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08 16:24: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篇(1)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價值

高標準基本農田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對土地整治創建后,形成的穩產高產、集中連片、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并且和當前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相匹配的基本農田。因地制宜建設標準基本農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田、村、林、水、路等實現綜合整治,整體推進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穩產高產、抗災能力、設施配套、生態良好作為基本目標,是科學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經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將進一步提升,對水、肥料等農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配置與科學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

因地制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將對土地進行大規模整治活動,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現的零星耕地,再將其建設成連片集中土地。為了從根本上推動該優勢,并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商品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高標準基本農田這一平臺來實現。

2 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策略

2.1 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

2.1.1科學布局,做好規劃的原則 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做好布局、規劃工作。也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全面規劃,解決基本農田存在的問題,將基本農田形成大板塊,確?;巨r田向集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應確立為基本農田集中區。

2.1.2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需要從各個區域特點出發,不用地區治理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進行差別化建設,根據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別,來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2.1.3 實現數量、質量與生態的有機統一 基本農田在耕地中是精華,必須保障其數量,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糧食能實現增產、穩產,從根本上提升質量等級。耕地質量既包含生產能力,還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態健康情況,包含了土壤基本情況,又包含水、作物、大氣等形成的質量情況。

2.2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 對各級黨委以及政府在實行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起到組織作用、先導作用,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建立由水利、國土、交通等部門牽頭組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組。對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其中,形成社會合力,采取實地調研、座談會等方式,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體化工作機制。

2.2.2 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參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建立適合當地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還應該從區域特點出發,制定與實際相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建設標準,推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有序進行。

2.3 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資金,將相關資金實現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證農田質量 當地政府需要從新增加的建設用地中提升資金比例,將其作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專用費。還需要積極探求市場化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完成后,土地實現連片式發展,易推動土地實現流轉,可以充分從這一優點出發,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并且在投資人注入資金前,和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建成后再進行流轉,并且在流轉費方面進行必要的優惠。

2.3.2 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創建高標準基本農田監督管理體制。制定高標準農田監督管理基本辦法,確定監管機構和管理基本職責,對管理程序進一步規范,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進行規劃、立項、工程實施等進行專門監管。其次,創建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際出發,創建監督管理隊伍,對基本農田進行監督,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動態進行監測,創建信息公開和情況通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

3 結語

總之,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保障與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來講意義重大。為此,在充分明確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價值基礎上,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原則,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多渠道融合資金,完善監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水平,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莊六孝.基本農田建設是首要任務——江蘇省金壇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思考[J].中國土地,2008(09).

篇(2)

中圖分類號: S969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是開展土地整治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工作的基本依據,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動科學、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

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

國土資源部印發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

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主要是通過提升耕地質量和提高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水平,達到以下五個目標: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2.1、研究區概況

此次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某省的省會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兩壩”的隔檔式地貌特征,“三山”從東向西依次為黃草山、西山、銅鑼山三山,三背斜之間的長墊、湖洪兩向斜形成兩壩。2010年全區戶籍總人口90.21萬人,常住人口77.00萬人,根據2010年長壽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數據,全區土地總面積14.21萬hm2。

2.2、數據來源與說明

該區域土地利用空間數據的獲取主要通過長壽區2009年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及長壽區街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長壽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劃(2011-2015年)等規劃資料,部分數據的獲取通過實地調研獲取。以長壽區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對照長壽區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將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坡度分級歸并為3類,其中,將長壽區第二次土地調查中0~2°、>2°~6°2個坡度級別合并成I坡度級。

3、農用地整治潛力測算

3.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總體思路

首先,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概念和內涵的要求,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評價模型,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對基本農田自然質量進行評價,逐級修正后得到基本農田的綜合質量。質量較高者即為現狀可認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進而分析剩余基本農田質量限制性,篩選規劃期內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標,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確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

3.2、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分區

長壽區高標準基本農田適宜田塊主要集中在長壽湖、大洪湖西部地帶。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采取以行政村為調查單元、鄉鎮為匯總單元的分區域差異化調查評價分區方法,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定義為A類型調查評價區(簡稱A類型區);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定義為B類型調查評價區(簡稱B類型區)。

B類型區采取按坡度級抽樣調查法,根據坡度級定義3個樣本分區類型,即依據第二次土地調查中對耕地的坡度分級0°~6°、>6°~15°、>15°~25°定義為I坡度級、II坡度級和III坡度級,分別對應BI類型調查區、BII類型調查區、BIII類型調查區,每種類型選取4個共12個B型樣本調查區,樣區的選擇需考慮空間分布的均勻性,A類型區質量潛力采取全面調查法,數量潛力以B類型區潛力調查結果的低水平值作為參考。

3.3、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方法

3.3.1、數量潛力調查評價方法

影響一般農用地整治潛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溝路渠分布格局紊亂程度、零星地類、耕作田塊規模等,坡度是影響一般農田整治的主導因素,大于25°的區域不納入潛力測算范圍,并扣除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新增建設用地和有條件建設區。

3.3.2、質量潛力調查評價方法

現在我們就針對A類型區質量潛力來進行調查評價方法,高標準基本農田區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評價以質量潛力為主,結合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以行政村為統計單元,以農用地等別、坡度級別和行政區為控制單元,根據不同單元的耕地質量等級、梯地狀況、田面坡度等13種質量潛力影響因素的現狀情況和理想值情況綜合確定,并計算質量潛力提升度。見表1。

耕地質量潛力綜合指數計算過程如下:

①數據標準化

為消除量綱影響,需對統計各項質量評價指標現實數值和標準化數值分別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采用歸一化方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

②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對同層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并計算指標權重值。相對重要性指數一般采用薩迪教授提出的1~9標度法,數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較重要;9表示極端重要。需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并采用方根法進行各評價因子權重的計算(見表2)。

③計算第i項指數現狀值和潛力值。

(1)

(2)

式中,Pi為第i項的只是指數值;f和g分別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標的起止序號;Wi代表的是第i項指標所對應的權重;Xi代表的是i項評價指標的數值。

④計算A類型區現狀質量綜合指數和質量潛力綜合指數。

(3)

(4)

式中,Hj表示第j個評價單元的質量綜合指數;Wj代表該指標對應權重。質量潛力綜合指數越大,說明該區域耕地質量潛力越大、耕地的質量現狀越差。質量潛力評價指標的理想值。

4、結果與分析

4.1、數量潛力結果

4.1.1、B類型區數量潛力調查結果

根據長壽區已實施農用地整治項目情況,確定長壽區農用地整治耕地標準系數。耕地標準系數是反映在當前社會經濟、生產條件情況下,可實現的整個耕地類型區的耕地面積占耕地、農村道路、溝渠和田坎等面積的比例。

I坡度級95%置信度下的抽樣平均誤差是0.0167,置信區間為(87.33%,97.96%);II坡度級95%置信度下的誤差是0.0049,置信區間為(80.56%,83.71%);III坡度級95%置信度下的誤差是0.0032,置信區間為(75.53%,80.53%)。

4.1.2、A類型區數量潛力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A類型區各評價單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潛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需新增大量農田水利工程,且田塊集中連片程度相對較高,田坎比重較小,標準凈耕地系數相對較大,因此A類型區12個調查單元中各坡度級采用B類型區凈耕地系數統計結果的置信區間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級理想凈耕地系數分別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區數量潛力匯總結果

根據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數據,扣除新一輪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涉及的新增建設用地、有條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內耕地后,按鄉鎮匯總3種坡度級下A類型區和B類型區可整治耕地面積,根據樣區測算出同一坡度級下的高、中、低3種整治潛力(即分別按B類型區調查統計結果置信區間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匯總高、中、低3種整治潛力),計算出各鄉鎮3種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匯總結果顯示,A類型區數量潛力551.78hm2,占數量潛力總量的26.49%;B類型區數量潛力1531.32hm2,占數量潛力總量的73.51%(見表2)。

結束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根據對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農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觀依據分析,設計了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評價模式,其特點是:根據行政區范圍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A類型區)與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B類型區),對于劃定區域采取不同方法進行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評價和結果選擇。

參考文獻

篇(3)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Zhao Hui

(TianJin Land Reclamation&Expropriation Affairs Centre TianJin 300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effec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basic farmland. However, many problems were initia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mai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Key words: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land consolidation

1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中明確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指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2012年3月29日,國土資源部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再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舉措,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耕地保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舉措,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的重要職責,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2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分配天津市“十二五”期間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規模224萬畝,國土資源部下達天津市2012年60萬畝、2013年4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天津市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整治任務,全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度天津市共完成59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67萬畝,圓滿完成年度任務。2013年度設立了53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52萬畝,均完成項目設計工作,項目實施穩步推進。

3 主要做法

3.1 完善制度建設

為適應土地整治工作形勢需要,在國家以及天津市相關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轉發市國土房管局擬定的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國土房管局下發《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及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基礎調查技術方案的通知》、《關于規范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實施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變更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辦法文件,進一步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工作方案、基礎調查技術標準、實施管理以及規劃設計和驗收環節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政策制度依據。

3.2 加強組織保障

為切實保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天津市建立“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為主體、國土搭臺、部門參與、統籌規劃、整合資金”的工作機制,以確保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各區縣分別設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各區縣主要領導任組長,國土、財政、農業、水務、項目轄區內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各負其責、各盡其職,著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3.3 強化公眾參與

一是在項目申報階段,充分征求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意見,并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字蓋章的土地整治項目征求意見書為項目立項的要件之一。二是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規劃設計方案應充分征求意見,確保項目規劃設計符合當地實際。三是在項目實施階段,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依據土地整治規劃開展農民自行開發土地整治項目;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單項工程可由項目所在地村民承擔。四是項目建設全程,由當地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村民代表實行多方監督,村民意見為項目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五是項目建成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戶作為管護承擔單位和管護責任人,進行日常管護工作,確保后期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3.4 嚴格制度執行

為保證項目實施的規范運行,嚴格按照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要求,執行項目“五制”,即法人責任制、公告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監理制。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單項工程,凡是需要招投標的,一律按規定進行公開招投標。建設過程中,一是聘請專業監理單位和項目區農民對工程實施全程監理;二是強化工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工程造價有預算,材料進場有檢驗,關鍵部位有鑒證,工程進展有日志,確保建設工程各個環節規范運行。

4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思考

4.1 資金缺乏動力不足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普遍缺乏資金,只有少數項目可以爭取到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其余項目均為自籌資金項目。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造成各區縣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積極性不高,推動工作阻力較大。且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撥付程序繁瑣,撥付進度與工程進度不匹配,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4.2 從業隊伍素質有待加強

近幾年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發展,天津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均設立了土地整治專門機構,但人員存在著缺乏系統性在崗培訓,對土地整治行業了解不精的問題。依據相關規定,土地整治專門機構承擔著全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審查、竣工預驗收等技術性工作,對人員土地整治專業技術知識要求較高,從業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

4.3 參建單位水平參差不齊

從目前工作上看,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涉及的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監管,僅對于規劃設計單位需要具備天津土地學會頒發的土地規劃乙級以上證書,其他各類參建單位均未進行準入管理,對其完成的質量成果更是缺乏有效評價,從而影響了項目建設的成果質量。

5.有關建議

5.1 理順資金渠道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對新增費的使用范圍、預算管理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資金渠道不暢通,從財政部門申請專項資金比較困難。建議國家出臺具體新增費使用程序規定,明確新增費由各省土地開發整理專門機構安排項目和管理,增加地方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擴大新增費的支出使用范圍,使用新增費實施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新增耕地也可用于耕地占補平衡。

5.2 進一步健全文件標準

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國家先后出臺了《全國土地整治規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土地開發整理預算定額標準》以及《規劃設計編制規范》等一系列文件標準,建議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土地整治行業的工程招投標、監理方面的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標準,規范和指導土地整治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5.3 加強土地整治專業隊伍建設

結合不斷出臺的標準、規范,建議廣泛開展針對土地整治基層管理人員和中介機構從業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積極與部土地整治中心、高校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加強與其他省市的溝通交流,學習好做法、新觀念,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團隊合作意識強的服務隊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5.4開展對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

建議一方面借鑒其他行業部門的經驗,建立土地整治行業資質管理體系,出臺對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辦法,形成參見單位準入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借鑒其他省市做法,成立專門的土地整治協會,負責機構資質和從業人員資格監管,優化土地整治行業隊伍,確保土地整治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關于實施《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55號.2012.3.27

[2]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63號.2012.4.6

篇(4)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15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16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QIU Li-juana,LIN Ai-wena,b,LI Hai-jianga,PENG Peia,ZOU Linga

(Wuhan University,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zhang county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as case, select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ing condition, location and ecology,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zoning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AHP method, then an analysis of limited factors was conducted to defin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in Nanzhang county indicated a certain spatial pattern. To b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area,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area were the best, worse and the wors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42 800.48 hm2 of primary farmland were zoned into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Further, for the zoned construction area was deeply restricted by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can qua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ively, especially its try of bringing in landscape indexes in describ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 radio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to quantify i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AHP; northwest of Hubei; Nanzhang county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內熱點,耕地資源在龐大的人口下顯得十分稀缺,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又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向非農利用,耕地生態環境惡化,影響國家糧食安全[1]。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確保人類糧食總體需求的根本途徑只有兩條,擴大糧食種植面積與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的產量[2]。就當前發展形勢而言,提升耕地產能無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國家已從戰略層面明確大力推進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田整治。2010-2014年中央“1號文件”多次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兼顧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管理的內涵,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基本農田承擔越來越大的生態涵養功能和景觀美化功能[3]。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潛力評價[4-6]、空間劃定[7-10]、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11-14]等方面。在空間劃定研究的指標體系構建中,耕地質量與基礎設施完備度的量化指標相對完善,但生態方面相對欠缺,一些學者對此進行積極地嘗試,通過判斷區域是否為重點生態保護區對生態影響進行量化[7],通過對研究區土地進行生態安全分級后對其內的基本農田賦值生態安全修正系數[8],引入田塊集聚度對生態景觀進行量化[9],用農田防護林相關指標來刻畫農田的生態良好程度[10]。但這些研究所選量化指標相對單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嘗試引入景觀指數結合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及環境污染強度來定量刻畫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方法。鄂西北地區地形條件復雜,以南漳縣為例,對其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研究,為鄂西北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南漳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111°26′-112°09′E、31°13′-32°01′N,地處江漢平原北緣,南陽盆地南緣,荊山山脈東麓。地形復雜,西高東低,大致可分為中山地帶、低山丘陵地帶、平原崗畈地帶三級階梯。研究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日照充足,年均溫10~16 ℃,境內水資源豐富,自北向南分布有濰水、蠻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自西向東穿越縣境,泉眼眾多,有水庫130余座,為灌田提供了重要保障。全縣耕地總面積85 211.68 hm2,基本農田面積58 547.11 hm2。

1.2 數據來源

空間數據主要從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矢量數據(2011年)、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 ― 2020年)、南漳縣農用地分等定級更新成果中提取,統計數據從南漳縣統計年鑒(2012年)和實地調研得到。

2 研究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基于已有數據利用ArcGIS 10、Fragstats 4.2軟件獲取指標值,并對其進行標準化,根據評價模型計算各基本農田片塊的綜合得分,根據評價結果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在規劃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15]。在以往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研究中常以基本農田圖斑或耕地圖斑作為評價單元[8-10],這可能會導致相互連接(有公共邊)的地塊中只有部分被選中,這樣在最后的劃定結果中連片性無形中就被削弱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強調規模生產,十分注重地塊的連片性,為避免上述情況出現,同時考慮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屬土地整治范疇,土地整治是以行政村為具體實施單位,而基本農田片塊是以村或自然地塊為單位的耕地保護區域,即以村為單位對基本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形成的區域,因此將基本農田保護片塊確定為評價單元。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內涵、相關標準[15,16],結合專家意見,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評價指標體系。自然質量條件主要體現在耕地肥力、規模、坡度等因素對工程建設難度的影響;生產條件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對建設工程量影響;區位條件體現在距道路、城鎮、村莊的遠近對農資投入效率、農產品商品化便捷度及耕作便利度的影響;生態條件的限制主要指農田防護、環境污染及農田景觀對農田生態建設的影響。另因評價對象是基本農田,規劃時已避開城鎮規劃區、有條件建設區、重點項目建設區等,故指標體系中不考慮此類政策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結合特爾菲法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同時為消除指標量綱影響,參照相關研究[8,17,18],采用分級給分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由此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表1)。

2.3 評價指標值的獲取

自然質量等、連片性等空間指標是在ArcGIS 10的支持下,基于基本農田數據、土地利用變更數據、農用地分等數據,通過疊置分析、緩沖區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等功能獲取的。農機化水平及環境污染強度由統計數據結合實地調查得到,并通過屬性掛接的方式賦值給基本農田片塊。指標的具體參數設置:①將相隔20 m以內的基本農田視為連片。②環境污染強度主要是指耕地中殘留的化肥、農藥、地膜造成的污染,三者殘留率分別取64%、65%、42%[19,20]。③景觀脆弱度采用的是脆弱度模型V=α×AWMSI+β×F+γ×D,其中α、β、γ分別取值0.59、0.28、0.13,AWMSI、F、D分別為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因子、分維數、分離度[21],通過Fragstats 4.2軟件求得。

3 結果與分析

3.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

對南漳縣6 152塊基本農田保護片塊進行評價,并用自然斷點法對各片塊的綜合得分進行分級:Ⅰ級(高度適宜)、Ⅱ級(中度適宜)、Ⅲ級(低度適宜)、Ⅳ級(不適宜),結果見圖1。

Ⅰ級區面積28 724.51 hm2,所占比例為49.06%,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崗畈地區。該區地勢平坦,土壤熟化度高,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一般在2.0%~3.0%之間,最高可達3.9%,連片規模均在150 hm2以上,形狀規整,聚集度高,非常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該地區同時也是南漳縣經濟發展的腹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良好,石門、三道河、云臺山三大水庫加上密布的溝渠為該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發達的交通路網及集鎮為物資投放及農產品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保證。

Ⅱ級區面積14 075.97 hm2,所占比例為24.04%,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區及東部平原區的邊緣地帶。交通及集鎮的發達程度雖不及平原區,但從該區穿流而過的沮河、漳河兩岸分布有較大規模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質量等別高。農機化水平達到該縣的中等水平,防護林分布較多,斑塊形狀較規整,農田生態條件較好。

Ⅲ級區基本農田面積10 679.19 hm2,所占比例為18.24%,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這些地區土壤質地較差,肥力低,有的基本農田片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高者亦可達上百公頃,但復雜度高,外形多呈枝丫狀,景觀脆弱度大,易敏感,生態條件較差。

Ⅳ級區面積為5 067.44 hm2,所占比例僅為8.66%,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及鄉鎮交界帶上。受地形因素影響,該地區的土類多為砂石、礫石,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低,破碎度高,坡度較大,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生態安全度低。加上地處偏遠,農路基礎設施條件差,基本無灌溉水利設施。

根據以上分析,Ⅰ級區已基本具備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Ⅱ級區需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Ⅲ、Ⅳ級條件較差,不太適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將Ⅰ、Ⅱ級區劃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2458個基本農田片塊,面積合計42 800.48 hm2,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3.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方向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應針對相應的限制性因素制定正確的方向,對限制因素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削弱和消除,打破低效均衡利用狀態,充分挖掘基本農田生產潛力。針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考察其限制區分布,根據各評價因素得分,劃分為三個級別:優(≥80分)、一般(60~80分)、差(

自然質量條件限制區面積16 459.94 hm2,占劃定建設區域總面積的39.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該地區主要為山地丘陵,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以下,坡度多為Ⅱ級,連片性一般。該區可通過實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對于坡度較大的可實行坡改梯,增加農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西部山區應注意輔以生態護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3 607.12 hm2,所占比例達78.66%,除東部經濟發達區外,其余地區的生產條件均不理想。應加強水利及田間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田間道路通達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田的生產潛力得以發揮。

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共10 064.02 hm2,所占比例為24.31%,主要分布在鄉鎮邊緣且距公路較遠的地區,尤其是九集北部和巡檢西部。可通過完善公路網,消除交通死角,提高農業物資投放效率及農產品商品化率。

生態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9 076.12 hm2,所占比例高達90.19%,縣內均有分布。由于南漳多山地、低崗,耕地的空間形態多呈枝丫狀,形態復雜,分離度高,脆弱度大,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小,多數地區基本無農田防護工程。加上長期大量使用農藥農膜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質變化,作物生長受到抑制,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應大力推廣精準施肥施藥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田環境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優化農田的景觀格局。

4 小結與討論

以基本農田為評價對象,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區空間布局,并進一步地對劃定區域進行限制因素分析,明確其建設方向。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評價模型將南漳縣基本農田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度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面積分別為28 724.5 1、14 075.97、10 679.19、5067.44 hm2,且呈現出東部平原崗畈區較優、南部丘陵地區次之、西部山區最差的空間規律性。將基本已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的高度適宜區和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中度適宜區劃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42 800.48 hm2,占全縣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2)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評價因素出發,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要素的限制區范圍及分布。其中,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最小,主要分布在鄉鎮交界處,可通過完善交通路網消除交通死角;其次為自然條件限制區,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應以地力提升工程為主;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較大且限制程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及東南部,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生態條件限制區最廣,應注重耕地生態建設,擴大耕地防護面積,推廣精準化農業,減輕農田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降低耕地脆弱度。

3)評價模型能夠有效地量化各影響因素,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現實意義。在生態條件刻畫上,嘗試借助農田防護面積比例、環境污染強度、景觀脆弱度來量化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彌補了以往研究對耕地生態方面刻畫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鄒 健,龍花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耕地利用與糧食生產安全格局變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8):1366-1377.

[2] 李玉平,蔡運龍.區域耕地-人口-糧食系統動態分析與耕地壓力預測――以河北省邢臺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2):230-234.

[3]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4] 郭鳳玉,馬立軍.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0):2287-2289.

[5]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6] 龍雨涵,楊朝現,程相友,等.西南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測算及模式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9(7):144-150.

[7] 沈 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 2012,26(7):28-33.

[8]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9] 薛 劍,韓 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10]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226-229.

[11] 馮 銳,吳克寧,王 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12] 韓春蘭,劉慶川,么欣欣,等.遼寧省清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類型分區研究[J].土壤通報,2013,44(5):1041-1046.

[13] 張 忠,雷國平,張 慧,等.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6):155-161.

[14] 馬立軍,郭鳳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1):2661-2666.

[15] TD/T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

[16] GB/T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S].

[17] 郭 龍,張海濤,于 波,等.基本農田易侵占區域的劃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1,30(6):740-745.

[1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評價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336-339.

篇(5)

中圖分類號:TF3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簡稱“高標農田建設”)是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重點推出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但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開展與監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實時性不高且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分級審批和監管,也不利于存檔、匯總和報備。針對目前高標農田建設工作量大、任務重、人員少的情況,如何實現建設任務、項目進展、資金去向的實時動態掌握?如何解決省級人員在立項、驗收等工作下放后對全省高標農田建設的全程實時監管?如何解決市縣項目范圍重疊、實施項目進度監控與上報?基于以上問題,應用信息化和網絡化手段構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引入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張圖”監管,制訂規范的數據共享接口,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集中統一、全程全面、實時動態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一次填報、分級管理、多級共享的對下監管和對上報備,提高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信息。

2 系統設計與功能特點

2.1 系統設計

系統體系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依據項目建設目標、任務和思路,系統在統一的身份認證、訪問控制、安全審計、數據備份等安全體系下,結合統一的數據規范與標準,構建統一的土地開發電子政務與空間基礎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分層建立系統的設施層、數據層、地圖服務層、業務邏輯層和應用表現層,系統總體框架設計如下圖所示。

(1)設施層

網絡體系、硬件設備、系統軟件等設施是系統運行的基礎。系統建設按照最大限度節省投資的原則,盡量考慮運用各類現有的設施與設備,只對部分確實不能滿足現有需求的少部分設施進行升級。

(2)數據層

根據數據存儲結構的不同,將數據分成關系型數據源、非關系型數據源。關系型數據源包括系統元數據庫、字典表、系統表、各類業務專題數據庫表等。非關系型數據源包括各類文檔、圖片等。業務表包括年度計劃、項目、規劃編制、中介、用戶等專題數據庫表。

地圖服務層

在數據層上進行地圖服務的,供系統業務邏輯和應用層功能調用。的地圖服務包括行政區劃、土地利用現狀、項目范圍等。

業務邏輯層

處在數據之上、應用表現之下的系統業務層,主要用來實現系統的核心業務邏輯與服務,包括數據服務、目錄服務、工作流引擎、安全驗證、權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應用表現層

處在最上層的應用表現層是業務功能的最終交互終端,包括年度計劃管理、項目進度管理、規劃編制進度管理、月報管理、中介管理、項目范圍管理、接口開發與集成、系統后臺管理等。

2.2 系統功能特點

本系統功能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術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據項目進行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并且具有執行效率高、易用性等優點。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張圖”

系統利用GIS成熟的數據共享及互操作技術,實現項目區在“一張圖”上的各種空間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監管水平。

通過信息的逐層填報、審核、匯總,系統自動實現歸檔檢索、統計分析,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集中統一、全程全面、實時動態的信息化管理。

4、圖形化管理,解決數據規范與統一問題。

通過統計報表與圖表的聯動、項目范圍自動生成與重疊檢查,解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數據的規范與統一問題。

3 系統關鍵技術的實現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與定制應用

為實現對高標農田項目的逐層填報、審核、匯總,實現業務流程的規范化、自動化,本系統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術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類能夠完全或者部分自動執行的經營過程,根據一系列過程規則,文檔、信息或任務能夠在不同的執行者之間傳遞、執行。簡單地說,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銜接、自動進行的任務。實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規范業務流程、跟蹤業務處理過程、優化并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為差錯和延誤,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設計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人員通過流程設計器對業務流程進行建模從而產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運行的業務流程模型。本系統采用基于Flex技術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種很輕便的客戶端技術,只要客戶端安裝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術,而目前世界上95%的機器上都安裝了Flash播放器。Flex項目最終編譯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節碼形式運行的,其執行效率遠遠高于瀏覽器解析執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術可以給用戶帶來很好的用戶體驗。對比其他技術實現的流程設計器,可以根據項目進行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優勢,如下圖所示。

用戶可以通過右側的操作導航來進行流程各個組件的創建,如拖動縮放工具條,可以縮放整個流程查看界面,點擊“選擇”按鈕則可以選中節點或連線,點擊“節點”按鈕則可以在左邊的畫布中增加一個活動節點,點擊“連線”則可以增加一條遷移線,如果用戶需要刪除流程的節點時,則點擊選中需要刪除的組件,然后利用鍵盤上面的Delete鍵就可以刪除組件,如果用戶無意做了錯誤操作,則點擊“撤銷”按鈕撤銷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鈕返回上一操作,整個流程設計完成后,點擊“保存”按鈕,進行流程保存。整個過程基于可視化操作,簡單明了,用戶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過可視化工具對流程進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將會生成相應的xml文件,通過調用Web Service接口將流程配置保存到數據庫,從而實現整個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張圖”監管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張圖”監管是以空間數據庫引擎與GIS空間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術為基礎,結合項目建設地塊信息、空間分析服務等云服務資源,開發對地塊坐標等空間信息全過程管理的應用接口,與可視化工作流、定制應用等共同構建統一的綜合監管平臺。它不僅實現項目地塊在地圖上的瀏覽、查詢、定位等操作,同時具備地塊空間信息的屬性信息檢查、邏輯檢查、空間拓撲檢查,實現空間數據導入導出的數據接口和與其他模塊交互操作的應用接口,強化空間數據挖掘與統計分析,從而實現了項目建設的全覆蓋、全流程的動態監測與監管?!耙粡垐D”監管在實現中解決了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統一坐標系統的確定

坐標系統是GIS圖形顯示、數據組織分析的基礎,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標投影系統對于GIS應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的空間數據由各縣級單位生產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呂格3度帶投影坐標系統,且廣東省包含37、38、39共3個投影帶號,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系統中的空間數據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標系統來存儲和顯示數據。系統開發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實現了高斯克呂格投影坐標系統與西安80地理坐標系統的坐標正算與反算。

2、天地圖服務資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圖”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建設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它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系統利用編程接口將“天地圖”的服務資源嵌入到已有的各類應用系統中,并以“天地圖”的服務為支撐開展項目管理的地圖服務與應用,從而有效緩解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高、動態更新難等突出問題。編程接口通過繼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類,重寫該類的Initialize()與GetTileUrl()等方法實現了對天地圖服務資源的嵌入式調用。

3、空間數據的檢查與提交入庫

用戶在客戶端導入項目空間數據之后,客戶端負責對數據進行邏輯檢查并提交至服務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務端將數據檢查后分類存放入空間數據庫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檢查和提交,可以使該工作在服務器后臺運行,減少客戶端壓力與節約用戶時間,并且實現較為全面的空間數據檢查。

4、圖形應用接口與交互

地圖管理模塊設計應用接口供項目管理模塊調用,從而實現項目管理模塊對于圖形的多種操作。在地圖管理模塊中對其他模塊開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傳入參數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圖操作類型、操作對象及其他必須與可選參數,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實現對參數的解析與操作的實現。

4 系統實現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從總體功能結構上分為基礎框架、五大業務功能、后臺管理、接口開發、項目范圍檢查工具等模塊。

1、基礎框架平臺是支撐整個系統平臺的基礎,根據統一數據庫、地圖服務、工作流引擎、權限控制、接口集成、標準機制、網站服務等7個統一的原則進行設計,實現系統平臺各個子系統模塊的數據及資源共享。

2、五大業務功能。年度計劃管理、高標農田項目進度管理、 土地整治規劃編制進度管理、高標農田項目月報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組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業務功能。

3、后臺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區劃管理、系統日志管理等系統基礎數據管理,以及業務賬號管理、用戶管理等業務數據管理。

4、接口開發。系統接口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與部報備系統對接接口,實現與國土資源部新版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報備系統)的無縫對接。二是項目報備數據批量導入導出功能,將本系統涉及的報備數據按條件、批量導入、導出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間格式,方便與其他系統對接或撰寫整理文字報告。

5、項目范圍檢查工具。對各類高標農田項目的空間范圍是否重疊進行檢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標導入:讀取、導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標文件,自動生成圖形。當坐標系統不一致時,自動進行坐標系統的轉換。范圍審核:對導入的項目空間范圍進行疊加檢查,包括與已有高標農田項目的空間范圍、基本農田范圍、行政區劃范圍進行疊加,檢查是否有重疊。截圖打?。寒斢兄丿B發生時,對當前項目范圍進行截圖、打印。

5 結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是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及相關業務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務及管理支持。該系統解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面臨的工作量大、任務多、人員少的情況下,在立項、驗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實現任務進展、資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監管的問題,為高標農田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平臺。為職能部門大幅節省了勞動力投入和項目經費,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伍育鵬, 鄖文聚, 李武艷. 用標準樣地進行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與預警探討[J]. 中國土地科學, 2006(04).

[2] 胡存智. 中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理論與方法研究――兼論《農用地分等規程》總體思路及技術方案設計[J]. 中國土地科學, 2012(03).

[3] 張鳳榮, 鄖文聚, 胡存志. 《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幾個理論問題及應用方向[J]. 資源科學,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艷華, 宋明義, 等.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與農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縣為例[J]. 廣東土地科學, 2012(02).

[5] 陳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農用地等級質量監測指標體系與方法[J]. 農業工程學報.

[6] 蘭小機, 劉德兒. ArcObjects GIS 應用開發-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銅. 基于ArcEngine的GIS軟件框架建設[J].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門經典[J].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9] 馬建輝, 吳克寧, 趙華甫, 等. 我國耕地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J]. 廣東農業科學, 2012(21).

[10] 顏國強, 楊洋. 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初探[J]. 國土資源情報, 2005(03).

篇(6)

松原市分別于1999年、2001年完成了市、縣級和鄉鎮級規劃的修編工作。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廣泛征求意見,按照規劃指標,合理分配、科學布局和落位,遵循四個原則,做到三個一致。三個一致是;基本農田保護期限和數據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期限和數據一致;二是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率與上級規劃下達的控制指標相一致;三是基本農田在圖上的落位與實際地塊位置相一致。堅持四個原則是:一是在劃定建設預留地時,要實事求是,充分考慮城、鎮、村人口的發展及經濟建設用地的需要,合理確定建設預留地指標;二是正確處理好建設用地預留與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的關系,在充分預留建設用地,保證城鎮發展,能源、交通等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三是通過改良、整理可實現高產、穩產的中低產田,也要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四是對已列入實施生態退耕的耕地,不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在現有耕地106.53萬公頃,劃定出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88.69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達到87%,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117個,保護地塊48902個,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122個,編匯了縣、鄉、村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圖。為鞏固松原市商品糧生產基地,鞏固糧食主要區的地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強化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建立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

為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松原市建立和實施了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納入全市國土資源目標責任管理體制,市政府、國土資源局、縣國土資源局分別與縣政府、各縣區國土資源局、鄉鎮村層層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耕地保護指標、用地計劃指標、土地開發復墾指標任務分解落實,明確責任,實行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負全責,指定專人具體負責的層層包保管理體制。按照目標責任書的要求,定期安排調度,隨時監督檢查,每年年底進行考核驗收。

三、健全并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各項基礎工作,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宣傳力度

幾年來,松原局圍繞如何保護基本農田,拓寬思路,創新出新,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強耕地保護的措施。一是建立了基本農田保護檔案,補充和完善了縣、鄉、村基本農田保護圖、表、卡、薄、冊;二是簽訂了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簽訂到村1234份,簽訂到農戶503036份;三是更新和增設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全市達到374個,其中2004年投資近100萬元,統一制作新增設的永久性標志牌120塊,大型宣傳牌7塊,分別設立在國、省、縣、鄉級主要交通道兩側;四是加大基本農田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采取報紙、電視、宣傳單、掛圖、手冊、標語、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各階層,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宣傳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的重大意義,提高人們基本農田保護意識。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傳日開展宣傳活動,不斷擴大基本農田保護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還設立了舉報電話、舉報信箱,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保護基本農田。五是完善了基本農田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主要有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區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農田嚴格審批與占補平衡制度、基本農田質量保護制度、基本農田環境保護制度、基本農田保護監督檢查制度。六是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通知》的規范性文件。七是開展全市基本農田保護情況大檢查。通過這些工作,促進了基本農田保護基礎性工作的芝,進一步強化了基本農田保護意識,促進了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保護好基本農田的同時,保障經濟發展用地的需要

松原市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參與宏觀調控,在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正確處理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關系。在規劃下對占用的基本農田進行調整和補劃,支持我市的經濟發展,為我市城、鎮、村及經濟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設預留地,滿足了我市經濟發展建設項目用地的需要。在自2003年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以來,在從嚴從緊的土地政策情況下,采取靈活的措施,批準了聚四氫呋喃、百萬噸玉米深加工等重點工業項目用地,為203公路、科鐵公路辦理了提前開工批復。在省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4年一些重點項目用地都得到了批準,并開工建設,保證了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篇(7)

中圖分類號:D9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土地整理的現實意義

1.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土地整理是補充耕地、進行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途徑。土地整理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土地集約利用,增加優質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相適應;

1.2 在我國,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的多樣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國土資源部在借鑒海內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礎上,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

1.3 土地整理主要針對改變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的建設,進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農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有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整理后土地經營范圍擴大,宜種性廣,從而可以增加耕地數量,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可大大提高農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強市場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市場為引導,明晰土地使用權,并完善土地市場,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益;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規模經營以及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土地資源比較優勢的提升。

2.2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完善生產和生活條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標及任務:

“十二五”期間,通過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億畝,補充耕地2400萬畝;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穩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規劃期間整治農村建設用地450萬畝,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積極開展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大舊城鎮、舊村莊、舊廠礦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復墾,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生產建設活動新損毀土地全面復墾,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35%以上,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及時復墾。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確權在先的原則,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類面積準確、權屬手續合法,沒有產權糾紛。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權屬調整的,要在尊重權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時編制、公告和報批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組織簽訂權屬調整協議,并確保調整結果公開、公平、公正,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土地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要重點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問題及隱患

1、投資資金存在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較大數量的資金,由于各區的自然資源及經濟條件的不同,各區農村土地利用的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匱乏,其主要來源于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和中央補助專項資金,它包括:(1)土地閑置費;(2)財政預算安排的開發耕地專項資金;(3)耕地開墾費;(4)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5)按規定用于土地開發整理的其他資金;(6)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及中央補助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許多地方財政沒有固定的投資來源,沒有可靠資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資金運作發生斷糧現象,無力將土地整理工作順利進行。

2、農民權益難以保障。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土地制度歷經變遷,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土地帶來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證所記載權屬界線早已模糊不清,不能準確反映權屬界址,相當一部分為農用地的土地所有權不明確,權屬調整難以進行,實際使用者與登記的使用者不一致,導致土地權屬紊亂,整理時糾紛不斷,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3、新增耕地質量低劣。為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需要大量的開發整理土地,而結果是很多地區整理出的耕地質量低劣,即新開墾的耕地質量遠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片面的追求數量,忽視了對質量的重視。普遍存在政府對土地整理的目標過分強調數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規不夠完善,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不夠,功能難以顯現?,F如今,增加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是整個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較大的不良影響。

五、土地整理的對策及措施

5.1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健全土地整理,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主動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加強與相關部門機構溝通協調,規劃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在規劃土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

5.2落實資金保障。在保持現有資金渠道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為主體,引導和聚合相關涉農資金,共同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發揮綜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費按照“集中資金,重點投入”的原則,支持各地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并在分配時與各地上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執行情況掛鉤。結合土地流轉,鼓勵民間資金投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拓寬資金渠道。5.3加強信息化管理。按照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總體部署,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整理監測監管系統,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情況進行集中統一、全面全程監管,在線實時報備工作,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現實性強。

5.4協調好各種內部關系 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在規劃實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協調好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農戶以及其部門的協調工作。當項目規劃方案實施出現不合理時,由施工單位報監理單位,認可后上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在15日之內給予答復,以免造成嚴重地延誤工期和耽誤農民的種植時間。

近年來,一些地區進行的土地整理改進了農村生產、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了土地合理利用和農民增收,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功不可沒,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支撐。 盡管我國對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論不足,許多地方開始土地整理的時間不長,但取得的顯著效益表明,在我國開展土地整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土地整理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家對土地整理市場化發展還缺乏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過法律法規來規定土地整理的內容、目標、程序、規劃設計、資金來源以及處罰辦法等,解決土地整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8)

在廣東等沿海省份,因為城市邊界不斷外延,土地流轉制度仍不完善,種地收益遠低于土地出讓的收益的現象突出。種地不如“種房子”,這讓耕地保護十分困難。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民辛勤耕作一年,一畝地收入還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與其苦守耕地,還不如將自家地轉用于工業用地。如此情況,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何來?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央一直要求保證耕地紅線,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鎮化中占用了大量土地,雖然保證了土地數量的增減掛鉤,占用與復墾平衡,但優質土地有限,復墾地往往是山區丘陵,質量很差,產量難以保證,而被占用的往往是良田。

一些專家擔憂,如果長此以往,雖然紅線仍在,但糧食安全可能面臨嚴重挑戰。

中國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耕地中60%以上質量中等偏下,優等耕地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不到3%。專家認為,在2020年前,建設8億畝旱澇保收、不得隨意占用臵換的高質量基本農田,是對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對穩定未來全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如果這一計劃順利完成,在保持現有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到2020年時,畝均增加的生產率將為中國額外提供8000萬噸優質糧食,大約相當于201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3.5%同時,中國政府也將為耕種基本農田提供多種政策扶持和資金資助。

上世紀50年代,印度學者發表的《悲慘性成長》引爆了全球農業革命,該文提出,工業發展速度遠快于農業將導致農民收入下降,從而引發“工業越發展、農民生活越悲慘”等一系列問題。

篇(9)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7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況

商南縣地處陜西省南部的商洛市東南部,秦嶺東南麓,屬長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區??偼恋孛娣e2315.61km2,占陜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積最小的一個縣。商南縣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勢。全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大陸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縣內最大的河流丹江,從中穿過,將全縣分隔為丹南和丹北兩部分。全縣轄16個鄉鎮,164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23.95萬,其中農業人口14.39萬,非農業人口9.56力。2010年全縣完成千農業生產總值29.6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2.3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國家扶貧重點縣。

2商南縣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基本口糧田總量不足,難以滿足糧食生產需要?;究诩Z田是退耕還林區群眾生活的基礎。加快建設高產穩產基本口糧田,對于鞏固退耕還林(草)成果,促進后續產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長久以來,因為商南縣財政困難,使得糧田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發展不平衡,使得商南縣基本口糧田總量不足,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構成潛在挑戰。

2.2由于地域條件所限,使得商南縣基本口糧田質量偏低,水利配套設施不全。根據調查,商南縣退耕區現有基本口糧田18萬畝中有9萬多畝達不到前述基本農田標準,約占基本口糧田的50%。這些不達標的低標準基本口糧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在“四田”和灌溉面積中,達不到省上和國家標準的面積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過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設施,使其成為高標準基本口糧田,達到穩產高產。

2.3土壤貧瘠,影響糧食產量的提高。商南縣屬于典型的土石山區,植被覆蓋率較高,土壤有機物資源比較豐富。但山區耕地土層薄、坡度較大,主要耕作土壤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蝕嚴重,有些耕地已無土壤,只能在風化巖石母質上耕作。由于土壤膠粒貧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養料流失大,使得糧食單產低且不穩,經濟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質量是該縣建設口糧田不可忽視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對此面積有步驟,有計劃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產能力。

3建設目標、規模與工程布局

3.1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把解決好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作為重點,區別輕重緩急,優先解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困難退耕農民的吃飯和增收等生活、生產問題,切實保證具備條件的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側重安排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建設項目,優先抓好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的建設,由易到難、分步實施。

(2)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圍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設可能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建設重點,以新修石坎梯田、河灘造地、土地平整、溝道川臺化、田間水利配套設施為主。

(3)堅持建設、保護與管理的有機統一。實行“邊建設、邊保護”,“保護重于建設”,建一處、成一處、利用一處,鞏固一處。

(4)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規劃要與新農村建設規劃、農田建設規劃、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規劃、小型水利工程規劃等相銜接,在考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5)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意愿,規劃項目尊重和體現退耕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在退耕活動中的參與權和監督權,走國家支持和農民自我發展的道路,動員退耕戶積極參與口糧田工程建設。

(6)堅持以新修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舉。在完成新修規劃任務的同時,必須重視完成投資少、效益高的各項原有低標準口糧田的加工提高任務,以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不斷增加群眾糧食和經濟收入。

3.2建設任務

根據商發改發(2009)540號文,商南縣2012年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基本口糧田建設總任務30500畝,其中新建基本口糧田面積5500畝,改造提高基本口糧田面積11500萬畝,田間設施配套5000畝,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畝。按照建設原則和任務,商南縣2012年口糧田建設規劃涉及7個鄉鎮49個行政村。通過口糧田建設,使項目區人均高標準基本農田由0.23畝提高到0.9畝;基本農田平均畝增產80公斤,人均產糧達到400公斤,增產效益顯著。

3.3耕地利用優化方案

依據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退耕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向,本著以人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擇優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優先建設基本口糧田,項目建設規劃必須圍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保證當地糧食安全為前提。

4工程設計

4.1新建基本口糧田

新建基本口糧田以實施坡改梯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增加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經調查,具備修水平石坎梯田條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間。本次規劃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積5500畝。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質好,土層厚,光照條件足,距村莊較近、臨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種、便于收獲的坡耕地上;同時還應考慮田幅較寬(不小于5米)、地塊集中連片,按照沿等高線布設,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田面活土層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應按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T16453.1―1996)進行設計。防洪標準采用10年一遇3~6小時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時最大降雨量46mm)。根據現狀地形和梯田設計要求進行斷面設計,確定出梯田田面寬度、田坎坡度,再確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寬和凈寬。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糧田

據調查統計,在全縣現有基本口糧田中有20-40%達不到標準,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證率低、水、肥流失嚴重、群眾耕作不便,群眾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強烈。依據實際情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對立地條件較好、土層較厚、坡度較緩(8°―10°)的地塊進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夠連接成片,達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滿足農業生產、灌排和農田機械化作業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規劃田塊為平整單位,采用散點法進行計算。計算過程如下:①在田塊中取出田塊中的最高點、最低點、次高點,次低點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個點hi②根據上述高程點求取田面平均高程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點與Ha的差數為挖填的深度。

4.3田間配套設施

2009年度項目區7個鄉鎮49個行政村中,退耕農戶賴以生存的基本農田面積為3.31萬畝,其中包括高質量標準農田1.0萬畝,待改造提高的低產基本農田2.31萬畝,這些待改造提高的農田地力差、水利設施不健全、單產低、水土流失嚴重、旱澇災害頻繁。為有效解決退耕還林缺糧戶后續生計問題,切實保障退耕還林區糧食安全,作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一項戰略舉措,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糧食單產十分必要。當前,各級政府按照中央1號文件把“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國務院也出臺了《關于規范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的有關政策的意見》等支農惠農政策,為口糧田項目中田間配套設施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年度項目區規劃的田間配套設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資源豐富,可無壩引水,適宜自流灌溉,工程運行成本很低,且經濟適用的U型渠道節水明顯。

4.4土壤改良培肥

篇(10)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的,對未合理利用的土地進行整理,對因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修復,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等活動,包括農用地整理、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等。在新形勢下,土地整治不僅是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的重要手段。隨著陜西省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的啟動,筆者全程參與了前期調研工作。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各區縣可補充為耕地的后備資源越發稀少,新一輪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需向多個視角轉變。源于此,結合各區縣對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現狀,對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中的幾個新熱點問題談些個人想法,以期拋磚引玉,為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新形勢下的西安市土地整治規劃

隨著“國家鼓勵土地整理”、“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政策的明確,土地整治的范疇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轉變,內涵也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但是,目前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著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突出,近郊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矛盾顯著,城鎮土地無序擴張、低效利用等問題。

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承擔著實現全市耕地動態平衡、保障糧食產量等戰略落地的重任。經調研,一方面各區縣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為完成建設用地審批,近年來各區縣陸續委托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在省內其他市縣補充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另一方面,各區縣土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的面積較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確定“十二五”期間建設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西安市如何在資源、人口、空間、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復雜因素的約束下,堅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現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戰略的重大目標,這對土地綜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亮點,統籌城鄉,深化土地整治內涵

目前,西安市的城鄉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統籌工作不僅僅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統籌城鄉工作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單純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城鄉發展失衡問題;二是擁有較多土地的農民卻只有較低的收入;三是城市對農業產出的需求缺乏有效地傳導機制,農業土地的比較經濟效益仍然較低,影響農民在進城后將土地向規模經營轉變的積極性。

造成以上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導致西安市在落實統籌城鄉的政策中缺乏必要的載體和抓手。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經濟能夠得以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城市對農村要素的吸納,突出表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由農村流轉至城市從事非農產業。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村勞動力與城市資本的分工合作,極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社會財富、促進了工業化進程。相反,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的機制卻嚴重滯后,盡管政府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市場化的、利益導向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還遠未建立起來。新形勢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實現對當前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通過土地整治,進一步打破城鄉隔閡,擴展城市資本與農村土地資源自由交換和流轉的渠道,要讓更多的農村資源得以進入市場,通過城鄉之間各種資源的自由交換與合作,提高農民的收入。

隨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在西安市的推進,高陵縣借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開展的統籌城鄉發展在東樊村取得成功,“東樊模式”已成遠近聞名的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典型。在新一輪規劃中,如何深化“東樊模式”內涵,在推動“農民趕超城里人”的基礎上引導產業落地,引導轉換身份后農民的主要生產內容從農業生產轉為非農產業將是新一輪規劃的重要內容。

三、以強化市地整治為特色,內涵挖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西安市主城區建成區面積2000年為187km2,至2010年已增長為395km2,增加了2.11倍。預計到2020年,西安市主城區面積將達到574km2,這種需求給土地征收帶來巨大的壓力。隨著經濟的起飛,西安建設國際大都市和西咸一體化發展的需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對土地資源的消耗也進入快速發展期。這意味著不僅建設占用土地的速度會加快,而且建設占用土地的規模也會不斷增大。《西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確定西安未來將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新增建設用地總量達423km2,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積為364km2。要實現364km2“占補平衡”目標,壓力非常大,也對新一輪規劃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思考如何實現“占補平衡”的同時,通過內涵挖潛,提高現有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水平,將是另一條重要的途徑。

在西安市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中,應強化市地整治并以此為特色、亮點。要規劃好西安市城市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構建合理的制度框架。首先要明晰城市土地產權主體,構建土地產權市場并完善與土地儲備制度相配套的機制體制,適當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2)創新城市土地整治的主體組織制度,運作模式,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工作,形成立體多維空間開發的市地整治模式。(3)注重5個互動:市地整治與“退二進三”(傳統工業結構調整)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商圈改造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交通(快速通道、地鐵等)整治互動、市地整治與城市產業集群培育互動、市地整治與副中心建設互動。(4)引進社會資本,設立土地基金,完善和優化市地整治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四、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保護耕地,實現總體動態平衡

根據《西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陜西省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的任務要求,西安市新一輪規劃需要落實補充7.2萬畝耕地的目標。由于西安市地形地貌特點,市域南部的秦嶺山區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5%,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和東部臺塬丘陵區,此區域同時也是各類建設用地的集中區。

在新一輪規劃中,不應再以補充耕地數量為主,而是更加突出了耕地質量建設和產能提升,讓耕地提質“看得見”。規劃圍繞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以農田平整工程和水利設施配套為重點,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按照節約用地、設施配套、路網通達、突出特色的原則,結合城鄉統籌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安排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采用暗灌、微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和田間生物工程措施,提高農田空間利用率,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美化農區景觀的效果和能力。形成3—4個“相對集中、集中連片”的千億斤糧食主產區。規劃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在建成后要實行統一命名、統一設立永久性標示和統一集中監管,充分發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示范作用。

五、以一張圖工程為契機,創新舉措,保障規劃切實實施

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分類標準,認真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統計和變更調查。加強耕地后備資源的調查、評價和檢測,加強土地整治實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在三維空間內對土地資源信息進行定性、定量和定時分析,做到“一張圖”的管理模式,向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土地資源的基礎信息和規劃服務并對土地整治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系統監測、追蹤與反饋。依托土地利用“一張圖”工程建立了土地整治監管平臺,全面加強耕地數量、質量、權屬管理和動態監管。

引進現代土地整治的創新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引進和采用相關領域的創新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以便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提高效率,不斷增加土地整治的綜合效益。例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合理輪作,永續利用。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本著由點及面、由易入難的原則,逐步開展土地整治,做到規劃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示范一片。

強化規劃實施經濟調節機制。一是要建立激勵機制,遵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社會資本和個人資本進入土地整治領域;二是要有效聚合相關涉農資金,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和杠桿作用,達到“各做一道菜,共辦一桌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M].地質出版社,2011.

[2]張軍連,李憲文,劉慶等.國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01).

[3]劉志仁.陜西省基本農田區域整治的態勢與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09).

上一篇: 行政檢查的概念 下一篇: 教師課堂基本功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二区 | 思思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