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4 10:28: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多媒體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多媒體的出現引發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革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教育模式的開始,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教師、學生的日常學習模式。凡是親身參加了這一實踐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多媒體進入課堂后引起的革命性變化。多媒體不僅信息量大,而且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把平時我們老師說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把老師從繁瑣的日常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也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資源真正實現了全面共享。然而世間萬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本文的主旨就是要對本人日常教學應用實踐中發現的多媒體的優勢和不足做一個全面的闡述,讓科技真正以人為本,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事業。
一、活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是以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為目的。對于多媒體的應用教師要因“材”(教材)制宜,靈活處理。不要將多媒體的運用流于形式,不切實際地濫用多媒體教學。
二、熟練操作多媒體
要想使用多媒體就要會熟練操作多媒體,當然并非只是會單純的機械操作,而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操作時能把握時機,恰到好處,將操作融入課堂教學程序而不顯凌亂。這就要求教師好學多練,提前對所講內容了然于胸,什么地方該怎么做,有一個大體的“腹稿”。
三、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注重探究性
多媒體運用上要注重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所以一張圖片、一段動畫、一個演示,甚至一句話語都要仔細斟酌,盡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去探索。
四、注重課件的制作
首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要體現自己的教學思路。現在的網絡資源很豐富,我們可以在網絡上下載各種我們需要的課件,但如果要把這些課件拿到我們的課堂上用,教師一定要進行二次的整合,要考慮課件的選材和編排是否符合你的教學需要,是否適合你的學生,是否有不必要或不夠完整的內容等,根據需要對所用課件進行合理的刪減和修改,這就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比如幻燈片制作、表格設計等,能自己設計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學課件。教師自身應積極努力地學習計算機技術,多參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積極參加各種技術性培訓,多向身邊懂技術的人請教,努力提高自身技術,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課件,當然,如果能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術更好,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
其次,多媒體的使用要有目的、有必要,不能為了使用課件而使用。在我們的教學中,有一部分老師的課件過于花哨、過于繁瑣,因而沖淡了教學主題,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比如在我觀看過的全國名師賽教的教學視頻中,老師在進行浮力教學的引課時為了引入浮力這一課題放了兩段視頻,一段是《小鯉魚歷險記》中的一個片段,一段是教師錄制的自己在水上玩水上步行球的視頻。從備課過程看教師的負擔特別重,如果教師的準備成了負擔,就嚴重地影響了他的精力,或者是嚴重干擾了他的精力用在最關鍵、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沒有這個必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沒有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教師用自己的體驗代替了學生的體驗,問題沒有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切入,影響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避免這一類現象發生,不要為了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盲目地使用教學課件,應關注其使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實效性。
在一年級的課堂中,面對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龐,迎著數十道靈動的眼神,我感覺到身上的壓力。伊始,我很認真備課,熱情對待他們。然而,課堂上他們怎么如此躁動?如此愛分心?他們的熱情持續時間怎么如此之短?我充滿苦惱。我想,必須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才能吸引住他們。于是,多媒體教學被我引進了課堂。
多媒體秉承了時展的內涵,也是科技進步的標志,在現代化的學校內勢必得到推廣。《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傳統教學難以完成,而多媒體就能為此提供技術支持。學生通過欣賞、觀察、體味、思索,能逐步形成初步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形勢,意味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不斷深入的了解和實踐中,我對運用多媒體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它讓我更好的走近學生的內心,體味孩子們單純而又快樂的思想。于是,我對于多媒體教學有了幾點感悟。
一、吸引注意,引發興趣,快樂學習
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特點就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常識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正是通過自己對現實的認識來接觸新的知識,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活動的過程。雖然與此同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還是不能持久,容易分散。但正是他們憑借興趣學習這個特點,使我們有了切入的時機。只要能吸引住這些靈動的眼神,課堂就將不再沉悶,不再枯燥。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能滿足興趣學習的要求。
絢爛的色彩,悅耳的音樂,妙趣的游戲,這一切,在一年級的學生眼里,無異于一場饕餮盛宴。依舊的躁動,那是源于激動;依舊的爭論,那是源于快樂;依然的靈動,那是對知識真正的渴望。他們看到了什么?是生活中的事物,是他們愛吃的水果,是他們熱愛的動漫,是父母和他們一起生活的畫面。這樣的課堂,他們的注意力能不集中嗎?能不充滿興趣嗎?能不快樂嗎?快樂的學習,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在我的課件《6、7的認識》里,運動場的畫面里出現的是他們自己的身影,算算幾個本班的同學?分享蘋果的是喜洋洋和灰太狼,問的問題是:“你們希望誰更多?那么該怎么辦呢?”……熟悉的生活,喜愛的動漫人物,問題情境為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二、動靜結合,啟發思維,簡單學習
多媒體還能帶來動態教學。傳統教學中,靜態呆板的板書,難免枯燥無味。尤其一年級的學生剛好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數學抽象學習自然會使他們覺得難度大、枯燥、興趣缺失。如能適時利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功能,就能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靜止的書本人物,可以“活躍”在屏幕上;靜態的圖畫可以像流水一樣變化移動;不會說話的“水果先生們”能大聲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色彩、速度、對話,抽象的事物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同時也在孩子們腦海里慢慢具體化。他們會隨著情境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問題。
三、增加容量,整合資源,充實學習
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平臺,為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同時將語音、圖像、視聽等集于一體,有效的利用時間,增加了堂課教學的容量。這對知識量不斷增大的學生而言,也是一個將自身的矛盾思維以及邏輯性思維進行有效整合的上佳途徑,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鞏固和提高。
作為新時代的一位年輕教師,我更應該不斷學習,不斷琢磨,不斷研究,克服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傳統教學有效結合,不斷完善,使多媒體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在于多媒體使用過程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能有效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可以說原來教師用來板書、輔助講解的教具準備等的時間被有效利用起來。過去教師邊解題邊講解浪費了諸多的教學時間,而利用多媒體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留給學生思考,增加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時間,豐富了學習資源,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和個人認識的形成都有很大的積極意義。而對教師來說,為教師獲得了更多自由講解的時間和空間,教學的自主性也會有很好的促進。
2.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高中數學,很多學生一提到,普遍認識都是即抽象、又單調。愛學的學生能在解題過程中享受探索的樂趣,但對于一些沒有興趣學習的學生,數學課就是兩個字“難熬”。而多媒體走入數學課堂,則為教學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影像、音樂、圖片和文字等服務教學工作開展,為學生創造聲情并茂的教學氛圍,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被動地吸引變為主動地欣賞,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堂,愿意主動地投入學習中。
3.操作性強,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高中數學學習,以學習概念為先,但任何概念都是實踐的高度概括,抽象、理解存在困難。利用多媒體手段,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并將微觀的現象進行宏觀展示,利用影音進行情景烘托,從而讓學生在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更有體會。像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就可以配上醒目的顏色,在其殊展現,由淺入深地學習。那些重難點的學習,通過有層次的學習,認識的一點點推進,重點加深印象,從而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中提升認識、突破難關。
二、高中數學教學多媒體運用的三種模式
1.探索型教學模式,以創設教學情境為中心
探索性教學模式,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輔助學生的思考與聯想,像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學習,教師就可以設計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圍繞數學問題展開質疑、探索,并進行自主的表達,之后再給予學生合作討論的機會,共同努力把所學應用到問題解決中。像學習“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師就可以模擬商品價格競猜,先由情境烘托,學生興趣被激發出來,再進行自主思考,團體討論,教師最后總結,教學過程緊密有序,質效明顯。
2.演示型教學模式,以課件演示教學為中心
演示型教學模式,指的是學生將多媒體代替板書,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素材庫結合起來利用教學軟件展示,這樣節省了部分教學實踐,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說一些數學學習中抽象、難懂的內容,就可以利用圖表、動畫等演示點線的動態變化。這樣的展示形式以激趣和加深學生印象為主要目的,也是多媒體運用中最多的內容,很適合一些需要學習數學概念和定理的內容,如學習空間幾何的位置關系、函數的周期性和最小正周期,但局限性在于只是演示。
3.研究性學習模式,以整合信息資源為中心
研究性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給學生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確定專題研究,教師充當的是引導、引發學生思考的角色,力求讓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能提升其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而這些需要的是學生對研究資料的認真閱讀和對延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重視的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專題研究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而專題展示利用相關信息技術,也能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技能水平。缺點在于學生太多的班級時間是問題。
三、高中數學教學多媒體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認真對待課件制作
多媒體課件是展開多媒體教學工作的標準配備,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教學載體,因此在多媒體的課件制作上,教師一定要認真準備,精心思考,要盡可能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展示出來,巧妙的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因此,教師也要注意自己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提高,從而為課件制作提供技術支持。而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上也要走出課課多媒體的誤區,一方面不符合課程需求,另一方面制作壓力大,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如果只是從教材上生搬硬套放入多媒體模板,反而浪費。
2.教學開展要以學生為中心
在設計課件、輔助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并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收集意見反饋,在不斷改進中得到長足的進步。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表現和知識水平等內容的了解,創造出充分能帶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課內知識增長的愉快和諧的教學環境。
3.要做好與傳統教學的結合
多媒體教學是把雙刃劍,雖然其具有信息量大的優點,但是如果利用不好,則會導致學生接收信息量過度,速度偏快,讓學生難以接受。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做好與傳統教學的結合工作。板書教學不是沒有積極影響,比如說講到教學的重難點,這時就可以將重點概念列于黑板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進行長時間的視覺影響。
1 影響體育課教學的因素
1.1 學校領導和教師不夠重視,影響體育課的效果
不管課程改革如何進行,上級的文件如何提倡,落實到地方的學校的時候,從內心深處總會自然認為體育是“小科”,可多上可少上,可早上可晚上,甚至是可上可不上……雖然近幾年,這種認識的隨意性減少了很多,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消失”,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體現在日常的分工和教學上,造成不好的影響。
1.2 社會上的認識誤區間接影響體育課的效果
如果告訴一個家長他的孩子曠課了,他一定緊張地問是什么課,而如果知道是體育課,那他一定會長出一口氣,潛意識中認為:噢,原來是體育啊……也就是說,社會上很多人對這門課程都不夠重視。
1.3 教師的喜好、特長和年齡等因素,也直接影響體育課的效果
體育教師要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則很難把示范動作做得很規范。這往往和教師的喜好、特長和年齡密不可分。時間一長,勢必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2 多媒體引進體育課堂,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2.1 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走過場,本著恰當、實用的原則運用多媒體
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在多媒體的運用上,一定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例如,筆者在給新生教授廣播體操的時候,根據一節課的容量,從整段視頻資料上截取2~3節體操,然后有針對性地把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做成慢動作,給學生示范后,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身體力行。這樣既節省了放整段視頻的時間,又收到“教學內容集中”的效果,整節課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2.2 多媒體教學最好在室內進行,因為戶外的光線強,即使運用也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筆者有兩種情況能用到多媒體:一個是理論課,另一個是實踐課之前。但要注意在時間上的控制,因為體育課主要還是在戶外進行實踐,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和方法,要在學生最需要獲得大量技術、技能信息的時候來進行。
例如,筆者在講授“跨欄”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先利用PowerPoint制作幾張幻燈片,通過自己制作人體簡圖分成起跑、助跑、跨欄、欄間距調整4個部分,分別注上重難點、易犯錯誤、糾正方法等。它可以通過慢放、倒放、停放和快放等手段對整套技術動作進行分解,教師可以在一邊進行從容的講解說明。再從大賽中選取一段劉翔的比賽播放給學生看,其中有成功和失敗動作的對比,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動作概念。這樣從理論上講解了動作要點之后,再接著進行戶外的教學,就會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2.3 在應用課件之前要明確一點:是人在運用課件,而不是課件在牽制人
多媒體課件只是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不能充當放映員,學生也不能只顧欣賞多媒體課件上的精彩內容,而忽略了對技術、技能的學習和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乒乓球的知識的時候,為了豐富本課的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時首先講明要播放的課件的目的,設置一組與“乒乓球”知識相關的思考題,讓學生有個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后播放乒乓球世界錦標賽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重溫精彩的比賽場面。這時,筆者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主確立學習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中國人的自豪感。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3 小結
總之,多媒體是輔助體育教學的,它作為奇妙的教學工具,為師“教”生“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課堂教學中,要以體育活動為主,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以多媒體教育為輔。只有正確認識多媒體在學校體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為學校體育服務。要牢記一點:“體育”是方式、手段,全民健康才是最終目的。
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情感的表現,“凡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教學用具具有濃厚的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興趣表現為個體對某些事情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中學生已經有初步的社會知識,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只是講解,是難以吸引學生的,從而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解決這個問題,我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的認知規律,抓住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運用多媒體演示,將他們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在體育室內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從學生感興趣的項目著手,進行科學分析、因比,對學生體育技能掌握、單項技術突出發揮重要意義。并緊扣教材,精心設計出多媒體形象,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形象逼真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初一新生的廣播體操的學習,通過播放廣播操視頻,讓學生可以仔細揣摩每個動作形成的全過程,并把整個動作分解為一個個簡單的基本動作,由于聲情并茂,講解透徹,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這就為下節室外課做好了前期鋪墊,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的調動起來,學生 就能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高質量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再如:體育課單項中的“跳高”,課前我利用錄像放映跳高的慢動作,使他們清晰的看到各個動作的前后銜接,教學的重難點被細化、簡單化,學生能很好的接受并掌握。通過錄像教學和體育教學相結合,我所教的年級在校運會和市學生運動會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二、運用多媒體,化難為易
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還能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更能很好解決各個問題,突破難點,分散各個動作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講解蹲踞式跳遠時,最難掌握的是展髖、收腹的動作,這既是蹲踞式跳遠的重點也是難點,然而這個動作結構復雜,難度較大的即使都是瞬間完成的,教師在上課時,僅靠動作示范和講解,學生依然還是不得要領,不能理解,不能把握動作的正確要領,然而教師也不可能在起跳后停留在空中進行動作講解和演示,這時如果能借助多媒體技術演示各個技術動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利用錄像進行技術動作的拆分,利用動作“慢放”來展示各個技術狀態的連續過程,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可隨時抓住動作關鍵部分講深、講透,學生也可以從慢鏡頭中清晰地看到示范者各個部位(包括手、胸、髖、腿、腳等)依次騰空落地動作,尤其是空中的展髖、收腹動作,從而加深學生對蹲踞式跳遠各個動作技術要領的掌握和理解,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錄象中的各個技術環節,進一步提高動作的正確性,進而達到動作定型。又如:在高中籃球教學中,單手肩上投籃是應用廣泛的技術動作,要使學生掌握這一技術,并提高學生投籃技術,光靠老師的示范講解是不夠的,因為投籃需要掌握即使動作,瞄藍方法外,還要了解與投籃命中率有關的拋物線和球的旋轉力學與空氣動力學知識。然而傳統的教學中,都是靠老師在教學中講解抽象的內容,和投籃示范,學生不易掌握。所以我在室內課時就繪制好幻燈投影來講解分析與投籃有關的拋物線和球的旋轉力,這樣上室外課時就容易講清楚單手肩上投籃的技術動作,出手動作、出手角度、瞄藍方法等等。
三、采用媒體手段,讓美育與體育相結合
二、運用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通過將教學內容進行創造和再加工,將原來冗長的文字敘述通過聲音和形象表達出來,使教學內容更加集中簡練,緊緊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學中,當遇到教師不易講清和學生不易掌握的重點、難點內容時,可以運用計算機設計與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有效地掌握學習的重點內容,并能化難為易。同時運用多媒體通過學生視覺與聽覺雙重通道的刺激,引導學生去想象文學形象所包含的意義,使學生加快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現代化教學媒體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更直觀、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學習,大腦的開發,智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徑,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學生喜歡表現自己,讓他們來充當教學的主角。他們的熱情和積極性都會高漲,就更能深刻地體會所要學習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好適合的問題,針對文章的主旨及知識構建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搜集材料,然后展開討論,整理成文,互相交流。因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資料有限,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上網查找資料。通過使用現代教育媒體讓學生積累材料,進行自主探索、研究。
在學習《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出示了探究性練習題,提示:在對全文閱讀,篩選出重要信息的基礎上,請變換角度,從某種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發,進行擇要式篩選信息的練習:(1)作者為什么要改編“牛郎織女”的故事。(2)作者為什么寫“天上的街市”而不寫“人間的集市”學生結合寫作背景討論回答。(3)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詩人,閱讀本文時,你將關注哪些信息?
(4)請同學們欣賞幾張星空的圖片,面對美麗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呢?(5)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構想呢?如何表述出來?這是一組開放型的討論題,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昂,自主地進行探索、研究。
四、運用多媒體,增大容量,加快節奏,提高效率
語文知識有繁、多、雜的特點。如果學生不注意方法,學起來就可能會逐漸感到困難,甚至漸漸失去興趣。由此我發現,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可進一步吸引學生,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言、文字的環境中,讓教學內容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大課堂容量,加快課堂節奏,可以給學生更多地聽說訓練的機會,有效地提高聽說能力,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讓學生在一節課中獲得的知識更多、更深入、更全面、效果更好。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 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模式來改變美術課堂教學,使枯燥單一的教學環境,變成學生喜愛,可以全身心的融入的課堂。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信息技術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利用成為當今學生最喜歡,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我嘗試著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到課堂中,將聽,看,說,畫等多種形式融于美術課中;也就是結合音樂、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做出課件,在輕柔的音樂伴隨下,觀賞圖片,相互討論,發現解決問題并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經過多次嘗試后,我發現多媒體與課堂的緊密結合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多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學生很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富有動感的課件輕易地解決。還可把教師的板書、板畫、作品更加清晰的展示出來。為學生理解美術、表現美術,創造美術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和信心的途徑,從而使美術教學更為生動活潑。
一、運用多媒體, 為欣賞課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高中美術欣賞,是對美術中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的欣賞和評論, 其內容涉獵廣泛,浩如煙海,時空跨越古今中外,因此欣賞課內容分布于各個年級教材中。以往要上好美術欣賞課,教師須搜集大量教學掛圖,制作幻燈片,在講課時還要要進行大量的口頭解說,不少教師覺得出力不討好,學生也感覺非常乏味,融不進去,所以很多老師畏懼上欣賞課。但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美術欣賞課的效果就大為不同了。只要教師把美術欣賞課件輸送到大屏幕上,伴隨著圖象、文字、聲音的出現,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緒隨著畫面的變化而變化。多媒體輔助教學由于多種形式相結合,顯得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地解決有些知識點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題,為提高學生的美育素質和創造能力提供了更全面的保證;在高中美術課中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她以生動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們眼前展示了一幅誘人的前景。
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和學生可以輕而易舉的打破時間、空間、地域、民族的界限,跨越古今,馳騁中外,在藝術的長廊里漫步,在自由的空間里飛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美術素養
在課堂里,讓學生輕松的掌握知識點,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時,如果只是簡單的欣賞圖片,即使老師再費力的講解,學生也會感覺枯燥無味。但是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效果就會大為不同,可以通過制作flash動感顯示,讓建筑物旋轉起來,欣賞建筑物的多個側面,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建筑的結構,也提升了學習的興趣。另一種途徑是下載相關的精彩視頻,通過多媒體更為豐富的古代建筑形象和典故知識,這樣可以將學生的全部感官調動起來,有一種現場感、真實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建筑風格。大大激發了學生了解欣賞古建筑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尋找不同國家古代建筑的圖片、錄像資料,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也將人類文化一點一滴的滲透在美術課堂中,尊重文化,感受文化,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長期以來,學校大多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于其審美性的特點比較忽視,多媒體教學正好彌補和滿足了這一需要。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各種欣賞與審美資料,為學生創設了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學生的作品也能較全面地展示在每個學生的面前,這樣無形當中更會增強學生的興趣,而這些要求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幾乎無法完成的。這些涉及面廣的教學材料能通過多媒體技術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過設備讓學生感受到各種形式的美,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情感、體驗創造,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從而達到輔助教學提升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目的。
在全面推行教育革新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多媒體電化教學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需要美術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才能創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利用電化教具能為美術課創設理想的視覺條件和審美環境,能營造美的氛圍,能有效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靈感,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多媒體技術所展示的作品為數字化圖像,畫面精真,可以展示全圖,能作局部放大欣賞。例如,在某市級公開課上,施教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揚·凡·埃克的作品《阿爾諾非尼夫婦像》時,原作在畫面墻上的小圓鏡里精描細繪的畫外景物,從教材上很難看清楚,而通過多媒體手段的局部放大,就能清楚地觀賞到,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認識到作者的畫風是受傳統細密畫的影響,以及油畫所具有寫實表現力的特點。在工藝美術的服飾和廣告作品欣賞時,如果讓學生只限于欣賞教科書上靜止的畫面,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而用多媒體播放課前編輯好的時裝表演和動態廣告給學生欣賞,更能調動學生的審美激情,達到高效能的欣賞效果,活躍課堂氣氛,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促進信息傳播,擴大知識層面
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具能增大信息的傳遞量,能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為教學快捷地提供課堂所需要的各類信息,使課堂的信息量增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欣賞要求。比如,在市級美術評優課“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中,某老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課堂教學內容時,集聲、文、圖、像于一體,知識容量大,內容充實形象,更具吸引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時空,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講練結合,動靜結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取得了優異的課堂效果。課后交流時,該老師詳細闡述了她的教學思路:由于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14、15世紀,遠離學生生活時代,且是不同國度,我就充分運用幻燈機幻燈片的流動,帶領學生穿過時光隧道,走進那14、15世紀的歐洲,領略其輝煌的美術,此時無聲勝有聲,我不必花費太多語言,學生便一目了然,且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美術知識。
三、降低學習難度,提升教學效果
利用電化教具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聽某位老師講解“線造型——禽鳥”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禽鳥的動態規律,他設計了一組投影片:用剪刀將明膠片剪成兩個大小不同的橢圓,小橢圓代表小鳥的頭部,大橢圓代表小鳥的身體,再剪一個扇形代表小鳥的尾巴,然后用鉚釘將頭部和身體鉚起來,使頭部能自由活動,最后再將身體與尾巴用鉚釘連起來,這時移動它們的位置,小鳥的動態規律盡收眼底。他通過電教媒體的運用將教材內容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形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而且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在學生教育教學中,所有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媒體。”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雖身在課堂,卻能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馳騁中外,跨越古今,在繪畫長廊漫步,在想象空間飛翔,使審美教學寓于潛移默化之中。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采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法。下面是我應用多媒體進行美術課堂教學的點滴感受:
一、采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的表現欲望
我非常喜歡的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的一句話:“一個做教師的人在傳授學生知識之前,必須使學生渴于求得知識。”這是我們大多數教師所忽視的問題,我們在抱怨學生不愛學習,課堂教學很難進行。如果我們能做到讓學生渴于追求知識,我想這些問題便可是以迎刃而解。在教學中,我嘗試著用多媒體教學手法做到這一點。在教學《豐富多彩的線》這一課時,我運用了PowerPoint輔助教學。插入音樂、揭示課題:立體紫紅色的課題從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隨著優美、深遠、動聽的樂曲,推出 “豐富多彩的線”六個字的課題。此設計效果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催人振奮。接著播放有關線的動畫片,一幅幅精彩畫面,展示著現實生活與藝術中各種各樣的線條,豐富多彩的線條打扮著生活、裝飾著藝術、表達著情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隨即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學生愉快地拿起畫筆,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線”的繪畫中。
二 、采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及培養學生的豐富聯想
在美術課件制作中,為拓展學生的想象與聯想的空間,深化作品的主題,我精心挑選適當的音樂作背景,讓學生欣賞的名畫的同時又能欣賞優美的音樂,做到視聽結合情景交融。這樣更能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欣賞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時,配上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柔婉優美,流暢多變富于韻味的音樂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使學生從畫面上更能領略到咫尺之間有千山萬壑爭雄競秀,江河交錯,煙波浩淼的特點,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和平、安寧的思想感情。再如在欣賞五代時期顧宏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時,作品中人物聚散有致,場面有動有靜。作者的細微觀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把韓熙生活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畫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四十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蒙太奇一樣的重復出現,各個突出,神情描繪自然。我為之配上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漢宮秋月》,幽怨悲愁的音樂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寂寞清冷、內心無限惆悵的生命意境,給學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種配置可以烘托主題背景的音樂課件,啟迪了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達到了加深欣賞深度的目的。
三、采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通俗易懂的理解抽象理論
在美術教學中,遇到理論性問題,教師常常用需要用很多抽象的語言來向學生表述,而效果往往仍不盡人意。如果在多媒體課件插入一段適當的二維或者三維動畫,使抽象的概念化、具象化,就能有效的解決教學難點。比如:在《色彩的世界》一課中講到,不同的色彩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大部分學生一時不能理解。我在課件中設計了這樣一段動畫“一個人背著一個白色的木塊走過,神情很輕松。又背著一只同樣大小的黑色木塊走過,看起來又累又重。”畫面夸張,以說明黑色比白色給于人以更大的沉重感,學生一下子就能明白不同的色彩是如何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從而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而在多媒體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及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這樣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同時為其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RichardE.Mayer(2001)通過調查證實了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使教學效果更佳,見圖1。圖1:多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效果如圖1所示,柱狀圖的白色部分為傳統教學模式下(講授文本)學生答題的正確率;黑色部分在教學中為加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文件產生的答題正確率,后者的正確率普遍高于前者。可見,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環境適應性要求很高的交替傳譯課程來說,其訓練更需要多媒體教學的輔助(RichardE.Mayer2001)。
二、將多媒體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多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有以上優勢是因為其背后有諸多教學理論的支持。首先,學生需要通過處理信息內化所學知識,而這一信息處理的過程能夠在多媒體的參與下更加高效。其次,對多媒體的利用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一)信息處理理論。信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M.Gagne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用于解釋學習過程(DuanLian&SongXiu-zhen2011),如圖2所示。學生的反應與教學工具的使用最終需要以信息理論為基礎。借助多媒體工具,教師可以將信息理論與具體課程內容相結合,并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圖2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從實時記憶向長期記憶轉變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的重要步驟。傳統課堂中單向的信息傳播很難使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實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而多媒體材料卻能夠將課堂知識與認知互動“打包”在一起,為長期記憶的形成“添磚加瓦”。例如,硬件方面,大學英語“交替傳譯”課一人一耳機、一人一電腦、一人一話筒;軟件方面,運用師生互動軟件:講臺上的教師可以通過管理員軟件直接控制所有學生的電腦,而且可以在學生練習時計時,控制學生練習的時間。錄制結束后,教師能夠選擇任意學生的錄音播放。這一環境直接模擬交替傳譯的實際場景,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從而達到形成長期記憶的最佳狀態。(二)多媒體教學理論。RichardE.Mayer(2001)提出了諸多多媒體教學理論,如時間接近理論(TemporalContiguityThe-ory)、相關理論(CoherenceTheory)、形式理論(ModalityTheory)等,它們同樣也適用于“交替傳譯”課程教學。時間接近理論是指文本、圖像、視頻在時間上同時使用比相繼使用的教學效果更佳。在實際交替傳譯現場,譯員需同時處理當場的聲音、圖像等信息。因此,在“交替傳譯”課上,同時呈現所有的教學材料進行訓練,有助于學生熟悉現場操作,積累經驗。相關理論認為不相關的文本或圖像反而會減弱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學中所選教學材料具有相關性,從而發揮最佳效果。“交替傳譯”課程大多圍繞一個特定主題(如環境工程、生物科技、建筑知識等)展開,而每堂課上用到的多媒體材料也緊扣主題,無論是練習音頻,還是科普視頻,亦或是課外拓展資料,無不緊貼每一課的主題,這樣的高度相關性能夠讓學生充分鍛煉將實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能力。形式理論提出利用視頻材料中的直接音頻材料比字幕材料的教學效果更佳,認為學生直接聽視頻中的臺詞比看字幕學到得多。“交替傳譯”課堂旨在培養能在現場通過聽進行翻譯的譯員,現場翻譯所能憑借的唯一實時材料只有講話人的發言,因此,譯員最需要訓練的是英語聽力。教師在課堂上所選用的視頻不應帶字幕,相關拓展視頻也需舍棄字幕,以達到一定的聽力訓練強度;在課后,也應要求學生觀看視頻時避免參考字幕。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已不新鮮,但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為何影響學習效果及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三、“交替傳譯”課堂的教學設計