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6 09:37: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簡述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統計思想;統計工作;影響
在當前我國統計工作中,認清統計的真諦、領會統計思想,對統計本身來講,有利于提高統計水平和統計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對外界而言,有利于樹立別的工作及別的理論不能取代和比擬的統計權威。
一、統計思想簡述
統計思想是指統計工作中應樹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上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基礎,是人們行動的指南,也是統計工作中應遵守的指南。這里統計思想是指統計不同于別的學科所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樹立統計權威的基礎。
統計的總體思想使統計始終要站在研究對象的整體角度來看問題,形成了大量觀察法和大數定律等一系列認識規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大局”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要求統計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因為,總體資料是由作為承擔者的個體身上搜集后綜合而來的,而個體資料千差萬別,有些界限還不好判斷。這時就需要站在總體的角度,看哪些符合總體要求,哪些不符合總體要求,避免“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避免偏離統計本身的功能。
二、統計思想的幾個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它告訴我們統計認識問題是從其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側重點不在總規模或個體,體現了數量觀和推斷觀。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如果各單位之間不存在差異,也就不需要做統計,如果各單位之間的差異是按已知條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說,均值與方差這兩個概念分別起到“隱異顯同”和“知同察異”的作用。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4.相關思想
哲學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相關概念表現的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
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三、統計工作
統計工作應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統計信息應用和等D個環節;而作為統計工作成果的統計資料顯然應包括調查的原始資料,整理的系統資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資料;統計學研究統計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研究統計資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個涵義之間存在著嚴密的辨證關系。
統計工作的5個環節中,設計是基礎,說統計學是方法論的科學,最主要的就體現在統計設計上;統計工作能否達到目的,關鍵也在于設計。若把統計工作看作是產品生產過程,統計設計就相當于產品設計,統計調查就是施工,統計整理就是組裝,統計分析就是質量檢驗與分析,統計信息應用與就是廣告宣傳與銷售。每一環節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但設計和分析是技術性、理論性最強的工作,統計的特殊功能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環節上。統計設計實際上是告訴操作者怎樣去調查,怎樣去整理;分析與信息就是告訴用戶統計可以達到什么目的,而這些目的是別的專業達不到的。發達國家為什么對統計如此重視,聯合國為什么專門設立統計委員會,關鍵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今天的社會,統計已相當發達,無論是資料搜集方法研究,還是統計規律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認識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或者說認識統計總體。統計工作者從調查開始到整理出對外服務的系統資料,這一過程使人們對統計總體的外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能再從數字后面找出內部特征,就能總結出現象發展的規律性,結合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則,就可以提出管理社會經濟的有效建議。統計指標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系統,由統計指標所核定的數量是有科學涵義的,指標之間是有嚴密分工的。因此,統計分析是別的分析所不能比擬的。
四、統計工作如何改進
統計學雖然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無可比擬的偉大成就,但還沒有成熟為一個具有完整穩固基礎的知識領域,因為就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圍是如此之大、我們所面臨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斷夯實和拓展其學科基礎,以保證統計學定量認知的職能與功能。所以,從人類不斷增加和提高的對統計的要求出發,我們要更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與相融,要不斷汲取其他相關學科例如數學、復雜系統科學、混沌學、仿真學、計算機學等的最新發展成果來補充、拓展統計學的基礎,否則,統計學的發展就會缺乏生命力,就會裹足不前。
在市場經濟時期,全面系統的統計工作卻需要具有一定統計業務基礎、專業技術和相對固定的統計人員來完成。相對穩定的統計隊伍,可以積累經驗,為企業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貢獻。如果責任心不強、上進心不足、業務素質低下,勢必貽誤正常工作。統計人員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企業單位,行業系統,尤其是企業集團需要具有責任心、富有時代感,并有開拓創新精神與較高業務素質,能帶領同事一道學習與工作的統計負責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統計學在我國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重視,統計思想體系也越來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統計工作將會不入更高的一層臺階。
參考文獻:
1 統計思想概述
1.1 簡述
統計思想是指統計工作中應樹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上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基礎,是人們的行動指南,同樣,統計思想也是統計工作中應遵守的指南。這里統計思想是指統計區別于其他學科所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樹立統計權威的基礎。
統計的總體思想使統計工作始終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研究對象,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掌握大量觀察法和大數定律等一系列認識規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大局”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要求統計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要有追本溯源的精神,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因為,總體資料是由承擔者的個體身上搜集后綜合而來的,而個體資料千差萬別,有些界限還不好判斷。這時就需要站在總體的角度,看哪些符合總體要求,哪些不符合總體要求,避免偏離統計工作的本能。
1.2 統計思想的幾個方面
1.2.1均值思想
均值思想是對研究對象進行簡明扼要的統計分析時所需要的重要代表思想。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它告訴我們統計認識問題要從其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而不是只注重總體規模或個體,這體現的是一種正確的數量觀和推斷觀。同時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受到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所以也體現了總體觀。
1.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條件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一定差異。如果各單位之間不存在差異,就沒有必要進行統計分析,如果各單位之間的差異是按已知條件事先可以推定,統計分析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意義。統計工作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說,均值與方差這兩個概念分別起到“隱異顯同”和“知同察異”的作用。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1.2.3估計思想
估計是以部分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要具有相同的性質,這樣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也會受偶然因素影響,為了保持邏輯嚴謹度,在運用估計理論時要對置信程度進行測量。
1.2.4相關思想
哲學認為,事物之間都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物組成的,而這些個別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的。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相關思想就是運用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為指導思想,開展統計工作。
1.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的表象進行的抽象概括。所有單一的關系都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就需要對規律或趨勢進行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1.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會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 統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2.1 統計工作主要內容
統計工作應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統計信息應用和等5個環節,而作為統計工作成果的統計資料應當包括調查的原始資料,整理的各項系統資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資料,統計學研究統計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研究統計資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統計資料的這3個特性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統計工作的5個環節中,統計設計是統計工作基礎,說統計學是方法論的科學,最主要就是體現在統計設計上,統計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關鍵在于統計設計。優良的統計設計是做好統計工作的基礎。若把統計工作看作是產品生產過程,統計設計就相當于產品設計,統計調查就是施工,統計整理就是組裝,統計分析就是質量檢驗與分析,統計信息應用與就是廣告宣傳與銷售。每一環節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但設計和分析是技術性、理論性最強的工作,統計的區別于其他工作的特殊功能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環節上。統計設計實際上是告訴操作者怎樣去調查,怎樣去整理。分析與信息就是告訴用戶統計可以達到什么目的,而這些目的是別的專業達不到的。發達國家為什么對統計如此重視,聯合國為什么專門設立統計委員會,關鍵也就是由于這兩個方面。
2.2 統計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就管理社會經濟而言,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統計技術已經相當發達,無論是資料搜集方法研究,還是統計規律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認識我們所研究的對象,也可以說是認識統計總體。統計工作者從調查開始到整理出系統資料,這一過程使人們對統計總體情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之后我們能再從數字后面找出內部特征,進而總結出現象發展的規律性,結合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則,就可以提出管理社會經濟的有效建議。
就促進企業持續發展而言,統計工作對企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企業提供了一種針對大量業務數據進行規律性挖掘的有效工具。統計工作可以應用在企業產品的各個階段,如在設計過程(對市場的判斷、產品方案設計、產品的小型生產)、在生產過程的流程設計、工藝控制以及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和銷售過程。統計工作就是通過對數據地整理和挖掘,發現產品運營的最貼切現狀和潛在問題,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早調整和改進生產銷售環節中的種種不利因素,發揮其積極作用,從根本上做到從數據出發,用事實說話,只有這樣制定的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真實反映本企業運營實際狀況和市場現狀,做到企業產品的質量、服務滿足和符合市場需求,最終贏得市場和客戶認可。可以說,在企業的持續改進過程中,統計技術都提供了一種最為科學有效的方法。
3 統計工作如何改進
3.1 夯實和拓展學科基礎
統計學雖然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無可比擬的偉大成就,但還不是一個具有完整學科基礎的知識領域,因為就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圍大、面臨的未知多,所以需要不斷夯實和拓展其學科基礎,保證統計學定量認知的職能與功能。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統計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們要更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與相融,要不斷汲取其他相關學科例如數學、復雜系統科學、仿真學等學科最新發展成果來補充、拓展統計學的基礎,為統計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否則,統計學的發展就會缺乏生命力,就會裹足不前。
3.2 培養專業的統計人才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全面系統的統計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統計業務基礎、掌握相關專業技術和相對固定的統計人員來完成。相對穩定的統計隊伍,可以積累經驗,為社會或企業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貢獻。統計人員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企業單位,行業系統,尤其是企業集團需要具有責任心、富有時代感,并有開拓創新精神與較高業務素質,能帶領同事一道學習與工作的統計負責人。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統計人員必須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開拓創新,多出成果。與此同時,企業領導和有關部門,也應為統計人員創造機會,組織安排培訓,讓員工學習統計知識及相關的業務知識、法律制度和計算機知識,支持他們參加統計工作會議,鼓勵統計人員參加業務水平和技術職稱的考試,引導他們積極提供統計資料,主動參與企業管理,對工作積極并有較大貢獻或較快進步者,應該及時給予表彰。以此充分調動統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龐有貴. 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商業經濟. 2008,2(4): 16-18
[2]唐源鴻. 統計學的普及應用. 經營管理經濟. 2007,3(8): 26-29
教育評估、教育評價是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興起,60年代興盛于西方世界并傳入我國。這些學科雖然在我國大力已有20余年,但
的進展不大,學科的成熟度不高,與我國廣泛開展的教育評價活動很不適應.我國各省市都有院(中心),也成立了許多評估、評價機構,廣泛展開了對教育測評估評價活動。而與此相應的教育測驗、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理論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教育評價與教育研究和發展,以及對教育評價實踐的指導.鑒于此,本文對與教育評價相關概念進行簡述和辨析.
一.關于教育評價相關概念簡述
教育測驗:即為考試,它是對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測量。考試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手段。考試是個系統,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試卷(試題的集合及其評分標準)、考分四要素組成。考試的過程就是主考組織編制試題,通過試題作用于被考,將正確答案、評分標準與被考的反應(答案)相比較,然后給出考分的過程。考試從宏觀上可分為考試和教育考試兩大類。教育考試又可分為校內考試和校外考試兩類。按考試分數的解釋與使用,可分為常模參照性考試和標準參照性考試。按考試對象分,有學業的成就考試、學術能力傾向測驗(其目的在于測量考生的潛在能力、發展傾向,如能力傾向測量)、人格測驗(如測量態度、興趣、情緒、性格等).按測驗人數分,有個別測驗、團體測量.接測驗方式分,有紙筆測驗(用筆時試卷作答)和非紙筆測驗(如口試、實驗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為難度測驗、速度測驗、性測驗、診斷性測驗以及大規模測驗(其成績的使用有權威性,要求嚴格,標準化程度高)、教師自編測驗(即教師自編用于課堂教學的測驗)等.[1]
教育統計(學):運用數理統計學的原理和研究教育現象中的數量關系的一門學科。它通過數據的和處理,準確地掌握教育
情況,為制定教育方針、政策提供依據,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檢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學方法,也為教育管理和教育評價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為兩大類:一是描述統計學,研究簡縮數據和描述這些數據,二是推斷統計學,用數據進行統計檢驗,統計分析和非參數統計法作出決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樣本的特點,而后者則是通過抽取母體的一個樣本,并以此樣本為根據來分析母體的特點.它是在教育的研究中,描述樣本,分析樣本,分析樣本與總體的關系,從而進行教育科學推論的一種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統計資料檢驗法、統計資料圖示等。[2]
教育測量(學):研究如何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問題的一門教育學科。它運用各種測量
手段和數理統計方法等數學工具,根據教育目標或教學計劃的要求,研究如何測量和評價教育效果,如何編制測量計劃,各種類型試題的優缺點,衡量一個學業成績測驗好壞的數量指標,如何進行測驗結果的統計分析,測驗分數的解釋和評價等.其主要包括:測量原理、項目分析、效度、信度、標準化測驗、測驗的設計和編制、測驗的常模、測驗的實施和評分、測驗結果的解釋等。[3]
教育評估:是一種有系統地去尋找并搜集資料,對評估對象作預測性、估計性的評判,以便協助教育決策者從若干種可行的策略中擇一而
行的過程.在我國教育評估與教育評價不作嚴格區別,在實踐中具體運用時,不同的范圍和場合有不同的習慣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評估,在督導部門也稱督導評估,而在普通教育領域多用教育評價不過兩個概念是有一定區別的.評估有估價的含義,較為模糊粗略,而評價相對而言是較為精確的價值判斷,評估多用于群體或單位的狀態及效果的估價,而評價則既有對群體和單位的價值判斷,也有對個人的判斷.教育評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教育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國家教育管理部門要根據教育評估的結果,及時調整教育的決策。教育評估的結果對國家、對學校都是一份咨詢材料,而不是行動綱領.[4]
教育評價(學):以教育為對象,研究各類教育目標與相應的教育現象之間的關系,并給予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可劃分
為:宏觀教育評價(研究教育思想評價和教育制度評價)和微觀教育評價(研究學校教育系統內部各類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的評價,如學校辦學思想、學校領導管理質量、教師教育和教學質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質量的評價等)。它的基本范疇是:教育評價的對象,教育評價的范圍,教育評價的模式,教育質的規定性評價,教育量的規定性的評價,教育質和量變化的度的評價,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教育評價的類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發展性原則和聯系性原則.其種類包括目標評價、過程評價、條件評價、貢獻評價等.[5]
教育評價(學):教育評論學是研究教育評論現象和教育評論活動規律的科學.或者說它是研究教育評論的、現狀,教育評論現象的
本質聯系,教育評論工作的性質、任務和作用,以及教育評論工作的原則、方法的科學.教育評論學是與教育理論、教育史并列的一門教育學科.要建立教育評論學的學科體系,必須解決兩大難題,即建立教育評論學的范疇體系和概念體系,并給予科學的揭示和闡述,使這些概念和范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還要運用這些概念、范疇及其所固有的內在聯系,采取科學的方法論證教育評論活動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學原理;從而揭示出整個教育評論活動及其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教育評論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從根本上規定了教育評論學的學科性質和范疇.首先,教育評論活動是一種教育科研活動,它的直接結果是鑒別、評判教育文化的優劣,進而對教育界產生社會輿論導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產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產品,都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可見教育評論家屬于研究意識形態和揭示教育評論活動的本質規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評論學學科體系。所以,教育評論學也屬于基礎理論學科。再次,教育評論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教育評論學涉及整個教育領域,內涵十分豐富。也可從不同視角,針對不同范疇建立多部門、多層次的分支學科(如:教育理論評論學、教育史評論學、教育行政評論學、教育家評論學等),所以教育評論學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6]
二、關于教育評價相關概念與教育評價的關系
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驗的關系:教育測驗是對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檢測,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手段,確切地說它是
教育評價獲得評價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評價獲取信息的測驗法就是來自于教育測驗.
教育評價與教育統計的關系:教育統計是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中的數量關系,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確切地掌握教育
情況,也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教育評價中獲取信息的統計法就來自于教育統計。
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量的關系:教育測量通過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思想品德的變化、體質的狀況以及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的測
定,為教育評價提供依據,是教育評價信息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教育測量提供的資料,教育評價將成為無源之水,失去了作價值判斷的依據,其科學性、準確性便無從談起。另外,教育測量的結果只有通過教育評價才能獲得實際意義,成為改進教育工作有價值的信息.[7]
教育評價與教育評估的關系:教育評價與教育評估是非常相近的兩個概念,在許多場合是通用的。評價是精確的價值判斷;而評估是估計
的、預測性的價值判斷。在我國從政府的文件到學者的文章論著,以及教育實踐都把評估與評價混用。我個人傾向于把教育評估的對象限定在以宏觀、中觀的復雜教育系統的戰略性、預測性估價方面,對于微觀的較簡單的教育系統的過去和現存實態則作為教育評價的對象。
教育評價與教育評論的關系:教育評論是對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對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為主的,以真善美作
為評論標準的觀念活動。嚴格講它與教育評價雖只一字之差,但它與教育評價分屬于教育科學的不同領域,有著重大區別。比如,教育評價是一種管理活動,而教育評論則為觀念活動;教育評價由評價機構按嚴密的程序實施,而教育評論則由教育評論家個人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評述;教育評價有明確的指標體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評論無需指標體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評價的對象是具體的可控的,而教育評論的對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評價的結果多用于改進工作,而教育評論的結果則多用于改變觀念;等等。這不是說教育評價與教育評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們的關系表現在教育評價的結果可以成為教育評論的論據教育評論,而教育評論的結果可以作為教育思想觀念影響教育評價所依據的教育價值觀。
三、從價值論角度看與評價相關概念的區別
唯物主義的價值論認為,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是人們把握客觀世界和兩種不同方式。兩者反映的對象、意義和參加的心理成份都有著質的
區別。事實判斷是以客體的本質和為對象的,它探討客體“是怎樣的“、”是什么“,探討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等實體屬性,即以理性認識這種抽象思維形式反映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而價值判斷是以客體與主體需要的關系為對象,它探討客體的價值屬性,即客體的意義------對社會需要意味著什么,它以多種意識形式-----認識(價值與事實判斷)、情感(對價值的態度體驗)、意志(對價值的自覺保證)等諸種形式的綜合來反映客體與主體需要的關系。
從前面的可以看出,教育評價對評價的對象不僅要借助教育測驗、教育統計、教育測量進行量的測定和分析,而且要進行質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績效的材料和分析綜合起來,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作出價值判斷。從這里可以看出,教青評價行為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上的價值判斷.教育評價中的事實判斷在于診斷與鑒別教育的性狀,價值判斷則是對診斷鑒別而得的結果或結論,按其價值取向進行合乎目的的推斷和判斷;事實判斷是價值判斷的基礎,價值判斷是事實判斷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評論是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價值取向,對教育的一種價值判斷。從教育測驗到教育評論是一個由事實判斷向價值判斷的變化過程,我們不能說教育測驗絲毫沒有價值判斷,如在測驗什么不測驗什么的上是有價值判斷的;同樣,我們也不能說教育評論就無點滴的事實判斷,教育評論需要通過事實判斷的真憑實據作論據。
四、對教育評價學及其學科群的建議
教育評價學經過幾十年的已初步形成了學科體系,盡管概念、體系有待完善,但已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相應的考
試學(研究教育測驗的學科)、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教育評估學、教育評論學都已有相應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共生的教育評價學科群。21世紀,要使這個學科群得到良好的發展,我認為首先對各個學科的研究范圍有個明確的劃分,尤其是對教育評價學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學、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的納入自己的努力范圍,要讓它們以獨立的學科更好地為教育評價學服務。另外,教育評價學還要把屬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類的抽象的,教育評價無力評價的范圍還給教育評論學,讓教育評論學更快地發展.同時,要把教育評估與教育評價的關系處理好,可將兩者合二為一,形成統一的學科.其次,各學科要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形成概念體系和學科體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約定俗成穩定下來,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學科知識和概念體系。第三,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加強理論研究,使其適應實踐的要求,要積極實踐經驗并升華為新的理論,豐富和發展教育評價學學科體系.第四,要處理好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系問題。無論是從國外引進的教育評價學理論,還是從教育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評價理論都要結合我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進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綜上所述,搞清教育評價相關概念的關系,對理清教育評價學科群內各學科的關系,促進該學科群的發展,為豐富和發展教育科學,加快
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5]見李冀主編·《教育管理辭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頁、第167頁
[2]參見曹延亭編著·《教育統計學基礎》·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頁
[3]見李冀主編·《教育管理辭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頁
[4]參見許茂祖編著·《高等教育評估理論與》·鐵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頁
Influence on Blood Gas Analysis of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SONG Wei-rong,ZHAO Hua,LIU 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3):132-13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aled prostaglandin E1(PGE1) on blood gas analysi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Method:50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24 patients) and treatment group (26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con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uch as systemic spasmolysis,relieving asthma,anti-inflammatory,in treatment group who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Then compared the patient’s radial artery blood PaO2,PaCO2 index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days.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1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7.67%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ronchial asthma; Aerosol inhalation; PaO2; PaCO2; PGE1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3.039
支氣管哮喘又被簡稱為哮喘,是因過敏原或者其他非過敏性因素引起的一種支氣管反應性極度增高的過敏性疾病[1-2]。該病已經非常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因此,針對該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病因病機的研究和探討等,越來越多的引起了社會上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
支氣管哮喘可以誘發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文獻[3]研究表明,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聯合噻托溴銨對老年支氣管哮喘能蚱鸕膠芎玫鬧瘟菩Ч,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并有效緩解相關臨床癢狀、體征。前列腺素E1(PGE1)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從而減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壓。因此,本研究選取患者的血氣分析作為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橈動脈血中PaO2、PaCO2的變化。PGE1是常用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物,它能夠抑制多種參與發病的脫敏細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系統功能。PGE1具有擴血管、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4]。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該藥尚有不少新用途,其可以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PGE1是前列腺素中具有很強舒張支氣管作用的物質,其作用機制是可直接對抗血栓素的收縮支氣管作用,并且維持內皮細胞功能等作用[5]。本研究著眼于前列腺素E1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作用,從而開辟該病治療領域的新方向。
霧化吸入法以其見效快、直接達到局部、藥物用量小、不良反應輕,作為平喘、消炎、化痰、改善通氣的重要手段[6-7]。本研究對26例采用霧化吸入PGE1治療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PaO2、PaCO2情況進行探究,探討其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科2015年1-12月經臨床確診為支氣管哮喘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研究對象被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其中男13例,女
13例,年齡20~60歲,病程3~12 d;對照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21~63歲,病程3~14 d。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通過倫理學委員會的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解痙、平喘、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缺氧者給予鼻導管吸氧支持治療,治療組研究對象給予PGE1霧化吸入為主的治療方案,10 μg/次,每天霧化吸入2次,共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用藥期間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出現的時間、實驗室檢查和藥物不良反應等發生的情況,治療后復查血氣分析了解血氣分析改變。治療3 d后進行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評估,(1)痊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2)好轉:療程結束后患者的癥狀、體征明顯消失,復查實驗室檢查好轉;(3)顯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癥狀體征有所減輕,復查實驗室檢查有所好轉;(4)無效:療程結束后患者的癥狀體征無改善,復查實驗室檢查無變化。總有效=痊愈+好轉+顯效。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6.1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前后PaCO2、PaO2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液中PaCO2均顯著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以胃腸道癥狀為主,治療組有3例出現腹痛、腹瀉、上腹部不適(疼痛或痙攣)、惡心、嘔吐等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5%(3/26);對照組有4例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7%(4/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該病的產生是通過神經體液而導致氣道產生可逆性的痙攣、狹窄等表現。臨床上,經常表現為患者發作性的、帶有哮鳴音的、呼氣性的呼吸困難,癥狀可以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相等。有些患者的癥狀可自行緩解,亦或經過一定治療過程后方可得到緩解。但是有些患者的臨床癥狀非常嚴重,他們的癥狀可以延續到數日甚至于數周不等,針對某些患者有時還可以出現反復發作的病程。臨床上,絕大多數患者會感到身體極度不適,該種疾病對患者的工作、學習等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惡劣影響。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所引起的缺氧和CO2潴留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酸堿平衡失調的表現被作為本病的發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礎,并且決定了該病的發生和發展,也影響它的轉歸。
在臨床觀察中發現,經過3 d的治療后,治療組應用PGE1霧化吸入治療前后PaO2和PaCO2的變化顯著(P
前列腺素(PG)存在于許多生理組織中,由花生四烯酸轉化成多種形式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的作用廣泛復雜,按結構可分為A、B、C、D、E、F、G、H、I等類型,各類型的前列腺素對不同的細胞,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前列腺素作為組織激素廣泛存在于器官組織中,在細胞受損時必然涉及前列腺素系統。急性呼衰常見于失血性休克、內毒素休克、燒傷、敗血癥、肺栓塞以及長時間應用呼吸機等情況。在上述情況下均可發現循環系統中前列腺素水平的改變,前列腺素的變化與肺有密切的關聯[8]。前列腺素E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從而減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壓。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前列腺素廣泛分布于神經系統,對神經傳遞質的釋放和活動起調節作用。PGE1具有選擇性的擴張肺血管,改善通氣與血流比值,減少無效腔通氣[9]。PGE1也可通過抑制肺組織脂質過氧化物水平的升高,從而起到解痙平喘的作用[10-11]。Kazui等[12]給失血性休克犬輸注PGE1,導致肺血流動力學的改善,明顯降低了肺動脈壓與肺血管阻抗,與對照組相比還明顯降低了跨肺泡床壓力梯度,組織學檢查證明經PGE1治療,肺間質水腫有所減輕。PGE1尚可對抗PGD2、PGF的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反應,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以促進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合成,穩定肥大細胞,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13]。PGE1亦是一種選擇性肺血管擴張劑能有效降低肺動脈壓[14],降低肺循環阻力,減輕右心負荷,使右心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增加心輸出量。PGE1的上述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氣,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糾正呼衰,療效確切。臨床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前列腺素E1與喘可治霧化吸入治療AECOPD,可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和肺功能指標,臨床療效比較顯著[15]。
目前對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治療大多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無創呼吸機能有效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患者,改善患者的重癥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癥狀情況及肺功能[16-18]。
霧化是通過噴嘴或用高速氣流使液體分散成微小液滴的操作。被物化的眾多分散液滴可以捕集氣體中的顆粒物質。通過氣體霧化將液體經過特殊裝置化成小滴,成霧狀噴射出去,易于進入氣道而發揮作用。它能增強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溶酶體膜的穩定性,抑制免疫反應和降低抗體合成,從而使組胺等過敏活性介質的釋放減少和活性降低,并能減輕抗原抗體結合時激發的酶促過程,抑制支氣管收縮物質的合成和釋放而減輕平滑肌的收縮反應。PGE1靜注聯合喘可治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治療組患者血氣分析、肺功能指標顯著改善,并優于對照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15]。
PGE1霧化吸入較傳統用藥有明顯的優勢,可使氣道獲得較高的藥物濃度并且充分發揮局部作用,可避免或減少患者全身性藥物不良反應。文獻[19]研究表明,單肺通氣前右側肺霧化吸入0.2 μg/kg PGE1能減少肺內分流,改善氧合。綜上所述,PGE1霧化吸入用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的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顯著緩解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的癥狀,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值得廣大臨床醫生借鑒、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2]代亞東.支氣管哮喘藥物治療的新進展[J].吉林醫藥,2008,29(19):1689-1691.
[3]呂昊澤,劉仲祥,侯松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聯合噻托溴銨治療老年支氣管哮喘效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6):4001-4002.
[4]劉春云,劉永平,龔享文.前列地爾藥理學研究進展及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2,31(11):648-651.
[5]劉紅衛.簡述前列腺素E1的臨床新用途[J].當代醫藥論叢:下半月,2013,11(11):16-17.
[6]陳倩霞.硫酸沙丁胺醇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0,28(2):230-232.
[7]潘玉輝,李穎超,邱躍靈,等.正確使用吸入裝置及教育管理應用于COPD及哮喘患者的價值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0):1924-1925.
[8] Demling R H.The pathogenesi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trauma and sepsis[J].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0,60(6):1373-1390.
[9]畢筱剛,周鳳麗,張天托,等.前列腺素E1對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肺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01,17(6):429-430.
[10]韋俊,丁華榮,梁自乾.前列腺素E1對煙霧吸入性肺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廣西醫學,2012,34(8):992-995.
[11]趙隴,雷軍,夏薇,等.前列腺素E1對支氣管哮喘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997,7(2):1-3.
[12] Kazui T,Webb W R,Wax S D.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1 on the lung in hemorrhagic shock[J].Surgical Forum,1976,27(62):187-189.
[13]宮子超.前列腺素E1治療支氣管哮喘40例[J].臨床薈萃,1996,11(4):173
[14]郭振輝,葉曜芩,景炳文,等.前列腺素E1聯合氧療對肺動脈高壓的作用[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50-51.
[15]喬云峰,王冬梅.前列腺素E1聯合喘可治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9):126-128.
[16]⒀.無創呼吸機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24-26.
[17]訾春雷,趙亞君,馬鑫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重度支氣管哮喘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76-77.
[關鍵詞] 臨床 研究設計 原則
健康網訊:
一、對照的原則(一)對照的概念和意義 對照指的是在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確立可供相互比較的組別。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這是唯物辨證法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疾病的發生、轉歸、預后往往不是單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氣候、飲食、社會狀況、個體稟賦、心理活動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進程和預后。不少疾病如感冒、潰瘍病、早期高血壓、紅班狼瘡等有自愈或自行緩解的傾向。如果不通過對照,對非處理因素加以控制,則難以識別研究過程中有關因素對于疾病的發生或結局的影響作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評價藥物療效的臨床試驗中,不設立對照組所帶來的缺陷尤其顯而易見。例如黃疸的消退、支氣管哮喘的緩解,紅班狼瘡的緩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響的結果,或者疾病自身的表現,抑或藥物的治療效應,沒有對照,無從得出結論。 對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鑒別處理因素、非處理因素的差異,從而確認處理因素的真實效應。合理的均衡的對照可使組間的非研究性措施處于相等狀態,使組間的基線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從而提高了結論的真實性。 必須強調,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對照,難以比較、鑒別;而有了對照,但不是均衡,就失去對照的意義。我們以后將要談到的對于實驗數據的統計學分析,也是以對照的均衡為前提的。(二)對照的方法1、空白對照 指在對照組不加任何處理的“空白”條件下進行觀察、研究。如動物中的誘癌試驗,需設立與實驗組動物種屬、窩別、性別、體重均相同的空白對照組,以排除動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響。在觀察某種新免疫制劑對某種傳染病的預防效果時,采取免疫組與空白組的對比觀察,比較兩組的血清學和流行病學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說明這種免疫制劑的作用。2、實驗對照 指在一定實驗條件下所進行的觀察、對比。例如觀察中藥霧化吸入劑對于支氣管哮喘的作用,為了排除單純霧化作用的效應,應該設立包括不加中藥的霧化吸入組(如水液霧化吸入)。臨床試驗中的復合對照屬于實驗對照的范圍。3、標準對照 以正常值或標準值作為對照,以及在所謂標準條件下進行觀察的對照。研究藥物的療效時,可以公認的常規有效療法作為對照。 “標準”的建立,或療效的“公認”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應用標準對照的研究,在進行結論推導時要特別慎重。4、自身對照 如用藥前后的自身對比觀察;或是對照與實驗在同一對象身上進行,例如身體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或同一對?在觀察的不同時期接受不同的療法,然后比較它們的差異,這種方法也稱為自身交叉對照。自身對照或自身交叉對照的應用受一定條件的限制,結論的推導也應慎重。5、相互對照 各實驗相互為對照。如中醫各種不同證候的對照;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結合組治療急性心梗的對照等。 兩組或多組在同一時間的比較、觀察也稱平行對照。6、配對對照 根據研究目的,把對實驗結果(或效應指標)有影響的有關條件(如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對象配成對子,再把每一對子中的研究對象隨機地分配到各比較組中去。在臨床試驗中,如果實施隨機雙盲對照,配對對照的使用常受到限制。病例-對照研究 ,常要求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個體按一定條件(可能的混雜因素)進行配比,也稱配對對照。7、歷史對照 又稱文獻對照或回顧對照。是以本人或他人過去的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作比較。歷史對照要特別注意比較資料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資料中的研究對象、條件、環境等都很難與本次試驗保持一致,可比性差,歷史對照一般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種疾病(如癌腫)治療過程中的非處理因素(如生活條件、心理、一般藥物治療)不易影響它的療效,且誤診率低,評價療效指標(如生存率、病死率)相當穩定,歷史對照的結論還是可取的。既往在評價鏈霉素對于粟粒型肺結核時,就是以歷史對照為依據的。8、安慰對照 是空白對照的特殊類型。目的在于克服對照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常用無明顯藥理作用的制劑,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劑要求在外觀、顏色、形狀與試驗藥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術也被視為安慰對照。臨床試驗中,使用安慰劑對照要特別謹慎,注意其在醫療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藥的安慰對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難,有待探索解決。二、隨機的原則(一)隨機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義 在抽樣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樣本時,每一個研究對象或觀察單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機會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對象主觀意愿所左右。 隨機化的概念是根據“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的特性而規定的。 隨機化的意義在于使被抽取的觀察對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來源的總體人群,并使各比較組間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過程中,對照組與實驗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種藥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疾病分期等)應該是盡量一致的,均衡的。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隨機化。(二)常用隨機分配的方法 隨機化的方法很多,現將臨床研究中常用的隨機分配方法簡述如下: 1、簡單隨機化(Simple Randomization) 簡單隨機化可通過拋擲硬幣、抽簽、摸球、查隨機數字表或應用操作計算器的隨機數字健來完成。 拋硬幣、抽簽或摸球通常用于從理論上說明隨機分配方法的實施和意義。當試驗涉及的例數較少時,也不無視為簡單可行的方法,但因臨床試驗的例數往往較多,使用這幾種方法對研究對象分組,便顯得很不方便。 隨機數字表常用于抽樣研究及對樣本的分組隨機化。表中各數字相互獨立,并可按需要視相鄰的數字為任意位數的組合,無論從橫行、縱列或斜向等各種順序均呈隨機狀態。使用時可任意從任何一個數字開始,按任意順序取用,但起始數字代表的位數(如個位、十位、百位)和錄用順序應預先有所規定,不能在同一次錄用中隨意變更。 數字的隨機排列也可通過操作計算器(通常為供統計用的計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鍵來完成。 下面是應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將20名合格受試者隨機分配至甲、乙兩組的例子,其步驟如下: (1)依次編好1、2、3……20的順序,(此順序即為以后進入研究的合格受試者的序號) (2)通過隨機數字表或操作計算器上的INV RAN鍵完成隨機數字的排列,將所得之隨機數字,按1、2、3……20的順序排列,(每按一次INV RAN鍵即得一個0-1之間的隨機數字,可僅取末兩位數)。 現將所得之隨機數字依次排列如下表:──────────────────────────────────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隨機 21 32 66 44 35 78 43 19 77 48 59 67 72 34 33 56 88 91 61 27數字:────────────────────────────────── (3)令末位數為單數的隨機數字相應的序號的研究對象分配至甲組(也可為乙組),雙數和零者進入乙組(也可為甲組)。 按此規定則有: 甲組:序號為1,5,7,8,9,11,12,15,18,19,20的受試者。 乙組:序號為2,3,4,6,10,13,14,16,17的受試者。 (4)平衡兩組例數:上述甲乙兩組例數不等,甲組為11例,乙組為9例,若要使兩組例數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續查隨機數字,再按INV RAN鍵,得一隨機數字36,將其除以甲組例數,得余數
,如本例為36÷11得余數3,則原屬甲組中第三位(即序號為7)的受試者需調至乙組。 若兩組例數仍不等,依上法繼續操作,直至兩組例數相等。 (5)隨機分配卡的編制:隨機分配卡的內容包括: 序號: 組別: 隨機數字: 治療方法: 按(1)-(4)步驟所得分組結果,分別填寫好1-20的隨機分配卡,則序號為1的隨機分配卡為:序號:1 組別:甲隨機數字:21 治療方法:(可根據具體研究計劃填上,如止咳Ⅰ號沖劑) (6)隨機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編上號碼,信封編號應與內含之卡片序號相同。 (7)將內含隨機卡之信封按編號依次排好。 (8)隨機分配卡由專人保管,當合格受試者進入研究時,按其進入之順序拆開序號相同的信封,根據其中卡片的規定分組和醫囑給予治療,不得作任何更改。 簡單隨機化的方法簡便,可行。隨著受試病例數的增加,兩組間例數不等的機會減少,如受試病例達到100名時,兩組的病例數比為6∶4的概率稍大于0.05。在超過200例時,兩組例數更為接近,其組間的可比性也較好。新藥的臨床研究,常為多中心協作,同一單位的觀察例數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組間例數。 若確需進行組間例數不等比例的隨機分組,如甲組:乙組=3∶1,則可規定遇隨機數字末位數為: 1,2,3,5,6,7者分至甲組 4,8者分至乙組 0,9棄去(這種不等的隨機對照,有它的缺陷,這將在后面加以討論。)2、區組隨機化根據受試者進入研究的時間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內含相等例數的若干區組,而后,區組內的受試者被隨機分配至不同組別。舉例如下:將24名病人作區組隨機分配至甲、乙兩組。其步驟為: (1)令每一區組內含4名受試者,則有下列六種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隨機數字表,得1-6這六個數字的隨機順序,若為5,3,2,1,6,4,則最早進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種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組,即依次為乙、甲、乙、甲。其余類推。 區組隨機化具有下述的優點: (1)有利于保持組間例數的均等,即使末一區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兩組相差的例數最多不超過區組所包含的例數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組間的可比性。若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時間性或季節性,則輕重病例進入研究的時間可能相對集中。如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組,在研究的最早階段,兩組例數相等的機會甚少,這樣有可能使重癥(或輕癥)病人較多地被分配至某一組別,造成組間輕、重病人的構成不一樣。按區組隨機化分配病例時,有可能克服這一缺陷。這是由于同一區組的病例總是在相對集中的時間被納入研究,他們同屬于重癥或輕癥,而任一區組的分配結束時,兩組例數又總是相等,因此,即使在研究過程的任一時點中止,組間輕、重病人的構成總是十分接近。 區組隨機化的主要缺點在于如果不是雙盲試驗,同時研究者又知道區組的含量大小,則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區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組去向,而導致選擇性偏倚或期望性偏倚的產生。1、分層隨機化 根據對疾病的轉歸,預后可能產生影響的有關因素或臨床特征(如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將進入研究的受試者分為若干層次,然后在層內再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不同組別。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預后因素包括起病后至接受治療的時間、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癥等。據此,可作如下分層: ━━━━━━━━━━━━━━━━━━━━ 發病到治療時間 梗塞部位 合并癥 ──────────────────── ≤24小時 前壁 否 >24小時 非前壁 有 ━━━━━━━━━━━━━━━━━━━━上述各層次進行組合,可得2×2×2=8層次,則其分層隨機分組將如下如所示: 表5-1 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層隨機分組示意圖━━━━━━━━━━━━━━━━━━━━━━━━━━━━━━━━━━━ 合格受試者 發病至治療時間 梗塞部位 合并癥 分組 ──────────────────────────────────── 試驗組 ─── ─有─R │ │ │ 對照組..... │ ─ 前壁 │ . │ │ │ 試驗組 ─ .─┤ │ ─無─R │ . │ │ 對照組 .... │ │ . │ ─ ≤24h │ 試驗組 ──┤ │ │ ─有─R │ . │ │ │ │ 對照組 ... │ │ │ │ . │ │ ─ 非前壁 │ 試驗組 ───試 驗 │ ─無─R │ . │ 組 │ 對照組 ... │ AMI │ . │ │ 試驗組 ──┤ │ ─有─ R │ . │ │ │ 對照組 ..... 對 照 │ ─ 前壁 │ . │組 │ │ │ 試驗組 ──┤ │ │ ─無─ R │ . │ │ │ 對照組... │ │ │ . │ ─>24h │ 試驗組 ──┤ │ ─有─R │ . │ │ │ 對照組... │ ─ 非前壁 │ . │ │ 試驗組 ─ ─無─R │ . 對照組.. ━━━━━━━━━━━━━━━━━━━━━━━━━━━━━━━━━━━━ R:隨機分配 由上表可見:分組的最后結果是兩組中病者有關接受治療時間、梗塞部位、合并癥的有無等重要預后因素或臨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樣本含量較大(例如200以上)時,簡單隨機化常可保證組間的可比性,顯然不需要進行分層隨機分配;樣本太小,分層過多,則難以實施。研究對象在100-200之間,有2至3個重要影響因素,每個因素又有2-3個水平時,應用分層隨機較恰當。(三)與隨機化有關的某些問題的討論 1、半隨機化分配 除上述隨機化方法外,尚有半隨機化分配者,即根據受試者的生日(單、雙數)、住院號(單、雙數)安排組別。當進行大樣本研究時,如社區人群的試驗,半隨機化分配受試者具有簡便,同時也能較好地達到組間均衡。臨床試驗常因研究對象數量尚少,半隨機化難以達到組間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2、非隨機化分配臨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診順序的單、雙數分配至甲、乙組,并稱之為“半隨機化”分配方法。這實際上是對半隨機化含義的誤解,因為按這種方法,在確定第一名病人的組別后,其余所有研究對象將會分配到哪一組,就完全可以預先知道,這與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隨機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則”相去甚遠。這種方法屬于非隨機化的分配。2、不等的隨機化對照 臨床試驗中試驗組與對照組的例數比例以1∶1為佳。這是因為這種1∶1的比例符合隨機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則”,在1∶1的情況下,進行組間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時,統計效能最高(當α=0.05時,其統計效能─把握度,達95%)。因為臨床試驗中的藥物屬于試驗性藥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證實,因而有可能更多地關注試驗藥物,讓其在較多的受試者身上進行重復,可以適當地增加試驗組與對照組的例數比例,然而這種比例的擴大也應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條件(例如,總例數、顯著性水平α)固定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試驗組例數的增加,統計效能在逐步降低,如試驗組與對照組例數之比為2∶1時,則統計效能降低至 0.925;若為4∶1,則降低至 0.82。由此可見,若將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圍內,尚屬可行,若超過3∶1的比例,則將使結論真實性受到較大影響。新藥臨床試驗有關法規關于組間例數比的要求(3∶1)是一個“合格”線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筆者希望,研究者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設計時,充分理解有關規定,同時也高度重視統計學的有關原則。 4、關于非隨機化對照 若以一病區的病例為試驗組,另一病區為對照組;或一醫院的病例為試驗組,另一醫院為對照組,這是非隨機化的對照,其結果必然導致組間的不均衡性,影響研究結論的真實性。 遵循隨機化原則分配研究對象的目的在于達到“組間的均衡”。因而,隨機化的成功與否自然也以“組間均衡”為主要衡量標準。研究者如果書寫有關臨床試驗的報告,除應扼要描述應用隨機分配的具體方法外,也應報告有關組間均衡性(可比性)的資料和數據。
(一)對照的概念和意義
對照指的是在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確立可供相互比較的組別。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這是唯物辨證法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疾病的發生
、轉歸、預后往往不是單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氣候、飲
食、社會狀況、個體稟賦、心理活動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進程和預后。
不少疾病如感冒、潰瘍病、早期高血壓、紅班狼瘡等有自愈或自行緩解的傾向。如
果不通過對照,對非處理因素加以控制,則難以識別研究過程中有關因素對于疾病
的發生或結局的影響作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評價
藥物療效的臨床試驗中,不設立對照組所帶來的缺陷尤其顯而易見。例如黃疸的消
退、支氣管哮喘的緩解,紅班狼瘡的緩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響的結果,或者疾病
自身的表現,抑或藥物的治療效應,沒有對照,無從得出結論。
對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鑒別處理因素、非處理因素的差異,從而確認處理因素的
真實效應。合理的均衡的對照可使組間的非研究性措施處于相等狀態,使組間的基
線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從而提高了結論的真實性。
必須強調,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對照,難以比較、鑒別;而有了對照,但
不是均衡,就失去對照的意義。我們以后將要談到的對于實驗數據的統計學分析,
也是以對照的均衡為前提的。
(二)對照的方法
1、空白對照
指在對照組不加任何處理的“空白”條件下進行觀察、研究。如動物中的誘癌
試驗,需設立與實驗組動物種屬、窩別、性別、體重均相同的空白對照組,以排除
動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響。在觀察某種新免疫制劑對某種傳染病的預防效果時
,采取免疫組與空白組的對比觀察,比較兩組的血清學和流行病學的效果,這樣才
能真正說明這種免疫制劑的作用。
2、實驗對照
指在一定實驗條件下所進行的觀察、對比。例如觀察中藥霧化吸入劑對于支氣
管哮喘的作用,為了排除單純霧化作用的效應,應該設立包括不加中藥的霧化吸入
組(如水液霧化吸入)。臨床試驗中的復合對照屬于實驗對照的范圍。
3、標準對照
以正常值或標準值作為對照,以及在所謂標準條件下進行觀察的對照。研究藥
物的療效時,可以公認的常規有效療法作為對照。
“標準”的建立,或療效的“公認”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應用標準對照的
研究,在進行結論推導時要特別慎重。
4、自身對照
如用藥前后的自身對比觀察;或是對照與實驗在同一對象身上進行,例如身體
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或同一對?在觀察的不同時期接受不同的療法,然后比較它們
的差異,這種方法也稱為自身交叉對照。自身對照或自身交叉對照的應用受一定條
件的限制,結論的推導也應慎重。
5、相互對照
各實驗相互為對照。如中醫各種不同證候的對照;中藥組、西藥組、中西藥結
合組治療急性心梗的對照等。
兩組或多組在同一時間的比較、觀察也稱平行對照。
6、配對對照
根據研究目的,把對實驗結果(或效應指標)有影響的有關條件(如年齡、性
別、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對象配成對子,再把每一對子中的研究對象隨機
地分配到各比較組中去。在臨床試驗中,如果實施隨機雙盲對照,配對對照的使用
常受到限制。病例-對照研究,常要求病例組與對照組的個體按一定條件(可能的
混雜因素)進行配比,也稱配對對照。
7、歷史對照
又稱文獻對照或回顧對照。是以本人或他人過去的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作
比較。歷史對照要特別注意比較資料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資料中
的研究對象、條件、環境等都很難與本次試驗保持一致,可比性差,歷史對照一般
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種疾病(如癌腫)治療過程中的非處理因素(如生活條
件、心理、一般藥物治療)不易影響它的療效,且誤診率低,評價療效指標(如生
存率、病死率)相當穩定,歷史對照的結論還是可取的。既往在評價鏈霉素對于粟
粒型肺結核時,就是以歷史對照為依據的。
8、安慰對照
是空白對照的特殊類型。目的在于克服對照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常用無明顯藥理作用的制劑,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劑要求在外觀、顏
色、形狀與試驗藥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術也被視為安慰對照。臨床試驗中,
使用安慰劑對照要特別謹慎,注意其在醫療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藥的安慰對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難,有待探索解決。
二、隨機的原則
(一)隨機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義
在抽樣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樣本時,每一個研究對象或觀察單位都有完全均等
的機會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對象主觀意愿所左右。
隨機化的概念是根據“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的特性而規定的。
隨機化的意義在于使被抽取的觀察對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來源的總體人群,并
使各比較組間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過程中,對照組與實
驗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種藥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齡、性別
、病情輕重、疾病分期等)應該是盡量一致的,均衡的。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
之一就是隨機化。
(二)常用隨機分配的方法
隨機化的方法很多,現將臨床研究中常用的隨機分配方法簡述如下:
1、簡單隨機化(SimpleRandomization)
簡單隨機化可通過拋擲硬幣、抽簽、摸球、查隨機數字表或應用操作計算器的
隨機數字健來完成。
拋硬幣、抽簽或摸球通常用于從理論上說明隨機分配方法的實施和意義。當試
驗涉及的例數較少時,也不無視為簡單可行的方法,但因臨床試驗的例數往往較多
,使用這幾種方法對研究對象分組,便顯得很不方便。
隨機數字表常用于抽樣研究及對樣本的分組隨機化。表中各數字相互獨立,并
可按需要視相鄰的數字為任意位數的組合,無論從橫行、縱列或斜向等各種順序均
呈隨機狀態。使用時可任意從任何一個數字開始,按任意順序取用,但起始數字代
表的位數(如個位、十位、百位)和錄用順序應預先有所規定,不能在同一次錄用
中隨意變更。
數字的隨機排列也可通過操作計算器(通常為供統計用的計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鍵來完成。
下面是應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將20名合格受試者隨機分配至甲、乙兩組的例子,
其步驟如下:
(1)依次編好1、2、3……20的順序,(此順序即為以后進入研究的合格
受試者的序號)
(2)通過隨機數字表或操作計算器上的INVRAN鍵完成隨機數字的排
列,將所得之隨機數字,按1、2、3……20的順序排列,(每按一次INVR
AN鍵即得一個0-1之間的隨機數字,可僅取末兩位數)。
現將所得之隨機數字依次排列如下表:
──────────────────────────────────
序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隨機2132664435784319774859677234335688916127
數字:
──────────────────────────────────
(3)令末位數為單數的隨機數字相應的序號的研究對象分配至甲組(也可為
乙組),雙數和零者進入乙組(也可為甲組)。
按此規定則有:
甲組:序號為1,5,7,8,9,11,12,15,18,19,20的
受試者。
乙組:序號為2,3,4,6,10,13,14,16,17的受試者。
(4)平衡兩組例數:上述甲乙兩組例數不等,甲組為11例,乙組為9例,
若要使兩組例數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續查隨機數字,再按INVRAN鍵,得一隨機數字36,將其除以甲組例
數,得余數,如本例為36÷11得余數3,則原屬甲組中第三位(即序號為7)
的受試者需調至乙組。
若兩組例數仍不等,依上法繼續操作,直至兩組例數相等。
(5)隨機分配卡的編制:隨機分配卡的內容包括:
序號:組別:
隨機數字:治療方法:
按(1)-(4)步驟所得分組結果,分別填寫好1-20的隨機分配卡,則序
號為1的隨機分配卡為:
序號:1組別:甲
隨機數字:21治療方法:(可根據具體研究計劃填上,如止咳Ⅰ號沖劑)
(6)隨機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編上號碼,信封編號應與內含之卡片
序號相同。
(7)將內含隨機卡之信封按編號依次排好。
(8)隨機分配卡由專人保管,當合格受試者進入研究時,按其進入之順序拆
開序號相同的信封,根據其中卡片的規定分組和醫囑給予治療,不得作任何更改。
簡單隨機化的方法簡便,可行。隨著受試病例數的增加,兩組間例數不等的機
會減少,如受試病例達到100名時,兩組的病例數比為6∶4的概率稍大于0.05。
在超過200例時,兩組例數更為接近,其組間的可比性也較好。新藥的臨床研究
,常為多中心協作,同一單位的觀察例數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組間例數。
若確需進行組間例數不等比例的隨機分組,如甲組:乙組=3∶1,則可規定
遇隨機數字末位數為:
1,2,3,5,6,7者分至甲組
4,8者分至乙組
0,9棄去
(這種不等的隨機對照,有它的缺陷,這將在后面加以討論。)
2、區組隨機化
根據受試者進入研究的時間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內含相等例數的若干區組,而后,
區組內的受試者被隨機分配至不同組別。舉例如下:將24名病人作區組隨機分配
至甲、乙兩組。其步驟為:
(1)令每一區組內含4名受試者,則有下列六種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隨機數字表,得1-6這六個數字的隨機順序,若為5,3,2,1
,6,4,則最早進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種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組,即依
次為乙、甲、乙、甲。其余類推。
區組隨機化具有下述的優點:
(1)有利于保持組間例數的均等,即使末一區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兩組相
差的例數最多不超過區組所包含的例數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組間的可比性。若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時間性或季節性
,則輕重病例進入研究的時間可能相對集中。如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組,在研究的
最早階段,兩組例數相等的機會甚少,這樣有可能使重癥(或輕癥)病人較多地被
分配至某一組別,造成組間輕、重病人的構成不一樣。按區組隨機化分配病例時,
有可能克服這一缺陷。這是由于同一區組的病例總是在相對集中的時間被納入研究
,他們同屬于重癥或輕癥,而任一區組的分配結束時,兩組例數又總是相等,因此
,即使在研究過程的任一時點中止,組間輕、重病人的構成總是十分接近。
區組隨機化的主要缺點在于如果不是雙盲試驗,同時研究者又知道區組的含量
大小,則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區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組去向,而導致選擇性偏倚或
期望性偏倚的產生。
1、分層隨機化
根據對疾病的轉歸,預后可能產生影響的有關因素或臨床特征(如年齡、性別
、病情、病程等),將進入研究的受試者分為若干層次,然后在層內再將受試者隨
機分配至不同組別。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預后因素包括起病
后至接受治療的時間、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癥等。據此,可作如下分層:
━━━━━━━━━━━━━━━━━━━━
發病到治療時間梗塞部位合并癥
────────────────────
≤24小時前壁否
>24小時非前壁有
━━━━━━━━━━━━━━━━━━━━
上述各層次進行組合,可得2×2×2=8層次,則其分層隨機分組將如下如所示
:
表5-1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層隨機分組示意圖
━━━━━━━━━━━━━━━━━━━━━━━━━━━━━━━━━━━
合格受試者發病至治療時間梗塞部位合并癥分組
────────────────────────────────────
試驗組───
─有─R││
│對照組.....│
─前壁│.│
││試驗組─.─┤
│─無─R│.│
│對照組....│
│.│
─≤24h│試驗組──┤
││─有─R│.│
│││對照組...│
│││.│
│─非前壁│試驗組───試
驗
│─無─R│.│組
│對照組...│
AMI│.│
│試驗組──┤
│─有─R│.│
││對照組.....對
照
│─前壁│.│組
│││試驗組──┤
││─無─R│.│
││對照組...│
││.│
─>24h│試驗組──┤
│─有─R│.│
││對照組...│
─非前壁│.│
│試驗組─
─無─R│.
對照組..
━━━━━━━━━━━━━━━━━━━━━━━━━━━━━━━━━━━
━R:隨機分配
由上表可見:分組的最后結果是兩組中病者有關接受治療時間、梗塞部位、合
并癥的有無等重要預后因素或臨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樣本含量較大(例如200以上)時,簡單隨機化常可保證組間的可比性,顯
然不需要進行分層隨機分配;樣本太小,分層過多,則難以實施。研究對象在100
-200之間,有2至3個重要影響因素,每個因素又有2-3個水平時,應用分層
隨機較恰當。
(三)與隨機化有關的某些問題的討論
1、半隨機化分配
除上述隨機化方法外,尚有半隨機化分配者,即根據受試者的生日(單、雙數
)、住院號(單、雙數)安排組別。當進行大樣本研究時,如社區人群的試驗,半
隨機化分配受試者具有簡便,同時也能較好地達到組間均衡。臨床試驗常因研究對
象數量尚少,半隨機化難以達到組間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
2、非隨機化分配
臨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診順序的單、雙數分配至甲、乙組,并稱之為“
半隨機化”分配方法。這實際上是對半隨機化含義的誤解,因為按這種方法,在確
定第一名病人的組別后,其余所有研究對象將會分配到哪一組,就完全可以預先知
道,這與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隨機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則”相去甚遠。這
種方法屬于非隨機化的分配。
2、不等的隨機化對照
臨床試驗中試驗組與對照組的例數比例以1∶1為佳。這是因為這種1∶1的比例
符合隨機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則”,在1∶1的情況下,進行組間數據的統計學處理
時,統計效能最高(當α=0.05時,其統計效能─把握度,達95%)。因為臨床試
驗中的藥物屬于試驗性藥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證實,因而有可能更多地關注
試驗藥物,讓其在較多的受試者身上進行重復,可以適當地增加試驗組與對照組的
例數比例,然而這種比例的擴大也應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條件(例如,
總例數、顯著性水平α)固定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試驗組例數的增加,統計效能在
逐步降低,如試驗組與對照組例數之比為2∶1時,則統計效能降低至0.925;若為
4∶1,則降低至0.82。由此可見,若將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圍內,尚屬
可行,若超過3∶1的比例,則將使結論真實性受到較大影響。新藥臨床試驗有關法
規關于組間例數比的要求(3∶1)是一個“合格”線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
筆者希望,研究者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設計時,充分理解有關規定,同時也高度重
視統計學的有關原則。
4、關于非隨機化對照
若以一病區的病例為試驗組,另一病區為對照組;或一醫院的病例為試驗組,
另一醫院為對照組,這是非隨機化的對照,其結果必然導致組間的不均衡性,影響
研究結論的真實性。
遵循隨機化原則分配研究對象的目的在于達到“組間的均衡”。因而,隨機化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4-1855-02
Theory andApplication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Song-lin1, GAO Pei-pei2
(1.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China;2.Department of Forensic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 Pattern Recogni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Summary of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and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pattern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ng; classifier;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引言
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是一種從大量信息和數據出發,在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及數學推理的方法對信息特征自動完成識別的過程。模式識別屬計算機科學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疇[1],內容非常廣泛。20世紀70年達國家開始將模式識別廣泛技術應用于刑事偵察部門[2],近年來,模式識別在我國刑事技術的應用也取得長足發展,模式識別在刑事技術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刑事科學技術水平,也極大地提高了刑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建設。
2 模式識別與模式識別系統
模式識別是對表征事物或現象的各種形式的(數值的、文字的或邏輯關系的等)特征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
模式識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3-4],一方面研究生物體(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對象的,另一方面是在給定的任務下,如何用計算機實現模式識別的理論和方法。前者屬于認知科學的范疇;后者則是通過數學家、信息學專家和計算機科學工作者研究的范圍,目前已經取得了系統的研究成果。
模式識別通常包括相互關聯的兩個階段:學習階段和實現階段,前者是對樣本進行特征選擇,尋找分類的規律構筑分類器,后者是根據分類規律對未知樣本集進行分類和識別,模式識別系統框圖如圖1所示。
■
圖1 模式識別系統框圖
1) 數據采集及預處理:
數據采集是指把被研究對象的各種信息轉換為機器可以接受的數值或符號集合。這種數值或符號所組成的空間為模式空間。為了從這些數字或符號中抽取出對識別有效的信息,必須進行預處理,包括進行二值化處理、數字濾波進行平滑去噪處理及規范化處理等。
2) 特征提取:
預處理后的信息送入特征提取模塊抽取特征用于分類器的設計。特征提取的目的是從原始信息中抽取出用于區分類型的本質特征。無論是識別過程還是訓練學習過程,都要對研究對象固有的、本質的重要特征或屬性進行量測并將結果數值化或符號化,形成特征矢量。比如,指紋識別時,提取的特征有紋理、交叉點、形狀等。特征的提取和選擇對識別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模式選擇得好,對不同類的模式就能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就能比較容易地設計出性能較高的分類器。因此特征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分類器的構造和識別的效果。
雖然特征的提取和選擇在模式識別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迄今沒有特征提取和選擇的一般方法,大多數的方法都是面向問題的。有人可能認為在處理識別問題時,模式特征取得越多越好,或者說,模式向量的維數越高,對分類器的設計越是有利。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當用一組特征做出來的分類器不能滿足要求的話,自然就會想到增加新的特征。雖然知道特征的增加同樣也會增加特征提取的困難和分類計算的復雜性,但總認為這樣可以改進分類器的性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發現當特征的數目達到某個限度后,不但不能改善分類器的性能,反而使它的工作惡化,產生這個問題的基本原因是用以設計分類器的樣本數目是有限的。為了使模式識別的結果滿意,在增加特征的同時,必須增加供學習的樣本數量。
3) 分類器設計及分類識別:
生成的模式特征空間,就可以進行模式識別的最后一部分:分類器設計及分類識別。該階段最后輸出的可能是對象所屬的類型,也可能是模型數據庫中與對象最相似的模式編號。分類器設計及分類識別通常是基于已經得到分類或描述的模式集合而進行的。這個模式集合稱為訓練集,由此產生的學習策略稱為監督學習。學習也可以是非監督性學習,在此意義下產生的系統不需要提供模式類的先驗知識,而是基于模式的統計規律或模式的相似性學習判斷模式的類別。分類器設計及分類識別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模式識別方法:模板匹配、統計模式識別、句法(或結構)模式識別、模糊模式識別和神經元網絡模式識別。
3 模式識別方法
3.1 模板匹配
模板匹配是一種相對簡單的也是早期常用的模式識別方法之一。匹配是模式識別的一種分類操作,主要是判斷同一類的兩個實體特征間的相似性。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主是利用實體的特征進行模板匹配。但是該方法計算量非常大,同時該方法的識別率嚴重依賴于已知模板,如果已知模板產生變形,會導致錯誤的識別結果。
3.2 統計模式識別
統計模式識別理論是一種相對較為完善和成熟的識別理論。統計模式識別,又稱決策理論識別,該方法基于模式的統計特征,用一個n維特征空間(特征集)來描述每個模式,然后基于概率論矩陣理論等知識,利用合適的判別函數,將這個n維特征空間劃分為m個區域,即類別。特征值分布函數可以通過指定或學習得到。統計模式識別經常用于解決分類問題。現在研究的一個熱點-支持向量機就是基于統計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個新的模式識別方法。
3.3 結構(句法)模式識別
結構(句法)模式識別主要是基于特征的結構相關性將復雜的模式用簡單的子模式或基元遞歸來描述,這種描述與文字中的句子通過多個單詞來描述相似。
3.4 神經網絡模式識別
神經網絡可看作是由大量交互的神經元構成的計算系統[5],神經模式識別即是利用神經元網絡中出現的神經計算模式進行。神經元網絡允許模式可以有噪聲,若訓練得當,神經元網絡會對未知模式的類別做出正確的響應。
4 模式識別在刑事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模式識別已被廣泛應用在了刑事科學技術領域[6],如痕跡檢驗、票證印章識別、相貌識別等。
4.1 痕跡鑒別
痕跡鑒別是在刑事科學技術中廣泛應用于查證、披露和確認罪犯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指紋鑒別、足跡鑒別、掌紋及皮膚紋鑒別、槍彈痕跡鑒別、兇器及作案工具鑒別和汽車輪胎等其它痕跡的鑒別。其中指紋識別[7,8]最為常用,經專家證實,每個人的手指、腳、腳趾內側表面的皮膚凸凹不平產生的紋路會形成各樣的圖案,而這些皮膚的紋路在圖案、斷點和交叉點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這種唯一性,就可將一個人同他的指紋對應起來,從而識別出對應的案犯。現代公安系統中的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即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自動識別,并與人工認定相結合,效果十分顯著。這種識別技術還可以用于金融、保險、出入境安全通道、醫療卡、安全系統等重要業務的身份鑒別。
4.2 票證印章識別
票證包括護照、支票、銀行信用卡、股票、國庫券、發貨票、產權證、工作證等有價證券、證件和票據,一般票證均采取相應的高新技術防偽措施如在票證上印刷上有特殊花紋、加金屬線和熒光粉材料等。除了用一些簡易的紫外線方法檢驗外,通常可將形成防護信息轉換成代碼均勻散布在票證上[2],鑒別時只需將防護信息代碼提取出來由計算機進行自動識別,如直接通過刷卡、掃描等方式即可鑒別真偽。
4.3 生物特征識別
所謂生物特征識別是指通過計算機與生物統計學等手段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別[9,10]。生理特征多為先天性的;行為特征則多為后天性的。同時用于身份鑒別的生物特征應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和可接受性等特點。
基于生理特征的識別技術包括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掌紋識別、手形識別、人耳識別、基因識別及紅外溫譜圖識別等。基于行為特征的識別技術主要有步態識別、擊鍵識別和簽名識別等。
5 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快速發展,模式識別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模式識別技術越來越完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模式識別技術在刑事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應用,將為刑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刑事科學的現代化進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邊肇祺,張學工.模式識別[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 賈鐵軍,李錦.人工智能在刑事技術中的應用[J].刑事技術,2002,(6):56-60.
[3] 嚴紅平,潘春洪.模式識別簡述[J].自動化博覽.2006(2):22-26.
[4] 熊超.模式識別理論及其應用綜述[J].中國科技信息,2006(6):171-172.
[5] 潘盛輝,韓峻峰.基于神經網絡的模式識別及其應用[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0,11(4):33-36.
[6] 賈玉文,張書杰.刑事科學技術[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7] 楊宏林,吳陳.指紋識別方法綜述[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3,17(3):37-42.
[8] 謝健陽,李鐵才,唐降龍,等.指紋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3):156-157.
【基金項目】2012年廣東省質量工程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S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是農科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作為一門方法論的科學,它對于學生科學研究的訓練、科研素養的提高以及指導農業生產實踐,均具有重要意義[1-2]。我國各高等農業院校開設《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具有悠久的歷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課程教學體系。二十多年來,我們堅持實踐,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在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前提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嘗試,不斷完善教材體系、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就《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相關問題談一些體會與思考,以期與同行進行交流。
1.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其在農業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地位
作為專業的基礎課,《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以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遺傳學等課程為基礎,主要介紹田間試驗設計、試驗結果的整理與統計分析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設計試驗方案并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也為今后從事畢業論文和開展科學研究打好方法論基礎。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試驗方案的制定,試驗誤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講述田間試驗誤差的來源、土壤差異、控制誤差的小區技術、試驗設計、實施規則以及試驗數據的獲取。第二部分從試驗數據最簡單的描述統計開始,進而介紹研究對象總體的理論分布、統計數的抽樣分布以及統計數的理論概率。第三部分在誤差理論的基礎上引入通過假設測驗進行統計推斷的基本方法,介紹平均數比較的u測驗和t測驗,然后進一步介紹F測驗和x2測驗及其應用。第四部分兩個以上變數間的分析,即相關與回歸部分。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的核心內容是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的方法;統計方法重點在于方差分析和回歸相關[2-6]。
2.改革傳統的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教學方法
2.1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課程知識結構體系,突出重點,兼顧全面
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在教學過程要盡可能地與生產實際想結合,與相關領域的研究相結合。《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是在已學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試驗設計理論、拓寬試驗設計方法,提高數據處理效率,旨在增強專業研究能力,提高論文試驗的設計水平與論文質量。迄今,該課程在國外偏重于各種常用試驗設計優化及各種統計軟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國內則偏重于各種試驗設計方法和統計分析的介紹,試驗結果采用計算器一步一步計算,以求加深對試驗設計原理及統計過程的理解。這兩種教學體系前者統計手段先進,但試驗設計薄弱,不利于學生對各種試驗設計方法的靈活運用;后者突出試驗設計部分內容,但數據處理費力費時。兩者各有利弊,有待改進。
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的教學應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應介紹各種試驗設計方法的原理,又必須有這些設計方法在農業中的應用實例。因此,我們優化了該課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對于比較典型、又較常用的試驗設計(如隨機區組設計),進行詳細講解。課堂教學重點則放在各種試驗設計方法的特點、用途及相互聯系方面。至于設計步驟只按試驗小區排列圖簡述即可,結果的統計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變異來源項。因為對于大多數試驗來說,這些變異來源的平方和(SS)等統計項可用常用的計算器計算出來。如此安排授課進程,可避免課堂內容重復,并讓學生避免記憶繁瑣的統計公式,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各類試驗設計的要領,便于日后靈活運用。
2.2 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強化理論教學
任何的教學改革措施,都必須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建筑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傳統教學的授課質量,是教學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學實踐中,根據《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圖表多、公式多、計算多、學習難度大等特點,按照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以及達到的目標,可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1)對于基本概念、基礎理論以講授法為主,力求深入淺出,講深講透;(2)對于數理統計學公式,淡化演繹推理過程,著重講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啟迪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對于一些統計圖表的繪制(如田間試驗設計圖、數據資料的次數分布圖、雙變數的回歸圖等)則輔以直觀教學法。例如,在講授“田間試驗設計”一節時,其教學過程設計為:首先把不同試驗設計方法的圖例通過投影展示給學生,并用對比法簡要介紹不同設計的特點以及相關的術語,然后詳細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試驗設計圖的繪制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說明不同設計方法的適用范圍。這樣講授可以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4)對適于學生自學的內容則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5)對于計算內容較多的章節則輔以練習法。在講課過程中,避免滿堂灌,盡可能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適當設疑,活躍課堂氣氛。
2.3加強課堂討論,因材施教
解決某一特定專業問題可采用的試驗設計方法很多,但試驗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類試驗設計講授后,有必要讓學生根據各自的專業要求,最好結合自己將來的畢業論文,進行設計練習,然后組織課堂討論。在《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的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討論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學生強化對基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在科研實際中的自覺運用統計學理論和技能的能力。這種方式的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換換“口味”,避免被動的“滿堂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查閱資料、課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獨立思考,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所研究問題涉及的領域范圍、來龍去脈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
在討論過程中,可先由學生上臺介紹,再讓全體師生共同對試驗設計進行探討,提出修改意見,并作出評價。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鞏固課堂知識,能靈活運用各類試驗設計方法來解決專業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又可讓學生學以致用,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對于任課教師來說,課堂討論無疑是一次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課堂討論中,針對畢業論文的課堂討論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每個同學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個同學的畢業論文所涉及的領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過針對畢業論文的課堂討論,教師可以了解本課程知識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范圍,最后分析、歸納出這些領域對本課程特殊要求的極好機會。因此,對于每一個學生的設計練習,應予以登記、摘錄。對于典型練習,應予保留,并及時充實到教案中,以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用結合[2]。
2.4 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
本課程的內容涉及大量設計草圖與統計圖表,因此教學掛圖較多。紙質掛圖較易損壞,白布繪制的掛圖又難以修改和清洗,且攜帶不便。利用學校大多數教室都已經配備多媒體投影設備的條件,將這些圖表、公式及教學內容制成Powerpoint幻燈片實施教學,加快了授課節奏,增加課程的信息量。對于某些試驗設計的野外試驗場景,也制成幻燈片或教學錄像片,增強了教學手段的形象化和動態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提高了教學效果。
《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計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統計分析工作絕大多數都通過統計分析軟件完成。因此《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CAI課件的制作必須跟統計分析軟件“鏈接”,如可以與SAS、DPS或SPSS等分析軟件結合;教師在利用CAI課件授課時,可以通過統計分析軟件演示例題的計算過程與結果,強化學生對統計分析軟件的使用[3,6-8]。
2.5加強課后作業練習
在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學位論文時,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真正使用統計這一有效的手段時,往往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因為在課堂教學之外他們的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在他們還沒有接觸科研活動之前,這種實踐環節可以通過大量的作業來替代。
2.6 加強計算機統計分析練習
加強計算機在試驗設計,特別是在試驗結果統計分析中的應用,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將國內外各種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合理開發,使之與本課程教學內容相銜接,并利用計算機開展統計分析教學,這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目前國內外慣用的計算機統計軟件包大多具備常用試驗設計的結果統計功能。對于采用典型試驗設計,如隨機區組、拉丁方、裂區設計等方法設置的試驗,其試驗結果一般都可以用軟件包直接統計。對于由典型試驗設計演化的變種,包括混雜設計、正交設計等,仍可借助計算機按變異來源進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從而完成繁瑣的中間運算過程,提高計算效率。
在計算機日益普及的今天,許多復雜的統計分析,如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計算機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計算器統計時代對算法作太多的介紹。針對本課程上機時數有限,而現有統計軟件包功能較多,課堂上來不及詳細介紹這一現狀,計算機統計練習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鋪導,再分散進行課外練習,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這樣可使學生有較多的軟件熟悉時間,便于學生在軟件練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7-8]。
2.7 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要想使學生正確運用生物統計的知識和方法去處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必須加強學生對生物本身生長發育規律以及生物界數量現象的認識。生物界的數量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這些數量現象又是廣泛地存在變異的。正確地認識這些數量現象,將有助于我們正確地選擇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來處理試驗數據。生物統計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發現和挖掘這些蘊藏生物內部的規律,使我們對生物本身生長發育及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有更深的認識[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發生有關數據統計分析的錯誤,我們經常發現,這通常都與是否有正確的試驗設計有關。生物統計學雖然是分析試驗結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計劃有目的地收集起來的數據,經過整理、思考和統計學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經常發現有人因為缺乏統計學知識收集大量無助于分析的數據而丟失一些必要的數據,這樣的資料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確,而得不到對總體無偏的估計,使推斷的結果不夠準確,浪費了人力和物力。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加強了進行實際課題研究訓練的教學環節,特別是加大了有關試驗設計內容的實踐,使學生能夠在進行一項研究之前,根據試驗目的,按照統計學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試驗方案,開展正確的田間試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搜集資料,自己提出課題,然后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討論和研究,把課堂擴展到資料室、圖書館和實驗場地,融教、學、研為一體,充分調動了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統計學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豐富多采。對于有條件的學生,就讓他們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工作。
3.教學改革的效果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課程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課程改革的效果,不僅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而且也得到了學校教學管理專家的好評。通過反復實踐,學生抓住了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的基本要點,能夠自覺地運用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來解決科研工作中的問題。在我校歷屆園藝、農學專業的畢業論文中,絕大多數能做到正確地進行試驗設計、正確地應用統計指標、對數據進行正確的統計分析、正確地應用統計圖表對研究結果進行簡潔而清楚的表達,并且能正確地解釋試驗結果,導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于麗杰. 生物統計教學改革中的幾點認識. 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吳良歡,樓建悅,趙啟泉. 提高農科研究生試驗設計與統計教學質量的途徑探討. 高等農業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計算機技術在生物統計教學中的應用. 高等農業教育,2001,(6):56-57
[4]夏愛紅,景桂英,是雅蓓,周廣禮. 農業期刊論文中試驗設計統計方法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編輯學報,2002,14(1):23-24
[5]汪光年,吳益偉,于曉慶,汪良才. 論農業科技論文中試驗設計可比性問題. 寧波大學學報,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9,23(3):32-34
[7]李蘭會,李潭清,周榮艷,曹洪戰,賈青.整合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優化生物統計教學.教學天地,2009,(7):118-119
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我校管理系管理$902班學生為對照班,采傭傳統的常規教法進行教學;以建筑系總圖$9U2班學生為實驗班,采用完整技術為主的教學方法。將課程結構進行對比分析,總結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與方法
第一節課;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學習欄間跑技術。
手段;1、簡述跨欄運動發展概況及鍛煉價值.。2,教師做完整技術示范.3,站立式起跑過3粗,欄間距8. 3--8. 5米.欄高$4厘米。
教法提示。①在上一單元課的結束部分.提前進行欄的專門性練習和與欄有關的肌肉群力量、柔韌練習.②在課的準備部分選擇一些能提高靈敏、柔韌、協調性等紊質的練習。③講清概念,啟發自覺性、趣味性。④把欄的專門練習穿插安排在}習之間屯使之既可調整運動負荷。又可使消極性休息變為積極性休息。⑤抓性存在的主妻進行糾正,如出現跳欄,也不必過多強調動作細節,主要使學生明確什么是跨欄跑,什么是跳欄跑.⑥學生練習幾次后,按照其技術掌握情況分成甲乙丙三個組,讓掌握技術較好的甲組為掌握技術中等、較差的乙、丙組做示范,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甲組則增加欄數以提高強度、
第二節課:改進欄間跑技術,學習蹲踞式起跑過欄技術。
手段al,站立式起跑欄5步過3-5欄,欄間距10, 5-11米,欄高厘米.2.蹲踞式起跑過3個欄至半程欄練習。將第2欄以后的欄架向終點傾斜240 ,以強化快速過欄意識,特別是下欄速度.
教法提示、①學習蹲踞式起跑過欄時、在起跨點上做標記,以免起跨距離太近或太遠。②欄間5步過欄練每個欄前起跨點設標記外,要求學生按教師的節拍信號進行欄間跑,以提高欄間跑速度,并獲得正確的節奏意識。③針對學生在掌握技術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動作,除教師做正確示范外·還應根據他們已具備的物理知識,從理論上加以分析,使他們獲得理性認識,幫助其糾正錯誤動作.例如用動量矩定理解釋為什么攻欄時要求上體前傾,異側臂前伸;為什么擺動腿直腿擺是錯誤的。用兩點之間的直線距最短原理來強調起跨腿應向前拉,以免欄間跑成曲線S形。④對掌握技術較好的的甲、乙組增加欄數、高度、進行計時。以強化動作提高強度和難度、并使學生清楚地懂得正確掌握欄上技術,可縮短過欄時間,對提高全程成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節課:改進提高全程跨欄跑完整技術
手段:1、全程完整練習,第九、十欄,欄間距縮短,欄高度降低.G、全程教學比次賽,欄間距、高度均按考試標準設置,后半程計時。測驗。
教法提示:①每節課練習的間歇都應另行安排專門練習。②為了提高課的密度,在整個教學中大量采用口訣法講 解提示,如起跑至第一欄以早、好、高概括,欄f可跑用高、節、直、大四字要求;擺動腿的動作以擺、、壓概括;起跨腿的動作以屈、展、平、拉、跨跑括等等。③讓技術好的同學多做示范,使學生感到學有榜樣,身邊的榜樣最具有對比性和說服力。
實驗班經過三次課的教學后,通過觀察、課堂提間和考試等方法,發現新教法對學生技術、知識和成績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課的密度及運動負荷也達到了要求.對照班用傳統教法講授、練習。在教學的開始階段。由于注重分解技術動作的練習和專門性練習,運動負荷過小,學生普遍反應活動量不夠.后期則運動負荷變化過猛,過于突然,從所測的學生脈膊數上也反映出脈膊曲線上升、下降的趨勢不夠合理,實驗班由于采用以完整練習為主的新教法.運動負荷量和強度的變化比較合理,不論是受試者的自身感覺,還是教師的觀察及脈膊測定都明顯地顯示出新教學法的良好教學效黑。負荷最高點出現的時間及最高脈膊數均達到高校體育課的要求,全班平均最高脈膊數,
一、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是以教學質量為監控與評價對象,對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環節進行系統監控與評價,通過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外顯行為表現及相關認知表現分析來獲取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評價,并對教學效果實行反饋控制的過程[2]。評價是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中心工作,從學科出發,研究團隊由點到面地進行了系統研究,即由學生個體-班級群體-學校整體-全市學科,進而推廣到學校總體的教學質量進行了監控與評價,歷時四年對連續兩屆全體學生進行了全程監控、研究與評價,達到了預期效果。對其間采取的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3]兩種主要研究手段的詮釋和應用如下。
1.定量研究
研究者以“宏杰公司”的分析軟件為分析工具,以監控對象高中入學成績(簡稱入口成績)為評價基點,用教育統計學原理對原始數據加以分析,對其高中階段學業的階段性成績和終結性成果進行預測,將其學科模塊監測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實踐考查、高三高考適應性考試和高考成績與之對照作出量化評價。評價結果可定量獲取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情況以及與之對應的教師教學情況和學校管理水平。
(1)數據分析
研究者以我市當屆高中學生中有本市中考、學業水平考試且有當屆高考成績的學生為樣本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基礎數據計算采用我市普通高中網上招生數據庫統計出的各校錄取的高一新生的總分分數分布情況和各中考學科分數分布情況,設置一個適合本屆學生實情的分值分數段,根據統計公式預測出該校學生各科學業水平考試應達到的A等率、B等率、C等率以及高考一本、二本、三本和專科應達到的上線率(簡稱入口預測),待每項階段性學業考試或高考(出口)結束后統計該校各科實際情況,兩者進行分析比較,即得入出口評價數據。同樣的方法也可將新課程實施中的全市統考(包括模塊考試)進行預測與實測對比評價。如此,我市高中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均處于質量監控之中。每項考試成績數據均可以與入口預測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反饋、指導矯正,待高考成績統計出來后,得出本屆學生三年中過程性質量監控完整數據,即可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的辦學思路和管理水平進行較為完整的評價。
(2)評價數據產生原理――以學業教育水平預測與評價為例
評價數據用宏杰公司軟件作支撐,以我市高中學生入口(中考)成績為基準,結合多年進行預測的經驗公式,對全市及各校學業水平考試等等人數和高考上線人數進行預測,作為對一屆學生學習水平、教師教學水平和學校管理水平評價的依據。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用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評價,簡述如下:
①學生屆鞏固分值(G)
G=■×100
其中:n1――本屆學生應參加學業水平考試人數。其計算方法為:高一年級入學人數-轉出外地(非統計地區)學生人數+轉入學生人數
n0――本屆學生參加學業水平考試人數。
②學科學業水平第等預測人數(Ai)
本校學科學業水平第i等預測人數Ai∑?籽jnj
nj――本校本屆入口成績第j個分數段學生人數;
?籽j――全市本屆入口成績第j個分數段學生第等率。
?籽j=■
Mj――全市本屆入口成績第j個分數段學生第等人數;
Nj――全市本屆入口成績第j個分數段人數。
③學校第學科分值yt
本校第t學科分值yt=■■×Ki
Bi――本校第學科實得第等人數;
Ki――第等權重分值;(i代表A、B、C,權重10:30:60)
④本校學業教育水平總分值Y
Y=G+∑yt(yt=1,2,……,9)
上述方法同樣適用高考預測與評價。
(3)原始數據采集說明
①中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成績轉換成100分制進行計算;
②因我市中考科目設置為上述七科,故需監控評價的生物的初始分以化學為基準,地理初始分以歷史為基準。
2.質性研究
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學校、教師及學生為個案研究對象,通過教學視導、問卷調查、資料查閱、隨堂聽課、師生訪談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學習狀況、教學行為和管理過程,分析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進而做出分析評價。同時通過教學視導深入課堂與教學一線,可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帶進學校,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初步設計的質性評價框架為:學習常規評價、實踐與操作能力評價、課堂活動評價。
質性評價由于目前研究所遇到的大量工作,無法在短期內獲得全部監控對象的有效信息,目前暫不納入學校學業教育水平評價,但研究團隊將連同數據分析形成綜合報告反饋給有關部門。
二、案例分析與評價
案例一:某校學業教育水平入出口評價
⑴學業教育水平預測:某學科全市中考91分數段人數618人,該分數段在學業水平A等人數為302人。其中某校中考該學科91分數段人數21人,則該校在這一分數段上A等預測人數為:A91=■×21=10.26,同理求得在每一分數段上A等預測人數并求和,得到該校A等的預測人數142人;同理得到B等以上的預測人數304人和C等以上預測人數447人。
⑵學科分值計算:某校高一入口總人數486人,出口人數為481人,某學科學業水平A等水平預測人數為142人,實際達到人數為128人;B等以上水平預測人數為304人,實際達到人數290人;C等以上水平預測人數為443人,實際達到人數為447人。
則該校學生屆鞏固分值:G=■×100=98.97;
該校該學科得分:y=■×10+■×30+■×60=101.42。
同理可計算其他學科得分。
(3)將各學科得分求和,加上學生屆鞏固得分,該校學業教育水平總得分:
Y=G+∑yt=1084分。
同理可計算各校學業教育水平。部分學校學業教育水平統計總分列表如下:
表中數據顯示,上述高中學校學生學業成績存在差異,反映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該統計法適用于以學校為整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綜合統計和評價,也適用于單學科的統計和評價。
2案例二:個案分析(以L、M、N三校為例。統計數據見下表和圖1)
將上表中各項指標賦予權重,可以計算出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質量監控期間,我們對上述三學校作調研進行分析:
(1)L校是城區省級示范性高中,學生入口成績相對較好,前期的學業教育監控顯示,學生學業水平達標率和A、B達標率情況良好;但在升學準備中,學校管理工作和教師教學工作松散,沒有延續之前的優勢,順勢而下,以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偏離預期較遠,只在三本、大專段達到預期,可見該校在對中低端學生的教學及管理中思路正確,成效顯著;對優等生的教學和管理需要整頓和改進。
(2)M校是一所區級普通高中,生源情況屬于全市最差的學校之一,學校領導從高一開始就有一套管理思路,“以生定教,不放棄一個學生”成為一種制度,常抓不懈。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績,該校不管是學業水平考試還是高考,除二本完成率不達標外,其余各項監控評價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特別是三本升學率特高,為全市最高水平;該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為普通中學、區縣中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做出了表率。
(3)N校位居郊區,省級示范性高中,周邊有幾所優質高中,生源情況不太理想,過程監控顯示,學生學業水平達標情況良好,但A、B達標率較低,說明學校前期和中期的教學及管理成效低微。針對該校前期和中期存在的問題,我們多次深入學校和教研組調研,與教師共同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共同制定高考復習方案,在研究團隊的指導下,每次考試學校工作細化到每生每科每題的分析,基本做到“一生一案”,將“快樂”、“素質”、“成績”[4]系列教育抓準抓實,成效特別顯著。從高考成績曲線可以看出,與同為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的L校在高端學生的培養方面走出了截然相反的兩條路子,最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三、研究成果與應用
1.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經過對兩屆學生連續四年的監控與評價的實踐研究,結合統計數據和大量的實證資料及案例分析,在明確了各部門的功能和職責的前提下,建立了有利于我市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學業成就提升與發展的監控與評價體系,即“貴陽市普通高中過程性質量監控與評價方案”,基本流程圖2。
2.研究成果的應用及其影響
我們的研究得到各級各類學校和區縣教育管理部門的高度認可,因此對各層次學校都有激勵作用,對各校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體現在:
(1)客觀公正地評價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普遍認為該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評價我市各級各類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實踐證明,監控與評價對推進學校不斷端正辦學思想,加強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學科課堂教學效率,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達到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2)為上級領導行政決策提供依據
通過該評價體系,我們可及時客觀地掌握各高中學校各階段的教育教學動態,及時研究分析對策,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做出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以高標準、高質量為追求目標的改革和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也可督促政府加強對普及高中教育的辦學力度、指導學校規范辦學行為、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們的研究成果在更廣闊的背景下也將發揮其影響力:主張不只用考試的原始成績數據衡量學校的辦學水平,使我們對學校的評價更加全面和合理,這將影響到大眾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判斷和對學校的理性選擇;為教育決策者思考公平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制定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及均衡發展策略提供了一定依據;通過對不同層次學校的個案分析,全方位、多層面分析學生發展所需的環境因素,也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依據。
(3)促進和激勵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積極性
我們的研究,即入口預測與過程性評價認同不同學校在各階段的工作成績,是調動學校積極性,促進全市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手段。該評價方案的實施,能幫助學校準確定位,改變了以往學校不擇手段抓優質生源的傾向,更多的薄弱學校注重過程管理,責任落實到位,主動積極探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在“入出口評價”中取得可喜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作為教師層面,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能為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教學時時把握方向,促使教師樹立依據人的學習規律和成長規律來辦事的生本理念,了解并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使每一個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通過自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在其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盡可能的提高。
通過實踐研究,研究團隊、學校和老師對一些問題形成了共識:在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中,進行適時監控與干預比僅進行終結性評價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入學起點低的學校,采取面向大多數學生,注重基礎性知識的教學,降低教學難度的做法是有效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出發點在于學生的發展,落腳點在于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自我監控能力的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級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決策力度。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不斷的深入研究、探索、實踐、修訂,才能得以不斷完善。
我們希望通過我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價方案的實施,建立起以推進我市高中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年度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報告為成果呈現形式的監控與評價制度,并與我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控方案整合,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實現我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勢整合與整體提升。
――――――――
參考文獻
[1] 董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人民教育,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