖床狀產出,基本上順層侵入。走向北北東,平面上呈楔狀展布,走向長3300m,寬約300~700m,傾向270°~355°,傾角40°左右。走向、A向和圍巖基本一致。圍巖為震旦系下統史家組,巖性為泥巖、粉砂巖、頁片,局部夾泥質灰巖、含白云質灰巖等。
巖性特征,灰綠―灰黑色,帶有黃色斑點,風化后呈深棕色,成分以斜長石,輝綠巖為主,次為堿性長石,含少量石英,磷灰石和不透明礦物。輝綠巖體上部風化厚度4.30~7.00m。弱風化厚度2.05m,平均4.30m。
1.4 圍巖蝕變
后程集輝綠巖飾面石材礦床,礦體為輝綠巖體,在巖漿侵入和后期熱液蝕變過程中,圍巖在一定的溫度、壓力和地球化學共同作用下,自巖體―接觸帶―圍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蝕變,表觀為:自內向外多具綠泥石化、鈉黝簾石化、鉀長石化;接觸帶:矽卡巖化、蛇紋石化、弱磁F礦化;圍巖:角巖化、大理巖化等,見圖2。
蝕變分帶較明顯。由于巖體性質和圍巖巖性,在蝕變過程中未能富集形成金屬礦床,接觸帶內見少量含磁鐵礦蛇紋巖,呈脈狀分布。蝕變所見巖性及礦物組合:
1.4.1綠泥石化輝綠巖
暗綠色,成分以輝石、斜長石為主,次為堿性長石,次閃石、綠泥石、蛇紋石等。綠泥石化較強。
1.4.2矽卡巖化輝綠巖
深綠色,殘留輝綠結構,塊狀構造。礦物以輝石、斜長石為主,次為綠泥石、綠簾石、鈉黝簾石,偶見石榴子石、方解石、黃鐵礦等。巖石以矽卡巖化為主、次為綠泥石化。
1.4.3角巖化泥巖
黑色,薄―中厚層狀。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次為紅柱石、黑云母、藍晶石、方解石,偶見黃鐵礦等。角巖化較強,巖石堅硬。
2. 礦體特征
2.1 礦體形態、規模、產狀
本礦區輝綠巖體即為花崗石飾面石材礦床,礦體南北長1000m,寬100~300m(礦體圈定部分),資源估算標高42~52m出露,出露標高56m左右。礦體其分布范圍約2km2左右。礦體風化剝蝕厚度一般3~7m,強風化2.65m,平均4.30m。礦體受接觸帶蝕變影響不明顯,一般影響范圍小于5m。底板圍巖即為輝綠巖體。頂板為第四系覆蓋,厚度0~19.00m。圍巖為新元古界南華系下統史家組。
礦體形態多受輝綠巖空間展布變化而變化,礦體大致呈順層產出,走向由近南北轉向北東東和地層走向基本一致,和圍巖呈侵入接觸,接觸面與地層略呈斜交,傾角40°左右,傾向270°~355°。礦體較單一呈楔狀。出露標高為56m左右。礦體形態規則、厚度相對穩定。
3. 礦石特征
3.1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輝綠巖飾面石材礦。
3.2 工藝類型
輝綠巖飾面石材,呈墨綠―灰黑色,中間含有較多的細小白色柱體,組成象“雪松”樣花紋。礦石中綠色多為輝石及少量的暗色礦物,白色柱體為基性斜長石。與標準色板對比,定名為“雪松綠”;次含有紅色斑點的“翡翠金花”,二者呈漸變。礦體內分帶不明顯。主要原因基性斜長石含量不均勻,出現部分堿性的鉀長石所致。飾面石材花紋較為美觀,相當于市場上低―中檔石材。
在輝綠巖侵入過程中,接觸附近有較輕微蝕變,影響范圍一般3~7m,致使礦石局部產生紅色斑塊,即少量紅色細脈,對局部板材外觀有一定影響。
3.3 礦石結構構造
3.3.1礦石結構
礦石以輝綠結構為主,次為輝長輝綠結構,文象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等。
3.3.2礦石構造
礦石以塊狀為主,次為少量杏仁狀構造。礦體平行裂隙較規則,間距一般都大于3m,裂隙上下礦石表現巨厚層狀,向下有逐漸增厚趨勢。
3.4 礦石礦物組合及含量
4. 成礦機制
輝綠巖飾面石材礦床形成于加里東期,巖漿呈順層侵入,輝綠巖體即為礦體。成礦圍巖為震旦系下統史家組,巖性分別為泥巖、粉砂巖。
此時為早古生代中奧陶世中期,加里東構造運動自震旦紀晚期到奧陶紀中期以達高峰。強烈的構造運動使華北陸塊南緣的徐淮地塊大部隆起,巖漿活動強烈。本區位于徐淮地塊淮北斷褶帶東北部,宿徐弧形構造帶核部,是本區唯一出露的實心剛體砥柱,由古老的南華系和震旦系組成。此時構造應力場應以東西為主。出露的剛體砥柱首先接受長時間近東西向主壓應力作用,在壓力不斷增強超過巖層彈性時,出現了與主壓應力作用方向近似垂直的褶皺帶、斷裂帶,巖層受到擠壓、隆起、斷裂、拉張、虛脫。基性巖漿由于SiO2、Al2O3等含量較低,黏度小,且基性巖漿侵入時高溫,又降低了黏度,在地殼構造運動應力向外擠壓下,沿構造破碎帶虛脫部位侵入,在巖漿作用下,形成輝綠巖體。其形態、大小、產狀、走向嚴格受構造帶控制。此時徐淮地塊基性巖較發育,例渦陽康寨輝綠巖體、蒙城小澗集輝綠巖體、利辛馬集輝綠巖體等。巖體厚度較大,均大于300m、圍巖均為太古代五河群的片麻巖、混合巖;南華紀角巖化泥巖、鈣質泥巖等。均呈巖床分布。利辛馬集輝綠巖礦物顆粒大小不均勻、淺色礦物含量大于暗色礦物,黑白分明、細粒膠結、巖石堅硬。
5. 結論
本文總結了后程集礦區輝綠巖飾面石材礦床地質特征,分析了勘查區的地質特征,論述了礦體、礦石等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機制,認為該輝綠巖是很好的飾面石材。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地礦局325地質隊.安徽省宿州市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R].2016.
[2] 安徽省地礦局325地質隊.皖北靈璧縣、宿縣、渦陽縣、蒙城縣及豫區永城縣區域地質報告 [R].1956.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 “2,5的倍數特征”,P17-P1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舉例—猜想—檢驗—說理”探索2的倍數特征的過程,總結方法用以探索5的倍數特征,為進一步探索其他數的倍數特征做好學法準備。
2.讓學生經歷從“數的倍數特征與各個數位上數字有關”到“2、5的倍數特征只與數的個位數字有關”的探索過程,為今后探索其他數的倍數特征做好思路鋪墊。
3.讓學生體會論證的力量,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廣泛聯系,掌握2、5的倍數特征,能解決簡單的問題,進而理解同時為2、5倍數的數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因數和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有關“2和5的倍數”的知識。先來研究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二、展開探究
1.舉例歸納,形成猜想
師:請同學們寫出一些2的倍數。(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觀察這些數,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個位上的數字都是0,2,4,6,8。
生2:個位上的數字都是2的倍數。
師:你們的意思是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板書:猜想“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
2.檢驗猜想,豐富例證
師:剛才大家列舉的數都比較小,如果是四位數或更大的數,是不是也必須符合這樣的條件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寫出一些個位是0,2,4,6,8的四位數或者更大的數,然后用計算器算一算,它們到底還是不是2的倍數?
(學生舉例驗證,匯報:都是2的倍數)
師:有沒有同學寫出的數個位是0,2,4,6,8的,但又不是2的倍數的?(學生面面相覷,表示沒有找到這樣的數)
師:看來,確實很有可能凡是個位數字是0,2,4,6,8的數就是2的倍數。那么,是不是2的倍數的個位數字必須是0,2,4,6,8呢?舉例試試看。(板書:猜想“2的倍數的個位數是0,2,4,6,8”)
(學生舉出個位數字不是0,2,4,6,8的數,即個位數字是1,3,5,7,9的數,經檢驗都不是2的倍數)
師生(小結):經檢驗,個位數字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2的倍數的個位數是0,2,4,6,8。
【評析:2的倍數特征實際上是一個含有充要條件的命題,一方面“個位上的數字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另一方面“2的倍數的個位數字是0,2,4,6,8”,前者需要舉的例子是個位上的數字是0,2,4,6,8的數,后者要舉的例子是個位上的數字不是0,2,4,6,8(即1,3,5,7,9)的數都不是2的倍數,這當中的邏輯嚴謹性往往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因此,盡管學習的經歷已經讓學生累積了一些2的倍數特征的感性經驗,教學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完整經歷舉例、猜想、驗證的過程,在讓學生有更加充分的時間梳理已有知識經驗的同時,感受數學推理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3.聚焦數位,說理論證
師:要證明這兩個猜想是否正確,一種辦法是對所有的數進行驗證,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能一勞永逸地證明2的倍數只與個位數字有關,與其他數位上的數字無關呢?(停頓片刻)按理來說能否成為一個數的倍數應該與這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有關,而不僅僅是個位數字。這是怎么回事呢?(停頓片刻)我們能不能把一個具體的數拆成由各個數位上的數組成的數,比如,324=300+20+4(板書),看看里面到底藏著怎樣的 “2的倍數的秘密”?請大家按下面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1)舉例:每個小組選擇5個或以上的數(含幾個不是2的倍數);(2)分析:拆成“各個數位上數之和”的形式,2的倍數與和中的哪些數有關?(3)討論:為什么2的倍數特征,只要看這些數的個位數字?
學生小組匯報情況如下。
小組1:234=200+30+4,57=50+7,5368=5000+300+60+8,137=100+30+7,999=900+90+9,除了個位數外,其余數位上的數字所代表的數的個位都是0,已經是2的倍數,所以只要看個位就可以了。
小組2:33=3×10+3,157=15×10+7,7654=765×10+4,258=25×10+8,8546=854×10+6,這些數可以表示成×10+的形式,×10肯定是2的倍數,所以只要看個位就可以判斷了。
小組3:所有的數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除了個位外,其他的數位上數字所代表的數都已經是2的倍數了,所以,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的倍數,只要看這個數的個位數字是不是2的倍數。
……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交流、討論,我們知道了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實際上跟這個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字有關,對于2來說,個位前面的那些數字所代表的數都已經是2的倍數,所以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的倍數只要看個位數字是不是2的倍數,如果個位數字是2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2的倍數。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數是2的倍數,則這個數的個位數字必須是2的倍數。
【評析:歸納推理(不指數學歸納法)屬合情推理,通常有助于形成猜想,卻往往不能保證結論正確。保證結論的正確需要演繹推理。通常認為,“不完全歸納”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法則、規律的主要方式,教材關于2、5、3的倍數特征中的教學也作了這樣的安排。先學2、5的倍數特征給了學生研究數的倍數特征先看個位的印象,待學習3的特征時,學生很自然就去看個位,雖然很快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但又不知進一步的研究從何而入,教師也不知道接下來究竟該怎么辦,只好挖好“陷阱”讓學生往“與各個數位上的數字有關”里跳,這基本上就是在“已知事實”暗示下進行的“偽歸納”。最后,學生不知道2、5的倍數為什么看個位,3的倍數為什么要看各個數位,只能記住而已。這就需要回到數學的原點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上,研究一個數的倍數特征,正常的思維是先全面考察這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基于位值原則的拆數是一個重要的視角),再從中找出規律(如果學生有興趣探究“4、8、25”的特征,則更應如此),這就為后續的探索研究作了知識和思路的鋪墊,進而幫助學生澄清知識本質。本課通過“為什么只要看這些數的個位數字”的問題引發留有恰當停頓的連續提問,引導學生嘗試將數進行逐位拆分,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所有的自然數都能表示成“……×100+×10+”的形式,進而證明結論的正確性。】
4.基本練習,體會優越
教師多媒體出示:下面各數中,哪些是2的倍數?
33 98 355 984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讓學生體會直接利用特征判斷的優越性。
三、學法遷移
1.提出問題,小結學法
師:掌握倍數的特征能幫助我們快速地解決問題。接下來“5的倍數特征”該怎么研究呢?(停頓)我們是不是先來總結一下研究“2的倍數特征”的方法?
生:先舉例,再形成猜想,再舉例驗證,最后拆數說明為什么與個位數字有關的道理。
師(板書:舉例—猜想—檢驗—說理):下面我們就嘗試用這種方法來研究“5的倍數特征”。
2.學法遷移,探索新知
學習要求:(1)舉例、猜想、驗證,歸納出5的倍數特征;(2)說理:為什么有這樣的特征?(3)小組交流,并準備匯報。
小組匯報情況如下。
生1:我們發現5的倍數特征就是個位數字是0或5的數。因為除個位之外,其他數字所代表的數都已經是10的倍數,也就是5的倍數,所以,只要看個位就行了。
生2:我們認為個位是0或5的數,就一定是5的倍數。所有的數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因為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數字所代表的數都已經是10的倍數,即5的倍數,所以只要判斷個位就可以了。
……
【評析:從歸納到演繹,這是數學發現的一般規律。這一環節,在小結“2的倍數特征”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遷移應用——用這種方法來研究5的倍數特征,鞏固了學法,為后續探究其他數的倍數特征奠定了基礎。】
四、鞏固提高
1.及時鞏固,適當拓展
呈現問題:將下面的數按要求填在相應的圈內。
24、35、67、90、99、1560、60、75、106、130、521、2
師:這兩個交叉圓圈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1:左邊的區域是填2的倍數,右邊的區域是填5的倍數,中間交叉區域填的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師:觀察這些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數,你們又有什么發現?
生2:個位是0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師:為什么?
生2:2的倍數個位數字是0,2,4,6,8;5的倍數的個位數字是0和5,那么,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的數個位數字只能是0。
(板書:畫兩個交叉圓,一個表示2的倍數特征,一個表示5的倍數特征,填入相應的個位數字)
生3:一個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就一定是10的倍數,10的倍數個位上必須是0。
師:很好,像這些個位是0,2,4,6,8的數,也就是2的倍數的數又叫做偶數;個位是1,3,5,7,9的數,也就是說不是2的倍數的數又叫做奇數。(板書:偶數、奇數)
2.綜合應用,培養能力
問題:把4、35、31也填入上圖的區域中。
生4:4,無論填什么數都是2的倍數,因為只要個位是0、2、4、6、8的數,一定都是2的倍數。
師:那么35又應該放到哪個區域呢?為什么?
生4:35因為個位是5,所以一定是5的倍數。
師:31呢?
生5:如果31的里寫0、2、4、6、8,那就是2的倍數,如果里寫0或5就是5的倍數。
生6:我來補充,如果31的寫0,那就是310,這個數既是2的倍數,也是5的倍數,填在中間這個區域。
[中圖分類號] P5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93-2
干溝金紅石礦位于"康滇地軸"中段東側"雙會-東川拗拉槽"東北部。區內出露前震旦系中元古界東川群地層;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較強烈。金紅石礦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經以往地質工作,已發現規模較大的金紅石礦體,證實該區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 礦床產出地質背景
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地軸"基底的中元古界東川群黑山組(Pt2h)、青龍山組(Pt2q)、淌塘組(Pt2t),屬淺海~近海相沉積,間夾中酸性-基性火山巖,為淺變質巖系。金紅石礦產于淌塘組(Pt2t)地層中。
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線主要呈東西向展布,次為北北西向和北北東向。從北向南褶皺構造主要有新山復式向斜、石家梁子向斜和小米地復式背斜。斷裂構造主要有近東西向的金索橋斷裂、干溝斷裂和肖水井斷裂。該組斷裂規模大、繼承活動時間長,對區內地層、巖漿巖和礦產起控制作用。
區內晉寧期和澄江期巖漿活動強烈。晉寧期玄武質-流紋質火山巖,呈層狀、似層狀夾于黑山組、青龍山組和淌塘組地層中,區內鐵、銅、金、金紅石、稀有、稀土礦成礦與之有關。澄江期主要為基性-酸入巖,呈巖株及巖脈分布于中梁子一帶淌塘組地層中,受褶皺構造控制[1]。
上述各類礦產成礦作用與地層巖性、火山巖系發育程度、古火山機構的關系密切(圖1)。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礦區主要發育青龍山組(Pt2q)上部和淌塘組(Pt2t)下部地層。
(1)青龍山組(Pt2q):為灰~淺灰色細紋、條紋狀泥晶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巖層間夾灰色千枚巖及綠色變玄武質凝灰巖,具白云石化及絹云母化,見黃鐵礦、方解石等細脈分布。
(2)淌塘組(Pt2t):自下而上分為Pt2t11~2和Pt2t13兩個巖性層:
Pt2t11~2:淺灰、黃灰及褐色鐵白云質流紋質凝灰巖、鐵白云質凝灰質絹云千枚巖夾鐵質絹云千枚巖和淺灰~白色變流紋斑巖。厚度274.45m。(后者具稀有、稀土礦化)。與下伏青龍山組呈整合接觸。
Pt2t13:灰白~深灰色、灰褐色、灰綠色絹(白)云母千枚巖、片巖,絹云白云石大理巖,夾變中基性沉凝灰巖。為金紅石礦含礦層位。厚度大于350m。
2.2 構造
礦區內構造有褶皺和斷裂構造,分述如下:
(1)褶皺
礦區位于近東西向新山復式向斜南翼近轉折端,向斜對稱,核部為淌塘組,翼部為青龍山組。兩翼地層傾角40~50°。
(2)斷裂
礦區斷裂構造主要為干溝斷裂和金索橋斷裂,分別位于南側和北側呈近東西向延伸。斷裂面南傾,傾角60°±,具逆沖性質。斷裂帶寬數十米。
(3)巖漿巖
礦區巖漿巖主要為晉寧期玄武質-鉀長流紋質火山巖,呈層狀、似層狀分布于青龍山組和淌塘組中。淌塘組地層中可見澄江期基性-酸入巖脈。礦區金紅石礦與玄武質火山巖關系密切。
3 礦床地質
3.1礦體特征
干溝金紅石礦床,產于前震旦系會理群淌塘組Pt2t13地層中,含礦巖石組合為絹(白)云母片巖、千枚巖、白云石大理巖夾變中基性沉凝灰巖。礦體呈巨厚層狀產出,產狀與圍巖一致,向斜南翼平均產狀為310°/54°。沿新山向斜兩翼分布,出露長度大于6km。目前已控制Ⅰ礦體長度約750m,厚度約350m,傾斜延深444m(圖2)。
礦體厚度穩定,延伸大,目前已由系統探礦工程控制。成礦后斷裂對礦體有一定破壞作用,但尚不影響礦體的對比連接(圖3)。
礦體中主要有含菱鐵礦石英脈、方解石脈、重晶石脈分布,這些脈體厚幾厘米至2米,受裂隙控制。
礦體含礦巖石及頂底板圍巖均為一套淺變質巖系,呈漸變關系。
3.2礦石質量
(1)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
礦石有用礦物主要為金紅石,少量白鈦礦(金紅石+白鈦礦2~6%);脈石礦物主要為絹云母、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綠泥石、褐鐵礦、鈉長石;少量黃鐵礦、白云母、黑云母、炭質;偶見電氣石、磷灰巖、閃鋅礦、鋯石、蘭晶石。
礦石結構復雜,有粒狀鱗片變晶結構、半自形~它形柱粒狀結構、變余凝灰結構、云霧狀結構、鑲邊結構、眼球紋理狀結構、包含結構、顯微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片狀構造、千枚狀構造、塊狀構造、條紋條帶狀構造、顯微層紋狀和變余層狀構造。
(2)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TiO2品位:地表1.50~16.80%,平均4.38%;深部:1.34~16.8%。礦區平均4.18%。
礦石多項分析成果為:TiO2 2.89~4.17%、SiO2 43.09~46.47%、Fe2O3 11.53~15.98、Al2O3 12.98~15.10%、CaO 3.98~11.38%、MgO 1.22~2.44%、K2O 2.80~2.92%、Na2O 0.30~0.67%。礦石TiO2品位地表略高于深部。
3.3礦體圍巖和夾石
(1)礦體圍巖
礦區現尚未控制到礦體頂板,推測頂板圍巖與含礦巖石一致,巖石組合為絹云千枚巖、片巖、白云石大理巖夾變中基性沉凝灰巖。
底板圍巖為鈣質絹云千枚巖、鐵質絹云千枚巖夾白云石大理巖。
(2)夾石
根據鉆孔資料,所控制的厚約350m礦層中無夾石存在,連續性較好[2]。
4礦床成因
干溝金紅石礦床呈巨厚層狀產于前震旦系淌塘組變火山凝灰巖、千枚巖、片巖地層中,產狀與地層一致。含礦母巖主要由浮巖狀玻屑組成,含石英晶屑,偶見斜長石晶屑和磷灰石晶屑,巖石具柱粒狀結構、粒狀鱗片變晶結構、(顯微)磷灰變晶結構、變余凝灰結構和包含結構等結構,層紋狀、千枚狀、片狀、塊狀、變余層狀等構造,具火山沉積-淺變質特征。金紅石主要以包裹體形式分布于絹云母(綠泥石)中,少部份裹結于絹云母(綠泥石)鱗片片理中,粒度超細(
綜上所述,該礦床成因應為火山沉積-變質型金紅石礦床。
5結論
干溝金紅石礦產于前震旦系會理群淌塘組Pt2t13地層中,含礦巖石原巖為一套淺海~近海相沉積的泥巖、碳酸巖,間夾中酸性-基性火山巖,歷經區域變質后成為千枚巖、片巖、大理巖。礦體呈巨厚層狀產出,產狀與圍巖一致。該礦床成因屬火山沉積-變質型金紅石礦床。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學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說,行政管理學研究在三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基礎理論的創新,加強了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務理論的研究,為建立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完善行政管理學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實踐問題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應急管理、社會管理和政府服務等方面的研究力度,為推進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作出了貢獻。三是行政管理技術與方法的創新,更加重視實證研究、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為政府引入績效管理、目標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網絡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咨詢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報》:十年來,行政管理學的成就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高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調整、發展歷程,可以從改革和創新兩個維度來分析,并劃分為兩大階段。從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為引領、創新蘊涵其中的時期,重點放在改革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行政管理體制、職能和組織結構;2002年之后,進入到改革和創新并重、創新引領的時期,重點是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轉變職能,創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運行機制。近十年正處于第二個階段的開始期,或者說是兩個階段的轉換期。我們分析行政管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離開這個背景。
通過回顧可以發現,十年來我國行政管理學從研究改革為主向改革與創新并舉發展,從研究實踐為主向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發展,從通過個別問題的拓延性研究為主向系統化研究指導下的對策研究為主發展。行政管理學研究從以往的單維度研究(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轉向多維度、全景式、精細化研究,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相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語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標。
借鑒國際成果 打造中國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行政管理學發展進程中,國際學術流派和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
高小平:對。人類關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其知識體系呈現交叉性、輻射性和融合性。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不斷深入,得益于學科的分化整合過程與國際化“生態”的有機結合。行政管理學是綜合性學科,科際整合特征比較明顯,研究行政管理學必須研究行政生態,即行政的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以及學科生態,才能獲得“生態動力”。
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鑒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國內多家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者翻譯了一大批國外行政管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教材,向國內學術界和實務界介紹西方行政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動態,舉辦或參加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從2005年至今,由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發起,電子科技大學與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共同主辦的公共管理國際會議連續舉辦了五屆。
與此同時,我國學者注重行政管理學的中國化,打造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其在學科和理論上的影響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學自身的范圍,成為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把行政管理學科的基礎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者不斷加強對行政管理基礎理論和深層次問題的研究,展開了行政哲學、行政方法論、公共性思想、行政戰略、行政倫理等內容的思考,十分關注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對現代化的意義。2003年4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與南京財經大學聯合召開“全國行政哲學研討會”, 此后每年或兩年召開一次行政哲學研討會,聚集了國內行政哲學研究的力量,涌現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論文,深化了對行政哲學本身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對于運用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決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行政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建立學術理性規范,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學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說,行政管理學研究在三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基礎理論的創新,加強了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務理論的研究,為建立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完善行政管理學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實踐問題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應急管理、社會管理和政府服務等方面的研究力度,為推進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作出了貢獻。三是行政管理技術與方法的創新,更加重視實證研究、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為政府引入績效管理、目標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網絡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咨詢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報》:十年來,行政管理學的成就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高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調整、發展歷程,可以從改革和創新兩個維度來分析,并劃分為兩大階段。從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為引領、創新蘊涵其中的時期,重點放在改革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傳統行政管理體制、職能和組織結構;2002年之后,進入到改革和創新并重、創新引領的時期,重點是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轉變職能,創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運行機制。近十年正處于第二個階段的開始期,或者說是兩個階段的轉換期。我們分析行政管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離開這個背景。
通過回顧可以發現,十年來我國行政管理學從研究改革為主向改革與創新并舉發展,從研究實踐為主向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發展,從通過個別問題的拓延性研究為主向系統化研究指導下的對策研究為主發展。行政管理學研究從以往的單維度研究(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轉向多維度、全景式、精細化研究,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相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語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標。
借鑒國際成果 打造中國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行政管理學發展進程中,國際學術流派和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
高小平:對。人類關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其知識體系呈現交叉性、輻射性和融合性。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不斷深入,得益于學科的分化整合過程與國際化“生態”的有機結合。行政管理學是綜合性學科,科際整合特征比較明顯,研究行政管理學必須研究行政生態,即行政的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以及學科生態,才能獲得“生態動力”。
轉貼于
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鑒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國內多家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者翻譯了一大批國外行政管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教材,向國內學術界和實務界介紹西方行政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動態,舉辦或參加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從2005年至今,由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發起,電子科技大學與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共同主辦的公共管理國際會議連續舉辦了五屆。
與此同時,我國學者注重行政管理學的中國化,打造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其在學科和理論上的影響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學自身的范圍,成為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把行政管理學科的基礎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者不斷加強對行政管理基礎理論和深層次問題的研究,展開了行政哲學、行政方法論、公共性思想、行政戰略、行政倫理等內容的思考,十分關注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對現代化的意義。2003年4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與南京財經大學聯合召開“全國行政哲學研討會”, 此后每年或兩年召開一次行政哲學研討會,聚集了國內行政哲學研究的力量,涌現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論文,深化了對行政哲學本身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對于運用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決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行政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建立學術理性規范,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獻策
呂衛鋒:標準是為了保障智慧城市建設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工程建設、系統管理等方面更加規范、科學、高效。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信息、遙感、通訊、城市管理和規劃等諸多技術和領域,目前各技術領域內的標準種類繁多,成熟度不一,通過標準建設可以讓大家統一對智慧城市的認識,為智慧城市提供標準總體框架,建立起統一完善的技術標準以及各標準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反映出智慧城市標準的全貌,并促進各系統之間的連接,更好地支撐各具特色的智慧應用的發展。因此,智慧城市標準建設不僅不會造成智慧城市千城一面,反而恰恰會為不同的智慧應用提供發展的可能。
《經濟》:完善指標體系對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在您看來,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標準體系會起到哪些作用?
呂衛鋒:高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城市的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及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準備工作,而制定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各項準備工作中又是至關重要且勢在必行的。
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明確了目標和評價標準,對整個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次,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能夠幫助管理者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結果做出客觀、有效的評判,發現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建設結果和建設效率。智慧城市評價體系是由一套科學系統的評價指標構成的,是對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進行科學量化、有效評估的方法體系,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指南,將起到引領、指導、量化評估等作用。開展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課題研究勢在必行,且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
《經濟》:從各地乃至國外的經驗來看,您認為具有哪些特征的指標體系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
一、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理論基礎
1.智慧城市的內涵
關于智慧城市的內涵,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另一個方面進行解讀。從廣義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業城市、信息城市和數字城市一樣,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級階段,城市展現出綠色和諧、賞心悅目、市民全面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內容是對城市智慧化程度進行評價、分類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類評價模型,對智慧城市以狹義的形式進行定義。即智慧城市是伴隨著物聯網、元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以“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應用”、“智慧產業”、“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為主要內容,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管理和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單單是一個純技術的概念,智慧城市涵蓋了信息科學、系統科學、地理科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學科,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新興領域,與傳統城市相比較有很多不同之處,是一個全新的城市發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統構成
通過對智慧城市概念內涵的分析可以發現,智慧城市的發展與現代工業化城市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過綠色、高效、創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尋求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而不是不顧后果地爭奪資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發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進入的階段,對于目前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資源緊缺等瓶頸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包含經濟、科技、生活和環境四個方面。
(1)智慧經濟
城市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綜合載體,其中經濟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體現和職能的重要組成。智慧城市的經濟方面應當體現為智慧的經濟結構和高水準的經濟產出,通過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及經濟水平的穩健增長。
智慧經濟系統依賴綠色生產技術、綠色管理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的發展:即從生產源頭控制污染,利用綠色環保的生產工藝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及時回收利用廢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通過科學地組織生產活動,優化生產工藝,盡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同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證經濟穩步前進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物多樣性,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發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統通過對城市內各個感應裝置和信息處理平臺,實現對大氣、水源、排污系統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時智能識別和分析處理感知到的數據積極做出響應;通過有線寬帶和無線網絡將城市中的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充分連接起來,實現全面互聯互通,幫助市民從更高的層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改變城市的運作方式;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平臺對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處理,系統而全面地發掘城市運作存在的缺陷,優化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協同運作能力,同時讓市民“智慧”地參與到城市的管理中來,提升系統決策和應急指揮的能力,進而實現城市各關鍵系統與市民之間和諧高效的運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越來越依賴于高學g水平、高創新型人才在知識創新和運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簡單成為被管理的對象,而是城市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強化市民參與到城市的管理和運作的過程中,匯聚公眾的智慧,激發用戶開放創新,從而推動城市全面和諧發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體驗。因此,智慧生活方面應當包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醫療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環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和諧共處,且智慧城市的建設又將發過來促進環境的改善,實現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視頻、RFID、紅外設備、衛星等傳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氣、飲用水源、森林生態補償的變化,及時準確地傳輸至信息處理中心,利用生態分析模型、決策支持系統、云計算等實現實時監控和智能處理,營造一個自然清新的居住環境。同時,綠色科技和相關設備的運用將促進節能減排,城市低碳發展,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二、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設計原則
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其發展程度進行評價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構建智慧城市發展指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智慧城市發展指數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從智慧城市基礎理論出發,準確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實質內涵,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發展狀況。指標的分類、數據的采集、指標權重的確立、指數的計算等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準確,做到有理有據,真實可靠。
2.系統性原則
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系統的各個方面,是有多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城市智慧化各評價指標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作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發展程度。系統性原則要求評價過程要有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觀念,盡量做到指標全面而不冗余。
3.層次性原則
智慧城市發展指標體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統的各個方面,指標體系由多層次結構組成,每層分別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層次性原則體現了指標體系由整體局部,由具體到詳細的遞進關系。另外智慧城市發展指數的計算過程也是由最底層統計指標演化而來,有著十分緊密的層次關系。
4.可操作性原則
目前關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指標在現實當中很難找到數據進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評價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標的選取必須符合可操作性原則。另外指標的數據應盡量采用國家統計年鑒或其他權威部門的數據信息,減少主觀臆斷的誤差。
三、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構建
1.構建思路
根據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智慧城市的內涵和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城市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未來的建設目標,先系統分析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的框架,將影響智慧城市發展狀況的諸多指標列出,將其劃分層次,逐層分解,最終得到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架構。在分解的過程,盡可能將所有相關指標逐個列出,運用相關分析法對初始指標進行逐個篩選,盡可能降低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使其涵蓋的范圍相互獨立。并且在不斷地對指標系統進行不斷地完善后,最終得到一套科學可行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2.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構建框架與內容
依據智慧城市的具體內涵與相關系統構成,結合國家政策,聯系城市現實狀況,對指標體系進一步細化。構建出涵蓋的三類指標維度的智慧城市指標體系,于是構建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具體的內容如下:
智慧基礎維度的分解:智慧基礎維度覆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和設備兩大關鍵要素,考慮參與要素的重要性,可將智慧城市建設的總要素分為兩大類,即技術類(非物質類因素)和設備類(物質類因素),構成指標為技術基礎特征指標和設施特征指標。智慧目標維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為主導智慧城市建設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運行管理績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標,以及體現智慧城市健康持續發展的生態智慧管理指標,為了保證智慧服務維度下的指標不存在交叉,我們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將智慧服務維度拆分為個人服務和企業服務。智慧保障維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準備階段、建設階段、完成階段以及最后的運營階段,都離不開智慧保障維度內指標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維度包括強調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參與保障特征指標、突出智慧城市建設主管部門重視程度的維護保障特征指標。
至此,我們構建出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
其中,智慧基礎類指標由技術基礎和設備基礎兩類指標構成;智慧管理類指標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兩類指標構成,其中又可分為城市管理能力、建設運營管理、個人服務和企業服務四類指標構成;智慧保障類指標由參
與保障和維護保障兩類指標構成。
參考文獻:
[1]李賢毅,鄧曉宇.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電信網技術,2011(10):43-47.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現階段已經了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智慧城市成為了瞪羚、獨角獸誕生的主要領域,成為了新業態的策源地。各類新經濟公司要加強與政府合作,推動政府開放數據,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進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
中國的智慧城市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政府主導的電子政務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智慧城市階段,主要是系統集成商在做;現在到了“互聯網+”創新創業的階段。
“互聯網+”創新創業階段的智慧城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政策先行,多喲味嗔煊蠆歡賢貧“智慧城市”領域的試點示范。當期中國的智慧城市不斷在開展分類試點,不僅智慧辦在做智慧城市,而且各個委辦局都在做試點。
二是鼓勵開放智慧城市市場,鼓勵多元參與,讓企業、NGO、公眾、創業者等都能夠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
三是各類專業化眾創空間不斷出現,各類創業大賽、社區競賽、開放模式論證等模式不斷涌現。
四是不斷探索實踐開放數據策略,加大力度培育智慧城市產業生態,促進更多的創新創業,培育瞪羚、獨角獸。
如何發展智慧城市專業園
現在智慧城市就處于領跑階段,沒有太多的經驗借鑒,要實現智慧城市良好的發展就必須以企業為主,激發創業活力,以創業-瞪羚-獨角獸為主線。
區別于原有的搞孵化器、高新區,現在已經創造出的新經驗就是建立專業化眾創空間,而另一個需要探索的經驗就是在高新區打造智慧城市專業園。
智慧城市專業園具備以下四個特征:一是新業態,轉變觀念發展智慧城市新業態;二是內生創業,以創業者而不是大公司推動專業園發展;三是生態化,以開放的理念,實現智慧城市生態的搭建;四是云網端,構建新型信息化、智慧化服務基礎設施。
因此,做好智慧城市專業園主要有以下四個建議:
一、以新領域培育新業態。瞄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并應用于智慧城市,逐漸培育智慧城市發展新業態。
二、做智慧城市專業化眾創空間。國家政策逐漸從支持眾創空間轉變為專業化眾創空間。智慧城市專業化眾創空間,應作為智慧城市創新創業的平臺,并舉行智慧城市創新創業大賽。
排水管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證城市正常運行、保護環境和城市減災等功能[1]。重慶城市排水面臨適應經濟新常態以及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海綿城市”等規劃推進力度增強、“云物移大智”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提高運營決策效率需求更加急迫的發展環境,需要利用智慧排水建設提升城市韌性,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具有重慶地域特色的智慧城市。重慶市住建委于2020年3月印發的《關于統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物聯網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截至2025年,排水管網的發展重點為“物聯網+智慧排水”。為進一步建立獨具重慶特色的集約高效的智慧排水系統,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排水系統搭建成為行業近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文章總結重慶市主城區排水現狀,分析排水系統建設需求,提出智慧排水系統建設重點,為其他區域的智慧排水系統建設提供參考。
1重慶市主城區排水系統現狀
1.1降雨時間、空間特征差異明顯
重慶屬于多雨地區,受地形條件和西南低渦影響,易發生短時強降水,具有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等特征,易發生內澇。重慶市超過8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兩季,夏季降水量最多,時空特征差異明顯[2]。重慶市降雨大致呈現從東北向西南逐漸遞減的趨勢,短時強降雨的高頻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東北部,空間特征差異明顯。
1.2地形起伏大、地貌復雜
根據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統計數據,分析主城區土地利用的坡度分布特征發現,高強度土地開發主要集中在平坦和緩坡區域,低強度土地開發主要集中在陡坡區域,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坡度0~6°的較平坦和緩坡區域[3]。重慶市地形地貌復雜、地勢較破碎且起伏大,道路重力流排水系統無法集中排放,導致主城區排水系統呈分散、割裂特征。
1.3下墊面污染負荷較高
重慶地形具有起伏大、產流快、沖刷強的特點,暴雨徑流下,流域產匯流水文過程迅速發生、迅速消退的特征更加明顯,暴雨初期的下墊面沖刷效應更顯著。相似的降雨條件下,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徑流攜帶TSS和COD污染負荷的比例比提高16%、22%[4]。
1.4排水系統管理需優化
城市排水管道建設方面,主城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達13.94km/km2、污水處理率達98.17%,處于全國較為領先水平[5]。管道運維管理方面,市級層面主城區域已建成重慶市排水防澇大數據中心,沙坪壩和兩江新區已建成智慧管理平臺,其他區域處于積極建設階段。現狀建設條件下,可能存在發生城市排水不暢、雨污混流等問題。(1)排水管網運維能力需提高。目前,管網檢測、漏損修復、普查等工作難以滿足運維需求。缺乏預警機制,管理人員對潛在的管網問題難以提前發現和預警,難以實現管網的動態監測,無法預測并及時控制潛在風險。排水管網及附屬設施維護管理的質量標準、考核辦法和考核原則需要進一步完善。(2)排水管網系統管理有待加強。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等方面,排水系統未充分考慮“一張網”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市場機制運用不充分造成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和運管水平與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不匹配。(3)排水感知體系亟須健全。大部分排水管線暗敷于地下,可以通過排水管網數據庫掌握其結構狀況和功能狀況等靜態信息,但還無法直觀掌握其實時運行狀況,如運行水位、流量、水質指標等。(4)平臺建設需實現“數字化”到“智慧化”。智慧管網平臺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分析和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無人值守泵站改造過程中,原有調度中心不滿足三級調度指揮要求。智慧管網平臺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2重慶市智慧排水系統建設需求
智慧排水建設程度是評價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城市均已建成排水信息管理系統。受特殊的自然條件影響,重慶市排水系統十分復雜,對智慧排水系統的建設需求更迫切。
2.1系統構建背景分析
2012年至“十四五”期間,國務院、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陸續印發倡導智慧水務行業的發展策略,內容涉及智能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等內容。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核心城市,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科學合理的重慶排水系統,出臺了推進智慧排水的文件。2021年3月,市住建委《2021年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工作要點》,強調加快“物聯網+智慧排水”系統建設,推進重慶市排水系統管理由經驗管理、人工管理向智慧化管理轉變。
2.2支持重慶市排水行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2035年,與2019年相比,重慶雨污水干管長度分別增加54.4%、45.7%,排水系統的發展逐漸由“量多”轉向“質高”。排水系統逐步實現可持續運營,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實現排水管網精細化管理,在“廠-網-體化”的基礎上,實現“源-網-廠-河”的系統化運作,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2.3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
重慶市需要建成面向水務管理人員及公眾的統一服務體系,建設排水信息門戶網站、智慧排水綜合信息服務系統以及排水決策服務子系統,促成管理高效化、科學化、信息透明化。同時,需充分考慮智慧城市與其他水務信息化、政務信息化平臺的對接,實現城市智慧水務的綜合調度和統一指揮及信息共享。
3重慶市智慧排水系統構建重點
3.1完善排水系統監測網絡
監測網絡是智慧排水系統感知層的核心,能夠獲取城市排水系統中的信息,實現智慧排水的全面感知識別、信息獲取和采集,為智慧排水系統的運行維護、預警決策及規劃建設等提供數據支撐。監測網絡系統總體設計需充分考慮重慶市山地城市排水系統特點,結合區域現狀情況設計[6-7]。重慶地形地貌復雜、地勢較為破碎且起伏大,重力流排水系統無法集中排放,排水系統割裂;地形起伏大導致排水管道敷設方式多種多樣,架空敷設方式較常見,部分地下管道埋深大,使提升泵站分布廣泛,地質條件多變導致“大挖大填”現象,排水管道在豎向易發生不均勻沉降;城市道路縱坡大,陡坎梯道多,排水管渠系統流速及上下游落差大,跌水、消能構筑物應用多,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短時易形成暴雨或強降雨,使排水系統壓力大。基于重慶城市排水系統的特點,智慧排水監測網絡布置、數據感知獲取與平原地區存在較大差異。重慶排水系統較為割裂,監測網絡呈現空間分散、種類繁多的特點,布點復雜;與埋地敷設相比,管道架空的檢修較為困難,存在管道不均勻沉降現象,嚴重時可能導致管道錯位、污水外漏現象,管道架空敷設、易發生不均勻沉降處需增加監測布點;跌水、消能檢查井在重慶應用廣泛,管道內水流沖擊大時,易形成沉積,跌水、消能構筑物處應增加監測布點;排水系統的隧道、涵洞多,管道低處易產生積水,隧道在暴雨季節易發生內澇,關鍵隧道、涵洞處應增加監測布點。重慶主城區面積廣、子流域多、排水分區復雜、管理體制多元化,排水監測網絡布設宜采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各區分工負責”的建設模式。完善主城區排水系統監測網絡,可以一定限度地解決主城區雨污混流、溢流污染等問題,是持續深化重慶市污水提質增效、廠網一體的重要途徑。
3.2排水系統模型仿真
結合重慶市的地形特點、長江和嘉陵江防洪堤的總體布置,排水系統模型以主城區5個排水組團為邊界,可以劃分為72個子流域,流域總面積5882.88km2。各區的排水系統模型在遵循“共享與標準統一原則”的基礎上,各自建設,避免形成各區系統相互剝離、數據庫標準不統一的局面。獲取各區的基礎監測數據,梳理確定各片區主要污染負荷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構建流域內排水管網系統的拓撲結構以及污染源、排水系統(網-站-廠)與受納水系間的空間拓撲關系,從而確定主城區排水系統“產-匯-排”的路徑。同時,通過模擬運算對各種規劃條件、情景工況下不同方案的預期結果進行快速反映和評估,為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和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4結語
智慧排水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通過構建智慧排水系統,實現城市排水“一張網”、運行維護高效化、預警決策智能化、規劃建設更優化及行政管理集約化,可為重慶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提升氣候變化抵抗能力、加強重大公共事件等外部沖擊韌性提供技術支撐。社會科技處于快速更新迭代階段,重慶市智慧排水系統的建設需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江楠,張萬輝,馬揚,等.城市排水管網信息數據庫與智慧排水系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廣東土木與建筑,2021,28(4):56-60.
[2]陳鵬,周盈穎,馮萍,等.重慶短時強降水時空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進展,2021,11(2):39-45.
[3]周啟剛,陳丹.重慶山地都市區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86-91.
[4]何強,潘偉亮,王書敏,等.山地城市典型硬化下墊面暴雨徑流初期沖刷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4):959-964.
[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0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