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匯總十篇

時間:2024-04-06 09:37: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營經濟發展情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營經濟發展情況

篇(1)

一、義烏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縱觀我市民營經濟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萌芽起步階段(1978-1987年)。改革開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兩地自發形成了小商品市場,這是義烏民營經濟起步的標志。當時的義烏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于1982年率先開放了小商品市場,并確立了“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二是穩步發展階段(1988-1991年)。全國經濟過熱,通脹問題突出,為此,國家實行財政、金融雙緊政策。在這樣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我市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發展的時期。三是全面拓展階段(1992年-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五大對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至此,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逐漸成為全市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四是接軌國際階段(年至今)。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市民營經濟加速與國際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間、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新的提升和發展。當前,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五個特點:

(一)規模總量倍增,主導地位日益凸現。到年11月底止,全市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69780戶,民營企業8831萬家。浪莎、夢娜、新光、能達利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在短短六、七年時間迅速成長,成為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占民營企業總數5%的龍頭企業,實現了全市1/3以上的工業總產值。民營經濟已成為義烏經濟的主體和支柱,全市gdp、工業總產值、市場成交額、財政總收入的90%以上均來自民營經濟。

(二)塊狀經濟崛起,產業集群日益明顯。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貿工聯動”戰略,依托市場發展小商品制造業,“小商品、義烏造”的塊狀經濟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針織襪業、飾品、服裝、工藝品、拉鏈、化妝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優勢行業,其中飾品產量占全國的65%以上、襪業占35%以上、拉鏈占30%以上,呈現出“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小規模,大輻射”的發展態勢。

(三)創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識日益增強。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術、科技型民營企業69家,建立各類研發機構52家,其中省級研發中心2家。民營企業資本投入結構逐步優化,去年投入技改資金24億元。全市累計引進意大利、韓國等先進襪機3萬臺(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資金2億元,引進德國布魯克那bopp薄膜生產線;百思得公司和威龍公司共同投資3.5億元開發氨綸新產品。創品牌意識不斷提高,共注冊商標5000多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件、浙江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30件(只)。

(四)主動接軌國際,發展空間日益擴大。近年來,我市民營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去年我市經濟外向度為33.8%,比年提高了24個百分點。全市擁有自營出口權的民營企業264家,實現自營出口7.3億美元。市場外向度達50%以上,年出口標準集裝箱貨柜20萬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駐義烏從事小商品采購,市場商品已輻射到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國外設窗口、辦市場、建基地,形成了市場、商品、商人“三位一體”的對外輸出格局。

(五)主體構成優化,整體素質日益提高。許多家族制民營企業已由“前攤(店)后廠”向公司制企業過渡。全市現有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民營企業53家,年納稅超100萬元的民營企業155家,年出口超500萬美元的民營企業20家,形成了規模企業、中小企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格局。此外,經營者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去年我市組織外語、電腦等各類實用培訓10多萬人次。在民營企業家中有全國

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分別占35%、36%,外來務工人員當選市人大代表有11名。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我市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促進了綜合實力快速躍升。我市經濟之所以在近年來國內市場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營經濟的先發和活躍。二是促進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農村社會分工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推動了塊狀經濟崛起。去年,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為4.2:52.1:43.7。三是促進了城市化快速推進。近年來,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民間資本成為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在去年100億元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資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進了社會就業。68萬戶籍人口的義烏,為社會提供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吸納了60余萬中西部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為統籌區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加快義烏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營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關鍵在于抓住了兩個機遇,一是在計劃經濟日用品嚴重短缺的特殊環境下,憑借改革的“先發效應”形成的區域間、城鄉間一系列落差優勢的發展機遇;二是中央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我市在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中,致力優化“四個環境”。

(一)提供積極的政策環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放寬”(即放寬個體戶工商登記),“兩個發動”(即發動千家萬戶發展種養業,發動千家萬戶發展工商業),“四個允許”(即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五項扶持”(即政治上鼓勵、資金上照顧、技術上指導、法律上保護),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聯動”、“強化產業支撐”、“經濟發展六項獎勵政策”等,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進入新世紀,我市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在降門檻方面,在原有的寬松政策基礎上,再實行“四個放寬”,即:放寬股東資格條件,放寬企業經營范圍限制(法律法規限制除外),放寬注冊資本到位時間、數額、出資方式的要求,放寬工業區新設企業和市外投資企業注冊登記條件。在筑平臺方面,大力實施“貿工聯動”策略,加速義東北和義西南兩大產業帶開發,鼓勵民營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在促提升方面,積極實施“名牌帶動”策略,鼓勵企業爭創品牌,推動產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對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和建立國家級研發中心,政府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和20萬元。在強服務方面,我市著力在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創新審批方式上下功夫,開辟了外商投資專窗,推行網上并聯審批,受到了廣大民營企業的歡迎。

(二)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場硬件”文章。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國小商品城為龍頭,以各專業市場、專業街相支撐,以要素市場相配套,以國內外分市場相呼應的多層次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國際商貿城建設,其中一期市場已投入運行,建筑面積達88萬平方米的二期市場已結頂,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場軟件”文章。深入開展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活動,健全市場準入和重點商品監管制度,對市場商品實行劃行歸市,促進商品營銷專業化;堅持打防結合,依法強化商品質量管理,今年以來,累計檢查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2.9萬余戶(次),立案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362起;強化稅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帳建證,全面推行銀行網點申報納稅。廣泛開展“打造信用市場、創建信用商位”活動,進一步完善信用登記查詢、評價、監督體系和失信懲罰機制。

(三)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在產權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論,積極對公有制經濟進行民營化改造,在競爭性領域確立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目前,義烏基本完成國有、城鎮企業改制工作,除電信、供電、金融等國家專營領域外,公有制經濟基本上從競爭性領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來,共出讓各類用地2.3萬畝,籌集建設資金130億元。在投資體制方面,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籌資方式市場化的新格局,在市場建設、舊城改造、社會事業等基礎產業領域,確立了民間資本的投資主體地位。在金融服務體系方面,義烏金融部門破除“貸公不貸私”觀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國開辦了個體信貸業務,允許個體工商戶開立結算帳戶,“成份”障礙基本掃清。目前全市60%以上貸款流向民營企業。同時,積極籌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緩解民營企業貸款難問題;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收購股權、控股上市公司等,爭取“借殼”上市,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業環境。我市從建立“三張網”著手,進一步完善就業環境。首先是建立了城鄉統籌就業網。制定出臺《義烏市推行城鄉統籌就業實施意見》,打破城鄉就業壁壘,構筑起以“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城鄉一體勞動就業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網。全方位開展勞動保障年檢,重點督促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及時發放工資、參加社會保險,規范勞動用工行為;對“欠薪大戶”由專人負責,實行實時監控;在勞動監察大隊、鎮(街道)勞動社會保障服務所建立投訴舉報“綠色通道”,快速處理勞動糾紛;定期召開勞動糾紛處理聯席會議,協調處理重大勞動糾紛;同常山等勞務輸出縣市建立“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互動機制”,提高勞動者的法制意識和維權觀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護網。積極推行人民調解與

民事訴訟相銜接試點,構筑“大調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調處矛盾糾紛515起,調解成功率達99%。堅決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對民營企業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給予平等的司法保護。三、推動義烏民營經濟新飛躍的基本思路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民營經濟的集聚化、科技化、國際化、規模化、股份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強。與此同時,我市民營經濟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人才缺乏等問題進一步凸現。這些矛盾和問題,與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新趨勢、新特點同時顯現,標志著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增長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提升發展水平,再創新優勢、實現新飛躍的歷史性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市民營經濟新飛躍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確保市場長盛不衰為核心,以國際化和工業化為重點,強化三大意識,構建三大平臺,不斷增強我市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體要著力抓好以下三個重點:

(一)強化規劃意識,構建大發展平臺。以建設國際性小商品流通中心為目標,加快國際商貿城建設,大力推進市場現代化和經營國際化。圍繞制造業產業鏈、市場消費產業鏈,加快培育新興行業,完善商品市場體系。積極發展境外專業館和國內精品館,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業到義烏直銷。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提升市場信息化水平。以建設國際性小商品制造中心為目標,建設先進小商品制造業基地。大力實施“貿工聯動”和“名牌帶動”,加快義東北、義西南兩大產業帶開發建設,做大做強優勢行業和企業,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義烏造”鮮明特色的塊狀經濟。

(二)強化國際意識,構建大接軌平臺。一是要完善“大通關”體系建設。加快國際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運用現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關速度,提高通關效率。二是要提升義博會外向度。篩選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好、出口優勢明顯的日用消費品為參展產品,完善企業參展資格標準,提高境外企業參展比例,優化參展企業地區結構。三是要積極引進國外知名采購主體。積極引進國際采購商、連鎖超市、外貿機構來義烏采購商品,擴大義烏市場份額。四是要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民營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引導經營主體到境外設立貿易機構和商品專業市場,建立國際營銷體系,增強跨國銷售和經營能力。

(三)強化創新意識,構建大提升平臺。致力科技創新,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加強與大院名校的科技對接,支持規模企業建設研發中心,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國際一流生產裝備,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際性小商品研發中心。致力制度創新,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通過實施收購兼并、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做強做大,加快企業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創新,完善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健全高級人才培訓體系,提高民營企業家素質。

四、當前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及建議

當前,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和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應該看到,實現民營經濟轉型,現階段面臨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對民營經濟的社會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創造了更加寬松的政治環境。但目前社會上對民營經濟的歧視仍未徹底消除。與公有制經濟相比,與外資形成的經濟成分相比,民營經濟得到的仍是“次國民待遇”,對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市場準入、稅收等方面的兩個標準、兩套政策、兩種待遇現象仍然存在。二是促進規范民營經濟發展的法規建設滯后。一些法規的某些條款已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如《民法通則》中對民營企業法人解散或破產時“進行清算”規定比較抽象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同時,隨著新型服務業不斷拓展,如汽車陪駕業等一些新的服務領域層出不窮。但因缺乏法律依據,有關部門在審批、辦證時難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三是政府對民營經濟的管理有待改進。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計劃經濟管理手段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審批手續繁、環節多、效率低、周期長,企業負擔較重;宏觀調控力度不夠大,政府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篇(2)

調查認為,近年來,我市對民營經濟發展高度重視,通過招商引資、改革改制、放寬政策、降低門檻、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后勁、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群眾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市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主力軍。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經營領域不斷拓寬,行業結構逐步優化。民營企業的投資領域和經營范圍由過去的商業、餐飲業、維修業等逐步向工業、建筑業、種植養殖業、交通運輸業擴張,由傳統的加工、流通、服務向科技、文化、信息等產業延伸,呈現出多領域滲透、全方位發展的態勢。經營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發展、租賃、買斷、合資、承包等多種經營模式,發展空間明顯拓寬。截止7月底,全市民營經濟業戶發展到1.7萬戶,民營企業發展到2060家,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變為0.2:65.2:34.6,工業地位更加突出,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二是組織形式日趨完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經過股份制改造、“四擴一調”、企業組織形式升級等三個改革階段,我市企業已走上自我發展與完善的理性軌道。①企業隊伍素質日益提高。目前,多數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規范升級為有限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已初步顯現。全市共有濰坊市以上企業家106名、鄉鎮企業家172名,總數列濰坊市第一,在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專以上學歷,2400多人有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民營企業的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依據產業基礎、技術裝備水平、區位特點,已發展起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占全市總數的73.5,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占到了全市工業總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營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家企業通過了QS9000汽車業質量體系認證,榮獲全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13件。

三是發展環境更為寬松,洼地效應顯著增強。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堅持“四個放開”、“六個不限”,進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設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中小企業局,成立了中小企業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從各方面入手打造優質的經濟發展軟環境,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促進了企業規模的迅速膨脹,實現了經濟發展的不斷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資認定項目537個,實際利用引進資金21.9億元,其中外資2419萬美元,到7月底,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18家,5家民營企業注冊資本過億元,11家過5千萬元,64家過1千萬元。

四是經濟貢獻日益突出,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民營經濟已成為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占財政稅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上繳稅金30706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1.2,出口總額9023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3.9。目前,我市的民營企業家隊伍中,省級以上勞模9名,濰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32名,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協常委13名,有10人獲得“發展民營經濟十大功勛”榮譽稱號。在7月底召開的全市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大張旗鼓地對民營經濟50強企業和百佳個體工商戶進行表彰,營造了有利于民營經濟能人脫穎而出的政治氛圍。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從調查情況看,盡管我市民營經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觀念沒有完全消除。目前社會對民營經濟發展持肯定和支持態度已成為主流,但由于對民營經濟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輕視民營的觀念仍或多或少地殘留在一些人的頭腦中。出現了黨政領導重視,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家著急,但個別具體工作人員認識不足的“兩頭熱”現象。

(二)融資渠道不暢。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擔保公司由于數量和額度極為有限,面對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只是杯水車薪,特別是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由于其信用機制還不夠健全,原始積累少,整體實力弱,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相對比較困難。導致大部分民營企業只靠自有的少量積累或向私人借貸進行微循環運作,企業擴大規模和技術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業自身素質不高,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有的企業沒有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管理機制,規范管理制度,經營權與所有權未完全分離,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業主的實際選擇;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涉足的大多是傳統行業,與新技術不能很好地銜接;勞動力資源缺乏,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進、留不住,使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受到妨礙。部分民營企業沒有樹立起牢固的科學發展觀,或是只圖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滿,人本意識、社會意識、誠信意識、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存在財會制度不規范、做假帳,偷漏稅,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等行為,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社會形象。〖HTH〗

三、對今后工作的建議意見

實踐證明,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方向,也是今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從我市看,無論是建設工業強市、解決“三農”問題還是提前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都必須依托民營經濟。因此,我們必須加倍重視、全力保持我市民營經濟的強勢發展,不遺余力地打造民營經濟發展新天地。

(一)提高認識,解放思想,牢固樹立與民營經濟共興衰的觀念。民營經濟是以民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發展民營經濟,必須摒棄那些舊的、保守的觀念,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潮流的新觀念。要積極宣傳黨和政府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傳民營經濟人士艱苦創業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動我市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使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職能部門的干部職工受到教育,深化認識,轉變觀念,進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六大與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統一到齊心協力,共同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上來。各級黨委、政府及市直部門要以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為己任,放手發展、放活政策、放開市場,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規模,切實“形成與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營造想民營、干民營、助民營的良好氛圍。

(二)優化環境,強化服務,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民營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環境經濟,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目前,我市民營經濟還處在培育發展階段,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呵護和支持。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繼續堅持欲取先予、蓄水養魚的原則,繼續創造民營經濟發展的優勢環境。一是優化政務環境。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是最重要的政務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標準,從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出發,力求最小化部門利益,最大化部門服務,徹底解除影響、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規定,消除放權與收權受“條塊”限制和部門利益驅動的現象,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二是優化法制環境。一方面,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事程序和環節,強化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職能,納入更多審批事項,減少審批“體外循環”,特別要強化干部依法履職意識,加強督查,徹底杜絕企業面臨的“三亂”問題;另一方面,要抓好社會治安,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維護民營業主的合法權益。有的企業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糾纏,牽扯了相當的精力,建議對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實行掛牌保護。三是優化市場環境。要堅決打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走私販私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扶優限劣,使絕大多數守法、規范經營的民營企業能夠順利發展。

篇(3)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民營經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我市民營經濟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按照黨的十六大要求,實現“兩個率先”和我市經濟社會“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奮斗目標,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堅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提升經濟水平、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及時制定出臺了發展民營經濟的“三十條”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服務,努力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氛圍,推動了全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目前,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規模總量迅速擴張。到今年5月,全市私營企業達3732戶,個體工商戶14886戶,注冊資金分別為39億元和3.57億元。其中民營規模企業274戶,占全市規模企業的43.9%。全市私營企業總數和注冊資金總數分別是1998年的4.2倍和5.1倍,涌現出了一批如香塘集團、江蘇新雅鹿集團等一批超強型私營企業。

2、貢獻份額不斷增大。據鄉鎮工業局統計,至今年4月,全市私營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2.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13億元,上交財政收入1.57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23.54%。從業人數78000名,在扶貧幫困、吸納下崗職工、敬老和助殘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3、行業門類日益拓寬。目前,全市私營企業已橫跨一二三產業,產業比例日趨合理,行業門類基本齊全,企業品位不斷提升。第三產業不僅增速快,而且已發展到物流、科研、咨詢、中介等領域,第二產業的行業結構和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紡織服裝、精密機械、精細化工、電子、食品六大支柱產業,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4、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民營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規范企業行為,提升產品檔次,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目前,在全市私營企業中通過ISO質量認證企業182家,創國家級馳名商標1只,省級著名商標4只,蘇州市級知名商標11只,全市獲產品專利100件,其中民營企業占40%,企業知名度及產品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5、外來民資大量涌入。全國各地民資企業看好我市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紛紛來太興辦各類企業,據工商局統計,至今年5月,來自41個地區共174家外地民企來我市落戶,累計注冊資本46424萬元,外來資金38060.6萬元,為發展*經濟作出了貢獻。

按照省委“兩個率先”和市委“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要求,我們感到,我市民營經濟發展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特別是與周邊地區相比差距甚遠,主要表現在:一是民營企業基礎薄弱,規模偏小。目前我市民營經濟處在起步階段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不像常熟的招商城、吳江的絲綢市場和張家港的企業基礎已具相當規模。在現有的私營企業中真正上規模、上檔次、科技型、外向型、集約型的企業占比不大,技術水平、裝備水平、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普遍都是傳統型產業、裝備和產品,缺乏后勁,競爭力不強。二是載體建設缺乏整體規劃。調查中我們感到,我市民營工業小區建設滯后,小而散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依然存在,沒有形成相對集中、有一定規模的民營工業園區。三是扶持政策沒有完全到位。在調查座談中,大家普遍反映我市制定的《關于實施“富民強市”工程,加快私營個體經濟的政策意見》是好的,對于加快發展我市民營經濟起到推動作用,但好政策要認真落實,現實情況讓人擔憂,主要意見集中在收費問題上,如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大家一致反映,有的部門雖然減免了服務費,但追加了材料費;有的收費項目在規定幅度內就高就不低;對委托收費意見較大等等。同時,資金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市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四是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調查中,無論是鎮、村領導還是私營企業主,反映比較突出的是“考慮部門利益多,考慮業主利益少;向企業收費多,為企業服務少;事后罰款多,事前幫助指導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另外,對民營企業的行政管理體制也有待于進一步調整。所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市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都有待于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對今后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

為進一步促進我市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優化服務,做優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要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的五個方面的發展環境。

(1)營造社會輿論環境。要重視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媒工具,廣泛宣傳黨的十六大精神,宣傳民營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貢獻,宣傳我市發展民營經濟的各項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個個支持、踴躍參與民營經濟發展的強烈氛圍。要理直氣壯地表彰一批在發展民營經濟中艱苦創業、合法經營、勤勞致富的先進典型,進一步激發自主創業的熱情,動員千家萬戶辦民企、闖市場、創大業,加速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步伐。

(2)營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放心、放膽、放手、放開、放寬、放活”的六放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實好我市發展民營經濟的“三十條”政策措施。當前要著重抓好三項工作。一要抓緊建立企業繳費登記制度。向企業統一發放《企業繳費登記卡》,所有收費、罰款單位和收費人員必須按卡收費。二要切實放寬領域,實行低門檻吸納。要放寬注冊資本限制條件,允許新設立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實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對上級政策允許收費的項目,要在下限幅度內收取或減免。要進一步放寬領域,要進一步打破所有制和地區、部門界限,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推動多種所有經濟在產權上聯合、機制上對接、經營方式上互補,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凡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許私營個體經濟生產經營;凡允許外資經營的領域,都要向私營個體經濟放開;凡國有、集體資本退出的領域,都要支持鼓勵私營個體經濟大膽進入。要引導民營企業向農業和農村拓展發展空間,為現代農業服務,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服務。三要實行國民待遇。取消以往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規定,不能再用“國企用政策,合資用副策、私營用另策”,切實在稅收、繳費、信貸等方面同外資一視同仁,實行外資、民資、內資政策同軌。

(3)營造高效優質的服務環境。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作為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一要優化窗口服務,打造優質高效的窗口服務形象。二要完善全程服務,重點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對規模型企業提供前期輔導、全程陪同和終身服務。三要強化政策創新服務,要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只要有利于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凡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切實承擔起政策創新和政策變通的風險。

(4)營造積極的融資環境。目前,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已成為推進我市民企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建議政府盡快建立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基金。貸款擔保基金應由政府搭臺,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管理。

(5)營造公平的人才流動環境。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積極為民營企業的人才招聘廣開門路,對民營企業的人才引進、戶口遷移、職稱評定、出國考察和有關政治待遇的享受方面給予優惠,努力為我市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做大民營經濟發展“蛋糕”

發展民營經濟項目是關鍵,因此,市鎮兩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都要把發展外資與發展民資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大民營經濟發展“蛋糕”,增大民企發展后勁。

一要全方位拓寬招商引資的領域。堅持一二三產并舉、大中小項目并舉,千方百計擴大招商規模,拓寬引資渠道。要通過以資源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以市場換項目、以崗位換人才等方法,吸引客商投資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

二要抓住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在一二三產項目中,要以工業項目為主,集中力量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有利于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的制造業項目,帶動農業特別是服務業項目進入。在引進內資項目時,要重點引進浙東、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國內發達地區民間資本上下功夫。在大中小項目中,要以骨干項目為主,提高招商引資的規模和檔次,重點吸引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或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前來投資興辦支撐帶動強的大項目。

三要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要廣泛采用駐點招商、招商、項目招商和網上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要在民資相對集中地區設立聯絡處,選派得力干部長期駐點招商。要委托駐外機構、知名人士、投資中介機構牽線搭橋,推薦項目,聯絡客商,吸引投資。要利用現有各類企業,以商引商,吸引投資者增資擴股。

(三)加強載體建設,做強民營經濟發展基礎

要堅持把發展民營經濟與推進城市化相結合,加快民營工業園區建設。要抓住我省實施城市圈規劃的機遇,把建設民營工業園區作為加快我市城鎮建設的切入點,引導民營企業向園區集中、向城鎮集聚,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一是要科學規劃。把民營工業園區規劃與城市規劃相銜接,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二是強化功能。在產業功能上,綜合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使各類園區的生產區、生態區、生活區、服務區、管理區和各類基礎設施相配套。三是項目帶動。采取靈活優惠的政策措施,引導現有企業和新上項目向園區集中,把民營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工業項目的密集區和城市、城鎮建設的新亮點。四是要積極推動“一鎮一品”、“一區一品”的區域經濟戰略。對一批如浮橋塑業、璜涇加彈、沙溪輕紡、金浪服裝等具有特色產業的區域性經濟實行滾動開發,行業連鎖等方法,進一步拓寬市場覆蓋面。

(四)實施扶持工程,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動力

篇(4)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全力營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務環境,力爭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效果最佳省份。清理規范審批事項,按照“合法、效能、責任、監督”原則,加大對審批事項的梳理、規范和清理力度;建立健全審批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制度,切實解決互為前置、權責脫節和多頭審批等問題;按照“整合資源、共享信息、統一平臺”的原則,以電子政務應用為先導,以工商網上辦事系統為突破口,探索實行“一證多用”、“一證通用”電子認證服務系統;加快推進電子審批平臺建設,制定網上審批規范和流程,實現網上公開申報、受理、查詢、辦復,全面推行證照電子化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

2、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按照“非禁即準”、“非限即許”的原則,通過第三方機構評估制定“負面清單”,并以條例、法律的形式,大幅放寬民營資本進入限制。制定支持民間投資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的具體實施意見,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投資風險”的投資運行機制,推行特許經營管理模式,探索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選擇投資主體,支持民營資本公平競爭進入相關行業和領域。設立民間資本投資項目庫,形成向社會公開推介項目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機制,使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3、建立規范透明法治環境。樹立良法善治理念,加快建立符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能夠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營商法律體系,打造公平公正、規范透明的法制環境。加快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深化權力內控機制建設,加大權力運行監督力度,推行涉企收費公示制度。建立民營企業法律幫扶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行為,整頓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密切跟蹤調控和監管的新思路新方法,積極推進第三方監管機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建設,探索大市場大監管模式。

(二)著力培育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按照培育一批、引進一批、扶持一批、壯大一批的思路,完善政策體系,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加。

1、培育一批市場主體。強化創業載體和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實施民營市場主體倍增計劃。一是實施民營企業倍增計劃。設立自主創業獎勵資金,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對創業典型進行獎勵,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實施“扶持創業行動計劃”,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引導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創業投資機構,扶持一批省級重點創業投資項目,培育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初創期企業。二是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加大省市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支持力度,綜合采用撥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每年評估認定20處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創業示范園區,優先保障創業基地用地供應,對創業基地創辦3年內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租金補貼。三是構建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創業服務平臺建設,為創業者提供項目信息、政策咨詢、流程指導、風險評估、技術支持、融資援助、跟蹤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依托院校、企業、園區等,給予培訓補貼,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展創業教育和訂單式培訓。

2、引進一批市場主體。構筑高效招商合作平臺,打造投資樂土,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匯聚山東創業發展。一是打造公共招商平臺。整合招商信息資源,建立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信息資源庫,構建統一、開放、規范、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各類市場主體。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園區招商、科技招商、網絡招商、展會招商、旅游招商等,著力引進一批有利于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績優型、科技型、旗艦型企業。二是實施“魯商回歸”工程。建立針對全球魯商商會的信息庫和重大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使全球魯商及時了解掌握山東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惠政策,吸引魯商回歸創業;每年召開一次全球魯商商會聯誼會,在魯商密集的地區開展駐點招商,加強宣傳推介,鼓勵魯商回鄉投資創業。三是實施省外商會“引鳳”工程。建立與駐魯商會常態化聯系交流機制,成立由省領導掛帥、有關部門參加的聯絡服務小組,發揮其宣傳山東、招商引資的作用;制定駐魯商會招商引資獎勵辦法,每年召開總結表彰大會,重獎在“引鳳”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商會。

3、扶持一批市場主體。針對中小民營企業受市場波動影響大、承擔風險能力弱的特點,建立健全幫扶機制,幫助經營困難的市場主體健康發展。一是實施危困企業救助工程。通過電子政務平臺建立企業呼叫系統,對因資金、技術、人才等制約經營困難的民營企業,納入重點幫扶困難企業名單,制定一企一策扶持辦法,開展一對一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困境。二是支持危困企業轉產轉型轉移。在符合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對“退二優二”就地轉型發展企業,其土地用途不改變的,各地可按該企業當年經法定評估機構評估的生產設備凈值價,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對騰出的排污指標,可實行有償收儲。對“退二進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退出企業,經認定符合城鄉規劃、環保、產業發展等要求的,對原土地在依法補償的基礎上,可再給予一定的獎勵。對因成本因素需要轉移的企業,搭建合作平臺,鼓勵在省內轉移,最大限度減少市場主體退出數量。

4、壯大一批市場主體。著力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做強一批中小企業,加快推動“個轉企”,形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的市場主體結構。一是著力培育龍頭企業。設立大型骨干民營企業名錄,將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民營企業列為省重點培育對象,鼓勵發展總部經濟,制定大型民營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資產重組的扶持措施。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省級重點項目的建設,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合作,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二是提高中型企業的協作紐帶效應。支持現有中型企業擴大產業規模,鼓勵生產相同產品的小企業通過經營權和資產轉讓、聯合并購等方式實現兼并重組,使其盡快成長為中型企業,在接受核心骨干企業輻射帶動的同時,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新節點,充分發揮承上啟下、聚散調節的重要作用。三是實施小微企業成長行動計劃。搭建融資平臺和擔保平臺,幫助小微企業擴張資本、擴張規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府采購力度,對高新技術產品,優先納入政府采購目錄;開展小微企業集合債券發行試點工作,增強小微企業融資能力。制定技術、信息、資金、市場網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企業加強與關聯小微企業的協同聯動。四是實施“個轉企”工程。建立“個轉企”重點培育庫,全面掌握個體工商大戶的經營狀況,在稅收優惠、收費減免、融資服務等方面制定個性化的扶持措施,支持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設立提供“個轉企”咨詢、指導及業務辦理的綠色通道,落實配套政策,優化服務環境,開展政策宣講、法規講解、登記答疑等輿論宣傳,引導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

(三)著力提升民營企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完善商業模式創新的促進機制,放大名牌的帶動效應,夯實內生發展動力,全面提升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民營企業以股份制改造為重點,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民營企業經營模式,提升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水平,促進民營企業向科學化、現代化管理方向發展。一是優化企業組織結構。開展民營企業股份制改造規范試點,加強政策傾斜,在費用減免、手續簡化、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民營企業推進多種形式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推動民營企業由傳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政府搭建平臺,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引入資本雄厚、技術實力強、品牌價值高的戰略投資伙伴,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升發展素質。二是創新企業經營模式。順應現代企業扁平化、無邊界化、彈性化、網絡化、虛擬化發展趨勢,引導民營企業再造管理流程,探索建立事業部群、矩陣組織、模塊小組等組織體系,創新經營模式,提高運行效率。引導行業民營骨干企業建立戰略伙伴庫,圍繞產品研發建立合作機制,基于互聯網進行聯合設計,提高企業集成創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強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產品研發、裝備設計、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應用,大力發展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精密制造及虛擬制造,促進傳統制造模式轉型升級。

2、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完善支持政策,開展商業模式創新試點工作,引導民營企業優化服務模式、強化集成創新,加強在線維護、合同能源管理、連鎖銷售、現代物流、專業化的總集成總承包等新型商業模式的應用,深入挖掘產業價值,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商業模式創新帶動民營經濟發展。發揮電子商務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作用,加強專項資金支持,打造一批網絡零售平臺、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和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鼓勵民營企業利用第三方平臺開拓國內外市場。支持“好品山東”做大做強,大力推進“魯貨網上行”活動,鼓勵民營企業應用互聯網強勢平臺“上網觸電”,引領消費理念,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需求,實現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和企業價值最大化。

3、提高名企名牌比重。大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帶動工程,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依托,全面提高商標注冊、培育、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豐富商標內涵,增強品牌競爭力,提升民營企業國內外知名度。一是提高品牌數量。實施商標品牌培育工程,加強商標戰略工作專項資金的扶持,加大對品牌創建活動的獎勵力度,打造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民營企業,在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知名民營企業的要素資源保障能力,支持開展品牌創新、質量創新和標準創新;支持知名民營企業申請中國工業大獎、中國質量獎,優先推薦其產品出口,優先納入政府采購名單。在具有傳統地方特色并形成一定規模和優勢的區域,依托產業集群或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品牌,開展區域品牌創建試點,加強集體商標、聯盟標準、區域名牌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特色民營經濟區域品牌。確定一批商標戰略示范縣(市、區)、園區、企業和運用效益較好的地理標志商標,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支持民營企業主導或參與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制訂修訂,落實好《山東省聯盟標準管理辦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山東民營企業標準。二是強化品牌經營。加強品牌推廣平臺和品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發展專業品牌運營機構,提供信息咨詢、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實施品牌質量提升工程,支持民營企業利用開展品牌資本經營,加強品牌創新和品牌管理,通過兼并、收購、轉讓、特許經營、有償使用等方式經營品牌,實現品牌價值提升。實施國際化推進工程,選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民營經濟品牌,設立“山東制造精品”指導目錄,依托各類媒體和國內外知名展會,重點加以推廣。三是加大保護力度。堅持創牌與保牌并重,實施商標保護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司法、企業三方聯動的品牌保護機制。加強品牌保護的法制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知名民營品牌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假冒行為和侵犯商標、專利、版權、商業秘密及仿冒知名商品包裝、裝潢等違法行為,創造有利于品牌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指導民營企業加強商標權自我保護意識,幫助企業解決商標糾紛問題,努力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著力發揮民營經濟在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方向,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合作組織,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塑造民營經濟轉型發展新優勢,發揮民營經濟在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

1、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深入貫徹落實《山東省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計劃》,加大對民營企業技改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核心技術產業化、先進裝備更新、信息技術應用、工業設計改造等手段,推動產品向終端、優質、精細、高檔方向發展,提高傳統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支持民營企業加強研發設計、生產流通、企業管理等環節的信息化改造,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建鏈、強鏈、補鏈、斷鏈等形式,拉長產業價值鏈條,強化原材料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設計營銷、終端服務等對行業發展控制力強或利潤空間大的關鍵環節,促進民營經濟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對向境外轉移過剩產能的民營企業,可按規定享受出口設備和產品退稅政策。妥善解決民營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債務處理、企業轉產等問題,支持相關民營企業向提供配套、提供服務轉變,實現產能化解淘汰與轉型發展的有機結合。

2、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引導資金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采取委托貸款、優先股、可轉債等方式,優先支持一批持續進行研發和成果轉化、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科技金融,建立完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開展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抵押、小微科技型企業貸款擔保等,優化投融資環境,推動民營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匯集。加大對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勵各地出臺適宜基地發展的政策,放大資金的集成效應和政策的疊加效應,促進技術、人才、項目、資金加快向基地集聚。選育50家技術含量高、特色鮮明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加大扶持力度,依托其培育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力爭到2017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民營企業比重達到80%以上。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落實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工業化夯實產業基礎,以城鎮化拓寬發展空間,以市場化注入發展活力,以信息化增強技術支撐,集聚各類資源向服務業傾斜,努力構筑高增值、多層次、廣就業、惠民生、強帶動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支持民營企業走品牌化、標準化、連鎖化、網絡化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醫療健康、教育培訓、養老養生、社區服務、住宿餐飲、文化旅游、交通運輸等生活業;制定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產品營銷、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戰略咨詢等生產業;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工程和創意山東計劃,扶持發展一批能夠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的文化創意民營骨干企業;完善支持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新業態。

4、培育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措施,壯大龍頭企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按照構建完善的“產地運輸加工轉化配送市場與銷售”的全產業鏈思路,培育一批旗艦型農業龍頭企業;以合同契約或產權聯結等多種形式,加快構筑“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組織體系和經營機制,提升全省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水平。結合鄉村旅游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形成一批集觀光、體驗、科普、休閑、旅游等內容于一體的民營企業。

5、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順應產業融合發展、制造業服務化趨勢,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多種服務形式,積極提品整體解決方案、個性化研發設計、在線支持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運行維護、精準化供應服務、電子商務、多元化融資服務等,促進制造業從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向基于產品提供綜合服務模式的方向轉變,盡快形成高端生產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先導性帶動作用,推進電子商務研發、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育網商,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傳統行業”融合發展模式,促進電子商務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五)著力構建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整合社會資源,增強服務意識,著力構建和完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打造高效服務平臺。

1、構建生產要素保障體系。加強政策引導,強化資金、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保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是強化資金保障,著力破解“融資難”。鼓勵金融業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民營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擴大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信貸規模。支持民營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券,擴大債券融資規模,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私募股權基金,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民間資本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擔保機構,探索設立“互助合作基金”,完善再擔保制度,提升融資擔保水平。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開發有針對性的新型金融產品,發展無形資產抵押、供應鏈金融、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貸款信用保險等業務,緩解民營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二是強化土地保障,著力破解“用地難”。充分發揮各類園區作用,鼓勵和引導民營工業項目向工業園區集中,引導和促進項目落地。按照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的要求,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盤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閑置場地等方式,建設、使用多層標準廠房,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實現“少用地、集約用地,努力保障民營企業的用地需求。三是強化人才保障,著力破解“用工難”。引導民營企業建立柔性化引才機制,發揮人才中介、獵頭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作用,暢通引才渠道。鼓勵民營企業采用股權激勵、期權激勵、技術入股、成果獎勵等多種形式,吸引高層次管理人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健全人才合理流動機制,規范民營企業薪酬增長機制,增強民營企業人才的職業歸屬感。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勞動力資源的儲備和培訓,立足需求開展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

2、構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民營企業公共信息平臺,為民企發展提供快速、準確、及時的信息和政策導向。大力推動省級民營企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健全網上企業庫、項目庫、產品庫和技術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匯總企業相關信息及動態變化情況,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務。指導和幫助各市建設分網站,實現國家、省、市三級聯網和信息共享,加快建設區域內統一認證的信息平臺。鼓勵企業在平臺網絡上免費信息,積極為企業提供最新最全的全國各地政府采購信息及其他相關采購信息,設置“民營經濟信息服務熱線”,為企業“打包訂制”各類商業信息、投融資信息、會展信息、人才信息、行業動態等,暢通民企與政府、金融機構雙向、多向信息交流。

3、構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破除單位、部門壁壘,整合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專項資金等資金的扶持力度,制定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加快構建由科學數據和儀器設施共用、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協作、創業孵化基地與推廣服務中心聯手、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人才共享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創新提供服務支撐。引導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的科技信息、成果轉移、知識產權、大型儀器設備以及專業技術服務資源市場化運作,實現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信息、檢驗檢測等資源的共享共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委托開發、聯合開發、技術入股、對重大技術難題組織聯合攻關等多種方式,培育建設一批由民營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的新型創新聯盟。

(六)著力激發民營經濟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發展環境,破除發展障礙,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努力將民營經濟打造成為山東經濟增長的主體力量和強大支撐。

篇(5)

今年以來,金壇市委、市政府圍繞“兩個率先”、富民強市的目標,堅持把民營經濟定位于區域發展的“主體經濟”,認真落實《常州市民營經濟發展三年躍升計劃》,通過強化組織領導、細化扶持措施、優化服務環境、硬化剛性考核,充分調動全市各級發展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不斷激發民間創業熱情,促進了民營經濟的較快發展。文秘站網-

1、加強領導,強化考核。一是召開會議,廣泛動員。為認真落實《常州市民營經濟發展三年躍升計劃》,春節一上班,我市就召開了由重點民營企業全參加的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座談會,年中召開了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推進會,年底召開了由工商界代表參加的市工商業聯合會五十周年、商會百年慶祝會,對民營經濟發展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發動。借百年商會慶祝之際,編輯出版了《發展中的金壇民營經濟》一書,宣傳了康美化工、盤固水泥、金昇實業、成松防水材料和成業服飾等三次產業60多家民營經濟典型,介紹了紡織服裝、鹽化、建筑、花木等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效應。二是明確目標,強化考核。根據常州市下達的全年目標任務,我們進行了任務分解,把目標任務分解到各鎮(區)。同時,將民營經濟發展列入了全市年度鎮級經濟綜合考核的重點附加內容,明確當年新辦一個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工業企業得0.2分;新辦一個工業企業,且年內開票銷售額分別達100-500萬元、501-1000萬元的相應附加1、3分。開票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每增加300萬元,再加1分;建在集中區的企業當年投資規模分別在300-500萬元、501-1000萬元、1001-1500萬元的相應附加1、2、3分,投資規模在1500萬元以上,每增加投資300萬元,再加1分;當年新增一個年銷售收入1-3億元、3-5億元、5-7億元、7-10億元、10億元以上的,且年銷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市規模企業平均增幅的工業企業,相應附加4、6、8、10、12分;年內每新建一個農副產品加工經營企業(含市場建設)附加1分(以工商營業執照為準),其中投資規模分別在50-200萬元、201-500萬元、500萬元以上的再相應附加1分、2分、3分。而且,針對下達的目標任務,兩辦印發了《20__年度金壇市民營經濟考核獎勵辦法。三是強化組織,定期督查。市委、政府分管領導每月召集經貿、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進行會商,對照進度,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分頭對各鎮(區)進行督促。

2、幫扶齊抓,形成合力。在制定《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設立500萬元民營經濟發展基金的基礎上,今年我市又出臺了《關于實施名牌戰略的意見》,對企業創名牌規定了明確的獎勵標準,最高達50萬元。同時,加大了向上爭取各項資金的力度,預計全年可獲省、市各類貼息、扶持、獎勵資金547萬元,比上年多爭取167萬元。在加強對民營經濟發展面上工作指導的同時,突出抓好重點企業,實行了“一企一策”和市四套班子領導對全市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掛鉤聯系制度,工業主管部門和各鎮及開發區也實行了領導與企業掛鉤聯系制度,定期走訪企業,深入調研,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全面落實在財政返還、土地使用等方面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了企業增加投入、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同時市委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的補充規定》,完成三輪審改工作,促使各相關部門進一步改進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積極為企業跑項目、爭資金、找人才,有力促進了全市民營經濟項目的開工建設。今年我市實施總投資1千萬美元或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42個,其中:新開工在建的有康泰新型環保制冷劑、晨風高檔服裝生產、神力塑料包裝材料等15個項目,總投資24.9億元,目前已投入12.5億元;上年結轉今年已竣工的有紅太陽科技研發、天洋稀土、鴻瑞昌泰織造、金歐水處理等16個項目,完成投資8.4億元;今年開工并竣工投產的有盤固濕法窯生產線、艾帛制衣、單晶硅擴產及切片生產等5個項目,完成投資3.7億元。總投資1千萬美元或3000萬元以上的服務業項目5個,目前已完成投資1.1億元,茅山道教博覽中心、金家園木板材市場一期工程已竣工。。

3、壯大載體,集聚發展。以加快基礎投入和項目推進為突破口,狠抓開發園區建設,制定落實加快“一區三園”聯動開發的政策意見,組織開展園區發展“四比四賽”活動,園區集約發展能力有效提升,全年園區基礎設施投入5.7億元,其中開發區投入4.5億元,新入園區企業超過200家,新增標準廠房27萬平方米,累計6 2萬平方米,廠房入駐率達73。經濟開發區和各鎮工業集中區招商引資的集聚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市今年新批的85個項目中,落戶在開發區、各鎮工業集中區的項目有70個,合同利用外資3.6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比重達88.8。其中20個總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全部集中在開發區和金城工業集中區。經濟開發區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的總量分別占全市的74和71,充分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加快建設,已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新亮點和重要增長極,成為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集聚地。

二、20__年民營經濟發展責任目標完成情況

今年以來,我市民營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截止12月25日,全市新增私營企業531戶、個體工商戶2462戶、私營個體企業注冊資本9.53億元,從業人員12.7萬人,分別完成常州市下達計劃的66.4、136.8、70.6、115.5。預計全市民營規模工業今年完成銷售收入141億元,利潤9億元,稅金5.4億元,分別完成下達計劃的108.5、125和101.8。11家企業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雖然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數量上還有差距,但民營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了較快提升。主要呈現以下特點,民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注冊資金500萬元-1000萬元的企業104家,增加26家(上年78家);1000萬元-20__萬元的34家,增加15家(上年17家);3000萬元-4000萬元的7家,增加2家;5000萬元以上的5家,增加1家;民營工業運行狀態明顯提升。前11個月,全市民營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2.9億元,同比增長38.19,實現利稅總額15.8億元,增45.66,其中民營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占全市民營工業總量的73.3;投入強度不斷加大。1-11月份,全市民營工業完成投入31.2億元,增94.8,占全市工業投入的65.6;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加快了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全市民營高新技術產業今年已完成各類項目投入7.5億元,占工業項目投入的18.8%,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9.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新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步伐,全年民營企業開發新產品115個,上報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家。

我市民營經濟雖然取得了平穩發展,但與常州市及我市下達的任務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私營企業個數和注冊資本差距較大。截止11月底,新增私營企業僅完成常州市下達目標的62.6,完成我市自定目標的56.9;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額完成常州市下達目標的51.1,我市自定目標的46.6。二是鎮(區)發展不平衡。1-11月份,新增私營企業數完成率較高的是儒林鎮、直溪鎮、薛埠鎮,分別完成年計劃的103.3、76.7和75,最低的鎮只完成年計劃的16,多數鎮只完成年計劃的50左右;注冊資本額完成率較好的開發區、金城鎮,也只完成年計劃的54和52。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從我市經濟總量基礎看,實現指標的大幅度跨越確有困難(03年470多戶,04年579戶,平均每月40多戶)。二是一部分鎮由于各方面工作的壓力比較大,對民營經濟發展未能予以充分重視,工作推進力度不夠大。為此,我們在明年的工作中將進一步把民營經濟發展擺上突出位置,變壓力為動力,化發展的機遇為發展的現實,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干勁鼓足,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氣氛造濃,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組織推動力度加大,把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措施抓實,促進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20__年發展民營經濟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

20__年我市民營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緊扣《常州市民營經濟發展三年躍升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大推進力度,加強招商引資,加快載體建設,培育規模企業,做優服務環境,堅持量質并舉的發展方針,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競爭能力和貢獻份額,確保全年民營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著重在“六個一批”上下功夫。

(一)創業興一批。動員千家萬戶,推進全民創業,仍然是我市發展民營經濟,實現民營經濟大躍升的一個基礎環節和一項基礎工作,必須緊抓不放,毫不松懈。高度重視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發展。我們深知今天的工商戶,完成原始積累后,就可能是明天的企業家;今天的小企業,就可能是明天的骨干龍頭企業。因此,將繼續宣傳和落實好市委政府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大力激勵扶持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發展。一是突出“小商品、大市場”,發動千家萬戶創業。通過發展家庭作坊式生產,帶動千家萬戶創業,逐步做大做強。二是突出“小規模、大群體”,圍繞產業集聚創業。水北密封件、河頭油咀油泵、建昌絕緣套管等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廣大干部群眾完全可以靠船插篙,根據本地的產業特色確定自己的創業方向,在模仿性創業中完成原始積累,在群體性競爭中推動產業集聚,在滾動式發展中放大塊狀經濟特色。三是突出“搞加工、活流通”,依托農業產業化創業。鼓勵更多的干部、工人、農民、科技人員圍繞農業產業化,從事無公害蔬菜、特種水產、特畜珍禽、食用菌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的種養、儲運和營銷。突破粗放型加工的套路,盡可能拉長產業鏈,向深度加工要效益。

(二)招商引一批。堅持內外并舉、三業并舉、大小并舉、政府招商與企業招商并舉,把在外的金壇籍“成功人”請進來,把本地有一技之長“能干人”請出來,把市外的“有錢人”引進來。一是突出企業主體招商。企業主動參與招商,招商的時候就有目標、有比較、有選擇。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尋求合作者、投資商,引進人家的新技術、新產品,開闊眼界,參與更大范圍的市場競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二是突出以商引商。堅持“商能招商,鳳可引鳳”的招商策略,認真做好以商引商工作。堅持引一個客商交一個朋友,交一個朋友又引來一批客商的做法,千方百計扶持每一家外來企業做大做強,從而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來壇投資興業。三是突出載體招商。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打造不同層次的創業平臺。立足于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高水平實施園區管理,加快推進“一區三園”聯動開發,加大拆遷力度,加快連片開發進度,筑巢引鳳,虛席以待,加快形成環境優美、服務優質、人才優秀的綜合優勢。把集聚主導產業、形成項目集群作為招商引資主攻方向,吸引國內外的大公司進區發展,促進東部工業板塊上規模、上水平,不斷增強創新、集聚和產出能力,使之成為全市利用外資的最優載體、產業升級的最佳平臺和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按照“重點突出、錯位互補、集聚發展、形成特色”的要求,進一步整合提升鎮工業集中區,強化專業分工和協作,促進產業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園區,使其成為我市調整傳統產業和積蓄發展后勁的新陣地。按照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結合各自的產業優勢和發展形勢,適度超前,加快建設標準廠房,切實提高投入強度、產出密度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時做好標準廠房的租售,實現產銷兩旺。

(三)增資擴一批。新上項目是工業發展的命脈,抓工業必須大上項目、上大項目。招商引資、引進新項目十分重要,但引導現有企業增資擴股同樣重要。 我們將千方百計引導有條件企業大規模追加投資,擴大注冊資本。相對于引進新項目,增資擴股既便捷又省力,風險系數和商務成本也要小得多。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地域有限、發展無限”的觀念,引導企業加快股權結構改造,積極培育發展上市公司,用企業增資發展推動我市工業發展。對于明年開工并竣工投產的擴建工業項目單晶爐和冷軋機械制造、健爾康醫用敷料、康美高效農藥項目;開工需結轉的紡機機械、特種鋼管、導電玻璃等項目,今年結轉明年竣工投產的晨風高檔服裝生產線、晶勵服裝、公路花園等項目,加強跟蹤,緊盯不放,強化服務,促使這些項目早日建成、投產、達產。

篇(6)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中小微企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同時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海陽市中小微企業發展迅速,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推動海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為海陽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然而,海陽市的中小企業2014年以來尤其是第二季度以來,企業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一是工業發展速度放緩。二是產品出口下滑明顯。三是生產經營水平與稅負狀況不成比例。

針對這些情況,海陽市經信局進行了專題研究,并組織了全體機關干部開展“下基層、訪千企、送服務”活動,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109戶小型微型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各個方面獲得的情況看,2014年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季度以來,國內外市場景氣度急劇下降,各種生產要素矛盾持續加重,海陽市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明顯的下行趨勢。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位居產業鏈低端、盈利空間狹小等原因,紛紛陷于舉步維艱的困難境地。調查中,不少企業主感嘆,現在形勢之嚴峻前所未有,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初期要糟糕得多。如果說那時感受到的是寒氣逼人,那么現在就是寒冬已至,風雪交加了。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

其一,壓力重重,運營成本大幅上升。融資難進一步加劇且融資成本進一步上漲,而且又出現了大面積招工難、勞動力成本大漲、匯率持續上升等新問題,種種問題像一座座大山一齊壓向勢單力薄的小微企業。近兩年來,海陽市有60%的小微企業向金融機構提出過貸款申請,但只有20%左右的企業得到過貸款。有15家小微企業的26個投資項目因資金緊張無法實施,近80家小微企業因流動資金不足處于半停產、停產狀態。被調查的109戶企業中,有60家企業存在民間借貸行為,借貸資金總額1.2億元,月利率一般在1~2%之間,最高達到3%。招工用工方面,用工荒已從部分行業、部分工種蔓延到各個領域并成為常態,大面積的招工難現象推動了企業用工成本大幅上漲。據調查,2014年全市中小企業平均工資漲幅普遍在20~30%之間,部分企業提高50%以上。羊毛衫行業的編織工人工資由50元/天上漲到100元/8小時,還要車接車送、管吃管住。用工單位為了應對用工缺口可謂煞費苦心,除大幅提升工資待遇外,還相應降低了用工門檻,如不限制性別、不要求工作經驗等。“一升一降”雖然吸引了部分求職者,但對于企業的大量用工需求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在受調查的109戶企業中,有89戶2014年計劃招工1597人,實際只招到716人,需求滿足率不到一半,其中有54戶企業因招工不足辭掉訂單6000多萬元。能源原材料方面,2014年的原材料總體漲幅在20%以上,有的還伴隨著劇烈波動,不但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加大了企業組織生產的難度,特別是處于產業鏈下游的制造業成本上漲明顯。如,天然橡膠,2013年底9000多元/噸,2014年一度竄至42000~43000元/噸;銅價從4萬多元/噸上漲至近7萬元/噸,10月份又下降至5萬元/噸,11月份反彈至6萬元/噸;棉紗價格2013年底是3.1萬元/噸,2014年春節后漲到4.7萬元/噸,5月份以后又大幅下跌;粉絲行業的主要原料豌豆、馬鈴薯淀粉、玉米淀粉等,比去年同期漲價25~32%;燃料煤價格同比上漲15%左右;汽柴油價格漲多跌少、漲快跌慢,柴油價格稍有下跌便出現了“油荒”現象。匯率方面,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出口業務主要采用美元結算的中小企業利潤不斷被吞噬,受成本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和外需環境不穩定性影響,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傾向于接短期訂單和小額訂單,一些接不到訂單或無法承擔虧損的企業只好關門停業。從2013年年底到2014年6月份,人民幣匯率已上升了近3.7%,海陽市出口中小企業減少利潤約2000萬元。

其二,雪上加霜,稅費負擔仍然較重。在各項成本擠壓企業利潤空間的同時,稅收和名目繁多的各種收費也成為小微企業經營的一大負擔。中小企業除了繳納17%的增值稅、25%的企業所得稅,還需要繳納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城建稅、車船使用稅、教育附加費、價格調節基金、地方水利建設基金、工會經費、殘疾人基金、社會保險費等,再加上其他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一些強制性的中介收費、壟斷經營性收費,負擔非常沉重。屬于小規模納稅人范疇的小微企業,其增值稅稅率雖然表面看只有3%,但由于小微企業一般沒有增值稅進項發票,進項稅額不能抵扣,無形中就多交了增值稅,其實際稅負水平甚至比一般納稅人還要高。而且,目前稅務部門在征稅過程中,對很多小微企業執行的是綜合稅率,增值稅、營業稅與所得稅總算賬,導致的結果是,企業即使虧損也要繳納所得稅。109家被調查企業,2013年1~6月份實際上繳稅金913萬元,占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42.9%,有57家企業的實際上繳稅金比利潤高,大體持平的10家,部分企業各種稅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對于通常處于產業鏈低端、在市場上沒有轉嫁成本能力、利潤微薄的小微企業來說是一個較大負擔。金融危機以來,國家雖然出臺了扶持小型微利企業發展的“三五二”稅收優惠政策,但由于劃分標準苛刻,許多小微企業難以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據市國稅、地稅部門統計,去年,海陽市只有23家小微企業享受了這一優惠政策,減免稅額僅為92萬元。

這些新老問題交織疊加,大批中小企業一時難以適應,生產經營困難,特別是小微型企業更是困難重重,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虧損面不斷擴大。全市紡織服裝行業由于訂單不足、成本上升、經營虧損,很多小微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109戶受調查企業,2013年1~6月份銷售收入利潤率下降的有54家,持平的20家,分別占總數的50.6%、20.5%;利潤下降的有47家,虧損的15家,分別占總數的41.8%、13.6%。有近20家小微企業由盈轉虧,7家小微企業停產停業或倒閉,占中小企業的15%。當前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而且未來更加難以預測,企業家的信心正遭受嚴重打擊。很多企業家坦言,自己已經萌生退意,但資產難以變現,員工不能不管,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是壓縮開支,維持不倒,拼命撐下去。

在海陽市的中小企業中,小微企業占90%以上。這些小微企業吸納的就業占全市中小企業的三分之二以上,貢獻的稅收占一半以上,是海陽市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雖然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只是局部性、苗頭性的,但如果應對不好,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將進一步加劇,可能導致更多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甚至停產或倒閉,并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因此,對小微企業遇到的困難,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幫助他們盡快化解危機、渡過難關,不斷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就全市來講,建議盡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著力加強融資支持。認真落實國務院提出的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國家銀監會關于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十條”和補充通知要求,加大對小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綜合運用資本金注入、稅收減免、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鬲資擔保能力,不斷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再擔任體系。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擔保機構授信額度和擔保放大倍數。

篇(7)

視察組同時也指出了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科技含量低、綜合運用市場資源能力差、企業內在素質低等問題。為此,視察組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項目建設,優化民營經濟結構。要把握好項目攻關、項目包裝、項目儲備等重要環節,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重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突破點,舉全市之力,合力攻關。二是要注重增強民營企業的內在素質,提高民營企業的運行質量,要在扶持現有規模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加大技改力度,更新生產方式,拓寬營銷渠道。鼓勵企業橫向聯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經營機制,盡快實現晉檔升級,逐步由小群體、內向型和勞動密集型向集團化、外向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提高全市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王玉成 柴乃楓)

危難之時見真情

10月22日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頃刻間將76歲的貧困戶劉云老人低矮破舊的平a房燒得面目全非。在初冬的寒風中,老人看著燒落了架的房子,看著散落在地上搶救出來所剩無幾的東西,眼里含著淚水無奈的叨念著:“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房子燒了,這以后可讓我怎么過啊!”

長春市人大綠園區第三小組的代表們得知了這一情況后非常著急,立即組織全組代表為劉云捐款、捐物。10月24日,組長王彥明帶領三組的部分代表看望老人,并送去1000元慰問金和許多過冬的衣物、被褥等,并且與區人大常委會機關的同志一起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落實了老人的臨時住所和重建燒毀房屋等問題。看看漆黑的斷壁殘垣,再看看身邊的好心人,劉云老淚縱橫,他緊緊抓著代表們的手說道:“這么多年來你們給了我太多的照顧,我老伴的病就是在你們的幫助下好起來的,在我最危難的時候又是你們幫我,要是沒有你們我就得睡馬路上了,你們真是人民的好代表啊!”

目前,劉云老人被燒毀的房屋已經開始重建,短期之內就可以入住了。(綠仁)

篇(8)

1、認真貫徹工業立市的發展戰略

突出工業立市的主導地位,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的思路。把發展工業作為已任,舉全市之力抓工業,集中主要精力發展工業、支持工業。對重點產業、包企業、包項目進行定向包扶,盡所能服務企業,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中的問題,落實扶持政策,制定產業規劃。采取超常措施,聘人才、引資金、上項目,推動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2、實施市級領導、市直部門產業、包企業責任制

確定了由市級領導包林木加工、醫藥、奶牛、酒業、能源等七大重點產業,同時還帶領市直相關部門對40戶重點骨干企業實施“五包”。按照分類指導原則,一個企業明確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工作組織、一個推進措施,協調解決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并實行了月例會、季通報、半年檢查、全年考核的保障措施,年末與目標辦聯合考核兌標,建立起科學、規范、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今年共為包扶企業組織書記辦公會7次,市長辦公會19次,協調解決問題200余件,幫助落實生產資金5500余萬元。

3、實施了向企業委派聯絡員制度,密切政企關系

為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了解企業設立、生存、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提高服務質量,由經濟局對市域內2003年稅收20萬元以上及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企業實施了派駐聯絡員,主要是幫助企業和投資者代辦、領辦各類手續,強化信息溝通,了解企業情況,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反映企業和投資者的呼聲,維護企業權益,每名聯絡員都能夠做到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難,每月至少深入一次聯系企業,及時反饋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協調處理企業提出的問題80多條,企業滿意率達到90%以上,更大程度上鼓舞了企業的創業熱情。

4、出臺發展民營經濟優惠政策

為了扶持工業發展,我市先后出臺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意見、推進工業立市若干意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開發區優惠政策、企業稅收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這些優惠政策,不僅吸引外來投資商來海林創業,更重要的是還要鼓勵海林自己人創業,發揚吃苦耐勞,干事創業的精神,充分發揮人的三性:進取性、協調性、創造性,形成人人想創業,人人想辦企業的良好氛圍。

5、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上服務于民營經濟

篇(9)

二、發揮職能優勢,扶持做大做強。對高新技術、農民專業合作社、文化和旅游企業取冠“××”省名的,注冊資本放寬到200萬元;文化、旅游、農業開發機構、中介服務企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組建企業集團,母公司最低注冊資本放寬到1000萬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冊資本放寬到3000萬元。完善品牌建設梯次培育機制,重點扶持船舶修造、水產品加工、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等特色行業實施商標品牌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力爭今年全區新增省著名商標2件、市著名商標5件以上,同時對產品品質好、經營規模大的外向型重點企業,鼓勵商標國際注冊,上門指導,重點培育。

三、盤活存量資本,引導多元融資。大力宣傳《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股權出質登記辦法》等政策法規,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辦理股權出資、股權出質登記、商標專用權質押,促進資本自由流轉并盤活企業存量資本,通過工商部門出面與銀行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中小企業拓展融資新渠道。發揮企業動產抵押登記職能,重點做好船塢、碼頭、船臺抵押登記;開展反擔保抵押登記,搭建擔保公司與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的規范發展,并加強日常監管。推動金融機構對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業生產經營者,以現有或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進行抵押貸款,切實加大對創業群體的信貸扶持力度。

四、落實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對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于工商登記;對農民在農貿市場或者當地政府指定區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免于工商登記;支持和鼓勵漁農民發展家庭加工業,對未涉及前置審批的季節性加工戶,實行登記預備制;對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軍人以及畢業2年以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建筑業、娛樂業、廣告業、房屋中介、網吧、氧吧等國家限制行業除外),自首次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費和證照費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于漁農民專業合作社免收注冊登記費。

五、攜手民營企業,解難題樹信心。深入開展“工商進企業、服務促發展”活動,繼續幫扶百家中小企業,實施派駐工商聯絡員,依托工商職能,盡力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指導企業向產學研拓展,向品牌、信譽建設和產后服務延伸,幫助企業加強產品質量和內部管理,調整經營方向。開展“科學發展觀進民企”活動,引導企業對發展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自我剖析,并搭建企業家交流服務平臺,組織企業負責人共同探討熱點問題,加強合作,共同提高應對危機的信心和能力。建立“維權護企”聯系制度和執法協作機制,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利用企業年檢,建立企業信用風險預警制度,使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日趨規范。根據對接大橋經濟的要求,對重點行業、傳統產業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進行調研,找準發展制約瓶頸,并充分運用工商信息資源,經濟主體運行深度分析報告,及時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資訊。

篇(10)

自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在我國許多地區,民營經濟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民營經濟,是指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中剔除外資(含港澳臺地區)經濟的部分,它是由大陸居民自有自營的經濟成分。隨著我國地方民營經濟迅速崛起,地方政府管理民營經濟的模式、行為亟需進行相應改革。

一、地方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認識

哲學認為,認識是人類改造客觀存在的重要環節。因此正確認識民營經濟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歷史定位,是地方政府改革民營經濟管理行為的根本前提。對于民營經濟的歷史定位,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上升到黨十五大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總體地位不斷得到提升,但在我國各個不同區域,民營經濟的地位情況卻并不一致,呈現“南強北弱”的格局。華南地區是我國民營經濟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民營經濟是這些區域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這些地方政府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特點具有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對民營經濟發展有著足夠的重視和管理措施。華北地區是我國公有制經濟和國有企業高度聚集的區域,在這些地方,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公有制經濟是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支撐。因此,這些區域的地方政府往往優先著重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于民營經濟則視之為經濟發展的次要成分。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之下,這些地方的民營經濟很難取得與國有經濟對等的地位,在資源獲取、信貸融資、市場競爭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發展難度遠高于華南地區的民營經濟。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經濟逐漸退出不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和領域已成定局。在“國退民進”的大背景下,民營經濟必然是填補國有經濟退出后經濟行業空白的主要力量。因此,打破對民營經濟的歧視,充分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進行民營經濟發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性前瞻則是各個地方政府促進未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指針。

二、地方政府管理民營經濟發展的模式:“管”還是“放”?

民營經濟是我國大陸居民自有自營的經濟成分,其發展具有較大的自由性和不可預見性,特別是民營經濟與其他經濟成分混合在一起時,這個特點尤為明顯。由于這個有別于公有經濟的特點,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增加經濟發展的可控性和降低經濟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往往傾向于加強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約束,例如通過設立地方性法規來增加對民營經濟的行政許可門檻等。此外,地方政府也經常將政府自身的施政目標或部門利益施加于民營經濟發展之上,通過行政手段干預民營經濟發展來達到目的。這些做法都大幅增加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成本,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加重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那么是否地方政府放開管理,民營經濟就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呢?如上文所述,民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自由性和不可預見性,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政府采取放任態度,它單純逐利的本性易于導致其違背市場經濟規則和應有的市場道德,進而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和危害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近年來我國各地多發的假冒偽劣產品案件,充分證明地方政府管理缺位導致部分民營經濟發展誤入歧途,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另外,多數民營經濟脫胎于個體經濟和家庭作坊,存在發展起點低,生產條件較差,抗御經濟風險能力低下等先天不足,克服這些缺陷有賴于地方政府對民營經濟科學引導和政策性扶持。因此,完全放任民營經濟發展并不是地方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科學管理方式。

基于促進地方民營經濟發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應采取“放”、“管”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放”是指放松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簡化不必要的行政許可和審批程序,減輕民營經濟運行負擔;降低民營經濟行業準入門檻,促進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在經濟市場中地位的平等化;將地方政府的政績目標與民營經濟發展脫鉤,擺脫依靠行政強制手段影響民營經濟發展來實現政府施政目的的不科學做法。“管”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政府對民營經濟的行政管理,而是要“管引導”、“管幫扶”和“管服務”。地方政府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管理,是克服民營經濟先天缺陷的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克服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盲目性和違背市場道德沖動;“管幫扶”則要求地方政府要健全民營經濟發展扶持體制機制,采取多種市場經濟手段為具有發展前景和具備潛力的民營經濟保駕護航,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營經濟;“管服務”則是我國當前“服務型政府”改革的題中之意,它要求地方政府要提升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建立完善的民營經濟發展服務體系,將“行政性管理”向“服務化管理”轉型。

三、“服務化管理”的升級

黨的十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當前各地方政府正努力構建服務型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化管理”建設也初見端倪。

但是,目前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化管理”尚不成熟,存在許多不足。首先,理念落后。許多地方政府對“服務化管理”理解僅停留在行政許可、審批、驗審等這些為企業、個人提供服務的環節,而對于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引導、扶持和信息提供等服務方式缺乏足夠的認識。其次,服務化管理體系尚未形成。服務化管理目前僅停留在部分政府行政環節,尚未覆蓋到整個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管理過程,許多管理行為依然沿用命令性、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再次,政府工作人員尚未真正樹立起服務理念。在我國地方政府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和公職人員仍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這種思想不但與服務型政府理念背道而馳,而且嚴重阻礙服務型政府改革的推進。

要實現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化管理”,地方政府要重新審視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預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重新整合行政資源,將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行政環節加以簡化、革新,建立起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行政服務體系,淡化行政管理色彩,突出服務化管理職能。此外,在重視政府行政服務環節改革的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廣大官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將服務理念和思維根植到公職人員的頭腦中,使其成為主動推進地方政府“服務化改革”的中堅力量。

我國當前正處于國民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民營經濟以快速增長的實力和廣闊發展前景成為無可爭議的主力軍之一。然而,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尚不理想,行政制約因素較多,要改變這些不利的因素,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要靠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地推進管理思維、行為模式的服務化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創設出民營經濟發展的理想條件,使民營經濟成為拉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迅速騰飛的強力發動機。(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道路交通工程系統分析方法 下一篇: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久久天堂综合一区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